| |
|
|
|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 没考上也能收到暖心信封和小礼物! |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近日,一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殊信件冲上热搜。多位未被该校录取的考生在社交平台晒出“未录取通知书”——内含校长徐扬生亲笔信、校徽徽章及定制书签,信中“高考并非人生全部”“带着灵魂的优秀终将成功”等寄语,让这封“拒绝信”成为全网热议的暖心符号。“收到信时,我正盯着手机里其他同学的录取截图掉眼泪。”来自湖南的一位考生在微博分享,信件附带的校徽徽章被她小心收进书桌玻璃板下,“这比录取通知书更让我难忘”。信中,徐扬生校长以自身经历和友人故事传递理念:“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带着灵魂的优秀终将走向成功。”这并非港中深首次尝试人文关怀。2016年,该校就曾为落榜生寄送手写安慰卡与笔记本,但此次因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现象级事件。招生办主任王女士透露,今年共寄出1.2万份信件,覆盖所有参与综合评估但未录取的考生,“我们想告诉年轻人: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人生赛道远比录取通知书宽广”。在“一考定终身”观念仍具影响力的当下,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恰似一剂解药。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50万,但985高校录取率不足2% ![]()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近日,一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殊信件冲上热搜。多位未被该校录取的考生在社交平台晒出“未录取通知书”——内含校长徐扬生亲笔信、校徽徽章及定制书签,信中“高考并非人生全部”“带着灵魂的优秀终将成功”等寄语,让这封“拒绝信”成为全网热议的暖心符号。“收到信时,我正盯着手机里其他同学的录取截图掉眼泪。”来自湖南的一位考生在微博分享,信件附带的校徽徽章被她小心收进书桌玻璃板下,“这比录取通知书更让我难忘”。信中,徐扬生校长以自身经历和友人故事传递理念:“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带着灵魂的优秀终将走向成功。”这并非港中深首次尝试人文关怀。2016年,该校就曾为落榜生寄送手写安慰卡与笔记本,但此次因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现象级事件。招生办主任王女士透露,今年共寄出1.2万份信件,覆盖所有参与综合评估但未录取的考生,“我们想告诉年轻人: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人生赛道远比录取通知书宽广”。在“一考定终身”观念仍具影响力的当下,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恰似一剂解药。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50万,但985高校录取率不足2%,211院校录取率仅5%。当河南某民办高校1200份通知书遭873份退回、山东民办院校弃读率高达72.75%时,港中深的举动显得尤为珍贵。“这击中了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的痛点。”有专家指出,当高校开始关注“未录取群体”,实质是在重构教育价值坐标系。信中“人生路很长”的劝慰,与当前蔓延的“复读潮”“留学热”形成微妙对照——据统计,2025年选择复读的考生占比达42%,而职业教育、直接就业群体分别占28%和15%。 在郑州某复读学校,一名学生撕掉了刚收到的三本院校通知书:“我宁可再拼一年,也不想读‘就业红牌’专业。”他的选择映射出残酷现实:某师范院校新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5年就业率仅38%;12所新建本科院校中,9所开设财务管理、8所开设计算机,专业重复率高达85%。 但更多年轻人开始打破“唯学历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德时代共建的“电池工程师班”,学生大三即被企业预定;山东蓝翔技校的数控机床专业毕业生,起薪已反超部分二本院校。这种转变倒逼高校改革——教育部要求2027年底前淘汰15%落后专业,某民办院校甚至将学费从2.8万降至1.8万仍难招生。 港中深的信件设计暗含教育心理学考量。信纸采用淡蓝色环保纸,配以烫金校训“博文约礼”;校徽徽章选用夜光材质,寓意“黑暗中亦有方向”;定制书签镌刻《论语》名句“君子不器”。这些细节被考生称为“治愈系设计”,“比某些高校的AR通知书更有温度”。 “这实质是教育仪式的范式转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琳分析,当985高校将89元成本用于AR特效时,港中深选择将资源投向情感联结,“这种‘去功利化’的互动,反而提升了品牌忠诚度”。数据显示,收到信件的考生中,63%表示未来会考虑报考该校研究生。 在深圳龙岗的港中深校园里,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正引发连锁反应。校长徐扬生在公开信中承诺:2026年将增设“人生规划工作坊”,为所有报考者提供免费职业测评;招生办计划推出“校友导师计划”,让落榜生获得持续指导。 这种转变与德国双元制教育形成跨时空呼应。在巴伐利亚州,技工年薪已超过大学教授;在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高15%。当中国00后用脚投票时,港中深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教育不应是独木桥,而应是立交桥;高校竞争不应局限于生源争夺,更应着眼于终身教育生态构建。 夜幕下的港中深图书馆灯火通明,一群特殊访客正在参加“未录取生开放日”。他们中有复读生、职校新生,也有准备创业的“gap year”实践者。22岁的王宇手握信件感慨:“这里让我明白,被拒绝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成功的起点。”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它不该是冷冰冰的筛选机器,而应是热腾腾的成长引擎。当某民办院校招生主任哭诉“我们像临期食品打折都没人要”时,港中深的信件恰似一束光,照亮了高等教育转型的隐秘角落: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录取线之外。此刻,1.2万封“未录取通知书”正散落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它们或被珍藏在抽屉,或被转发至朋友圈,但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盖戳认证的文凭,而在于能否赋予年轻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这场热搜事件留给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以上就是【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 分享: |
http://hk.szhk.com/2025/07/28/3180842551497886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