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许多别名,如端阳、端五、五月五、重五、重午、仲夏节、五月节、天中节等。还有一些以标志性民俗活动命名的,如龙舟节、粽子节、浴兰节等。这些名称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名称中,仲夏节可能是最早也是最能体现节日意义的一个。古人对端午的理解大多与仲夏有关。仲夏指的是夏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五月。因此,仲夏节和五月节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而仲夏的意义又源自夏至。通常情况下,夏至落在农历五月,一般略晚于端午,但在闰年则会早于端午。 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的两个节气。早在殷商之前,古人就将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定为夏至,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定为冬至。这两个节气是一年中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冬至是阴气最盛的一天,之后阳气逐渐增强,春天来临。同样,夏至是阳气最盛的一天,之后阳气逐渐减弱,秋天到来。人们需要防范阳消阴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夏至属于阳历系统,但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依据的是农历(阴阳合历)。由于夏至在农历五月,五月自然成为承载夏至、仲夏等阴阳交替观念和祓除辟邪习俗的月份。整个五月被视为至阳时段,甚至被称为五月节,禁忌习俗持续整月。《礼记·月令》提到,五月是日照时间最长的时节,阳极于上,阴潜于下,君子要清心寡欲、戒骄戒躁。后世的几乎所有端午习俗都是基于这套理论发展出来的。 五月的习俗主要有三个方面:留、争、辟。留住仲夏的至阳之气,比如认为五月的花草吸收了天地间的至阳之气,草药药效最好;五月铸造的龙镜、宝剑也最具神圣性。争斗的方式可以帮助匡扶阳气,抵御阴气,如赛龙舟、摔跤等。辟瘟驱邪的习俗包括兰汤沐浴、系五色丝、悬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名称和日期是合并同类项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新年元旦,其他节俗基本没有固定日期。汉代以来,一些标志性的时令习俗逐渐浓缩到固定日期,多数都定在重数日,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端午节在汉代一般称为五月五、重五。“端午”名称出现较晚,最早不会早于西晋。端是开始的意思,端午就是第一个午日。午指的是干支纪日系统中的午日,每十二天有一个午日。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可能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二之间。另外,在干支纪月系统中,五月正好是午月,所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又叫重午。 夏至、端午、五月五分别代表不同历法系统中全年阳气最高点的日期。阳历认为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干支历认为午月午日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以阴历为主的农历认为五月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尽管这三个日期多数年份不在同一天,但都集中在五月。南北朝以后,这三天的习俗逐渐合流,原本散漫在整个五月的习俗越来越集中在五月初五,名称也越来越固定在“端午”上。有些地方甚至把五月初一到初五都称作端午,例如《红楼梦》中贾府的端午节就是连续五天的庆祝活动。 (责任编辑:0764) (责任编辑:0764) 关闭 广告 关闭广告
 广告 关闭广告 广告 关闭广告
 广告 关闭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