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民日报谈“禁带电话手表到学校”:分类管理、疏堵结合更人性化 |
日前,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电话手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会造成负面影响,建议教育局禁止中小学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 。 针对上述反映的问题,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日前回应称,目前,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统一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对仅具备基础通话、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学校可结合实际明确携带规范,如进校后交由老师统一保管,禁止课堂使用;对含游戏、视频等娱乐功能的产品,可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带入校园。不少学校已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等方式,解决学生与家长的联系需求。 龙华区教育局在回复中介绍,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校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明确,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教育部也对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统一保管”作出规定,这些要求的核心是既保障学生学习秩序,也兼顾合理联系需求。电话手表虽与手机功能有差异,但部分产品具备娱乐、社交等功能,确可能出现分散注意力、影响视力等问题,与相关规定中“规范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的精神相符。 针对上述家长的建议,龙华区教育局表示后续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结合上位法要求,细化校园智能终端产品管理指引,明确电话手表等产品的分类管理标准,指导学校制定可操作的细则; 二是加强对学校执行情况的监督,督促落实“统一保管、禁止课堂使用”等要求,同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避免因管理过度影响亲子联系; 三是积极对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反馈学生群体使用需求,推动企业优化产品功能,减少非必要娱乐设计,更好适配校园场景。 人民日报谈“禁带电话手表到学校”:分类管理、疏堵结合更人性化 最近,中小学迎来新学期。在广东深圳,有家长建议教育部门禁止中小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引发网友热议。 家长的初衷可以理解。如今的一些电话手表,不仅可以通话、定位,还具备玩游戏、刷视频等娱乐功能。过度使用电话手表,不仅分散学习注意力,还可能带来视力下降、消费攀比等问题。 然而,学校完全禁止电话手表也不现实。电话手表通话、定位等基础功能可以让家长掌握学生动向,及时取得联系。虽然不少学校已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但在学生独自上学放学等脱离学校的场景中,如遇突发状况,电话手表在保障安全方面确有积极作用。 管理电话手表,很难一禁了之。对于该家长的建议,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回复中提到的分类管理、疏堵结合,不失为更人性化的方式。 分类管理,关键在于差异化施策。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电话手表虽与手机有差异,但部分款式功能完备程度已经趋近手机。学校必须明确课堂上严禁使用电话手表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探索分类管理模式:对仅具备基础功能的电话手表,结合使用场景明确规范,如进校后上交统一保管,放学时再发还;对带有娱乐功能的电话手表,可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入校,或要求在校期间设置权限,只保留基础功能。 疏堵结合,管理之外还需引导。与其“一刀切”将电话手表拒之门外,不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校、家长应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健康习惯,提升他们的自控力。 行业主管部门也应根据中小学生群体的使用需求,推动企业优化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的功能,以更好适配学校场景。家长在选购电话手表时也要严格把关,按照需求谨慎选择带有非必要娱乐功能的产品。 家长的建议,应成为优化中小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管理的契机。通过各方努力,找到保障教学秩序与满足联络需求的平衡点,最大程度减少电话手表对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负面影响。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南方日报、人民日报) 编辑:陈睿智 返回顶部 |
https://news.ycwb.com/ikinvkbtkc/content_53647916.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