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河南多地陷入极端高温“炙烤”,郑州、新乡等地气温接连突破40℃大关。7月15日,郑州市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巩义凤凰岭站最高气温达44.2℃,创下入夏以来新高,全省94个气象站气温突破40℃,2个站点超44℃。 这场持续多日的高温不仅让居民家中玻璃“热炸”、养殖场大鹅溺亡,更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大量蚊子被“热死”。近日,有河南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照片:房间地面上密密麻麻躺着死亡蚊虫,配文“高温终于干了件好事”。 生物学专家解释,蚊子作为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其适宜生存温度通常在25℃至30℃之间。当环境温度超过40℃时,蚊子代谢速率急剧加快,若无法及时补充水分,会因脱水死亡;若温度持续高于45℃且超过数小时,其体内蛋白质变性、酶活性丧失,最终死亡。 “这几天晚上几乎听不到蚊子叫。”一名郑州市民称,往年夏季,她每晚都要用蚊香液驱蚊,但近期家中蚊虫明显减少。气象数据显示,7月15日至17日,河南多地夜间气温仍维持在28℃以上,湿度低于40%,这种“干热”环境加速了蚊虫死亡。 极端高温不仅威胁动植物生存,更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挑战。据多家医院统计,近期因热射病入院的患者激增。7月15日,华西医院一天内收治3例热射病患者,其中1人死亡;河南郑州一名老人因中暑昏迷,送医时核心体温达42.3℃,多器官出现衰竭迹象。 与此同时,高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步显现。新乡市农科院专家指出,持续高温导致农田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部分作物出现叶片卷曲、落果现象;城市绿化带中,不耐热的植物如冷季型草坪、杜鹃花等出现枯死。更令人担忧的是,若高温延续至秋季,可能影响昆虫繁殖周期,进而破坏食物链平衡。 好消息是,这轮高温已进入“强弩之末”。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7月17日起,受冷空气和降雨影响,全省高温范围和强度将明显缩减。18日后,南方冷空气与降雨共同作用,高温自北向南大幅消退。不过,由于冷空气路径偏东,河南、湖北一带降温有限,部分地区高温仍将持续至本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