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菏泽郭有才的花期,比菏泽牡丹还短 |
临近郭有才出场,人越来越多,不同版本的《诺言》搭配着魔性的笑声,在广场上此起彼伏地响起。妆容精致的女主播们唱抒情版;套着汗衫背心的大哥唱狂野版;两个“精神小伙”放的是DJ版,节奏越快,扭得越起劲。 很难计算,现场实时有多少流量吞吐着。几天前观看人数攀到高峰,郭有才的直播间还一度陷入卡顿。后来为了保障流量传播的通畅,各种信号车、服务点和数不清的充电宝租赁站,都出现了。 菏泽市民陈娟回忆,早几天,郭有才还在菏泽南站直播的时候,这座城市迎接流量的方式更夸张些。有人搬来大锅,煮烩菜分给大家吃;有人包下旅馆,要给主播们提供免费住宿。陈娟家住在菏泽南站附近,在流量降临之前,那片区域和繁华沾不上边。站前的柏油马路被车轧坏,一直没修,常年坑坑洼洼,但主播们来了之后,“第二天起床一看,路就给修好了”。 ![]() ▲ 郭有才离开后,去菏泽南站直播的人少了很多。图 / 每日人物摄 大半个月前,郭有才身边还没有这么多人围着。 走红来得相当突然。今年4月,他已经穿着复古衬衫,开始在菏泽南站直播唱歌。那时,他的直播间最多不过一万人观看。直到5月9日,一条带着复古滤镜的《诺言》翻唱MV,被上传到抖音。在那之后,流量就开始疯狂砸过来。短短十天,郭有才的粉丝量从19万涨破了1000万。 人们拿起放大镜,逐帧检视、拆解郭有才成为顶流的原因。在一座废弃的车站面前,唱《诺言》这首发行于1995年的老歌,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昏黄的色调、过时的打扮和上世纪末流行的旋律,怀旧氛围很快烘托出来。后来,郭有才梳的油头、打的领带、穿的马甲,都成了别人模仿的对象。 除了歌声动人,他本人的经历更是值得咂摸——10岁母亲去世、从小寄养在姨妈家、13岁辍学开始打工,现在白天唱歌,晚上就在小摊上烤腰子。坎坷的过往,给他的歌声添了一层滤镜,引来大规模的共鸣,“唱的不是歌,是命运,是我们70后、80后的人生”。 但那些冲向现场的人,来不及分析郭有才到底为什么火了。抓住他的流量、让自己也火起来,才是正经事。 上午10点,郭有才终于来了。 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向他涌去。这一天,郭有才的直播主题是“感恩”,刚唱两首歌,就开始给现场观众分发烧饼、糕点、矿泉水。做烧饼的店家说,前一天晚上11点,郭有才团队的人打来电话,要买1000个烧饼,“我实在做不过来”,最后只做了100个。 100个烧饼,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几千个人争抢。移动信号车的工作人员大张听说发烧饼,也往人群里挤。他对郭有才不感兴趣,纯图烧饼。终于挤进去了,无数只手乱哄哄一起伸向郭有才。大张伸出手,结果郭有才没递来烧饼,只把大张的手机拿过去拍了6张合照。 大张有点儿无语。周围人却激动极了:“烧饼有啥特别的?你赚了!” ![]() ▲郭有才免费分发的烧饼,发到最后还剩几个。图 / 每日人物摄 接触不到董宇辉,“那我只能来拍郭有才了” 对郭有才的追逐战,上午11点多阶段性收官。李洪如愿以偿,和郭有才合拍了视频,秘密武器是一把让他站得更高的椅子——现场租的,租金10元,押金10元。结果,热闹过去后,退押金的人找不到了,椅子也没了踪迹。 至于陈大伟,运气不太行,刚喊了一声“郭有才救过我的命”,还没等郭有才转过头看他一眼,就被工作人员带走了。他没泄气,第二天该来还得来。 几乎每一个来蹭流量的主播都知道,自己在网上被评价为“牛鬼蛇神”。 但看上去,他们毫不在乎。午后,李洪和几个素不相识的主播聚在一起,吃7块钱一碗的凉粉,说起各自视频的观看量,只有兴奋。 一个来自四川巴中、主业是汽车销售的男人,第一次来拍网红,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他盯着自己拍李洪的那个视频,每隔5分钟就乐呵呵汇报一次,“1.5万人观看了”,“1.6万人观看了”,“已经1.7万了!” 李洪笑他没见识。在模仿郭有才这件事上,他自认是最成功的一个。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拍摄的机会,来菏泽之前,他已经在福州南站拍了好几天;过来的绿皮火车上,他花40块钱买了6包橄榄,分给车厢里的人,再声嘶力竭地唱起《诺言》,吃着橄榄的旅客,开心地在他身后挥手。视频发出来,点赞一下子飙到三五千,观看量突破百万。 潮水一样的评论里,有很多都是负面的。有人说他给福建丢人,也有人说他带坏社会风气。绝大多数时候,李洪压根儿不会点进去,看不都看——对他而言,那不是批评,而是一个又一个“99+”的红点。每当评论未读冲到“99+”时,李洪都会感慨一句,“又这么多评论了”,然后迅速点开又迅速退出,继续等下一次“99+”出现。 他偶尔会现身评论区。在和郭有才合影的那条视频下方,最高赞的一条是“乌烟瘴气”,李洪回复了一个大拇指。他言语间变得精明:就是要让大家互相争论起来,吵得越多,热度越高。骂他的人,“是打不到我的键盘侠”。对那些不愿意拉下脸来拍视频,或者嘲笑他的人,李洪的评价则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热度真的能够带来钱。李洪给我展示那条绿皮火车上拍的视频,短短24个小时不到,已经入账350元——这是实时收益,视频继续扩散,未来收益会更高,而这只是其中一条视频。 直接的入账只是一部分,搞这一行,他还摸出更多来钱的路子。拍短视频前,李洪经营连锁纹身店,疫情初期,8家店倒闭6家,亏了二十多万。直到他尝试抖音宣传,成为当地最早通过短视频做宣传的纹身店。他找来一群女性“表演擦边”,效果立竿见影,纷涌而至的客流带来收入,也抹平了亏损。在那之后,李洪在“短视频表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鞋厂老板陈大伟也有类似的想法。原本,他的鞋子专供实体店,但这几年,实体衰微,一些店面欠钱跑路。无奈之下,他找到当地有名的主播带货,结果一场卖出了20万。 很长一段时间内,陈大伟对直播“又爱又恨”,爱它是真的能卖货,恨的是,主播抽成太高,20万的销售额,最后他能赚2万都算不错。 他琢磨了半天,觉得捧别人做网红不如自己直接走红。于是,陈大伟把自己的抖音号改成了“郭有财版鞋厂老板”,决心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塑造一个“负债千万、东山再起”的个人形象,火起来就能给自己的店铺带货。 ![]() ▲ 陈大伟的后备箱塞满了还没卖出去的鞋。图 / 每日人物摄 |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527/46598841_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