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三国 -> 我的三国观 -> 正文阅读

[三国]我的三国观[第1页]

作者:起点是渣渣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靠积德五读书。
命是投胎技术,是没得选的,做人得认命。不是所有的老爸都叫王健林的。不过你也要知道,在建国初期,地主家的傻少爷们那可是很悲催的,那也是命。
运是环境,八十年代,摆个摊就能挣钱,很多人不敢,九十年代,买只股票就有收益,很多人不信,零零年代,炒个房就会发财,很多人不做,一零年代,开个网店就能致富,很多人不试。
说的倒是简单,你要是在八十年代干个体户的,基本上都是社会闲散人员。九十年代,做股票的都是提心吊胆的,光是姓“资”,还是姓“社”,就摇摆了好多年。零零年代,炒房的是因为单位没分房的。一零年代,开网店的都是毕业就失业的。人的好运气,都是被逼出来的。
风水说的不光光是老祖宗的福荫,而是你这行业的祖师爷赏不赏你饭吃。人怕入错行。你方向错了,再努力也不会成功。有些家里风水好的人,祖师爷就是喜欢他,就是愿意赏他饭吃,同样的事情,他做事半功倍,可如果祖师爷觉得你家风水不好,你再努力也是浪费。天赋这东西,不服不行。
积德是褒义词,但我个人觉得,三国里的积德是有点异味的。曹操是宦官之后,他做官后的第一件功德,就是杖毙了违禁夜行的大宦官蹇硕叔父。国有常法,违禁夜行就该被杖毙吗?还不是因为对象是大宦官的亲戚。曹操这种行为,传统历史都解读为曹操不畏强权,实际上这就叫积德。这就是曹操在向士大夫集团交的投名状。
同样,有时候,你积德是不一定有回报的,那你就要进一步的去积德了。袁绍谋士陈琳,一纸檄文骂的曹操头痛都好了。难道陈琳和曹操有血海深仇?没有,他们以前还是很好的同事。但陈琳需要在袁绍那里积德,可以设想,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赢了,陈琳鼓舞士气,居功至伟啊。可惜袁绍输了,陈琳只能卑躬屈膝的在曹操面前再去积德,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说得是多么的可怜。积德就是站队,屁股才决定脑袋。
读书是狭义的,广义的看,读书就是学习。你光读书不行啊,学习才是成功的重要途径。
可是在东汉,豪门政治使得阶层固化,寒门子弟,就是想通过积德读书来获得成功,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本来呢,寒门就是无法与豪门在统治阶层相争的,因为他们的起点与机会都是不对等的。
豪门子弟只要想读书,他的父母会给他做好一切后勤工作,总而言之,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其它的事都不用操心。而寒门子弟呢,温饱都是问题,你还想读书?
除了基本生活问题外,还有两个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阻扰着寒门子弟的发展。一个是家长的问题,难怪现在许多学校除了要考学生,还要考家长。
要知道,小孩子哪有喜欢学习的,熊孩子都是熊家长养育的。熊家长们借口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其实是对自己的无能或者懒惰做掩饰罢了。他们放任自己的孩子胡乱玩耍,浪费孩子最宝贵的打造他们基础的学习时机。这对寒门子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另一个就是学习方向的问题。三国历史上就有一个优秀的将领,他还算是败落的豪门后裔呢,家学尚存。在他小的时候,就喜欢天天琢磨军事问题,只要看到一些山头、险道、河流,就想着如何率军通过,如何安营扎寨。人们看到他天天想这种问题,都觉得可笑极了。本来嘛,你一个吃地沟油的命,操的哪门子中南海的心。农家子弟能学好稼穑就是有出息,从商的孩子会经济之道就是有本事,你一个要饭的,要是只会多种“回”字的写法,那不就是个供人取乐的孔乙己吗?
这三个问题,还都是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很多有志向,又懂事的寒门子弟,还能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可最后,他们还会遇到一道常人所无法逾越的心理鸿沟,那就是习得性无助。
寒门子弟一般都不怕辛苦,甚至他们原本就相信,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但事实上呢,当他们的上升空间一旦受阻,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崩溃的时候。寒门子弟要在上层建筑获得成功,是真的太不容易了。
而豪门子弟从小父兄们就告诉他们,不管是学文学武,只要你能成才,攀龙附凤是必然的,绝不会让你被埋没。豪门子弟也相信自己族人的这种承诺。他们会比寒门子弟拥有更好的心理环境。
而且从家庭教育上,豪门更容易倾向于培养子弟们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非常实用的学问。他们也有条件会给那些努力上进的子弟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是寒门子弟求之而不得的。
最后豪门之间的朋友圈也是寒门子弟所不能想象的重要资源,诸葛亮未出茅庐,就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现在有大学生在说,诸葛亮也没有带过兵,刘备就三顾茅庐了,凭什么我找工作就一定要有工作经验呢?你要是官二代,你也不用有工作经验的,可惜说这话的大学生肯定是寒门。
综合上述的几点,寒门子弟怎么可能去和豪门相斗呢?
 
于是,在东汉立国不久后,入宫为宦,是寒门子弟改换门庭的第一选择。
只要寒门子弟一旦成为了宦官,首先就能融入到一个特殊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和豪门,和皇族相交。
其次,这些成为宦官的寒门子弟在长年累月服务于皇族的过程中,不但在军事和政治上,能有着足够多的学习机会,更能比豪门子弟多出不少的实践活动,毕竟他们都是被使唤惯了的下人。肯定要比一直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更清楚第一线的工作。
最后,他们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努力的去追求想要的成功,更敢于比顾虑重重的豪门子弟豁出一切。
所以,他们也更容易代表寒门子弟,取得与豪门子弟在上层建筑里相抗衡的资格。
虽然在各种丑化宦官的宣传资料中,宦官大都是没文化的人,而且又贪婪、又短视,仅仅因为会讨好皇帝,所以才能狐假虎威。但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显然是,成功的宦官,都有着一流的军事、政治、经济才能。因为,他们常常扮演的角色,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只有取得这种身份,他们才有机会变得权倾朝野。
如果让宦官或宦官的后人们控制了历史话语权,他们的形象通常也会像那些贤臣良将一样光辉照人。《三国志》开篇就为了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光荣的宦官形象。
大魏帝国的高祖皇帝就是一个宦官,所以当时的御用文人,自然得承认,宦官也有好人,而且还是个大好人。“曹腾在宫中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没有过失,而且经常推荐贤能,终无所毁伤。他所荐之人,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都是海内名人。有一次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书信,上太守,并报奏曹腾内臣外交,行为不当,请免官治罪。皇帝认为‘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于是搁置了种暠的罢官奏议。曹腾却不以介意,常称种暠为能吏,认为他有事上之节,当时人都赞叹。种暠后升任司徒,对人就说:‘今日为公,乃曹常侍力也’,曹腾之行事,皆此类也。”
这种胸襟气度,就是历史上能留名的重臣,又有几个能具备的呢?
当然了,同样是曹腾,在官渡之战时,陈琳痛骂曹操的檄文中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总而言之,曹操的干爷爷既然是大宦官,他自然也是一个变态、邪恶的化身。
那问题来了,哪个曹腾才是真实的曹腾呢?显然就看谁胜利了,如果当时袁绍取得了胜利,曹腾的历史形象,估计也只能以心理变态、贪婪邪恶的形象出现了。问题是曹操胜利了,曹腾的形象瞬间就高大的让人只能仰视了。
其实,在后汉书里,有对宦官比较公允的评论:“宦官这种人,他们与普通人不同,名声不好,不是出身于贵族大家。推情未鉴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渐染朝事,颇识典物,故少主凭谨旧之庸,女君资出内之命,顾访无猜惮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于暴横而已。然莫邪并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视听,盖亦有其理焉。”宦官也是有好人有坏人。只是他们行事为人都差不多,很难区别罢了,所以就更容易被全体恶魔化。
 
再看党锢之祸,起因就是李膺不顾朝廷赦令,擅杀攀附宦官的权奸恶子。权奸伙同宦官诬告李膺结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汉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共计二百余人,被关进大狱。后因外戚窦武上书求情,桓帝特赦党人,但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
不就是帝国损失了二百多个候补官僚嘛,值得被炒作成亡国之祸吗?
其实,这两者的确可以被认为是东汉亡国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个问题,都狠狠的打了士大夫集团的脸,又让他们被打落了牙齿只能往肚里吞,所以,当后来黄巾之乱时,这些士大夫们集体冷眼旁观,坐等叛乱严重了,才出来支持大局,为的就是让东汉的皇帝明白,只有士大夫集团才是帝国的中流砥柱。可惜,他们玩的有点过了。
 
哪桓灵二帝又是怎么会把卖官鬻爵和党锢纷争酿成亡国之祸的呢?
卖官鬻爵,从表面上来看,就是皇帝贪财。历史上也说,桓灵二帝出身不好,小时候穷怕了,当了皇帝就疯狂敛财,爱财如命。可从刘毅回答晋武帝的内容来看,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钱,也没有藏进自己私人的钱包。
那这钱去哪里了呢?好像当时除了桓帝平羌,数十年间也没有什么战乱啊。桓帝的私人生活,相比汉朝其他皇帝都没有很过分的奢华。灵帝尽管在十常侍的诱导下,比较会花钱,但作为一个帝国的皇帝,有着合法正当的大额财政收入,还用得着通过长期、大量的出卖官爵来支撑开销吗?
显然这里面有漏洞,用士大夫集团所写的历史来解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宦官集团给贪污了,如果真的卖官得来的钱都进了宦官的腰包,桓灵二帝还会卖的这么起劲吗?这不科学呀。
我想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真的就是桓灵二帝在藏富于国,用这些卖官得来的钱,养着那些仇视他们的士大夫集团,来维持着帝国正常的运作。
要知道,别说是当一个皇帝了,就是当任何组织的老大,一旦给不了下属更好的福利时,幸运的就是一个傀儡,更多时候,就离下台不远了。
帝国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皇帝的脸面就需要很多钱来支撑。这可不是说削减就能削减下来的,因为这样一大笔固定的费用支出,本身获利的人就很多,宦官和士大夫谁都有可能是获益者,但这些三公费用当然也算是皇帝奢华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那些四世三公、一家数卿的豪门,都是不稼不穑,不工不商就过着富贵的生活。再加上随着这些豪门地主势力的日益强大,当然还有宦官集团的为非作歹。社会不公现象必定是时有出现,各种不稳定势力需要平复。由此而来的,就是帝国每年用于维稳的费用越来越庞大。这些还只是形成帝国财政危机的一部分原因,在帝国财政收入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帝国开支又在不断的加大,经济完全看不到向好的趋势。皇帝自然是更清楚的明白,自己能分配的钱,是有多重要了。
单单是为了解决帝国财政危机而卖官鬻爵,还只是帝国统治者的无能,士大夫集团一贯的行为就是把这趟污水泼在皇帝身上,规谏一番,皇帝幡然醒悟,不再公开卖官也就算了。可灵帝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理财上的无能这么简单了。这个昏君在卑鄙邪恶的宦官教唆下,居然做出了把官位根据等级明码标价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情来,让士大夫们就算能打通各种关节,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职,但是不给皇帝钱。你就慢慢坐在家里等这委任状吧。大家都一样,咱们童叟无欺。
昏君的这种玩法,显然让官员们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因为你不想花钱,你得能肯定你的竞争者也不花钱啊。否则,你想升官,那得等到什么时候?所以,不给钱,就当不了官,给了钱的,能花这么大一笔钱的,你还敢说你清廉?这让当时的士大夫集团可是受尽委屈了。
对此,许多有气节的官员,都是又哭又喊,因为皇帝这样做,实在是等于公开打他们的脸。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大家都公认的清官,皇帝也会给他们打点折扣的。昏君这样做,理由估计也是比较充分的,你既然很清廉,肯定就是传说中忠君爱国的好官啊,现在政府有财政危机,政府给你的工资也不算少,让你们给政府捐点钱,应该没问题吧。
诸葛亮好朋友崔州平的爸爸崔烈在当太尉时,那是和皇帝讨价还价闹了半天,总而言之,老臣是清官,你让我拿一千万出来,我可实在是拿不出来,最后皇帝只收了他五百万。崔烈离开后,皇帝忽然有点后悔了,因为以当时崔家的实力,一千万是肯定拿得出来的。
从这里就能看出,灵帝在通过卖官鬻爵来敛财的同时,还很变态的在享受这种羞辱士大夫集团的过程。因为,这卖官也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官员的选拔,也仍然需要走正常的程序,无法通过正常程序的,你再有钱,也不可能买到这个官。也正因为这种原因,灵帝虽然公开挂牌卖官,但是当官的人,通常还是士大夫集团互相标榜的人。
换而言之,虽然一个三公之位只卖一千万钱,但也绝没有一个暴发户,能随随便便就爬上三公之位。官爵还是豪门的玩物,灵帝还是在针对士大夫集团。所以,表明上昏君是在卖官,实际上明君是在敲豪门的竹杠,在逼捐。
 
写的很好,支持一下楼主
 
我的天,这篇幅略长看着脑阔疼。
 
如果灵帝真的是在卖官,那一个两千石的官员,只卖两千万钱,也实在便宜的如同卖大白菜了;至于一个三公只卖一千万钱,更便宜的成了跳楼价。
因为汉代所谓的两千石官员,大约就相当于宋代梁中书那种郡守级别的官员。至于三公,怎么也相当于蔡太师那种级别的官员吧。看看梁中书给蔡太师的生辰纲,两千万钱实在不值一哂。如果说汉朝的物质远不如宋朝来的丰裕,没有可比性,那我们再看一条汉灵帝卖官时期的物价。
公元181年春正月,开始设置马录骥厩丞,领受郡国征发来的马匹。当时官市一匹马二百万钱。这样说来,一个郡守,也就值十匹马的钱;一个三公呢,也就值五匹马的钱;如果讨价还价,两匹半的马钱就可以了;一个部长呢,通常就值两匹半的马钱。苏双和张世平,在刘备刚起兵时就送了他五十匹马,如果可以用来卖官的话,他们两家十人可做三公不成。可见,灵帝的卖官鬻爵,还是在玩弄豪门而已。
士大夫集团对昏君的这种行为,可是恼羞不已。虽然两千万钱也好,一千万钱也好,对于他们那个层次的人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罢了。但是,端到桌面上来看,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一个两千石的官员,一年的工资收入,按当时的物价,夸张点大胆的估算,撑死也不过值一二百万钱。如果要用合法工资攒出两千万钱,就算不吃不喝,也得十几年。
这不是逼着士大夫集团承认,存在来路不明财产吗?但碰上灵帝这样无赖的昏君,除了在舆论上口诛笔伐,又能怎么办呢?所以,桓灵逼捐式的卖官鬻爵,必须是亡国之祸,看后世的帝王还有哪个敢这么做。豪门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说东汉末年的士大夫集团是阴险邪恶的狗奴,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整个士大夫集团就没有好人了吗?答案是在张角黄巾起义这件事当中,东汉末年还真就没有好人了。
史书上有记载,在张角决定造反前,十余年间,太平道信徒就多达十数万。一旦举事,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和豫州等八州之人,无不响应。张角在叛乱初期,设置三十六个方,大方统率一万余人,小方统率六七千人,各立首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造反口号一时传播大江南北,举国皆知。
不要说是在交通通讯都属于原始阶段的东汉了,就是在有电报、火车的民国,武昌起义级别的大叛乱,扩散出来的影响力也仅仅限于长江以南,规模远远不及一时间震天动地,席卷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之乱。黄巾之乱在发动之前,虽然是一直披着宗教外衣在准备的,但是能准备到如此程度,才被政府正式定性为非法组织,也实在让人无法想象了。但凡士大夫集团还有好人,绝不至于让黄巾之乱来势如此汹汹。
究其根本,桓灵的两次党锢,实为亡国之祸啊。皇帝实行党锢,重用宦官,严重侵害了士大夫集团的既得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受了委屈的士大夫宝宝们对于这种危及国家安全的事件,集体视若无睹。他们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让皇帝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帝国的安全是毫无保障的;他们的目的也没什么复杂的,那就是等帝国乱到无法收拾时,沧海横流,方显他们中流砥柱,到了那时,皇帝自然无法压制他们了。果然黄巾之乱兴起伊始,皇帝就迫不得已,马上宣布大赦党人,给士大夫集团拨乱反正了。
 
于是士大夫集团兴高采烈的掏出早已准备多时的大棒,狠狠的向黄巾贼们砸去,短短九个月后,帝国政府就宣布,叛乱基本平定。因为在这九个月里,匪首张角、张梁、张宝全部正法,大股匪徒全部清理出局,只剩下小部分流匪还在游击保命。这种平叛效率不可谓不高呀。
表面上看,黄巾叛乱的失败,是因为在关键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叛徒,所以政府在黄巾叛乱之前就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帝国军事机器得以及时的运转。其实呢,一切显然没有这样简单。那个出卖黄巾起义的叛徒,不过是在士大夫集团觉得合适的时候,特意丢出来的一个棋子而已。像这种参与人数多达二三十万人,涉及范围遍布全国的组织,帝国情报系统随便睁开眼睛看一下,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顺着相关问题一调查,就可以让众多黄巾成员背叛组织。但就算一开始有叛徒想出来自首,也只能在士大夫集团觉得合适的时候,才会让皇帝看到他的口供。
当皇帝通过这个太平道叛徒的口供,真凭实据的知道,自己的帝国居然存在着如此庞大的非法组织,威胁着帝国的统治。一场血腥的镇压在所难免。而筹划已久的黄巾叛乱也在这白色恐怖中随之爆发了。于是天下伏尸百万,人间流血千里。
这就是东汉末年士大夫集团想要看到的。只要在帝国政府里,他们没有了政治主动权,那百姓的生死是毫无保障的。只有依靠正义的士大夫集团,人民才能得到解救。这些正人君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你所说的有个很重大的错误。那就是寒门并不是一般老百姓,只不过是弱小的世家而已,再怎么都是地主阶级。
 
士大夫集团因为有他们的委屈和诉求,所以对待张角一伙,从一开始就在养贼自重,这个还是能理解的。可是,一直充当皇帝耳目爪牙的宦官集团,他们在此期间,为什么也不给皇帝提个醒呢?其实当皇帝知道有黄巾贼的时候,他最怨恨的就是宦官们。当灵帝还在气头上的时候,就严厉的斥责诸位常侍说:“你们常说党人不是好东西,要将他们全都禁锢起来,有些人甚至遭到诛杀。可现在呢?党人倒是在为国家出力,你们反与张角勾结,是不是也该处斩?”宦官们都叩头说:“这些都是王甫、侯览干的。”
应该说灵帝绝不是个昏君,他能够理解,宦官们大多出自社会底层,他们的亲属,甚至他们自身,都很容易接受太平道宣传的那套理论,宦官集团必然是和黄巾贼们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好在宦官里面没啥正人君子,一旦把太平道定性为非法组织,和黄巾贼有关系的宦官肯定是争先恐后的反水,所以灵帝在处理宦官“涉黄”事件上,还是很有分寸的。毕竟现在还需要宦官集团的势力来制衡士大夫集团呢。
果然,在杀了一批被张角他们严重洗脑的宦官后,皇帝更多的是让宦官参与到平叛工作中去。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宦官肯定是在各方面,对剿灭黄巾贼起了重大的贡献。起码当时没有出现袁世凯这样,拿叛军作为筹码,跟政府讨价还价的将军。甚至,像卢植这种有军权的政坛大佬,也是说拿下就拿下的。可见当时的皇权还是很平稳的。就这点来说,宦官们也是功不可没。
所以,在黄巾叛乱基本平定之后,士大夫集团是得到了解禁,也基本能在统治阶层掌握了主动,但与此同时,皇帝却进一步强化了宦官集团的势力。“六月,灵帝以讨伐张角有功的名义,封中常侍张让等十二人为列侯。”这就又让士大夫集团的宝宝们不开心了。虽然这次士大夫集团取得了事先预订的目标,但凭啥哪些本应划分为敌对分子的宦官们也能从中获利呢?何况宦官获得的利益还不比士大夫集团少。
于是,士大夫集团决定再玩一次更大的。这次的诉求不再是取得政治上更大的主动权这么简单了,而是要趁新皇登基之时,彻底铲除一直制约着自己的宦官集团。可结果呢?如果说在黄巾叛乱中,不计那些遭受涂炭的**的话,结果还算是皆大欢喜。但在接下来的折腾里,宦官是被血洗了,可就连始作俑者士大夫集团,也受到空前的重创。东汉帝国随之土崩瓦解,三国好戏就此正式上演了。
 
学习了。
 

 
黄巾之乱时,何进的弟弟何苗取代了宦官头子赵忠,成为了车骑将军。从何进的行事来看,他的目的也只是要全盘接手宦官集团的权利,并让宦官们乖乖听话罢了。而他最初的主要对手也就是西苑八军首领大太监蹇硕。
蹇硕是个有实力的,他早就对何进心怀不满了,觉得何进已经是他成为宦官集团一哥的最大威胁,于是他开始处处在与何进对着干。结果,整个宦官集团,都不希望有一个真正的老大出现,他们选择了实力不如蹇硕的何进,帮着何进搞死了蹇硕。最后以张让、段珪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和以袁绍、曹操为代表的所谓的何进外戚集团瓜分了西苑八军。
何进明白,要凌驾于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成为帝国真正的主宰,必须要有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帝国管理层。所以一直以来,何进都在有意识的培植他以为的亲信袁绍。
袁绍当时是士大夫集团里的后起之秀,和袁术曹操一样,属于官场的非主流。这些非主流一方面被士大夫集团视作是革命的接班人,给予吹捧。另一方面却由于他们年轻冲动不老成,又被士大夫集团排挤在核心圈以外。
何进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一方面,通过重用这些青壮派士大夫们,让自己更容易能取得整个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培植属于自己的未来士大夫集团。只要有朝一日,自己收取了宦官集团的权利后,让袁绍曹操之辈再慢慢接过士大夫集团那些老领导的班。到那时,整个朝堂还不都是他何进的人了呀。何进是一点也不傻,可袁绍他们又是不是真的和何进这个寒门外戚一条心呢。显然没有何进想的这么的美。
而且,宦官们在帮着何进除掉蹇硕后,对何进开始大权独揽的做法也有点不是很满意了,他们表面上改投了董太后,就是想提醒下何进,不要太过分了。
可这一举动,恰好给了士大夫集团一次分裂何进和宦官集团的机会。三公九卿全都支持何进去逼死董国舅,劝退董太后。何进呢,也想借此事件来让宦官集团明白,他已经取得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你们还是乖乖的听话为好,否则,弄死你们肯定比弄死国舅要容易的多。
 
果然,经过这一事件后,宦官集团开始认怂了,对于这样的结果,何进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没过多久,何进发现,这些死太监们,表面上对何家是百依百顺,但私底下居然有迹象开始在扶持自己的弟弟何苗了,这还得了,是时候让这些死太监们彻底交出权力了。
当何进的这一想法,第一时间被士大夫集团获悉后,他们马上又让负责传递消息的袁绍和曹操向何进抛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让曹操来说的,就是由大将军牵头,组建一个专项工作组,抓一批宦官头子,罗织些罪名,杀几个典型。另一个就是袁绍说的,动用大将军的职权,调兵入京,在目前大将军和宦官们军事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再增添一份武装力量的砝码。迫使宦官们就范,逼着宦官交权。
世人都说,袁绍的办法是激进的,是冲动不成熟的,曹操的办法是温和可行的。但处于当时的情况来看,恰恰相反。何进也并不是无谋寡断,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曹操说的办法,最大的受益人明显就是士大夫集团,而最大的受害者,不单单是宦官集团了,而是他何进。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朝惠宗要灭妖后,用的正是曹操说的办法,妖后是被灭了,可最后,妖后的权利基础被认定为错误的,那惠宗和妖后本是同根同源的权利基础又怎么可能全是对的呢,既然是错的,就必须要纠正。随之而来的就是拨乱反正,到了这个时候,惠宗还能再坚持什么呢?所以,何进如果采用曹操的方案,就算能平稳的清除掉宦官集团,自身的权利也同样会被严重侵蚀,甚至可能会被士大夫集团一并清除。这可不是何进想要看到的,所以,何进听了曹操的方案后,大怒,言道:“孟德亦怀私意耶?”亏我何进待你曹操做心腹,你就这样把我卖给了士大夫集团呀。
而袁绍提出的方案,应该是士大夫集团考虑到了何进的感受,所提出的折中办法,这个方案虽然最后让士大夫集团都悔青了肠子,但当时来看,是得到一致认可的。
 
当时,何进密谋灭宦,一共是外招了四路兵马。除董卓外,还有丁原、王匡、乔瑁。
首先,乔瑁是世家子弟,他是被安排驻扎在成皋,也就是虎牢关,一方面是恐吓宦官,更多的作用是在防止宦官们也去外招兵马。这是何进有意为之的。同样,王匡的兵其实也是士大夫集团的兵。何进很清楚,王匡是不可能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所以他指派王匡远远的去山东调兵,就算后来没有意外,何进也不会让王匡的山东兵入京。很有可能是像乔瑁那样驻扎在外围看戏。
何进是防着士大夫集团在灭宦期间,利用王匡乔瑁来和自己讨价还价。如果他们两路军队真的胆敢有所轻举妄动的话,那何进也会毫不犹豫的开始和士大夫集团决战,何进有信心,在王匡乔瑁带兵进京前,就完成对士大夫集团核心圈的屠杀,届时何进决不会吃亏。
丁原是个老实人,只要他听从皇命,保持中立,士大夫集团就没啥好担心的了,唯有董卓这一个不稳定因素让士大夫集团有所顾忌,好在当时的威逼利诱,董卓也不敢太过分。
对于何进来说,他是一点也不用担心董卓的,他担心的是来的外镇军队被士大夫集团所收买。所以他才不顾及士大夫集团的感受,除了招纳丁原外,还招纳了董卓。丁原和董卓毕竟是军方人物,他们相比于士大夫集团,更容易听从他何进这大将军的命令,而且董卓已经拒绝过士大夫集团的招揽,更让何进放心。
如果丁原和董卓两者真有其一被士大夫集团所收买,那剩下的一个就可以就近制衡另一个了。到时候何进再借用皇命讨逆,董卓丁原都不足为虑。
 
士大夫集团是想利用外兵来迫使何进铲除宦官,如果何进还不下决心,就自己来指挥这些军队,届时卧底在何进处的曹操袁绍再临阵倒戈,那雒阳城里最大的军事力量就是属于士大夫集团的。
而何进想的是借助外兵的力量让宦官们彻底臣服,把那些常年浸淫在权利光环中的十常侍一个一个有步骤的全部踢出局,顺带把那些宦官集团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都给清除了,剩下的宦官也都换成效忠何进的自己人。
不管是何进也好,士大夫集团也好,外兵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悬在宦官集团头上的一把震慑利剑而已,如果宦官害怕了,就用不着利剑了,让太监们卷铺盖滚蛋就是了,要是那些眷恋权利,死不放手的太监还冥顽不灵,就算我何进和士大夫集团愿意饶了你们,哪也要问问那些外兵答不答应。
所以,何进和士大夫集团在征调外兵进京灭宦的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当何进被召入宫中的时候,他应该是志得意满的,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十常侍认输了,他们已经处于绝望,只求活命了。
可惜的是,现实不是游戏,可以存档取档。那些邪恶的死太监们居然狗急跳墙了,他们还一厢情愿的以为,杀了何进,把事情都推到何进的头上,自己还可以和士大夫集团言归于好。但他们忘记了这个时候在前台唱戏的,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士大夫集团核心人物,而是袁绍袁术曹操这些年轻冲动的愣头青。
袁绍袁术他们也很清楚,要是让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重回谈判桌的话,很有可能就没有他们的未来了。士大夫集团是不会吝惜牺牲他们这些被安排在第一线干脏活的,来保全自己,进一步的还能表示自己和宦官集团和谈的诚意,从而在宦官集团那里换取更多利益的。所以袁术只能一时激动,就带兵开始屠杀皇城里的宦官们了,以至于雒阳彻底混乱。
 
长文
 
楼主这是打算这书吗?
 
早在188年,士大夫集团就担心董卓拥兵自重,征召董卓为少府,到雒阳供职,这是想把这位军方大佬,拉进自己集团中来。可惜董卓不给面子,对于士大夫集团伸来的橄榄枝,弃如敝帚。上书推辞:“我下属的士兵都来拦住我的车,不舍得我离开他们,苦求我不要抛弃他们,我只能留下来宽慰他们,如果有情况我再向朝廷汇报。”
而到了189年二月的时候,灵帝病重,宦官集团也开始忌惮董卓。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带了五千人向并州出发,到了河东郡就不走了。
四月,灵帝驾崩,士大夫集团就密谋招引天下兵马进京灭宦,董卓听从李儒计谋,公开上书弹劾中常侍张让等人,奉明诏带兵入京。这明显就是为了能摆脱士大夫集团的控制,名正言顺的把手伸进帝国的政治领域。
当时士大夫集团就有些慌神了,趁还没有完全失控,急派谏议大夫种劭劝阻董卓进京。种劭在黾池见到董卓,要求董卓撤兵回老家去,董卓不从,率军抵达雒阳城外。
这次士大夫集团算是明白了,董卓这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啊,于是又让种劭借口出城劳军。再次要求董卓撤军,这次,董卓应该是感受到了士大夫集团的愤怒,无奈率军西撤,至雒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继续观望。
而现在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都致使皇帝蒙尘了。董卓再也无所顾忌了,他堂而皇之的保护着御驾进入了洛阳城。开始了他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站在帝国舞台中央的军阀的表演。
 
董卓刚进京的时候,对外号称五千铁骑,实际上也就不过两、三千人。一只后继无援的孤军其实是很危险的,别说是皇城外的丁原、王匡、乔瑁,也不用说就驻扎在长安的皇甫嵩,光是皇城内的禁军就够董卓喝一壶的了。
可当时的雒阳城一片混乱,首先何进原有的禁军,本身就是属于宦官集团的一部分,何进的弟弟何苗更是被认定为宦官同谋给杀了。他们的属下一时间人人自危,害怕被士大夫集团赶尽杀绝。
而士大夫集团也怕宦官集团的残余势力伺机反扑,再加上本来就不怎么听话的董卓,万一把这老兵痞惹急了,说不定他还真做得出给宦官集团报仇这样的混账事来。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董卓是看准了雒阳城里风起云涌的各方势力软肋都在哪里,他一方面耀武扬威的恐吓着士大夫集团,而这时,士大夫集团的核心人物也都走到了前台,他们可不会再让袁绍、鲍信这些愣头青去和董卓拼个玉石俱焚了。另一方面董卓把原本属于宦官集团的势力都拉拢到自己阵营中来,承诺这些朝不保夕的丧家之犬都能不受株连,甚至维持他们原有的利益。一时间,董卓在雒阳左右逢源,使他这个外来派系,瞬间就在雒阳立稳了脚跟。
这里还有一个小花絮,那就是演义上说的。当初,董卓进京时,步骑兵不过数干,自己都嫌兵少,怕不被远近各处所服,大约有四五天,总是夜里偷偷把军队拉出城外,在附近扎营,天亮后再大张旗鼓回城,使人以为西边的军队又到了,洛阳城中各方势力都不明就里,害怕极了,所以才都屈服于董卓的淫威。
这一小说情节,应该是来自于《后汉书》。所以,似乎史实就是这样的,董卓确实做过这样的小动作。可我们如果能不要尽信书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简直就是把整个皇城的帝国精英,都当作土鸡瓦犬了。
首先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帝国的都城!看过电视的人,应该都知道,古代的城市是有城门的,到了晚上也是要关闭的。更别说是在汉末乱世,很多时候里都是有宵禁的。
史书里没说,董卓进京后还有没有宵禁了,那就算是没有,帝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人们一到晚上,都还能睡的踏踏实实的?我想就是在现在的太平盛世里,北京晚上要是连续几天有大量警力调动的话,那也应该是街头巷尾所热议的话题了吧。
也许,可能是董卓让他的军队,白天乔装打扮,化整为零出去。哪第二天,这些人又是怎么大张旗鼓的回来呢,旗子从哪里拿,鼓乐从哪里来,更别说战马、盔甲和军械了。如果都是赤手空拳,溜溜达达的就回来了,又怎么能起到震慑作用呢?
再假设,董卓真有本事,把这些军队和装备都偷偷的搞出城去。那董卓的这一小把戏,不可能骗了大家一次又一次,还吓得他们魂不附体吧。雒阳城的那些地头蛇们全都瞎了吗?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一客队,敢在国安的主场手球得分,还连着进四个五个,全场的球迷都不对你报以国骂,还说你进的漂亮。你真当大家都是**啊。
虽然这只是一个花絮,但为啥要拿出来和大家具体说说呢。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史家们的笔法传承。他们宁可集体选择相信这种无稽之谈,也要极力丑化他们所认定的反派角色。
至于哪个是反派角色,哪个是正派人物,划分的标准,就看哪方势力最终获得了历史话语权。如果所谓的正派人物恰恰又不是在同一阵营的,那请遵循,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
历史也就是这样罢了。
 
接下来,董卓就要开始解决原本就用来制约自己的丁原派系了。由于丁原一出场就被自己的小弟吕布给杀了,所以丁原一系的领衔人物,后来一直就是吕布。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派系,称为吕布派系。
我们总以为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战将,只是因为他能打,和后世演义的一样,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其实呢,吕布虽说智商不高,但他绝对称得上是世之名将。
演义上还说董卓收买吕布,就用了一匹赤兔马和一些金银珠宝。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让吕布叫干爹的话,那吕布还不如郭美女呢。
当时的雒阳,能有机会登上权利巅峰的,只有手握重兵的丁原和董卓两人。丁原是个老实人,他没有董卓这么野心勃勃,他只希望能安安稳稳的当一个忠臣,可丁原的部下不是这么想的,你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草根将领,就算立下安天保国的不世之功,最多也就为子孙后代能够成为豪门提供了一个可能。但你的属下呢,依然还都是草根,你不为自己谋一个位极人臣,也应该为自己的属下谋条好一点的出路吧,如果你做不到,我们不介意换一个老大。
所以,董卓能收买吕布的,绝不是一匹马和一些珠宝这么简单,董卓给予吕布的许诺是他整个派系的前程。同样董卓取得的也绝不是一个吕布的支持,而是整个原本属于丁原的吕布派系的一致支持,否则董卓就算得到了吕布,而这一派系整个是被士大夫集团收入囊中的话,董卓也绝不敢轻言废立。
董卓不傻,他知道吕布是不能信任的。但要得到吕布派系的支持,又不得不给于吕布超常规的信任。
 
吕布之所以说他是三国第一战将,除了他武力超群,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统帅本色。
世人游戏文字,总喜欢给三国战将排名,什么“一吕二赵三马超、四关五张六典韦”。就问一句,除了吕布杀了丁原后,能把丁原派系变成吕布派系外,还有哪个战将有这样的统帅能力,就算是关羽、赵云、张飞,杀了刘备,我怕他们连军营都走不出去,更别说把其他五虎将变成自己部将的了,吕布可是把张辽纳入麾下的。试问三国期间,还有哪个战将能像吕布这么牛逼的。
所以,吕布如果只是一个武力超群的战将,那可以参考徐晃投曹操后的待遇。董卓也不至于让这样的疯狗来给自己当贴身保镖。问题是,吕布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军事派系。在雒阳城内,吕布的何去何从,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这样的吕布,董卓必须得重用。可又不能让吕布来掌控军权,因为说不定哪天,吕布就能把原本姓董的军队变成姓吕的了,这会是董卓最大的噩梦。
这样一来,董卓就很尴尬啦,你不信任吕布,你的政敌就有可能去讨好吕布;一旦吕布不再是你的干儿子,而成为你政敌的同盟,对你而言,那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董卓必须得让吕布觉得,别人可以给你吕布的,我董卓都能给;甚至我董卓可以给你的,别人未必愿意给。
首先,董卓就没有歧视这个刚杀了自己干爹的二五仔,而且还为了不让别人歧视吕布,甘愿顶替丁原这死鬼给吕布做干爹。虽然给不了吕布军权,但董卓是把自己交给了吕布,当然董卓的主要护卫还是那数百铁骑。你吕布一个人再强,我董卓也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软蛋,再加上这一班铁甲护卫,谅你也伤不了我。至于演义里说的曹操刺董卓,那根本就是杜撰的,想凭单枪匹马刺杀董卓,连吕布也做不到。
而且,把吕布一直放在自己身边,也是为了防止别人有机会拉拢吕布,以至于后来王允想私下请吕布吃饭,还要等董卓有事不在的时候。可见董卓让吕布给自己做贴身保镖是考虑的多么周到。
董卓以为,吕布出身低贱,又一直在军营里混,从没涉足过政坛,所以,董卓给吕布的待遇,其实就是封他一个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给足了吕布尊重和地位。董卓有理由相信,没人能比自己给吕布再多的了。
 
我觉得吕布只是少数带领完整的北方边军进入中原并割据相当一段时间的将领,而史书上多次提到中原诸侯打仗都是启用家将仆丁为基础再招募丁壮成军,就算装备的再好,训练的再长,也没有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边军会打仗。所以中原世家或者说关东世家压制边疆军阀和世家的法子就是学术舆论和经济。致使三国初期那些边军普遍在战场上压制诸侯各军甚至是联军,但是名声确实越来越臭,最后这些军阀自己都破罐子破摔了。
 
接着就是吕布派系了。
一开始,吕布也觉得董卓这个干爹是认对了,刚加入干爹的集团,就马上得到升职加薪,从以前丁原的小秘书,变成了现在帝国的总经理,吕布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那时候的吕布自己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可实际情况呢,日子一长,吕布发现自己不过只是个保安部总经理。
董卓自然是CEO,第一总经理不是他吕布,是董卓的弟弟董旻,董旻当时是董卓封的左将军。
第二总经理也不是他吕布,是董卓的老上司,帝国军界一哥皇甫嵩,董卓虽然没有给皇甫嵩实际军权,但考虑到这位老上司在军方威望极高,又为了稳定驻扎在长安的政府军。董卓给他个名誉总经理的虚头,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那第三总经理总应该是吕布了吧,可惜还不是。
大家都知道吕布是温侯,但这侯爵不是董卓给的,而是后来董卓封的那个温侯让给吕布的。董卓当时封的温侯,名叫王允。
王允是士大夫集团的核心人物,他身后是山西豪门王家。可以说是吕布派系的那些草根将领们,所长期仰慕的同乡望族。很有可能,王允就是吕布派系推荐给董卓的。
董卓自打进洛阳以来,一直在试图和士大夫集团搞好关系,但也一直苦于无法寻求到与士大夫集团正常的合作途径。现在有这样一位豪门代表人物,愿意成为士大夫集团和董卓派系间的联系人,董卓又怎能不给予高度重视呢?
吕布开始郁闷了,虽然在董卓手下,肯定是比在丁原手下强百倍,可你董卓好像还没有完全兑现当初对我的承诺呢。连我的承诺都没有兑现,就更别说对我下属整个派系的承诺了。
吕布是想和董卓谈感情的,毕竟董卓对他是真不错,后来王允挑唆他火并董卓的时候,吕布一开始还是拒绝的。但那时候的王允,并不是只代表他个人来和吕布谈了,他代表的是整个的吕布派系,因为当时王允肯定是得到了士大夫集团的一致意见,承诺了整个吕布派系在火并董卓后的各项利益。
你吕布自己想清楚,你是要和董卓继续谈感情呢,还是要给自己的派系谋条更好的出路,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的派系着想,你的派系不介意再换个更好的老大,这种暗示,吕布应该是似曾相识的。
 
总之一句话,没有诸葛亮三国不会乱这么久
 
于是,貂蝉出现了。就如同她名字一样,这演义里虚构出来,被传诵千古的美女,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吕布要的是真正可以戴在头上的貂蝉冠,而不是只能远远的观望。
一开始,董卓觉得吕布敢动他的兵权,他都有了要杀吕布之念了。还是李儒劝董卓,吕布本来就是你的心腹猛将,何不就此机会,把貂蝉连同兵权都慢慢移交给他,吕布定会感太师大恩,何愁他不以死相报。
董卓有点动摇了,毕竟自己年纪大了,御女也是有心无力。但董卓的那些老部下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就像貂蝉一样刚烈:“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
连带着把李儒也给当成了坏人,“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李儒经此事后,不得不告病回家了。
就这样,吕布也清楚了,有些承诺,董卓只能是口上说说罢了,不是他不愿意给,而是他根本没有办法给。吕布不得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投向那些有能力满足他和他的派系愿景的集团里去。吕布这一暗中反叛,董卓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至于董卓自己的西凉嫡系,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他们叙之不详,有些甚至是张冠李戴,所以世人多不熟悉。我为了能更好的表述自己对这一派系的看法,写了如下的文字,大家就当同人小说,一笑阅之吧。
董卓手下六大中郎将,吕布除外,牛辅、董越、胡轸、段煨、徐荣。再加一个李儒,就是董卓嫡系的军师和五虎将了。
而如果我们将董卓这名字用刘备来代替,与吕布同样是主公假子的刘封除外,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再加诸葛亮,蜀汉军师五虎将的光灿,和董卓的嫡系比起来,那就是满天的星汉了。
如果硬要把这满天的星汉,代入鱼眼的故事里。那小说应该是这样的。
东吴(关东联军)征讨西蜀,刘备(董卓)派黄忠(徐荣)迎战,黄老将军连战连捷,打得东吴溃不成军。
突然远在西蜀的刘备发现,东吴军中,有一主帅,原是长沙守军(公孙瓒),与黄忠(徐荣)交情匪浅。二人虽无私下交通迹象,但这层关系的存在,就让刘备心里万分纠结。
于是,刘备秉持着“疑人不用”的原则,临阵换帅。用长期活动在西凉,绝无可能与东吴有染的马超(胡轸)换下了黄忠(徐荣),黄忠(徐荣)万分不爽。
刘备又怕马超(胡轸)的军事能力不如黄忠(徐荣),还特地把自己的义子刘封(吕布)派去给马超(胡轸)当先锋。
按辈分来说,刘封看到马超,那得叫叔。可当年,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居然还郑重其事的就立嗣之事询问了诸葛亮和关羽。虽然,刘备这么做,明显就是为了试探河北派系和荆州派系,对自己子嗣各小派系的看法罢了。但不得不承认,刘封在刘备的眼里还是很有分量的。
马超(胡轸)做了主帅后,他想的却是,不趁这次刘封(吕布)给自己当先锋的机会,好好的灭一下这小子的气焰,就怕以后,刘封(吕布)都快不认识咱们五虎将是谁了。
于是,马超(胡轸)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扬言要杀几个像刘封(吕布)这一级别的高级将领,来整顿整顿军纪。刘封(吕布)暗自就怒了,他故意在两军阵前使坏捣蛋,害的蜀军(董军)大败,还赔上了刘备的心腹爱将廖化(华雄)。
由于这仗毕竟是主帅负责打的,所以刘备也不好责罚刘封。虽然也没有问罪马超,但马超始终害怕刘备秋后算账,暗中却已存下了反叛之心。
再看关羽(牛辅),被刘备委与重任,据守荆州(西凉本部)。隐隐就有了刘备之后,唯我独尊的做派。先是挤兑赵云(段煨),后又谋害张飞(董越)。赵云实诚,不与关羽一般见识,让出兵权。张飞暴躁,与关羽不和,刘备只得让关张二人远远的分开。
而军师诸葛亮(李儒)呢,却由于投向了刘封(吕布),被五虎将逼的回家养病了。
于是,当刘封设伏谋害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在家中静养,浑不知情,马超推波助澜,黄忠袖手旁观,赵云悲凉离去。张飞关羽又都远在异地。
事后,张飞想着关羽怎么说都是自家亲戚,希望能和关羽合兵一处,去给刘备报仇。但关羽却把来投的张飞一刀给杀了,吞并了张飞的军马,割据一方,只求自保。
说实话,用蜀汉军师五虎将,来代入董卓的西凉嫡系,这简直就是种亵渎。但因为大家对蜀汉的五虎将非常熟悉,所以只好这样勉强为之。不过董卓的西凉嫡系的大致情况,就是如此。
 
如果说,董卓成为东汉末年真正意义上的首任军阀,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也不专业的话。同样,朝堂上的士大夫集团在处理如何与军阀相处的问题上,也是不断的在用鲜血换取着经验。这一过程,一直要延续到曹魏第二代曹丕登基后,豪门士大夫集团才再次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代价是何其巨大啊。
董卓当时虽然狡猾、霸气、务实,但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他治军的法宝。拿到政治上来,这样一味蛮横的处置起事务,就显得非常幼稚了。董卓还盲目的迷信暴力,强行使用军事力量,在朝堂上,奉行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政策。他根本不可能从核心价值观上去融入当时的政坛,以至于树敌太多,政治形象实在丑陋。
而士大夫集团在经历了短期的混乱,慢慢的缓过气来。他们要开始着手收拾董卓这一头闯进瓷器店里的野牛了。
 
有人说,袁绍、袁术兄弟,不顾朝中的叔父一门,贸然跑到关东,纠合各路诸侯,起兵讨董,致使袁隗全家被杀。这是非常不智不孝的行为。与后来的马孟起一样,为求保全自己的军阀权势,挑起叛乱,害死在邺城为质的父兄老小一族,是同样的酷忍至极。
可实际情况,袁绍兄弟组织讨董联军,和马超挑唆西凉诸将反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当时人们并没有过多的苛责袁氏兄弟,反而一致认为马超“其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
说起来,这马超那可真的是坑爹啊,曹操本无害他之意,原计划只是借道去讨伐张鲁,顺路彰示下朝廷对地方的主权。可马超他为了能割据一方,不受朝廷节制,居然直接背父叛君。联合当地多位军阀一起起兵伐曹。马超在挑唆韩遂与他共同起兵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这种无君无父,丧心病狂的行为予以了招供:“之前司隶校尉钟繇曾命我谋害将军,关东之人已经不可以相信了。现在我放弃我的父亲,如父亲一样对待将军,将军也应该放弃你的儿子,如儿子一样对待我。”
说实话,马超才是真正的三姓家奴,《三国演义》虽然尊刘贬曹,篡改史实,但也不得不写到,马超就是个小吕布。其中不仅仅是夸赞锦马超的英姿和武艺,更多的深意,我觉得应该是在说他还不如吕布呢。
而袁氏兄弟组织讨董联军,明显就是袁隗授意的。可以说,袁隗灭族是他自找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国 最新文章
荆州交易的实质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马岱北伐之谜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8 17:19:25  更:2021-06-28 17:28:1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