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宋朝 -> 岳飞在绍兴十年这次北伐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多严重? -> 正文阅读

[宋朝]岳飞在绍兴十年这次北伐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多严重?[第2页]

作者:参见小樘君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楼上那个myth网友,很多观点和角度极其不正确。站在上帝视角,根本不考虑当时赵构的行止的奴颜婢膝和朝野上下以及民间的反对呼声和民意。可以说这次卖国投降事件给汉族的精气神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和后遗症。关于卖国投降的具体案例,宋史专家的考证如下:
金国把伪齐政权废掉之后不久,就又把南宋派去交涉赵佶灵柩的使臣王伦、高公绘遣返。在他们临行时,挞懒告诉他们说:“好报江南(指南宋政权),自今日道路无阻,和议可以平达了。”①兀朮则要他们带书信给赵构说,如果他肯屈服于金国,则不但赵佶的灵柩和赵构的生母韦氏可以送还,而且还允许把刘豫旧日所统辖的河南之地也归还南宋②。当王伦等在绍兴八年春间回到南宋,向赵构汇报上述这些事件时,赵构竟喜出望外般地高兴,给予王伦以特别优异的赐赠品。③仅仅隔了一天,就又派遣王伦以逢迎梓宫的名义再一次到金国去④,实际上就是在迎合着女真统治者们的意愿,借此向他们明确表示,要在“议和”的幌子之下,实行屈服投降,并要求金朝派遣正式使臣到南宋来,把“和约”共同议定。 王伦把赵构、秦桧这伙人的真情实意透露给女真贵族们之后,金朝接着就于五月内派遣了乌陵思谋和石庆作为催促在淮上视师的王庶回朝,要他共同研究怎样与金国的来人进行“议和”的谈判。 王庶是坚决反对“和议”的。他在返回杭州的途程中就写好了一道奏章,力说“议和”之非策: 先帝北征而不复,天地鬼神为之愤怒。陛下与贼有不共戴天之仇,忍复见其使乎?其将何以为心,其将何以为容,其将何以为说?
且彼之议和割地,不过画淮、画河二者而已。若曰画淮为界,则我之固有,安用何为?若画河为界,则东西数千里荆榛无人之地,倘我欲宿兵守之,财赋无所从出,彼必厚索岁帛以重困我矣。不若拘其使而怒之。及至回到杭州之后,王庶又写了一道奏章,力执前议,说道: 陛下当两官被狩之后,龙飞雎阳,匹马渡江,扁舟航海,以至苗、刘之变,艰难万状,终无所伤。天之相陛下厚矣至矣。今虽未能克复旧疆,銮舆顺动,而大将星列,官军云屯,百度修举,较之前日,可谓小康。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不痛宫闱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违人,以事夷狄乎! 两封奏章换得的是同一种结果:不理。⑤ 反对借“议和”之名而实行向金人屈膝投降的,决不只王庶一人。在南宋行朝的文武官员,听到乌陵思谋即将到来的消息时,舆论顿时大哗,许多人都上章或请求面见赵构,陈说女真贵族之万不可信。然而赵构要“屈己求和”的决心已不能改变,对于臣僚的这些意见,他有时是严词拒绝,有时则是大发脾气。赵鼎觉得君臣间这样争吵不休并非好事,便乘一次没有别人在场时,向赵构说道:
 
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乃屈体请和,诚非美 事;然陛下不惮为之者,凡以为梓宫及母、兄耳。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非有他意,不必以为深罪。陛下宜好谓之曰:“讲和诚非美事,以梓宫及母、兄之故,不得已而为之。议者不过以敌人不可深信; 但得梓宫及母、兄今日还阙,明日渝盟,所得多矣。此意不在讲和也。”群臣以陛下孝诚如此,必能相谅。⑥ 乌陵思谋到达杭州之后,一不肯交出他所携带的《国书》,二不肯屈尊到“都堂”(宰相办公厅)去与南宋的文武大臣会谈,而却要求南宋宰相到他所居住的宾馆去会谈。后因考虑到北归期限的迫促,才不得不与石庆二人同赴都堂。 南宋方面参加这次会谈的是赵鼎、秦桧、王庶三人。赵鼎、秦桧与金使互相回答,王庶却只坐在一旁,辛酸气噎,如醉如痴,口未尝相交一语,目未尝少觇其面。 经过这次会谈,虽已把交递国书和由南宋宰相引领乌陵谋思谋去见赵构的仪式定了下来,但到二人真被导引去见赵构时,他们的态度却仍极倨傲,当他们交递了《国书》后,他们要求赵构对《国书》中所提出的议和条件当场表态。赵构没有照办,叫他们回宾馆去,等南宋朝廷做出决定之后再通知他们。⑦
究竟在乌陵思谋携来的这份《国书》当中,包含了一些什么事体和条件呢?据后来陆续透露出来的,计有:一,送还赵佶的棺木;二,送还赵构的生母韦氏;三,把原属伪齐的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一律拨归南宋政权统治。以上诸事,当然是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所最乐于接受的。但在这份《国书》当中却还载明:南宋政权如真愿得到上述诸项“恩赐”,还必须以履行下述诸事为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却是南宋君相始终秘而不宣的了。据在此事件的进程中所证实的,那些先决条件却是:一、向金主称臣纳贡;二、赵构自动取消帝号并自动取消宋的国号,只作为金国的一个藩属。
赵构早经下定的对金投降的决心,并无丝毫改变。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女真贵族不再以大军南来,让他们在东南半壁称孤道寡,鱼肉万民,他就会感到于愿已足。因而对于金廷在《国书》中所提条件,他是愿意接受的,他之所以不肯在乌陵思谋面前明白作出表态,则是希望辅相大臣们能与他一同承担责任之故。赵鼎前此虽也是一个主和的人,却并不主张无条件投降,他认为金方在《国书》中所提条件,对南宋政权侮弄太甚,是不能接受的。秦桧呢,则是久在等候的机会到目前才算到来,作为女真贵族代理人的他,从此才得开始施展其伎俩。因而,他顺从着赵构的意旨,主张把《国书》中的条件全部接受。最后,不管又有多少人上章反对“议和”,却仍是按照赵构、秦桧的意见向乌陵思谋作了答复。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十二月癸未记事。 ·② 同上书卷一一九,绍兴八年五月戊子记事。 ·③ 同上书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十二月癸未记事。 ·④ 同上书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十二月癸未,丁亥两日记事。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三,绍兴八年六月记事。 ·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绍兴八年六月丙子记事(文后附注云:“赵鼎语以《赵鼎事实》修入”)。 ·⑦ 同上书卷一二○,绍兴八年六月丁丑记事。
 
女真贵族们的予取予求既都得如愿以偿,乌陵思谋这次南来的使命可以说已胜利完成。到他北归复命之后,赵构、秦桧又于绍兴八年七月派遣王伦出使金国,名义是迎请赵佶的棺木,实际却是再去向女真贵族们郑重表白,他们是决定要无条件地投降了。 赵构、秦桧虽力违众议,又把王伦派往金国,而在南宋朝廷 之上,关于是否应如此屈辱求“和”的问题,却还继续在争辩不休。赵鼎依然坚持反对意见,秦桧则因看透了赵构的内心意向,也更加肆无忌惮地主张无条件投降。 到十月上旬,南宋王朝已经听到了一些消息说,在王伦与乌陵思谋一同到达金廷之后,金的最高统治集团批准了乌陵思谋与宋廷谈判的结果,而且又派遣张通古和萧哲两人随同王伦南来,依照此前谈判结果正式订立条约了。这消息促使南宋朝廷上持不同意见的各派人的争论又激化起来。 在十月上旬的一天,秦桧和赵鼎以及其他大臣共同朝见赵构,商谈了一些事件之后,秦桧独自留下,要与赵构讨论对金“议和”的事。他向赵构说道: 讲和之议,臣僚之说皆不同,各持两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赵构回答说: 朕独与卿议。 秦桧说:
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过了三天,秦桧又单独朝见赵构,赵构向他表示欲和之意甚坚。然而秦桧却依然说道: 臣仍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荣臣别奏。 又过了三天,秦桧仍单独朝见赵构,赵构仍然向他表示:欲和之意,坚确不移。秦桧这才写出了一份《奏札》,请求明确做出“讲和”的决定,而且不许群臣干与。 事到如此,赵鼎自然也不可能再稳坐钓鱼台了,便自称有 病,请求罢相。这年的十月二十一日,赵鼎果然罢相,被调做绍兴知府并兼任两浙东路的安抚制置大使去了。①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四《赵鼎罢知绍兴府》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十月甲戌记事。
 
金国这次派遣到南宋来的两名使者,张通古所戴的头衔是诏谕江南使,萧哲所戴的头衔是明威将军。这两个头衔,对南宋来说,都是极尽侮辱、诬蔑之能事的。因为,称南宋为“江南”,是袭用宋太祖对十国中的南唐的用语,是不把南宋作为与金对等的国家看待,而只把他作为金国的一个属邦看待,因而就把他所携带的交涉文本称为“诏书”了。在赵构、秦桧口中无时不刻不称做“讲和”,而金朝却偏为萧哲以“明威”(实即立威、示威),这当然就是把南宋作为金人立威、示威的对象,也当然不要在今后长时期和平相处之意。 一系列难以忍受的侮辱接踵而来:张通古在进入南宋境土之前,先派遣了一个银牌郎君去告知南宋政府官员说,诏谕使进入宋境之后,“结伴官”在迎接时须跪膝阶墀;州县官则必须望“诏书”迎拜;及到达临安府日,还必须赵构脱下皇袍,改穿大臣服装,拜受这道“诏命”;赵构之对待诏谕使人,则又必须像接待宾客那样,亦即相互以对等地位相待。还说:上面所谈及的种种礼节,都是在金的朝廷上规定了的。意即不准有所改变。①赵构闻知敌方这些要求之后,便向朝臣宣告说:“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爱一己之屈。” 十一月二十六日金使抵达南宋边界,接伴使范同体会着赵构的心意,北向金使再拜,问候金朝皇帝的“起居”,把他们迎接入境。“军民见者,往往流涕。”② “诏谕江南使”和“明威将军”南来的消息传播开来之后,南宋的朝野上下都大为震动,立即出现了群情汹汹,万口籍籍的情况。文武官员争着向赵构上疏,或写信给秦桧,或则当面与他们力争,分别把他们用作对金投降的种种借口加以驳斥,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 大将当中的韩世忠,因为驻防地区正当金使的来路,所以最先连续几次上疏,力言不可。他在十一月十二日所上的奏章中说: 窃详金人(与)本朝结怨至深,又金人事力炽盛,贼情窥伺已逾十年,朝夕谋画,意在吞并。今遣使讲和,及传闻许还关陕诸路,谓是惧我兵威?谓复是曾遭毒杀,事不得已,故来讲和?臣深思熟虑,但恐以交割诸路为名,先要山东、河北等路军民,或先要应北来归朝投附女真、契丹、渤海、汉 儿签军等,此出声势,摇动人情。或假此讲和割地,或以兵势逼胁,有无厌难从须索,蠹耗国用,使 陛下先失天下人心,坐致困弊,方为大举。 今国家避地东南,目前军势贼尚提防,虽谋吞并,未敢轻易深入,故用此谋,诈许交还陕西,意望 移兵就据,分我兵势。其贼必别有谋划,志在一举,决要倾危 [本朝],绝彼后患。况陕西诸路,出兵 产马,用武根本之地,岂肯真实交割,资助利用?显是巧伪甘言以相诳赚。切恐使人暗赢陛下礼数,轻赐许诺,传播四方,人心离散,士气凋沮。事系安危,在此一决,委非细事。③ 这主要是从宋、金双方强弱之势进行分析,断言在金人的所谓讲和的背后,必还存在着极险恶的阴谋。 枢密副使王庶自从乌陵思谋南来时即接连不断地上疏反对,到张通古、萧哲南来,他更加激愤。他首先向赵构提出请求说:“乞特降处分,遇有和议文字,许免签书。”以此表示他对“和议”的抗议。赵构却“亲降御笔”批答说:“不许辞免签书‘和议'行遣事”④王庶只有更进一步,接连上疏请求罢免他的枢密副使职务。他在最后一道辞职札子中,仍对所谓讲和的利害进行论述说:
臣窃详王伦之归,以为和好可成,故地可复,皇族可归。……独臣愚暗,不达事机,早夜以思,揣本齐末,未见其可。…… 且以目今虏人利害言之:讲和为上,遣使次之,用兵为下。何以言之? 虏人之破大辽,及长驱中原,几三十年矣。所得徒弟数倍汉唐勒索得珠玉子女,莫知纪极。地广而无法以经理,财丰而恃势以相图。又老师宿将死亡殆尽,主幼权分,有患失之虑,此所以讲和为上也。 虏人灭大辽,荡中原,信使往来,曾无虚日。得志两国,专用此道。矧自废豫之后,丑迹败露,杌陧不安,故重报使人以安反侧,兼可以查我之虚实,耗我之资粮,离我之心腹,怠我之兵势,彼何惮而不为?此所以遣使为次也。 虏人之兵,内有牵制,外多疑忌。所用之人非若昔日之勇锐,所签之军非若昔日之强悍。前出后空,尝有覆巢之虞,率众深入,不无倒戈之虑。又淮上荒墟,地无所掠;大江浩渺,未易可渡;诸将兵势不同曩时,此所以用兵为下也。 今彼所行皆上策,至为得计,吾方信之不疑,堕其计中,惟恐不如所欲。臣不敢效子胥出不详之 言,杀身以立后世之名,于国何补?惟陛下深思之,速断之,无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天 下幸甚。 臣蒙陛下听过,擢置枢庭,……愚鲁自信,滞固不移,……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 脚膝重膇,……以便医药。 赵构大概从这道札子看出,王庶是无论如何不肯参与对金投降的勾当了,便免去了他的枢密幅使,而由秦桧推荐其党羽孙近,以参知政事而兼权同知枢密院事。⑤
赵构、秦桧为要把官绅士大夫们的意志牵引到赞成投降的方向上来,在十一月十九日下了一道诏令说: 大金遣使至境,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稽汛扫,兄弟宗族未得聚会,南北居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就和。在廷侍从台谏之臣,其详思所宜,条奏来上,限一日进入。
诏中把“欲屈己就和”的调子明白宣布出来,当然是希望在朝臣僚能群起附和的;而从其“限一日进入”条奏看来,又可知他要屈膝投降的心情是如何迫切。但是,紧接在这道诏命之后,接踵而来的,如礼部侍郎曾开的奏章,兵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张焘的奏章,张焘率侍从官同上的奏章,吏部侍郎魏矼的奏章,三省检正诸房文字林季仲的奏章,礼部侍郎兼侍讲尹焞的奏章,等等,等等,却无一不是力主反对之议。下面我再摘录当时传诵最广的几个人的奏章,以见当时舆论激烈到何等程度。
 
一、礼部侍郎晏敦复的奏章: 自古夷狄为中国患,世皆有之,然未有若今日之甚者;自古夷狄与中国通和,亦世皆有之,然未有非中国强盛、力足以制之、而自肯与中国和好者也。大金两次遣使,直许进和,非畏我而然也,且币重而言甘,焉知非诱我也?此不可不疑也。 陛下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稽汛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居民不得休息,意屈已就和,此诚圣人之用心也。然所谓屈己者,当息(?)有益于事,则小屈可为也,倘与大事非徒无益,且又因而别致祸患,则可不深思熟虑之乎? 一事既屈,则又以它事来屈我矣;小事既屈,则必有大事来屈我矣。且以目前可见者言之:今所遣使以“诏谕”为名,倘欲陛下易服而拜受,还可从乎?又欲与陛下分庭而抗礼,还可从乎?设或如此等事从其一二,则与彼上下之分已大定矣,自此之后可以号令我矣。 彼或又行诏令,授陛下一两节钺,封陛下一王号,还可从乎?又或下令将本朝大臣诸将尽行封拜,还可从乎?又或下令用彼年号正朔,还可从乎?又或下令尽遣西北人归乡里,还可从乎? 姑略举此数事,则过此以往可推而知之。倘谓今日许和出彼诚意,或别有道理,今日小屈之后,更无他事可虑,则臣所不能知;万一有如臣所言,则自今往后,一事有不顺从者,彼便可以违命之罪加我矣,尚何梓宫可保必得乎?皇族可保必还乎?地界可保必守乎?如此则休息之期当益远矣。 且我之所以急者,梓宫也,宗族也,而敌独先以地界来议,则事之可疑者亦多矣。何则?以河为界,敌亦谓我未必能守,一也。使我舍江淮之险而趋平地,二也。西北之人怀土者皆使散走,三也。如此,梓宫宗族牵连我矣,小有违异即衅端也。审如是,则社稷存亡在敌掌握尔。陛下必欲屈己就和,愿陛下周思而熟虑之,谨择而善处之。若已屈之后必不致有如臣前所陈之祸患,陛下小屈以就大事可也。 臣又窃料:专以和议为是者,必谓和议既成,则兵可不用而得休息。是大不然。臣窃谓和议与用兵二者不可偏废。若和议既成之后,敌之诏令必有不可从者,不免违异,而敌以逆命来,则兵可不用乎?然则屈己之事诚不可不审而后行也。使敌知我不惮用兵,则和或有可议之理,然则屈己之事似未可轻易许也。愿陛下加圣心焉。⑥
 
二、吏部员外郎许忻的奏章:
臣窃闻虏使之来,陛下以祖宗陵寝废祀,徽宗皇帝、显肃皇后梓宫在远,母后春秋已高,久阙晨昏之奉,渊圣皇帝与天族还归无期,欲屈己以就和,遣使报聘。……请试别白利害,为陛下详陈之。…… 彼既以诏谕江南为名而来,则是飞尺书而下本朝,岂讲和之谓战!……万一奉其诏令,则将变置吾之大臣,分部吾之诸将,邀求无厌,靡有穷极。当此之时,陛下欲从之则无以立国,不从之则复责我一违令,其何以自处乎? 况犬羊之群,既已惊动我陵寝,戕毁我宗庙,劫迁我二帝,据守我祖宗之地,涂炭我祖宗之民,而又徽宗皇帝、显肃皇后銮舆不返,遂致万国痛心。是谓不共戴天之仇。彼意我之必复此仇,未尝顷刻而忘图我,岂一王伦所能平哉! 方王伦之为此行也,虽闾巷之人亦知其取笑于夷狄,为国生事;今无故诳诱胡虏,悖慢如此,若犹倚信其说而不寤,诚可恸哭。使贾谊复生,谓过有人乎哉,无人乎哉! 古之夷狄,固有不得已而事之以皮币,事之以珠玉,事之以犬马者,曷尝有受其诏谕,惟夷狄之欲是从,如今日事哉! 脱或包羞忍耻,受其诏谕,而彼所以许我者不复如约,则徒受莫大之辱,贻万世之讥;纵使如约,则是我今日所有土地,先拱手而奉夷狄矣!…… 自虏使入境内以来,内外惶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倘或陛下终以王伦之说为不妄,虏人之诏为可从,臣恐不惟堕夷狄之奸急计,而以外之虞将有不可胜言者矣。此众所共晓,陛下亦尝虑及于此乎?…… 为今之计,独有陛下幡然改虑,布告中外,以收人心。谓“……今虏使之来,邀朝廷以必不可从之礼,实王伦卖国之罪,当行诛责”,以释天下之疑。然后激励诸将,谨捍边陲,无堕狂虏之计;进用忠正,黜远奸邪,以振纪纲,以修政事,务为实效,不事虚名,夕虑朝谋,以图兴复,庶几乎可矣。 …… 今在廷百执事之臣,与中外一心,皆以虏人之诏为不可从。公言如此,陛下独不察乎? 若夫谓“粘罕已死,夷狄内乱,契丹林牙复立,故今虏主复与我平”等语,皆是行诈疑我师之计,非臣所敢知也。……⑦
 
稍前或稍后于这班馆职官们而上书力持反对意见的,还有前此曾做过宰相的李纲,现任户部侍郎李弥逊,监察御使方庭实等。 不论反对声浪在如何日益高涨,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却还在继续进行,到这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金国派来的“诏谕使”和“明威将军”,终于被迎接到杭州府城之内,而且以左仆射府作为他们的下榻之所了。 张通古在进入南宋国境前就通知南宋王朝,他携带来的是“诏书”,必须赵构改扮成大臣模样,跪拜在他的面前,接收这份“诏书”。及至他既已进入南宋首都杭州之后,南宋王朝投降派中人物,在如何接受这道国书的问题上,也发生了意见分歧:有的人以为,由赵构跪拜在张通古面前接受这份国书,未免过于丢脸,因而主张,最好是是能由金国的使臣不声不响地把国书递交到南宋王朝;而在赵构和秦桧,则已经下定的投降决心,丝毫也无所改变,仍坚持要行“屈己”之理。最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大权在握的赵构和秦桧的意见。 杭州城内外的文武臣僚和居民人等,全都不断发出一些愤激语言。街头巷尾也随时随地出现一些标语,写一些“秦相公是细作”⒀等类的话。有些人更喧叫说,如果皇帝和宰相真要照金人所要求的,行屈己跪拜之礼,他们便要采取激烈行动来抗议了。不但杭州内外的官民住户都为此而朝夕惴惴不安,有紧张到终夜不能成眠的;就连靠近杭州的常州、镇江、会稽诸地,其城乡居民也全都传说纷纭,到处呈现着惊恐不安现象。⒁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辛卯、戊申两日记事。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辛卯、戊申两日记事。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甲午记事。 ·④《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七,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记事。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庚子记事;《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八,《王庶……遂乞解枢密职事》条。 ·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壬寅。 ·⑦《宋史》卷四二二,《许忻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九,绍兴八年十二月一日的记事。 ·⑧《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六,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事;《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 ·⑨ 范如圭:《贻秦桧书》中语,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 ·⑩《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辛亥记事。 ·⑾《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八,绍兴八年十二月一日《戒谕和议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系此诏于初四日丙辰。 ·⑿《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六系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系十二月二十一日。 ·⒀《朱子语录》卷一三一。 ·⒁ 李弥逊:《筠溪集》卷末附录李珏撰《李弥逊家传》。
 
采用什么方式使张通古把所挈国书递交出来,这成为自张通古进入杭州以来,南宋王朝的君臣们朝夕发愁的一个问题。他们最感为难的,是必要赵构亲自跪拜在金使面前接受这一事。以为这使赵构在南宋臣民面前丢脸太甚,继此之后,还有何等脸面对南宋军民发号施令、作威作福呢?然而在赵构本人,却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他回想到建炎三年( 1129 )从明州逃往海中的事,那时侯,赵鼎是御使中丞,他却主张与金人划江为界;他甚至还心甘情愿地留在明州充当接伴金使的人,要与金人磋商划江为界的事。只因后来金使未来,所以此议未能实现。①这件往事说明,那时即使有意要向金人跪拜,还苦于得不到机会呢!有了这番回忆之后,赵构便认为,若不得已而亲自跪拜在金使面前接受其国书,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此,他有一天竟声色俱厉地向台谏官勾龙如渊、李谊等人发牢骚说:
士大夫但为身谋!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亦不复问矣。 这话虽是直接针对着赵鼎而发,实际上却也是说给目前所有不同意屈膝投降的人们听的。李谊便乘机提议说: 此事莫须召三员大将来与之商议?总须商量得一个最妥善的办法才好。 赵构不吭声,过了半晌又说道: 王伦本是专为此事(按指“屈己求和”)出使金国的,到今天他却又首鼠两端,动摇起来了。秦桧素主讲和之议,现今却也来求去(按,此指胡铨上书,秦桧上表待罪事),他走掉当然无甚关系,今后金人只会来要我,岂能要他秦桧!② 这些话语,表明赵构对于屈膝投降的事是如何地死心塌地,还表明,倘若一定要他亲自跪拜接受金的国书,他也已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照办! 然而南宋王朝的臣僚们,包括那些主力投降的人们在内,却总认为这是过分丢脸的事,总应当尽量避免赤裸裸地进行那样的表演才好。在朝堂上聚议此事时,有人便建议说:
既然北面拜受金人诏书,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那就最好把我朝祖宗的“御容”(画像)都陈列出来,而把金人的“诏书”置于祖宗“御容”中间,这样,就假称是在跪拜祖宗御容,面子上庶几可以过得去,③ 这样纷纷议论了好几次,却终于还是做不出最后的选择。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 癸亥记事。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戊寅记事。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九,《金人退还河南地》条。
 

 
那个网名叫myth的网友,他的认知问题在于,他采用的不是一种interpretivism的研究态度。解释主义的研究哲学,需要把数据搞全面搞具体,需要有特定的情境,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以个人的主观想法代替当时的实际情况。
上面粘贴的那些内容,是宋史专家经过细致严密考证得出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秦桧当时是有多么地不得人心。民间说他是汉奸,朝臣说他应该被杀头。可是赵构呢?他说什么?他说当初自己在海上的时候,想给金人下跪,还不可得呢!言外之意,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给金人下跪了,你们还成天唠唠叨叨和我不停地吵什么吵?
不知道myth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气死气伤多少人?当时造成如此恶劣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水准的影响,以至于对汉民族的精气神的提振产生了那么恶劣的后发作用,把汉民族的精气神彻底杀没了。myth,你不觉得你的一番评述,太轻描淡写了吗?你不觉得你所说的歌舞升平,一来可遇而不可得,二来即使得到,也是带着全体汉族老百姓一起屈膝投降,折断脊梁骨的结果么?你不想想你所谓的歌舞升平,是岳飞等将领和烈士、战士们浴血奋战争取来的平衡的结果么?
不过我觉得和你说这些没用。因为有一类人就是妈宝软骨头。没办法,天生的。
 
说明一下,我不是大民族中心主义或者民族主义,因为我本身也不是汉族人。可是我觉得类似于像myth这类网友,在你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搜集全面的数据,知晓一些细节。其次是你们除了要站在金国和赵构、秦桧等之流的角度上,也多少要站在当时宋朝大臣和民众的角度上吧?不能只站在金国、赵构和秦桧的角度,而不考虑当时汉族人的民意吧?如果你们这类人,能多查一查资料,能多一些道德水平和观念,最起码可以领会到,赵构和秦桧,从违背民意的角度来讲,已经是逆潮流了。从道德方面来讲,不仅是少数派异类,而且和当时的爱国大臣和民众相比,总不能说道德水准是高于后者的吧?最起码,他们的道德水准比那些爱国大臣和民众,还是要low很多吧?如果像myth这类网友,你觉得你在思想意识里,就是完全认同用一个非常低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你自己,看待一切,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是你抹杀不了将近一千年来大家普遍认同的道德方面比较高的水准。
 
那个网名叫myth的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秦桧不是汉奸。可是宋史专家邓广铭和王曾瑜为什么认为秦桧确实像当时和后世所说的那样,就是汉奸,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在岳飞死后的第二次议和,其中有一个条款,金国要求南宋小朝廷:不许以无罪去首相。
也就是说,基本上认定,只要秦桧还活着,就得永远是南宋的宰相。
这么明显的证据,myth你能怪当时和后世无数人的怀疑么?你能说宋史专家的认定就是错的么?如果你能,请拿出你的具体资历证明粘贴出来。
 
还有就是岳飞死后的第二次议和,南宋小朝廷仍然像过去十几年一样,受到金国使者的无情嘲笑。具体细节如下:
不料刘祹竟向宋朝官员发问:
“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
“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
刘祹冷笑一声,说: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⑨
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⑨《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弱的半边)47赵葵《行营杂录>》。
——————————————————————--
myth, 你看清楚了,以上那段话是有出处的,而且不是黑子们一直黑的《金佗粹编》。
如果你觉得当时8060万汉族人就应该被一个人口400万(还包括契丹人、渤海人以及一部分早期归附的汉人)的金国永远这么奚落嘲笑下去,我也无话可说。韩信尚有胯下之辱对不对。不同人的道德标准毕竟不同。可能我在实际做法上也和你一样采取一个比较低的标准。但是无论我还是你,都不能否定有更高的爱国主义标准的存在。
 
myth这类轻描淡写,忽略当时汉族人民意,忽略当时深刻的民族矛盾的人,之所以如此温柔地对待侵略者、投降派、或者像邓广铭老先生所说的民族败类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根本就是把赵构仅仅降低在一个胆小怕事、无德无能的封建小朝廷的苟且偷安的所谓皇帝的水平上。你们内心深处认为皇帝就这样就行。诚然皇帝也许真就是这样就行,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可是我所说的是leader。当时民族矛盾那么尖锐的时刻,汉族人需要领袖,而不是皇帝。
你们的平凡普通人水平下尚可忍受的皇帝杀了领袖。
然后呢?过若干年之后等蒙古这个外族来了再见分晓。
 
还有myth说,必杀飞始可和,只见于宋史,未见于金史,那么请你给我解释一下,金史从未提到过刘錡,也就是说你不承认有刘錡这个人呗?如果你承认,那可就更奇怪了。因为你明显是双重标准啊。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宋朝 最新文章
为何好像还有很多人认为宋朝很弱?
王安石何辜,百姓何辜。
金兀术被打的好惨
苏轼劝告王安石:宋仁宗时虽然十战九败,国库
唐宣宗学习唐太宗重用贤能打压小人,宋朝司
赵匡胤在b站已经成为和秦桧并列的人物了
大明南方的起义次数历代仅有
宋朝历代年号寓意
穿越到宋朝小说那些写的好
赵匡胤酗酒而死 烛影斧声就是纯属虚构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02 22:39:25  更:2022-05-02 22:46:1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