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第11页] |
作者:凌子峰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记忆冷夜,几番江南烟雨,袭扰了多少水乡梦,懵懂少年,夜雨前行,奈何寻不到一条归家的路。一缕孤烟,望不尽大漠荒原,消逝的流年,凄凉的边关,无人挂念!渐行渐远,忘记了时间,只为自己而战,独醉在天边! |
早上好! |
看来这个帖子只有六七个读者啊。 |
第二十七章 蒙军南征 南宋的挑衅过后,宋蒙的边境并没有立马迎来蒙军的大举南下。相反,在接下来的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的都城却出现了万人齐聚,人声鼎沸,歌舞欢腾的热闹景象。 一场正在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让那些东西相隔万里的蒙古诸王,难得的相聚在了一起。他们在推杯换盏间,共同欢庆着蒙古灭金的胜利,并憧憬着帝国的美好将来。而这样的欢庆,即使在深夜里,也依然在篝火中继续…… 大汗窝阔台在每个欢庆的夜晚都会站在帝都的城头眺望远方。只见大漠里点起的通天明火,用燃烧的烈焰,照亮了鄂尔浑河的上游。而那星星点点的篝火,欢唱到天明的歌舞,则是延伸到了和林数十里外的荒原。蒙古人一直就是以这种方式去诉说帝国的辉煌。 当草原上这座不夜的都城,被城楼之上的窝阔台尽收眼底之时。窝阔台体内的那颗万丈的雄心,也随着城外映天的火光直冲天际…… 作为蒙古帝国的大汗,无论是铁木真也好,还是窝阔台也好,他们都有着“胸怀宇宙,放眼全球”的格局。而一年前宋军北上那点小事,实在不足以让窝阔台记挂心上。但这并不代表窝阔台不会对南宋采取行动。 窝阔台和他的父亲一样,想要的是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当时也包括南宋王朝…… 这次规模宏大的“忽里勒台”大会,首先庆祝了蒙古灭金的伟大壮举。而后,在长生天的见证之下,窝阔台下达了蒙古帝国接下来对整个欧亚大陆的作战命令。 在窝阔台的命令之下,术赤长子拔都和大将速不台将带领着察合台长孙不里,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以及所有蒙古各部族的长子长孙,远征东欧。去进行蒙古帝国历史上让世界为之震颤的“长子西征”。 而后,以蒙将唐古东征高丽(今韩国);以窝阔之子阔端、大将塔海南征川蜀(四川);以窝阔台之子曲出,汉将张柔南征荆襄(湖北);以大将口温不花,察罕南征江淮(安徽,江苏)。 随着一道道作战命令的下达,蒙古的铁骑在主帅的带领下开始奔赴世界各地,去进行疯狂的征服战争。而此时征宋的三路大军,就是在这样一个秋天里开拔出征…… 初秋的天空之上,漂浮着几点云影;千年的渭水之滨,延续着落叶纷纷。关陇(甘肃)大地的头顶,一对寒天的老雁,在这本该迁徙的时节,仍然盘旋在苍凉的天空,抗拒着秋的来临。 曾经的金国,就如同落入渭水的枯叶,带着的凋零身影远去。而在这关陇的土地之上,却也有人像寒天的老雁一般,高举着亡金的大旗,抗拒着蒙军的来临。 这对寒天的“老雁”:一个叫汪世显;一个叫郭蛤蟆。 尽管金朝的国祚已经在一年前走到了尽头,但是在宋金的边境,仍然有许多为亡金尽忠的州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依城据险,抵抗着蒙古方面的攻击。其中有不少是汉人。而在女真政权垮台之后,这里面的很多汉人在心理上都愿意投入南宋。毕竟民族的认同感还有些许存在。 公元1235年的秋天,一封署名为原金国巩州守将——汪世显请求率陇西郡县“内附”南宋的申请书,摆在了四川制置使赵彦呐的案头。而这已经是赵彦呐第三次收到汪世显的“内附信”了。这一次汪世显的呼声似乎比前两次更加急切。 汪世显之所以这个时候急切的选择“内附”,是因为此时窝阔台的王子阔端已经带领着蒙古的西路大军进驻秦州(甘肃天水),正准备向巩州杀来。归附南宋,成为了汪世显最理想的选择。 依赵彦呐看来,若是能纳陇西之地为南宋所有,南宋帝国的西北实力无疑将大大加强,宋与蒙古之间也多了一个战略缓冲地带。但他唯一不放心的便是汪世显的忠诚问题。 对于“归正人”,终南宋一朝,朝廷都对其有着与生俱来的不信任。做不了主的赵彦呐只能再次将这个问题上报朝廷裁决。 此时被蒙宋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的南宋君臣,对于汪世显的投诚问题,批复了比前两次还要简单的两个字——不准。南宋朝廷的这一态度,在赵彦呐的意料之中。但他却将这件事拖着迟迟未向汪世显表态,寄希望于汪世显能在抵御蒙古的路上多支撑一段时日。 这事儿要放在平时,你守你的四川,我待我的甘肃,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拖着就拖着,汪世显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当蒙古的铁骑浩浩荡荡的向南宋的国土席卷而来之时,首当其中的便是由关陇入川的巩州。 这时,巩州的归属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阔端大军压境,没有得到南宋回复的汪世显,到了面临抉择的时候了。 他可以选择坚守孤城,抵御蒙古直至城破身亡,为金国殉葬;他也可以选择引兵强行突入宋境,其结果犹未可知;他还可以率巩州军民,投降蒙古,保全身家性命。 在生前富贵和身后之名的艰难抉择之下,汪世显这只盘旋在巩州上空的孤雁,最终还是没有抵御住蒙军带来的深秋风寒,带着他的儿子们举城投降蒙古。从此,其父子多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蒙古攻掠四川的马前卒。在后来的多年里,父子两代在四川为蒙古人冲锋陷阵,直至后来成为了蒙元帝国举足轻重的家族。而另一人郭蛤蟆,却在汪世显降蒙之后,仍然在会州(甘肃会宁)高举着金国的大旗,做着最后的抵抗。任凭汪世显如何规劝威胁,郭蛤蟆终究不为所动…… 收编了汪世显的巩州兵马和城池的阔端,无意对郭蛤蟆坚守的会州小城大动干戈,只以简单的招降为主。他的目标在西南的四川。 按照接下来的军事计划,蒙军便是要攻占由陇入川的重要关隘沔州(陕西略阳),再接下来就是突入四川境内,再接下来便是饮马长江上游,再接下来…… 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在得知汪世显投降蒙古的消息之后,意识到朝廷和自己是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但世间并没有后悔药可卖。为了抵御蒙军的南下,赵彦呐迅速将重兵屯于沔州,自己亲自坐镇于沔州附近的青草原。 招降了汪世显的阔端也终究不是吃素的人。在汪世显的引领之下,数日之间便攻陷了沔州城。还没来得及跑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被阔端包围在了青草原。 按照阔端的意思,他是想将南宋的四川制置使生擒活捉,接下来一举平定川蜀。 眼看着赵彦呐面临被活捉的时刻,蜀中大将曹友闻率军杀至青草原。血战半日之后,将蒙军击溃。而后曹友闻又引军据关而守,四处出击,将入蜀蒙军再次击败。 遭遇失败的阔端,无奈之下引军北撤,川蜀之地的战争风波获得了暂时的平息…… 就在阔端攻打川蜀的同期,窝阔台的另一个儿子曲出也率领着中路军在西至秭归(宜昌),东至郢州(今湖北钟祥)的汉水两岸大肆劫掠,将南宋的荆襄搅了个天翻地覆。半年之后,由于襄阳城内“内附”南宋的金军和宋军发生兵变,被南宋誉为“天下之脊,国之西门”的江山屏障襄阳,落入蒙古手中。 襄阳的失守,让汉江变得无险可守,长江的千里防线开始暴露在蒙古的铁蹄之下…… |
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一些人,不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随波逐流! |
晚安喽 |
大襄阳! |
又到了酷暑时节! |
第二十八章 蜀中男儿 朝雾和夜露在日与夜间频繁轮回,归鸿和燕雀在南与北间循环往来,而蒙古的铁骑也在春与秋的交替中不断穿行。继襄阳沦陷之后,时间又来了公元1236年的秋天…… 在这个秋天里,川陇相交的边境,曾经那些因抗拒秋天而不肯南下的鸿雁,终究没有逃脱宿命的安排,坠落在了枯萎的草丛之间。而在关陇边境的会州(甘肃会宁),经过一年多的抗蒙战争,金国的最后一面旗帜,随着会州守将郭蛤蟆的投身火海,也随之灰飞烟灭。终结这一切的,正是一年前同为金国遗臣的汪世显。 当猎猎的风沙吹过了物换星移的昭华,当大漠的飓风撕裂了西北的关山万里。汪世显那曾经为金国守节的信仰,也只能遗留在昨日的路上,丢弃于过往的时光。 已经彻底荒凉在人生旷野里的汪世显,今后将以一个金国的往者,蒙古的新臣,胡化的汉人身份,去为蒙古开辟南下川蜀的战场。 而西北风沙漫漫,从平凉到临洮,从关陇到汉中,前方的道路有多少关隘,路途中的军民们就有多少血泪…… 由于蒙军去年攻打四川之时,在沔州遭受到南宋方面的重兵抵抗,南下大军迟迟不能入川。而这时,作为精通中国历史的北方汉人汪世显,在经过对时局的简单审视之后,开始对由陇入川的作战计划发表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久处川陇边境的汪世显知道,自古以来,由陇入川无非只有两条路。一条自阴平小道,经江油,绵竹趋成都。遥想一千多年前,邓艾就是率领五千兵马走阴平小道,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出其不意的奇袭成都,灭亡蜀汉政权。所以,汪世显建议阔端这次也可以试一下…… 而另一条路则是由巩州出发,南下沔州、兴元府(汉中)、阳平关、利州,经剑阁、阆中以至成都。而这,便是由陇入川的蜀道。 得到汪世显的指点,阔端以大将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而他亲率大军和汪世显南下蜀道,相约不日会师成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迩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但是蜀道再难,也难不住有汪世显这样资深的带路党。 蒙军由汪世显开路在前,阔端引军在后,南下沔州、汉中的路倒也走的颇为顺利。而此时,得知蒙军再次大举入川的消息,一年前在沔州大败阔端的曹友闻正于前方的阳平关设伏以待…… 不几日,蒙军前锋抵达阳平关前。只见眼前浮云白日,山川庄严,阳平关关门大开。 这让蒙军一阵唏嘘…… 而在汪世显看来,眼前宋军的这种伎俩实在是太不高明了。 “这蒙古军没听说过当年的诸葛亮以数千老弱病残吓退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空城计”,难道我汪世显也不知道吗?”汪世显自认为曹友闻给他们摆了一道空城计。 汪世显建议阔端不要配合。而这阔端也就信了汪世显。所以蒙军的前锋到达关口,一口气都没歇,就直接杀入关去,留下背后的一路烟尘和阔端等人。 看着蒙古军着急投胎似的向关内杀来,躲在关内用冷眼观察一切的曹友闻笑了。 待到蒙军全部进入关内之时,只见一路宋军从蒙军背后的关口突然杀出,封堵了蒙军退出关外的道路。之后,阳平关内的高地上,数千宋军从高处现身,个个手持强弓劲弩,一时间阳平关内箭如雨下。蒙军前锋在阳平关内被设伏射杀。 留在阳平关外的阔端和汪世显一时间傻了眼…… 虽说宋军首战告捷,但在曹友闻看来,真正的血战还在后面。蒙古的前锋虽然被歼灭,但蒙古还有数万后军在赶来的路上。这次设伏以待,打了蒙军一个措手不及,完全是由于蒙军轻敌所致。而自己目前这点兵马,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对抗蒙古后面的数万大军。曹友闻当即修书一封于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希望其发兵救援。 赵彦呐当即回复:“兄弟你只管安心抗敌,顶不住的时候,有哥在后面给你撑着!” 得到回复的曹友闻,一边在阳平关前部署守关事宜,一边翘首企盼着赵彦呐的援军早日到来。 三天过去了,赵彦呐的援军没来,但蒙古的复仇大军却陈兵关前。气势汹汹的来报前几日的万箭之仇…… 双方见面,没多余的废话,直接开打。 双方大战半月有余,阳平关下尸骸如山,血流二十余里,整个关隘被血色笼罩。随同曹友闻守关的数千兵马已经被打到了山穷水尽,曹友闻本人也身受重伤。但此时仍不见赵彦呐援军的一兵一卒。 眼看着蒙古军就要破关而入之际,曹友闻的族弟曹友万在激战中来到他的身侧对其说道:“日前我等以数千兵马,阻敌数万。而今能战之士,已不足百人。我等何不退守关内,择山而守,以待援军,再图后举。” 此时满脸是血的曹友闻言道:“汝是何言语?为将之责,乃保土守关。想我投身军旅数十载,尚无弃一城,一关矣。阳平关控扼蜀口,此关若在,川蜀便在;此关若失,则川蜀危矣。今若弃之,我等皆千古罪人!” 曹友万在焦急中反问道:“以我等之现状,此关可还能坚守一日?以我等之境况,可还有外援?”良久,曹友闻默然言道:“一日为将,则尽为将者一日之本分也。为将者,当以血染疆场,马革裹尸为第一殊荣。” 曹友万听完,不再与曹友闻辩驳。片刻后,只顾将曹友闻的战马牵来,催促着曹友闻上马突围。 曹友闻看着眼前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和兄弟,表情凝重而压抑,仿佛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片刻之后,曹友闻接过缰绳,用那染满鲜血的右手,轻轻的抚摸着骏马低下的头颅,接着一直延伸到马背。 正在抚摸着战马的他,更像是在告别一位多年的老友。之前凝重的表情开始变得失落。 就在曹友万以为曹友闻有所动摇之时,失落中的曹友闻突然从腰间抽出利刃,一刀将战马的颈部刺穿。战马轰然倒地,在地上挣扎和抽搐了起来。待鲜血流尽,战马气绝身亡。 曹友万大惊之余,也不再规劝,自己独率少数兵马,突入后山而去…… 两日之后,破关而入的汪世显和阔端发现了力竭而亡的曹友闻,只见此时的曹友闻怒目圆睁,宛如战神。 面对着曹友闻那已经没有心跳的伟岸身躯,汪世显也不由得为之动容,良久之后,发自肺腑的感叹了一声:“真男儿……” 而正如曹友闻所说,阳平关若在,则川蜀便在;阳平关若失,则川蜀危矣。阳平关失守之后,两路蒙军一路沿阴平小道,一路走蜀道进入川蜀腹地。四川制置使赵彦呐畏敌如虎,一路溃逃。而后,川西各地相继沦陷…… 月余之后,这两支南下蒙军会师于成都城下。在合兵攻破成都之后,阔端下令“火杀”数日,成都府内十之七八的居民惨遭罹难。 成都既破,蒙古元帅阔端率军北返,留下对川蜀地形熟悉的汪世显驻守。汪世显则在后来的日子里,于川西之地,杀人放火,抢劫掳掠,无所不干。川蜀这个曾经的天府之国,这个南宋曾经的大后方,开始在血与火的悲歌里一点点沦丧…… |
不好意思,今天更新的有点晚了。看到这里的文友,如果您觉得楼主的文字可以。无论好坏,请留下您简单的只言片语。楼主需要大家的支持。感激不尽。 |
晚安! |
第三十章 江淮大捷(一) 塞北朔风正疾,江南雨雪交加。转眼间,宋蒙开战已经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南宋和蒙古在川蜀,荆襄,江淮的局部战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从汪世显的降蒙,到襄阳的失守,再到后来的成都陷落。可以说,三年过去了,蒙古取得了宋蒙战争中的巨大胜利,南宋的川蜀战区和荆襄战区几乎被打残。 如今,又到了一年的冬季。大雪飘落在黄河与天山,也飘落在塞北和江南。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身处江淮的蒙将口温不花和察罕二人,却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 三年了,战争也整整打了三年。眼看着阔端攻陷了成都,曲出拿下了襄阳(此时曲出已经病死)。唯独他们所统帅的东路军,其战绩实在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更为悲催的是他们二人去年在攻打淮西安丰军(今安徽寿县)时,竟然还有被宋军守将杜杲击败的不光彩历史。而这,便是他们的苦恼所在。 所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既然去年秋天在安丰军吃了败仗。那也就只有从那里把面子找回来。 在二人的商议之下,蒙将口温不花引军东进攻打黄州(湖北黄冈),以牵制南宋的京湖援军。察罕引军前往安丰军,以报去年战败之耻…… |
冷漠的江淮,大雪还在飘落;瑟瑟的江南,寒风还在肆虐。躁动中的蒙古东路军正以必取之势向安丰袭军来。他们要向窝阔台证明,东路军并不比西路军和中路军差。 此时,安丰军内,依然是蒙军去年的老对手杜杲……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看蒙古人的气势,那是要踏平眼前的这座城池。以至于出场之时,蒙宋双方的主帅连个照面都没打,上来就进行“炮战”! 为了“一雪前耻”,蒙古军此次特地带来了新型攻城武器——重型抛石机。可不要小瞧了这玩意儿。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它将在蒙宋战场生给予宋军以重大杀伤,其威力仅次于“回回炮”之下。 重器在手,这蒙古军也不客气,上来就是一阵石头狂抛。无数如雨点般密集的石头被扔进了安丰城内,造成了安丰军百姓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你攻势如何猛烈,气焰如何嚣张,城里的老对手杜杲也不弱势。以远射程的“三弓弩”在城内与蒙军对射,始终坚守待援…… 得到蒙军大举进攻安丰军的消息,虽说南宋的京湖援军被口温不花牵制在黄州,无法抽身。但是江淮之地是南宋拱卫京畿的重地,南宋王朝可是布了重兵。身处淮东的援军很快到达安丰军。 说到这里,其中有两路前来救援的人马应该特别强调一下。这里的特别强调,倒不是因为这两路人马有如何辉煌的战绩,也不是这两路统兵的将领是如何的帅气。而是因为统帅这两路人马的人,都将在后来的日子里,在抗蒙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这两个人,一个是吕文德,此时乃南宋池州都统制;一个是余阶,此时屯兵江苏盱眙。这时的吕文德,余阶二人,虽说不如孟珙,杜杲的知名度高。在南宋的诸多边防将领中,也属于不太出众之人。但日后的吕文德和余阶二人,却能够在这乱世中独自主撑着一方军政,成为与抗蒙名将孟珙齐名的人物。为南宋的半壁江山,延续了数十年的国祚…… |
以后的故事太远,且让我们把目光放之眼前。 深冬时节的江淮大地,雪花飘落在淮水之滨,战火燃烧在安丰军内外。然而,刺骨的寒风没有将战争的烽火吹散,而战斗的热血,却在这些职业军人体内燃烧的更加沸腾。 在杜杲激战蒙军正憨之时,吕文德率军杀到安丰,引兵进城,与杜杲会合于安丰军内。余阶也于此时由盱眙引兵西进,逼近安丰军外的蒙军。此刻的蒙军已经处于南宋的内外夹击之下。 由于数次强攻不能得手,当下的安丰军小城,在蒙古人的眼里开始慢慢变得高大起来,而后变得高不可攀。但若是就此退去,对于骄傲而自负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又不能接受。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后退这两个字代表着耻辱。 “既然你不愿离去,那我便给你一个离去的理由吧”。城内的杜杲作如是想。 得到吕文德的支援,杜杲所守卫的安丰军上下,军民士气大振。杜杲于此时更是招募敢战之人,率军杀出城门,在安丰城外,与蒙军展开血战。此时的余阶也不甘落后,开始从蒙军后方发动突袭。 战至此时,安丰军被围已经三个多月了。此时冲出城外的宋军,将这三个多月的怒气,全部凝聚于手中的三尺刀锋之上,将满腔的国仇家恨倾力的宣泄。而城外的蒙军,终于在三年多的战争中,见识到南宋军兵的血性,被打的大败而逃。随后杜杲大开城门,全军追击,一路掩杀,斩首两万,得胜而还。 事后蒙军清点人数,发现主将“叶国大王”也在阵亡的名单之列。 如此辉煌的战绩,一时间让南宋举国为之沸腾。蒙军那不可战胜的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 就在杜杲与“叶国大王”激战于安丰军之时,身处京湖的孟珙也在长江北岸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抵御着蒙将口温不花的进攻。黄州城下,双方大战数月,蒙军战死者不计其数。当听闻蒙军江淮大败之后,无奈的口温不花只得退军淮北。 察罕和口温不花二人,本想着在这个冬天一雪前耻。没想到又一次掉进了冰窟窿。即使在这远离大漠的江淮,他们仍能感受到窝阔台那来自漠北的冰冷目光…… 星云连绵无限,时空依然无垠。冬夜的群星终于驱散了笼罩在南宋天空的黑暗浪潮。身处江南的军民们通过黄州和安丰军的军事胜利,已然感受到这三年的寒冬已经即将要过去。他们坚信,来年江南的春天,一定会有一场杏花春雨,让这个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焕发出新的生机…… |
晚安。 |
真希望像个傻逼一样,将快乐和忧伤都挂在脸上,然后一觉睡到大天亮!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