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道德经》之我见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道德经》之我见[第1页]

作者:rclzf2013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可以言说的道不是可通用的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可以说出名字的东西,也不是非这么叫它。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天地万物最初是没有名字的,是我们人给它的名字才有了它。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物先在混沌中,当无,当发现它的特别的地方,才把它划出来起个名字,这样就变作常有了,这样,就可以考察它的内涵了。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无和有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在不认识時当无,认识了就成了有,这样,无成了有,玄乎吧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有无的这种变法,看视玄乎 ,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法门。

    该章首先提到道,何为道?道就是事物演化的空间、途径,老子特别强调他说的道不是普通的道比方某人的人生轨迹,那是什么样的道呢?其实他说的是如同太阳运行轨迹那样的道,它能使太阳在诸多的星体之间自在长久的存在,而无颠覆之虞,那人在世上有没有这样的道呢?他说的就是这样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道。其次谈到物是怎么来的。物是人从自然中划出来予以赋名的存在,被赋名之后就作为有而成为人们的研究考察对象了。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存在。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同样,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我们认为不善的行为存在。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有无才谈的到有,有难才能体会到易,有长才能显出短。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有高才有下,有音才能听到声,後总跟着前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事情总是这样,你要做这个就会带出另一个,所以圣人尽量不去起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万物在变却不说,它现在样子并不是当初的样子。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在人看来)万物它生出来并不居有它,做了也不显摆,成了也不居功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正因为不居功,才能总在那儿。

    这章说明事物是联系的及怎么联系的,也就是如果看到一面就带出另一面,着手一件事就带出很多事。还指出事物是变化的,是客观的,它就在那儿,没人有的那么多的心思。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社会上不崇尚贤,人就不会争着去显示自己贤。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认为某个东西好,就没人去觊觎这个东西。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不认可人的欲望(想得到的就让他得到),那人都不会去寻思这样的好事,自然各尽本分,民心不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所以圣人治天下,总是让人不做非分之想,而让他吃饱,不让他想干啥就干啥,让他劳动强壮筋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人吃饱喝足,就会啥也不去想了,有人想耍奸使巧,也会没人理他。这样看上去没有作为,但没有得不到治理的。

    这章说圣人是怎么做事的,圣人指能洞察事物本质的人,或得道之人,他怎么做?就是不挑事,不把事情挑破,让其自生自灭,这样就少了好多事。也就是无为而治。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事物怎么演化并不在乎人的想法,很冲,但顺着它去做却恰到好处。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这个空间好大好深,好像万物的都由它而来,清透呀,几乎看不出它的存在。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我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好像最先有的就是它。

    这章开始谈道了,道,路呀,顺着走就能到想到的地方,这是我们通常的路-----土路、石子路、柏油路等,老子是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更普遍的东西,比方事物的演化,我们通常看到一个物,会想它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经过哪些变化才有现在的模样?还会变吗?有没有终点?把这一切连贯起来,就会形成这一个概念,用什么表达呢,老子用的就是道。这个道看不见摸不着,可总觉得有这么个东西。?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天地没有仁心,对待万物象人对待狗一样没一点怜惜。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圣人没有仁心,对待百姓也如人对待狗一样没一点慈悲。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天地间,道就像风箱,看不见却很固执,一动它就显现。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道理多得说不完,不如只守中道。

    这章是说道的客观性。啥是客观?就是存在并不在乎人怎么看它它都在那儿,道就是这样的,道和物还如影随形,物一动道就显现,但物究竟怎么变,看不出来的话就只能按一般物会怎么变去考虑吧。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道如谷神,无处不在,可称之玄妙的母体。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母体的门户,可称之天地万物的源头,,它似隐似现总在起着作用。

    这章为说明道的空间上普遍性,老子把它比做谷神,谷神无处不在,生养万物,道也如此,道是万物的源头,有道才有万物。比方树木要生长就得有其成长的空间,如果没有地面上的空间,它就长不成我们看到的样子。
    第七章
    天 长 地 久 。
    天地总是那个样子。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它之所以长久,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因为他不自觉在生,才能长生。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所以圣人不在乎自己而先做先试,置自身与度外反而生存下来了。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这不就是因为其无私反而成就其私吗。

    这章说明道在时间上的长久性,还有道的无私性,指出只有无私才能成其私。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的品德是最好的。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水滋润万物却无所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总处在众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这样的品德接近于道的品德。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
    找合适的地方住,想事情想它是怎么来的,对好事做好的报答,言而有信,政务稳妥处理,做事尽力,行动合时宜,(这些都是道在起作用)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只要不刻意去争,就没有可担忧的。

    这章说明道的作用,就是道能使所有的事进行得恰到好处,在这点上象水。 这是从结果上来说明道,指出道就是那些能得到好结果的做法,它是一个过程。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做起来感觉吃力,就不如停下来。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用力太猛,就不能持久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满堂金玉守起来困难。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富贵而骄会出岔子的。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功遂身退才是正道。

    这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就像做事感觉心气快用尽了时还去做那肯定做不好,那就缓下来,这就是道在起作用,从中可见老子说的道,就是那种不知不觉中助人成事的东西。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能守神如一,不受干扰吗。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能屏心致气,柔若婴儿吗,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疵 乎 。
    能去除杂念,使心无瑕疵。,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对外界的感知能虚静对待吗。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能大彻大悟宛若无知吗。

    这章老子是让人怎么去感悟道。身神合一,外界就无间可乘,身柔如水,就能灵活对外,如此生存机会就多!可见,道就是行得通的路,行得通才无性命之忧。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三十个辐条支撑中空的毂,使车轮轻便而发挥车的功用。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和土捏制器皿,器皿包裹的空间才是真正发挥器皿作用的地方。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窗户的空格空的地方才对屋子采光有用。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所以有器<壁,木质的窗格>只是方便用,真正用的是其空的地方。

    这章是对物来说,道就是促成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象通常路的作用就是为人达到目的地一样。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多彩的颜色使人眼花,杂乱的声音使人听不出任何东西,美味爽口,骤马打猎使人心情狂荡,珍奇之物会让人起觊觎之心。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所以圣人看重内在的东西而忽视表面的东西,也就是避虚而就实。

    这章表达了老子的重阴观点,事物都有表里,表为阳,里为阴,老子这里表现了对表面的外在的现象的不宵。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对宠辱感到惊讶,那是害怕惹上灾难。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什么是宠辱若惊。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是上对下而言的,得到宠感到惊讶,失去宠也感到惊讶,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害怕灾难,是因为有这个身子。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如果没有这个身子,又谈何灾难。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所以知道自身和天下是一体的,那就视它和天下为一了。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自觉自身和天下一体,就会与天下共依托了。

    这章谈道缘何而起作用,指出有一种内在的驱使,这种驱使使之回归到道。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听它听不见, 叫做希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抓它又抓不着,,叫做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此三者没法辨别,就视之为一吧。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从上看不分明,从下看也是模糊的。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如绳纠缠还没法说,最后还是回到物上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那种无以描述的形状,无物可类的相貌,就称之恍惚吧。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对着它,看不见头,跟着他不知道哪是它的尾。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用古老的办法,来驾驭今天的东西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由它可推知原来是怎么回事,可称之为法则。

    这章说明道的外在表现,说它似隐似现,无法明状,其实就是法则一类的。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古代善于总结做事路数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勉强来形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它象冬天可以徒步走过结冰的河流一样自在。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象维护四邻关系一样谨慎;
    俨 兮 其 若 客 ﹔
    象客人一样拘谨;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象冰消了那样的零亂;
    敦 兮 其 若 朴 ﹔
    淳朴的近于木讷;
    旷 兮 其 若 谷 ﹔
    象山谷一样虚旷。
    混 兮 其 若 浊 ﹔
    相互纠缠似浑浊不堪;
    澹 兮 其 若 海 ﹔
    明晰的犹如海之清湛。
    飂 兮 若 无 止 。
    它漫无所止;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谁能使混沌变得清净明晰。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谁能在无所察觉的漫动中生出个物来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道,这个东西,从不求满贪多。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只有不求多,才能自蔽成一个新的物。

    这章用拟人化方式谈道的印象:自在、谨慎、凌乱、虚旷......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物等。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虚空心灵,静默思虑。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万物一并消解,来看看它们究竟汇于哪里。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这样各式各样之物,都会回归到其本源。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这个本源就是静虚、无,称之回归本初。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这个本初才是常态,知道这种常态才算明白人。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不知道这样的常态的人,就会在虚妄中乱作为。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知道这个常态,就能把一切装进去,能容一切才能公平对事。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公共的才是全的,全得象天一样,包容一切。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天包裹的空间就是道,与天合就能长久,没有人会因为合道而遭遇危险。

    这章说怎么去发现道,就是抽象法,抹去具体的物象,抽取它们共同的东西,最后得出道原来就是天空那样的东西,什么都容得下、放得进去,而且还能和物紧贴在一起,我们和天始终是贴着的对不?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太远的,不知有什么。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近点,会觉得神奇。
    其 次 , 畏 之 ﹔
    到跟前,就会害怕
    其 次 , 侮 之 。
    接触过,就会蔑视它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总之,信得不充分,就是还有不信的。
    悠 兮 其 贵 言 。
    悠忽呀,真难说得清。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人们在事情做成后,总会说“很自然呀,没啥特别的嘛”

    这章说人对道的印象:好像它很远,对之一无所知,当看到身外的事情时觉得神奇,可是自己做事时,又总害怕做不对,事情做成了,觉得它也没什么。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自然而然的人际关系被丢弃,才提出讲仁义,用智巧治人,才诱发人用饰假应对。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六亲不和了,才强调孝慈:国家乱了,才显出忠臣。

    这章老子嘲弄人世间,总是在把事情弄砸了,才想起自己没有循自然的道去做。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不崇尚圣贤、智慧,百姓自然淡泊名利,会少很多麻烦。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不提倡仁义,百姓回归自然纯朴,孝慈就会再现。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不推重奇物异器,就不会让人起盗心。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这三者尽管欠缺文饰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却会改变风气,会使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不学少忧。

    这章老子认为要去主观顺客观,指出就是人的心机使社会风气变坏。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温和的回应和暴躁的回应,能差多少?
    美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美和丑,又差在哪儿?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这只是人的感觉取向,大家都那么认为,那就不能不认为那样了。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荒唐啊这样的事还没完呢。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社会上一推崇什么,人就趋之若鹜,如享受美食,如春之踏青。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我不去赶那个潮儿,也未见少了什么。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对那些我懵懂如婴儿;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懒得不想抬脚。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众人好像是得到了什么,我却觉得少了东西,是我傻吗?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人都觉得自己啥都明白,我独茫然。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人都锐意苛求,我却漠然。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众人都觉得该那样,我独坚持我的看法。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我就要和别人不一样,不跟风而重噵。

    这章老子指出事物的阴面阳面其实还是一个东西,可人们不懂得这点,总是强调一面,而且人还爱跟风,真是不可理喻。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大德的表现就在于它合道。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道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它恍恍惚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恍惚之间,幻出一个象,由象而成物。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于几微不测中,形成一个核,这个核精确真实,蕴藏着物的信息。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从古到今,这个名字一直在,并让众人来品味。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我怎么知道众人品出的情况呢,我认为就是上面那个样子。

    这章说物的生成过程,先是一种可能性,再到可行性,再到实在,不合道,这一过程就进行不下去。也就是道促成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物的开端。在这里第一次提到德,它功用就是使物合道,或者说德是使物合道的品行。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曲才能表示出全,没有一直直下去的东西,有洼就会盈满。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敝旧才去更新,得到总是有数的,多了反而无法取舍。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所以圣人认为天下是一体的。
    不 自 见 , 故 明 ﹔
    看外面就看不到自己,能看清外面才谓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
    得到他人的肯定才能彰显自己。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有功不能靠自夸。
    不 自 矜 , 故 长 。
    不自大,才能做大。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你不争就不会有人和你争。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古人所说的“曲才能全”可不是虚言。
    诚 全 而 归 之 。
    坦诚才会包容一切。

    这章就开始讨论道的构成:相反相成,阴阳互补,有洼(阴)自然就东西(阳)填进去,旧(阴)的总要失效就要有新(阳)添补等等,道就是这种阴阳互补的过程。同时说明物都有正反两面,包容这相反的情况就是全,就是得一。否则,就是片面的,暂时的。全才能久。所以全或者得一就可谓得道。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自然而然的事,人们会很少提起。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大风刮不过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孰 为 此 者 。天 地 。
    这些事是谁做的?天地呀。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天地都是这样,何况人能总是一个样子?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故在变化中才能体会到噵。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起作用的德,才是德,,失德的人,视失德为正常。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认同道的,容易体会到噵。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认同道德,就易于积德。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认同失德 ,就不在乎失德。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信得不充分,就是还有不信的地方。

    这章还是谈道的构成:通过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说明事到极处就会有转折,所谓物极必反,这个过程是阴阳作用到极端的情形,也是道的表现。通过“同于道者...失亦乐得之”一段说明对德要有所觉悟,不认同就谈不上德。老子认为自然之物是依道而来、依道而行,自然之物表现出“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不居 。”的品行,其实道也具有这样的品行。人要有这种品行就是有德之人。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踮着脚尖站着就站不久的,跨大步走会走不了多远。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好自我表现的人不明达,固执己见的人难彰显。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自夸的人功劳就难以得到认可,自大的人进步就慢。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从道的角度讲,就是吃多了会使身体感到累赘。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所以东西多了并不好,懂道理的人就不那样做。

    这章说的是凡事过了不好,还是在强调物极必反的道理。“余食赘形”,就是不懂物极必反的道理结果走向了反面,也说明人不像自然物那样被动的顺应道,人有能动性,可以利用道而达到自己目的。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有个混混然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它静寂虚旷,自由自在,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往复运行从不懈怠,它可以看做天地之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叫它大吧。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大而逝,逝至远,远而返。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宇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人依地行,地顺天走,天顺从道,道则自然而然。

    这章对道做出总结性的形象化的说明,指出道好像先天就有,它时时都在起作用,它既远又近,并强调他说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和自然之道。
    道是行得通的路。从天体的运行看,天上那么多天体,很少有天体相撞什么的,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天道,天道的特点就是能使天体长久存在而不殆。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重是轻所根,静是躁之主。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所以君子远行带有资用车辆。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即使如此看似风光,超然若燕。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但对万乘之君,若因为身心享乐而忽视天下。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就会因轻而失重,贪动而丧失根本。

    这章说明阴阳的依存关系,而且阴是根本,阳是在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也可以说阴是本体,阳是本体的活性、活力、作用。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行善言因为合道不会引起事端;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
    会算的不用算盘,封闭得好就找不到打开的地方,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捆扎得好会不紧不松还解不开。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
    所以圣人善用人之所长,就不会有剩下的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用物能物尽其用,就不会有所丢弃。
    是 谓 袭 明 。
    这就叫明白事理。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所以善做人的,成人所好也不显摆。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善做人的,为人做了事就会把它作为资本。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不显示自己强,不在乎有资本。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聪明也表现得愚钝,是做人的奥妙。

    这章通过谈人道,指出事物最好状态就是总处于混沌中,不要有所强调。一有分化就会出现矛盾。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知道自己的强处,却不去表现,做到像溪流那样。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 儿 。
    做到如溪流一般,保持自然状态,像个无知无欲的婴儿。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知道白易污,而能容忍被污,像沟壑那样包容大度。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 朴 。
    做到包容,就保有基本的德行,就又回到原始的质朴状态。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白中就包含着黑,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既然事物都是这样,都有这种品行,就会回到虚空、无了。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圣人用原始散乱的自然之物制作器物,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成了万物的主宰,所以智慧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这章指出阴阳如果有所分化,那得闭阳保阴,最好能做到象水那样,包容、自然。并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阴阳就是抽雕具体物象的空了,也就是所有具体的事物都能填充其中,用它来分析认识了。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取天下之物而用之,是迫于不得已。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自然之物是一体的,不能乱动,不能据为己有。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乱动会做不成,独占者还会失去。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所以圣人不乱来,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
    无 执 , 故 无 失。
    不占有,就无所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对于物:行走的、跟随的,会嘘的,能吹的;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坚硬的,羸弱的,能拿走的,毁坏了的。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圣人对它们都不做得用得过分,不过分追求它也不图自个安稳不去维护保养它。

    这章老子强调对物除非不得已不要乱用,要用就得顺应他们的特性,且不要做得过分不可贪婪。这是在天人一体的背景下才会有的意识,其实质是不得破坏自然的和谐。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
    用道辅佐人主的,不会用军队制服天下人。
    其 事 好 远 。
    这种事要考虑长远。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军队经过的地方,会荆棘丛生一片狼藉。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战争过后,必有稼禾不收的年份。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要顺其自然的取得成果,不可强取。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就是有了成果,也不要自大、自夸、骄傲自满。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要知道得到的是迫不得已而不是用强而得的。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物强壮了就快到老的时候了,所以求强求壮是不符合道的,不合道就会早完蛋。

    这章还是通过用兵强调做事(阳面)要节制,物壮则老,用过了就开始衰退。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兵戈是不详之物,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财物不见得都对人有好处,因此有道的人不强求。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君子做事光明正大,所以贵左,用兵强调诡奇,所以贵右。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兵戈是不详之物,不是君子喜欢使用的东西,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只有不得已才用到它,对之还是不要看重为上。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打仗胜了也不能说好,说它好的是喜欢杀人的人。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而喜欢杀人的人,都是不得志的人。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办吉利的事左为上,办丧事右为上,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所以从座次上讲,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是按丧事的礼节安排的。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打仗死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态对待之,即使战胜了也要以丧礼处理之。

    这章谈用兵是迫于不得已并按不幸的事来看待,是一种阴中之阳。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
    道常常无法用言语说清,可它是实在的。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虽然几微,但天下人都得服从它。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诸侯王者如果能坚守道,那万物就象宾客。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天和地相互作用而降下甘露,不会听哪个人的话而给他多点。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夫 亦 将 知 止 ,
    为此人开始用文字描述它,有了名字就知道它止的地方。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知道何种情况下使用就不会有危险。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道在天下的表现,就像江海遇到山川河谷那样,会顺其而行。

    这章指出道是一种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这种势。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能战胜他人的人是自己力气大,能克服自身不足的人才叫强大。
    知 足 者 富 。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体会到富有。
    强 行 者 有 志 。
    非得如此的人意志坚强。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不脱离根本的人或物,才存在得久长。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死了的还能让人记起的人那才算高寿。

    这章是说明得道在于知己知彼,道能使人或物长久。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事物演化的路子多得的很,可左可右。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万物凭它得以生而不在乎人怎么去说,顺道而长大了人却看不见道在哪儿。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它保养万物却不支配万物,可以说它很渺小;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道统万物又不妨碍万物自主,可以说它广大无边。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正是其不自以为大,才成就了它的大。

    这章说万物顺道而生而长,却不影响物的自由发挥,这点和通常路的作用差不多。还指出道通常不止一条,而是一个空间。如做事不只一种做法,还有别的做法同样能达到目的。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道以大<看不见摸不着无边无际>的模样往来于天下。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来往却无伤无害,还能让天下平和安泰。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听到乐曲或见到好吃好玩的,过路人就会停下凑过去。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道对于人就这么简单,平淡到人感觉不到它。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看不见,听不见,用起来却总觉得少。

    这章说明人时时都循道而不自知,就像过路人(阴)见到好吃好玩的(阳)就停住凑过去一样那样自然,其实阴阳互补的表现就是这个样子。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想吸进,须先放空,想削弱之,就先使之强大。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想废了它,就先使之勃兴,想得到它,就让人觉得你在放弃它。
    是 谓 微 明 。
    这就叫做见几知远。
    柔 弱 胜 刚 强 。
    柔弱往往能胜过刚强。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要知道鱼是离不开水的,因此护国的利器是不能预先让人知道的。

    这章是说人常常利用物极必反的道理做事,如欲吸先放,欲强先弱等。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道看似什么都不做却做什么都离不了它。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诸侯王者如果能守道,万物会自然顺服。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与其以各种名目教化民众,不如还民以本然的质扑。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保持这种本然的无以名状的质朴,人就不会做非分之想。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没有欲想,天下就会自然平静,也就出不了正轨。

    这章说保持混沌不使分化就不产生矛盾是道的作用的表现,混沌其实就是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道有使事物自然平衡的作用。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上德指人行为不出格,无所谓德,这才是真正有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做事有出格的才去强调不能失德,实际还是无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上德之人不用强调也不做啥出格的事。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下德之人只要不强调就会做出出格的事。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仁之人做了好事会和没做一样。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义之人做事会敢作敢当。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上礼之人做了好事得不到认可,就会甩手说再不这样做了。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所以社会失道才显出德的重要,无德的人多了才强调要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做不到仁就要人起码做到义,义都做不到才出现了礼。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礼,是忠信缺失的产物,是混乱的源头。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社会到这一步)明白事情根底的人,就开始用道的名头来愚弄人。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所以大丈夫处世要敦厚,不能浅薄。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要踏实,不能轻浮,不要追求外在而要实在。

    这章说道、德、仁、礼、信的关系,失道而讲德,失德而讲仁,失仁而讲礼,失礼而讲信,失信回头又讲道,是一种退化循环。得出人要务实的结论。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过去事物阴阳和合而使事物浑然如一即得一的情况:
    天 得 一 以 清 ﹔
    天得一才显得清明;
    地 得 一 以 宁 ﹔
    地得一才会那么静谧。
    神 得 一 以 灵 ﹔
    神得一才能显灵;
    谷 得 一 以 生 ﹔
    谷物得一才能顺利生长;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侯王得一才能使社会运行在正轨上;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进而言之,天不能使之清会害怕其破裂裂;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地不能使之宁,会怕被废弃;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神不能使之灵,会怕栽没人拜了;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谷物不能使之饱满,会怕没人再种它;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不生万物,地球怕就毁灭了?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侯王不能把社会理顺当,怕他就会被推翻。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所以尊贵是建立在低贱之上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所以侯王自称“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不就是以贱为本吗。
    非 乎 。故 致 誉 无 誉 。
    不这样,宠集一身谁去欣赏呢。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所以不把自己比作贵玉而就当普通一块石头吧。

    这章说的是道的作用的表现 即相反相依及其达到和合而成浑然一体的不显分化的状态在各方面的表现。指出侯王称孤道寡,就是想把自己和百姓混一,而求得稳定。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物极而反是道的表现,柔弱是道的功用。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天下万物归于有,这种有来自无。

    这章指出柔弱是物极必反的运用及其道看似无却能生有,有即万物。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的,正因为无,才激发人的追求,才出现有,但这种有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自然产生的,当人们发现其对人有益的功用就和人的生存联系起来了,其它的会作为这些有益的东西的依存物间接服务人类,由此建立起这个世界的联系性、一体性。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聪明人知道了道,就勤勉践行之,普通人会怀疑有没有那回事;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顽鄙的人听到后,会嘲笑它。这种人如果不笑,道就不是道了。
    故 建 言 有 之 :
    于是就存在这样的说法:
    明 道 若 昧 ﹔
    道理越浅显越为人忽视;
    进 道 若 退 ﹔
    促人上进的道理却难以让人接受;
    夷 道 若 颣 ﹔
    绕弯会把坡度拉小;
    上 德 若 谷 ﹔
    最好的德行就是包容,虚怀若谷嘛
    广 德 若 不 足 ﹔
    越强调道德的地方说明问题越严重。
    建 德 若 偷 ﹔
    立德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质 真 若 渝 ﹔
    质地真实就在于其没有变化;
    大 白 若 辱 ﹔
    越是白净的东西越容易脏;
    大 方 无 隅 ﹔
    地方大了就显不出四角。
    大 器 晚 成 ﹔
    器物越大做成就越靠后;
    大 音 希 声 ﹔
    声音一大就难以辨别其声调;
    大 象 无 形 ﹔
    无限大的东西是无法知道它的形状的;
    道 隐 无 名 。
    道看不见也无法名状。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只有道,借贷得多事做成的就多。

    这章是通过人们对待道的态度,阐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即有利有弊,也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道生有,有即一----太极,太极因阳动而生出阴阳二极,太极-阳极-阴极而成三,阳生-阴阳二极、阴极生阴阳二极..,以至无穷,如果把每个极都视之为一物,那么万物就出现了。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万物都以阴为载体阳附其上,阳气外向而与它物相联系。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人害怕孤独、没人照顾、没有吃的,王公却用它来称呼。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所以,有人会因物的减损而获益,有人会因获得而受损。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别人教我的,我也教给别人。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硬来没有好下场,我会把它作为座右铭。

    这章谈了事物的演化过程及道在物上的体现即物之本体为阴而阳俯其上,阴阳合而为物,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还谈到阴阳的相对性及其转化。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无 有 入 无 间 ,
    天下之至柔之物,可以无孔不入,就是看上去没有间隙的东西也能进入。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如此我才知道无为的有益之处。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它用行动教育人,顺其自然而不多此一举有多好,天下别的东西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这章从至柔之物的出路多而引入无为的优点。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名气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货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喜欢就需要投入,拥有的多就会失去的多。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所以说知足不会招致屈辱,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可以使之长久续存。

    ?这章通过谈得失的关系,得出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长久之道。使之长久是道的目的。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太完美的东西就和没有一样,因为用它会害怕损害它的完美。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太满,动则溢出,不动则不能尽其用。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太直,就容易使之不直,太巧的东西做起来就费工,三言两语能说服人才称得上善辩。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静比动好,冷比热好,清静才是天下的常态。

    这章谈做事不可过分,过了就或走向反面,从而得出保守比激进要稳当。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天下有路,马就会顺着走路上会留下粪便。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天下没有路,马就会在莽野乱闯。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祸患没有不来自不知足,犯错往往来自贪得。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所以知道满足,就会永远满足。

    这章谈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得出安逸来自知足,阳借阴而得驻留。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不透过窗户向外看就能发现天道。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跑的地方再远,其见识的也是有限的。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所以说,圣人不出行、不多看也会知道外面的事是咋回事,什么不做也会有成就。
    ?
    这章通过静思胜过远走,说明思想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而经验总是局部的,这也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其实还是说重阴的好处,静思与远走相对,前者为阴后者为阳。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学习是越学越多,探求道是越深入越简单。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无。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道看似无为其实无所不为。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要取天下就要事不当事,如果纠缠于事务,就取不了天下。

    这章指出道是减之又减的结果,可谓至阴,是无,无却无不有。以此作为无为的根据。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圣人不寻思自己,而总寻思百姓所想。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好人我善待之,坏人我也不排斥他,以善为德。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诚实的人我信任,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以包容为德。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圣人在天下,不偏执,模糊天下人的不同而求其同,混一人心。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会把每个人都放在眼里,并象小孩一样对待他们。

    这章进至论德,指出包容具体的内容及包容是有德的表现之一。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人在世上,有生有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长寿的约占三分之一;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短命的约占三分之一;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能长寿,却因冒险而死的,也约占三分之一。
    夫 何 故 。
    为什么会这样?
    以 其 生 之 厚 。
    是因为人想活得更好。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听说善养生的人,在路上走不会遇到野兽,战场上不会为兵甲所伤;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为什么?因为他不给兕投其角,虎用其爪 ,兵加其刃留有地方。
    夫 何 故 。 以 其 无 死 地 。
    这是什么原因,是他懂得避开那些地方。

    这章是说谨慎,掂量轻重,会使人避开危险,得以生存。谨慎与冒险,对人的寿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谨慎相对冒险为阴,所以阴的好处自判。在这里还形象的给出如何反用阴阳互补,就是我不留间隙,阳物就不会得隙而入。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万物合道而生,蓄德而久,因形而得名,因势而成物。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且珍惜德。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守道惜德的,没有不寿命自然长久的。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所以说物都是道使之生,德保有它,道德还哺育其成长,使它成熟,供养它、保护它。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道)生物却不据为己有,做事却不自恃其功,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使其成长却不宰制它,这才是一种奇妙的德行呢。
    ?
    这章谈道和德的关系,指出二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认为不自私、不居功都是德的表现。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天下从有开始,有可为天下万物之母。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有母亲,就会有孩子。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孩子守护着母亲,这样都不会有危险。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不去与外界交流,关闭门户,一辈子都会无所费心。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有了与外界交流,去做事情,一辈子都会脱不出身来。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能察见几微叫明白事理,能坚守柔弱才会至强。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为 袭 常 。
    借用光才看得清楚东西,才不会留下与自身不利的东西,这些都是常识。

    这章说常识的重要,指出常识都是从常见处、从细微处得来的,还是在强调重阴的合理性。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于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有所感悟,走在大道上,就不要想着作为。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径 。
    大道很平坦,而人却好走捷径。
    朝 甚 除 ,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天天去除草,田里却很荒凉,收获不下东西;
    服 文 采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出门穿着华丽,带着利剑,在家却省吃俭用,
    财 货 有 余 ﹔ 是 为 盗 夸 。
    貌似家底殷实,其实是虚夸。
    非 道 也 哉 。
    这么做不能说得道了。

    这章指出要持常而不可求奇,要重实而避虚,还是重阴的表现。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会建房的人建的房子,一般都坚固不易拆除,
    善 抱 者 不 脱 ,
    善于抱的人抱住啥就不会轻易脱开。
    子 孙 以 祭 祀 不 辍 。
    子孙要常祭祀祖先不间断。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
    常修道悟道的,就会感悟到德的真切;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
    全家修道,有道德的人就多出来了;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
    全乡修道,好德行就会延续;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
    这个邦国的人都去修道,有道德的人就会多起来;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天下的人都修道,道德就会得到普及。
    故 以 身 观 身 ,
    通过自身来体会保养身体的道理,
    以 家 观 家 , 以 乡 观 乡 ,
    通过家庭来体会家庭治家的道理,通过乡村来观察乡村发展的路子,
    以 邦 观 邦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通过邦国来考察国家治理的路子,通过天下来考察治理天下的道理。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 以 此 。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这些事,就是做了上面的考察。

    这章谈如何悟道修德。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 德 」 之 厚 , 比 于 赤 子 。
    有厚“德”的人,就像婴儿,
    毒 虫 不 螫 ,猛 兽 不 据 , 攫 鸟 不 搏 。
    毒虫不螫,猛兽不侵,攫人的鸟也不伤害他。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股弱筋柔手却可以攥紧。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
    不知男女之道小鸡鸡却能硬起来,这是阳精之至之故。
    终 日 号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整天啼哭嗓子却不沙哑,这是阴阳和合至极的缘故。
    知 和 曰 「 常 」 ,
    知道阴阳调和称作“常”
    知 常 曰 「 明 」 。
    知道”常”态的称作“明”。
    益 生 曰 祥 。 心 使 气 曰 强 。
    对生活有好处称祥,欲念支使运气的叫强。
    物 壮 则 老 , 谓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物强壮了就该变老了,使强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亡。
    ?
    这章谈德的作用,指出德能使至阴做到至阳,之所以认为婴儿有厚德,是指他没有成人的虚心杂念,完全顺其自在的身体感觉。还指出阴阳和合的重要性,阴阳和合就是阳顾及阴,阴顺从阳,二者能协调一致,如刚出生的婴儿,由于身体(柔软)能与欲念相适应,就能至柔做到至刚。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懂得多的人不爱说,爱说话的多无知。
    挫 其 锐 , 解 其 纷 , 和 其 光 ,同 其 尘 , 是 谓 「 玄 同 」 。
    销蚀锐气,和解纷争,与阳光合为一体,和尘埃混同,这些都称作“玄同”-----冥冥之中与道合一。
    故 不 可 得 而 亲 , 不 可 得 而 疏 ﹔
    所以不可因得而亲近,不可因得而疏远;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可因得为利,不可因得为害;
    不 可 得 而 贵 , 不 可 得 而 贱 。 故 为 天 下 贵 。
    不可因得就觉得高贵,不可因得觉得低贱,如此才为天下人所尊重。
    ?
    这章指出做到能混一或得一、“玄同”是再好不过了,可谓得道。这里特别谈到得,即获得、取得,认为对得要看到它的两面性,要辨证的对待之。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国 , 以 奇 用 兵 , 以 无 事 取 天 下 。
    治国讲究正,用兵讲究用奇,要顺势而非强争来取得天下。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 以 此 :
    我怎么知道这些?是因为:
    天 下 多 忌 讳 , 而 民 弥 贫 ﹔
    天下禁忌的事越多,老百姓就越贫苦;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
    人多有兵器,国家就容易滋生混乱;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人多有奇技异巧,引人追逐之物就会蔓延;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法令越多,盗贼的越多。
    故 圣 人 云 :
    所以圣人说: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
    我不用做什么,百姓会自己照顾约束自己的;
    我 好 静 , 而 民 自 正 ﹔
    我清静自重,百姓自然会行为端正;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不生事起事,百姓自然会富足;
    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我不穷奢极欲,民风就会质朴淳正。

    这章谈无为对国家治理的表现及其作用。认为作为带来贫穷、混乱,不如无为顺势,顺势即合道。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淳 淳 ﹔
    为政宽厚务实,百姓就淳朴诚信;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为政苛察严究,百姓就浮躁刁钻。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所以圣人会方正而不孤傲,明察而合众,率直而不放肆,磊落而柔和。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祸往往孕育着福,福中往往蛰伏着祸。
    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
    不知道事情的边界在哪,就没法做到正。
    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
    正至极即为奇,过分的善给人的感觉就是妖,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对此人已经迷茫很久了。

    这章谈人世间阴阳是怎么相互作用的,也是道的作用过程。用文中的例子,强势方主动用强,弱势方被动接受带来的必然是弱势方的反弹,即一方强另一方也强,其公式是阳、阳、阳,阴、阴、阳,带来的是对抗,如果强势方主动用弱,弱势方反而会欣然接受,公式是阳、阳、阴,阴、阴、阳,二者平衡而势消。这就是老子强调圣人不求强势的道理。老子在这里把重阴已作为道的构成之一了。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啬 。
    治理社会祭祀天地,还是节俭些好。
    夫 唯 啬 , 是 谓 早 服 ﹔
    节俭是顾及长远,顾及今后,谓之早服;
    早 服 谓 之 重 积 德 ﹔ 重 积 德 则 无 不 克 ﹔
    早服就是重视积德,重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无 不 克 则 莫 知 其 极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什么阻挡都能拿掉就不知道扩展的边界在哪,不知边界,意味边界或许有一个国家那么大;
    有 国 之 母 , 可 以 长 久 ﹔
    如此节俭就生出个国家,这样的国家可以长久;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这么做可以说是深根固柢,是长治久安之道。

    ? 这章说节俭的重要性,节俭属阴的范畴,所以还是在谈重阴的好处。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国 , 若 烹 小 鲜 。
    治大国,就像烹饪美食。
    以 道 莅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用道治理天下,鬼也没了神通;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伤 人 ﹔
    不是鬼没了神通了,而是其即使有神通也咋不了人;
    非 其 神 不 伤 人 , 圣 人 亦 不 伤 人 。
    不仅鬼的神通伤不了人,圣人也伤不了人,
    夫 两 不 相 伤 , 故 德 交 归 焉 。
    两不相伤,道德就就回归其应有位置了。

    这章谈道德对治国的作用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牝 ,
    大邦如河的下游,有雌性的属性,
    天 下 之 交 也 。
    与其它邦国交网。
    牝 常 以 静 胜 牡 , 以 静 为 下 。
    雌性常常会以其静而战胜雄性,通常以静为下。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则 取 小 邦 ﹔
    所以,大邦以谦下谋取小邦则能取之;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则 取 大 邦 。
    如果小邦以谦下谋取大邦,也能取之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不管以静制动怎么去取。
    大 邦 不 过 欲 兼 畜 人 , 小 邦 不 过 欲 入 事 人 。
    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小国的人口,小国不过是合并到大国而供养大国的人口。
    夫 两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为 下 。
    这样会两者各得所欲,但一般的,大国适合为谦下。

    这章谈重阴或道德在国家兼并中的重要性。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万 物 之 奥 。 善 人 之 宝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道是万物的奥妙所在,道适合人宠它,不适合人来保护。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
    好听的话在市场上可以赢得人好感,美好的行为可以吸引人加入其中。
    人 之 不 善 , 何 弃 之 有 。
    不好的人也没必要抛弃。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
    虽 有 拱 璧 以 先 驷 马 ,
    建宗庙,设礼仪,
    不 如 坐 进 此 道 。
    这些都不如坐下来给上位者讲讲道。
    古 之 所 以 贵 此 道 者 何 。
    自古人们之所以重视道。
    不 曰 :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为 天 下 贵 。
    不是说,有道,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有罪也能因之而免除才为人重视。而是它本来就为人所重视。
    ?
    这章谈我们该怎么对待道。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其实是伸张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所以强调要包容不同,并指出这是重道的表现。
    第 六 十 三 章
    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
    为无为之为,做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
    图 难 于 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
    做难做的事就从易做处着手,想做大先得从小處开始,
    天 下 难 事 , 必 作 于 易 ,
    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做的地方开始做;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
    天下大事,都是先从小事做起,积小而成大。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所以圣人始终不敢称大,这样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难 。
    由此可见,轻于许诺的人不会守信用,总做简单的事遇到难事就会束手无策。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故 终 无 难 矣 。
    所以圣人把容易的事也当做难事去做,这样就没有能难住他的事。

    这章指出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势而为。积小成大就是势所必然。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谋 。
    事情在稳定时易于对付,在没有迹象时易于谋划。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脆弱的东西易分解,细小的东西易分散。
    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
    做要在还没有之时,治乱要在未乱之时。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
    合抱的大树,是从小树长起的;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
    九层的高台,也会起自第一锹土;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
    百姓做事往往快成的时候被放弃。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
    做事到最后时和开始时一样的慎重,事情就没有不成的。

    这章指出做事要防微杜渐、善始慎终,其实就是要注重过程,道就体现在过程中。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古代善谋划事情的人,不会把谋划告诉做事的人,而是先对之隐瞒。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百姓不好治理,就在于其懂得太多。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所以靠聪明智巧来治理国家的,实乃乱臣贼子。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不用聪明智巧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分。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
    这两者是可以视作准则。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能知道这个准则的,可谓“玄德”----奇妙的德行。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玄德”深奥悠远,平常的做事往往是反着做才能做的顺当、达到目的。

    这章谈治国中阴的作用:隐瞒、不用聪明智巧都是阴的表现。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谓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天下人都说自己的做法好,和别人不一样。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正因为这个好,才和别人不一样。
    若 肖 , 久 矣 其 细 也 夫
    要一样,就得的历久并且从细节上去观察。
    我 有 三 宝 , 持 而 保 之 。
    我有三件法宝,一直坚守着。
    一 曰 慈 ,
    一个是仁慈,
    二 曰 俭 ,
    一个是节俭,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一个是不敢为天下先。
    慈 故 能 勇 ﹔ 俭 故 能 广 ﹔
    因仁慈,退无可退,故能勇敢,因节俭才能厚积而广。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长 。
    凡事不抢先,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就存活的时间长。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俭 且 广 ﹔
    在当今的天下,舍弃仁慈只知勇敢,舍弃节俭而贪多图广,
    舍 后 且 先 ﹔ 死 矣 。
    舍弃甘后而争先,是死路一条。
    夫 慈 以 战 则 胜 , 以 守 则 固 。
    因仁慈而战则胜,来守则守得牢固。
    天 将 救 之 , 以 慈 卫 之 。
    老天也保佑仁慈的人。

    这章作者把治国上重阴的做法具体化,就是要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为 士 者 , 不 武 ﹔
    善带兵的人,不逞其勇武;
    善 战 者 , 不 怒 ﹔
    善打仗的人,不会轻易动怒;
    善 胜 敌 者 , 不 与 ﹔
    善打胜仗的人,不轻易与对手缠斗;
    善 用 人 者 , 为 之 下 。
    善用人的人,会示人以下。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
    这么做都包含一种不与人争的品行;
    是 谓 用 人 之 力 ,
    这就叫善用他人的力量,
    是 谓 配 天 古 之 极 。
    这么做符合自然的最高法则。

    这章指出用兵中重阴的做法的好处,即不逞勇、不动怒、不缠斗、示人下的好处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用兵打仗的人常说:
    「 吾 不 敢 为 主 , 而 为 客 ﹔
    我不是主动要打,是被逼的;
    不 敢 进 寸 , 而 退 尺 。 」
    我不敢进一寸,宁愿退一尺。
    是 谓 行 无 行 ﹔ 攘 无 臂 ﹔
    这就是说要做到行动却看不出行动,拳打出去却看不到胳膊在哪;
    扔 无 敌 ﹔ 执 无 兵 。
    出手就让对手招架不了,来抓我却找不到我的兵之所在。
    祸 莫 大 于 轻 敌 , 轻 敌 几 丧 吾 宝 。
    打仗的危险就是轻视对手,轻敌几乎会丢掉自己一切。
    故 抗 兵 相 若 , 哀 者 胜 矣 。
    所以对抗相持不下的时候,示弱者会胜利。

    这章通过用兵中做法,说明道的作用,所谓善行无辙迹,就是因为合道,上述的做法都有这一特征。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
    我说的很容易懂,也容易去做。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可天下没人这么认为,也没人照着去做。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讲原则。
    夫 唯 无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
    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不接受我说的。
    知 我 者 希 , 则 我 者 贵 。
    了解我的人少呀,认可我的就更难能可贵了。
    是 以 圣 人 被 褐 而 怀 玉 。
    所以圣人都是些怀揣金玉而衣着不堪的人。

    这章感叹知己难得。
    第 七 十 一 章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知道人不知的,人就崇尚他,不知道该知道的,是有病。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圣人没病,是其知道病人有病。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只有知道病人有病,自己才不是病人。

    这章是作者在表白自己。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
    老百姓不怕威胁
    则 大 威 至 。
    就用更大的威胁来压服。
    无 狎 其 所 居 ,
    不要骚扰他们的住所,
    无 厌 其 所 生 。
    不要使其对生存产生厌恶。
    夫 唯 不 厌 ,
    只有不厌生了。
    是 以 不 厌 。
    才会不厌恶你们。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
    所以圣人知道却不去表现;
    自 爱 不 自 贵 。
    爱惜自己却不把自己看得很重。
    故 去 彼 取 此 。
    之所以如此,是轻外在而处实在。

    这章还是在强调治国中重阴的必要。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于 敢 则 杀 , 勇 于 不 敢 则 活 。
    强硬者会被杀,柔弱者可以活命。
    此 两 者 , 或 利 或 害 。
    这两种情况,有利有害。
    天 之 所 恶 , 孰 知 其 故 。;
    老天有所厌弃,谁能知道是何缘故呢。
    天 之 道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
    天所行的道,你不争也能得到,不说也会响应,
    不 召 而 自 来 , 繟(chǎn) 然 而 善 谋 。
    不召也会自来,舒缓坦然间它却在为你筹谋。
    天 网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道使天地之间连成立体的网,万物之间虽然看不见实际都连在一起,没有遗漏。

    这章在强调道的力量。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人要不怕死,用死是威胁不了他的。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为 奇 者 ,吾 得 执 而 杀 之 , 孰 敢 。
    要是人怕死,那他干坏事;我就抓起来杀了他,那谁还敢干坏事?
    常 有 司 杀 者 杀 。
    冥常中有司杀者杀人。
    夫 代 司 杀 者 杀 , 是 谓 代 大 匠 斫 ,
    要代替司杀者杀人,就象一般人代替木匠使斧头,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伤 其 手 矣 。
    代替木匠使斧的,很少有不伤手的。

    这章在说道在人间是怎么起作用的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
    百姓饥馑,是因为上面收的税太多才如此。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
    百姓难治理,是因为上面骚扰太多,应付不暇才显乱而难治。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百姓把死看得轻,是因为上面穷奢极欲,搜刮太多,逼迫百姓生机无着才不把死当回事。
    夫 唯 无 以 生 为 者 , 是 贤 于 贵 生 。
    只有没有生活压力的人,才注重养生。

    这章指出了统治者的失道之处。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人刚生下来很柔弱,死了变得僵硬。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草木刚出土很柔脆,死了变得枯槁。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所以坚强的人是快死的人,柔弱的人是初生的人。
    是 以 兵 强 则 灭 , 木 强 则 折 。
    所以兵强了会被消灭,木质坚硬了容易折断。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显示强大是下策,表现柔弱才是上策。

    这章老子指出物之初生最柔弱,但其面临的道最多。柔弱其实最接近混一,是混一的初始一动,既然混一是道的终极追求,如果达不到求其次那就是柔弱。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犹 张 弓 欤(yú,助词) 。
    天之道,犹如拉弓。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举 之 ﹔
    高了往下压一压,低了向上抬一抬;
    有 余 者 损 之 , 不 足 者 补 之 。
    多出来的就扔掉一些,少了就补充之。
    天 之 道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 。
    天之道,就是减损多余的来补充欠缺的。
    人 之 道 ,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人之道则不然,而是越缺却越减,有了还要更多,用少者来奉养多者。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谁能把自己的多余的东西散给天下人,只有有道德的人。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所以,圣人做了事却不把它作为资本,有功却不居功自傲,他还不愿意人们称他贤人。

    这章通过天道好平衬托出人间的不平,发泄作者愤懑。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可在钻、磨、销、损坚硬之物上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胜任,在克刚上用它没有改变不了的。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
    弱胜强,柔克刚,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天下人没有人不知道,可没有按此去做。
    是 以 圣 人 云 :
    所以圣人说:
    「 受 国 之 垢 , 是 谓 社 稷 主 ﹔
    能承受国人诟病的人,才称得上社稷之主;
    受 国 不 祥 , 是 为 天 下 王 。 」
    能应对国家灾难的人,才可做天下之主。
    正 言 若 反 。
    正面的事去反说才对。

    这章再次通过水,进一步申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和解大的怨恨,怨气是完全消解不了的;
    报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为 善 。
    用恩德来回报怨恨,就可以说是善吗?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于 人 。
    所以圣人拿着借据,也不会去催促还钱。
    有 德 司 契 , 无 德 司 彻 。
    有德的人就象拿借据的;无德的人就象收税的,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道对谁都一样没有亲疏,但常常会给心底好的人。

    这章其实还是在强调混一不分化,保持原始秩序的好处。并指出天道好平,好人会有好报。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国家小,人口少。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这样会使很多器具没有用的地方;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使百性忙于生计,不做远徙。
    虽 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
    这样,有舟輿也没人乘它。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有兵甲也无地方使用。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使百姓回归到质朴纯真的状态。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能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
    举目就能望见邻国的地界,那边鸡叫这边就能听见,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
    人人自给自足,就不会相互侵凌结怨。

    这章是老子居小处弱思想或重阴思想在安天下上的表现。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诚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实在。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
    会来事的人不多和人争辩,爱争辩的人不会来事。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知“道”的人不需要见识广博,见识广博的人不见得知“道”。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
    圣人不会积攒,给人越多自己拥有的越多,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
    给人的多自己得到的就多。
    天 之 道 ,利 而 不 害 ﹔
    天之道,养育万物而不加害万物。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圣人之道,在于做事却不争功争利。

    这章老子通过对圣人的赞美重申了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经解读
    一、道德经的内容
    概括起来,道德经从事物的得名,谈到有和无,并引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这种联系是一种互为根据的关系,其表现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既然如此,事物就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
    既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体的,一动俱动,那么如何应对之?老子认为对人来说与其乱动不如不动,这就有了“不尚贤”等,有了无为的思想。
    那么万事万物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引出道的概念。何为道?道就是事物发展的途径、空间。这种途径首先得有空间如“玄牝之门”、如“户牖”,有空,物才得以生长、经过。这种空不一定都是看得见、现成的,甚至是“夷”、“希”、“微”的,如水,就可以在看似实的地方渗入,有阻挡也可以绕行之、冲垮之。由此可见,路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得空而入逐步形成的,它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体现在物中。这样就有了道的“豫”、“犹”、“俨”、“涣”、“敦”、“旷”、“混”、“澹”、“飂”等给人的印象。
    成长之路如此复杂,那如何才能应对?老子给出的办法:一是载营抱魄,让外界的事物对自己无隙可乘。一是专气致柔,使自己具有乘虚而进的灵活性。
    对于道,老子认为是可以认识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抽象的过程,即抽去具体的物象,去体会万物发展过程的共同之处。
    老子作道德经的出发点是人及社会,是为了探寻人的生存之道和社会的发展之道,从这个角度而言,道其实就是指行得通的路。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走向是不合道-----“大道废”,也就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他认为“圣”、“智”、“仁”、“义”、“巧”、“利”,都会对社会造成撕裂,是不可取。这和他一动俱动、不如不动也就是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认为道最初表现是一种可能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种物的模样就包含着物的精髓:有什么用处、怎么做等等。有可能性人们就会关注其可行性,即其发展的路子如何?能否久存?这就是道路的选择过程,要使长成存久,人们就需要用心呵护她,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品行要求的,这就是德。
    要把事情做成并保有之,就要看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直的东西要想保持直,就要防止它弯,如果我们能接受其弯,那么这个东西存活期就会长得多,也就是包容是事物久存之道。这就涉及到德的内容了。
    老子认为德是可以培育的,其根据就是天地都不总是一个样,那人不知“道”不有德的状态也能改变,只要有心去做。“余食赘形”,吃多了会觉得肚子撑,那我们就少吃不就是了,不好不做,就可以培育出德来。
    从二十五章始,老子展开对具体事物的分析。
    首先是天地,天地是怎么来的?老子认为是循道而来,宇宙先是一种混沌态,由于道的存在而有天地,而后有人,道、天、地、人突出为宇宙间的四大,其关系是人法地-------人在地上走,地法天,地靠着天运行,天法道,天依道走,道则顺其自然,这种自然蕴含在天地人之中。
    老子在这里存在一个疑问,就是自然意味着什么,它又为何如此?其实《易经》对此做了回答:就是事物都有阳性,阳,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不为外界所左右的存在,正是这种存在,才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源头。这种无序之阳又为道所限制,有空才有阳发挥的余地,否则,只能被压抑,由此而使人、地、天、道形成一个循环,从而构成现实世界的秩序。
    这种秩序的表现就是事物之间自然的纹理。纹理可谓道,顺之则顺当,可谓善。因此而有“善言”、“善行”。
    重离不了轻,无躁谈不上静,只有包容这种不同,才能运用之。否则注重一面必然会顾忌另一面,事情就难以持久。
    事物的阳性,比方人饿了就会主动的去找吃的,老子把它归结为“不得已”,“将 欲 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这种不得已可以认为是自发的也就是老子的自然,但老子强调不能做过。以下老子从用兵、治国、做人诸方面,说明在进取与保有之间如何抉择,老子选择了后者。
    从三十五章始,老子论述了自然之道:一是阴阳互补,一是极而反。二者发生的源头是得一,即事物保有其为该物的秉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世界观的集中表述。它包括这么几层意思:a、道其实是空,它诱发阳动,阳动而带来物之两极分化而成二,二加两极之合而为三,阴阳两极继续极化、分化而有五、七以至万物。b、物以阴为载体而承载阳。c、阴阳与外界发生互补效应而与外界联系在一起。这里从普遍的物,而引出阴阳两个方面,从前可知,老子始终是贵阴重实,因此以下老子从现实的各个方面论述了贵阴重实的益处。
    1、崇尚水。
    2、认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知足。
    4、“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包容,“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6、 不贪得,不冒险,无为而尽天年,“兕无所投其角 ,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8、“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9、“盗夸”表现。
    10、修身养德。
    11、“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12、和光同尘。
    13、 无为养正,与民休息.。
    14、“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15、节俭
    16、下取天下。
    1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19、无为治国。
    20、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21、“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22、“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
    23、示弱,哀兵胜。
    24、小国寡民。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贵阴怎么才能做到?老子认为人应该修德,应致虚致柔,培育如水如谷的品行,努力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如此,存活之路就长且久,就可谓得道。
    第二章 道德经与阴阳八卦
    我们说阴阳八卦是研究变化的学问,它是通过事物的不同存在状态的切换来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道德经同样是谈变化,它是从事物的运动轨迹的角度来体现变化。作为后来者,道德经借鉴了八卦学说世界一体性的概念,变化的概念,阴阳的概念,以及阴阳互补、极而反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见解。
    道德经是八卦理论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理论体系,它从实用的视角,提出道、德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方案。
    道德经的缺陷在于它漠视了事物阳的自发性、主动性,这种主动包含着无厘头动。动就会带来相应的反应,这一点老子是清楚的,而且是作为其理论的一个关键的节点,只是那个不受约束的动为老子所忽视,他只简单的归结为自然,确实这种动是自然而然的,但它却是带来一系列不可逆变化的源头,不是德所能约束的。 这样就给老子的理论造成重大的缺陷,就是对现实只有保守的解决方案,而无法在进取中突破,使其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从整体上说,老子的理论架构是客观的、普适的,它把阴阳理论实用化、平民化,使其能够为普通人所接受与实践,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一个里程碑。
    第四章、老子思想的内核
    a、阴阳的观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是这一观念衍生的结果。
    b、世界的一体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只有在这种一体性的背景下才有如此情形。
    c、阴阳互补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表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乐与饵,过客止”,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或例证。
    d、反者道之动。

    老子思想就是上述观点的展开。这些其实是八卦的基本观点,所以说道德经是阴阳八卦的衍生学说。
    第五章、老子的贡献
    a、道的概念,老子把事物的变化轨迹称作道,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事物的变化,把先后天八卦图这样无字天书实用化、普适化,它与人思维习惯结合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
    b、德的概念。通过人的品行培育来做到有道,使老子的学说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性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c、贵阴重实的思想。这一思想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一个利器。孙子的用奇,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和拓展。
    d、得一的思想。尽管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但老子的这一思想事实上成了中国大一统观念的理论根据。得一而使天下清,分裂则使 天下乱,已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验证。
    e、无为的观念。无为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国人面对困境忍耐坚持的思想依靠,也是执政者应对乱局、恢复秩序的可行方案,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贡献至伟。
    第六章、老子的思想历史意义
    老子的思想:
    a、塑造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俭朴务实的民族性格;
    b、形成中国社会稳健务实的一极,使中国社会总能在困厄中重生、在浴火中涅槃;
    c、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用兵的战略战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使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独步天下。
    d、老子思想的先见性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出路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贡献了中国智慧。
    e、道德经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深入挖掘我们还能看到当代人所孜孜以求的物质结构、物理学上大一统理论的雏形,它将最终为人类所认识并形成其现代版本,为人类利用自然开辟更其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走向极端,就成为消极遁世行为的根据;老子的致柔观念,会使人过于圆滑,这为某些人投敌变节提供了思想依据;老子的贵阴为不端之人所用,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源头,在需要建设性的时候,它就会成为建设者的思想障碍。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理解和把握它,老子的理论建树是独步天下的,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实。
    全文完!这是本人于2017年1月完成的一部小书,略作整理后贴在这里,与涯友共勉!
    古人云, ‘善闭无关楗’。且在德不在门。《南史.列传·卷四十三 》
    这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个儿子始兴简王鉴所说的一句话,当时他被委派到益州做刺史,刚到时发现州城北门常闭不开,就问当地官员是什么原因,官员说:“蜀中的土著,有时到城下抄掠,所以沿袭下来了就这么闭着。”鉴就说了这句话,并下令把门打来开,戎夷慕义,自是 清谧。可见古人的话在实践中体会会更到位。
    溯国学之渊源,还经典以本色!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2 14:46:29  更:2021-07-12 15:03:0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