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埃及:纳尔迈调色板蕴含的文明密码[第1页]

作者:夜郎游侠2018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东亚人而言,上古时期的尼罗河流域,的确是个十分遥远的地方。由华夏文明发源地,长江中游流域的湘西,到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相去约一万五千里(7500km)左右。
    若笔者说,“至少7、8千年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或者由于族群的强烈对抗,部分以蛇为图腾,生活在祁连山的伏羲氏后裔,部分以鸟为图腾,生活在湘西的神农氏后裔,牵着驯化来的的水牛、家畜,携先进的农耕和畜牧文明,一路由长江中游、长江上游、狮泉河、身毒河,然后举族迁往两河、尼罗河。”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过程中,这些华夏先民创造了恢弘的长江文明、身毒河文明、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文明、尼罗河文明。
    对此,您做何感想?
    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Mohamed Gaber Abu Ali)在某次古埃及文化展览开幕式上致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成员,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次展览,通过众多古埃及珍贵文物的展示,能够让中国友人感受‘原生态’的古埃及文明。”
    国人不必过度解读,皈依穆斯林的现代埃及人与古埃及人毫不相干,他们对古埃及文化的热爱与保护,只是出于对发生在自己地域上,远古文明的敬畏。
    参赞一句“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揭示了两个文明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扭结。
    对此,您做何感想?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是加拿大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世界历史着作,初版发行于1970年。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囊括不同文明编写出这部世界历史巨著,并被很多知名大校作为历史教材。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首次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大著作。
    以狭隘民族主义度人,上述评价无非是西人的自吹自擂罢了。一个白人学者,定会贬低有色人种,抬高白人的历史地位。这也正常,人文、历史,向来是民族主义者肆虐的主战场。每个历史的描述者,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民族利益的烙印。
    好吧,在《全球通史》中,我们看看这位可能天生自带民族主义倾向的,名叫斯塔夫理阿诺斯的白大爷是怎么说的:
    “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晒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的一片荒原。有一时期,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域,但现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
    这个观点,不管是否正确,也不管你是否赞同,至少这个白大爷并未将文明中心放到传统的西方地域,而是放在了亚洲。
    既然文明中心在“两河”流域,按白大爷的说法: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喽。
    敏感者会发现,同时期对中国的称呼:拉丁文为“Sinae”,阿拉伯文是为“Sina”,梵文“Cina”,继梵文又衍生出英文的“China”。古代不同的族群据自身的发音习惯,对同一事物的称呼多少会有区别,因此梵文的“Cina”,一路衍生为《旧约全书》中的“Shinar”有什么问题吗?
    犹太人,闪人[semite]的直系分支,华夏族群的远亲。旧约尊为上帝的耶和华(Yehowah,希伯来语“?????”),渊源就应来自上古华夏先祖“炎黄”。
    旧约所述,世纪大洪水灾变后,犹太人幸存的始祖是诺亚(Noah),其渊源也应来自上古以泥造人的华夏先祖女娲(Nuwa)。
    《圣经·创世记》(前1100年):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又)从那里分为四道”。
    ……
    《山海经·海内西经》(前2070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仔细拜读,犹太人所指的伊甸园,与华夏人所指的昆仑,在地域、地理、环境上有原则区别吗?应该是没有。
    即使“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哪是否就是犹太先祖闪米特人开创的呢?显然不是。
    按惯性思维,作为西方的权威学者,那个叫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家伙,必是满脑子种族偏见。但恰恰相反,在《全球通史》中,他却这样描述:“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对此,您又做何感想?
    不管您做何感想,都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看看一件古埃及文物再说。
    这件文物就是“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正面

    
    纳尔迈调色板----反面

    
    纳尔迈调色板----手绘板

    
    纳尔迈调色板----重要细节
    1897年,在开罗附近的希拉康坡里遗址主坑,出土了一系列带有象形文字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权杖标头和调色板(或石刻板)。埃及国家博物馆国宝级的藏品
    权杖标头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显然是王权的象征。
    调色板通高640毫米,形如盾牌。调色板两面都有精美的浮雕和文字,栩栩如生,艺术水平很高,显然是仪式器物。年代判定为公元前3100年。
    权杖标头与调色板(或石刻板)发掘的时间,我国正值积贫积弱的慈禧统治时期。
    调色板(或石刻板)上,象形文字非常古老,且数量有限。但画面场景蕴涵内容十分丰富。面对图文信息量如此巨大的调色板,我们只能像谦卑的小学生一样,看图说话。
    王晓焰先生在《金字塔后面的世界》一书中,对埃及文物《纳尔迈调色板》上雕刻的内容,做了这样的解释:
    “纳尔迈通常被看成是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调色板》其正反两面都刻画着精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符号。它的正面顶上端左右两边的牛头,是哈托女神的形象。两女神中间刻有表现王宫大门形象的一个方形框,埃及学上称为‘王宫门面’。在方形框的上部刻画着一条鱼和一把凿子的象形符号。‘鱼’读为‘纳尔’,‘凿子’读为‘迈尔’,合起来读为‘纳尔迈’。《纳尔迈调色板》即由此得名。调色板正面的中心刻画着头戴白冠的那尔迈,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着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敌人头部后的鱼叉、水池两个象形字符号表示敌人的名字,或者表示三角洲某一个地方。在那尔迈右上方是一只隼鹰荷拉斯神站在一束(六茎)纸草之上并抓住连接纸草的人头,那是表明国王俘虏了‘纸草之国’的很多人。在那尔迈身后的那位小人物是为国王拿鞋子的官吏。下端描绘了二名敌人从标志不同的二个城,即‘州国’中逃跑的情形。
    调色板的另一面除哈托牛首女神像外,以下共三排,第一排最高大的一个人物是戴有红冠的国王,在他面前有鱼和凿子的象形文字符号,说明他是那尔迈。那尔迈后面的人是书吏,专作记录。前面的四人各举一面具有不同标志(两只荷鲁斯隼鹰。一只豺尤,一个王家胎盘?)的‘州国’的旗帜。右边是十具被斩首的敌人尸体。第二排由两名奴隶牵着两只长颈的动物,其颈巧妙地交叉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调色碟。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它可用于研磨孔雀石。最后一排是象征国王的公牛毁城和践踏企图逃跑的敌人。
    《纳尔迈调色板》显然记录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它正面刻画的内容反映了那尔迈远征下埃及‘纸草之国’,并俘虏了很多敌人,原来有人认为每一棵纸草表示一千人,共计六千人。按照一位权威的埃及学家的解释,其意为“鹰神荷鲁斯(即国王)牵引着‘纸草之国’的被俘的居民。《纳尔迈调色板》的反面,则表现了那尔迈与其他四个州国联盟战胜敌人后举行的凯旋仪式。可见,《纳尔迈调色板》正反面刻画了以那尔迈为首的上埃及盟邦远征三角洲,战胜了‘纸草之国’,俘虏了其大量居民的一次胜利的军事行动。”
    前面,有国内学者对纳尔迈调色板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但毕竟还是西方古埃及学观点的再现。这些国内学者给人的印象,不过是西方人的传声筒和复读机罢啦。

    我们要注意,任何古埃及学的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一定要记住,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Mohamed Gaber Abu Ali)的告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成员,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更不要漠视西方的权威学者,《全球通史》编撰者斯塔夫理阿诺斯在书中的提醒:“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斯塔夫理阿诺斯的认知没有错,不仅苏美尔人,就连古埃及人的语言与汉语也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回过头来,再看看纳尔迈调色板,这面蕴藏着许多远古洪荒密码的石刻文物,其图画文稿内容是否如上述两位智者所述:“与汉语相似”或者“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其实他们真说对了,纳尔迈调色板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华夏文化元素。
    在叙述其到底蕴含哪些华夏文化元素之前,有必要谈谈远古人类族群标识。

    (1)、图腾:图腾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远古族群自然物体崇拜图语,宗教和族群归属标志。上古时期,后人则将远古图腾演化为“先祖崇拜”和“族群保护神”。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他的亲属”,“他的标记”。清代学者严复,1903年翻译《社会通诠》(甄克思,英国),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由于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准则,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与“totem”对应的中文为“其”。

    
    “其”的象形字演化历程

    象形文字时期,“其”的甲骨文像倒写的“网”,表示用藤条、竹篾编织的网状器具。远古先民用来渔猎或盛物,后期兼用作图腾板。远古族群将自然物体崇拜图语,绘制在甲骨文像倒写的“网”上,并置于祭祀大堂的供桌或行辕大门上,这就成了金文的“其”。上古百科图文《山海经》在涉及神怪异兽图腾时,“其”字被无数次用到。由于“其”具有宗教和族群标识功能,与"totem"类似,中文后来引申为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
    图腾产生自远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人口稀少,族群羸弱,而自然物体则瀚若星辰、数不胜数,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不同族群图腾崇拜的相似性微乎其微。正因为图腾源远流长,又少有重复性,不管后世族群因何种缘由,迁徙至世界那个角落,后人都可根据某一氏族的图腾,追寻其远古传承和源流。
    图腾最早出现于约3万年前,燧人氏兴盛、弇兹氏兴起的新石器早期。此时,族群社会意识觉醒,已认知近亲繁殖的对人类发展的危害,婚配由族内婚逐渐向族外婚发展。同时,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界的渺小与脆弱。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进而寻求自然物体的庇护,族群内便产生自然物体崇拜。于是,弇兹氏兴起的新石器早期,以自然物体形态、形状为膜拜对像的图腾开始产生。族群内,对图腾集体崇拜仪式的反复举行,便催生出祭祀文化。因此,图腾与祭祀的紧密结合,对凝聚族群以及族群归属感,意义十分重大。
    (2)、族徽:随采摘、狩猎(鱼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族群繁衍数量逐渐增多,寻求食物的迁徙也变得频繁。为便于不同族群间,婚配的可能性做出合理判断,以及在同一利益(地盘、采摘、狩猎、渔猎)面前,做出合作、回避还是争夺的取舍,族徽开始产生。族徽一般为藤条编制,大小形状类如盾牌,置于行辕正门以及议事大堂之上。

    (3)、族标:随新石器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弇兹氏兴盛、神农氏兴起,族群繁衍数量进一步增多,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由早期比较单一的采摘、狩猎(鱼猎),向农耕、畜牧、手工业等多种方向发展。于是,以表示族群不同生产方式的族标开始产生。族标依据册封类别,制成标识,插在旌旗杆头,间或也有在旌旗上直接表述的。因此,族标也可称为旌旗杆头标识。注意族标与权杖头的区别,后者是阶级社会形成后,象征权利的器物。

    图腾、族徽与族标依血统有长幼、尊卑的隶属关系。图腾、族徽与族标往往易被混淆,图腾一般源自远祖膜拜,族徽一般源至近祖膜拜,族标一般源至现行分封。因此,图腾、族徽与族标,依次可做为追踪族群远祖、近祖及现实隶属的标志物。
    在远古华夏语境中,具族标的旌旗以“有”示之,图腾、族徽以“其”示之。“有”和“其”,以甲骨文书写,则非常形象。具体描述,详见《山海经》经典段落“有……焉,其状如……”。

    族标的例子很多,比较有名的诸如:
    有窮氏:夏朝禹封部落,后羿曾为其酋长。窮(简化:穷)通穹,再通弓(上古音:??w??)。因此,有穷氏以弓为族标,意涵为弓箭的发明者,或善射的狩猎氏族。

    有扈氏,夏朝禹封直系部落,酋长为夏启之庶兄。扈,甲骨文:
    
    专属字,从山。有扈氏以
    
    为族标,意涵为受封于大山脚下的宗亲。
    有熊氏,上古先祖部落,酋长始于少典。熊,猛兽。有熊氏以熊为族标,意为孔武有力,威震四方的狩猎氏族。
    有虞氏,上古先祖部落,酋长始于虞幕,黄帝曾孙。虞,形声字,从虍(hū)吴声(虎啸之声),驺虞也,类虎神兽。《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这里驺吾就是驺虞,有虞氏曾建立过林氏国,并以驺虞为族标(旌旗杆头标识为驺虞),意涵为虎啸山林、震摄群兽、极善追逐的狩猎氏族。

    华夏先民,为人类的顺利繁衍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在族群标识上玩出了这么多花样,着实令我辈感叹。遗憾的是,万年前,先民们运用娴熟、普及度极高的族群标识,至春秋战国,便被后人逐渐遗忘。以至于像《山海经》这部史上最早描述族群标识的百科全书,都被庸才歪批为神怪异志之作,并被其中的经典段落“有……焉,其状如……”的“恐怖”描述,吓的魂飞魄散。哪怕是西晋著名学者、文学家和训诂学家郭璞,也只是对个别疑难词句作注,而不愿涉及整体解读。至现代的袁珂,除狗尾续貂般地继续作注外,对其中的“怪兽”及“神话”内容,更是大加渲染,使本就被误读的《山海经》更加荒诞离奇。

    近十年来,由于科技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传播途径逐渐多源化,古籍、简册不再是象牙塔少数人的专享时,人们才对远古华夏先民的族群标识,有比较客观地了解。但直至2017年,才由黑龙江籍贵州学者亚布(本名:崔振忠)给予完整阐述。这还是被正统的、吃“皇粮”的学院派大佬们,尊称为“民科”的学者。
    这样算来,远古华夏族群标识已被其后人遗忘了整整2500年!


    
    纳尔麦调色版----正面

    
    纳尔麦调色版----反面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纳尔迈调色板,到底蕴含了多少华夏文化元素?
    1.图腾
    在调色板的正反面顶部两侧的位置,均刻有人面水牛首图案。由于“人面牛首”雕刻位置显著,正反两侧均有,可将其判断为氏族图腾。

    西人逐兽群而居,与水牛断扯不上什么关系。而水牛作为犁地、耙地、旱水田“通吃”的有效劳力,却是农耕族群倚仗的主要生产资料。有了它,就可以解放人力,将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因此,“牛首人面”定是农耕族群的图腾。华夏族群有谁可以类比呢?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定会想到神农氏。没错,正是神农氏。教习人类制耒耜,种五榖的神农氏就是以牛作为图腾,以至后人将神农氏嫡传炎帝,描绘为类似的“人身牛首”的五榖神农大帝。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
    《路史·后记》:炎帝“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怀成铨,戴玉理”。
    《史记》与《路史》虽在神话古人,但无意间,均阐述了神农氏及炎帝的牛图腾形象。因此,调色板的“人面牛首”,明确表示了主人公的牛崇拜及其神农氏嫡传炎帝的后人意涵。

    2.族徽
    在调色板的正反面上方正中,均有内容相近的方形图案。方框内雕刻有三种器物,分别为鲶鱼、凿子与带立筋柱的建筑物。其中鲶鱼与凿子同时还又出现在主人公的名头上。显而易见,鲶鱼与凿子的组合即为主人公的明号,而上述方形图案即为主人公的族徽。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1
    鲶鱼的内涵是什么?答案非常明确,就是夏氏家族的族徽。何以见得?咱们看古代的书籍是如何记载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有鱼:族标,以鱼为旌旗杆头标识。意为鱼猎部族。
    偏枯:邦国名,即中车扁国,首领为鲧。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鱼妇:鱼凫。妇通凫,古西羌部族名,后在古蜀地立国。
    复苏:此处意指崛起。
    蛇:弇兹氏族族徽。
    蛇乃化为鱼:表示部族强烈对撞、融汇,主导权蛇、鱼异位,以鱼为族徽的古蜀国----鱼凫国就此诞生。从此,以马坝河、都江堰为发端,以鲧(鳖灵)为首、禹为后的夏氏家族,在九州大地成就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伟业。
    记住,上古文字体系还未建立,要想表达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只能采用最精炼的方式,以图示意。
    颛顼是谁?五帝之一、黄帝之孙、鲧他爹。鲧是谁?禹他爹。《国语·鲁语上》:“夏后氏……祖瑞顼,郊鲧余禹”。《史记·夏本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瑞顼”。

    鲧的含义是什么?《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拾遗录》:“夏鲧治水无功,沉于羽渊,化为玄鱼。……后世圣人以鱼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于鱼为鮌字”。因此,鲧又作鮌。《说文·鱼部》:“鲧,鱼也”。《鱼部·玉篇》:“鲧,大鱼也”。

    禹的含义是什么?《说文》:“禹,虫也”。又说:“鱼,水虫也”。《诗·小雅·斯干》孔疏注:“鱼,亦虫之别名”。古代“禹”和“鱼”相通,故大禹“亦是大鱼”。
    好嘛!敢情,一家子都是鱼,岂有不将鱼作族徽之理?鱼的形象其实就是该族群的族徽,它可以上溯至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大量出土的鱼图腾徽志。

    凿子的含义是什么?顾“图”思义,当然是开山凿石啦。为啥要开山凿石,当然是筑坝护堤啦。以鱼为族徽的夏后氏多多,但能堪称水利基建狂魔的只能是其先祖鲧和禹。


    
    纳尔麦调色版族徽----正反面
    带立筋柱的建筑物的含义是什么?有国际考古专家推测为宫殿。直观来看,带立筋柱的建筑物宏伟、壮观,判作宫殿倒是可以说的过去。但仔细察看正反两面,不禁今人疑惑,带立筋柱的建筑物中部,高低有所差别。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的雕刻技艺,有高低误差在所难免。但正面的高度在两侧建筑物的中部,而在反面却落至最底,以致消失了。若认作宫殿大门的话,岂有上下开启的道理?这不符合人们对宫殿认知的一般常识,唯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就是这种建筑结构具有上下开启的功能和用途。什么建筑结构需要上下开启?是不是水坝的泄洪闸、灌溉闸呢?当然是,只有具调节水位闸门功能的水坝建筑结构,才能合理解释这种带立筋柱的建筑物所表述的内涵。其实这里,古人是在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向后人描述水坝泄洪闸、灌溉闸的调节水位功能。
    水利工程的刻画,进一步将该图案的主题意境指向夏氏家族。

    至此,我们可以推定,在调色板的正反面上方正中,内容相近的方形图案,应该是主人公的夏氏家族族徽,而且是在早期鱼族徽基础上,增设了家族治水伟业的改良版族徽。

    3.族标
    在调色板的反面上数第二幅图中部,有四个战士各举一面具有不同形制的旌旗。其中两面旌旗杆头标识为鸟,一面为豺,一面为亚麻卷。其所表述的意涵对应为;畜牧、手工业、狩猎、农耕种植四个部族。这幅图,将族标的外在形制表述得彻底无遗,令对族标数千年概念模糊的国人豁然开朗。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2
    据此推而广之,我们对远古父系氏族之后的阶级社会的组织结构,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
    “鸟”是什么东东?“使四鸟”怎么个使法?“鸟”怎么又与“豹、虎、熊、罴”扯上了关系?真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所言:“经言皆兽,而云使四鸟者,鸟兽通名耳”?或者像现代学者袁珂说的:“帝俊之裔……,乃均有役使四兽之能力”吗?当然不是。
    鸟,通僚,旧读:[niáo]。古音未绝的西南人,至今闹不明白,“鸟”、“僚”的官方发音为啥弄得那么复杂,[niáo]、[liáo]还要读得有区有别?这一发音差异不打紧,国学大师们就顺势将《山海经》的“使四鸟”,一股脑认定为“驱使四兽”,而不是“使四僚”,这一糊涂就是数千年。

    僚:
    ①. 官、吏。
    ②. 古代一种服苦役的官奴。隶臣僚,僚臣仆。——《左传·昭公七年》。
    因此,“四鸟”就有了这种解释:古代历正(司历官)凤鸟氏的四属官。即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杜预注:“上四鸟皆历正之属官”。孔颖达疏:“分至启闭立四官,使主之。凤鸟氏为之长,故云:四鸟皆历正之属官也”。这里已经讲得很明白了,鸟即僚,所谓“以鸟纪官”是也。

    人类从原始公社进入阶级社会后,“鸟”作“古代一种服苦役的官奴”讲,应更为确切。
    就《山海经》所有“使四鸟”的主人来看,无一例外的都是王族嫡亲。也就是说,他们在受封邦国后,“四鸟”是与其地位相洽的标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每个受封王族嫡亲,必配置四个僚吏,以分管四个奴隶部族。这四个奴隶部族相应的族标分别为:“豹、虎、熊、罴”,且各奴隶部族分别从事“畜牧、手工、狩猎、农耕”四种生产活动,以供养上层贵族。例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鸟”、“僚”、“吏”互通,也就有了后世朝廷官服纹饰的具体表述。如武则天时,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则绣走兽。

    引申开来,“鸟”、“僚”、“隶”也应该互通,这也就有了调色板正面,第二幅图右上角的“鸟制背负6根莎纸草的无肢人体”,以及调色板反面,第二幅图右上角的“鸟持水闸”和“鸟持鱼叉”图案。我们可以将其意涵分别诠释为:
    奴役了约6千人的莎纸草盛产邦国;
    控制了尼罗河上游堤坝水闸;
    垄断了航运及渔猎。

    4.绘画理念----两突出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两突出”,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这当然源于中国古代的等级森严与尊卑有序的特权观念。反映在绘画上,主人公的形象竟然能比一般的侍者高大两倍以上。古人尊者为大的概念,正应了《老子》那句:“天大、地大、王亦大”的论述。详见《韩熙载夜宴图-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1
    对比调色板,不管正面还是反面,同一幅图内,主人公的形象均比下人要高大2-3倍。中国古代绘画的“两突出”特点,在调色板中同样有所体现。


    5. 绘画理念----写意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之二,就是写意。力图通过意境的描绘,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西方近代绘画的“透视”与“写实”等现实主义绘画理念,统统不在考虑之例。比如,不管人物的站姿、朝向,画中人物的脚一定是侧面描绘的;不管人物及物体的远近,画中人物及物体的大小都变化不大,均不作实际视觉感受的绘画处理。详见《韩熙载夜宴图-2》。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
    对比调色板正、反两面,不管人物的站姿、朝向,画中人物的脚一定是侧面描绘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写意”特点,同样体现在调色板中。


    6.史官
    由于文明后发的原因,西人古代是不玩历史的。直至中世纪,作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次生文明,希腊文明成熟后,西方才开始有像样的历史记载。
    相比中国,最早在1.5万年前,弇兹氏就开始“结绳记事”;前2070年,禹时期就有《山海经》的前身《山海图》,以图画文稿史书的面目问世。至可考的商朝起,就有正统的御用史官设立,更别提汉代封建社会以后。史官在后世更是与天子齐名,除记录国家大事外,这帮吃饱撑的史官,甚至不顾及帝王、嫔妃的隐私,连人家的宠幸、宫闱之事都一一记录在案。历史玩儿到这种程度,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3
    而在调色板的正反面,我们均可见主人公背后,站着一位提壶执履的小人物。按专家的说法:“那位小人物是为国王拿鞋子的官吏”。
    笔者更赞同楼上大虾的诠释:
    “‘……为国王拿鞋子的官吏’这解释过于牵强。好苗子提干,要写个人简历,简历又称履历,履者,鞋也。这哪是‘为国王拿鞋子’,分明就是履历官,也就是‘史官’嘛!”
    是的,替主人执履,意涵着替主人记录走过的历程以及建立的功绩。执履者自然就是史官。

    7.融合及大一统
    调色板反面,第三幅图案,表现了两个人各牵一头写意长颈非洲狮,狮颈缠绕呈圆圈状。意喻两者心灵相通,情感交融。体现了征服者“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民族融合,恩泽四海的华夏怀柔理念。
    诸如后世,秦宣太后之于义渠、西汉之于匈奴、贞观之于突厥、真宗之于党项等等。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4

    8.水牛
    调色板反面,第四幅,即底部图案,描绘了践踏敌酋、顶破城墙的强悍水牛形象。水牛在调色板中既做为图腾,又做为征战的主力象征,强烈暗示了主人公的氏族归属和征伐来途。
    水牛,顾名思义,因水而生的牛属,为我国长江以南的普遍畜力。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老挝、越南等水网地带也多见。半干旱及半沙漠的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水牛满地跑是不可想象的。按调色板所处的远古时期,水牛概念只能来自农耕文明的先发地----中国泛西南地区,或农耕文明发达的古身毒河流域。但据牛图腾的远古起源,只能是中国泛西南地区。
    因此,一头践踏敌酋、顶破城墙的强悍水牛,将古埃及文明与古华夏文明,紧紧地扭结在一起,想撕开都难。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5
    9.以图表意
    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了上古时代地理、矿产、交通、历史、人文、宗教、神话等内容,具有非凡的文献参考价值。其成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由楚国或巴蜀人编撰,再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据其所述内容,可追朔至上古新石器邦族时代。而那时,文字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山海经》最早成书的原版应是“山海图”,是那个时代中后期,禹、伯益、夷坚等官方编撰的象形图画文稿。把《山海经》看作一本幼童“看图说话”般的编著,它所呈现的言语怪诞、文字离奇、语法脱节、逻辑松懈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这样说来,在上古新石器中后期的邦族时代,文字还只是象形文字符号时,华夏先民就开始以图表意,将人文历史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石刻、玉书或泥版上。

    正如华夏先民上古时期编撰的“山海图”一样,纳尔迈调色板也是将发生在古埃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族群对抗,用浮雕绘画及象形文字符号的形式描绘在石板上。

    古埃及与古代中国,在历史描述方式上的相似性,在于生产方式及社会发展过快,超越了文字文化的发展速度。对超前发生的社会活动,以图表意,实属无奈之举。当看到调色板上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以及众多的古华夏文化内涵,你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调色板活脱脱地就是《山海经》未来得及编撰或遗落的原始图画文稿。

    不信我们就试着根据调色板内容杜撰一把,看看有没有庸者读《山海经》时的,心惊胆战、魂飞魄散的恐怖效果?
    有兽焉,其状如牛,巨瞳阔嘴大耳,人面,牛首。
    赤水之西,河水之东,门柮之北,有奤苩之国。瑞顼生鲧,鲧生禹,姒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兽焉,其状如虫,巨目鱼身,独尾陆臂,食之善凫。凿,壅。
    门柮:摩亨佐,古身毒河中游,昆仑墟上都。
    奤苩:哈拉帕,古身毒河上游,昆仑墟下都。

    名头解析
    ①、大禹:调色板反面,表示主人公名头的图案为鲶鱼、凿子两个象形文字符号。按之前的诠释,“鱼族徽、开山凿石”,应为夏氏家族名头无疑。但“鱼”为治水世家,到底是鲧还是禹,需进一步确认。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6
    我们知道,调色板反映的是场惊心动魄的宏大征战场面,而鲧因治水不力,被帝舜处死,壮志未酬。《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除此之外,不见有参与征伐的其它史料记载。

    而禹则不然。按黄帝世系语境,帝舜时期,同为水坝世家的共工遗臣相繇,强占九土,振滔淹城,独霸一方,藐视帝尊。禹受舜命,联合地中海沿岸的弇兹氏后族,一举荡平孟菲斯,统一埃及,擒杀相繇。

    禹的征伐经历有史书为证: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里,相繇与相柳同一人。
    综上所述,调色板主人公应该是大禹。

    ②、弇兹氏:调色板反面,主人公右侧,有一肩挎飞石索、形似手下将军类的人物,表示其名头的图案为绳索、陶盖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7
    我们知道,弇兹氏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母系氏族之一。距今3万年前发明了树皮搓绳技术,单股称“玄”,双股作“兹”,三股为“索”(又作素)。

    弇兹氏为人类最早从事天文观测的氏族,距今1.5~1.3万年间,弇兹氏在昆仑山立挺木牙交,测日影、定历法、确立星辰定位,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弇兹氏可能发端于滇黔高原,兴盛于祁连山。绳索的发明,为纺织、编网打下了基础,人类从此告别兽皮、树叶遮羞的历史;而有了网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无不进入陶盘成为美味。而结绳记事,则成了文字及书籍的最早雏形,从此,历史及社会信息脱离了口授,有了记述载体。
    绳索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的进步。可以这么说,绳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文字,可以上升为文化以致文明的范畴。

    实际上,弇兹氏还是陶器的发明者。在早期没有陶轮的时代,绳索是制陶的上佳胎具。所谓“绳纹陶器”,正是采用了绳索胎具之后,留下的制陶胎纹。一个“弇”的金文或海昏侯竹简字形,生动的展现了远古人类用陶罐烧煮食物的情景。
    
    由于弇兹氏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西方之神、女帝、弇兹圣母九天玄女,或称玄女、须女、素女、王素、玄帝、帝弇兹等等,不一而足。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8
    约1.5万年前,燧人氏与弇兹氏结合,建立起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克里特文明----持蛇塑像
    可见,弇兹氏以“人面鸟身、舞蛇”为族标或者图腾、族徽。推断8千年前,弇兹氏一部分离开故土,在克里特岛、土耳其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发展。远古时期,上述地区的的人物雕塑、绘画,均有“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或者类似的“持两青蛇”的生动表述。这也印证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的描述。
    图中,弇兹氏以胜利者胁从姿态出现,表明弇兹氏与主人公所代表的势力结盟。
    综上所述,考虑绳索、陶器的首创者因素,调色板反面,主人公右侧手下一将军类的人物应该是弇兹氏。
    ③、相繇:调色板正面,有一正欲被击打的跪地敌酋,表示其名头的图案为鱼叉、水池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鱼叉表示敌酋来自渔猎氏族,水池则必与水利工程相关。历史上,除夏氏家族外,谁曾在水利事业上建立过辉煌业绩,以至让后人以水利工程相关符号铭记呢?这得从远古伟人共工说起:

    共工,姜姓,炎帝直系后人,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炎帝魁隗氏政权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位统治者。
    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表明共工氏以““人面蛇身朱发”为图腾。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伯者,老大也。九有,九个族标,拥九个大部族,也就是称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天下各部落联盟的首领。

    共工氏为神农氏以后,又一个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氏族,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筑坝蓄水、农田灌溉之法。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一记载不仅说明这个氏族很古老,而且说明他们与水有很深的渊源。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后土、社神及句龙都与水有关。共工氏之重孙叫四岳,曾协助禹治水。
    这说明共工氏为人类最早的治水世家。

    共工氏挖高填低、平整土地、筑坝蓄水,对农田灌溉十分有利,极大地促进了上古时期的农业生产。
    《国语·周语下》记载鲧治水采用的即是共工氏的方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以害天下”为巴结正统的儒家之言,不值采信。由于早期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共工氏时期,尚未掌握水闸排洪技术,手段不完善,一遇洪水,往往溃堤,对下游造成危害。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壮举,并为后人治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共工氏的前车之鉴,就没有后世夏氏家族治水的赫赫威名。
    由于共工氏对早期农耕水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掌控洪水的水神。

    之后,为觊觎部落盟主地位,代表黄帝世系的颛顼与代表炎帝世系的共工,发生激烈对撞,共工落败,怒撞不周山,以死明志,实令后人扼腕。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可见,英雄即使落败,也会惊天动地的离场。
    共工氏为燧人弇兹合雄氏后裔,推测8、9千年前,燧人弇兹合雄氏由东亚西迁至西亚、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开拓农耕文明。
    拟或共工氏为“炎黄大战”落败后,由中原退迁至西亚、北非的。

    相繇又称相柳,共工之臣,被大禹所杀。胜利者,夏氏正统编撰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与《山海经·海外北经》对相繇被杀经历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译文】:“相繇,共工之臣,蛇身九首,称霸九土,肆意呕吐洪水,所到之处,尽成沼泽。泽水即辛又苦,百兽不能栖息。大禹为灭洪水,杀了相柳。但其流到地上的血,即腥又臭,五谷难生,人不可居。大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浆池,并用此泥浆为先帝们建造陵寝,也称“众帝之台”。陵寝地址位于柔利之东、昆仑之北。
    在先帝陵寝东侧,早先有一座共工之台,方形,角落有一蛇形塑像,虎纹,蛇首冲南。昆仑内所有人不敢朝北射箭,以示对共工的敬畏”。

    “伯九有”实为共工的业绩,相繇一个僚臣,无此巨大能量去“食九土”或“食九山”。《山海经》无非在指桑骂槐罢了。
    “厥为泽溪”也是黄帝世系对共工炎帝世系“筑坝蓄水、农田灌溉”的污蔑之词,意在蛊惑人心,丑化共工,为炎黄大战造舆论,以表自己造反有理。

    大禹一派在编撰《山海经》时,文字并未成型,只能以图画文稿及象形文字的方式表述。共工毕竟曾为帝王,大禹不敢造次,于是只能以漫画的形式,将共工的所谓罪责及对共工的怨恨,一股脑污泄在相繇身上,以替黄帝世系出口恶气。
    《山海经》并非怪神异志之书,将相繇描绘成恶魔也不奇怪,毕竟炎黄两家世仇。据过来人讲,WG时期,小将们不也把那“一‘少’一‘小’”漫画成令人憎恶的牛鬼蛇神吗?

    综上所述,未找到相繇渔猎为生的直接证据,据“鱼叉”符号无法签别身世。“水池”实为“堤坝”,从禹杀相繇及共工氏为“堤坝”治水世家来看,调色板正面,那个正欲被击打的跪地敌酋,应该是相繇。

    ④、闪米特人:调色板正反面,主人公后侧,均有一小人物,提壶执履。表示其名头的图案正面为“7瓣花”、反面为“6瓣花”,花瓣下有一圆球坐于球杯的象形文字符号;调色板反面,其头顶还有一“毡包”状的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9
    “毡包”:毛毡敷设的穹顶帐篷,类似于蒙古包。也许是用“毡包”这种建筑形式,来表示游牧氏族。
    “提壶执履”:提壶,表示近侍;执履,根据前面的分析,应为史官。“提壶执履”就是近侍、史官。
    “圆球坐于球杯”:未知。
    “6瓣花、7瓣花”:推测为银莲花。这是地中海沿岸的特有花种,瓣花常见为5瓣,也见6~8瓣,依土质、地域不同,花瓣数有所变化。
    
    银莲花----产于地中海
    看到“6瓣花”,你联想到什么?……没错,就是大卫之星。大卫星,也称六芒星、大卫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为犹太人图腾。

    图腾一般源自远古崇拜,但最早的大卫星也只能推至3世纪左右,它是最近在意大利南部,一个犹太墓碑上发现的;最早的犹太文字对大卫星的记录来自于12世纪中叶,当时它是护身符上的一个图案;1354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为布拉格的犹太人定制了一面红色的旗帜,上面就以大卫星作为图案。如果“‘6瓣花’是大卫星”推测成立的话,犹太人图腾的历史可上朔至前3100年。

    犹太人,闪人[semite]的直系分支,华夏族群的远亲。旧约尊为上帝的耶和华(Yehowah,希伯来语“?????”),渊源就应来自上古华夏先祖“炎黄”。据圣经叙述,世纪大洪水灾变后,犹太人幸存的始祖是诺亚(Noah)。中国古人则说,闪人是女娲(Nuwa)的肠子变的,暗示女娲是闪人先祖。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有神:族标,旌旗杆头标识为“神”,即以巫觋为主构成的、专司祭祀的神族部落;
    十人:十通闪,十人即闪人;另一解释是,十人即十个神族部落。古人按部族归类,将其统称为闪人;
    栗:泛指甜味坚果,此处应指椰枣。
    《山海经·大荒西经》对闪人与华夏族群的亲缘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银莲花为以色列国话。银莲花的“话语”语境十分凄美,这符合犹太民族自先祖闪人始,数千年来不堪回首的境遇;上古时,闪人确为游牧民族,这与“毡包”的象形符号相恰;外加“6瓣花”的大卫星意涵,推测调色板上的近侍、史官为游走于两河及尼罗河间的犹太先祖闪人。

    ⑤、未知姓氏:调色板正面,第三幅图案,两个弃城奔逃者。表示其名头的图案分别为“城郭”与“窝棚”两个象形文字符号。它们意涵是什么呢?
    由“城郭”与“窝棚”象形字符号推测,大概是:有一个方国,能建设城郭;有一个聚落,只能搭建窝棚。摄于主人公征伐的凶猛气势,双双放弃方国与聚落,惊恐奔命。但没有现成资料,难以确定两人的姓氏。或许描述的是南部的黑种努比亚人与地中海南岸的白种利比亚人。
    
    纳尔麦调色版----局部10
    经上述分析,我们对纳尔迈调色板有了新的认识:
    ①、调色板图案内容所反应的年代,不是前3100年,确切年代应该是前2070~3020年间的帝舜时期;
    ②、调色板图案所反应的主要内容,不是上埃及对下埃及的同一之战,而是以禹为代表的黄帝世系对炎帝世系残余,相繇盘踞的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的征服之战。是当时约500年前,颛顼造反,挑战共工帝位的“炎黄大战”的余绪。禹统一的不仅是上下埃及,而是九大州。是西至地中海、东至东海沿岸,北纬30度线附近,最适宜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整个天下;
    ③、调色板,表示人物名头的所有象形文字符号,均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
    主人公不叫纳尔迈,而叫禹。禹也不会去做什么古埃及国王,这个官太小,他要做的是天下“九州”伯主;
    敌酋不叫瓦什,而叫相繇(或相柳);
    鸟(或鹰隼)不是何鲁斯神鹰,而是役使、征服以及隶臣的表意符号;
    ④、这面浮雕不是什么调色板,而是借远古图腾板,描述地中海沿岸、两河与尼罗河流域,华夏西征史诗的图文玉版。
    
    纳尔麦调色版----正反面
    至此,我们郑重宣布,从今天起,纳尔迈调色板易名。
    新的名称,有如下几个可供选择:征西禹刻板、征西玉版、大禹石刻板、大禹玉版、大禹盾牌。
    征西禹刻板:信息含量大,顾名即可思意,但有点拗口。
    征西玉版:有一定信息含量,但不知谁征西。
    大禹石刻板:主题突出,用词现代,但字数较多,略显累赘。
    大禹玉版:主题突出,用词古朴,但有重音。
    大禹盾牌:主题突出,用词现代,郎朗上口。
    新名称笔者吃不准,望大虾们尽情掺呼,各抒己见,众者为优,协助定夺。这厢有礼啦!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1:2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