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帝国的覆灭》 ——一起来看两晋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帝国的覆灭》 ——一起来看两晋史[第1页]

作者:胡御龙vincent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篡魏

    [失落的权臣]

    公元265年,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三国末期。此时,身处西南的蜀国(学名应该是汉),已经被曹魏大将钟会邓艾二人率领的西征大军淘汰,无缘冠亚军。华夏大地上只剩下两个选手:北方的曹魏和南边的东吴。
    鉴于秦始皇树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思想,这两位选手势必争个你死我活。
    从形势上看,曹魏拥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部队,装备精良且身经百战,而且刚刚收购了蜀国,占据了长江上游。而东吴的全部优势,仅仅只是水军(非网络水军)和长江天险。如果曹魏趁机顺流而下,东吴恐怕很难抵挡。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在占据蜀汉全境后,并没有进一步行动。
    这当然不是魏军突然大发慈悲,决心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因为西征大军内部出现了点小问题——内讧了。他们从一起砍人到互相对砍,充分发挥了过河拆桥的优良传统。闹到最后,统帅钟会邓艾无一幸免,好不容易才平定下来。
    吴国也因此得以苟延残喘,与曹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僵局。
    不过虽然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但魏国内部毫无波动,甚至还大肆吃起了人血馒头。邓艾和钟会二人的家属,都被当成反贼屠杀的差不多了。但他们的功劳,却被瓜分的一干二净,连渣都不剩。
    这些人中,吃相最难看的,当属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司马懿次子,司马师胞弟。时任相国,封晋公。作为司马家第三位掌门,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只手遮天。事实上,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不是老曹家说了算了。经过司马懿父子的耐心辅佐,曹家人输掉了集团的全部股份,只剩这块破牌子还没换。
    为了换这块牌子,司马氏父子可是没少花功夫。
    从司马懿开始,皇族势力就被一步步铲除。以曹爽、夏侯玄、毌丘俭、王凌、诸葛诞为首的保皇党,先后被灭。甚至连小皇帝曹芳,也没能逃过一劫,被司马师赶下了台。
    司马懿司马师二人死后,司马昭继承了爵位。作为一名进步青年,他还是认为他父兄太过于保守。正巧皇帝曹髦比较叛逆,竟然以上犯下,妄图带领几个小弟讨伐司马昭。一贯吃荤的司马昭岂是好惹的?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位少年天子干掉了。为了掩人耳目,司马昭还贴心地干掉了弑君犯上的执行者——太子舍人成济。做完了这一切,司马昭躲在暗处观看外面的动静。要是没什么人反对,这皇位他就拿走了。
    可惜他想错了。
    曹家被架空了,这是事实。曹髦是傀儡,大家也知道。可是你要拿土地爷不当神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想当年曹操东征西讨、平定天下、大权独揽,汉献帝三番两次召集大臣对付他,他最多也就是杀了汉献帝老婆儿子,愣是没敢动汉献帝一根汗毛。司马昭是个什么东西?和曹操完全不能比。竟然干出了这种事,当别人是瞎子呢?
    果不其然,曹髦死后,舆论一片哗然。大臣陈泰、司马孚带头闹事,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场面十分尴尬。因为这个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也就是司马昭的亲叔叔。连亲戚都不向着自己,司马昭感到了莫名的恐惧。
    这次事件让他认清了现实,他的实力和威望,完全撑不起他的野心。他离篡夺皇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他选择了蛰伏等待。
    于是他另立了曹操之孙曹奂为皇帝,并且出兵灭掉了蜀汉,吞并了西南。借此功劳大肆分封群臣,以期收买人心。除此之外,他还得到了历代权臣篡位必备良品——封王爵,加九锡。王爵大家都知道,是离皇帝仅一步之遥的最高爵位。这个九锡,不是不锈钢之类的物品。事实上,应该读九赐。就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九种官僚主义用品。包括衣服车马乐器等等。向来是历代权臣的最爱,包括王莽、曹操在内的权臣,都曾荣获过这玩意儿。
    得到了这些,按照剧本,下一步自然就是赶小皇帝下台,开创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了。国号就用自己的封号,老婆不用太多,三千佳丽就差不多了。大臣一起加官晋爵,不能白干。小皇帝不能杀,让他学汉献帝,给他一些家产让他当个富家翁……
    然而熟悉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昭虽然被称为“晋文帝”,但他并不是晋朝的开国之君。他也没有真正当过一天的皇帝。之所以这样,倒不是因为他谦虚,而是他命不好。
    景元五年(264),司马昭受封晋王,加九锡。
    次年八月,就暴病而死。
    这可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司马昭同志,下辈子争取向天多借个几十年吧。
    [西晋开国]

    司马昭一死,魏国权贵势力立马出现了群蛇无首的症状。为了稳住局面,大臣公推了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而年轻的司马炎也坚强的表示,将擦干眼泪,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其前卫、政局十分动荡、存在感接近倒数的“大一统”王朝。即将在他手里诞生。
    而此时的司马炎,仅仅30岁。作为一名高干子弟,有志青年,他没有房贷车贷高利贷这些负担,也没有他老爸残害老板的政治包袱,加上年轻人的猴急性格。他很快就做了他老爸不敢做的事。
    咸熙二年(256)十二月,已经做了6年傀儡的曹奂下令禅位于司马炎。此时,距离司马昭去世,仅仅四个月。
    当然,为了维持自己作为本分臣子的形象,司马炎再三强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而曹奂似乎比他还急,铁了心的要让给他。这就么推让了两三次,逼于无奈,司马炎只好“勉强”接受。在这一来二往之中,宾主双方达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接意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约定:
    曹奂不再保留皇帝称号,改封陈留王,除了享有不纳贡不称臣的权力外,还可以收租维持生活。
    司马炎正式接替他的位子,全盘接收曹家的动产和不动产,并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定都洛阳。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光是几个人知道,肯定是不够的。
    为了营造万国来朝的气氛,司马炎下令在洛阳南郊搭建受禅台,召集文武百官以及各民族使节,一共好几万人,开了个大型露天party。晋王朝就在这万众瞩目下诞生了。曹魏集团正式宣告破产,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晋和东吴南北对峙的局面。
    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政权的交割,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实这个场景,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过。当时曹操曹丕欺负汉献帝孤儿寡母,把汉朝天下据为己有,就是采用这种“禅让”的方式。所谓禅让,就是皇帝心甘情愿的把皇位让给比自己德行更高尚的人。用在汉献帝和曹奂身上,可谓相当无耻。然而却很实用,因为在汉献帝和曹奂之后,丢了江山的皇帝,很少有善终的。
    司马炎也履行了他的承诺,让曹奂享受最好的待遇,他不仅可以吃穿用度跟皇帝一样,甚至可以不称臣,曹家只要不死绝,可以代代为王。更可怕的是,曹奂的陈留国,竟然传到了南朝萧齐时期,比晋朝存在时间还长好几十年。
    不过话虽如此,失去了皇位的曹奂,还是得收拾行李回老家。他已经不指望还有人来送别了,文武百官早就改头换面,端上了司马家的饭碗。
    然而,他还是错了。司马家辈分最高、资历最深的五朝元老司马孚不顾旁人眼色,握着曹奂的手痛哭流涕,哀不自胜。成了唯一一个给他送行的大臣。
    俗话说破船还有三斤钉。在封建社会,皇家是一个大集体,除了皇帝,还有诸多皇室子弟。在皇室要破产的时候,这些天潢贵胄往往会站出来拉兄弟一把。而且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前有刘秀,后有刘备。那么,曹魏的皇室子弟,为何没一个站出来的呢?
    第二章 改 革

    [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亡国的时候,总有宗室子弟站出来。但是司马炎堂而皇之地把曹家洗劫一空,为什么曹家的子弟不站出来阻止?哪怕就是死,也可以溅司马炎一身血嘛。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对此,我只能无奈的表示:“监狱不放假。”是的,你没有听错。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丕当皇帝之后,为了防备他的亲戚造反,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为防止诸王勾结地方官,曹丕规定,王府的属官由中央任命,藩王过几年还要轮一次岗。其中最惨的曹植,新家还没坐热又要搬家。王府里面也只能配备几百个老弱病残充当护卫,这些人跳跳广场舞还行,要弄去造反,玩笑就开大了。
    曹丕还充分发挥了一视同仁的精神,派人对这些王爷进行监视,不准他们离开封地。跟养猪差不多。而猪只有被杀,不能杀人。所以曹魏几十年,能跟中央对着干的藩王,一个都没有。
    但是,事情还是有转机的。
    司马懿专权的时候,楚王曹彪召集了一些人马,打算另立中央。然而由于实力不足,很快就失败了,曹彪本人也被迫自杀。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觉得曹家这群人吃饱了没事做,迟早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他下令把宗室子弟迁到了邺城,统一进行劳动改造。
    所以说别说是皇帝倒台,就是地球炸了,他们也只能干望着。
    [司马炎的大手笔]]
    司马炎是个善于总结的人。
    他是靠曹魏内部空虚才上的位,很明显,他没有“皇帝轮流坐”的觉悟。
    他钻过的空子,就不会允许别人再钻了。他会拿水泥把这个洞死死堵住。
    既然曹魏是因为皇室软弱涣散而垮台,司马炎就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司马炎决定大封宗室,增强皇室实力。由于河内司马家是世家大族,人丁兴旺。光司马懿兄弟就有八个,号称“司马八达”。这八达又差不多都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大箩筐。
    司马炎从中挑选了27个,将他们全部封王,一举刷新了封王纪录。并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增加。
    司马家的藩王,虽然比不上西汉前期,但可比曹魏强多了。他们可以收藩国的赋税,可以自己任命官员,掌握军队。还可以当官,参与朝政。另外,他们也不受约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曹魏的藩王跟他们比起来,就跟叫花子差不多。这些诸侯王在后面发展成了有权有势有钱有兵的土皇帝。
    自西汉末年以来,沉寂了几百年的分封制又满血复活了。
    可能有人会说司马炎傻,毕竟汉朝七国之乱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司马炎这么重用亲戚,难道他就没考虑过他们有一天会窝里反吗?
    司马炎这么聪明的人,当然考虑过,但是他并没有办法。
    由于他没有带兵打仗的工作经验,在军队里并没有威信。他也不是司马集团的创始人,充其量只是个继承遗产的富三代。他没有爷爷司马懿那种老谋深算的本事,也没有老爸司马昭那种乾纲独断的实力,只能依靠别人帮忙管理业务。而用外人,还不如自家人可靠。
    当然,光用自家人也是不行的。别人跟着他老爸闹革命,是压上了家族的身家性命的。而且在司马家遭遇危机的时候,这些人紧紧团结在司马家周围,立下了赫赫战功。
    作为大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们也是有股份的。
    现在公司建立了,一脚把别人踢开,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在给自家人官帽子的同时,司马炎对开国元勋,也是重重有赏,人手一个公爵,世袭罔替。这就是晋王朝的开国十一公爵。他们将形成可怕的政治力量,影响晋王朝的一生。
    但为了防备他们过分扩张,司马炎也是留了一手。
    当时职官制度是延续秦汉时期的。
    最高的官职是上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往往是虚职,只有名分,没多大实权(权臣担任时除外)。
    其次是丞相(相国),三公:包括司徒、太尉、司空,在各个朝代,这三种官职可能会换个马甲。
    司徒有时候代替丞相,太尉有时候代替大司马,司空有时候叫御史大夫。他们的职责也不一样,司徒(丞相)是实际上的文官之首,太尉(大司马)是最高武官,司空(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长官。这些官职在晋以前是实权派坐的,但是往往不会同时存在。比如一般有大司马就不会设太尉,有司空就不会设御史大夫。
    这些人品级都是第一品,也就是传说中的一品大员。
    再往下就是骠骑、车骑、征镇、九卿、刺史之类的。
    作为开国元勋,自然是要妥善安排。但是功劳差不太多,官位自然也不能相差太大。而且别人跟你闹革命,总不能给个刺史就了事吧。司马炎权衡再三,决定趁机改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开国功臣:
    上公: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
    三公:司徒何曾、太尉司马望、司空荀顗。
    另有: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
    前朝的官都聚在一起了,可以说得上是大杂烩,很多职务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马甲。然而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些职务,都将成为废物。
    而且其他都有了,唯独没设丞相。司马炎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防止别人复制他长辈的成功经验。坚决把开国功臣养成废物。钱可以给,权你少碰。这些老油条见惯了官场起伏,也是十分配合。大部分都以养老为由待在家里坐吃山空,不问朝政。让人不禁联想到700多年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用一杯酒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被千年传颂。算起来这专利,还是属于司马炎的。
    原来的制度被打破了,司马炎决定启用另一套制度——三省制。
    所谓的省在古代是中央的部门,直到元朝的时候设置行省治理地方,才演变成今天的省。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主管机密,传达诏书。由于平时挨着老板比较近,一般由皇帝亲信担任。主管官员是中书监,二把手是中书令。
    尚书省是中央行政机关,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负责处理全国政务,可想而知其地位的重要性。辅政大臣一般都要加个“录尚书事”的头衔。主管官员是尚书令,副手是尚书仆射(yè)。
    司马炎还在尚书省下设置了六个部门,称为六曹,主管各项政务。
    门下省主管参谋顾问,陪同皇帝出巡,遇到决断国家大事,皇帝一般会和门下省官员商量应对之策。能跟皇帝说得上话的,自然是要害部门。长官是侍中,而且一般不止一个人。
    可能各位小伙伴看完了,也是一脸茫然,这什么鬼?我现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说三品官员老王犯了贪污罪,被监察机关抓了个正着。这件事首先是要上报给尚书省,要尚书令或者尚书仆射定夺。这二位一看,三品大员,自己做不了主,于是他们会报告给皇帝。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那他就会召见别人来参谋,这个人一般是侍中。
    由于皇帝经常宅在家里,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大了解,这时候侍中的意见就很重要了。如果这位侍中碰巧跟老王有仇,肯定把事情往大了说,什么贪污不除,国家中毒之类的。那我们基本可以确认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到老王五米高的坟头草上。但倘若这位侍中恰好住在老王隔壁,经常一起打麻将遛狗。那结果有可能就是自罚三杯,下不为例了。
    处罚结果一出来,皇帝会下一道诏书宣布这件事,起草诏书的就是中书省。诏书下达,由尚书省派人执行。
    这样一来,中央大权就被三省分割了。尚书省管执行,门下省管参谋,中书省管笔杆子。他们三位谁一个人说了也不算,凡事还得皇帝发号施令。三省长官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皇帝。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确保皇帝掌握大权。元老们虽然地位高、工资高,却很难出现像司马昭这样的人,真正成了打工仔。
    当然,凡事都有个保质期,这项制度也不例外。他的保质期,竟然比司马炎当皇帝的时间还短。
    但是它却影响深远,直到唐朝演变成了三省六部制。
    改革了行政制度之后。司马炎对经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自三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争,人口减员严重,税收大幅减少。更要命的是,世家大族趁机掀起了瓜分土地的浪潮,一家更比一家浪。他们占据土地之后,就大规模招人打工,这些打工仔称为“佃客”。佃客不仅不服兵役,还不交税。世家大族坐享其成,富得流油。而政府就很受伤了,不仅缺人缺德,还缺钱。
    这就过分了。
    司马炎决心改变这个现状。他找准时间,火速推出了新品牌经济制度——户调式。
    以往政府收税,都是按亩征收。司马炎则不同,他是按户征收。为了公平起见,司马炎下令,按照居民年龄分给土地,摊派税收。青壮年比老人小孩领的地多,交税也多。这些地还得老百姓自己去开荒,但是政府认账。跟美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政策比较类似。
    于是这些佃户纷纷逃离了地主的庄园,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土地。
    他们以前给地主打工,多干是这样,少干也是这样,每天都是混吃等死。
    现在有了自己的土地,那就不一样了。多劳了就能多得,积极性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
    这样一来二去,佃户们家里有了余粮。那时候晚上又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闭门造人。
    晋王朝的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长,税收大幅增加,帝国呈现出蓬勃生机。
    与此同时,司马炎还下令躬行节俭。
    晋王朝是个比较奔放的王朝,但贫富差距十分巨大。底层老百姓累死累活,也只能混个温饱。贵族阶级游手好闲,却可以奢侈无度,一顿饭就可以吃掉几十家老百姓一年的口粮。这些人,说白了只是造粪机器。
    司马炎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勤俭持家”的治国理念。虽然这四个字跟他无关,不过话还是要说的,秀还是要做的。
    比如有一次,太庙有头牛穿鼻子的绳子断了。要是一般的牛,司马炎根本不会过问。不过这头牛不一样,它工作的地方是太庙,大小也算个国家干部。而太庙,又是祭祀司马炎祖先的地方。祖先的牛鼻绳子断了,得赶紧换一根。
    以前这牛享受的是高级待遇,不仅吃香的喝辣的,就连牛鼻绳子都是用绸缎打造,充满了贵牛气息。然而这次不同了,司马炎为了向天下人证明他是真的节俭。不惜拿祖先的牛(鼻绳子)开刀,把绸缎换成了麻绳。真可谓是大刀阔斧,可歌可泣。
    然而下面的人根本不买账,照样吃喝玩乐,甚至比以前更厉害了。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提,留待后面解说。

    [仁政]

    司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为他的长辈擦屁股。
    众所周知,司马家三代人都当过曹家大管家,并且成功的把主人的家管成了自己家。
    但是其中的血腥过程,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曹家家丁多。司马还比较低调,只敢小偷小摸。可是等到司马懿除掉曹爽之后,曹家就日薄西山了。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的时候,连皇帝都可以随意宰杀。
    他们不需要德治,虽然河内司马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著称。他们需要的,只是别人的畏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司马氏父子举起了明晃晃的屠刀,向他们的政敌砍去。
    据可靠情报,当司马氏父子的政敌失败之后。他们的家族老小无一例外都会跟他们去阎王爷那报到。
    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曹爽被满门抄斩,他的谋士大部分也被灭族。
    251年,司马懿灭太尉王凌三族,并且把王凌的尸体挖出来示众。
    254年,司马师杀征西将军夏侯玄,诛灭其三族。
    255年,司马师杀镇东将军毌丘俭,诛灭其三族。
    258年,司马昭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诛灭其三族。诸葛诞心腹手下一百多人不肯投降,司马昭也送他们上了西天。
    260年,司马昭杀小皇帝曹髦,漫不经心的把他埋了。
    这里有必要备注一下下,诛灭三族这酷刑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具体是指哪三族尚有争论。可以肯定的是,三国以前被诛灭的人全家老小肯定是跑不掉的,但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除外,这算是保留了最后一点人性。
    但是在司马氏眼里,什么出嫁不出嫁的,反正是一家人。本着斩草除根,其乐无穷的原则。司马氏父子创造性的开了先例,就连已经出嫁的女子都不放过。真正做到了一扫光、无残留。
    如果说是政敌,可能还好接受一点。但是,只要威胁到了司马家的利益。就是枕边人,也难逃毒手。司马师的原配妻子,名叫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姐姐。司马师图谋不轨,怕夏侯徽告密,就把夏侯徽给毒死了。留下了几个女儿,孤苦无依。也许是遭了报应,自此之后,司马师再也没生出儿子,只能让位给弟弟。
    所以对于司马家来说,礼义廉耻不重要,心狠手黑无所谓,只要把别人家的东西搬到自己家,其余都可以不管。可谓是厚黑家族。
    所谓天下自有公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司马氏胡搞瞎搞,难道还能堵住悠悠之口吗?
    司马昭的回答是:可以。
    嵇康是著名的文学家,不仅长得帅,还很有才华。他经常和六位小伙伴在竹林下聚会,人送雅号“竹林七贤”,在当时就已经名冠天下了。司马氏当权的时候,别人都争相去巴结,但是嵇康一点都不合作。甚至连官都不做了,回家搞起了学术研究。
    嵇康这么做,除了文人傲骨这一因素外。还因为,他是曹魏皇室的女婿。他的老婆,是曹操的后代。按说不合作就不合作吧,反正嵇康一没兵二没权,除了发发牢骚,也干不出啥事。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司马昭都没有放过,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嵇康干掉了。
    在阴险毒辣这方面,司马昭甚至比他老爸老哥更胜一筹。
    有一次司马昭带兵打吴国,由于指挥不当,被吴国诸葛恪打的屁滚尿流,狼狈逃窜。事后司马昭担心外界议论,有损他的光辉形象。于是试探性的问手下:这次失败,谁应当负主要责任啊?
    参军王仪是个耿直人,直接来了句:这是你的过错嘛。(责在元帅)
    司马昭听后十分火大,直接把王仪“牵出斩之”。
    司马氏父子的土匪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短短几十年就把曹家挖空了。但同时,也彻底断绝了言路。没人敢说真话了,朝廷上都是一些尸禄素餐的拍马屁大神。
    司马炎对他几位前辈的光辉事迹了如指掌。与他的前辈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打算让这些光荣传统流传下去。虽然他不能公开批评他的前辈,但他可以接受自我批评。
    于是他命羊祜杜预等人修订了《晋律》,宽刑省法。设置了失传已久的谏官,并让敢于直言的傅玄和皇甫陶担任。虽然后来司马炎“自取其辱”,有时候被大臣骂的狗血淋头。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笼罩在洛阳上空的白色恐怖,终于烟消云散。属于司马炎的开明时代,已经到来。
    第三章 猪对手

    [悲惨童年]

    司马炎进行一系列改革之后,踌躇满志,开始把眼光转向南边的东吴。
    作为一个才进新手村就一步登天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望并不太高。为了证明他的实力,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打掉一个大Boss。南边的东吴,则是不二人选。
    东吴不仅占据长江中下游广袤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物产,而且还盛产美女(司马炎的最爱)。最关键的是,只有拿下了东吴,晋王朝才可以称为大一统帝国,司马炎的这个开国皇帝才名副其实。
    所以晋吴之间的战争,是在所难免的。
    但要打掉东吴,司马炎心里十分没底。为此他派人去摸了摸东吴的底。
    不久,探子回报:
    南方的吴国人,正在过着鸡飞狗跳的日子。
    事情的起因,是乌程侯孙皓继承了皇位。
    这个孙皓,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有人说他废物,有人说他寡廉鲜耻,个把不厚道的还把他列入“中国十大暴君”。不管怎么评价吧,从他的经历来看,小时候的孙皓,是十分值得同情的。
    孙皓,字元宗,吴大帝孙权的孙子,他的父亲孙和,是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在孙皓出生的那年,正好赶上孙和被立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能快乐的度过自己的幼儿园时光,当一个快乐的小学生。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尽管孙和为人处世都很厚道,受到外界五星好评。可惜他坐在太子宝座上,始终是被人攻击的对象。而攻击他最厉害的人,就是弟弟鲁王孙霸和姐姐全公主孙鲁班。这二人为了夺取太子之位,经常在孙和背后捅刀子。然而闹到最后,竟然两败俱伤。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赤乌十三年(250),孙霸被逼自杀,孙和被废太子之位。而他们的弟弟——八岁的孙亮被立为太子,日后登上皇位,可谓是捡了个大便宜。
    而作为失败者的废太子孙和日子可不好过,先是被赶到长沙,接着被赶到新都。后来执政的孙峻觉得他碍眼,又逼他自杀。孙皓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亲眼看到他的老爸被废、被杀。而导演这一切的,竟然是他的爷爷孙权。父子靠不住,兄弟靠不住,忍让不行,退步不行。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强的冲击。当时他们几兄弟都还小,他的母亲何姬独自抚养他们长大,吃尽了苦头。从那时起,仇恨的种子就在孙皓心里种下了。

    [天上掉下个皇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孙皓取得了复仇之矛。
    原来孙亮即位六年后,就被权臣孙綝废黜,随后被杀。孙綝另立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孙休虽然干得不错,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还给孙皓封了个乌程侯。可惜天不假年,仅在位六年多就龙驭宾天了。皇帝死了,问题就来了:立谁为皇帝?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孙休有儿子,而且还不止一个。但问题是,孙休死的太早(30岁),他的儿子年纪太小,连最大的太子孙某也只是个小学生。(PS:不是因为他低调,而是输入法不允许。因为孙休除了干皇帝这一职业外,还兼职取名造字,给自己孩子取名都是用的自己造的字。导致后世史学家没法记录,为此没少骂他)。恰好当时蜀国灭亡,魏军势如破竹,大有江南一日游的趋势。交州(今越南)又发生了叛乱,搞的朝廷大臣十分头大。
    时任左典军万彧,以前当过乌程县令,跟孙皓是邻居。这二人是烂鸡蛋掉进粪坑,臭味相投。于是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了孙皓。把孙皓吹上了天,要是不立他当皇帝就是朝廷的损失、祖国的悲哀。濮阳兴一看这小子吹的那么卖力,有一种陷入传销的幻觉,竟然就给答应了。
    就这样,东吴永安七年(264),孙皓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元兴,时年23岁。

    [职业演员的修养]

    跟即位27天就干了几千件坏事的昌邑王刘贺不同,孙皓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展现出了一个职业演员应有的素养。他先是大开皇家动物园,来了个放兽归山(省的浪费粮食)。接着又准许一些年老的宫女退休回家。还派了干部下乡搞扶贫。老百姓一看,认为这小子不错,纷纷对他提出了表扬。
    然而孙演员毕竟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面对老百姓的“谬赞”,他也脸红,又不好明说,只好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看错人啦!于是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了几件坏事。
    首先是给了濮阳兴和张布一张上西天的单程票。这二人本来是吴景帝孙休的心腹,孙休死前还千叮万嘱要他们辅佐太子。可惜,两个人竟然听信了万彧的谗言。孙皓即位不久,就暴露了本性。不仅沉迷酒色,还噬血好杀,搞的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两个人都后悔了,就跟我们平常网购一样,看图片感觉还不错,拿到手立马就摔了:这什么玩意儿?!
    网购不满意还能退货。濮阳兴、张布觉得,他们也能。又想到自己搞了一辈子阴谋,到了却被万彧这厮骗了,气不打一出来,于是把万彧叫来狠狠地批判了一番。没想到万彧转身就把他们告发了,孙皓顿时大怒:我这么帅,你们还想退货?不仅杀了他们两个傻帽,还派人杀光了他们的三族。可怜的濮阳兴和张布,竟然死在了自己提拔起来的小伙伴手上,还连累了家人。
    张布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张布被杀后,他的二女儿就被孙皓没收了,立为美人,十分宠爱她。有一次孙皓嬉皮笑脸问她:你爸爸去哪儿了?张美人看着眼前这个不知羞耻的人渣,彻底爆发了,狠狠地说了句:被狗贼杀了。孙皓听完立马就翻脸了:我是狗,你是什么?下令用棍棒将她活活打死。
    过了不久,孙皓又后悔了,就问随从:张布还有女儿没?
    随从说:有啊,不过已经嫁人了。
    孙皓漫不经心的答道:这好办。
    于是直接把人抓进宫,立为妃子。强行把绿帽子送了出去。
    除了杀人,在工作之余,孙皓还投身恐怖主义,搞点活剥人皮、强抽脚筋,用烧红的锯子锯人头之类的小发明。并且无私地在东吴臣民身上实践。
    一时之间,血腥的白色恐怖蔓延了江南大地。更要命的是,孙皓杀人从来没有规律可循,想起一出是一出,完全是全方位无死角。
    散骑常侍王藩长得比他帅,杀!
    侍中韦昭烟酒不沾还比他有文化,杀!
    司市中郎将陈声执法太公正,杀!
    尚书熊睦敢说他不对,杀!
    此外,大臣正眼看他要被挖眼,在他面前失礼要被剥皮,宴会的时候不喝醉要被斩首。
    偌大的东吴,此时已变成了人间炼狱。
    对东吴臣民来说,实在是不幸。但对司马炎来说,这倒是个极好的消息。毕竟这种猪对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他整顿兵马,壮怀激烈。在司马炎看来,收拾孙皓,只是个手到擒来的活。
    每天更新,文笔稍次,各位亲多担待哈
    第四章 任贾党争

    【自废武功】

    按照以前的剧本,司马炎很快就会统一天下,活捉孙皓,迎娶江南美女,受到万人膜拜,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滋醒了他。事实证明,孙皓的残暴,仅限于针对那些手无寸铁的文官。对那些手握重兵的江南士族,他还是比较尊重的。所以东吴的军队,依然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自泰始二年晋吴两国绝交以来,孙皓多次派兵北伐。打得过就抢点东西,打不过就大摇大摆的回老家,晋军还得目送他们凯旋。
    没办法,吴军是水陆两栖部队,适应性好,机动性强。晋军则以陆军为主,大部分都是旱鸭子,别说跟吴军水上作战了。就算搞个游泳比赛,都得淹死一大半。所以司马炎急于灭吴的愿望,算是泡汤了。
    但他并没有闲着,因为处于大后方的幽州、秦州、并州,此时并不安宁。据路边社报导,并州的匈奴人、幽秦二州的鲜卑人对政府十个不服,八个不忿,打算散伙单干。
    司马炎敏锐的感觉到,一旦跟东吴开战,这些人将成为心腹之疾。因为历朝历代,南征容易,北伐困难。东吴军队虽然骁勇,但一离开了水就没任何优势了,对晋朝构不成威胁。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多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破坏力惊人。
    想到这里,司马炎倒吸一口冷气。
    几个邻居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朝廷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此时的他可以说的上是内外交困。
    正如各位所看到的一样,晋王朝没有一点新朝廷新气象的感觉,朝廷大臣该混的还在混,外面邻居该抢的照样抢,跟魏国相比,除了换了块招牌,没什么区别。
    更让人头疼的是,司马炎制定的政策,在施行一段时间后,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事情全部在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比如司马炎的户调式,施行之后没多久,就遭到了世家大族的集体抵制。司马炎也无心去管,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司马炎下令反腐,结果朝廷上下无官不贪。虽然工资很低,但是个个都肥的像猪。
    司马炎提倡节俭,结果炫富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大臣都以生活奢侈为荣,谁有钱谁就有面子,否则说话都不敢大声。
    司马炎还打算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结果身边始终是那几个老滑头。
    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不是因为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是司马炎的性格引起的。
    著名作家某某说过:性格决定命运。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司马炎自小生活在贵族家庭,养尊处优。犹如温室里的小花,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小时候飞鹰走狗,而立之年登极至尊。一路上比较平坦,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折。刀光剑影估计在梦里都不会出现。加上他爷爷和老爸,都是那么的强势,他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主。这种经历让他练就了高素质和宽容的品格,也造成了他安于享乐和优柔寡断的缺点。
    他曾经带头提倡节俭,但是坚持了几年就原形毕露。甚至还搞出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新闻。
    某天某时某刻,一贯以感情专一著称的司马炎,突然觉得老婆不够用了。于是他下诏征婚,对象是朝廷大臣的女儿。普通人征婚,最多是在网上发个简历,注明家产、身高、月薪和特长,没准还会被别人嫌弃。
    司马炎不普通,也不需要填简历,然而还是被嫌弃了。无他,只怪皇宫之内市场竞争太猛,很多人干一辈子也只能混个“才人”,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最后孤独终老。而官家一般不差钱,不会让女儿去遭这等罪。所以他们一般会在皇帝征婚的时候,就急忙给女儿找个婆家。就算是皇帝,你还能硬抢良家妇女不成?
    当然,这个也没难倒司马炎同志。为了防备这招,司马炎创造性地制定了一条政策:在他挑选完老婆之前,全国人民暂时不准结婚!
    嘿呀,简直厉害的非常,要知道,有一万多老婆的秦始皇老哥都没干过这事(他是直接抢)。
    司马炎成功的超越了所有老前辈,成功的娶到了几千个老婆,成了全国最操劳的男人。
    牛过头了。
    皇帝都这样了,大臣不跟着学就真是没天理了。所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像瘟疫一样在全国蔓延,形成了一种叫斗富的风气。
    司马炎还曾经信誓旦旦的要惩处贪官污吏,表示要跟腐败份子不共戴天。
    当然,最终也是毫无意外的被打脸。
    泰始三年(267),主管监察的司隶校尉李熹上奏:原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侵占官家稻田,应予严惩。
    司马炎听说后,当场勃然大怒(一定要当场,不然过后就忘了),雷厉风行的处理了此事,并当众宣布了处理方案:
    刘友罪大恶极,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山涛、司马睦是初犯,自罚三杯,下不为例。武陔已死,下辈子不为例。监察长官李熹恪尽职守,予以口头表扬。
    以上,处理完毕
    经办人:司马炎。
    刘友鼻子都气歪了,凭啥一起犯罪,他们喝酒,老子砍头?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就这样,本来可以成为司马炎惩处腐败的好牌,被司马炎打的稀烂。
    但这里面暗藏玄机,也充分说明了司马炎的心路历程。刘友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不杀白不杀,杀了也白杀。
    而山涛和司马睦就不同了。
    山涛不仅是他的表叔,还是闻名天下的大名士。为司马家立下了不少功劳,特别是在司马炎当选接班人这事上,功劳很大。而司马睦是司马炎的族叔,也是自己人。
    一句话,这两人杀不得。所以司马炎灵机一动,针对不同的人,判不同的刑。大胆的在司法领域进行创新,对亲近的人,狠狠地批评一番,看他们下次还敢不敢。对不认识的小人物,一定要有多严厉就多严厉(李熹不过是建议免职,结果刘友竟然被宰了)。这样可以起到震慑腐败的作用。
    国家就是这样亡的。
    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都不遵守,还指望别人遵守不成?
    于是晋王朝从上到下一片乌烟瘴气,大部分人都在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幸好东吴在猪对手孙皓兄的领导下,成功的比晋朝做的更烂。所以晋朝没有出现一世而亡的悲剧,也算是司马炎走运。
    但是也差不多了,据街头通讯社报道,秦、凉二州由于连连天灾,已经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底层人民玩命活着,朝廷大佬却是活着玩命。

    
    晋 吴 对峙图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哦,只要没有急事,每天都会更新的
    秦凉二州所处位置
    
    忘发文字,直接把图递上来了,哈哈
    【元老党】

    平心而论,司马炎这个人虽然称不上雄才大略,却也不是无道昏君。
    每当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能做到当面认错,虚心接受。然后一切照旧。
    在他看来,大臣们提提意见,还是可以滴。至于他照不照做,那就不好说了。
    他心里自有一套处事原则,而给他塑造这个原则的,是一个类似黑社会的团体——元老党。
    所谓的元老党,就是由资历高、辈分老、经历丰富的人组成的团体。这些人潜伏在机关事业单位、私有企业等常见场所,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平日里他们乔装成一介平民,关键时刻站出来指点江山。他们从不把新人放在眼里,甚至还会捋着胡子站在你面前,向天45°,用一种傲视群雄的声音说:老子当年XXXX的时候,你还在穿叉叉裤。他们上可逼老板,下可踩新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斗力十分强悍,让人不寒而栗。
    晋王朝的元老党,大致是由皇室子弟和外姓大臣组成。
    皇室子弟虽然是皇帝自家人,一般可以封个亲王之类的。可是终归是自家人,有极大的可能夺取皇帝宝座,不得不防。所以一般进不了权力中枢。
    外姓大臣就不同了,他们为了司马氏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不用太担心他们敢抢皇帝饭碗。所以一般来说,这些人更有实权。
    朝廷大臣很多,但外姓元老党人很少。确切的说,只有十一个,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开国十一公爵。
    这些人从司马懿时代就开始活跃于政坛,可以说都是司马炎的前辈。
    前面说过,司马炎对这群人并不十分放心。为此,他表面上让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但实际上,也仅限于吃香的喝辣的。给他们的官职,大多都是没有实际职权的一品官。
    元老们也乐得逍遥,基本上都在家里混吃等死。除了这四位:
    分别是鲁公贾充、济北公荀勖、临淮公荀顗和菑阳公卫瓘。
    由于他们各有特长,司马炎不得不继续重用他们。
    这些名字不太好认,在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他们的读音,算是为扫盲做点贡献。
    首先是两个同姓的,一个叫荀(xún)勖(xù),另一个叫荀(xún)顗(yǐ)。最后一个,是卫瓘(guàn)。
    之所以把卫瓘放在最后面,倒不是因为他差劲、资历浅,而是他跟前面三位兄弟界限分明,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荀勖和荀顗二人,不仅是同姓,而且还是一家人。事实上,荀顗来头更大,他是曹魏第一功臣、大名鼎鼎的尚书令荀彧(xún yù)的小儿子。而荀勖,则是荀顗的同族侄子。
    虽然来头大,可是由于荀顗的个性就是墙头草类型,跟他老爹比起来差远了,所以只能委屈当个龙套。
    真正的大BOSS,是贾充和荀勖。
    提起贾充,看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他在历史上可谓是大大的有名,可惜是臭名。
    厚道的人评价他是无耻叛徒,极端点的干脆说他是晋朝第一奸臣,把他跟秦桧、严嵩相提并论,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贾。
    话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已经四十四岁的贾逵在焦急的等待中,盼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晚年得子,贾逵十分激动。他觉得儿子的到来让他们全村都充满了喜庆和希望,于是给这个儿子取名贾充,表字公闾。
    贾逵一生忠于曹氏,南征北战,治理州郡,为曹魏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得到曹操父子表彰,是曹魏皇室的大忠臣。
    他希望儿子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为曹魏效力。
    然而或许是贾逵死的太早,信息出现了偏差。年轻的贾充把这句话记错了:为曹魏垮台效力。
    嗯,我会努力的。
    于是在司马氏父子即将掏空曹魏根基的时候,贾充趁机放了一把火。前面说过,曹魏第四任皇帝少帝曹髦,被司马昭斩杀。其实细节是:司马昭是主谋,贾充是指挥,冷血杀手成济是执行者。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年仅20岁的小皇帝曹髦对司马昭的专权忍无可忍。加上年轻人爱冲动的暴脾气,在发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之后,曹髦决定御驾亲征,讨伐司马昭。
    可是宫廷侍卫全是司马昭的人,曹髦没有办法,也不管什么战斗力和部队形象了。东拼西凑了一只由几百名太监、仆人组成的乌合之众。浩浩荡荡杀奔司马昭府邸。
    才走不远,就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曹髦毕竟是天子,只怒斥了一声,司马伷和手下就纷纷逃跑了。
    部队继续前进,走到南阙的时候,曹髦的好运就到头了。在这里,他遇到了贾充。贾充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跟年轻的司马伷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曹髦继续怒斥,贾充却岿然不动,而是毫不犹豫的派出了杀手成济,杀害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少年天子。
    因为此事,本来默默无闻的贾充一夜之间人气爆棚,直逼当年毒死过汉少帝的董太师,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各界人士纷纷用菜刀和石头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并且贴心的要让他碎尸万段,全家死光光。(其实贾充的母亲对此事并不知情,贾充骗她说是成济一手策划的。为此贾母天天当着下人的面,愤怒的咒骂成济,痛斥他弑君的暴行。搞的下人哭笑不得,真的好累)
    然而所有的愤怒,都被司马昭挡住了。在司马昭眼里,贾充是比亲弟弟还可靠的人,拼死也得保住。
    为了对外界有所交待,司马昭特地送了成济一家老小去见阎王。自此之后,贾充就成了司马昭的贴心豆瓣,混的风生水起。

    @鳞鳞居大厦 @黄龙12011 更新的晚了,有事耽搁了一会
    【党争】
    直到司马炎继位,贾充更是平步青云,当上了侍中兼尚书令,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不管大事小事,他总是能插一脚。当然了,贾大人估计是香港脚,所以被他插过的事情总是会变臭。
    为了改变在群众当中的僵化形象,贾充开始不断包装自己。他不仅主持修编了《晋律》,摇身一变成了法学专家。还经常向司马炎推荐优秀人才,为自己博取名声。
    这些招数很成功,迷惑了不少人。然而,不买账的老顽固还是有的。
    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
    这些人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名士。
    很多人一听到名士二字,就会联想到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只知道吹牛又不交税,看似学富五车,实则旺财便秘,狗屁不通。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名士,并非如此,他们中大多都是实干家,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只不过他们一般脾气比较硬,不爱纡尊降贵去巴结别人,哪怕是皇帝。
    司马炎的所作所为,明显不符合国家利益。照这么下去,晋王朝的买卖还做不做了?
    所以他们曾多次对此提出批评。司马炎当时会认错,事后却依旧我行我素。
    原因只有一个,司马炎心里,最信任的人,是贾充。毕竟为司马家背了那么大口黑锅,这辈子都洗不白了,只能死心塌地为司马家卖命。而贾充这老滑头,是永远不会阻止司马炎享受人生的。对于司马炎的种种荒唐行为,他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不仅如此,那些劝谏司马炎的人,还会被贾充列为消灭对象。
    首当其冲的,名叫任恺(kǎi),时任侍中。
    说起这位任恺兄,人民群众纷纷表示不认识啊。然而在当时,他却十分有名,是名士党领袖级人物。任恺兄不仅处事能力强,而且尽忠职守,属于拿了工资就要把事情做好的那类人(以社稷为己任)。所以口碑一直很好,深得司马炎器重。
    确认过眼神,不是一路人。不是一路人也就罢了,大不了不在一起玩。但偏偏这位任恺兄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婿。而老贾,正好是杀魏帝的人。于是任恺每次上班看见老贾,总是露出一副饥饿的表情。
    贾充很生气,后果不严重。经过精密分析,贾充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不能把任恺怎么样。
    任恺兄的官职是专职侍中,不仅是门下省管事的,还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兼高级顾问。整天呆在皇帝身边,想整他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是派人半夜把他黑了,那也不靠谱。毕竟武力是政治的最终手段。
    所以贾充思来想去,决定采取曲线杀人的方针,先让任恺离皇帝远一点,然后再找机会整死他。
    正巧太子少傅职位空缺,贾充趁机称赞任恺学识过人,忠诚可靠,推荐任恺去当太子的老师。
    司马炎对此十分赞赏,于是下令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目的达到了,贾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司马炎在任命书中还写了这么一句:侍中如故(依然兼任侍中)。
    于是侍中任恺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侍中兼太子少傅任恺。官职虽然变大了,然而任恺一点都不会感谢贾充。
    你不仁我不义,就此开战吧。
    前面说过,任恺是名士党领袖。当然也有几个亲戚朋友帮衬。
    其中最铁的几个,是他的同事,当朝名士侍中裴楷和中书令庾纯。
    裴楷是著名大族河东裴氏子弟,不仅长得帅(绰号“玉人”),还是信奉老庄的道友。为人一向很厚道,连自己穿的衣服、坐的车马都可以施舍给穷人。也不爱跟别人争强好胜,但贾充等人除外。
    庾纯则恰恰与裴楷相反。这个人大概属于革命激进分子,提起贾充、荀勖就是喊打喊杀,性格十分火爆。
    于是朝廷上出现了两大门派。元老党人大部分都追随贾充,名士则都是跟着任恺。双方水火不容,相爱相杀。两个人的恩怨扩大成了两派人的斗争,不灭了对方不算完。
    其实这也好理解,就跟街头地痞打群架是一个道理,跟谁玩的好就站哪边。当然,要是这么打下去,就成了无意义的消耗战。如果要尽快决出胜负,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倒带头大哥。
    所以任恺等人很快达成了共识——贾充不倒,朝廷不会好。
    确立了目标,他们就差一个机会了。
    第五章 秦凉之变

    【鲜卑战神】

    机会终于来了。
    泰始六年(270)六月,凉州飞报,河西鲜卑起兵造反,秦州刺史胡烈兵败被杀。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
    因为死的这位胡烈,是位地道的猛人。他从曹魏时代就领兵打仗,且从无败绩,连钟会都是死在他的手上,可谓是威震西土。正因如此,司马炎才派他镇守一向都不安定的西北。
    打败猛人的人,自然比猛人还要猛。事实上,他除了比胡烈更猛之外,还更加有头脑。因为胡烈,不是死于正规的遭遇战,而是死于埋伏。
    中埋伏的地方,名曰万斛(hú)堆。设计埋伏的人,名叫秃发树机能。
    不久之后,这位怪名大叔将成为司马炎的梦魇。
    在朝廷大臣眼里,像鲜卑、匈奴这些人,只知道放马牧羊。除了身体壮点、脑袋笨点、头发长点之外,一无是处。吃得饱要闹事,吃不饱也要闹事。一闹事就要造反,一造反就要被镇压,一被镇压就完蛋。
    一句话,这些人太实诚,不会动脑子,也没啥文化。打仗就知道蛮干,什么孙子兵法、司马法,压根儿都没听过。挖坑、放火、偷袭、打埋伏通通都不会。除了在汉朝前期的时候威风过一把,在后面的时间,即使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中原王朝乱成了一锅粥,一样可以把他们打的鸡飞狗跳。所以大家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情况就此改变,从树机能开始。实践表明,这位树机能不仅武力超群,而且还颇有点谋略,很有可能读过小学!
    没办法,谁让他是外来户呢。要想成功(造反),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位外来户算起来,和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兄八百年前还是一家人。
    他们都发源于秦汉时期蒙古高原上一支名为东胡族的部落。这个部落还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被强大的匈奴击败,族人被迫迁徙。后在战乱中散伙,一支逃到乌桓山,一支则逃到了鲜卑山。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亲情败给了时间和距离,于是决定分家,分别以山命名,形成了乌桓和鲜卑两大民族。
    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百几十年,到了东汉末年。乌桓小老弟由于对抗政府,被猛人曹操打的满地找牙(没错,就是被张辽斩杀的蹋顿)。
    而鲜卑老哥这边,发展也不太顺。部落四分五裂,先后形成了慕容、段、宇文和拓跋四部。其中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诘汾(tuò bá jié fén)的安排下,散伙了。一支由诘汾的幼子拓跋力微率领,继续在原地驻扎。一支则由长子拓跋匹狐率领,外出打工,最终落户凉州一带,号称河西鲜卑。
    按现代的说法,这伙人算是盲流。一群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有组织无纪律的大军开过来,任谁都害怕,可奇怪的是并没有人去管。这并不是当时的魏国政府不作为,而是由于三国时期战争太频繁,人口减员太多。据可靠不可靠不知道的统计:东汉末年全国共有五千多万人口,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永不休止的战争,人口锐减到了几百万!(请各位试想一下现在全国只有几百万人,是什么概念,PS:可以去除比三国时期多余的土地)
    没有人,别说是打仗了。就是组织一次街头群殴,都十分困难。所以对这些外地人,时任魏国镇西将军邓艾表示十分重视,不仅热心的划给他们土地,还给他们上户口,算是集中引进人才。
    当然了,邓将军也不是慈善家,当时的引进人才也不是为了炒房。而是要让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没钱也没关系,家里的牛羊马也是可以的。没力也没事,只要按时服兵役,哪怕是凑个人数也行,战死了算你活该。
    就这样到了晋朝,情况发生了变化。
    此时的河西鲜卑领导人,已经变成了拓跋匹狐的曾孙秃发树机能。很多小伙伴一脸茫然,曾祖父拓跋,曾孙子秃发?感觉不对劲啊,莫非又是隔壁老王的功劳?
    在这里我特此澄清一下,秃发树机能不是秃发症受害者,更与老王没关系。而是拓跋的方言版,毕竟我国方言博大精深,一个字可能有几百种读音。翻译出现偏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与前几代领导人不同,树机能不仅能,还比较有志向。
    他觉得,自己有兵有马,人又不傻,凭啥听朝廷安排?而此时,正巧遇到关中连年干旱,草木枯死,牛羊饿疯,鲜卑人也都快吃沙子了。树机能觉得,机会来了。
    此时,司马炎也察觉到了危机。所以他抽调了邓艾的老部下胡烈和牵弘去镇守西北,分别担任秦州刺史和凉州刺史。
    胡烈牵弘二人,打仗倒是不含糊。可要让他们发展经济、搞好民生,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面对鲜卑人的诉求,他们用大棒做了回应。鲜卑人彻底被激怒,树机能振臂一呼,数万难民纷纷响应,并成功击杀胡烈。事情就此一发不可收。
    关中是形胜之地,秦汉都在这里建都。要是关中沦陷,敌人只需要派兵守住函谷关,就可以建立一个小王国。司马炎虽然把都城设在洛阳,然而对于关中的防务,一向十分重视。为此他定下了一条规矩:非皇室至亲不得镇守关中。
    当时镇守关中的就是他的三叔——司马懿之子扶风王司马亮。司马亮听说胡烈有难,也曾派将军刘旂(qí)前去救援。然而刘旂兄压根儿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他连鲜卑人影都没看到,就跑了回来。
    司马炎十分愤怒,不仅处斩了刘旂,还免了三叔的官。可怜的三叔一出场就下台了,在将来他将再次粉墨登场。我们后面再说。
    三叔回老家之后,司马炎一连换了几个人去平叛,却连树机能皮毛都没伤到,急得他肝肠寸断。
    树机能尝到了甜头,决定再接再厉,煽动七大姑五大姨一起闹革命。一时之间,匈奴、氐族以及其他小部落纷纷加盟,叛军愈加壮大。
    于是在攻陷秦州之后,树机能把目光投到了凉州。
    凉州,古称天下要冲、河西走廊,首府设在武威(今甘肃武威)。是连接西域和关中的军事要冲。凉州一旦失陷,西域与关中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晋王朝一下子会损失近1/3的领土。
    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过程是十分轻松的。牵弘虽然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先后砍过蜀军、吴军,有着丰富的砍人经验。
    然而他命不好,遇到了比他更能砍更能算计的树机能。
    泰始七年(271)四月,牵弘被树机能引诱至青山打野战,兵败被杀。
    凉州军民闭门自守,形势危在旦夕。
    而任恺和庾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让贾充滚蛋。

    【强强联手】
    自从接班之后,司马炎在几年的时间先后丢掉了交州(今越南)和秦州,现在凉州也快完了。他心里别提有多窝火。
    于是他召开了御前会议,与会者只有四个人,除他本人外。还有任恺、庾纯和裴楷。
    真是天赐良机。会议一开始,司马炎就单刀直入:树机能这么猖狂,如何是好?
    任恺露出了阴险的笑容,立马答道:“树机能太过勇猛,一般人治不了他,只能派有威望有胆略的朝廷重臣去。”
    “依爱卿看,谁去比较合适。”
    “论谋略威望,没有比贾充更合适的。”
    司马炎转眼看着庾纯和裴楷,二人纷纷表示赞同:贾充可以,贾充牛鼻。
    司马炎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传令中书下诏:
    “侍中、车骑将军领尚书令贾充,威望素著,今以本官兼任秦凉二州都督,讨伐树机能”。
    任恺和小伙伴们都笑了。
    贾充却哭了,接到诏书,贾老头差点没吓晕过去。老子早就投戎从笔了,你跟我说这个?树机能已经砍了两位职业选手,看来自己这个业余选手也要风光大葬了。于是他使出了拖刀计,赖在京城不肯出发。
    然而皇命不可违,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的。
    泰始七年(271)十一月,磨了四个月洋工的贾充还是要走马上任了。
    司马炎还算厚道,派出了文武百官为他践行。
    地点:洛阳城外夕阳亭。
    面对盛大的送行队伍,贾充满面愁容,他觉得这不是送行队,而是送葬队。
    按照规格,任恺、裴楷和庾纯这三位兄弟肯定也在这里面。然而贾充却没有心情跟他们撕了。
    就在贾充准备灰溜溜的出发的时候,一只强有力的手把他拉到了一边。
    贾充一看,是小伙伴荀勖。
    在贾充、荀勖和荀顗三人之中,虽然荀勖的辈分和官职都是最低的。可是他的智商,绝对排在第一。
    这位绝顶聪明的人,直到最后才亮出了他的杀手锏。他替贾充全面地分析了事情起因和经过,然后用对比法和排除法,最后得到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这件事情,是不可能推辞的。
    贾充无语。这不是废话吗?
    荀勖继续说道:能决定贾充去留的,不是树机能,也不是任恺,只有皇帝司马炎。只要司马炎要贾充回来,贾充自然就躲过一劫。
    还没等贾充反应过来。荀勖已经说出了他的计谋:你不是有几个女儿吗?
    贾充豁然开朗,荀勖的意思是让贾充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而且要尽快,女儿要操办婚礼,做父亲的自然也不必去送死了。
    可是说是这么说,实际操作起来就有点困难了。
    贾充一共有两任老婆,四个女儿。大的两个是前妻所生,已经出嫁了。第二任老婆也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名叫贾南风,时年14岁,小的名叫贾午,才11岁。
    贾午虽然长得不错,可是还像个小孩子。贾南风虽然要成熟点,可是又丑又矮又凶又黑。作为父亲,贾充深知他的女儿是什么货色,司马炎能答应这桩婚事吗?
    可是荀勖却似乎胸有成竹,太子的婚事只由一个人决定,只要走这个人的门路,一定可以成功。
    荀勖指的,就是太子他妈——皇后杨艳。
    在介绍杨艳之前,我们先说一个事实:开国皇帝司马炎,是著名的妻管严。管她的这个人,当然就是杨艳。
    杨艳,字琼芝。著名豪族弘农杨氏后人,司马炎原配夫人。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先后出过杨彪、杨修等名人,连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也是他们这一家子的。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杨艳不仅知书达礼,而且肤白貌美,深得司马炎欢心。杨艳从小是孤儿,所以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司马炎也乐享其成。甚至连娶老婆,都是由杨艳负责面试。事实证明,这件事是极其不靠谱的。因为女人的嫉妒心是天生的,最终司马炎尝到了苦果,通过了杨艳面试的,不是如花就是恐龙。司马炎十分恼火,然而杨艳却有她的道理:女子有德就行了,长那么漂亮能当饭吃?
    司马炎都这样了,司马衷还跑得了吗?
    当然,结婚要有媒婆去说情。经过荀勖推荐,他的叔叔荀顗和另一位小伙伴冯紞(dǎn)成功当选,加上他自己,组成了豪华媒婆三人组。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冯紞兄,这位兄弟算是一个奇人,他既不是出生名门,也不是开国元勋,却能和贾充荀勖这样的大腕称兄道弟。究其原因,只因他有独门绝技,那就是侃,俗话说一张夸父嘴,喝干黄河水。
    只要会说,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种小事情自然不在话下。而冯紞兄能夸到你崩溃,骂到你流泪。更牛的是,他能做到骂遍你祖宗十八代,你还得感谢他(司马炎就要被套路)。这种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就连今天的王牌中介和销售,恐怕也是望尘莫及。就这样,贾充、荀顗、荀勖和冯紞四人组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号称洛阳F4。
    有这样一位高手助阵,那就很轻松了。
    荀勖、荀顗、冯紞三人找到司马炎,开诚布公的提出了太子的婚事,并且推荐了美丽大方、温柔贤惠的贾南风。司马炎看着这几个色盲,十分惊讶。他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从身高体重相貌人种和会不会生儿子这几方面充分予以论证,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要娶,也要娶卫瓘的女儿,而不会娶贾充的女儿。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艳出马了,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司马炎。
    事情就此敲定,大错也就此铸成。
    那么问题来了,杨皇后不是不知道贾南风的德行,为何还要极力推荐她当自己的儿媳妇呢?在史书上,史学家们给出了说法:杨皇后收了贾南风她妈的钱。
    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杨艳很聪明,知道孰轻孰重。身为皇后,如果她要受贿,估计把贾老头卖了都送不起。事实上,她贪的,不是钱,而是权。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儿子司马衷。
    除去皇后这个尊荣的身份,杨艳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先后为司马炎生下了六个子女,其中有三个是皇子。
    由于长子夭折,次子司马衷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长子,并在九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本来一切都还OK。可是这位太子,跟常人有点不一样。确切的说,他比常人的智商要矮那么一截。为此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是司马衷在华林园游山玩水的时候,偶然听见蛤蟆叫唤。于是煞有其事的问随从:“你说这蛤蟆是为公家叫呢还是为私人家叫呢?”估计是仗着是自己家,想收癞蛤蟆的房租。看来癞蛤蟆也不容易啊!
    随从被这么一问,简直是哭笑不得。幸好有个机智的小伙伴,站出来巧妙的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在公家的地盘上就是为公家叫,在私人的地盘上就是为私人叫”。
    颇有几分无厘头风格。
    还有一次,遇上了连连天灾,老百姓穷的连裤腰带都当了。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全国上下一片鬼哭狼嚎。
    这时候大臣把情况报告给了已经是皇帝的司马衷,只见司马衷听取报告后若有所思。然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他们吃不起饭,为何不吃肉粥?(何不食肉糜)。搞的大臣十分无语,这该不会是个傻子吧?
    知子莫如母,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杨艳一清二楚。可是跟所有母亲一样,她不愿意看到儿子被废黜。在历史上,太子一旦被废掉,紧随其后的就是各种意外死亡。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为了保住司马衷的地位,必须要给他找靠山。
    毫无疑问,贾充正是最佳人选。他不仅小弟众多,而且对司马家死心塌地。让太子搭上他这根线再好不过了。
    虽然贾南风丑是丑了点,不过关上灯都是一样的,凑合着用吧。
    于是,贾党和外戚党势力正式宣布合作,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而可怜的司马衷,也在他妈的撮合下迎娶了一个恐龙与河东狮的复合体,并成功继承了他老爸耙耳朵的称号。
    贾充瞬间升级成了准国丈,皇亲国戚,自然不需要去凉州挨刀子了。而事实上,贾充一直待在洛阳,一步都没动过。
    任恺为国做出的最后一点努力,就此宣告失败。
    自以为得计的杨皇后,将为她的行为付出代价,并要偿还所有的利息。
    不过那都是后话,现在,要偿还利息的,是任恺兄。
    【贾充的胜利】

    贾充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尚书令,势力比以前更大了。
    现在,该是找任恺算账的时候了。
    于是任恺在短时间内遭到连番攻击,他也不甘示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火拼。
    这把火很快烧到了司马炎身上。
    本来对于司马炎来说,大臣之间的矛盾,关他屁事。要是大臣之间没矛盾,矛盾就要转移到他身上来了。
    但是任恺和贾充,都是他身边的近臣。一个是他的心腹参谋,一个是他的亲家。不管谁攻击谁,都会向他诉苦。于是司马炎摇身一变,成了仲裁官。整天除了忙后宫那几千人的事,还要忙着分析案情,简直是苦不堪言。
    司马炎是一个天生怕麻烦的人,遇事躲的过就躲,躲不过就找机会再躲。此时他把贾充召回来,凉州告急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草草任命大将杨欣为凉州刺史了事。
    所以对于任恺和贾充的矛盾,司马炎决定以和为贵。
    为此他特地摆了几桌,把两派大佬都叫上。司马炎稳居坐首,颇有点黑帮大佬的气魄。
    酒至半酣,司马炎单刀直入,亮明主题:
    “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食,应该团结一致才是。”
    贾充、任恺见此情景,只得卖给他一个面子,纷纷表示以后和和气气,闷声发大财。
    司马炎满意的点点头,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任恺和贾充见他知道了也不管,更加肆无忌惮了。
    贾充有了亲家母杨皇后的帮助,又得荀勖指点,很快就阴了任恺一波。成功的举荐他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拔,把他调离了皇帝身边。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贾充是尚书令,任恺的顶头上司。随便给他穿穿小鞋,扣他个贪污受贿、用人不察的屎盆子,就可以让任恺接受劳动改造了。
    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任恺的失误。
    不知道是有意小心谨慎,还是本来就工作能力突出。任恺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选举公平,用人得当。毫无破绽不说,威望比以前更高了。
    老贾气的鼻子都歪了。
    关键时刻,荀勖和冯紞两位小伙伴又出场了。为贾充指明了斗争新方向,既然工作上没问题,那就关心关心下属的生活吧。
    事实证明,上司要整死你,怎么都有话说。
    工作干得多,说你爱出风头;干得少,混饭吃;不干,那好,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在贾党的大力关怀下,任恺的个人隐私荡然无存。
    到最后,贾充终于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没过多久,贾充、荀勖、冯紞组队进宫,向司马炎揭露了任恺的十恶不赦的罪行,并且苦大仇深的要求司马炎予以严惩。
    说来搞笑,这个罪行是:任恺竟然狗胆包天,家里用的是皇家餐具,究竟有何企图?
    司马炎也感到十分震惊,在我的地盘上,还有人跟我用同款餐具?当即派人查勘。
    很快,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反馈:贾充所言属实。
    任恺要倒霉了。因为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明确。不仅名字不能乱起(避讳),话不能乱说,皮带不能乱系,内裤不能乱穿。甚至连餐具都不能乱用。
    如果违反了,轻则没收工具,重则脑袋移民。
    贾充揭露任恺的这一问题,无疑是要把任恺往死里整。
    司马炎倒是很淡定,他不相信这位小伙伴有偷盗的嫌疑和篡位的野心。
    贾充见状,急忙指使尚书右仆射 (yè)司马珪弹劾任恺。这位珪先生,说起来还是司马炎的叔父,却也当了贾充的小弟。
    司马炎只得给叔父一个面子,把任恺免官了事。
    后来经有关部门查验,证明了这些餐具本来就是任恺家的私人物品。前面我们说过,任恺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有皇家的东西并不奇怪。
    也就是说,这是一起十足的冤案。然而对任恺的打击却是致命的,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跟贾充叫板的资本,最终抑郁而死。
    任恺败后,庾纯义愤填膺。
    在酒桌上怒斥贾充奸臣误国,差点被当场打死。幸好得到了小伙伴羊琇和王济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任贾党争以名士党人败北而告终,本来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不过庾纯案里有一个细节,我们必须注意。
    虽然事后庾纯被免职查办,但贾充不依不饶,不见血不罢休(庾纯出身寒门,没有任恺和裴楷的后台硬,比较好欺负)。
    继续诬陷他不孝敬父母,完全是人渣中的极品,禽兽中的败类。想借此机会除掉他。
    不孝在古代列入十恶不赦,是斩首的重罪。恰恰晋朝又是以孝治国。如无例外,庾纯这一刀怕是躲不过了。
    在这危急关头,除了名士党人积极营救。
    还有两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是齐王司马攸,另一个是侍中甑德。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亲弟弟,甑德是司马炎的亲姐夫。
    由于这二位的出现,司马炎才和了个稀泥,不仅没把庾纯怎么样,还给了他个国子祭酒(国子监校长)的职务。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至于这二位为何要帮庾纯,我们后面再说,不能跳戏。毕竟历史的进程,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任党失败后,贾充在朝中就是一人独大了。用老话说就是浪的飞起。
    可对司马炎来说,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

    第六章 西陵鏖战

    【荆州的来信】

    对司马炎来说,泰始这个年号完全名不副实。
    泰始本意是太平之始,然而自从用了这个年号,不仅朝廷鸡飞狗跳,天下更没有一点太平的迹象。
    而泰始八年(272),注定是个流年。
    九月,一封从荆州的来信,打破了朝廷来之不易的平静。
    “东吴西陵督步阐(chǎn)遣使来降,并向朝廷求救。”
    随这封书信一起到洛阳的,是步阐的两个侄子。为了表达诚意,步阐把他们当成私人财产抵押了。
    司马炎闻听此事,瞬间乐开了花。自他即位以来,东吴屡次兴风作浪,在中原掀起了无数的争端。
    他憋了一肚子火,正愁没地方发泄。
    步阐的投诚对他来说,无异于泻火利器。因为这个步阐小老弟,不仅是东吴的老牌战将,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握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要塞——西陵城。
    西陵,古称夷陵,现在叫宜昌(湖北宜昌)。此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连接益州和荆州的咽喉要道。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曾在这里大破汉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陆逊对西陵有一个十分精准的定位:国之西门。他认为,只要西陵一丢,江汉平原再无险可守,荆州也就成了光屁股小孩,任人殴打。荆州守不住,整个东吴也就玩完了。
    对这种肥肉,司马炎早就想拿来煮了。但遗憾的是,东吴的两栖部队不太友好,所以一直没机会下口。
    这次倒好,步阐不仅送货上门,同时还贴心的提供了售后服务。他率部下占据了西陵,当起了钉子户,只等晋军过来交接。

    机会稍纵即逝,司马炎火速下诏,命令荆州驻防军前去支援。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刷经验的低难度副本。因为荆州驻防军总司令,是大名鼎鼎、文武兼备的名士党人——车骑将军羊祜。
    羊祜(hù),字叔子,泰山人。关于他的简历,我只说这么几点:
    第一,官N代。羊祜祖上从西汉开始当大官,一直到西晋,可以说发达了几百年。他的爷爷就是著名清官——悬鱼太守羊续;
    第二,高富帅;一般人是堂堂七尺男儿,武大郎是堂堂三尺男儿,而羊祜则是堂堂七尺多男儿(约1米77),并且长得还很帅;
    第三,有地位。他的外公是蔡邕,大姨妈是蔡文姬,亲姐姐是司马师的夫人羊徽瑜,后来被司马炎尊为弘训太后。也就是说,他是皇亲国戚。
    第四,有才华,羊大人明明是大名士,平时搞点文学创作打发时间。却偏偏也会带兵打仗,经常被误认为是武将。
    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一般人肯定绯闻不断。可羊祜偏偏十分钟情,终其一生深爱着夫人夏侯氏。夏侯氏是魏国大将夏侯霸的女儿,夏侯霸为了匡扶曹魏,反抗司马氏,投奔了蜀汉。按照法律,亲属应当连坐,别人纷纷劝羊祜离婚,可羊祜坚决不从。所幸司马师是他姐夫,最后才不了了之。
    更让人闻风丧胆的是,拥有如此简历的老羊。却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在坐镇荆州之前,他官至卫将军兼尚书右仆射,是位高权重的中央大员。本来他可以在洛阳锦衣玉食,整天跟同僚游山玩水。但他却主动申请外调,放弃了洛阳的腐朽生活,跑到边境玩起了真人吃鸡。
    因为在他心里,始终潜藏着一个远大的志向:攻灭东吴,活捉孙皓。
    作为名士党人,他的这个志向毫无意外的遭到了贾充为首的F4的阻挠。但羊祜只干了一件事,就让贾充闭嘴了。
    在贾充被派往凉州的时候,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秘密上书,请求司马炎收回成命。贾充知道后,感动的一塌糊涂,也就不再为难他了。
    事实上,羊祜心里是看不上贾充这号人的。但为了顾全大局,他还是希望派个能干事的人去收拾树机能。毕竟后方稳定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灭吴的大事上。
    泰始五年,羊祜顺利走马上任,担任荆州都督(都督荆州诸军事),他迫不及待的想一展拳脚。
    然而到任之后,他惊奇的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
    荆州,囊括了现在的湖北湖南。由于处于长江中流,荆州“西控巴蜀,东连吴会,北邻河洛,利尽南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然,说的粗俗一点,就是四面挨打的地方。所以当时的荆州治安,就像河中央的旱鸭子——不太妙。
    因为除了晋军驻扎之外,还有吴军。而且吴国人看起来大多性格比较开朗,跟晋国人十分自来熟。今天跑过来抢点大米,明天跑过来拐卖点人口。根本就没拿自己当外人。
    而晋军对此只能强烈谴责,呼吁吴国人遵守双方和平协定。换句话说,他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倒不是他们消极怠工,而是实在追不上。吴国的两栖部队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的老前辈曾经在荆州打败过曹操的数十万大军。现在虽说有点退步,打劫个把老百姓还是不在话下。
    更严重的是,由于吴军时不时搞偷袭。晋国人连地都没法种,就算种了也会被打劫。所以晋军的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常常只有几个月的粮食库存,一打仗就洗白。
    所以边境一带经常闹的是人心惶惶。
    在一般人眼里,这事十分难办。要换成贾充,早就找关系调走了。
    可羊大人不是一般人,他只用了几招,就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
    面对人心惶惶,他就率先垂范。经常只带几个下属就到处溜达,今天去钓鱼明天去野炊,连盔甲都不穿,活像老年旅游团。
    看到羊大人都这样了,老百姓自然也就不怕了。道理很简单:你的命比羊大人还值钱?
    粮食不足,他就下令拓荒。而吴军再次过来抢的时候,他们惊奇的发现,粮食似乎是抢不到了,自己的脑袋似乎也要留下。因为种地的压根不是农民,而是军人。平时拿大刀,下地拿锄头。你抢他?砍不死你。在历史上这叫做军屯,三国猛人姜维和邓艾都干过这事。
    久而久之,边境安宁了,鸡的屁也搞上去了,粮食储备可续航十余年。
    按说该是对吴国主动出击的时候了,羊祜却迟迟没有动手。
    原因只有一个:对岸的那位,也不是吃素的。
    【最后的名将】
    在晋和吴对峙阶段,荆州被分割成两块。江南是吴国的地盘,江北大部是晋国的地盘。之所以说是大部,是因为西陵虽处于江北,但是被吴国占领。
    所以晋国有一个荆州,吴国也有。
    晋国的荆州最高长官是羊祜,东吴的,则是陆抗。
    也许是上天不忍心让英雄寂寞,于是往往会再派出一个与之作对。比如司马懿和诸葛亮,比如曹操和刘备。
    陆抗,正是羊祜的克星。羊祜的来头大,陆克星的来头也不小。
    陆抗,字幼节,吴郡人(今苏州)。东吴丞相陆逊之子,被称为吴国最后一个名将,时任镇军大将军。
    单论人品和相貌,陆抗比不上羊祜。但在军事方面,他却略胜一筹。
    早在步阐反水之前,他就已经料到了。
    说来话巧,步阐的老爸步骘(zhì),也担任过丞相。然而和陆抗的老爸陆逊,并不是一伙的。
    当年孙权的两个儿子孙和和孙霸争夺储君之位。
    陆逊支持孙和,步骘则支持孙霸。
    最后两败俱伤,孙和和孙霸都死于非命。陆逊也抑郁而死,步骘却平步青云,当了丞相。
    顺便重复一下,孙和的儿子,也就是现任东吴皇帝孙皓。
    孙皓也许是神经大条,某天突然想起来了这事。于是他叫步阐去京城建业陪陪他,并且强调只是单纯的陪陪他。
    步阐心想:我信你个鬼。转眼就投靠了晋国。
    为了在晋国更有说话的本钱,他选择了固守西陵城,等待晋军的支援。
    他的想法是,就算是吴军知道了他叛变的消息,最快也要两个多月才能赶到。到时候西陵已经是晋军的天下了。
    这是一个要命的决定。
    前面说过,陆抗已经料到了他要反。
    所以不要两个多月,不要个把月,只要十余天,吴军就把西陵城团团围住了。可怜的步阐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像猪一样动弹不得。只好固守待援,把希望寄托在晋军身上。
    晋军果然不负所望。
    在统帅司马炎的亲自安排下,晋军分三路杀将过来。
    一路是由荆州刺史杨肇率领的步骑兵,直奔西陵。另一路是羊祜率领的步兵,攻打江陵。
    为了达到两栖作战的效果,司马炎还派巴东监军徐胤率领水军攻打建平,给陆抗施压。
    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
    然而奇怪的是,在兵力分配上,司马炎的神操作却让人直呼看不懂。徐胤的水军本来就是助攻,人数不会超过一万。攻打江陵的羊祜分到了五万多人,而直接救援西陵的杨肇却只分到了两万多人。
    难道司马炎不认字,把江陵看成了西陵?
    不认字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是司马炎在闷声下大棋。
    我们先看看地图,西陵是现在的湖北宜昌,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建平是重庆巫山,巴东是重庆奉节。
    当时的情况是:步阐被陆抗围在宜昌,杨肇率一部分人去救。徐胤率少量军队从奉节攻打巫山,作为助攻方。
    而真正的主力,却是跟西陵毫无关系的羊祜。
    因为他攻打的江陵,不仅是东吴的荆州州政府驻地,还是连接东吴上下游军队的节点。一旦东吴丢掉了江陵,荆州将被拦腰切断,首尾不能相应。司马炎认定,陆抗一定会前来营救。而他的用意,十分明显,他要来一次围魏救赵。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9:1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