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治国》——从现代中国读书人的视角探讨国家的发展之道(原创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治国》——从现代中国读书人的视角探讨国家的发展之道(原创连载)[第1页]

作者:文明岁月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前 言
    感谢时代,可以让我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生命无旦夕之忧;感谢时代,可以让你学得了古今中外的无尽知识,思想无停滞之碍。感谢科技,可以让他用键盘快速地敲出文字,用电脑便捷地储存文章。
    在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优秀的人往往都心怀天下,希望在造就人民福祉、改进国家治理和促进社会进步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历史价值观也体现着对国民作出贡献的人的推崇和褒扬。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感受到长期战争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严重破坏,希望“救生民于水火,解天下于倒悬”,纷纷研究探索安定天下的良策,形成了以“儒、墨、道、法、兵、农、纵横”为代表的各家,在争斗不休的诸侯之间推广自己的治世理念。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都在论战和实践中完善自身。我认为这些理念的被继承和发展就是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是落后了。耳熟能详的一个例子就是东西方对于火药的运用,“中国人用来放鞭炮,西方人用来发射子弹”。其实这是东西方达成目标手段的比较,东方擅长用计谋取胜,也就是“宁斗智,不斗力”,比如中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阐述战争规律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而西方教早的军事著作是凯撒的《高卢战记》,但《高卢战记》只是一本对军事战况的记录,还没有上升到总结战争规律的理论高度,而且时间也是远远落后于《孙子兵法》。因此《孙子兵法》对于人类军事学术的价值是远远超过《高卢战记》的,从某种方面来说,中国对管理思维的运用至少在古代是超过西方的。因此中国不需要枪炮的发明就可以统一广袤的国土,因为中国人有更厉害的思想方法武器,特别是战争中战略思维的运用。而西方军事的胜利一般是靠装备的精良和人数的多寡,军事指挥也大多止步于战术的运用,缺少战略思维(仅指古代时期)。如果说刘邦和项羽在西方争霸,那么一定是项羽获胜,因为刘邦找不到张良、陈平这样的人就必然会被力量和战术占优势的项羽所击败,而不是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正是由于西方缺少可以帮助实现统一的思维方法的供应,才有了对军事科技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从中国引进的火药变成最厉害的战争武器可能,但是有了先进的武器,欧洲的统一依然是遥遥无期的,或许会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即便有了拿破仑那样不世出的天才人物,欧洲依然没有统一,或许他所缺的就是张良、陈平或范增那样的士子。思想和科技,两种方式到底哪个才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呢?从已经过去的东西方历史来看,中国的思想更能够促进国家的统一,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宁,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西方的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不仅没有促进国家(或者说欧洲)的统一,反而让人们陷入更加残酷的战争之中而无法解脱;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的思想更胜一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方随着发展军事而发展起来的核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等技术都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技术是在一个统一和平、安宁稳定的国家很难实现的。不知道如果让人民选,他们会怎么选?
    国力或国本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为追求和平统一、天下安宁,以战止战是最便捷、花费时间最短的手段,故当时国家的目标在于强军,国本就是军事实力。战国时期强本治国的先行者是魏国李悝,他“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使国家有了足够的粮食生产力和粮食储备,粮食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解放,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兵源;而足够的粮食储备有利于供应军队长期在外作战的粮食消耗。李悝实施的变法为魏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提供了坚强的人力和物质基础,为吴起与各诸侯大战、快速扩展魏国版图提供了先决条件。商鞅之法,是对李悝变法的继承和发展,而且由于各诸侯间实力增长(主要是魏国)形势的逼迫,不得不施行许多比较彻底和触犯旧贵族利益的变法措施,使富贵只出于农战,因而极大地调动了秦国民众从事“农战”的积极性。而农战为战国之本,故秦本强而王。那么对于现代国家来说,目标是什么呢?
    国本是什么呢?我认为现代国家的国本就是经济。如何强本呢?那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
    其实就发展至今的人类社会来说,国力就是生产力,因为人类社会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是长期存在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在人类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有过一段时间是生产过剩的,但那时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当时的科技和生活条件而言的,如果在那时人类社会科技不再发展,新事物不再出现,那么新的需求就不会出现,那么就会出现生产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了,人类社会也许就能轻松的生活下去了。在《上帝也疯狂》的电影中,生活在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们不理解外面的人为什么要不断的折腾自己,使自己简单的生活变得更复杂和更累。我想这就是文明吧,人类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人类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发展文明,发展科技,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长久吧。如果让人类回到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状态,以现在的生产力供应那时候的生活需求,虽然物质生活需求是永远不会短缺的了,可是心理总是不甘的,总是想看得更远。因此人类更愿意像《三体》中那样选择:“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综合体——国家来说,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途径。当人类社会的新科技和因此产生的新事物不断出现的时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变化。所以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力到现在已近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了,现代社会国家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升级生产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国力,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才能在黑暗森林中先发现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先发现。
    马克思有一句著名的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或许“给岁月以文明”就是对人类最好的保护,就是同时“给文明以岁月”。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当只能选择一个选项时,选择了爱,就选择财富与健康。
    最后感谢人类先辈们创造的文明岁月,让我们生活在文明的岁月中,希望现在的我们以及后来者,且行且珍惜,继续给岁月以文明!
    第三章 治安良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盛世往往被冠以“~~之治”,我想这里的“治”不仅仅是对于古代统治者“治理能力”的赞颂,也表现出对当时“社会治安”情况的肯定。为什么盛世会被冠以“~~之治”呢?或者说“~~之治”会出现盛世呢?我认为这就是治安与社会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且是正相关。概括来说,治安对于社会效率的关系是:其一,当社会治安良好的时候,社会资源能够低成本地自由流动,从而能够快速地得到利用最终创造价值。其二,当社会治安良好的时候,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作为社会最宝贵和潜力最大的资源,为社会财富的增长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其三,当社会治安良好的的时候,弱势群体(如女性和老幼)能够从事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使人力资源能够得到较大的开发,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三点共同促进了当时生产力提高,从而社会生产提供的物质产品较多,从而实现了国实民富人民安居乐业,也就形成了“~~之治”。
    维护治安就是维护自由,社会治安良好为什么会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低成本自由流动呢?比如说,在社会治安不好的时候,企业在运输产品时不得不增加人力物力以保证产品能够安全及时的到达目的地,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再比如,企业的财务人员在银行取钱的时候,如果治安良好,一个人就可以了;但如果治安不好,则要两人以上,以保证安全,这就是“事倍功半”了。再比如,在社会治安不好的时期,作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男性,为了担心家人安全而不能外出到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就妨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就有可能造成需要劳动力的地区得不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影响社会生产的的提高;而治安好的时候,不仅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家中的老人和小孩也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工作,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社会治安对于引进外资也有极大的影响,毕竟谁也不想待在对于自身财产甚至人身安全有威胁的地方,而外资对于落后国家或发展初期的国家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外资对于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紧缺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国家发展就像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
    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快速高效的发展生产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基本要求。而治安环境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无碍的流动。对于国家来说,管得过松或过严都会妨碍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管理过严就是国家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而管得过松,就会在社会中出现一些强势群体,这些强势群体就会影响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所以国家对于治安管理必须要把握好“度”。那么一个国家要实现良好的治安,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合国情且不断完善的司法制度
    如果一个国家治安状况不良,想要在短期内提升治安状况,行政手段是必要的,行政手段的效果比较快速高效。不过行政手段只能是必要的应急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手段,且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使用。因为行政手段执行标准缺乏规范或执行时难以准确把握标准,容易产生冤假错案。且用行政手段管理治安时容易过多地使用暴力,容易让民众产生不满情绪,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如果想要保持国家社会治安长久得到治理,就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适合国情的司法制度,用法律手段来对社会治安进行管理。用法律手段进行治理的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标准统一,由于法律一般适用于全国范围,各地的执法标准都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民众在接受法律制裁时发生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情况,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二、法律属于事前预防,能够对社会民众的行为进行规范,减少影响治安行为的产生。三、在法律公布以后,如果有违反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那么就属于明知故犯,当司法机构在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处罚时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减少执法阻力。
    因此,建立适合国情的司法制度是保证国家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保证。建立有效的司法制度,首先要出台治安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其次要对社会民众进行普法教育宣传,用法律来预防、约束民众可能的治安违法犯罪行为。再次,要根据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治安治理的新形势不断改进和完善司法制度,确保所实行的司法制度是适应那个时代的社会规则。
    (二)专业高效的警察力量
    事先戒备谓之“警”,见微知著谓之“察”。警察是国家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因此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警察队伍是国家治安良好的直接保证。一方面,警察担负着预防、制止、和侦察违法犯罪活动的职责,且警察属于国家暴力机关,需要使用暴力器械,这都需要警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以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时刻保持稳定和治安良好,这就要求警察机关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预防、制止、和侦破违法犯罪活动。如果警察效率低下,就容易增加社会成员的侥幸心理,就容易增加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这样有进一步加大警察的工作量,进一步降低警察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保证社会治安良好就需要保证警察的专业和高效。
    1.人才
    建立专业高效的警察队伍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人才是可以培养的,短期内无法培养而又紧缺的人才还可以从国外引进。由于警察是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要培养合格的警察首先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警察学校。警察由于属于国家暴力机构和武装力量,国家必须得加强对警察的管理与控制,要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因此警察学校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建设与管理,不能交由社会管理运营。如果本国培养警察的院校不足,不能满足本国社会管理的需要,可以和友好的国家联合办学培养人才,以满足本国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对于某些高端专业技术性人才,本国短期内无法培养而又急需的可以从友好的国家引进,然后再逐步培养。在学校培养之后,公安机关还要加强对公安干警的培养,培养其实践能力,毕竟有的知识是在学校的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传帮带”。有些经验是要靠积累或行业前辈言传身教的,而且有时候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出的能力和积累的经验甚至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能停止的过程。
    2.技术
    对于社会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警察破案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侦察力。比较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已被各国采用,互联网连接着随处可见的监控摄像头和高高在上的卫星,如果需要还可以实时定位登记在册的手机号码,庞大的天网系统为警方管理社会治安提供离开重要的技术保证。就目前的来说先进国家的天网系统已经能够较为精准地进行人脸识别了,未来天网系统能发展成何种程度,只有未来的人知道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天网体系也将得到极大的改进,为警察管理社会治安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重视技术是提高警察专业性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对于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有时候是非人力所能为,靠的不是人海战术,有时候得靠几代人的积累。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总是会受制于人。但如果可以购买的技术,则应该尽量优先考虑购买,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引进新技术的效果往往不止在最初设定的领域,还就有可能“触类旁通”带动其他领域社会技术的发展,对先进技术的投入就像对教育的投入一样是永远不会吃亏的。所以国家对于购买先进技术要支持、鼓励。
    (三)从小到大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和法律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和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治安管理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既是违法行为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在对待这类行为时,法律手段具有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带有强制性,社会成本较高;纠正持续时间较短。法律手段的不足正是道德手段的长处,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道德教育一般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进行,成本较低。社会成员在与人相处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较长,受到道德影响的时间较长。但道德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社会的影响并不一定总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社会管理者,国家一定得注意营造和维护好良好的社会道德生态系统,使社会风清气正。
    国家想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应该从娃娃抓起,把道德教育融合到国民教育当中。不仅是因为国民教育持续的时间较长还因为青少年由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和定型,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更容易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社会上拥有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三观的人占绝大多数,那么这就一个道德的社会,就是一个文明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比较稳定,治安比较良好的。
    (四)稳定良好的经济
    1.物质供应充足
    要保持社会治安的良好,首先要保证社会成员能够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最起码要保证起码的温饱问题,这就要求社会生产,特别是是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其实这些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农业社会就能够满足的,工业社会本来就不存在多大的问题。关键是要预防发生灾害的年份能够保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作为必需品和消耗品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
    2.物价平稳
    要保持社会治安的良好,首先要保证社会成员能够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最起码要保证起码的温饱问题,保证社会上哪怕是收入最低的一些人也能够生存下来。要保证社会成员能够体面的生存,在经济上要保持物价平稳,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能在短期内上涨太多,避免出现社会上的低收入人群在进行合法劳动后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要求国家合理控制通货膨胀,甚至在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对生活必需品进行短期价格管制。
    3.就业岗位充足
    如果物价平稳了,没有收入,社会成员也是不能生活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能够良好运行,社会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保证能够劳动且愿意劳动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拿到一份稳定的薪水,保证收入。对于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的社会成员,国家应该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他们的生活,这点将在下一节讲。
    4.贫富差距小
    抑制贫富差距过大主要是为了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或少数集团手中容易对国家经济产生非出自政府的、非代表人民利益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容易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而一旦社会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就会造成很多企业的倒闭进而相关社会成员的失业,或物价的不合理膨胀,,社会成员特别是贫穷的人就很容易生活无着落,从而对社会治安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稳定良好的经济是良好治安的经济基础。
    (七)发达的文化休闲娱乐产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休闲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娱乐,即使人快乐或消遣,亦指快乐有趣的活动。娱乐是人的本性,是一种身心联动的体验,结果应该达到某种惬意和满足感。
    在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产所需要的人力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政府在稳就业方面的考虑,为了保证就业率,使人们普遍有就业机会,个人工作的时间也会有所缩短,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在个人的自由时间增多以后,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如果没有发达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吸引有空闲时间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让人们在空闲时间无所事事,就会让很多人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如果聚在一起的人们进行一些文明活动则是一种很好的场面,如果聚在一起打架斗殴(在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或冲动的成年人中比较有可能出现)那么就会对社会治安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财力雄厚,某一个州上世纪80年代每月发给失业人员救助费4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政府每月发给赴美访问学者的经费。应该说,这笔救助费足以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有些失业者还是要去抢劫犯案。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小人闲居为不善”。因此对于国家来说,要想维持良好的治安秩序,不仅要大力促进就业,同时也要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让人们在闲居时有事可做,从而不会做一些可能对社会治安有不良影响的事情。
    第四章 良法治国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现代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稳定,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现代人相信和遵守社会规则的完善,也就是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健全,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虽然人的才能和作用依然十分重要,但法律的作用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可以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法治社会,是用法治逐渐代替人治的社会。法律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说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于社会生产来说,它可以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发展的效率。所以想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必须得重视本国的法治建设。
    除非有极为特殊情况外,一国领土范围内主要的法律制度应该统一。如果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在主要法律制度方面有差异,那么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跨区域流动时就不得不花时间重新学习适应新地区的法律,这样一方面就会浪费人们的时间,降低社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国民跨区域流动的风险从而降低社会成员的跨区域流动意愿,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就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一国之内主要法律制度统一,那么国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就能够在国民熟悉法律以后,按照主体的意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快速的流通,优化国内资源的配置,减少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
    (一)法律的制定
    法的制定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形态复杂多样,管理的复杂和困难也自然程度超乎想象,现代社会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约法三章”就能安定的社会了,现代国家如果要得到完善的治理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建立起系统而协调的法律制度体系。但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落后的国家可以借鉴法律制度成熟的国家,但是要注意结合国情,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立宪法
    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那么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立宪法开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国家根本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因为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就得首先确立宪法。先确立宪法,再逐步制定其他的法律,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2.引进完善
    成熟完善的法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法律的制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法律都是从最开始的不完善逐渐修改完善的,完善的法律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代人的实践检验的。因此一个国家想要只靠自身的努力,凭空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应该由人类共享,反正共享法律制度也不会妨碍他国的利益,一般也不会受到他国的阻挠。因此,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应该积极地引进和借鉴他国(经济基础相类似的国家)的法律,能够用就用,不能够用就修改完善后再用,以便于高效地建立起本国的法律体系,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法律框架体系和部分法律可以从国情相似或曾经国情相似的国家引进,但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需要国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相应的法律。需要在治国理政中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用这些理论成果添加到法律体系当中,不断地完善法律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而一些比较久远的法律,如果它们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就应该及时地废止。完善法律有增有减,推陈出新,时刻保证运行的法律能够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法律的宣传
    1.宣传的意义
    国家如果有法律而民众不知,那么就等于没有法律。法律的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的行为,而社会归根到底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法律归根到底是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规范民众的行为。如果民众不知道法律,那么就不知道国家鼓励什么行为,不知道国家禁止什么行为,那么法律就起不到应有作用。因此国家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在社会中加强普法教育,使民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只有民众都了解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以后,法律才能完全地发挥作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43年,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子产主持制定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刑书先是写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施行。公元前536年,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个鼎,都了解当时郑国的法律。
    2.现代信息社会的宣传手段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手段已变得多种多样,效率比传统方式也高出很多,早已不是原来“铸刑鼎”的效率能比较的了。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就物理速度来说,它是以光速传播的,这是以前的人力、畜力、汽车、飞机等工具难以达到的速度。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率也非常的高,人们凭借一部手机可以浏览文字、收听广播、收看视频,这些都为国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供了便利,减少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国家要利用好现代社会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让法律的宣传更有效率。
    3.制作国家法律宣传教育网站和软件
    国家的法律的宣传和普及除了国家工作相关人员做工作,民众被动接受以外,还应该为民众提供能够自主学习的渠道,且这个渠道要有权威性和便捷性。我认为就目前(2019年)社会发展来说,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开发一个专门用来普法教育的系统。首先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法律网站,让民众可在该网站内搜索找到本国的任何一部法律,这样就能让想要了解学习法律的民众能够便捷地知道法律,并且可配备必要的解释说明和一些经典的案例等,从而可以让民众更好的学法、守法和用法。其次,可以开发一款软件,让民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该软件上面搜索学习法律。还可以向一些专业学习软件一样在上面做题、刷题,以便于有意愿的民众可以正确地理解法律,加强学习效果。由于是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开发,所以具有权威性;通过网络,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具有便捷性;同时通过网络普法,减少了人员的投入,从长远来看还可以降低成本。
    (三)法律的实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400多年前,明代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古往今来众多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做到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而要做到严格执法,我认为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对保障法律实施过程中人、财、物的支持
    在现代社会,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他在行使任何职权的时候都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要想维护法律的尊严,持续法律的生命,国家必须要加大在保障法律实施过程中人、财、物的支持。特别是有时候维护法律的尊严可能要采取强制手段,有时候是警察,有时候甚至是军队(当然这种情况必须慎重,并且事后要自省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如果国家没有时刻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就很难调动这些强制力量,那样法律的实施就会得不到保障,成为一纸空文。
    2.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社会中(包括古代和现代),对法律的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有可能是那一部分掌握权力的国家机关或人员。在古代就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法,可是这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更多的是“刑不上大夫”。即使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为了生存发展而不得不实现严法的秦国(战国时期),即使是作为秦法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商鞅,在秦孝公的世子——后来的秦惠文王(既是杀死商鞅者亦是继承维护商法者)犯罪时也只是处罚其老师,处以劓刑,而不是直接处罚秦世子。那么在后来的大统一时代,在缺少竞争,在法律重要性不显的时代,古代的统治者对于法律的实施才不会比秦国时的商鞅更严格,法律遭受的破坏就会更严重了,所以在古代历史上,虽然在朝代建立之初都设有在当时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但在朝代后期,法律制度就会被破坏殆尽了。所以,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建立法律监督机关是十分必要的,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法律监督机关主要是监督法律的实施情况,主要的监督对象为国家有执法权和司法权的机构,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古代社会,或许监督法律的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交通的不便和信息传递技术的低效,因此在古代往往法律实施较好的地方是“天子脚下”。但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和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使监督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监督不再因为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庞大而有心无力。只要有心,哪怕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因此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是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的实施,建设法治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保证法院在司法过程中的独立性
    司法独立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是衡量社会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司法独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用司法权来制衡强大且易被滥用的行政权,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司法独立就是保证司法权和行政权双轨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层层向上负责,最终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避免两种权力在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前发生交叉和相互影响,实现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之间权力制衡。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的公正,保障人权,抑制腐败,更好地发挥法律制度对国家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促进作用。
    就制度层面而言,司法独立要求做到:(1)司法权由司法机关(法院)统一行使,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预,公民个人或非国家机关的社会团体同样不能干预。当然,立法机关可以对司法机关予以监督,但主要是通过立法手段及对法官的弹劾权进行监督,不得干预个案的审判。(2)司法系统内部的互相独立,即一个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不受另一个司法机关的干预。法院上下级关系只是审级关系,上级法院除依上诉程序、调卷令等有关程序对下级法院的审判行为予以监督外,不得干预下级法院的审判。(3)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这是指一个法院内部不存在上下级服从关系。法院是法官办案的地方,除了法律以外法官不服从任何别的权威。(4)法官保障制度。这是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方面保障法官无后顾之忧地捍卫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来自法律,不是他的上级。这就包括由法律规定法官的职权,不可削减的高薪制待遇及其职位保障。对职位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是终身制(英美法的主要做法);二是文官制度的保障。
    4.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法律素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的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人民是权力的最终所有权人,因此国家集中在运用权力的时候也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现代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就是运用所集中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式。而有时候有的国家在集中了人民授予的权力后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遵循为人民着想的,有时候甚至会做出有损人民利益的事情,因此就需要人民能够对国家运用权力时进行监督。要使人民能够有能力监督国家,就需要人民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进程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法律素养,这就需要对人民进行普遍的教育,并为有意愿继续接受更高学习的人民提供良好的条件,不仅在于可以提高社会的法治水平。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他们尽情地学习,尽情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以便他们学成后能够为国家、社会甚至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在古代社会,有的王朝在集中获取了人民授予的权力以后就不想接受人民的监督了,推行愚民政策(如秦朝焚书坑儒),使人民的文化水平降低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在开人类历史的倒车,是违反人类文明长远发展原则的,因此最终是会被人民否定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国家总是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致力于在既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再不断进步,以不断地延续或保护人类文明。使人类能够有能力面对地球自身的毁灭(延续)或外来文明对人类的打击(保护)。因此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人类文明都是有益的事情,国家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待提高民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教育充分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永不枯竭的资源,更是可以不断代代培养升级的资源,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发展教育。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所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所带来的是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相当于在建设建筑时由普通材料全部换成了纳米材料,那么这座“建筑”的质地、性能和寿命都会大大地超过用普通材料建设出来的“建筑”。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东亚地区或者说是儒家文化覆盖的地区,社会和家庭普遍比较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这也可能是东亚地区在古代历史上社会治理能领先和现代世纪东亚地区的国家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的重要原因。
    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有广大干部和教师负责任地去完成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而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跨过国家发展的角度,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国家总是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致力于在既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再不断进步,以不断地延续或保护人类文明。使人类能够有能力面对地球自身的毁灭(延续)或外来文明对人类的打击(保护)。因此教育对人、国家、人类文明都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重视的。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一)语言文字教育
    1.统一语言文字
    在现在的一些国家中可能由于历史或地域的原因,一国之内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或同种语言文字发音不同。这些语言的差异会都会对社会成员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消除社会成员交流的障碍,国家十分有必要制订出一套适合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标准,并向全国推广,让每个国民都能通过这一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无障碍地交流。想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对于中国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多么的大,也许中国历史上每次出现动乱以后都能“分久必合”建立大统一的国家就是因为始皇的这项措施。而且以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全人类的语言说不定都会融合,说不定以后人类社会的世界各国都有可能流行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文字(地球文?),那么人类社会的协作将会提高到何种程度呢?人类文明又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前进呢?
    2.扫盲教育:普及语言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有了文字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交流范围能够广泛,人类生产协作更有效率。如果一个国家之中有民众如果连文字都不认识,那么可以在某一方面被看做为“盲人”,那么这个人在社会生产协作中的作用将是很小的,也可以说这个人的潜力未得到必要的开发。所以一个国家要发展,社会要高效运行,国民的潜力要得到较好的开发,那么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就是能够认识运用文字。如果国家能够开展好国民教育,那么社会中的文盲就不会出现了,就能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了。
    如果国家之中确实存在上一段所说的“文盲”,有必要进行扫盲教育的话。可以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青少年,一般在国民教育全日制学校中学习就可以了,因为文字对于青少年学校来说是最基本的课程。而对于一些不认识文字的成年人,由于他们工作的原因可能时间不是十分充裕,可以采取非全日制的教育,比如夜校或休息日学习。同时现代社会的手机、电视等工具也为社会成员学习文字提供了有趣又便捷地方式,国家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些先进便捷的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学习不是目的,要保证学习效果,相关部门要制订出科学的教育制度,设计出科学的教育实施方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而进行的教育。对于国家来说基础教育就是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人才建设的基础工程。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由于其是面对大众的、全民的。如果把国家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基础教育就是培养的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每个细胞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强壮与否。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发展才能有潜力。所以国家在组织基础教育的时候必须给予极高的重视,给予基础教育足够的财政预算和人才支持。一般来说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全民性,由国家举办
    基础教育必须由国家举办,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接受教育的人数较多,同时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在举办基础教育的时候预算开支必然很大,只有国家才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基础教育的高效稳定发展。二、由于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涉及人数较多,责任较大,只有国家有足够的权力完成职责。三、基础教育由于是面向全民的,必须要具有公平性,如果由社会举办,那么国内贫困地区将难以得到足够基础教育资源来满足当地需求,教育将变得不公平,不利于国民人力资源的全面高效开发。四、基础教育由国家举办有利于统一教育理念和标准,提供更符合国家需要的、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内容。
    2.基础教育应由国家无偿提供
    基础教育由国家无偿提供,主要是降低基础教育入学门槛,维护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因为如果基础教育是有偿的,那么穷人的孩子就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就几乎失去了成才成功的机会,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是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说不定一个祖冲之或爱因斯坦就被埋没了。从社会来说,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就得不到提高,人力资源成为不了社会发展的优势,就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且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义务(强制)性,国家无偿提供能够减轻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的经济负担,提高国民(家长)的入学意愿,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推广。
    3.带有一定的义务性,要求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
    在一些社会中,特别是比较封闭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对知识文化不重视的地区,社会成员或者说家长对于教育并不一定持积极的支持态度,甚至会反对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劳动,可以创造一定的生产价值,而让他们的孩子去学校是一种劳动力的浪费。家长的这种短视行为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只有让孩子接受学习后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后才能以事实说服他们,而这种事实如果不让孩子接受教育又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事实又会继续让这些家长们觉得教育无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封闭圈。如果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封闭圈就得靠政府,需要政府在法律政策上让适龄青少年接受教育成为一种义务,赋予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在国民中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让国民普遍重视教育和对下一代的培养,形成教育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运行圈,最终促进国家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4.学习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并且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普遍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还未得到完全开发,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基础教育一般以语言文字、数学、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国家和世界的基础常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道德和法律意识等为主要内容。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学习打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以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成为更优秀的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前,随着知识和信息日益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终身学习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世界各国因发展阶段不同正在以不同的脚步迈向学习化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关系未来进步的重要因素。作为满足终身学习的一个必要手段——基础教育,由此又有了新的蕴意和使命。从整个终身学习过程来说,基础教育又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终身学习的起点。来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掌握坚帝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
    教育的作用就是学以致用,语文的学习有利于与人沟通交流和阅读;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处理日常的经济计算问题;历史、地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涯甚至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有没有实际用途,或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用到的某些知识或技能,如果把这部分内容让所有学生都学习将是对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浪费。比如是否要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学习一门世界语言?我认为是因国而异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大部分国民在工作生活中与外国人交流的可能性很大,使用外语的频率较高,则可以在基础教育中增加一门常用外语的教学内容。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国民在以后可以预见的工作生活中使用外语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基础教育中则不必设置外语学习内容。毕竟多学一门课程会占用很多时间,外语又属于技能类的知识,如果学了而不用,那么就是做无用功,就是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和精力。并且基础教育的接受对象范围很广,那么浪费的总时间就会非常的多,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国家的教育部门在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要为数量广大的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5.与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等高等教育相衔接
    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然后用优质的人力资源创造社会生产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要共同实现就需要个人融入社会,拥抱社会发展潮流,为社会创造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人如果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得就业,就得参与社会分工。而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最重要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为了社会成员能够专业地参与社会社会分工,更好、更多地创造社会价值,理论上有必要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接受过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可能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保证每位社会成员都接受过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特别是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初期,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社会成员很难保证。而对于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成员也无太大必要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但是对于社会中还没有参加工作的成员来说,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则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这一部分人也就是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在实际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时可以借鉴教育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相似的国家。善于学习本就是发展教育应该具备的精神,因此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的时候向他国学习也正是契合了这种精神。学习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可以避许多弯路,以更快的发展教育事业。在向他国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不要忘记结合自身实际,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设立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内容,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由基础到高级,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一般在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设置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在中期阶段增加历史、地理、经济、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医学与健康等课程。在后期阶段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擅长或爱好)而进行适当的分科教育,减少科目数量,增加科目难度,为基础教育以后的职业教育和和专业教育等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未完待续……
    (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与基础教育而言相对层次更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现代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德国著名学者洪堡等人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即培养人的价值观,重要的是还应“发展”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总的来说,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1.专业
    学以致用,用旧创新。教育的作用就是传授已有知识,然后再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新,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高等教育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这是区别于基础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键。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创新,是教育高级形态。高等教育的专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充分的学习掌握前人知识的精髓更是会对学生是否能发明创造起到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百年内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也浩瀚无垠,对于如今的学习者来说“学海无涯”来形容知识最恰当不过了。一个人不可能学习到所有的知识,一个人也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这就要求人类全社会共同学习所有的知识,就需要分工合作也就是分专业学习。所以高等教育应该保证教育的专业化,只有这样学者才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走得更远,人了文明才能走得更远。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高校的教育或许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决定着人类文明能登多高和能走多远。
    2.实用有效
    学以致用,教育的作用最终还是在于促进国家、社会和世界的发展。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高级的集中学习机构,其教学的效果对知识转化产出即生产力提高的影响十分重大。大学是许多人就业之前集体学习生涯的最后一站,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对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大学专业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社会合作下的分工,因此大学专业的设置是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大学也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学教育应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助推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社会的发展。这里面政府也许要做好相应的指导或规划,毕竟政府才具备全局视野,可以有效地避免各大学“各自为政”减弱各大学的自发盲目偏重发展某些领域造成社会专业人才结构性失衡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缓慢。
    (五)专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专业教育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以其教授专业知识为主。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强调人才的复合性和通用性,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建设人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在教学上更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特别是人文学科类在这方面更加突出。而且在学习范围上虽然也讲究专业性技术性,但更强调人才的理论性、复合性和通用性。专业教育在为国家提供先进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该重视专业教育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可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什么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知识、科学技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研究生往往代表在某一领域最具专业性或专业潜力的人才。二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步往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级人才往往是发展科学技术最有潜力的人群,因此国家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人才。
    (六)开展教育事业应坚持的原则
    1.普惠
    由于教育对于个人、国家和人类社会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在政策和预算时给与教育事业足够的支持,以保证教育的普惠性,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并且低成本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因经济原因而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情况,而且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智力的开发,因此对于一些身体上有残疾但智力发展正常的人也应该让他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使国家和人类文明社会不浪费任何一个可能成长的人才。
    2.公平
    现代教育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选拔人才的作用。上面讲到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站在本文立场,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关乎国际竞争力。教育普惠主要是在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起作用,使国家能够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人皆可成才。而教育的公平主要是在教育选拔人才方面起作用,使学习能力不同的人才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教学认可,为以后国家和社会选择合适的人才提供统一的标准,从而减少国家和社会在寻才用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人尽其才”。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层次基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地区自身投资建设发展教育也相对容易,基础教育资源缺乏稀缺性,故教育公平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而对于高等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的专业性较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都是稀缺资源,而且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作用还具有选拔认可人才的作用,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人才资源的培养都具有重要影响,关乎着稀缺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优质的人才资源是否得到悉心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是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还是机会公平。让所有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能够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全国的人才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或许考试是一个好办法,但如何保证这场至关重要考试的公平呢?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复杂和专业。留待专业人士的研究。
    从个人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公平关系到个人是否能得到接受相应教育资源的机会,关系到个人才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开发,关系到个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关系到个人能否在学习中的到激励,是否有意愿和积极性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否愿意成为科学家和学者。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就会让本该接受高等教育资源的人才失去接受相应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让他们的才能得不到相应的开发,还会影响社会的学习氛围,最终受损害的是社会和国家。
    目前社会上把教育的公平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对于这三个公平,我认为相对容易做到的是第一个公平,第三个公平则因为个体的差异即使努力也很难做得很好,第二个公平是国家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也是能够做好的,有可能国家需要思考的重点就是如何保证第二个公平。
    3.竞争
    教育应当形成竞争的态势,因为总的来说,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教育资源也是,如何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转化为人才资源,就需要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分配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接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应用能力,那么又如何判断学习者的者两种能力呢?我认为只有通过公平的竞争来评判。比如现代的学校中实行的奖学金制度,差额升学制度,就是体现教育竞争性很好的两个例子。
    就像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一样,教育的竞争性有利于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此外,教育的竞争性还有利于提升广大受教育者的能力。在教育竞争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优胜劣汰制度,为了一定程度上的胜出,竞争者必然加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假如有一百个人要竞争,那么就会提升一百个人的能力,假如有一万个人要竞争,那么就会提升一万个人的能力。如果全社会都竞争,那么就会提升全社会所有人的能力,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国民的能力,为全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4.有效认证
    由于现代国家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现代社会中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人口基数的庞大,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占比并不是很高,特别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而且由于人类社会的分工要求教育的分类,这就形成了人们在接受教育时学习了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拥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最终是要参与社会分工,实现就业的,那么社会如何能够比较快速地寻找鉴别谁是它需要的那个人呢?现代社会的办法就是实行学历和技能官方认证:如果你接受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并通过考核,社会会让学校给你颁发不同的学历证书;如果你学习了各种专业的技能并通过专业的技能考核,那么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或相关组织会给你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有了相应的技能证书,社会就能够比较快速地识别筛选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同时由于社会对证书的认可也会激励学习者刻苦专研,潜心学习以便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或许想要的证书,从而快速地加入社会分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要能够真正的区别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就需要对证书的授予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证书的等级层次和专业类别不能和当事人的实际能力挂钩,那么证书就会失去公信力,那么社会就会对学历证书持怀疑态度,社会各类组织在选用人才时就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用各种方式对人才进行鉴别,最终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运行效率。如何保证学历、技能证书和当事人的实际能力相当呢?这就需要有资质授予证书的组织机构对当事人进行严格专业的考核,并且政府机构应该对此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证书获得者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学识。
    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高等教育学校是对接受教育的当事人进行考核认定并授予相应证书的机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优秀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是相对固定的,而想进入学校就读的人可能会超过这些学校的招生规模。这样就让这部分高校处于优势地位,它们就有了筛选生源的机会,这就造成了想就读于这些高校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公平的考试来进行的,这场考试在一些国家被称作“高考”。而这场竞争性考试的公平与否是极为重要的,考试的公平才能保证为那些优秀的大学筛选出优秀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得到该所学校所授予的学历证书与毕业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维护社会对相应学校教学能力的认可度,维护学历对能力认证制度的公信力,从而维护社会的高效运行。
    (七)留学与时俱进与人才引进
    由于历史、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一个国家在知识探索和科技发展等方面总有一定的长处和短处。对于长处应该继续保持,对于知识和科技方面的短板则应该积极向发展领先的国家学习。从短期来看,对于个别技术或知识,可以通过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经验交流或购买专利等方式获得。从长期来看,要想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科技先进的国家,主要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学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因为学生的数量和种类比较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同时学生的潜力也更大,不仅能够学习到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样才能保持国家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齐平,或者保证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被拉大。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人才始终是最宝贵的资源。在人才管理的目标中,一方面要保证留学人才的回国率,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对国际先进人才有足够吸引力,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到本国参加经济建设。要保证从国际流向本国的人才质量和数量大于本国流向他国的人才质量和数量。如果大部分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不回国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则是重要的损失,这些损失有时候可以说是无法具体用数字量化的。在引用人才方面,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楚虽有才,晋实用之”一个国家在引才用才上就应该向晋国一样,善于吸引任用先进人才。只有国家的人才队伍实力强大了,国家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八)教育观念男女平等,充分发掘人才潜力
    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在力量方面总体上是弱于男性的。这就造成了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低下,特别是古代的农业社会等社会生产中对劳动力需求较高的社会形态中,女性总是因为生产力不及男性而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其实这种情况如今依然存在,并且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女性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越明显。其实逻辑就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的经济产业依然是农业,经济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依然较大而对智力的依赖需求较低。
    体力方面的弱势是众所周知的,但没有任何的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在智力方面也存在弱势,因此只要在教育方面给予女性相同的机会,女性也能够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毕竟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因此国家要发展教育,开发本国的人力资源,必须促进男女平等,让他们具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否则就相当于国家损失了一半的人才,丢掉了一半的发展潜力,那对国家发展的损失将会是非常严重的。
    第六章 经济健康
    (一)国家与经济
    1.经济的定义
    “经济”延伸开来解释,我认为可以理解为“经国济世”。“经国”是对于国家来说的,发展国家整体实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济世”是对于社会和民众来说的,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其实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经国济世”应该是国家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国家存在的意义。要“经国”,要“济世”就必须要有“经国济世”的实力,所以这里的实力就是国力就是经济实力了。其实说到底,经济增长就是物质(数量和种类)的增长,就是生产力的增长。
    2.经济与生产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竞争,而经济的强弱一般是以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生产总值的比较来判断的,也就是现代国家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GDP一般是以货币的形式进行统计的,但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有许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生产的和非物质生产的。物质生产的产值计算一般是比较正常的,而非物质生产产值的计算则有可能存在许多的虚假,也就是容易形成所谓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可能从数字上看起非常的漂亮,但是它始终离不开物质经济的支撑,如果陶醉于它,躺在在泡沫上面悠然自得,那么就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因为“泡沫”一旦被戳破或自行破裂,站在或躺在泡沫上的经济就会被快速地摔落在地上,泡沫越多,摔得就会越狠,对于社会经济生产产生的伤害就越严重。即使“泡沫”不破,那也没什么用处,因为对物质生产部门无益,而且还会不合理地吸引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资金流入,使实业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物质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主要追求生产力(主要是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即实业GDP的提高,而不能片面地追求货币统计数字的增长。
    3.改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发展生产力,一是要靠科学技术,二是要靠生产关系的改善。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可以不断为生产关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条件;同时,生产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激励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不过就短期来看,立足当下,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充满不确定,亦非努力就能保证成功。所以,踏实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保证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不受阻碍,而且他只能做到使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不受阻碍,他不能凭想象或计划就使科学技术凭空出现或取得重大进步。所以他们能够做的更重要和更实际的是要及时地改善生产关系,用改进生产关系这个具备操作可能性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由于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质地和价值。科学技术的创新就相当于创造出一种新的原子来制作金刚石的替代物,而生产关系的改善就是改变碳原子排列结构使石墨变为金刚石的过程,创造新的原子的难度是远远高于从新排列现有原子顺序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采用重新排列原子顺序结构的方法制作金刚石。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警惕,如果我们不注意生产关系的维护和改善,也有可能使生产关系变得落后,也可能使“金刚石”变成“石墨”。
    4.发展经济应当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
    发展经济,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开发利用的过程。发展经济关键是利用本来有限的资源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经济效率,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的发展内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外可以增强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的人或许觉得军事才是国际竞争的主要砝码,但足够的军事实力要靠国内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军事实力的发展必不能长久。而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难以保证,因此发展生产力才是能够兼顾内外的好方法,应当作为国家政府的主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呢?这就是本章(或许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经济行为规范。适合国情、具有激励性的经济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适合国情,不具有激励性的经济制度则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订经济制度的时候一定得慎重考虑,并且适时根据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且审慎地调整经济制度。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手段,各有长处但功能不同。它们都能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但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机理、手段、方式不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在经济学中,政府管理通常被比喻为“看得见的手”,而市场调节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政府主要根据全局和公益性需求,依靠行政权力和体制,进行重要资源配置,调节重要利益关系。而市场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配置资源,调节利益关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总的来说,在正常发展时期,应该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政府则更加偏重于宏观管理,更多地致力于市场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社会诚信的建立以促进市场的高效运行,促进市场在对生产力发展和提高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通常也被称作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从大局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协调管理。宏观即意味着要从全局出发,要站在全国(或能够管理的最大范围)的高度。调控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进行养生调理。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有时也做为经济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就是政府把自己当成经济社会中的一个主体,通过国家控制的货币与各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易。一般来说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可以获得社会经济主体真实意愿的反馈,因为大家都是平等交易。经济手段是柔性手段,更容易得到社会成员的接受,同时也不容易对社会经济形成较大的不良冲击,有利于经济的平稳。但同时经济手段的传导性比较慢,效果不能马上显现。不过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成员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手段的时效性也大大提高,主要是政府要提高政策的透明性,确保关心经济政策的社会成员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明白经济政策以便于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果政策合理,那么他们的对策就是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如果政策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可能会作出偏离宏观调控目标的对策。
    经济手段又可以分为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是政府(狭义)收取和使用税收的过程。通过税收比率的增减来引导社会上的经济主体有序的发展,鼓励国家想要发展的产业和限制国家想淘汰的产业。通过财政支出(使用税收)形成的购买力(市场)来引导社会经济主体生产或提供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货币手段主要是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专业的操作来调节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避免出现过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促进市场上货币的有序流通,保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政府采取财政手段主要是在市场上创造需求,一般情况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的动力,有供应就必然先有生产,其实国家的实力(或者说经济实力)就是生产力,哪个国家能够高效低耗大量地生产出人类社会所需求的产品,哪个国家就是强国,因此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得善于创造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加大公共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在社会上创造需求(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形成的需求和货币通过国家购买原材料而流转到市场上形成的需求),形成购买力市场,推动生产发展;又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必备经济手段。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控制经济发展的行为,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就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保证健康发展。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淘汰很频繁。新事物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可能超出旧的法律框架但又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时候就应该及时的更新法律,引导、保护新经济形态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淘汰也可能导致原来相应的法律不再适合甚至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时就应该及时的改良、更新或废止相应的法律。一般来说法律需要稳定,但又得灵活,及时更新,毕竟法律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太重要了。
    (3)行政手段
    实施宏观调控时法律手段是比较重要和有效的,但由于立法的程序必须严谨,立法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在相应的法律暂未出台的时候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具有较大的风险和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就应该由有责任心和担当的政府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引导、控制,防范风险,保护经济。
    行政手段是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主要是依靠政府(狭义)内的执法部门采取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措施迅速控制经济的行为。比如进行短期的价格控制等,一般来说,行政手段的实施对象都比较具体(比较精准),而且期限较短(长期用法律手段),效力不及法律手段且有错误执法的风险,但胜在迅速、高效,弥补了法律手段的不足。
    2.市场调节
    市场手段在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比行政手段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原因就是,市场手段运行时会调动市场数量庞大的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位市场主体都参与到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中来,使社会中的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能够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从而创造价值;而行政手段则只能发挥社会当中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而且这一部分人当中因为可能并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导致并不是所有人都很积极,那么就会形成社会聪明才智和物质资源的埋没和浪费,从而社会创造价值的成本就会增加而效率却会降低。因此在开发、管理、利用社会资源的时候,在保证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手段,使市场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
    (1)成熟市场的软件设施
    ①  产权明确和保护制度
    产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财产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围绕各种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认可和保护。产权明确后产权主体就有动力并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配置其财产,这种权利的自由配置是产权激励作用的要求和体现,是市场机制产生效率的条件。在产权利益的激励下,财产主体能够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地把财产配置到市场需求最大的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财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国家和社会来说,明确和保护产权,使财产主体能够放心的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根据市场需求对财产进行自由配置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过程,就是国家提高经济生产效率的过程。
    ②  完善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是目前人类社会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分配的重要方式。因为只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分配,社会经济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国家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完善的市场机制要求要有统一的国家,有中央集权的政府,即能够保证全国各地区之间进行畅通的市场交易,保证在一国之内在经济上不因地区的分割而出现市场的封锁,保证资源要素在统一的国内市场能够自由流动。
    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统一市场的范围应该与国家的版图相适应,并且国家要具备平衡国内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如果市场的地域范围超出国界,就没有同一个政府能够协调地区间经济的发展了,就难以有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了,各地就会因为市场化而拉大发展差距,导致需求市场的萎缩,经济难以健康循环,最后导致经济的萎靡或崩溃。就像日不落帝国存在的时候,凡是皇家舰队和帝国陆军征服的土地都被纳入了帝国的统一市场,但落后的殖民地只会被当做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的市场,而难以发展生产力,可以说也就是这样的理念最终断送了日不落帝国。因为这种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宗主国本土生产力不断发展,殖民地因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而难以获得足够的回笼资金,也就难以提供一个像宗主国希望那样的稳定持久的需求市场,最终日不落帝国版图内的统一市场难以健康地循环,经济也就难以发展。也就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这个广大市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而形成与版图相匹配的国家实力,偌大的帝国只能勉强维持,一旦有重大事情发生,勉强维持都很难。事实也是这样,各殖民地不断地对抗宗主国使之疲以应付,当德国这个版图和人口远远落后的国家崛起挑战,日不落帝国就再也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了,最后只得退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做绅士。一战和二战只是加速了日不落帝国的崩溃,并非根本原因,市场随帝国征服版图的扩大而平衡理念或手段的缺失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才是根本原因。
    ③  在法律下公平、自由的竞争制度
    竞争,作为一个汉语词语的解释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竞争才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竞争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竞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推进器。没有竞争就会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会死,因此要鼓励竞争。而为什么要在法律下竞争?是为了避免恶意竞争,避免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实现公平、自由的竞争对国家好社会具有很多好处:
    1)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所有者总是会想方设法使自己掌握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利益,于是他们就会把资源出售给最需要的市场主体(出价最高者),这里通过购买者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使稀缺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2)促进技术进步
    竞争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来源。即竞争可以激励生产者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目的是生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廉和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这里就是通过竞争实现了社会技术的进步。
    3)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主体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了和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竞争不得不实行最具竞争优势的价格,这样就会让消费者以比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竞争的领域越多,消费者获得的好处就越多,从宏观方面来看这样就增进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居民由于没有市场竞争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产品价格,享受的社会福利就不如市场竞争大的地区;而市场高度开放的地区,由于商家的激烈竞争,消费者往往能够买到只是高于成本价包含合理利润的好产品,充分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福利。
    4)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时刻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不得不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技术进步或改进管理等方式再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就如中国浙江温州的企业一样,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温州人不得不“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因而温州企业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和极强的生命力。
    (2)成熟市场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发达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流通的网络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发达的交通有利于降低人员和商品货物在各地流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有利于促进各地人员和商品货物的快速自由流通,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发达的交通还使各地生产企业协作的空间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提高各地的协作效率。人员的快速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全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致富,还有可以为需要劳动力的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等许多好处。商品货物流通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开发各地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对农产品等保存时间较短的物品来说,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使社会在信息传递和交流时更加便捷和低成本,有利于全国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消除各地间、不同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主体发现和开发各地的资源和为各地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了便利;同时发达的信息网络设施还有利于开展远程工作,如视频会议、远程管理形式等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协作的效率,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发展,信息技术使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成为了可能,目前教育行业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使哪怕最偏远但有网络的山区也能接收到最发达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就医疗行业来说,目前网络远程问诊模式已经出现,以后远程手术也可以想象,这样就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这些基础的硬件设施主要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市场的协作效率,扩展协作范围,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共享使市场运行成本降低;信息的传播使信息不对称减弱,同时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统一文化对市场的稳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效市场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
    3.经济治安与经济自由
    “治安,主要指社会秩序的安宁,也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前面这就句话引自网络解释,“治安”形容是一种状态,就像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日常生活中和本书中,“治安”是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和使用的,引申解释为“治安状况”。“经济治安”就是指经济的“治安状况”。
    在本书第三章中讲到,社会治安环境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无碍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经济治安”是否良好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社会经济能够自由无碍的流动。对于国家社会治安来说,管得过松或过严都会妨碍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对于国家经济治安来说也是如此。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世后,自由市场理论被奉为发展国家经济的圭臬,而二十世纪大萧条以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又成为新的发展指南,而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出现以后,凯恩斯主义又遭到质疑,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中庸之道”。不过现在他们应该是奉行的中庸之道(两种学说融合运用),即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自由经济的理论”过度自由,“凯恩斯主义”又过度干预,因此都妨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就像对于社会治安,如果政府不管,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势力和黑社会团体等影响人们自由流动的强势群体;如果政府管理过严,人们又会畏惧于政府而同样不敢自由流动。同理,对于经济治安,如果政府不管,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垄断经济体和利益共同体等影响经济自由流动的强势群体;如果政府管理过严,经济又会担心于政府而同样不敢自由流动。因此政府还是应该管理的,管控经济的“度”就是保证经济能够自由流动。
    当政府在管理的时候,政府和市场应当有机结合而不是板块连接,政府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最大程度上地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合理、高效的作用,解开套在“看不见的手”上的种种不当束缚。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尽量由市场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的,尽量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这只“手”在公共服务领域看得见、用得好。市场则要在政府引导、监管和制度规范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各自长处的充分发挥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和市场各自的目标。
    中庸之道。周朝行分封,天下战斗不休;始皇深忧之,及灭六国,尽行郡县,嬴帝二世而亡;高祖亦忧之,既行郡县,又封子弟,汉祚四百年少战斗而多刘帝,中庸之道也,后世多效之。
    (三)政府管理经济发展原则
    其实对于社会来说,除非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或政府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经济总是向前发展的,因为社会科技是不断积累进步的,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愿地进行生产劳动,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社会,所有这些为自己着想的社会成员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早期的经济学家极力推崇《国富论》所描述的完全自由的发展模式。完全的自由发展模式在现代化大生产的起步阶段起到了发掘生产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代社会有为的政府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自由经济社会中的成员由于缺乏具有全局观点的人或没有能够左右全局的人(如果有就不是自由经济了),社会中的竞争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在竞争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资源的浪费,这样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有能力的政府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自由经济的发展弊端避免或化解一些自由经济的风险,减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对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资源缺乏的国家极为重要。当然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也并不总是好事,不合理政策或手段甚至会阻碍或伤害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直接管理经济的之前要制订科学的政策,降低政策风险。一般来说,制订经济政策可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节约许多试验时间。对于出现特殊或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实施政策之前可以在局部进行试点,降低政策风险,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一般来说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应该以间接管理调控为主,以目标调控为主,以把握大方向掌握核心为主。经济政策既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又要注意保持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出现的新形势。
    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国家在制订经济政策的时候也得因此有所区别,与时(实)俱进,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订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
    1.初期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
    “抓大放小”就是国家集中资源建设经济时应该注重建设民间力量不能完成的重工业、军工、重要交通设施等经济命脉“大”的设施或产业,而对于社会民间力量可以独立建设的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等“小”的产业应当放开手脚,让民间力量自由建设,以满足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政府的精力不足而出现管理混乱,影响主要经济工程的建设和其他国家主要产业的发展。因为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不仅需要汽车和飞机等重工业产品,也需要粮食和衣物等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安稳和人民幸福。
    “集中力量办大事”指国家发展初期,如果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想要快速地发展就得由国家进行资源集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国家和社会经济要长久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经济体系框架(主要是资金需求较大的重工业和必要的军工业)。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迅速地使自身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立必要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工业支撑。如果按照自然发展,这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但如果由国家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只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必要的工业体系就像修房子打好了地基和框架一样,接下来的添砖加瓦就会比较快了。
    2.中期避免国有垄断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损害经济长远发展
    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必然形成一些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而且这些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先发优势和资金政策方面的优势,以及和公共管理者良好的关系,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很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企业也可以称之为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由于具有垄断的性质,容易形成“躺着赚钱”现象,而且为了保持“躺着赚钱”的态势还会利用先天的优势打压那些后来的竞争者,这里同样也可如前文一样比喻成“大人和婴儿的较量”,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是“大人”,新兴的创新型小企业是“婴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婴儿虽然代表着发展的希望,但大人大人在婴儿成长起来之前战胜了它。但大人因长久缺少有力的竞争者而变得臃肿和虚弱,他不敢走出家门和其他人竞争,如果家门打开了,他们就不得不刻苦锻炼以免被被外来者一拳打倒。
    对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最好状态就是有源源不断的“婴儿”成长起来,并且彼此间进行有力的竞争,使各自都变得很强大,那样的话就不会畏惧任何外来者了,因为国内有许多经过竞争而变得强大的大人。对于国家来说,国有企业应该是国家重要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可以在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域占有垄断地位以维护国家安全,但除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域,其他领域都不应该人为形成国有垄断企业,而且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国有企业也不应该对社会经济做出垄断行为,不能干预“婴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向“婴儿”提出挑战。
    3.后期国家除影响国家安全及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外不再涉足其它产业的经营
    这里的“后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中期”可以用两个点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后期”却像一条射线一样可以无限延长,因此“后期”将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里的“后期”主要是指国家经济经过前中期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趋于平缓。因资源配置不当和人力资源的不充分开发而导致的经济发展潜力已经开发殆尽,经济发展的潜力已变为主要来自于各种可能的或偶然的创新的时期。因此,在经济发展后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各种可能鼓励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必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久健康发展)。而国有企业由于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和国有的性质和严格的原则性决定了它在同等条件下的创新能力是不如私有的民营企业的。因此,国家要想在经济发展后期保持经济足够的竞争力并保持经济持续前进就必须得有计划的收缩国有企业涉足的领域。一般来说,国家在经济发展后期除了在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领域以外都不应该存在国有企业,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创新。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国家损失一定的国有企业利润收入,但在促进社会创新后带动经济的发展后,国家的税源就会增长,财政收入反而会增加。
    4.避免垄断私企控制国民经济大局
    私营企业做大到有能力影响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的时候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成为“准国企”。国企的区别于私企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制的不同,私企是私人或私人集团的企业,而国企就是一个国家所有私人——全体国民的企业,国企理所应当地应该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代表国家的利益。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多年的成熟健康发展有可能形成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国家和社会不适时地对其进行监管,那么可能这些企业有可能在做出许多正确的决定的同时也做出某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决定,由于其体量的巨大也就有可能使这个决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健康发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仅对人是这样,对企业也是如此。像亚洲的韩国,其国内三星等巨无霸企业从国民的出生服务(影响、控制)到国民的死亡,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这几家巨无霸企业,而这样的企业竟然是私人的,所以网络上的观点认为韩国的社会压力是很大的,如果韩国社会继续这样财富过度集中,财阀当道,韩国的社会发展是很难再进步的。
    笔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有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应该存在许许多多富有创新精神有活力的私营小企业,也应该存在着许许多多优秀私营大企业,但不应该存在那种有能力能够控制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私营企业,因为如果存在的话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哪一天这种霸王龙企业的掌门人感冒了,全社会都要跟着打喷嚏。
    对于一家霸王龙式的企业,除了让其成为“准国企”外,还应该设法降低其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因为垄断常常导致效率的下降和对创新的压制。破除垄断首先要区别其是国内垄断还是全球垄断,并因此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只是国内垄断而非全球垄断,那么可以采取放开国内市场,准许跨国企业进入,让其和跨国企业进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避免不思进取,才能使企业不断向优秀前进,最终利国利民。如果是全球性的垄断,那么也许可以采取拆分的方法,让一家企业变为多家企业,从而让他们不得不继续竞争,利用竞争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发展。
    5.市场过度与政府修正
    “市场过度与政府修正”或者也可以叫做“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当经济运行完全依靠市场时,贫富差距拉大是必然的。当经济出现贫富差距过大,超过合理水平,阻碍社会效率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时候,可以认为市场过度。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人之道则反之。市场乃人之道,故如果经济发展完全依靠市场会造成市场过度,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想要经济的健康发展,那就需要政府“替天行道”了,也就是政府修正。政府修正——政府行天道,补不足而损有余,保证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以贫富差距不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限。这里的难点是如何把握多大贫富差距才属于不合理。这个问题有一些现成学者的观点,如有人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4是合理的。对于以前学者的观点,是十分具有参考意义的,但毕竟时代和社会发展了,也或许有需要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因为现代社会和原来社会的资产形式和处置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影响力也会因此不同。对于应该如何在不妨碍社会效率的同时调节贫富差距?政府应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后知后觉,措手不及甚至尾大不掉无法措手,影响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要良好运行,贫富差距太大不行。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形成经济隐患,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私人手中,私人就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私人的决定就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谁也不能保证这些决定是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有利的,因此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德财兼备”还不会形成太大的风险;但如果“德不配财”“有财无德”那么社会经济的风险就大了。财富可以积累和集中,但不能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能让让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私人手中,“看得见的手”应该始终是国家的手,因为只有国家才能永远地代表最广大国民的利益。除了众所周知的富人,也不要忽略那些隐形富豪,他们可以不为社会大众所知,但国家不能不知,不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直接降低富人的财富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激励社会创造价值,可以通过法律监管这些少数人的有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经济决策,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国家应该努力缩小国民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也就是区分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问题,一般来说通常的做法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以促进经济总量的发展;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以保障民生安康。
    此节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的上限应该是多少?
    6.避免不合理的市场垄断行为
    (1)垄断形成的原因
    市场竞争有一种趋向:生产经营规模越大越集中,效益越高。在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优秀的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能力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其实在这个阶段就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阶段,是非常正常且值得保护的行为。然后,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淘汰着发展落后的企业,使企业数目减少,导致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企业的数量越少,它们之间就越容易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也就是说,市场自由竞争本身必然走向垄断。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原因也会导致垄断,比如说特许政策垄断和技术保护垄断等。
    (2)垄断的类型
    ①  特许垄断
    有些独家经营的特权是由法律或政府临时或短期政策所特许的,在某些场合下,政府授予某厂商独家经营的权利;也有时政府经过招标竞争通过合同的形式授予独家经营的特权。
    ②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也就是最常见的通过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优秀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促成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厂商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他小的厂商因为无法与之竞争而被被迫退出市场或被兼并,那么,一个大厂商就可能成为该行业的少数甚至唯一生产者,这就形成了垄断经营。
    ③  专利技术型垄断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发明创新却是属于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付出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回报,或得到回报的期限非常久,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主动创新。为了鼓励创造发明,绝大多数国家制定有专利法,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独家经营,以收回研发成本和赚取其技术发明创新带来的利润,这种原因形成的垄断称为专利技术型垄断。
    (3)垄断的危害
    ①  排挤新兴企业,影响创新
    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竞争可能产生垄断,垄断形成后又会妨碍竞争。垄断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不断地排挤或吞并新兴的可能具有竞争威胁的企业,最好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在历史中,原本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而成为最先进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时,也就是电气工业革命时却落后于美德等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英国垄断势力的阻碍,例如电灯就由于煤气行业垄断势力的抵制而迟迟不得推广。后来者不可不引以为戒。
    ②  导致自身及整个行业效率降低
    垄断后形成的一家独大局面会使企业缺少竞争的压力;同时垄断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稳定而丰厚的利润,从而使企业缺少发展的动力。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的生产效率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由于其体量,垄断企业效率的降低往往就代表着整个行业效率的降低。行业效率的降低又会影响到对社会需求的有效供给,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运行效率。
    ③  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
    价格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垄断企业所从事的有的是与绝大多数人和大多数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例如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因为这些行业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的高低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成本,垄断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价格上升就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此外垄断所形成的生产和服务效率的下降,还会影响到有业务协作的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④  降低社会福利
    与竞争会提高社会的福利相对,垄断则会降低社会的福利。垄断性行业形成后,其一家独大的市场份额也代表着其所服务的对象一般是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不会再像有竞争时那样低廉和合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垄断地位在行业的话语权提高,有机会不露声色地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少竞争使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社会中的人们在购买他们的产品时不得不出具更高的价格。同时,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垄断企业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也可能下降,即使价格不上涨社会成员也会难以享受到原来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产品价格的上涨和质量或服务的下降,这就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
    (4)避免垄断产生危害的应对措施
    ①  逐步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国家应在除军事与国家安全等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之外的所有生产与服务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使不合理行政垄断在竞争中消除,维护社会以管理、技术、质量与效益等要素的提升为竞争方向的公平竞争环境。
    ②  开放市场,引入鲇鱼,促进竞争。如果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国内将要或已经形成垄断地位。那么可以对该行业领域的国际企业产品采取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办法,或允许国际优秀企业享受同国内企业相同政策待遇到本国投资生产或销售产品,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优秀企业的竞争,倒逼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同时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如果企业在面对国际优秀企业的公平竞争依然能够胜出,那么它们就能够逐鹿全球市场了,如果它们有这个能力,它们一定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做的。如果下一阶段,优秀的企业在全球都形成垄断了,那么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拆分,或者严加监管,使其不会利用垄断地位作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众利益的事情。
    ③  制定法律,加强监管。对于国家来说完全避免垄断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有的企业的垄断地位是靠在激烈的公平竞争中挣来的,能够走到这一步说明其算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了,说明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它往往代表着该行业在某个时期最先进的生产力,说明它在生产成本、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对于这类企业,其实我认为只要它在获得垄断地位后不利用垄断地位谋取不合理的利益,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地干预,也不必非得要将其拆分。但是要制定专门的法律进行监管,使垄断企业不滥用垄断优势而随意地提高产品价格或降低质量,不恶意打压成长的新兴企业,不影响市场安全,不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
    7.对新兴创业企业的保护制度
    在现代的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广大、最活跃的生产经营群体,其发展状态代表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包括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虽然大企业在生产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多年积累的优势,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因为体量的庞大而难以改变可能落后的经营方式(船大难调头),也可能因为企业中各管理层(特别是在形成垄断以后)的追求稳定而不思进取,最后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影响到企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对于社会来说,大企业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就算每个大企业都不断地创新,创新的成果依然不够。因此国家要想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就得鼓励和保护代表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小企业。在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创办一个企业应该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市场需求,能够集合相应的资源,都可以创办一家新的企业。而新的企业敢于出现并敢于和已经存在的大企业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或者能够填补大企业剩下的空白市场需求,那么它一定有它的过人(大企业)之处,就是它在某一方面会比已经存在的大企业更先进。退一步来说,即使小企业没有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它们的数量庞大,但它们依然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可舍弃的重要创新力量。因此国家要注意鼓励和保护不断产生的小企业。
    任何一家自然形成的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大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是不愿意有任何可能对它的地位和利益产生威胁的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它们可能采取倾销,用低价使小企业无利可图而难以经营;可能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各种办法进行收购吞并;可能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抄袭甚至窃取,然后用积累的人才、技术优势和雄厚的研发资金模仿对方的生产方式,然后超越对方,使对方不再具有竞争力而走向消亡。如果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打压司空见惯,小企业生存的概率越来越小,那么社会上就不再会有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即使辛辛苦苦地创新也是“为他人做嫁衣”,那为什么还要创新呢?如果社会上都这样想,那么社会上的创新也只能缓慢地出现在大企业中了,社会创新就会失去许多机会,社会的创新步伐就会滞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会大大地降低。因此对于国家和社会乃至对于人类文明,保护中小企业也就是保护未来的先进生产力,或许也就是保护社会和人类文明。
    此节问题:如何保护新兴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避免已经发展壮大的巨头企业对新生企业的发展阻碍?
    8.重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确保有利于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受阻碍。科技是提高社会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何为提高社会效率?概括地来说就是指进行社会生产时能节约人力和时间,就是会使社会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同时,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想要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也正因为科学技术提高社会效率会减少对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需求这些优点,科技进步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等不良影响,会导致失业者的不满,造成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抵制。19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卢德运动”就是反映就业与科技发展之间矛盾最鲜明的例子。历史上工业革命在短时期内确实造成了很多劳动者的失业,然而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织袜机与手工业者的矛盾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就业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或许将始终存在。也就是说就业对科技发展可能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特别是普选的国家,在那些盲从选票的国家。由于科技发展短期内对劳动者就业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国家又不可能不发展经济,因此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应该做好宏观调控,注意在发展科技时候扬长避短。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科技不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会停留在古代社会,就不会有如今社会的高度文明。因此政府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着眼长远利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消除或降低短期内的不良影响,保证科技发展不受阻碍,同时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的产业形态,保证劳动者就业和收入。
    9.适时指导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简单的说就是从利润低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发展为智能制造等高技术企业。就是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的包括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等在内的各种改变。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产业升级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产业升级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也是促进生产力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世界领先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和各国或各地区的贸易与合作。如果任由市场自由发展,产业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升级,但是如果有政府的正确(“正确”二字是重点)指导,国内产业升级的效率就会得到提升,就会节约宝贵的发展时间。产业升级可以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另一方面是随着国民教育的开展而使国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而发展。此外,产业升级离不开贸易与合作是因为,有的产业虽然附加值不高,但却是社会化大生产运转所不可或缺的产业链之一,因此就算自身不生产也离不开对这些产业的需求。而且有的产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落后的产业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是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大量引进产品附加值极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外加工产业,虽然对于当时的发达国家来说属于落后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确实带动了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得以起步、起跑、起飞。到现在,中国也要进行产业升级了,这些产业便逐步转移到越南等国和中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到时候完成产业升级的中国也不得不和越南等国进行贸易合作,进口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不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不得不自己生产低附加值的产业,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国家生产力的浪费。
    10.确立买方市场
    经济发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要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要靠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要靠效益的激励,效益的激励要靠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要靠广大社会成员的购买力也就是要形成买方市场。市场构成的主体简化来看就是卖方(生产者)和买方(消费者),因为卖方才是生产者,与生产力的提高直接相关,所以发展生产力就得让卖方努力,而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卖方才会有竞争,才能使价格机制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使卖方(生产者)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不断地努力提高生产力。
    作者个人观点认为买方市场的买方由政府、民众和外贸出口构成。20世纪美国的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而买方市场又未形成或不够大,使经济循环难以维持。所以对症下药消除危机的罗斯福新政归结起来就是确立买方市场,一方面政府投资大力修建公共建设工程(国家买方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法》、确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征收高额遗产税等方式增加广大国民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国民的购买力(民众买方市场);同时还废除美元和黄金挂钩的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促进出口(外贸出口买方市场)。
    国家买方市场的确立是自然形成的,因为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除了在特殊情况下实行征用外,必然要进行财政支出,购买社会产品。而国家在买方市场中的份额则因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国家买方市场过大只会促进国家需求的科技和生产技术(如军事科技等),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要的科技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两者之间要平衡发展,至于怎样才是平衡?或许与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理念有关。作者认为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国家在市场中充当买方时,只要购买的社会产品足以满足国家职能运行和国家发展规划需要就可以了,不应该过于偏大,应该让民众买方市场占主体,以免经济随政策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不过国家要始终保持能够形成大买方的能力,以便于在民众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下行时能够刺激经济和带领经济复苏。
    (1)国家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
    国家实现大买方的前提是国家要有钱,而国家要想有钱一是靠税收,二是靠中央银行,三是靠国企(如果有)的利润。在纸币发明以前,国家财政收入的方式主要是靠税收和国企(或国家经营的产业),国家并不能时刻保持能够形成大买方的能力。但是与此相对应那时的生产力也是比较落后的,几乎不存在生产过剩,因此除了天灾人祸,那时的经济也通常是保持平稳运行的(并且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较少出现经济危机。在纸币发明以后的现代社会,国家有钱的新途径就是成立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和调控机构,使国家能够决定自身掌握货币的多少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多少。比如有时,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采取直接印发货币的方式使国家有钱,并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国家有钱的三种方式中,税收是最常态化的方式,也是一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如果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只有税收,那么明智的政府就会努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以便于扩大税源,提高财政收入。当然提高税率也是一种办法,但是会损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所以不是一种明智的办法。至于国企利润,它虽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国企本身如果涉足本应由民间企业经营的行业,则很有可能形成和民间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从而有可能降低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虽然帮助国家形成了买方市场,提供了国企利润,但有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得更多。至于第三种方式——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使用时虽然不符合健康的“能量守恒定律”,但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却是非常高效的“法宝”,是国家不能也不应该弃置的重要手段。但是使用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形式相当于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能量,这样就打破经济循环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种手段被滥用,那么对经济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甚至结果会与使用时的初衷背道而驰。
    (2)国家买方市场形成的手段
    国家实现大买方的前提是有钱,那么实现大买方的手段呢?从各国发展和治理经济的经验来看,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健康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划算的方式。比如美国在应对“大萧条”时就扩大财政支出修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中国在2008年出口受影响时也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把规模越做越大,以至于被他国称为“基建狂魔”。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两国都有效地克服了危机,实现的经济的复苏,并未以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助力,因此可以说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国家买方市场实现手段。目前比较常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运河等)、通信基础设施、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除了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同建设基础设施一样,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是发展教育扩大了内需,另一方面是发展教育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强劲的动力。进行健康投资也是促进国民身体素质和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当然也会拉动内需,这两个方面都是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民众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
    买方市场的形成除了靠国家以外还得靠民众,和国家一样,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要有钱,而且不仅要有钱,还得敢于花钱,这样才能形成购买力。
    一般来说,要想形成庞大而良性的民众买方市场需要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要想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就得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和过分富有人群在社会中的占比,确保社会中大多数财富分散在广大社会成员当中而不是集中在少数生产集团(过分富有的人)手里。因为低收入人群没有消费能力不能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需求;而过分富有的人群由于人口较少而导致为一般生活而创造的需求较少,他们的消费大部分集中在“高档消费”产业中,这种需求对刺激社会生产力提高并无多大益处。从另一面来说,社会的财富总量在短时期内是不便的,而由于财富的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没有财富而不能产生消费需求市场,影响整个社会需求市场潜力的充分开发。因此培养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确保社会财富因社会交换而有序循环流动,才是培育民众买方市场和促进生产力提高的正确方式。新、韩等国通过收入倍增计划培育中产阶级策略或许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除了培育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广大国民有钱,还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他们敢于花钱。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保障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免受饥寒的困扰而可以通过劳动增收致富,使他们逐渐成为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社会中的广大成员提供生活和发展的保障,避免他们在面对疾病、受伤、受灾等意外事件和年老丧失劳动力时生活无着落,免除他们消费时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在平时的消费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购买力,促进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
    (4)外贸出口买方市场
    国家买方市场和民众买方市场说到底还是在一国之内形成的买方市场,也就是目前所说的经济内循环市场。而外贸出口形成的市场是经济外循环市场,需求同样可以为国内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外贸市场形成的条件是参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形成是建立在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上面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生产力或富余的经济发展资源,也可以看作是国家之间的专业分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有利于扬长避短,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件能够实现双赢的好事情。但国与国之间除了合作关系外还可能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自国际贸易出现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在世界上几乎从来没有消失过。国与国之间通过关税等手段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和形成各种各样的贸易圈子来限制某些国家的生产力出口。因此外贸出口形成的买方市场是极不稳定的,可能随着各种原因而缩小甚至消失。因此,除非由于资源、技术等客观原因确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如近代发展初期的日本),国家不可把外贸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甚至唯一)市场动力。就算在国家发展初期不得不主要依靠外贸,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应该建立起国内的买方市场,为经济内循环提供动力。此外,国家还应该注重在对外贸易中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建立起自身外贸发展的“护城河”,维护自身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以维护自身在外贸市场中其他国家对自己无可撼动的市场需求地位。
    (5)新经济形式对买方市场作用的促进
    就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说,网络购物算是一种比较新兴的经济形式了。1、相比传统面对面的购物方式,网购对买方市场作用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它的出现减少了交易层次和环节,减少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使买方能够更快好更便捷地比较卖方的产品,使买方市场效应扩大化,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流反馈的环节缩短,使卖方(生产者)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买方的反馈,进而及时改进生产和服务。2、减少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卖方能够时刻了解竞争对手(其他卖方)的产品信息,保持着竞争状态,而又减少或避免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美国大萧条产生原因之一),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
    11.注意控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社会中是存在着许多有能力或者说有赚钱能力的人的,有的人一生积累到的财富会非常的惊人,而有的人一生只能勉强保持温饱,而如果财富过度集中于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手中,不论是对于国家经济还是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本身都是不利的。对于国家来不利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能力变弱。甚至集中了大量财富的私人利用其财富有可能代替国家进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存在极大风险的。因为国家代表着公共利益,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着想;而私人则不一定,如果财富所有人拥有奉献的精神并且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他的调控或许有利于社会,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着想或没有能力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那么他们的调控就有可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了。二、就如上节所讲的那样,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利于民众买方市场的形成,进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社会是存在风险的。对于个人来说拥有过于集中的巨额财富也是不好的,如果是创业一代还稍微好些,如果是继承得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好了。拥有巨额的财富,可能令他们一生衣食无忧并且享尽各种物质生活,但也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即使有进取的想法也很难再像先辈那样获得明显的成功,大家一般会很尊崇第一代创业者,而后面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的,大家只会认为他生活在先辈们的光环(阴影)中,他们的人生中会缺少因奋斗成功而产生的喜悦。更多的则可能是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到年老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觉得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
    抑制贫富差距可以从生前和生后两方面考虑:生前的话主要是制定适当的个人所得税,成熟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延缓贫富差距的拉大。但必须注意的是过重的个人所得税会妨碍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某种方面来说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制定时要慎重并且考虑长远。生后的话主要是征收遗产继承税,其实说到底也算是一种个人所得税,只是征收的对象不同罢了,征收过重依然会影响社会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那么有没有一些其它的方法呢?
    如果熟悉中国历史的话,你一定不会陌生曾为大汉王朝前期的稳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项重要政策——主父偃的“推恩令”。推恩令实施的背景是大汉王朝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极少数封建诸侯王手中,尾大不掉对长安汉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影响到长安皇室的稳固。汉景帝面对这一形势采取了直接而激进强硬的削藩手段,结果遭到了各诸侯国的强烈反对,吴楚等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形势危急,晁错被迫捐躯,汉廷亦险被倾覆。虽然后来稳住局势获得了胜利,但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而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就顺利得多,历史书上少有见到诸侯反抗的记载。一方面也许是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地方诸侯元气大伤,实力不足以对抗长安汉廷,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推恩令”得到了地方诸侯内部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使一些原本无继承权的诸侯后代站在了长安汉廷一方,从内部瓦解了地方诸侯,巩固加强了长安汉廷对各地方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需要避免的是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那么为什么不采用“推恩令”呢?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财富主要是由子女继承,而如果这个人只有一个子女呢?那么财富经过一代的传承依然是集中的,社会贫富差距依然没有缩小。但如果把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具体标准应该是多少需科学研究决定)遗产继承的权利扩大,比如说除了子女和父母外兄弟姐妹也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那么一个人集中的财富就会在一代传承中被分为数份,为了不影响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或者子女等继承人多的时候,所有人生前可以指定某一个子女继承时占比较大的比例,国家根据国情设置一个最高比例限制。那么经过若干代的“乘数效应”的继承,财富的集中程度就会越来越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就可以逐渐明显地缩小了。而这种方法我认为会比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和高额的遗产继承税让人更容易接受的多。
    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国家既想鼓励生育又想缩小贫富差距,或许可以把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个人遗产一分为几(数字按国情确定),如果人数不足,就由国家按比例代替继承(遗产税)。比如一分为三,但只有两个子女,那么国家就征收三分之一的税,如果只有一个子女,那么国家就征收三分之二的税,如果有三个子女,国家就不征收遗产税。以上两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是要仔细确定征收遗产税的数额标准,使之真正起到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如果数额过低可能就起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会使中等收入者变为低收入者。因此在国家在确定遗产征收标准时一定得慎重,而且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或其它有关的因素适时进行改变,使之发挥最理想的效果。
    (四)健康高素质的国民
    经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缺少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沙特那样多的石油,她改变不了;缺少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没有巴拿马那样值钱的运河,她改变不了;缺少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中国那样壮观的长城,她还是改变不了;但是缺少健康高素质的国民,她可以改变。而有了健康高素质的国民,发展经济就会具备深厚的潜力,其发展成果可以超过沙特石油、巴拿马运河、中国长城。有了健康高素质的国民,比之石油的“坐吃井空”更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之运河的雁过拔毛,她自身就可以成为“大雁”的繁殖地和栖息地,何用在乎一毛两毛?因此国家想要发展持续长远的经济,就必须要拥有健康高素质的国民。
    1.充分的文化教育条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使一颗树苗成材可能只需要十年,使一代人成才可能是二三十年,而要使全体国民都成才那么就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时间,差不多真的需要一百年,而且是保证每代人都不间断享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前提下。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充分的教育培训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民,促进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可能见效比较慢,但绝对是最有收获的投资。这里的教育包括以开发智力为目标的知识教育和培养优良品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才德兼备的高素质国民。
    2.足够的医疗卫生条件和良好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只有国民健康,才有经济健康。而国民的健康是离不开足够的医疗卫生资源的。足够的医疗卫生条件不仅要满足社会成员正常情况下的医疗服务,还要有能力让社会在发生大规模传染疾病时能够满足防治的需要。而良好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仅能使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甚至还可以通过阻止疾病的传播来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染病的发展,那么社会发展等同于按下暂停键甚至是倒退键。了解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和经历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人们应该深有体会。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能力保证国民的健康,必须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良好高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3.科学的养生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从事生产生活。而生命的诞生、成长都是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生活中遵循规律就能健康成长,违背规律就会得疾生病,因此人生活在大自然就得时刻注意养生。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知识的综合科学,它包括现代医学、营养学、心理学、运动学等等,而且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方面息息相关,如果不知道科学的养生之道,那么在生产生活中就会使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如果人们都知道科学的养生之道,那么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就会时刻注意养生,培养健康的体魄,使人的身体按照自然的生长规律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生产效率。所以国家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的国民就应该加强对国民的科学养生教育,提供科学的养生知识资源供国民学习。
    4.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人是社会人,更是自然人,按生物学的观点人只不过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而已,因此人的生长发展有着其固定的自然规律,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陪伴,因此人类为了减轻伤病的带来的伤害就发明了医疗这种方法。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的作用也不断地扩大,现代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出生存活率都远非古代可比。但现代医疗的成本特别是重大伤病的救治成本也是不菲的,因此社会上也有可能有人难以支付这笔医疗费用而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因此现代国家要想保证国民的身体素质就得满足国民基本的医疗需求,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有的国家甚至实行全民的免费医疗。全民免费医疗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或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应该作为国家的长远目标,虽然有可能很久都实现不了。全民的免费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在短时期内实现,但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必要的,至少全民的免费体检要保障,使国家和个人能够及时了解国民或自身的身体状况进而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国民的身体素质,从而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开始加速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速度也在不断地加速。国家要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因此想要发展生产力的国家必须要重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
    1.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是源于人类智力活动形成的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
    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那么社会中的企业或个人发明创造的意愿是很低的,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自己辛辛苦苦发明创造的知识技能被别人毫无顾忌、理直气壮地使用,而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甚至连发明创造的成本(通常很高)都收不回。另一方面是,即使自己没有发明创造,只要有其他人有发明创造,自己就可以毫无顾忌、理直气壮地使用他人发明创造的技能,何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辛辛苦苦地发明创造呢?想象一下,如果整个社会中的企业或个人都这么想,那么整个社会还怎么能够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呢?
    因此如果要想培育整个社会积极发明创造的氛围,必须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一定的期限内让发明创造者独享其技术进步对生产力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形成激励效应。一定期限以后则让这项技术归属于整个社会,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且因为科技发展具有叠加和乘数效应,有的新技术不仅是促进对某个具体产品生产力的提高,还可能会为更多和更新的技术提供基础或台阶,相当于为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加速度,并且我相信,现代的人类社会就正处在科技创新的加速度上,所以人类社会现在发展才如此日新月异。
    2.注重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
    科学技术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创新,因此培养高科技的人才是国家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高科技的人才一靠优质的教育(包括留学),二靠有效的引进。至于怎样教育,本书第五章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至于怎样引进则要花心思和抓住各种机遇了。比如美国就抓住了欧洲一战和二战的机会,引进了很多高科技的人才,为美国确立科技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机遇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建立吸收引进国际人才的长效机制才是一个想要发展科技的国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比较实际可操作的。
    3.大力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发展科技长远来看靠人才,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发明创新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引进人才也并非易事,因此发展科技靠人才没错,但是时间的代价比较长,因此想要发展的国家应该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坚持大力培养的引进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满足发展对科技的急切需求,用科技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学习先进技术主要是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留学和聘请国外先进的技术专家到国内来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先进技术主要是通过购买、转让等方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能够在战争失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力购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因为技术的加速度作用,日本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全球,为当时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坚强的科技动力。因此国家对于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应该大力支持,甚至不惜代价。
    (六)建立完善高效的人才就业机制
    健康高素质的国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先决条件,但如果只有健康高素质国民而没有良好的人才就业机制,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人的价值是要在社会中实现的,价值的实现就是参与到社会分工中去,在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如何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呢?那就是参加工作即实现就业。因此国家要想让社会中的国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就业机制,促进国民的自由高效充分就业。
    创造良好的人才就业机制,重要的前提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使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土地等一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使具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意愿的人能够高效低成本地了解到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充分权衡选择后能够自由地流动。通过健全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实现。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让劳动创造价值,让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七)合理利用本国优势,培养发展潜力
    世界各国由于所处的地理或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经济理所当然要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本国的优势。当然天生拥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国家毕竟是少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长远发展还得注意开发国家现有的资源,并培养国家的发展潜力。
    1.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是一些能源及其他重要矿产,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石油了,因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所以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可以仅依靠出口石油就能发展经济,获得巨大的财富,是真正的“富得流油”。其它的自然资源还包括天然气、各种矿石、可开发水电的河流、可燃冰等等等,国家可以尽量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当然仅仅作为原材料出口是极不明智的,是难以有效带动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引进或发展技术资金进行加工做成高附加值产品再出口则比较可行。而且在本国进行加工还可以为国内提供就业岗位,充分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同时带动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的发展,把生产力留在了国内。
    2.地理区位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对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不过一旦遇上则是相当好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具体来说主要有具有重要意义的运河、山口、港口等,如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都分别为新加坡、巴拿马、埃及三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洲际交通通道也在建设,比如中国主导建设的中欧大动脉铁路等,相应的这些洲际通道中的节点站也可以成为所在地国家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随着科技发展,未来的交通技术也可能发生变化,或者随着各种交通网络的布局交叉等其他原因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区位优势;或者在局部地区一些有待开发的地点。这些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优势,国家要及时发现和把握机遇,有时候或许还得努力抢占先机。现代时期,北冰洋的逐渐融化,或许能使北极航线的通行成为可能,对沿岸国家开辟北极航道发展经济产生一定的机遇。
    3.可培养壮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各地区发展区位、资源优势不同,对于那些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国家来说该怎么办呢?毕竟这样的国家才是现实中占大多数的国家。我认为对于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国家可以通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人口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来讲,价值就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有了人口资源就有了创造价值的能力。拥有人口资源优势的国家可以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的外向型经济,殷实国内生产力,在具有一定的经济生产实力后再逐渐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高端产业,完善产业链,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让经济能够在国内实现大部分的循环运转,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其实这也是中国、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的成功经验。此外,韩国朴正熙时期曾出口劳动力到发达国家赚取外汇,也是充分利用了韩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或可作为国家发展初期赚取外汇时的一种辅助手段。
    而要形成人口资源优势,农业是基础,教育是关键。只有在国内形成足够的粮食生产力,有了足够的粮食供应,人口才能健康增长。进口粮食虽然也可以增加国内的粮食供应,但是风险太大,一旦遇上重大的自然灾害或其它危机就会导致国内有粮食危机。在2020年世界上就有不少国家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禁止国内粮食出口,这对于那些长期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势必产生不良影响。至于教育的重要性,这里也不再赘述了,可以参考本书第五章。发展农业和国民大众教育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政府有决心和恒心,完全可以用两三代人就形成劳动力人口资源优势,到时候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初步形成了。然后再逐步加大高等教育的建设力度,培养多多益善的高级人才,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最大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了。
    4.各国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充满着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因此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旅游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可能有一些特别的文化习俗、历史人文遗迹、自然奇观美景等。以上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经济、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
    发展旅游经济一般来说技术要求不高,发展难度较小,发展成本较低,而且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还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市场需求,同时如果旅游资源优秀还可以赚取一定外汇,因此国家应该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与旅游资源有关,还与整个国家的基础服务有关系,主要涉及国家的治安状况、交通条件、物价水平等。有了良好的治安,人们才敢来旅游;有了便捷的交通,人们才能够方便地来旅游;有了合理的物价水平,人们才有能力来旅游。
    5.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如果经济发展,环境不能承载最后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仅承担代价受伤害的是人们自己,而且势必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或者淘汰对环境伤害较大的产业,或者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农业不发达地区,一般自然人口较少,如果没有特殊的优势,经济发展潜力较弱且发展难以持续,如果没有必要是不建议人为干预大力促进发展的。如果这些地方具有特殊意义或国家特殊时期需要发展该地经济,建议发展劳动力需求较少的产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毕竟发展的成本较高,比如千里运粮就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基础成本。农业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此地的自然环境较差,环境容量不足,大量人口涌现必然会让当地环境不堪重负,故在那些农业不发达有没有其他优势的地区发展劳动力需求较少的产业才是持久之道。
    (八)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对于国家就如血管对于人体一样,有了畅通的血管才能把人体各个部位需要的营养及时送达,维持身体的运行。一个国家或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其经济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信息网络、供水供电系统、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本节主要讲交通设施),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加速社会经济活动,对促进社会生产空间分布形态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查看一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你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地区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地区?答案就是就是因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设施)相对内陆地区比较完善,这个基础设施就是可以通行的大海,虽然大海并非人类所建,但它的确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为靠近大海所以运输便利,而且海运的运输量比较大且成本低廉,这样就可以减少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许多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比较,发展的劣势往往就在运输成本上,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为内陆地区提供便利低廉的运输方式,那么内陆地区的发展潜力也将不可小觑。
    在现代,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而信息产品往往是通过信息通信网络传输的,运输成本占产品价值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不存在内陆和沿海的区别了,毕竟在两种地区建设信息通信网络的成本并无明显的差别,这或许为新时期内陆地区发展经济产业或国家布局经济产业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对于基础设施,国家应该怎样建设呢?我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按不同级别的统一科学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各地区、各经济主体间的协作效率。所以基础设施在建设以前必须得经过科学的规划,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上进行规划。只有事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才能提高建设效率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避免地方各自建设造成的重复建设、规格不统一等弊端,保证其建成后运行的质量。对于那些工程量比较大、比较重要、涉及地区较广、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也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对于那些工程量较小、涉及范围只在某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由相应级别的政府进行统一科学规划。而且总的来说应该遵循先大后小的顺序来进行规划和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高效性和灵活性。
    2.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方向
    就目前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程度来说,通用的运输方式中,水运是运量最大、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但是其运输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而且受到明显的地理限制。除水运外,现代社会还有陆运和空运。陆运比之水运运输时间较短,但运输量不及;比之空运运输量较大,但运输时间不及。水运通道一般主要是自然形成河海湖泊,少有一些人工开凿的运河作为补充,而且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人力很难把水运通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空运作为点对点的运输方式,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航空港,但就算有足够的航空港由于目前运输费用的高昂也不可能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所以就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应该在陆运上,在水运和空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重点精简的建设即可。
    陆运包括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目前人类社会最常用的两种运输方式。毕竟人类目前还是居住在陆地上,大部分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陆地。因此铁路运输和公路是现代国家应该着重建设的基础设施,另外如果地理条件允许也可以开凿运河,毕竟水运在维护和运营时有着不小的成本优势。铁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运输量大的运输方式,就目前社会的发展程度来说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铁路建设的投资较大,占地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必须得由国家主导修建,因为只有国家才有如此的财力和协调能力,只有国家才能保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也只有国家才能站在全国的高度对全国的铁路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建设时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越早地完成对经济发展越有利,“乘数效应”也越早体现。公路运输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运输量相对较小。对全国的公路建设,国家应该保持着“抓大放小”的态度,即着重规划建设公路运输中的“大动脉”,而对于“毛细血管”则应该放手给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以保证其灵活性和建设效率。
    3.建立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极为庞大,甚至有时候国家财政预算都不一定够,同时国家财政也并非必须要独立承担,也可以吸收利用其它资金。而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资金就代表着资源,没有资源是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的,何况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重大工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考虑资金问题,这对于那些财政富裕的政府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财政暂时紧张的政府来说可能就是个大问题,所以这就涉及融资问题。
    (1)融资效率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就如人体血管一样,有了畅通的血管才能把人体各个部位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时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果营养物质的运送不及时,势必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尽快开始,越早越好,因此融资必须高效,以便于尽早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融资安全问题
    在融资过程中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资本可以要求合理的经济回报,但是基础设施的所用权必须绝对掌握在国家手中,外资和民间资本只能享受经济收益。目前的一些成熟做法或许可以借鉴,比如让出资建设方承包经营若干年限,建设的资金由出资方承担,国家提供土地等富余的资源,承包期限内的基础设施所产生收益也由出资方享有,到期后按协议转为国有,或在到期前由国家进行赎回,由国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对于财政紧张而又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比较迫切的国家非常有利。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吸收引进资金,还可以用在吸收引进技术上。
    1.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必须的,因为现代社会是国际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之间只有相互分享、学习新的技术才能提高各自的生产力,为相互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开放的目的就是和各国分享、学习或交换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假如A国和B国各有一门先进技术,如果他们不相互开放,那么他们都只会有一门技术,如果他们相互开放,先进技术或分享或交换,那么他们都会拥有两门先进技术。那么他们各自的生产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和经验不是具体有形的物资具有排他性,分享了就会少,技术和经验是知识,分享了是不会少的,如果相互分享那么就是互惠互利了,何乐不为呢?同时由于各个国家术业的专攻不同,发展的优势不同,所以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也是一件扬长避短互惠互利的事情。所以一个国家要发展,对外开放是必须的是明智的。
    2.开放的有计划性
    注意好开放度与国家发展度相匹配也是必须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期必须考虑到民族企业生产能力的发展,设置一定的贸易贸易保护措施,让民族企业“成年”然后在放心地参与国际竞争。其实这并非自私的贸易保护主义,反而是为了保证公平。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国家来说,民族经济如果一开始就和跨国经济体一起竞争,那么那是极不不公平的竞争,就相当于让刚刚出生的婴儿和专业的长跑运动员进行赛跑,他们或许可以勉强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他们不是同一重量级的选手,处在发展初期的民族经济体是竞争不过拥有雄厚资金、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跨国经济体的。如果国际发展初期就全面开放,那么就等同于把民族经济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经济在发展初期必须得到保护,使其不受国际上已经成长完成的经济体的压倒性竞争。当然“成年”总得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其永远处在“襁褓之中”成为“巨婴”,所以开放是必须的,开放最终也必须是全面的。待民族经济发展壮大后必须逐步开放竞争,使其在与国际的竞争中保持危机感,使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改进管理经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经济更加优秀,为国家和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当然民族经济在与跨国经济体进行竞争之前,在壮大的过程中也必须要竞争,“婴儿”虽不能和“成年人”竞争,但应该和同等重量级的“婴儿”进行竞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成长中“练好肌肉”,才能有一天敢于和跨国经济体进行竞争,这就需要国家要在国内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他们在成长中能够充满竞争。
    3.国内唯一的法定流通货币
    国内的流通货币必须是本国货币。进行国际贸易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购买本国的商品,如果其他国家的货币在本国直接流通,对于国内经济的协作效率是有碍的。因为如果国民手中有两种以上的货币,那么他可能会花一些额外的时间去对不喜欢的货币进行兑换。同时在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认可或持有的不是同一种货币那么他们就对不同的货币进行真假的识别,然后进行汇率的计算,如果货币的种类多了还得查找不熟悉的货币汇率是多少等等各种繁琐的环节,这样交易就难以达成或花更多的成本才能完成交易,这样对买卖双方都不利。所以在一个国家流通一种货币是最好的,既然只需要一种货币,那么这种货币理所应当是本国的货币。
    国内流通的货币应当是本国货币是因为流通货币的发行权必须掌握在本国手中,只有发行权在本国手中,国家才能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经济形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及时地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或引导实现各种经济目标,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国内只允许流通一种货币,那么外资在国内进行交易之前就必须对所持有的外币实行兑换。国家通过外币兑换的环节,就可以统计了解进出国家的货币量,就能够有效地对进入国内的外资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于大量的、异常的外币兑换流入或流出进行必要的跟踪、分析、监管,以防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经济体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与国际游资热钱的快速进出一些亚洲国家有重要关系,所以在进行国际开放贸易的过程中实行国内唯一的法定流通货币政策是实现有效的货币管制进而保护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十)消除各种保护主义,创造公平高效的竞争环境
    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地方政府利用其手中的行政权力,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经济上实行差别待遇,对地方的企业进行保护,或者是对其违法行为诸如制假、售假行为,或者违反环保规定如污染等提供保护伞。还如,对企业间的重组、合并进行行政干预,或者只许自己的企业去兼并别人的企业,而不让别人企业进来兼并自己的企业。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和干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有效地打击和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是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家大市场的重要保证。
    本书在上一节讲到国家要实行符合国情和国家发展度的对外开放,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只是这个地方比较大,是国家级的地方保护主义。为什么本书对国家级的地方保护主义持肯定态度而对国内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持否定态度呢?这是因为在国内的各地受同一个中央政府的管理,而各国之上就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在的联合国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未对各国起到多大的管理作用。因为一国内的各地受同一个中央政府的管理,那么即使有的地方因为没有地方保护主义而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国家也会用转移支付等手段从大体上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会使各地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这既是政府存在的一个使命和义务,也是为了使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国家之上就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协调各国之间的利益,如果完全放弃国家级的地方保护主义,那么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就会拉大,但是受益的国家是不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帮组落后的国家进行发展的,即使有远见的智者为了维持整个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想帮助落后的国家也会力不从心,而且基本上得不到所在国民的支持,长久下去,各国间的经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贫困国家的发展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可以实行国家级的地方保护主义,而在进行国内贸易时却要努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2.创造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
    人才也如市场上的一般主体一样,有竞争才有动力,才能够成长。正是有了各类人才的成长,国家和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正常自由的市场是天然具有竞争性的,而要在人才之间形成竞争力,就得形成自由的人才市场,为人才的自由流动扫除一切障碍。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要具备竞争性的先决条件是雇佣人才的各类经济体首先要具备竞争性,因为具备竞争性的经济体为了生产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得不看重人才的能力里而在雇佣人才时进行筛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们也必须不断努力地提升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市场淘汰,从而就保证了人才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就保证了国家和社会的不的发展进步。
    在维护人才市场竞争性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体所起到的作用超过公有制经济体。因为公有制经济体由于其特殊使命使得其竞争性总体来说不如非公有制经济体。甚至从微观方面来看,某些公有制经济体它们的存在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但是从国家的高度,从全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要创造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就得对公有制经济进行必要的限制,就如本章第一节中所说的那样,公有制经济体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领域外,在其它领域都应该尽量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社会市场的竞争性,维护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使人才因竞争而进步,最终促进国家经济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十一)平衡经济,缩小差距
    经济发展由于资源、人口、区位等客观因素和发展理念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形势,地区间也会存在着各种发展差距;同样由于社会成员个人能力、机遇等各种因素,也会形成收入不同的群体,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国家对各地和各收入阶层的经济发展干预较少或没足够的经济能力有能力干预的时期。不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发掘经济发展潜力的时候,平衡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缩小各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应该被提上日程了。应该说,平衡经济发展应该以强大的政府财政支撑为条件,通过财政支出等再次分配的形式,调剂余缺,为国家培育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确立买方市场,增强国家经济内循环的基础。
    1.缩小社会各经济阶层的收入差距
    就如本章第三节第10小节所讲的那样,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合理消费市场的产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要在不影响社会发展效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消除财富过度集中和社会的过度贫困,建立起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以培育壮大国内的买方消费市场,从而维持和增强经济循环的能力,保证生产的持续运转,促进生产力的维持和提升,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缩小社会各经济阶层的收入差距还是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社会的财富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财富过度集中在极少的一部分人手中,必然导致社会上的很多成员只能够获得极少的社会财富,贫富差距越大,贫困人口就越多,生活艰辛的人口就越多,国民的整体幸福指数就会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就像古代的有的才子“恃才傲物”一样,在现代社会,部分“财子”也会“恃财傲物”,引起普通民众的反感,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社会,如果出现一些有失公平正义的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美好期待和认同感,影响社会大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奋斗热情,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
    2.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具备很强的“马太效应”,如果没有国家有意识地干预,经济发达地区将越来越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区将越来越落后,最终引起国家经济生态的失衡。因此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后,就应该对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大力的扶持,使之逐渐跟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节奏,逐步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程度。当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国内的消费买方市场又会扩大,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也将会更进一步。除了直接使社会经济受益,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当地一系列的发展。比如带动当地人才资源、特色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些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
    一般来说,国家要想扶持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培育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比如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培育开发人力资源;其次,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再次,从国家层面来讲,可以充分利用落后地区的优势,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比如在内陆地区发展对产品运输依赖较小的信息产业等。这些都需国家和地方政府持久的努力或借助经济发展升级的好形势。
    除了以上方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平衡各地经济的发展,在短时期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国在这方面采取的“对口帮扶”的措施就比较不错。对口帮扶就是把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个经济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让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帮助经济落后地区,使他们协调带动发展。援助方通过提供人才、资金、技术、工作岗位、先进生产方式等,帮助受援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发展好各类地方特色产业;同时帮助受援助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人口的就业收入,帮助受援助地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市场。通过全国性的对口帮扶,让每一个发展落后的地区都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帮扶,使全国整体告别落后的发展状态,从而充分开发利用全国的各种发展优势和建立起全国性的有消费潜力的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买方市场,从而增强经济在国内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生产力升级的能力。
    第十二节目前就只想到这个了,如果读者朋友们有其他的观点,欢迎提出来
    1.纸币
    当今社会进行财富交易流行的货币是纸币,金银货币渐渐将成为或已经成为历史(纸币最初只是代表金银货币,但后来却自成一家),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目前只是代表纸币,未来或许也会自成一家)还未成为主流,故在此主要讨论纸币。纸币不过是在一张纸上面画上几个符号而已,就成为了发展经济的法宝(道家的法宝种类之一符箓,也是由在纸上画符号而成),但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使用这个法宝,而且如果聪明人使用好了这个法宝,那么他就可以产生魔法般的效果:“点石(纸)成金?”。金银等实物货币由于产出有限,使用不便而且可能遗失磨损,必然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使用频率需求。而且金银货币的发行权属于大自然,不受国家意志的影响,国家很难有效利用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而纸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意志对纸币的数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使用纸币比金银货币更容易宏观调控,更容易让国家掌控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使用纸币对国家的好处比使用金银货币好得太多了。不过纸币用得不好也会造成许多不利后果,所以说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
    2.货币的发行权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并且是由唯一的机构发行
    流通中的货币对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货币发行增长量超过了社会生产的增长量,那么就会造成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发行的增长量不及社会生产的增长量,那么就会造成市场上的通货紧缩。虽然完全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发生过大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况,那么国家的经济一定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所以一个国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发行权必须掌握在本国手中,因为只有本国的政府(广义)才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休戚相关,才可能具备应有的责任心尽心尽力地控制好货币的发行规模,以确保经济的良好运行。
    在开展对外贸易中,外国货币在本国购买产品必须先兑换成本国的货币,并且应该对兑换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因为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时相当于本国在增发货币,如果增发过多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有损害本国经济的风险。那么应该怎么控制呢?我认为应该以外币持有者到本国交易(或消费)的数量为基准进行限额控制,而不能随意兑换。因为他们如果买了本国的产品或服务,代表着本国生产力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提供/增发的货币),即生产力与社会中流通的货币相适应,只要有相对应足够的生产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货币的增加也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了,也就不会对经济有害了。怕就怕,没有相应的生产力做支撑而外国热钱大量涌入、兑换,从而引起严重通货膨胀,有损经济健康发展。一国之内由于经济发展效率和经济安全的需要而必须使用唯一的货币;国家能为了够随时有效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而必须要对货币的发行量收放自如。要做到以上两点,只有把一国之内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在唯一的一家机构里面才能做到,这个一国之内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一般被称作中央银行。
    3.货币发行机构必须专业,懂行
    由于货币管理的重要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可产生的重大影响,经济管理从来都是一门复杂高深的学问,这就要求货币发行机构必须专业,懂行。只有专业的货币发行管理机构才能够根据市场上经济发展的形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把经济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引导,而不是其他方向。其实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在一些异常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采取了错误的货币管理措施而导致经济形势更加严重,甚至造成经济危机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这些国家都带去了深刻的教训。所以国家的货币管理机构必须专业,懂行。这不仅要求该机构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该机构的管理官员也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如此才能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制订提供专业和有用的咨询、参考和建议。在有必要实施货币手段振兴或挽救经济时制定出合适的货币政策,保证其政策的及时、有效、无后遗症。
    4.货币发行管理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一般一项政策都有短期的效果和长期的影响,对于货币政策这样的重要手段来说也是如此。有时候采取货币政策这一简单的方法确实可能在短期内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使经济在短期内看上去可能又前进了一步。但是有的政策是短期有益而长期有害的“饮鸩止渴”式政策,这样就会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刚性,比如利率的升降。市场总是喜欢利率下降而厌恶利率上升,因为利率的下降总是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至少在统计数字的显示上是这样,比如拉动国内GDP数字的上升。但是低利率政策的效果总会有降低的时候,下降到一定程度,大家又喜欢再次降低利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很少有国家会想着提高利率的,因为这会导致很多人的反对,于是这种只降不升就形成了货币政策的刚性。在一国之中对经济发展负责的一般是政府(狭义),如果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指挥中央银行,那么它就可能为了经济短期内的、数字上的增长而滥用货币政策,长此以往,经济必然会引发难以挽回的系统性风险。所以中央银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专业、科学、正确的货币管理政策。
    5.保证货币的流通效率
    货币作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交换中最重要的媒介,必须要保证其使用的效率,保证其不因使用的不便而影响到流通频率。只有保证货币能够快速地流通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流通,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保证货币的流通效率一方面是要保证货币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是要设置合理的货币面值。
    保证货币的公信力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要保证市场上流通中的货币绝大部分都是真币,这样人们在使用货币的过程中就不会担心得到假币而减少货币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出现为了鉴别货币的真假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经济成本的情况。要保证流通货币的真度一方面是要保证货币的制作难度和水准,使其难以模仿;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对假币的打击力度,对假币的制作、贩运等行为处以重刑。2.要保证货币的购买力不能出现剧烈的波动,就是保证不能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或太大的通货紧缩使货币大幅贬值或升值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货币所有者的安全感,保证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和对货币的渴求。
    设置合适的货币面值。这要求货币的面值不能太大或太小且购买力适中,保证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货币时计算简单,收支方便快捷高效,减少经济交易过程中因使用计算货币而影响交易效率的情况。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货币的面值太大还会增加假币出现的风险,影响到货币的公信力。
    纸币是个好东西,有了它,经济发展是可控的,至少和平年代是这样。如果没有可以进行通货膨胀操作的纸币,富人们将在对待财富时进多出少加大储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国家和穷人的收入将越来越少,最终国家会失去对经济的掌握力度,而普通人会因为生存而变得越来越贫穷,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在未发明纸币的或纸币只作为信用不强的辅助货币凭证的古代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古代社会王朝后期国家财政紧张和底层百姓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如果国家有计划有预期地通货膨胀,富人将担心财富贬值而把财富用于投资(或者说消费),这样就会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流转循环和发展。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国家可以通过通货膨胀(不能随意无底线无限制)保持国家财政收入不降低,能稳固保持对国家经济的掌控和保证对最广大国民的社会保障。
    通货膨胀可能会让穷人(尤其是不会理财的人)更穷,这就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来补偿,保障低收入国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如果国家用得好,其实就是在收入再次分配时顺应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借富济贫。不过在运用时要把握好度,要考虑到是否影响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效率。不可影响国民奋斗可向上,多劳可多得的自然、社会规则。
    7.货币汇率控制
    汇率就是外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比率,汇率的大小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工商业体系和现代生产能力不足、发展低端的来料加工出口产业、对出口贸易比较依赖的国家,低汇率可以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些国内资源缺乏,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或者一些发展初期经济比较薄弱需要大量吸引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经验的国家。在实行货币管制,国内只流通一种货币的前提下,汇率对国内经济循环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国内市场都是统一的,主要是对想在全球实现最优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国际经济体产生影响。在经济发展初期,汇率应调低,这样就会让国际经济体在生产全球化布局中被本国低廉的人力、土地等资源所吸引而来投资建厂。这些国家用低廉的人力和土地等资源帮助国际经济体降低生产成本,而国际经济体为这些国家带来发展所需要的外汇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优秀成熟的管理经验,并且不自觉地为这些国家构建起完整的生产体系起到积极作用。国家在借助外资和外部科学技术管理体系等建立或充实国民生产体系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特别是充足的可持续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国家生产能力。在引进国际经济体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应主要引进实体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出现引进过多的热钱产生金融泡沫、引起通货膨胀经济虚假繁荣而实际生产力发展不前的情况。
    当然还应当看到低汇率有利于促进出口,而不利于进口,如果对于进口有大量国内无可替代的需求的(如能源)要慎用低汇率,或者说要算好总账,确定好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操控汇率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如果因此而产生的贸易顺差过大还会引起贸易逆差国家的不满,因此要注意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积极利用外汇引进先进技术等不断提高国内的生产力,使赚得的外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为了保护国家经济不受经济已经发展壮大的国家的不公平竞争,有意保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汇率是合理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经济已经发展壮大了,依然还想用低汇率的方式发展,那么就是对别国不公平了,那就是不合理了,也不利于增强本国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可以等国内经济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到一定程度后,让本国经济与世界上主要国际贸易经济体有相同的起点后,使本币价值回到应有的水平,使本国经济勇敢地接受世界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因为唯有公平竞争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成为世界一流,最终促进国内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金融业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在现代的经济市场中,资金就代表着各种资源,而金融业就是提供资金的。金融业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国家要把握好金融业的运行规律,合理规划,使社会上的资金能够向水一样流向资金需求的“洼地”,使需要资金进行启动运转的现实经济体能够正常启动运转;同时金融业也要像水一样起到“利万物”的作用,把金融用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产业当中。国家也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避免社会把金融当成一种通过各种方式隐蔽而间接地损人利己,进行牟利的手段。因为只有现实经济才能直接推动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金融业脱离现实经济就会容易形成金融泡沫,最后受伤害的不仅是金融产业还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能够得利,但受伤害的是社会和国家)。
    有没有在看的朋友?有的话请多提提建议,谢谢!
    有没有在看的朋友?有的话请多提提建议,谢谢!
    有没有在看的朋友?有的话请多提提建议,谢谢!
    (十五)国有企业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进行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国有企业,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由于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一般来说,国有企业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特点,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与民营企业类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1.国有企业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出现的原因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但对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利润比较大的行业政府直接经营所获收益要远远高于税收的收益,正是国有企业最初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中国古代官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垄断盐铁经营权,算是国有企业出现的早期形式,在古代国有企业的作用主要就是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如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改革家管仲为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实行了“官山海”(“官”即“管”,“山海”即开矿铸铁和煮盐)的政策,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铁专卖制度。据管仲粗算,齐国据此一年可获6000万钱,为齐国实现富国强兵,成为春秋第一霸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后来汉朝汉武帝时期,为了支付庞大的对外征战军费,扭转国家的财政困难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出现第二个吴王刘濞),在“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下,从各地诸侯和富商豪强手中夺回盐铁等重要经济产业,推行了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为汉王朝的长期征战,为刘彻成为汉“武”帝提供了支持。
    (2)快速实现国家现代工业化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后,欧美各国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逐渐(或者说迅速)与亚非国家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这就导致了亚非国家逐渐变成为欧美强国的殖民地。一些亚非国家为了自保不得不向欧美各国学习,以期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振兴民族经济,其中就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各种现代工业企业。在落后的亚非国家中,一般来说只有政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创办现代工业企业,如果只依靠社会私人力量是很难实现快速现代化的目的的。这样就形成了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和日本、二战后从殖民统治下实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如此,以及二十世纪的苏联在创办国有企业时也有快速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目的。在这一段历史时期,虽然国有企业也能够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但主要作用使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为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打好必要的工业基础。
    (3)稳定经济发展
    二十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大萧条的出现使古典自由经济学理论开始受到社会的质疑,以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为主要观点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家宏观调控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管理和稳定经济社会的必要手段。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思想得到认可和发展,作为宏观调控工具之一的国有企业也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纯粹靠自由竞争维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开始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将能源、金融、保险、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逐步改为国家接管,以便于更好地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维护经济安全和稳定。
    2.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上面提到国有企业产生的三种原因中,前面两种是国家为了实现财政增收后快速实现工业现代化而主动采取的行动;后面一种是国家面对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而被动地建立国有企业。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待不同历史使命的国有企业的问题上,国家也应该保持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促进国内整体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1)增加财政收入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应该主要依靠税收,国有企业虽然也可以为国家财政提供一定的收入,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形成垄断地位缺少竞争后更是如此。虽然国有企业每年都会为国家财政提供一定的收入,但如果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账”,国家是得不偿失的,况且有的国有企业还可能发生亏损,时不时的需要靠政府“输血”才能生存。因此,在现代社会国家应该有选择性地放弃依靠国有企业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手段。对于那些在科技性很强而社会力量又有能力独立经的经济领域,国有企业应该逐步退出,以促进社会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科技的进步,增强该领域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对于那些科技含量低但却利润丰厚的奢侈消费品行业,国家可以继续经营来提高财政收入。因为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来建设国家和社会而且不会影响到社会科技的进步,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应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2)促进现代工业化型
    对于这一部分国企,当初成立的原因是实现国家的快速现代工业化,实现缩小和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差距的历史使命。这一部分企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科学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领域,对国家总体生产力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民间力量有能力并且可以交由社会民间经济体经营发展的一些领域,国家应该逐步退出或对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并放开市场,让民营企业能够和该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公平自由的竞争,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对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那些涉及国家安全或经济命脉而不适宜社会企业经营的行业或社会企业没能力经营的行业则可以继续保持国有企业的经营地位。但是这些企业也要设定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在各自领域的科技和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并且要注意对整体社会生产力提升的促进,分享能够提高社会产生力的先进科技给社会,来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比如在过去很多军事技术分享到社会以后就给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比如计算机等等。其实这也是冷战后期,美强苏弱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军事科技不断转化成民用技术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且为军事科技研究机构给与丰厚的资金回报,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形成了社会生产力和军事科技双双进步的良性循环;而苏联军事科技很少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国内的社会生产力就逐渐落后而军事研究的资金支持也渐渐捉襟见肘,从而整体经济被军事竞赛拖垮。所以,对于促进现代工业化型的国有企业,怎样对待它们能够更好地继续促进整体社会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就怎样对待它们。
    (3)稳定经济发展型
    这一类型的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这一类型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保险、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存在对于国家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对于维护经济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类企业的存在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经济目标居次。在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保证在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效率也同样是必要的。因为这些领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关系到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成本,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在这一领域的国有企业也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不能只存在唯一的一家企业,保证在一个行业中至少存在三家以上的企业,它们平时独立经营,公平竞争,促使它们尽可能地提供按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定价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实现社会运行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美国的国有企业(引自百度百科)
    美国的国有企业地位一般,为体现“公私官民平等和政府不与民争利”的法律原则,国有企业除享受政府经议会批准的固定拨款(如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每年1.3亿美元),基本没有其他特权,甚至有明文规定国有企业不得上市融资。国有企业只允许从事私人无法做、做不好或者无利可图的行业,如邮政、公共交通、自来水、污水处理及环保、博物馆、公园森林、航空管制、部分跨州电力水利及公路铁路、部分港口、部分军事工业、航天、老人穷人及退伍军人养老和医疗保险等行业。
    (十六)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人类的食物都是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所以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本节文章所讨论的农业主要是指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种植业。
    1.有效的农业经济制度
    农业经济制度是指有关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有效的农业经济制度可以吸引优秀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建设中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在目前世界上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应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优胜劣汰,在生存竞争中保持生产的效率和发展的动力。由于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对于农产品出口应该受到国家必要的监控。现代信息社会可以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预测与调节,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培养农业产业的生产能力,壮大农业的发展实力,使国家不为粮食安全担忧。
    在工业革命之前,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口都要从事农业生产,虽然有一部分人从事手工业,但是社会的主要产业还是农业,那时候也被称为农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社会时期,虽然农业的生产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不然不可能出现手工业),但是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工业革命后就不一样了,工业不仅促进了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还带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特别是机械化和化肥的使用更是让农产量年年递增。在工业与农业结合之前,可能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自给自足(甚至有时连自己也满足不了)的小农经营模式,有大量的农民各自经营着一小块粮食产量只够满足自己家庭的小块土地或向地主家租用土地进行耕种。那个时候理想的状态就是国家保证“耕者有其田”,让国民有安全感。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开始运用后,要想使粮食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应该进行集约化经营。而且农业进行集约化发展不仅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一方面是因为粮食的集约化生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另一方面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城市的生存成本更加低廉),促进工业的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处理好农业人口和土地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或工业不发达的国家,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业人口,而土地基本上是农业人口唯一能够保证其长期不挨饿能够让他们产生安全感的重要财产,是他们的“饭碗”,因此在处理农村土地问题时一定不能简单粗暴,要深谋远虑,科学合理。
    2.农业与粮食安全
    粮食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正常人类的生存是离不粮食的。因此粮食不管是在过去、现在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想要保持国家的稳定,就一定得保证粮食储备的稳定。而要保持粮食储备的稳定重要的有两点:一点就是要具有足够发达的农业生产能力;第二点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能力。农业生产能力最起码要能够保持自给自足,即自己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自身的消费,按照中国的说法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如果粮食不能够自给自足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在和平年代和风调雨顺的年代还好说,还可以向粮食产量过剩的国家进口,一旦遇上战争年代,特别是像一战、二战那样的世界级战争,粮食的生产、运输都是很大的问题。战争可能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和足够的环境生产粮食,你想进口可能也买不到。其次战争导致交通的阻隔,就算你买到了也可能运不过来。所以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是危险的,一旦遇上粮食危机,那对国家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第二点,足够的粮食储备能力。光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不够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社会在发过程中不会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必然会减产,如果是局部性的还好,还可以靠进口解决,如果遇上大面积的,国际性的自然灾害,那么进口都买不到。人祸主要是战争,这点前面已近说过了,影响可能比天灾还严重。所以国家为了应对天灾人祸可能产生的粮食危机,必须对自身的粮食储备能力进行建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加强质量监督,保证食品安全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健康,国民的健康离不开食品的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体都有强烈的营利愿望,不可否认,这是促进社会创造价值、驱动社会向前进步动力,一般情况下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有的经济体为了营利而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唯利是图,不顾后果,对社会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来进行管理和纠正了。而食品生产领域正是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的关键领域,它直接影响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国民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再怎么严格都不为过。
    4.发展多种化经营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薯类作物 (包括甘薯、马铃薯等) 及豆类作物 (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 。在营养上,谷类作物主要提供淀粉、植物蛋白、维生素等,豆类作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等,薯类作物主要提供淀粉、维生素等。在粮食作物中被当做主食的主要是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谷类作物虽然更令人喜爱,但其对生长的自然环境由其是水的要求较高,故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而薯类作物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末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人口对谷物粮食需求不足的矛盾,这也是中国在明清时期人口大爆炸发展成如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重要原因。
    发展粮食多种化经营,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的土地和不同的季节生产粮食,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同时发展多种化经营还可以分散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的风险,保证粮食产量的相对稳定。所以发展粮食多种化经营是保证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5.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于任何产业都适用。对于现代农业来说,靠人力精耕细作已不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了。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是靠科技,用科技来改良品种,用科技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用科技来提高劳作效率,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以前靠人力进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也正在被更高效的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就是因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对农产品改良发展出“杂交水稻”产生的效果,请记住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叫袁隆平。除了改良品种以外,现代农业还十分注重对农业化肥的使用。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是指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施用化肥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据统计,在各种农业增产措施中,化肥的作用占大约30%。以上这些都是发展农业科技产生的效果,当然对于农业科技不仅可以自主研发,还可以积极引进。除了依靠科技,还可以积极改良生产方式,如果中国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加大机械化的普及率,特别是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已比较普遍)机械化的普及率,那么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中国的粮食安全更加稳固。
    6.兴修水利也是必要的
    发展农业离不开水,水源有自然的有人工的。自然的水源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地形是相对稳定的,而气候就要难预测得多,这就导致了多种多样的气象灾害。每一次发生气象灾害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农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造成农业的减产。而且就算气候稳定,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季风气候区也存在明显的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制约农业的发展。地形会造成水资源空间上的分配不均,气候会造成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两者都会制约农业的发展。而要打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对农业产生的制约,兴修水利就十分必要了。比如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旱涝灾害,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调水工程可以调剂余缺,解决水资源空间上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灌溉工程、水渠、梯田等都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增产。如果要研究兴修水利对农业甚至人口、经济的影响,推荐研究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的影响就是形成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有多发达呢?或许“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以说明。
    7.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加强农业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在读中国历史时读到战国初期李悝变法,在这场著名的变法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尽地力之教”。李悝认为,种地的时候,如果不用心,可能就只会得到七成的收获;如果超常用心,可能就会得到十三成的收获。看似只有三成之差,实际却有六成的差别,怎么能够不引起重视呢?在古代社会,农业可以说是入行门槛最低的行业了,也是社会上从事人口最多的行业。但在古代社会,农技的传承一般是在家庭之内完成的,在古代因为农业技术发展程度和更新换代频率相对较低,而且受信息传播手段的限制。农业培训的需求不高,而且实现全面的培训难度较大,虽心有余却力不足。但现代社会则不同: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发展、更新换代比较快;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现代社会的以上两种变化,前者使农业职业化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需要;后者为农业全面职业化培训提供了可行性,创造了条件。需求是有的,手段也是有的,就看国家的重视与否了。
    (十七)工业
    工业就是现代社会中利用各类精密巧妙的机器进行批量化、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机器进行生产,人只用于控制关键的生产环节。工业生产主要是对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进行加工或装配的过程。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它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现代国家来说,一定要重视工业的发展。
    1.国家掌握重工业
    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重工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重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需要,重工业如能源、钢铁等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应该掌握在国家手里,以便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护。
    就发展方面来说,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况,但重工业体系建立起步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大,如果靠社会民间经济体自然的积累建设,那样重工业就会发展十分缓慢,相应的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就会十分缓慢。就发展方面来说只有国家才有足够的能力集中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启动重工业体系建设。要想研究这方面的问题,20世纪苏联成立后,通过国家主导进行重工业建设,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国家主导、统一规划可以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发展初期宝贵的社会资源。应该注意的是国家在主导重工业建设时,要集中人、财、物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进行发展,生产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如果采用落后的、粗放的生产发展方式进行重工业体系建设,那最终也是对宝贵的资源和发展时间的浪费。
    由于技术对工业生产力影响极大,而国家发展初期,在重工业体系建设起步阶段很有可能是缺乏先进技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最困难的往往是从0到1的阶段,也就是起步阶段,当工业发展处在这个阶段时,国家的外交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想要快速地完成必要重工业体系的建设,最高效可行的其实是从友好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和基础配套设施引进,不然只依靠市场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外汇,而对于最初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两样都是比较缺乏的,不然就得花很长的时间慢慢引进积累,费时费力。在完成0到1建设的阶段后,重工业可以通过合作形式,用廉价的劳动力或廉价土地等其他资源,或者用市场换技术等方法,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然后再通过教育培训、学习研发等手段形成自己的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市场换技术,就是要让被引进的国际经济体在本国发展过程中有经济收益。引进的国家可以牺牲部分经济收益来换得国家对这些重工业企业所有权的控制,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吸引更多的拥有先进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的国际经济体到本国来参与建设。
    在国家发展初期要对国家重要工业企业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过早被卷进国际竞争中被其他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经济体击败,保证国民企业有机会和足够的时间成长。但一味地保护不是长远之计,随着企业的发展应有计划地逐步卸下保护措施,最后让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此方能避免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思进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
    2.军事工业关乎国家安全必须由国家控制
    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的实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关系到国防和国家稳定,毕竟现代再也不是冷兵器时代那种靠人力多寡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了。就像国家的粮食生产一样,国家的军事生产也应该实现独立。一般来说初期应尽量做到武器生产和国防消耗的自给自足,随着国家的发展,后期军事工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向需要购买武器的国家出售武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本国的军事工业提供一定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工业的竞争中不断地改进升级自身的生产水平。
    在发展方面,军工对技术的要求特别大。由于各国对军事技术的重视,引进先进技术一般是难以达成的,即便是有也是对方淘汰的而且代价不菲。由于技术的引进比较困难,因此就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加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当然如果自身的技术实在明显落后,即使是先进国家淘汰的,如果值得学习借鉴也应该积极引进。
    军工技术主要靠自身发展,但引进这个途径依然不能放弃,对于现成的领先的军事技术,一般是受到它国高度保护而难以引进的。不过可以吸引先进技术人才(当然自己也得大力培养),毕竟技术都是人才发明创造的。当然引进人才也会花费不菲而且要有好运气,因为如果百分之百确定能够创造新技术,他国自然也不会放手。好运气也指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些机会,如二战时期美国从欧洲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就是如此。
    3.轻工业大部分可以让民间资本运营
    轻工业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相对于重工业来说,轻工业一般种类比较多,涉及领域较广,启动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少,生产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轻工业,国家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让社会经济体自发的进行组织、运营。一方面是因为人财物需求较低,社会经济体有运营的实力。其次,市场运营更能增强其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从国家层面来说,轻工业涉及的种类多、领域广,如果由国家经营难免力不从心,影响市场效率,难以满足国民各种各样的生活消费需求,而在具有竞争性的市场,市场主体一般是非常乐意满足“上帝”的各种需求的。有一个说法是国家对于经济的管理应该做到“抓大放小”就是抓住重要的涉及经济命脉的重工业、金融业等,而放开对轻工业等的控制,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9:4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