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春秋是一口大锅,里面什么都有!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春秋是一口大锅,里面什么都有!

作者:天下正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先从齐国开始,介绍一下它的来处。
    《封神榜》里姜子牙是个神仙,看看《史记》是怎么写他的!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我们熟悉的那个姜子牙,祖上是个大官,曾经辅佐大禹治过水。后代之中有的被封到吕邑,有的被封到了申邑,封到申邑的这一支就姓了姜。姜子牙本来是姓姜的,可祖上在吕邑待过,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吕尚。
    虽然是贵族的后代,可到了姜子牙那一拨已经没落了,他日子过得很窘迫,一直到胡子花白了,还没有什么成就。姜子牙不甘心啊,他觉得自己一肚子的本事,就是没人赏识,听说周国的西伯侯在求贤纳才,他就到西伯侯打猎路上的河边去钓鱼,为的是求一个偶遇的机会。
    这就跟伊尹扮成厨师跟商汤谈话差不多,姜子牙终于有了一次跟西伯侯面谈的机会。要说人家姜子牙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西伯侯心中的很多疑惑都被他给梳理清楚了,于是姜子牙被西伯侯带到了周国,而后封为国师,这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那会商纣自作孽,姬昌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动静搞的有点大惊动了商纣,被聪明的商纣骗到朝歌给关起来了。周国没有老大,有点稳不住了,这时候姜子牙的见识就显现出来了。他充分分析了商纣的爱好,然后送去了一批美女和奇珍异宝,结果真就把姬昌给赎回来了。
    回到周国以后,姬昌这身冷汗还没干利索,他觉得当务之急,除了不再去朝歌以外,就是要抓紧时间备战了。这才是姜子牙真正显身手的时候,他教姬昌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对没法争取的国家直接开战,还努力发展周国自身的生产。就这样,天下三分,周国已经拥有了二分。
    姬昌没有活过姜子牙,他儿子继位就是周武王。对于周武王来讲,姜子牙是亦师亦父的人物了,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姜子牙自然不会让孩子失望,他帮衬着周武王灭掉商朝建了了大周朝。
    建立国家容易,建设国家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姜子牙又继续送了周武王一程。他建议把商纣的钱财赏赐给有功的人,把商朝的粮食发放给贫苦的百姓,释放被纣王关押的贤臣,把大禹做的九鼎搬到周朝王宫。除以以外,还重新修订了周朝的政治,给天下做出一个姿态,周朝要跟天下百姓共同创造一个新时代。
    虽然姜子牙站到前台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可你看人家这老头,干了很多人几辈子都没干出来的事情,后代的不好说,往前数,也只有辅佐商汤打天下的伊尹可以跟他相提并论了。
    天下是大家一块打下来的,周武王论功行赏,把土地一一封给功臣和贵族们,第一个受封的就是姜子牙,封给他东边齐地的营丘,让他去建立齐国。老头毕竟年纪有点大了,再加上他觉得天下大事已定,所以就一路慢悠悠的往封地赶。
    就在快要到地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不知道旅馆的主人是什么来路,一天晚上他跟姜子牙唠嗑,我听说很多事情是得到困难失去容易啊,看你老人家睡觉这么安稳,应该不是去封国受封的吧。也许是说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啊,姜子牙一激灵,是啊,我这还没上任把地盘抓到手里,万一有了变故可怎么办?他马上觉也不睡了,穿上衣服是连夜赶路,第二天天刚亮就到了自己的封地。
    果然出事了,营丘有个邻居是莱国,是个夷族国家,莱国趁着商朝刚灭亡,周朝还没全面接管的这个空隙,想扩大土地,就相中营丘这块地方了。幸亏姜子牙及时赶到了,有了主心骨以后,营丘的将士们团结起来赶跑了来犯之敌,这才算没闹出了大乱子。
    你想一个周朝姜子牙都能梳理明白,何况一个齐国了,于是他重修政治,按照本地的风俗习惯简化了繁琐的礼仪,鼓励工商业,还利用靠海的优势搞活了水产这一块。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就提高了,附近老百姓一看,也纷纷来齐国落户,这样三年五载以后,齐国就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大国。
    周武王去世以后,姜子牙依旧健在,那时候周公辅佐周成王,管叔和蔡叔作乱,淮浦的夷族人也跟着闹事。周公自己的精力实在有限,又怕边远地区乱套不好收拾,就给姜子牙下达了一道命令:
    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棱,北到无棣,所有的诸侯国,只要有罪,你都有权利去征讨他们。
    这就属于有了一把尚方宝剑,齐国不管想打谁,只要找个顺口的理由就行了(后代齐桓公称霸,很多次打的就是这个旗号)。从此以后,齐国不但人口众多,土地面积也逐年扩大,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从姜子牙到齐桓公,齐国这几百年都经历了什么?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论功行赏被封到齐国。姜子牙之后名气最大的齐国国君,是齐桓公小白。从姜子牙到小白之间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这段时间里齐国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情!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在营丘建都以后,把齐国治理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附近百姓纷纷来投奔,齐国成为人口大国。后来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又赋予齐国征讨有罪诸侯的权利,让齐国一跃成为最有权势的诸侯国。
    姜子牙去世以后,丁公—乙公—癸公—哀公先后继位。那时候国君的称号,都是在去世以后追封的,你看齐哀公这个称呼,就知道这肯定是个悲伤的故事。
    齐国附近有一个纪国,跟齐国关系不太好,纪侯在周天子面前说了齐哀公的坏话,于是就悲剧了,周天子下令把齐哀公扔到锅里给煮了。人家是天子,齐国人的日子还要继续过,就让哀公的弟弟继位,这就是齐胡公,齐胡公为了防备纪侯对自己不利,把国都从营丘迁到了薄姑。
    齐胡公为了防备邻居迁都了,可很多贵族是不想迁都的,齐哀公另一个弟弟就很不满意,他从营丘起兵杀了齐胡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又把国都迁到了临淄。为了避免别人学自己,他还把齐胡公的子孙都赶出了齐国,这个新国君是齐献公。
    齐献公去世以后,儿子齐武公继位,齐武公之后儿子齐厉公继位。大家看看啊,厉公这也不是个吉利的称呼。齐厉公为人非常残暴,渐渐失去了民心,这时候原来齐胡公的儿子就潜伏回到了齐国,很多人打算拥立他做国君。
    这双方就展开了一战内战,齐厉公被打死了,可齐胡公的儿子也战死了,齐国人一看,干脆谁也别折腾了,就拥立齐厉公的儿子继位,就是齐文公。齐文公肯定要给父亲报仇,他一口气杀了七十多个参与攻击父亲的人,这个事才算告一段落。
    齐文公—齐成公—齐庄公—齐僖公,齐僖公有个弟弟英年早逝,留下个儿子叫公子无知。咱先不管这个名字取的怎么样,反正他很讨伯父的欢心,齐僖公给公子无知的待遇相当高,基本是太子享受什么待遇,他就享受什么待遇。那太子也是人,他对这个无知弟弟相当的不满意。
    齐僖公去世以后,太子继位就是齐襄公,齐襄公是个很有故事的人。齐襄公继位以后,首先就把公子无知的待遇给降了下来,然后看无知的表现。无知这个时候还是挺乖的,不满意归不满意,只是把不满意先放到了肚子里。
    齐襄公有个妹妹,兄妹俩很早就有奸情,后来妹妹嫁到鲁国,做了鲁桓公的夫人。有一次鲁桓公去齐国访问,夫人也跟着回了一趟娘家,结果跟齐襄公旧情复发了。很不巧的是,这个事情被鲁桓公发现了,这绿帽子带的实在窝火,他就把夫人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然后闹着要回家。夫人害怕了,这还是在齐国,要是回到了鲁国,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等着自己,她一害怕就把这事告诉了齐襄公。
    也不知道齐襄公是怎么想的,他就当什么也不知道,而后请鲁桓公喝酒,等鲁桓公喝的酩酊大醉,齐襄公一个眼神,让一个叫彭生的大力士抱鲁桓公上车。等鲁桓公的车到了地方,手下人招呼下车才发现,主人早就一命呜呼了。
    这么大的事情,鲁国人肯定不干了,再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多少也知道了国君被害的原因,就采用外交手段,让齐国给一个说法。齐襄公那个事情都能做出来的人,还用犹豫这个吗,他就一推六二五,把彭生杀了去顶罪。鲁国也是实在惹不起齐国,只好接受了这么窝囊的结果。
    齐襄公对邻国国君都这么随便,对本国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年他派连称和管至父带兵驻守葵丘,说好了一年之后就让人换他们回来,可一年之后是音信皆无,有人提了这个事情,齐襄公一摇脑袋,就让他们俩待在那里好了。这哥俩知道以后可就翻脸了,他们知道公子无知一直对齐襄公不满意,就联合他要一起做掉齐襄公,然后让无知当国君。连称有个堂妹,是齐襄公的妃子,可一直被冷落,连称就跟她打包票,事成之后让他做公子无知的正房夫人,前提是她要及时汇报齐襄公的行踪。
    有一次齐襄公外出打猎,结果受了伤,把鞋子还给丢了,回宫之后他就把管鞋子的给打了一顿。消息很快传到了宫外,连称、管至父和无知就带人杀进了王宫,齐襄公三藏两躲的还是被找到了,就这么一命呜呼了。因为齐襄公平时太没有人性了,也没有人出来管,无知就这样当上了国君。
    齐襄公不是好东西,那无知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在当国君之前,结下了不少的仇家。有一次他去雍林游玩,雍林那地方就有他的仇人,结果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无知在雍林被人家给解决了。
    现在齐国国君宝座空了出来,也没有人敢主动往上凑,臣子们就开始商量,应该要选一个有继承权的人出来。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当初齐襄公害死鲁桓公,又在国内为非作歹的,他这两个弟弟手下都有明白人,为了将来不受牵连,就分别保着二位公子逃往其他国家了。
    后面的故事就广为人知了,管仲陪着公子纠,鲍叔牙陪着公子小白,两路人马分别回国继位,最后公子小白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他就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为什么能当上霸主,看看他做了哪些事情!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在很多人心中,霸主就是国家强大,想欺负谁欺负谁,齐桓公应该就是这样的。要是这样想的话,那您对齐桓公的误会可就深了。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齐桓公都做了什么事情,才有资格做霸主的。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死后,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回国争当接班人。在赛跑的过程中,鲁国人用箭射中了小白,可还是没耽误他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公子纠只好返回鲁国,小白就是齐桓公。
    君子报仇,不分早晚。潜在的竞争对手在鲁国,鲁国还伤过自己,齐桓公光明正大的兵发鲁国。鲁国明显不是对手,齐军先是大败鲁军,而后截断了鲁军的退路,这个打击可是精神、肉体双重的,鲁国人非常害怕。
    这时候齐桓公先送来了书信,公子纠是我兄弟,对他我下不去手,你们帮我解决了他吧。他那个老师,就是管仲,这个人挑拨我们兄弟关系,我要好好伺候伺候他,把他押送到齐国来。
    鲁国人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勇气,乖乖的照办了。结果管仲到了齐国以后,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管仲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不管治理国家,带兵打仗,发展经济,都很有一套,齐国的气象就焕然一新了。
    齐桓公这一手很高明,国家有难的时候,鲁国来占便宜,我反手就是一记重拳,还让你说什么就得干什么,齐国的地位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大家都看好了,齐国还是那个强大的齐国,不要打我的主意了。
    再一个就是重用管仲,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跟齐桓公曾经是死对头。虽说是鲍叔牙极力举荐了,可齐桓公能放下成见,敞开心胸的接纳管仲,重用管仲,这份胸怀气度,就让诸侯们不得不都挑大拇指。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作为一个大国国君,齐桓公已经称职了,可还够不上当霸主的资格,后续他还做了很多事情。
    鲁国和齐国是邻居,它具备了一切受气包的特质,早在齐桓公继位前,鲁国就经常挨欺负,齐桓公更是隔三差五的来找茬。接下来的这一战最经典,他来自我们中学要求通篇背诵的课文《曹刿论战》。具体经过就没必要复述了,弱小的鲁国一鼓作气,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可后面很多人不知道,在打了胜仗以后,鲁国请求割地求和。
    这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其实两国的实力悬殊还是很大的,鲁国能取胜跟齐国轻敌有很大关系。虽然已经让你们知道,鲁国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可为了防止齐国报复,我们还是献上了满满的诚意。
    鲁国还真是有人才,在双方君主会盟的时候,另一个曹沬蹿了上来,他拿匕首挟制了齐桓公,逼着齐桓公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当时都吓坏了,赶紧就同意了。等人身安全后,齐桓公恼了,他要反悔,还要杀死曹沬。管仲及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曹沬,不值得坏了您的好名声。结果,齐国归还了鲁国的所有土地,齐桓公言而有信的名声就在诸侯中传开了。
    还有一次,燕国被少数民族山戎欺负了,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帅军远赴燕国援助。这次作战也是一波三折,老马识途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总之最后是赶跑了山戎人,齐桓公班师回齐国了。
    恩人要走了,燕庄公肯定是要送一送的,可能是哥俩比较投缘,这边送边唠的,就走远了。等两人醒过神来,已经在齐国境内了,当时有个规矩,诸侯国的国君,只有在送天子的时候,才能送出国。燕庄公有点纠结,齐桓公很果断,不能让兄弟你为难,从脚下到边境,这块土地就送给燕国了。燕庄公这回是彻底的拜服了,看看人家这气度,这魄力,本来燕国已经给停止给周天子进贡了(那时候好多国家都不把天子当回事),得了,从此我继续给天子进贡,我要做个守规矩的诸侯国。
    经过了这两件事,齐桓公的信用值爆棚,诸侯们明白了,这是个言而有信的人,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个道德楷模。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君,我们必须服气。
    到这个时候,齐桓公已经具备了霸主气质,只需要再进一步完善了。
    公子小白当年逃亡的时候,路过谭国,谭国人没接纳他,齐桓公继位以后,首先就把谭国给灭了。
    卫国受到了狄人的侵略,灭国了,齐国就联合几个诸侯国帮助卫国复国,还提供人力物力帮卫国修建新都城。
    齐桓公的蔡国夫人跑回娘家,齐国发兵灭了蔡国,因为楚国支持蔡国,齐国就兵临城下,顺便指责楚国不给周天子进贡。最后楚国承认错误,表示要恢复进贡。
    周惠王宠爱小儿子,有心要废掉太子郑,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周惠王去世以后,齐桓公带头,约鲁、宋、卫、许、曹、陈等国,一起拥护太子郑,把他送上了天子宝座,就是周襄王,周襄王感激不尽。
    几年后齐桓公会和诸侯,约定大家以后怎么尊重天子,怎么互相帮助。周襄王派人赐给齐桓公祭祀用的肉,象征着天子武力的弓箭,外加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车马。这是周天子给予诸侯国最高规格的赏赐,齐桓公成为天子认可的霸主!
    齐桓公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强大的实力,有天下认可的诚信,有谁不服就打谁的履历,还有救危扶难的优秀品质。所以他才是霸主!

    @秦汉的历史挺有趣 2019-06-05 15:24:56
    有点平铺直叙了
    -----------------------------
    慢慢进入状态
    落魄时宽容自己,得势时善待他人,这是管仲最伟大的地方!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平生有两个偶像。一个是统帅燕军,险些荡平强大齐国的乐毅;另一个是辅佐齐桓公,让齐国第一次崛起的管仲。我们这里不讨论诸葛亮为什么对齐国这么情有独钟,单单通过管仲的所作所为,揣摩一下他的心路历程。
    据《史记管仲列传》记载,管仲功成名就后,曾有过一次内心独白,把一个屌丝的落魄和无奈,书写的淋漓尽致。
    管仲说,我以前家里穷,为了讨口饭吃,跟鲍叔牙合伙跑买卖。每次赚钱以后,我都多分一点,别人都说我贪心,鲍叔牙却不这么看,他觉得我实在是太需要钱了。
    虽然做生意不行,我自以为头脑还不错,有时候会给鲍叔牙帮忙出主意。可就那么矬,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让他处境更艰难。鲍叔牙不觉得我笨,他认为人是有时运的,我只是处在干什么都不顺的阶段。
    后来我当官了,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拳脚飞黄腾达,可事情偏偏不如我所愿,干活常常让老板不满意,一次又一次的被免职。鲍叔牙不觉得我没才能,他知道我是没有遇到好老板,没遇到好时机。
    当官不行了,我又去参军,想通过立军功往上走一走。可上了战场,我是几次三番的当逃兵。鲍叔牙依旧理解我,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是有老母亲在家,害怕自己死后没人照顾她。
    终于我遇到了公子纠,给他当了老师,他对我也是言听计从的,前方似乎一片坦途。可一山还有一山高,公子纠失败了。跟我一起辅佐他的,有个叫召忽的哥们,人家是真烈性子,自杀了。我舍不得死,乖乖的当了阶下囚,从鲁国被解押回了齐国。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会把这些小挫折当耻辱,对我管仲来说,不能名扬天下,才是最大的耻辱。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看一看,管仲在名扬天下之前,是何等的落魄,几乎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后人都说鲍叔牙理解管仲,是因为他了解管仲,这是在管仲成功以后的说法,管仲受到这些挫败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恐怕鲍叔牙并不知道,他只是作为一个朋友善意的宽慰而已。今天我就从管仲后来的言行举动分析一下,他那些年,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心路历程。
    我觉得管仲在屡挫屡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英雄豪气,他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因为他非常了解人性,这一点,可以从他后来的治国看得出来。
    据《史记管仲列传》记载,管仲在治国的时候,讲过一句名言,仓库里有粮食了,人民就会懂礼节;肚子吃饱了,人民才会有羞耻观。这句话是管仲讲给别人听的,可何尝又不是他今昔对比的写照。
    以前穷的时候,他会占鲍叔牙的便宜,合伙做买卖多分钱;以前落魄的时候,只想活下去,他会当逃兵;以前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会忍辱负重,被押在囚车里,从公子纠手下转投到小白门前。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是天下第一大国齐国的相国,他自己不会受困于贫穷,不会受困于才华无用武之地,可管仲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窘迫,他开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
    司马迁评价管仲治国用了这么一段话“管仲治理齐国,流通货物,累计财物,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最后一句特别的吸引人,管仲处于高级管理者的位置,他发布政令不是为了炫耀权利,是以百姓容易执行为原则。百姓想要的,就顺从他们的心愿给予,百姓不想要的,就顺应民意废除掉。
    有人会提出质疑,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立场不同,管仲这样顺着百姓,会不会危害到齐国?这个怀疑多余了,管仲治理齐国期间,就是齐桓公称霸春秋的时候,就是因为管仲治国有方,齐国国力充足,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我这里大胆的揣测管仲,他肯定是个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可是在落魄的时候,他并没有和自己较劲,而是选择了善待自己、放过自己,让自己柔软的渡过一段又一段的低谷。而在权倾天下之后,他又审时度势,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要,善待百姓,让国家和人民共同发展。
    也许更多人看到的是,管仲辅佐下齐桓公的霸业,可我觉得,管仲最吸引我的,还是他身上这种以己推人的,人性的光辉!


    《史记》不止一次的讲,齐桓公几度想取代周朝!

    商汤是夏朝的臣子,商朝取代了夏朝。姬发是商朝的臣子,周朝接管了商朝。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代替周天子号令诸侯。那么齐国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建立个齐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其实齐桓公不是没想过,有几次甚至要付诸行动了。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前后九次会和诸侯,其中最威风的一次是在葵丘。那次之前,在齐桓公为首的几个诸侯国力挺之下,周襄王当上了天子,所以这一次诸侯会和,周襄王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周天子派人送来了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用的祭肉,这肉本身没多少价值,主要是附加在肉上面的价值有价值。本来是给祖宗们吃的,现在拿过来送给你,这份尊重可是沉甸甸的。
    除了祭肉,周天子还送来了朱红色的大车和弓箭,这些都是天子才有资格用的。当初周朝刚刚建立,管叔和蔡叔几个人叛乱,为了整个国家不被颠覆,周公就曾经给姜子牙下放过权利,天下诸侯如有叛乱的,你都可以放手去征讨。现在周襄王再次把象征天子权利的车马和弓箭赐给齐桓公,说明已经充分认可了齐国的地位。
    上面这两样都是厚礼重赏,可没想到后面还有更狠的,周天子特许,齐桓公不用跪拜谢恩。齐桓公这会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我可以跟天子平起平坐了,他就真没想再跪拜了。
    这个时候管仲戳了他一下,前面两样可以接受,最后这个不能答应,这有点过分了。齐桓公对管仲一向尊重,虽说心里有点不情愿,还是推掉了这个大礼,跪下谢恩天子的赏赐。
    这件事情以后,《史记》里没有记载齐桓公的心理活动,估计他也没跟别人念叨过。不过从后面记载的事情看来,齐桓公已经有了取周朝而代之的念头。
    那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和诸侯,齐国的盟主地位正处于巅峰,参加会和的诸侯国比较全,齐桓公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
    我向南征讨到达召陵,看到了熊山;向北征讨山戎、孤竹;向西征讨大夏,登上了太行山才回军。我九次会和诸侯,一次辅佐天子登上宝座,诸侯们没有人敢违抗我的命令。从前夏、商、周三代承受老天的命令管理天下,他们做的事情,跟我今天做的没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去梁父山去祭地。
    听听齐桓公说的这些话,这可是一点都没藏着掖着,已经赤裸裸的表明,我干了跟天子一样的事情,那我就该做天子了。其中这祭天祭地,是只有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从前黄帝曾经祭祀过天地,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也登上泰山和梁父山祭祀过天地。
    听齐桓公这么赤裸的坦露心迹,管仲坐不住了,他是极力的劝谏,不能这么干啊!可是齐桓公这次态度非常坚决,上次不让我跪拜谢恩,我就听你的犹豫了,这次的天地我是非祭祀不可了。
    管仲实在没招了,就用了个迂回,古人祭天祭地,都是要有个名目的,比如远方有珍奇动物出现,献到您这来了,这也算是老天给您发信号了。接收到信号以后,您再去祭天祭地,给老天回复一个“收到”,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齐桓公本来想做这个事情,也是多少有点心虚的,也想找个正当理由。现在管仲给他指出道来了,也就欣然答应了,就等老天给他发信号了。可一直等到他死,这信号也没发出来。

    上面这两件事情,是齐桓公想取代周朝,做的比较明显的案例,其实就在接受周天子祭肉之前,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只不过《史记》里记载的比较隐晦,这里翻出来跟大家分析一下。
    这是一个很熟悉的故事,那时候齐桓公已经是霸主了,北方的燕国受到更北方山戎的侵扰,没能力保护自己,请求齐国援助。齐桓公很重视这次援助活动,带着管仲和大军出发了,过程省略,山戎被打跑了,齐军班师回国,燕庄公亲自送行。
    《史记》里的记载是,双方依依不舍,一直送出了燕国,送进了齐国,大家才清醒过来。当时有规定,诸侯只有送天子,才能送出自己国家,否则就是大不敬。齐桓公当机立断,把脚下到燕国边境的土地都送给了燕国,保住了燕庄公的脸面。燕国也投桃报李,重新向周天子进贡,皆大欢喜。
    一个朋友向我指出,这段史料很不合理,那是两个国君和两国军队,那么多人,怎么就连国境线都没有发现?这不符合常理,很大可能是,这是其中一方蓄意所为。如果是有预谋的,那么谁的嫌疑更大哪?
    这个问题提的好,齐桓公是霸主了,比周天子都有权势,燕庄公敢害他的可能性很小,一则是求人家来帮助自己的;二则是就算陷害,也没人能管的了齐桓公,何苦枉做小人。那么所有嫌疑,都落到了齐桓公的头上。
    齐桓公为什么要这么干?诸侯送天子才能送出国,他让燕庄公送自己出国,这就是在心里嘚瑟,或者是向诸侯们暗示,我干了天子的事情,该享受天子的待遇了。从后面他的两次举动,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臆想一下当时的场面,齐桓公和燕庄公实力差距明显,出了国界的时候,燕庄公想让马车停下来,可齐桓公就是假装没看见,一直拉着燕庄公唠,燕庄公没招啊,只好跟着装糊涂,直到齐桓公恍然大悟。

    @橙se火机 2019-06-05 16:34:11
    怎么没了啊?继续啊,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春秋,里面奇人逸事,能人辈出
    -----------------------------
    会以独立篇章的方式,写完春秋的。
    @黑黍黍真欢乐 2019-06-08 12:19:40
    这种叙事方式有意思
    -----------------------------
    谢谢鼓励,这是一个理科生的风格。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6-07 10:34:05
    期待。
    -----------------------------
    会写完春秋的
    @鳞鳞居大厦 2019-06-07 09:59:20
    盖楼支持。
    -----------------------------
    多谢捧场!
    管仲为何要阻止齐桓公取代周朝,他不想当伊尹和姜子牙吗?
    春秋初期,周天子名存实亡,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代替天子号令诸侯。代替天子哪能过瘾啊,齐桓公几次产生了取代周朝的念头,可都被管仲给拦了下来。管仲是齐国的二号人物,齐国要是升格成了齐朝,他就能跟伊尹、姜子牙并列了,他为什么不想进步哪?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九次会和诸侯,一次把周襄王送上天子宝座,一时间,没有诸侯能与之争锋。就在第九次会和诸侯的时候,齐桓公志得意满,尽数自己的丰功伟绩,还口出狂言,从前夏、商、周天子做的事情,我都做到了,我要去泰山封禅。
    齐桓公这话说的再明显不过了,当霸主满足不了我,我要取代周朝,当天子。这时候管仲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是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就是没有让齐桓公去成泰山封禅,也从一开始就断了齐桓公当天子的路。
    这有点不符合常理了,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要是成了天子,第二大受益者就是管仲。当年姜子牙作为头号帮手,帮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而后姜家才有了齐国这一片土地,子子孙孙世代荣华富贵,管仲不想吗!
    管仲反对齐桓公进步,个人以为,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那就是齐国还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
    不管是商汤攻打夏桀,还是姬发攻打商纣王,都是具备充分条件的。现任天子残暴无道、众叛亲离,自己正好兵强马壮、准备充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人跟自己抢食吃。
    周天子这一块名存实亡,拿下他问题不大,关键是齐桓公自己内功练的怎么样,有没有绝对把握镇得住师兄弟们,会不会人会跳出来反对他。
    齐桓公是霸主不假,可他这个霸主从一开始,就是打着扶助天子、诸侯互助互爱的旗号做大的,这个战略是管仲提出来的,他比谁都清楚。如果现在把火炬扔在脚下,还要撒尿浇灭它,对于这个反差,同道们能接受吗?
    本来天下这么多诸侯国,大家都是周天子门下弟子,现在师傅偏瘫多年,闹哄哄的也没有秩序,大家干点啥效率都不高。多亏了齐师兄振臂一呼,重新编制了行为规范手册,这才有人给师傅擦背端饭,大家也有了主心骨。
    可话说回来了,有能力的可不是你齐师兄一个,秦二师兄和晋三师姐功力都不浅,他们没有站出来主持大局,那就是因为没有站出来而已,你现在干了师傅该干的事情,他们也是受益者,肯定不会言语。要是你想凭空高他们一辈,把师傅踹下轮椅自己坐上去,换成是你,你能同意吗?
    对了,还有一个厉害角色没有提,那就是周师傅的编外弟子老楚。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有个小老婆是蔡国人,这蔡姬水性好,有一次跟齐桓公在船上玩,知道齐桓公不会水,又仗着自己受宠,就左摇右摆的摆弄风情,把齐桓公脸都吓白了。脱离危险以后,蔡姬就被赶回了娘家,这个蔡侯同样没脑子,一赌气把蔡姬改嫁了。齐桓公这脸有点搁不下了,就发兵灭了蔡国,可这次出兵的理由实在是好说不好听,管仲就出了主意,干脆去打一下楚国好了。
    楚国的国君,那会是楚成王,楚成王眼睛一瞪,大家都是诸侯国,你们有什么权利打楚国。
    管仲就开始掏陈年账本了,以前周成王的时候,给我们姜太公下过命令,东南西北的诸侯国,只要有不臣之心的,齐国都可以征讨。你们楚国按理应该进贡一种叫包茅的东西,天子可好多年没收到了。说完管仲又把账本往前翻了几页,还有一个,周昭王南巡,最后就死在你们这里,这个你们又怎么解释?
    看管仲上纲上线的给自己带这么大一个帽子,楚成王眼睛瞪的更大了。你说进贡包茅这个事情,我承认,是有好些年没送过去了,我以后会送的。至于周昭王的事情,跟我可没关系,你还是去汉水边找老百姓打听打听吧。
    看看,虽然你是霸主,可人家楚成王一点都不买账,不卑不亢解释的一干二净。齐桓公哪个方面都没占到便宜,就把大军驻扎下来震慑楚国,楚成王毫无惧色,也把军队排列整齐,派屈完统军对抗齐国。
    后来屈完到齐军阵营会面,齐桓公指着自己的军队洋洋得意,你看我这军队怎么样?屈完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如果您用道义称霸,我们服气,如果想用武力的话,那我楚国以方城为城,以长江、汉水做护城河,您也是进不去的。齐桓公最后无奈,好在楚国始终留了台阶,只好就坡下驴跟楚国签订了盟约回国了。
    整个这次事件,管仲都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人家楚国是和齐国不相上下的诸侯国,帮忙合伙是可以的,让他臣服,想都不要想的。这还只是楚国一个,那西边的晋国,更西边的秦国,都是跟楚国实力相当的国家,晋献公也好,秦穆公也罢,哪个也不是好惹的主。
    一个周天子好欺负,楚、晋、秦这三家是绝对不会对齐国俯首称臣的。齐桓公九次会和诸侯,被下面的山拥海乎搞的忘乎所以,管仲是清醒的,他知道想取代周朝这个事,不成。

    齐桓公五个儿子相继当上国君,齐国之乱可想而知!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好女色,姬妾非常多,一共生了十几个儿子,其中势力大的就有五位公子。齐桓公死后,这五位公子都想接班,最后彼此攻杀,相继登上国君宝座,齐国之乱可想而知。
    管仲去世前,齐桓公来询问后事,易牙能不能接替你辅佐我?管仲摇了摇头,易牙为了讨好你,把自己儿子都杀了,这样没有人性的人不能用。齐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管仲还是摇头,开方是卫国的公子,他远离父母来齐国孝敬您,这样不忠不孝的人不能用。齐桓公又询问竖刁怎么样?管仲干脆眼睛都闭上了,这个人为了能贴身服侍您,亲手把自己阉割了,这样做事不择手段的东西更不能用。
    齐桓公还是没有听管仲的话,在他老迈昏庸以后,这三个人掌握了齐国大权,利用各公子之间的不和,把齐国搅和的乱粥一锅。
    在管仲未死齐桓公不昏的时候,选定了公子昭为太子,齐桓公怕自己死后太子不能保全,还嘱托宋襄公照顾公子昭。后来齐桓公糊涂了,公子无亏就走了竖刁的后门,讨得了齐桓公的欢心,被口头答应立为新太子。
    这就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其他几位公子都看到了希望。等管仲一死,他们就纷纷托关系走后门,希望自己成为齐国的接班人。因为没有了管仲,再加上那三个小人搅和,齐桓公也稀里糊涂的没有最终明确接班人。
    后来齐桓公病了,可这五位公子已经明白了,老爹不管事了,想要当太子,还要靠自己去争取,他们就加紧增加人手,为那一天的决战做准备。齐桓公一死,这哥五个就动手了,那是真刀真枪的厮杀,就没人管老爹的丧事。齐桓公死后就一直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状态可想而知。直到公子无亏胜出,这才给齐桓公举行了丧礼。可怜这春秋第一位霸主,活着风光无限,死后如此凄惨。
    无亏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因为易牙和竖刁就是他的人,这两个坏种联合了一些人手,把反对他们的大夫杀了一大片,这才踏着众人的鲜血,把无亏送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看看头绪不对,其他几个公子也消停了,只有前太子昭不甘心,逃到了宋国,去找宋襄公做主了。
    齐桓公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是有原因的,果不其然,宋襄公联合了曹国、卫国和邾国,大军直达齐国。本来无亏做国君,就是易牙跟竖刁强行所为,很多大夫心里早就痒痒,现在外面大军压境,他们一合计,就杀掉了易牙和竖刁。当然了,公子昭已经回来了,无亏也就别挡道了,他也被杀掉了。
    联军一撤走,齐国人刚要拥立公子昭继位,那四家公子的党羽害怕了,害怕秋后算账,就联合起来进攻公子昭。公子昭一害怕,又重新跑回了齐国。这可有点拿宋襄公不当干部的意思,宋襄公果断再次发兵,这回跟四公子的党羽就发生了交火。
    人家是一个有志当霸主的诸侯国,这面就是几个公子的簇拥者,高下立判,四位公子的私家联军被击溃,公子昭昂首挺胸进入齐国国都临淄,这就是齐孝公。经过前面的几次折腾,齐桓公打下的家底已经出现窟窿了,齐国再也不是那个可以让诸侯顺从的霸主国家了。
    十年后,齐孝公去世,这时候前面提到三个坏种中的幸存者开方还活着。开方有点等不及了,他纠集一股子势力杀了齐孝公的太子,让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也是五公子之一的潘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昭公。
    齐昭公执政时间比较长,有二十年那么多,这期间正好赶上晋文公重耳雄霸天下,齐国和晋国互换了角色,成为盟主国的簇拥者,晋国跟楚国著名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的出处),齐国就是坚定的站在了晋国这一边。
    齐昭公去世以后,儿子舍继任成了国君。齐昭公生前不喜欢舍的母亲,所以舍的国君地位很不稳固。五公子之一的商人看到了机会,他一直在积蓄势力,就在齐昭公的墓前,把舍给干掉了。而后商人登上国君宝座,成为齐懿公。
    齐懿公是一个心理不健全的国君,在做公子的时候,丙戎的父亲跟着他去打猎,他和人家抢猎物没抢过。继位以后,齐懿公就把丙戎父亲的双脚砍断,还让丙戎给自己驾车。雍职的妻子长的很漂亮, 齐懿公就抢过来据为己有,还让雍职当自己护卫。
    一次齐懿公到申池游玩,丙戎和雍职也随行,两个人没心没肺,洗澡的时候还互相调侃。雍职说丙戎是断脚人的儿子,丙戎说雍职是被抢了老婆的人,说着说着两个就恼了,怒火直指齐懿公。说干就干,把齐懿公就杀死在了车里,两个人逃之夭夭了。
    这么下作的齐懿公,当然很不得民心了,齐国人没有让他儿子继位,而是从卫国迎回了五公子的最后一位元。公子元被拥立为国君,他就是齐惠公。齐惠公在位十年,他死后儿子齐顷公继位。
    齐惠公是齐桓公最后一位当上国君的儿子,至此,长达三十五年的五公子夺位赛告终。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6-08 17:41:41
    期待佳作。
    -----------------------------
    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
    齐顷公嘲笑三个残疾使者,险些给齐国带来灭国之灾!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鲁国、卫国派人出使齐国,齐国时任国君是齐桓公的孙子、齐惠公的儿子齐顷公。听说三国使者身体都有残疾,齐顷公就动了歪念头,派三个残疾人引路,还让母亲萧同叔子在楼上看热闹。
    晋国使者驼背,由一个罗锅引路;鲁国使者跛脚,让一个瘸子前行;卫国使者单眼失明,一个独眼龙在身边跟着。这三对奇形怪状的组合就来到了大殿,齐国臣子都屏住呼吸不敢失态,忽然楼上传来一串破锣般的笑声,萧同叔子没忍住,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晋国的那位使者叫郤克,是晋国执政大臣的头号助手,晋国当时是春秋最强大的国家,齐顷公这祸惹的可是非同小可。郤克在离开齐国的时候怒火冲天,他对着黄河发誓,如不报此仇,今生不再渡过黄河。
    回到晋国,郤克马上就请求发兵攻打齐国,晋景公觉得齐国这个事做的很过分,可因为这个就打人家,似乎档次又有点不够,就搪塞了几句郤克,没有发兵。郤克可难受了,这个火憋在心里没地撒,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久齐国派使者回访晋国,这几个使者估计也有心理准备,打算贴厚脸皮接受嘲弄,可他们还是低估了郤克,郤克在河内这个地方把他们逮了起来,全都杀了。晋景公知道郤克心里憋屈,也没太回应这个事情。
    两年后,晋国终于对齐国动手了,不过这次跟郤克复仇还没有多大关系。齐顷公是有点小孩子性格,可还不傻,他主动赔罪,把儿子公子疆送到晋国当人质,晋国也就撤军回国了,郤克的怒火还是没有发出去。
    又是过了两年,齐国不知道因为什么,发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跟齐国是邻居,人家强大又霸道,就成了天然的挨揍伙伴。这次鲁国抱头蹲下的同时动起了脑筋,想想几年前三国使者同时受辱,嗯,我要把火给他引到齐国。
    此时的郤克已经升级了,前任执政大臣退休,他已经掌握了晋国的话语权。公对公也好私对私也罢,欲克被任命为中军统帅,亲自率领八百辆战车去救援鲁国、卫国。
    常人胸中有火,三四年的时间也早就熄灭了,郤克不一般,他胸中这团火越着越旺,特别是做了执政大臣,境界更是升高了,好好打齐国一顿,对提升晋国的大国形象也是有帮助的嘛。
    闲言少叙,那一日晋军和齐军就对上了。打鲁国嘛,轻车熟路的,齐顷公这些日子已经打出手感来了,面对晋军他油然升起一股自信。齐顷公在战车上招呼众将士,都给我玩命的往前冲,今天灭了晋军后,我们吃一顿好的。
    齐顷公带头往前冲,这头郤克也没含糊,随着战车和齐军厮杀到了一起。一个不留神,齐军的飞箭射中了郤克,鲜血直往外冒,把郤克脚面子都染红了。郤克有些疼痛难忍,就想回营包扎一下。赶车的说话了,将军,刚开战的时候,我就中了两下子,一直忍着没敢说,就怕坏了大伙的士气。你还是坚持坚持,流点血死不了人的。郤克对他的话表示赞同,就继续投入战斗。
    这车夫还真有见识,因为这会齐国已经要扛不住了,你别看打鲁国劈柴切菜一般,晋国可不是枯柴和生瓜蛋子,那都是久经沙场的勇士,再加上晋国这些年没少打仗,晋军的战斗值和持久性都高的很。眼瞅着齐军节节败退,齐顷公就要成为晋军的囊中之物了。
    好司机不止郤克有,齐顷公也有这么一位,他叫丑父,丑父的智商跟名字明显不匹配,他看形势不妙,扭转车头就往回赶,顺带还把自己跟齐顷公换了个位置。这士气就是士气,齐军败退拉车的马都跟着慌了,跑着跑着就把车给挂到树上了,三拉两扯的拽不动,晋军的追兵这会可就到跟前了。
    来的人是晋国小将韩厥(这个人大家应该记住,后来他的子孙参与了三家分晋,他是韩国的祖先),齐顷公的车大家都认识,韩厥就这么直面走来要活捉车的主人。丑父一努嘴,让齐顷公去取点水来喝,大家认车不认人,齐顷公就偷得这么个机会跑回了齐国军营。
    虽说没有当场成了俘虏,可齐军的心气已经被锤掉了,在晋军强大的气势面前,齐顷公只好派人求和,还要送上宝器以表诚意。郤克哪能这么容易答应,他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把萧同叔子送过来谢罪;第二,齐国的田地以后改为东西走向。
    齐国还是有人才的,他们回应,萧同叔子是国君的母亲,也等同于你们晋景公的母亲,交给您您又能怎么处置她?再说,晋军这次前来,打的是帮助鲁国、卫国的旗号,是为一个“义”字而来,要是这么残暴的对待齐国,也说不过去的。
    此时郤克的怒火已经尽释,毕竟自己还代表着晋国形象,他答应了求和要求,要求齐国退还鲁国和卫国的土地就好了。齐国自是不敢不从命。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齐顷公已经见识到了晋国的厉害,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第二年,齐顷公亲自去了晋国,拜会晋景公,这次他狠拍晋国的马屁,希望晋景公开始称王,只是晋景公比较理智,没有答应。
    齐顷公回国以后,对“屈辱”二字是感同身受,于是他对外开放了自己的私家花园,减轻百姓的赋税。还打开私人小金库,救济贫困人士,探望孤寡老人。对待其他诸侯国也是谦谦有礼,每次和人家交往都是礼物丰厚、礼貌周到。几年以后,内部民心归顺,外部诸侯不敢侵犯,齐国百姓着实过了几年的好日子!
    @不负韶华啦啦啦 2019-06-08 23:12:40
    不错,把春秋讲得这么平易近人
    -----------------------------
    一个理科生用科普的方式写历史
    关于齐桓公的这些事,串起了小半个春秋!
    春秋的起点并非是齐桓公,齐桓公却给春秋定了下了基调,在周天子名存实亡的情况下,诸侯们能在乱中有序,确是受益于齐桓公开创了霸主的先河。今天根据齐桓公生平的点点滴滴,串讲小半个春秋!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齐襄公,老二公子纠,老三姜小白。史书里没记载小白青年时代的经历,从他一出场,就是齐襄公荒淫无度,为了避免受到牵连,鲍叔牙保着小白去了莒国,管仲保着公子纠去了鲁国。
    齐国和鲁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子牙,帮助周朝打下了天下,鲁国的开国之主周公,替早期的周朝治理好了江山。这两位都是周朝的大功臣。不知道什么开始,齐国国君都会娶鲁国公主,齐国公主也会嫁给鲁国国君,这公子纠的母亲就是鲁国公主,所以他逃到了舅舅的国家,合情合理。
    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他偏偏逃到了莒国,这里面就涉及了好多的知识点。从上面的春秋地图可以看到,齐国跟鲁国、卫国、莒国都是邻居,小白显然不是为了少走路才去的莒国。
    其实在春秋早期,莒国是个很强硬的国家,地处华夏最东方,是所谓的东夷国家。春秋时期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尊王攘夷”,攘的就是莒国这样的硬骨头。跟鲁国、莒国比起来,卫国显然差了一个档次,这是小白放弃舅舅家去莒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莒国还是一个好客的国家。小白在去莒国的路上,经过了谭国,被谭国拒之门外,到了莒国就被收留了。后来齐桓公继位有仇报仇,发兵灭掉了谭国,谭国国君出逃,也去了莒国。除了这两个例子,鲁国有个叫庆父的公子,这哥们很有名,鲁国两任国君都死在了他的手中,把鲁国搞的七荤八素,“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他。庆父后来被追杀,也是逃到了莒国去避难的。这里再多讲一句,庆父当时在鲁国跟上任国君的夫人哀姜有奸情,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后来庆父逃亡,齐桓公把哀姜接回了齐国,杀掉了。
    跑题跑的有点远,咱们再往回找补找补。
    齐襄公被堂弟公子无知杀掉以后,公子无知没过太久也被人做掉了,齐国出现了国君真空期,这时候小白和公子纠都有了继承权。可这一次他们并没有进行一场公平的赛跑,因为齐国的两大家族国氏和高氏都看好小白,他们先暗中给小白送了鸡毛信,鲁国是后知后觉的,小白都快要赶到齐国了,鲁庄公才匆忙的护送公子纠出发。
    这里交代一下齐国的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史记》里多处在齐国提到这两大家族,后来齐桓公的儿子齐惠公时期,一个叫崔杼的人十分受宠,等到齐顷公继位以后,国氏和高氏害怕崔杼势力过于强大,危害到两家的利益,就联手把崔杼赶到了卫国。多年以后崔杼还是回国了,他利用重新立国君的机会掌握了大权,对高氏、国氏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等到齐庄公继位,跟崔杼的妻子有私情,结果堂堂的一个国君被崔杼给杀掉了,成为齐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
    齐桓公继位以后,重用的可不是管仲一个人,还有鲍叔牙、高氏家族的高傒,还有一个隰朋,隰朋的能力不在管仲之下,管仲病重推荐隰朋接替自己,可隰朋和管仲同一年去世了,这也让齐国的人才青黄不接了。
    齐桓公称霸以后,齐国成为各方人士的避难所,有很多国君的公子都来到齐国,比较有名的,就是齐桓公晚年身边三个恶人之一的开方。开方是卫国国君的庶长子,虽然第一个儿子,但是没有继承权,就跑到齐国谋发展,后来把齐国糟蹋的够呛。
    除了开方以外,还有一位诸侯国公子来到了齐国,他对齐国后续的走势影响非常重大,他就是陈国的公子陈完。陈完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到齐国属于避难性质的,齐桓公本想让他当个卿大夫,可他无心从政,最后做了个管理工匠的官。陈完的后代就在齐国逐渐做大做强,数代以后,竟然独揽齐国大权,最后取代了齐桓公的后代,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齐国。陈字和田字在古时候属于同一个字,战国时期姓田的齐国国君,就都是陈完的后代了。
    再返回来继续说齐桓公,齐桓公时代的齐国确实很强大,可并没有达到一家独大的程度。晋国、秦国和楚国都有实力和齐国分庭抗礼,之所以齐国能号令群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
    齐桓公最强大的时候,秦国国君是秦穆公,秦国偏居西北,不被中原国家待见,并没有参与诸侯争霸。楚国远在南方,楚成王正忙着收拾那些蛮夷的小国家,致力于发展楚国周边势力。晋国强悍的君主晋献公已经是晚年了,虽然晋国强大,可并没有野心跟齐桓公抢风头了。
    说到晋献公了,晋献公一世英名,晚年糊涂杀死了太子,重新立了小儿子当太子,把夷吾和重耳这两个儿子都给逼跑了。晋献公死后,国内着实乱了一阵,新国君还被杀掉了,国君位置又空缺了。当时是秦穆公发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与此同时霸主齐桓公也发兵了来到了晋国,齐军的领袖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隰朋,在隰朋的参与之下,夷吾被立为国君,就是晋惠公。
    夷吾有着落了,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还在外面飘着,七年之后,重耳飘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是礼遇有加,还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此时的齐桓公也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去世以后,齐国陷入了内乱,重耳不得不重新起身浪迹江湖,最终重返晋国,成为春秋第二个霸主,晋文公。


    @tf谢华7 2019-06-10 12:12:14
    有点平铺直叙了
    -----------------------------
    慢慢进入状态吧
    春秋最贱的国君,上门调戏恩人妻子,被杀了!
    今天要讲的这位最“贱”国君是齐庄公。他本是被抛弃的太子,大臣崔杼一手扶他登上君位,他反过来跟崔杼妻子私通。崔杼一忍再忍之下,他还是追上门去调戏崔妻,终于被崔杼杀掉。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顷公的儿子齐灵公,最早把公子光立为太子。后来又娶了仲姬、戎姬,戎姬得宠,仲姬把儿子牙托付给了戎姬。齐灵公爱屋及乌,把公子光赶到了东部守边,让重臣高厚教导牙,准备让他继承国君的位置。
    齐国有个大臣叫崔杼,这哥们经历比较丰富,早年跟高厚搞过摩擦,被赶出过齐国,后来重返齐国一直想报复。现在看高厚即将成为下一任国君最信任的人,崔杼是一百个不愿意,为了能复仇,他打算干一票大的。
    齐灵公病重以后,崔杼就偷偷的把公子光迎了回来,抢先拥立他为国君。几天之后齐灵公去世,公子光就是齐庄公。齐庄公上台以后最紧迫的,就是杀掉了弟弟牙,以绝后患。崔杼作为拥立国君的功臣,自然也是风光无限,他也有紧迫的事情要做,就是杀掉了高厚,一血心头之恨。
    本来崔杼当执政大臣,齐庄公过自己的国君日子,彼此还算融洽。可后来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齐庄公继位六年以后,有个大臣棠公去世了,崔杼作为执政大臣去参加了葬礼,结果一眼就看中了棠公的妻子,到了非娶不可的程度。据《左传》记载,当时有很多人反对这桩婚事,说这个女人会给崔家带来灾难,可崔杼已经被她迷住了,他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这个女人确实漂亮,崔杼的魂都要被她勾走了,所以现在她已经是崔杼的妻子了。作为执政大臣的妻子,那见的世面就不一样了,她就有了见到国君的机会。齐庄公也是人,他也被崔杼的妻子惊艳到了,这时候的状况就有点不同了,第一崔杼还没有死,第二齐庄公作为国君已经习惯把好东西据为己有了。
    崔杼是扶自己上台的重臣,齐庄公也不敢强行给他举办一场葬礼,只好委屈自己,经常趁崔杼不在家去串门,这三回五回的,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还不忍心给齐庄公带上“贱”的帽子,关键是他动了崔杼的帽子。齐庄公从崔杼家身心愉快之后,还捎带偷走了他的帽子,这还不算完,他还把帽子赏赐给了其他人。
    当崔杼看到熟悉的帽子,熟悉的形状,熟悉的颜色,他眼神应该是疑惑的。等他一番周折整明白这就是自己帽子以后,眼睛估计就能裂开了。崔杼不是好惹的,齐景公还没死透的时候,他就敢把齐庄公弄回国,现在他也想把齐庄公往他爹那里送了。
    杀国君这个事情,崔杼不是没想过,但是他还是慎重了一下,绿帽子已经带上了,弑君的这个帽子还是谦虚一下吧。当时齐国跟晋国在交战,崔杼派使者跟晋国沟通上了,打算把齐庄公送给他们。不过这个工程有点大,不是崔杼能掌控好的,最后计划跑偏,齐庄公没送出去。
    崔杼打算自己动手了。对于齐庄公这样“贱”的人,下手的机会不愁没有,有个叫贾举的宦官伺候齐庄公,因为手法不到位被鞭打了,崔杼就跟贾举达成协议,你负责监视他,我负责搞定他。
    那一次莒国国君访问齐国,齐庄公设宴款待,崔杼请了病假没有去陪同。齐庄公好些日子没见崔妻了,心里怪想得慌,就借着探望崔杼的名义去了崔家。到了崔家以后,崔杼在家,崔妻多少有点心里阴影,就躲躲闪闪的。可齐庄公是贱到骨头了,他看崔杼躺在在内室,就在外室紧跟着崔妻想腻歪。崔妻赶紧躲进内室,还当着崔杼的面把门给关上,展示自己的清白无辜。
    齐庄公最“贱”的时刻出现了,他在外室浑身上下不自在,最后找到了一根柱子,他把柱子当成了情人,抱着“情人”开始开始唱歌,场面一度“贱气冲天”。就在齐庄公自嗨的时候,跟着他来的贾举行动了,贾举把其他随从都叫到大门外,而后大门紧闭。
    崔杼出现了,他不是一个人,一群人带着武器过来了。齐庄公赶紧从柱子上下来,开始四处喊人,很快他就明白,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自己了。齐庄公展示了求生的本能,他展开攀爬功夫窜到了一个高处,然后跟崔杼谈条件。
    我错了,你放过我这一次吧!崔杼拒绝了。
    你放了我,我保证不算后账,我们签盟约!崔杼开始抽刀了。
    我该死,你让我去宗庙自杀,好不好?崔杼把刀抽出来了。
    齐庄公看实在糊弄不过去了,三跳两跳爬到了墙上,崔杼一摆手,几支箭射到了他的大腿上,齐庄公应声摔了下来。一阵刀光闪过,齐庄公被砍死。这件事以后,崔杼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他把齐庄公的弟弟送上国君宝座,就是齐景公。
    齐庄公的死是“贱”有所得,不过这个崔杼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下次我再给您专门讲一讲崔杼是怎么死的。

    他是连立两位国君的权臣,却因娶个寡妇惨遭灭门!
    齐国的崔杼,是春秋有名的权臣。他两度为齐国选择了君主,压制传统豪门国氏和高氏,名相晏子在他手下也是朝不保夕。可就是这么一位强势人物,最终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这一切都是从他娶了那个寡妇开始的。
    据《史记太史公世家》记载,最早的时候,公子光是名正言顺接班的太子,可齐灵公又另有所爱,打算废掉公子光。崔杼老早就是齐国的重臣,后来被旺族高氏和国氏挤出了齐国,之后辗转多方才重返齐国。现在国家出现动荡,这对崔杼是一个机会。
    拥立新君,是很多人登上权臣之位的捷径。崔杼就在齐灵公临终前,把公子光接回国都,而后拥立他为新君,就是齐庄公。齐庄公之前已做过多年太子,齐国君臣对他还是容易接受的,崔杼就这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执政大臣。
    崔杼掌权以后,替齐国操心内政外交,反击报复高氏。除此以外,他还参加了一次葬礼,就是这次葬礼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一次棠公去世,崔杼前去吊丧,结果棠公的遗孀桃花带雨的俏模样,把崔杼的魂给勾去了,他要娶她回家。崔杼娶妻可是件大事,家族人不约而同的反对,有人根据面向推断,娶了那个寡妇会给崔家带来灭门之灾。
    崔杼不能信这个,国君立的接班人,我都能给他改了,一个无稽之谈的面相之说,怎么能放在心里,他就力排众议把小寡妇娶了过来。
    很快这祸事就被引来了,齐庄公也看上了这个女人,他趁崔杼不在家去串门,跟崔妻就苟合在了一起。完事之后,齐庄公还捎带拿了崔杼的帽子,送给了别人。这可就有点过分了,不管是多了绿帽子,还是少了旧帽子,反正很快崔杼就察觉了。
    这事情给崔杼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一则是,自己为了那个女人,连封建迷信都不顾了,她却这么容易就跟了别人;二则是,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托送齐庄公上台所赐,这个小子忘恩负义背后下手弄自己。在这双重打击之下,崔杼有点沉不住气了,媳妇舍不得杀,他就一再的设计,要做掉齐庄公。
    齐庄公也确实过分,看崔妻不再搭理自己,竟然打着看望崔杼的名义上门了,而且是丑态百出。崔杼看小齐往坑里跳了,就把他杀死在自己的家中。而后把齐庄公的弟弟杵臼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
    国君换了一个,执政大臣还是崔杼,不过崔杼还有一个助手叫庆封,这个人会在后面起到重要作用。
    崔杼跟以前的老婆生了两个儿子崔成和崔强,前妻死后跟小寡妇又生了一个儿子崔明,小寡妇还带来一个儿子叫无咎。于情于理崔成是崔家的继承人,可无咎和舅舅东郭偃为了自己将来的打算,希望崔明能掌管崔家。
    纨绔子弟嘛,只要去努力找,把柄总是有的。有一次崔成犯了事,无咎和东郭偃赶紧大义灭亲。估计事情犯的还不轻,崔成看逃不过去,就跟老爹请罪,希望能退出江湖回老家崔邑去养老。本来崔杼已经答应了,可无咎和他们赶尽杀绝,说崔邑是崔家发迹的地方,不能让不逆子去破坏风水。
    这可是要把人往死路赶了,崔成看老爹靠不住,想想庆封叔叔平时对自己不错,就跟崔强去求庆封。庆封对自己的职位早就不满意了,一直想转正,现在机会来了,他就指点了这哥俩两句,结果崔成和崔强就在家里把无咎和东郭偃给除掉了。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乱子,崔家人是一哄而散,就剩下崔杼一个了。
    崔杼想想身边实在没朋友,也去找孩子的庆封叔叔拿主意,这正中了庆封的下怀。庆封找了一个特别的人,这哥们跟崔家有深仇大恨,他带着人去寻觅崔家人,结果把崔成和崔强兄弟都给杀掉,其余的崔家人也没留下活口。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崔杼终于是心灰意冷了,年纪大了,家也没了,再也折腾不起了,崔杼也自杀身亡了。
    @鳞鳞居大厦 2019-06-11 22:19:41
    加油。
    -----------------------------
    嗯,加油!
    崔杼弑君,人人心中一把尺,度量着自己最在乎的东西!
    春秋乱世,国家多,国君多,臣子更多。昏君不断,权臣不绝,名士无数。齐庄公跟权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就杀了齐庄公,其后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上一品。
    据《左传》记载,崔杼的祖上是早期国君齐丁公的后代,后来发迹于崔地,以崔为姓。崔杼能力出众,齐惠公时期就已经成为国家重臣。齐顷公继位后,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害怕崔杼危害到自己,联手把他赶到了卫国。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灵公的时候,崔杼重返齐国。在帮助齐庄公登上国君宝座之后,崔杼重新成为齐国最有权势的臣子。很明显,崔杼不是以德报怨的主,他大展拳脚,杀了高家的主事人高厚,有仇报仇,崔杼就是这么一个人。
    之后发生了一件狗血事件,齐庄公跟崔杼的妻子私通了。崔杼原配去世了,这个妻子原本也是寡妇,可就算这样,你齐庄公也不能这干啊!别的不说,单说你这国君是怎么来的。当初齐灵公另有满意的接班人,是崔杼强行把齐庄公送上宝座去的。
    崔杼保持了做人做事的一致,鉴于对方身份的特殊性,他最初打算借晋国的手要齐庄公的命,未遂。后来干脆就自己动手了,齐庄公也是奇葩无比的人,崔杼还在家的,就上门去寻觅崔妻。崔杼是早有准备,大门一闭,关门放狗,齐庄公堂堂一个国君就这样送了命。
    崔杼不是没杀过人,可这次他心虚了,毕竟这次的对象是国君。此外崔杼还有其他表现。崔家大门打开以后,齐国名臣晏子进来了,晏子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之上,而后放声痛哭。哭完了,擦干眼泪,原地跳了三下,出去了。
    前面抱着尸体哭,比较容易理解,后面跳这几下子,不懂了,估计是对崔杼一种无言的抗争。再看看崔杼的反应,有人劝他,晏子这可不是顺从的样子,此人留不得。崔杼摇了摇头,他在齐国非常得民心,不杀他可以收买民心。
    崔杼这分明是怕了,齐庄公有错在先,自己下手也是合情合理,再说臣子杀国君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毕竟都没有留下好名声。崔杼还是在乎名声了,晏子是名臣,有名望的人,他不敢杀晏子,就是怕遭太多的口诛笔伐。
    可怕什么来什么,国君被杀这是大事,齐国的太史大笔一挥,崔杼杀死庄公。这分明是捅心窝子了,为了名声,崔杼没犹豫,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也是干这个的,他拿起兄长的笔,再次记载了这次臣子弑君事件。崔杼有点烦躁了,把弟弟也杀了。这一家传统比较好,小弟弟也是记载国家大事的,他毫不犹豫,再次记载了这次庄公被杀事件。
    崔杼害怕了,杀两个人算不得什么,为了保住名声他什么不能干!可连杀两个不怕死的人,第三个又冲上来了,他怕了。晏子在眼前跳的时候,崔杼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现在这种感觉又来了,他不怕齐庄公那样的贱人,他怕晏子和太史三兄弟这样自带寻死气场的人,就放过了小弟弟太史。
    太史三兄弟不怕死,显然是这样的。就跟崔杼有仇必报一样,身为记录国家事件的太史,如实记录事实,是他们心中的一把尺,或者也可以叫信仰。他们饿了也吃,困了也睡,但是害怕的东西跟崔杼不一样,他们害怕自己不能如实记录历史,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他们跟崔杼一样,也是有原则的人。
    崔杼和太史是这样的,晏子何尝不是。
    在崔家大门打开以前,有贱人问晏子会怎么做,你作为忠臣,是要殉葬还是逃亡?晏子非常坦然,国君若是为了社稷而死,臣子该殉葬;国君若是为了社稷逃亡,臣子该逃亡;国君为了私欲而死或者逃亡,糊涂人才会取追随。
    晏子这么说绝不是巧言狡辩,因为大门打开之后,他进入了崔家,他抱着国君哭了,他还面对崔杼跳了三跳,这完全可能是他死前最后的舞蹈。借崔杼的口,晏子在齐国很得民心。晏子是忠国爱民的,可他把国君和社稷分的很清,忠的是国家社稷,不是君主,君主为社稷,君主才是社稷。
    崔杼也好,太史兄弟也罢,晏子也行,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度量着自己最在乎的东西。
    关于晏子的解读不该这么简单,下次详细品一品晏子其人!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6-12 11:20:09
    签到。
    -----------------------------
    签到最光荣
    @陈恒娟twK 2019-06-12 12:31:54
    -    期待。    楼主好。
    -----------------------------
    同好,同好,后面会更好!
    变通不是随波逐流,看看《史记》怎么讲晏子的!
    不知几时起,“迂腐”这个词流行起来,常指人认死理,要么就说人办事能力差,只会一种方法处理问题。与“迂腐”相反的则是变通,有人上蹿下跳,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就灭灯,投其所好,只要能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还洋洋自得说自己懂得“变通”。今天给大家讲讲晏子,看看他是怎么变通的。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庄公与大夫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杀死在崔宅之中。很多大臣闻讯赶到崔杼门外,没有人敢进去打探究竟。晏子正了正衣冠说到,国君是为了社稷而死,臣子应该殉葬;国君是为了社稷逃亡,臣子应该追随;国君是为了私欲而死,只有迂腐的人才会为他而死。
    晏子是齐国有名的贤臣,自己饮食穿戴都不讲究,一心为国家百姓考虑,国君做出这样不耻的事情而惨死,晏子必须要有所表示。春秋时期,有臣子为君主殉葬的传统,这是表明自己忠君的一种态度。那时候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是常有的事情,公子甚至国君被驱逐,也不在少数,也会有忠心追随的臣子。
    晏子身为齐国上卿,属于臣子中的位高权重者,加上素有好名声,在此重大变故面前,自是有很多人在看他的态度,殉葬、附逆或者沉默,好像只有这三种选择。可是晏子选择了变通。
    崔家大门一开,晏子率先冲了进去,抱着齐庄公痛哭一番,而后面对崔杼跳了三跳,从容离去。晏子进门之前就表明了态度,他那番话不是自言自语,是说给身边人听的。我忠的是齐国,不是国君,国君一心为社稷,我自然会随他去死,跟他去流亡天涯。国君今天的作为是为了私欲,他只能代表自己,我没必要忠于他。
    晏子进门之前的那番解释是变通,可他还是进了门,面对君主痛哭尽了臣子的本分。而后他并没有附逆,因为他对着崔杼跳了三跳表示反抗。但他又没有把脖子往刀口去送,他只是跳了三跳就出来了。也是基于他的这种态度,在有人怂恿之下,崔杼还是没有杀掉晏子。
    齐庄公死后,崔杼把他弟弟立为国君,就是齐景公。此时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基于对前任国君的死负有责任,崔杼和庆封怕齐国人不服,就要都城的百姓盟誓,谁不依附崔氏和庆氏就要处死。晏子这次直直的顶了过去,我只依附忠君爱国的人,让我跟你们盟誓,做不到。
    晏子这次没有变通,他没有沉默也没有附逆,因为这已经触犯到了他的底线。也许有人觉得晏子聪明了,上次崔杼没杀他,他觉得这次也不会。可如果晏子是那么惜命之人,他应该这么想,上次是侥幸逃过一命,干嘛这次还往刀口撞!
    这次要求都城百姓盟约事件,庆封是二把手,往往二把手才是跳的最高的,庆封也不例外,他觉得晏子侮辱了自己,他要杀了晏子。可崔杼还是放过了晏子,上一次不杀的理由是,他名声很好,不杀他可以给我们留好名声。这次的理由是,他是个忠臣,不能杀忠臣。
    晏子是会变通的,但是他有自己的底线,为了这个底线,他宁可不去变通。当然了,如果晏子只是在保命的时候变通,他也不会这么有名了。崔杼后来被庆封算计了,家族被灭,庆封也因为太张狂,被几家大夫联手赶走了,晏子成为齐景公身边最得力的臣子。
    齐景公做了几十年的国君,从崔杼等人的傀儡成长为真正的君主,会盟晋国,打压鲁国,也颇为得意起来,人生的境界也拔高了不少。有一天齐景公跟臣子在柏寝聚会,不知道怎么地就感慨起来了。这么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知道以后会归谁所有啊!说罢,眼泪汪汪。
    国君闹这么一出,大殿上就热闹了,臣子们纷纷抹起了眼泪,有的甚至都哽咽起来。可把晏子恶心坏了,他是哈哈大笑。齐景公正沉寂于自己制造的忧郁之中,被晏子这么一搅和,很不高兴,你干嘛要笑?
    晏子收起嘴角的笑容回答,我笑这些人阿谀奉承啊!
    齐景公不以为然,我难过是有原因的,最近彗星出现在不吉利的位置,我担心国家会有危险。
    晏子看国君提到了这个,他可是有话要说了,您盖了那么多宫殿,修了那么多游泳池,征收了那么多赋税,用了那么多刑罚,彗星是因为这个才会出现的。做这些事情的事情您都不怕,干嘛怕彗星啊!
    齐景公有点不好意思了,那,那我祈祷行不行,祈祷能不能消除灾难?
    晏子很认真的回答,祈祷如果有用的话,那我估计这彗星就更不能消失了。您想啊,这头就您一个人祈祷,那头可是有几十万的百姓在祈祷,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跟几十万人的声音对抗啊?
    看看位高权重的晏子,底线还在,依旧这么爱国爱民,依旧可以变通。只是,他此时的变通不会有生命之忧了!
    齐景公没选好接班人,把姜子牙的齐国给弄丢了!
    齐景公和先祖齐桓公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在位时间都足够长,齐桓公执政四十二年,齐景公在位五十八年。齐桓公有贤相管仲辅佐,齐景公同名臣晏子相得益彰。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春秋,齐景公虽然没有让齐国成为霸主国家,也让齐国有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齐桓公晚年没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让齐国陷入了混乱,齐景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导致齐国改姓了田。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景公晚年的时候,太子先他一步去世了。齐景公有一个宠爱的芮姬,芮姬生了个儿子姜荼,就想把姜荼立为太子。本来嘛,齐景公的公子很多,有德有才的也不少,这个芮姬出身低微,姜荼年纪还小,很不适合做接班人。大夫们害怕齐景公犯糊涂,纷纷进言,希望从年长的公子里选一个做太子。
    这个时候晏子已经去世了,齐景公习惯了芮姬的温柔乡,一心想里立姜荼,又觉得大家都不同意,不好开口,就打起了太极。你们不要操心这个了,好好过眼前的日子,这么大个国家,还愁没有国君吗!
    当年秋天,齐景公就不行了,临终之前,他还是把姜荼立为太子,让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辅助他。也是害怕后面出乱子,又还下令把其他公子赶出了国都。齐景公一死,姜荼就继位了,后人称他为晏孺子。公子们看看小弟弟继位了,后妈掌权了,害怕被迫害,就纷纷逃到了其他国家。其中,公子阳生逃到了鲁国。
    齐国有个大夫叫田乞,跟公子阳生关系一直很好,田乞很有野心,齐国有两大常盛家族国氏和高氏,田乞想让田家跟他们一样有地位。国氏和高氏的当家人分别是高昭子和国惠子,田乞很有心计,他在高昭子和国惠子面前总是一副恭敬的姿态,还经常给他们打小报告,你们两位尊贵的大人这么尊贵,很多大夫都很眼红,你们要小心提防一点。
    那头刚撒了谎,田乞转过头来又换了一副面目,他跟大夫们在一起咬耳朵,高昭子这个人太可怕了,他想把你们都除掉,先下手为强,我们还是联合干掉他们吧。众大夫听田乞这个门里人都这么说了,就信以为真了。
    一个合适的日子,田乞和另一个有势力的鲍牧动手了,他们带领众大夫的军队攻击在宫里的高昭子,晏孺子的军队跟大夫联军就打成了一团。国惠子听说以后,赶紧带兵来救援,不久以后分出了胜负,国惠子逃到了莒国,高昭子被杀掉了,两大家族就这样被踩平了。
    田乞并没打算放过晏孺子,他偷偷把公子阳生从鲁国接到家里,然后请众大夫到家中吃饭。大家正喝的尽兴,下人抬进来一个大口袋,放到宴席中间。大家很纳闷,这是要添一个什么菜哪?就看见口袋里钻出一个人,正是公子阳生。
    田乞站了起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啊,这是我们的新国君。大伙顿时就明白了,原来酒是这么喝的,现在田家是老大,你说是谁就是谁吧,就打算提前向新国君下拜。田乞一激动,又撒了一个谎,这是我和鲍牧一起商量决定的。鲍牧刚放下酒杯,吓的一口喷了出来,他斜着眼睛看田乞,颤巍巍的说到,你忘了景公的遗命吗?
    这下子尴尬了,田乞酒精进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公子阳生害怕了,他赶紧上前给鲍牧磕了一个头,您要是想立我,我就干,你不同意,那就算了,算了!这个头把鲍牧给磕的有点醒酒了,不对啊,冲动了,他赶紧改口,冲着田乞说到,哎,都是景公的儿子,没什么不可以的。
    就这样,田乞和众大夫盟誓,承认公子阳生为新国君,这就是齐悼公。齐悼公马上进宫,杀掉了晏孺子,赶走了后妈芮姬。田乞坐上了相国的宝座,田家成为齐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从此,田家牢牢的把握着齐国政权,几代以后,田乞的后代田和赶走了姜氏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田氏代齐了。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从齐景公没有选好接班人开始的。
    其实,关于田氏代齐的事迹,远没有这么简单,下一次就详细讲一讲田氏代齐的来龙去脉。


    田氏代齐并不容易,田乞和田常抓住了几个关键点!
    在春秋战国中,齐国的存在感一直很强,不过春秋的齐国和战国的齐国并不是一脉相承,姜子牙、齐桓公和齐景公都是姓姜的,齐威王、齐宣王,包括孟尝君都是姓田的。很显然,不是姜氏改姓了,而是田氏取代了姜氏!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在齐桓公时期,陈国国君的儿子陈完,在国内受到了迫害,跑到了齐国请求庇护。齐桓公看陈完筋骨清奇是个好材料,想让他做个卿大夫,陈完不想再参与政治,就推辞掉了。可谁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不想做卿大夫人的后代成为齐国独揽大权的家族。
    陈完的后代在齐国繁衍蔓延,到了陈敬仲的时候,把陈姓改成了田。等到齐庄公的时候,田家后代田文子开始走上政坛了。田文子跟晏子的关系不错,有几次齐庄公犯糊涂,晏子叫田文子进言劝谏,虽说齐庄公没有采纳,但也没有处分田文子。
    田文子发展的很顺利,他儿子田桓子就更进一步,他深的齐庄公的宠幸,成为齐国政坛的一颗新星。等田桓子的儿子田乞执掌田家后,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祖宗陈完推辞掉了卿大夫,田乞凭实力又坐上了大夫的位置。
    田乞可不是一般的大夫,他看到齐国国君威信渐衰,众大夫各怀私心,自己也产生了不可告人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了。田乞在向百姓收租的时候,用小斗称量,百姓向田家借粮食的时候,采用大斗称量。同时期的大夫各个抠的要命,田家这样做就赢得了民心。晏子曾经向齐景公告发过这个事情,希望他防范田家作乱,可齐景公并没把这当回事。
    齐景公的太子病逝以后,把最受宠芮姬的儿子立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晏孺子。除此以外齐景公把其他公子都赶出了国都,还让齐国最有势力两家的国惠子和高昭子辅佐新太子。想在齐国独揽大权,除掉国惠子和高昭子,就成为田乞最重要的事情。
    田乞先是装孙子,每天跟在高昭子后面,上朝的时候也是坐在他的跟前,还跟他讲众大夫们的坏话。反过来跟众大夫在一起的时候,田乞又换了一副模样,说高昭子想独揽大权,商议要除掉众大夫。
    大夫们平时看田乞天天跟高昭子在一起,他对高昭子的评价肯定差不了,就在田乞的忽悠之下,在自救保命的需要下,跟随田乞去讨伐国氏和高氏。结果高昭子被杀,国惠子外逃避难,田乞成为齐国大夫们的新领袖。
    降服了大夫们,田乞并没有满足,齐景公有个叫阳生的公子,跟田乞向来关系不错,田乞就偷偷把公子阳生接到了家中。趁着众大夫到家里做客的机会,田乞隆重介绍了他认为的新国君公子阳生。众人都附和田乞,跟阳生签了盟约,随后晏孺子被杀,公子阳生继位,就是齐悼公。有了拥立国君的新功,田家一举成为齐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田乞去世以后,儿子田常接班,就是田成子。齐悼公死后,太子继位是齐简公。除了田常以外,齐简公还宠信一个叫监止的大臣,田常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扭转局面,他又开始大斗放贷,小斗收租的把戏,重新收买民心。
    田家这么收买民心,监止不干了,谁不想一家独大哪?监止就利用国君的宠信打算对田家动手了。田家在齐国经营了这么多年,耳目众多,哪能说灭就灭的!田氏家族率先动手了,他们把监止家族彻底铲除,顺便也杀掉了监止的保护人齐简公。
    齐简公死后,他的弟弟被田常立为国君,就是齐平公。田常做了相国。国内基本没有势力能和田家抗衡了,田常担心的是其他诸侯国。田常确实是一代枭雄,他开始行动了,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如数归还,西面跟赵、魏,韩三家沟通,南面跟吴国、越国打好关系。对内,田常又广施恩德,亲近百姓,把齐国治理的安定繁荣,其实他已经跟国君没什么区别了。
    田常的目的是取代齐国,对于一切可能有威胁的都十分警惕,齐国本来还有鲍氏、晏氏等大家族,田常一点一点的把他们都铲除干净。还把齐国一大片土地封给了自己,田家的封邑甚至超过了齐平公的食邑。
    这样子田常还是觉得不够,他还要让田家人丁兴旺,成为不可取代的超级家族。田常从齐国挑选七尺以上的女子充实自己的后宫,超过了一百多人,还不禁止门客和宾客出入后宫。就这样,等田常去世的时候,他居然有了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襄子继位,此时赵魏韩三家已经瓜分了晋国,田襄子的动力更足了,他把兄弟和同族人都分到齐国各地做官,目的就是要拥有整个齐国。
    田襄子的儿子田庄子继续做相国,田庄子的儿子田和继续做相国,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宣公。齐宣公死后,太子继位是齐康公。田和实在等不住了,就把齐康公放在了一个海岛上,给他一块封邑供他吃喝。三年后,田和托魏文侯向周天子上书,请求封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还能怎么样,自己比齐康公好不了多少,只能答应了。
    至此,田和成为齐国的国君,后人管他也叫齐太公。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6-13 18:42:40
    楼主好。
    -----------------------------
    同好,同好
    @鳞鳞居大厦 2019-06-13 21:18:43
    盖楼支持。
    -----------------------------
    盖楼辛苦了
    @猪队友2019 2019-06-14 06:05:43
    有点平铺直叙了
    -----------------------------
    平淡的进入高潮
    历史串起来烤才有味道,简单品读一下姜氏齐国!
    从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被封到齐国,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齐康公,姜氏的齐国存在了六百多年。从大跨度的历史来看,家族的兴衰成败,国家的轮回更替,都是寻常之事。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能从其中找出一些有趣的蛛丝马迹,足矣!
    通过齐国的历史,看周王朝的兴衰。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国早期,有个国君齐哀公,听名字确实不怎么吉利,因为他是被烹杀的。齐国有个邻居纪国,纪国跟齐国不和,纪侯在周天子面前进了谗言,周天子就把齐哀公给烹杀了。齐国从建国开始,就是个强大的国家,那么齐国的国君怎么说被杀就被杀了那?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印象中孱弱的周天子,都是春秋时期的事情了。齐哀公的时候,周天子是实实在在的诸侯之主,他就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春秋以后,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霸主,周天子完全要看他的脸色行事,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势力强弱的转换罢了。
    齐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强大的家族,跟国家的关系既密切又长久,他们就是国氏和高氏。
    《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前部分,这两大家族没有出现,不过其他文献有介绍,这两大家族是周天子直接任命的,属于常驻齐国的周朝代表,所以他们非常的牛。
    在齐襄公和公子无知相继被杀以后,齐国出现了国君真空期,有继承权的小白和公子纠都在国外,国氏和高氏站出来做主了。高氏家族的高傒跟公子小白向来友好,高氏和国氏秘密通知小白回国,所以小白比公子纠先一步回国继位,这才有了齐桓公霸业的开端。在齐桓公的职业生涯里,高傒一直是他得力的助手,跟管仲、隰朋这些人一样,为他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齐惠公时期,大臣崔杼受到了重用,国氏和高氏感到了危机,因为崔杼是个强势人物,任由他发展的话,会对两家造成威胁。等齐惠公一死,齐顷公继位,两大家族就联手发难了,那时候崔杼羽翼未丰,被赶到了卫国。
    齐灵公时期,崔杼重新返回齐国,他走了一招险棋,扶立被抛弃的公子光继位,就是齐庄公。事成之后,崔杼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对两大家族的报复是必须的,高家的主事人高厚被杀。也许是两家根基太深,也许是其他原因,崔杼没有对两家赶尽杀绝。
    到了齐景公时期,崔杼早就灰飞烟灭很多年了,国氏和高氏依旧坚挺,还是齐国最有权势的两大家族,他们的对手换成了田氏。田氏家族的田乞想独揽大权,但是他玩的比崔杼巧妙,先是假意顺从两家打探虚实,然后联手众大夫动手了。
    别看田乞比崔杼温柔,可真下起手来,就是要命的。他们杀死了高昭子,赶走了国惠子。从此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再也没有复兴起来,不但他们,齐国也就此衰败了,最终被田氏取代。
    齐国出了几个荒淫的国君,代表了春秋之乱。
    春秋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国君位置,手足兄弟相残是常有的事情,不但齐国有,其他诸侯国也比比皆是,不足为奇。齐国的奇特,有自己的特色。
    齐襄公是杰出的代表,齐襄公跟自己的妹妹哀姜乱伦,哀姜后来嫁给了鲁桓公。本来这一段孽缘可以了结了,可偏偏又续上了。鲁桓公到齐国访问,带上了哀姜,结果齐襄公两兄妹旧情复燃,还被鲁桓公发现了。齐襄公为了遮丑,居然派人把鲁桓公杀掉,这让齐鲁两国产生了很大的裂痕。
    齐懿公做国君的时候,手下有个叫庸职的人,庸职的妻子十分漂亮,齐懿公就把她抢了过来,还让庸职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除了庸职以外,另一个负责安保工作的人跟齐懿公也有仇,两个人就合伙把齐懿公杀掉了。
    齐庄公本来是大臣崔杼送上国君宝座的,崔杼的妻子很漂亮,被齐庄公看上了,就经常去崔家跟她私会。崔杼是个烈性子,这个事情不能忍,几次三番想下手。齐庄公非常的做,崔杼人还在家,他就跑到崔家去找情人,结果被崔杼杀死在崔宅之中。
    关于齐国的零散知识,不止这么多,《史记》里也没有全面的记载,可就是如此,也让人大开眼界了!



    知错能改是人间最大的不易,晏子就是这样做人选人的!
    晏子名婴,春秋齐国的名臣,关于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有一本书叫《晏子春秋》,是专门讲述晏子言行事迹的,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等都是出自此书。《史记》里,也给了晏子不少篇幅,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司马迁是怎么记录晏子的。
    据《史记晏婴列传》记载,晏子先后服侍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在齐景公时期,晏子担任相国,他做人做事都是以身作则、低调简朴。
    晏子的行事原则也简单,国君要求的事情,可做的就做,不可做的就不做;国君没有要求做的事情,就按照法度规矩来。国君要求的事情符合法度,就去执行;不符合法度的,晏子就自己斟酌考虑去周旋解决。
    越石父,是个贤德有才干的人,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捕入狱。越石父在被押送的路上,遇到了晏子的车架,晏子爱惜他的才能,就解下一匹拉车的马,把越石父赎下,然后带他回家。
    到了家门口,晏子有事着急先进屋去了,就撂下越石父一个人在外面等。半天过去了,越石父不干了,他让人通报晏子,我要走了,我要跟他绝交。晏子听下人这么讲,非常吃惊,赶紧跑出来,整理好自己的衣帽,隆重的问越石父,我把你从困境里解救出来,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越石父正色回答,常言说得好,别人不知道我有本事,让我受委屈,这个咱们要坦然接受;别人了解我有才能,这个时候我就该得到礼遇。我被困在囚车的时候,没人了解我,我不敢怪他们。您因为了解我,把我解救出来,可还不能对我以礼相待,这跟把我放在囚车里有什么分别?晏子听越石父这么一说,感觉自己真的是失礼了,赶忙向越石父道歉,然后请他到客厅落座,奉为上宾。
    有人可能会觉得越石父矫情,人家都把你救了,冷落一回有什么关系!可晏子真的不这么想,晏子一向生活简朴,你看他赎越石父用的都是给自己拉车的马,说明他是真的爱惜这个人才的。
    晏子选才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治理国家,花这么大本钱得来的人才,如果因为自己怠慢走了,那以后谁还会去晏子门前自荐了,国家也少了一个得才之道,所以晏子会着急。其实也可以这么想一想,也许晏子就是为了试探越石父,才会故意的怠慢他,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态度的人,现在越石父一身骨气,正是晏子喜欢的类型。
    说到晏子用驾车的马换越石父,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车夫了。晏子的车夫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人长得是仪表堂堂,给相国当车夫也是一个光荣的差事,可有一天车夫回家,他妻子提出要离婚。
    车夫很奇怪,老婆平时很贤惠,自己事业也稳定有面子,你这是为了点什么?妻子回答,晏相国身高不到六尺,可是作为齐国相国,诸侯国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总是一副谦恭有礼的姿态。再看看你,你八尺高的男子汉,给别人做奴役,赶着别人的马车,却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觉得丢人,不想和你过了。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不由得低下了头,他跟妻子打了包票,以后一点改。从那时候起,晏子发现车夫变了,不再张扬外露,变得内敛沉稳了。很奇怪,晏子就询问缘由,车夫把妻子的话一五一十的讲了一番。晏子被深深触动了,你一个车夫能这样要求自己,不简单啊,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知错就改,车夫确实不简单,可真正厉害的还是晏子。
    作为相国,自己行事低调,可晏子并没有苛求手下的人。大家都是普通人,处于不同的位置自有不同的表现,你作为相国的车夫,有你的优越感,我是理解的。可晏子为什么会推举车夫做大夫哪?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知错能改,这其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晏子经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生活阅历那么丰富,对这些肯定是深有感悟的。还有一点,改错之中最难的,其实是改正态度,车夫能从趾高气昂变到低调内敛,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能做好的。
    不管是晏子改正自己对越石父的态度,还是晏子提拔知错能改的车夫,我们都能看出司马迁对晏子的态度,知错能改,是人间最大的不易!



    晏子推荐出身低微的他做将军,他先杀监军后唬使者立威服众!
    齐景公时期,晋国和燕国先后侵犯齐国,抢去了不少土地。齐景公很着急,相国晏子举荐田穰苴为将军,说此人文能服众,武能退敌,可以为国家效力。齐景公召田穰苴这么一聊,发现他果然是个人才,就决定任命他为将军,去击退晋、燕来犯之敌。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田氏在齐国是个贵族大姓,不过穰苴不是田家嫡系,虽然有本事,可一直没有机会走到前台。这次虽然相国推荐国君赏识,穰苴觉得自己的威信还是不够,他就跟齐景公商量,希望派一个最得宠的大臣做监军,去给自己助助威。齐景公很爽快,把最宠信的庄贾派去做了监军。
    穰苴就跟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军营门口会和。庄贾本来就是国君的红人,现在又得了这么大的差事,更是洋洋得意不知道怎么着好了。出征之前,很多人摆酒宴给庄贾送行,庄贾觉得自己都是监军了,还是先吃好喝好再上路吧,就没把跟穰苴的约定当回事。
    第二天一大早,穰苴就来到了军营,他立了一根木杆又放了一个漏壶在那里测量时间。可眼瞅着太阳升上了正空,庄贾还没有来,穰苴下令撤掉木杆,倒掉漏壶里的水。而后自己进入军营,检阅军队,指挥士兵,宣布纪律。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庄贾才带着微微醉意赶到军中,等待他的是穰苴一张严肃的脸。穰苴问,你为什么比约定的时间迟了这么多?庄贾看情况不对,可也没太多想。不好意思啊,送行的人实在太多了,耽误了。
    穰苴把脸色一沉,做统帅的从接受军命那一刻起,就应该忘掉家庭;到了军中,就该接受军纪的约束。现在外敌入侵,国内不安,边境的士兵风餐露宿,国君寝食不安,齐国人的性命都挂在你我身上,你还有闲情逸致接受送行?
    说完穰苴把军法官叫来,按照军法,耽搁了约定的时间,该怎么处置?军法官高声回答,应该斩首。庄贾一听这话,吓的裤子差点湿了,赶快叫手下人去搬救兵。可派去的人刚走,穰苴已经把庄贾的人头丢在了将士们的面前,众人看了此情此景,各个面如土色,大气都不敢出。
    一会的功夫,只间外面尘土飞扬,一辆马车冲到了军中,原来是齐景公派使者来特赦庄贾。穰苴是面沉如水,军法官,骑马闯入军中的人,该怎么处置?军法官哆哆嗦嗦的回答,该,该处斩。使者正看着庄贾的人头发呆,听到这句话,吓得差点从车上掉下来。穰苴眼睛都没眨一下,论律当斩,不过你是国君的使者,我无权杀你。来人,把使者的随从斩首,砍断车子的左车杆,杀掉左边拉车的马。
    穰苴行使了这两次军法之后,全军肃然。
    大军出发以后,穰苴亲自安排行军的一切事宜,打井取水,安营扎寨,饮食起居等等等都亲力亲为。穰苴把自己的那一份粮食拿出来,跟将士们平分食用,对身体不好的士兵还特别照顾。
    三天以后,穰苴整顿军队,准备跟晋军开战。结果齐国士兵各个争着要出战,有病的士兵也要求上前线。晋军打听到这些,也不敢跟齐军交战了,先一步撤军回国了。燕国听说晋军走了,又听说齐国来了一队不要命的,也慌忙的撤到了黄河北岸。
    虽然解了围,可穰苴人家干嘛来了,他令旗一挥,齐军主动攻击晋军和燕军。几乎是以雷霆之势,把晋军和燕军赶的屁滚尿流,之前被晋国和燕国占领的土地,全部被收回。
    齐军大胜班师回朝,到了国都,穰苴下令解除军队武装,取消战时的法令,然后这才进了城。齐景公带着众大夫们亲自到郊外迎接凯旋的将士,对军队进行了慰问。回到都城以后,齐景公再次召见了穰苴,封他为大司马。
    穰苴虽然出身略有低微,可通过他立威用人来看,这是个身负韬略之人,不但懂得借权贵的人头立威,还会通过关怀士兵来服众。打仗从来都是反人性的事情,如果一国士兵争着要上前线,这仗不用打,就已经分出胜负了。
    田穰苴杀齐景公的宠臣立威,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时期,外敌入侵,晏子推举田穰苴带兵据敌。田穰苴出身低微,怕自己不能服众,请求齐景公派宠臣作为监军。然后他以不服从军令为名,先斩了监军庄贾,而后又杀了国君使者的随从和马匹。此后全军肃然,令出必行,齐军大败来敌,司马穰苴名垂青史。
    单单从此篇列传来看,这是一个将领杀重臣立威,将士一心破敌的故事,可如果深究起来,却可以看到很复杂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晏子在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的时候讲,穰苴虽然是田家庶出,可是文采出众,深通兵法,是个将才,应该破格提拔。这里的田家,是齐国几大贵族之一,在春秋时期,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有资格做官、统兵的,可田穰苴偏偏又是庶出。
    春秋时不管是诸侯还是贵族,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多老婆制,丈夫跟妻子生的孩子叫嫡出,跟其他老婆生的孩子都是庶出,甚至有些贵族跟不是老婆的女子也会生孩子,这样的更是庶出中的庶出。这些庶出的孩子,是没有资格继承贵族职位的,顶多能混个衣食无忧,除非家族发生了极大的动荡,他们才有机会上位的。
    可这些庶出的孩子里面,不管品行如何,有些是有真本事的,这些人是不甘心混吃等死的。比如齐桓公时期的奸臣开方,他就是卫国的庶长子。虽然是长子,可开方在卫国的发展之路是堵死的,所以他跑到齐国,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把齐国搅和的够呛。当然了,田穰苴也是庶子里的佼佼者!
    田穰苴作为大贵族田家的庶子,一身的文韬武略,可就在那憋屈着,不能得以施展。这不是咱们瞎猜的,你看晏子作为相国,他能知道田穰苴的本领,那必然是田穰苴展示过他的本领,这才传到了晏子的耳朵里。
    得到晏子的推荐,田穰苴又在齐景公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得以登台拜将执掌兵权。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田穰苴让齐景公派一个尊贵的监军给自己,是已经打算好了要杀掉的。
    道理很简单,田穰苴知道自己一直不被重视,在外面也没有什么名气,可带兵打仗最关键的就是军令如山上下一心,自己的战略战术需要士兵去执行的,所以他需要对士兵的绝对服从。想想看,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怎么可能让一个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来给自己挡路?所以在向齐景公请求派一个监军的时候,田穰苴已经动了杀心。
    话说到这里,又有个问题出来了,田穰苴求一个尊贵的人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就不怕齐景公要他的脑袋吗?作为一个深通韬略的将领,田穰苴是不可能不考虑这个问题的,不过他想的更多更远。
    首先是大敌当前,齐国能派他做统帅,就是前方吃紧,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才破格提拔他统兵的,所以在打完仗之前,田穰苴的人头无忧。
    第二,齐景公还是个比较英明的君主。晏子跟齐景公的事迹广为人知,齐景公能屡次忍受、接纳晏子的讽刺和进谏,说明他是很有容人之量的。所以田穰苴惨死在昏君手下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
    最后,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做为一个有一身本领,一腔抱负的人来说,能一展雄风不负平生所学,这才是他最看重的。一个稀里糊涂的平常人,可以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可田穰苴这样的人,不行。即使有可能因为杀君王宠臣掉了脑袋,他也完全有去搏一把的动机。何况,如果这一仗打赢了,不但自己生平如愿,也立下了巨功,在君王面前谁是真正的宠臣,那还真说不定了。
    田穰苴赌赢了,其实也不能说是赌,因为他靠着自己的治军,靠着自己的军事水平打败了来犯的晋军和燕军。大胜归来之后,田穰苴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主动交出了兵权,这让齐景公对他好感更增加了一成。
    因为此战之功,田穰苴被封为大司马,成为田家的光荣,田家也因此地位提升了不少。也就是因为这个,田家遭到了国氏、高氏和鲍氏的嫉妒,他们把矛头对准了田穰苴,屡次在齐景公面前说他的坏话。最后田穰苴被罢官回家,郁郁而终。这些后续的连锁反应,应该是田穰苴没有料到的了!

    管仲与齐桓公一同名垂青史不足为奇,他做的实在太多了!
    每次提到春秋霸主齐桓公,管仲的名字总是绕不过去的。管仲是公认的齐桓公之智囊、大管家,那么在齐桓公的称霸道路上,管仲到底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能让自己同君主一起名垂青史那,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史记》里的记载。
    一个国家想称霸,自身富裕强大是必须的,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史记管仲列传》记载,管仲就制定了让齐国富裕强大的政策。
    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大海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管仲成为相国以后,大力鼓励百姓去海里捕鱼,晒制食盐,同时对这些项目加以税收。这样,齐国的百姓多了几条生财之路,齐国也多了充实国库的途径,整个国家都富裕强大了。
    齐国从齐僖公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了,齐僖公也有小霸主的称号。后来经过齐襄公的折腾,国力虽然没有太大的衰减,可齐国的名誉和信用是一落千丈,管仲就从恢复国家形象开始着手了。
    齐国有个邻居叫谭国,齐桓公当年逃亡的时候,没有得到谭国的接待,管仲就提议以此为借口,发兵吞并了谭国。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举措,一则可以向天下昭告,那个强大的齐国又回来了,二则是确确实实扩大了土地面积。
    在这之前和之后,齐国几次发兵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不少土地,鲁国迫于无奈,要跟齐国割地求和。没想到在签订合约的中间出了差错,鲁国的将军曹沬拿着匕首把齐桓公给劫持了,要求齐桓公当场答应归还鲁国所有土地。齐桓公迫于形势,只好答应了。
    这个突发事件是管仲和齐桓公都没有料到的,恢复了自由身后,齐桓公万分的气不过,就想反悔并且杀掉曹沬泄愤。可管仲的反应明显要快很多,他告诉齐桓公,被人拿着匕首放在脖子上确实不好受,可要是因为这个反悔,会让天下人觉得您没有信用,不如把坏事变成好事,借这个机会,重新树立一个讲信用的大国形象。
    齐桓公也是很有头脑的人,就依照管仲之言,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如数归还了。这头鲁国得到了一度失去的土地,那头齐国在诸侯中赢得了言而有信的名声,你想,在被人挟持之下的承诺都能兑现,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从此就奠定了齐国称霸的信用基础。
    管仲并不是只有嘴上功夫,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戎狄侵略燕国,管仲和齐桓公一同进入燕国作战。齐桓公因为私事攻打蔡国之后,趁机南下攻打楚国,管仲也随军前往。
    这次楚成王比较横,他质问齐桓公,平白无故的,干嘛发兵来打我楚国。齐桓公这个时候只能靠管仲了,管仲开始翻陈年旧账,说楚国好些年没有给周天子进贡了,我们是代表天子来征讨的。另外周昭王曾经死在楚国的边上,这些账我们来算一算。楚成王虽然很机灵的把周昭王之死撇的一干二净,可还是不得不承认不给天子进贡是错误的,表示以后一定恢复进贡。
    这次南下攻打楚国,虽然最终双方并没有真正交手。可在管仲的周旋之下,齐桓公还是没有丢失霸主的颜面,最终双方以签订盟约收场了。
    齐桓公称霸以后,渐渐有点得意忘形,甚至有了想取代周朝的想法。管仲站在局外看的清楚,此时不是夏末和商末,现在晋国、秦国和楚国都有实力同齐国抗衡,因为劝不住齐桓公,他就在种种场合下极力同齐桓公周旋。
    有一次齐桓公组织诸侯聚会,周天子派人送来厚礼,准许齐桓公不用跪拜。齐桓公正想借这个事情让自己地位更高人一等,准备答应,被管仲拦住了,最终还是跪拜了谢恩。
    另一次齐桓公会和诸侯,他当众表示,我现在南征北战、东伐西讨的,让诸侯之间的关系稳定,让天下太平,夏商周的开国之君做的事情我都做到了,我想要去泰山封禅。管仲听罢赶紧上前阻拦,在齐桓公坚持要封禅的情况下,还是连哄带骗的没有让他如愿。
    还有一次,周襄王的弟弟发动叛乱,攻打王室,管仲受命带兵前去平叛。因为给天子解了围,周襄王就想用上卿之礼来对待管仲。管仲明白,这上卿之礼是诸侯才能接受的,如果自己成了上卿,就把齐桓公的位置抬到和周天子齐平了。他赶紧推辞,最后接受了下卿之礼。
    总结一下吧,管仲让齐国富裕强大起来,管仲让齐国恢复了曾经的霸气和信用。管仲在齐桓公称霸以后,还屡次阻止他再往前走一步。如果齐桓公真的往前走了一步,被晋国、秦国和楚国等国联手击败,那一世英名就会改写了。
    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做了这么多事情,能跟他一起名垂青史,不足为奇了!
    三代人取代一个国家,看看晋国这起小宗代大宗事件的来龙去脉!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从晋献公开始,晋国开始崛起,晋文公开始称霸,而后历经一百多年,都是霸主国家的存在。可您也许不知道,晋献公的祖上,并不是名正言顺的晋国继承人,这中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的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周成王把他封在唐地建立了晋国。经过了几代传承之后,国君传给了晋穆侯。
    有一年晋穆侯攻打条戎,吃了败仗,正好儿子出生了,他不假思索就把儿子取名叫“仇”,表示不忘败仗之耻,还把仇立为太子。几年之后,晋国在千亩这个地方跟北戎交战,大获全胜,这时候小儿子出生了,晋穆侯很高兴,给他取名为“成师”。
    当时晋国就有明白人指出,大儿子是太子,取了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小儿子是庶子,取了这么个气势雄壮的名字。这以后二人的发展前景恐怕会有冲突,晋国的隐患已经被埋下了。
    不管怎么说,晋穆侯去世以后,仇还是合法的接班人,可晋穆侯的弟弟发动政变,夺得了国君宝座,仇只好出国逃亡。四年后,仇抓住有利的时机,召集了一群拥护自己的队伍,杀死了叔叔,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江山,他就是晋文侯。
    晋文侯去世以后,儿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不知道当时晋国发生了什么具体事情,晋昭侯把曲沃这个地方,封赏给了叔叔成师。曲沃这个地方面积非常大,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成师也被称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在自己治理范围内实行仁政,对百姓非常体贴照顾,深受大家的拥护和爱戴。
    有这样一个后补选手在那里,很多人就动起了心思。那一年,大臣潘父杀了晋昭侯,派人来迎接曲沃桓叔继承君位。可国都的人想法不一样,估计是没有得到过桓叔的恩惠,他们就发兵把桓叔赶回了曲沃。
    随后,晋昭侯的儿子平继位,就是晋孝侯。晋孝侯杀掉了潘父,也打掉了曲沃桓叔登上国君宝座的念头,八年之后,桓叔去世,他的儿子继续管理曲沃,人称曲沃庄伯。
    曲沃庄伯继承了父亲的野心,他还更进一步,直接发兵到了国都翼城,把晋孝侯给杀掉了。不过这一次国都人民依旧不接受曲沃的统治者,他们齐心合力,把曲沃庄伯赶回了曲沃。晋孝侯的儿子被拥立为国君,是为晋鄂侯。
    六年之后,晋鄂侯去世了,曲沃桓叔这心里又痒痒了,他觉得这会时机总该成熟了吧,就再次发兵攻打翼城。这次还没等都城人民表态,周天子看不过去了,他发兵攻打曲沃,曲沃庄伯只好退守曲沃城。随后晋鄂侯的儿子继位,是为晋哀侯。
    曲沃庄伯三番两次的折腾,还是没有超越老爹,他也无心再战,两年之后去世了。庄伯的儿子继位,就是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跟父亲、爷爷一样志向远大,晋哀侯也和祖先们一样命运不济。那一年晋国攻打陉廷,结果陉廷人跟曲沃武公联起手来了,他们在汾水一起进攻晋军,结果晋哀侯做了俘虏。晋国人也是倔强,他们把晋哀侯的儿子立为国君,就是小子侯。
    看看晋国的宝座还是没有自己的份,曲沃武公生气了,他一发狠把晋哀侯给杀掉了。之后曲沃武公加紧自己的内部建设,曲沃更加的强大了,晋国知道前任国君死在曲沃武公的手里,可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小子侯继位四年以后,不知道曲沃武公用了什么办法,把他骗到了曲沃,然后就杀掉了。曲沃武公这已经是欺人太甚了,就在他打算做下一个动作之前,周天子再一次出手了,他们派兵攻打曲沃,迫使曲沃武公再次退守曲沃。
    晋国都城的人擦干眼泪,从晋哀侯的弟弟里面找了一个人,让他来做新一任的晋侯。此后的晋国度过了罕有的二十八年平静生活,在这期间,曲沃武公在周天子的监视之下,也没有做太出格的举动。
    这这期间,周天子也换人了,换成了另一种性格的周釐王。曲沃武公再次出手了,他发兵攻打晋侯,之后进入了国都消灭了晋侯,再后又把晋国的宝物献给了周釐王。搞定了,摆平了,周釐王对曲沃武公的表现很满意,封他为晋国国君,晋国土地都归他所有。
    就这样,曲沃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代了晋国的正宗,小宗代大宗成功了。对了,曲沃武公就是后来的晋武公,他的儿子是晋献公。


    晋献公精明了一辈子,却落得两个儿子逃难三个儿子遇难!
    晋献公,是晋文公之前晋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扫清了国内对自己君权的威胁,养育了三位有才干的公子。还先后吞并多个小国,让晋国的势力范围大大扩张。 可就是这样一位君主,晚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继承人也惨遭杀害。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本来只是国君旁支,没有资格继承君位,是凭借武力杀掉了国君,才控制了晋国。晋献公继位之后,有臣子提出,晋国现在公子这么多,这对您的君位是一个威胁,应该清理清理。晋献公也是害怕有人走父亲的老路,就下令杀掉诸位公子,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们。
    晋献公养育了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非常贤明。晋献公很器重太子申生,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内外兼修的继承人。不过后面的故事继续的不太顺利,在攻打骊戎的过程中,晋献公得到了两姐妹,姐姐就是骊姬,晋献公非常非常的宠爱骊姬。骊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晋献公爱屋及乌,为了讨好骊姬,就产生了要废掉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的想法。
    因为申生是多年的太子了,地位很稳固,在诸侯中也比较有威信,晋献公就动起了心思。曲沃是自己祖庙的所在地,就以此为名让申生去守卫曲沃,把重耳派去驻守浦邑,夷吾去屈城居住,奚齐则跟着自己住在都城絳城。
    本来太子就是该跟国君驻守都城的,现在晋献公这么做,已经含糊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后来晋献公带军攻打霍国、魏国和耿国,太子申生都跟随作战,因为作战有功,就把曲沃封给申生,还授予了他卿大夫的职位。这时候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太子本来是要继承整个国家的,现在就已经有了封地,还做了臣子的最高位置,这分明是个安慰奖,那以后国君是不要想了。
    这时候申生已经有点感觉到了危机,可还是不敢确定父亲的态度。之后晋献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意思,他让申生独自去统兵作战。有大臣跟晋献公讲,这可不是太子该做的事情了。太子带兵在外作战,擅自颁布命令是不孝顺父亲;什么事情都跟国君请示,又显得没有能力,会失去威信的。此时晋献公已经明着说了,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该让谁接班好。
    私下里,晋献公又跟骊姬讲,我打算废掉申生,让奚齐接我的班。骊姬当然高兴了,可是她还藏着小心机,表面上是极力拒绝,私底下就到处找机会陷害申生。
    有一年,骊姬让申生去曲沃祭祀祖先,然后把祭品献给晋献公。祭肉带回来之后,骊姬就在里面下了毒,等晋献公回来,她就开始了表演。先是用祭肉毒死了小狗,又用祭肉毒死了下人,把晋献公看的冷汗嗖嗖。这时候骊姬的演技达到了高潮,她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太子这么做都是因为嫉妒您太宠我了,为了让你们父子关系不至于破裂,我还是死吧,不行,就让我带着孩子走吧。
    本来晋献公只是想废掉申生,被骊姬这炸裂的演出一刺激,陡然起了杀人之心。申生听到这件事情,吓得一时六神无主,就跑了。有人劝他,这分明是骊姬在捣鬼,你去找父亲解释啊!申生说了一个很诡异的理由,父亲年纪大了,他离不开骊姬,我不能不孝。至于出国逃亡,我已经有了企图毒死父亲的罪名,也没有人敢收留我了,之后就自杀了!
    申生死后,骊姬并没有彻底放松,她晓得重耳和夷吾跟申生兄弟情深,而且也都是奚齐的竞争对手,就再次施展演技,把晋献公的怒火引导了那兄弟俩头上。在几次三番遇险之后,二人觉得,这晋国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双双出国避难去了。
    奚齐的太子地位稳当了,晋献公也着实又过了几年好日子,又拿下了几个小国家,然后就病倒了。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他才意识到忽略了些什么,就对大臣荀息讲,我虽然让奚齐做继承人,可他年纪太小了,我怕有人不听他的,你能帮助他吗?荀息还能怎么样,就以自己的性命发誓,要好好的辅佐奚齐。
    晋献公死后,奚齐继位,荀息做了相国,国内真的有人不服了。以里克为首的一伙人,想利用申生、重耳和夷吾留在晋国的党羽作乱,他们就下手杀掉了奚齐。这下子荀息尴尬了,本来想自杀,又想到骊姬的妹妹还生了个儿子悼子,想想要是辅佐悼子做国君,也算是间接履行了自己对老主人的诺言,就拥立悼子做了晋国国君。
    里克他们的决心很大,一个月之后,就在朝廷上把悼子也杀掉了,荀息也未能幸免,成为悼子的陪葬。
    晋献公了精明了一辈子,为了防备君位旁落,痛下杀手把同族的公子全部铲除。为了让国家强大稳固,四处征讨扩大领土面积。最后却落得两个儿子流亡,三个儿子遇难,他们难道是在替爷爷晋武公还债吗?

    晋国公子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却恩将仇报沦为俘虏!
    晋文公的故事广为流传,晋国公子重耳受到继母的迫害,多年流亡之后,在秦国帮助下回国继位,而后一展雄风成为春秋霸主。其实重耳还有个兄弟夷吾,他跟重耳同时出国避难,不过他先一步在秦国帮助下回国继位,在他的身上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两姐妹,她们都是狄国狐氏家族的女儿,一起侍奉晋献公。申生是晋献公的太子,兄弟三人都非常有才干。后来骊姬得宠,晋献公想改立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骊姬为了永除后患,就设计陷害申生、重耳和夷吾,结果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出国流亡。
    重耳先行一步,去了外祖父的狄国避难,夷吾也想去狄国。手下有人劝他,不行啊,重耳已经去了狄国,你要是也去,国君一怒就有可能发兵去攻打,狄国肯定扛不住,那您们俩就都没地方待了。不如我们去梁国,梁国跟秦国挨着,秦国那么强大,等国君去世以后,我们可以请秦国帮你回国继位的。就这样,夷吾跑去了梁国避难。
    晋献公去世以后,奚齐继位,很快就被大臣里克等人给杀了。托孤大臣荀息又把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悼子立为国君,又被里克给干掉了,荀息也在这个过程中死掉了。里克连杀两位国君后,派人去狄国接重耳回国继位,可重耳感觉到晋国的风气有点不对头,就推辞说,我是违背父命逃亡之人,父亲死的时候也没有尽孝,没有资格回去继位了,您还是去请其他公子吧。
    里克看重耳不给面子,就转过来派人去请夷吾。夷吾等这一刻已经很久了,马上就打算起身回国继位。这时候手下又有人说了,这个事情有蹊跷啊,国内明明还有公子可以继位,里克却到外国找继承人,会不会有诈!你不如请秦国派兵护送回国,晋国人看你有秦国这么强大的靠山,回国后国君的宝座才能做的安稳。
    夷吾依计行事了,他派人带着重礼去秦国求援,许诺继位以后,就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除此以外,夷吾还多了个心眼,又派人先跟里克通气,只要能顺利的回国继位,我不会亏待你的,我会把汾阳邑给你做封地。就这样,外面秦国的大军护送,里面里克殷勤的迎接,夷吾回到了晋国继位,他就是晋惠公。
    这晋惠公一继位,马上就换了一副脸色。他先是派人出使秦国,告诉秦穆公,我是打算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的,可大臣们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是先君留下来的,你流亡在外的时候,是没有资格送土地出去的。实在对不住了,给土地的事情,我只能食言了。
    糊弄完秦国以后,晋惠公又对里克动手了。他非但没有把汾阳邑封赏给里克,还剥夺了他的权利。后来晋惠公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你想啊,重耳还在外面溜达,里克要是对自己不满意起了坏念头,再去把重耳接回来就麻烦了。
    晋惠公对里克讲,没有您,我是不可能当上国君的,这份情谊我铭记在心。可就算这样,您之前杀了两位国君,又杀了先君的托孤重臣,做你的君主,我压力太大了。虽然晋惠公说的也是实话,可里克确实有点难以接受。他回答,不废掉前面的人,怎么会有空位留给你?你想杀就杀,找这么多借口干嘛!而后就自杀了。
    晋惠公这么食言,秦国和里克的故人都很不满意,他们几次找机会想从内部换掉国君,虽然没有如愿,可晋惠公已经很不得人心了。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旱灾,庄稼歉收,民心很不稳。晋惠公没办法,只好腆着脸向秦国买粮食。本来秦穆公不想卖给他,可大夫百里奚讲,天灾这种事情不好说,说不定哪年就轮到自己头上,卖给晋国粮食,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情。秦穆公也觉得,晋国国君无德,可百姓是无辜的,就把粮食卖给了晋国。
    五年之后,秦国果然也发生了旱灾,很自然的就派人去晋国买粮食。晋惠公召集群臣议论这个事情,有大臣说,国君当年得到秦国的帮助才继位的,后来虽然失信于人,可秦国还是帮我们渡过了旱灾,这粮食应该卖给他们。
    但是外一位提出了一个歪理。当初我们发生旱灾,那是老天把晋国送给秦国的机会,秦国没有抓住而已,只能怪他自己喽。现在老天又把秦国往晋国送,我们不该违背天命的,所以不但不能卖粮食,还要发兵攻打秦国。
    歪嘴和尚念经歪嘴人听,这个观点很合晋惠公的心意,他就下令,趁秦国内部旱灾,发兵前去攻打。这下子把秦穆公真的给惹毛了,秦晋两国也就此撕破了脸皮。
    第二年,秦穆公亲自带兵攻打晋国。看着大兵压境,晋惠公多少也有点慌了,他问臣子们该怎么办?有人告诉他,当初秦国帮助了您,您食言不给土地;秦国帮助晋国渡过了灾荒,您不但不回报还发兵攻打。现在秦国人打过来了,很顺理成章嘛!
    还能怎么办,秦穆公亲自来的,晋惠公也只能亲自带军前去迎战了。报应来了,在交战的过程中,晋惠公的战车陷到了泥潭里,不能动了。一个晋国人经过,晋惠公赶紧招呼他,可那哥们根本没帮忙,还奚落了他一番。等晋惠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了泥潭,这时候晋军已经完全落了下风,大军溃败之后,晋惠公成为了秦军的俘虏。
    恶心自己的人到了手里,秦穆公就想拿晋惠公来祭祀上天,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心疼弟弟和祖国,就痛哭流涕的替晋国人求情。其实秦穆公也明白,晋国那么大,不是秦国能一口吞下的,杀了他们的国君,只能遭到更大的忌恨,现在抓了晋国国君一次,恶气也消的差不多了,就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
    经过了这么大的打击,又死里逃生,晋惠公这心气再也提不起来了,再说这一段做过俘虏的经历挂在简历上,也让晋惠公的腰板怎么也挺不直了。几年之后,他把太子送到秦国当人质,再也不嘚瑟了!


    晋献公假虞伐虢波澜不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值得品味!
    假虞灭虢是个成语,说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而后又收编了虞国的故事。其实晋献公前后有两次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收编虞国是第二次借路后的事情。晋献公讨伐虢国的理由跟自己祖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有关,收编了虞国之后,又间接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出兵虢国之前,说过这么一段话。
    从前,我爷爷庄伯和父亲武公平定晋国内乱,虢国经常帮助晋国打我们。前几年,晋国的公子逃到虢国去,又被他们保护起来。如果不灭掉虢国,会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后患。
    这上面第一部分的原委是这样的,晋献公的太爷爷曲沃桓叔是晋文侯的弟弟,晋文侯死后,曲沃桓叔就有篡位的打算,之后把这个打算最为遗产传了下来。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这三代人不断的尝试挑战国君宝座,在这过程中,遭到了晋国的顽强抵抗,虢国也帮助晋国几次平定了内乱。到了曲沃武公的时候,终于取代成功,占有了晋国,他就是晋武公,晋献公是晋武公的儿子,他说的报仇,就是这么个意思。
    第二部分攻打虢国的理由,原委是这样的。晋献公继位以后,对于祖先这段奋斗史是铭记在心。可敬佩归敬佩,晋献公也害怕身边出现祖先转世的人,他一发狠,就把从爷爷那辈开始,不是跟自己一条线下来的晋国公子,都给杀掉了。其中一部分公子就跑到虢国去避难,晋献公上面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前因比较复杂,具体的作战过程就比较简单了。因为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晋献公就派人给虞国送去宝马,权当借路费了。之后晋军攻打虢国,拿下了下阳这个地方。
    三年之后,晋国再次向虞国借路,要二次攻打虢国。这次虢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极力反对,一则是虞国和虢国唇亡齿寒的关系,二则,晋国这些年灭了不少的小国,完全有吞并虞国的动机。
    虞国国君跟宫之奇想的不一样,我跟晋国国君是同宗同源的,他怎么可能要消灭我,你想多了!宫之奇就跟他解释,虢国的祖先跟周文王是同族同宗,晋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后代,晋国和虢国也是同宗同源,不一样挨打吗?再说,晋国的庄伯和武公,他们的子孙和现在的国君是一个祖宗,都被赶尽杀绝了,晋国还会惯着你吗?
    虽然话说的这么明白,可虞公就是听不进去。果不其然,晋国这一战彻底消灭了虢国,回过头来把虞国也给收编了。虞公和很多臣子都成了晋国的俘虏,曾经以为是借路费的宝马,又回到了晋献公的手中。
    接下去的场面比较经典,晋献公看了看手下人牵过来的宝马,不由得抚掌大笑,这马还是我过去的马,就是牙齿老了几岁。鲍国安老师分别在影视剧中饰演过曹操和晋献公,大家可以带入一下曹操的音容笑貌,丝毫不会有违和感。
    再往前回放一下,在虞国被俘的臣子里面,有一个叫百里奚的人。晋献公为了增进跟秦国之间的友谊,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个百里奚就作为陪嫁送给了秦国。果然,秦穆公很领晋献公的情。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两个接班人先后被大臣杀死,国内动荡不安。秦穆公先后送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回国继位,晋国才得以振兴。当然了,秦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在百里奚的辅佐之下,成为一方强国。
    晋国太子在秦国做人质,为了接班私逃回国终遭毒手!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邻居,晋国几次发生动荡,秦国都曾出手相助,扶立晋国公子回国继位。秦国是大国,有他们做靠山,回国的公子都能坐稳国君宝座,可有一位晋国公子太心急了,私自从秦国回国继位,他这个国君就没当长久。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宠爱骊姬,害的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出国避难,其中重耳去了狄国,夷吾去了梁国。在避难过程中,夷吾娶了梁国女子为妻,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娶名叫圉。
    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两位接班人先后都遇害。夷吾抓住这个时机向秦国求援,在秦国的护佑之下回国继位,就是晋惠公。这晋惠公回国之后就翻脸不认人了,答应给秦国的土地就没兑现。后来晋国发生旱灾,秦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互助互爱的原则,把粮食卖给了晋国。可等秦国发生灾荒的时候,晋惠公非但不施援手,还发兵攻打秦国,秦晋两家就彻底闹掰了。
    秦穆公一怒之下发兵攻打晋国,把晋军狠狠的摩擦了一番,晋惠公也做了俘虏。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在夫人的苦苦哀求之下,秦穆公也觉得晋国不是一口可以吞下的,就放了晋惠公回国,表示自己依旧宽宏大度。
    死里逃生之后,晋惠公明白了,不能因为别人对自己好,就可以毫无忌惮的欺负人家,要是真惹恼了秦国,自己的国君位置也就坐不成了。为了坐稳江山,晋惠公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派人去狄国追杀重耳,以除后患。结果重耳跑去了齐国。第二,把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圉送去秦国做人质,表示自己悔改之心。
    两年之后,秦国做了一件大事,他们发兵攻打梁国,彻底收编了这个国家。这个事情对太子圉的影响比较大,虽说秦穆公把宗族的一个姑娘许配给了他,可作为秦国讨厌的晋惠公的儿子,他在秦国就没怎么受到太好的待遇,人质嘛!现在姥姥家梁国,被秦国说灭就灭了,太子圉倍感一种孤独。(春秋时,很多公子都会选择外祖父的国家作为避难国,重耳的母亲是狄国人,所以就去了狄国。)
    又过了三年,太子圉接到一个消息,父亲晋献公病重了。本来嘛,自己是太子,秦国又有护送公子回国继位的先列,只要有点耐心,太子圉登上君位是迟早的事情。可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太子圉的想法就有点多了。晋惠公还有其他儿子在国内,自己在秦国又是这么个人质的身份,万一国内有点风吹草动,秦国再不愿意帮助自己,那后半生的路就一眼望到头了。
    思来想去,太子圉是夜不能寐,他陡然生起了一个念头,我要立刻回国。要说太子圉还算是个情种,他跟妻子商量,目前的状况秦国是不可能发兵送我走了,作为人质,他们让不让我走都是个问题了。我要逃回晋国,你跟我一起走吧。
    这秦国姑娘也很识大体,您是晋国太子,在这里做人质,确实是受委屈了,秦国让我服侍你,也只是为了让你安心。你自己回去吧,我还是留在秦国比较好,您放心,这个事情不会从我嘴里说出去的。就这样,太子圉一路跌跌撞撞逃回了晋国。
    太子圉还是回去早了,一直到第二年的九月份,晋惠公才去世,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得到了群臣的支持,成为新一任晋国国君,晋怀公。
    晋怀公继位了,秦国可不干了。你们爷俩这都是什么人品,当爹的恩将仇报,当儿子的偷偷摸摸,真是不拿秦国当盘菜了。晋惠公已经被教训过了,现在我要让你也受一受教育。
    秦穆公一打听,重耳公子还在外面飘着,现在已经飘到楚国了,就派人去接重耳,打算送他回晋国取代晋怀公。这时候晋怀公也得到了消息,他不敢跟秦国对着干,就想玩个釜底抽薪,把重耳做掉。晋怀公下令,跟重耳在一起飘的晋国人,马上给我回国,否则就杀你们的家人。
    当时晋国有个大家族狐家,狐毛和狐偃一直追随着重耳,他们的父亲狐突是晋国重臣,老爷子不想让儿子背叛主人,就愣是没给他们送信。晋怀公一怒之下,就把狐突给囚禁起来,而后杀掉了。
    晋怀公这么做,可有点气急败坏外加作死的意思了。现在外面秦穆公要大兵压境,你在里面把群臣还给得罪了。秦穆公派人通知晋国内部不满晋怀公的人,公子重耳就要回国主持工作了,你们先把路给清理一下。
    就这样,晋怀公被臣子杀死在高粱这个地方,重耳被秦国护送回国继位,他就是晋文公。

    八个国家给了重耳不同的待遇,做人的差距跟见识有莫大关系!
    重耳是著名的流亡公子,从出国避难到回国继位,他一共在外面待了十九年。在这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里,重耳一共经历过八个国家,有的国家可以长住,有的国家可以歇脚,有的国家都不肯给一顿饱饭。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同一个重耳,为什么会受到这么不同的待遇。
    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母亲的娘家狄国。春秋时期有个惯例,公子流亡经常会去姥姥家,一般也都会受到优厚的待遇,这次也没有例外。除了管吃管住以外,狄国还管重耳的终身大事。狄国攻打咎如,得到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一位嫁给了重耳,另一外嫁给了重耳的头号助手赵衰。
    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这期间晋国内部两任国君先后被大臣里克杀掉,里克也派人来接重耳回国继位,重耳感觉国内局势不稳,就推辞没有回去。后来重耳的弟弟夷吾继位,夷吾在感觉重耳始终是自己的威胁,就派人要刺杀重耳。狄国实在是离晋国太近了,重耳不想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就带着随从离开了狄国,那一年他五十五岁了。
    重耳的下一站是齐国,当时齐桓公还健在,管仲和隰朋已经去世,重耳觉得自己和这批手下都是人才,去了齐国应该能得到重用,就兴致勃勃的出发了。可在经过卫国的时候,这群人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本来在狄国待了十二年,一直都是受到外甥级别的待遇,大家也没有太觉得自己是外人,可人家卫文公根本没把这个流亡公子当瓣蒜,估计就是管了一顿饭,别说吃好了,可能连吃饱的标准都没有达到。这不是咱们胡说的,因为在他们尴尬郁闷的离开卫国之后,走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一群农民在种地,重耳派人去要点吃的,结果对方给了他们一些土块,还嘲笑这些落魄的体面人。
    终于到了齐国,齐桓公可是真讲究,热情的款待了远方而来的客人,还把本宗族的一个姑娘嫁给了重耳。如果说在狄国受到优待,是因为血缘的关系,那齐国能这么对待重耳一行,就真的是看重重耳的地位和各位的才干了。
    可好景不长,两年后齐桓公去世了,他的五位公子又展开了君位争夺战,齐国的局势也不容乐观。这这么不舒服的又过了三年以后,重耳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活不到六十的,他的斗志渐渐要消磨光了,就想守着小媳妇过好最后几年的日子了。
    重耳这么想,可他手下人不同意啊,本来是因为公子贤明,这才一路跟着他走南闯北的,现在您想客死他乡,我们也不同意啊。他们就商量了对策,把重耳灌醉了以后,偷偷运出了齐国。等重耳醒过来的时候,已经造成离开齐国的事实了,虽然重耳恼羞成怒要杀人,可最终还是理智的平静了下来。
    下一站是曹国,曹国人的接待水平还是可以的,就是出现了让人很不舒适的一幕。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很好奇,想亲眼见证一下。这可是一个很失礼的举动,虽然大家是男人,可人家是大国公子的身份,你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奇怪想法的。曹国有大臣劝阻曹共公,曹共公不听,最后的结果就是,重耳一行很不愉快的离开了曹国。
    这一站就来到了宋国,当时的宋国国君是鼎鼎大名的宋襄公,宋襄公刚刚因为仁义输给了楚国,自己也身受箭伤卧床不起了。不过宋襄公对重耳采用了最高规格的接待水准,用对待国宾的礼仪来对待他。
    礼仪是一回事,实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宋国大夫跟重耳手下的狐偃人比较熟,私下里跟他讲,宋国是小国,最近又吃了败仗,你们公子想回国继位,还是要找大国帮忙才行的。
    得了,在宋国短暂休息以后,重耳一行又出发了,这次他们经过了郑国。郑文公对重耳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有没有管饭不知道,反正是没有以礼相待。有臣子劝他,重耳是贤明公子,手下又都是人才,不能这么对人家。郑文公一撇嘴,流亡的公子多了去了,我这些年没少见了,要是都以礼相待,烦都烦死了。
    吃了闭门羹,重耳他们也就不在郑国耽误时间了,这次他们去了刚刚打败宋襄公的楚国。楚成王那能输给宋襄公吗,他这次接待重耳用的是对待诸侯的礼仪。其实话又说回来,以楚成王的身份和地位,他能这样对待重耳,看重的跟齐桓公应该是一样的,重耳大国公子的身份和他手下的人才。
    对于楚成王的美意,重耳最初是拒绝的,他觉得没底气这样被对待,还是手下的赵衰给他打了气,楚国国君都这样对你,这是天意,天意就不要勉强了。就这样,楚成王经常和重耳在一个宴席上喝酒,老楚半开玩笑的说,公子以后回国继位了,如何报答老夫?重耳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日后如果两军交战,我晋军必退避三舍。
    楚成王是很欣赏重耳,可楚国距离晋国还是挺远的,一时半会还没规划好回国的路线和方针,这时候秦穆公派人来了。此时重耳的弟弟夷吾,也就是晋惠公病重了,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本来在秦国做人质,结果偷偷跑回国准备继位了,秦穆公一怒之下,就想送重耳回国就业,一则出一出胸中怨气,二则也送给未来晋国国君一个天大的交情。
    秦国是重耳流亡的最后一站了,这兜兜转转又站在了晋国的邻居门口,重耳的心情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秦穆公这次是下了大本钱,不但厚待重耳以及诸位随从,还一口气把五位本宗族的女子都嫁给了重耳。以重耳这个年纪,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看重这个,反正他最看重的,肯定是秦国能送自己回国继位的实力了。
    没过多久,晋惠公去世了,太子圉继位了,就是晋怀公。这晋怀公很不得人心,很多晋国老臣得知重耳就在秦国,纷纷派人来通气,表示要在晋国做内应。这吉时已到,秦穆公就派出大军护送重耳回国,晋国很多大臣都来迎接重耳,重耳继位就是晋文公,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说说吧,同一个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在这八个国家里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肯定是有点原因的。
    狄国是个例外,这是重耳母亲的国家,凭着血缘关系,重耳受到优待,不算奇怪,他们也不一定为了点什么,就是什么也不做,外甥以后对姥姥家好一些也是正常的。
    卫国、曹国和郑国,这三个算是小国了,小国一直都在大国的庇护和欺负下生活,国君都没怎么见过大场面,他们看不到重耳日后的前程,加上自身素质也不高,所以才怠慢了重耳,应该就是这么回事了。
    齐国、楚国和秦国,这三个国家和晋国是春秋最大的国家,每个国家都发生过很多大事,国君见多识广,能预测到故事线的可能发展方向。再加上这三位国君,齐桓公、楚成王、秦穆公,都是一等一等枭雄人物,他们能名垂青史,能识人才,给自己留后路,这是重耳被优待的原因。
    最特例的就是宋襄公了,宋国是个小国,可宋襄公是例外,他眼界特别的广,五尺之躯有天地般广阔的胸怀。抛开他讲仁义打败仗来讲,他绝对是小国国君中的佼佼者。他能敬重重耳,也跟他的雄心壮志有莫大的关系。

    重耳流浪途中的三段姻缘,每一段都是不寻常故事!
    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前,在外逃亡十九年。在这十九年的岁月里,他三次娶妻,每一次都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重耳逃出晋国后,第一站就去了母亲的祖国狄国。有一次狄国攻打咎处,得到两个美丽的姑娘,把年长的许配给了重耳,年幼的嫁给了重耳的助手赵衰。
    重耳在狄国生活的时间比较长,足足待了十二年,在这期间,妻子给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也算是重耳流亡他乡的一个慰藉。十二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这期间晋国内部是风云变幻,可不管怎么变,重耳都是晋国国君的一块心病,就是怕他回国抢班夺位。
    那一日,重耳得到消息,自己的弟弟晋惠公派出杀手,要除掉自己。狄国跟晋国就挨着,杀手随时可能赶到。还有一层,既然弟弟已经出手了,就算这次能躲过去,还会有下次和下下次的。重耳跟赵衰等人一商量,狄国是不能待了,干脆走远一点,去齐国投奔齐桓公算了。
    从狄国去齐国,可是一段不短的路程,拖家带口的不方便,重耳就把两个儿子和妻子留在了狄国。临行前娇妻恋恋不舍,你何时能回来接我们娘三个?重耳心里也没底,他一咬牙,这样吧,你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我还不回来,你就改嫁他人好了。
    妻子惨然一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我坟头的柏树都成才了。不过公子事业为重,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孩子,等你回来的。
    重耳一行,辗转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非常照顾,看他单身一个人,就把宗族的一个姑娘齐姜许配给了他。此时的重耳已经是五十五岁的人了,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磨难,雄心壮志已然被锤平了不少,一心想守着妻子过平静的日子了。
    五年之后,齐国内部发生了巨变,齐桓公死后,五位公子都想继位,国内一片混乱,根本不存在送重耳回晋国继位的可能。重耳不想折腾,可他手下的人不干,这些人都是身负才华,觉得重耳有志气有前途才追随了他,他们不想后半生就在齐国度过了。
    有一次,大家在野外商量回晋国的事情,被采桑叶的婢女听到了,之后齐姜也知道了。齐姜很果断,她处死了这个婢女,然后去劝重耳,希望他要走就赶快动身。重耳一点没犹豫就拒绝了,我这么大年纪了,人生在世无非享乐二字,再说我也离不开你了,我就在齐国养老了。
    齐姜听完很生气,你身为大国公子,是因为身受困顿才来齐国避难的,你手下的那些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们的前途都在你的脚下,你这不是坑他们吗?你不想实现抱负,只贪图美色和享受,我都替你害羞。可不管齐姜怎么说,重耳就是三个字,我不走。
    齐姜没办法了,她私下里跟重耳手下商量,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吧。我把公子灌醉,你们把他弄上马车离开齐国,他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二次回齐国了。大家依计行事,结果走出齐国老远了,重耳才醒过酒来。看到自己又在荒郊野外咣当了,重耳浑身冒火,拿着兵器就要戳人,大家是好说歹说,再加上生米做成了熟饭,重耳也只好认命再次上路了。
    又是几经周折,重耳来到了秦国。这次是受秦穆公的邀请而来,秦穆公打算发兵护送重耳回国继位。虽然在齐国那么没出息,可重耳骨子里的豪气犹存,看到多年心愿即将实现,虽说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路居然也有了风声。秦穆公又给了一个喜讯,我打算把宗族的姑娘嫁给你,五个一起嫁。
    对于秦穆公的好意,重耳自是感激不尽,可很快他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这五个姑娘之中,有一个是自己的前侄媳妇。
    怎么回事哪?原来啊,重耳的弟弟晋惠公,本来也是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位的,可回国之后,他跟秦国翻脸了,两国还狠狠的打了一仗,结果晋国输的很惨。晋惠公为了讨好秦国,把儿子太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
    秦穆公很讲究,把女儿怀赢嫁给了太子圉,没多久,太子圉听说晋惠公病重了,怕秦国不放自己回去接班,就偷偷的跑了。太子圉本来想带着怀赢一起走,可怀赢跟他想的不一样,她告诉老公,你放心走吧,虽然我不跟你走,可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太子圉跑了以后,秦穆公是非常恼火,女儿肯定不能再给他了。现在重耳出现了,这是即将成为晋国国君的人,女儿许给他是不会吃亏的。
    现在重耳纠结了,不要吧,有点不识抬举,总不能五个姑娘挑一个出去。要了吧,这是自己的前侄媳妇,伦理上有点说不过去。就在重耳为难的时候,手下对他说了一句话,你现在就要夺他的国家了,娶他的前妻又算什么,暂时面子上是有点过不去,您为大局想想吧!就这样,重耳迎娶了怀赢在内的秦国五女。
    在秦国的帮助之下,重耳回国继位,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没有辜负三位妻子,把她们分别接回晋国,三人相处的也很和睦,三段故事终成一段佳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4:07:4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