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春秋乱局---春秋时期各国乱局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春秋乱局---春秋时期各国乱局[第1页]

作者:牛应举2020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前言
    你也说春秋,我也说春秋。
    春秋,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二是指《春秋经》。三是指春季和秋季,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四指人的年岁。
    一:春秋时期
    周朝灭亡商朝后建国,史称西周。建国之初,分封诸侯。分封,是指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周初“分封制”是指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国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周王是天下的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西周政权还实行了著名的两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两岸,又分为两部分:文王作丰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镐京在河东,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庙的所在地。陪都“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国国君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晋国、郑国)立周平王(宜臼)为周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东周分三个时间段。一是春秋前,从公元前770年到春秋时期。共49年。二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共269年。三是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共197年。共计515年。
    春秋时期特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这一段的中国历史。
    二:《春秋经》
    《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接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真正有系统的、有文字可考的可信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春秋之前的历史,只能从其他书籍如《尚书》、《诗经》等书中推断出来,并非不可信,只是缺乏系统性。《春秋经》的问世,中国才有系统的、明确的、可信的历史记录。
    《春秋》的开创之功是无可争辩的。它是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后来的《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春秋经》太简单,只是一条条死板的历史记录。不但记载鲁国的事情,还记载天下各诸侯国的事情,以及与鲁国的外交往来。实际上记载了天下各国之事。
    三:春秋三传
    一条条的经文,自然需要有人解释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这就有了春秋三传和《国语》这本书。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国语》是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是对三传最好的补充。
    三传解释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公、谷重点在阐发经文之中的微言大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较略。《左传》则重点记录历史事件,对其中的大义也有阐发,但非重点。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历史的专门书籍,意义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西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一书按编年体记录历史,但也有一个缺点,将天下各国的事情统一写在一起,读起来感觉混乱且不连贯。当然,春秋期间的历史本来就是混乱不堪。
    笔者从《左传》出发,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历史分别摘录,写成:周、晋、鲁、楚、齐、郑、宋、卫、秦、陈、蔡、吴、许、莒、越诸篇,各国按年编撰,多国参与的共同事件,各自从本国角度出发叙述,有简有详。重点参考其他二传及《国语》,兼采战国、秦、汉时代诸历史著作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左传所写事件甚繁琐,且人物众多。分门别类、分各个国家整理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读懂春秋时期的历史。希望对史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人能力有限,编写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2020年2月28日志
    春秋期间齐国世系表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齐釐公 姜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九年入春秋,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不到一年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17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28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年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前468年,平公13年春秋终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吕氏,侯爵。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吕尚(姜尚、齐太公)的封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春秋末年,军政大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春秋后82年,姜氏齐国终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齐国篇

    一:齐襄公被杀
    1.齐僖公小霸
    公元前722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一年齐国国君是齐僖公九年。齐僖公是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任国君,他的名字叫做禄父(一说禄甫)。
    公元前720年,齐僖公十一年。
    这一年,《春秋》经开始记载齐国的事情。齐国开始登上春秋的舞台。
    冬季,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石门(今山东省长清县)会盟,春秋前的某一年两国在庐(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地结过盟,此次见面会盟是对上一次会盟的重温旧好。
    公元前717年,齐僖公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艾(今山东省新泰县)地会面结盟,齐国开始和鲁国友好往来。
    公元前716年,齐僖公十五年。
    夏天,齐僖公派他的同母弟弟夷仲年(夷,是谥,一说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即墨县;仲,是他的排行,年,是他的名字)前去鲁国聘问,这是为了巩固两国上年在艾地的结盟。
    夷仲年生了一个儿子叫公孙无知,深受齐僖公的宠爱,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后来公孙无知作乱,派人杀死了他的堂兄弟齐襄公。
    公元前715年,齐僖公十六年。
    这时候,北方国家宋国、卫国两国联合,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郑国。当时齐国在北方诸候国家中,实力比较强大,齐僖公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国际上没有敌人,国内政局也非常稳定,和周边的国家郑国、鲁国、卫国的关系都很好,在国际事务中有发言权,也有公信力。看到宋、卫和郑国的关系比较紧张,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齐僖公准备利用齐国的国际地位,充当和事佬,在宋、卫、郑三国之间斡旋,使三国讲和。
    春天,经过齐僖公的努力调解,三国同意坐下来谈判,定下了会面的日期。
    七月初三日,齐、宋、卫三国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会见,在离温地不远的地方瓦屋结盟。此次会面结盟,郑国国君郑庄公并没有参加,是由齐僖公全权代表,齐、郑两国关系此时比较要好。
    三国放下旧怨,握手言和。齐僖公的做法深得人心,合于当时的礼法。
    三方签订盟约后,郑国国君郑庄公对齐僖公比较感谢。八月,郑庄公带着齐僖公朝见周天子。当时周天子在国际间威信尚存,郑庄公在周天子的朝堂上担任卿士,能左右周王室的政策,且和周天子也比较熟悉。受到周天子的接见,对齐僖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郑庄公的做法也符合当时的礼法。
    冬季,齐僖公为了显摆自己的成绩,派人到鲁国,向鲁国通报宋、卫、郑三国讲和的事。
    鲁国国君鲁隐公派大臣众仲回答齐国的使臣说:“齐侯使三国放弃相互侵伐、互相报复的恩怨,安定他们的百姓,这是齐侯的恩惠。我们鲁国国君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岂敢不赞美学习齐侯的美德!”
    公元前714年,齐僖公十七年。
    三国虽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郑国并没有想真心想和宋国和好的意思。夏天,郑庄公以宋国国君宋殇公不去朝见周天子的名义,发兵攻打宋国。
    郑国又拉上齐国和鲁国,密谋着一起攻打宋国。
    冬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防(今山东省费县境)地会面,策划联合郑国一起攻打宋国。
    公元前713年,齐僖公十八年。
    正月,齐僖公在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市)会见鲁隐公、郑庄公,三国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宋国。
    二月二十五日,三国在邓地结盟,定下了出兵日期。
    五月,鲁国大臣公子翬(字羽父)率军先行会合齐僖公、郑庄公。
    六月初三日,三国国君在老桃(地阙,一说今山东济宁市东北)见面。
    这次作战,三国军队攻下了宋国的菅(今山东省单县北)、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三个城邑。这三个城邑在鲁、宋边境,攻下后郑庄公做主全部送给了鲁国。
    公元前712年,齐僖公十九年。
    七月,齐僖公和郑庄公、鲁隐公带领三国军队,一起攻打许国。这次伐许之役,以郑国为主。初一日,三国军队联合攻打许国都城(今河南省许昌市)。有关伐许之役的细节,请参看郑国篇。
    公元前710年,齐僖公二十一年。
    这一年,宋国国内发生动乱,国君宋殇公被大臣华父督杀死,立了公子冯做国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内部出现动乱(如杀死国君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在国际上会引起众怒,当时的共主周天子有权力加以讨伐。只是周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微弱,对这类事有点无能为力。所以春秋期间实力强大的国家挑起了主持正义的大旗,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春秋五霸。
    这个时候,天下没有霸主,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春秋初期,是北方诸侯国家中的佼佼者,两国俨然是两个地区霸主,左冲右突,携手维持国际秩序。
    针对这次宋国的内乱,两国联合鲁国、陈国出面干涉。四个国家的国君在稷(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在这次会议上,宋国新上台的国君宋庄公给四国送了大量的贿赂,四个国家的国君都得了好处,接受了贿赂,结果这次打着主持正义旗号的国际会议最后不了了之,默认了宋国新国君的地位,对杀死前国君的凶手华父督也没有施加惩罚。弑君之贼消遥法外。
    2.齐、鲁通婚
    公元前709年,齐僖公二十二年。
    正月,齐僖公和鲁国刚即位的国君鲁桓公在嬴(今山东省莱芜市)地会见,两国商量通婚事宜。
    鲁国国君以前大多和宋国通婚,《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宗人(官职名称)衅夏曾说过这样的话:“周公和武公在薛国娶妻,孝公、惠公在宋国娶妻,自桓公以下在齐国娶妻。”云云,说明春秋之前齐、鲁两国没有通婚或很少通婚,鲁国国君没有在齐国娶过夫人。
    齐僖公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齐僖公视作掌上明珠。一心想给她找一个好的归宿。当时在国际上名声最显著的年轻俊彥莫过于郑国的太子----公子忽。一开始齐僖公是看上了郑国的太子公子忽,想把这个女儿嫁给他。可公子忽不领情,拒绝了齐国。
    针对太子忽的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中有诗句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诗经。大雅。文王》,原诗‘自求多福’)靠我自己就行,依靠大国干什么?”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
    左传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齐僖公的这个女儿嫁到鲁国后,后世称做文姜。文姜在娘家做闺女时不是太老实,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诸儿通奸,公子诸儿就是后来的齐襄公。嫁给鲁桓公后和他这个哥哥旧情不断,最终害死了她的丈夫鲁桓公。所以当时的君子认为郑国的太子忽没有娶文姜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由于郑国的太子忽拒绝,齐僖公最后只好把这个女儿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鲁桓公即位时大概十七八岁,还没有娶正式的夫人。
    夏天,齐僖公和卫国国君卫宣公在蒲地(今河南省长垣县)相见。
    这次相见比较特殊,《春秋》经叫“胥命”,胥命的意思是诸侯相见,约言不誓,举行会谈决定事情但不歃血结盟。
    《公羊传》对这个事情的记载是这样的:
    “夏天,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胥命’。‘胥命’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命’。‘相命’是什么意思?就是接近正规的礼仪。这种方式为什么说接近正规的礼仪呢?因为古人不歃血盟誓,只是口头约定后就各自回国。”古人对诚信是大力赞美的。
    七月,鲁国大臣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国的女儿。两国国君春天见面讨论婚事,秋季鲁国就派人去迎娶,速度倒是很快。
    这次公子翬到齐国访问,重修两国的友好关系,《春秋》经称翚为“公子”,对公子翬进行表扬。鲁国的《春秋》经上记载说“公子翬如齐逆女。”
    齐僖公亲自护送他这个女儿出嫁,一直把她送到了到了讙(今山东省宁阳县境内)地,这不合于当时的礼法。这个地方已经是鲁国的地盘。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出嫁女儿,娘家对她的护送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就是:
    “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现任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出嫁到大国,即便是现任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嫁给周天子,各位大臣都去护送,但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护送,也就是到国境线上为止,不能越过国境。”
    可见,对出嫁到外国的女儿,国君是不应该亲自护送的,更不应该送出国境外。齐僖公可能太喜欢他这个宝贝女儿,连礼法规矩都不顾了。他的这种做法,遭到当时人的讽刺,说他“非礼”。
    同年冬季,齐僖公又派他的亲弟弟夷仲年到鲁国聘问。
    这次夷仲年到鲁国的聘问,有一个名堂,叫“致女”。当然这是站在齐国的角度说的。站在鲁国的角度,应该叫“致夫人”,实际上是一回事。
    女儿出嫁三个月后,娘家派人去看望出嫁的女儿叫“致女”。
    3.公子忽第二次拒婚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二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结果被纪国人觉察,纪国人做了防备,二国国君无趣回国。
    当时郑庄公和齐僖公都是地区小霸主,两国国君屈尊去一个小国家访问,任何人一想都会觉得是别有用心,更何况是和齐国有世仇的纪国。
    纪国,也是一个姜姓国家,故城在今天山东省的寿光县南。纪国和齐国是邻居,两国在历史上结过大仇。根据《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齐国的祖先齐哀公到周天子那里去朝拜,当时纪国的国君在周天子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杀。
    《竹书纪年》周夷王篇也记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齐哀公的子孙们一直想报复纪国,直到齐僖公时期还一直惦记着找机会把纪国灭掉,所以这一年两国国君才不怀好意的到纪国访问。
    公元前706年,齐僖公二十五年。
    这一年,齐国北边的少数民族北戎(居住在今天河北、山东交界地带)攻打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国君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
    六月,太子忽率军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
    齐僖公一直很欣赏郑国的太子忽,原来就很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后来遭到太子忽的拒绝。这次他带领郑国的军队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做小妾,十年前太子忽已经娶了陈国的女儿做夫人。
    这次太子忽还是坚决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两次拒绝娶齐国的女儿?太子忽回答说:“我以前没有为齐国做什么事情时,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儿。现在根据我国国君的命令,到齐国解救危急,最后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我们郑国的军事力量而成婚,我们郑国的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将会怎么看我呢?”
    当时跟着太子忽的郑国大臣祭仲也劝他说:“您一定要娶齐国的女儿。我们的国君---您的父亲,他喜欢的姬妾很多,喜欢的儿子也很多。您将来如果没有强力的外援,继承我们郑国国君的位置将会很难。其他三位公子都有可能做国君。”太子忽不听劝告。把娶齐国女儿的事推脱给了他父亲,用他父亲郑庄公做挡箭牌,最终还是坚辞了齐国的好意。
    当时,除了郑国的军队来救援外,其他诸侯国家也派出军队帮助齐国防守边境。
    齐国人给各国军队馈送军需品和慰问品,让鲁国的大夫来负责分配这些物资。鲁国的大夫依照各国爵位的高低次序来分配这批物资。由于郑国是“伯爵”,在郑国的前面还有几个“公爵”、“侯爵”的国家,所以郑国的次序排在了后面。太子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应该第一个分配到相关的军需物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鲁国人的分配方法很恼怒。
    四年之后,郑国联合齐国、卫国出兵攻打鲁国,以报复这次受到的侮辱。
    公元前702年,齐僖公二十九年。
    冬季,齐国军队参加了郑国对鲁国的报复行动。郑、齐、卫三国联军和鲁国军队在郎(鲁国都城曲阜近郊)地作战。这次战争的起因就是四年前鲁国人分配物资时把郑国人排在了后面。
    郑国这次攻打鲁国前,请求齐国出兵。齐僖公为回报太子忽,又率领卫国军队一起帮助郑国。
    《春秋》经记载这次战争,写做“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不称这次战争为“侵伐”。先记载齐国和卫国,是按照周室封爵的次序。郑国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按规矩应该把郑国写到前面,《春秋》经以这种方法来讽刺郑国,这也是“春秋笔法”之一。
    4.襄公即位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三十三年。
    十二月初二日,齐僖公去世。
    齐僖公九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入春秋后,齐僖公在位二十四年。春秋前期,齐国国内很安定,齐僖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周边国家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是春秋前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号称“春秋小霸。”
    齐僖公去世后,由其儿子太子诸儿继任齐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齐襄公。
    齐襄公与鲁桓公夫人通奸,还屡屡杀罚不当,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最终被手下大臣杀死。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元年。
    四月,齐国安葬先君齐僖公。
    襄公上台后,第一次的外交活动就是和其妹父、鲁国国君鲁桓公在艾(今山东省新泰县西北)地会见,二十年前其父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举行过会盟。这次会见的目的是为了谋划安定许国。
    十五年前,郑、齐、鲁三国攻打许国,攻下许国后,对许国后续的管理由郑国负责。此时郑国国内局势比较混乱,郑国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三个公子争着当国君,顾不上许国。得到齐、鲁两国国君的支持,许国前国君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复国,许国从此成为正常国家。
    公元前695年,齐襄公三年。
    春季,鲁国国君桓公出面调停齐国和纪国的关系。三国国君在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镇)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齐、纪的和议,同时商量对付卫国。
    鲁国为什么要充当和事佬?因为鲁国和纪国是婚姻之国,鲁国现国君鲁桓公的姑姑嫁给了纪国国君;和齐国也是婚姻国家,鲁桓公夫人是齐襄公的妹妹。鲁国居中调解,二国关系暂时缓和。
    夏季,齐国与鲁国还发生了一次边境小摩擦。在两国边境的一个叫奚(今山东省滕州市南)的地方,齐国人入侵鲁国的边境,鲁国边境官吏到中央政府报告有敌人入侵。
    鲁桓公说:“边境上的事情,谨慎地防守自己一边而且防备发生意外。尽力防守,发生了事情就毫不客气地迎战,又有什么好请示报告的呢?战后把结果报告回来就行了。”
    5.襄公杀鲁桓公,和鲁桓公夫人私通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四年。
    鲁桓公准备和齐国国君齐国国君齐襄公相约在泺(今山东省济南市北)地见面会盟,鲁桓公夫人文姜非要跟着去。
    按当时的礼法规定,女人不能在外抛头露面。《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门槛),戎事不迩(近)女器”。《谷梁传。庄公五年》也说:“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现在桓公夫人要跟着去参加外交活动,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法。
    鲁国大臣申繻劝阻鲁桓公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桓公不听,带着文姜到泺地去会见齐襄公。
    会见结束后,按理应该马上回国。可能是由于文姜的要求,或者是齐襄公的盛情邀请,鲁桓公和文姜到了齐国都城。
    在齐国都,齐襄公和文姜旧情复萌,两人通奸。风声传到鲁桓公的耳中,桓公责怪夫人文姜,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很生气。据《公羊传。庄公元年》传文记载:“夫人谮(诬陷)公于齐侯,公(指鲁桓公)曰:‘同(文姜和鲁桓公生的儿子,公子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云云。
    四月初十日,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在宴会中把鲁桓公灌醉,宴会后齐襄公派齐国大力士公子彭生扶之上车拉断其肋骨,鲁桓公死在车中。
    鲁桓公去世后,鲁国立了文姜生的儿子太子同做了鲁国国君,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关于桓公之死,《公羊传。庄公元年》记载云:“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胁干而杀之。”《史记。齐世家》记载云:“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前者说“胁干”而杀,后者说“拉杀”。意思大概是说“折断肋骨而把人杀死”或者说是“把人的脖子扭断把人杀死”。可以想像,一个大力士,面对着一个醉鬼,轻而易举的把他的脖子扭断而杀死他。
    齐襄公做事狠毒,于此可见一般。
    鲁国国君死在齐国,鲁国人明知有问题,但没有切实的证据,也不敢把齐国怎么样。国力没有齐国强大,只好忍气呑声,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讨回一点颜面。鲁国派人对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请求杀死公子彭生来清除对我们鲁国的不良影响。”齐襄公杀死了彭生,拿他当作替罪羊,算是给鲁国一个交待。
    关于齐国杀死彭生顶罪的事情,在《管子。大匡篇》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白话)“齐国大夫竖曼对齐襄公说:‘贤者死于忠诚以消除人的疑惑,百姓就安定了;智者深究事理而考虑长远,自身就免祸了。彭生作为公子,仅次于国君,不忠谏而阿谀逢迎以戏弄国君,使国君失了亲戚之礼;现在又为国君闯了大祸,使两国结怨,彭生岂能免罪?祸败原因,归于彭生。君上您因怒而造祸,不顾交恶于亲戚之国,宽容了昏恶的彭生,就是无耻。那就不是彭生一个人所能了事的了。鲁国若兴兵问罪,也一定用彭生作理由。’二月,鲁国果然通知齐国说:‘我们的国君由于敬畏您的威望,不敢耽在家里,而到齐国修好。完成了外交之礼但没有生还,无所归咎,请用彭生来解除这个怨恨。’齐国于是就杀了彭生,以谢罪于鲁国。”
    鲁国国君鲁桓公因为夫人文姜的不守妇道,白白的送了性命。不仅如此,鲁桓公去世后,文姜和齐襄公还多次会面,给鲁国丢尽了脸面。
    文姜为何胆子这么大?
    文姜嫁到鲁国后,不但给鲁桓公生了太子同,还生了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和公子季友,在看重適子的古代,文姜做为嫡夫人,为鲁桓公生育了四个儿子,算得上劳苦功高。她的这四个儿子,除了太子同继任了鲁国国君外,其他三个儿子的后代,后来在鲁国,把持朝政二百多年,号称“三桓”。所以文姜有底气,谁也不敢把她怎么样,才这么明目张胆高调行事。
    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后,这一年又做了一件残暴的的事情。
    秋季,齐襄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前去干涉郑国的事情。
    上一年,郑国的大臣高渠弥杀了郑国国君郑昭公(就是之前深得齐僖公看好的郑太子忽),立了太子忽的弟弟公子亹做郑国国君。齐襄公这次就是要替太子忽报仇。
    齐襄公派人到郑国,要郑国新立的国君公子亹前去会见,高渠弥作为首席随员也跟着一起去了首止。
    七月初三日,齐襄公在首止抓住这两个人,杀死了郑国国君公子亹,而把高渠弥用五马分尸的方法处死。此事细节见郑国篇。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五年。
    三月,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和齐襄公幽会。
    这一年周天子嫁女儿给齐襄公,鲁国作为主婚人。
    按当时的礼法,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地位最高,各诸侯国国君理论上是属于周天子的下属,双方地位不对等;周天子要娶媳妇嫁女儿,办理相关仪式、举行各种礼仪时需要和诸侯国君平起平坐,这怎么行呢?只好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周天子找一个同姓国家的诸侯国君代为办理一切仪式。这样双方地位相等,可以按婚礼的要求举行各种仪式。后代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实际上也是这个礼法的演变。皇帝的女儿只能嫁给大臣们的儿子,但大臣和皇帝的地位不对等,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跪拜双方父母,皇帝怎么能够和大臣站在一起接受跪拜呢?皇帝也只好委托国家重要的大臣所谓的“三公”之一代为主持婚礼,皇帝的女儿叫“公主”,是天子三公代为主婚的意思。
    鲁国为了尊重周天子,特意在都城外临时建造别宫,让待嫁的周天子的女儿住到这里,这样做合于当时的礼法。
    当年,周天子的女儿从鲁国嫁去齐国。
    公元前692年,齐襄公六年。
    冬季,文姜和齐襄公在禚(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内)地相会。《春秋》记载这件事,是揭露他们的奸情。
    七月,很不幸,上一年嫁过来的周天子的女儿王姬去世。
    公元前691年,齐襄公七年。
    齐国继续对纪国施加压力,纪国国君的弟弟纪季带着纪国的一个城邑酅(今山东省寿光县)投靠齐国,纪国从这时候开始分裂为两个国家。
    纪季知道纪国最终一定会被齐国灭亡掉,齐国的扩张野心也毫不掩饰,更何况齐国灭亡纪国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那就是替祖宗报仇。纪季的做法是为了将来能够使纪国不致彻底的灭绝,能够在齐国的默许下祭祀祖宗。
    公元前690年,齐襄公八年。
    三月,纪国国君夫人伯姬去世。伯姬是鲁国的女儿。
    夏天,齐襄公和陈国国君陈宣公、郑国国君郑厉公在垂(今山东省曹县北)地会盟,商量灭亡纪国的有关事宜。
    纪国国君受不了齐国的紧逼,又不能屈从齐国,只好把国家政权让给了弟弟纪季,自己流亡国外,大去其国。纪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六月二十三日,齐襄公看在鲁国的面子上,以国君夫人的礼节下葬了纪国国君夫人伯姬。
    冬天,鲁国国君鲁庄公和齐襄公在禚(山东省长清县)地打猎,以此来感谢齐襄公对纪伯姬的礼遇。
    公元前689年,齐襄公九年。
    夏天,文姜到齐国军队中和齐襄公见面。
    冬天,齐国组织鲁国、宋国、陈国、蔡国成立五国联军攻打卫国,准备把流亡在齐国的卫国国君卫惠公送回卫国。
    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十年。
    在五国联军的帮助下,夏天,卫惠公复辟成功,重新回到卫国坐上了国君的宝座。卫惠公上台后,拿出大量宝物感谢齐襄公。
    冬季,齐襄公看在文姜的面子上,给鲁国送去了大量来自于卫国的宝器。文姜也向齐襄公进行了请求。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十一年。
    春季,文姜和齐襄公又在防(今山东省费县)地相会,这是出于齐襄公的主意。防地是鲁国的城邑,齐襄公到鲁国来,不见鲁国国君鲁庄公,而是和文姜见面,足见齐襄公的行事作风霸道无礼。
    冬天,夫人文姜还在谷(今山东省东阿县)地会见了齐襄公。谷地是齐国的城邑,这次是文姜到齐国去见齐襄公。
    6.襄公被杀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十二年。
    夏季,鲁庄公和齐襄公联合出兵攻打郕国。
    郕国是一个姬姓国家,西周初年立国,始封君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地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内。
    郕国向齐军投降。鲁国大臣仲庆父(鲁庄公弟弟)年轻气盛,心中不忿,两国出兵,好处却由齐国得到,所以请求鲁庄公攻打齐军。
    鲁庄公说:“不行,郕 国不向我们投降,是因为我们缺乏德行,齐军有什么罪呢?罪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夏书》中有话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就会降服。’(原文‘皋陶迈种德,德,乃降。’)我们姑且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德行,以等待时机。”
    秋季,两国军队退兵回国。
    《左传》的作者因此赞美鲁庄公,称鲁庄公能“克己复礼”。
    上一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父二人驻守在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西),瓜熟的时节前去,对他们二人许诺说:“到明年瓜熟的时候派人替代你们。”驻守满一年,齐襄公没有派人替换他们,让他们回都城。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代,齐襄公也不同意,二人因此策划叛乱。
    齐襄公父亲齐僖公的同母兄弟叫夷仲年,生了个儿子叫公孙无知,受到僖公的宠信,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上台做国君后,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就勾结公孙无知,密谋发动叛变。
    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做小妾,不得宠,他们就让她做内奸,侦察襄公的情况,随时向他们报告。公孙无知对连称的妹妹许诺说:“如果事情成功,立你为国君夫人。”
    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今山东省博兴县)游玩,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好像是公子彭生!”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
    齐襄公这是白日见鬼,很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以后,责令太监徒人费回到刚才打猎的地方去找鞋。徒人费没有找到,回到了宫中(齐国国君在这个地方建的别宫),齐襄公犹自生气,下令鞭打他,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趁着齐襄公在这个地方打猎,叛乱者准备在这里动手。
    徒人费受完刑往宫外走,在宫门口遇到叛贼。叛贼把他劫持并捆起来。费说:“我不会抵抗你们,我刚刚被无缘无故的打了一顿。”解开衣服让他们看自己的后背,叛贼相信了他。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做接应。徒人费进到宫中以后赶紧把齐襄公隐藏起来,然后出宫和其他宦官一起与叛贼格斗,最后战死在宫门里,太监石之纷如(姓石,名纷如)战死在台阶下,叛贼进入到宫中。
    叛乱者进入到襄公卧室,看到床上有一个人,以为是齐襄公,二话不说就将此人杀死。杀死后拉出来一看,是一个宫中太监,名字叫孟阳,躺到齐襄公床上替国君挡灾。叛乱者说:“这个人不是国君,样子不像。”
    有人看到在窗帘下面露出一只脚,是齐襄公躲在了窗户下面,没藏好,把脚露了出来。叛乱者发现后,拉出来把他杀死。
    齐襄公共做了十二年的国君,由于自己的行事不当,最终被杀死,成为春秋历史上齐国第一个被杀死的国君。
    叛乱者拥立公孙无知继任国君。
    齐国国内大乱,襄公的兄弟们纷纷出逃到外国躲避,其中,公子纠逃难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齐桓公)逃难到了莒国。
    补充:关于齐襄公灭纪国,《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发了一大通议论: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白话为:
    “纪国国君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为什么永远离开呢?因为纪国灭亡了。谁灭了纪国?齐国灭了纪国。为什么不说齐国灭亡了纪国呢?是为了替齐襄公避讳。《春秋》只为贤良的人避讳,齐襄公有什么贤良呢?他为祖先报了仇。报什么仇?齐襄公远祖的仇。当年齐哀公被周天子煮杀了,就是纪侯进的谮言。以齐襄公现在的作为来看,他侍奉祖先的心算是尽到了。为什么说尽到了呢?齐襄公准备向纪国复仇,先去占卜,卦上说:‘军队要丧失一半。’齐襄公对占卜的人说:‘我就是战死了,也不算不吉利。’齐襄公的先祖有几世了?九世了。已过九世还可以报仇吗?即使是过了百世也可以报仇。大夫家的仇也可以吗?回答是:‘不可以!’国君的仇为什么就可以呢?因为历代国君是一个整体,先代国君的耻辱就是现在国君的耻辱,现在国君的耻辱就是先代国君的耻辱。历代国君为什么是一个整体呢?因为国君以国家为体,诸侯的爵位世代相传,所以历代国君是一个整体。现在纪国的国君并没有罪,这不是迁怒于他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假如古时候有贤明的天子,那么纪侯一定会被诛杀,也必然没有纪国了。纪侯之所以没有被诛杀,到现在还有纪国,就是因为没有贤明的天子。古时候,诸侯之间一定有聚会的事,有互相朝见访问的制度,打招呼或告辞的时候,一定要称颂对方先代国君的优秀品质,来相互接近。然而,齐国国君与纪国国君会面时大家都不高兴,简直不能同时存在于天底下,所以想要灭掉纪国的人,就不能不灭掉纪国了。如果有贤明的天子在,那么齐襄公能够这样行事吗?回答是:‘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那么齐襄公为什么能这样干呢?因为在上没有贤明的天子,在下没有主持一方的诸侯之长,只要凭着祖先的恩仇,就可以这样干了。”
    这就是春秋“大复仇”一说的来历。
    第一章“齐襄公被杀”结束。
    继续上传第二章。
    二:齐桓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历史上威名赫赫,江湖地位很高,后人对他称赞有加。齐桓公上台即位并不顺利,经历了一些风波,险些与国君位置无缘。
    1.桓公即位,管仲为辅
    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元年。这一年也是齐桓公元年。
    春天,齐君无知到雍林(一说雍廪。即葵丘。另有一说,雍廪为人名。)游玩。当初,公孙无知对雍廪人很暴虐。雍林人怨恨无知,等到无知去游玩时,雍林人偷袭杀死公孙无知,向齐国大夫宣告说:“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已将他处死。请大夫们改立其他公子中有资格做国君的人,我们唯命是听。”
    关于公孙无知的被杀,在154年后的传文(《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楚国大臣申无宇和楚灵王聊天对话中提到过:“齐渠丘实杀无知”云云,把渠丘作为公孙无知的采邑。由于齐僖公喜欢公孙无知,封给他一个著名的城邑----渠丘。公孙无知在这里胡作非为,最后渠丘大夫,一个名字叫雍廪的人把他杀死。
    以上两说备录,请读者参考。
    公孙无知做了不到半年的齐国国君就被杀死,死后没有人为他定谥号,所以历史上一直把他叫做公孙无知。也把他称做“齐前废公”。
    公孙无知被杀死后,齐国国内出现了权利真空。到底拥立谁做国君,齐国国内的大臣莫衷一是。最有可能的人选有: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襄公的第二个弟弟公子小白、襄公的某个儿子。
    公子纠身边有一个非常能干的手下---管仲(也叫管夷吾),还有一个人叫召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国是他依靠的后盾。
    公子小白逃亡至莒国,鲍叔牙辅佐他。小白母亲是卫国之女,很得齐僖公宠幸,公子小白自小与齐国大臣高傒交好。
    襄公的行事作风霸道,施政没有准则,使人不知所措,得罪过很多大臣,所以其儿子们在齐国国内不受欢迎,没什么影响力,没有人支持,不如他们的两个叔叔,在国内分别有大臣和家族势力支持。
    齐国国内发生动乱后,鲁国最先行动。这年春天,鲁国国君鲁庄公和齐国国内支持公子纠的大夫在蔇地结盟,双方商定了让公子纠回国继任齐国国君这一重大事项。《春秋》经记载这件事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这是不符合《春秋》记事的一般惯例的。国君一般是不和大夫结盟的,因为地位不对等。现代也一样,两个国家要签订协议之类的事情,最高领导人只能和对方的最高领导人一起签。当时齐国没有最高领导人,所以鲁庄公只能和齐国的大夫们一起签协议。
    雍林人杀死无知后,齐国商议立君之事,齐国权贵家族高氏(高傒)、国氏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公子小白回国即位。
    夏季,鲁庄公派出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同时命管仲带领军队遏阻莒国通向齐国的通道,正好追上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向公子小白射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假装被射死,倒在车中,以此骗过管仲。公子小白险险躲过一劫,心中对管仲恨得咬牙切齿。管仲见竞争对手已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
    鲁国已经和齐国国内大臣签过协议,齐国国内有人支持,现在又把潜在的对手杀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部队行军速度就放慢了,公子纠一行人大摇大摆、慢慢腾腾地从鲁国返回齐国,六天才至齐国国都,根本想不到事情会发生变故。
    公子小白当时被射中衣带勾之后,装死以迷惑管仲,然后藏在行李车中飞速行进,齐国国内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为内应,秘密先行进入齐国,高傒立其为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抢得先机后,立即派兵抵御鲁国军队,阻止公子纠回国。公子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进入不了齐国都城,只好跟着鲁国军队重新退回到鲁国。
    七月二十四日,齐桓公主持下葬了他的哥哥-----齐国上任国君齐襄公,以此安定人心,并举行登基仪式,彻底稳定了齐国国内的形势。
    眼看着这么一个大好的控制齐国朝堂的机会就这么从手中溜掉了,鲁国不甘心失败,秋天,鲁国派出大军攻打齐国,想趁着齐国国内尚没有彻底安定,准备以武力强行将公子纠送回齐国,妄图翻盘。齐桓公派出大军抵御,鲁军和齐军在乾时(今淄博市桓台县)作战,鲁军大败。
    在这次战役中,鲁庄公乘坐的战车也被齐国人缴获,乘坐轻便马车逃了回去。鲁庄公战车上的驾驶员秦子和车右梁子二人打着庄公的旗帜,躲在小道上掩护鲁庄公逃跑,最后两人都被齐军俘虏。
    齐桓公写信给鲁国,说:“子纠是我兄弟,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杀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国大军要围攻鲁国。”鲁国人害怕,就在笙渎(今山东省荷泽市)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要求成为囚犯,被囚禁押送到齐国。
    齐桓公对管仲怀恨在心,忘不了射带钩之仇,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我有幸跟从您,您终于成为国君。您的尊贵地位,我已无法再帮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也就够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没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国,其国必强,不能失去这个人才。”于是桓公听从此言。
    假装召回管仲以报仇雪恨,实际是想任他为政。管仲心里明白,所以要求返齐。鲍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齐国境内的堂阜就给管仲除去桎梏,让他斋戒沐浴而见桓公。桓公赏以厚礼任管仲为大夫,主持政务。
    关于鲍叔牙和管仲二人的故事,后世形成了一个成语,叫“管鲍之交”。 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在先秦著作《列子。力命》这篇文章里,记录了二人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帮助公子纠,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叛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了回来,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
    在《史记。管晏列传》里,司马迁对管仲是这样记载的: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以上所引为《管晏列传》的部分章节,供参考。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三国时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先秦著作中有一本书叫《管子》,相传是管仲及其后代弟子所著,其思想全部保留在此书中。
    《列子。力命》原文: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公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管晏列传》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继续上传。
    2.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
    春季,齐桓公在国内经过一年的清理整顿,君位彻底稳固,开始对鲁国进行报复。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这时鲁国有一个壮士,名字叫做曹刿,请求面见鲁国国君。
    曹刿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求见国君?国君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他当时应该不是鲁国的大臣,而是一个在民间有点声望的侠义之士,故能求见鲁庄公。
    在《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一个鲁国人,叫曹沫,应该就是这个曹刿。
    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肉食者谋之),你又去参与干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我们鲁国凭什么来和齐国一战?”庄公说:“吃的穿的,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一战。和齐国战斗时,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今山东省曲阜市北)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实际上在这次战役中,曹刿对齐国使用了阴谋诡计。按照当时战争的礼法,双方擂鼓一起进攻。曹刿让鲁国打了个时间差欺骗了齐国人,所以鲁国此次优侥幸取胜。
    长勺之战是春秋前期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战鲁国难得的取得了一场胜利。《左传。庄公十年》记载这次战役的文章里,有两个著名的成语,一是“肉食者鄙”,一是“一鼓作气”。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
    六月,齐国不甘心上次的失败,又联合宋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鲁国,双方的的军队驻扎在郎(鲁都曲阜近郊)地。鲁国采用大臣公子偃的计谋,先把宋国军队击败,齐军也只好回国。
    齐侯逃亡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今山东省济南东南),谭国人对他很不礼貌。等到齐桓公回国做了国君,各诸侯国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派人去。冬季,齐军就灭亡了谭国,由于谭国没有礼貌。谭国国君逃亡到莒国,谭国和莒国是同盟国。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三年。
    冬天,周天子又嫁了个女儿给齐桓公。十一年前,周天子曾经嫁了个女儿给齐襄公,很不幸,那个女儿在嫁过去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周天子这一次嫁女,还是请鲁国主婚。通过这一次联姻,鲁国和齐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冬天,齐桓公亲自到鲁国来迎娶这个夫人----也叫王姬(周天子的女儿一般都称做王姬),也叫共姬(共字是人死后按谥法定的字)。王姬是齐桓公的三个正夫人之一,嫁到齐国后没有生儿子。
    公元前682年,齐桓公四年。
    春季,齐桓公和鲁、宋、陈、蔡、邾各国国君在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会见,这次会见共有六个国家的国君参加,这是齐桓公第一次以一个国家的国君身份主持国际会议,也是春秋期间的第一次。在此之前,国家间的往来会见一般都是二个国家或三个国家,超过三个以上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周天子派人主持,这次齐桓公打破常规,以一个诸侯的身份,凌驾于各国之上,霸主之态初显。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主持正义讨论解决宋国的动乱问题。上一年宋国发生了大臣杀死国君的事件,即宋万弑宋闵公。宋国新国君宋桓公来参加会议,等于是国际上认可了他的国君位置的合法性。六国签订盟约,齐国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齐桓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组织召开这次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高调亮相?这也是齐国君臣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国际局势后所做的决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年周天子周庄王去世,现在的周天子周僖王刚上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弱;再就是这次解决宋国的事情,参加会议的都是宋国周边的国家,鲁国和宋国有矛盾,其他三国经常受宋国的欺压,陈、蔡、邾都巴不得有人能够控制宋国。所以齐桓公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会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这次会议也征召了遂国人来参加,但遂国人没有来。
    遂国,是虞舜之后,和陈国同宗,姓妫,在今天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六月,齐国人灭亡了遂国并派军队在遂国都城戍守。
    冬天,齐桓公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在柯(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地见面结盟。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柯之盟中,齐桓公讲信用和鲁国英雄曹沫的故事。原文如下 :
    “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白话为:
    “曹沫(应该就是三年前的那个曹刿),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鲁庄公害怕,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是这样记载这次柯之盟的: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白话为:
    “冬天,鲁庄公在柯这个地方会见齐侯并结盟。为什么不记载盟会的日期呢?因为这件事平易而可信。平易而可信又怎么样呢?齐桓公的盟会不再记载日期,他与诸侯会面也不再写归国的时间,因为相信他是讲信义的。不再记载他盟会的日期为什么是从这次开始的呢?鲁庄公将要会见齐桓公,鲁国大夫曹刿进见庄公。问:‘君王的意思怎样呢?’鲁庄公说:‘如果还被齐国欺凌,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那么就请君王去对付他们的国君,我去对付他们的大臣。’鲁庄公说:‘好!’就这样,会见了齐桓公。鲁庄公登到坛上,曹刿手持长剑跟随着他。齐国的相国管仲走上前来问:‘贵国国君有什么要求吗?’曹刿说:‘我国城邑被毁,大军压境,你们国君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吗?’管仲说:‘既然这徉,那么贵国国君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想请你们归还汶阳的土地。’管仲回过头,对齐桓公说;‘君王可以同意。’齐桓公说:‘好!’曹刿请求盟誓,齐桓公走下坛来,与曹刿定约盟誓。盟完誓,曹刿把剑一丢,离开桓公而去。要胁盟誓可以认为是侵犯,但齐桓公并没有欺骗他;曹刿可以认为是仇敌,但齐桓公并没有怨恨他。齐桓公的信义传遍天下,就是从柯这个地方的盟会开始的。”
    这两本书上对柯之盟的记载大同小异,都讲了曹刿劫持齐桓公,胁迫齐国归还侵略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讲信用,会后不但没有找曹刿的麻烦,还把鲁国的土地归还。从此国际上对齐桓公的信誉称赞有加。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六年。
    春季,齐桓公组织陈国、曹国组成三国联军进攻宋国。这是因为宋国背判了上年春天在北杏签订的盟约,对齐国的领导地位不服。这次齐桓公把周天子抬出来,请求周朝也一起出兵讨伐宋国。
    夏季,周天子派大臣单伯带兵同三国联军相会。周天子出兵只是象征性的。宋国见周天子支持齐国,迫于压力,又重新屈服,和齐国讲和,满足齐国人提出的条件,拥护齐国老大的地位,然后各国罢兵回国。
    冬季,乘着宋国的屈服,齐桓公趁热打铁,组织有周天子的大臣单伯参加的诸侯大会,这次会议召来了宋国桓公、卫国惠公、郑国厉公三个国家的国君,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地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宋国顺服,大家再次结盟。这次有周天子的大臣在场,齐桓公做国际领导人更有底气,等于是得到了周天子的默认,齐桓公的称霸之路又朝前迈出了一步。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
    春季,齐桓公又在鄄地召开会议,巩固上年的会议成果,除了上年参加的国家国君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外,此次又加入了一个陈国国君陈宣公。这次在鄄地的会盟,是齐国称霸的开始,齐桓公国际霸主地位自此确立。
    3.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八年。
    夏季,齐桓公联合宋国、卫国组成三国联军攻打郑国,这是由于郑国上年无故侵略宋国,齐桓公开始行使霸主的权威,主持正义。
    十二月,齐桓公组织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滑伯、滕子等八国诸侯国君在幽(今河南省兰考县)地一起结盟,这是因为郑国受到攻打后求和,齐桓公召开诸侯大会重新接纳郑国,原谅了郑国,对郑国没有进行处罚。
    公元前677年,齐桓公九年。
    春季,郑国服从齐国后,郑国国君郑厉公理应亲自到齐国感谢,但郑厉公不敢去,而是派了一个大臣名字叫做郑詹的人去齐国访问,齐桓公非常生气,把这个郑詹抓了起来以示惩罚。
    秋天,郑詹趁齐国看守松懈,偷偷逃跑,先跑到鲁国,又从鲁国回郑国。郑詹为了个人的安危,不顾自己的形像,象一个匹夫一样仓皇逃窜,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得罪大国,遭到各国的嘲笑。
    齐国在五年前灭亡了遂国,遂国国内的几个大家族不甘心失败。这年夏季的一天,这几个家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联合起来对付齐国的守军,用酒食招待在遂国戍守的齐军,灌醉以后杀了他们。齐国戍守者被遂因氏四族全部杀尽。齐国的守军驻扎在刚被灭亡的国家内,粗心大意,轻敌无备,最后被全歼,也是活该。当然,齐国吃了这个亏以后,对遂国遗民的报复是少不了的。
    公元前674年,齐桓公十二年。
    夏天,齐国都城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大灾。
    冬天,齐桓公主动出击,北伐山戎。
    这一年,齐桓公又得到了一个著名的贤大臣-----宁戚。据《吕氏春秋?举难》这篇文章记载:
    “宁戚是卫国人,想要到齐桓公那里去求取官职,因为穷困无法接近齐桓公,于是,受雇替商人赶车到齐国去,夜晚就在城门之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所有赶车者都得回避,跟随齐桓公的人很多,而且都拿着明亮的火把。宁戚在车前给牛喂食,看到齐桓公而悲伤,敲打着牛角,唱着很悲伤的歌曲。齐桓公听见后,扶着他的仆人的手走下车说:‘奇怪啊,这个唱歌的人非是一般之人啊。’齐桓公于是命令,用后面的车子装载着他一同回朝。齐桓公回到朝廷,手下人向他请示如何处置宁戚。齐桓公说:‘赏赐给他官衣官帽,我将接见他。’宁戚见到齐桓公,游说齐桓公统一四境;第二天再见,更劝说齐桓公统一天下。齐桓公非常高兴,将重用宁戚。群臣们都纷纷劝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国只有五百里路,不是很远,不如我们派人去打听打听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是个贤能的人,再重用他也不为晚。’齐桓公说:‘不可这样,打听可能会听到一些小毛病,因为小毛病,而忘记人家的主要美德,这就是君主往往错失天下人才的原因。况且一个人很难十全十美,治政只用他的长处即可。’于是就提拔重用了宁戚,授给他卿相的大官。此举为齐桓公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这就是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晋朝伏琛所著《三齐记佚文一卷》这本书上记载宁戚当时所唱的歌辞为:
    “南山矸(通 常指煤生产过程中含在煤中的碎石。),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1.胫骨。2.肋骨。),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公元前672年,齐桓公十四年。
    这一年,诸侯国中的陈国发生了大事,陈宣公杀了他的太子,太子的名字叫御寇。太子的同党公子敬仲(也叫公子完,陈完,是陈国先君陈厉公的儿子,陈国现任国君陈宣公的叔叔,此年约34岁。)和公子颛孙二人怕受到牵连,逃亡到齐国。颛孙又从齐国逃亡去了鲁国,公子敬仲就留在了齐国。
    关于公子敬仲的故事,在《史记》里,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田敬仲完世家》,他的后代颠覆了姜姓齐国,所谓“田氏代齐”。敬仲的故事亦见陈国篇。
    公子敬仲在国际间很有贤名,齐桓公很欣赏他,想任命敬仲做卿位的大臣,他辞谢说:“流亡寄居在外的小臣如果有幸获得宽恕,能在宽松清明的政治环境之下生活,赦免我在陈国所做的错事,而得以免除罪过,使我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这是君王的恩惠。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哪里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很快地招来其他官员们的指责?谨昧死上告。《诗经》中有诗说:‘高高的车子,招呼我用的是弓。难道我不想前去?怕的是我的友朋。’”
    这是首逸诗,不见于今《诗经》三百首中。原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古代国君召唤远方的大臣,对不同身份的人所挥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召大夫以旗帜,召士用弓,召主管山林的官员用皮帽子。这里公子敬仲引用这首诗,是自比做士,比较谦虚的说法。
    齐桓公最后就让他担任了工正,负责掌管齐国的百工,是大夫一级的官职。
    有一次公子敬仲在家里面招待齐桓公饮酒,桓公喝得很高兴。天晚了,桓公说:“点上烛继续喝。”敬仲辞谢说:“臣只占卜了在白天招待君主,没有占卜晚上。不敢遵命。”齐桓公虽然没有尽兴,但也不得不打道回宫。
    当时礼法,国君一般不去大臣的家里,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晚上更不能待在大臣家里。公子敬仲能够避嫌,不使国君陷于不仁不义的名声,所以《左传》的作者表扬公子敬仲说:“酒用来完成礼仪,不能没有节制,这是义;和国君饮酒遵循礼仪,不使他过度,这是仁。”
    这一年,齐国和鲁国联姻。齐桓公嫁了个侄女儿给鲁国国君鲁庄公。此女应该是齐襄公的女儿,是齐桓公的侄女。
    冬天,鲁庄公亲自到齐国送上聘礼。
    公元前670年,齐桓公十六年。
    夏天,鲁庄公到齐国迎娶齐国的女儿。这个夫人后来被称作哀姜。
    公元前668年,齐桓公十八年。
    秋天,齐桓公会合宋国国君宋桓公、鲁国国君鲁庄公一起攻打徐国。徐国是一个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地址在今天安徽省泗县。
    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十九年。
    夏季,齐桓公又组织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四个国家的国君参加。会盟地点在幽地,十一年前齐桓公曾经在这个地方组织过一次诸侯大会。这次盟会的原因是陈国和郑国都顺服了。陈国五年前发生了杀死太子的事,公子敬仲流亡到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所以得罪了陈国;郑国二年前曾和楚国友好,背叛了齐国。今年这两个国家又投入到了齐国的怀抱。
    《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传文中,对这次盟会有评论,对齐桓公进行了赞美:
    “《春秋》经记载这次盟会用‘同’字(《春秋》经文:“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表示共同的意思。齐桓公率领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这之后得到了诸侯盟主的称号。这是为什么?齐侯得到众诸侯拥戴。桓公会盟不必祭祖,大家感到安全。桓公会盟不必记日期,大家讲诚信。相信桓公的真诚,感戴桓公的仁德。齐桓公主持的衣裳之会十一次,没有歃血结盟,因为纯粹真诚。齐桓公主持兵车之会四次,没有打过大战,因为爱百姓。”
    面对齐国的强势崛起和齐桓公的巨大声望,周天子(周惠王)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一年,周惠王派遣大臣召伯廖到齐国给齐桓公赐命,并要求齐国攻打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周朝的叛乱分子公子穨。
    周天子给有功的诸侯国君“赐命”,是一种褒奖和肯定,也是一种巨大的的荣耀。这次周天子的做法,是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可以代周天子发号令,对不服从命令的国家以周天子的名义上的进行讨伐。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二十年。
    春季,齐桓公根据上年周天子的命令讨伐卫国,两军交战,卫军大败。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责备卫国,最后从卫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贿赂而回。
    秋天,楚国的大臣令尹子元以六百辆战车攻打郑国,准备向北方扩张。楚国军队攻打到郑国都城的郊外,情况十分紧急。郑国上上下下已经做好了弃城而逃的准备。郑国上年刚刚参加了幽之盟,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现在遭受南方大国楚国的攻击,齐国作为盟主,自然要来救援。齐国组织鲁国、宋国的军队组成三国联军救援郑国。看到诸侯联军出动,楚军没有来得及攻下郑国郊外的城门,就连夜撤兵。
    楚军撤退后,郑国的斥候回都城报告说:“楚国人的帐篷上有乌鸦在上面。”郑国人因此推测楚国人可能已经撤兵,郑国的恐慌情绪才停止,也不再逃跑。诸侯联军看到楚国退兵,三国也撤兵回国。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
    七月,齐国又灭掉一个小国家----鄣国。鄣国是纪国的一个小附庸国,齐国灭掉纪国至今已二十七年,到今年齐国才想起去灭掉这个鄣国,中间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年冬季,齐桓公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在鲁国济水之泮非正式地会见(两国国君相见减省相关礼节,以会谈事情为主),策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危害了燕国的缘故。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
    这年春天,齐桓公发兵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的事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侵伐燕国,燕向齐国告急。齐桓公派兵救燕,接着讨伐山戎,到达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后才班师。燕庄王又送桓公进入齐国境内。桓公说:‘除了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出自己国境,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于是把燕君所至的齐国领土用沟分开送给燕国,让燕君重修其先祖召公之政,向周王室进贡,就象周成王、康王时代一样。诸侯闻知后,都服从齐国。”
    《国语。齐语》记载:
    “(齐桓公)于是又向北进攻山戎,打败令支国(今河北省迁安县),击溃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然后才撤军南返,海边一带的诸侯小国没有谁敢不服从的。齐国与这些国家的诸侯缔结盟约放在刷洗干净的牛身上,以此向天地间的神灵发誓,愿永远和诸侯们并力同心。”
    这年六月,齐桓公到鲁国访问,向鲁国赠送讨伐山戎的战利品。《左传》的作者认为这是不合于礼的,发表评论说:
    “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就不这样。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赠送俘虏。”
    齐桓公好心好意给邻国送上战利品,还遭到批评,齐桓公也太难了。
    向鲁国赠送战利品的事,在《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的传文里说更是离谱:
    “六月,齐侯来鲁国奉献攻打山戎时抓获的俘虏。齐国是大国,为什么齐侯亲自来奉献山戎俘虏呢?是为了威胁鲁国。怎样威胁鲁国?他们把军旗插在俘虏身上从鲁国经过。”
    按公羊传的说法,齐国得胜回国时,特意绕道鲁国境内,押着俘虏在鲁国境内耀武扬威了一番才回国,然后齐桓公又来给鲁国赠送战利品,这是对鲁国无言的威胁。这也太小瞧齐桓公的强大了。
    公元前662年,齐桓公二十四年。
    春季,齐国在小穀(今山东省东阿县)筑了一座城,这是为管仲而筑的。此城做为管仲的采邑,在131年后的《左传。昭公十一年》的传文里,楚国的大臣申无宇评论说:“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说明谷邑当时修筑的很坚固,是齐国的一个著名的城邑。
    本人在喜马拉雅网站有专辑《春秋左传》逐名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
    “《春秋左传》逐句讲解”。喜马拉雅网站。
    5.伐楚观兵于召陵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二十八年。
    九月,齐桓公又组织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这次大会参加的国家有宋国国君宋桓公、江国国君和黄国国君。地点在贯(今山东省曹县境内)地,这次盟会的主要目的是江、黄两国归服于齐。
    江国,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35年后(公元前623年)为楚所灭。江国被灭后,秦国国君秦穆公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是说秦穆公对这个同宗的国家被灭,穿素服、在郊外住简陋的房子、饮食方面不杀牲吃肉、超过了一般的哀悼礼数。秦穆公对同姓的国家被灭深感愧疚。
    黄国,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在今天河南省潢川县。10年后(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江、黄二国都是南方接近楚国的小国家,这两个国家可能受到楚国的欺压,不去和近在身边的楚国搞好关系,而是投靠北方的霸主齐国,在齐国衰落后先后被楚国所灭,这实际上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当时国际上视楚国为蛮夷之国,没有北方国家文化发达,且地处偏远的南方,与之打交道感觉是耻辱。但楚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已经崛起,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所以这些小国看不清形势,一味的以传统的眼光看问题,最终被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一年,齐桓公身边宠爱的太监寺人貂开始在多鱼(今河南省虞城县)这个地方泄漏军事机密。寺人,也就是宫中的太监。他的名字叫豎貂,也叫豎刁。关于此人的故事后边再讲。这个时候齐桓公身边宠幸的人已开始有二心,向敌方出卖军事情报,齐桓公开始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人开始钻空子。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二十九年。
    秋季,齐桓公又在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召开诸侯大会,和上年一样,参加的国家还是宋桓公、江国国君、黄国国君,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准备预谋攻打楚国。楚国对北方国家郑国一直都有企图,现在又有江、黄两国的鼓动,齐桓公准备对楚国用兵。
    这年冬季的某一天,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园子里坐船游览,蔡姬故意摇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齐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叫她别摇,蔡姬不听。齐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蔡国,但并不是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左传。僖公三年》把这段故事记载的简直绝了。请看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左传》文章有的地方写得生动、简洁,所谓“微而显”,在此处可见一斑。全段文章只用了三十一个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
    蔡姬,是蔡国的女儿,是齐桓公的三位正式夫人之一,嫁给齐桓公,没有给齐桓公生儿子。蔡姬肯定是年轻貌美无疑,此年齐桓公应该年纪在50岁开外,与年轻貌美的妻子在皇家园林的湖泊里荡舟游玩。此时是冬季,本来是不适合划船游玩的,但天气明媚,阳光和暖,齐桓公禁不住妻子的央求,就同意到湖中划船。蔡姬来自蔡国,谙习水性,活泼好动,在船上和老公开玩笑,打情骂俏,摇动船只,心中惬意。齐桓公生长在北方,年纪又大,对水上娱乐项目可能心中发憷,只为陪夫人散心高兴,才勉强到湖中划船。蔡姬玩得兴起,想和老公开一个玩笑,吓唬一下这个平时威风凛凛高傲自大的白胡子老公。齐桓公受不了这个玩笑,感到害怕,脸色都吓白了,喝叱这个女人赶紧停止摇晃。蔡姬耍起女人的小性子,看见老公生气,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摇得更加厉害。本来只是一个开玩笑的事,经这么一折腾,两人不欢而散。上岸后,齐桓公命令蔡姬回到娘家去反醒,可能也有怕矛盾更加激化的原因,让她回娘家暂住一段。蔡姬无缘无故受到误解,心中生气,就赌气回了娘家。本来事情到此为止,齐桓公也以为蔡姬回娘家消消气,过一段再回来,大家还是好夫妻,生活重新归于正常。并不是要把她休掉,彻底断绝关系。
    事情可能坏在蔡姬的父亲身上,这一年是蔡国国君蔡穆公的十八年,自从楚国兴盛后,蔡国受不了楚国的胁迫,最早全面倒向楚国。此时正和楚国的关系打的火热。蔡姬回娘家后肯定要讲此次回来的原因,蔡穆公一听,正好,正没有理由和齐国撕破脸,看见女儿得罪了齐桓公,正好拿女儿来说事。蔡穆公做主,就逼迫这个女儿嫁给了楚国君楚成王做小妾,用女儿来讨好楚国国君。
    齐桓公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怒气可想而知。就算是你蔡姬不想回到齐国,但也不能去嫁给自己的敌人呀。这不是赤裸裸的打脸么?做为一个北方的霸主,受到如此羞辱,能不报仇?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三十年。
    春季,齐桓公组织八国联军讨伐蔡国。除齐国外,其他七个国家分别是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蔡国一个小国家,怎禁得住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蔡军一触即溃,自是不在话下。齐桓公就乘着胜势,接着向南进攻,准备去教训楚国。
    八国联军从蔡国出发,南下攻楚,欲给楚国来个突然袭击。进军到陉(今湖北省应山县境)这个地方,大军暂时驻扎了下来。
    楚国见齐国组织联军来讨伐,一边积极准备迎战,一边进行外交斡旋。楚成王派遣一名使者来到联军中,对齐桓公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
    楚国使臣的诘问,里面使用了在后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牛、马雌雄发情相追逐叫做“风”。这句话形容齐、楚两国相隔辽远,纵使马、牛雌雄相逐,奔逸快速且遥远,也不至于侵入彼此的疆界内。
    齐桓公派管仲出面回答说:“周朝初年,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们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指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木陵关),北边到无棣(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你们楚国不进贡王室祭祀时所使用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们为此而来问罪。周天子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们为此而来责问。”
    管仲的这段回话,其中有几个地方需做解释。一是“五候九伯”。五候指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国家,九伯是指九州之内各州的诸侯之长。实际上是泛指天下诸侯。二是苞茅。苞就是包字的意思,茅指青茅,是南方楚国的特产,传说楚地产的青茅一根茅草有三脊。把一把茅草捆绑到一起成一束,叫苞茅。三是缩酒,也叫漉酒,意思是把酒倒在一束茅草上,用以滤去渣滓。祭祀神灵时,把一束茅草立起在神像前,用酒自上往下浇,其糟粕留在茅草中,酒汁渐渐渗透下流,像神灵在饮酒。当时的酒不像现在是清酒,而是混浊的米酒,所以需要过漉。这是楚国必须向周天子上交的贡品之一。四是昭王南征。周昭王是西周初年的第四任周天子,曾三次带兵南征攻打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缴获取得了大量的财宝。第三次南征时在汉水中因遇船只失事而亡。此事离现在起码也有三百多年以上,现在齐国攻打楚国没有像样的理由,总不能说是为了把蔡姬抢回来这样真实的理由,只好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几百年前的旧事作为理由,强词夺理。
    楚国的使者不卑不亢,沉声回答说:“贡品没有送到,这的确是我们国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天子周昭王有没有回去,你们还是去问一问居住在水边上的人吧!他爱回不回,和我们楚国有什么关系”。
    受到楚国使者的奚落,诸侯联军在外交上也讨了个无趣。看到楚国积极应战,突然袭击的策略行不通,齐桓公就打了退堂鼓。带着诸侯联军后撤至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这个地方继续观望形势。
    这年夏季,楚成王派遣大臣屈完到诸侯联军驻地进行谈判。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想以强大的武力使楚国屈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齐桓公对屈完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两国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国江山社稷,这也正是我君的愿望!”这些都是些没有营养的外交客气话。
    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
    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面对齐桓公的语言威胁,屈完不遑多让,在语言上进行了有力的还击。
    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屈完代表楚国与各诸侯国订立了互不侵犯盟约。
    此行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让楚国屈服,但在外交上齐国也算取得了胜利,在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使楚国表面上低头服软,齐国对诸侯联军也算是有了个交待。盟约签订后,齐桓公带着诸侯联军准备退兵。
    在《公羊传。僖公四年》的传文里,对齐桓公南下攻楚并最终和楚国结盟一事进行了大力的表扬。翻译如下:
    “为什么说为楚国的屈服表示高兴呢?因为有王的时候楚国最后服从;没有王的时候,楚国就最先反叛,他们是夷狄。中原各国屡次受到侵犯,就是因为南方的夷人和北方的狄人交替为害,中原各国的生存就像还没有断绝的一根线一样。齐桓公拯救中原各国,抵御南夷北狄,终于使楚国屈服,他用这些业绩成就了王的事业。这里说“来”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赞成齐桓公成为霸主。在这以前有过这类事情,在这以后也会有这类事情,那么为什么独独在这件事上赞成齐桓公成为霸主呢?因为齐桓公多次尊王攘夷的功绩,都没有比这次使楚国屈服更大的了。”
    对于撤军的路线,诸侯联军中的陈国有了想法。大军来时就路过了陈国,作为地主,面对各国大军过境,少不了征召民伕、讨要粮草等事宜,陈国肯定是对诸侯联军不胜其扰。如果撤兵时再原路返回的话,陈国还要再受到一次骚扰。郑国和陈国一样,也是处于往返行军的路线之中。
    陈国的大臣辕涛涂认为郑国会和陈国一样不希望联军原路撤回,所以就找到郑国的大臣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样就能很好地宣扬齐桓公的煌煌伟业。”
    辕涛涂的意思是大军由此地沿淮河而下,由今天河南省的潢川县、安徽省的六安县东至泗县、江苏省的东海县入海北上,再进入山东省的临沂地区回国,可以顺便威胁东方的徐、莒、郯及东方的少数民族东夷等国。
    申侯说:“好。我们到时一起去给齐国国君进言。”
    辕涛涂就先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一听非常有道理,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
    郑国的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等军用物资,这样才比较安全可靠。”
    申侯转眼就把陈国的辕涛涂给出卖了。这样的猪队友在历史上有很多。
    齐桓公听了申侯的话,想一想更有道理。最起码这样子是很安全的,比陈国那个姓辕的出的主意要好很多,说不定姓辕的还别有用心呢。
    齐桓公一高兴,就大慷他人之慨,命令郑国国君郑文公将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邑---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县,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赐给申侯作为奖赏。郑国国君心中有气,要奖赏你齐国为什么不拿出东西来,非要让郑国白白地拿出一个城邑出来?可也不敢违背霸主的意思,只好把虎牢封赏给申侯。
    封赏完郑国的申侯以后,齐桓公马上把陈国的大臣辕涛涂抓了起来。不但如此,各国联军撤兵后,这年秋季,齐桓公又带领江国、黄国组成三国联军去攻打陈国,这是为了讨伐陈国对齐国的不忠,也有可能辕涛涂的主意就是陈国国君的意思,通过辕涛涂说出口而已。
    对齐桓公抓住辕涛涂的事情,在《公羊传。僖公四年》的传文里有不同的说法。翻译如下:
    “齐国人拘囚了陈国的袁涛涂。袁涛涂有什么罪呢?他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他怎样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呢?袁涛涂对齐桓公说:‘国君既然已经使南夷屈服了,为什么不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使东夷屈服了再回国呢?’齐桓公说:‘好!’于是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结果,大部分军队都陷入沼泽地里。齐桓公回过头,把袁涛涂抓了起来。拘捕人的为什么有时称‘侯’,有时称‘人’呢?拘捕人的称‘侯’,是属于方伯的讨伐;拘捕人的称‘人’,就不属于方伯的讨伐。这次拘捕的是有罪的人,为什么不能算方伯的讨伐呢?古代周公东征时,西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西征时,东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这次齐桓公向陈国借道征伐楚国,但是陈国人都不想让军队返回时从自己的国家经过,这是军队纪律不严的缘故。不整顿自己的军队而抓袁涛涂,古代方伯的征伐,就不是这样的。”
    按《公羊传》的说法,齐桓公听从了辕涛涂的建议,大军果然东行,结果陷入了沼泽之中,这才想起上了辕涛涂的当,把他抓起来。当然这也是一种说法。
    在这一次南下伐楚的行动中,许国国君许穆公死在军中,许国是“男爵”的国家,这次用“侯爵”的礼仪安葬他,这是合于礼法的制度的。
    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用天子的礼服入殓。这些制度都是褒奖为王事而死的人。这次伐楚也可以称得上是为周天子而伐,属于王事,故将其葬礼加二等,由男爵升级按侯爵的礼仪规格下葬。
    冬天,鲁国也派军队加入了讨伐陈国的战役。鲁国带兵的大臣叫叔孙戴伯(也叫公孙兹),他是公子叔牙的儿子,鲁桓公的孙子,鲁国现国君鲁僖公的叔叔。
    陈国求和,齐国最后便把辕涛涂释放回国。
    6.霸业衰落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三十一年。
    夏天,齐桓公又组织了一次诸侯大会。这次大会还是八个国家参加,和上年伐楚时的国家一样,分别是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上年许穆公)、曹昭公。会议地点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这次会议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力挺周天子的太子郑(就是后来的周襄王),为的是安定周朝。周惠王的儿子-----太子郑也参加了会议。
    此时的周天子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周惠王在即位之初,娶了陈国的女儿为王后,被称为惠后。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太子郑,亦即后来的周襄王。小儿子叫王子带,亦称甘昭公。惠后喜欢小儿子王子带,想把大儿子太子郑废掉,而立小儿子王子带做太子。
    这次齐桓公召开诸侯大会就是要以国际舆论阻止周天子这么做,力挺太子郑,给周天子施加国际压力。让太子郑在国际会议上和各国国君认识交朋友,逼迫惠后放弃更换太子郑的想法。
    会议召开了三个月,大家在这里充分交流,给太子郑更多的时间,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拉到更多的同盟和支持者。
    八月,各诸侯国举行结盟仪式。
    周天子周惠王对齐桓公的这个做法显然有点不高兴。立哪个儿子为太子,这根本就是周天子内部的事务,用不着别国操心,这就是赤裸裸的干涉周王朝的内政。但周天子空有名号,一切以实力为尊,没有办法直接对付齐国,只好采用其他办法来发泄对齐桓公的不满。
    周天子派大臣周公秘密会见郑国国君郑文公,对他说:“你们郑国不要再跟着齐国混了,我们周朝介绍作保,你们去跟随楚国,我们让晋国也帮助你们,这样你们郑国就可以不怕齐国了。”周天子这是迂回进攻,对齐国挖墙角,分化齐桓公的同盟,以打击齐国。
    郑文公对上一年齐国强行命令封赏城邑给手下大臣的事还在耿耿于怀,对齐桓公心生不满。听到周惠王的命令自然感到高兴,但又对齐国感到惧怕,二十二年前就因为没有去齐国朝聘,郑国大臣郑詹就被齐国抓住关起来了,这次要是再背叛齐国,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真不好说。但最后到底是没有忍住周天子的拉拢,所以打算偷偷逃走回国而不参加结盟。
    郑国的大臣孔叔不让他走,说:“国君您的举动不能太轻率,轻率就会失掉和您亲近的朋友。失掉了亲近的朋友,祸患必然来到。等到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去乞求结盟,到时所付出的代价就大了,会失掉更多的东西。您一定会后悔的。”郑文公不听劝,带着几个身边人偷偷离开了军队潜逃回国。周天子的分化瓦解计划初步成功。
    由于正在召开国际会议,齐桓公对郑国国君的这次突然背叛,虽然很生气,为不影响盟约的缔结,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气,以后再来对郑国施以惩罚。
    陈国的辕涛涂怨恨郑国的大臣申侯上年在召陵出卖了他,害得自己被齐国关押了大半年,并在国际间丢尽了脸面。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故意劝导申侯,把被赐的封邑---虎牢,进行加高加固。劝导申侯说:“把城筑得美观些,在国际上名声就大些,子孙不会忘记。我帮助您向各诸侯国国家请求,让大家都来帮助您。”就为申侯向诸侯请求而筑起城墙,虎牢城筑得很是美观坚固。
    虎牢城修好后,辕涛涂就在郑文公面前鼓动说:“那个人把所赐封邑的城墙修筑得那么美观,看来是准备将来用这城叛乱。”郑文公本来对这个事就一肚子火,经辕涛涂这么一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申侯因此在郑文公的心里被判了死刑,就只差一个机会了。
    公元前654年,齐桓公三十二年。
    夏季,齐桓公开始对郑国上年的背叛进行报复。齐国组织六个国家组成联军进攻郑国。诸侯联军深入到郑国境内,包围了新密(今河南省新密市)这个城邑,这个城邑是郑国刚刚修筑的城邑,就是为了防备齐国的攻打而修建,并且是在不宜动工的农忙时节修建完成的。
    郑国受到诸侯联军攻打,周天子这边没有食言,鼓动楚国出兵救郑,这年秋季,楚成王出兵包围许国来救援郑国。
    诸侯联军见楚国出兵,连忙从郑国出发去救援许国。
    楚军不和联军正面对抗,见郑围已解,撤兵回国。
    诸侯联军来回奔走,最终也没的屈服郑国。而许国见到楚国大军说到就到,而齐国的救援却来得太晚,楚国真要是全力攻打,许国是等不及齐国的救援就会灭国的,终于认识到地缘的重要性。所以联军退兵后,许国反而投降了楚国,齐桓公又失去了一个盟友。
    周天子的分化瓦解计划很有成效。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三十三年。
    齐国对郑国的不屈服很不甘心,这年春天,齐桓公又派兵攻打郑国。这次齐国没有邀请其他国家,以一国之力来教训郑国。
    面对齐国的强势逼迫,郑国的大臣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
    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再给我一些时间。”
    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季,郑文公杀死了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郑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申侯,总算是给齐国一个交待,齐国的面子得到维护,就退兵回国。
    虽然齐国暂时放过了郑国,但齐桓公也知道,郑国内心里还是不服的。这年秋季,齐桓公又在宁母(今山东省鱼台县)这个地方召开诸侯大会,想彻底的搞定郑国。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五个国家,鲁僖公、宋桓公、陈国的太子款、郑国的太子华。其中的两个国家派太子来参加,看来部分诸侯国君对齐国频繁的召开盟会也开始心生厌烦。
    管仲对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怀柔疏远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这次也没敢来参加会议,而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太子华来参加会议。太子华想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三个郑国的大臣,打算利用齐国的力量,以为齐国做内应为条件,事成之后彻底归顺齐国。齐桓公一开始准备答应,后来在管仲的劝说下拒绝了郑国的太子华。太子华因此得罪了郑国国君,七年后被杀死。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这年有闰月。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一年周天子周惠王去世。太子郑继任国君,就是历史上的周襄王。但周襄王害怕弟弟王子带作乱,不敢把周惠王去世的消息向各诸侯国通报,而是偷偷的把消息先报告给齐桓公,让齐国为之作主搞定弟弟王子带。
    7.周天子赐祚
    公元前652年,齐桓公三十四年。
    正月,齐桓公为周襄王的事,急忙召开国际大会。这次参加的国家有八个,分别是周王室的使者、鲁僖公、宋桓公、卫文公、许僖公、曹共公、陈世子款和郑文公。会议地点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地,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商谈安定王室。
    郑国国君郑文公请求参加盟会,表示顺服。
    周襄王的君位安定后,周朝才举行丧礼安葬周惠王。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三十五年。
    这年夏天齐桓公又组织召开了诸侯大会。参加的国家有周天子的大臣宰周公(宰孔)、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加上齐桓公作为霸主主持会议,共有八国家。会议地点在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这次会议的重点是重温过去的盟约,同时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是一次纯粹的没有特定事项的会议,就是齐桓公宣示自己霸权的例行的大会。这次大会是符合礼法的精神的,当时国际形势比较安定,楚国没有再向北方行动,北方各国国内也都平安无事,周襄王刚刚坐稳王座,作为一个霸主国家,就应该在和平时期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维护新上任的周天子的权威。
    在这次盟会上,周襄王派大臣宰孔把祭肉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赐给伯舅。”齐桓公准备下阶拜谢。
    祭祀祖先所用的祭肉,也叫做“胙”,也叫做“膰”。祭祀完成后,将祭肉分给同姓国家,共享祖宗的赐福,称作赐胙。对异姓国家,只有二王后(夏朝和商朝的后代国家,如杞国、宋国)的国家才有资格被赐胙,因为周朝把二王的后代作为客人对待。齐国不是周朝的同姓国家,也不是二王后的国家,一般来说是没有资格得到周天子的赐胙的。现在周襄王对齐桓公比较感激,故特赐胙给齐桓公,以为褒奖。
    伯舅,是周天子对异姓国家的国君的客气称呼,或称伯舅或称叔舅。对同姓国家的国君,周天子称伯父或叔父。
    阶,是指在举行盟会时,要建一个高高的祭坛,相关的仪式在坛上举行。坛高出地面若干尺,有台阶以登坛。下阶,指从坛上下来站到两阶之间行拜礼,面朝北,再拜稽首(叩头),表示对周天子的客气。
    宰孔说:“还有后话。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加上功劳,奖赐一级,不用下阶拜谢。’”
    宰孔这人不地道,有话不一次性说完,等齐桓公下台阶准备行礼时,才又慢呑呑地说出后来的话。有点故意的嫌疑。
    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前面,小白我岂敢贪心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拜谢?不下拜,我惟恐在座位上摔下来,给天子留下羞辱。岂敢不下阶拜谢?”齐桓公下阶、拜谢、登上台阶、接受祭肉。(下、拜、登、受,是四个动作。)
    九月十三日,齐桓公和诸侯在葵丘会盟,盟约中约定说:“凡是我们一起结盟的人,既已盟誓之后,大家言归于好。”
    在《孟子。告子下》这篇文章中,孟子是这样记载葵丘之会的:
    “在葵丘盟会诸侯,把牲畜捆绑起来,盟书放在牲畜身上而不歃血。盟约第一条,说:‘诛杀不孝,不轻易改变太子,不以妾为正妻。’第二条,说:‘尊敬贤能,培育贤才,表彰有道德的人。’第三条说:‘尊敬老人,慈爱儿童,不轻慢宾客旅人。’第四条说:‘读书人的官职不世袭,公职不兼摄,选拔读书人要合格,不要专横杀戳大夫官员。’第五条说:‘不随意修筑堤防,不制止互购粮食,不能有封爵而不报告。’盟约最后说:‘凡是一起参加盟誓的,既然签了盟约之后,恢复平常的和平友好。’”
    《谷梁传。僖公九年》是这样记载的:
    “葵丘这次盟会,只把牛捆起来不杀,宣读完盟辞放在牛身上。盟辞上写明天子的禁令,上边说:不许筑堤防,不许不让邻国来买粮,不许废立太子,不许立妾为妻,不许女人参与国事。”
    看来葵丘之会所定的盟约,历史记载大致相同。
    《国语。齐语。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是这样记载的:
    “葵丘之会,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 武,使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无下拜。’ 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 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曰‘尔无下拜’,恐陨 越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 赤旗,诸侯称顺焉。”白话为:
    “诸侯在葵丘这个地方盟会时,周襄王派宰孔送祭肉给齐桓公,说:‘我 祭祀了文王、武王,让宰孔送祭肉给你享用。’接着又命令说:‘因为你谦 卑劳苦,加上我应称你伯舅,可不必下拜受赐。’桓公召管仲商量如何处置 这事,管仲回答说:‘为君者不讲君威,为臣者不讲臣礼,这是造成祸乱的 本源啊。’桓公很惶恐,出来接见宰孔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到咫尺之间, 我小白岂敢接受天子 ‘不必下拜’的命令,这样恐怕我会犯过失,给天子带 来耻辱。’于是下阶再拜稽首,然后才登堂接受胙肉。周襄王赏给他大辂车、 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和渠门大旗,诸侯们都称颂齐桓公的举止顺乎礼仪。”
    《国语》的记载和《左传》的记载大同小异。
    宰孔参加完会议先行回国,在路上遇到晋国国君晋献公正准备赶来参加葵丘之会,宰孔劝晋献公说:“不必去参加会盟了。齐桓公不致力于德行,而忙于远征,所以向北边攻打山戎,向南边攻打楚国,在西边就举行了这次会盟,向东边是否要有所举动,还不知道,攻打西边是不可能的。晋国恐怕会有祸乱吧!您应该从事于安定晋国国内的祸乱,真的不必要去了。”晋献公听了宰孔的话,就回国了。
    葵丘之会被认为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自此以后,齐桓公一方面年老体衰,另一方面更加骄傲。不再频繁干涉别国的事情,北方诸侯国家慢慢开始离心离德。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这篇文章中,司马迁是这样记录的:
    “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因此桓公宣称:“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包缠马蹄,挂牢战车登上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无人违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车盟会三次,乘车盟会六次,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过去三代开国天子,与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禅祭梁父。”管仲力谏,桓公不听;管仲于是介绍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桓公才作罢。”
    这年九月,晋国国君晋献公去世。晋国国内发生了动乱。齐桓公带领参加葵丘之会的诸侯联军攻打晋国,打算帮助晋国平定叛乱。诸侯联军攻打到晋国的高梁(今山西省临汾市)这个地方,听说秦国国君秦穆公已经行动,准备送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回国做国君,诸侯联军就退兵了。
    齐桓公最后派大臣隰朋带领军队和秦穆公派出的军队一起送公子夷吾回国做晋国国君。晋国局势得到稳定。
    公元前650年,齐桓公三十六年。
    这一年,鲁国国君鲁僖公到齐国访问。鲁僖公于十年前继任鲁国国君,继位时约八岁,今年大概十八岁。正是适婚的年龄。这次鲁国国君到齐国访问,最大的可能是和齐国联姻。齐桓公嫁了个女儿给鲁僖公,从鲁桓公以后,鲁国三代国君都是娶的齐国的女儿。鲁僖公娶的这个夫人历史上叫做声姜。
    这年夏天,齐桓公和许国国君许僖公一起带领军队攻打北戎。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齐桓公要带着许国国君北伐?许国不太可能会和北戎有什么关系。此事存疑。
    公元前649年,齐桓公三十七年。
    夏天,鲁国国君鲁僖公带着夫人声姜在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这个地方和齐桓公见面。当然,这是不合乎规矩的,看来鲁僖公并没有吸取他爷爷鲁桓公的教训。
    公元前648年,齐桓公三十八年。
    齐桓公组织诸侯国给卫国的都城楚丘建筑外城,这是因为担心狄人来犯。齐国又一次无条件帮助卫国,全是看在齐桓公如夫人之一的长卫姬的面子。
    黄国依靠诸侯和齐国和睦,自以为抱上了齐国的大腿,不把楚国放在眼里,不向楚国进贡,说:“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都到我国有九百里,楚国哪能危害我国?”
    夏季,楚国灭亡了黄国。黄国做为一个小国家,认识不到自己离楚国近、离齐国远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盲目相信霸主,盲目低估楚国的野心,最终被灭,完全是咎由自取。黄国被灭,齐国远在千里之外,即使有心救援,也根本来不及。
    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在三年前利用少数民族政权戎、狄的军队攻打洛阳,企图把哥哥拉下王位,最终没有成功。
    春季,周襄王和弟弟王子带算账。秋季,王子带逃亡到齐国,寻求齐桓公保护。周襄王看在齐桓公的面子上,就暂时放过了弟弟,由他在齐国逍遥。
    冬天,齐桓公派遣管仲让戎人和周襄王讲和,派隰朋让戎人和晋国讲和。
    周襄王以上卿的礼节设宴招待管仲。周襄王对管仲还是充满了敬意,毕竟齐桓公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管仲的大力辅助。
    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在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待他们呢?陪臣谨请辞谢。”
    管仲自称陪臣,从理论上说,周天子为王,各国国君视同是周天子手下的大臣,国君手下的大臣当然是周天子的陪臣。是一种客气的自谦的说法。
    天子之二守国、高,是怎么回事呢?根据《礼记。王制》记载,“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君”。齐国是侯爵的国家,是次国,根据礼记的说法,二卿为天子所命,就是国氏、高氏,为齐国上卿,管仲是齐桓公所任命的大臣,是下卿。国、高二氏世代为齐国上卿,虽然未必能执掌权柄,但地位尊崇,名义上是代表着周天子,为时人所羡。
    周襄王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是很应该而且不能忘记的。去好好的履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
    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而回国。
    左传的作者赞美评论说:“管氏世世代代受到祭祀是多么恰当啊!谦让而不忘记爵位比他高的上卿。《诗》说:‘和蔼平易的君子,就是神明所保佑的了。’”(《诗经。大雅。旱麓》,原诗‘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实际上管仲的后代在齐国后来并不显耀,68年(公元前580年)后左传里面有一个齐国的大臣叫管于奚,可能是管仲的后代。169年(公元前479年)后楚国有一个大臣叫管修,是管仲的后代。
    公元前647年,齐桓公三十九年。
    春季,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就是15年前帮鲁国说好话的那个大臣)到洛阳周天子那里聘问,同时要他向周襄王说说王子带的事情。意思是请周襄王放过这个弟弟,饶恕他。
    聘问完了,仲孙湫并没有和周襄王谈起王子带。回国后,向齐桓公汇报说:“现在还不行。周襄王的怒气没有消除,恐怕要等十年了。不到十年周王是不会召他回去的。”果然,十年后,周襄王才允许自己的弟弟回国。王子带回国后贼心不死,又一次在周朝发动了叛乱,事见周朝篇。
    夏季,齐桓公又组织召开诸侯大会。七个国家的国君参加,分别是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会议地点在咸(今河南省濮阳市)地,这次会议的重点是商量攻打淮夷,因为东方的淮夷威胁攻打了杞国。一则是商量安定周王室。
    淮夷是东南方向上的小国家,或者是部落,活动地区在今江苏省淮安县、涟水县、徐州市、扬州市等广大地区。
    杞国是姒姓国,夏禹之后。初都河南省杞县,后迁入山东省。杞国于公元前706年灭亡了淳于国,迁都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市)。明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国有为杞国在缘陵(今山东省昌乐县)建了一个新国都,杞国迁都缘陵。
    秋季,为了防备戎人对周王室的侵略,齐国组织各诸侯国派兵防守成周洛阳。齐国的仲孙湫作为这次行动的总指挥,带领诸侯军队前去勤王。
    公元前646年,齐桓公四十年。
    春季,齐国组织诸侯国在缘陵筑城而把杞国都城迁到缘陵。鲁国的《春秋》经上没有记载参与筑城的是哪些国家以及是哪些大臣带队,是由于文字有缺失。
    公元前645年,齐桓公四十一年。
    春季,楚国人攻打徐国,由于徐国也投靠了齐国的缘故。
    三月,齐桓公在牡丘(今山东省聊城市)又组织召开了诸侯大会。参加的国家还是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八国,会议的内容是重温6年前在葵丘那次结盟的盟约,同时为了救援徐国。齐桓公发动诸侯军队救援徐国,也是有私心的。此时齐国和徐国是婚姻国家,齐桓公有一个夫人就是徐国的女儿,叫徐赢,为齐桓公的三个正夫人之一。
    诸侯联军救援徐国,楚国只好暂时退兵。
    秋季,齐国、曹国组成联军攻打了厉国,以此来救援徐国。
    厉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地址应该在今河南省的鹿邑县,是老子的家乡。此地离徐国不是太远。
    冬季,楚国见诸侯国家退兵,又一次攻打徐国,在娄林(今安徽省泗县)这个地方打败了徐国。徐国不积极抵抗,而是眼巴巴地等着齐国来救,所以战败。
    这一年,齐桓公身边的两个重要大臣管仲和隰朋都去世了。特别是管仲的去世,对齐国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下一章,齐懿公被杀
    三:齐懿公被杀
    齐桓公去世后以后的44年间,他的四个儿子先后做了齐国国君,他们分别是公子昭-----齐孝公、公子潘------齐昭公、公子商人-------齐懿公和公子元-----齐惠公。随着齐桓公的去世,齐国不复是诸侯霸主,这时晋国强势崛起,成为新的霸主。齐国受不了在国际上这个身份的落差,所以,齐国的这四任国君时期,很少参加国际盟会,齐国关起门来自己疗伤。
    齐孝公死后,儿子被杀,没能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后代。
    齐昭公死后,儿子被杀,也没能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后代。
    齐懿公在国君位置上被杀死,还不如自己的两个哥哥。
    齐惠公在兄弟中最后坐国君,去世后顺利地把国君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无野,亦即后来的齐顷公。
    这四十几年间,齐国内部矛盾重重,每位上台的国君都把心思放在防备自己的兄弟身上,没有功夫参与国际争霸。
    1.公子昭---齐孝公
    公元前642年。这年春天,在宋襄公的帮助下,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最终坐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孝公,此年为孝公元年。
    公元前641年,齐孝公二年。
    此时,北方诸侯国家间无霸主,宋国国君宋襄公跃跃欲试,想接过齐桓公的大旗,无奈各国并不认可宋襄公的行为处事,宋襄公想做盟主一时还不太可能。
    陈国国君陈穆公看到宋襄公的企图,心中不满,请求在诸侯国家间重新建立友好关系,不忘记齐桓公的德行。冬季,陈穆公联合鲁国国君鲁僖公、蔡庄公、楚成王、郑文公在齐国会盟,希望重新建立齐桓公时代的国际秩序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齐孝公做为地主,肯定也参加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利用齐桓公的余荫,齐孝公被动地做了一次诸侯盟主。
    公元前640年,齐孝公三年。
    此时,北方国家之中的邢国和卫国之间发生矛盾,邢国和狄人相勾结,攻打卫国。卫国上年报复了邢国。这一年的秋季,齐国和狄人在邢国相会并订立盟约,为邢国策划对付卫国的侵袭。
    狄人一直是北方中原各国一致的敌人,当年齐桓公迁邢存卫,就是联合起来对付狄人。齐、卫两国结仇,现在齐孝公和邢国居然和狄人交好来对付卫国,可见齐孝公根本不顾其父齐桓公所倡导的“尊王攘夷”的大义,政治上完全不正确,简直是给其父丢脸。
    卫国看到邢国有齐国在背后撑腰,才开始真正担心邢国,通过一系列的谋划,在五年后终于灭亡了邢国。
    公元前639年,齐孝公四年。
    春天,宋襄公召集楚国国君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今山东省巨野县)会面,向楚国要求当时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奉自己为盟主,楚国人同意了宋国的请求。齐孝公之所以参加这次盟会,肯定是有对宋襄公报恩的意思。
    公元前637年,齐孝公六年。
    春季,齐孝公发兵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一个城邑缗(今山东省金乡县)地,讨伐理由是四年前宋国不到齐国参加会盟。实际上是上一年,宋襄公和楚国争霸失败,在泓之战中战败受伤,宋国做霸主无望,墙倒众人推,齐孝公翻脸不认人,趁火打劫。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九年。
    正月,卫国国君卫成公出面调解鲁国和莒国的矛盾,三国在洮、向二地两次结盟。作为地区大国,三国无视齐国的存在,齐国心中有气,齐孝公发兵攻打鲁国西部边境,表示对洮、向两次会盟的不满。齐国为什么要攻打鲁国?鲁国和齐国此时是婚姻国家,鲁僖公的夫人声姜是齐孝公的妹妹,鲁国不和齐国友好而是和其敌人卫国友好,所以齐孝公拿鲁国出气。
    对齐国的这次侵略,鲁国进行了坚决的反击。齐国无功而返。
    夏季,齐孝公又一次出动军队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卫国出动军队攻打齐国,这是卫国履行上年和鲁国签订的盟约,和鲁国共进退。
    鲁国国君鲁僖公见卫国也牵扯进来了,恐怕事态扩大,打算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想和齐国讲和。
    鲁僖公派遣大臣展喜犒劳齐国军队,齐孝公尚未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到齐国境内见他,说:“我的君主听说君王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慰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
    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君子不怕。”
    齐孝公说:“房屋中像挂起的磬一样的空,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靠什么不害怕?”
    展喜回答说:“靠先王之命。从前我国的祖先周公、贵国的祖先太公辅助周王朝,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不要互相侵犯。’这个盟约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贵国先君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商讨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等君王即位,各国诸侯盼望说:‘他会继续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护城郭纠聚民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背弃王命、废弃职责?他怎么对得住先君?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的。’靠着这个,所以不害怕。”
    齐孝公见鲁国人说的有理,也觉得自己一方确实有点歁人太甚,就收兵回国,鲁国取得了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鲁国两次受到齐国的无理攻打,咽不下这口气,夏天,鲁国派两位大臣到楚国借兵,想以楚国的军队来对付齐国。
    此时北方无霸主,楚国国君楚成王积极北上,已经将郑国、卫国、曹国等小国家掌控,想以武力屈服不肯听话的宋国、齐国。鲁国现在左右摇摆,现在正好有求于楚国,楚国求之不得,马上派出大军支援鲁国。
    鲁僖公从楚国借来了军队,指挥着鲁、楚国联军报复齐国,占领了齐国的穀(今山东省东阿县)地。
    凡是出兵,能够随意指挥别国军队叫做“以”,这是春秋笔法。鲁国的《春秋》经上是这样记载这个事件的“公以楚师伐齐,取谷。”用的就是“以”字,好像指挥自己国家的军队一样。
    占领谷这个城邑以后,鲁国把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其母是宋国的女儿,叫华子)安置在穀地,由齐桓公身边的宠臣易牙(也叫豎刁)辅助他,作为鲁国的后援。楚国也派了一个大臣叫申公叔侯的人帮助在这里戌守。
    齐孝公对自己的兄弟们逼迫的很厉害,他的七个兄弟在这一年趁着楚国军队的攻打,都流亡到了楚国,后来这七个人都在楚国做了大夫。
    公元前633年,齐孝公十年。
    六月十八,齐孝公去世。
    八月二十四日,齐国下葬了齐孝公。
    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恨,但是仍然派大臣到齐国进行了吊唁,并派人参加了齐孝公的葬礼,这是合于礼的。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嬴。”白话为:
    “十年(前633年),孝公去世,孝公之弟公子潘让齐国大臣公子开方杀死了孝公的儿子,公子开方拥立公子潘为齐国国君君,这就是齐昭公。齐昭公是桓公的儿子,其母名叫葛嬴。”
    齐孝公在位十年,没什么作为,除了两次出兵攻打鲁国外,在国际事务中没有更多表现。
    2.公子潘---齐昭公
    公元前632年,齐昭公元年。
    这一年,针对楚国的北上,晋国国君晋文公(公子重耳)在稳定了晋国国内的形势后,开始出手对楚国进行阻击。晋国出动大军,救齐、宋,伐曹、卫,最终和楚国军队正面相遇,在城濮(今河南省范县、山东省鄄城县之间)双方进行了进入春秋以来的最大的一场战役---城濮之战,晋国大获全胜,楚国灰溜溜的退回南方,晋文公一战而霸,从此晋国的霸业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春秋末期。
    春季,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内)结盟。晋国军队救援齐国。
    四月初一日,晋国国君晋文公率领诸侯联军驻扎在城濮。联军方面除晋国军队外,还有宋国国君宋成公、齐国大臣国归父和崔夭、秦国大臣小子慭(秦穆公的儿子)分别率领的本国军队。
    楚国方面除了楚成王率领的楚军外,还有陈国和蔡国的军队,亦是诸侯联军。
    四月初二日,双方进行了大战,楚国大败,战后楚国的统率令尹成得臣(字子玉)被迫自杀。
    五月,晋文公践土作王宫,请周天子周襄王以打猎的名义来此地接受各诸侯国国君的朝拜。二十六日,王子虎代表周天子,与晋文公、齐孝公、宋桓公、蔡庄公、郑文公、卫成公的弟弟叔武、莒国国君在践土结盟。晋文公在此会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褒奖,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号令诸侯。
    这次结盟的盟辞是:“各国都要辅助周王室,不要互相伤害!哪个国家要违背盟约,就要受到神的诛杀,使他军队颠覆,不能享有国家,直到你的玄孙,不论老小。”
    冬天,齐昭公又参加了晋文公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举行的诸侯大会。
    公元前631年,齐昭公二年。
    六月,齐国的大臣国归父代表齐国又参加了晋国组织的由各国大夫参加的诸侯大会。这次会议在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召开并在此地结盟,主要内容是重温上年践土之盟,且计划攻打郑国。
    公元前630年,齐昭公三年。
    夏天,狄人趁着晋国攻打郑国这个空子,狄人侵略齐国。
    公元前627年,齐昭公六年。
    齐昭公准备和鲁国缓和关系。春天,齐昭公派大臣国庄子(国归父)到鲁国聘问,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国庄子的这次访问,全程礼节周到,仪容又好。鲁国的大臣臧文仲对鲁僖公说:“齐国有国子(对国庄子的尊称)这样的人执政,齐国还算是讲究礼的国家,君主您去朝见一下齐国国君吧!下臣听说:对有礼之邦顺服,这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这一年晋国国君晋文公去世。少数民族狄人趁着晋国有丧事,不能顾及派兵支援,又一次攻打了齐国。
    冬季,鲁僖公听从了大臣臧文仲的建议到齐国朝聘,对狄人进攻这件事表示慰问。访问回国后,鲁僖公就去世了。
    公元前626年,齐昭公七年。
    这一年,鲁国国君鲁文公即位,派大臣公孙敖(公子庆父之子,亦称孟穆伯)到齐国去聘问,这是合于礼法精神的。
    凡是新国君即位,派出卿位的大臣出国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来保卫国家,这是合于忠、信、卑让之礼的。忠,意味政治道德的纯正;信,意味政治道德的巩固;卑让,意味政治道德有基础。
    公元前625年,齐昭公八年。
    这一年,齐、鲁两国又进行了联姻。齐国要嫁一个女儿给鲁国新国君鲁文公。
    鲁文公派大臣襄仲(也叫东门襄仲、东门遂、公子遂、仲遂。是鲁庄公的儿子,鲁僖公的弟弟,现任国君鲁文公的叔叔。)到齐国致送玉帛财礼,这是合于礼的。
    凡是新国君即位,加强婚姻国家间的友好,办理婚姻的事,娶元配夫人来共同主持祭祀,这是发扬孝道。孝道,是礼的开始。
    一个新国君上台后,一般都要和重要的国家结婚姻,娶一个有地位有份量的妻子,以拉拢同盟。这个国君未上台之前还是公子时,可能已经结婚或者纳妾,甚至于已经生了若干个儿子,但一旦上台做了国君,完全可以根据情况再明媒正娶一个正式的夫人,所谓的嫡夫人,也可以称是政治婚姻。
    公元前623年,齐昭公十年。
    齐、鲁两国两年前订下的婚约,至今年鲁文公已满了三年之丧期,准备完婚。
    夏天,鲁文公派人到齐国去迎娶夫人姜氏(就是后来的哀姜),但没有派卿位的大臣去迎娶,这是不合于礼法的要求的。这也说明鲁文公对这门政治婚姻并不太当回事。
    君子因此知道哀姜在鲁国不会有好结果,左传的作者评论说:“用尊贵的礼节行聘(指两年前鲁国派执政大臣东门襄仲去行聘礼),而用低贱的礼节迎接她,身分是国家的第一夫人,而轻待她,立为第一夫人,而不尊重她,如同废弃了一样。贵聘贱逆,损害她后宫之主的身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家中必然使国家动乱,在家族中必然使家族灭亡。最终没有好下场是应该的了。《诗经》中有诗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就能保有福禄。’(《诗经。周颂。我将》,原诗‘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就是说要看重后宫之主这样的身分。”
    果然十四年后,鲁文公去世,东门襄仲做主杀害了哀姜的两个儿子公子恶和公子视,而立了文公小妾敬赢生的儿子公子俀做了国君,文公夫人姜氏儿子被杀,被迫离开鲁国,回到娘家齐国,最终死在了齐国,所以鲁国人把她叫做“哀姜”。此是后话。
    公元前620年,齐昭公十三年。
    这一年,晋国国君晋襄公去世,晋国大臣赵盾作主立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公子夷皐做国君,这就是晋灵公。
    八月,齐昭公参加了由晋国赵盾主持的国际会议,齐昭公、宋昭公、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昭公、曹共公和晋国的赵盾在扈(今河南省原阳县)地结盟,这是由于晋灵公即位的缘故。
    此年过后,春秋历史上连续七年没有再记载齐国的事情。
    公元前613年,齐昭公二十年。此年五月二十三日,齐昭公去世,其儿子公子舍继位做国君。
    鲁国的女儿子叔姬(不知是否为鲁国国君的女儿,或者是鲁国大臣的女儿?)嫁给齐昭公为夫人,被称为昭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公子舍。叔姬不受宠爱,公子舍没有威信。
    齐昭公的弟弟公子商人(齐桓公夫人密姬之子)多次在国内施舍财物,养着许多门客,把家产都用光了,又向掌管公室财物的官员借贷而继续施舍。
    七月某一天夜里,齐公子商人杀死公子舍。假惺惺地让自己的弟弟公子元(齐桓公夫人小卫姬之子)出面做齐国国君。
    公子元说:“你谋求这个君位已经很久了。我能够事奉你,安心的做你的臣子。我若是接受你的礼让,将会使你蓄积更多的怨恨。不能够让你再积下更多怨恨了,不然,你会让我免于被杀吗?还是你来做国君吧!”
    公子元对自己的这个哥哥以不正当的手段做上国君的位置非常不满意,并且也不喜欢他的为人,始终不把他称做“公”,把他叫着“那个人”(曰“夫己氏”)。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
    “十九年五月,昭公卒,子舍立为齐君。舍之母无宠于昭公,国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百姓说。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与众十月即墓上弑齐君舍,而商人自立,是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白话为:
    “十九年(前614)五月,昭公去世,其子舍立为齐君。舍之母不被昭公宠爱,齐国人都不怕他。昭公之弟商人因为桓公死后未能争立为君,暗中结交贤士,抚恤存爱百姓,百姓拥戴。昭公死后,其子舍继位,孤独软弱,商人就与众人于十月在昭公坟前杀死其君舍,商人自立为君,就是懿公。懿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亲名叫密姬。”
    最后公子商人就继任了齐国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懿公。
    齐国人安定了齐懿公的地位,才派人到鲁国报告祸难,所以《春秋》经把公子商人杀死舍这件事记为“九月”。
    齐国发生动乱,鲁国的女儿子叔姬(被杀死的公子舍之母)在齐国处境困难,鲁文公让大臣襄仲派人向周天子周顷王报告,想请周天子出面说情,让齐国看在周天子的面子上,能够让子叔姬回鲁国娘家,说:“杀了她的儿子,哪里还用得着他的母亲?请求让她回鲁国由我们责罚她。”
    这年冬季,周天子应鲁国之请求,派大臣单伯到齐国请求,请他们放子叔姬回娘家。齐懿公很生气,好你个鲁国,居然拿周天子来威压我们。不但没有放回子叔姬,反而逮捕了周天子的大臣单伯,同时又逮捕了子叔姬。
    对子叔姬的事情,在《谷梁传》和《公羊传》中都说单伯和子叔姬两人有奸情,所以齐国人才把他们二人给抓起来。《公羊传》是这样记载的:
    “冬,单伯如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执者曷为或称行人?或不称行人?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不称行人而执者,以己执也。单伯之罪何?道淫也。恶乎淫?淫乎子叔姬。然则曷为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内辞也,使若异罪然。”白话如下:
    “冬季,周王室大夫单伯到齐国去。齐国人拘捕了单伯。齐国人又拘捕了舍的母亲子叔姬。被拘捕的人为什么有的称为使者,有的不称为使者呢?称为使者而被拘捕的,是因为执行公务而被拘捕的,不称为使者而被拘捕的,是因为个人私事而被拘捕。单伯有什么罪行?当年单伯送子叔姬出嫁时,在路上淫乱。与谁淫乱?与子叔姬淫乱。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说齐国人拘捕了单伯和子叔姬呢?这是鲁国的说法,使他们好像犯不同的罪行一样。”
    齐昭公共做了十九年国君,期间两次参加诸侯大会,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随着晋国的兴起,齐国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
    4.公子元---齐惠公
    公元前409年秋季,鲁国大臣东门襄仲、叔孙得臣二人到齐国访问,一人是去祝贺齐国新国君齐惠公即位,一个是去拜谢齐国前来参加鲁文公的葬礼。
    鲁文公的第二个妃子叫敬嬴,生了个儿子叫公子俀。敬嬴受到鲁文公的宠爱,而私下结交东门襄仲。公子俀长大后,敬嬴把他嘱托给襄仲。
    鲁文公去世后,东门襄仲要立公子俀为国君,鲁国大臣叔仲惠伯不同意。因为鲁文公的正夫人哀姜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公子恶和公子视。根据礼法要求,立君要立適子,国君没有適子才立庶子。现在鲁文公有公子恶和公子视两个適子,应该从这二人中选一个人做国君。
    东门襄仲到齐国后进见齐国新国君齐惠公。请求不要立公子恶或公子视为国君,而立庶子公子俀。
    齐惠公新即位,想要亲近鲁国,居然同意了东门襄仲的请求。齐惠公为什么会同意这个不符合礼法的要求呢?
    公子恶或公子视从亲情上来说是齐惠公的外甥。这两人之一若被立为鲁国国君,从礼法上来讲属于天经地义,他们上台后不会感激齐国。齐国若是支持立公子俀作国君,公子俀作为庶子,属于非分得国,必然会深深的感激齐国。齐惠公刚上台,想取得鲁国的支持,和鲁国保持友好关系,立公子俀必然会给齐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齐惠公抛弃了亲情。
    十月,东门襄仲得到了齐国的支持,回国后就派人杀死了公子恶和公子视。由东门襄仲做主,立了公子俀做了鲁国的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鲁宣公。
    两个儿子被杀,娘家人又不给做主,鲁文公夫人姜氏在鲁国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只好回到齐国。她这是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她离开鲁国的时候,哭着经过鲁国都城大街上的集市,悲愤地号泣,说:“天哪!襄仲无道,杀死了嫡子立庶子。”集市上的人都随着她哭泣掉眼泪,对她报以深深的同情。鲁国人称她为哀姜。
    公元前608年,齐惠公元年。
    惠公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鲁国结婚姻。齐国又嫁了个女儿给鲁国新国君鲁宣公。这和齐懿公一上台就去攻打鲁国,两人的政治智慧,简直是天地之别。
    这年正月,鲁国大臣公子遂(东门襄仲)到齐国代鲁宣公迎娶齐国的女儿。《春秋》经上所以把他写做“公子遂”,这是尊重国君的命令。(《春秋》经:“公子遂如齐逆女”)
    这年三月,遂和夫人妇姜从齐国来到,《春秋》所以又称之为“遂”,是由于尊重夫人。(《春秋》经:“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鲁宣公从齐国娶的这个夫人,后代也叫穆姜,于54年后公元前564年去世。穆姜为鲁宣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公子黑肱,就是后来的鲁成公。
    这年夏季,鲁国大臣季文子到齐国访问,给齐国送去了很多的贿赂,请求齐国国君齐惠公和鲁国新国君见面会盟。因为鲁国的执政大臣们知道,鲁宣公即位不太合乎规矩,急需参加国际会议得到国内国际的认可,所以季文子到齐国请求。
    夏天,齐惠公好人做到底,在平州(今山东省莱芜市)和鲁宣公会面,以稳定鲁宣公的君位。
    紧跟着东门襄仲又一次去齐国访问,拜谢齐惠公能够参加盟会。使鲁国的政局得以稳定。
    六月,鲁国人割让了济水以西的大片土地给齐国,这是对齐国帮助宣公为国君的贿赂的一部分。这块土地是鲁国二十年前从曹国分得的土地,此时拿出来贿赂齐国。齐国在十年后又将此块土地归还给了鲁国,此是后话。
    公元前607年,齐惠公二年。
    少数民族长狄的一个名字叫做鄋瞒的部落(或国家)攻打齐国,齐国的王子成父俘虏了鄋瞒这个部落酋长侨如的弟弟荣如,把他杀死后把他的脑袋埋在齐国的一个城邑周首(今山东省东阿县)的北门下边。
    公元前605年,齐惠公四年。
    春季,齐惠公和鲁国国君出面做和事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结果莒人不肯。两个国君很没面子。鲁宣公出兵攻打莒国,占领了莒国的向地。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这是不合于礼的。调停诸侯国家间的矛盾应该用礼,不应该用“乱”。动武就没法和谈,就是乱。用乱去平定乱,还怎么和谈?没有和谈,用什么来实行礼?
    公元前604年,齐惠公五年。
    春天,鲁宣公到齐国朝聘。一直到夏天,鲁宣公才从齐国回来,《春秋》记载这件事,这是因为他有过失。为什么这么说呢?
    鲁宣公这次到齐国访问,齐国的大臣高固(亦叫高宣子)向鲁国求婚,要求娶鲁宣公的女儿为妻。高固请齐惠公变相扣留下鲁宣公,不同意婚事不能走,所以鲁宣公在齐国待了几个月,最后被迫答应这门婚事后才得以回国。鲁国的《春秋》经才对他进行讽刺。
    九月,齐国的高固前来迎娶鲁宣公的女儿叔姬,这是高固自己亲自来迎娶。所以《春秋》记载说“逆叔姬”,这是由于卿亲自迎娶的缘故。
    这个冬季,高固和子叔姬来鲁国,这是为了履行“返马”这一古代婚姻礼节。
    “反马”之礼,“反”通假于“返”,指送还马匹,是古代中国卿大夫等贵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在亲迎新娘完成婚礼以后(通常是在三个月内),将新娘来时所坐车的驾车马匹解下,送还给岳家,以示不会让妻子回娘家——不会休掉她。而新娘则要保留座车的车厢,以自谦,确信会不犯错误,不被休弃。反马礼后来演化成“回门”礼,俗称回娘家——新妇出嫁后第三天,在丈夫陪同下(有些地方是新妇独自回娘家)返回娘家看望父母,称为“三朝回门”。
    公元前602年,齐惠公七年。
    这一年,齐惠公联合鲁国国君鲁宣公,两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莱国。
    莱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商代以前,统治中心在今山东省昌乐、临朐县附近。东部可以到达今山东省龙口市的沿海地区。姜太公刚刚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位于今淄博市齐都镇。因为距离莱都较近,莱国屡次进犯营丘。进入春秋时期,齐国强大之后打败了莱国,侵占了位于今平度县西边的领士。因此,莱公迫不得已迁都今龙口市,也叫做东莱。
    这次攻打莱国,鲁国没有参与谋划,只是被动地跟着齐国。在《春秋》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夏,公会齐侯伐莱。”在春秋笔法中,“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这是说,凡是记载鲁国的军队出外和别国一起打仗,事前参与了谋划,《春秋》经就写做“及”,事前没有参与谋划,就写做“会”。比如此次,就是写做“公会什么什么”。
    公元前601年,齐惠公八年。
    六月,鲁国派大臣公子遂(东门襄仲)到齐国访问,结果走到半路生病了,到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镇)这个地方又回去了。
    根据春秋时的礼法,一个大臣奉命出使,只要进入了所访问国家的境内,即使去世,也要由副手抬着棺材到被访问国家的朝堂上完成使命,这叫做“以尸将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录了陈国大臣公孙贞子到吴国访问,结果在路途中去世,其副手芋尹盖带着公孙贞子的棺材到吴国朝堂上完全出使任务。这次鲁国的东门襄仲出国访问走到半路而回,按当时的标准来看是不合于礼法的。
    公元前600年,齐惠公九年。
    正月,鲁国国君鲁宣公到齐国朝聘。
    九月,齐惠公又一次率领军队攻打了莱国。
    齐惠公之世,两次攻打莱国,都没把莱国怎么样。33年后的公元前567年,齐惠公的孙子、齐国国君齐灵公终于灭亡了莱国,为其祖父报了仇。此是后话。
    公元前599年,齐惠公十年。
    春季,鲁宣公又一次到了齐国访问。鲁国国君连续两年到齐国,可能此时齐惠公年纪比较大了,身体有病,故鲁侯去探视病情。
    齐惠公因为鲁国顺服的缘故,把十年前鲁国贿赂给齐国的济水以西的土田归还给了鲁国。
    这年四月十四日,齐惠公去世。
    齐惠公去世后,由其儿子公子无野继位齐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顷公。
    一个国家的国君去世,继任国君一般是在第二年才改元继位,举行相应的就职典礼。因为一年之中不可以有两个国君,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个规矩一直得以延续,后世的皇帝时代也承袭了这个礼法,不然,在纪年上会造成混乱。好比说清朝的皇帝雍正死了,他的儿子乾隆继位,必须得第二年才能叫乾隆元年,雍正死的那一年还是应该叫雍正多少年。
    齐国大臣崔杼(也叫崔武子,其父叫崔夭,是齐国先君齐丁公的后代)受到齐惠公的宠信,齐国执政的高氏、国氏两族惧怕他威逼,惠公死后就赶走了崔杼,崔杼逃亡到卫国。
    崔杼在五十一年后杀死了齐国国君齐庄公,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人物,此时其年纪应该不大,受到齐惠公的宠信,所以对执政的大臣造成威胁。齐惠公去世,靠山倒了,所以出逃。25年 后(公元前574年,高氏、国氏得罪齐灵公,崔杼回齐国)崔杼又回到齐国,继续做齐国的大臣。
    《春秋》记载说“崔氏”,是说这不是他的罪过,而且把这件事通告诸侯时,也称族而不称名。凡是诸侯的大夫从本国出逃,通告诸侯时说:“某氏的守臣某,不能守宗庙,谨此通告。”这是当时通告文书的固定格式。凡是有友好往来的国家就发给通告,不是,就不发通告。
    鲁国国君鲁宣公赴齐国吊唁齐惠公。这也不符合规矩。诸侯国国君一般是不到别国吊唁的,更别提参加葬礼了,对霸主国家也不例外。鲁宣公对齐惠公心存感恩,所以破例到齐国吊唁齐惠公。
    夏天,齐国下葬齐惠公,鲁国派大臣公孙归父(字子家,东门襄仲之子)到齐国参加葬礼。
    秋季,鲁宣公又派大臣季文子到齐国聘问,这是祝贺齐顷公继任齐国国君。
    冬季,公孙归父又到齐国访问,这是为了向齐国解释鲁国攻打了邾国的缘故。
    齐顷公派大臣国武子前来鲁国回聘。
    终齐惠公时期,齐、鲁两国关系比较友好,双方使者往来不绝,鲁国国君鲁宣公也多次到齐国朝拜,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
    三:齐顷公之辱(鞌之战)
    齐桓公的四个儿子相继做齐国的国君,最后,齐国国君的传承终由公子元即齐惠公的后代延续了下来,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齐顷公,名字叫做公子无野,共在位十七年。齐顷公上台后,雄心勃勃,妄图恢复其先祖的荣光,对晋国的霸权发起挑战,结果,在齐顷公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大战,史称“鞌之战”,齐国战败,从此彻底的与霸主无缘,齐顷公本人也被迫屈辱地到晋国朝聘,最终无奈承认晋国的霸主权威。
    1.顷公辱晋国大臣郤克
    公元前598年,齐顷公元年。
    公元前597年,齐顷公二年。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两国发生了一场大战,即春秋历史上著名的邲之战。这一战,楚国国君楚庄王一战定威,晋国惨败。齐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作壁上观,没有倒向任何一方。齐顷公此时刚刚上台,选择中立,是明智的决定。
    公元前596年,齐顷公三年。
    春季,齐国军队趁着晋国刚打了败仗,顾不上小兄弟国家,出兵攻打莒国,莒国依仗晋国而不奉事齐国,所以被欺负。七年前,齐国和鲁国调解莒国和郯国两国间的矛盾,莒国不给两国面子,当年鲁国曾经去教训过莒国,时隔七年之后,齐国也来攻打莒国,顷公可能有替其父报仇的意思。
    公元前695年,齐顷公四年。
    冬季,鲁国大臣公孙归父在穀(今山东省东阿县)地拜会了齐顷公。
    在这次会议上,公孙归父见到了齐国的大臣晏桓子(也叫晏弱,是后来齐国著名的大臣晏婴之父),跟他谈到鲁国国内的情况,公孙归父很兴奋。两人会谈结束后,晏桓子告诉齐国大臣高宣子(高固)说:“归父恐怕会逃亡吧!他太怀恋鲁国国君对他的宠爱了。怀恋必然贪婪,贪婪必然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他自己。一个国家的人都算计他,怎么会不逃亡?”果然,三年后公孙归父流亡到齐国。此是后话。
    公元前594年,齐顷公五年。
    这一年,鲁国的大臣仲孙蔑(也叫孟献子,孟氏家族的族长)在无娄会见齐国大臣高固。
    公元前592年,齐顷公七年。
    春季,晋国国君晋景公派遣大臣郤克(也叫郤献子,时任晋国上军元帅,在晋国的排名第三位的大臣)到齐国访问,并征召齐顷公参加晋国计划在今年夏天即将召开的诸侯大会。
    由于晋国在四年前大败,所以齐顷公此时并不把晋国当回事。对郤克的这次来访,齐国接待的并不认真,甚至有些儿戏。
    郤克在当时的国际间也很有贤名,是晋国郤氏家族的族长,但据说是个跛子。在举行正式的外交仪式上,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是宋国的附庸国萧国国君的女儿)对晋国派一个跛子出国访问很好奇,可能对郤克的大名早有所闻,想见识一下这个人。但当时礼法要求女人不能抛头露面,所以齐顷公为了满足母亲的好奇心,就让人在举行享礼的旁边的厢房里,拉上帷幕,让母亲在暗地里看一下这个晋国的大臣。
    本来这一切都是在暗中操作的,作为粉丝在暗处偷偷的看一下自己的偶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郤克登上台阶行礼的过程中,可能样子确实有点滑稽,那妇人在房里禁不住笑出声来了。
    这下可坏事了。在这么严肃的外交场合,作为国君派出的外交使臣,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颜面,现在被一个女人耻笑,郤克心中的恼怒可想而知。
    关于这个事情,在《春秋公羊传》和《谷梁传》中记载的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公羊传。成公二年》记载:
    “前此者,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侄子者, 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二大夫归,相与率师为鞌之战。”白话为:
    “在这次战争之前,晋国的郤克和鲁国的减孙许曾经同时出访齐国。萧同侄子是齐顷公的母亲,在郤克和减孙许到来时,她登上一块跳板偷偷地观看这两个使者,发现这两个使者一个是跛子,一个瞎了一只眼睛,于是她就让跛子大夫去迎接跛的使者,让瞎了一只眼睛的大夫去接待瞎了一只眼的使者。两个大夫朝见齐侯后出来,在大门口,一个站在门里,一个站在门外交谈,他们谈了很久才一起离去。齐国人都说:‘齐国祸乱的出现,必定从这事开始。’两个大夫回国后,一起率领军队发动了这次在鞌这个地方的战争。”
    《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
    “季孙行父秃,晋郄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聘于齐。齐侯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白话为:
    “鲁国的季孙行父(季文子)是秃头,晋国的郤克一只眼,卫国的孙良夫腿跛,曹公子首驼背。他们同时到齐国访问。齐侯让秃子迎接季孙行父,让一只眼的迎接郤克,让跛子迎接孙良夫,让驼背人迎接曹公子首。萧同姪子(顷公母亲)在高台上笑他们。客人听到了,很不高兴地离开了,一起站在城门外交谈,长时间没有散去。有个齐国人知道了这件事,说:‘齐国的祸患。肯定从此开始了’”
    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在其他书籍里也有记载。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
    “六年春,晋使郤克於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白话为:
    “六年(前593)春,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让其母坐在帷幕中观看。郤克上阶,夫人笑话他。郤克说:‘此辱不报,誓不再渡黄河!’回国后,请求晋君伐齐。”
    《史记。晋世家》记载:
    “八年,使郄克於齐。齐顷公母从楼上观而笑之。所以然者,郄克偻,而鲁使蹇,卫使眇,故齐亦令人如之以导客。”白话为:
    “八年(晋景公八年),郤克出使齐国去。齐顷公的母亲从楼上看了发笑,因为郤克驼背,而鲁国使者是瘸子,卫国使者瞎了一只眼,故齐国即也派几位与使者同样的一些残病人作使者的向导。”
    总之这些书籍的记载虽然都不一样,但都指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齐国对这次外交活动极不严肃,以开玩笑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臣。自古以来的观念是“外交无小事”,齐国为他们的错误做法,最终付出了代价。此是后话。
    郤克在参加完相关的仪式后,出来发誓说:“不报复这次耻辱,黄河河神作证,我就不再渡过黄河!”
    郤克先回国,让其副手晋国大臣栾京庐待在齐国等候命令,说:“不能完成在齐国的使命(让齐国国君答应参加诸侯大会),你就不要回国了。”
    齐、晋两国就此结下仇恨。
    郤克回到晋国,请求晋国派兵攻打齐国。晋国国君晋景公不答应,郤克请求带领自己家族的家兵去进攻齐国,晋景公也没有答应。
    六月十五日,晋国如期在断道(今河南省济源市)召开诸侯大会。参加的国家有晋景公、鲁宣公、卫穆公、曹宣公。邾国国君。齐顷公知道得罪了晋国,本人没敢去,派遣四位大臣高固(高宣子)、晏弱(晏桓子)、蔡朝、南郭偃参加会盟。
    这四人走到敛盂(今河南省濮阳市)这个地方,高固害怕,首先逃了回去。
    在断道会盟,这是为了讨伐有二心的国家。又在卷楚(断道附近的城邑)结盟,拒绝齐国人参加。
    晋国人在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逮捕了晏弱,在原(今河南省济源市)地逮捕了蔡朝,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逮捕了南郭偃。
    晋国大臣苗贲皇(楚国大臣斗椒的儿子,十三年前流亡到晋国)出使外国,回晋国国都,路过野王,见到了晏弱,两人是旧相识,在一起见面聊天,谈到了这次被抓的原因。
    苗贲皇回到国都,对晋景公说:“晏子有什么罪?从前诸侯奉事我们的先君,都急得像赶不上的样子。现在呢?都说晋国君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都有二心。齐国的国君恐怕不能得到礼遇,所以不参加这次会盟而派这四个人来。齐顷公左右的随从有人阻止,说:‘您不参加,一定会抓住我国的使者。’所以高子到达敛盂就逃回去了。这三个人说:‘如果因为我们断绝了国君的友好,宁可回国被处死。’为此他们甘冒危险而来。我们应该好好迎接他们,以使前来的人对我们怀念,但是我们偏偏逮捕了他们,以证明齐国人的劝阻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做错了吗?做错了而不加以改正,而又久久不释放他们,以造成他们的后悔,这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让回去的人有了逃走的理由,而伤害前来参加会议的人。这种行为让各诸侯国都感到害怕,这对我们晋国有什么好处?”于是晋国人放松了对晏弱的看管,晏弱也趁机逃回到了齐国。
    公元前591年,齐顷公八年。
    春季,晋国国君晋景公联合卫国(由其太子公子臧率军),二国共同发兵攻打齐国,到达阳穀(今山东省阳谷县)这个地方。此次出兵,是对齐顷公没有参加上年断道之盟的惩罚。
    面对二国的军事进攻,齐顷公没有抵抗,而是选择与晋国讲和。可能此时齐国还没有做好与晋国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齐顷公在缯(阳谷附近)地会见了晋景公,表示了对晋国霸权的认可,两国订立盟约,齐国向晋国派送人质。齐顷公的儿子公子彊到晋国作人质。晋、卫联军撤退回国。
    两国和谈后,晋国人对蔡朝、南郭偃二人也放松了看管,两人也找机会逃跑,回到国内。
    夏季,鲁宣公派使者到楚国借兵,想要攻打齐国。
    冬季,鲁国国君鲁宣公去世,鲁国大臣公孙归父(字子家)逃亡到齐国。三年前晏桓子的话得以验证。
    2.鞌之战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十年。
    这一年,齐、晋两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鞌之战”。
    春季,齐顷公首先挑起战争,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包围了龙(山东省泰安县)地。齐顷公为什么要攻打鲁国?
    齐国上任国君齐惠公时期,齐、鲁两国关系良好。齐顷公上台后,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上年,鲁国国君鲁宣公去世,鲁国新国君鲁成公上台。鲁成公继位时年纪很小,鲁国国内进行了一场政治变动,与齐国关系很好的执政大臣公孙归父流亡出逃到齐国,新的执政大臣季孙行父(季文子)改变对外政策,交好晋国。鲁成公上台后,鲁国没有像以前一样派大臣到齐国通报,反而派大臣臧孙许(也叫臧宣叔)到晋国访问,与晋国结盟。所以齐国嫉妒,齐顷公发兵攻打鲁国。
    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复姓卢蒲)攻打龙邑的城门,龙地的人把他逮住囚禁。齐顷公说:“不要杀他,我和你们盟誓,不进入你们的境内,马上退兵。”龙地的人不听,反而把卢蒲就魁杀了,暴尸城墙上。齐顷公被彻底激怒了,亲自擂鼓,指挥兵士攻城。三天,占领了龙地。于是就向南入侵,到达巢丘(龙邑附近的城邑)。
    听到齐国攻打鲁国,做为同盟国的卫国国君卫穆公派遣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四人率兵攻打齐国以救援鲁国。齐顷公见到卫国出兵,率领着进攻鲁国的齐国大军去抵抗卫国军队,齐军攻入卫国境内,两军在新筑(今河北省魏县)相遇。
    卫国大臣石稷想要撤退以避开齐军,主帅孙良夫说:“不行。用军队攻打别人,遇上敌人就回去,将怎样对国君交待呢?如果知道不能作战,还不如不出兵。现在既然和敌军相遇,不如一战。”
    两军甫一交战,卫军大败,全军后撤逃跑。
    石稷对孙良夫说:“我们的军队战败了,不能再跑了,您如果不想办法顶住敌军,我们将会全军覆灭。丧失了军队,您如何向国君复命?”大家都不说话。
    石稷又说:“您,是国家的卿。损失了您,是国家的耻辱。您带着大家撤退,我留在这里掩护。”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以鼓舞士气。
    卫国军队停下来抵抗,且听说有援军即将到达,士气大振。齐军就停止前进,驻扎在鞠居(地缺),两军相持。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不怕牺牲,带领一支部队赶来,救下了孙良夫,孙良夫因此得免于难。
    此战过后,卫国国君对仲叔于奚进行封赏,赏给他城邑。仲叔于奚辞谢,不要城邑,而请求得到卿位的大臣才有资格使用的三面悬挂的乐器(曲悬),并允许他使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驾驶的马车。卫君同意了他的请求。
    仲叔于奚不要城邑这种实际利益的封赏,而要得到卿位大臣才能享有的乐器以及马车,这说明当时的人也是很爱面子,虚荣心也是很强的。
    后来,孔子读历史书时,发表评论说:“可惜啊,还不如多给他城邑。惟有器物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这是国君手上掌握的用以指挥统治臣民的工具。爵号用来赋予威信,威信用来保持器物,器物用来体现礼制,礼制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治理百姓,这是政权中的大节。如果把名位、礼器假借给别人,这就是把手中的权力给了别人。失去政权,也就跟着失去国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孙桓子从新筑被救出后,来不及回国都,就匆忙到晋国去,请求晋国出兵救援。
    鲁国的臧宣叔也到晋国请求出兵。两人都知道郤克和齐国有仇,不约而同地去投奔郤克。
    郤克此时已升任为晋国的中军元帅兼执政大臣,现在鲁、卫两国来求救,正好给他出兵齐国报仇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口。
    晋景公此时也不好不答应,毕竟晋国做为盟主国家,手下小兄弟国家遭到欺负,不给手下小兄弟主持正义是说不过去的。但只答应郤克,晋国可以派出七百辆战车。
    七百辆战车,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作战以车战为主,一辆战车上三个人,同时配备七十二个步兵。也就是说一辆战车七十五人。七百辆战车就是伍万二千伍百人。若再加上鲁国和卫国的军队,足可以和齐国一战。
    齐国当时做为一个一流国家,国家军队总数量差不多也就是一千辆战车。
    郤克不满足,有点嫌少,对晋景公说:“这是43年前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的战车数。当时有先君的明察和先大夫的敏捷,所以能够得胜。我和先大夫们相比,还不足以做他们的仆人。请批准八百辆战车。”晋景公最后答应了郤克的请求,又多拨一百辆战车的兵力。
    晋国的军队此时为三军,分别是上军、中军、下军。每军有正副元帅控制指挥。其中以中军元帅级别最高。郤克的职务此时为中军元帅。
    郤克率领晋国的中军,士燮(也叫范文子,士会之子,时为上军副元帅)率领上军的一部分,栾书(也叫栾武子,时为下军元帅)率领下军的一部分,韩厥(亦称韩献子)做晋军中军司马(主管军纪军法及后勤等工作),晋国三军各出部分兵力,救援鲁国和卫国。
    鲁国的大臣臧宣叔迎接晋军,为他们做向导引路。鲁国大臣季文子率领军队和晋军会合,鲁国大臣叔孙侨如(亦称叔孙宣伯,叔孙氏家族族长)、公孙婴齐(亦称仲婴齐、声伯,叔肸之子,鲁成公堂兄弟)二人也在鲁国的大军中,鲁国四位卿位的大臣都参加了这次战役。
    晋国大军行至卫国境内,晋军中有人犯罪了军法,中军司马韩厥要按军法杀人。犯军法之人和中军元帅郤克的关系不错,郤克听说后驾车疾驰赶去,打算救下此人。等赶到,韩厥已经把人杀了。郤克派人把尸体在军中示众,给他的御者解释说:“我用这样的做法来替韩厥分担一些怨言。”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难一》篇中,对韩厥杀人、郤克分谤的事有评述,摘引如下:
    “靡笄之役,韩献子将斩人。郄献子闻之,驾往救之。比至,则已斩之矣。郄子因曰:‘胡不以徇?’其仆曰:‘曩不将救之乎?’郄子曰:‘吾敢不分谤乎?’或曰:‘郄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郄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郄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郄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郄子且后至也。夫郄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郄子之得也;今郄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郄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且郄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郄子之所以分谤者也’。”白话为:
    “晋、齐靡笄之战,晋中军司马韩厥将斩人。主帅郤克听说后,驾车前去救人。等他赶到,人却已给斩了。郤克就说:‘为什么不用他巡行示众?’郤克的侍仆说:‘先前您不是要救他吗?’郤克说:‘我怎敢不为韩厥分担别人的非议呢?’有人说:‘郤克的话,不能不加考察,它不是分担非议的。韩厥要斩的如果是罪人,就不能去救;救有罪的人,是法令败坏的原因;法令败坏,国家就混乱了。如果不是罪人,郤克就不能劝韩厥把尸体巡行示众;劝韩厥把尸体巡行示众,这就使无辜的人更加冤枉;双重冤枉,正是民众产生怨恨的原因;民众有怨恨,国家就危险了。郤克的话,不是危险就是混乱,不能不明察。况且韩厥要斩的若是罪人,郤克要分招什么非议呢?要斩的如果不是罪人,那么已经斩杀了,郤克才到,这是韩厥的非议已经构成而郤克后来方才赶到。郤克说把尸体巡行示众,不足以分担斩人的非议,而又产生巡尸的非议,这就是郤克所谓的分担非议。过去商纣造出炮烙之刑,崇侯、恶来又说斩涉水者的小腿,哪里就分担了对纣的非议?况且民众对上面按法办事的希望是很强烈的,假使韩厥没能做到,民众就会希望郤克做到;现在郤克一样没有做到,那么民众对上面就绝望了。所以说:郤克的话不是分担别人对韩厥的非议,而是增加了非议。再说部克前去救人,是认为韩厥错了;不讲清他做错的原因,而劝他拿尸体巡行示众,这是使韩厥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使下面的民众对上面绝望,又使韩厥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我不知道郤克是怎样来分担非议的’。”
    以上是韩非子对此事的评价和发挥,供参考。
    4.齐国战败求和
    眼看联军已经快要打到齐国都城,齐顷公无奈,只好讲和。派遣大臣宾媚人(亦称国佐)把纪甗(齐国灭亡纪国时从纪国所得的青铜器)、玉磬(用玉作成的乐器)和土地送给战胜诸国,同时给宾媚人下了命令,说:“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给晋军送去礼物,晋国人不同意,说:“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改为东西方向。”
    这是晋国人提出的和谈条件。一是要报复羞辱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另一是要齐国把土地的田垄改成东西方向。晋国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实际上这个要求非常无礼,简直是欺负人。当时作战主要是车战,晋国在西边,齐国在东边,如果晋国要去攻打齐国,齐国种植庄稼的土地田垄如果都是东西方向的话,晋国的战车在齐国境内可以长驱直入,没有阻碍。让战败国家的田垄改向,以利于战胜国下次的侵略进攻,这可能是战胜国在战后必然要提的条件之一。齐国当然不会答应这样屈辱的条件。
    宾媚人对这两个无理的要求都给予了批驳,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寡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那也就是晋国国国君的母亲。晋国做为诸侯霸主,在诸侯中发布重大的命令,反而说一定要把人家的母亲作为人质以取信,您又将要怎样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样做,就是用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中有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竭尽,永远可以感染你的同类。’(《诗经。大雅。既醉》,原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如果用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道德的准则吧!先王对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因地制宜,以获取应得的利益。所以《诗经》中有诗说:‘我划定疆界、分别地理,或南向或东向开辟田亩。’(《诗经。小雅。信南山》句,原诗‘我疆我理,东南其亩。’)现在您让诸侯定疆界、分地理,反而只说什么‘田垄全部东向’,不顾地势是否适宜,只管自己兵车进出的有利,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违反先王的遗命就是不合道义,怎么能做盟主?晋国确实是有缺点的。在古代,四王(指虞、夏、商、周)能统一天下做天下之王,主要是能树立德行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五伯(指古代的霸主,夏朝的昆吾、商朝的大彭、豕韦、周朝的齐桓。晋文)能成为霸主,主要是能自己勤劳而安抚诸侯,使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现在你们晋国会合诸侯,来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诗》说:“政事推行宽大和缓,各种福禄都将积聚。”(《诗经。商颂。长发》句,原诗‘布政优优,百禄是遒。’)你们晋国如果不能推行宽大和缓的政策,必然会丢弃了各种福禄,也必然会失去霸主的地位,这对诸侯国来说有什么害处呢?如果你们不肯答应,寡君已经给我下过了命令,我可以转达给你们听:‘您带领晋国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虽然不富裕,但还是愿意拿出来一些财物来犒劳您和您的左右随员。我们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在战场上失败了。如果您肯赐福给我们齐国,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背城借一)。敝邑若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要是不幸而败,哪敢对你们晋国不唯命是听?’”
    国佐的这通话很犀利,齐国虽然战败,但在外交工作中完胜晋国。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已经很怨恨我们了。齐国战死在战场上的人员,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宝,我们也得到了失去的土地,并且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国家,难道只有晋国会永远胜利吗?”
    晋国人同意了鲁、卫两国的意见,回答齐国的使臣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公羊传。成公二年》记载说:
    “齐侯使国佐如师,郄克曰:‘与我纪侯之甗,反鲁、卫之侵地,使耕者东亩,且以萧同侄子为质,则吾舍子矣。’国佐曰:‘与我纪侯之甗,请诺。反鲁、卫之侵地,请诺。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齐君之母,犹晋君之母也,不可。请战,壹战不胜请再,再战不胜请三,三战不胜,则齐国尽子之有也,何必以萧同侄子为质?’揖而去之。郄克?鲁、卫之使,使以其辞而为之请,然后许之。逮于袁娄而与之盟。”白话为:
    “齐顷公派遣国佐到诸侯军中来。郤克对国佐说:‘给我国纪侯的甗,退还齐国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让你们国家种田人把田地的垄埂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并且让萧同侄子到晋国来作人质,那么我就放过你们。’国佐说:‘把纪侯的甗送给你们晋国,可以答应;退还我国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也可以答应。但让我国种田人把田地的垄埂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与晋国一样,这种作法实际上是想全部占领我们齐国的土地。而萧同侄子却是齐国国君的母亲,就好像你们晋国国君的母亲,用来当人质是绝对不行的。如果你们一定要让我国田地的垄埂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一定要让我们齐国国君的母亲到晋国作人质,那么,请求重新交战吧!我们一仗打不胜,请再战;第二仗还不胜,请求第三次交战;如果第三仗也不胜,那么齐国就全部是你们的了。有什么必要让萧同侄子到晋国作人质呢?’国佐向郤克行一个礼就走了。郤克急忙向鲁国和卫国的大夫递眼色,让他们站出来替齐国说情,代国佐请求。然后郤克同意了国佐的意见。在袁娄这个地方追上了国佐,并和他结盟。”
    两传的记载大致是相同的。
    七月,晋国大臣郤克和齐国的宾媚人在爰娄(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结盟,让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国的汶阳的土地。鲁国国君成公来到联军中,在上鄍(今山东省阳谷县境)会见晋国的将帅们。赐给晋国的三位统帅郤克、士燮、栾书各一辆马车,并各赏赐给一套三命大臣所穿的礼服。对晋国的中、下级军官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都赏赐了一套一命的大臣所穿的礼服。
    晋国大军在接受了齐国的和谈后就退兵回国了。
    第三小节没有传上,直接传上了第四小节,抱歉。现把第三小节传上。
    为什么上传不上去?
    3.鞌之战---战场细节
    晋国军队行动迅速,郤克指挥着晋、鲁、卫、曹四国联军在莘(今山东省莘县)地追上了齐国的军队。
    六月十六日,四国联军到达靡笄山下(今济南市千佛山)。双方军队在这里相持。
    齐顷公派人向晋军下战书,说:“您带领晋国的军队光临敝邑,虽然我们国家的士兵不是很强,我们国家也不富裕,但请在明天早晨相见决战。”
    郤克派人回答说:“晋和鲁、卫是兄弟国家,他们前来告诉我们说:‘东方某大国不分早晚都在他们的土地上发泄气愤。’寡君不忍,派下臣们前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想让我军长久留在贵国。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您的命令是会得到执行的。请速战一决胜负。”
    齐顷公对晋国派来的使臣说:“你们同意一战,最好,正是我们齐国的愿望;不同意,也是少不了要兵戎相见的。”
    这都是战前双方的外交往来,用外交语言互相斗嘴。
    大战开始前,齐国的大臣高固(高宣子,十七年前迎娶了鲁宣公的女儿叔姬)单人到晋军的营垒中去挑战,举起石头扔向晋军,抓住了一个俘虏,抢夺了他的战车而回到齐军营中。高固驾驶抢夺来的战车,把一颗桑树根子系在车后,在齐国军营中巡行,耀武扬威,尘土飞扬,一边对齐国的将士们说:“你们谁想要勇气,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
    这就是我们今天用到的成语“余勇可贾”的出处来源。这个成语是表示有力量还没用完。
    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地摆开阵势。晋国一方还有鲁、卫、曹国的军队。
    齐国大臣邴夏为齐顷公驾车,逢丑父作为车右。
    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作为车右。
    这天一早,双方都已准备好战斗前的一切事宜。齐顷公是个急性子,连早饭也顾不上吃,也不等战马披上铠甲,就豪气万丈说:“我暂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就带头指挥着战车冲向了晋军。
    这里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来源,意思是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随着齐顷公的战车冲向晋军,双方展开大战。战场上的情况无从说起,从以下几个细节可以窥见战事之激烈程度。
    晋国统帅郤克也受了箭伤,血从身上一直流到鞋子上,但是中军指挥车上的战鼓声没有断绝(中军元帅负责擂鼓进攻),他无力地对车上的驾驶员解张说:“我受伤了!快坚持不住了。”
    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杆仍在坚持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染成了黑红色,哪里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
    车右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危险,我必定下车推车,这些事您都没有看见。不过您真是受伤了!”郑丘缓把郤克扶到旁边替他包扎。
    驾驶员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全在于我们战车上的旗子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子由一个人镇守,战事就可以完成。为什么因为一点痛苦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抱定必死的决心,受伤还没有到死的程度,你还是尽力而为吧!”于是就左手一把握着马缰,右手拿着鼓槌继续击鼓。马奔跑不能停止,全军就跟着冲了上去。
    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今济南市东北)转了三圈。
    中军司马韩厥在大战的前一晚睡觉做梦,梦见他父亲子舆托梦对他说:“明天战场上不要站在战车的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就代替御者站在中间驾驶战车。
    当时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御者站在中间驾车,左边一人负责射箭进行远程攻击,右边一人叫车右,手持长柄武器负责近战兼保护车上二人。主帅或国君的战车上,御者在左边驾车,主帅或国君站在中间,车右在右边负责保护或近战。
    韩厥驾驶的战车在战场上正好盯上了齐顷公的战车。韩厥驾车在后面追赶。
    齐顷公的御者邴夏说:“射那位驾车人,他是君子。”齐顷公说:“认为他是君子而射他,这不合于礼。”从前面向后射追赶上来的韩厥车上的车左,车左被射死,从车上掉了下去。射车右,车右被射死在车中。
    晋国大臣綦毋张(复姓綦毋,名张)在战斗中从车上掉下来,没跟上自己的战车,正在战场上游走,刚好看见韩厥驾车经过跟前,赶紧对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战车战斗。”韩厥战车上此时车右被射中倒下,不知死活。车左被射死已掉下车,车上就韩厥一个人还需要驾车,事实上已丧失了战斗力。现在碰到綦毋张,正好可以让他上车,让此车恢复战斗力。綦毋张上车后准备站在左边或右边,韩厥用肘推他,使他站在自己的身后。
    綦毋张上车后,韩厥继续驾车追赶齐顷公的战车。有一会,韩厥暂停战车,弯下身子,放好被射死的车右的尸体。无巧不巧,前面战车上,齐顷公的车右逢丑父和齐顷公乘机互换位置。这个镜头后面的韩厥刚好错过,没看到。
    两车追逐,一直追到山下一条泉水旁边。此泉名华泉,此时,前面齐顷公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齐顷公的战车被迫停了下来。
    当时的战车,由四匹马拉车,中间两匹马齐头,叫服马,两边两匹马靠后中间两匹马一个马头,叫骖马。
    战前几天,齐顷公的车右逢丑父有一天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爬到他身边,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被咬伤,直到今天上战场还没好。他为了不影响上战场,就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小臂不能用力,无法推车继续前进,这样最终被韩厥追上。
    当时礼法,在战场上,即使俘虏了敌国的国君,也要以礼待之。
    韩厥拿着马缰绳走向齐顷公的马车前,行了稽首礼,跪下叩头,捧着酒杯加上玉璧献上,说:“寡君派臣下们替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陷进到齐国的境内。’下臣不幸,正好在军队服役,不能逃避做为一个军人的责任。而且也害怕自己不努力作战会成为两国国君的耻辱。下臣身为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我只好自己亲自动手将您俘获。”
    此时齐顷公的战车上,齐顷公已经和车右逢丑父换位置。由逢丑父站在战车中间。在战场上大家都穿着戎装,也看不出身份,所以韩厥就把逢丑父当成了齐侯。注意力当然是用在这个假齐侯身上,只要把他抓回去,当然可以立大功。
    逢丑父还是很聪明的。为了让齐顷公逃脱,他以国君的口气命令齐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齐顷公趁机就逃跑了。齐顷公找到自己的副车(国君的备用车),该车由齐国大臣郑周父驾御,宛茷作为车右。二人带着齐顷公赶紧逃走,齐顷公从而免于被俘。
    关于齐顷公侥幸逃走,在《春秋公羊传》的记载中更加滑稽。《公羊传。成公二年》:
    “佚获也。其佚获奈何?师还齐侯,晋郄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逢丑父者,顷公之车右也,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代顷公当左。使顷公取饮,顷公操饮而至,曰:‘革取清者。’顷公用是佚而不反。”
    “因为齐侯在被俘获的情况下逃走了。齐侯怎样在被俘获的情况下逃走的呢?诸侯的军队包围了齐侯的战车,晋国主帅郤克跳下战车,将兵器放下,在齐侯战车的马前迟疑徘徊一会儿,然后向齐侯两次揖拜叩头。逢丑父是齐顷公的车右。他的容貌和衣服都与齐顷公相似,并且代替齐顷公站在车的左边。诸侯军队围住齐顷公战车时,他让齐顷公去取水。顷公端着水回来时,逢丑父却说:‘不行!另外去取清洁的水来!’齐顷公趁着到远处去取清水,逃走了不再回来。”
    按《公羊传》的说法,齐顷公居然真的去取水又回来,这显然是不可信的。齐顷公也不至于这么愚腐。
    战斗结束,韩厥献上逢丑父,以为是俘虏了齐国国君。等搞清楚情况后,晋国统帅郤克非常生气,要杀死逢丑父。
    逢丑父喊叫说:“从今以后再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
    郤克说:“一个人不怕用死来使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齐顷公逃跑以后,又回头在战场上寻找逢丑父,在诸侯联军中三进三出。
    每次出来的时候,齐军都簇拥着护卫他。进入狄人军队中,狄人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护齐顷公。进入卫国的军队中,卫军也不敢对他加以伤害。毕竟是大国的国君,像卫国这样的小国家,真要在战场上抓住或杀死齐国国君,所引发的后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齐军战败,齐顷公最后就从徐关先行撤退到齐国都城临淄。齐顷公在回都城的路上,路过城邑,见到齐国的守军,对他们说:“你们努力吧!我们在前方战场上战败了!”
    齐顷公的马车回都城时在路上碰到一个妇人,随从让这个女子让路,这个女子不知道是齐顷公的马车,向随从问话说:“我们国君安全了吗?”随从回答说:“国君安全。”她又说:“锐司徒(司徒,官职名称,军中负责武器装备的官员)免于祸难了吗?”随从回答说:“他也没事。”这个女人最后说:“如果国君和我父亲(锐司徒是她父亲)免于祸难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说完就跑开了。齐顷公认为她很知礼,先问候国君,然后才问候她父亲。不久以后查找这个女子,才知道她是锐司徒的女儿,是辟司徒(军中负责营垒建造的官员)的妻子,就赐给她一个城邑作为奖赏,这个城邑就是石窌(今山东省长清县)。
    晋军及诸侯联军追赶齐国军队,从丘舆(今山东省益都县)向齐国都城进攻前进,攻打马陉(今山东省广固县)。
    5.顷公受辱
    公元前588年,齐顷公十一年。
    这年冬天,齐顷公被迫到晋国朝见。这是春秋历史上齐国国君第一次到霸主国家朝聘。此前齐国都是要求其他国家的国君来朝拜自己,现在形势比人强,齐国刚战败,不得已,只好向霸主低头。
    将要举行授玉的仪式。授玉,是来访问的国君向主人国家的国君献上礼物,以玉制作成圭(上尖下宽)的形象,献给主人。主人坐着,客人走上前去,将礼物交给主人或主人的随从,由随从转交给主人。这是朝见大国或霸主的仪式。
    郤克作为此次仪式的傧相(类似后代的主持人),此时快步走上前来,对齐顷公语带讥讽地说:“这一趟,齐侯是为了女人的取笑而受此羞辱,寡君不敢当。”齐顷公对郤克的话只能报以尴尬的微笑,实在也无话可以回答,场面一度冷清。
    正式仪式结束,晋景公设宴招待齐顷公,晋国六卿均出席作陪。
    在宴会上,齐顷公注视着韩厥(韩献子,此时刚被提拔为卿位的大臣,得以出席)。认出了这个人就是在战场上紧追自己不放差点俘虏了自己的那个人。
    韩厥说:“君王认识在下吗?”
    齐顷公说:“穿的衣服不一样了。”
    韩厥登阶,举起酒杯说:“下臣之所以不惜一死,努力作战,就是为了让两国国君像现在这样在这个大堂上欢乐饮宴啊。”这是韩厥在说客气话,意在补救郤克前面所说的洩愤的话。
    公元前586年,齐顷公十三年。
    夏天,齐国嫁了个女儿给晋国国君,两国成为婚姻国家,关系进一步缓和。这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齐顷公参加了晋国在虫牢(今河南省封丘县)组织召开的由九个国家参加的诸侯大会。
    公元前584年,齐顷公十五年,
    秋天,齐顷公参加了晋国组织的由九个国家参加的诸侯联军,救助郑国。军事行动结束后,九国又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结盟。
    公元前583年,齐顷公十六年。
    春季,晋国国君晋景公派遣大臣韩穿到鲁国访问,谈到关于汶阳土田的事,要鲁国把七年前鞌之战后从齐国得到的汶阳之田归还给齐国。
    《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中,是这样记载这个事情的:
    “曷为使我归之?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请皆反其所取侵地。’”白话为:
    “为什么要鲁国把汶阳的土地归还给齐国呢?在鞌这个地方的那次战役,使齐国大败,齐顷公回国后,吊唁战死的将士,探视受伤的兵卒,七年来不饮酒、不吃肉。晋景公听说这件事后,很感慨地说:‘唉!为什么要使别人的国君七年不饮酒,不吃肉呢?请诸侯都退回他们所获得的齐国被侵占的土地吧。’”
    汉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竹林》中这样说齐顷公:
    “自是之后,顷公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宁。是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
    公元前582年,齐顷公十七年。
    此年齐顷公又参加了晋国在蒲(今河南省长垣县)地举行的诸侯大会。
    七月,齐顷公去世。
    十一月,齐国下葬齐顷公。
    齐顷公去世后,由其子公子环继任齐国国君,这就是齐国历史上的齐灵公。
    齐顷公做国君共十七年,前期骄傲自大,攻鲁、伐卫、傲晋,鞌之战后,彻底熄火。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竹林》篇中这样评价齐顷公:
    “齐顷公亲齐桓公之孙,国固广大,而地势便利矣,又得霸主之余尊,而志加于诸侯,以此之故,难使会同,而易使骄奢,即位九年,末尝肯一与会同之事,有怒鲁卫之志,而不从诸侯于清丘断道,春往伐鲁,入其北郊,顾返伐卫,败之新筑;当是时也,方乘胜而志广,大国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晋鲁俱怒,内悉其众,外得党与卫曹,四国相辅,大困之奸,获齐顷公,斮逄丑父。深本顷公之所以大辱身,几亡国,为天下笑,其端乃从慑鲁胜卫起;伐鲁,鲁不敢出;击卫,大败之;因得气而无敌国,以兴患也。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四:齐灵公再受辱(平阴之战)
    齐顷公去世后,齐国进入到了齐灵公时期。
    齐灵公在位二十七年,前期,齐国对晋国的霸主地位还算尊重。中后期,齐灵公开始有想法,对晋国从不太友好到不太尊重直至兵戎相见。最后步其父齐顷公后尘,在平阴这个地方和晋国一战,齐国又一次被晋国打败,不得不再一次屈辱地认晋国做霸主。
    1.国佐被杀
    公元前581年,齐灵公元年。
    五月,刚刚继位做国君的齐灵公参加了晋国组织的讨伐郑国的战役。
    公元前580年,齐灵公二年。
    鲁国主动和齐国发展友好关系,这年秋天,鲁成公派大臣叔孙侨如(宣伯)到齐国访问,修补二国关系。
    公元前578年,齐灵公四年。
    齐灵公参加了晋国组织的九国诸侯联军攻打秦国。路过洛阳顺道朝拜周天子周简王。
    公元前577年,齐灵公五年。
    这一年,齐、鲁两国又一次结婚姻,齐国嫁女儿给鲁国国君鲁成公。鲁成公即位时年纪比较小,此年已经做国君14年,到了可以成婚的年龄。此次嫁给鲁成公的这个齐国的女儿,应该是齐灵公的女儿。这个女人嫁到鲁国6年后去世,被称作“齐姜”,这里的“齐”字,是根据谥法所定的谥,不是指齐国。在谥法里,齐字的意思是“执心克庄”,白话意思是守心专一,能够庄静。
    九月,叔孙侨如迎娶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经记载这件事写做:“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经文中不写叔孙侨如的族名“叔孙”,只写了他的名字“侨如”,这是由于尊重夫人。所以《左传》的作者评论说:“《春秋》经的谴词造句,言词不多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幽深,表达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事实而不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这是《左传》的作者对《春秋》经的最经典的总结和赞美。也就是对“春秋笔法”的总结和称赞。原文是:“是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公元前576年,齐灵公六年。
    从这一年开始,齐灵公本人很少再参加晋国组织的诸侯盟会,而是派大臣或自己的儿子去参加。也可能是二年前齐灵公朝拜周天子时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或者是二年前参加晋国组织的伐秦之役时受到了冷遇,总之,自上次之后,齐灵公基本上不再参加诸侯的盟会,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春季,晋国在戚(今河南省濮阳市)地组织召开诸侯大会,齐灵公派大臣国佐(亦叫宾媚人)参加。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晋国为了处罚曹国国君曹成公。逮捕了曹成公送到洛阳,交由周天子发落。
    十一月,晋国又组织诸侯国的大臣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和吴国的大臣会见,这是北方国家开始和吴国进行外交往来。齐灵公派大臣高无咎参加。
    公元前575年,齐灵公七年。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又进行了一场争霸战。两国在今天河南省的鄢陵县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晋国在此战中再一次大胜楚国,楚国国君楚共王眼睛中箭受伤。晋国此战胜利后,再一次牢牢的确立了北方人诸侯霸主的地位。
    此战,晋国以一国之力战胜楚国。晋国请的帮手都没有赶到战场,战斗开始的当天,齐国的军队由国佐、高无咎二人率领才刚刚赶到战场,鲁国和卫国的军队才刚出发,还没有离开自己国家的境内。
    此战过后,这年秋天,晋国挟战胜之威,又在沙随(今河南省宁陵县)召开了一次由七个国家参加的诸侯大会。齐灵公可能慑于晋国的强大,乖乖地参加了此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商量攻打郑国。
    大会过后,晋国马上付诸行动,七月,诸侯联军攻打郑国,齐灵公派大臣国佐率领齐国军队参加。
    冬天,鲁国大臣叔孙侨如在鲁国阴谋篡权,事发出逃到齐国。可能叔孙侨如长得太帅了,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宋国的女儿嫁与齐顷公者)与侨如通奸,逼迫着齐灵公给叔孙侨如安排做高官,使他在齐国和卿位的大臣高氏、国氏相比肩。叔孙侨如感到害怕,说:「不可以再一次获罪。」就从齐国又逃跑到卫国,在卫国亦做了卿位的大臣。
    叔孙侨如这次逃到齐国,在齐灵公的儿子叔孙还的撮合下,将叔孙侨如的女儿(叫做穆孟姬)安排嫁给了齐灵公,很得齐灵公的宠爱,给齐灵公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公子杵臼,后来做了齐国的国君,就是历史上的齐景公。此是后话。
    公元前574年,齐灵公八年。
    夏天,齐灵公又参加了晋国组织的由九国家参加的诸侯联军伐郑。六月二十六日,各诸侯国在柯陵(今河南省许昌市)结盟。
    这年,齐灵公杀了后手下大臣国佐(亦称国武子、宾媚人),大臣高无咎逃亡到莒国,齐国的老牌家族高氏、国氏受到重创。崔氏、庆氏家族在齐国崛起。
    齐国的大臣庆克和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私通。声孟子此前和逃难来的鲁国大臣叔孙侨如也有奸情,这个女人看来是个淫荡的妇人。有一次,庆克穿着女人的衣服男扮女装和一个妇人一起坐辇车(人力所挽的车)进入宫中和声孟子幽会。在宫中的夹道门门中,齐国大臣鲍牵(亦称鲍庄子,鲍叔牙的后代)见到了,认出了庆克,他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齐国大臣国武子(国佐)。
    国武子把庆克召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警告他以后做事小心点,同时也训斥了他一番。
    庆克躲在家里很久不敢出门,派人给声孟子告状说:“国子(国佐)发现了我们的事,他谴责我。”声孟子很生气,对鲍牵、国佐二人怀恨在心。
    夏天,齐灵公去柯陵参加盟会,国武子作为齐灵公的相礼一起出国,齐国大臣高无咎、鲍牵二人留守监国。
    会议结束,齐灵公回国,将要到达国都。听说国君将要回国,留守的高、鲍二人便在国都内加强警备,提高预防措施,关闭城门,检查旅客。
    齐灵公回到宫中后,其母亲声孟子在灵公跟前诬陷说:“高、鲍两人有异心,打算不接纳国君而立公子角(齐灵公之弟)代替你,国佐也知道这件事。”齐灵公居然听信了他母亲的话。
    这年的七月十三日,齐灵公把鲍牵抓住治罪,砍去了鲍牵的双脚,同时也驱逐了高无咎。高无咎被迫逃亡去了莒国。
    后来孔子在读到齐国的这段历史时发表评论说:“鲍牵的聪明还不如葵菜,葵菜还能保护自己的脚。”葵菜指秋葵,其叶可食,汉朝无名氏诗云:“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
    高无咎的儿子高弱见父亲蒙冤被驱逐,遂占据卢(今山东省长清县)地而发动叛乱。
    齐国人为了不使鲍氏家族绝祀,到鲁国召回了鲍牵的兄弟鲍国回齐国,让他做了鲍氏家族的族长。
    当初,鲍国离开鲍氏到鲁国做鲁国大臣施孝叔的家臣。施氏占卜管家总管的人选,结果一个叫匡句须的人吉利。施氏家的总管能够拥有一百家的采邑,还是一个很肥厚的差使。施氏给了匡句须采邑,让他做总管,匡句须却把总管的职务让给鲍国做,而且把采邑也给了鲍国。施孝叔说:“你是占卜认为吉利的。”匡句须回答说:“鲍国这人很忠心,又很善良,让忠良的人做总管,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鲍国辅助施氏很忠诚,所以齐国人把他召回去作为鲍氏的继承人。
    这年十月,晋国又组织八个国家的联军攻打郑国。齐灵公派国佐率军参加这次行动。
    齐灵公重新起用25年前逃跑到卫国的崔杼(前599年流亡卫国,不知是否此年回齐国?)做大夫,让庆克辅佐他,率领军队包围卢地,去攻打上年占领卢地叛乱的高弱。
    齐灵公清理高无咎家族和鲍牵家族时,国佐正跟从诸侯军队攻打郑国,听说他的好朋友高无咎被逐出逃,鲍牵被治罪,遂向晋国人请求先行回国。国佐带领军队先到了包围卢地的齐国军队里,杀了庆克替高无咎报仇,而后占据了穀(今山东省东阿县)地发动叛乱。
    国佐此时已经犯了三个大罪,一是未经齐侯允许先行从攻打郑国的联军中撤退回国;二是未经请示杀死了庆克,庆克此时正得齐灵公的信任;三是公开占据城邑叛乱。
    国佐造反,齐灵公肯定很生气。见庆克被杀,弄清楚情况后可能也很后悔。派人和国佐谈判,最后双方在徐关(今山东淄博市场西)结盟,暂时恢复了他的职位,让他回到都城。
    十二月,在卢地叛乱的高弱投降。
    齐灵公虽然和国佐暂时握手言和,但双方裂痕已成,互不信任。为了最终解决掉国佐,齐灵公采用分化的策略,派遣国佐的儿子国胜到晋国出使,向晋国通报齐国发生的祸乱情况。出使任务完成后,让他不要回国都,在清(今山东省聊城市)地等候接受下一步的命令。实际上是削弱国佐的实力,为下一步的清理扫清障碍。
    公元前573年,齐灵公九年。
    正月二十九日,齐灵公在居住的内宫召见国佐,乘机派了一个叫华免的人用戈把国佐杀死在内宫的前堂内。华免的职务是士,是主管刑狱之官。和国佐一起来的人都躲逃到夫人的宫里。
    鲁国的《春秋》经记载说“齐杀其大夫国佐”,这是由于国佐丢弃君命、专权杀人、据有穀地而叛变的缘故。
    齐灵公让清地的人杀了国佐的儿子国胜。国佐的另一个儿子国弱(亦称国景子)逃亡到鲁国。
    国佐的一个手下死党王湫逃亡到了莱国。
    把国佐杀死以后,齐灵公让庆克的一个儿子庆封做了大夫,庆克的另一个儿子庆佐做了齐国的司寇。
    不久以后,齐灵公考虑到国佐对齐国做出的贡献,不应该绝祀,就让国佐的那个逃到鲁国的儿子国弱回国,让他继承国氏宗嗣,这是合于礼法精神的。
    这年十二月,齐灵公派大臣崔杼参加晋国在虚朾(今河南省延津县)组织召开的诸侯大会,这次大会是晋国策划救援宋国而召开的。
    2.齐灵公灭莱国
    公元前572年,齐灵公十年。
    正月二十五日,晋国组织由九个国家参加的诸侯联军攻打宋国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抓住了占据这个城邑叛乱的叛乱分子鱼石等人,帮助宋国平定了叛乱。但齐国没有派出军队参加这次平叛。上年齐国的崔杼是参加了平叛动员大会的,现在齐国食言,晋国生气,准备挥兵攻打齐国。
    二月,齐国向晋国讲和,息事宁人,齐灵公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光到晋国做人质,晋国退兵,此事作罢。
    夏天,晋国又组织六国诸侯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齐灵公派大臣崔杼参与行动,诸侯联军驻扎在鄫(今河南省睢县),随后又攻打楚国的焦、夷(二邑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和陈国。
    这次诸侯联军驻扎在鄫地,崔杼对晋国频繁出动诸侯军队攻打郑国表示了一通不满,晋国人很重视他的意见,明年晋国改变对付郑国的策略。
    公元前571年,齐灵公十一年。
    春天,齐灵公亲自带领大军又一次攻打邻居莱国。齐惠公时期,曾经两次攻打过莱国。
    莱国人派大臣正舆子(字子马)把精选的马和牛各一百匹赠送给齐灵公的宠臣夙沙卫(齐灵公身边的太监),夙沙卫得了好处,劝齐灵公退兵,齐灵公果然听了夙沙卫的话就退兵回国。《左传》的作者评论说:“君子因此而知道了齐灵公所以谥为“灵”的缘故。”在谥法里,“灵”字的含义之一是“乱而不损”。
    五月十八日,六年前嫁给鲁国国君鲁成公的齐灵公的女儿(亦称齐姜)去世。齐灵公很喜欢这个女儿,现在女儿去世,齐灵公让所有嫁给齐国大臣的姜姓女儿和齐国姜姓大臣的妻子都前来鲁国为其女儿送葬。齐灵公的这个做法有点霸道。根据当时的礼法,“妇人不越疆而吊。”女人出国吊丧尚不被许可,更何况出国参加葬礼?
    齐灵公还派人征召莱国国君也去鲁国为其女儿送葬。这显然是侮辱莱国国君,莱国国君自然不来参加,所以齐灵公就派大臣晏弱(晏桓子)在东阳(今山东省临朐县)筑城来逼迫莱国。四年后齐国终于灭亡莱国,此是后话。
    冬天,崔杼又一次代表齐国参加晋国人在戚(河南省濮阳市)召开的由各国大臣参加的会议。这次会议还是商量对付郑国。这次晋国改变策略,把占领的郑国的一个地势险要的城邑虎牢进行扩建,派大军驻扎在这里,随时威胁郑国,不必再跑来跑去。这一招对郑国威胁很大,郑国立马向晋国求和。
    公元前570年,齐灵公十二年。
    晋国由于郑国顺服的缘故,又想要和吴国修好,准备会合诸侯。春天,晋国国君晋悼公派遣大臣士匄(亦称范宣子,士燮之子,时为晋国上军副元帅,排名第四)访问齐国,向齐灵公通报说:“寡君派匄前来,是由于近年来各国之间纠纷不少,对意外的事情又没有戒备,寡君愿意和几位兄弟国家相见,来商讨解决彼此的不和睦。请君王光临,派匄来请求结盟。”齐灵公本想不答应,但此时又不敢和晋国翻脸,只好同意双方结盟。结盟地点选择在齐国都城郊外的耏水岸边。
    晋国为了表示拉拢齐国的诚意,还放回了两年前到晋国做人质的齐灵公的儿子公子光。这年六月,晋国在鸡泽(今河北省邯郸市)组织召开诸侯大会。共五个国家的国君参加。但齐灵公没有给晋国面子,本人没有出席,而是派出了刚被晋国释放回来的儿子公子光代表他参加会议。
    公元前568年,齐灵公十四年。
    九月二十三日,晋国组织十四个国家的国君在戚(河南省濮阳市)会盟。这次会议主要是和吴国的大臣见面。这两年来,晋国积极拉拢南方的吴国,商量共同对付楚国。此会以后,吴国和北方国家开始有外交往来。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要各国帮助陈国戍守,以防备楚国对陈国的逼迫。这次大会齐灵公还是没有参加,仍然派其子公子光代为参加。
    冬季,公子光代表齐国参加了晋国组织的由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联军救援陈国。
    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十五年。
    十二月,齐灵公最终灭亡了莱国,终于为其祖父报仇。莱国之所以灭亡,只是仗着谋略而不务实际的缘故。
    去年四月,齐国大臣晏弱又一次在东阳筑城(四年前齐国已经在这里筑城),因而就势包围了莱国国都,四月的一天,齐国军队开始环城堆起土山,一直将土山堆到紧挨着莱国城墙的女墙。从去年四月到今年,围城时间已长达一年有余,莱国还在坚持不投降。
    今年三月十五日,七年前由齐国逃跑到莱国、前大臣国佐的死党王湫带领军队和莱国大臣正舆子、莱国棠(今山东省平度县)邑的军队对齐国军队进行反扑,晏弱带领齐军把他们打得大败。
    三月二十七日,齐军攻入莱国都城。
    莱国国君莱共公浮柔(莱共公的名字叫浮柔)逃亡到棠邑,莱国大臣正舆子、齐国叛逃者王湫二人逃亡到莒国,莒国人为讨好齐国,把这二人抓住杀了他们。
    四月,齐国大臣陈无宇(亦称陈桓子,陈完的玄孙)把莱国宗庙里的宝器作为战利品拉回齐国,献于齐先君齐惠公的祖庙里。
    齐国大臣晏弱又带领大军包围了棠邑。
    十二月初十,齐国彻底灭亡莱国,莱国国君战死。齐国把莱国的百姓迁到郳(今地阙)地。
    齐灵公派大臣高厚(高固的儿子)、崔杼主持划定莱国的土地疆界,在齐国君、臣之间进行分配,共同享受灭人之国后的成果。
    公元前565年,齐灵公十七年。
    这年的五月初七日,齐国的大臣高厚代表齐国参加晋国在邢丘(今河南省温县)召开的大会。这次大会由晋国国君晋悼公主持,共有七国参加,除郑国国君外,其他各国的参加人员均为大夫。这次会议是晋国规定各国应向晋国交纳的贡赋数量。
    公元前564年,齐灵公十八年。
    这年,齐灵公的儿子公子光被正式立为太子。冬季十月,太子光和崔杼二人代表齐国参加晋国组织的十二国诸侯联军攻打郑国。十一月初十日,各国在戏(今河南省登封市)地结盟,这是由于郑国又一次顺服。
    公元前563年,齐灵公十九年。
    三月,太子光又一次代表齐国参加诸侯盟会。这次盟会还是由晋国国君晋悼公主持,除齐国外,共有11个国家的国君参加。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和吴国国君吴王寿梦相会,会议地点在柤(今江苏省邳州市)。
    三月二十六日,齐国的高厚作为太子光的傧相,和各诸侯国国君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先行会见,两人在会议上的表现皆不恰当,对各诸侯国国君不恭敬。
    晋国的大臣士庄子(亦叫士弱)对二人发表评论说:“高子(对高厚的敬称)作为太子的傧相会见诸侯,应当维护他们的国家利益,但两人却表现得极不严肃,这是不顾国家利益,恐怕将会不免于祸吧!”果然,十五年后,太子光(当时为齐庄公)被齐国大臣崔杼杀死。九年后,高厚亦被崔杼杀死。此是后话。
    秋季,太子光又代表齐国参加了诸侯联军对郑国的攻打。这次是十二个国家的联军。
    公元前562年,齐灵公二十年。
    这一年太子光又代表齐国参加了两次诸侯联军对郑国的攻打。郑国这一年也终于和晋国签订了和平盟约。
    七月,十二国诸侯和郑国在亳(今河南省郑州市)地结盟。结盟以后楚国又来攻打郑国,郑国又倒向楚国。九月,诸侯联军再一次攻打郑国,楚国不能救,郑国得以彻底投向晋国。晋、郑两国结盟,历时近十年的晋、楚争夺郑国的战争结束。
    最近十年,郑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晋国和楚国中原争霸的必争之地,郑国被迫成为主战场,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左右摇摆。郑国国内的大臣也分为两派,相持不下。所以导致晋国带领诸侯联军比年攻打郑国。上年郑国发生叛乱,亲楚派的主要人员被杀,亲晋派掌控了政权,今年晋国又组织诸侯联军两次伐郑,楚国不能救,自此郑国彻底的倒向晋国,郑国的苦难到此结束。
    3.齐灵公叛晋伐鲁
    公元前561年,齐灵公二十一年。
    冬季,周天子周灵王向齐国求娶王后,齐灵公向晏弱(晏桓子)询问如何答复。
    晏桓子回答说:“先王的礼仪辞令有这样的话:天子在诸侯那里求取王后,诸侯回答说:‘夫人所生的女儿有若干人,妾妇所生的女儿有若干人。’若没有女儿而有姐妹或者姑母,就说:‘先君某公的遗女若干人。’”
    齐灵公答应了这门婚事,周灵王派遣大臣阴里和齐国作了口头约定,双方联姻。三年后周天子派人来齐国娶亲。
    公元前559年,齐灵公二十三年。
    正月,齐国大臣崔杼代表齐国在向(今安徽怀远县)地会同十三个国家的大夫和吴国大夫相见。这次会见是商量替吴国人攻打楚国。
    上年楚国国君楚共王去世,吴国不顾“不伐丧”的规矩,发兵攻打楚国,反而被楚国打败。所以吴国要求以晋国为首的北方国家替其报仇。在这次会上,大会的召集者晋国的大臣士匄(亦称范宣子,晋国中军副元帅,时在晋国排名第二)对吴国人进行了驳斥,因为吴国趁楚国丧事期间动武,于当时礼法不合,所以没有满足吴国人的要求。
    四月,齐国大臣崔杼又代表齐国参加晋国组织的13国诸侯联军攻打秦国。鲁国的《春秋》经没有记载他的名字,是由于他在伐秦的战役中表现怠惰。春季在向地的会见记载也和这次一样没有记载他的名字。
    这一年四月,卫国发生了大臣驱逐国君的事件。卫国大臣孙林父赶走了卫国国君卫献公,卫献公流亡到齐国。齐灵公把八年前灭亡莱国所取得的郲邑让卫献公寄住。卫献公在此地住了十二年。等到卫献公回国复位离开的时候,还把郲地库存的粮食也全部带走了。此是后话。
    秋季,周天子周灵王派手下大臣刘定公(亦叫刘夏)到齐国给齐灵公赐命。所谓赐命,是周天子对有功的诸侯国国君的书面文字褒奖。类似后代的嘉奖令。一般来说,在赐命时也会賞赐一些财物如马车、礼服、玉器、礼器等。赐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非有大功不得赐命。这次赐命是因为明年周天子要来齐国迎娶齐国的女儿做夫人,所以周天子才给齐侯赐命。这有点循私舞弊的意思。规矩的破坏是从上面开始的,自古已然。
    周天子的赐命书上说:“从前伯舅太公(指齐始祖姜尚,姜子牙)辅助我先王,作为周室的左右手,百姓万民的师保。我们周王室世世代代酬谢太师的功劳,使为东海各国的表率。王室之所以没有败坏倾覆,所依靠的就是伯舅(指齐国)。现在我命令你姜环,孜孜不倦地遵循你们的常法,继承你的祖先,不要玷辱你的先人。要恭敬啊!不要废弃我的命令!”当然这是以周天子的口气发布的赐命。原文很精彩,充满了古风,摘录如下:
    “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
    冬季,晋国又在戚(今河南省濮阳市)地组织召开的诸侯大会。这次会议有七个国家参加,晋国大臣士匄(范宣子)主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商量安定卫国的事情。这次会议齐国没有派人参加。
    戚地是卫国大臣孙林父的采邑。卫国国君被迫流亡,孙林父是元凶。晋国商量卫国的事情,在孙林父的地盘上召开会议,支持孙林父的意图昭然若揭。作为一个霸主国家,不能主持正义,支持大臣而不支持国君,处事不公,所以齐国开始对晋国的霸权产生二心。
    在这次会议召开前,晋国大臣士匄(范宣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向齐国借了装饰仪仗用的羽毛(指鸟羽和旄牛尾)而不归还。齐国人认为晋国大臣贪便宜,巧取毫夺,这是齐国人开始对晋国霸权有二心的第二个原因。
    公元前558年,齐灵公二十四年。
    春天,周天子周灵王派官师刘夏跟随单靖公到齐国去迎娶王后。周天子没有派卿位的大臣前去,这是不合于礼的。
    这里的单靖公,是周天子卿位的大臣,但单靖公并没有去齐国迎娶王后,而是到鲁国办其他事情,刘夏跟着他一起到鲁国,然后刘夏又从鲁国去齐国,所以,《春秋》经上是这么记载的“刘夏逆王后于齐。”
    刘夏,就是上年给齐灵公赐命的刘定公。此时刘夏的职务较低,只是“官师”,是士一级别的大臣,后来可能升级做卿位的大臣,所以死后按谥法被谥为“定公”。《左传》的作者讽刺周天子此事做的不合于礼的原因正在于此。
    夏季,齐灵公开始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的成(今山东宁阳县)邑。鲁国国君鲁襄公带领军队抵抗齐国的侵略,救援成邑。鲁国军队出动,齐灵公的退兵。齐国攻打鲁国,是因为齐国对晋国有了二心的缘故。
    齐国退兵后,鲁国大臣季孙宿(季武子)、叔孙豹(叔孙穆子、穆叔)率领军队把成邑的外城又重新修筑。
    公元前557年,齐灵公二十五年。
    三月,晋国新国君晋平公上台,在湨梁(今河南省济源市)召开诸侯大会,共有十一个国家的国君参加,齐灵公还是没有参加,仅派大臣高厚来应付晋国。三月二十六日,各参会国的大臣们在一起结盟。这主要是为了让齐国加入进来,迁就齐国。
    盟会结束后,晋平公和各国诸侯国君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举行宴会,庆祝这次大会顺利召开。在宴会上,让各国的大夫们舞蹈,说:“歌诗必类。”齐国高厚念的诗与舞蹈配合不好,有点不伦不类。晋国让各国大夫表演,实际上是想让各国对晋国霸主表忠心,或赞美晋国,是有其目的的。结果来自于齐国的高厚应付差事,了草完事。
    所谓舞蹈,古人舞必歌诗,有一种说法叫“舞诗三百”,或“式歌且舞”,是让各国大夫朗诵诗歌,边朗诵边比划,实际上是有表情的朗诵,像跳舞一样。所谓必类,是说跳舞的动作必须和诗歌相匹配,尤其注重表达念诗者本人的思想。
    晋国的大臣荀偃(亦称中行偃、中行献子、伯游,时为晋国中军元帅,执政大臣)发怒,且说:“诸侯有别的想法了。”让各国大夫们和高厚重新结盟,高厚不愿意,逃走回国。当时鲁国的大臣叔孙豹、晋国的荀偃、宋国的向戌、卫国的宁殖、郑国的公孙虿、小邾国的大夫又一起盟誓说:“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人。”晋国又拉拢各国形成了广泛的反齐联盟。
    秋季,齐灵公又一次出兵包围成邑。鲁国大臣孟孺子速(孟孺子,名速,也称孟庄子、仲孙速,是孟献子仲孙蔑之子)率领军队拦击齐军。齐灵公说:“听说这个人很勇敢,喜欢争强好胜,我们退兵以使他成名。”实际上是齐灵公有点害怕,找借口罢了。孟孺子速就堵塞了齐、鲁两国边境间的险隘要道----海陉险道然后退兵。
    冬季,鲁国大臣叔孙豹(穆叔)去到晋国聘问,向霸主诉说齐国两年来连续攻打鲁国的事情,让晋国做主教训齐国。晋国暂时不想大动干戈,派外交人员出面应付穆叔,说:“由于寡君还没有举行禘祭和百姓没有安息,所以暂时还不能救援你们鲁国,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敢忘记的。”
    禘祭,是当时的一种很重要的祭祀祖宗和天地神灵的祭祀。一说是对死去的祖宗每五年举行的一次大祭与“袷”并称为殷祭。一说是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在《论语。八佾》篇中,有一章文字:“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翻译为:孔子说:“关于禘祭的仪式,从献香酒之后,我就不愿意看了。”在同篇文章中,还有一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白话为: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这说明禘祭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的大典。晋国现在以这个理由应付鲁国,穆叔当然不高兴了。
    穆叔回答说:“由于齐国人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愤恨,因此才来郑重请求。敝邑的危急,早晨等不到晚上,伸长了脖子望着西边(引领西望)说:‘晋国也许可以来救援了吧!’等到你们晋国得空闲,恐怕来不及了。”
    穆叔见到了晋国的执政大臣荀偃(中行献子),对他诵了《圻父》这首诗。
    《圻父》也作《祈父》,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责圻父为王爪牙,不修其职,使百姓受困苦之忧,而无所止居。穆叔诵此诗对晋国加以讽刺。
    中行献子说“偃知道罪过了,岂敢不和我国的大臣一起为国家忧虑,而让鲁国到达这样的地步!”意为愿意为鲁国出兵。
    穆叔又见了士匄(范宣子,时为晋国中军副元帅,排名第二),对他诵《鸿雁》这首诗的最后一章。
    《鸿雁》也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其最后一章为:“鸿雁于飞,哀哀嗸嗸,唯此哲人,谓我劬劳。”白话为“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穆叔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鲁国忧困嗷嗷然,就好像是鸿雁失所。
    范宣子说:“匄在这里,岂敢让鲁国不得安宁?”也向穆叔表达了愿意出兵助鲁国的意思。
    晋国二年后出动大军教训齐国,此是后话。
    公元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
    齐国人前面两次攻打鲁国,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没有达成屈服鲁国的战略目的。这年秋季,齐灵公又一次率军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桃(今山东省汶上县)邑。
    齐国大臣高厚把鲁国大臣臧孙纥(又称臧武仲、臧纥,臧宣叔之子,臧文仲之孙)包围在防(今山东泗水县)地。鲁国派军队从阳关(今山东省泰安县)出动迎接臧纥,到达旅松(离防不远的一个地方)。鲁国大臣郰叔纥(亦称郰人纥、叔梁纥,孔子之父)、臧畴、臧贾三人率领甲兵三百人,夜袭齐军,把臧纥送到旅松然后又回到防城内。
    齐国军队看到重要人物被救走,就退兵离开了鲁国。
    在这次战役中,齐国人俘虏了鲁国的大臣臧坚,齐灵公派夙沙卫(齐灵公宠臣,太监)去慰问他,并且劝他说“不要死”。臧坚叩头说:“谨拜谢君王的命令。然而君王赐我不死,却又故意派一个宦官来对一个士表示慰问。”臧坚用小木橛刺进自己的伤口因流血过多而死。
    在当时的人看来,派一个奄宦之人去给一个具有士的身份的人发布命令,为非礼,且士以为耻。所以臧坚觉得是羞辱,自杀而死。
    这年冬季,邾国人也来攻打鲁国的南部边境,这是邾国听从齐国的命令,配合齐国的行动。
    齐国的大臣晏弱(晏桓子)去世了。其儿子晏婴(也叫晏平仲、晏子,《史记》中有《管晏列传》,记录了他的很多故事)穿着粗布丧服,头上和腰里系着麻带,手执竹杖,脚穿草鞋,喝粥,住在草棚里,睡草垫子,用草作为枕头。完全一丝不苟的按照古礼的要求来为他的父亲守孝。他的家臣总管说:“您这样做太苦害自己了,这不是一个大夫所应该遵行的礼仪。”晏婴说:“唯独具有卿身分的人才是大夫。”晏子回答的话是表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夫,遵守古礼应该且必须。
    4.平阴之战
    公元前555年,齐灵公二十七年。
    秋季,齐灵公再一次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晋国见齐国有恃无恐,一而再地违反规矩欺负邻国,决定出兵攻打齐国。
    晋国中军元帅荀偃(中行献子)在晋国做出准备攻打齐国的决定后的某一天,晚上做梦,梦见和晋国前国君晋厉公(十八年前荀偃做主派人杀死了晋厉公)在天神面前争讼,没有胜诉。晋厉公用戈打他,他的脑袋被打掉在前面,跪下来把脑袋捡起来双手捧着又安在脖子上,两手扶着头走路,见到了晋国梗阳(今山西省清徐县)这个地方的巫婆,她的名字叫皋。这是荀偃做的一个可怕的梦。
    过了几天,荀偃在路上遇见这个巫婆皋,和他谈起前几天那个晚上做的梦,居然和巫婆皋做的梦相同。巫婆皋给荀偃圆梦,说:“今年您一定会死。但如果在东方有战事,您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荀偃(中行献子)许诺今年去攻打东方的齐国。
    这年冬天,晋国国君晋平公组织有十二个国家参加的诸侯联军发兵进攻齐国,各国军队由国君亲自指挥。
    晋军将要渡过黄河,中军元帅荀偃(中行献子)在黄河边上祭祀黄河河神,用朱丝系着两对玉而对河神祷告说:“齐国的姜环(齐灵公名字叫环)仗着地形险要,依恃着人口众多,抛弃朋友违背盟誓,欺凌虐待百姓。陪臣姬彪(晋国国君晋平公的名字叫彪,在神灵面前称晋国国君是黄河河神的手下大臣,所以称陪臣)将要率领诸侯联军去讨伐齐国,他的手下偃(荀偃在神前也自称名)在身边辅助他。如果这次讨伐有功,没有让神灵蒙羞,官臣偃不敢再次渡河(荀偃自知今年必死,故在河神前作此誓言)。请河神作证。”把双玉沉入黄河然后渡河。
    在战前荀偃在大军面前祭祀河神,以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晋国将士的士气,加强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荀偃作为中军统帅,可谓是用心良苦。
    十月,鲁国国君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共十二国国君在鲁国济水岸边汇合,重温在湨梁(三年前的诸侯大会)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
    齐灵公在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抵御,在平阴城南的“防门”外挖壕沟据守,壕沟的宽度有一里之广。
    齐灵公最宠爱的大臣、太监夙沙卫说:“如果不能和联军正面作战,还不如扼守险要为好。”齐灵公不听。夙沙卫认为挖壕沟不足以抵挡诸侯联军,要想防守,不如退守到泰山之险要的地段。
    大战开始,诸侯的士兵进攻防门,齐军战死很多人。
    晋国大臣中军副元帅士匄(范宣子)和齐国大臣析文子(也叫析归父,字子家)是旧相识,派人去给析文子送口信,威胁说:“我还是很了解您的,难道敢隐瞒我们诸侯联军的情况吗?鲁国人、莒国人都请求带一千辆战车从他们国家出发攻打你们齐国国都,鲁国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莒国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一起攻向你们的国都。我们已经答应了两国的行动计划。如果真的攻进你们齐国境内,你们的都城必然会被攻破。您何不好好考虑一下!劝你们国君投降吧。”这是对齐国大臣析文子的攻心战,恐吓他。
    析文子把这些话告诉了齐灵公,齐灵公听了十分恐惧。
    齐国大臣晏婴听到了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人发议论说:“我们的国君本来就胆子小,没有勇气,而又听到了这些话,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齐灵公登上巫山观望晋军的情况。
    晋国人通过情报知道了这个情况,让军中负责后勤工作的司马清除山林河泽的险阻。在军队到达不了的地方,也树起大旗而稀疏地布置军阵。让战车左边坐上真人而右边放上伪装的稻草人,用大旗在前面引导,战车后面拖上木柴往来游走,扬尘敝天。晋军广布疑阵,故意让齐灵公看到。齐灵公害怕晋军人多,就带着身边的亲信偷偷的离开齐国军队,脱离战场,逃脱回都城。
    十月二十九日,齐国大臣见国君潜逃,也带领大军乘夜色逃走。晋国的大臣、乐师师旷(音乐家,政治家,盲人,晋国国君晋平公身边的参谋人员)告诉晋平公说:“听着乌鸦的声音愉快,齐军恐怕逃走了。”
    晋国大臣邢伯告诉中军元帅荀偃(中行献子)说:“有马匹盘旋不进的声音(班马之声,一说马匹告别的声音),齐军恐怕逃走了。”
    晋国大臣叔向告诉晋平公说:“城上有乌鸦,齐军恐怕逃走了。”
    晋国有三个大臣都根据经验和学识判断齐师夜遁。
    十一月初一日,联军进入平阴城,于是就追赶齐军。
    齐灵公的宠臣夙沙卫表现得很勇敢,主动在齐国大军中殿后,他把几辆战车连结到一起,堵塞住山里的隘道,以阻止联军的前进。
    齐国的两个勇士殖绰、郭最说:“您来作为国家军队的殿后,这是齐国的耻辱。您先走吧!”便代他殿后。
    夙沙卫听了二人所说的话非常生气,对这两人进行报复。杀了马匹放在狭路上来堵塞道路,连这两个人也被堵在后边。
    晋国军队中的勇士州绰(晋国大臣栾盈之家臣,后流亡到齐国)追了上来,用箭射负责断后的殖绰,射中了他的肩膀,两枝箭分别射中殖绰的肩膀两边,正好夹着他的脖子。
    州绰说:“停下别跑,你还可以被我军俘虏;不停下,我将会向你心口射一箭。”殖绰回过头来说:“你发誓。”州绰说:“有太阳神为证!”于是州绰就把弓弦解下来从后边捆绑殖绰的手,州绰战车上的车右具丙也放下武器,下来捆绑齐国的另一个负责断后的勇士郭最。
    殖绰和郭最两人来不及脱下盔甲都被从后面捆绑,他们两人作为俘虏坐在晋国中军的战鼓下边。
    晋国人想要追赶逃兵,鲁国、卫国请求进攻险要的城邑。
    晋国军队按照鲁、卫两国的要求进攻险要的城邑,十三日,荀偃、士匄带领晋国中军攻下京兹。十九日,魏绛、栾盈带领晋国下军攻下邿邑;赵武、韩起带领晋国上军包围卢地,但没有攻下。
    十二月初二日,到达秦周(齐国都城临缁外围城邑)这个地方,砍伐了雍门(齐国都城的西门)外边的萩木。范鞅带军进攻雍门,他的御者追喜用戈在门里杀死了一条狗。鲁国大臣孟庄子砍下雍门外的橁木,战后制作了一驾颂琴给鲁国国君鲁襄公。初三日,放火烧毁了齐国都城雍门和西边、南边的外城城门。
    晋国大臣刘难、士弱二人率领诸侯的军队放火烧了申池(齐国都城外的一个地方)边上的竹林树木。
    初六日,放火烧了东边、北边的外城门,范鞅攻打扬门(齐国都城西北门)。
    州绰带兵攻打东闾(齐国都城的东门),左边的骖马由于拥挤而不能前进,在城门洞里盘旋,停留了很久,虽然守城的齐军箭矢齐发,但州绰还是从容淡定,把城门门扇上的铜钉都数清楚了,犹如闲庭信步。
    齐灵公害怕都城被联军攻下,驾了马车,准备弃城而逃,逃到邮棠(今山东省平度县)去。
    太子光和齐国大臣郭荣牵住齐灵公的马缰绳,劝他说:“诸侯联军行动快速而且勇敢,这是在掠取物资,将要退走了,君王害怕什么?而且您作为国家之主不能轻举妄动,逃走就会失去大众人心。国君您再等一等!”
    齐灵公不听劝,执意要逃跑,准备强行驾车冲过二人。太子光没办法,抽出剑来砍断了齐灵公马车的马缰绳,这才被迫停了下来。
    初八日,诸侯联军向东边进攻到达潍水,向南进攻到达沂水。
    此时,楚国出兵攻打郑国,诸侯联军听到楚国出兵,只好撤军回救郑国,齐国都城之围自解。
    5.齐庄公即位
    公元前554年,齐灵公二十八年。
    春季,诸侯联军从沂水边上回撤,在督扬(也叫祝柯,今山东省长清县)这个地方结盟,盟约说:“大国不要侵犯小国。”
    在这次会议上,晋国人秋后算帐,逮捕了邾国国君邾悼公,这是因为前年邾国听齐国的话攻打鲁国的缘故。诸侯的军队就驻扎在泗水边上,重新划定鲁国和邾国的疆界。取得了邾国的土田,从漷水以西的地方都划归鲁国。邾国因为站错队跟了齐国,现在付出了代价。
    夏天,晋国的栾鲂带领军队跟从卫国的孙林父(孙文子)攻打齐国。孙林父对齐国比较恼恨,因为齐国一直让卫献公寄住在莱邑,庇护卫国流亡国君卫献公。此次行动无功而返。
    春季,齐灵公得了重病。但在临死前,齐灵公又做了一件糊涂事。
    齐灵公年轻时是从鲁国娶的夫人,名叫颜懿姬,没有生孩子,她的侄女鬷声姬生了公子光,齐灵公把公子光立为太子。
    颜懿姬、鬷声姬,二人皆姓姬,可能是鲁国某位大臣的女儿。“懿”和“声”,都是谥,人死后所定的谥号。颜,是懿姬的亲生母亲的姓,鬷,是声姬的亲生母亲的姓,把这两个女人的亲生母亲的姓列出来加到前面,是便于区别。
    鬷声姬是颜懿姬的侄女。古代上层人物娶夫人,除了这个夫人为嫡妻外,娘家又以其妹或侄女陪嫁,叫做“媵”。
    齐灵公的姬妾中有来自于宋国的两个女儿,分别叫做仲子、戎子,戎子受到宠爱。仲子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牙,把他托付给戎子,戎子请求立公子牙为太子,齐灵公居然答应了。
    公子牙的母亲仲子说:“不行。废弃常规,不吉祥;触犯诸侯,难于成功。公子光立为太子已经很久了,多次参与诸侯盟会的行列了。现在没有大罪而废掉他,这是专横而看不起诸侯,用难于成功的事去触犯不吉祥的事。君王一定会后悔。”
    当时立接班人的规矩是:先立嫡妻所生的长子,若嫡妻无子,则立庶出之年龄最长者,曰“立长”。就齐灵公来说,颜懿姬为嫡妻,无子,而公子光为庶出之年纪最大者,所以立公子光做太子为“常规”。且公子光曾经代表齐国参加过九次诸侯大会,在国际上名声在外,无故废掉,定会引发不可想象的后果。
    齐灵公说:“一切由我。”
    就把太子光走赶出了都城,迁移到东部边境居住。让齐国大臣高厚做公子牙的太傅,立公子牙为太子,让太监夙沙卫做少傅。太傅、少傅,皆是太子的老师。
    齐灵公的这个做法,自然会引起一部分大臣的不满。公子光被立为太子已经有十年了,身边早就拥有一批支持者,现在无故被废掉,是断了这部分人的前程。
    五月,齐灵公病重,大臣崔杼偷偷地把公子光从东部边境接回国都,趁齐灵公病危的时候,又重新拥立公子光为太子。
    公子光派人杀了戎子,把她的尸体摆放在朝廷上示众。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在古代对妇女没有专门的刑罚,即使用刑,也不能把尸体摆在朝廷上。
    七月二十八日,齐灵公去世。
    公子光即位做齐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庄公。齐国历史上已经有一个齐庄公,是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二代国君。公子光死后也被谥为齐庄公,历史上被称为后齐庄公。
    齐庄公在句渎之丘(今山东荷泽市)逮捕了他的弟弟公子牙。认为是夙沙卫出主意废掉了自己,准备把夙沙卫也抓起来,夙沙卫闻风而逃,逃到高唐(今山东高唐县)并且据城叛乱。
    七月,晋国的士匄(范宣子)又带领军队侵入齐国,到达穀(今山东东阿县)地,听到齐国国君去世,就带军回国了。“不伐丧”,这是合于礼的。
    八月,齐国大臣崔杼在洒蓝(齐都城临淄城外的一个地方)杀了高厚,然后兼并了他的财产和采邑。《春秋》经记载说:“齐杀其大夫”,这是由于高厚听从了国君昏庸的命令。九年前晋国的大臣士弱的预言得以成为现实。
    齐庄公派大臣庆封率军包围高唐,没有攻取下来。
    十一月,齐庄公亲自领兵包围高唐。
    见到夙沙卫在城墙上,大声叫他,夙沙卫给齐庄公面子,就从城墙上下来了。他为什么敢于下城墙?可能是双方隔着护城河,下城暂时没有什么危险,所以才敢下城与齐庄公面谈。
    齐庄公问夙沙卫高唐城的防守的情况,夙沙卫告诉庄公说没有什么防备。齐庄公向夙沙卫作揖,夙沙卫还揖以后,重新登上城墙。
    夙沙卫听说齐军将要依着城墙进攻,就让高唐城里的人好好吃了一顿,准备迎战。
    殖绰(上年被晋军俘虏,可能晋国把他放回来了,此时跟着夙沙卫)、工偻会(复姓工娄,名会)二人在高唐城内,背叛夙沙卫,在夜里用绳子垂下城去,迎接齐军进城,遂攻下高唐城,齐庄公下令把夙沙卫在军中剁成肉酱。
    齐庄公刚上台,急于稳定国内形势,不得已提出和晋国讲和,这年冬季,两国在大隧(今山东高唐县境内)结盟。
    齐灵公在位二十八年,前期灭亡莱国,与晋国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在后期与周天子攀上关系,结为婚姻,公开背叛晋国,攻打鲁国,试图做地区霸主,结果被晋国又一次打败,重蹈其父齐顷公的覆辙。晚年更是做下更换太子的蠢事,死后被谥为灵,很适宜。
    五:崔杼弑齐庄公
    1.齐庄公设勇爵
    公元前553年,齐庄公元年。
    由于上年齐国战败,庄公刚继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齐庄公被迫向晋国求和。
    六月初三日,齐庄公参加了晋国在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组织召开的诸侯大会,这次大会有十三个国家的国君参加,目的就是让齐国和诸侯国签订和平盟约。
    秋季,鲁国派大臣叔老(亦称子叔齐子、齐子)到齐国聘问,祝贺齐庄公继位齐国国君,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公元前552年,齐庄公二年。
    春季,齐庄公升任庆佐(庆克的儿子,崔杼的党羽)做大夫,让他带兵再次讨伐公子牙的党羽,在句渎之丘抓了公子买。公子鉏逃亡到鲁国,叔孙还逃亡去了燕国。三人皆是庄公的亲族。
    秋季,晋国内部发生了动乱。晋国栾氏家族和执政的范氏以及其他家族赵氏、中行氏、韩氏、知氏都有矛盾,范氏族长范宣子逼迫栾氏家族族长栾盈出逃至楚国。为了防止栾盈与其他国家相勾结为害晋国,冬季,晋国又一次组织召开诸侯大会。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商任(今河北省任县),共有八个国家的国君参加。齐庄公代表齐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晋国要求与会各国不要和栾盈有往来,实欲断绝栾盈回国作乱的可能性。
    在这次会议上,齐庄公和卫国国君卫殇公表现得很不恭敬。
    晋国的大臣叔向对这两位国君的表现,发表评论说:“这两位国君必然不免于祸难。会见和朝见周天子或霸主或大国,这是礼仪的常规;礼仪,好比是政治的车子,政载礼而行;政治,是身体的寄托,政存则身安。轻慢礼仪,政治就会有失误;政治失误,就难于立身处世,因此就会发生动乱。”果然,四年后齐庄公被杀,五年后卫殇公被杀。此是后话。十一年前晋国的大臣士弱就对齐庄公的结局进行过预测,齐庄公在国际会议上可能总是表现得不严肃,引人非议。
    冬季,晋国的四个大臣知起、中行喜、州绰、邢蒯逃亡到齐国,投奔齐庄公,他们都是栾盈的党羽。
    齐庄公为倡导武勇,培养勇士,特意设立了“勇爵”的职位和“五乘之宾”的待遇,即选拔部分勇敢之士,给与五辆战车和待之如宾的优厚礼节。
    有一次齐庄公上朝,指着殖绰、郭最二人说:“这是我们齐国的勇士,是我们齐国骄傲的雄鸡。”
    从晋国投奔来的州绰不服气,揶揄说:“君王认为他们是雄鸡,谁敢不认为是雄鸡?然而下臣不才,在平阴战役中,比他们二位可是先打鸣。”古人有言曰“战如斗鸡,胜者先鸣。”州绰是指三年前的平阴之战中,自己亲手俘虏了殖绰和郭最二人,所以对齐庄公称赞这两人有点不满。
    齐庄公设置勇士的爵位,殖绰、郭最参加竞选,最后齐庄公让二人成为“勇爵”之首,而州绰却被列在“勇爵”之末。
    州绰更加不服气,在朝齐国朝堂上说:“三年前在东闾这次战役中,下臣的左骖马被逼迫,战车盘旋在城门洞里不能前进,记下了门上铜钉的数字,是不是可以在这里有一份呢?”齐庄公说:“你是为晋国国君作战啊。”州绰回答说:“臣下是初来投奔。然而这两位,如果用禽兽作比喻,臣下已经吃了他们的肉而睡在他们的皮上了(食其肉而寢处其皮)。”
    为了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齐庄公分“勇爵”为“龙”“虎”两班,州绰成为“虎爵”之首。
    州绰和殖绰二人,后面还有他们的故事。
    3.杞梁之妻
    庄公四年冬季,齐庄公率领大军从晋国撤退回国,没有进入国都,反而指挥大军偷袭莒国,攻打莒国的一个城邑---且于(今山东莒县境内),在攻打且于城门的战斗中,齐庄公大腿受伤,齐军撤退。
    第二天,准备再战,约定军队在寿舒(今山东省莒县境内)集中。
    齐国大臣杞梁(亦称杞殖)、华还(亦称华周)二人用战车装载部分甲士趁夜色通过且于的狭路,直达莒国都城城下,当晚就露宿在莒国都城的郊外。
    第二天,莒国国君带领大军出城迎战,双方在蒲侯氏(地名,莒县境内)相遇。
    莒国国君不想得罪齐国,也不想和齐国军队作战。面对这一小股来莒国都城偷袭的齐国军队,莒国国君先是以礼相待,派人赠给他们二人以重礼,让他们不要因抵抗而战死,说:“我国愿意和你们结盟。”
    华还回答说:“贪财货而丢弃命令,这也是君王所厌恶的。昨天晚上接受我们国君的命令,今天太阳没到正午就丢掉,还用什么事奉君王?”二人不理莒国国君的好意,执意要和莒国大军作战。
    莒子没办法,只得指挥大军攻击齐军。莒国国君亲自击鼓,追击齐军,在战斗中杀死了杞梁。
    莒国人取得了一场小胜利,派人和齐国讲和。齐庄公看到莒国已有所准备,偷袭战术失效,只得同意莒国的讲和,齐国大军撤退回国。
    齐庄公回国的路上,在都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来迎接她丈夫的灵柩。齐庄公派人向她吊唁。根据当时的礼法,只有地位低下的贱者才在郊外接受吊唁。而杞梁毕竟官居大夫,不是地位低下的人,齐庄公的做法实在欠妥。
    杞梁的妻子辞谢说:“如果杞梁有罪,岂敢劳动国君派人吊唁?如果无罪,还有先人留下的几间破屋子在那里,下妾不能在郊外接受吊唁。”于是齐庄公只好到杞梁家里去吊唁。
    杞梁之妻的故事,在古代也很有名。汉代刘向编著的《列女传》中,有一篇《齐杞梁妻》,记述了她的故事,此不具引。
    在汉代刘向所编著的另一本书《说苑》中,有一篇文章叫《立节》,里面详细记述了杞梁和其妻的故事,还记录了齐国的另一个勇士隰侯重的故事。现节引如下:
    “齐庄公且伐莒,为车五乘之宾,而杞梁、华舟独不与焉,故归而不食,其母曰:‘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则虽非五乘,孰不汝笑也?汝生而有义,死而有名,则五乘之宾尽汝下也。’趣食乃行,杞梁、华舟同车侍于庄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杞梁、华舟下斗,获甲首三百,庄公止之曰:‘子止,与子同齐国。’杞梁、华舟曰:‘君为五乘之宾,而舟梁不与焉,是少吾勇也;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至莒城下,莒人以炭置地,二人立有间,不能入。隰侯重为右,曰:‘吾闻古之士,犯患涉难者,其去遂于物也,来,吾逾子。’隰侯重仗楯伏炭,二子乘而入,顾而哭之,华舟后息。杞梁曰:‘汝无勇乎?何哭之久也?’华舟曰:‘吾岂无勇哉,是其勇与我同也,而先吾死,是以哀之。’莒人曰:‘子毋死,与子同莒国。’杞梁、华舟曰:‘去国归敌,非忠臣也;去长受赐,非正行也;且鸡鸣而期,日中而忘之,非信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莒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此非所以起也。”白话为:
    “齐庄公将要攻打莒国,建立了享受五乘爵禄的侍卫队伍,但只有杞梁、华舟不在其中,因此他们回家后都不想吃饭。杞梁的母亲说:‘你们活着如不行道义,死了也没有名声,即使成为享受五乘的侍从,谁不嘲笑你们?你们活着能履行道义,死后又有名声,就是那享受五乘爵禄的侍从,也全在你们之下。’于是催促他们吃饭后动身。
    杞梁、华舟同一战车,做齐庄公的侍从一起到了莒国。莒人迎击齐军,杞梁、华舟下车搏斗,俘获甲士三百人。齐庄公制止他俩说:‘你们住手吧,我与你们共同统治齐国。’杞梁、华舟说:‘君王设置赏车五乘的侍卫队,但我俩不在其中,这是小看我们的勇气,面临敌人,身处危难,又用利益来制止我们,这是玷污我们的行为。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我们的职责,齐国要得到什么利益,我们搞不清楚。’于是又上前战斗,毁坏敌军营垒,冲锋陷阵,三军没人能够抵挡,一直攻到莒城之下。莒人用火炭铺地,他二人站立了一会,不能攻入。隰侯重当时做车右,看到这种情势后说:‘我听说古代的勇士敢于冒灾祸赴危难,那是因为他们通达物理。来吧,我来负你们过去!’隰侯重依仗盾牌伏身在火炭上,杞梁、华舟二人踏在他背上攻入城内,回头看着隰侯重痛哭失声。华舟停止哭泣,杞梁说:‘你没有勇气了吗?为什么哭了这么久?’华舟说:‘我怎么会没有勇气呢?因为隰侯重的勇敢与我们一样,却死在我们前面,因此为他悲哀。’莒人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来送死,我们与你们一起共同享有莒国。’杞梁、华舟说:‘离开祖国投奔敌人,不是忠臣;离开君长接受赏赐,不是正当的行为。况且鸡叫时相约,到中午就忘记了,不是守信的人。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臣子的职责,莒国要想得到什么利益,不是我们想要了解的。’于是又上前战斗,杀了二十七人之后战死。杞梁的妻子知道此事后放声痛哭,城墙因此溃塌,墙角也因此崩坏。这就是琴曲《杞梁妻叹》的起因。”
    这就是刘向在《说苑》中记录的故事,与《左传》的记载不一样。一种说法,杞梁妻也是古代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
    这一年,鲁国的大臣臧孙纥(臧武仲)在鲁国公族的倾轨中失败,被迫流亡到齐国。臧孙纥是鲁国臧氏家族的族长,在国际间大名鼎鼎,以聪明智慧著称,且很有贤名。这么一个人物逃难到齐国来,齐庄公自然想拉拢,准备封赏给臧纥土地。臧孙纥可不想和齐国国君发生太多关系,因为他知道,齐庄公为人处事荒唐无礼,最终不会有好结果,和他关系太近,有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就想拒绝。
    臧纥听说齐侯要给他封赏土地,就主动去见齐庄公。齐庄公对他聊天谈起这次攻打晋国的事,他回答说:“这次攻打晋国,功劳太多了,可是君王的行为却像老鼠。老鼠,白天藏起来,夜里出动,不敢在宗庙里打洞做窝,这是由于怕人的缘故。现在君王听说晋国有了动乱然后出兵,一旦晋国安宁又准备事奉晋国为盟主,这不像老鼠又像什么?”齐庄公听了很生气,自然就不赏赐臧纥田地了。
    孔子后来读书读到此处,评论说:“聪明是很难做到的啊。像臧武仲这样聪明的人,而不能为鲁国所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指臧孙纥替季孙家族立庶子为继承人,违背“无適则立长”之礼),而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有言曰:‘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原文“念兹在兹”)这就是说做事要顺于事理,合于恕道。”
    公元前549年,齐庄公五年。
    春天,鲁国大臣孟孝伯(亦称仲羯,孟武伯之子)根据晋国霸主的命令,率军攻打齐国。
    齐庄公上年攻打晋国,担心晋国报复,越想越怕,打算联合楚国,会见楚国国君楚康王,和楚国结成同盟。
    夏天,楚康王派遣大臣薳启彊到齐国聘问,同时约定双方国君会见的日期。齐庄公为了让楚国人不小瞧齐国,在客人面前展示齐国的军威,在军队中祭祀社神,举行大检阅,让客人观看。
    齐国大臣陈文子(陈须无)对齐庄公在客人面前炫耀武力,发表评论说:“齐国还会受到侵犯。我听说,不收敛武力,最终会自己害自己。”
    秋季,齐庄公听说晋国准备出兵来攻打齐国,就派遣陈无宇(陈桓子。陈文子之子)跟随薳启彊去到楚国。向楚国国君楚康王说明,齐国因为将面临战事而不能会见,同时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国。
    执政大臣崔杼带兵护送他们俩人,就乘机攻打莒国,侵袭了莒国的一个城邑---介根(今山东高密县)。
    八月,晋国组织十二个国家的国君在夷仪(今河北省邢台市)召开诸侯大会,商量一起攻打齐国。由于今年天气反常,雨水太多,无法开展军事行动,各国暂时退兵。
    冬季,楚康王带领陈、蔡、许三国攻打郑国以救援齐国,四国联军攻打郑国都城东门,驻扎在棘泽(今河南省新郑市)。晋国听说楚国出兵,马上命令各诸侯国回军救援郑国。
    楚康王见诸侯联军救郑,遂从棘泽退军。楚康王派大臣薳启彊率军护送陈无宇回齐国。
    齐庄公自知得罪了晋国,在国际上朋友不多,就去讨好周天子,这年冬季,齐国出人出钱在郏地为周天子筑城。
    4.庄公与崔杼之妻通奸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六年。
    春季,齐国的执政大臣崔杼率领军队攻打鲁国北部边境,报复上年孟孝伯攻打齐国。
    鲁国国君鲁襄公很担心,准备派人向晋国报告,鲁国大臣孟公绰说:“崔子将要在齐国国内有大动作,心思完全不在攻打我国身上,一定会很快回去,担心什么?他来的时候不劫掠,使用民力不过份,和以前不一样。”齐国军队果然空手而归。
    关于孟公绰这个人,在鲁国也是大大有名。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对孟公绰有过评论: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白话是: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崔杼为什么会这样?连外国人都知道他准备杀齐庄公?这是有原因的。
    齐国棠公(棠邑大夫,今山东省平度县)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杼的家臣。
    有一年,棠公去世了,东郭偃为崔杼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公的妻子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替他把他姐姐为他娶过来。
    东郭偃说:“男女婚配要辨别姓氏。您是我们齐国先君齐丁公的后代,下臣是先君齐桓公的后代,我们都是姜姓子孙,这可不行。”
    但崔杼执意要娶东郭姜,东郭偃也只好答应帮忙,劝说他的姐姐嫁给了崔杼,于是崔武子就娶了棠姜。
    齐庄公和崔杼的关系应该很铁,六年前就是崔杼帮齐庄公把公子牙一党的人全部清理掉,把他推到国君的位置上的。齐庄公上台后,崔杼大权在握,为执政大臣。
    棠姜(也叫东郭姜)是个淫荡的女人,齐庄公和她私通,屡次到崔杼家去和东郭姜幽会,并且不把自己当外人,把崔杼的帽子作为礼物赏赐给别人。
    庄公身边的侍者劝他说:“这样做不行,太伤人了。”
    齐庄公说:“帽子上也没有写名字,难道只有崔杼有帽子?别人就没有帽子了?”崔杼由此怀恨齐庄公。
    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攻打晋国,崔杼说:“晋国必然要报复。”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崔杼就让贾举做自己的内应,让他找杀死齐庄公的机会。
    5.崔杼弑庄公

    齐庄公六年,五月,莒国由于上年且于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莒国国君。崔杼作为执政大臣,理应参加这次招待宴会。崔杼推说有病,没有去参加。
    十七日,齐庄公去崔杼家问候探病,乘机又想与棠姜幽会。
    崔杼等的就是这个机会,骗齐庄公到他家里去,天罗地网已为他准备好了。
    东郭姜进入室内和崔杼偷偷从侧门出去。留齐庄公一个人在屋子里。见东郭姜再也不出现了,庄公一个人等得无聊,拍着柱子唱歌。
    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了崔杼家的大门。
    崔杼预先埋伏的甲士们一哄而起,要把齐庄公抓住杀掉。
    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和崔杼结盟,保证给他更大的权力,且保证不再和东郭姜见面,众人也不答应。请求回到太庙自杀,大家还是不答应。齐庄公实际上是想拖延时间等待救助兵,但阴谋没有得逞。
    面对齐庄公的请求,大家回答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过来听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殿,我们根据命令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没听到有其他命令。”
    齐庄公眼看谈判不成,准备跳墙逃跑。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大家一拥而上把他杀死了。
    跟着齐庄公一起来的保镖们,共有八人,分别是贾举(和前面给崔杼做内应的贾举非是一人)、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八人都被崔杼的伏兵杀死。
    齐国大臣祝佗父受庄公之命到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祭祀,完成任务回到国都,复命,还没有脱掉官帽,听说庄公被围困在崔杼家里,就赶去崔杼家里救援庄公,结果也被杀死。
    申蒯,是一个管理渔业的官员,下班回家,听说庄公遇难,对他的家臣管家说:“你带着我的妻子儿女逃走,我准备为国君一死。”他的家臣管家说:“如果我逃走,这是违背了道义,会给您丢脸的。”就安排其他人护送家眷逃走,自己和申蒯一起到崔杼家里救助庄公,结果也被杀死。
    崔杼又派人到平阴(今山东平阴县)杀死了庄公的死党,庄公的舅舅鬷蔑(庄公的母亲叫鬷声姬,鬷是庄公外公家的姓)。
    汉代的刘向编著的《新序》这本书中,在《义勇》章中,记录了一个叫陈不占的人的故事,也是因庄公而死。原文:“齐崔杼弒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人曰:‘不占可谓仁者之勇’。”白话为:
    “齐国的崔杼弑杀齐庄公,有个叫陈不占的人,听说庄公处于危难之中,打算去救庄公。去之前,内心害怕,吃饭时手握不住饭勺;出发前,上车时,站立不稳,手扶不住车上横木,浑身打颤。驾车的人说:‘你如此胆怯,跟着去有什么用?’陈不占回答说:‘为国君而死,是义;我没有勇气,是我个人的私事。不能因为我个人的私事而危害大义。’于是跟着大家一起去崔氏家里,替庄公报仇。到了以后,陈不占听到刀枪剑戟激烈的碰撞声音,见到血流成河的场面,不及战斗,惊恐而死。有人评论说:‘陈不占这个人真可称得上是仁者之勇。’”
    这是一个为了大义而毅然赴死的人,虽然表现的比较胆怯,但他说的不“因私害公”的话,也流传千古。他能以死表达自己的意志,是所谓的“仁者之勇。”
    齐庄公好勇,手下也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勇士,所以庄公遇难,齐国有很多勇猛之士,甘愿为庄公赴死。
    刘向的《说苑。立节》篇中,也记载了从晋国流亡到齐国来的邢蒯的故事,原文如下:
    “齐崔杼弑庄公,邢蒯瞶使晋而反,其仆曰:‘崔杼弑庄公,子将奚如?’邢蒯瞶曰:‘驱之,将入死而报君。’其仆曰:‘君之无道也,四邻诸侯莫不闻也,以夫子而死之不亦难乎?’邢蒯瞶曰:‘善能言也,然亦晚矣,子早言我,我能谏之,谏不听我能去,今既不谏又不去;吾闻食其禄者死其事,吾既食乱君之禄矣,又安得治君而死之?’遂驱车入死。其仆曰:‘人有乱君,人犹死之;我有治长,可毋死乎?’乃结辔自刎于车上。君子闻之曰:‘邢蒯瞶可谓守节死义矣;死者人之所难也,仆夫之死也,虽未能合义,然亦有志之意矣,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邢生之谓也。孟子曰:‘勇士不忘丧其元,’仆夫之谓也。’”
    从晋国投奔而来得到齐庄公赏识的州绰,也有故事流传下来。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弑齐光崔庆专权  纳卫衎宁喜擅政”中,描述了州绰英勇战死的故事,摘录如下:
    “州绰等在门外,不知门内之事。东郭偃伪为结好,邀至旁舍中,秉烛具酒肉,且劝使释剑乐饮,亦遍饮从者。忽闻宅内鸣钟,东郭偃曰:‘主公饮酒矣。’州绰曰:‘不忌相国乎?’偃曰:‘相国病甚,谁忌之?’有顷,钟再鸣。偃起曰:‘吾当入视。’偃去,甲士悉起。州绰等急简兵器,先被东郭偃使人盗去了。州绰大怒,视门前有升车石,磔以投人。偻堙适趋过,误中堙,折其一足,惧而走。公孙傲拔系马柱而舞,甲士多伤。众人以火炬攻之,须发尽燎。时大门忽启,崔成、崔疆复率甲自内而出。公孙傲以手拉崔成,折其臂。崔疆以长戈刺傲,立死,并杀偻堙。州绰夺甲士之戟,复来寻斗。东郭偃大呼:‘昏君奸淫无道,已受诛戮,不干众人之事,何不留身以事新主?’州绰乃投戟于地曰:‘吾以羁旅亡命,受齐侯知己之遇,今日不能出力,反害偻堙,殆天意也!惟当舍一命以报君宠,岂肯苟活,为齐、晋两国所笑乎?’即以头触石垣三四,石破头亦裂。”
    当然以上为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史,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州绰等人愿为庄公死战,以报庄公的知遇之恩。
    6.齐景公即位
    听说庄公遇险,各路人马都纷纷赶到崔杼家的周围,庄公的死党参与战斗,也有一些大臣两不相帮,在观望形势。
    晏婴站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也在观望。他的手下人说:“我们要加入战斗为国君而死吗?”
    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凭什么去为他而死?”
    手下人说:“我们逃跑吗?”
    晏子说:“国君之死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走?”
    手下人说:“我们回家吗?”
    晏子说:“国君死了,我能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应当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我就会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我也会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有什么必要来担当这个责任?而且崔杼立了君主反而又杀死了他,我哪能为他而死?哪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晏婴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念:君为社稷而死或流亡,为国家利益而死或流亡,则臣下也跟着去死或流亡;若国君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死而亡,则臣下大可以不必要跟着去死去亡,除非是他宠幸的人。这个观念和后代的愚忠绝对是两回事,也和后代的“朕即国家”是两回事。晏婴把国家和个人分得很清楚,即使你是国君,也不一定时时事事都代表国家。臣子只忠于国家,不忠于个人,这是相当先进的理念,和我们现代的观念相差无几。
    在先秦著作中,这个观点很是流行。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篇中,有一段话: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说明在战国时期这种思想还是很流行的。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样超前的观念,和后世的皇帝时代的专制思想相比不知先进了多少倍。
    本书重点在于讲述各国的纷乱过程,对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的探讨、挖掘、总结、发挥、阐释、大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高大上的问题由熊某、刘某等人去完成,本人水平有限,本书就不过多的在这方面用心了,浅尝辄止,略加发挥,适可而止。
    纷乱结束,庄公及其手下都被杀死,尘埃落定,崔杼家的大门打开了。此时晏子进去了,看见庄公的尸体,走上前去,把庄公的头枕在自己的大腿上而号哭,哭泣完毕,站起来,顿足三次以后才出去。这时当时的人对死人表示哀痛的动作,所谓“男踊女擗”,男人顿足,女人捶胸。
    晏婴这样做,只是出于一个臣子对国君道义上的哀悼,并不表示晏婴支持齐庄公。
    有人劝崔杼说:“一定要杀了他!”
    崔杼说:“晏婴是百姓民心所向往之人,放过他,可以得民心。”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经这样称赞晏子。“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白话为“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可见,后来的孔子对晏婴也是很赞赏的。
    根据《论语。公冶长》篇的记载,庄公被杀后,齐国大臣陈文子(陈须无)也离开了齐国。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白话为:
    “子张问孔子说:‘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可见陈文子也不满意崔杼弑君,也出国避难。明年,陈文子又回到了齐国,此是后话。
    此事发生后,齐国的太史(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秉笔直书,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太史这样写,很生气,命令太史作更改,太史不从,崔杼就杀死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崔杼又杀了这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杼就没敢再杀了。太史的手下南史氏听说太史一家都被杀死了,拿着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当时的史官据实而书,是有传统的。在59年前,公元前607年,晋国的大臣赵穿杀死了晋国国君晋灵公,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表示反对,太史说“你是我们晋国的执政大臣,要流亡出去而没有出越国境,回到都城以后又不把弑君贼治罪,不是你杀死国君还会是谁呢?”最后赵盾只得承担弑君恶名。后来孔子对此事也有评论。此事在晋国篇中有详细记录,可参看。
    在《新序。节士》篇中,汉代的刘向记录此事说:
    “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弒庄公。止太史无书君弒及贼,太史不听,遂书贼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又嗣书之,崔子又杀之,死者二人,其弟又嗣复书之,乃舍之。南史氏是其族也,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将复书之,闻既书矣,乃还。君子曰:‘古之良史。’”
    当时的史官都是世袭传承,能够坚持职业操守,不像后代的帝制时代,史官成为了皇帝手中的工具。
    庄公的另两个宠臣卢蒲癸逃亡去了晋国,王何逃亡去了莒国。
    齐庄公的宠臣闾丘婴用车子载着妻子,车厢用帷幔包裹起来,和庄公的另一个宠臣申鲜虞坐一辆车逃走。申鲜虞把闾丘婴的妻子推下车,说:“国君昏昧不能纠正,国君危险不能救驾,国君死亡不能以身殉,只知道把自己所爱的人藏匿起来,有谁会接纳我们?”
    走到弇中(齐国都城临缁西南山中狭道),准备停下来休息。闾丘婴说:“崔氏、庆氏可能会派兵追我们。”申鲜虞说:“一对一,谁怕谁?”就停下来休息,头枕着马缰而睡,先喂饱马然后自己才吃饭,套上马车继续赶路。走出弇中,对闾丘婴说:“快点赶路,崔氏、庆氏人多,是不能抵挡的。”于是二人就逃亡到鲁国来。
    齐国国内安定后,闾丘婴又回到了齐国。申鲜虞逃到鲁国后,在鲁国都城郊野外,雇人为齐庄公举办了盛大的悼念仪式。二年后,楚国人把他请到楚国,做了楚国的右尹之职。
    崔杼杀死庄公后,没有把齐庄公的棺材殡于庙,放在北城门外。五月二十九日,草草安葬在士孙之里(非齐君祖坟地),没有按一个国君的礼节给他下葬,葬礼仅用四把长柄扇遮盖棺材,不清道,不警戒,陪葬用的是破车七辆,也没有用武器盔甲随葬。
    五月十九日,崔杼作主,拥立了齐庄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杵臼继任齐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景公。
    崔杼自己出任宰相,让其死党庆封做左相,和国内的大臣们在齐国的祖庙---太公庙里结盟,说:“有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此时,晏婴仰天长叹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有上帝为证!”于是大家就歃血,共同拥立公子杵臼做国君。
    五月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国国君结盟。莒国国君上月来齐国朝聘,正好赶上齐国的这次事变,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齐景公的母亲叫穆伯姬,是鲁国大臣叔孙侨如(亦称叔孙宣伯)的女儿。二十七年前从鲁国流亡至齐国,在齐国的时候,齐国大臣叔孙还做介绍人,将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了齐灵公,受到齐灵公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公子杵臼,就是现在的齐景公。
    这年五月,晋国国君晋平公带领大军渡过泮水(一说今山东省泰安县,一说今山东省聊城市),和十二国国家的国君在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会合,攻打齐国,以报复二年前齐国侵占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的那次战役。齐国人用杀死齐庄公这件事情向晋国解释,派隰鉏出面和晋国请求讲和。晋国人听说齐庄公已被杀死,同意讲和。
    齐国大臣庆封带着大批的奴隶作为送给晋国的贿赂,来到诸侯联军中,将奴隶们男男女女分开排列、捆绑。除了送了大量的人口给晋国外,齐国还把宗庙里的祭器和乐器送给晋平公。从六卿、五吏、三个师的将领、各部门的首长、属官和留守的人都赠送财礼。齐国这次大出血,给晋国上上下下的官员都送了好处。
    晋平公看到齐国这次服软的比较彻底,也就痛快的答应了齐国的求和。派大臣叔向给各诸侯国通报此事。
    这年七月,晋国组织诸侯国君在重丘(今山东省聊城市)结盟,齐国新国君齐景公参加,齐国再次被迫臣服于晋国。
    在这次会议上,晋国新上台的执政大臣赵武(亦称赵文子)对鲁国大臣叔孙豹(叔孙穆叔)说:“从今以后,战争恐怕可以稍稍停止了。齐国的崔氏、庆氏新近当政,将要和诸侯国改善关系。我和楚国的令尹子木(亦叫屈建,字子木)相熟悉。如果我们晋国恭敬地依礼行事,恰当地使用外交辞令与楚国往来,用来安定诸侯,战争可以是可以停止的。”果然两年后,在宋国大臣向戌的撮合下,晋、楚两国终于签订了和平盟约,北方战事渐消。
    齐庄公也算是一代枭雄,网络了大批勇士。庄公遇难,众多勇士为他赴死,报答他的知遇之恩,难能可贵。但终因行事荒唐,最终落得个被乱军杀死的下场,也很悲哀。
    六:崔杼被杀
    崔杼杀死齐庄公后,把持了齐国的朝政。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庆氏家族的庆封和庆佐兄弟俩。崔、庆两家族是在二十七年前(公元前574年)共同对付国氏(国佐)、高氏(高无咎)两大家族中联手的,双方合作了二十多年,至齐景公上台时,两大家族已彻底的控制了齐国的朝政。一山不容二虎,权力到顶后两家开始互相倾轨,崔氏家族先被灭亡。
    1.齐景公初登国际舞台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元年。
    七月份,齐景公、郑简公为了卫国国君卫献公的事情去到晋国替卫献公说情,(详情见卫国篇)晋国国君晋平公同时设享礼招待他们。
    齐景公为什么会替卫国国君求情?
    卫国国君卫献公十二年前从卫国流亡,齐国国君齐灵公对他进行了大力支持,把他安置在齐国的莱邑(今山东省龙口市),现在卫国的情况有所变化,卫献公于上年复国成功,但回国后又得罪了晋国,所以晋国把他抓了起来。齐景公刚刚上台,急于在国际上有所表现,并且卫国国君还是其父齐灵公扶持的人,所以才会和郑国国君一起到晋国替他求情。这样做还可以趁机和晋国多套套近乎,一举两得。
    在这次享礼上,三个国家的国君和大臣一起上演了一出好戏,一出在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礼与诗”的外交大戏。
    晋国国君晋平公做为主人,首先对齐、郑两位国君的到来表示欢迎,首先赋诗一首。这首诗叫《嘉乐》,是《诗经。大雅》中的一首诗。这首诗在今天的诗经中也叫《假乐》,全诗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云:“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意译为:丰度翩翩而又快乐的君子,拥有万众钦仰的美好政德。您顺应老百姓也顺应贵族,万千福禄自会从上天获得。上天保护您恩佑您授命您,更多的福禄都由上天增设。
    清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魏源在《诗古微》中说:“《假乐》,美宣王之德也。宣王能顺天地,祚子孙千亿,卿士多贤,皆得获天佑所致也。”。这是晋国国君借此诗赞美齐、郑二国国君,把二国国君比做嘉乐君子(周宣王),会获得上天的福佑。
    晋平公赋诗表达自己欢迎二位嘉宾的好意,在这种气氛融洽的外交场合中,显得文雅得体又风度潇洒。
    齐国的大臣国弱(亦称国景子)做齐景公的傧相,看到主人赋诗,立马站起来代表齐国国君齐景公进行答谢。当然也是赋诗。他边唱边舞,赋了一首叫《蓼萧》的诗。
    《蓼萧》,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该诗共四章,其中第三章云:“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恺)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恺)。”
    意译为: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润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快乐非常心悦畅。如同兄弟情意浓,美德无瑕寿且长。
    民国时期的学者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评论此诗说:“据词当是诸侯颂美天子之作。”西周初年,国势昌盛,诸侯纷纷来朝,表示归附。周王也设宴招待,此诗就是在宴会上歌颂周王的乐歌。
    这是齐国的大臣国弱以此诗来表示见到盟主,如同见到周天子,并且晋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应该看在周天子的面子上释放卫国国君。国弱赋此诗,一个意思是答谢,一个意思是替卫国国君求情,一箭双雕。
    郑国的子展做郑国国君简公的傧相,待齐国的国弱下去后,立马上前,代表郑国国君郑简公发言,也赋了一首诗,这首诗叫《缁衣》。
    《缁衣》是《诗经。郑风》中的一首诗。子展是郑国人,赋自己国家的诗歌,自然另有一种自豪感。该诗共三章,其中第一章云: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意译为:
    “黑色朝服多合适啊,破了,我再为你做一袭。你到官署办公去啊,回来,我就给你穿新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历来有很大争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此诗所要表达的是好贤、礼贤,反映出一种极强的矢志不回的精神;
    一种认为这是写家庭亲情的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体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
    不管是哪种说法,郑国的子展赋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晋国国君能看在齐国国君和郑国国君亲自来求情的面子上,同意两国所请,释放卫国国君。
    两国的大臣表演完了,该晋国的大臣上场了。
    面对两国的请求,晋国并不想马上释放卫国国君,但也不能当面拒绝,不然大家的面子上都不好看,怎么办呢?
    晋国的大臣叔向有办法。
    叔向此时是晋平公的傧相,他要晋平公向两位国君下拜,说:“寡君谨敢拜谢齐国国君安定我国先君的宗庙,谨敢拜谢郑国国君没有二心。”
    叔向这个处理办法,简直是神来之笔。太经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的国弱赋《蓼萧》这首诗,其中第一章有这么几句:“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叔向故意把国弱赋诗的主要意思理解为第一章中的这几句,意在赞美晋国国君晋平公,言“晋侯有声誉,常处盟主之位,使晋国宗庙得安。”所以他才说“拜谢齐国国君安定我国先君的宗庙”,根本不理会齐国替卫国求情的意思。巧妙地把齐国国君求情的意思给挡回去了。
    反正一首诗,你可以这样理解,我可以那样理解,所谓“诗无达诂”。
    对郑国的子展所赋的《缁衣》,叔向也故意的理解为“郑国欲常进衣服、献饮食给晋国,以示郑国对盟主无二心。”所以他才让晋国国君拜谢郑国无二心,也巧妙的把郑国国君求情产意思给挡回去了。
    在当时的享礼上,这样的互相赋诗对答可能不只一次,可能要进行好几个回合。
    正式公开的享礼搞完后,齐国和郑国的两位大臣觉得没达到目的,还不甘心,又进行私底下的外交沟通。
    齐国大臣国景子派晏婴私下找到叔向,对他说:“你们晋国国君在诸侯之中宣扬明德,担心各国的忧患而补正各国的过失,纠正他们不合礼法的做法,治理他们的祸乱,所以才能作为盟主。现在倾向臣下而逮捕国君,这怎么能行呢?”
    叔向把晏婴的话又告诉了执政大臣赵武(赵文子),赵文子把这些话又转达给晋国国君晋平公。
    晋平公列举出卫献公的罪过,派叔向又告诉齐、郑二国国君,解释晋国抓捕卫献公的理由,希望二国国君理解。
    在另一次晋国国君给齐、郑两国国君举行的招待宴会上,齐国的国景子又在宴会上赋《辔之柔矣》这首诗,子展赋《将仲子兮》这首诗,晋国实在没办法,为了不伤二国国君的面子,晋平公于是就答应二国国君,同意让卫献公回国。
    这真是一次艰苦的外交工作,二国国君总算没有白跑一趟,晋国终于同意释放卫献公。
    齐景公第一次在国际活动中露面,就博得了一个好名声,也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
    但晋国也没有痛快地就把卫国国君给放了,而是又向卫国收受了大量的好处,卫国还给晋平公送去了几个美妾,晋国在这年冬天十一月,才最终释放卫献公回国。此是后话。
    公元前546年,齐景公二年。
    春天,齐景公派大臣庆封(字子家)到鲁国聘问,他的车子很豪华漂亮。庆封可能是爱车一族,明年,他流亡到鲁国来,送给鲁国执政大臣季武子一辆马车,也很漂亮,“美泽可以鑑”,车身上的主要部件光滑的可以当镜子用。
    鲁国的大臣孟孝伯(仲孙羯)对叔孙豹说:“庆封的车子,不也太漂亮了么!”叔孙豹回答说:“豹听说:‘衣饰和人品不相称,必然最终会得到恶果。’(原文‘服美不称,必以恶终’)漂亮的车子有什么用?”两人私下里对庆封评头论足,可能很是看不惯庆封的作派。
    九十年前郑国国君郑文公杀其子公子臧时,左传的作者评论说“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并引《诗经。曹风。侯人》“彼己之子,不称其服”来评论公子臧穿着不恰当。和叔孙豹的评论意思差不多,看来当时的人对不合身份的穿着也是很反感的。事见郑国篇。
    叔孙豹当年在齐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和齐国的很多大臣都是好朋友,这次庆封来鲁国访问,除了公开的国家间的活动外,叔孙豹作为朋友,设便宴招待庆封,庆封表现得很不恭敬。在宴会上,叔孙豹为他赋《相鼠》这首诗,他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相鼠》,是《诗经。鄘风》里面的一首诗。这首诗大约是《诗经》里骂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有人说此诗“嫌于虐且俚矣!”意思是最粗鄙的语言暴力,是《诗》“三百篇所仅有”。
    原诗:“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译:
    “老鼠都有皮,人却不讲礼仪。人若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老鼠都有牙齿,人却不知廉耻。人若不知廉耻,不去死还等什么?老鼠都有肢体,人却没有礼教。人若没有礼教,为什么还不快死?”
    这么简单的一首诗,庆封都听不明白,可见庆封此人不但不学无术,还没眼色,可能平时颐指气使惯了,不会察眼观色,只会我行我素,大大咧咧,对别人的劝告和厌恶无感。
    庆封在明年流亡到鲁国,还是叔孙豹宴请他,在宴会上为他赋诗,他还是照样不懂,简直是无可药救。此是后话。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大臣向戌的奔走努力下,签订了全面的和平盟约,齐国做为一个大国,也在和平协议上签了字,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稳定时期,国际间的战争减少了,各国国内的矛盾迅速爆发,首先就是齐国发生了家族间的火併事件。
    2.崔杼被杀,崔氏灭族
    齐景公二年这一年,齐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崔杼被杀,崔氏家族在齐国终被除名。
    齐国的崔杼生下崔成和崔强二个儿子后,妻子就死了,又娶了东郭姜,生了一个儿子叫崔明。
    关于崔杼娶东郭姜,还有一个有关占卜的小故事。
    当初,在棠公去世后,崔杼执意要娶棠公的遗孀棠姜,也叫东郭姜,于是就进行了占筮。占筮的结果,得到《困》卦变成《大过》卦,齐国负责占筮的官员们为讨好崔杼,都说这个占筮结果很“吉利”。
    崔杼不是太放心,又把这个占筮结果拿给齐国大臣陈文子(陈须无)看,陈文子看后,替崔杼断卦说:“丈夫跟从风,风坠落妻子,不能娶的。而且它的繇辞说:‘为石头所困,据守在蒺藜中,走进屋,不见妻,凶。’为石头所困,这意味前去不能成功。据守在蒺藜中,这意味所依靠的东西会使人受伤。走进屋,不见妻,凶,这意味无所归宿。”
    崔杼说:“她是寡妇,有什么妨碍?死去的丈夫已经承担过这凶兆了。”于是崔武子就娶了棠姜。
    陈文子断卦的依据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困》卦的第三爻,即《困》卦六三爻辞,此爻的原文是:“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卦,陈文子给他解释的也很清楚,但崔杼不信这个邪,被东郭姜的美貌所迷惑,非要娶到家中。
    东郭姜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和齐庄公通奸,给崔杼带了绿帽子,前文已做过介绍,此不赘述。
    在汉代刘向编著的《列女传。孽嬖》章节中有《齐东郭姜》一篇文章。兹录如下:
    齐东郭姜者,棠公之妻,齐崔杼御东郭偃之姊也。美而有色。棠公死,崔子吊而说姜,遂与偃谋娶之。既居其室,比于公宫,庄公通焉,骤如崔氏,崔子知之。异日,公以崔子之冠赐侍人,崔子愠,告有疾不出,公登台以临崔子之宫,由台上与东郭姜戏,公下从之,东郭姜奔入户而闭之,公推之曰:“开余。”东郭姜曰:“老夫在此,未及收发。”公曰:“余开崔子之疾也,不开?”崔子与姜自侧户出,闭门,聚众鸣鼓,公恐,拥柱而歌。公请于崔氏曰:“孤知有罪矣,请改心事吾子。若不信,请盟。”崔子曰:“臣不敢闻命。”乃避之。公又请于崔氏之宰曰:“请就先君之庙而死焉。”崔氏之宰曰:“君之臣杼,有疾不在,侍臣不敢闻命。”公逾墙而逃,崔氏射公中踵,公反堕,遂弑公。先是时,东郭姜与前夫子棠毋咎俱入,崔子爱之,使为相室,崔子前妻子二人大子城、少子强。及姜入后,生二子明、成。成有疾,崔子废成,而以明为后。成使人请崔邑以老,崔子哀而许之。棠毋咎与东郭偃争而不成,成与强怒,将欲杀之,以告庆封。庆封,齐大夫也,阴与崔氏争权,欲其相灭也。谓二子曰:“杀之。”于是二子归杀棠毋咎东郭偃于崔子之庭。崔子怒,愬之于庆氏曰:“吾不肖,有子不能教也,以至于此。吾事夫子,国人之所知也,唯辱使者,不可以已。”庆封乃使卢蒲嫳帅徒众,与国人焚其库厩,而杀成、姜。崔氏之妻曰:“生若此,不若死。”遂自经而死。崔子归见库厩皆焚,妻子皆死,又自经而死。君子曰:“东郭姜杀一国君而灭三室,又残其身,可谓不祥矣。”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败。”此之谓也。
    颂曰:齐东郭姜,崔杼之妻,惑乱庄公,毋咎是依,祸及明成,争邑相杀,父母无聊,崔氏遂灭。
    以上所引为汉代刘向替东郭姜作的传,供读者参考。
    东郭姜嫁给崔杼,带着前夫的儿子,名叫棠无咎,一起到崔家来,这是典型的“买一送一”。棠无咎年纪也大了,可以工作了,就和他舅舅---东郭偃(东郭姜的哥哥)一起辅佐崔氏,做崔杼家的管家,深得崔杼的信任。
    崔杼的儿子崔成是长子,应该被立为崔氏家族的继承人。但因为身体有病,崔杼就把他继承人的地位给废掉了,而立了小儿子崔明(东郭姜所生)做继承人。
    崔成请求在他们崔家的祖邑---崔邑(今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退休,崔杼答应了他的请求。
    东郭偃和棠无咎不同意,说:“崔邑,是崔氏宗庙所在的地方,一定要归属于宗主。”他们当然是想把这个崔邑留着给崔明。毕竟崔明才是东郭偃的亲外甥,是棠无咎的异父同母弟弟。
    崔成和崔强这亲哥俩很生气,要杀死这两个外来的家伙。
    他们去找庆封帮忙,因为庆封和崔杼是死党,崔氏和庆氏合作了二十多年了,彼此很信任,所以这哥俩有困难去找庆封,告诉庆封说:“我们的父亲,他老人家的为人,您是知道的。现在在家里只听棠无咎和东郭偃的话,父老兄长们都说不上话。很怕有害于他老人家,谨敢向您报告。”
    庆封说:“您哥俩先回去,我先考虑一下,看怎么帮你们。”暂时把这哥俩给打发走了。
    庆封把这哥俩要求帮忙的事,告诉了自己的手下管家卢蒲嫳。征求他的意见。
    卢蒲嫳说:“他崔杼,是国君的仇人。上天或者将要抛弃他了。他家里内部出了乱子,您担的什么心?崔家的削弱,就是庆家的加强。(崔之薄,庆之厚也)”庆封也就把此事丢下了。
    过了几天,崔成和崔强又对庆封说起这件事。庆封说:“如果除掉这两个人有利于他老人家,一定要除掉他们。如有什么困难,我来帮助你们。”向兄弟二人拍胸脯保证一定会帮忙除掉二人。
    得到庆封的保证,兄弟二人回家就开始准备动手了。
    九月初五日,在崔氏家族的议事大庭里,崔成、崔强兄弟二人组织人手,把东郭偃和棠无咎二人给杀了。一时间崔氏家族内部乱了套,这二人的同党展开反击,崔家成了战场。
    崔杼见自己家里内部发生内哄,很生气,但对自己的儿子也没办法,就负气出走。他的手下人都逃了,司机也跑了,找人套车,找不着。只好让养马的圉人负责套上车,让一个太监驾着车子出门,崔杼边走边说:“崔氏如果有福气,祸患仅仅停留在我身上还可以有救。”也去找庆封。
    庆封说:“崔、庆是一家。这些人胆子怎么这么大?敢这样随便杀人?您先在我家住下,让我替您讨伐他们。”得到崔杼的点头许可,庆封明正言顺、大张旗鼓的组织人手去插手崔氏家族内部事务。
    庆封就让管家卢蒲嫳领着甲士攻打崔氏家族。
    崔强崔明兄弟俩加筑院墙据以防守,卢蒲嫳暂时没有攻下。
    庆封发动国内的人们帮着一齐攻打崔氏家族,就一鼓作气灭亡了崔氏,杀了崔成和崔强,夺取了他家里全部的人口奴隶和财物。崔杼的妻子东郭姜也上吊自杀了。
    卢蒲嫳回去向崔杼复命,并且为他驾车把他送回家。
    崔杼到家一看,家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已空无一人,家不成家,自己已经无家可归了,于是也就上吊自杀。
    这一切完全应验了当初占筮时所得出的结论:“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神奇,不由你不服。
    崔杼的小儿子崔明在夜里躲在墓地里。
    九月初六日,崔明逃亡到鲁国,从此在鲁国札下根来。
    一年后,阴谋灭亡崔杼家族的庆封也被齐国大臣联合赶出齐国,崔、庆二大家族彻底覆灭。齐国人为齐庄公讨还公道,在国内发布悬赏求取崔杼的尸体,准备戮尸,但一时半会没有找到。
    鲁国的大臣叔孙豹听说这件事情后,发表评论说:“一定能找得到。当初周武王有十个治世之臣,崔杼手下有这样的人吗?没有十个人的同心协力,不足以把崔杼妥善的安葬,不能安葬就一定能得到崔杼的尸体。”
    过了不久,崔氏原来的一个家臣说:“把他的大玉璧给我,我献出他的棺材。”齐国果然找到了崔杼的尸体。
    齐国人用崔杼的棺材装着崔杼的尸体放在大街上示众。崔杼虽然已去世一年多,但崔杼的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都城的人们都还能认出他来,都说:“这是崔杼的尸体。”
    崔氏家族灭亡后,齐国朝堂的大权从此由庆封一人独掌。庆封又成为众矢之的。

    七:庆封出逃
    1.庆封当国
    公元前545年,齐景公三年。
    夏季,根据上年签订的和平盟约,晋国和楚国做为北、南方的盟主,分别接受两边的从属国的朝拜。
    夏天,陈哀公、蔡景侯、北燕伯、杞文公、胡子、沈子、白狄等从属于楚国的南方小国国君到晋国朝见,这是根据在宋国结盟的盟约要求去晋国朝拜。
    齐国国君齐景公也准备到晋国去朝拜。出行前,在朝堂上,庆封对大家说:“我国不从属于楚国,为什么要到晋国朝见?”庆封的意思一是没有必要,二是耗费钱财。因为前年已经去晋国访问过了。
    齐国大臣陈文子(陈须无)反驳他说:“先考虑事奉大国而后考虑财货的消耗,这才是合于礼的。小国事奉大国,如果没有明确的理由,就要迎合大国的意图,这也是合于礼的。我们虽然没有参加结盟,岂敢背叛晋国呢?三年前在重丘的结盟,我国可是参加了的,不可以忘记啊。您还是劝国君出访晋国吧!”
    庆封做为齐国的执政大臣,不学无术,生活奢华,喜欢豪华马车,除了这些,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打猎,二是嗜好喝酒,生活穷奢极欲。
    他把朝政大权交付给他的儿子庆舍(亦称子之),带着他的妻妾财物,到他的管家卢蒲嫳家里,交换妻妾而没日没夜的喝酒。
    在现代,有些人喜欢玩所谓的“换妻游戏”,好像是八十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一种代表“自由、个性”的“先进”理念,殊不知,早在二千多年前,当时的贵族就已经在玩这种游戏,这只能是一种无耻、毫无道德底线的行为,早就被中国人所唾弃,何来的先进?人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可道德水平反而没有怎么发展,甚至是有所倒退,这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困惑。
    《左传》一书中,不但记录了庆封和卢蒲嫳二人玩“换妻游戏”,还记录了晋国的大臣祁盈家族的二个管家祁胜和邬藏二人也玩“换妻游戏”,最后二人也被祁盈处死。此事见晋国篇。
    几天以后,齐国的官员们就改到卢蒲嫳家里来找庆封请示工作,卢蒲嫳家成了办公的朝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庆封毕竟是执政大臣,有什么国家大事还得来请示庆封。
    庆封发布了一项新的政策,就是让三年前因崔杼弑庄公受牵连而逃亡在外的人,如果能够检举揭发崔杼的馀党,前来投靠效力庆封,就允许他回国。
    新政发布后,自然就有人来投靠。
    第一个来投靠的人就是卢蒲癸。卢蒲癸是卢蒲嫳之兄,是齐庄公的拥虿,三年前因庄公被弑流亡去了晋国。他回来后做了庆封的儿子庆舍的家臣,受到庆舍的宠信,庆舍就把女儿嫁给了卢蒲癸。
    卢蒲氏和庆氏的祖先都是齐国的公族,也就是说都是姜姓的后代。在古代同姓不婚是常识,所以庆舍的家臣对卢蒲癸说:“男女结婚要区别是否同姓,您却不避同宗,为什么?”卢蒲癸说:“同宗不避我,我为什么要避开同宗?比如赋诗时的‘断章取义’(原文:赋诗断章),我取我所需要的就是了,哪里知道什么同宗不同宗?”
    后代经常讲的赋诗断章、断章取义的出处来源于此。
    第二个回来的人是王何。王何与卢蒲癸是好朋友,三年前王何与卢蒲癸一起流亡,但王何没有去晋国,而是流亡去了莒国。现在卢蒲癸傍上了庆舍,就对庆舍说起王何而让他回来。
    王何回国后也受到了庆舍的宠信。庆舍让他们二人拿着寝戈作为随身警卫,天天不离左右,非常信任二人。
    实际上二人回国是想为庄公报仇。虽然崔杼已被杀,但庆封家族也是杀害齐庄公的帮凶,二人在等待机会。
    第三个回来的人是闾丘婴。就是带着老婆和申鲜虞一起逃到鲁国的那个人。
    2.齐国大臣联合反对庆封
    齐国朝堂上,国家给卿大夫办公提供的福利之一,每天有公务餐,伙食标准有两只鸡。卢蒲癸和王何二人偷偷让主管伙食的官员把鸡换成鸭子。送饭的人知道了,把肉都拿掉而只将肉汤送上给官员们吃。卢、何二人正是想通过这种办法让大臣们对庆封有意见。
    果然,子雅、子尾二人对伙食被克扣很有意见,在朝堂上公然鼓动大家反对庆封,齐国朝堂上暗流涌动。
    子雅,也叫公孙灶,其父叫公子栾坚,他们家族也被称作栾氏。子尾,也叫公孙虿,其父叫公子祈高,他们家族也被称作高氏。他这个高氏和齐国的老牌贵族国氏、高氏不是一回事。子雅、子尾都是齐惠公的孙子,所以也把他们二人称作“二惠”。
    庆封听说了子雅、子尾二人在朝堂上发布不满的话,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手下管家卢蒲嫳。
    卢蒲嫳轻蔑地说:“这两个家伙,若把他们比成禽兽,我早就睡在他们的皮毛上了。”(食其肉而寝其皮矣)
    庆封准备收拾子雅、子尾二人及其家族,派其党羽析归父(字子家,亦称析文子,十年前平阴之战时接到晋国大臣范宣子书信的那个人)联络朝中大臣,期望能够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析归父首先找到晏婴。晏婴不愿和庆封一伙走的太近,但也不想得罪庆封,就推脱说:“我手下的一批人不堪大用,我的聪明才智也帮你们出不了什么主意。但是,我也决不敢泄露你们的秘密,可以盟誓。”析归父见晏婴不愿合作,只好回去告诉庆封。庆封大度的说:“他已经这样说了,哪里还用得着盟誓?”
    析归父又去联络另一个大臣北郭子车(亦称北郭佐)。子车也拒绝了,说:“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事奉国君,这不是佐所能做到的。”
    陈氏家族的陈文子(陈须无,陈氏家族的族长)对其子陈无宇(陈桓子)说:“祸难将要发生了,我们若是参与,能得到什么好处?”陈无宇回答说:“可以在庄街上得到庆氏的木头一百车。”陈文子说:“能谨慎地保住我们家族的地位就行了。”陈氏家族是子雅、子尾一伙的人,是共同反对庆封的,灭亡庆封后,陈氏家族也异军突起,趁机兴盛。
    反对庆封的家族和人员有子雅、子尾、卢蒲癸、王何、陈氏家族、鲍氏家族,后来还有北郭氏、晏氏家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盟。
    卢蒲癸、王何在准备动手前,进行了占卜。他俩把占卜的结果拿给庆舍看,说:“有人为攻打仇人而占卜,请您给掌掌眼,看看结果会如何。”庆舍帮他们断卦说:“能够攻下,但必见血。”
    一时齐国都城气氛阴沉,大家都觉得要有大事发生。反庆氏联盟已经秘密制订计划,决定要在国家举行的秋季大祭中展开行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庆封全不在乎,这年十月,庆封居然带着一帮人到莱(今山东省龙口市)地打猎,陈氏家族的陈无宇(陈桓子)跟从。
    十七日,陈文子秘密派人召唤陈无宇回去。反庆氏联盟准备趁着庆封不在国都里对庆氏家族动手。陈无宇向庆封请求回都城,说:“我的母亲病了,请求回去。”
    庆封很关心陈无宇,替陈无宇为他母亲的病占卜,把占卜的结果拿给陈无宇看,陈无宇说:“这是要死的兆像啊。”捧着龟甲假装哭泣,庆封只好让他回去了。
    庆封的侄子庆嗣(字子息)也跟着在莱地一起打猎,听到这件事,感觉陈无宇此时找理由回国都,有点奇怪,仔细一啄磨,感觉不对劲,自言自语地说:“大事不好,我们庆氏家族的祸难将要发生了。”他马上找到庆封,对他说:“我们得赶快回去,祸难必然发生在秋祭的时候,现在回去还来得及。”庆封觉得他大惊小怪,没把他这个侄子的话当回事,更没有改悔的意思。
    庆嗣无奈地说:“完了,家族要灭亡了。能够逃到吴国、楚国就是侥幸。”
    陈无宇带领自己的手下,快速的赶往都城。每到渡口,渡过河后,就破坏渡船,撤毁桥梁,阻止庆封随后的回城速度。
    3.庆舍被杀
    卢蒲姜是卢蒲癸的妻子,是庆舍的女儿,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最近行踪有点诡异,可能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可自己的丈夫瞒着不让自己知道,她对卢蒲癸说:“有事情而不告诉我,必然不能成功。”卢蒲癸拗不过她,就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卢蒲姜。
    卢蒲癸的这个行为是很危险的。让自己的老婆知道自己准备要杀她的父亲,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左传》中记载过一个郑国的故事,当时郑国国君郑厉公要杀大臣祭仲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手下一个信任的大臣雍纠,雍纠回家就把这个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婆,他老婆正是祭仲足的女儿。最后女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祭仲足得到消息反而把雍纠杀死,郑厉公也不得不出逃国外。事见郑国篇。
    卢蒲姜说:“我父亲性情倔强,如果没有人劝阻他,他可能反倒不会出来。请让我去劝阻他。”卢蒲癸说:“好。”
    这又是一个奇葩的女儿。居然和丈夫一起谋害自己的亲爹。
    十一月初七日,齐国举行国家的例行季节大祭---秋祭。典礼在齐国的始祖姜太公的庙里举行,庆封作为国家的执政大臣应该亲自主持,但他只顾享乐,正在外地打猎。祭祀仪式由其子庆舍主持。
    女儿卢蒲姜告诉他,有人要在祭祀仪式上发动祸乱,而且劝他不要去参加。庆舍不听,说:“谁敢这么干?”(谁敢者?)
    庆舍果然如他女儿所料的那样,不信邪,不听劝,非要去到太庙参加祭祀。
    在这次祭祀活动中,麻婴充当祭尸,庆奊(绳)充当上献。这二人都是庆氏家族的党羽。
    尸,是古代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子孙看不到已经仙逝的祖先的容貌,因此就用活人来扮演祖先,接受祭拜。这个扮演祖先的人就叫做尸或尸主。选择什么人做“尸”。在《礼记?曾子问》这篇文章中有记载:“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同姓可也。’”在《仪礼?士虞礼》这篇文章中记载:“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对于“尸”的人选,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此不赘述。
    上献即上宾,亦叫宾长,是祭祀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负责在祭祀活动中洗爵,敬酒等事项,一般在国家官员中遴选。
    卢蒲癸、王何手拿寝戈跟在庆舍的身边,庆氏家族的管家带领着庆氏家族的私兵身穿铠甲,全副武装,把太庙所在的王宫团团围住,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国家祭祀大典,也是一次全民狂欢的活动。反庆氏联盟的陈氏、鲍氏两家组织他们的养马人表演滑稽节目,把武装人员和武器装备偷偷藏在表演队伍中,闹哄哄地跟着表演团队在都城内巡演。
    庆氏的私兵们怕战马受惊,战士们都脱下铠甲,把马腿系住,喝酒狂欢,同时跟着巡演队伍看戏,一直跟到鱼里(离王宫不远的一个街道名字)。
    栾氏、高氏、陈氏、鲍氏四家的徒兵就趁乱穿上了庆氏家族的私兵脱下的的皮甲。
    外面都准备好了,四家的战士都到了指定的位置,约定的时间也到了,子尾(公孙虿,高氏家族族长)从太庙的屋顶上抽出一根椽子,在门框上敲了三下,给在庆舍身边的卢、王二人发出信号。
    卢蒲癸从后边用寝戈刺庆舍,王何用戈对他猛击,砍下了庆舍的左肩。庆舍在仓促间受到攻击,手上没有武器,他只能把祭桌上的俎和壶当武器,投向叛乱者。他用一只手攀着庙宇屋顶的椽子,想拉下来当武器,把整个屋顶都差一点掀翻,屋梁错位。可见庆舍此人的力气很大,可惜,双拳难敌四手,英雄无用武之地,地方狭窄,他虽然杀死了几个人,但与事无补,最终被杀死。
    卢蒲癸等人就杀死了庆绳(祭尸)、麻婴(上献)。
    齐国国君齐景公也在现场,看到打起来了,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非常恐惧,齐国大臣鲍国安慰齐景公说:“臣下们不是叛乱,是为您除去权臣,尊崇公室,恢复您的权利。”陈须无(陈文子)带着齐景公迅速离开现场,回到王宫,脱去祭服进了内宫,派人把齐景公保护起来。
    4.庆封出逃
    都城叛乱的消息,过了几天才传到莱地。庆封不得不中止打猎,匆忙赶回国都,在路上碰到报告动乱的人。
    动乱发生十二天后,十一月十九日,庆封才赶回国都,但反庆氏联盟此时已牢牢的控制了都城,庆氏家族城内的势力已被清理干净。庆封进不了城,组织兵力攻打都城西门,没有攻下。回过头来又攻打北门,攻下了。
    进城后,庆封组织兵力攻打王宫,没有攻下。此时反庆氏联盟的几大家族都集中在王宫,以王宫为据点坚守。
    庆封从王宫中撤出来,列阵于大街上,请求和几大家族决战,几家没有同意。
    庆封眼看大势已去,党羽尽除,回天无力。就回到家中,收拾细软,逃亡到了鲁国。
    到鲁国后,庆封贿赂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把一辆漂亮的马车献给季武子,这辆车子美丽光亮可以作镜子用。(原文:美泽可以鑑)
    鲁国的大臣展庄叔见到这辆车子,发表议论说:“车很光亮,别人必然很憔悴,无怪乎他要逃亡。”意为庆封收刮民力,聚敛财富,不得人心,所以才会落得个逃亡的下场。
    叔孙穆子(叔孙豹)又一次设便宴招待庆封。这次庆封是做为一个逃难者来到鲁国,和上年不一样。上年庆封来鲁国访问,代表着齐国,身份尊贵,是鲁国的重要贵宾。可他并没有一个逃难者的觉悟,在宴会中,不讲规矩,遍祭诸神。
    在古代,在宴会举行前,一般都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但在这种场合,叔孙豹是主人,要祭祀的话也要由主人来祭祀。庆封不知礼,越俎代庖,作为客人去行祭礼。另外,就算是作为客人祭祀,也要先祭祀叔孙家族的祖先,最起码的礼貌。可庆封还是一惯的大咧咧,遍祭诸神,完全没有祭祀的诚意。
    叔孙豹大为不高兴,这个客人实在无礼。但也不好发作。老办法,让乐工为他诵诗,讽刺他,可庆封还是听不明白。叔孙豹又一次对牛弹琴。
    上一次是为他赋诗,庆封不懂,叔孙豹事后想想,可能觉得是自己的声音太小,或者是自己的吐字不清,或者是庆封的耳朵不好使,庆封没听清楚。这一次,叔孙豹是把乐工---国家歌舞团的职业演员请来,特为他“诵”,不是“赋”哦。诵是大声的朗诵出来,不是唱出来,为的就是让你听的清楚明白,可结果才明白,他是真听不懂。做为一个贵族,在当时不懂诗,可是天大的笑话。
    这次为他诵的是《茅鸱》这首诗。这是一首逸诗,不在今《诗经》三百首之中。但是意思就是讽刺一个人没礼貌。
    不久以后齐国派人前来责备鲁国收留了庆封,庆封不得已,又从鲁国逃亡到吴国。吴国国君勾馀(也叫余祭)把朱方(今江苏省镇江市)这个城邑赏赐给了庆封,他聚集了族人住在那里,比以前更富有。
    看来庆封此人有特殊的才能,在理财方面是个高高手,水平绝对超过现在的理财专家。
    听说庆封在吴国又富于以前,鲁国的大臣子服惠伯(子服椒、孟椒)对叔孙豹说:“上天大概要让坏人富有的,庆封又富有起来了。”叔孙穆子说:“好人富叫做奖赏,坏人富叫做灾殃。上天恐怕是降灾于他了,将要让他们聚集而一起被杀尽吧!”
    崔氏那次动乱,公子们各自逃亡,所以公子鉏逃到鲁国,叔孙还逃到燕国,公子贾在句渎之丘。等到庆氏灭亡,齐景公把他们都召了回来,为他们准备了器物用具并且发还给他们封邑。
    齐景公还对齐国的大臣进行了封赏,封给晏子邶殿(今山东昌邑县)边上六十个城邑(指村落或居民点,非是大城大邑),晏婴不接受。子尾说:“富有,是人人所期望的。为什么您不要?”
    晏子回答说:“庆氏的城邑很多,能满足他所有的欲望,所以才逃亡。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我的欲望,若加上邶殿,就能满足了。满足了欲望,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若逃亡在外边连一个城邑都不能主宰。不接受邶殿,不是讨厌富有,而是恐怕失去富有。而且富有,就像布帛有一定宽度。给它规定幅度,让它不能改变。百姓,总是想生活丰厚,器用富饶,因此就要端正道德,而加以限制,让它不要不够,也不要过多,这叫做幅利。私利过了头就会败坏。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谓幅利。”
    齐景公赐给北郭佐六十个城邑,他接受了。
    赐给子雅城邑,他婉辞了大多数而接受了少数。
    赐给子尾城邑,他接受之后又奉还了。齐景公认为子尾忠诚,所以子尾很得宠信。
    把庆封的管家、死党卢蒲嫳流放到齐国北部边境。
    十二月初一日,齐国人迁葬齐庄公,停棺在正寝。明年二月初六日,齐国人在北城外按照一个国君的礼节把庄公重新下葬。
    庆封在吴国的庇护下,居住在朱方,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一待就是七年。
    七年后,公元前538年,这年七月,楚国国君楚灵王在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召开了一次有十三个国家参加的诸侯大会,过了一把当诸侯盟主的瘾。会后,楚灵王带领诸侯联军攻打吴国,派大臣屈申包围了庆封的朱方城邑。八月甲申日,攻下了朱方,抓住了庆封,把他的族人全部杀死,庆封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楚灵王准备当着诸侯联军的面,公开羞辱并诛戮庆封。楚国大臣椒举(伍举,伍子胥的祖父)劝阻说:“臣听说没有缺点的人才可以诛杀别人。庆封就因为违逆君命,才流亡到这里,他肯不吭一声地被杀戮吗?他有这么老实吗?如果他在临死前胡说八道,将我们楚国的丑事在诸侯中宣扬,到时候怎么办?为什么要公开处死他呢?秘密地把他杀了就完了。”楚灵王不听劝告,坚持要公开行刑。
    楚国人让庆封背上大斧头,在诸侯军队中游街示众,并且让他喊话,自诉自己的罪行,要求他说:“大家不要学习我庆封,我杀死了我的国君,欺负国君的孤儿,越权和齐国的大夫结盟!”
    庆封哪有这么老实?在游街示众时,他高声喊的话是:“大家不要学习楚共王的不孝儿子、并且还是庶子---公子围,他杀死了他的国君——他哥哥的儿子公子麇而取代他国君的位置,装模作样地来和诸侯盟会!”庆封把楚国国君楚灵王的老底给当众揭出来了,楚灵王本来想羞辱庆封,结果自己反受辱。
    楚灵王赶快让人把他杀了,游街活动草草了事。
    庆封出逃后,齐国的政权由子雅、子尾二人掌控,陈氏家族也乘势兴盛,齐国朝堂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的斗争。
    2.晋平公娶少姜
    公元前540年,齐景公八年。
    春天,晋国新上任的执政大臣韩起(亦称韩宣子)到齐国访问,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两国也将要结为婚姻国家,晋国国君晋平公要娶齐国国君齐景公的侄女儿---少姜,韩起此行兼行“纳币”之礼。(关于婚姻“六礼”的解释,见宋国篇)
    韩起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也是一个饱学之士,对《易经》深有研究,访问鲁国时,在鲁国国家图书馆里研究过鲁国收藏的原版《周易》,看人相面的水平享誉国际。访问齐国期间,齐国执政大臣子雅(公孙灶)私下和韩起见面聊天。子雅把儿子子旗(亦称栾施)叫来,让他拜见韩起,并请韩起给自己的儿子子旗相面。韩起看了子旗后,评判说:“这不是个能保住家族的人,行为不像个臣子,其言语动作很做作。”
    子尾(公孙虿)也和韩起私下见了面。子尾同样把自己的儿子高强叫来拜见韩起,并请韩起给高强也相相面。韩起对他的评价像对子旗的一样。
    齐国的大夫们听说韩起的相面后,大多讥笑他,认为他完全是在胡说八道。此时子雅、子尾都是齐国的执政,大权在握,他们的儿子前程万里,怎么可能保不住家族呢?只有晏婴相信韩起说的话,对大家说:“韩先生是个君子。君子之人讲诚信,他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果然,十年后,子雅、子尾去世,他们的儿子子旗、高强接班,行事混乱。陈、鲍家族联合,将二人逐出齐国。此是后话。
    四月,晋平公派大臣韩须(韩起的儿子,为晋国公族大夫,即中大夫,不是卿位的大臣)到齐国代晋平公迎娶齐景公的侄女儿少姜。
    齐景公派大臣陈无宇(亦称陈桓子,此时也是齐国大夫,是上大夫,但非卿位的大臣)护送少姜,一直把她护送到晋国。
    少姜嫁到晋国后,甚得晋平公宠爱,晋平公称她为少齐。
    在当时,对女人的称呼,一般是称呼她娘家的姓。现在晋平公喜欢少姜,特意给他起个名字“少齐”,以国名为称,这是表示恩宠异于其他小妾。
    晋平公认为齐国派来护送的人---陈无宇不是卿位的大臣,怠慢了少姜,就把回国途中的陈无宇在中都(今山西省介休县,一说榆次县)抓了起来。
    少姜为他请求,说:“送亲的人地位应当相同于迎亲的人。由于害怕大国,我们齐国还是做了一些改变,派上大夫来护送。因此才发生了误会。”这个少姜很会说话,话说的也很委婉,他把晋国抓住陈无宇的事当做是误会。难怪晋平公会喜欢她。
    这年十月,刚刚嫁给晋平公的少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很不幸去世了。她一个年轻姑娘家家的,刚嫁过去就死了,去世的原因嘛,大家自可发挥想像。
    晋平公作为霸主,这么喜欢的一个小妾去世了,连鲁国国君鲁昭公都准备到晋国去吊唁,走到黄河边上,晋平公可能觉得这样惊动一国诸侯,影响实在不好,就派大臣士文伯到半路上迎接并辞谢,说:“不是正式的配偶,请您不必光临了。”鲁昭公就半路回去了,但鲁国派执政大臣季孙宿继续前往晋国吊唁,送了很多助丧的礼品。郑国也派大臣吊唁且送葬。
    晋国大臣叔向对晋平公谈论起陈无宇,说:“他有什么罪?君王派公族大夫迎亲,齐国派上大夫送亲,还说不恭敬,君王的要求也太过分了。我国自己不恭敬在先,反而把齐国的使者抓起来,君王的刑罚太偏了,这样怎么做盟主?而且少姜曾经为他说过话的。”
    这年十月,晋国释放陈无宇回国。
    3.晏婴论齐政
    公元前539年,齐景公九年。
    少姜深得晋国国君晋平公的喜爱,这对齐国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晋国国君喜欢齐女。少姜虽然死了,可齐国的女儿多的是,为发展两国关系,再嫁一个女儿过去,自然是齐景公的不二选择。
    春天,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访问,请求继续嫁齐国女儿到晋国。晏婴在晋国的朝堂上,对晋国君臣以正式的外交辞令,说了如下一通话:
    “寡君派遣我来晋国访问,让我带话说:‘寡人愿意事奉晋国国君,朝夕不懈,很希望能够按时节到晋国朝聘,然而由于国家多难,此次不能亲自前来。先君的嫡女(指少姜)有幸在晋君的内宫充数,照亮了寡人的希望,但她没有福气,过早地去世了,寡人很失望。君王如果不忘记先君的友好,加恩照顾我们齐国,使我们国家安定,求福于我们的先祖太公、丁公,让您的光辉照耀敝国,镇定安抚我们的国家,那么我们现在还有待嫁的先君的嫡女和其他姑姐妹若干人。君王如果不抛弃敝国,请派遣使者慎重挑选,作为您的姬妾,这是寡人的希望。’”
    当然,这是当时正式的外交辞令,原文更精彩,备录如下,请读者参考。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曰:「寡君使婴曰:『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不腆先君之適,以备内官,焜耀寡人之望,则又无禄,早世殒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犹有先君之適及遗姑姊妹若而人。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
    晋国执政大臣韩起派叔向作答,也以正式的外交辞令,说:“这正是寡君的愿望。寡君不能单独承担国家大事,还没有正式的配偶,由于在服丧期间(指为少姜服丧),因此没有敢向齐国提出请求。齐君有如此美意,这是对我们晋国的恩惠。如果加恩顾念敝国,安抚我们晋国,赐给我们一个内主(指未来再娶的齐国女儿将被立为正夫人),岂独是寡君,我们晋国所有的臣下都将受到她的恩赐,从我们晋国的始祖唐叔以下,都会尊崇赞许她。”
    两国就这样敲定了联姻。订婚的事情确定以后,晏婴接受了晋国为他举行的宴礼,在宴礼上,叔向陪他饮酒,两人聊天,交谈甚欢。
    叔向问晏婴说:“你们齐国的情况怎么样?”
    晏婴回答说:“到了末世了,保不齐,我们齐国最后有可能属于陈氏(指陈敬仲陈完的后代,133年前从陈国流亡至齐国)。国君不爱护他的百姓,让他们归附陈氏。我们齐国过去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各自再翻四倍(四豆为一区,则一区,十六升,一斗六升),以成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钟(就是六石四斗)。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大了(五升为一豆,依次递加,则一钟就是八石,比公家的多出一石六升)。他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以此收买民心。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山上。鱼盐蜃蛤,价格不高于海边。我们齐国百姓的所得如果分为三份,两分归于国君,只剩一份维持衣食。国君的积蓄腐朽生虫,而老人们却挨冻受饥。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便宜而假肢昂贵。百姓有痛苦疾病,陈氏就厚加赏赐。他爱护百姓如同父母,而百姓归附如同流水。想要不得到百姓的拥护,哪是不可能的?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四人皆舜帝之后,陈国的祖先),他们跟随着胡公(陈国立国之始封君)、太姬(胡公之原配夫人,周武王之女),已经在我们齐国享受祭祀了。”
    叔向也向晏婴讲述了晋国的末世景象,两人英雄所见略同,都为各自国家的公室势力衰弱担忧。
    当初,齐景公要为晏婴更换住宅,说:“您的住房太靠近市场,低湿狭小,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给您换到高爽明亮的房子里去。”
    晏婴辞谢,说:“我的祖先就住在这里,下臣不足以继承祖业,住在这里已经很奢侈了。而且小人住的地方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很方便,这是小人的利益,岂敢麻烦邻里大众为我造新房子?”
    齐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知道物价的贵贱吗?”
    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哪能不知道呢?”景公说:“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
    当时,齐景公滥用刑罚,市场上有出卖假肢的,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肢贵,鞋子贱。”晏子已经将这个情况告诉过国君,所以跟叔向聊天的时候也谈到这个事。齐景公听后大为惊醒,就减省了刑罚。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仁人说的话,它的利益多么广大啊!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省刑罚,千万人受益。《诗》说,‘君子如果喜悦,祸乱庶几乎很快停歇’,(《诗经。小雅。巧言》,原诗‘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吧!”
    晏婴来晋国访问时,齐景公为他扩建原来的住宅,迁移周边的邻居,将其住宅院落扩大。从晋国回来,新屋已经完工。晏婴拜谢齐景公后,就拆毁了新房,重新为邻居建造房屋,恢复如原来的一样,让原来的邻居都搬回来,并且对大家说:“俗话说:‘不是住宅需要占卜,惟有邻居需要占卜。’大家都已经占卜过邻居了,违背占卜不祥。君子不去做不合礼(指去俭即奢)的事情,小人不去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敢违背这个原则吗?”最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齐景公一开始不同意晏婴的做法,晏婴托陈无宇(陈桓子)代为请求,齐景公最终才同意。
    4.偷梁换柱
    根据晋、齐两国商定好的婚约,五月,晋平公派韩起到齐国迎接齐女。由于晋国此次是把齐女作为正夫人迎娶,所以派执政大臣韩起亲自去齐国,以示重视。
    齐国执政大臣公孙虿(子尾)知道晋平公此次是娶正夫人,而且少姜此前也受到宠爱,齐国此次嫁过去的女儿一定会地位尊贵,所以他瞒着齐景公,把自己的女儿更换了公室的女儿,而把原来定下的公室的女儿另外出嫁到其他地方。来了一招偷梁换柱,瞒天过海。
    晋国人当然知道这个事情,但也没有提出异议,韩起还是按计划迎娶了齐国的女儿。
    有人对韩起说:“子尾欺骗我们晋国,您为什么接受欺骗呢?”
    韩起说:“我们想要得到齐国的支持,而疏远齐国的权臣,齐国能够来和我们晋国交好吗?”
    作为晋国当然可以睁一眼闭一眼,娶的是哪一位姑娘不重要,重要的是齐、晋两国通过结婚姻,能够巩固两国关系,这就足够了。
    秋天,齐景公到齐国东部边境莒地打猎,七年前被流放在这里的庆封的管家卢蒲嫳进见,对着齐景公哭泣,请求说:“我的头发这么短了(余发如此种种),我老了,还能做什么危害国家的事情?”
    齐景公说:“好。我回去和那两位(指子雅、子尾)商量商量,看能不能赦免你的罪过。”齐景公此时还是受制于“二惠”,对有些事情并不能完全做主。
    齐景公打猎回去以后,把卢蒲嫳的事情告诉了子尾和子雅。子尾想要让他回到都城养老,子雅不同意,说:“他的头发虽短,心计却长,他也许还想着要睡在我们的皮上。”七年前卢蒲嫳说过“食其肉寝其皮”的狠话,到今天还被子雅记恨。
    九月,子雅把卢蒲嫳又流放到北燕国,以绝后患。
    5.齐景公纳燕简公
    北燕国国君燕简公姬款有很多宠爱的人,想要废掉大夫们而立宠臣为大夫。这年冬季,燕国的大夫们联合起来杀死了简公的宠臣。简公害怕,逃亡到了齐国。《春秋》经记载说“北燕伯款出奔齐”,这是说他本人有罪。
    北燕国,也是一个姬姓国。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前身。春秋时期有两个燕国,一个是南燕国,姞姓,在今天河南省延津县一带,是个从西周以前就存在的古老的国家。北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地区)后才成立的国家,始祖称燕召公。《左传》一书中对北燕国的事情记录的比较少。在《史记》一书中,有《燕召公世家》一篇文章,记录的内容与《左传》也不大相同。
    燕简公在齐国住了三年后,齐景公谋求以武力把他送回燕国重做国君,此是后话。
    冬季,执政大臣,“二惠”之一的子雅(公孙灶)去世。
    齐国大臣司马灶和晏婴聊天,感概地说:“我们朝堂上失去了子雅,朝政将会更加混乱了。”
    晏子说:“可惜啊!子旗(子雅之子)将来恐怕不能免于祸患,栾氏家族危险啊!姜氏一族越来越弱了,而妫氏(指陈桓子家族,陈国的国姓是妫)将要开始昌盛。惠公的两个子孙刚强明白(二惠竞爽),还可以维持姜氏,现在又丧失了一个,姜氏恐怕危险呀!”
    子雅去世后,由其子子旗(亦称栾施)继承权力,继续做齐国的执政大臣。但子旗的行事作风霸道,与其父相差甚远,所以晏婴为公室担忧。陈氏家族在齐国越发得人心,缺少姜氏一族的制约,最后一定会削弱公室。
    公元前538年,齐景公十年。
    这一年楚国国君楚灵王攻打吴国,占领了吴国赏赐给庆封的城邑朱方,然后把庆封灭族。事见前文。
    公元前536年,齐景公十二年。
    十一月,齐景公到晋国访问,请求晋国同意齐国发兵攻打北燕国,把燕简公送回国内。
    晋平公派士匄(范宣子)辅佐士鞅到黄河边上去迎接齐景公,这是合于礼的。晋平公同意了齐国对燕国动武。
    十二月,齐景公发兵攻打北燕,打算把燕简公送回去。
    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对此事的记载完全不一样,摘录如下:
    “(燕)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四年,齐高偃如晋,请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史记》里把燕简公当做燕惠公,把去晋国访问请求的人当做齐国大臣高偃,并且齐、晋共同出兵,终纳燕惠公回国,与《左传》完全不一样。未知孰是。
    晏婴对齐国大臣议论说:“我们不会成功的。燕国已经新立了国君,百姓对新君没有二心。我们的国君贪财,身边左右的人阿谀奉承,办大事不讲信用,所以是不可能成功的!”
    公元前535年,齐景公十三年。
    正月,北燕国和齐国讲和,这是由于齐国的要求。齐国为什么反而主动求和?是齐景公接受了燕国的贿赂。
    十八日,齐景公率领齐军驻扎在虢(今河北省任丘县)地。
    燕国派人来齐军中求和,说:“敝邑知道罪过,岂敢不听从你们齐国的命令?请求用我们燕国先君的一些不太好的器物用来抵罪。”
    齐景公身边受宠信的大臣公孙皙说:“接受他们的归服而退兵,等有机会再来攻打他们,这样也是可以的。”
    二月十四日,齐、燕双方在濡水岸边结盟。
    燕国人嫁了个女儿给齐景公,并送给齐国玉瓮、玉匣子、玉杯。齐国没有取得胜利而回国。送燕简公回国做国君的事也不了了之。齐景公为惠不终。
    6.子旗、高强奔鲁
    公元前534年,齐景公十四年。
    七月初八日,执政大臣“二惠”之一的公孙虿(子尾)去世。
    由于子尾的儿子高强(字子良)年纪不大,子旗(子雅之子,亦称栾施)想要代为管理高强家的家政,干涉高强家的内部事务。
    七月十一日,子旗派人杀了高强的管家梁婴。
    八月十四日,子旗在朝堂上驱逐了子尾的同伙公子成、公子工、公子车,这三个人都逃亡到了鲁国。三年后子旗被驱逐,陈无宇又将这三人接回齐国,此是后话。子旗做主为高强家立了新的管家。
    高强的家臣说:“高强这孩子已经长大了,子旗却要帮忙管我们的家事,这是想要兼并我们。”把武器分发下去,准备攻打子旗。
    陈无宇(陈桓子)以前和子尾关系相亲近,也把武器发下去,准备帮助高强的家臣们一起对付子旗。
    有人把高强家准备发难的消息报告给子旗,子旗一开始不相信,又有几个人来报告。子旗有点相信了,准备去高强家里问个明白,又有几个人在路上向他报告,吓得他不敢再去高强家,转道去陈无宇家里,想问问陈无宇的意见。陈无宇穿好戎装正准备带领家兵出发,突然有人报告说子旗来访,就赶紧把武装散去,换上便服迎接子旗。
    子旗问陈无宇对高强怎么看。
    陈无宇回答说:“听说高强在家里把武器发下去准备攻打您,您听说了吗?”
    子旗说:“我没有听说。”
    陈无宇说:“您何不也把武器发下去?我愿意跟从您一起对付高强。”
    子旗说:“您为什么要这样说?他还只是个孩子,我教导他,还恐怕他不能成功,我又宠信他为他立了管家。如果和他互相攻打,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先人?您何不去劝一劝他?《周书》上有话说:‘施惠于不惠的人,劝勉不受劝勉的人’(《尚书。康诰》,原话‘惠不惠,茂不茂’),这是说康叔能够作事宽大。高强虽然年轻不懂事,不惠不勉,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请您去劝一劝他吧。”
    陈无宇听了很受感动,觉得有愧于子旗,对子旗行了叩头礼,真诚地说:“希望我们的先君顷公、灵公的在天之灵保佑您,我也希望您赐惠于我。”
    在陈无宇的从中调解下,栾氏、高氏两家又和好如初。
    齐惠公生了齐顷公、公子栾、公子高;齐顷公生了齐灵公,公子栾生了公孙灶(子雅),公子高生了公孙灶(子尾);齐灵公生了齐景公,子雅生子旗,子尾生了高强。所以齐顷公是子雅、子尾二人的伯父,齐灵公是二人的堂兄弟,所以陈无宇才说“顷、灵福子。”
    公元前533年,齐景公十五年。
    六月,齐国嫁了一个女儿给晋国的大臣荀盈(亦叫知盈,知悼子)。荀盈亲自到齐国去迎娶,但在回国的路上,荀盈却因病在戏阳(今河南省内黄县)去世,喜事变丧事。
    冬天,鲁国大臣孟僖子(仲孙貜)到齐国聘问,这是两国关系冷冻二十年后的首次破冰。
    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十六年。
    子旗、高强二人都喜欢喝酒,听信女人的话,招来了很多怨恨。三年前二家和好后,势力比陈氏、鲍氏强大,又讨厌陈氏、鲍氏。
    夏季,有人告诉陈无宇说:“高强、子旗将要联合起来攻打陈氏、鲍氏。”同时把消息也告诉了鲍氏。
    陈无宇为以防万一,把兵器分发给部下并且亲自到鲍氏家里联络,路上正好遇到高强喝醉了酒,在撒酒疯,驾车狂奔。
    陈无宇到鲍氏家族见到了鲍国(鲍文子),鲍国也已经把武器发下去了,和陈无宇一样的打算。
    两人派人去侦察高强、子旗两人的动向,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这两人又准备喝酒。
    陈无宇说:“他们将攻打我们的传闻看来不实。但即使不真实,一旦他们听说我们聚集了人手,分发了武器,也一定会找我们算帐,会驱逐我们。趁着他们在喝酒,抢先攻打他们怎么样?”鲍国自然点头同意。
    这时候,陈氏、鲍氏两家关系非常和睦,共同进退,遂决定一起攻打栾氏、高氏,先发制人。
    子旗、高强两人听说陈、鲍家族起兵,赶紧商量对策。高强出主意说:“先控制住国君。若得到国君的支持,陈氏、鲍氏还能蹦达到哪里去?”
    于是子旗、高强就率领家兵攻打王宫的南门---虎门。想占领王宫,控制住齐景公,以号令齐国。
    高强出的可真是一个馊主意。年轻人少不更事,不知道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攻打国君,只会引起更多人的反感,失去人心。他们这样做,正好给陈、鲍家族提供了机会,把陈、鲍两家推向国君一方,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
    听说四大家族火併,晏婴穿着朝服带领着家兵,站在虎门外边保护国君。
    四个家族都召唤他,他都不理睬。他的手下人说:“帮助陈氏、鲍氏吗?”晏婴说:“他们有什么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帮助?”“帮助栾氏、高氏吗?”晏婴说:“他们难道比陈氏、鲍氏更好吗?”“那么回去吗?”晏婴说:“国君被攻打,回哪里去?”
    齐景公召见晏婴,晏婴进到王宫,和一批大臣保护着齐景公。
    齐景公派大臣王黑打着国君的大旗---灵姑鉟,领兵和陈、鲍家族私兵一起去抵抗栾、高的军队。王黑出发前,齐景公进行了占卜,结果很吉利。
    国君或大臣的旗帜有专用的名字。《左传》记载,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大旗叫蝥弧,晋国大臣赵简子的大旗叫蜂旗。齐景公的大旗叫灵姑鉟。
    王黑作为一个大夫,使用国君的龙旗,有点不敢。为表示对国君的恭敬,请求将旗杆砍掉三尺,然后才敢领军出战。
    五月庚辰日,在齐都城的西门---稷门作战,栾氏、高氏战败。
    联军在齐都城大街---庄街又第二次把他们打败。
    国内的人们追赶他们,又在齐都城东南门---鹿门再次击败他们。
    子旗、高彊二人战败,被迫逃亡。
    二人流亡到鲁国,陈氏、鲍氏两家分了他们的家产。
    战后,晏婴对陈无宇说:“一定要把获得的栾氏、高氏家产交给国君。谦让,是德行的根本,对别人谦让叫做美德。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利益不能强行夺取,做事情想着道义,这才高人一等。道义,是利益的根本。积聚不当的利益就会产生妖害。不要让妖害积聚!可以让道义慢慢地生长。”
    陈无宇听从了晏婴的话,把陈氏、鲍氏的家产全都交给齐景公,并请求在齐国东部边境城邑莒地养老退休。
    齐景公把莒地旁边的城邑赐给陈无宇,他也辞谢了。
    齐景公的母亲穆孟姬出面为他请求,请将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赏赐给陈无宇。陈氏在齐国开始进一步昌大。
    陈无宇召回了十年前子尾杀死闾丘婴时被子尾逐出的群公子,以此来取得齐国公族的支持。
    首先召回了公子山。陈无宇私下准备了帷幕、器物、从者的衣服鞋子,并把他流亡前的采邑棘(今缁博市境内)地还给了子山。
    召回的第二个人是公子商,把他以前的封邑也还给了他。
    召回的第三个人是公子周,把夫于(今山东省邹平县)给了他。
    让三年前被子旗逐出的公子城、公子公、公孙捷回国,并且都增加了他们的俸禄。凡是公子、公孙中没有俸禄的,私下把陈氏自己的封邑分给他们。对国内贫困孤寡的人,私下给他们粮食。
    他说“《诗经》中有诗说,‘施予賞賜奠定周朝。’(《诗经。大雅。文王》句,原诗‘陈锡载周’)这就是能够施舍的缘故。齐桓公因此而成为霸主。”
    陈氏家族的举措在160多年后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陈氏家族最后取代姜姓的齐国,兵不血刃地把一个国家窃为己有。所以后来庄周在《庄子?胠箧》这篇文章中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冬季,鲁国的大臣叔孙婼(叔孙昭子)从晋国访问归来回到鲁国,鲁国的大夫们在朝堂上都上前向叔孙婼问安,刚从齐国流亡来的高彊也上前问好,进见以后就退了出去。
    叔孙婼看到高强离开后,趁机对鲁国的大夫们上了一课,说:“做一个人的儿子不能不谨慎啊!十三年前,齐国的庆封逃亡,子尾接受城邑之后,又稍稍奉还给了国君一部分,齐国国君认为他很忠诚,因而很宠信他。三年前子尾临死时,在王宫中得病,坐上车子回家,齐国国君亲自给他推车。他的儿子高强不能继承父业,因此今天才在我们这里。忠诚是美德,他的儿子不能继承,罪过就会延及到他的身上,怎么能不谨慎呢?丧失了他父亲的功劳,丢掉德行,宗庙闲旷而无人祭祀,罪过也延及到他的身上,不也是祸害吗?《诗经》中有诗说,‘祸乱不生于我前,祸乱不生于我后。’,(《诗经。大雅。瞻卬》句,原诗‘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说的就是这个吧!”
    高强后来从鲁国去了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中行氏家族,在中行氏叛乱时,高强和晋国的籍秦二人被晋国军队在潞之役中俘虏处死。当然,这是38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一年,晋国国君晋平公于七月去世。齐景公派大臣国弱代表齐国参加晋平公的葬礼。
    栾氏、高氏衰败后,齐国的政治大权终于回到了齐国国君齐景公的手中。齐景公任用大臣晏婴、陈无宇、鲍国等人,开创了齐国政治的新局面。
    九:齐景公理政当国
    齐景公做国君十六年后,掣肘的大臣终于被消灭,从此,齐景公开始真正的执掌齐国,在位时间前后长达五十八年。此后四十二年间,齐景公做了不少享誉国际的大事。景公后期,齐国搅动地区风云,拉拢卫、郑、宋、鲁诸国一起反抗晋国的霸权,齐国俨然中兴,可惜终归也是昙花一现。
    1.景公聘晋
    公元前531年,齐景公十七年。
    这年秋季,国弱代表齐国参加了晋国人在厥慭(今河南省新乡市)组织召开的诸侯大会,晋国为此会的目的是商量救援蔡国。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一年,晋国新国君晋昭公上台。
    公元前530年,齐景公十八年。
    春季,齐景公派大臣高偃率领军队把燕国国君北燕伯款送到唐(今河北省完县)地,这是国因为唐地的人愿意接纳他。燕简公在齐国待了十年,此年终于回国定居,但再想回燕国都城坐上国君的宝座就不太可能了。
    这一年齐景公、卫灵公、郑定公到晋国去,朝见晋国新国君晋昭公。
    晋昭公举行国宴招待齐景公,晋国大臣荀吴(亦叫中行吴、中行穆子)作为傧相赞礼。在这次宴会上,两国国君举行了投壶游戏。
    在当时的宴礼中,不但有献酒、赋诗、酬酢、侑酒等正式活动,有时还安排娱乐活动,如射箭、投壶等游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传文中,记载了鲁国国君鲁襄公举行宴礼招待晋国大臣士鞅(亦称范鞅、范献子,范宣子士匄之子),在宴会上双方玩射箭游戏。此次,晋、齐两国国君玩投壶游戏。
    春秋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礼记》、《大戴礼记》都有《投壶》篇专门记述。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
    在这次游戏中,晋国国君晋昭公先投,荀吴在一旁加油鼓劲,说:“有酒像淮水流,有肉像山丘。寡君投中壶,统帅诸侯。”(原文:“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晋昭公投中了。
    实际上,在投壶的游戏中,是不需要编诗加油,更不需要以此来愚意什么,这只是纯粹的娱乐而已。
    轮到齐国国君齐景公投。他看到晋国的大臣为他的国君大拍马屁,他举起矢,自己给自己鼓劲,也编了一首诗,说:“有酒像渑水流,有肉像山陵。寡人投中壶,代君兴盛。”(原文:“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也投中了。
    晋国大臣伯瑕在旁边观看,见到这种情况,对荀吴说:“您说的话不恰当。我们本来就是诸侯霸主。投壶中与不中,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更没什么了不起,与是不是诸侯霸主一点关系也没有。齐君认为我们国君软弱可欺,回去以后不会再来我们晋国朝聘了。”
    荀吴说:“我国军队统帅强而有力,士兵在战场上争先恐后,我军现在和从前一样强大,齐国有什么可怕?”
    齐国的大臣公孙傁听到了晋国大臣之间的对话,恐怕时间长了会闹出什么不愉快,就快步走到齐景公身边,说:“天晚了,国君您也很累了,可以结束了!”就和齐景公一起出去了。
    本来是一场快乐的游戏,可由于晋国的傧相(主持人)荀吴说出不恰当的祝福语,导致齐国国君心生二心。在外交场合一定要慎言慎行,自古皆然。
    2.平丘之会,齐国叛晋
    公元前529年,齐景公十九年。
    秋天,晋国组织十四个国家在平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召开诸侯大会。齐国国君齐景公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会议是晋国国君晋昭公上台以后第一次召开诸侯盟会,目的就是重温以前的盟约,威胁有二心的诸侯,巩固晋国的霸权。
    在这次会议上,晋国人提出要重温过去的盟约,齐景公不同意。
    重温过去的盟约,就是把以前签订的盟约拿出来在祭台上当着神灵再重新读一遍,各国再签一次字认可,是一种简化版的结盟仪式。
    这次会议晋国人请动了周天子派人参加。晋国还是打着“尊王”的旗号行事,占据着道义制高点。
    晋昭公派叔向告诉周王室的大臣刘献公,对他说:“齐国人不肯结盟,怎么办?”晋国想用周天子的名头压齐国人同意。
    刘献公回答说:“结盟是为了让各国都讲信用。晋君如果讲信用,诸侯又没有二心,有什么好担心的?用正义的文辞告诉他们,用武力监督他们,虽然齐国不同意,晋君的功绩也会很多。天子的卿士带领天子的军队,‘大车十辆,在前面开路’(《诗经。小雅。六月》句,原诗“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只听凭晋君决定。”刘献公的意思很清楚,齐国若不肯听从,就以武力教训他们,我们周朝是坚定的支持你们晋国,有什么好怕的?
    得到周天子这边的支持,晋昭公心里底气更足,又派叔向到齐国人的驻地展开外交斡旋,叔向说话软中带硬,有理有节,暗含威胁,逼迫齐景公不得不同意重新结盟。
    叔向说:“各诸侯国请求结盟,已经都明确表态了。现在只有齐君以不结盟为有利,寡君请求你们齐国人也同意。”
    齐国人回答说:“诸侯霸主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这才需要重温过去的盟约。如果都能听从命令,哪里需要重温旧盟?”
    叔向说:“一个国家的衰败,有了确定的目的而没有贡赋的标准,事情就不能正常。有了贡赋标准而没有一定的礼节,就会失去上下的次序。有了礼仪而没有威严,虽有次序也不能恭敬。有了威严而不能显著,虽有恭敬也不能昭告神明。不能昭告神明而失去了恭敬,各种事务没有结果,这就是国家败亡的原因。因此上古明王的制度,让诸侯每年聘问以记住自己的职责。每隔三年朝觐一次以演习礼仪,六年而一会以表现威严,十二年而结盟以显示信义。使各国在友好交往中记住自己的职责,用等级次序来演习礼仪,向百姓表现威严,向神明显示信义。从古以来,一直没有缺失。存亡之道,常常由这里开始。晋国按照礼仪而主持结盟,惟恐不能办好,谨奉结盟的牺牲而展布于齐君之前,以求得事情的良好结果。齐君说‘我一定要废除它,何必结盟呢?’请齐君再考虑一下。寡君好做最后的决定。”
    叔向讲的这一套上古的朝聘制度,在当时来说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执行。但不妨把它拿出来说事,以做为晋国要求结盟的理论依据。
    齐景公听了叔向的话,感觉到如果不同意晋国有可能动武,有点恐惧,派人回答说:“小国说了话,大国加以决断,我们岂敢不听从?已经知道了你们的意思,我们会恭恭敬敬地前去,时间迟早听任晋君的决定。”
    叔向对晋昭公说:“诸侯国对晋国有嫌隙了,不能不向他们显示一下威力。”
    八月初四日,晋国检阅军队,建立旌旗而不加飘带。
    初五日,受阅部队又加上飘带。军容更加威武。诸侯都感到畏惧。
    初七日,各国诸侯在平丘一起会盟,这是由于齐国顺服了。
    这次齐国想和晋国叫板,但在晋国强大的武力面前,齐国暂时屈服。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6 12:37:38  更:2021-07-16 12:45:4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