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说一说德意志大国崛起的普法战争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说一说德意志大国崛起的普法战争[第1页]

作者:永远的草根阶层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个帖子题材发过一遍,还没发完,就因社区环境治理需要,2019年之前您发布的帖文将进入审核状态不可见,但请您不要着急,站方会尽快审核清理完毕恢复正常。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了。
    不过久等未能恢复,干脆自己重新发过吧。

    草根这个年龄的人,对普法战争的了解,除了来自历史课本,就是语文课本上都德的那篇《最后一课》了吧?有心者或许记得还有一篇古文叫做《观巴黎油画记》,这些都是只让人知道有这么一场普鲁士德国同法国之间的战争,普鲁士击败法国,让心高气傲的法国人耿耿于怀。

    前几年被国内“战斗民族”的说法搞笑,草根想了解一下那场“战斗民族”被修理了的克里米亚战争,却发现中文的资料很少,并且语焉不详。于是草根借了几本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英文书,看过后想干脆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整理出几十篇的《克里米亚战争》。读者寥寥,也难怪很难找到中文资料。虽然读者寥寥,还是有些读者觉得草根的《克里米亚战争》写得生动有趣,问《克里米亚战争》后面是什么?草根顺口说了句那就《普法战争》吧,结果逼得草根不得不再次硬着头皮,啃关于普法战争的书。也好,不如此便不能认认真真读书。加拿大冬天比较冷,不太方便室外活动,就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好了。

    普法战争也是一场中文资料不很详尽的战争,草根试着尽量把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以及前前后后介绍一下。由于行文匆忙,必然有不够准确或者不够严谨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帮助指正。好在现在是网络文字,想修改更新只需要动动手指头。草根的《加拿大历史》系列就是这样,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不断补充不断修改。今天看到的同一篇,可能同前一阵子看到的就有些不一样,《普法战争》也可以这样。

    这些算是“引子”吧,马上步入正题。急切的同学也可以关注下“永远的草根”。
    打赏


    20人 点赞
    好了,让我们直奔主题。

    话说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就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即便是同一民族比如日耳曼民族,也是分成很多个大大小小的邦国。有同学可能会提到神圣罗马帝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这样评价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有个名词“选帝侯”便一下子把帝国的底裤扒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由选帝侯们选出来的,皇帝只是王侯们名义上的“共主”,并非实际拥有最高权力,更不是“大一统”。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跟正牌的罗马帝国也没有任何关系。
    
    草根找了张141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图,给大家看看这个帝国是个什么样的“帝国”。

    不过,因为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主要位于今天德国的领土上,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日耳曼人的“帝国”,起码元首是这样看的。元首把这个帝国认作德意志第一帝国,而他的帝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那么第二呢?别急,本系列会有揭晓,先继续说这第一帝国的事儿。

    1806年8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皇位,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的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您问这皇帝好好的为啥不当了要退位,成为末代皇帝?没办法,那边不是有个穷凶极恶的叫做拿破仑的家伙,逼着咱们下台吗?惹不起只好躲得起了。

    犯了众怒的拿破仑虽然乃不世出之天才,还是被欧洲各国群殴击败。《维也纳和约》签订,欧洲五大国体系建立,这五个大国分别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普鲁士成为欧洲五大国之一。

    这个普鲁士乃是条顿骑士团的后裔,条顿骑士团历史上是为神圣罗马帝国向东方开疆拓土的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普鲁士成为独立的邦国。
    @又要变天了嘛 2021-10-02 10:54:18
    早就知道对苏联历史的研究,最终结论就是波兰人自己找死。
    -----------------------------
    是吗?回头研究研究,不过最近在看第一次苏芬战争的书,发现欧洲国家好像不怎么怕苏联,继续:

    参加了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为了表彰普鲁士的贡献,就把西边的一些土地划给了普鲁士。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的东部,跟西边新获得的土地中间隔着一群德意志邦国,这样普鲁士自然就有了统一德意志,把两边的土地连成一片的想法。然而欧洲任何一国打算改变疆域的想法,都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群起而攻之,更何况普鲁士地理位置十分糟糕,乃四战之地——东边是沙皇俄国,南面是奥地利,西边是法国——虽然暂时接壤得不太瓷实,但你动动试试?马上法国就过来跟你全面接壤,所以普鲁士还要韬光养晦。
    
    普鲁士地图这是1815年后普鲁士以及德意志诸邦的地图,普鲁士的地理环境确实不容乐观。

    政治上不行,经济上先行。1834年,普鲁士主导在德意志地区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除了奥地利和汉堡外的全部38个德意志邦国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奥地利出于保护主义,没有加入这个“关税同盟”。这有点儿像今天的欧盟,给普鲁士带来极大好处。以往从普鲁士从东部运东西到西部,要缴纳十几次关税,大大增加成本不说,还严重延误了货物的运输时间。经济上统一,对即将进入工业革命的德意志诸邦国,都有好处。此外对普鲁士来说,这还是一个把奥地利的势力,从北德意志清除出去的好办法。

    话说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邦国成立了组织松散的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的领导自然是同属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不过经过拿破仑这一番折腾,民族主义开始在德意志诸邦中播下种子,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萌芽,出现了两种统一设想:一是把德意志各邦全部统一起来,建立起包括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帝国在内的“大德意志”,这样必然奥地利继续是这个“大德意志”的老大;二是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建立除奥地利之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的目标当然是“小德意志”。

    关税联盟对普鲁士经济及工业化的好处仍有争议,但未来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好处,则是毫无争议。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2 20:02:50
    楼主继续,我们大家等着拜读呢!
    -----------------------------
    谢谢,俺就继续:

    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被纳入了五大国体系,但一直是最弱的那个。看了草根《克里米亚战争》系列的同学可能会记得,整个战争中普鲁士连酱油都打不上,战后谈判更是几乎没有一席之地。即便是到了1860年,普鲁士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野蛮落后的地方,铁路这东西被认为是奢侈品,只连接了一些大城市。广大的农村还是未开发状态,南面维也纳的亲戚,也嘲笑普鲁士人就是一群乡巴佬。

    然而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描述的1860年代的普鲁士,则大大不同。马克思笔下的普鲁士首都柏林,是一个有着巴洛克式的宫殿和花园的,优雅展开的城市。城市边缘繁忙的锻造厂和机械厂,让革命导师感到惊讶,断言普鲁士是德意志的工业中心。革命导师对他出生地莱茵兰(Rhineland)的省份,和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感到吃惊。马克思年轻时代田野牧歌生活的莱茵兰,现在到处是冒着黑烟的工厂,如同英国工业革命的中心兰开夏(Lancashire)和约克夏(Yorkshire)一般。

    普鲁士现在也有了大城市柏林(Berlin)、柯尼斯堡(K?nigsberg)、布雷斯劳(Breslau)、多特蒙德(Dortmund)、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以及科隆(Cologne)。普鲁士还比那一年的法国、俄国和奥地利生产出更多的钢和煤,并且有了8,000公里的铁路,比三个邻居的铁路网更密集,领先的优势在下一个十年里拉得更大。普鲁士的人口也有了决定性的增长,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有所增加。1866年普鲁士有1,900万人口,法国是3,500万人口,奥地利是3,300万人口。但是普鲁士的人口更年轻,工业发展迅猛,铁路发展更快。

    此外,普鲁士主导的那个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联盟的,还有2,000万人口。如果普鲁士能统一他们,将是欧洲最强有力的国家。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2 20:03:34
    我想看看拿破仑的后人怎么打不过腓特烈二世的后人?
    -----------------------------
    好,继续:

    但是普鲁士自身还有些问题,条顿骑士团把斯拉夫人从神圣罗马帝国东部赶走,骑士团的骑士们成为半封建的贵族领主,叫做“容克”(Junker)。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尽管为了王权,削去了容克贵族们的很多政治权力,但是要笼络住这些封建领主们,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还是以低价补偿给他们大量的土地,并给了他们很多地方特权。普鲁士的法庭、军队和政府部门的许多要职,也让他们把持。作为回报,容克地主们宣誓效忠霍亨索伦王朝,他们构成了普鲁士的统治阶级。我们说中国北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普鲁士是国王同容克贵族共治天下。

    不过到了工业时代,渐渐兴起的所谓资产阶级,工业产业从业者、商人、还有各种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士,必然也要求拥有权力,这就要动到旧有的容克贵族们的蛋糕,当然要被容克地主集团所抵制,容克贵族成了普鲁士发展的阻碍。国王拥有自己的委员会,只要他喜欢,就可以否决议会的动议,通常国王还是倾向容克贵族们。

    咱们前面说过,普鲁士王国不是统一的一大块,而是分为东部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和西部的省份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这中间是一大片的“外国”比如汉诺威、黑森、巴登和一些更小的邦国,夹杂在这两大块之间,这就给普鲁士东西部分造成了很大的文化差异。

    相对来说,东部更“封建”,西部的省份更“自由”些,政治上的分裂也相当严重。1863年一个来自东部的步兵军官,被派到西部省份亚琛服役。尽管亚琛及其周边的莱茵高地地区,早在1815年就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但这位年轻的军官,还是被当地人对普鲁士的反感情绪惊住了。那地方的人觉得普鲁士是个外国,叫它“烂普鲁士”,给普鲁士当兵就是给外国人当兵,普鲁士军官在他们口里是“波兰人“或者”波西米亚的乡巴佬“。

    只有波恩(Bonn)、哥廷根(G?ttingen)、柏林或者罗斯托克(Rostock)的学校里的毕业生才是文明人,一般的普鲁士人就是野蛮人。被西部省份看不起,不但显示普鲁士国土的分裂,还显示了精神上他们也不合拍。国内的这种不安定让普鲁士的高层很长时间不敢造次,在对外政策上尽量和谐为主,对奥地利也是放低姿态。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2 20:03:34
    我想看看拿破仑的后人怎么打不过腓特烈二世的后人?
    -----------------------------
    好,继续:

    但是普鲁士自身还有些问题,条顿骑士团把斯拉夫人从神圣罗马帝国东部赶走,骑士团的骑士们成为半封建的贵族领主,叫做“容克”(Junker)。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尽管为了王权,削去了容克贵族们的很多政治权力,但是要笼络住这些封建领主们,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还是以低价补偿给他们大量的土地,并给了他们很多地方特权。普鲁士的法庭、军队和政府部门的许多要职,也让他们把持。作为回报,容克地主们宣誓效忠霍亨索伦王朝,他们构成了普鲁士的统治阶级。我们说中国北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普鲁士是国王同容克贵族共治天下。

    不过到了工业时代,渐渐兴起的所谓资产阶级,工业产业从业者、商人、还有各种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士,必然也要求拥有权力,这就要动到旧有的容克贵族们的蛋糕,当然要被容克地主集团所抵制,容克贵族成了普鲁士发展的阻碍。国王拥有自己的委员会,只要他喜欢,就可以否决议会的动议,通常国王还是倾向容克贵族们。

    咱们前面说过,普鲁士王国不是统一的一大块,而是分为东部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和西部的省份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这中间是一大片的“外国”比如汉诺威、黑森、巴登和一些更小的邦国,夹杂在这两大块之间,这就给普鲁士东西部分造成了很大的文化差异。

    相对来说,东部更“封建”,西部的省份更“自由”些,政治上的分裂也相当严重。1863年一个来自东部的步兵军官,被派到西部省份亚琛服役。尽管亚琛及其周边的莱茵高地地区,早在1815年就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但这位年轻的军官,还是被当地人对普鲁士的反感情绪惊住了。那地方的人觉得普鲁士是个外国,叫它“烂普鲁士”,给普鲁士当兵就是给外国人当兵,普鲁士军官在他们口里是“波兰人“或者”波西米亚的乡巴佬“。

    只有波恩(Bonn)、哥廷根(G?ttingen)、柏林或者罗斯托克(Rostock)的学校里的毕业生才是文明人,一般的普鲁士人就是野蛮人。被西部省份看不起,不但显示普鲁士国土的分裂,还显示了精神上他们也不合拍。国内的这种不安定让普鲁士的高层很长时间不敢造次,在对外政策上尽量和谐为主,对奥地利也是放低姿态。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2 20:03:34
    我想看看拿破仑的后人怎么打不过腓特烈二世的后人?
    -----------------------------
    好,继续:

    但是普鲁士自身还有些问题,条顿骑士团把斯拉夫人从神圣罗马帝国东部赶走,骑士团的骑士们成为半封建的贵族领主,叫做“容克”(Junker)。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尽管为了王权,削去了容克贵族们的很多政治权力,但是要笼络住这些封建领主们,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还是以低价补偿给他们大量的土地,并给了他们很多地方特权。普鲁士的法庭、军队和政府部门的许多要职,也让他们把持。作为回报,容克地主们宣誓效忠霍亨索伦王朝,他们构成了普鲁士的统治阶级。我们说中国北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普鲁士是国王同容克贵族共治天下。

    不过到了工业时代,渐渐兴起的所谓资产阶级,工业产业从业者、商人、还有各种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士,必然也要求拥有权力,这就要动到旧有的容克贵族们的蛋糕,当然要被容克地主集团所抵制,容克贵族成了普鲁士发展的阻碍。国王拥有自己的委员会,只要他喜欢,就可以否决议会的动议,通常国王还是倾向容克贵族们。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3 13:18:42
    坐等楼主更新
    -----------------------------
    继续:

    咱们前面说过,普鲁士王国不是统一的一大块,而是分为东部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和西部的省份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这中间是一大片的“外国”比如汉诺威、黑森、巴登和一些更小的邦国,夹杂在这两大块之间,这就给普鲁士东西部分造成了很大的文化差异。相对来说,东部更“封建”,西部的省份更“自由”些,政治上的分裂也相当严重。

    1863年一个来自东部的步兵军官,被派到西部省份亚琛服役。尽管亚琛及其周边的莱茵高地地区,早在1815年就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但这位年轻的军官,还是被当地人对普鲁士的反感情绪惊住了。那地方的人觉得普鲁士是个外国,叫它“烂普鲁士”,给普鲁士当兵就是给外国人当兵,普鲁士军官在他们口里是“波兰人“或者”波西米亚的乡巴佬“。只有波恩(Bonn)、哥廷根(G?ttingen)、柏林或者罗斯托克(Rostock)的学校里的毕业生才是文明人,一般的普鲁士人就是野蛮人。

    被西部省份看不起,不但显示普鲁士国土的分裂,还显示了精神上他们也不合拍。国内的这种不安定让普鲁士的高层很长时间不敢造次,在对外政策上尽量和谐为主,对奥地利也是放低姿态。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4 11:08:39
    坐等楼主更新,看大小毛齐。
    -----------------------------
    毛奇还没出场,先看拿三,继续:

    上篇《最弱的大国普鲁士》里面咱们说了1860年代的普鲁士,说到了普鲁士的发展,也说到普鲁士的问题。相对于国土分裂的普鲁士,法国的地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大约呈六边形的法国三面是海,另外三面分别由比利牛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孚日山脉这三个地理屏障,把法国同其他地区分隔开来。地理优势让法国获得了800多年的统一,也一直让法国保持着欧陆角逐的大国地位,法奥争霸、法英争霸一直是欧陆战场的主旋律。

    此时统治着法国的是皇帝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于1808年,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把拿破仑家族全部赶出法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也不例外,从瑞士到德意志,又到了意大利,最后去了英国。

    年轻时候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个思想浪漫富于冲动的年轻人,对叔叔的理念非常赞同,还参与了志在意大利民族统一的烧炭党运动,为此1830年还差点儿被抓,不得不逃到英国。

    1815年后法国损失了很多领土,割让给荷兰、德意志和皮埃蒙特。其后的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曾经想要回来,但是英国一不同意法国就退缩了,让比利时独立出来。

    拿破仑时代法国在人口、军事实力和工业时代前的经济资源上藐视欧洲。不过到了拿破仑三世时代,虽然仍是欧洲一流强国,但硬实力上的领先已经没有那么悬殊。此时的法国有3,500万人口,差不多是列强的平均数吧。工业化在缓慢地进行,工匠和小商贩们由于担心他们的利益会被大工业和大百货商场侵蚀,抗拒着这种变革。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5 09:58:07
    原来是条顿骑士把斯拉夫从罗马帝国东部赶走的
    -----------------------------
    生产建设兵团,继续: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的。能当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跟他姓波拿巴有很大关系,跟他的口号是“大法国”也有很大关系。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为法国打破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封锁,因此乐于看到维持维也纳体系的几个大国,在东方问题上进行争斗。甚至推波助澜,挑起克里米亚战争,狠狠地收拾了一下俄国,恶心了一下奥地利。1856年英法联军打败俄国,《巴黎和约》签订,俄国被削弱,俄奥关系彻底破裂,英国光荣孤立,一时让法国成为欧洲的仲裁人,国际地位得到极大膨胀。

    然而这个克里米亚战争和巴黎和会带给法国的荣耀,大都是虚的。此时早已称帝成为“拿破仑三世”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想要的是从欧洲版图的变化上,为法国带来实际的利益。随着俄国被打败,拿破仑三世把注意力转向了奥地利。奥地利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理念相悖,奥地利统治下有德意志人,意大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拿破仑三世觉得各个民族都想独立,也都应该获得独立。他有一个梦想,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这个欧洲合众国以巴黎为首都,法国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总之各种自信来成为欧洲的领袖。

    于是拿破仑同皮埃蒙特-萨丁尼亚(Piedmont-Sardinia)结盟,开始了对奥地利的战争。1859年法国皮埃蒙特联盟打败奥地利,奥地利的两个意大利省份伦巴第(Lombardy)和威尼斯(Venetia),被迫割让给皮埃蒙特,皮埃蒙特如约将萨伏伊(Savoy)和尼斯(Nice)交给了法国。拿破仑三世支持皮埃蒙特打奥地利的初衷,是想打击一下这个老对手,顺便实践一下自己“民族国家”的理念,再获得些领土实惠。但是事情一旦开始,就由不得他了。1860年皮埃蒙特迅速统一了意大利,第二年维克多?埃曼纽埃尔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登基成为“意大利国王”,一个新的大国意大利,就在法国的旁边诞生了!这让拿破仑三世无法干预。拿破仑三世对公众说的是,法国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是为了把意大利从奥地利手里“解放”出来。把自己放到了这么高的道德制高点上,再下来就有点儿难。这时候您还能再让法国出兵,去阻止皮埃蒙特“解放”意大利的其余部分?拿破仑三世只好跟着庆祝意大利统一了,这也成为法兰西的“伟大成就”之一。要说拿破仑三世对这个局面非常不满意也不对,拿破仑三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民族国家好歹也跟他的理想合拍。

    拿破仑三世是民选的“皇帝”,跟那些“君权神授”的君主们不同,要顾及到民意。拿破仑三世不是一个善于左右民意的政治家,大多数时候不得不顺从民意,不能像有些政治家那样,完全采取现实政治的立场,比如他的对手俾斯麦。
    1864年德意志邦联同丹麦,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的问题爆发了冲突,让俾斯麦看到了机会。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位于丹麦和德意志诸邦的交界处,丹麦人认为她们属于丹麦,特别是石勒苏益格。而德意志人,尤其是支持德意志统一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德意志邦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俾斯麦正好借此机会激发一下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为统一创造条件。于是力主为德意志民族出头,还要拉上老大奥地利。拉上奥地利做盟友可以用来牵制法国,使法国不能有所动作。 此时俄国战败英国光荣孤立,能影响到欧洲局势的,唯有法国。

    结果毫无意外,国小力弱的丹麦怎是两大强国联手的对手?普鲁士拿到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归属了奥地利。

    解决了同丹麦之间的问题,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统一,下一个障碍就是奥地利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铁和血。在策划对奥地利的战争之前,1865年10月俾斯麦密会了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觉得在这两个德意志国家之间,他也可以采取打一个拉一个的策略,就对俾斯麦说,他认为是普鲁士而不是别的德意志邦国,表现出“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进取心”,他可以理解普鲁士打破同奥地利在丹麦战争中缔结的协定的行动。尽管没能从法国那里拿到像对意大利加富尔伯爵那样的支持,但是俾斯麦确信法国皇帝在未来普鲁士对奥地利的战争中,不会站到奥地利一边。当然,拿破仑三世同样要求普鲁士割让些领土,来回报法国的“仁慈”。拿破仑三世提到了比利时、萨尔(Saar)还有巴列丁奈特(Palatinate),但是狡猾的俾斯麦向来是忽悠别人的,怎么能被别人忽悠?谈到这些实质问题的时候,俾斯麦就开始支支吾吾了。拿破仑三世倒也不急,等你们两败俱伤的时候,都该来求我了。

    探明了拿破仑三世的心思,俾斯麦可以放手准备对奥地利的战争了。1866年俾斯麦要求奥地利同意改造德意志邦联,给予普鲁士对北德意志各个邦国的控制权,奥地利当然不能同意。奥地利拒绝后,俾斯麦威胁说那我就废了邦联中各位王公们的话语权,用民选的“国民议会”来顶替他们,这样德意志就“大同”了。这正是俾斯麦善于忽悠之处,俾斯麦其实是个保守派,心里想的是维护霍亨索伦王朝和威廉一世国王的统治。而那些什么民族啊民选啊民主啊,都是西方歪风,俾斯麦是要坚决抵制的。不过俾斯麦知道奥地利更怕这些,奥地利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不都靠着对哈布斯堡王朝这一家子的认同吗?要是“国民议会”这玩意儿蔓延开来,传到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多民族国家里,那还不把奥地利搞散了架子?而法国是单一民族国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从拿破仑到拿破仑三世,民族主义民族自决这面大旗越举越高,俾斯麦这就是要激怒奥地利取悦法国。同时还向奥地利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要奥地利把从丹麦那里夺得的荷尔斯坦因,交给或者卖给普鲁士,这同样“欺人太甚”。

    “国民议会”这说法也把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们吓得不轻,而跟昔日盟友奥地利开战的想法简直是疯了。俾斯麦知道除了威廉国王,谁都不喜欢他,俾斯麦把他的职业生涯赌到了同奥地利的战争上。如果能打败奥地利取得北德意志,把东西两部分统一起来,就能平息自由派的怒火。而扩大了普鲁士,贵族阶层也能接受他,这一战对俾斯麦尤为关键。

    1866年3月普鲁士同意大利签署了秘密条约,6月份挑起了同奥地利的战争。究竟这场普奥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摸清了拿破仑三世的底牌后,俾斯麦拉上意大利,开始了对奥地利的“德意志内战”——两兄弟先把座次分出来,然后再说统一德意志的事儿。

    虽然拉上了意大利,但这场“德意志内战”在德意志内部,也不是普鲁士同奥地利的单挑,双方各有一群德意志小兄弟助拳。被俾斯麦“国民议会”的忽悠吓住了,南部那些邦国萨克森(Sachsen)、巴伐利亚(Bayern)、符腾堡(Württemberg)、汉诺威(Hannover)、巴登(Baden),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和(Nassau)等等选择了跟从大哥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北部的一众邦国特别是奥尔登堡(Oldenburg)、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和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几个,选择了跟随二哥普鲁士。普鲁士这边有14个德意志邦国和自由市加盟,奥地利那边是11个,另有6个中立。两兄弟一块儿从丹麦手里抢来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就等着看较量的结果了,这是一场德意志内部的“群架”。

    
    这张地图上,深蓝色是普鲁士,浅蓝色是普鲁士的盟国。红色的是奥地利,粉色的是奥地利的盟国。中立的邦国是绿色的,黄色的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意大利王国掺乎进来,是琢磨着把还在奥地利手里剩余部分的意大利领土弄过来,实现意大利的彻底统一。俾斯麦想扩大统一战线,让意大利从后面牵制奥地利,同意在意大利获得威尼斯之前,不单独同奥地利和谈。
    大多数军事专家预测奥地利会取得胜利,拿破仑三世也是这样想的,但结果让专家们的眼镜碎了一地,普鲁士摧枯拉朽。得益于军事体制改革以及相对发达的铁路系统,25万普军迅速集结到前线,杀入萨克森和哈布斯堡王朝富裕的波西米亚。1866年6月开战的头几周内,普鲁士人就势如破竹,让拿破仑三世感到事情不对劲了。看来这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奥地利,而是普鲁士,他还来得及做点儿什么吗? 7月3日,拿破仑三世准备派代表去普鲁士劝和,也就在这一天,爆发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克尼格雷茨战役(Battle of K?niggr?tz)。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 (Sadová K?niggr?tz)地区,普鲁士军队同奥地利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Ludwig von Benedek)率领的主力,20多万人的北方军团进行了决战。贝内德克错过了各个击破陆续开到,先后投入战斗的普鲁士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普鲁士军队毙伤俘奥军44,000人,余部19,6000人落荒而逃。只是由于普军没有迅速追击扩大战果,才让奥军免于全军覆没,不过这一仗也足以决定整个战局,奥地利人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守得住首都维也纳了。
    
    俾斯麦顶住国王要求拿下维也纳彻底打败奥地利的压力,命令他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将军挥军转向匈牙利,俾斯麦已经在为战后谋划布局了。普鲁士的战争目的是要奥地利放弃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达到这个目标即可,不可以逼奥地利太甚,为未来制造一个敌人。不拿下维也纳,让奥地利面子上不太难看。而威胁了匈牙利,让奥地利明白再打下去,它的多民族帝国可能不保。这便是俾斯麦棋高之处,未来更大的敌人是法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法国。奥地利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进行德意志内部领导权之争,对它来说,更大的威胁在于内部各民族中的民族主义苗头。看到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危险,奥地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署了停战协定。
    8月23日《布拉格条约》签订,哈布斯堡王朝放弃自打十六世纪一来对德意志的领导权,解散了1815年起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俾斯麦毫不耽搁,马上把邦联中北部的成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自由市并入普鲁士,余下的德意志北部邦萨克森、黑森-达姆施塔特、梅克伦堡(Mecklenburg)、图林根(Thuringian)、自由市汉堡、吕贝克(Lübeck)、不来梅(Bremen),并入北德意志邦联(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由普鲁士控制这个邦联的外交和军事事物以及大部分内部事务。经此一战,普鲁士获得了700万人口和3,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德意志统一基本成型,一个新的强权诞生,普鲁士一跃而成为欧洲顶级强权。就在六年前,伦敦的《泰晤士报》还嘲笑说,没有列强的帮忙,普鲁士怕是连现有的土地都保不住。
    
    这是普奥战争之后的德意志形势,普鲁士(深蓝色)及其盟友(蓝色)的阵营和奥地利(红色)及其盟友(粉红色)的阵营,中立的国家以绿色表示,普鲁士战后得到的领土则以浅蓝色表示。

    普鲁士的“外援”意大利再一次表现出战五渣的特质,尽管北边被普鲁士打得溃不成军,但在意大利战场上奥军大获全胜,奥地利不能接受直接割让领土给手下败将意大利,于是将领土转让给法国,再由法国将领土交给意大利王国。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09 20:43:26
    意大利真是渣啊
    -----------------------------
    就是啊,意大利人跟古罗马人,真的有关系吗?继续:

    普奥战争的结果让法国目瞪口呆,仿佛一夜之间,原来弱小的可以随时拿捏的邻居,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大的国家“德国”,一个富有思想家、艺术家、诗人的美丽国度,不再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军事强国了。

    克尼格雷茨会战后法国内阁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严重。皇帝的私人顾问也这样建议拿破仑三世,说敌人的强大就是自己力量的相对下降。欧仁·鲁埃(Eugène Rouher)国务大臣则直接劝说皇帝:“打败普鲁士拿下莱茵兰”。鲁埃的莱茵兰指的是普鲁士西部城市科隆、杜塞尔多夫和威斯特伐利亚的鲁尔地区、多特蒙德还有波鸿,这是普鲁士的主要工业区,没有了这些地区,普鲁士就不再是一个强国了。甚至连一直以来跟拿破仑三世唱对台戏,一直反对战争的那帮自由主义分子,也开始叫嚣战争了。

    随着“德意志内战”的结束,自由派路易-阿道夫·梯也尔(Louis Adolphe Thiers)一再说:“拯救法国的机会就是立即向普鲁士宣战。”然而拿破仑三世并没有宣战,只是对俾斯麦采取恐吓措施。在克尼格雷茨会战一个月后,普鲁士军队仍然陷在奥地利的时候,法国皇帝要求普鲁士恪守“1814年边界”。也就是说,位于莱茵河左岸,曾经被拿破仑的法国并吞,而在1815年后不得不吐出来的大片德意志领土,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科布伦茨和卢森堡这个大方块,还得是法国的。俾斯麦当然拒绝了,敢接受的话,几百万德意志人都不会答应,当然这样普鲁士可能面临这两线作战的危险。

    幸运的是,拿破仑三世并没有真的动手,还是寄希望于两家继续纠缠。另外关键的是,此时的法军位于世界各地,63,000人在阿尔及利亚,28,000在墨西哥,8,000人在罗马,还有2,000人在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法国的步兵部队也只有平时的不到一半,能投入战斗的部队只有10万人,克尼格雷茨会战后,普鲁士胜利之师人数是法军的三倍!
    克尼格雷茨会战后,1866年拿破仑三世的失意与日俱增。在克尼格雷茨会战前,拿破仑三世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表示法国将利用普奥战争,让两个德意志大国相争让法国得利,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是啥利也没得着。于是拿破仑要求俾斯麦同意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保持名义上的独立,普鲁士同意了。这个小胜利法国公众并不满意,法国公众要求领土,法军要求复仇,报1815年拿破仑战败的仇。为了迎合这些要求,1867年拿破仑三世想要德意志要塞城市卢森堡,算是对法国1866年“仁慈”的回报,但是俾斯麦寸步不让,还把大英帝国也拉了进来。英国担心法国拿了卢森堡,就会打比利时的主意,要求卢森堡公国独立并且中立,拿破仑三世落得一场空。对头梯也尔逮着机会才不忘损一下这个皇帝呢,编了个段子说:“一个猎人在林子里转了一天啥也没打着,拎着空袋子去肉铺买了只兔子,塞进了袋子,故意把兔子耳朵露在外面招摇过市,这就是‘卢森堡’。” 看拿破仑三世这皇帝当得,太给皇帝这个名号丢脸不?

    部分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些丢脸的事儿上引开,拿破仑三世承办了1867年的世博会,展示工业成就给法兰西添彩。但是在1860年代晚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带给法国的威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忽视的。1820年普鲁士的人口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1860年也还不到法国的一半,而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吞并的领土,加上北德意志邦联人口达到了3,000万,相比法国的3,500万相差不了多少。再加上普鲁士实行普遍兵役制,让普鲁士的军队比法军多了三分之一。随着1866年的吞并和合并,普鲁士军队从70个步兵团增加到105个步兵团,从10个师增加到17个师。小邦国把全部军队都交给了普鲁士:黑森-达姆施塔特的三个团成为普鲁士第81、82、83团;汉诺威提供了四个团;萨克森提供了九个。到1867年,所有这些新的团跟普鲁士军队无缝衔接,训练、装备甚至军官都是一样的。巴登尽管理论上是一个独立国家,但一位普鲁士将军是他们的战争大臣,另一位是他们的总参谋长,还有一位是师长。德意志迅猛发展的工业加重了这种威胁,1867年,普鲁士和萨克森的煤产量是法国煤产量的三倍,德意志铁路的建设速度轻松赶上法国全力以赴的速度,1866年达到16,000公里,这些都让法国的国力黯然失色。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11 10:30:59
    条顿军团开始发威
    -----------------------------
    拿破仑三世的枪要响了,继续:

    面对这样的威胁,在普奥战争分出胜负的那几个月里,拿破仑三世没能阻止俾斯麦扩张到北德意志,现在他不能让普鲁士再获得南德意志的几个邦国如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这些邦国会给普鲁士再增加800万人口,2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其它资源。并且这些地方在未来对法国的战争中,还可以给普鲁士带来地理上的优势。有了莱茵兰和南德意志,普鲁士可以从宽大的正面,从阿尔萨斯洛林一直到卢森堡突入法国。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就是采用了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目前地理上的局限,限制了普鲁士对法战争的选择,但是吞并了巴登、巴伐利亚和符腾堡,情况就不一样了。拿破仑1868年对英国外交大臣说:“我只能保证欧洲和平,直到俾斯麦承认目前的状况。如果他把南德意志也并入北德意志邦联,我们的枪不得不响了。”

    那么拿破仑三世的枪响了没有呢?枪怎么响的呢?
    @神仙也工作 2021-10-12 16:58:41
    @永远的草根阶层 :本土豪赏1个 码字光荣 (100赏金)聊表敬意,好男要写书,好女要码字。【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多谢,继续:

    在对奥地利的那场“德意志内战”中,普鲁士迅速取胜,让本来以为可以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个两败俱伤的拿破仑三世顿感失望。克尼格雷茨战役的结果,也使法国上上下下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出手教训一下普鲁士似乎不可避免。
    
    多少年以来在跟德意志的关系上 ,法国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存在。1648年黎塞留同神圣罗马帝国确定了边界,1690年代路易十四吞并了阿尔萨斯和西部一点的德意志,1806年年拿破仑废掉神圣罗马帝国,代之以法国主导的莱茵联邦(Confederation of Rhine)。拿破仑三世的法国依然把普鲁士看作小弟,以为普鲁士驯服听话,将来可以成为法国领导的欧洲合众国的一员。既然拿破仑三世喜欢以老大自居,俾斯麦也就顺势而为让他当老大,不论是担任驻法大使,还是刚刚当上宰相的时候,都低调地同拿破仑三世周旋,韬光养晦的结果是换来了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不过1866年打败了奥地利之后,俾斯麦就不愿装小弟了,不再理会拿破仑三世的要求,甚至刺激这位法国皇帝,要他挑起对普鲁士的战争,这是为什么呢?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13 18:46:55
    此一时,彼一时。
    -----------------------------
    此拿破仑也不是彼拿破仑,继续:

    俾斯麦看来,信仰新教的德意志北部诸邦,同信仰天主教的南部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巨大鸿沟,想要消除的话恐怕得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法国一旦入侵,就可以让德意志人想起当年拿破仑对德意志诸邦的压迫,想起法国对德意志的强征暴敛和肆意掠夺,想起25万德意志人不得不为法军服役,顷刻之间就可以弥合这种分歧。一旦开始“爱国战争”,德意志的那些邦就会跟普鲁士站在一起,北德意志的工业会同南德意志的军队整合起来。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很多德意志邦就因为民族主义,自愿加入普鲁士或者北德意志联邦。拿破仑三世挑起法普战争,会“教育”德意志人,帮助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让法国而不是普鲁士挑起战争,还会孤立法国为普鲁士赢得同情。咱们前文分析过,德意志地理位置十分糟糕,周围强国环伺,需要仔细安排才不至于多线作战。1866年同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就是这样精心设计,在没有任何强权站队干预的情况下,孤立了奥地利,打败奥地利解散了德意志邦联,同样的策略也可以用到未来的普法战争。

    “多难兴邦”是俾斯麦的信条,不过俾斯麦版的“多难兴邦”跟星空君的有些不一样,俾斯麦版的是Great crises provide the weather for Prussia’s growth,意思是(欧洲的)的“多难”会给普鲁士带来“兴邦”的土壤。其它强权之间的矛盾分歧,是消除德意志统一障碍,把目光从普鲁士领土扩张上转移开来的机会,也就是说要用别人的“难”来兴普鲁士的“邦”。好在此时的法国看起来如此强大,拿破仑三世很傻地让公众想要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兰,这些领土野心让法国看起来比普鲁士更具侵略性。欧洲人大都对拿破仑的“祸害”记忆犹新,对法国领土野心的担心,远胜于对普鲁士崛起的担忧。俾斯麦觉得可以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帮法国在领土野心这把火上再浇一点点油,让其它列强更加警惕法国。这样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都会同情普鲁士,进而助普鲁士兴邦。
    @我是白衣卿相 2021-10-14 21:25:18
    俾斯麦厉害啊
    -----------------------------
    是啊,继续:

    于是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在整合德意志内部的同时,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孤立法国并刺激法国。《普奥战争》那篇里面咱们提到,普奥战争之后急于通过外交上的成功挽回民族尊严的拿破仑三世,提出购买神圣罗马帝国的古老公国卢森堡。俾斯麦先是敷衍拖延,让他有时间组织北德意志联邦,再同南德意志商谈共同防御条约。等1867年3月法国再压普鲁士的时候,俾斯麦坚决拒绝了,并用民族主义情绪煽动德意志的政界和新闻界,说这是法国人在强夺“一块德意志的古老土地”。法国想要吞并卢森堡以及莱茵河东岸的土地,让那些首鼠两端的德意志邦国团结到了普鲁士周围。巴伐利亚表示愿意提供6万人打法国,新成立的德意志议会的代表们,纷纷要求俾斯麦对法强硬。俾斯麦还把这事儿扩大到国际上,最后把英国也牵扯进来。英国说你们谁也不准要,卢森堡必须独立并且中立,连卢森堡的堡垒都被炸毁,省得以后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事儿弄得法国皇帝很没面子,还被政治对手梯也尔编了段子。

    1868年俾斯麦继续给拿破仑三世上劲儿,没有征得法国的同意,普鲁士就同南德意志各邦进行共同防御协定的秘密谈判。前面咱们说过,这也是拿破仑三世不允许的。1868年俾斯麦还建立了一个全德意志的“关税议会”,让普鲁士同南部德意志诸邦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拿破仑三世也是不准普鲁士同南德建立任何联盟。关税议会的成立显然是把法国的话当耳旁风,法国报以一周的军事演习相威胁,以此来警告,对南部的三个德意志邦,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者巴登的任何并吞,都是法国开战的理由,不过这正是俾斯麦所希望的。

    然而直到1869年战争仍然没有爆发,一方面拿破仑三世需要更多的时间让他的军队准备好,另一方面俾斯麦尽管大打民族主义这张牌,对南德诸邦多大程度上会跟他同心同德,还是心里没底。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确实是加入了关税议会,也同普鲁士签订了军事协定,但是他们政治上要求独立,政府摇摆不定。符腾堡就表示说:“只要有可能,符腾堡希望继续保持符腾堡的独立。”这一独立,南德诸邦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就可以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让未来的战略选择充满了变数。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将军,在一次到访南德的时候就很不高兴地说:“这帮人应该明白,他们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让他们好,也可以让他们糟。”俾斯麦当然更清楚这一点,他要继续制造压力,让拖后腿的南德加入德意志大家庭。
    @神仙也工作 2021-10-15 15:46:13
    那边追楼主的克里米亚战争,这边追普法战争,这 也算是分进合击·····顶楼主。
    -----------------------------
    谢谢追捧,这两场战争差不多前后,都挺有意思,继续:

    俾斯麦这边绞尽脑汁整合南德,统一德意志的时候,拿破仑也面临着他的问题。

    拿破仑三世是个民选的“皇帝“,1851年先是作为民选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进而“登基”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既然不是上帝的选择,也不是历史的选择,而是人民的选择,那人民就变成了“选民”,可以选你也可以不选你。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就不得不向各种势力低头,比如社会主义和天主教等,还要通过自由经济政策创造就业,通过克里米亚战争和对奥地利战争来给法国带来“荣耀”。所以尽管顶着皇帝的名号,法国的政治体制更受民意的左右,这种地位的“皇帝”拿破仑三世没法定于一尊,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敲打普鲁士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可能正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拿破仑三世周边大都是一些佞臣,拿破仑三世选择他们更看重的是对自己的忠心,而不是对国家是否有益,到处是任人唯亲贪污腐败。拿破仑家一年从法国国库拿出100万法郎花费,拿破仑家族的子侄每年也有10万法郎,这还只是官方发出的“工资”。拿破仑可以支配2,700万法郎用于内政的款项,其中200万属于“秘密基金”,详细支出无人知晓。下面殖民地的官员捞得更多,阿尔及利亚总督帕特里斯·麦克马洪(Patrice MacMahon)元帅,每年从殖民地拿到4,500万法郎,五倍于当地的税收,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入账。所以哪怕是皇帝的人,对这种情况也是看不过去。

    进入1860年代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内政便是一团糟,拿破仑三世本人病病殃殃无精打采,外交上也是挫折不断。1863年想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失败,1866年想从普鲁士那里索取些领土失败,1867年想要比利时和卢森堡失败,跨过半个地球去墨西哥,打算在中美洲建立一个法国卫星国的行动,也是失败,还白花了法国纳税人3.6亿法郎。经过大革命的洗礼的法国人,对皇帝这种做法当然不能认同。自由主义精英开始要求出版自由、责任内阁、立法权力、地方政府直选、“全民民主”等等。

    尽管农村地区还算稳定,农民大都支持皇帝,因为皇帝保护粮价的政策让农民受益,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城市比如巴黎、里昂和圣艾蒂安造成了一批无产阶级,这些无产阶级可都是些“危险分子”。容易受到煽动的年轻人,白天辛苦劳作12个小时,晚上去听激进的演讲。他们的诉求可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改革,而是革命,要建立一个“红色共和国”。社会危机在1869年的时候达到了高潮,拿破仑三世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1869年春天的选举中,拿破仑三世受到重大挫折,四分之三的巴黎选民投了反对票或者弃权票。6月份闹事的人在巴黎街头放火,高呼“共和万岁”高唱《马赛曲》,《马赛曲》是共和国的国歌,在第二帝国是被禁止的。支持拿破仑的候选人纷纷落选,尽管政府花了很多心思,还是丢了100万张选票给了自由派和共和主义者,他们拿到了292个席位中的74席。要不是操纵选举,结果还不一定会怎样,反对的人一半以上是对拿破仑三世本人不满。

    这次选举后的1869-1870年这段时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被叫做“自由帝国”,“自由”跟“帝国”怎么能连到一起?可见拿破仑三世这帝的日子有多难受。一开始拿破仑三世还硬撑着,但是罢工浪潮袭来,拿破仑三世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开掉了一批官员,还让自由派成为总理。

    如此局面下,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考虑再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这就跟俾斯麦想到一起去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两个巴掌呢?
    拿破仑三世需要一场战争,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而天天在普鲁士议会、北德意志联邦议会,还有那个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议会之间来回奔忙的俾斯麦,也早想着把这些重复机构合并一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普鲁士德国的议会。无奈拿破仑三世一直隐忍不发,俾斯麦也无法主动出手。咱们前面分析过,南德意志一直跟普鲁士离心离德,要是普鲁士人率先挑起战争,南德恨不能站到法国一边来打普鲁士。您别觉得这想法离奇,在爱民族还是爱国家的问题上,南德很多人的选择是爱国家,爱的是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符腾堡这些国家,而不是什么德意志民族。南德意志人一贯就瞧不上普鲁士这个野蛮的“东方部落“,《普奥战争》那篇里大家注意到的话,会发现那场战争中,南德意志的邦国大都是站在奥地利一边,同普鲁士兵戎相见的。即便是现在,一些南德意志人的口号也是“法国人也比普鲁士人强”,黑森-达姆施塔特甚至要求法国提供保护,防止普鲁士的侵略。1870年2月份巴伐利亚选举中,选掉了自打1867年以来执政的亲普鲁士的政府,选上了天主教、支持独立支持法国的“爱国党”。另外普鲁士内部的自由主义分子,仍然一心想要削减部队规模,减少军费开支,和平至上。

    俾斯麦也需要一场战争来“教育”南北德意志的人民,但是这个战争必须由法国挑起。
    两个人都有内部繁杂的矛盾需要处理,但是显然拿破仑三世受到的压力比俾斯麦更大。面对一团糟的内部政局,拿破仑三世更需要在对外关系上找补回来。于是一个强硬的外交政策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外交大臣必须上任,这个强有力的外交大臣拿破仑三世找到了,他就是格拉蒙特公爵(Duke Antonie Agénor de Gramont)。

    
    1870年5月新的外交大臣走马上任不久,一个外交事件就让格拉蒙特公爵有了用武之地,事情的原委还要往前说说。

    1868年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革命,推翻了波旁的国王伊萨贝拉二世(Isabella II),西班牙就需要一位新的国王。这个新国王的人选西班牙人考虑来考虑去,想到了一个人,这人就是利奥波德·冯·霍亨索伦-马林根(Leopold von Hohenzollern-Sigmaringen)。西班牙人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一听这姓,大家就能想到这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人,普鲁士国王的亲戚。一点儿不错,这人论起来还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侄儿,因此普鲁士人应该感到高兴。其次这位利奥波德是罗马天主教徒,按宗教站队,北德意志是基督教新教,法国是天主教,意识形态上利奥波德跟法国人是站在一边的。再者这位利奥波德娶的是葡萄牙公主,娶的这位公主是拿破仑·波拿巴养女的后人,这样法国人也应该满意。看西班牙人想得周全吧?于是1869年9月份,西班牙人就给这位利奥波德·冯·霍亨索伦-马林根发出邀请,请他来担任西班牙国王。

    这事儿一开始,法皇拿破仑三世和普王威廉一世都没太在意。前一位西班牙国王就是被革命推翻的,这个风雨飘摇的西班牙王位,对霍亨索伦家族真没有什么吸引力。如果没有后面的变故,这事儿可能就无疾而终了,但是俾斯麦从中嗅到了机会:如果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了西班牙王位,那么两个霍亨索伦家族的王国,普鲁士和西班牙,将从两个方向夹击法国。如果操作得当,会让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感到芒刺在背。于是1870年5月,俾斯麦给利奥波德的父亲写信,力劝老亲王为了祖国为了普鲁士,让儿子接受这个西班牙的王位。既然是为了祖国,利奥波德就回复西班牙人说接受邀请。西班牙人把结果通知了法国驻马德里大使,消息随后传遍了整个欧洲。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巴特埃姆斯(Bad Ems)泡温泉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吃了一惊: “这个俾斯麦瞎折腾什么呢?”
    法国人果然如俾斯麦所料,坐不住了,法国报纸立即以“西班牙普鲁士事件”(l’affaire hispano-prussienne)把它炒了起来。拿破仑三世这个时候正被痛风折磨着,不管什么事儿,但是他西班牙出生的皇后欧仁妮(Eugénie)不干了。欧仁妮早就瞅着俾斯麦插手西班牙事务不顺眼,要求给普鲁士一个教训。外交大臣格拉蒙特自然不会怠慢,7月6日在议会里发表了一通激烈的演讲,为这件事火上浇油,自由派的总理埃米勒·奥利维尔(émile Ollivier)也被他的情绪感染。

    格拉蒙特公爵指示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文森特·贝内德狄伯爵(Count Vincent Benedetti),要求普鲁士国王让他的亲戚放弃西班牙王位。也在巴特埃姆斯的贝内德狄伯爵大使,接到外交大臣的指示后,立即把法国政府的要求提交给威廉一世。威廉一世身边的高级外交官,刚从法国回来的维特(Baron von Werther)是个鸽派,见法国上下情绪激动,就劝国王算了吧,和为贵。于是他们写信给利奥波德的父亲,劝他让儿子放弃西班牙王位。

    既然国王和维特都是这个意思,利奥波德的父亲还有什么可说的?本来就是为了祖国为了普鲁士接受的这个王位,再为祖国放弃了也不是啥难事儿。7月12日老亲王就代表利奥波德宣布放弃西班牙王位,这个时候利奥波德本人在阿尔卑斯山里徒步。等俾斯麦得知这个结果的时候,木已成舟,俾斯麦大失所望。
    不过对俾斯麦来说,幸运的是格拉蒙特公爵想挑起战争的愿望,一点儿也不比他差。考虑到军事实力的平衡,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普鲁士,倒也不能说现在就动手完全是个错误。格拉蒙特公爵推测:法国同普鲁士一旦开打,奥匈帝国和丹麦都会加入这场“复仇之战”,奥地利要雪1866年失败之耻,丹麦想拿回1864年丢给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而意大利,也应该感谢法国在1859年帮助了意大利统一。另外,俄国会保持中立,起码不希望看到欧洲中部出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大帝国。您说格拉蒙特这通推测有道理没有?当然有道理,报仇的理由确实存在,但是从想法到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真能编织一张这样围堵普鲁士的大网,毫无疑问可以实现格拉蒙特的设想,但这位爵爷是个志大才疏的贵族,根本就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幻想着奥地利和丹麦会自动加入同法国的联盟,而意大利人早晚也会帮忙。

    带着这些幻想的格拉蒙特,7月12日又加了把火,指示贝内德狄说仅仅是利奥波德亲王宣布放弃了还不够,需要威廉一世签署并发布正式文件。这还不算,还要保证普鲁士将来不再提供任何人选,给西班牙王位,格拉蒙特这是一门心思要让普鲁士国王把脸丢尽啊!第二天上午,贝内德狄在威廉一世旅馆的花园里,见到正在散步的普鲁士国王。法国大使先是祝贺国王赢得了和平,然后把法国外交大臣加码的条件提了出来,吓了国王一跳。威廉一世静静地听着法国大使的话,心说你们法国人怎么这么多事儿啊?人家利奥波德亲王都说了放弃,还这儿扯个没完了没了?你有时间我还没有这个闲情逸致呢。法国大使说完,国王冷冷地掀了掀帽子,然后默不作声地走开了,吩咐手下取消当天晚些时候跟贝内德狄的正式会面。

    国王把情况发电报给在柏林的俾斯麦,要俾斯麦通报新闻界。收到电报的时候,俾斯麦正同战争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Albrecht von Roon)和总参谋长毛奇一起吃饭。本来对奥波德亲王声明放弃沮丧不已的俾斯麦,读到国王从巴特埃姆斯发来的电报眼前一亮,抬头跟罗恩和毛奇说,咱们需要“一块挑动高卢牛的红布”,现在这块红布有了。俾斯麦拿起电报,把那些外交辞令划掉,重新誊写了一遍递给毛奇。毛奇一看:“哇靠!这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啊!……这不是谈判,完全是在挑衅啊!”

    那这份电报原来是什么意思,现在又是怎么说的呢?威廉一世电报原本的意思是,利奥波德亲王已经确认放弃了西班牙王位,所以没必要就此事再谈了。既然如此,也没必要同贝内德狄再见面重复一遍这个决定,此乃就事论事。而俾斯麦简化后的版本就是:普鲁士国王拒绝再见法国大使,跟法国人没啥好说的了!

    毛奇仰望着天花板,说:“如果能让我活着率部参加这场战争,魔鬼把我这把老骨头收走都成。”俾斯麦把他修改过的埃姆斯电文,马上发给普鲁士各大使馆和德意志各大报刊。这一下子,在巴黎获得消息之前,各大报纸的头条都是它们了。格拉蒙特肯定下不来台,“傲慢敏感的高卢人”绝对受不了这个,你法国人不是想羞辱我们普鲁士吗?我就将计就计让你法国人难堪。此时国际舆论也都倾向于普鲁士了,英国驻法国大使说:“普鲁士人放弃西班牙王位,整个改变了法国的地位。如果现在战争爆发,欧洲会说这是法国的错,是法国因为不满和面子上过不去挑起的。”俾斯麦略施小计,就把法国放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傲慢敏感的高卢人”当然受不了,7月14日拿破仑三世命令法军召回休假人员,这个命令被作为动员令传达出去。行动起来的法军列队从巴黎街道上通过,高喊:“打到柏林去!活捉威廉!活捉俾斯麦!”随着战争的狂热开始,普通的法国人也被报纸煽动起来。作为民主的法国,反战的声音当然也不小。自由派历来是反对战争,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梯也尔说外交上咱们都赢了,为什么还要打仗?这给总理奥利维尔出了难题,如果不能说服立法会议支持一场爱国战争,皇帝那边怎么交代?

    到底战争打起来了没有?法国准备好教训普鲁士了吗?
    上篇《埃姆斯电文》里面,咱们说到法国人群情激愤,要求出手教训一下普鲁士人。对于这个任务,法国战争部长埃德蒙·勒伯夫(Edmond Leboeuf)元帅有些挠头。1870年充分动员起来的普鲁士军队,会超过100万人,而法国只有40万,其中的原因来自于双方兵役制度的不同。普鲁士采取的是短期兵役制度,每一个20岁的男子都要到部队中去服役三年,然后转入预备役部队中服役四年,最后再服后备役五年。法国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制度,没有什么预备役。法军士兵服役期是七年,七年后再多给钱留住他们,让他们继续当兵。因此1870年的法军,超期服役,服役七年到二十一年的占了一半。
    
    法国战争部长埃德蒙·勒伯夫元帅

    您可能会说,那法军老兵油子的战斗素质,是不是要高于普鲁士的新兵蛋子?确实是这样。普鲁士军队更像是一所预备役军人的培训学校,只有军官和士官是职业军人,培训毕业的兵转入预备役,这些预备役才是普鲁士军队的精华。现役的这些“新兵蛋子”,相比法军也的确有战斗技能上的差距。另外1866年战争后吞并的几个小邦国,黑森、拿骚、卡塞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图林根、不伦瑞克和梅克伦堡这些“新普鲁士”,以前并没有普鲁士那样完整的兵役制度。因此1870年普鲁士能立即投入战争的这些现役的兵里,三分之一没有经过充分训练,连自己步枪使用和部队的战术都没有怎么掌握。一旦开战,就是法国40万老兵油子对普鲁士30万新兵蛋子,谁会取胜呢?不过,全面战争打起来,普鲁士的40万预备役加50万后备役动员起来,就会对法军形成120万对40万的压倒优势,数量会压倒质量。就像一个德意志军官1869年跟一个法军同行说的那样:“你们可能赢了早上,但是晚上我们可以靠我们的预备役战胜你们。”

    问题是普鲁士在役的30万“新兵蛋子“,能不能扛住法军老兵油子的进攻,给予预备役以及后备役军人足够的时间动员?速度是关键,而普鲁士人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他们天才的总参谋长毛奇将军的创举——总参谋部。打仗当然少不了参谋,参谋们负责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掌握战场动态。不过在以往的战争中,参谋部都是在要打仗的时候,临时拼凑起来的。而毛奇领导的普鲁士军队,将总参谋部变为一个常设机构,平时便挑选军校中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总参谋部中来。参谋们负责制定各种作战方案,在未来的战争爆发之前,便拟出详尽的计划,并经常进行图上演习作业,找出计划中的破绽加以完善补充,给出各种情况下的补救措施。在总参谋部的领导下,整个国家的军队以及同军队相关的铁路运输等部门,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迅速协调行动起来。总参谋部同短期兵役制结合起来,便能充分发挥出普鲁士的潜力,速度或许不再是问题。
    很多法国将军不愿意正视这种数量上的差距,认为有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战争和墨西哥战争经验的法国老兵,会轻轻松松碾压普鲁士的新兵蛋子和匆忙征召起来的预备役。也有人看到了问题,批评法国兵役制度的弊端,说有些法国兵太老了,五六十岁的都有,明显活力不足,另外还酗酒成风,成了兵油子兵痞子。在这种氛围下,新兵也被老兵带坏了。农民宁可花上2,400法郎,也要买个人替他们当兵,您想这招来的兵都是什么素质?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社会渣滓。因为薪水低晋升慢,军官也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位,整个法军的文化程度很低,甚至高级军官也有很多大老粗。

    普奥之战后担任法国战争部长的阿道夫·尼埃尔(Adolphe Niel)元帅,想减少士兵津贴,刹一下酗酒之风,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大批当兵的不干了选择退伍。按说有钱可以招新人顶替他们,但是买人的钱都被皇帝拿来赏赐亲信,或者还赌债了。再加上1860年代法国人口增长停滞,到1870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尼埃尔也想引入普鲁士式的预备役制度,把法国的兵役制改为九年,五年现役四年预备役,要求拨款征召并培训40万预备役人员,这些预备役人员战时集合起来,用于需要的地方。可惜的是,预备役的成型需要几年时间。1868年法案送往议会审议,自由派的议员们最讨厌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咔咔咔就对法案动起了刀子,把他的计划砍成了空架子。普遍兵役制要求征召所有适龄青年入伍,结果1870年只召到9万人,训练了20多天。为了不被“军营的腐败污染”,这些人一年只训练了14天。由于担心拿破仑三世到处穷兵黩武,议会要求这些征召起来的人,不能部署在他们家乡以外,这样动员起来的预备役成了“不动”的地方武装。负责训练军士是从部队上退下来的,武器是军队多年以前淘汰下来的旧货,这也让法军的预备役比起普军的预备役来,简直天壤之别。


    尽管法军认为普鲁士军人不够专业,是一群“律师和医生”组成的队伍,但是普鲁士这些不专业的军人,有一大优势是法军不能比的。普鲁士军人普遍接受过初等教育,能识字会算数,领先法国十年,法国人普及初级教育是1880年代的事儿了。这样普通的普鲁士士兵就能看懂图示和地图,可以接受相对复杂的战术训练。三年紧张的军事训练,给他们灌输了纪律、服从和秩序,让这些人成为合格的后备军人,随时可以奉招重新入伍投入战斗。这些人一旦被动员起来,就是来保家卫国,爱国情绪和主观能动性自然会高于已显疲沓的法军。

    法国兵也有一项技能是普鲁士军不能比的,那就是枪打得准。这一优点让法军觉得一俊就可以遮百丑,打得准就是好同志,不过近代战争比的可不仅仅是枪法。

    普鲁士军官比同级的法国军官要年轻上十到三十岁,您没有看错,就是十到三十岁。法军的军官是从军士开始一级一级升上来的,熬到少尉通常需要十年!因此1870年的法军,中尉的平均年龄是37岁,上尉是45岁,熬到少校平均要47岁,五六十岁还是低级军官的大有人在,这么老的人去带兵打仗,思想如何僵化就不用提了。

    当然法国这种职业军队的做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法军更适合打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拿破仑三世上台以来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双方充分动员起来进行搏命的总体战,比的可就不仅仅是现役军队了。
    
    普军最优于法军的地方,是他们的总参谋部。毛奇将军领导下的普鲁士总参谋部由60位精挑细选的军官组成,这些人从普鲁士战争学院(Kriegaakademie)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精于情报收集和计划制定。1857年就任总参谋长后,毛奇就开始改善普鲁士军队的作战效率。为了加快动员速度,他把普鲁士军队的军费从堡垒上挪到铁路上,把私人的铁路也纳入到总参谋部的掌控之下。这样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的铁路,战时都可以用来运输军队和物资。毛奇也是欧洲最早利用电报通讯的将军,对丹麦的战争和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在柏林的指挥部他就可以利用电报,遥控指挥前线战斗。有了电报,大规模的合围战也就有了可能。《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英克曼之战》,俄军虽然计划完美,但是没有相应的通讯手段,部队一出发就无法协调行动,而现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了。普鲁士军队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在1866年奥地利人临时抱佛脚,匆忙制定对普鲁士作战计划的时候,毛奇就已经开始实施预先经过周密策划的方案,三路进兵在克尼格雷茨包围了动员缓慢的奥地利军队。战后奥地利元帅海因里希·冯·赫斯(Heinrich von He?)在总结教训的时候说:“普鲁士军队充分展示了一支做好准备的军队的战斗力。现在战争进展如此迅速,没有做好准备的军队来不及准备,而准备充分的军队的战斗力,是准备不充分军队的两倍。”为了准备对法战争,1860年后毛奇就把他总参谋部的军官们派往法国各地收集情报。普鲁士的参谋们穿着便服,侦察了法国东部港口,绘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地图,计算了法国西北部每个城镇和地区食品供给的情况。毛奇派驻巴黎的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ldersee)少校,跟拿破仑三世的副官交上了朋友,获取了大量法国军队的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毛奇针对性地制定了对法战争的方案,1869年计划完成,普鲁士军队将分三路“寻找敌人主力消灭之”。

    
    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

    法军完全没有可以与普鲁士总参谋部相比的机构,尽管尼埃尔1868年的《军事法案》(Military Law)也开始向普鲁士学习,但是转型才刚刚开始,三心二意的法国完全比不了毛奇和他的总参谋部。法军中保守势力抵制着改革,论资排辈的基层拒绝军校毕业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战斗经验。学习普鲁士的进程并不顺利,计划、图上作业和演习完全被忽视。1859年法军参加“解放意大利”的对奥战争,军队竟然没有地图。1867年卢森堡危机的时候,将军们也发现给他们的德意志地图,居然是三十二万分之一的,而普鲁士军手里的法国地图是八万分之一的。1868年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Fran?ois Achille Bazaine)元帅接到拿破仑三世的命令开往德意志边境,巴赞要当地的地图,一直没有结果。
    http://img3.laibafile.cn/p/m/305495767.jpg阿道夫·尼埃尔元帅
    法国也缺乏一位像毛奇这样强有力的人物,尼埃尔的确是一位卓越的具有改革意识的将军,1869年拿破仑三世也考虑让尼埃尔担任普鲁士式总参谋部的领导,但是随着尼埃尔在胆结石手术中去世,法国军事改革便没有了下文。到1870年,法国还是没有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的职责落在了名义上的军队最高统帅皇帝本人身上,皇帝依靠他的助手巴塞洛缪·勒布伦(Barthélémy Louis Joseph Lebrun)将军和战争大臣勒伯夫同军队联系,而勒布伦的太太跟普鲁士人交朋友,透露了大量军事信息给了普鲁士人!

    组织和战略上法国陷于被动,那部队战术层面上是否主动呢?
    上篇《总参谋部》里面咱们分析法国军队和普鲁士军队在战略层面上的优劣,本篇再从武器装备和战术上比较一下两军。1870年在步兵、炮兵和骑兵领域里,理念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采用了后膛装弹的德莱赛针发枪(Zündnadelgewehr),而奥地利军队还使用前膛装弹的步枪。当时的步枪没有弹匣,都是装一发子弹打一枪,这样采用后膛装弹步枪的普军,可以在卧倒或者蹲伏状态下装填子弹,而采用前膛装弹步枪的奥地利士兵,只能把枪立起来从枪口把发射药和子弹送进去,装弹速度要慢很多,还不好隐蔽。这个优势让普鲁士步枪的发射速度,是奥地利步枪的四到五倍。奥地利人每打一枪,普鲁士人可以打四五枪,最后造成的伤亡比也是四五倍。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军的命中率仅是1:250,也不算高,但是因为火力密度大增,给奥地利军队造成巨大的杀伤,以至于奥地利迅速要求停火,这也是拿破仑三世来不及进行干预的原因之一。
    
    当时奥地利军的另一个问题是,依然采用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密集队形,这在火力密度大增的1860年代,招致重大伤亡并不意外。那之前1859年同法国的战争,双方都还采用这个模式。所以法军若是真的干预的话,可能也会遭受类似奥军的严重伤亡。为了应对这种新形势,1867年拿破仑任命尼埃尔为战争大臣,给了他极大的权力来进行军事改革。
    
    尼埃尔的第一个成果是新式步枪。安东尼·夏塞波(Antoine Chassepot)和他的工程团队,抓紧研制出新式后装步枪装备部队。法国的这种新式的夏塞波步枪,大大优于普鲁士军队仍在装备的德莱赛步枪。普鲁士的德莱赛步枪因为是后膛枪,有一个枪膛闭锁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枪膛密封问题,密封不好后面漏气会伤着自己。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普鲁士人降低了膛压,这样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牺牲了射程。德莱赛针发枪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码,有经验的射手才可以做到600码,就是这样漏气风险依然存在。而法军新式的夏塞波步枪却不会,夏塞波步枪设计合理并带有橡胶密封圈,这是来自印度支那橡胶种植园的产品。因此夏塞波步枪有效射程达到1,000码,最大射程可达1,500码。其次普鲁士步枪的膛压低降低了子弹的初速,导致威力降低,经常的结果是能把人打伤而不是打死。此外法国夏塞波步枪轻巧,便于操作,一分钟可以发射8-15发子弹,这又高于普鲁士步枪4-5发子弹的水平。1866年战争中领先的普鲁士步枪,到1870年的时候就显得落后了。夏塞波步枪的口径小是11mm,德莱塞步枪是14mm,这也是一个优势。口径小意味着子弹轻,子弹轻意味着步兵携带量大。法军每人可以带105发子弹,而普军最多70发。
    骑兵在各国军队中一直都是贵族一般的存在,因此也最抗拒改革。其实从1840年代开始,由于步兵武器的进步,骑兵向装备来复枪的步兵冲击,就已经是一种自杀行为了。对《克里米亚战争》中著名的《轻骑兵冲锋》,法国人现场观感就是“看起来很美,但是找死”(c’est magnifique, mais ce n’est pas la guerre)。但是不论法国还是奥地利的骑兵仍然因循守旧,恪守拿破仑时代的战术。1859年战争和1866年战争骑兵大都打了酱油,1866年7月3日,2个重骑兵师的奥军企图迟滞追击的普鲁士步兵,结果差不多成了英国《轻骑兵冲锋》的重现。在步枪和炮火的打击下,还没有接近普军,三分之一就非死即伤,迅速崩溃。事实证明,骑兵的“肉墙”难挡近代枪炮的火网。
    
    1866年时候的普鲁士骑兵还不如奥地利骑兵,毛奇觉得他们在未来的战场上,不再是一支有效的突击力量,于是对骑兵进行了大量改革。毛奇取消了那些过时的带着胸甲的重骑兵,让骑兵轻型化,并且不再是一支独立作战的部队,主要任务改为侦察和骚扰敌军,隐藏本方的作战意图。行军的时候走在步兵的前面进行侦察,或者跟在步兵的后面进行掩护,看起来更像现代骑兵。当然现代已经没有骑兵,全部机械化了。

    以往的骑兵都是盛装,普鲁士骑兵开始普通着装,军马也不需要自己购买,而是由国家统一配发。这带来一个意外的好处,普鲁士骑兵军官显得更加英勇无畏,就像一个英国军官说的:“一个英国军官骑着花200个金币买来的马,可不敢这么勇敢。”

    普奥之战过后,普军要求骑兵军官学习法语,为未来的普法战争做准备。

    法军也意识到骑兵的战术需要改变,但是并没有做出行动。1870年投入战争的时候,同1859年时候一样,还是华丽的盔甲。尼埃尔短暂的战争大臣生涯中,也没来得及解散42个重骑兵中队。在1870年代武器达到的4公里射程中,骑兵已经是没有冲击力的兵种了。

    俾斯麦修改后的埃姆斯电报,对法国公众舆论产生了如他所期望那样的影响。法国外交部长格拉蒙特说他觉得“刚刚收到一记耳光”,而反对战争的梯也尔被“叛徒”和“普鲁士人”的骂声淹死了。拿破仑三世的总理埃米尔·奥利维尔宣称,法国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将“轻松地”接受这一使命。1870年7月15日,法国投票通过对普鲁士宣战的决议,四天后,法国对普鲁士正式宣战。而南德意志各邦也正如俾斯麦预料的那样,站到了普鲁士这一边,一切尽在俾斯麦的谋划之中。

    戏台搭好大幕拉开,十九世纪后期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陆军即将展开对决,战斗将如何打响呢?
    法国正式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宣战在法国引发了巨大的爱国热情,人们涌上街头欢送着出发的队伍,高呼着:“打到柏林去,干掉普鲁士!”全国各地都呈现出这样送的景象,穷乡僻壤的火车站台上,人们把酒塞进满载士兵的火车车窗里,让他们教训一下“方脑袋的德意志人”。

    不过战争可不是光凭着一腔热情就可以取胜,还需要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正如咱们前面分析过的那样,对法军来说宣战之后最重要的是速度,部队抵达前线并且投入战斗的速度。眼下他们对普军有着数量上的优势,然而几周以后情况将发生逆转,那时候普鲁士庞大的后备役就会动员起来,法军需要在普鲁士人充分动员起来之前,解决战斗。尽管法军也有休假人员归队的问题,往前线的运输也是一片混乱,法军的参谋人员认为法军可以在十四天内在前线展开,而普鲁士需要七周才能动员起来。普鲁士人要留些部队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备法军可能的海上登陆,还得在西里西亚留下部队防备奥地利的报复,这也是拿破仑三世敢于同普鲁士开战的底气。

    至于具体的行动,法军虽然没有普鲁士那样的总参谋部,事先就拟好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大体上的战略构想还是有的。1867年卢森堡危机的时候,尼埃尔元帅便草拟了一个从蒂永维勒(Thionville)出发,直插普鲁士莱茵兰的特里尔(Trier),把普鲁士同南德意志分开的进攻计划。1868年,拿破仑皇子的老师夏尔-奥古斯特·弗罗萨德(Charles Auguste Frossard)将军,又提出了一个纯防御的方案,把三支法国部队部署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梅斯(Metz)和沙隆(Chalons-sur-Marne),利用他们的步枪优势击退入侵的普鲁士军队。1870年2月的时候,奥匈帝国陆军元帅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et)大公访问法国,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是奥国皇帝约瑟夫(Franz Joseph I)的叔叔,参加过1866年的战争,恨死了普鲁士。复仇心切的奥匈帝国元帅看了弗罗萨德的方案后,口头表示愿意配合法国。于是在巴塞洛缪·路易·约瑟夫·勒布伦(Barthélémy Louis Joseph Lebrun)将军的支持下,弗罗萨德方案被采纳,法军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部署在梅斯、沙隆和斯特拉斯堡。部署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军,准备同奥匈帝国一起“解放”南德意志。

    
    普法战争形势图
    @逍遥浪客_剑心 2021-10-24 11:49:40
    顶上
    -----------------------------
    谢谢,继续:

    依照这个方案,法军的主力莱茵军团开始向梅斯集结,作为在梅斯法军资历最深的元帅,巴赞受命暂时统领法军在梅斯的所有部队。不过对向那里集结的19个师的步骑兵,没有来自巴黎的命令,巴赞不准采取任何主动行动,一切都要等到皇帝本人到达之后再说,拿破仑三世要“御驾亲征”,重现拿破仑家族的荣耀。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第一军进驻阿尔萨斯,准备配合奥匈帝国军队解放南德。康罗贝尔的第四军留在沙隆,按照法国勒伯夫的说法,是“为了防止普鲁士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直到普鲁士放弃通过比利时入侵的计划,然后再命第四军前往莱茵河。

    7月24日拿破仑任命勒伯夫和勒布伦为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让巴赞元帅感到不快,这样巴赞就要接受勒伯夫和勒布伦发出的命令了。在法军的元帅里面,论资历巴赞数一数二,而勒伯夫只能排名第十,在讲究论资排辈的法军里,显然不是一个能让巴赞乐于接受的安排。
    
    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元帅
    跟拿破仑三世很多依靠裙带关系获得升迁的将军不一样,巴赞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得到晋升。20岁从军,两年后升为少尉,39岁成为上校,44岁时因率军参加攻克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而晋升为少将,成为法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863年巴赞被派往墨西哥,打败了支持总统贝尼托·华雷斯(Benito Pablo Juárez García)的墨西哥军队,一时成为法国的英雄,第二年晋升为元帅。

    不过虽然打败了墨西哥的正规军,但是巴赞一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游击队,让墨西哥战争成了法国财富的无底洞。1866年法国人扛不住了,议会要求取消耗资巨大的“墨西哥冒险”。1866年底拿破仑三世不得不命令巴赞从墨西哥撤军,把法国人扶持起来的墨西哥皇帝,可怜的马西米连诺一世(Archduke Maximilian)丢给了墨西哥人。
    @默默and尼莫 2021-10-26 12:38:10
    法国两个军对普鲁士三个军吗?这个时候阿尔萨斯洛林还是法国的吗?
    -----------------------------
    那时候的军不是固定编制,其实在欧洲,师是基本单位,军按照作战情况编成,可以有不同数量的师,所以法军编成两股两个军,跟普军分成三股,编为三个军,都是根据作战需求来的。那时候阿尔萨斯和洛林还都是法国的,继续:

    1867年3月巴赞带着最后一批法国部队回到法国,回国以后巴赞发现好像不对劲,皇帝为了推卸责任,通过内阁成员和报纸,把战争不利的责任推到他的头上,这让巴赞非常不高兴,巴赞干脆辞职不干。为了安抚巴赞,1868年拿破仑三世让巴赞担任法国第三军军长,1870年让他指挥精锐的近卫军,不过巴赞仍然不能释怀。看起来巴赞情商挺低的,不知道皇帝需要一个背锅侠。要不皇帝咋都喜欢佞臣呢?关键时候能为皇帝分忧。

    那您可能要问,拿破仑三世为啥不干脆就让法国最有名望的将军,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个不成。您想巴赞连为皇帝背个锅都老大不满意,一直耿耿于怀,到时候能对军事上一窍不通的皇帝俯首帖耳?这样如何能实现皇帝的“亲自指挥”?所以得把这些刺头都外派出去,身边放几个听话的家伙,方能定于一尊。

    于是法军采取了这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部署,咱们前面说过,法军的优势在于优良的常备军,而普军的优势在于素质高超可以迅速动员的预备役和后备役。为了充分发挥优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法军应该尽可能早地主动发起对普鲁士的进攻,用自己的现役部队击败普鲁士,不给普鲁士人充分动员起来的机会。同时也只有法军进攻,切断普鲁士同南德意志的联系,南德那些尽管已经跟着普鲁士对法宣战的三心二意的邦,才有可能倒戈支持法国。指望奥匈帝国帮忙纯属一厢情愿,《普奥战争》那篇里咱们说过,哈布斯堡王朝已经意识到对自身最大的威胁不是普鲁士,而是自己内部的民族主义,因此向统治下的匈牙利人进行了妥协,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变成了奥匈帝国。匈牙利人跟普鲁士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阿尔布雷希特元帅在新生的奥匈帝国朝廷影响不大,1870年奥匈帝国没有入侵普鲁士或者南德意志的想法,因此基于这个设想把前线的法军再分成两个部分,就毫无意义了。法军这样部署,还会被天然屏障孚日山脉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给自己带来极大隐患。

    现在是法国人占有先手优势,需要集中兵力,尽早发动攻势从南北德之间楔入德意志,而不是分兵布防等着敌人来攻。

    
    7月28日 “御驾亲征”的拿破仑三世,带着十四岁的儿子乘上皇家列车前往梅斯,留皇后欧仁妮在巴黎摄政。由于担心民情巨变,拿破仑三世任命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Achille Baraguay d’Hilliers)为巴黎卫戍司令,给他留下15,000人的军队,一旦有反对皇帝和战争的起义爆发,可以迅速采取镇压行动。这个时候距离宣战已经有了10天,真正的战斗还没开始,拿破仑三世或许已经后悔他的决定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潮开始消退,本来就不喜欢皇帝的巴黎人,对任命皇后摄政也是颇有怨言。

    到达梅斯后,拿破仑三世从巴赞手里拿过莱茵军团的指挥权,让巴赞去统领第三军,他要亲自领导法国这一支最大的部队。没办法,谁让咱名叫“拿破仑”呢?顶着“拿破仑”的名号出征,他不能让巴赞和麦克马洪这些成名的将领抢了他的风头,让波拿巴家族打酱油。再说了,老婆说了不打一仗,不打个胜仗咱儿子如何能顺利继承皇位?

    真是“民选皇帝”的悲哀,你看上帝选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可以放手让毛奇来指挥战争,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办。

    当晚拿破仑三世召开军事会议,会上拿破仑三世和他的参谋长们,请巴赞对未来的战斗部署提些建议,巴赞表示没什么可说的。巴赞本人是个泥腿子将军,战略规划本就不是其所长,可能没考虑过宏观战略构想,不过心中不悦,不想给皇帝和他的参谋长们帮什么忙,也是实情,一时让会议有些冷场。
    中间差了一段发不出来,只好请大家去草根的微信公众号去看了,继续:

    尽管第一支前往阿尔萨斯和洛林前线的法军部队还算井然有序,但是很快步兵骑兵炮兵以及他们的装备马匹还有给养,就把法国不多的几条铁路线给塞得满满的了。相比于普鲁士,法国缺乏足够的通往法德边境的“战略铁路”。法国只有四条从中心城市以及工业中心通往边境的铁路,分别是巴黎-色当-蒂永维勒、巴黎-梅斯-福尔巴克、巴黎-南希-阿格诺和贝尔福-斯特拉斯堡的铁路,第五条凡尔登-梅斯的铁路还在建设中。即便是现有的这四条铁路,大部分还是单线,这就意味着一次只能向一个方向运输,而不是两列火车对开,运输能力大打折扣。

    缺乏常设的总参谋部的协调以及事先周密的计划,法国向前线的运输一片混乱。有的骑兵部队人到位了,马匹还在后方,大炮运到了前线,炮兵还在家里。一个原本有9,100人的法国师,动员七天后只有6,500人被运到前线。步兵倒也好,夏斯波步枪可以随身携带,但是弹药是分开来运输的,到了前线的步兵发现没有子弹。这都快7月底了,法军只在梅斯集结起来装备不全的10万人,根本没能达到计划要求最低限度的15万人。而在斯特拉斯堡方向只有4万人,远远不是预计的10万人。

    在沙隆的预备队情况更加糟糕,康罗贝尔第四军的四个步兵师只到了两个,野战骑兵和炮兵都还在路上。海军就更甭提了,一线的9,000海军陆战队在放假,余下的2万海军陆战队,要到8月底才能做好战斗准备。宣战的时候,地中海舰队的很多舰只在马耳他访问。以当时的通讯条件,光把四散分布的舰只集中起来,就需要花上很多时间。

    不过尽管组织动员工作不利,拿破仑三世本人都来到前线了,总要做点儿什么吧?做什么呢?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13 16:16:31  更:2021-11-01 12:24:0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