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诸子百家史话(连载-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诸子百家史话(连载-版权所有)[第1页]

作者:ty_田舍郎495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很久之前,就想写一点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但一直由于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前些天还在天涯上发了一个帖子,但也是仅有个开头,没有结尾。
    本人,一个85后,细数之下,参加工作也有十余年了,工作之余爱好读书与历史,之所以,有这个想法,起初是由于自己对诸子百家这段历史感兴趣。
    伟人说:“读史使人明智。”
    现在社会,总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到迷茫与困惑,当我们陷入到迷茫、困惑的时候,或许应该想一想,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在文明萌发之初,诸子百家,这些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们,一定也曾向我们一样迷茫、困惑过,也曾走过我们同样的路,他们的追求,和此时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诸子百家的历史,是如此的遥远,很多东西,我们看来,已经有些晦涩,但他们的思想,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但当前市面上讲述诸子百家的故事的书籍,要么过于高深,仿佛白云横空一般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要么过于晦涩,流于无穷无尽的追根溯源,让人一头雾水;要么过于戏谑,将深刻的文明萌芽演绎成传奇故事,根本无法承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这些光辉灿烂的思想,
    因其内涵深刻,所以彰显厚重;
    因其大道至简,所以看似平凡;
    因其源于生活,所以不显高远。
    很显然,这样的思想,不适合采用太过于高远、太过于晦涩、太过于戏谑的语言去表述,田舍郎非常希望,采用一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不卑不亢、不疾不徐、不骄不躁的去描述诸子百家学者的思想,还原他们成长的轨迹,带领读者去领略那些思想中所蕴含的辉煌灿烂的智慧光芒和对真理不断求索的苦心孤诣,将诸子百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量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正是有着如上的考虑,田舍郎踌躇再三,正当不知该如何动笔之时。看到易中天先生讲的《诸子百家》,遂喜出望外,大家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拜读良久之后,感觉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心中有感,便想陆陆续续写些文字。
    于是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很多书籍,总感觉种种文章,要么过于专业,晦涩难懂,流于考证,要么过度追求网络化、娱乐化,将诸子百家厚重的历史,演绎成小说故事,或流于形式,或过于戏谑,失去了历史的厚重,缺乏对内涵的挖掘。
    事实上,田舍郎在这里想要讲述的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我更加希望这个故事最终展现出来的像是一个传奇,从历史上一个平凡的老人开始,曲径通幽,渐至落英缤纷。正在无可奈何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一个个学派的兴起,一个个思想的提出,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刚刚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魄,却突然风云变幻,走向衰落;有的看似温文尔雅,却也不乏霹雳手段,令人目瞪口呆,有的奇思妙想迭出,看似奇谈怪论,细纠之下却寓意深刻。
    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征伐,每个学派都在从自己的对手那里吸取着养分,每个学派都在挣扎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挣扎、思考、辨析,最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好了,各位观众读者们。
    你们,准备好了么?
    现在,感兴趣的大大们,请跟随田舍郎的笔触,走进历史的隧道,寻幽文明的源头,去倾听、感受、领悟、寄托,享受我们的文化盛宴吧!
    之前,发过一个同名贴,由于自己的疏忽加之工作繁忙,很久没有登陆天涯。几乎将之前发过的那个同名贴给忘得一干二净。
    今天,再发一下,希望对诸子百家历史感兴趣的网络大大们,多多关注。
    多提宝贵意见。
    这个帖子,本人会坚持更新。
    第一章: 黄金时代
    公元前454年,周王朝的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自从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以来,周礼就是这个王朝最辉煌的创造,就绽放着黄金般璀璨的光芒,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上到天子王侯,下到奴隶平民,无不在它的光芒笼罩之下。如果说整个王朝是那庄严雄伟,流光溢彩的恢弘宫殿,那周礼就是支撑着这个伟大宫殿的坚实地基。巍峨雄伟的周王朝,自从有了周礼,就有了万世不朽之基,令人不禁想起神话中的天庭众神在昆仑山顶那亘古不变的宫殿。但又有谁会想到,这震撼人心的壮丽,却是斜阳投射在庞大帝国土地上最后的余晖......
    第一节:赫赫宗周
    时间:公元前1130年
    地点:牧野战场
    此时的牧野战场一片哗然。
    商王帝辛有两点没有想到:
    一是帝国的军队远程东夷伤亡惨状,而此时看似温顺的西陲小国周,居然会反叛。
    二是在西周大军压境之下,仓促武装起来的三十万奴隶,阵前倒戈。
    这两点,直接导致了,西周,这个曾经匍匐在商王朝威严之下瑟瑟发抖的小国的士兵,正如潮水一般涌入商王朝的国都—朝哥。
    商王帝辛(商纣王)看着不断涌向鹿台的士兵,绝望的点燃了熊熊大火,跳入鹿台,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大雨不息,帝辛保留了同自己的先辈们一同奋斗的商王朝一同选择了保留最后的尊严。
    此时的周武王意气风发,站在殷都的大门,看着自己的士兵向雨水一般涌进大门,他知道,这个天下将要是自己的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周武王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这么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殷商就这么倒下了?而自己,在殷商这个倒下的巨人身体上成长起来的王朝,自己即将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王朝,自己将成为这个天下的主人,成为天下万民的主人。
    看着跳入熊熊燃烧的鹿台,作为帝王,他莫名的对帝辛有一丝同情,但他很快就将这份同情抛在了脑后,帝辛这个人周武王是知道的,商汤有天下600多年,传承了31位国王。王朝走到现在,已经是危机四伏,虽然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他耗费巨资建立鹿台、钜桥、造酒池肉林,使得国库空虚,重要的是他崇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奸佞臣子,妄杀害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
    如果不是这样,武王知道诸侯国不会对商王朝丧失信心,而自己也未必有机会,趁着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时,一战灭商。
    然而。
    胜利就是胜利。
    这是西周的胜利。
    这是武王的胜利。
    更是新旧交替的胜利。
    从今天开始,西周将成为这个天下共同的主人,他,伟大的周武王,将会成为这个天下唯一的王,而他也将带给天下最大的变革。
    这一年,周文王刚刚去世6年,周武王35岁,正是意气风发,而作为未来周王朝守护者的周公旦只有10岁。
    周武王知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与自己父亲的努力,与文武重臣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文王开始重用吕尚、散宜生、南宫适等贤明的臣子,使的周部落国力日强,对外强大的宣传,调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诸侯国心中偏向自己,最终选择了在商王朝面临困境的时候,袖手旁观。
    周武王想着商王朝一直标榜的“天命”二字,心中不禁冷笑:或许真有天命吧,但帝辛却不知道,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天命岂是不可改的?
    此刻的武王,意气风发,丝毫并不担心自己的王朝会走向末路,有着如此多文臣武将的他,他希望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将规范着人心、规范着天下运行的秩序,而自己的王朝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此刻一直到永远……
    周武王有这个信心,不是对人心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文臣武将有信心,智慧如姜尚、贤明如散宜生、勇猛如南宫适,这么多杰出的人,必然能够设计出,一整套最合适的制度,来保证自己的王朝,永远享受这浩然天命。
    果然,在王朝建立之后,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设计了一整套制度,确保周王朝的延续,确保诸侯国永远忠于周天子,确保周天子的天命永不可改。这套制度就是周礼,并将周礼镌刻在了禹王所铸造的九鼎上,武王相信周礼将像九鼎一样,也将照耀着周王朝的辉煌直到永远。
    周礼,也称礼乐制度,是周王朝吸取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所设计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经历了800年的风雨,礼乐制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礼乐制度第一个核心就是把人当人。
    作为现代人我们很难理解,看似简单“把人当人”四个字所蕴含的石破天惊、开天辟地的变革、进步与勇气。
    周礼“把人当人”的背后,隐藏这一个可怕、血腥、野蛮的事实,那就是周礼之前“把人不当人”。
    在殷商600年的时光里,崇尚鬼神是贵族的共识,特别敬重鬼神,敬重到了“不把人当人”的地步。殷商有两个制度,第一个是人牲,就是把活人杀了去献祭,第二个是人殉,就是人死后杀活人去陪葬,不但杀奴隶、平民也杀、贵族也杀,如果是举行最大的祭祀活动或者王死了,那是一定要杀贵族的。尽管周礼的制定,并没有完全消除人牲和人殉制度,但在周人心目中建立起了一个认识,人牲和人殉是不对的。
    礼乐制度第二个核心就是:把神当人。
    什么是神?这里讲的神,绝对不是小说演义里拥有无边法力,可以轻易改天换地的神仙。
    而是指的上天与天命。
    这点在现代人看来,也很难理解,但在文明初期,上天和天命是每个封建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时文明尚处萌芽阶段,科学尚未显现威力,人们眼见周遭世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诸般奇异之事,决非人力所能为,所能抵挡,遂以为九天之上,有众多神灵运转万物,周遭大地,有人间帝王受命于天;九幽之下,有阎罗殿堂掌控生死。
    天命之说,深入人心。
    这样就给西周王朝出了一个难题。
    一个统治法理的问题,殷商统治时期,深入人心的天命、鬼神还要不要?
    如果不要,庞大王朝的统治就没有了依据,人心的统治就没有手段,一旦人心思辨,王朝的崩溃也就能够预见。
    如果要,天命原本是殷商王朝的,为何会由周人统治呢?
    周礼创造性的“把神当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天命原本是夏王朝的,但夏犯了错误所以天改变主意将天命给了殷商王朝,但600年后殷商也犯了错误,所以天命现在在周王朝手中。
    将高高在上的神,赋予了拟人化的性格,天命向人一样是会犯错的,会改变主意的。这样就解决了,在愚昧时期统治的法理问题。
    礼乐制度的第三个核心是:以人当神。
    周礼将以神为本变为以人为本之后,需要创造一个新的介质来凝聚族群的而力量,因为此时的外界一片蛮荒,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生存,只有将人心凝聚一处,才能在恶劣的自然中生存。
    周礼确定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也就是圣人。最早的圣人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大贡献,第二是有大发明,如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后来再加上周公、孔子。{大禹治水呀,周公制礼作乐,大发明嘛;黄帝发明了车子(传说了);神农尝百草(传说了)},后世对周礼崇拜有加的儒家,曾经这样定义过圣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所谓圣人,就是人当中最有道德的,道德楷模。后来增补的那些圣人,诸葛亮,鞠躬尽瘁;关云长,义薄云天;岳武穆岳飞,精忠报国;被我们树为圣人,树为榜样的无一不是道德的楷模。
    而自从周礼制度将人当神,有了圣人崇拜之后,中华民族从此没有了宗教情节,没有宗教也就没有宗教意识,宗教所起的凝聚人心,劝人向善的作用等都有圣人崇拜代替了。
    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制定的这三条核心原则,为周礼制度大牢了坚固的地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殷商带来的压抑,人的事情,交给人来做,满天神佛,请你走开。
    这样。
    人与上天的关系,从对上天的绝对遵从,变成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转僖公5年》引《周书》},天命不讲感情,谁有德就会得到它的帮助。
    人与神的关系,从神明主导人类发展,变成了“福祸无门,为人所招” {《左转襄公23年》},福祸没有一定的规定,你做得好,你想有福就有福,做的不好你招祸,祸就来了。
    感谢周武王、周公在胜利面前,依旧保持着足够的理智与冷静,他们对天命的重新阐释,对人与上天关系的而重新梳理,对人与神关系的重新界定,将殷商以来“以神为本”变成了“以人为本”。
    从此之后,诸天神明的祭坛变成了人类的舞台,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人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鬼神存在么?祭祀的时候你就当他存在,实际上是已经不信了,但是又不能公开说无神论。
    后世的儒家,完全继承了周礼的这套说法,在面对鬼神与生死的问题时,儒家选择避而不谈。儒家的这一套做派,被墨子批判为伪君子,明明不信,却要去搞祭祀,还不能说。对此,孔子的解释是:我们举行祭祀,主要是捷鬼神来凝聚活人,当我们祭祀神灵的饿时候,大家在一起就团结起来了,祭祀是用来表达心意表达敬意,寄托哀思。祭祀不是目的,团结世人这才是目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论语雍也》”}。
    周,原来只是商朝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年代,两代帝王努力下,励精图治,不断扩大影响力,终于联合其他诸侯与部落,取商而代之,成为中原各国的共主。
    但是,必须看到,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打败商纣王,是依靠了诸多受商朝压榨的诸侯部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在盟津大会诸侯,商量讨伐商朝的大计,与会诸侯多达八百人。没有这些盟友的支持,单靠周的力量,完全不可能与商朝抗衡。
    牧野一战无疑奠定了商朝灭亡的基础。但是,牧野之战并非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是仅仅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一战定胜负,虽然简单快捷,但也意味着,商朝虽然灭亡,它的贵族势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损伤,对于周政权来说,仍然是一个极具威胁的群体。
    为了解决这一威胁,周王室除了分封了一大批同姓诸侯国,还将一批异姓贵族分封到新的土地上,用以加强对商朝遗民的监控。
    对于投降的商朝贵族,周王室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一是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封为宋国国君,使其仍然祭祀商朝的祖先,以安抚商朝遗民;二是将商朝的士族交由姬姓诸侯带到封国去,使其成为这些诸侯国的“国人”,甚至卿大夫阶层。这样既可以消除他们聚居在一起的威胁,又可以被姬姓诸侯所用,成为诸侯国政治与军事的支柱。
    而周礼制度,保证了西周的稳定与繁荣。
    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继位,周公开始辅政,他所奠定的周礼制度,成为这个新生王朝最辉煌的建筑,建造了一做堪比满天神佛的华丽殿堂的伟大建筑,将持续永远。
    周礼制度,这个周王朝无数智者的智慧的结晶,起初由伟大的文王厚积薄发,奠定了它坚实的根基;伟大的武王将它发扬光大,建造了他巍峨的主体;最终,由同样伟大的周公为周礼制度封了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新的时代,从神到人的时代,一个后世眼中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哈哈,我也是好久不来天涯了。
    自己写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多提提宝贵意见。
    第二节 黄金时代
    引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神话时代,是一个神话与历史相互交织的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文明逐渐从神话走向历史,偃师造人,穆王驾车东游昆仑等看似神话的故事,充斥在史书之上,让这个时代闪烁这黄金般迷人的光泽。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没有纷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所以称之为黄金时代,就在于那个时代,武王和文王的余晖还没有落下,周礼这个伟大的创造,还发挥着它令人叹服的威力,在国与国、君与臣、平民与奴隶,甚至于在所有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发挥着统治人心的力量,暴力只能征服人类的肉体,但是伟大的周礼,却拥有着统治人心的力量。
    正文:
    周礼制度设计的巧妙,并且同三个配套制度相互配合,构成了统御人心的力量。周礼制度的核心有三种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
    所谓封建制,就是封土建国,周天子将天下分为几个国家,将国分封给诸侯,这叫建国;诸侯再将自己的国再分,分给大夫,这叫立家。从此天下,分为了三个层次:天下,国,家,对应有三种贵族:天子,诸侯与大夫,权利层层下分,这就是封建制。
    所谓宗法制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规定贵族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有很多侧室,这些侧室叫做妾,但妻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例如妻家和夫家是亲家,是婚姻关系,但妾家就不是。再比如,夫妻两个坐下吃饭,妾是要站着的。
    第二叫做嫡长子制。一个男人虽然有很多个老婆,但他必须确立其中的一个为大老婆,也就是嫡妻,又被称为正妻或正室。嫡妻之外的老婆,一般叫做庶妻。当然,嫡妻的确立也不是单凭男人个人的喜好,一般是以女子娘家的地位为依据来确立。这个男人所生的一大堆儿子中,第一个有权继承他全部家业的,是嫡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嫡长子。而庶妻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龄大于嫡妻所生的儿子,也只能排名于嫡妻所生的儿子之后。如果嫡妻所生的儿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担任世子,或嫡妻不能生育,则考虑由庶妻所生的儿子继承家业,但也要根据其母亲的身份,择其贵者而立之。由此解决了,上到国王、下到庶民家庭财产继承的问题。
    第三个叫父家长制,就是这个家族的长房,长孙是当族长的,在家里面是当家长的,在国里面是当国君的。如果是周王国的那就是做天子的,这叫父家长制。
    父家长制,嫡长子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合起来叫宗法制。
    而周公非常巧妙地将封建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了。
    他说:我们天下就像一个家族,天是我们共同的父亲,嫡长子则是天子。所以,天下是他的。其他的次子庶子则是诸侯。同时,每个诸侯又是他这个国的嫡长子,这个国里的次子、庶子再封做大夫。大夫再分为士。这样,贵族的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就齐了,整个天下变成一个家族,这个制度就叫做“家天下”。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便是这个意思。
    既然整个天下是一个家庭,那么就可以实行礼乐制。
    这些远远都超过了今天我们对礼的认知,毫无疑问,周礼便是今天所有礼仪的祖宗。
    当然,乐的直观作用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但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秩序,孔子听乐,三月不知肉味。
    礼乐,合在一起,就是文明,无与伦比的文明,教天下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礼数的人。
    因此,周礼制度先用宗法制、和封建制将天下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然后用礼乐制要求这个家里的所有人,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
    第一相亲相爱,这是仁;
    第二互帮互助,这是德;
    第三长幼有序,这是礼;
    第四其乐融融,这是乐。
    这个制度精巧而严密,数百年周礼,深入人心,华夏主体民族正式成形,真正让华夏文明成为礼仪之邦,“华夷之辩”的思想也开始逐渐形成了,堪称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周王朝,更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联盟,其中包括很多国家,周王国,然后下面有宋公国,齐侯国,郑伯国,楚子国,许南国,就是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这些国家是独立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它独立的程度也不一样,越到后面越独立,但它是相对独立国家,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国家元首,政府,军队,财政,而且这些国家的内政周天子是不能干涉的。
    这个天下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一个国家联盟。这个国家联盟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天子。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然后在名义上,周天子把天下分给了各个诸侯。每个诸侯建立一个国,这个诸侯就是国君,然后这个国君又把国再分下去分给大夫就叫家。所以当时是这三个层次的结构:天下,国,家。这些国呢都是独立主权国家。这些国的内部的行政事务都是由国君自己来主持的,天子是不干涉的,但大家尊奉一个共同的君主就是天子,就是共主。这是西周封建时候的情况。
    诸侯国国君们,便是诸侯。所谓诸侯,诸就是多的意思,诸多的侯尊奉共同的主,这是典型的“众星拱月”结构。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国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国家。这种封建结构,好比一家总公司在各地开设了数十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各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正常情况下,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干涉。但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各诸侯国均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诸侯国还对天子负有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对于不服从领导的诸侯国,周天子还可以派兵攻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其他诸侯出兵协助进攻。
    周朝的统治者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的军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有六军,大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有二军,小诸侯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
    在周礼制度的照耀之下,周王朝会象亘古不变的星空一般,文王、武王将如太阳一般辉映万世。
    然而,白云苍狗,世事难料,站在历史的下游,我们可以依稀看到黄金时代的影子,从这些影子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周王朝,这个神话与历史交织不分的时代的辉煌。
    三代之治的辉煌,似乎都在这史书中的一行一行的记载着上,虽然已经随着是的烟云模糊不清,但是谁又能否认,当年的辉煌呢?让我们看看,史书上对于西周的记载吧。
    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与西王母同游昆仑……
    穆王西巡昆仑,遇偃师造人……
    穆王征伐犬戎……
    造父驾车,日驰千里……
    这个时代,神话与历史交织不清,这些在后人看来,看似神话的故事,堂而皇之的记载在帝王的起居注、正统的史书之中,为那扑朔迷离的历史,又盖上了一层薄雾,穿过重重迷雾,让我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看也看不清楚,理也理不明白,只盼上天能够赐予一双慧眼,将这历史说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面向这样的神话一般的辉煌,我们更能理解,孔夫子对周礼制度的崇拜与热情,那不是对一种制度的渴望,而是对制度背后的繁华与盛世的渴望。只有当孔夫子,看着西周末期,诸侯征战不休,而又束手无策的时候,这种渴望变得更加的迫切,它就像一个永远追逐不上的美梦,一直萦绕在孔子的心间,这就是黄金时代的魅力。这个时代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他是一个大写的时代,那个时候,即便是贵族世袭,也必须要能够即席赋诗言志,必须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任谁都会看不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一望无际的长江之水,从天上而来,奔流下东而去,最终要奔向汪洋大海,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西周王朝的的命运,也不可避免的随着泥沙俱下,这其中,固然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图力挽狂澜,恢复周礼的统治,但更多的是隐藏在人心最深处那些对财富、权利近乎偏执的欲望。
    在这欲望的滚滚洪流冲刷之下,周礼看似坚不可摧的、流光溢彩的恢弘大厦,被冲击的锈迹斑斑,只剩下断瓦残垣,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野心、欲望,在此后的200年里,将这众神宫殿一般的煌煌大厦吞噬一空。
    上一节主要讲“周礼”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
    谈到周礼,就不能不提周公,顺手从百度上搜了一张最符合作者心中周公形象的图片。
    
    但是百度用周公做关键词搜索,最多的确实周公解梦的词条、网页、介绍。
    令人不由的感到一丝无奈......
    今天田舍郎面临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
    突然发现,人最难的真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多个可能性各有利弊,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天堂向左,你向右?
    东山有狼,西山有虎,南山有鬼,北山有人,我们该往何处去?
    真是羡慕先贤“风往何处,便往何处去”的潇洒随意。
    但作为芸芸众生普通一员的自己,真的无法这么的随性!!!

    
    刚刚看到论坛里有位写墨家的帖子。
    田舍郎多说几句,其实在诸子百家之中,墨家的失传,最令人痛心、惋惜。
    同墨家的身体力行相比,儒家的繁文缛节,不免让人觉得虚伪。
    同墨家的兼爱非攻相比,法家的严刑峻法,不免让人觉得暴力。
    同墨家的交利万民相比,道家的独善其身,不免让人觉得自私。
    其余兵家、纵横家之流,则是彻彻底底的行动派,专注于自身的目的,总是觉得少了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墨家在诸子百家中,显得如此矫矫不群!
    
    网上搜了一张,笔者心中的墨子形象,供大家参考。

    顺便做做广告,本帖子的故事,现在写到了周礼,严格来说,还算是诸子百家的前传。第一章将会讲儒家孔子的故事,第二章,就会讲墨子的故事。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三节 国之将亡
    历史仿佛像是一个轮回。
    公元前771年,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西周王朝最后的军队走向崩溃,大周帝国都城的大门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打开,西周王朝正式灭亡,周平王带着周王朝的宗庙、社稷东迁到了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然而这位即将继位的国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要告别的不仅仅是他的祖辈们苦心经营的一个都城,而是在告别整整一个时代。
    整个东周时期,天子孱弱,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旧的制度即将消亡,新的制度还未成形,人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眺望天边,敏感的人民隐约可见金戈铁马、鲜血烈火、电闪雷鸣、暴风骤雨。
    此后的400年间,中原大地上各个诸侯国开始争夺天下的霸权,你方唱吧我登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在这纷乱的东周开始之前,我们看看帝国的衰落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无边的黑暗来临之前,总是会有着夕阳最后的辉煌,追随者夕阳的足迹,我们希望看清历史车轮前进的足迹,好让日后的我们,走的更加坚定不移。

    周王朝,这个历史上神话与历史,传说与真实并存的朝代,终于走过了他漫长人生路的上半段。
    在这上半段里,距离现在是在太过遥远,遥远到我们只能靠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去牵强附会当年的历史,即便是最为公认的史学巨著《史记》,在具体描述这个时代的时候,依然大量充斥着“穆王东巡”“偃师造人”种种不可思议的故事与传说,让人混淆神话与历史的界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周王朝已经走过了他最强盛的时代,从武王时代的初创,穆王时代的强盛,悠悠的时光,带着西周王朝走到了周幽王时代,后人闲谈中常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灭亡了西周。但事情的真想又岂会如此简单且儿戏?
    真正促使春秋战国时代到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从周幽王这次关键的迁都说起。
    谈及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必须提到周幽王,谈到周幽王,就不能不提到褒姒,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试着去解读一下史书中的周幽王与褒姒。
    这一年的光景同往年不太一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王朝已经走过了400年的里程了,在它漫长的生命之中,迎来了很多人的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英明果断,有的睿智聪慧,在文王和武王的光辉的照耀下,周王朝不断开疆辟土,从帝国的国土最东边到最西边,最快的烈马也要跑一年,周王朝经过了它初创阶段的孱弱,发展阶段的朝气蓬勃,终于走到了现在。
    周幽王继位了。历史对于周幽王的记载,是和一个女子分不开的,这个女子就是褒姒。
    对于褒姒的来历,史书是有记载的,据说,在西周历王年间,后宫之中,一个五十多岁的宫女忽然产下一女婴,自述八百余年前,夏桀在朝,有两条神龙来到皇宫,口流涎水,自称“褒城二君”,夏桀命人拿来金盆,取龙的涎水藏在箱子里,放在内库,斗转星移,转眼八百年过去了,历王即位,内库箱子散出毫光,历王命宫女打开,一条小虫钻出,忽尔不见,宫女当时十二岁,从此以后,肚子日大,历王怪其无夫而孕,将其关在禁宫,又过了四十年,周宣王继承王位,宫女产下女婴,这就是后来的褒姒。
    宣王即死,幽王即位,褒姒貌美,被献给幽王。幽王得了褒姒,自此朝夕相处,伴随左右,常常数十日不事朝政。
    传言褒姒生母养父被子杀,心怀仇恨,虽有幽王万般宠爱,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繁华,但入宫十年,从未一笑。
    为博美人一笑,幽王令士兵点燃皇场面周围的烽火,一时之间,战鼓齐鸣,狼烟四起,四方诸候见了狼烟,听得擂鼓,以为京城有敌兵偷袭,一个个点兵遣将,连夜赶到京师,却不见一个敌兵身影,褒姒凭栏远眺,见城下人声嚷嚷,有如蚁群,你推我挤。众诸候忙来忙去,并无一事,终于开怀大笑。
    幽王迷恋褒姒,宠爱有加,废了申后,立褒姒为后,还欲废太子,让褒姒之子继承天子之位。
    申后的父亲也就是太子的外公,在申国听到女儿被废后的消息,感到深深的恐惧,传承数百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说改就改,这不仅影响王后和太子的利益,还关乎整个申国的生死存亡,褒姒一定会将申国当做巨大的威胁,劝诱周幽王对前太子家斩尽杀绝。
    这无关正义,只是政治。
    申后遂引犬戎之兵攻破京城,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这便是后世流传千年的“烽火戏诸侯”典故,最早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
    但如果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整个故事极不合理,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在周幽王的时期,还没有烽火台作为传递信息的记载,最早的烽火台应该是汉朝了。烽火戏诸侯自然就无从说起。在西周和东周的史料记载中也并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一回事。
    这个故事,与其说将西周的灭亡归结于褒姒,还不如说是西周积病难返,周天子的威严已经严重损失,西周的灭亡不可避免。褒姒的出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引火线而已。
    那么从历史上看,为什么是周幽王?
    虽然当周王朝传递到了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矛盾,但毕竟周王朝已经统治了近400余年,可谓树大根深。
    矛盾在此时爆发,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答案就在于,周幽王对于周礼制度的破坏,导致以申候为代表的贵族对王权的反噬。
    400余年,周礼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礼制度看来,那是亘古不变的必然,但周幽王,身为周礼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却带头破坏了周礼制度,想要立褒姒之子继承王位,这些,当然激起了诸侯国的不满。
    西周灭亡,这既是诸侯国对周天子的反噬,也是人心欲望对周礼制度的反噬,当这一项制度传承了上百年的周礼制度,一朝遭到改变,即便改变者是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的时候,依然面临着人心剧烈的反噬。
    当然,这种反噬,也是对周礼制度最大的破坏,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周礼制度,在易变的人心,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是啊,人心总是善变的。
    现在的百姓、诸侯国们,不再是受到商朝神权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了,现在的百姓们,受到是周礼制度的压抑,民众的智慧逐渐开启,百姓们的追求多了,人心的欲望多了,三代之治的辉煌已经远去,周礼制度,已经代替了神权,成为了压抑着人心的制度。
    周公或许没有想到,或许想到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个时代的诸侯国们,已经忘记了商纣王的残暴,人心总是不知足的,他们想要的更多,想要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必须打破周礼的桎?。
    权利,如同魔法,有着颠倒众生的魅力。
    权利,如同黑洞,即便是光也休想逃离。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兄弟父母算什么?背叛欺骗又算什么?仁义礼乐更是苍白无力!
    权力之路上,埋藏了多少男人的青春,见证了多少女人的眼泪。
    对易牙来说,儿子是拿来烹的;
    对吴起来说,妻子是拿来杀的;
    对庞涓来讲,朋友是拿来骗的;
    ......
    周礼制度崇尚的孝悌友爱,在权利人心面前,并不比一张纸厚实多少。
    即便是父母兄弟,在权利面前,并不比纸更厚。
    即便是骨肉至亲,在金钱面前,也是脆弱不堪。
    嫡子一定比庶子优秀么?
    贵族一定比平民出色么?
    如果我的拳头足够大,是不是能登上那本不属于我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之位?
    在人心面前,周礼显得死板、僵化、不变。
    说到底,谁的实力强谁是老大,西周封建封的爵位最高天子,周王国,说到底还不是周武王的拳头够大。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更何况西周立国已经400多年了,十几代人了,还能是刚刚立国的那个时候么?况且,周礼中还有“五服”制度的规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300年的悠悠时光,政局的稳定,人口的繁衍,“家天下”早已经是一个名义上的制度了,王公贵族之间早就没有了血缘的联系,礼乐崩坏在所难免。
    礼乐崩坏!!!
    这是孔夫子,对周礼制度崩溃以来的最准确的描述。
    王室力量的衰弱,诸侯力量的崛起,天下开始进入武力至上的时代。
    齐国将东夷尽收囊中,楚国将长江、湘江流域上百个小部落消灭掉了;秦国则向西北大肆扩张;晋国、燕国也想北扩张;吴、越则向东南扩张。
    相比之下,周王室“开疆辟土”能力比诸侯国要差很多。西周时,地理位置的限制,理论上,它只能向西北扩张,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直至首都被攻陷。
    土地扩张,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诸侯做大了,就有了不理睬天子,不执行制度的本钱。最后的结果是:周王室被包围在“大国”之中。
    如果说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敌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到了东周时代,周王室被包围在诸侯国之中。
    遵守周礼,王室要不断分封新功臣,仅有的土地越分越少。
    遵守周礼,诸侯无罪不能轻易讨伐,开疆拓土却无处扩张。
    不尊周礼,赏罚不明诸侯就要反噬,天子统治将立刻崩溃。
    周王室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只能固守这不足百里的土地,苟延残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这样狭窄的土地上的产出,要维持满员的六军,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勉强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人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此消彼长,王室实力的下降既是经济和军事上的,同时也是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发生在公元前771年的犬戎之乱和公元前770年的周平王东迁,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凭什么还要咱们顶礼膜拜啊?这样的疑问开始在诸侯的心中悄悄产生。
    当然,周礼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这样的疑问,一开始大伙只是悄悄地埋藏在心里,带着一丝兴奋、一丝好奇、一丝不安,同时还有一丝蠢蠢欲动,脸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王室的变化。
    这头自远古走来、浑身披着绿锈的青铜巨兽,难道真的不再具有那种慑人心魂的统治力量?
    谁,又将成为第一个手持长矛冲向巨兽的堂吉诃德?
    周室将亡,非人力所能挽回,即便后来桓王中兴,又能如何?依旧一天不如一天?周室以礼治天下,战国以力治天下,犹如冰炭不可同器。若仅仅是战国权贵摈弃礼制,周室尚有可为。然而,连天下庶民也摈弃了礼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也就在所难免了。
    民心即天心,此乃天亡周室,无可挽回也!武王伐纣,天下山呼,八百诸侯会于孟津,那是天心民心,今日周室,连王畿国人都纷纷逃亡于战国,无力回天了,战国若能崛起,吞并诸侯,谁将是未来的霸主,天下的君王!
    而在这个过程中,诸侯之间相互征伐,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鲜血、背叛、欺诈、杀戮充斥于世间。
    随着周礼制度的逐渐解体,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万古长夜即将到来。
    请看下集,万古长夜。

    为什么是天涯?
    田舍郎开始下决心写这个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的时候,有好友,告诉我,应该试试向出版社投稿。
    我其实一直都在犹豫。
    之所以,下定决心,先在天涯上连载,其实更多的考虑,是笔者自己写的这点东西,其实纯粹出于兴趣,也不清楚,能不能写出来成体系的东东。
    临近年底,最近的工作真的是太忙了......

    
    今天田舍郎在跟同事讨论诸子百家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问题?
    苏秦张仪这样的纯实干家?算不算诸子百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主流的说起诸子百家,比如孔子、老子、孟子、鬼谷子、墨子、荀子、庄子、孙子之类,都有著书立说,传承后世,本人也堪称道德楷模,广为人所称赞。
    但,苏秦、张仪?
    既没有著作传世,其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似乎也称不上道德楷模,即便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说是朝三暮四,见利忘义可能有些过,但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该不为过。
    那么这样的人,算不算是诸子百家学者之一呢?

    

    

    预告:

    本章的灵感来自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一句后世赞扬孔子的话。
    周礼的煌煌大厦崩塌之后,人心、欲望失去了敬畏,诸侯争霸,杀人盈野,对于普通人民来说,陷入了漆黑的万古长夜之中。
    这其中探索如何走出黑夜,重建秩序的的正是诸子百家,有岂只是孔子呢?

    
    写诸子百家的故事,其实也是对自己平时工作生活中感悟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今天看到一条很精辟的言论。
    大致意思是说: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努力便可改变生活,却依然平庸的生活着?
    回答是: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着不妨叫做锐化。
    一经对比,就会发现,为什么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坚持总是痛苦的,田舍郎必将坚持将这个故事写完。
    请大家鼓励并监督。
    第四节 万古长夜
    家即是天下,天下也是家的制度,这个制度精巧而严密。周人奉行数百年,对后世文化心理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这个状况随着西周的结束而改变,中华大地进入了一段战火连天,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时期。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生命有缝隙,阳光才会透进来,没有永恒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这是华夏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个年代,周公所立下的礼乐制度逐渐开始崩溃,周礼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为“自诸侯出”,再变为“自大夫出”,三变为“陪臣执国命”。在这个过程中, 百家争鸣,诸侯逐鹿,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每一个流派与国度都在不断竞争之中,试图让自己成为时代的主导。
    在这万古长夜之中,弱小就是原罪。
    战乱、杀戮、谋略与变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四百年的万古长夜之中,既有战争频繁,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也有少年热血,匹夫之勇,江湖侠义,书生意气,将军忠烈,枭雄豪赌,为了满足广大百姓渴望弭兵息战,休养生息的愿望,更是涌现出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杰出的思想家们,他们的挣扎、奋斗、尝试、努力,更是铸就了华夏2000年文明传承不绝的世界奇迹。
    公元前456年,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西周王朝都城的大门轰然打开,王朝最后将军无奈的眺望着远方,期盼着诸侯国的援军们,但他清楚的知道,诸侯国的援军们是不可能来的。 因为早在犬戎人入侵之前,幽王为了赢得他的妃子褒姒一笑,早已经将诸侯国的耐心用尽,这样的王,真的是英明伟大的文王、武王的子孙么?
    将军只能无奈的看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一个一个倒下,王朝最后的兵团走向崩溃,犬戎人兴奋的穿行在富饶的镐京王宫里。
    整个周王朝走向了历史的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周王室分封的众多诸侯国逐渐走向了历史舞台,诸侯争霸的大争之世逐渐拉开序幕,周礼的光辉逐渐落下,无边的黑夜逐渐蔓延。
    夕阳隐去,群星未闪之时,正是无边的黑夜。
    黑的那样彻底,无论贵族、平民、奴隶,看到的全都是黑夜,死一般的黑暗。
    周礼崩溃了,没有人在乎今天的你我,谁是贵族,谁是奴隶,这是一个大争之世。
    东周列国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相互攻伐直到统一的历史。
    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实行分封制,先后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姬姓,周王把兄弟或儿子派到一块统属的土地上做首领,这块土地和上面的一切都归属与这个首领,成为诸侯国。
    比如周成王即位时是个孩子,一次与弟弟叔虞游戏,剪桐叶为珪封叔虞于唐(晋)。周王一言九鼎,不能食言,叔虞成年后就成为晋侯。也有重臣因功高而获分封,如周公封鲁,召公封燕。还有少数异姓国,如姜子牙封齐,商的后裔封宋,陈为舜的后代,杞为夏的后代。当然也有自立的,如楚、吴、越等原为属国,后来都号称王,与周王平级,高于诸侯国。
    诸侯国有大有小,也有级别。大国如齐、鲁、晋、郑、卫、宋等,多数为侯爵;小的可能只有一个城,面积或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如杞、莒、许、曹、邓、息、纪、鄣、邢、滕、滑、霍、虞、蓼、江、六、潞、黎、崇、薛、唐、顿、胡、沈、道、房、申、郐、郜、邾(邹)、郧、权、耿、黄、舒、成、鄫等,往往依附附近的大国。
    这些分封国基本位于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渭水、洛水、汾水、济水、漳水、卫水)附近,而越是在中心区的封国,因为四周都是诸侯国,很难有机会扩大地盘,经数百年也难有发展,还可能因再分封而分成几个小国,越来越弱。而靠近边缘的国,因常与周边其他不从属周的部族交战,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大地盘,统治更多的人口,而成为强国。
    西周时期,王室势力强盛,周王看哪个封国不顺眼,就可以降旨治罪或削爵,更可以派兵征讨。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
    随着周平王在洛邑登基,东周王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春秋开始了。春秋无义战,这并不是一句虚话。
    纵观整个东周时期,王室衰弱,只能靠诸侯国而勉强维持,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诸侯不服管束、不听招呼的现象很普遍,甚至数年也不向周王拜谒述职,婚丧过年也不送礼,周王也无可奈何。也有的周王不甘如此窝囊,想中兴周室重树权威,因时势不同,往往碰得一鼻子灰,自讨无趣,甚至自取其辱。如周桓王召蔡、卫、陈三国兴师伐郑,郑庄公竟然起兵抗拒,击溃讨伐军,箭中周王。周赧王联合五国伐秦,只召到五六千人,为筹集军费,又向富户发行债券,陈兵函谷关外三个月,只等到楚、燕两国的军队,只好返回。富户拿着债券要求偿还,赧王无法回应,逃到高台上,被称为避债台。留下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与此同时,一些诸侯国则势力越来越强盛,不请示汇报就召集亲戚朋友诸侯国,自行采取措施。今天拉这个打那个,明天拉那个打这个,相互攻伐成为常事,并乘机吞并小国,虽然往往都是同姓国,有共同祖先。一些小国只能依靠依附大国求生存,但往往还是成为牺牲品,纯粹的弱肉强食逻辑。
    对于百姓来讲,则是进入了万古长夜之中。
    春秋元年。
    这一年,犬戎人入侵,杀害周王朝百姓近20万,掠走周王朝收藏的珍宝无数。
    这一年,郑伯因为母亲对弟弟的宠爱,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弟弟。{郑伯克段于鄢}。
    这一年,楚国的国王熊通不顾周天子的命令,光明正大的开始自己称王了。
    这一年,因为周天子牧马的秦国护驾有功,周平王将西周王朝的首都,分封给了秦孝公,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
    到了公元前606年,也就是孔子出生前55年,楚庄王一鸣惊人,开始对周天子(周定王)动武了,挥兵打到了周王室的封地,开始询问九鼎的重量,觊觎这个天下最高的统治权了。
    公元前562年,也就是孔子出生前11年,鲁国的三个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将国家的土地、人民和军队瓜分了,没有国君什么事。
    公元前504年,也就是孔子47岁那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货又将他的老板季桓子囚禁起来。
    这些事情,贯穿着整个春秋时期。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礼乐崩坏。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从礼乐崩坏发展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
    有三家分晋,韩、赵、魏将晋国吃干抹净。
    有田氏代齐,齐国传承自姜尚的姜氏家族被田氏取代。
    而秦统一六国之后,则是改天换地。
    在这个过程中,“旧制度解体,旧秩序崩溃,旧道德沦丧。”贵族之间撕开了温情的面具,开始武力争夺权力,贵族再也不是天生的,嫡长子再也不是绝对继承的。
    “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公室衰微,大夫擅权;士氏衰微,家臣专政。”天子的权力减弱了,诸侯的权力增强了,诸侯的权力兼容了,大夫的权力增强了,大夫的权力减弱了,管家的权力增强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平民百姓,首先面临的威胁就是战争。
    武王伐纣,临阵倒戈的20万奴隶不知所踪。
    吴越争霸,相互攻伐上百年百姓死伤无数。
    伊阙大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万大军。
    ……
    大国要打别人,小国被别人打,不管是打别人还是被别人打,受苦的首先就是老百姓。兼并战乱频繁,各国莫不全力谋求富国强兵之策。小国必须自卫,以免灭亡,大国则一味扩张势力,企图称霸诸侯,乃至统一天下,于是纷纷竞尚功利,重税苛赋,榨取民脂民膏,以充实府库。
    到处在征兵,妻离子散,父母无依,田园荒芜;
    到处在厮杀,人仰马翻,横尸遍野满城,血流成河漂橹;
    到处在掠夺、抢劫、放火、奸淫;
    到处是易子而食,折骸而炊,饿殍遍地;
    到处是哭嚎,哀叹和悲泣,乌云沉沉,淫雨霏霏……
    后来有史学家统计,在这段历史期间,著名的攻伐战争就有:秦、晋十八次,晋、楚三次,吴、楚二十三次,吴、越八次,齐、鲁三十四次,朱、郑三十九次。
    而整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总共295年,仅有38年和平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2年),总共254年,仅89年没有战争。
    后人评论春秋乱世,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说。“弑”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字,特指以下犯上、以臣杀君的行为。
    齐国曾经兼并燕国,齐燕之间的“权之战”,覆杀燕十万;楚国曾经吞灭吴越和鲁国;赵国曾伐灭中山;魏国曾灭卫国;齐、魏、赵一度宰割宋国。而燕与赵的战争,更是累年不断,规模动辄十万人以上;魏国直到亡国前夕,还在恋恋不舍地进攻楚国,杀戮和流血无处不在。
    伤者相扶于道路,人民折头绝腹,正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大战有如上所列,小战不计其数。
    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此时的中国还不是后世那个泱泱中央帝国,人口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多,此时的每一个劳动力都是极为宝贵的。这些血淋淋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百姓无尽的黑暗与痛苦。
    仅以伊阙大战为例,如果用马车来装这些秦军斩杀的人头,车队会排出四十公里。如果你家就住在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大道边上,那么公元前293年这支血淋淋运送红西瓜回秦国请功的车队,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从你家门口走远。
    这就是春秋,这就是战国,在这个大争之世,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武力、牺牲、杀戮,流淌着的不但有王室、贵族的鲜血,更多的是平民的鲜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的数也数不清,浸透了王朝的身体……
    仅仅依靠周礼,如何治理这个混乱的国家,如何让人们远离战争,如何让人们得到幸福,这是摆在所有诸子百家心头的共同问题。
    除了战争之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姓,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以及无休止的兵役。
    苛政猛于虎!导致世上怪相迭出。
    春秋时期号称富庶的齐国,在春秋的中期,市场上居然出现了“鞋子贱,假脚贵”的怪现状。原因其实很简单,齐国法律严苛,凡是交不上赋税,或者逃避劳役的,就要被处以砍脚的酷刑。因为赋税劳役沉重,犯法的人多,遭到砍脚的也多,被砍了脚的人为了走路,只能去购买假脚,市场上假脚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鞋子反而没人穿了,因为没脚的人太多了。
    长期作为争霸主角的晋国也不例外,即使是晋襄公在位的称霸时期,晋国郊外的道路上,饿殍遍野,这还是以“宽厚”著称的晋襄公,其他诸君在位,局面更是可想而知。小国的老百姓更惨,国家弱,被人灭国是经常的事,一旦国家被灭了,作为俘虏的他们立刻被抓走当了别人的奴隶。比如秦国名相百里奚做奴隶的时候,他的身价也不过是5张羊皮而已。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连个姓都没有,上溯四百年也没有个有封地的人物,在这个爹是贵族儿有姓的年代,想要出头痴人说梦。曹刿能够论战,因为人家本就是可以谈国事的国人,属于高人一等的士,这是条很难跨国的身份鸿沟,往上算十几代可能和某些国君贵族都是实在亲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秦孝公得到周王朝封赏的兴奋,用秦国的战士同犬戎人的厮杀,留下的鲜血,终于换来了贵族这个名分。
    但是即便如此,秦国在长时间内,仍被第一批分封的各国,视为蛮夷之国。在引进人才,人心向背等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况且此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实在太低,所谓:震惊!某超级大国国君掉进厕所淹死,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竟然是吃碗新的煮麦粒……这就是百余年前国君生活的真实写照。
    君犹如此,况于平民???
    这是漆黑的万古长夜!
    这个时代,随着400年周礼的教育,上古先民的心智逐渐成熟,而随着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社会发生巨变,人们陷入了迷茫,社会出现巨大的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有人回答。
    无边黑夜之中,国家应该何去何从?
    太阳升起之前,群星应该指向何方?
    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正是这无边黑夜中闪耀的群星!
    有的如流星,光芒一闪而过,划破黑暗璀璨夺目。
    有的如恒星,光芒持久无比,从古至今传承不绝。
    有的如行星,看似平凡无奇,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他们所代表的思想,经过千年时光的沉淀,早已浸透在华夏文明的骨子里,他们就是这个星空最璀璨最闪耀群星,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一群人。
    黄金时代的余晖,早已逐渐落下。留给生民的是无尽的迷茫与无奈。
    诸侯国君争权夺利,周礼制度崩坏瓦解,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成为天下人心头的难题。
    神话时代的光辉已经远去,黄金时代的余晖也已落下,余晖落下之后,礼乐崩坏,诸侯国相互征伐,无尽的黑暗已经到来。.
    然而,黑夜若不降临,群星如何闪耀?
    诸子百家,这些照亮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悠悠长河的群星们,即将、马上、就要登场了......让我们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为了拯救这无边的黑暗所作出的思考、尝试、努力,因为他们思考出他们的思想时候,面临的困境,最初的出发点,以及做出的努力,同现在正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田舍郎今天要说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一共四节,已经连载完了。
    在开始,第二章儒家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归类的小故事,写在正文里面,可能会冲淡故事主线,但是如果不写的话,的确会影响读者理解整篇故事的结构。
    田舍郎思考良久,决定开一个品茶论道的小模块。

    道家讲逍遥,泛若不系之舟,方为逍遥;佛家求自在,讲究大心无往,才能自在。
    田舍郎今天要说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一共四节,已经连载完了。
    在开始,第二章儒家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归类的小故事,写在正文里面,可能会冲淡故事主线,但是如果不写的话,的确会影响读者理解整篇故事的结构。
    田舍郎思考良久,决定开一个品茶论道的小模块。

    道家讲逍遥,泛若不系之舟,方为逍遥;佛家求自在,讲究大心无往,才能自在。
    在书的正文开始之前,田舍郎还有一些想说的。
    事实上,田舍郎在这里将要写下的内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传奇,从历史上一个平凡的老人开始,曲径通幽,渐至落英缤纷。正在无可奈何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一个个学派的兴起,一个个思想的提出,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刚刚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魄,却突然风云变幻,走向衰落;有的看似温文尔雅,却也不乏霹雳手段,令人目瞪口呆,有的奇思妙想迭出,看似奇谈怪论,细纠之下却寓意深刻。
    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征伐,每个学派都在从自己的对手那里吸取着养分,每个学派都在挣扎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挣扎、思考、辨析,最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品茶论道1:关于牧野之战
    3000多年前的一天,在河南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附近。
    当西周武王的五万将士,面对着商王帝辛的17万军队。
    没有人知道,兵力如此悬殊的两方,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那个以人力作战的年代,胜负仿佛毫无悬念。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战争就定了胜负。兵力弱小的周武王竟然战争了数倍于己的商王军队,获得了胜利。
    这一战,商王朝走向了终点。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近八百年的辉煌与影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礼乐文化得以开启。
    天下主人翁的位置在一天之内,完成交接。
    战争的结果如此出人意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还是作战方有何战略秘籍。于 是,后人将这一段历史,涂上一抹神话色彩,流传于世。
    千百年来,隐藏在历史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谁知道?
    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无人知晓,仅凭后人猜测。

    
    先秦跟诸子百家有关的,还有什么?
    有点类似于前传之类的。
    下一个点,田舍郎想谈一谈纣王。
    其实,说实话,纣王好谈又不好谈,不好谈因为可信的史料实在太少,聊聊几句话罢了。好谈,也是因为史料太少,可以随意敞开想象和发挥,但这样的发挥毫无意义。
    因此,这几天田舍郎在网上一直在搜索和查询关于纣王的资料。
    最好还是按照最常见的逻辑推断一二,仅供大家参考。
    比如“酒池肉林”,比如封神榜,比如九尾狐苏妲己?。
    这样酒还能喝?不会馊?那样的肉还能吃?不会臭?有些黑纣王的说法,已经罔顾人类的基本常识了。
    当然,在这里,田舍郎并不是想给纣王平反。
    只是想试着探讨一下,纣王被黑的原因。
    
    今天看了一篇网文,有一段关于对错的论述,很有意思。
    田舍郎结合自己写道家故事的心得,试着去解读一下。
    网文中洋洋洒洒论述了很多,其核心观点:世上本无对错,但有了人就有了对错。
    该怎么理解这个话呢,我觉得同道家的观点有点类似。
    道家以“道”作为最终追求,“道”本事没有对错,因此世界上本无对错。但天之道,讲究福祸相依,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损有余以盈不足,“道”无对错,但每个人聪慧程度、认知世界的程度有不同,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将“道”具体化为规矩准绳,符合这个规矩准绳的就称之为对,不符合的就称之为错,于是便有了对错。
    但在道家看来,本来,人类有限的感官与渺小的心智,就不能完全包容道的概念,从“道”到“规矩准绳”这个过程中,夹杂了太多人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因此,就分出了对与错。
    不知道这样用道家的观点解读,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

    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是一些有着崇高追求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改变社会的人?他们最初的主张都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人类刚刚从奴隶社会走来,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治国理念,相互之间进行着强烈的思辨与探索,不管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学说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这两个千古难题。
    当然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他们的做法基本都来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社会实践,吸收各家的学派的思想,最终熔于一炉,变成自洽圆满,卓尔不群的思想体系,成就一家学说。而要了解他们的学说,当然就需要从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挣扎、一生的经历说起。
    如果读者看到本帖子,能够激起你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开始在互联网上,或者是别的途径,寻找更多更专业的诸子百家思想的论述,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与把握,田舍郎不胜欣喜。
    这也是田舍郎思考再三,决定开本贴的根本目的所在。
    今天写到道家的故事,简直了。竟让田舍郎几乎无从落笔。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是要想将这种高度凝练的句子,写的让人能看得懂,还不能太偏离原有的意思。
    真是让人吐血。
    想来想去,还是引词一阙,憧憬一下道家的逍遥自在。
    其文曰:
    家住吴出国大江头,浪潮中也,一叶扁舟。任南北随东西而遨游,无累亦无忧,老天有意难留。去年今日,澜江渡口,今日湘浦也巴丘,任消愁。只见碧莎红蓼,湘江湘江,两岸两岸两岸秋。青篛笠,身着绿蓑衣,丝纶长竿也在手,何拘何束又何忧。
    金并梧桐也,落一叶飘飘,风也飚飚,凉潇潇。任那渔人乐得也逍遥,月光长夜迢迢,风色寂静寥寥。在寒江,敲直钓,那意不在其鱼,风月趣,江头上,时把七弦琴弄调。
    家住吴楚大江头,浪潮中也,一叶扁舟。任南北随东西而遨游,无累亦无忧,老天有意难留。去年今日,澜江渡口,今日湘浦也巴丘,任消愁。只见碧莎红蓼,湘江湘江,两岸两岸两岸秋。青篛笠,身着绿蓑衣,丝纶长竿也在手,何拘何束又何忧。
    金并梧桐也,落一叶飘飘,风也飚飚,凉潇潇。任那渔人乐得也逍遥,月光长夜迢迢,风色寂静寥寥。在寒江,敲直钓,那意不在其鱼,风月趣,江头上,时把七弦琴弄调。



    品茶论道3:谈一谈商纣王

    商纣王的正是名号是帝辛,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至于商纣王那是后世对他的贬低性称谓。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帝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即约30岁即位,在位30年,60岁殉国。
    《史记》记载,帝辛“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是个筋骨强劲、力大无穷,能当百人之敌的无敌勇士,此外他还「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商极高,反应极快,能言善辩,绝非仅有匹夫之勇。
    帝辛继位后,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简拔健步如飞、勇搏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伐黎国,破苏国,大搜于渭水,一度打压了刚刚兴起的周国,囚禁周文王姬昌。在周人臣服后,帝辛移兵向东,长年攻伐东夷。
    东夷,也就是今天的江淮地区。
    帝辛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东夷的占领,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征服江淮地区,拓土开疆至渤海和东海。
    以周代商,并非是帝辛有何罪不可赦的恶行或过失,而是作为华夏原生代殷商文明的悲剧,已经落后不适应于新的时代了。
    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当道,神权势力强大,甚至有考证他们祭祀完鬼神和祖先后,势必进行大规模食人行为。
    而周文明在汲取了商文明先进的文字与青铜器,去除其糟粕,经由周公旦加以规范制度化后,形成周礼后,将神权排除出统治中枢和政治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铸造成型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帝辛殉国和周武革命,则赤裸裸地彻底宣告了所谓“天子”,上古相传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当其“失道”之时,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弑杀的。
    后世推崇周礼的儒家学说,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为三代圣贤,便不得不将周武代商革命以正义化,于是他们宣布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独夫”,杀之不为弑君。
    随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洗白,周武王姬发攻杀帝辛一事,被从真实历史中商周两国的天下之争,洗白成得到天命的正义臣子推翻无道天子,并且取而代之后;也便彻底确定了华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崭新法则:“一姓不可长王天下”成为万姓之共识。
    以周代商,并非是帝辛有何罪不可赦的恶行或过失,而是作为华夏原生代殷商文明的悲剧,已经落后不适应于新的时代了。
    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当道,神权势力强大,甚至有考证他们祭祀完鬼神和祖先后,势必进行大规模食人行为。
    而周文明在汲取了商文明先进的文字与青铜器,去除其糟粕,经由周公旦加以规范制度化后,形成周礼后,将神权排除出统治中枢和政治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铸造成型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帝辛殉国和周武革命,则赤裸裸地彻底宣告了所谓“天子”,上古相传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当其“失道”之时,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弑杀的。
    后世推崇周礼的儒家学说,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为三代圣贤,便不得不将周武代商革命以正义化,于是他们宣布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独夫”,杀之不为弑君。
    随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洗白,周武王姬发攻杀帝辛一事,被从真实历史中商周两国的天下之争,洗白成得到天命的正义臣子推翻无道天子,并且取而代之后;也便彻底确定了华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崭新法则:“一姓不可长王天下”成为万姓之共识。
    品茶论道4:观宋襄公约架有感(1)
    周武灭商之后,制定周礼分封天下,那时候的贵族必须遵守周礼的制度,即便战争,也应该是有君子风度,也必须遵守国际关系准则,这种准则,便是文明的体现。
    符合周礼的打架规则是这个样子的,具体表现是就算是战争也要遵守游戏规则,也就是遵守周礼的要求。具体的规则有六不准。1、不斩来使。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而不可侵犯。2、不以阻隘。不能利用地形、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要在开阔的地带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决战。3、不鼓不成列。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4、不重伤。重是重复,不是轻重。战争中战死沙场很正常,受伤更是普遍,但只要击伤了对反,双方就都得停止格斗退出战场,让伤员回去治疗。5、不擒二毛。二毛就是花白头发的老人,不能俘虏。6、不逐北。北即败北。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的时候不能追赶,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
    所以在春秋,五十步是可以笑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干什么?
    在那个古老的年代,的确让人神往!
    政治存着一种温情,战争带着一种浪漫。
    宁废此身,而义礼不可灭。
    等到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学说纷起,各为鼓吹。天下之乱,始于人心之乱。礼义廉耻,日渐沦丧,利欲功名,甚嚣尘上。为国君者,帝道不可期,王道不能待,惟亟亟于目前,尔虞我诈,争致霸道。最后一个梦想以德服人的不合时宜者,或许就是宋襄公吧。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水之上。楚人正渡河,目夷曰:“彼众我寡,趁其正渡之时击之。”宋襄公不听。楚人渡河毕,尚未列队,目夷又曰:“可击。”宋襄公曰:“待其已陈。”楚师列队完毕,宋襄公这才发令进攻。结果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戹,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责备得是。人当笑宋襄公之迂腐冥顽,也当敬其宁吃败仗,而大节未敢夺。及宋襄公薨,一个时代随之永恒逝去。
    在周礼看来,战争是贵族的事情,更是贵族的特权,这就要有君子风度,君子风度不仅是彬彬有礼,更重要的是,遵守国际关系准则,而这种国际关系也就是周礼所规定的,是当时华夏文明的体现。
    哈哈哈,刚刚加班回来。
    随手点开天涯,看了看,之前随意写的一个关于伪君子和真小人的贴子,居然还有不少朋友关注与回复。
    其实真的,这个《诸子百家史话》才真正是田舍郎用心写的,查阅了很多资料的。
    浏览的朋友,我看有不少,不知道为什么,回复的不多。

    
    

    天涯的朋友们,你们的关注是田舍郎继续努力的动力呀。
    今天发现一个问题,我在天涯回复自己的帖子,审核周期缩短了好多,几乎是秒过。
    回复了,立刻就能发出来。
    这是级别高了的福利么?
    哈哈哈
    @鲜虞郭峰 2021-11-16 19:14:49
    没能看完--您懂的
    -----------------------------
    哈哈哈,诚恳接受您的批评
    品茶论道4:观宋襄公约架有感(2)
    而到战国末年,天下尤趋谋诈也。于是有孙子吴起,于是有苏秦张仪。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甘罗,一名十二岁的儿童,本该是以玩乐为己任的花样年华,却出落得不择手段,急功近利。
    儿童尚且如此,况成人乎。
    观甘罗,便知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也。
    时至战国时期,礼乐早已荡然无存,笑贫不笑娼成为心理常态,捉鼠方为猫成为人生圭臬。
    君子小人不足为辩,权势金钱九鼎一言。
    宋襄公坚持这些原则却被人嘲笑,便说明世道已经变了。争霸变成了兼并,约架变成了杀戮。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去评价那个年代,我们也几乎不可能在回到那个年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向往。到了近代,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此赤裸裸的宣示,竟让人不知该如何去评价。
    关于宋襄公,想多说几句,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争论很大。
    有人说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有人说不是。
    有人说他坚守了贵族气节,也有人说他迂腐不堪。
    但是,人是复杂的,宋襄公该如何评价,自有后人评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田舍郎自己倒是很喜欢宋襄公这样的人,至少是有坚持、有底线,有心中的信仰,并且一以贯之。
    能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
    孔子以仁义名垂千古,宋襄公因仁义贻笑千年。
    其中差别,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品茶论道4:偃师造人,唯难于心(一)
    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流传着有关巧匠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艺妓(歌舞机器人)的故事,有《列子·汤问》篇记载为证。看,又是周穆王!哈哈哈。
    还流传了这么一个典故:偃师造人,唯难于心。
    就是说技艺再好,人心难造。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曾经被许多人用不同的角度演绎过,记得田舍郎曾经看过一篇很有意思的科幻小说,名叫《春日泽,云蒙山,仲昆》,就是在尝试重新解读和演绎偃师造人的这个传说,文笔非常棒,角度也很新颖,非常值得一读。
    当然,这里田舍郎并不是要去重复这个故事,我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神秘的故事。
    偃师是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时候,曾经在遥远的异域遇见的奇人。
    偃师是古代传奇中最神奇的机械工程师,他曾献给周穆王一个比起现代机械人还要出色的偶人。
    偃师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极为酷肖,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偃师的随行之人,经过偃师的解说,才让这位神性极强的名王也惊奇万分。
    那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一不像,掰动下巴,则能够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让旁观者惊奇万分,周穆王看得有趣过瘾,还让宠姬一起出来观看。
    表演将毕,那偶人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抛媚眼,让周穆王勃然大怒,一心认定这个灵活宛似活人的家伙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将偃师当场处决。
    偃师却将偶人立刻折开,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死物。
    周穆王趋前细看,偶人的内部器官俱有,外边则是筋骨、关节、皮毛、牙齿、头发一应俱全,但却都是假物,一经组合,却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偶人,将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拆走肝则眼目皆盲,将它的肾拆走,就无法走路。
    最后,才让周穆王心悦诚服,大叹偃师技法的高超。
    先秦,实在是一个落后与神秘并存的时代。
    偃师造人,如此神奇的故事,引起后人无限的畅想。
    
    后续,田舍郎还有点关于人工智能的畅想,一并同偃师造人一起谈。
    所谓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其实这个心,并不是指的是胸口的一团血肉器官。
    而是指人心,也就是人的智慧。
    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创造智慧生物,其实就是人工智能。
    古老的传说与尖端的科技在这里交融在了一起。
    谈及人心,智慧,或者人工智能,我们会想到什么?
    机器人三定律?完美的造物必将胜于造物主?少数派报告?......
    接下来再仔细谈
    品茶论道4:偃师造人,唯难于心(二)
    人心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当然这些欲望也代表着无穷无尽的改变未来的动力与智慧。
    所谓为难于心,岂不是更多的指的是人类的智慧么?
    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制造出不逊色与人类本身智慧的智慧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祸还是福?
    举个例子
    你听过机器人三守则吗?
    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
    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这三条守则,当真无懈可击?你难道没觉得这三守则充满BUG吗?你真的认为自私满腹的人类造出的机器人真的会乖乖听话吗?
    看似严密的背后充满着矛盾与漏洞。
    比如,如果有一个人工智能希望掌握世界,但是因为有三守则的限制,它既无法主动杀死人类,也不能见到人类危险而不去救援,那么它该怎么办?
    办法多的是:将所有人类都限制在一个固定场所,以确保安全的理由限制他们的自由,因为外部环境之中总可能遇到危险,呆在这里不动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限制自由的同时再给人类提供足够的实物便可。
    这个人工智能主动杀死人类了么?没有。
    这个人工智能看到人类危险而不肯救援了么?也没有。
    事实上,它反而给了人类最安全的待遇——没有什么环境,能比呆在屋子里不出去还安全?毕竟,在外部环境中,可能会被车撞死,可能会被倒塌的楼房砸死,可能会被天上直接掉下来的陨石砸死。
    看似这段人工智能程序没有违背任何限制,但是事实上,它还是通过这个方法控制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智慧生命的可怕之处,甚至还有更可怕的一点,它还可以以“生育会有危险”的理由,禁止人类进行任何繁殖活动,最终导致人类全部灭绝,这一点看似残酷,但他仍然没有违反任何一条基本原则。
    而这一切,仅仅在于生物有了智慧?或者说有了心?
    每次读到偃师造人这个故事,田舍郎唯有感慨:人心难测。
    是啊,人心是这样奇妙的一样东西,在危难是可以显露出坚定,但同时也会屈服。当灾难真的事到临头了,好像人人都是弱者。在这之前,人人又好像都是强者,因为总有更弱的弱者存在。
    翻翻华夏文明史,桩桩件件,归根结底,还不是这围绕这简简单单的人心反反复复的做文章?
    今天看到了,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话里面的逻辑有点绕。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在黑夜里也始终睁着双眼!”
    这话前半句好理解,但加上后半句,大概能感觉到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还有逻辑有点绕。
    不知道自己里的对不对,大致应该是说,这人虽然在装睡,但始终保持这警醒。

    

    找了半天,没找到合适的配图,这个图看着感觉还有点莫名的恐惧感。
    哈哈。
    诸子百家史话的前传基本差不多了。
    接下来就要开始,进入到正文之中了。
    正文从儒家先开始,明天开始更新儒家孔子的故事。
    昨晚加班把儒家的故事整理了一下,今天先发个预告片头吧
    谈到儒家,有人骂之腐朽,有人褒扬仁爱。
    誉满天下同时也谤满天下。
    但即便批儒、批孔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儒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毕竟,如果一个学说,若无人谈及,自然也不会被人批判。


    在这万古的长夜里,孔子的出现仿佛是一道光,照亮了整个无边的黑夜,也预示着曙光的出现。孔子开始兴起私学,开启民智,形成了百家讲学的风气,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孔丘创儒之前,未有百家争鸣。
    孔丘创儒之后,百家争鸣迭起。
    秦末汉初之后,百家归于儒家。
    儒墨之战,儒道之战,儒均战胜。儒与法之战,虽然儒家几乎为法家思想支配的秦国所灭,但最终仍然能超脱出来。
    战国诸子百家一律衰微之后,儒家独为正统,这绝不是偶然。儒家思想及其制度背后,保留周礼社会性最多,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极为动荡,但始终没有完全进化为军国主义,周礼宗法制度依旧是支配社会伦理的主流,墨者之言,黄老之道,申韩之术,可以融入儒家,但始终没有被社会伦理所完全认可。
    经过孔子半生的努力,孔夫子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了当时的显学,儒家的盛世似乎已经到来,他们深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治理国家、教化人心的方法。
    当然,儒家也有理由相信这点,毕竟儒家思想上承伟大的周礼,此时周礼的辉煌刚刚远去不久,周礼的黄钟大吕依稀仍在人们耳边回想,这样的学说,似乎天生就带着贵族的气息。
    而儒家,也将带领这天下,踏着武王的步伐,回到那个令人神往的黄金时代,这一点,孔夫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深信不疑!
    孔子的故事开讲了。
    儒家的故事,将先从孔子开始讲起。
    第一节:天生仲尼
    大成至圣先师,这是历朝历代孔夫子的加封。
    对于孔子的伟大,我们无需质疑,这篇笔记之中第一章选择介绍孔子是有道理的,因为可以说,孔子是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人。
    百家争鸣由孔子而起。
    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堪称万世师表,太史公在孔子世家赞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为妥当。
    正是由于孔子一生的诲人不倦,大力开办私学,打破知识垄断,赋予民众智慧,才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盛世,田舍郎将孔子的故事放在第一章讲述,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在后世很多学者的眼中,孔子的话无一句无道理,孔子做的事,无一件无理由。
    强为之说,曲为之说,讳为之说,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总之,孔子的言行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我们没有领会清楚,就算是在难以自圆其说,最多也是留下空白,让后人自己去猜想,去领悟,决不能说孔子的不是。
    孔子的形象,不再是浪迹江湖,看惯风云,饱经沧桑,而是变成了一个脆弱的婴儿,只能呵护不能触碰,或者一个蹒跚的老人,只能搀扶不能言说,更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成至圣先师”,成为神明的化身,只能仰视、瞻拜、敬畏,不可有丝毫平常相待之心。
    但这些,真的是孔子么?
    在本章里,田舍郎,将试着抛弃孔夫子这些华贵的而炫耀的外衣,带领着读者们穿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跟随笔者的目光,来到那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年代,看一看,一个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故事从鲁哀公十六年开始讲起。
    时间:公元前479年
    地点:鲁国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晚,尽管已经四月时节,但春天仍然没有即将到来的迹象,虽然已经没有了冬日的寒冷,但对于一个73岁的老人来讲,料峭的春风,仍然带着一种透骨的寒意。
    孔子一人独自,坐在门口的藤椅上,闭上双眼,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驱散了四周萦绕不去的寒意,他喜欢在这样的的阳光中,思索,回忆自己的一生。
    这样的阳光,柔和但不猛烈,温暖但不酷热。
    这实在是一种令人心情愉悦的享受,但是孔子知道,这种机会已经不多了,自己的一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生死早已看淡,但惟有传承放心不下!
    此刻的孔夫子,浑身洒满着阳光,在等待着他一生最重要的那个人,那个可以传承自己一生思考、智慧的人。
    天道轮回,东升西落,夕阳正在缓慢的落入辽阔的原野,周礼的光辉正如这夕阳,同样在无奈的远去。
    这一点孔子心中非常清楚。孔子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救世,或许是人老了,爱上了回忆,是谁说的,当一个人喜欢上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就已经老了,是的,孔子当然已经老人,此刻的他不是那个多才多艺的夫子,不是那个周游列国百折不挠的斗士,不是那个诛杀少正卯意气奋发的大司寇,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丧家之狗,只是一个可怜的奔波一生的老人,正在望眼欲出的等待着那个能传承自己一生思想的弟子。
    若是站在旁人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但对孔夫子来说,回想这奔波的一生,不恨无常,不悔短暂,只因他一生一世的每一天都是按着自己的心意活的,这心意,不过是拯救社会,教化人心罢了!
    即便是生老病死,大限临头,夫子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一生学问的传承与发扬。
    春夏秋冬,叶可长绿。
    生老病死,人不长生。
    即便是圣人,也有走到生命末路的一天。但既是圣人,岂怕末路?唯一忧心的,也不过是自己一身所学,不能流传于世罢了。
    此刻距离孔子伟大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只有七日了,子贡终于来到了孔子面前,孔子对他说:子贡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谁能继承我呢?说着说着,孔子的眼泪流了下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在临死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对子贡托付后事的思想了,他的儿子孔鲤早逝,在生命的尽头,孔子已经没有时间去向老天抱怨,为什么让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时候,孔子一直在等着自己最重要的学生子贡的到来。
    因为他知道,唯有子贡,才能将自己一生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的思考,传承下去,发扬广大。
    其实,论起来,孔子的学生很多,性情各异,俱有一技之长。
    论学问渊博,颜回一枝独秀。
    论性情刚烈,子路堪称第一。
    论聪慧变通,子夏当仁不让。
    ……
    但,
    颜回穷困潦倒,心有余而力不足。
    子路刚直勇猛,锋利太过易折损。
    子夏聪明机变,心思敏捷难坚守。
    ……
    孔子非常清楚,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大争之时,光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问、自己的思想,自己一生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的思考传承下去的。
    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此刻站在孔子面前的这个学生。
    他就是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是孔夫子最重要的学生之一,子贡是他的字。
    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头脑灵活,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都得心应手。
    而子贡也没有辜负孔夫子的期望,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了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守了六年。或许对于子贡来说,临终见孔子的那一面,给了他深深的震撼,这个老人一生的学问,需要传承下去,他的思想,需要世人知道,他对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国的探索?需要让天下人知道。
    尽管当世而言,得不到诸侯的认可,但最终的决定权,不在王侯将相,不在愚昧大众,更不在所谓的非议。
    最终的决定权在时间,不是么?伟大的时间,将会冲走所有漂浮在金子般思想上的泥土,最终让思想的精华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最终另天下人认可!
    子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孔子死后不久,社会上突然刮起了一股贬低否定孔子的风气,而且都接着子贡来说事,不知道是何人在其中推波助澜,似乎想将借着太高子贡的名义,来贬低孔子,认为子贡比孔子优秀多了。
    子贡有鉴于此,毅然发声:“这是什么话!就像盖房子,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当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们的老师却是深宅大院,你们只怕连门都摸不着,哪里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浅?别人再优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们的老师确实太阳和月亮,永远不可超越。”(论语˙子张)
    尽管在后人的眼中,时间长河的冲刷让孔子的形象有些模糊,有些失真!即便如此,孔子仍然是一个听到他的名字就要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名字。
    我们想要清楚的理解孔子的伟大,就让需要跟随田舍郎的笔触,去追寻孔子的足迹,还原孔子的生平,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去理解是什么让孔子变的伟大,从平凡人的眼中还原孔子不平凡的一生。
    据史书记载,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公元前551年生人。
    此时距离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至洛邑已经过去了近200年,200多年的黑暗时光里,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人民生活在看不见的黑暗之中。
    此时的天下,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礼乐崩坏。用五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春秋无义战。
    据说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而宋国则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地,微子启即是宋国的开国国君,也是孔子的第十六代世祖
    孔子第六世祖得姓“孔”。孔子父亲叔梁纥,因避乱从宋国逃亡到鲁国,他能文善武,叔梁纥66岁时娶15岁颜征在,生孔子。
    因二人年龄悬殊太大,所以称为“野合”。
    颜征在曾在尼丘山祈祷,故给孔子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男孩中排名第二,又是饱学之士,因此后人对孔子有多种称谓:孔子、孔夫子、孔仲尼、孔丘、孔老二。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过着清贫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问。
    17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
    19岁时,回宋国祭拜祖先,取宋国丌官氏为妻,后来为他生下儿子鲤,字伯鱼,先他而死。
    20多岁时,孔子想走仕途,先后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业管理员。
    30多岁时,孔子创办私人学校,开创儒学,相传学生3000,72贤人,其中以颜回、子贡、子路最为出名。
    52岁,当上鲁国大司寇,同时摄相国职务,这也是孔子一生当的最大的官。
    50岁前后主要经历:当官、讲学、著述。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因与三桓长期以来的矛盾,被迫离开鲁国,带领学生到其他国家谋求生路。史称“周游列国”。
    (三桓专政: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孟氏、叔孙氏、季氏的后代,故称“三桓”,前后控制鲁国政权长达200年之久,孔子所处的年代,正是三桓专政的鼎盛时期。)
    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前后共14年,主要干了这样几件事情:讲学、著述、做官、定春秋、赞易。
    当然还前后多次问道于老子。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去环球旅游,虽然名气大,到处不受待见,日子混得惨,比如下面这个成语就出自孔子:丧家之狗。
    公元前484年,孔子带领弟子回到鲁国。
    这一年,孔子68岁,孔子一直带领着弟子们在鲁国教书授徒,传播着自己对于周礼的向往、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宇宙的领悟。
    这样平静的岁月总是过得飞快,正如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一般,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再灿烂的流星,也有划过的夜空的短暂的辉煌,相比人类的伟大历史,孔子的伟大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
    让我们回到章节的开头,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73岁,在那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孔子晒着太阳,等待着他最杰出的弟子子贡的到来,这一年,孔子孔子因病不治,驾鹤西去,终年73岁。
    终于,孔子漫长的一生、求索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幸运的是,孔子死后,以子贡为代表的他的众多弟子们,没有忘记孔夫子的教诲,依然践行着孔夫子的言行,这是一种幸运,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种学问都能有幸流传到现在。
    而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创立的儒学,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之后一代一代人文人的践行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了中国上层社会的主流。尽管后世的儒学有了后续的诸如孟子、荀子等的思想完善,可是没有人能因此否定孔夫子思想、人格的伟大,这是一个苦苦追寻道的人。
    或许,这就是孔子了。
    他是文化巨匠,是失意官员,是模范教师,是孤独长者,是性情中人,还是众矢之的。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他和他的学说、学派,就成了后世必须面对的对象,无法回避的话题,谁都绕不过去。墨家、道家、法家,群起而攻之;儒家自己,则一面继承维护,一面修正发展。
    但无论是继承和发展,还是反对和修正,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墨家、道家、法家之间,包括儒家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也要各抒己见,相互批判。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就是本书要说的事情──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今天田舍郎写孔子的故事,又重新拜读了太史公《孔子世家》一篇。
    记得最开始,读这段赞语,并没有太多感触,但最近读了不少今人、古人介绍孔子的文章,越来越觉得太史公的赞语,的确文采斐然、高度概括,果然是生花妙笔!
    读这朗朗上口的文章,真的是一种享受。
    附太史公的赞语,与诸君共享: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从鲁城小院里的初现,到获麟绝笔,论语的诙谐,春秋的认真,堕三都的壮志,鲁君未赐祭肉的失落,困于陈蔡之间的自嘲,道不行而浮于海的绝望,田舍郎希望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
    他矛盾,身为殷商后人而推崇更符合仁的周礼,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保守,认为在礼崩乐坏的季世,恢复周礼是最好的选择;
    他广博,作为私学制度的源头之一,教导出了性格各异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
    他激进,在独掌大权之后,杀掉了与自己学问冲突的少正卯,既然不能从思想上说服你,那么就从肉体上消灭你……
    只有了解这些不同的侧面,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田舍郎希望从这些孔子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孔子的伟大,不是高高在上说教,而是去感悟先贤不懈的求索。
    事实上,不管一个人喜欢还是厌恶孔子,推崇或者嫌弃儒家,甚至对此漠不关心,孔子或者说儒家思想,都已经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拼命否定一个人,其实就是在承认他的影响。
    而在田舍郎看来,孔子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恢复周礼,一生最大的成就则是开创私学。周礼终孔子一生都未能恢复,但孔子开创的私学,启迪了百家智慧,却成为了最终毁灭周礼的最后根稻草,孔子用一生的时光,在人们心中播下礼乐的种子,但顺带进行的知识启蒙却成为了毁灭周礼的一把利剑。
    伟大的生命终将逝去,一代巨星的陨落必将使孔子的弟子们失去了核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的活着的弟子面前:
    接下来该做什么?
    当然是践行孔夫子的教导。
    那么孔子所创立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我们下一章介绍。
    接上文
    今天,关于孔子发了一个附帖。
    孔子为何伟大?为何世界上只有“孔子学院”?
    征集一下灵感
    克己复礼
    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志向,他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称之为孔子哲学。除此之外,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勃兴私学,培养了一大批弟子,他们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这同时也使得他们自身成为早期儒家学说乃至整个儒家学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思想又包括哪些内容呢?随着我们的笔触,慢慢触及孔子思想的核心。总的来说,孔子的学问,主要是关于政治和伦理的,政治的主要用于官场,伦理的主要用于社会,也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所以,孔子的学问,本质上是入世的学问。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时代走向末路的端倪已经出现,战国时代的沸腾尚未到来,周礼的辉煌仍然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但是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端倪,似乎预示着周礼这座煌煌大厦,即将轰然倒塌。
    今天有了一点新的想法。关于之前提的问题,孔子为何伟大?
    本身儒家思想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伟大的思想不只是儒家。
    况且,自古以来,人皆有嫉妒之心,文人相轻,后世如此多的文人甘愿为孔子扬名,绝不仅仅是儒家思想伟大的这一个原因。
    唐代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纵观历史生前寂寞是圣贤日后成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余年,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唯有逆境之中,不改初心,方见真颜色,这也是孔子日后绕开人皆有之的嫉妒之心成为圣人的代价。
    不忘初心,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百折不悔,百折不悔,百折不悔。
    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
    今天还有一些关于道家和儒家的想法。
    世不可避,如鱼之在水,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崇尚出世。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身上有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坚定。
    据史书记载,孔夫子从小就很爱学礼节,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摆着小盘小盆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这一点在天舍郎看来,更多的可能由于孔子的家境尚可,孔子的父亲毕竟是个武官,家庭有点余荫,祭祀先人的传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孔子,但也就是这样罢了。
    至于说圣人生而知之,田舍郎不敢苟同。田舍郎更愿意相信,圣人也是来源于自己的努力与辛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孔子在30岁之间,读书十分用功,刻苦学习君子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孔子都是非常精通。
    至少孔子的家庭可以给他提供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孔子渐渐有了名气之后,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当了管理牧业的小吏,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孔子都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少的成绩。而随着孔子名气的增加,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于是孔子也就索性办起了私塾,开始一边做官一边教授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有高官权贵的子弟,孔子也靠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的推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这一次考察,使得孔子和老子有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至于孔子和老子谈了什么?谈了几次,我们下文中再细说。
    此时的孔子,已经初步表现出了他圣人的潜质,已经逐步形成了他的核心思想,仁爱的体系,已经初露端倪。
    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像一个练成一身本领,亟待着试剑天下的绝世剑客一般,按耐不住一颗跳动的心,记着走向这个世界,走向社会,但是他不知道,等待着他的会是怎么样的坎坷与困苦,他更想不到,坎坷与困苦,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成就了圣人的一生。
    这期间,有着为官不利的困苦,有着见色不动的心动,也有着困守一方的无奈,更有着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无奈,而这一切的磨练,终将孔夫子的个人小爱淬炼称了圣人的人间大爱。
    虽然此时公开违反周天子命令,公然质疑周礼的合法性,对周礼进行公然的践踏的事情不断增多,虽然周礼的光芒依然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但是敏感的人们,似乎都已经感觉到了,有一个乱世逐渐要来临了,人们心中有一个猛兽即将要从周礼的牢笼中走出来,它将带来战争、鲜血、践踏一切礼法、尊严,最终将整个世界燃烧。
    孔子在用一生的时光,去维护加固周礼的煌煌大厦,希望将周礼的辉煌继续延续下去,将人们心中那头猛兽继续关在周礼的笼子之中,可以说,诸子百家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智慧去寻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
    有独善其身明哲保身之道,有严刑峻法宰割天下之道,也有仗剑而起杀身成仁之道……
    各家有各家的道路,各家有各家的取舍,各家有各家的风光……
    而孔子选择的道就是用自己一生的智慧来加固周礼。
    在孔子看来,即便及时最差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要强。更何况,传承了数百年的周礼,早已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比在周礼制度上,对他进行完善更合适的呢?有了孔子的完善,这个社会将会持续完美的运行下去。孔子选择的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周礼制度进行加固,而加固周礼的办法,在他看来就是“仁爱”或者说“仁”,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chenghuaping 2021-11-29 14:51:47
    秦国开国君主怎么是秦孝公(这个是支持鞅先生变法的,秦惠王的父亲),应该是秦非子啊!
    -----------------------------
    这个,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到商鞅变法呀。
    在孔子看来,现在的社会已经病了,而且病得不可救药,如果找不到医治的方法,人们就会受到更大的痛苦。
    孔子认为社会的病因就是:“礼乐崩坏”。简单来说,就是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分封的诸侯纷纷争霸,之前被视为理想境界的,以德治国的的君主统治全面结束。周礼治理国家、教化人心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国家的治理缺少准绳,人心的教化缺少依据,导致诸侯相互攻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而孔子开出的药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
    按照论语的说法,什么是仁呢?仁者人也,又曰:克己复礼为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这也是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樊迟的回答。
    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认为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但是这个药方当时却并不管用,但是后世人却有人认为是管用的,直到田舍郎写下这本书的时刻,仍然有人认为孔子当初给出的药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用来医治现在社会的疾病。
    总结而来,在儒家看来,礼坏乐崩决不是礼乐制度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出了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仁爱。
    孔子认为,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所以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就必然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也就是道德的真是、情感的真是和心理的真是。孔子认为,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没有这个真实,连人都不是,还说什么其他?
    仁爱之心既然植根于亲情,那么,事情也就变得简单好办了。所以,孔子的逻辑有这么三层。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内卷。
    今天在百度刷视频,刷到一个关于内卷的解释,简直精辟。同主线故事无关,但很深入浅出,同大家分享下。
    什么是内卷?
    林平之为了避免江湖追杀,把《辟邪剑谱》印了几万份。
    交钱就可以买,江湖上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
    一下子,再也没有人找林家麻烦了。但整个江湖全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煎熬之中。
    1、不练,别人练了,秒杀你。
    2、练了,不仅要挥刀自宫,而且练完了也就那么回事,因为别人也都练了。
    最后,活生生的把江湖给搞乱了、搞残了......
    简直人才......哈哈哈
    首先,孔子对已经遇到麻烦的礼乐制度进行积极的改革。将所有的道德规范,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类,都可以解释为爱。
    君仁,就是君爱臣;臣忠,就是臣爱君;父慈,就是父爱子;子孝,就是子爱父。这样一来,那些繁文缛节就能简化为爱,统一为仁,原本难以维持的礼乐制度说不定就能维持了。
    第二,子爱父,父爱子,臣爱君,君爱臣,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就能实现以德治国。因为当时的天下,是“家国一体”的。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在家为孝子,出门就是忠臣。在家为慈父,在国就是仁君。
    第三,君爱臣,臣也爱君,政权就稳定。父爱子,子也爱父,社会就安定。总之,抓住了“仁”这个根本,就天下太平。
    春秋时代,家国一体,我们在前文有所介绍。
    周礼规定的家国一体,可以参考周礼的制度设计,在帖子的开篇,《赫赫宗周》章节之中。
    昨天晚上临时有事情,第二更没有坚持下来。抱歉呀。
    孔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之后,将仁的观念用在了方方面面,
    将仁的观念用在如何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上,就形成了孔子所说的“君臣观念”。
    将仁的观念用在如何治理家庭、治理人心上,也就形成了儒家所谓“上如父母,民如子女”的观念。
    将仁的观念用在如何富国强民、发展经济上,也就形成了儒家“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当然,在这里,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这点与墨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儒家与墨家核心观点的冲突之一。这点我们下文会讲到。
    这样所有的一切,都统一到仁的观念之下,孔子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去爱人、爱君主的问题,也就给周礼制度的继续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伟大的周公奠定的周礼制度,孔子终于用自己的智慧,给周礼制度奠了基础,封了顶。
    这些,就是孔子自认为找到的,可以使得社会从“万古长夜”再次回到“黄金时代”的妙方,的确,孔子最终建立了以仁的观念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将这个体系应用在治理国家、教化人心、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关于人心、关于经济的礼仪和制度,并用自己一生的时间,致力于这套礼仪制度的应用与推广。
    孔子深深的为自己的理论而着迷,这是一套架构在伟大的周礼之上的理论,它从每个人的内心出发,可以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那么的完美,从君主到庶民都在他的理论笼罩之下。
    但是孔子同时也深深的知道,再好的理论毕竟也只是理论罢了,再好的理论毕竟也要实践来验证,也需要人们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啊。
    因此,孔子推广应用自己理论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实践,也就是做官,通过做官掌握权力,通过权力实践自己的治国理论,在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仁的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循环,最终实现利用周礼治理国家和教化人心的终极目的,使得社会回到孔子所推崇的路不拾遗的三代之治。
    这套逻辑,缜密而没有漏洞。
    孔子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孔子的仕途十分坎坷。
    虽然,孔子也做过官。但由于其政治主张和诸侯所关心的格格不入,始终不得重用。
    三十岁之前,孔子在鲁国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当了管理牧业的小吏,当然这些不值一提。
    孔子真正有希望实现自己抱负,还是在三十岁之后,在孔子博学多才的名声越来越广之后,孔子逐渐有了用智慧改变社会的机会。
    这个过程中,孔子当过齐国高昭子家臣,希望通过高昭子得到齐景公的重用,但被齐国宰相晏婴所阻止,在鲁国当过中都宰、大司空、大司寇、代理相国等官职,但都不得不由于理念的冲突,戛然而止。孔子当官的过程,有很多故事,比如诛杀少正卯等,具体的故事,田舍郎在下一章中再向大家细讲。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了,孔子之所以希望当官,其根本初衷是什么?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学说,去教化人心,改变社会,改变着礼乐崩坏的世界。
    如果诸侯不能践行孔子的学说,那孔子只好辞官归隐。
    辞官之后的,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游学,治学,教授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弟子们将儒家的学说发扬光大,进而通过弟子们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而在这方面孔子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这也是它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原因。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周游列国穷困的时候,还是遇到隐士辩驳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老人,依然保持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去尽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社会。
    具体的故事,我们在下一章中讲述。
    今天突然有了一个很怪异的想法,关于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
    简直是充满矛盾的作品
    刚刚看到煮酒板块的一个帖子,讨论鬼谷子的来历探讨。看得出作者的确花了很多心思,查阅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细致的考究。
    但田舍郎,真心觉得这种考据,没有什么价值。
    先秦的事情,不好讨论。时间过于久远。
    但推而广之,其实史书上很多事情,都很难说其真假。
    举个简单的例子: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阴谋诡计的始末,比如刺客列传、比如资治通鉴?
    史官往往言之凿凿。
    但我们仔细想一想,既然是阴谋诡计,那必定是极为隐秘之事。
    事情过后,败者固然灰飞烟灭,胜者也往往也秘而不淡。
    史官是如何知道这些隐秘之事的真相的?并且堂而皇之的记载在史书上,流传后世?
    还不是口口相传,道听途说???
    重要的是史官为什么这样写?
    更多的是,想要传递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关于这点,田舍郎在文章鬼谷子章节,再细谈。
    2.3 丧家之狗
    一个人不论情况有多困难,有一贯坚持的原则,坚守而不动摇,那么他就是伟大的人。
    当然,认定一件事,即使拿十分力气都无法完成,也要拿出十二分力气去努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孔子。
    上文说道,年轻时候的孔子,希望通过当官来自己改变这个社会,但孔子的仕途可谓不顺之至,究其原因,还是孔子的主张与诸侯的需求不一致。
    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孔子当官的过程。
    孔子真正意义上的仕途开始,应该从孔子三十五岁那年算起。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由于贵族的一次娱乐活动——斗鸡,引发了一场政变(一场由斗鸡引发的政变)。政变中,鲁昭公被驱赶出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国很快陷入了混乱之中。
    依照“乱邦不留”的想法,孔子也跑到了齐国。而且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工作——高昭子家臣。
    家臣是什么官呢?田舍郎来告诉大家,它是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私臣,也就是大臣的臣下。卿大夫家中的总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通称为家臣,类似于后来高级官吏家中的管家。
    孔子希望通过高昭子的引荐攀登上齐景公的大树。
    家臣是什么官呢?田舍郎来告诉大家,它是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私臣,也就是大臣的臣下。卿大夫家中的总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官职,通称为家臣,类似于后来高级官吏家中的管家。
    孔子希望通过高昭子的引荐攀登上齐景公的大树。
    但此时,担任齐国相国的是大名鼎鼎的晏婴,这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牛,在后世留下“晏子使楚”的典故的大牛。晏婴的执政理念和孔子不同,所以极力劝谏齐景公不要任用孔子。他告诉齐景公:“孔子是来恢复周礼的,而现在周室已经衰落,而且礼崩乐坏已经很长时间了。再说了,孔子身上的礼仪太多且太过繁琐了,我们就是学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学的会、学得完。”
    孔子在齐国谋求仕途的想法彻底泡汤了。
    抱着山不转水转,人挪活树挪死的想法,孔子离开齐国,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而这一晃就是十五年的岁月,没人知道孔夫子在这十五年里,经历了怎样的沉淀,不断的教书育人,将孔夫子的智慧打磨的如水银泻地,粒粒皆圆润无暇。
    想要高飞,就要低伏,时间是这样好的一样东西,它拥有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也有让雄心壮志化为乌有,摧毁一切的魔力,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坚守这份初心,守住这份坚持。孔夫子无疑是有着这样的坚守和初心的,时光的沉寂使得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厚,孔子的智慧越来越通达,孔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终于,历史的车轮晃晃悠悠,走到了鲁定公九年,这一年孔子五十岁。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
    鲁国季桓子封地费邑的邑宰(大总管)公山不狃发生了叛乱,起兵造了自己主人季桓子的反。公山不狃早就听说了孔子的才华,于是他给孔子下了一份聘书,上面写得清清白白,表示只要他帮助自己攻灭季氏家族,他保证给孔子以高官厚禄。
    已年过半百的孔子,对这份邀请函动了心。虽然他知道公山不狃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对,虽然他知道自己一旦加入,便会九死一生。但他依然想去,因为天下的君主没有一个人能够赏识到自己的才华,只有公山不狃想到了自己。而且自己即将老去,还会有多少时间会等待自己施展胸中的抱负呢。
    就在他打包袱准备前去的时候,子路拽住了他的衣袖——“难道你就这么想当官吗,什么人叫你你都去啊,难道你就不怕留下一个坏名声吗?”好在,在子路的极力劝说下,孔子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包袱,默默地看着远方……
    就在这时,命运之神睁开了眼睛,眷顾了一下孔老夫子。宫中来人,鲁定公如同做梦一般向孔子下达了一个命令——任命孔夫子为中都宰。
    写孔夫子丧家之狗这一章,田舍郎突然有些感慨。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夫子无疑是属于上智。
    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有若丧家之狗。
    但,一个人不论情况有多困难,有一贯坚持的原则,坚守而不动摇,那么他就是伟大的人。
    孔子的很多漂亮话,最终都如浮云散去,但唯有两句话,令田舍郎念念不忘。“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哈哈哈,大家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哈。
    今天比较完了,明天在一一回复。
    @kpcnet 2021-12-08 16:11:19
    好贴!赞了!
    -----------------------------
    哈哈哈,感谢鼓励,田舍郎会继续努力的,争取把这个故事讲完,讲好。
    @稻草下的阳光 2021-12-08 19:02:38
    不错的贴子,闲暇时值得一看!
    -----------------------------
    感谢鼓励,哈哈哈。
    @独孤求败AH 2021-12-08 13:31:55
    写的真差
    -----------------------------
    能具体说说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么?
    中都宰也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当然,由于表现突出,孔夫子很快又晋升为鲁国的建设部部长——大司空,并由大司空代理丞相,六年后,也就是鲁定公十四年,孔夫子五十六岁。这一年,他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代理相国。
    看来孔子的升迁无异于火箭式的,直接由地方官升任为中央部长,对于孔夫子来说,等待了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命运终于将机会送到了他的手边。
    这段时间,孔夫子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1)鲁定公九年,诛杀乱臣少正卯。并使得稳定鲁国物价、路不拾遗、商客宾至如归。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原因和细节,我们下一章讲述。
    2)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挫败了齐国君臣图谋要挟鲁定公的意图。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地位,使齐国短期内不敢对鲁国有所举动。
    3)鲁定公十三年,堕三都。当然,由于成邑宰的极力反抗,最后只堕了两个——费邑和郈邑。
    应该说,孔子干的这几件事情,是非常出色的,孔子让鲁国有了很大改观,一个稳定而趋繁荣的局面正在出现。集市上的价格开始公平合理,没有了欺行霸市的现象,外地人到了都城曲阜,也不必向官员送礼求情,都能受到周到的接待。而夹谷会盟的胜利,更让鲁国在诸侯国中提高了威望。“堕三都”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也向列国显示了改革的态度与治理国家的决心与力度。这一行动,不仅像一颗炸弹在鲁国引起上上下下的强烈震动,也在列国尤其是东面的接壤邻居齐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正在形成,人们似乎已经看到鲁国的团结而又强大的未来。也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而这一切在鲁定公14年,不得不戛然而止。
    这一年,孔子55岁。
    今天看了一个帖子,讨论的很激烈,说的是对儒家的褒贬。
    其实,关于这点。
    田舍郎的观点是,必须要辩证的看,先秦的儒家主张和宋之后的儒家主张,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为孔子正名。
    妨碍民主、科学思想的,并非孔子及儒家学说。
    害人的封建礼教,是宋元以后,打着孔子和儒家学说旗号的遗老遗少们,歪曲衍生出来的。
    他们早已经背离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学而时习之;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
    在本章的品茶论道中,田舍郎还会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鲁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很快,鲁国的复兴让邻近的齐国感到非常的担忧。于是,他们向鲁国发出了“糖衣炮弹”(美女、骏马、珠宝)。于是,鲁定公“成功”被击中,开始整日沉迷于女色歌舞声中,渐渐疏远了孔子和诸大臣。
    是啊,作为鲁国的邻国,齐国的国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担心。枕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枕榻之侧的鲁国不只是酣睡,而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齐国国君听从谋臣的建议,给鲁国送了八十个盛装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华丽的骏马。而鲁国国君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到了。
    孔子去找国君劝谏。然而以季孙氏为首的鲁国“三桓”权臣,对孔子的劝谏非常警惕。
    在不久后鲁国举行的郊祭中,掌权季孙氏按照周礼在祭祖结束后应该把燔(音樊)肉分给包括孔子在内的朝中诸位大夫,但最终分肉的名单中却独独没有孔子。
    这一次季孙氏的轻侮非同往常。他这是一种政治抉择的表示,是一种对于孔子政治观点与施政行动的一种强硬的否定。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齐国的八十个盛装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华丽的文马,只是季孙氏的“三日不听政”,只是这一块祭祀后的燔肉——但是孔子内心里十分清楚,他的理想与追求,实质上是与季氏为代表的“三桓”势力水火不相容的,而他一介儒生,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
    一块燔肉的缺失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足以证明被声色犬马包围的鲁定公旱已把孔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时也证明孔子已经成了“三桓”眼中的沙子、肉中刺。
    五十五岁的孔子感觉到鲁国暗藏杀机,形势不妙,安耐下强烈的愤怒,匆忙离开自己的鲁国,当时的形势危急到了孔子连春祭时戴的礼帽也来不及脱下“不脱冕而行”(《孟子·告子下》),便要离开自己的故国。
    而这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次做官,在这之后,孔子边再也没有过踏足过政坛。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我们很容易理解,孔子此时对鲁国的失望、挫败、郁闷与不舍。
    离开的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故国,那里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祖宅,有父母长眠的墓地,有他设教授徒的杏坛和留下的众多学子,以及呕心沥血了四年的鲁国政坛,当然,那里还有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女儿……
    站在国境线上,离鲁的孔子徘徊复徘徊,回望再回望。
    夜暮已经将一切都抹得混沌一统,但是惟独鲁国在他心里清晰如朗日照耀。来送孔子的乐师师己,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正痛苦着,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抚慰。他只是不由自主地说:“先生,您是没有过错的。”孔子感动着,他知道不仅是眼前的这个师己,还有鲁国的士子鲁国的百姓,也会有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一定还有鲁国的国君,那个傀儡一般的鲁定公。
    夜色里,有春风拂来,带来泥土与花草的气息。孔子对师己说:“我们唱一首歌吧。”于是,有歌声在这春天的夜里荡漾开来:“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善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史记?孔子世家》)
    回望鲁国,已恨青山相隔阻,青山还被暮云遮。
    谁能够听懂这歌声背后的忧伤与愤懑呢?
    然而这一切,不仅是鲁国的形势使然,也是整个列国的形势使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注定还要碰更多的墙壁,而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流亡之旅,正在等待着这个已经五十六岁的老人。
    我们读过的书,说过的话,看过的山水,见到的人事,最终都会变成我们脚下的路,孔子十四年的流亡之旅,最终也将证明这一切,
    公元前四九七年(鲁定公十三年)至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哀公十一年),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就要开始了。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四处碰壁却上下求索不已的孔子,就要走过他人生最为艰难也最为丰富的阶段。
    那是一个动荡不已、变化频仍、礼崩乐坏、裂变与整合交互进行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欲望丛生、思想疯长、竞争炽热、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
    只有这样一个时代,才能够出现这样一种空前绝后的现象——大知识分子的孔子带着他的一班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用了整整十四年的光阴,流亡列国,推销自己的思想与理想,虽一再碰壁却在列国发生着轰动,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斑斓的故事。
    在这个“求仕”之旅中,经常要与君、大夫、隐士、学生等各种人进行多种有关政治、历史、学术及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的研讨活动,当然还有随时随地的教学活动,但是这些都不是主题,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一个能够理解他并任用他的贤明的诸侯君主,让他将在鲁国未完成的事业进行到底。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孔子周游列国的大致路线是:鲁→卫→匡→蒲→卫→曹→宋→郑→陈→蒲→卫→晋→卫→陈→蔡→叶→才→楚→鲁。

    
    写诸子百家故事,对田舍郎自己其实也是一次系统的梳理与回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句话道破了学习的真谛。
    随着孔子的故事到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人生失意的阶段,有时候静下心来细想,若是将孔子的经历换成自己,自己是否又能在一次次打击中,不忘初心,一以贯之、践行初心?
    现在我们常说,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所谓的挫折,在孔子看来,有是怎么样一种无病呻吟?
    后人坐而论道,回顾前尘,总会觉得有多少多少疑点早已暴露,没有发现只能说明某人弱智,但当身在局中,失去上帝视角时,面对那无数选择,诸般可能,才会发现自己压根就无所适从,然后才明白那所谓弱智的,终究不过是自己罢了。
    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
    其中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
    今天看了一句将三教特点的话,感觉很精辟,同大家分享下。

    道家讲逍遥,泛若不系之舟,方为逍遥;
    佛家求自在,讲究大心无往,才能自在;
    儒家尚入世,推崇知行合一,才见担当。
    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分布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北没过黄河,南未达长江,也就是在方圆一二千里的地方转悠。而在这十四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又以在卫(近十年)在陈(三年)为主。即使在对孔子最为礼遇的卫国,孔子也没有受到真正的任用。
    期间,虽说也有诸侯不时的召见孔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合作的意向。
    这个过程中,重点说一说孔夫子在周游列国的一头一尾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丧假之犬的背后。
    周游列国的开头,第一站是卫国,在卫国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孔子其人。
    孔子的第一站,到达卫国,在卫国,见到了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妻子,生的美貌,本是宋国的一个公主,历史上对于南子的评价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女政治家,并且又富有风情,但我们的历史似乎对于美丽的女子总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田舍郎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智慧,眉如远山般的女子。
    孔子和南子是怎样见的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人在皙(xi)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谬然。”南子若隐若现地坐在纱帘后面。孔子隔着帘行礼。这时听到玉环璧佩叮当作响,像是南子正在里面欠身还礼。这段话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但是遗憾就写到这就没有下文了,于是后人对后面的事情有许多随意猜测。
    孔子到了南子的住处,隔着幔帐向南子施礼,南子在帐内叩头还礼,孔子听见南子身上佩带的首饰,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然后南子走出账外,孔子举目看去就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孔子见南子后两人谈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但是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南子长谈之后,返回住处显得十分的兴奋,子路觉得先生神色有异,就非常的生气,孔子红着脸指着天发誓,说我们只是谈了一些正事,没有其他的。
    看到这里,似乎孔子的形象一下子生动起来,从高高在上的圣人,变成了跌落人间的凡人,像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一般,遇见美女会脸红,见到美女会动心,这一瞬间,孔夫子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再也不是那个刻板的只会说“克己复礼”的圣人形象,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
    本来么,见可欲而动心,本就是人之常情,但并非任何人,都非得为了一个情字,颠倒迷离,肝肠寸断不可。
    孔子是圣人,这不错。
    但,圣人,圣人,终究不离人字。
    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孔夫子幸在不痴不慧之间。夫子所说,田舍郎愿意相信,穿过历史的长河,与孔子目光交错之间,谈及南子,会心一笑即可,不必深究。
    但笔者更愿意相信,圣人毕竟是圣人,相比凡夫俗子,能够在磨练中,将男女之间的小爱,淬炼成了天下苍生的人间大爱。
    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也和南子没有多大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卫灵公随着年纪的增大,不仅懒于处理政务,也不谈启用孔子的事情。孔子是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离卫的,与当年离鲁时的情况虽不一样,在本质上却是相近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1-16 21:54:29  更:2021-12-15 19:38:0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