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上古华夏简史(三皇五帝至春秋战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上古华夏简史(三皇五帝至春秋战国)

作者:驿渡山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上古华夏简史》的写作追求
    (代序)

    一是追求轻松的文风,但保持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尽量不戏说、不演义、不用“公司”“老板”比拟古人,但也不是刻板端严。力求在轻松活泼中解构古人古事。
    二是坚持以“人”为主。既关注帝王,也关注平民,既关注君子,也关注小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探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今人之鉴,不是为古人写史。因此当以“人”为本,兼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
    三是坚持唯物史观。力求深入分析人物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从中发掘对今人的启示意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指向未来的。

    2022.1.13
    NO.1三皇时代

    一

    三皇通常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对应时间约为1万年前至4600年前。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以石器、木头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在甲骨文中,“皇”字像一盏灯,表示光辉、伟大、神圣的意思,并不指代正儿八经的皇帝。但这些“氏”都是当时的著名首领,否则也不会留下他们的称号。
    但“三皇”未必就仅仅是三个“皇”,而应当包括众多的“皇”。不然怎么能搞出五千多年来呢?中国古人以“三”代表“多”。除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外,还包括提挺氏、皇覃氏、有巢氏、大庭氏、朱襄氏等数个“氏”。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部落,所以氏族名称得以流传下来。但也仅是传下来一个名称而已。至于他们的事迹则如云山雾海,让人轻易不敢据为史实。所以我们还是以考古成果为依托,再结合史籍,这样讲起来显得更“科学”一些。

    二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靠打猎和采集为生,女人负责采集果实,男人负责外出打猎。
    到1万年前时,由于弓箭的大量使用,人类打猎的水平空前提高,华夏大地上那些又大又笨的动物基本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善于奔跑而难以猎取的动物。男人们虽然坚持外出打猎,但收获越来越少,有时甚至空手而归。由于对族群的贡献减少,他们的地位也就随之下降。这时候,女人们采集的食物成了活下去的关键。她们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社群中的重大事项都由她们说了算。人类进入了母系时代。
    女人们在采集果实、种子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发现把一粒种子撒在土壤中,过段时间就可以长出上百粒同样的种子。这可比采集的效率高多了。她们便大量种植各种能吃的种子,定向培养出了黍、粟、水稻等谷类植物,并驯化了狗、猪、羊、牛、鸡等动物。所谓的农业革命就是女人们搞起来的。
    男人们则逐渐放下了手中的弓箭,拿起耒耜,在女人的安排下来到田间地头劳作。只有在冬天的农闲时节才能外出打猎。
    鉴于近亲繁殖的弊端,母系社会开始实行走婚制。男人平时在本氏族劳动和生活,每年定期去另一个氏族生活一两个月,和那个氏族的某个女人繁育后代。开始时是每年去女方那里住一两个月,后来是半年或一年,再后来则长期住在了女方家里。这种“倒插门”的现象到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很盛行。我曾在桂东北的兴、全、灌一带作过调查,发现当地的瑶族有60%以上是倒插门的,他们生女儿比生儿子还要高兴。
    由于同一氏族之内不能通婚,为了相互区别,各氏族都有一个专属的图腾或称号。图腾是熊、虎、雕、蛇、鳄鱼等猛兽,有些动物是真实的,有些动物则是拼凑出来的。称号就是各氏族的“姓”。著名的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八个汉字是后来才出现的,但这些“姓”则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中国人是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存在过典型的氏族社会。


    三

    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黄河、长江、淮河、辽河、珠江等河流的中下游存在多个地域性的族群。比较大的族群有:在东北辽宁一带的红山文化族群;在关中、河南一带的中原族群;在黄河下游、淮河一带的东夷族群;在甘肃、青海一带的羌戎族群;在山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的北狄族群;在长江下游、钱塘江一带的古越族群;在长江中游的苗蛮族群;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古蜀族群;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等等。
    他们有的以种植黍、粟,有的种植水稻,有的半耕半牧,有的以养羊为主。瓷器、玉器工艺都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堪称美仑美奂。瓷器上出现了很多刻划符号,简单的象形、会意字开始出现。
    当时的人口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很原始,土地只适合轮耕和浅耕。也就是在一个地方耕种几年之后,土质下降,需要另外换一个地方耕种。当时没有坚硬的铁器开垦土地,木头、石片制作的耒耜只翻得动河流冲积而成的松软土质。所以一个100人的族群需要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面积才够他们休养生息。几十年下来,一个县或一条河的宜耕地恐怕就被他们搞完了。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当一个村落超过100人(比照半坡村的规模)时就需要分开,形成新的村落,否则无法协调内部关系。同一氏族的各个村落之间离得不会太远,以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相互帮助。一个村落要么占据某个山谷盆地,要么占据某条河流下游的小平原作为栖息地。
    村落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耕地和草场。但那些最适合浅耕的土地基本上已被占据了。怎么办?于是就经常出现下面这样的情景,分属两个不同氏族的女人在一起大吵大闹。
    甲方:我们曾在这块河滩地放养过猪。所以,你们不能在我们的地盘上种黍子。
    乙方:我们经常在这里放牛,不信你看那里还有一堆晒干的牛粪呢。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
    双方都宣称对某块河滩地拥有主权。由于争吵的都是女性,所以没有立即大打出手。而是各自回去报告本氏族的族长——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族长于是召开氏族会议。空旷的平地上燃起了篝火,一群中老年妇女围坐在一起,讨论是战是和?男人们则站在外围,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表决权。
    女人们经过商量,决定与对方进行谈判,和平解决领地争端。女族长派出了本氏族中最能言善辩的人去和对方交涉。
    经过一番叽哩呱啦的辩论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双方的耐心在一点点丧失。男人们开始主战了,他们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在多次谈判无果之后,氏族会议最终决定:使用武力。
    由于女人在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不适合去前线打战,她们只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准备战略物质(粮食、箭簇等)。上阵杀敌的事只能交给男人。
    男人们非常兴奋,他们长期在田间地头做着重复的工作,辛苦而且无聊。而一旦打起战来,就有正当的理由从繁重的农活中抽身出来,投身到紧张刺激的战争游戏中。而且,一旦取得胜利,就能将战败者的粮食、牲畜,甚至包括他们的人都可以占为己有。这可比种地有趣得多了。
    德高望重的女族长不方便亲自挂帅出征,只好委托一位有勇有谋的男性(通常就是族长的老公或儿子)担任军事统帅,指挥全族作战。
    战争提升了男人的地位。
    在历经长年累月的战争后,这位男性统帅不仅掌握了军事大权,也掌握了整个部落的统治大权。各氏族因为战争而纷纷进入了男人当家作主的时代。但是,走婚制仍然没有改变,生出来的小孩还是属于女方的氏族。
    男人掌权,婚姻、孩子以女方为主,这种情况真不知到底算是父系氏族还是母系氏族?

    四

    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各族群就因领地争议而发生冲突,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神农伐斧熢之战。神农氏属于中原族群,从陕西向河南迁徙。斧熢氏属于东夷族群,从山东向河南迁徙。双方大河南东部狭路相逢。爆发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场大战。神农氏取胜,斧熢氏赶回了山东南部。此战过后,神农氏在中原族群中树立了威信,将中原各氏族整合成了一联盟性的组织,从此进入“神农氏”时代。但这已是三皇时代的最后阶段。
    接下来就要进入五帝了。
    NO.2五帝,是历史还是神话?

    一

    同样,“五帝”也未必仅仅就是五个“帝”。
    “帝”的本义是“天帝”,指的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控制者,也就是俗称的天老爷。在古人心中,“天”是一个具有人格特征的神,祂统治着全人类乃至整个天地万物。但宇宙太大,天帝一个神也管不来,所以祂对空间进行了分区管理。管理正中央这一片星空的为“黄帝”,管理东方这一片星空的为“青帝”,管理南方这一片星空的为“赤帝”,管理西方这一片星空的为“白帝”,管理北方这一片星空的为“黑帝”。五帝之中,黄帝为首。黄、青、赤三位较为知名,白、黑二帝较为低调。
    五帝本来是天上的神仙,怎么就成人类的统治者了呢?这主要根源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五行家”。他们以五行配五帝,又把五帝套在了上古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身上。
    五行家主张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黄帝代表中央土德,白帝代表西方金德,青帝代表东方木德,赤帝代表南方火德,黑帝代表北方水德。这五种德行循环相生,永无止境。为了宣传该派学说,他们强行给上古的几位著名首领奉上了“帝”的尊号,以证明本派源远流长。当时的儒家已经“祖述”到了尧。为了盖过儒家一头,五行家便“祖述”到了更早的轩辕氏,将其尊为“黄帝”。其他各学派也不甘落后,纷纷把本派的祖师上溯到了黄帝。于是,上古的“五帝”就这么产生了。为了让人信服,他们还给每一位帝王制定了明确的在位时间表(谍记)。但各家造出来的谍记不一致,相互悬殊较大。有些造得很离谱,动不动就在位“一百年”。个别学派的谍记上,黄帝的在位时间甚至达到了“三百年”!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侯,也见到过这些上古帝王的“谍记”,但因相互之间出入太大,根本不敢引用到《史记》中。为了避免误导后世,他还不忘在《史记·三代世表》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但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没有这些顾忌,他直接采用了五行家们的“谍记”。按照《帝王世纪》,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青帝)在位100年、颛顼(有说他也是青帝,也有说他就是黑帝,真乱)在位78年、帝喾在位75年,帝挈在位9年、帝尧在位98年、帝舜在位22年(含避位丹朱3年)。
    问题来了,如果这些帝王都是超级寿星的话,有些事情就不可思议了。试举一例:伯鲧是颛顼的儿子,帝尧在位60年左右才让他去治水,则此时的伯鲧大概已接近200岁。活到这个年纪还要出去抗洪抢险,也真够为难他的。但也没办法,当时在朝为官的,又有几个不是百岁老人呢?所以相比之下,后来“七十遇文王”的姜子牙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因此,如果从黄帝到夏禹真有五百多年的话,就肯定不止五个“帝”。相比后面的两个朝代,夏朝不足500年,但有19个“后”。商朝比夏朝多了几十年,也有17世31帝。所以,在夏朝之前的五百多年中,至少存在过15—20个帝。
    但是,这众多的“帝”中只有五个最有名,所以就被五行家选中了。五行思想传到西汉时,被董仲舒吸收进了儒家,并传给了司马迁。然后,在《史记》中就出现了“五帝本纪”。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帝事迹基本是五行家们加工出来的,司马迁先生只是照搬照抄而已。
    但是,无论五行家怎么加工,他们也不敢完全虚构出某个“帝”来。为什么呢?因为除五行家之外,当时还有诸子百家在旁边盯着嘞。你五行家要是敢天马行空地造假,随时都可能被人戳穿,成为他们攻击你这一派的口实。
    所以,“五帝”虽然是被选出来的,但他们又是在上古真实存在过的。你可以对他们的事迹作适当的夸大,但你不敢毫无根据地去虚构。所以,除去那些神话色彩,和那些违背生理学的在位时间,其他史实基本上是可靠的。《史记》中虽然也采用了一些神话成分,还漏掉了很多个“帝”。但这也不能完全怪司马迁。因为“神道设教”是当时史学界的责任之一,何况他当时能见到的也只有那些文字资料。

    二

    我们先来看一看五帝之首的“黄帝”。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黄帝”这个称号是战国时的五行家强行给他安上去的。他的真实姓名叫“公孙轩辕”,是有熊氏首领,住在渭水流域一带。
    至于他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还得从神农氏说起。
    综合各种史料可知,神农氏在当了几百年的中原老大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各氏族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争夺土地又开始大打出手。而神农氏没有能力去制止。一些弱小的氏族便纷纷请求关中的有熊氏出面主持公道。
    有熊氏以“熊”为图腾,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在血源关系上也属于中原族群。是陕西关中一带霸主。他们的首领叫公孙轩辕(还是称“黄帝”方便一些)。他英明神武,特别能战斗,在20岁时就已担任氏族首领了。
    借着那些小氏族的请求,黄帝的势力趁机把扩展到河南一带。他组建了一支军队,充当起了中原各族的仲裁者,对那些不服从仲裁,随意侵占他人地盘者进行了惩罚。从而获得了各氏族的拥护,成为新的中原“共主”。
    而衰弱的神农氏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三

    不仅如些,神农氏还遭到了东夷九黎族的侵略。九黎族在蚩尤的领导,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神农氏的领地就被九黎族侵占完了。神农氏首领炎帝只好向黄帝求援。
    黄帝于是将有熊氏、神农氏、有罴氏、有貔氏、有貅氏、有貙氏、有虎氏(大都以动物为图腾)组成一支氏族联军,与蚩尤开战。
    然后,神话就来了。传说蚩尤兄弟81人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他请动风神、雨神前来助战,用洪水将黄帝围困。黄帝则更厉害,他请来了旱魃女神,使洪水消退,地面变得十分干燥。蚩尤接着祭起了大雾,使黄帝伸手不见五指,无法行动。黄帝于是又发明了指南车,冲出大雾并发动突袭,大败九黎军,杀死了蚩尤。
    而真实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
    蚩尤生活在黄、淮下游,那里到处是沼泽、湖泊,所以蚩尤的军队非常善于水战。他们驾着独木舟,能快速机动地发起攻击。而黄帝联军长期生活于黄河中游,只善于陆上作战。双方打了好几年,每当洪水上涨时,黄帝就是有多远躲多远了。总之住在河边就不安全。就像后来的曹操一样,每当洪水季节,就害怕孙权来进攻。后来,黄帝想了个办法,将蚩尤引诱到河北涿鹿一带决战,那里非常干燥,九黎军毫无优势可言。所以就被一战定乾坤了。

    四

    蚩尤被杀后,九黎族就归附了黄帝。但还有很多东夷部落没有归附,他们生活在山东、江苏没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对夏商两朝一直是时叛时附,直周公旦东征,东夷各部才完全融入华夏文化圈。
    九黎族虽然归附了,但原神农氏的领地并没有完全还给他们。参战的几个氏族瓜分了原神农氏的地盘。因为这些领地是各氏族共同出力才夺回来的,这是神农氏应该支付的报酬。
    因为领地被瓜分,神农氏被迫往黄河以南迁徙,去那里寻找新的栖息地。但这些地方的宜耕地早就被人占了,神农氏只能去开垦荒山,但石头制作的耒耜根本翻不动硬土层。炎帝的心里非常憋屈。便开始侵略周边一些实力弱小的氏族,试图将他们赶走。于是,这些小氏族就来向黄帝告状。
    黄帝以中原共主的身份主持调解,但炎帝拒不听从黄帝的号令。无奈之下,黄帝又组织了几个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对炎帝发起了进攻。经过三次战斗后,炎帝损失惨重,便主动认输,接受了黄帝的仲裁,其他氏族也让了一些土地给神农氏,大家和平相处,共同拥戴黄帝为共主。
    为了管理公共事务,黄帝设置了云师、左右大监、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有说是人名,有说是官职)等政务部门,分管农、林、水、牧等各行各业。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机构。但黄帝没有固定的都城。他带着自己的卫队到全国各地巡视,向东巡视到沿海,登上了泰山。向西巡视到甘肃的“崆峒”,登上了鸡头山。向南巡视到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巡视,驱逐了“荤粥”的进犯。然后在涿鹿山下(涿鹿之阿)的平地上建了一座城邑。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城市。

    五

    黄帝去世后,帝位传给了东方的少昊氏。
    据说少昊氏是黄帝的儿子,这算是“父传子”。少昊氏的都城在山东的曲阜,西周时期鲁国的都城就建在“少昊之墟”。但是,当时的曲阜属于东夷的势力范围。一个中原联盟首领的儿子为何要跑到东夷来称帝呢?在众多传说中,少昊氏的名号从“太昊”伏羲氏那里发展而来的。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史记》中,黄帝是直接传位给了孙子颛顼,并没有少昊什么事。
    而按照当代王玉哲先生的观点,当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的后期,仍在实行族外婚。男方到女方家走婚,生出来的孩子属于女方氏族。黄帝曾经巡视到过泰山,他与当地东夷族的女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少昊,这是很有可能的。
    少昊去世后,帝位传于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少昊的侄子。其都城在穷桑,后来又迁到了商丘。期间,东方的九黎族再次叛乱,颛顼派兵将其镇压。
    颛顼去世,传位于帝喾。帝喾是颛顼的侄子。
    帝喾去世,传位于帝挚,属于父传子。
    帝挚在位的第九年,禅位于自己的兄弟帝尧。
    到帝尧时,真正的“禅让制”开始了。
    NO.3尧舜那些事

    一

    从黄帝到唐尧基本上是父传子、叔传侄,都在一个家族内。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禅让”。 当时为何没有别的氏族来争夺帝位呢?主要是因为那时侯的 “天子” 几乎就是一位义工。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品行,关键还要大公无私。各氏族交纳的贡品本来就少,还要用于祭天、祭神、修路等公益事业。祭祀结束后,祭品是要分给大家的,天子不能独享。但他却有义务协调各氏族部落的矛盾纠纷,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担任“天子”,也就没有人来和黄帝家族的人争抢帝位。而且,在黄帝家族内部也是互相推让,显得很高风亮节似的。
    但历经几代的治理后,炎黄联盟变得越来越富强。私有财产的积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天子拥有分配土地和财富的权利,他慢慢地就成了全天下的首富。天子的职位也就成了人们眼红的目标。而且,到这时候走婚制越来越少,男人把妻子带到了自己的氏族生活,偶尔回一次娘家,生出的儿女大都跟了父亲的“姓”。
    但自黄帝以来,帝位的传承并没有固定的章法,更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当时父传子、叔传侄、甚至传给外人都是可行的。而到帝尧时,黄帝的子孙后代(包括名义上的)已经非常多,他们都觉得自己根红苗正,都有资格出任“天子”。于是,朝堂之上为了帝位而斗来斗去。各氏族部落之间的利益之争也越来越频繁而激烈。
    为了协调解决这些利益纠葛,就产生了一个氏族联盟议事机构——四岳十二牧联席会议。其成员由各氏族首领选举产生,组成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大事乃至天子继承人的推荐,都由它决定。它形成的决议连天子在内都不敢公然违抗。但天子是联席会议的召集人和主持人,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天子”之下设置了九个部委办局(九官),包括司空(管工程)、司徒(管民政)、后稷(管农业)、共工(管手工业)、士师(管司法)、秩宗(管宗族事务)、典乐(管礼乐文教)、纳言(处理上访)、朕虞(管自然资源)等九个职能部门。
    “九官”是由天子任免的。但天子需要由“四岳十二牧”推荐产生,而十二牧又是由众首领选举产生的。所以,天子、四岳十二牧、各氏族首领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显然,拉帮结派是不可避免的。
    唐尧在位时,朝堂上大致分成了四个利益集团。
    第一个当然以帝尧为首的原黄帝部落的嫡系。势力最大,但因内部分化,已比不上黄帝时代。所以不敢再公然地搞父子世袭制,而需要通过四岳十二牧“推荐”的这个程序。他的得力助手是“四岳” ①,但四岳的立场有时让人捉摸不透。
    第二个是以共工(这是个世袭官职,上古有好几位共工,这一位的具体名字不清楚)为首的原神农氏后裔。势力范围在河南的南部。共工与三苗族的首领驩兜结成了同盟,势力也很大。共工本人十分自负,有时甚至不把帝尧放在眼里。
    第三个以姒鲧为首的姒姓氏族。他们是从原黄帝后裔中分化出来的,在向山西北部扩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狄族。人口较多。姒鲧被封为崇伯,所以又称为有崇氏。
    第四个就是原归附的东夷族群,他们力量分散,势力最弱。虞舜属于这个集团,但他在当时还是一介平民。
    唐尧做了几十年的天子后,想挑选一位继承人。按程序,这种事关全天下的大事,他要召开四岳十二牧会议,由他们推荐天子人选。各氏族首领都可以列席,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假如唐尧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的话,根据当时的情形,他得按这个套路来操作:首先,唐尧本人不能提议由丹朱继位,而必须由别人提出来。然后,当别人提议丹朱后,为了展现自己的大公无私,他还得表示反对。再然后,众人对他的反对意见再表示反对。最后,他出于对“公议”的尊重而“被迫”将丹朱确定为帝位继承人。读者诸君不要以为古人虚伪,这其实是一种“谦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当然,这里只是一种假设推理,唐尧可能真的不想把位子传给丹朱。
    开会那天,四岳十二牧都到场了,其他的氏族首领也列席会议,现场气氛很紧张。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讨论天子人选问题。二是任命一位治理洪水的负责人。因为当时的洪水泛滥已经非常严重了。
    在会上,帝尧回顾了六十年来的帝王生涯,说自己虽然有一些功劳,但感觉还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现在又年老体衰了,想退居二线,请大家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新的“天子”。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名叫“放齐”的首领,他举荐了帝尧的儿子丹朱。理由是丹朱很开明,有帝王气度。
    帝尧按程序表示反对,说丹朱这个人“顽凶”,个性顽固,又很急躁。(在别人听来,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原则,且做事雷厉风行。这给反驳者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但意外的是,众首领对帝尧的说法并没有反驳,而是纷纷表示赞同。这下丹朱完蛋了,已经是彻底没戏。
    帝尧又问众人,还有别的人选吗?
    这时候,三苗族的首领驩兜站出来说,共工很能团聚人心,做事能力也很强,是个适合的人选。
    帝尧立即提出反对意见,说共工虽然口才很好,但对“天”老爷不恭敬,不适合但任天子。(天子是“天”的儿子,天子对“天”不恭敬,就是儿子对老子不恭敬,这样的人还合适吗?帝尧应该是掌握了共工不敬“天”证据的,但他给共工留着面子,没有当场出示。而共工也不好当场反驳,这种情况下越谦逊对自己越有利,会后再表演一场敬“天”大戏才是最好的自证清白。)
    眼看这次会议很难选出满意的继承人选,帝尧便转到了下一个议题,说现在洪水滔天,不知道哪一位能去把这个洪水给治理好,使百姓免受灾难?
    这时大多数人都推荐崇伯鲧。帝尧很吃惊,难道伯鲧有这么大的威信?他既不懂水利,也没有分管过水利工程。帝尧觉得不妥,说伯鲧可能会辜负天命而伤害百姓(负命毁族),大家还是慎重一点好。但众首领仍坚持伯鲧是治水的最佳人选。眼看今天的会议要陷入僵局,坐在一旁的四岳便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他说不如让伯鲧先去试一试,万一不成功再另说。帝尧只好同意了这个方案。
    而伯鲧本人也没有谦让,就把这个任务给揽下来了。在他看来这就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一旦治水成功,将来就能获得更多的选票。却没有想过治水失败的后果。因为唐尧是个很宽厚的帝王,臣子犯了错,他总是主动担责,不会轻易地处罚臣子,所以他手下的人都敢放手大胆地做事。

    二

    公元前22世纪时,全球正处于间冰期的高峰,整个中国北方都湿润而温暖,降雨量超过现在的南方地区。大量的雨水把黄土高原的沙土带进了黄河,造成中下游因淤积而改道。洪水将房屋和庄稼冲毁,很多人在洪水中丧生。帝尧想派一个有能力的人去治理洪水,所以在会上提了出来,结果大家推荐了伯鲧。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全球最“难治”的一条大河。因为它携带的沙土太多,很容易就能把河床填高,然后发生改道。治理黄河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堵”住缺口,加高堤防。另一个是“疏”浚淤积,通畅水流。致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想要治理黄河也无外乎就是这两种办法。
    伯鲧来到灾区后,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黄河中下游的干流和支流都淤积得非常严重。如果用“疏”的办法,工程太过浩大,不知要搞到猴年马月才能完成。而如果采取“堵”缺口的办法,事情就简单得多了,哪里有决口就堵哪里,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就少得多。
    所以,他动员了沿黄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对决口的地方进行封堵,并将一些较低的堤防加高加固。但是,黄河的泥沙不断积累,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决口。伯鲧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刚堵住这个缺口,下一个缺口又出现了。伯鲧疲于奔命,几年下来,黄河已被他们整成了一条高出地面几十米的“天河”。随便来一场洪水就会造成改道,使下游变一片汪洋。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没有了粮食,便出现了饥荒。伯鲧前后花了九年时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

    一向宽厚的帝尧并没有因此处罚伯鲧。但伯鲧也从此失势,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已经丧失了竞选天子的资格。共工见状就主动来拉拢他,让他支持自己。这时候,朝堂上只剩下了三派势力,一个是以帝尧为首的当权派,包括四岳,以及十二牧中的个别成员。另一个就是以共工为首的在野派,包括驩兜、伯鲧等人。还有一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
    帝尧的岁数越来越大,继承人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于是他又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在会上,众首领还是各执一词,形不成多数意见。他便对四岳说,实在不行,将来就由你继承帝位算了。四岳被吓了一跳,赶忙说自己德不配位,不是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帝尧觉得与会的首领没有一个是合适的,便要求大家扩大举荐范围,致使是底层的平民百姓,只要德才兼备也是可以担任天子的。
    于是,很多人就举荐了一个名叫“虞舜”的人。帝尧好像曾经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具体情况不了解。便问四岳是否清楚?
    四岳说,“虞舜”姓姚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瞍”,眼睛瞎了,但很凶残。他的母亲死得早,后母叫“握登”,经常虐待虞舜。后母生了儿子名叫“象”,弟非常傲慢。三个人多次联手,想把虞舜置于死地,但都没有得趁。虞舜死里逃生后,对父母兄弟竟然没有丝毫怨恨,而是以怨报德,对他们更加恭敬友爱。
    听四岳说得这么详细,肯定事先已做过调查核实。帝尧想,像这样宽厚的人如果当了天子,应该能把众人团结起来,避免各族之间的争斗。同时也会对自己这个老皇帝感恩戴德,会很好地照顾丹朱这一族人。其他首领想,这样的人如果当了天子,自己到时致使犯了错,估计也不会受惩罚。而且,虞舜来自社会底层,没有什么背景,将来也便于掌控。他们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纷纷表示虞舜这个爹不亲妈不爱的人很适合做未来的天子。
    只有共工几个人表示反对,伯鲧还说了一句“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②”估计就是因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掉了性命。
    也不知虞舜的父母兄弟是否真的要杀他。但很多首领都知道他的事迹,连帝尧也听说过,可见事先被人做过大量的宣传,甚至有可能是“四岳”等人早就物色好了的。但无论如何,虞舜成功地从社会底层爬上来了,而且是直接爬到了顶端。
    为了扶植虞舜,帝尧也是下了血本,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嫁给了他。让他担任一些官职以积累管理经验,并派人帮他修了仓库,送给他大量牛羊,让他有财力收揽人才。几年之后,帝尧让虞舜代理天子职务。
    虞舜大权在握之后,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包括 “八元”、“八恺” 这些老牌贵族。在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之后,便开始对共工、伯鲧这些政敌动手了。
    共工分管着手工业这一块,虞舜派人调查,发现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淫辟)。便将他流放到了山西北部,去和北狄族生活在一起。将共工的盟友三苗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和一些蛮族混在一起。三苗族不服,虞舜便强行将他们从江汉迁移到甘肃一带,和西戎聚居在一起。对外的说法是让他们去感化那些蛮夷(其实三苗也是蛮族,不知道是用谁感化谁?)。而对于伯鲧,则直接以“治水无状”的罪名将他杀掉。
    处理完这几个政敌后,虞舜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过了几年,帝尧去世,虞舜便离开都城平阳,来到外面,宣称要将帝位让给唐尧的儿子丹朱,众首领表示强烈反对。虞舜没办法,只好回到平阳登基称帝。然后,将都城从平阳迁至蒲阪。划了一块封地(房邑)给丹朱, 约定他和自己见面时不用行君臣之礼,而以“客”礼相待,算是对帝尧的报答。当初一心要杀虞舜的父母兄弟“三人组”,也得到了回报。他的兄弟象被封为诸侯,封地在湖南道县,号“有卑氏”,也叫“有鼻氏”。这里离中原很远,相当于流放,但帝舜有自己的长远考虑。
    虽然帝位坐稳了,但滔滔洪水没有丝毫减退,黄河、淮河中下游的人们早已苦不堪言。而虞舜身为帝王又不能冲到前线去指挥抗洪抢险。他决定召开联席会议,把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负责人。
    于是,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注:①关于“四岳”究竟是一人还是四人?历来皆有争议。孔安国、马明衡、袁仁、王夫之等人认为“四岳”是四个人。而苏轼、孔平仲、朱熹、杨慎、曹学佺等人认为是一个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尧曾有意传位于四岳,似乎应该是一个人。但又多次出现四岳“咸荐”“皆曰”,则说明是四个人。本文赞同“四人”说,因为有时是四岳之一单独对答,有时是四岳共同对答。因他们四人向来观点一致,故太史公为求简约而未作区分。且十六人为偶数,加上帝尧则构成奇数,便于在决策中形成多数意见。
    ②见《韩非子·外储》
    NO.4从“夏禹”到“大禹”

    一

    “司空”是主管工程建设的,当然也包括水利工程。但自从伯鲧治水失败被杀后,原来担任司空的那位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便找个理由辞职不干了。然后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着,没人愿意担任,也没人敢担任。帝舜这才下决心要选拔一位新司空,让他去负责治理洪水。
    召开会议那天,当帝舜说明了会议主题就是确定一位“司空”人选后。众首领就一致推荐了伯鲧的儿子伯禹(姒文命)。
    当时,在众多首领中,伯禹最年轻,尚未成婚,资历最浅。大家都说这种事应该由年轻力壮的人去做。而且他的父亲伯鲧治过水,虽然失败了,但毕竟积累了经验。
    伯禹当然不想再步父亲的后尘。于是推脱说自己太年轻,还是请年长一些的契、皋陶或后稷出任。但怎么也推脱不掉。
    伯禹发现这个会议可能是帝舜设的一个局,自己是在劫难逃,只得认命。由于灾情严重,帝舜催促他尽快上任。

    二

    伯鲧被杀后,伯禹就继任为氏族首领了。由于太年轻,没有什么威信,帝舜也没怎么在意他。为了展示自己的宽容,他还把伯禹封为“夏伯”,封地在山西南部的夏县一带。这一带本来就是姒姓氏族的地盘,帝舜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官方证书而已。但从此姒文命就被人称为“夏禹”。
    经过多次接触后,帝舜发现这个年轻人比他父亲精明强干得多。但想到自己曾经杀了他父亲伯鲧,将来他一旦得势,会不会替父报仇呢?所以帝舜开始关注他,如果发现真有报仇的念头,就将他的势力遏制在萌芽状态。但越观察越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甚至有些喜欢他了。只可惜这是个仇人的儿子,如果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儿子那该有多好啊。想想自己的儿子商均,一味地贪图享乐,心里便生出很多无奈。
    当众首领推荐夏禹时,帝舜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考验机会。如果夏禹治水成功,那也是他这个天子知人善任。而且还能获得任人惟贤 “外举不避仇”的美名。因为在世人眼中,夏禹和他之间是有“仇”的。
    而如果夏禹治水失败,就会和他父亲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再也无法对帝舜构成威胁了。

    三

    但对于夏禹的族人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前一任首领已经因为治水被杀了,现在又轮到了他们的新首领。族人们纷纷跑来慰问夏禹的母亲有莘氏,像吊丧似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洪水是治不好的,夏禹已经是难逃一死。有莘氏非常悲愤,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杀了,竟然还不放过她的儿子。但更让她心急如焚的是,夏禹还没有结婚,如果就这样交待了岂不愧对死去的伯鲧?
    帝舜又派皋陶(主管司法)来监督,说灾情如火,不能再拖延!时间非常紧迫,有莘氏决定立即让儿子成婚,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女方是涂山氏首领的女儿,也算门当户对。一切婚礼手续从简。
    夏禹一直为父亲的死感到不平。因为当时的洪水太大太猛,就算帝尧、帝舜亲自出马也未必能搞得定。父亲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洪水问题,但即少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他在主观上是没有过错的,顶多应该被流放,而不至于被杀。但现在命运又再次压在了自己的肩上,除了把洪水治住,夏禹已经没有了别的活路。为了天下黎民,也为了自己,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要么成功,要么成仁。所以在新婚之后第四天,他就带着一帮人火急火燎地奔赴灾区了。
    经过深入调查后,夏禹决定堵疏并用,以疏为主。该堵的地方当然还得堵,但关键是该疏的地方必须疏。他发动周边的氏族部落清理淤积严重的河段,将清出来的泥土用于加固堤防。黄河的支流伊水被龙门山所阻,造成洪水四溢。为了消除阻碍,他们直接在龙门山的中段凿开了一缺口,使洪水能直接通过,而不用拐一个大湾。他们用类似的方法,将泛滥的洪水引入黄河、淮河干流,最终全部流向了大海。
    夏禹同时安排伯益在低洼的沼泽地区推广种植水稻。让后稷负责赈灾,从粮食丰收的地区征集余粮,分拔给那些受灾严重的地区。
    在治水期间,夏禹总是光着赤脚,手上拿着一把铲土的耒耜。和大家一起风餐露宿、共同劳动。几年下来,他的手上脚上都长满了老茧,皮肤被晒得黝黑而粗糙。大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夏启出生,也没有进去看一眼,全心身都扑在了治水这件大事上。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整个黄河、淮河的干流和支流水患彻底被解决了。粮食也出现了丰收,人们终于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还扩大整治范围,帮着边远地区的各族,将他们的水患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夏禹既赢得了中原各氏族首领和民众的一致爱戴,也让边远地区的人们心悦诚服。他的威信已经盖过了帝舜。
    然后,功德圆满的夏禹便率领治水领导小组回到了都城平阳。

    四

    由于功劳太大,如何奖赏夏禹呢?这成了帝舜非常头痛的问题。他思来想去,给夏禹新设了一个“百揆”的职务,地位仅次于天子,在四岳之上。
    然而,很多首领觉得一个“百揆”还远不足与夏禹的伟大功劳相匹配。但帝舜除了自己的帝位,已经没有更高的官职可以给人了。
    于是,夏禹、皋陶、伯夷(不是伯益)和帝舜之间就有了一次很奇怪的谈话。内容记载在《史记·夏本纪》中。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皋陶和夏禹两个人在唱双簧。大意是说帝王要遵循道德,才能得到臣下的中心辅佐。又说帝王如果知人善任,天下就一定能够治理好。如果不知人善任而出了问题,责任首先也应该是天子,而不是把责任全部推到具体做事的臣子身上。所以当初不应该流放驩兜、三苗、共工。他们虽没有直接说当初不应该杀伯鲧,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帝舜表态,请他们以后及时指正自己的过错,不要等他犯下了过错之后再来指责(女无面谀,退而谤予)。他已间接地承认了杀掉伯鲧、流放共工等人是一个“过错”。
    夏禹也不是真的要为父报仇,他只是想要帝舜给一个说法。
    经过这次谈话之后,帝舜召开会议推荐天子继承人。其实也不用推荐了,这是一道只有一个备选答案的单项选择题。因为推荐夏禹,没有人会不服。而推荐其他人,则没有人会服。所以帝舜就直接指定了夏禹为未来的天子。同时还将他封为“山川神主”,也就土地神。
    但尽管都被封为土地公了,很多首领仍然不满意,觉得这个虚头巴脑的“神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自从治水成功后,主管司法的皋陶就归顺了夏禹,而且成了帮助夏禹抢班夺权的急先锋。他颁布了新的法令,规定以后凡属夏禹讲的话、发布的命令都具有法律效力,谁要是不遵从就将受到刑事处罚。
    经这么一搞,夏禹已然是实际上的帝王了。
    帝舜只好把朝政大权全部交给夏禹,然后就到全国各地“巡狩”去了。几年之后,虞舜死在了苍梧之野。这里离他的兄弟有鼻氏(象)的封地①非常近。帝舜最后是由他的兄弟安葬的,地点就在九疑山(湖南零陵)。帝舜失势之后,跑到南方来投靠他的兄弟,不幸于半路病世。如果当初有鼻象真是要杀他的话,他又岂会来投靠?

    五

    夏禹登上帝位,国号“夏后”。他将都城从蒲阪迁至阳城(一说安邑),重新颁布了日历,被称为“夏历”,一直使用到今天 。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改革了纳税制度,由近到远实行不同的政策,以都城为中心,五百里为单位半径从内往外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②。但夏代的直辖区并不是圆形的,其具体范围大致是:东至山东西部,西到陕西渭水流域,南至河南伊、洛流域,北至山西汾水流域。姒姓氏族被分封到各地,先后共形成了十二个支(夏后氏、斟鄩氏、斟灌氏、褒氏、费氏、杞氏、有扈氏、有男氏、彤城氏、缯氏、辛氏、冥氏)。他们构成了夏王朝的政治支柱,夏朝之所能延续约五百多年,这些分封的支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支系有些是因分封而形成的,有些则是因多次迁都而形成的。例如斟鄩城曾经是几位帝王的都城,在斟鄩城附近生活的人就成了“斟鄩氏”。
    在四千年前,世界各地都遭遇了大洪水。印度的哈巴拉文明就是在洪水的反复淹没下消失的,直到19世纪才被考古学者发掘出来。而黄河流域的上游是世界级的水塔——青藏高原,它融化的大量雪水直接流入黄河、长江,可以说要比印度的情况严重得多。如果不是夏禹带领的抗洪英雄们的辛勤付出,华夏或许会遭受和哈巴拉一样的命运。是夏禹和当时的广大群众挽救了中华文明。



    ┅┅┅┅┅┅┅┅┅┅┅┅┅┅┅┅┅┅┅┅┅┅┅
    注:
    ①湖南道县。
    ②夏朝的“五服”就是以都城为中心,五百里半径范围内为“甸服”,属于天子的直辖区,需定期缴纳粮食。甸服往外五百里为“侯服”,属于各诸侯的辖区,当地民众只需向诸侯缴纳粮食,但诸侯要向天子进贡“方物”(地方特产),服从天子的政令,包括征调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等。再往外五百里为“绥服”,已经不勉强他们遵守政令了,只要求他们遵守朝廷的礼乐教化。再往外五百里为“要服”,只要求他们遵守教化,这里是流放罪行较轻的犯人的地方。再往外就是“荒服”,是流放罪行较重的犯人的地方,属于“化外”之地,礼乐教化也不勉强了。
    NO.5禹、启“家天下”的操作


    帝舜在苍梧去世后,大禹也曾按照程序离开舜的都城蒲阪,去了阳城,宣称要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结果可想而知,天下诸侯不同意,大禹便在阳城就地登基,将都城从蒲阪迁了过来。
    夏禹在帝位上干了几年之后,将皋陶指定为继承人。因为皋陶一直在为自己鞍前马后、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了对他的付出表示感谢,所以指定他为未来的天子。
    但问题是皋陶的年纪已经很大,甚至是有些老迈了。他比夏禹大了不止一两岁,应该是大了十岁以上。因为夏禹和皋陶、伯益都曾同朝为臣,大致是同时担任氏族首领的。但夏禹的父亲属于非正常死亡,他是少年继位。而皋陶的父亲是自然死亡的,所以他继任首领的时候至少已是中年,岁数应该比夏禹要大。同样,伯益的年纪也不会比夏禹少。
    一般来说,选继承人都是选年轻的,怎么会选一个岁数比自己还大的呢?但夏禹就这么干了。不仅这样干了,还把繁重的政务全部交给他,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可能是当年治水太辛苦了,想好好休息一下。
    十几年后,夏禹的身体还很健康,而他的帝位继承人皋陶同志已经寿终正寝了。
    这下该选一个年轻的了吧。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夏禹这回又选了个牙齿都快掉光的伯益。《史记》上说伯益“佐禹日浅”,这不合事实。他是夏禹的治水团队中最早的成员,从那时就开始辅佐了,到夏禹去世,至少辅佐了三十年。但伯益是个干实事的人,喜欢搞水稻栽培,驯化各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争权夺利可能不是他的强项。
    另一方面,夏禹任命自己的儿子夏启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跟帝舜的儿子不同的是,夏启从小父亲就不在身边,母亲涂山氏又去世得早,虽然是氏族首领的儿子,但他从来没体验过什么叫娇生惯养,所以心智成熟得很早,能力也很强。当夏禹登基称帝后,就让夏启负责一些行政工作,因表现良好,在众首领中获得了“贤明”的赞誉。
    晚年的夏禹在外地巡查时病逝。伯益也躲到箕山上,声明要把帝位让给夏启。结果,各部首领真的就推举了夏启继承帝位,理由是夏启也非常贤明。夏启当然推辞了一番,但驾不住众首领强烈要求,只好登基为帝,将都城定在阳翟(又名夏邑)。
    伯益知道后,带着军队来质问,夏启紧闭城门,在城头上与伯益对话。
    伯益问:你为何要破坏禅让制?
    夏启说:我没有破坏禅让制,这都是众首领的意思,其实我也不想当。你不是跑到箕山上去了吗?为何还来争帝位?
    伯益:我不是来争帝位,我是来维护禅让制的。
    夏启:禅让制非常好,我完全赞同。等几十年我再禅让给你,如果到时你还活着的话。
    ……
    双方扯不清楚,就打了起来,结果伯益被打得一败涂地,继续回到了箕山(也有说伯益兵败被杀)。
    接着,有扈氏又跳出来反对。
    但有扈氏与夏后氏同姓(同姓姒),所以夏启非常气愤,调集大军要将他们全部屠灭。军队出发前,夏启对军事将领们(六卿)发布了誓词,宣称有扈氏侮辱了“五行”,怠弃了“三正”,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们。你们如果服从我的指挥,将会在祖庙上受赏;如果违背我的命令,将在社坛上被砍,连同你们的妻儿。
    有扈氏被镇压,但没有被屠灭,而是被罚为牧奴,专门为朝廷放牧。
    夏启在位时完善了皇家音乐“九韶”。他“贵爵而尚齿”,意思是按照爵位高低来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同一爵位的人则按年龄来排序。礼乐制度已初步建立。
    夏启去世后,帝位传给儿子太康。四岳十二牧联席会议在夏禹时就解散,“天子”的传承也不用众首领推荐了,从此是实行“父传子”世袭制。
    太康又把都城迁到了斟寻。然而,他的屁股还没坐热,夏朝就出了问题。
    NO.6后羿篡夏与少康复国

    一
    太康从小养尊处优,整天游猎戏耍。当上天子后,仍然不务正业,经常带着一帮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每次离开都城斟寻往往就是几个月,国事被搞得一塌糊涂,百姓也是强烈不满。
    一次趁着太康外出打猎的时机,在朝廷担任“司射”的有穷氏首领后羿发动政变,占领了太康的都城斟寻。后羿登基称帝,国号也没改,用的还是“夏后”,都城也没有迁,就安在斟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一般篡位之后都是要改国号的。但后羿没有改,他或许觉得没必要,因为他很得民心,得到了生活在都城附近的斟寻氏的支持,所以他觉得没必要迁都,仍然以夏朝的帝王自居。
    后羿并不姓“后”,本名应该叫“有穷羿”或“穷羿” ,当上帝王之后才被称为“后羿”的。因为在夏朝,“后”的意思就是天子。据说他也是帝喾(五帝之一)的后裔,世代担任朝廷的“司射”一职。后羿的左臂长于右臂,以箭术闻名于世,号称“天下第一”。他与太康一样也爱好打猎,所以得到了重用。
    当太康在外打了一百天的猎,收获满满,凯旋还朝。到达洛水岸边时,他发现河的对面有一帮人,站在中站的正是为自己“司射”的后羿。想不到他会出城来迎接,真是个忠臣。但仔细一看觉得不对劲。后羿在张弓搭箭,而箭头对着的正是自己。完了,他要造反!
    后羿的箭并没有射出,他隔着洛水对太康喊话:你的都城已经是我的了,你的帝位也是我的了。你就在外面继续打猎吧,朝廷的事就不用操心了(反正你也从未操心过)。如果你还想活,就不要过河,如果不想活,那就过河来吧,我保证一箭将你射个对穿!
    太康被“河”与“活”给绕晕了。但最后哪一句还是听懂了的。他当然还想继续活着,所以立马往后撤退。后羿的箭术他是见识过的,他说要射穿什么就肯定能射穿什么,那可不是唬人的。
    就这样,太康失“国”了。但他并没有失去整个国家,而是失去了都城。因为在上古时代,都城为称为“国”。住在都城里面的人被称为“国人”。住在都城外面的人被称为“野人”,倒不是说他们野蛮,而是因为他们住在野外。
    但太康既然回不了“国”,总得去个地方啊。还能去哪里呢?天大地大,真不知何去何从,他在洛水边徘徊了很久都拿不定主意。
    而听说太康在外打猎已经回来了,被后羿阻止在洛水边。他的母亲和五个兄弟便从都城中跑了出来,渡过洛水来与太康汇合。后羿虽然篡了位,但对夏后氏家族非常宽容,一个也没有杀,还允许他们自由来去。
    五兄弟见到太康,非常生气,于是每人创作了一首诗,大声地朗诵给太康听,以示对他失“国”的谴责。然后商量出一个办法,投奔另一个姒姓支系——斟灌氏。他们在那里组建了流亡政府。夏禹当初分封的十二个支系现在开始发挥作用。如果不是这些支系,夏王朝可能真就三世而亡了。
    后羿派他的义子寒浞率军打了过来,斟灌氏损失惨重,他们被迫继续流浪。没过几年太康就在郁闷中去世了,将流亡朝廷的帝位传给了兄弟仲康。
    仲康与昆吾氏结成了同盟,将昆吾氏首领封为“伯”。虽然是流亡政府,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别人封官授爵,反正只是发个证书而已。只要还是名义上的天子,证书就是有法律效力的。但仲康的实力还不足与后羿对抗,所以不敢去夺回都城。
    仲康去世后又传位给了儿子帝相。帝相将流亡政府迁到了商丘。

    二
    这期间,后羿的“夏朝”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老先生登上帝位后,跟太康没什么区别,整天不是沉迷酒色,就是外出打猎。将朝中事务交给自己的义子寒浞全权打理。结果你懂的,在一次外出打猎回来之后,后羿被寒浞埋伏在卧室内的刀斧手剁成了肉酱。寒浞登上帝位,不再沿夏朝国号,改为“寒”朝,但都城还在斟寻。
    寒浞这个人生性残忍。他出生于伯明氏,由于品行不端被族人赶了出来,后羿收留了他。因办事能力强,又会溜须拍马,被后羿委以重任。但他不思报恩,而是残忍地杀死了后羿,夺了他的帝位,还霸占了他的一群小老婆。
    寒浞称帝后,对流亡在外的“夏朝”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派儿子寒浇镇压了在都城附近的斟寻氏,接着攻打斟灌氏,杀死了夏后帝相,几乎灭了他的族。
    但帝相的一个已怀孕的妃子侥幸得以逃脱。她回到自己的娘家有仍氏,生下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少康”。

    三
    少康长大后,在有仍氏担任“牧正”,也就是管理牛羊。他管的牛羊获得了大规模的繁殖,以至于名声远播。得知夏朝还有漏网之鱼,寒浞派使者来向有仍氏要人。少康闻迅后立即逃往了有虞氏。因炒得两手好菜,在那里担任了“庖正”,看来真是多才多艺哈。
    有虞氏的族长发现少康长得一表人才,又很能干,便把两个女儿(又是两个)嫁给了他。并赠送了丰厚的嫁妆,“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旅大概是500人左右,但不是军队,而是部众,包括男女老少。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自然村。有了这点基础,他便开始策划复国。大量招纳死士。有个名叫“女艾”的武林高手投奔了他。
    由于寒浞的统治非常残暴,夏族的一些支系纷纷派人来联络少康。帝相的一位旧臣名叫“伯靡”的,聚集了斟灌氏、斟鄩氏的残余部众,来到有虞氏加入了少康的队伍。
    寒浞主要的得力干将是他的两个儿子:寒浇和寒殪。尤其是寒浇,为人狡诈又力大无穷,据说他能在陆地上划船,也不知道是怎么划的?总之,要干掉寒浞必须先干掉寒浇。少康派了一个间谍打入到寒浇的部队中刺探消息。没过多久,这名间谍跑回来向少康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寒浇也喜欢打猎,而且打猎的必经路线已被他掌握。
    少康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他带着自己最勇猛的武士“女艾”,还有几名敢死队员埋伏在寒浞经常打猎的地方。等了很久,寒浞终于出现,身边带的人又不多。
    狭路相逢,双方并没有立即打起来,而是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各派一名高手以决雌雄。
    大家或许会奇怪,少康为何不躲在暗中放箭或挖个陷阱让他们掉进去?这你就不了解古人了,尤其是少康这样的“贵族”。他如果用这些不光彩的手段,致使赢了也会让天下人笑话。只有一对一单挑,才是贵族风范。而且他有信心在公平的对决中干掉寒浇。
    少康这一方是女艾出场。
    而寒浇这一方属他本人最厉害,所以决定亲自上场。
    当时的近战武器既不是剑也不是刀,而是青铜制作的斧头,名叫“铖”。这个既是礼器也是兵器,但作礼器的铖要厚重得多,作为兵器的铖则轻得多,刃口也更宽,更薄。于是双方抢着斧头对砍。金属撞击的声音让人震耳欲聋。火星四溅,都快把地上的茅草点燃了。两把可怜的斧头被砍成了锯子。双方的招式也没有什么花样,其实就是在比力气。
    经过无数回合后,女艾竟然技高一筹,寒浇渐渐落了下风,突然手一滑,斧头飞了出去。女艾一斧过去把他劈成了两段。
    寒浇一死,寒浞也就成了强弩之末。少康把斟灌氏、斟鄩氏、昆吾氏、有虞氏组成了一支联军,任命伯靡为统帅,向寒浇发起了总攻。寒浇战败,被凌迟处死。失去了六十多年的太康都城再次回到夏后氏的手中。
    少康复国后,考虑到长年战乱,百姓已经深受其害,便与各方国和平相处,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夏王朝出现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少康中兴”。在位二十一年后,少康去世。他的儿子“予”继位,是为“帝予”。
    帝予在少康复国的过程中,立下过大功。他继位的时侯,后羿早已死去多年了,但他仍然要找有穷氏算帐。亲自带兵进行东征,消灭了有穷氏,进而攻打东夷各部。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东夷九部被彻底征服,夏朝版图扩大至了东南沿海。帝予在位时,夏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至甘肃天水,北至大漠,南至长江,著称夏朝之最。
    帝予之后,传位于帝槐(芬)。帝槐在位四十四年,传位于帝芒(荒)。帝芒在位五十八年,传位于帝泄。帝泄传位于帝不降。以上都是父传子。不降传位于弟帝扃。帝扃传位于子帝廑。帝廑传位于堂兄孔甲(不降之子)。由于夏朝历代帝王奉行无为而治,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内,除东方诸侯殷商以武力吞并有易氏、皮氏之外,天下基本上太平无事。
    但孔甲开始任性胡闹,导致很多诸侯不来进贡。夏朝便开始衰落了。

    NO.7孔甲养“龙”

    孔甲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帝不降(又名降)早就看出这个儿子不能胜任天下,所以没有将帝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兄弟扃,也就是孔甲的叔父。然而,过了二十六年之后,帝位兜兜转转的还是落到了孔甲的手中。
    孔甲上位后,其行事作风跟当年的太康非常相似,总之怎么舒服怎么来,对国事不管不顾。有时一次外出两年都没回都城,朝廷也没有人篡位,说明这时候的夏朝真的很稳定。孔甲有个特殊癖好,喜欢驯养野生动物。一般人也就养个鸟(如伯益),胆大的也就养个老虎、熊罴之类(如夏桀),但孔甲却别出心裁,他喜欢养龙。整天带着一帮人到野外去捕龙。好好的帝王不做,硬是跟爬行动物们过不去。他抓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玩”,但也不排除“吃”。
    中国古人把鳄鱼、蜥蜴之类的动物统称为“龙”。据现在学者的考证,当时的黄河流域温暖而湿润,类似于是热带雨林。非常适合鳄鱼、臣蜥之类的冷血动物生存。陶寺遗址中就曾挖出过4000年前用鳄鱼皮做成的鼓。这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为什么最先兴起于北方,而不南方的原因。因为当时的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人类繁衍。而当时的南方实在是太热了,太潮湿了,虫蛇蚊蛰太多了,跟今天的南方根本不是一概念。
    孔甲也不知他从哪里搞来了两条龙,一雄一雌。《史记》上说是“天降二龙”,很多人就认为这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不是鳄鱼、蜥蜴之类,而是翼龙。但问题是翼龙在中生代就灭绝了,这时候怎么还会有呢?难道真的存在没有翅膀也能飞的龙?这又不符合空气动力学啊。其实,很多人把这个“天降”理解错了,它是上天赠送的意思,还强调了突然性、无厘头。
    不管怎么样,孔甲获得这两条龙之后非常高兴。但问题接着就来了,他不会饲养。过了一段时间,这两条龙就被养得半死不活的。孔甲很发愁,愁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程度。有个臣子实在看不下去,便建议他发布求贤令,征求天下会养龙的专家。孔甲当即同意,发出告示,谁要是能把两条龙养好,就赏给他高官厚?。
    一个名叫“刘累”的人前来应征。
    说起这个刘累,也是大有来头。他出自陶唐氏,祖上是五帝之一的唐尧,但繁衍到刘累这一代时,已经成了普通的平民。以前在帝舜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养龙专家董父,被任命为“豢龙氏”(专门养龙的官员),他的子孙世代传承养龙技术。但“养龙”这种事情太烧钱,只有帝王才能玩得起。而且,龙是非常凶猛的,没点胆量也不敢养。而自从少康复国之后,夏朝的历代帝王都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他们根本不碰这个。所以养龙行业十分萧条,几乎没有市场需求。到夏朝后期,第N代豢龙氏的儿子们都不愿再学这项祖传技艺了,因为学这个东西不仅有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被龙咬死)。而且就算学到手了也没有就业的机会,更不能升官发财。
    刘累听说这个情况后,便主动跑来请求豢龙氏教他养龙。但在古代,专业技术都是家传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刘累作为一个外姓人,虽然交了学费,但豢龙氏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没有把核心技术传授给他。刘累当时可能连真正的龙都没见过,豢龙氏只是在和他纸上谈兵。所以刘累只学了个一知半解,且没有实战经验。
    后来,第N代豢龙氏去世,这项技术就算失传了。
    刘累虽然学了御龙术,也是长期没有用武之地,生活上穷困潦倒。就在他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帝孔甲发布求贤令了,要征求全天下会养龙的人。刘累终于时来运转,便主动前去应征。估计豢龙氏的儿子们连肠子都悔青了,谁会想到老爹刚刚去世就会有市场需求呢?现在想学也没人教了。而刘累就成了当时惟一的养龙专家。
    帝孔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两条奄奄一息的龙交给刘累,就看你的了。
    刘累便按照豢龙氏传授的理论知识,安排人挖了两个大水塘,将两条龙放在里面,让它们有充分的机会晒太阳。每天烹饪出各种美食,精心地饲养着。过了一段时间,这两条龙就真的变得生龙活虎了。
    孔甲非常高兴,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刘累封为“御龙氏”。这还不够,孔甲又剥夺了东方豕韦氏的封地,转送给了刘累。就这样,刘技术员就凭着一套理论知识,成了一方诸侯。
    但是,豕韦氏并没有犯什么过错,无缘无故就被孔甲剥夺了爵位和封地。这个任性的做法让天下诸侯不服,从此之后,他们就不来向夏朝进贡了。但孔甲也无所谓。因为夏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是直辖区(甸服)的粮食税。诸侯上贡的特产属于非税收入,有则更好,没有也不会饿死。
    然而,刘累的技术毕竟不过硬。有一条龙还是被他给养死了。刘累内心有愧,感觉对不住孔甲的封赏,于是就偷偷把这条死龙做成了肉酱,进献给孔甲。孔甲也没问是什么东西做的,直接就尝了一口,简直是妙不可言。看来刘累的厨艺比他的养龙水平高出很多。过了段时间,孔甲又要他做一道同样的肉酱献上来。刘累已经没有了食材,除非把那条还活着的龙杀掉,但他又不敢,于是卷起包袱就逃跑了。
    孔甲知道后大怒,派了三百人去追杀刘累。但他已逃到鲁阳藏起来了,而且改姓“范”了。孔甲派去的人没找到,此事就不了了之。
    《史记》等典籍中记载孔甲养龙这件事,无非是指证他身为帝王不务正业,做事荒唐。但他的荒唐跟他的曾孙夏桀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西湖见东海了。
    且听下回分解。
    NO.8夏桀乱政

    孔甲去世,其子帝皋(昊)即位,立即为豕韦氏平反,恢复了他的封地和爵位,并强化了双方的关系,使之成为夏朝东面的屏障。此后豕韦氏一直是夏王朝的坚定拥护者。
    帝皋去世后,其子帝发即位。帝发在位七年,因长期嗜酒,英年早逝。其子履癸即位。当年泰山发生了地震。
    履癸就是夏桀。“桀”是商汤给他上的谥号,暴虐无道的意思。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他都是一个反面人物,其罪行罄竹难书。但古人说某个人好或坏的时候,总喜欢夸大事实,语不惊人死不休。
    《帝王世纪》上说他既淫乱,又残暴,而且很有才华。他能把弯曲的铁钩拉直,空手打死熊罴和老虎。继承帝位后,他的后宫很快就塞满了美女,一度导致住房紧张。于是建了一座巨大的“倾宫”用于安置美女们,仅铜柱子就用了三千根。这显然是夸大了,当时的黄铜贵得要命。除非是三千根“桐”柱还差不多。但这也严重超标了。
    这栋建筑的顶上全部盖的是瓦。这个比较靠谱。当时盖房子一般用的是树皮或茅草,即使帝王的宫殿也是如此,如果用瓦那就很奢侈了。据说是为了听雨水打在瓦片上的滴答声,说明夏桀的品位还是不错的。
    夏桀喜欢歌舞,仅“女乐”就有三万人。这就更扯了,夏朝的军队都没到一万。何况以当时那点可怜的财政收入,怎么养得起三万不事生产的艺术人才?夏桀日夜和妹喜腻歪在一起,经常把她抱在自己的大腿上,这也只说明他们很恩爱。但他让众宫女们趴在地上,拼成一辆“肉”车,夫妻俩坐在上面玩游戏。这确实是他的首创。以前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一幅关于夏桀的图画,他骑在两个女人的肩上,手上还拿着一只戈,估计是在玩打战游戏。老师告诉我们,这幅画的寓意就是“荒淫无道”。
    此外,他建了一个特大的酒池,里面既可以游泳,又可以撑船。旁边挂着各种肉食。他经常和人在里面一边划船一边喝酒,有些人喝醉后直接淹死在了里面。可见这个酒池不仅很大,而且很深。但这个说法和后来的商纣如出一辙,让人疑惑,难道暴君的喜好都是一样的?
    他有时故意把圈养的老虎放到大街上,看着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命的样子。履癸站在那里哈哈大笑。其实老虎是喂饱了的,根本不会吃人。
    丞相关龙逢等人实在看不下去,多次劝谏,言词激烈,但夏桀丝毫不改。
    由于长期高消费,国库很快就被他掏空了。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你总不能让众美女们饿着肚子陪你玩吧。
    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增加税收,提高甸服区的粮食税。当初夏禹定的十一税,农民每收获十担谷子,上交朝廷一担。也有说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现在学界普通认为不现实,因为这个不好操作。但无论是那种税制,夏桀都大幅提高了税率。这种夺民口粮的做法,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当时的粮食产量很低,农民一年到头也就仅够糊口。朝廷征收得多,他们就得忍饥挨饿,肯定就会丧失民心。
    诸侯的进贡额度也提高了。这直接引起了他们的反叛。东方的畎夷拒绝上交新增部分,宣称要脱离夏朝。夏桀便派兵镇压,一举将它给消灭。稍后有缗氏、岷山氏又反叛。夏桀再镇压。在攻打岷山氏时缴获了一对美女:琬和琰。特别水灵,特别妖艳。夏桀爱得死去活来,便把妹喜丢到了一边。
    正当夏桀放飞自我的时候,有个人在远处冷冷地盯着他,时不时地派间谍来收集夏桀的情报。因为他想取夏朝而代之。这个人姓“子”名“天乙”,是东方商族的首领。人们习惯称他为“商汤”。据说他的手臂有四个“肘”,不知是基因突变还是被长残了,总之与常人不同,被看着贵不可言的征兆。天乙觉得照夏桀这样乱搞,夏朝很快就要完蛋了。

    NO.9公天下与家天下优劣之比较

    写到这里,可以对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优劣作个简略的比较。
    夏朝从禹到桀共传了十九代,但只有大禹和少康两位堪称“圣君”。而这两位都经历过人生苦难的磨练,而其他后继之君由于生来富贵,故而很难创造伟大的事业。可见“传子”的“家天下”比“传贤”的“公天下”出产圣君的比例要低得多。
    所以,帝尧才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但是,“传贤”也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它会引发无休止的争斗,如果参与者的素质不高,后果就是天下不安,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所以才有《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呼吁。
    “传子”则会稳定得多,所以夏朝传了约五百年。
    然而,“传子”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容易传到昏庸暴虐之辈的手中,后果仍然是天下不安。
    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又能挡得住呢?还是孟子说得对,一切都是“天与之”,“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与贤还是与子都不是绝对完美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践行“执其两端”的中庸之道,不让事情走向过度“争斗”或过度“昏庸”这两个极端。
    然而,中庸何其难哉?这需要时间去探索,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总要经历一些尝试,未来的路才能行稳致远。

    

    
    妹喜
    NO.10商汤倾夏


    一

    商族属于“子”姓,因聚居在商丘一带,所以称为“商”。祖上曾参与过大禹治水。他们驯养了水牛,用牛耕地,发明了牛车,用于运输。他们养的水牛大量卖往其他部族,所以很有经济实力。
    在夏朝后期,趁着几代夏王不管事的空档,商国吞并了有易氏、皮氏等周边小国。到公元前17世纪时,商已经扩张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东方诸侯。他们的首领天乙把都城从商丘迁到了亳城(帝喾曾定都于此)。
    天乙与有莘氏联姻,娶了有莘氏首领的女儿做妃子。这个妃子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带来的一份嫁妆:一个名“伊挚”的媵臣。所谓“媵臣”就是陪嫁的奴隶,可见当时伊挚的身份是非常低贱的。但这个奴隶特别励志,他既学会了占卜,还学会了巫术,更重要的是他还会做菜,厨艺比少康和刘累都要厉害。这是一个集预测师、巫师、厨师于一身的多面手。在迎接有莘氏的时候,商汤看到新娘带来的奴隶中有一位身上背着鼎锅和砧板,非常显眼,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后来,商汤尝了他做的几道菜,赞不绝口,便问他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放了特殊材料?伊挚并没有直接回答商汤的问题,而是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商汤的下巴都被惊掉了,身子倾斜过去,差点率倒在地。从此把这个奴隶视为神人,任命他为右丞相,凡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从些,伊挚更名为“伊尹”。伊尹说往东,商汤绝不往西。
    伊尹和左丞相仲虺(也是个人精)为商汤设计了一套改朝换代的方案,包括收买人心,招兵买牛(当时还没有马,只有牛),剪除夏朝外围屏障,直捣夏都斟鄩等步骤。
    为了收买人心,商汤表演了一场“网开一面”的大戏。有一次商汤外出,在野外看到有猎人四面张网,将野兽全部围在中间。商汤说,你这样不是把怀孕的母兽、幼兽也全部杀了吗?太残忍了,不要赶尽杀绝嘛,你把网去掉三面,所有的损失都由我负责。猎人于是撤掉了三面,只留下一面,那些被围的野兽无论公母老幼瞬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事后,伊尹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商汤的德行已经超越了人类,连禽兽都兼顾到了(“商德至矣,及禽兽!”①)。各诸侯国的人被感动得眼泪汪汪,对商汤充满了无限的向往,都争着要去做他的百姓。其实,那个猎人大概率是伊尹安排的,而那些禽兽则是从各地收购来的。
    下一步,开始消除夏朝的外围势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葛国。因为它处在商都毫城的东南,与商国接壤,双方关系一直不好。但葛伯(葛国首领)对夏王朝却是忠心耿耿。如果不消灭葛国,将来一旦和夏桀对抗,他就会从背后攻击毫城,使商汤腹背受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但要想消灭葛国,得要找个理由啊。否则师出无名,前面的收买人心就白干了。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实在没发现葛伯有什么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找来找去,发现他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按时祭祀。
    商汤便派人去质问葛伯:你何以“不祀”?
    葛伯说:我没有祭祀用的牛羊。
    商汤便派人给葛伯送去了牛羊。
    但这些牛羊很快就被葛伯的人吃了,仍然不祭祀。
    商汤又派人来问:你何以“不祀”?
    葛伯说:我没有谷米。(噢,难道平时是吃树叶的?)
    商汤便派人来给他种田,帮他生产谷米。
    葛伯实在是忍无可忍,你商汤又不是我的上级领导,我祭不祭祀关你鸟事?竟然没完没了地来干涉我的内政,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的,你为什么要凌驾于我之上?葛伯越想越气,便派人去阻止商汤派来种田的人。而商汤的人非但带了农具,还带了武器,声称非要帮他们种田不可,谁要阻拦,格杀勿论,于是双方就发生了械斗,商汤的人被打死了一个。
    好,这下终于有了借口,就算把葛伯千刀万剐也不怕国际舆论的谴责了。商汤便集结军队,对葛国发起了进攻,很快就把它吞并了。
    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商汤进而吞并了有洛氏、荆、温等小国。势力逐渐向夏王朝的核心区渗透,目标是拆除挡在前进道路上的三个绊脚石:顾、豕韦、昆吾这三个诸侯国。他们像门神一样守护在夏朝的东面。不拿下他们,没办法直接去进攻夏朝的都城。

    二

    但商汤的系列行动终于引起了夏朝高层人士的警觉。老丞相关龙逢提醒夏桀,再不取采措施将后患无穷。夏桀听后大怒,把怀里的琬(或琰)一把推开,站起来说:他天乙不按时进贡也就算了,竟然敢来抢老子的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把他叫来,我要好好地把他修理一番!
    于是,商汤就接到了夏桀的一个会议通知,叫他某月某日到都城来开会,商讨一下某某某问题。
    商汤用脚趾头都能猜到这是一个陷阱,去了就是有去无回。怎么办?难道现在就起兵,但以目前的实力能打得过夏桀吗?或者拒不到会,等着夏桀派兵来攻打自己?那还不是一样。商汤把伊尹、仲虺等众臣召来商讨对策。
    大家都说不能去开会,去了就是死路一条。他们甚至叫嚣着要立即起兵,杀向夏都,将夏桀绳之以法。
    只有伊尹说,去吧,没事的。
    啊,又不是你去,说得倒轻巧。
    伊尹分析说,如果不去赴会,夏桀肯定会派兵过来,以我们现在这点兵力,根本就挡不住他们的攻击。而如果我们主动起兵去攻打夏朝都城就更不现实了,它外围的昆吾氏、顾氏、豚韦氏就够我们喝一壶的。到时他们联合反攻,我们仍然会被消灭。所以,现在起兵还不行。如果去了会不会有危险呢?危险肯定有,但不至于被杀。因为夏桀现在的财政十分紧张,他无非是想要钱,杀掉商侯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听完伊尹的分析,商汤逐渐冷静了下来。想想以自己目前的实力,确实还没到和夏桀撒破脸的时候。于是决定去。
    但其他大臣还是强烈反对,说这样太冒险了,如果夏桀不按常理出牌怎么办?因为从他的行事风格来看,根本不像个正常的人。
    伊尹说,实在不放心,要不咱们占一卦?
    伊尹占卜一向很灵,众人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取来一个大乌龟壳,放到火堆上面去烧。伊尹闭着双眼,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神龟决我大事情!……当听到卜卜卜的炸裂声后,伊尹把乌龟壳扒了出来,翻看上面的裂纹,因为不同的裂纹代表着不同的预测结果。
    商汤等人根本看不懂,都紧张地盯着伊尹的面部表情,希望从他脸上读出什么信息。
    嗯,这个,性命无忧,虽有磨难,终得大吉!伊尹很淡定地作出了这样的断语。
    商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只要性命无忧,其他一切都好说。
    于是,他就带着几个人出发了。

    三

    商汤刚走进夏都斟鄩的城门,立刻就被逮捕了。然后被移送到“夏台”监狱,一个专门关押犯人的土牢。
    逮捕商汤的罪名是他长期偷税漏税。不仅商汤多年没向朝廷进贡,他的祖上已有好几代没有进贡了,涉案金额巨大,情节十分恶劣,杀了他都不过分。但夏桀还是决定先把他关起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得知商汤被抓,亳城立即炸了锅,所有的人都埋怨伊尹,说是他把首领送进了火坑。伊尹安慰大家,我早就说过会有“磨难”,但终究是“大吉”,你们别慌,我一定会把首领救出来。
    于是,伊尹带足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有他的鼎和俎,因为别人的厨具用起来不顺手。他以商汤夫人有莘氏的使者身份来到夏都。因为有莘氏要和夏桀攀亲戚。夏朝的开国君主夏禹的母亲也出自有莘氏,虽然已经过去了五百年,但双方毕竟还是亲戚。
    伊尹到达夏都后,向朝廷进献了大量贡品,将多年来的欠帐都补齐了。并代表有莘氏一族向夏桀问好,祝他身体健康,长命万岁!然后弱弱地问,什么时候可以把陛下的亲戚放出来?
    夏桀很迷糊,问要放谁的亲戚?
    有人提醒他,就是那个商汤。
    哦,但是,天子犯法,尚且要与庶民同罪,既然是我的亲戚就更不能徇私枉法了,是吧?你先回去等着吧。
    伊尹并没有回亳城,而是去找了妹喜,给她献上了一大堆珍珠玛瑙。
    自从夏桀得了岷山氏两个美女(琬和琰)后,妹喜就一直处于失宠的状态,已经很久没有人来巴结她了。伊尹的举动让她颇感意外,问他为何来烧自己这个冷灶?有何企图?难道是?想歪了。伊尹说,想请她帮忙救个人。妹喜知道他要救谁,说自己现在也很难见到天子,这个忙恐怕帮不上,伊先生还是去求别人吧。
    伊尹说,我有办法让您从新获得天子的宠爱。
    妹喜这个花痴立马来了精神,快说,有什么办法?
    伊尹说,我有鼎俎。
    妹喜将信将疑,但还是许诺只要能帮她重新得宠,她保证把那个天乙救出来。双方就此达成秘密协议。
    伊尹的办法就是教妹喜做菜,向她透露了一个秘方,在菜中放一种味道很爽但很容易上瘾的东西,只要夏桀吃一次她的菜,就会想着吃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夏桀就再也离不开她了。
    妹喜为了夺回爱人的心,也是拼了,她拿起菜刀、勺子跟伊尹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没几天就学得差不多了,因为关键在于那个秘方。问题是,妹喜由于失了宠,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夏桀才会来看望她一次。于是,这一等就是大半年,商汤在土牢里被关了快一年了。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把夏桀给盼来了。妹喜非常深情地邀请夏桀共进晚餐,说自己学会了几个菜给请品尝。妹喜是夏桀的大老婆(元妃②),她要亲自下厨,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当晚夏桀就决定留发下来共餐,但仅是共餐而已。
    妹喜便动手做起了菜。看着她忙前忙后的身影,夏桀也有些感动。他虽然荒淫无度,却并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当晚和妹喜喝了好几盅,尝了她做的菜,真的是与众不同。几盅酒下肚,他俩便追忆起了两人共同的初恋时光,情到深处,你懂的。果然,第二天,夏桀又来了。就这样,他俩回到了以前如胶似漆的状态。妹喜简直是枯木逢春,又恢复了当年的魅力。(这段情节属于虚构,但伊尹在斟寻呆了三年,确实与妹喜来往密切)
    她并没有忘记对伊尹的承诺,便开始给夏桀吹枕头风,说商汤这个人也没什么大罪哈,只要他认罪悔过,要么就把他放回去算了?夏桀也觉得敲诈得差不多了,于是决定放人。
    商汤认真忏悔了自己的罪行,保证以后坚决服从朝廷的命令,按时进贡,绝不拖欠。
    在监狱里呆了一年之后,商汤刑满释放,回到了亳城。
    但是,伊尹作为人质被留了下来。同时担任商汤的间谍。


    注:
    ①见《史记·殷本纪》
    ②见《竹书纪年·夏纪》

    
    伊尹
    NO.10直捣夏都

    一
    毫城的官员和百姓们跑到边界上来迎接,但商汤并没有什么感慨,只是吩咐仲虺等人赶快作好准备,尽快发起进攻,不能再耽搁了。因为夏朝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由于夏桀的税收太重,早已是民怨四起。商汤在夏台监狱的一年也没有闲着,他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他的牢友们几乎都是交不起粮食税才被抓的。他们都渴望着有人去解放他们。
    在夏台被关了一年后,商汤“悟道”了,他的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不再是为争帝位而帝位,而是肩负了上天的使命,要去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一想到这些,商汤顿觉自己很高大上,浑身充满了力量,都快被自己给感动死了。他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商汤,已经超越了自我,具有了真正的天下情怀。商国的臣民也发觉他们的首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他产生了敬畏。
    商汤集结东部的诸侯联军,不断向西推进,经过几次大战下来,先后消灭了顾、豕韦两国。但在进攻昆吾时,夏王朝派兵支持昆吾,使商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后来连续发动了多次进攻,丝毫没有占到便宜。商汤一筹莫展,便派人给伊尹送信,希望他快点从夏都脱身,回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而此时身在夏都的伊尹已是如坐针砧。自从商军进攻昆吾,与夏朝军队正面交锋以来,他作为商汤的人质随时都面临被杀的危险。朝廷一直有人在监视他。要不是妹喜罩着,他可能死过好几回了。必须尽快想办法逃走才是上策。但要逃走又必须先获得朝廷的信任,让他们放松警惕。
    在国家危亡之际,夏桀仍然是酒色不离身,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对国事不管不顾。当时朝堂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忠臣,就看他是否对夏桀的荒淫作风进行劝谏。关龙逢就是因为时常劝谏夏桀而被人们视为大忠臣的。
    伊尹也要做夏臣的“忠臣”。在一次大型宴会上,他端着酒杯(觞)向夏桀敬酒,并大声地对他说:陛下如果再不听从群臣的劝谏,恐怕很快就要亡国了!(“君王不听群臣之言,亡无日矣!”①)
    在场的其他官员听到伊尹这句话,深感意外,想不到这个商汤的奸细也是一位忠臣。
    夏桀似乎也没怎么生气,只听他说道:你个臭厨子又在这里妖言惑众。你不知道吗?只要天上有太阳,我就有天下。天上的太阳不死,我的天下就不亡。(“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也”②)
    有了这次表现之后,朝廷对伊尹的监视放松了很多。他便找了一个出差的机会,趁机溜回了商国亳城。
    二
    正在商汤一筹莫展时,伊尹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们便开始了新的谋划。夏桀在位的第三十一年,按照伊尹的建议,商汤以小股部队在南面牵制昆吾氏的主力,自己抡着斧头亲率商军主力北上山西,然后调头迂回到昆吾的后方,从它的背后发动突袭。昆吾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城邑被攻占,昆吾亡国。至此,夏都外围的屏障已全部扫清。
    而就在此时,夏朝的大忠臣关龙逢因多次劝谏而触怒了夏桀,被关进监狱,然后就死了。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的?估计是自杀。因为夏桀虽然荒淫,但并不残暴,也不嗜杀。你想他连商汤这种危险分子都能放过,难道放不过辅佐了自己几十年,行将就木的一位老部下吗?而关龙逢之所以自杀,很有可能是想不开,自己辛辛苦苦辅佐了夏朝两代天子,临老了却要被关进监狱。其实夏桀只是想教训一下他,免得他总是唠叨个没完。但没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关龙逢在狱中把自己给解决了。他是想以这种方式向夏桀作最后的死谏。
    但关龙逢一死,围绕在夏桀身边的就完全是一群阿谀奉承之徒了,他们报喜不报忧,使夏桀无从得知外面的准确信息,而一心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
    商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调动了70辆战车,6000名商族武士,还有其他诸侯的军队,组成了一支大约1万人的联军,对夏王朝进行最后的决战。
    我们在此略作战前分析,以了解当时的大致情况。商汤出动了70辆战车,但这个不是马车,而是牛车,主要是用来运输兵器、粮食等战略物资的。马车要到商朝中期与西北游牧民族开打后才会出现。每辆牛车配备3-5人(不能用周朝的司马法来计算),所以商军全部加起来不超过7000人。而他们又是全员出动,所以商国的总人口大约在3.5万左右。但不要少瞧这点人口,在当时达到3万以上的就已经是超级大国了。别看当时那么多的这个氏那个氏,其实很少有超过一万人的。当时虽然有了青铜器,但这种金属太昂贵,只用作了贵族的礼器和军队的兵器。农业生产中用的基本上还是木器和石头。而且青铜器在翻地时容易折断,也不方便。因此农业生产一直上不去,人口增长也就很缓慢。要等到战国时期铁器的大量使用,人口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反观夏桀,他外围有四个诸侯,虽被商汤收拾了,但他还有十二个支氏,人口至少在10万以上。所以从人力资源来说夏桀的实力还是强一些。但是,因为过重的税收,夏桀已经失去了民心,人们甚至喊出了“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的口号,要与他同归于尽。
    此外,当时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建立常备军,包括夏桀也没有。不是不想建,实在是养不起。本来粮食产量就低,如果还有一大帮人不做事,那得让另一部分人捐出口粮,自愿饿死。所以,每次打战都是临时召集的。军粮还是各人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耗在军队里又没有军饷可领,吃的都是自家的东西。所以,战一打完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由于没有常备军,如果搞突然袭击的话那就是要命的。
    三
    战前,商汤发表了誓师讲话,内容被摘录在《尚书·汤誓》中,他自称“小子”,说不是小子我想攻打夏桀,而实在是他的罪行堆积如山,罪无可赦。上天命令我去消灭他。我害怕天老爷,不敢不采取行动。你们服从我的指挥,就是服从天命,我就重赏你们。如果不服从我的指挥,就是违抗天命,我就要“戮”了你们。
    然后就率领这1万人向着夏朝都城进发了。
    夏桀的身边只有一支护卫都城的小部队,人数五六百左右。而且他正被一群马屁精包围着,他们为了讨好夏桀,只报喜不报忧。这群马屁精极有可能都得到过商汤的暗中资助。他们向夏桀提供的信息都是对商汤有利的。所以当商军集结的时候,夏桀没有任何反映。当商军攻到城门口时,他这才大吃一惊。
    但为时已晚,由于手中的兵力太少,夏桀根本不敢接战,带着卫队仓皇逃往西面的有娀氏,准备在那里组织反攻。但商军很快就追了上来,双方交战,夏桀大败。他接着逃往安邑附近的鸣条,商军又追了上来,夏桀再败。再逃至三?,商军再追,最后在一个名叫到“焦”的地方把夏桀抓获了。
    接下来,众人商讨对如何处理夏桀。大多数主张杀了他。但商汤不忍心,再怎么说当初他也放了自己一马,这一报还一报,他商汤也要放夏桀一马。于是就把他流放了“历山”(具体位置不清楚),而且允许他把自己的妻妾(包括妹喜)一起带到流放之地。
    推翻夏朝后,商汤回到亳城,召开诸侯大会,登基称帝,宣告夏朝结束,商朝开始。
    商汤开朝第一件大事:改正朔、易服色。所谓“改正朔”,就是定历法,以前夏朝是以“寅月”为第一个月的(现在仍是以寅月为正月)。商朝为表明自己比夏朝更先进,往前推了一月,规定“丑月”为正月。而“易服色”就是确定代表吉凶的不同颜色。商朝以“白色”为吉祥色。所以你如果穿越到商朝,看到有人穿着白衣带着白帽,不要以为他们在办丧事,也许人家正在举办婚礼。
    夏桀在历山呆了一段时间,带着妻妾逃奔到了南巢(今安徽巢湖东岸)。他在那里竟然还有500部众。商汤对他放任不管,没有再派人来打扰他。几年之后,夏桀在悔恨中病逝,也算落了个自然死亡。听说夏桀在南巢去世,商汤在亳城举行了追悼大会。他亲自主持,哭天抹泪的。不管他是真的还是装的,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简单了。与后世的亡国之君比起来,夏桀真的是非常幸运。

    注:
    ①见《帝王世纪第三》
    ②同上
    NO.12商朝的鬼神崇拜


    商朝已经成立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意识形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后面所发生的事情。
    商朝信奉的就是“鬼神”。当然夏朝的人也信,但远没有商朝这么严重。中国古人的鬼神信仰与西方人是不同的。西方人是想以此获得精神归宿。而中国人只是想利用鬼神为自己服务。
    很多人对鬼、神不作区分。其实,鬼是鬼、神是神,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鬼”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所以各有各的祖先,各有各的“鬼”。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放着自己的鬼(祖先)不祭,却去祭别人的鬼,这就是谄媚,是人品有问题的表现。
    “神”包括天神地祇,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成员非常多。其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天神。天神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控制者。人生的富贵贫穷,包括谁做皇帝,谁做臣子,谁做乞丐,统统由“天”说了算,这都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违者后果很严重。天神下面有一些助手,类似于帝王手下的臣子。包括东、南、西、北、日、月、山、河、风、云、雷、电等等。他们的级别也是三六九等,分别负责不同的层级和领域。
    在早期农耕时代,农作物的生长全靠上天的恩赐。一场洪水、台风、冰雹或干旱可能让庄稼颗粒无收。就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存。由于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理解。人们便认为这些灾害某种神灵所控制。如果向神灵表达敬意、向他行贿、献上精美的食物、歌颂伟的伟大,神灵一高兴,或许就会免去这些灾害。
    夏朝是否祭祀天神无资料可查。而商王朝对诸神(特别是天帝)的祭祀是非常频繁的。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以下内容:
    “帝令雨”(天帝命令云神下雨)。
    “伐方,帝受我又”(征伐方,天帝会保佑我)。
    “尞于云”(祭祀云神)。
    “尞豕四云”(以四头猪献祭云神)。
    “尞于东”(祭祀东方之神)。估计是要到东方去打战或办事。
    ……
    以上都是祭祀天帝和诸神的记录。
    除了敬“神”之外,商朝也搞祖先崇拜——敬鬼。商朝前期是以敬神为主,后期则以敬鬼为主。因怠慢天神,竟成人周人讨伐商朝的理由之一。
    在商族人心中,祖先也具有一定的神性,可以干预人间事务,对他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所以商王除了祭神,也要祭鬼。而且祭鬼比祭神的次数频繁得多。因为“神”是全人类的,属于公神。而“鬼”是本氏族的,属于私神。县官不如现管,与其媚于奥不如媚于灶。
    祭祖还能起到团结族人的作用。强化氏族内部的集体意识,化解各种内部矛盾,团结一致向前看。
    但无论祭神还是祭鬼都是非常专业的。鬼神并不会说话,告诉你该如何如何做。常人无法和鬼神直接打交道。所以需要专业的通灵人才——巫。
    “巫”在商朝是一个官职,专职负责与鬼神沟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著名的有巫咸、巫贤等人,“巫”既是他的官职,也是他的姓氏。
    巫师与鬼神沟通的渠道就是占卜。商王的军事行动、接见外臣、娶妻生子、建房搬迁、外出打猎、甚至洗个澡(沐浴)都要事先占上一卦,以决吉凶。
    占卜的工具主要是龟甲和牲畜肩胛骨。为什么要选择龟甲呢?因为乌龟活得久啊。活得越久的东西就越有灵性,用之占卜就越灵验。所以很多方国的贡品中就包括了龟甲。但为什么也用猪、牛、羊肩胛骨呢?因为河里的野生乌龟成长得太慢,藏得太隐秘,好不容易才能逮住一只。而占卜活动每天都在进行,乌龟供不应求。没办法,只好用猪、牛、羊肩胛骨顶替,毕竟它们也是有灵性的。而且肩胛骨面积较宽,在火中容易烧出明显的裂纹,这有助于对所占之事作出判断。
    占卜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斋戒。时间一、三、五、七天不等,越重大的事情,越要提前斋戒。期间,当事人和巫师都要摒除七情六欲,饮食清淡,不沾荤腥等有气味的食物,不听音乐,不看歌舞表演,不过性生活,不处理世俗事务。做到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保持着对鬼神的敬畏。总之一个字“诚”。目的是与鬼神调整到同一个频道,这样才能接收到祂们发出的信息。祭祀之前还要沐浴,保持神清气爽,这样鬼神才会喜欢。
    第二步,献祭。其实就请鬼神吃饭。帝王可以亲自主祭,也可由他人代祭。众巫师在旁协助。先在祭坛前生起一堆火。然后音乐响起,舞蹈跳起,巫师以歌唱的方式请神灵们前来就餐。然后献上祭品,帝王用太牢,诸侯用少牢。食品有猪、牛、羊、酒、米、面、水果等等。祭品上完后,音乐歌舞继续。等到鬼神们酒足饭饱,主祭人便开始朗诵祭词,内容是赞颂祂们的伟大功德。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鬼神们不仅要吃好喝好,还得心情愉快,才肯帮你的忙。主祭人最后才说明此次祭祀的目的,因为遇到了某个难以决择的问题,请神灵和祖先给个明确的指示。
    第三步,烧烤。把龟甲或肩胛骨投进火中烧。甲骨上事先钻过一些小孔,以便它开裂。在火中烧一段时间后,甲骨会发出卜、卜、卜的炸裂声,巫师就把它从火堆中扒出来。
    第四步,贞。也就是观察甲骨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鬼神的旨意,但一般人看不懂,需要“贞人”(巫师中一种)来作出解读。贞人运用全息原理从裂纹的形状中看出鬼神的意旨,然后转述给当事人。
    占卜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呢?如果单纯以吉凶而言,至少有一半的准确率。因为任可事情不是吉就是凶。至于何为吉凶,首席巫师有最终解析权。首巫说凶,吉也是凶;首巫说吉,凶也是吉。至于吉凶的详细情况,那就很考验贞人的水平了。
    由于巫师是世袭职业,他们为了积攒占卜经验,也会作记录,就像医生记录病例一样,以便从众多的案例中摸索出规律。当时没有纸张,木片又容易腐朽,所以将占例刻在骨头上,这就是甲骨文的来源。
    巫师除了占卜之外,还要帮朝廷编制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有的还兼任其他行政职务。例如巫贤就曾担任过祖乙时期的宰相。
    而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巫觋(男为巫,女为觋),他们占卜的工具很多,动物骨头、蓍草、地上的石子等都可用。民间巫师除了帮人求神问卦,还主持民间的婚丧嫁娶,治病救人,协调邻里纠纷等等。他们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华夏历史上,这是一个最为神神叨叨的时代。
    NO.12商朝的鬼神崇拜


    商朝已经成立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意识形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后面所发生的事情。
    商朝信奉的就是“鬼神”。当然夏朝的人也信,但远没有商朝这么严重。中国古人的鬼神信仰与西方人是不同的。西方人是想以此获得精神归宿。而中国人只是想利用鬼神为自己服务。
    很多人对鬼、神不作区分。其实,鬼是鬼、神是神,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鬼”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所以各有各的祖先,各有各的“鬼”。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放着自己的鬼(祖先)不祭,却去祭别人的鬼,这就是谄媚,是人品有问题的表现。
    “神”包括天神地祇,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成员非常多。其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天神。天神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控制者。人生的富贵贫穷,包括谁做皇帝,谁做臣子,谁做乞丐,统统由“天”说了算,这都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违者后果很严重。天神下面有一些助手,类似于帝王手下的臣子。包括东、南、西、北、日、月、山、河、风、云、雷、电等等。他们的级别也是三六九等,分别负责不同的层级和领域。
    在早期农耕时代,农作物的生长全靠上天的恩赐。一场洪水、台风、冰雹或干旱可能让庄稼颗粒无收。就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存。由于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理解。人们便认为这些灾害由某种神灵所控制。如果向神灵表达敬意、向他献上精美的食物、歌颂伟的伟大,神灵一高兴,或许就会免去这些灾害。
    夏朝是否祭祀天神无资料可查。而商王朝对诸神(特别是天帝)的祭祀是非常频繁的。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以下内容:
    “帝令雨”(天帝命令云神下雨)。
    “伐方,帝受我又”(征伐方,天帝会保佑我)。
    “尞于云”(祭祀云神)。
    “尞豕四云”(以四头猪献祭云神)。
    “尞于东”(祭祀东方之神)。估计是要到东方去打战或办事。
    ……
    以上都是祭祀天帝和诸神的记录。
    除了敬“神”之外,商朝也敬“鬼”,祭拜祖先。商朝前期是以敬神为主,后期则以敬鬼为主,商帝武乙甚至做出了“射天”的举动。因怠慢天神,成了周人讨伐商朝的理由之一。
    在商族人心中,祖先也具有一定的神性,可以干预人间事务,对他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所以商王除了祭神,也要祭鬼。而且祭鬼比祭神的次数频繁得多。因为“神”是属于全人类的。而“鬼”是属于本氏族的。县官不如现管,与其媚于奥不如媚于灶。
    祭祖还能起到团结族人的作用。强化氏族内部的集体意识,化解各种内部矛盾,团结一致向前看。
    但无论祭神还是祭鬼都是非常专业的。鬼神并不会说话,告诉你该如何如何做。常人无法和鬼神直接打交道。所以需要专业的通灵人才——巫。
    “巫”在商朝是一个官职,专职负责与鬼神沟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著名的有巫咸、巫贤等人,“巫”既是他的官职,也是他的姓氏。
    巫师与鬼神沟通的渠道就是占卜。商王的军事行动、接见外臣、娶妻生子、建房搬迁、外出打猎、甚至洗个澡(沐浴)都要事先占上一卦,以决吉凶。
    占卜的工具主要是龟甲和牲畜肩胛骨。为什么要选择龟甲呢?因为乌龟活得久啊。活得越久的东西就越有灵性,用之占卜就越灵验。所以很多方国的贡品中就包括了龟甲。但为什么也用猪、牛、羊肩胛骨呢?因为河里的野生乌龟成长得太慢,藏得太隐秘,好不容易才能逮住一只。而占卜活动每天都在进行,乌龟供不应求。没办法,只好用猪、牛、羊肩胛骨顶替,毕竟它们也是有灵性的。而且肩胛骨面积较宽,在火中容易烧出明显的裂纹,这有助于对所占之事作出判断。
    占卜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斋戒。时间一、三、五、七天不等,越重大的事情,越要提前斋戒。期间,当事人和巫师都要摒除七情六欲,饮食清淡,不沾荤腥等有气味的食物,不听音乐,不看歌舞表演,不过性生活,不处理世俗事务。做到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保持着对鬼神的敬畏。总之一个字“诚”。目的是与鬼神调整到同一个频道,这样才能接收到祂们发出的信息。祭祀之前还要沐浴,保持神清气爽,这样鬼神才会喜欢。
    第二步,献祭。其实就请鬼神吃饭。帝王可以亲自主祭,也可由他人代祭。众巫师在旁协助。先在祭坛前生起一堆火。然后音乐响起,舞蹈跳起,巫师以歌唱的方式请神灵们前来就餐。然后献上祭品,帝王用太牢,诸侯用少牢。食品有猪、牛、羊、酒、米、面、水果等等。祭品上完后,音乐歌舞继续。等到鬼神们酒足饭饱,主祭人便开始朗诵祭词,内容是赞颂祂们的伟大功德。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鬼神们不仅要吃好喝好,还得心情愉快,才肯帮你的忙。主祭人最后才说明此次祭祀的目的,因为遇到了某个难以决择的问题,请神灵和祖先给个明确的指示。
    第三步,烧烤。把龟甲或肩胛骨投进火中烧。甲骨上事先钻过一些小孔,以便它开裂。在火中烧一段时间后,甲骨会发出卜、卜、卜的炸裂声,巫师就把它从火堆中扒出来。
    第四步,贞。也就是观察甲骨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鬼神的旨意,但一般人看不懂,需要“贞人”(巫师中一种)来作出解读。贞人运用全息原理从裂纹的形状中看出鬼神的意旨,然后转述给当事人。
    占卜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呢?如果单纯以吉凶而言,至少有一半的准确率。因为任可事情不是吉就是凶。至于何为吉凶,首席巫师有最终解析权。首巫说凶,吉也是凶;首巫说吉,凶也是吉。至于吉凶的详细情况,那就很考验贞人的水平了。
    由于巫师是世袭职业,他们为了积攒占卜经验,也会作记录,就像医生记录病例一样,以便从众多的案例中摸索出规律。当时没有纸张,木片又容易腐朽,所以将占例刻在骨头上,这就是甲骨文的来源。
    巫师除了占卜之外,还要帮朝廷编制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有的还兼任其他行政职务。例如巫贤就曾担任过祖乙时期的宰相。
    而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巫觋(男为巫,女为觋),他们占卜的工具很多,动物骨头、蓍草、地上的石子等都可用。民间巫师除了帮人求神问卦,还主持民间的婚丧嫁娶,治病救人,协调邻里纠纷等等。他们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华夏历史上,这是一个最为神神叨叨的时代。
    
    NO.13商汤求雨

    从商朝建立的当年(有说第二年)开始,就一直干旱。当旱情延续到第四年时,洛水等黄河支流已经彻底断流了。各个湖泊、水塘都干涸了。裂开的辙有一尺多宽。有此地方连人喝的水都没有,被迫举族外迁。当时也不是一点雨都不下,只是量太少。
    现在有一项判断标准,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时,是无法种植农作物的,只够维持那些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而洛水都已经断流,可见当年的降雨量低到了什么程度。
    种不出庄稼,人就得挨饿。人挨饿,社会就不稳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商汤出动朝廷所有的力量帮人们打井取水。但土里面不含水,你打再深也没有用。有些住在河流上游的人便设坝拦水。但是,挡住了上游,下游怎么办?上下游之间为了争水时常械斗,打死了很多人。
    商族从上到下都是迷信的。各地的巫师、巫婆都出动了,用尽各种办法向主管雨水的云神祈雨。求了云神没效果,又求天神、土地神、雷神、风神、龙神各种神都求了个遍,仍然没有用。人们便觉得这不是普通小民能解决的事情了。问题的根源恐怕出在了朝廷,出在了天子,也就商汤。于是,全天下人的焦点都集中到商汤身上。也许他真的不应该带领我们去推翻夏朝,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灾难呢?幸好当时没有杀了夏桀,不然的话就不是干旱这么简单的了。
    商汤也是个迷信的人。当年讨伐夏桀时,他说自己害怕天老爷,不敢不讨伐,恐怕既是政治口号,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当然,在上古时代,很少有不怕“天老爷”的,平民如此,帝王也是如此,甚至更严重。当旱灾持续四年后,商汤便不得不怀疑人生了。难道自己推翻夏朝是一个错误?“天命”还在夏朝那边?自己是犯上作乱强行革了夏桀的“命”,所以上天要降下灾害来惩罚自己和参与讨伐夏桀的百姓?
    现在已经不是下不下雨的问题,而是商王朝合不合“天命”的问题。他甚至想把夏桀从南巢请回来,把他好好地供在上面,让他继续养尊处优,说不定天老爷就能饶了商汤和他的百姓,把雨水给降下来。但这个异想天开的念头很快被众人阻止了。恰在此时,有人来报告,夏桀在南巢病死了。真是祸不单行,想什么来什么。怎么办?怎么办?
    召集众臣商讨对策。
    伊尹建议他,给夏桀搞一次大型追悼会。只要足够真诚,说不定能获得上天的怜悯,而饶了我们。
    于是,商汤就真的搞了一次空前的追悼会。他亲自主祭,各种牺牲祭品献了一个遍,哭得一塌糊涂。边哭边诉苦,我真的是错了,早知道皇帝这么难做,还不如让您老接着干。我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您行行好,跟天老爷说说,让祂饶了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吧,当年他们都是被我逼着去推翻您的。现在大错既已铸成,怎么办呢?我只好以后尽量给你多上些祭品,多送些金银财宝,让您在那边逍遥快活。以此来弥补我的过错了。如果您有什么别的要求,还可以托梦给我。
    但是,追悼会结束后又过了一年,天还是那个天。有时飘来一点霏霏小雨,还没掉到地面就不见了。
    当然,朝廷的官方巫师也一直没闲着,他们也在努力求雨。整天各种乐器叮叮当当,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早晚都要向神灵敬献大量的猪牛羊牺牲。因多次祭祀无果,他们便觉得是不是神灵吃腻了这些肉食,想改改口味。于是就用起了祭祀中最高级别的祭品——人牲。以焚烧的方式把“活人”敬献给神灵。当然,做人牲的都是奴隶,主要是女奴。因为神灵都是男性的,异性相吸。
    但烧了无数的女奴后,仍然没有效果。
    干旱已经持续到了第六年。
    商汤连求死的心都有了,这天子真不是人当的。他于是安排伊尹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巫师大会,以汇集全国顶级巫师的力量,共同求雨。说不定巫多力量大,能把雨给求下来。
    巫师们经过商讨,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遇上一个非常可怕的恶神——旱魃。传说当年炎黄与蚩尤大战,蚩尤请来风神雨神使黄帝连连战败。后来黄帝请来了旱魃将风神雨神给打败了,才最终擒杀了蚩尤。可见旱魃是非常厉害的。但是,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遭受干旱。这当然是传说了,信不信由你。巫师们是信的。
    对付旱魃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她赶走,二是收买她。赶走的办法就是请风神雨神帮忙,请他们出面打跑旱魃。但是,当年蚩尤请的风神雨神就打不过旱魃。难道现在就干得过她?这样做的风险太大,如果到时没赶走,就会进一步激怒了她,后果将更加严重。还是收买她比较保险。怎么收买呢?还是那一招——祭祀,而且用人祭,大量的人祭,重贿之下,必定能把她老人家请走。
    但商汤不同意,觉得这样大量拿活人献祭太过伤天害理。伊尹于是建议商汤以自己为牺牲向天神求情。因为这场大灾是上天安排的。旱魃不过是个执行者。真正的后台老板是天老爷。
    商汤觉得有道理。于是命人在郊外的桑树林中设了一个祭坛。商汤斋戒、沐浴之后,穿着纯白的衣服,披头散发来到桑林的祭坛。音乐响起,各种祭品献上,商汤并没有直接跳进火海把自己给烧了,而是剪下指甲、头发代表自己的身体投进火堆(这一招被后世的曹操学了去),然后大声请求上天:“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及万方!”意思是我有罪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不要惩罚全天下的人啊!
    天老爷可能是被感动了,便当场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的范围覆盖了几千里。
    这就是《帝王世纪》上记载的情节。按今天的科学思维来推测,如果不是商汤或者伊尹会看天气,知道不久就要下雨,他怎么会卡得那么准时?但是,当时的商族人肯定相信是商汤感动了上天。后世的很多人也原意这样相信。我也愿意。
    商汤当了十四年天子后驾崩。朝政大权完全落到了伊尹的手中。


    NO.11伊尹当国


    商汤在位的时候,伊尹已经是朝廷的二号人物。商汤一驾崩,他就成“蓝波旺”了,整个商朝的军政大权都落到了他的手中。谁当皇帝、谁当司徒、谁当司空都由他伊尹说了算。

    那么,由谁来继承商汤的帝位呢?

    商汤生前曾立太丁为太子,但太丁还没继位就去世了,他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叫太甲。但在上古时代还没有立小朋友为皇帝的习惯,所以伊尹决定让商汤的另一个儿子外丙即位。

    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接着伊尹又让外丙的兄弟中壬即位。

    但中壬在位四年又去世了。

    这实在太过蹊跷。如果不是伊尹下了黑手,那商汤的儿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太差劲了点。关于这个问题,正史野史都没交待清楚。

    中壬去世时,太甲也有十来岁了。于是,伊尹决定让太甲即位。但由于他尚未成年,三观正在形成之中,如果被人误导,就会变成一个像夏桀那样的坏皇帝。伊尹很不放心,于是为他创作了三篇文章:《伊训》、《肆命》、《徂后》。内容都是伊尹的讲话“语录”,警告太甲如果不好好做皇帝,就会像夏桀一样身死国亡。伊尹要求他每天背诵一遍,以铭记于心。

    但伊尹这种强迫式教育让太甲很不爽。他正处在叛逆期,又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却每天要背诵一位臣子的语录,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和伊尹对着干,伊尹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伊尹要他往西,他偏要往南。既不遵守伊尹的训示,也不遵守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伊尹一气之下,就把太甲囚禁了起来,然后放逐到“桐宫”,让他在那里闭门思过。

    接下来的故事就出现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司马迁的《史记》版,故事情节符合儒家思想。另一个是《竹书纪年》版,故事情节符合法家思想。

    在《史记》中,太甲被软禁后,伊尹代理国政(摄行政当国),代表朝廷接受诸侯的朝觐。太甲在桐宫被软禁三年后,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改恶从善。于是,伊尹就带着仪仗队,非常隆重地把他接回了都城,让他继续做皇帝。太甲浪子回头,从此洗心革面,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得到了天下诸侯的称颂。伊尹又创作了三篇《太甲训》送给他。太甲恭恭敬敬地接受训示,伊尹相当满意。当了几年皇帝后,太甲就去世了。伊尹又将太甲的儿子沃丁扶上帝位。沃丁时期,伊尹以百岁高龄寿终正寝。据说伊尹去世后,大雾三天,全国上下都非常恐慌。沃丁给他举办了帝王规格的葬礼。伊尹从一个奴隶起家,能混到这个境界,实在是太过励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在《竹书纪年》中,故事情节却有很大反差。太甲被软禁后,伊大厨师不是代理国政,而是自己登基称帝了。国号也没有改,还是商朝。太甲不是被关了三年,而是被关了七年。七年后,他从桐宫中逃了出来,偷偷潜入都城,杀死了伊尹,恢复了自己的帝位。伊尹死后,他的财产由他两个儿子伊陟、伊奋平均分配。

    这两个版本,哪一个更可信呢?

    先比较一下两本史书的创作时间和性质。《竹书纪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成书于西汉中期。前者是官方史书,后者带有个人性质。所以《竹书纪年》貌似比《史记》更可靠一些。但是,这只是对于周朝建立以后的史实部分而言的。对于商朝以前的部分,两部史书的可信度其实相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在商朝以前,还没有撰写史书的习惯。虽然当时也有了“史官”,但他们并不负责修史,而是帝王的行政秘书,帮着处理朝廷事务的。只有到了周朝,由于档案意识的增强,史官才有了记录史实的职责。关于商代以前的部分,都是后来的史书补录的,补录的依据主要是传说。所以,《竹书纪年》虽然比《史记》成书时间早,但关于商代以前的部分,两者的可信度是半斤八两,不存在谁比谁更可靠的情况。

    那么,接下来就看谁的故事情节更合理了。

    放逐太甲之后,伊尹究竟是“摄政”还是“自立”呢?那要看你怎么理解了这两个概念了。当时根本没有代理行政这种做法。此后的周公摄政、吕太后“称制”等等,都是以自己的名义做事的。在西周以前,“摄政”其实就是“自立”,并不是在搞代理。他们都是正儿巴经地坐在帝王位置上办公,小皇帝则站在旁边跟班学习。而不是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摄政者拿小板凳坐在旁边办公。所以,伊尹接受诸侯的朝觐,其实就是以帝王自居的。但他没有改国号,可见这个“自立”是暂时的,将来还要还给人家。

    其次,如果太甲真的杀了伊尹,为何还要留着他的两个儿子呢,这不养虎为患吗?

    再次,伊尹的儿子伊陟在太戊朝时还得到了重用,这也证明伊尹不是被杀的。

    还有,从发掘的甲骨文来看,历代商朝帝王都有祭祀伊尹的记录。如果他真的是篡臣,为何这些帝王还要祭祀他?

    而且,如果伊尹真的篡位,商朝的子姓王族会答应吗?商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这时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王室集团。伊尹作为一个外来的陪嫁奴,在商族内部并没有什么血源根基,如果没有王室集团的支持或默许,他敢“自立”吗?所以,伊尹放逐太甲时,应该对商王室作过承诺,只要太甲改过自新,就恢复他的帝位。在此期间,皇帝宝座先由他伊尹坐着。

    当然,伊尹专权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外丙、中壬这两位大概率是被他做掉了。他对这两位帝王真的算不上是“忠”臣。但他在商汤去世之后维护了商朝的统治,所以也算不上是“奸”臣。由于他在商朝的建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所以得到了历代商王的敬重,其祭祀规格等同于帝王。

    其实,在后世商王们的心中,伊尹就是一位帝王,只是不姓“子”而已。


    本贴谢绝注水,请不要再发广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24 11:37:12  更:2022-03-24 01:15:2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