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连载】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连载】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第1页]

作者:京城老九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引子

    “初疑邻女施朱染,又似宫嫔剪裁成;白白红虹千万染,不如雪外一枝横。”

    南宋诗人刘克庄的这首《罂粟》,是描写罂粟花优雅动人的姿态,白色的清雅绝俗,红色的娇艳靓丽,一语述尽此花令人怜爱的姿容。
    除了这位刘先生,历史上还有很多文人也都留下过对罂粟花的赞美之词。但是这些古代先贤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种清丽脱俗还能治病滋补的神奇花朵,却在几百年后给他们的国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磨灭的痛苦和灾难。

    据说罂粟在50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大约在唐朝的时候,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带到了中国,除了供人观赏外,还可以制作成止痛安神和治疗反胃、痢疾等疾病的药材以及益阳补遗的滋补品。用罂粟籽所提炼出的罂粟籽油,更成为了千百年来皇室贵族的御用营养品,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册封过罂粟籽为“御米”专用。
    宋代医药学著作《开宝本草》中,甚至将罂粟称作“药中之王”,说其能治百病。这个说法也被明代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里。当然治百病的说法有些夸张,但罂粟的药效还是得到了历代医者的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人类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罂粟的深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惜的是这个进展却是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的。
    有人发现将罂粟果实的汁液提炼烘干后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可以制成药品,还可以通过吞服和煎饮的方法,使人进入如仙如醉的梦境,并且对此产生依赖,再难自制。
    可是没过多久,这些早期的食用者发现,过量吞饮这些东西极有可能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后来又经过不断地摸索,逐渐发展到和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最后总结出,就着灯火将这些东西烤化,并用一根竹管吸食的效果最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种东西就是鸦片。

    我不清楚鸦片是不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毒品,但可以肯定的是,鸦片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伤害最大的毒品。

    我为您讲述的这段历史,就是从它开始的……

    第一章 搞不定的鸦片

    根据资料记载,最早开始做鸦片生意的是葡萄牙人,具体是什么时间进入的中国说法不一。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明代成化年间就有专门贩卖鸦片的商人了。他们先将鸦片运送往澳门,然后向内地转卖,但是数量不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候的鸦片是以药品来对待的,进口的关税也是按照药材来收取的,所以贩卖鸦片是公开合法的。不过当时的鸦片价格很贵,据说跟黄金差不多,属于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代顺治时期。

    然后,形势变了。

    先是吸食鸦片的方法,在这个时候传到了中国。于是就有人实践了一下,而一旦吸食就难以自拔。就此抽大烟开始成为了有钱人闲时的一种消遣。没过多久,连一些穷苦的老百姓也开始沾染上了这种恶习。
    吸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其结果必然导致鸦片需求量大增。不仅进口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在广东、福建、四川和云南等地,甚至出现了种植罂粟的情况。
    等到了雍正年间,鸦片已有星火燎原之势,并且愈演愈烈。
    无奈的禁烟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对鸦片是放任的,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
    其实不然。清政府不但没有放任,而且还大力度的打击鸦片贸易。甚至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老爸干不完,儿子干;
    儿子没干完,孙子干。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就颁布法令,明令禁止贩卖鸦片和开设烟馆。贩卖鸦片的,先是带着枷锁在衙门门口罚站一个月(枷号一月),然后到边远山区保卫祖国(边关充军)。开烟馆的更严重,直接死缓(绞监侯)。
    要说这个禁烟令的处罚也不算轻了,可实际执行效果却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自从法令颁布以后,毒贩和瘾君子们就一直在研究这份朝廷下发的文件。随之被他们发现了一个重大漏洞。
    这项禁烟令只是明令禁止贩卖鸦片,不禁进口鸦片;只禁开设烟馆,不禁吸食鸦片。鸦片照样以药材的形式进口到中国,也照样可以按照药材来买卖,只是换种说法而已。
    不过也不能说法令就没用,在当时还真抓了不少贩卖鸦片的毒贩,可官司打来打去,最后大多都是以鸦片是药材为由无罪释放。
    说白了就是发现了就抓,抓了就放,禁了白禁。
    当然,雍正也不是白痴。没过多久就发现法令的漏洞,随后又颁布了禁止吸食鸦片的法令。
    又当然,瘾君子们也不是白痴,谁吸毒还满大街嚷嚷,或者躺在马路上抽大烟。自己买回家偷偷享受,当兵的还能天天挨家挨户的搜烟鬼。笑话。
    最后还是那句话,禁了白禁。
    就这样,清朝政府与毒贩和瘾君子们斗智斗勇,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禁烟法令不断补充、不断更新,却依然毫无效果。
    也不能说毫无效果,根据不完全统计,鸦片的进口数量从雍正朝以前的200箱,到乾隆末年时已经超过了4000箱。做个小说明,当时的进口鸦片大致分为三种,孟加拉产的“公班土”,西印度麻洼产的“白皮土”和土耳其产的“金花土”。“公班土”一箱是一百二十斤,“白皮土”和“金花土”每箱一百斤。四千箱最少也得有四十万斤。
    吸鸦片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朝廷官员和士兵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加入到瘾君子的行列中。并且随着鸦片进口数量的激增,导致了大量的白银外流。
    这可咋整,禁烟还禁出反效果来了。

    就在这种鸦片越禁越泛滥的情况下,禁毒的接力棒传到了嘉庆皇帝手中。
    在认真听取了官员们的意见和仔细分析了禁烟斗争的形势后,嘉庆终于发现了禁烟法令最大的漏洞所在,于是立刻颁布诏令,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一切鸦片进口,并宣布禁止在内地种植罂粟。
    至此,鸦片贸易成为了非法贸易。
    客观的说,嘉庆的这次禁令比之雍乾两代更为坚决,也更为彻底。如果他的前任在一开始也能这么彻底的掐断鸦片的源头,也许就不会发生几十年后的种种悲剧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却有很多“但是”。

    虽然嘉庆的禁令很坚决,但是禁烟的难度却越来越大了。
    当时中国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内地嗜食者渐众),通过贩卖鸦片而谋取暴利的毒贩也越来越多(贩运者积岁而多)。
    历史在继续,禁烟在继续,贩毒也在继续。
    新政策出台了,紧接着对策也出来了。
    明着禁,暗着卖。
    有人查,拉下水。
    在鸦片贸易被明令禁止后,所有的鸦片交易全部转入“地下”。从原来的“明争”改为“暗斗”。
    有的毒贩甚至买通了当地的缉毒官员,不仅给钱还给鸦片。当然,这些鸦片不是送给他们享受的,而是让他们上缴给朝廷邀功请赏的。
    既有灰色收入,还能搞出政绩,这样的好事大清国的缉毒官员们当然不愿意放过。鸦片也就当然的越禁越多。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禁毒态度最坚决的皇帝在热河病逝。其次子旻(mín)宁即位,年号道光。
    对嘉庆皇帝来说,鸦片问题也许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毕竟对于诺大的中国来说,当时鸦片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可怕。这个问题就留给接班人解决吧。
    无奈的禁烟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对鸦片是放任的,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
    其实不然。清政府不但没有放任,而且还大力度的打击鸦片贸易。甚至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老爸干不完,儿子干;
    儿子没干完,孙子干。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就颁布法令,明令禁止贩卖鸦片和开设烟馆。贩卖鸦片的,先是带着枷锁在衙门门口罚站一个月(枷号一月),然后到边远山区保卫祖国(边关充军)。开烟馆的更严重,直接死缓(绞监侯)。
    要说这个禁烟令的处罚也不算轻了,可实际执行效果却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自从法令颁布以后,毒贩和瘾君子们就一直在研究这份朝廷下发的文件。随之被他们发现了一个重大漏洞。
    这项禁烟令只是明令禁止贩卖鸦片,不禁进口鸦片;只禁开设烟馆,不禁吸食鸦片。鸦片照样以药材的形式进口到中国,也照样可以按照药材来买卖,只是换种说法而已。
    不过也不能说法令就没用,在当时还真抓了不少贩卖鸦片的毒贩,可官司打来打去,最后大多都是以鸦片是药材为由无罪释放。
    说白了就是发现了就抓,抓了就放,禁了白禁。
    当然,雍正也不是白痴。没过多久就发现法令的漏洞,随后又颁布了禁止吸食鸦片的法令。
    又当然,瘾君子们也不是白痴,谁吸毒还满大街嚷嚷,或者躺在马路上抽大烟。自己买回家偷偷享受,当兵的还能天天挨家挨户的搜烟鬼。笑话。
    最后还是那句话,禁了白禁。
    就这样,清朝政府与毒贩和瘾君子们斗智斗勇,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禁烟法令不断补充、不断更新,却依然毫无效果。
    也不能说毫无效果,根据不完全统计,鸦片的进口数量从雍正朝以前的200箱,到乾隆末年时已经超过了4000箱。做个小说明,当时的进口鸦片大致分为三种,孟加拉产的“公班土”,西印度麻洼产的“白皮土”和土耳其产的“金花土”。“公班土”一箱是一百二十斤,“白皮土”和“金花土”每箱一百斤。四千箱最少也得有四十万斤。
    吸鸦片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朝廷官员和士兵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加入到瘾君子的行列中。并且随着鸦片进口数量的激增,导致了大量的白银外流。
    这可咋整,禁烟还禁出反效果来了。

    就在这种鸦片越禁越泛滥的情况下,禁毒的接力棒传到了嘉庆皇帝手中。
    在认真听取了官员们的意见和仔细分析了禁烟斗争的形势后,嘉庆终于发现了禁烟法令最大的漏洞所在,于是立刻颁布诏令,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一切鸦片进口,并宣布禁止在内地种植罂粟。
    至此,鸦片贸易成为了非法贸易。
    客观的说,嘉庆的这次禁令比之雍乾两代更为坚决,也更为彻底。如果他的前任在一开始也能这么彻底的掐断鸦片的源头,也许就不会发生几十年后的种种悲剧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却有很多“但是”。

    虽然嘉庆的禁令很坚决,但是禁烟的难度却越来越大了。
    当时中国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内地嗜食者渐众),通过贩卖鸦片而谋取暴利的毒贩也越来越多(贩运者积岁而多)。
    历史在继续,禁烟在继续,贩毒也在继续。
    新政策出台了,紧接着对策也出来了。
    明着禁,暗着卖。
    有人查,拉下水。
    在鸦片贸易被明令禁止后,所有的鸦片交易全部转入“地下”。从原来的“明争”改为“暗斗”。
    有的毒贩甚至买通了当地的缉毒官员,不仅给钱还给鸦片。当然,这些鸦片不是送给他们享受的,而是让他们上缴给朝廷邀功请赏的。
    既有灰色收入,还能搞出政绩,这样的好事大清国的缉毒官员们当然不愿意放过。鸦片也就当然的越禁越多。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禁毒态度最坚决的皇帝在热河病逝。其次子旻(mín)宁即位,年号道光。
    对嘉庆皇帝来说,鸦片问题也许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毕竟对于诺大的中国来说,当时鸦片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可怕。这个问题就留给接班人解决吧。
    不好意思~发布三楼内容时网络错误,刷新了一下以为发送失败,所以重新又发布了一遍,所以造成了三、四楼内容重复。如果给您的阅读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如果有人读的话...
    @京城老九 2022-05-17 15:19:38
    无奈的禁烟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对鸦片是放任的,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
    其实不然。清政府不但没有放任,而且还大力度的打击鸦片贸易。甚至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老爸干不完,儿子干;
    儿子没干完,孙子干。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就颁布法令,明令禁止贩卖鸦片和开设烟馆。贩卖鸦片的,先是带着枷锁在衙门门口罚站一个月(枷号一月),然后到边远山区保卫祖国(边关充军)。开烟......
    -----------------------------

    不好意思~发布三楼内容时网络错误,刷新了一下以为发送失败,所以重新又发布了一遍,所以造成了三、四楼内容重复。如果给您的阅读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如果真有朋友看的话...请忽略四楼
    第二章 道光

    优秀的皇子

    爱新觉罗·旻宁,这位清朝第八位皇帝是带着光环继位的,他不仅是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甚至在他当皇子的时候,就已经积攒了超高的人气。上至嘉庆,下至群臣,一致认为旻宁会是大清帝国最理想的接班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出生的旻宁,自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九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狩猎的时候居然打到了一只鹿。都说“隔辈亲”,看到自己的小孙子这么有出息,当爷爷的自然高兴,当即就赏赐了花翎和黄马褂。
    嘉庆皇帝对这个儿子也是格外疼爱,悉心栽培。除了要他刻苦读书外,还格外要求他修身养性,磨炼自己的性格。对于父亲的培养和期许,旻宁自己也很努力,在刻苦攻读文化课的同时,也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射击方面展现了不错的天赋。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所谓付出就有回报,嘉庆年间的一个突发事件,让旻宁着实的出了一把风头。

    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庆皇帝例行去木兰狩猎,旻宁也跟随着一同前往。可惜天公不作美,连日阴雨绵绵。看着这天气,别说打猎了,连个篝火晚会也开不起来,嘉庆就不让旻宁在这耗着了,还是赶紧回家复习功课吧,于是乘兴而来的旻宁踏踏实实的回家写作业去了。
    回到皇宫的旻宁继续着每天上课、写作业、锻炼身体的日常活动。可没过几天就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天理教徒勾结宫内太监居然攻进了紫禁城!
    这紫禁城哪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即便是当今,也得先预约后买票才能进。更别说二百多年前了。
    对于天理教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清廷上下顿时一片惊慌。而天理教徒却趁官员和侍卫们慌乱之际,迅速攻进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奔皇宫杀来。

    当天理教徒杀进皇城冲击养心殿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听有贼人进攻皇城,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充分展现了一个帝王接班人的风采,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当即跨刀持枪出门查看。
    这时已经有天理教徒冲到养心门外,正爬墙要往里边跳。此时的旻宁凭借着多年来刻苦的训练,犹如“狙神”附体,二话不说,连开两枪,射杀了两名天理教徒。(发鸟铳殪< yì>之,再发再殪)。见到两个打头阵的教友死的这么突然,剩下的天理教徒顿时就傻了眼,再也没人敢冒着被爆头的风险翻墙了。
    眼看暂时阻止了天理教徒的进攻,旻宁随即下发了几道命令。先是命人出宫将情况汇报给还在路上看风景的嘉庆;之后又下令关闭紫禁城四门,并命令在京的各路部队火速驰援皇宫;然后跑到储秀宫安慰母后钮祜禄氏。看到母后安然无恙,安排好对储秀宫的布防后,又亲自带着侍卫到西长安街一带查访。
    虽然天理教这次攻击紫禁城的行动声势不小,但毕竟人数太少,也就一二百人,还没紫禁城里的房间多呢。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即使再给他们多一倍的人,进了紫禁城稍不留神也能走散了。于是随着各路驰援部队的集结,天理教的这次起事被迅速的扑灭了。
    还在回京路上的嘉庆得知奏报后大为震惊,谁能想到出门打个猎,家还被偷了。在恼怒之余对儿子在这一事件中冷静的应对和英勇的表现还是惊喜不已的。随即封旻宁为智亲王,连他使用的那把鸟铳也命名为“威烈”。
    这里交代几句,很多书上都称旻宁用的是鸟枪,您可别误会,这枪可不是打鸟的。而是中国人自己仿造的火绳枪,这种枪被称为近代步枪的雏形。只是枪机形状犹如鸟嘴,所以称为鸟嘴铳或鸟铳。
    受封亲王后的旻宁更是备受嘉庆器重,朝廷上下也是交口称赞,一时风光无两。
    此时的旻宁31岁,风华正茂,确实是英勇果敢,可惜二十几年后的他,再次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时,已经没有了这时的果敢与坚毅。
    拿鸦片也没辙的道光

    如果说道光皇帝在皇子时代表现出了英勇果敢的优秀品质,在继位后就立刻展示出了超强的政治手腕。
    刚举办完登基大典的第十天,他就找了个由头撤换了领班军机大臣,从而对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从这件事上看,道光真是充分继承了嘉庆的政治基因,也承袭了嘉庆当年对付和珅的手法。
    随后在位的三十年里,道光皇帝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并力行节俭,勤于政务。
    应该说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道光在中国历史中算得上是一个评级中等的皇帝,甚至可以评到中上等。尤其是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实属不易,这也是最令史学家们称道的一点。
    可惜,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鸦片问题始终是摆在大清帝国面前的一座“大山”。
    现在轮到道光挖了。

    道光对鸦片问题也确实很重视,在即位伊始就将禁烟作为了工作的重点之一。先后处理了几个禁烟不力的官员,又责令沿海各省督抚,加强防范鸦片措施,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不断地加重对贩卖鸦片和吸食鸦片的惩罚力度。
    总之是把能想到的办法全用了,但结果却很无奈。
    鸦片依旧泛滥着,走私依旧猖獗着,白银依旧外流着,大臣们依旧在献计献策着,道光皇帝也依旧对鸦片继续无奈着。
    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时候,进口鸦片数量已经突破了三万箱。每年白银外流至少达到了1000万两,这还是保守估计。
    道光是真没招了。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变化。
    您可能猜错了,这个人不是林则徐,此时的林大人还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总结鸦片屡禁不止的经验教训呢。
    我说的这个人叫许乃济。正是因为他所提出的一个对禁烟的新思路,引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争论。
    “弛禁”还是“严禁”?这是个问题!

    正当邓廷桢在广东热火朝天的进行禁烟战斗的同时,北京又爆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关于彻底清除鸦片交易的最佳方法。
    虽然朱嶟、许球和袁玉麟三人,把鸦片对祖制、法制、政治、经济、农业、国防等全方位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并没有给出能根治非法鸦片交易的具体办法。
    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道光,经过一番对“弛禁论”的批判后,针对鸦片为何屡禁不绝的问题,给出了新的答案。
    “鸦片之所以泛滥成灾,毒品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贩烟之盛),全是因为烟民太多(食烟之众)。如果解决了烟民问题,鸦片和鸦片走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怎样解决烟民的问题呢?
    “建议将所有一年之内仍戒不掉烟瘾的吸食者一律定为死罪,在职官员如有吸食者,罪加一等,且子孙不许参加科考。”
    这篇奏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严塞漏卮(zhī)以培国本疏》,史学家们将黄爵滋的这套方法称之为“严禁论”。
    道光在看完这道奏疏后,并没有表态,而是又一个顺水推舟,将奏疏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将军督抚们,要求他们各抒己见,尽快复奏。

    从对许乃济“弛禁论”的争论,到对黄爵滋提出“严禁论”后引发的大讨论,被很多的近代史学家统称为“弛禁严禁”之争。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对黄爵滋提出的“严禁论”的争论中,“弛禁论”和“严禁论”的区别,并不是到底该不该禁烟,也不是对于鸦片走私的惩处力度的轻重,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吸食者态度上的差异。具体的说,是以是否同意将戒不掉烟瘾的烟民处以死刑来划分为严禁派和弛禁派的。此时所谓的弛禁派的观点是和许乃济的那套理论是有根本差别的。
    所以这次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才能有效禁绝鸦片的方法之争。

    虽然对禁绝鸦片的方法还在讨论中,但斗争的大方向是确定了。道光立刻查办了几个吸毒的皇亲国戚,并降了许乃济的职。

    然而,具体怎么禁烟?让谁去禁烟?道光心里还一直在犹豫。

    就在道光举棋不定的时候,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了一道奏章,看完后道光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相信如果重用此人,持续几十年的鸦片问题,将会彻底得到解决。
    然后阐述了对鸦片贸易的看法:
    “恢复以前对鸦片的贸易政策,按药材纳税,且交易时只能用鸦片换取我国的土特产。任何白银一律不能从海关流出,一经发现销毁鸦片,没收白银。据此办理就能根本上阻止白银外流。”

    另外,在另一封奏章里建议道光,批准在内地种植罂粟。为了方便道光理解,奏折的作者还举了个例子:
    “明朝由菲律宾(吕宋)引进的淡巴菰(就是烟草),最开始人们在吸食的时候也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食者欲眩),可后来经过我国人民的种植改良,之前的不良发应竟然都消失了(食之亦竟无损于人)。那么在内地种植罂粟,也会将鸦片的不良作用清除掉(既无大害)。况且国产鸦片越多,进口鸦片也就越少,这样不用禁止,进口的鸦片慢慢的就消失了(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这是对外的,还有对内的:
    “农民可以在晚稻收割后,种植罂粟,而罂粟在二三月份时就开花结果了,将果实取下后,接着就可以种植早稻。这样既不影响地方生产(无碍于地方),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收入(大有益于农夫),何乐而不为。”

    “如果按照这些方法办,那么大清国的税收增加了,白银不外流了,国库充实了,天下太平了,农民的生活富裕了。”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压根就没必要禁烟!

    这两篇奏章的作者就是许乃济,时任太常寺少卿。他的这套理论,在历史上被称为“弛禁论”。

    许乃济,字叔舟,号青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出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进士。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
    后边的称号可不是我给的,那是伟大的马克思先生在他老人家所著的《鸦片贸易史》里给予的。
    事实上许乃济也确实很有名,至少在当时是颇有名声的,因为他和他的五个堂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先后进入翰林院,被人借用北宋扈蒙所说的“五凤齐飞入翰林”来赞扬他们。至于是不是能被称为政治家,那就见仁见智吧。

    在这里我补充几句,“弛禁论”的观点,并不是许乃济最先提出来的。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的一些士绅和文人就已经开始倡导鸦片弛禁了,还特意写了一些关于弛禁鸦片利大于弊的文章公开发表,并且向广东司法监察机关的主管领导,广东按察使进行游说。
    当时担任广东按察使的就是许乃济。他看过这些文章后如获至宝,随即推荐给了两广总督卢坤和广东巡抚祁贡。卢坤等官员们对禁烟早已经彻底丧失信心了,所以看到这些文章后佩服的无可无不可(见而心折)。立刻将这些文章整理归纳成《粤士私议》,作为一封奏章的附奏,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上疏给道光皇帝。
    奏章的大意是:
    先表示目前禁烟的形势进展的非常困难(骤难挽回),然后针对广东士绅们所写的文章作了客观的分析,最后表示,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其说均不无所见),不过违背了当前的禁烟法令(与禁令有违),应该是行不通的(窒碍难行)。
    这不都是废话吗。你明知道行不通还报告给皇上,这不是没事找骂吗。
    卢大人当然不是找骂,他也是左右为难给逼出来的。虽然他对禁烟实在没辙了,但是多年的政治经验提醒他,如果大张旗鼓的提出来不禁鸦片,这黑锅又太大了。所以就想出了一招投石问路,看看道光皇帝对弛禁主张的看法。
    卢总督精,道光也不傻。看完这道模凌两可的奏章,也没骂他,理都没理,直接就压箱底了。
    根本就不表态。
    这么大的黑锅你这个做臣子的不背,却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背,想什么呢。

    道光这招不置可否,经验丰富的卢大人也就不说话了。
    领导们都消停了,许乃济却来劲了。
    通过道光对这道奏书的态度,许乃济断定皇帝他老人家动心了,虽然皇帝没有表示赞同,但也没公开反对呀。于是,许大人发扬了刻苦钻研的精神,针对鸦片弛禁的主张,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分析。终于在两年后,向领导提交了这份总结报告。

    从这奏章出炉到现在,对它们的争议就一直存在。
    有骂的。
    说这个办法是扩大鸦片祸害,不顾人民死活和民族危亡的,彻头彻尾的卖国言论。
    有夸的。
    认为如果清政府不拘泥于祖先的教条,明令按许大人的建议办,不仅国库能够得到充盈,而且鸦片泛滥的势头是可以逐步抑制住的。

    我对这两篇奏章的评价就四个字:
    饮鸩止渴。

    增加进口鸦片关税,限定只能以货易货。可能会增加税收,防止白银外流。但鸦片是毒品,不是烟草。一旦开禁,其结果就是毒品更加的泛滥。
    当时大清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四亿人左右,至于鸦片吸食者的人数,很多书上记载不一。我觉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200万到400万人。具体点说就是每一两百个人里,就有一个抽大烟的。如果当时真把进口鸦片的口子打开,甚至推广内地种植。那瘾君子的数量必然会成倍的增长。也许后来“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外号,就改成“东亚毒夫”了。
    不过对许乃济的奏疏也别太上纲上线,因为当时世界各国对鸦片的态度毕竟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很多西方国家也确实是把鸦片当做药品的,当然在那些国家里也有吸食鸦片的,也让政府头疼,只不过没有大清国这么严重而已。
    但是许大人您连最基本的普通烟草和毒品之间的区别都没搞清楚,就敢妄言鼓吹开禁鸦片,确实有点冒失。另外单凭那句“断无减耗户口之虞”就真应该被唾沫淹死。
    道光看完奏章后依然不置可否,当然更没有吐唾沫。而是来了一招顺水推舟,将奏疏寄给到任时间不长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让他召集广东巡抚和禁烟相关官员一起讨论。
    邓廷桢的执行能力是很强的,在收到奏疏后,立刻就召开省领导座谈会议,专项讨论弛禁论是否可行的问题。经过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定,“弛禁论”是目前解决鸦片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会人员们在“弛禁论”的基础上,拟定了九条弛禁的具体办法。会后,经由省领导签字同意,上报朝廷请求执行。

    您可能会奇怪,邓廷桢不是后来帮助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禁烟英雄的吗?
    您没记错,我也没写错。
    邓廷桢当自打上任以来,就严厉缉拿鸦片走私,可结果却让他抓狂。鸦片越禁越多,毒贩越抓越勇。所谓“有病乱投医”,只要是个办法,都要拿来用一用。为了能制止住鸦片危害的蔓延,背多大的黑锅都认了。

    至于邓大人他们讨论的几条弛禁方案我就不作介绍了,因为他们的这篇浓聚着广东官员们集体智慧的奏章,还没到北京就变成了一张废纸。
    为啥?
    真被唾沫给淹了。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嶟、兵科给事中许球分别上疏,反对鸦片弛禁主张。他们认为许乃济的“弛禁论”,极其的不靠谱,纯属扯淡。
    朱嶟在奏疏里对许大人的观点逐一进行了批驳:
    “准许鸦片进口,进行以货易货的办法,根本阻止不了白银外流。因为货物交易中,一旦出现货物价值不对等,就势必以白银作为补偿。而且,就算是可以禁止白银出口,那怎么就不能直接禁止鸦片进口?如果鸦片禁绝,白银外流的情况自然也就杜绝了。一举两得,岂不更好。”
    对于允许内地种植罂粟,朱大人认为更荒唐:
    “云南各省一直有私种罂粟的情况,出产鸦片不下数千箱,可进口鸦片依然越来越多。为啥?因为瘾君子们认为洋货比国货的劲大,抽起来更过瘾。况且大量种植罂粟势必会侵占上等良田,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
    至于不准官员士子吸食,只许老百姓吸食的办法,那就更扯淡了:
    “因为官员只占国家人口的十分之一,老百姓则占十分之九,而且吸食鸦片的恶习就是由官员和士绅中传开的,现在不吸毒的大多是老百姓。许乃济的政策只会使吸毒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做出总结:
    “鸦片的危害,白银外流还是小事,对老百姓的伤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百姓乃国之根本,国家财政的大部分收入是他们贡献的。如果老百姓被鸦片击垮了,那咱们大清国也就危险了。另外,士兵们倘若沾染这种恶习,那危害更大。如果打仗时烟瘾犯了,那么国家的安全也就没有保障了。”

    许球的奏章更直接,名字就叫《请禁鸦片疏》。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跟朱嶟的差不多,也是一番为国为民的陈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许球的奏章里特别提到了九个鸦片洋商的名字,并建议将他们拘拿。而这九个人中的两个人,后来一个在英国,一个在大清,上蹿下跳的直接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他们就是臭名远扬的颠地和查顿。相信看过电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朋友,对他们都有深刻的印象。他俩的恶行我稍后再说。
    道光在看完这两篇奏章后,一改往日不置可否的态度,立刻严令邓廷桢如发现贩卖、走私鸦片的商贩,以及受贿包庇这些商贩的官员,一经核实立即严办。
    两个月后,江南道监察御史袁玉麟也上了一道奏疏,从是非、厉害两个方面,痛斥弛禁主张。使得道光皇帝更坚定了禁绝鸦片的信念。

    一开始明确表示赞同许乃济弛禁主张的广东官员们,接到道光皇帝的命令后,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邓廷桢马上又组织召开了省领导第二次扩大会议,在会议上邓总督宣读了道光皇帝对广东禁烟的重要指示,又带头学习了朱嶟和许球的奏章。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邓大人又以广东省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宣布,广东禁烟的战斗打响了!
    如果您要问:
    那禁烟的结果是咋样的呢?
    我可以回答您:
    此次禁烟战斗是艰辛而富有成效的。
    邓廷桢先是找到被许球点名的九个洋商,勒令他们在四个月内离开广州,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缉拿中国本土的鸦片贩子和瘾君子的战斗中。
    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底,邓廷桢成功捣毁了辖区内除广州外所有的走私船和当地的贩毒网络。


    “弛禁”还是“严禁”?这是个问题!

    正当邓廷桢在广东热火朝天的进行禁烟战斗的同时,北京又爆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关于彻底清除鸦片交易的最佳方法。
    虽然朱嶟、许球和袁玉麟三人,把鸦片对祖制、法制、政治、经济、农业、国防等全方位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并没有给出能根治非法鸦片交易的具体办法。
    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道光,经过一番对“弛禁论”的批判后,针对鸦片为何屡禁不绝的问题,给出了新的答案。
    “鸦片之所以泛滥成灾,毒品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贩烟之盛),全是因为烟民太多(食烟之众)。如果解决了烟民问题,鸦片和鸦片走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怎样解决烟民的问题呢?
    “建议将所有一年之内仍戒不掉烟瘾的吸食者一律定为死罪,在职官员如有吸食者,罪加一等,且子孙不许参加科考。”
    这篇奏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严塞漏卮(zhī)以培国本疏》,史学家们将黄爵滋的这套方法称之为“严禁论”。
    道光在看完这道奏疏后,并没有表态,而是又一个顺水推舟,将奏疏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将军督抚们,要求他们各抒己见,尽快复奏。

    从对许乃济“弛禁论”的争论,到对黄爵滋提出“严禁论”后引发的大讨论,被很多的近代史学家统称为“弛禁严禁”之争。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对黄爵滋提出的“严禁论”的争论中,“弛禁论”和“严禁论”的区别,并不是到底该不该禁烟,也不是对于鸦片走私的惩处力度的轻重,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吸食者态度上的差异。具体的说,是以是否同意将戒不掉烟瘾的烟民处以死刑来划分为严禁派和弛禁派的。此时所谓的弛禁派的观点是和许乃济的那套理论是有根本差别的。
    所以这次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才能有效禁绝鸦片的方法之争。

    虽然对禁绝鸦片的方法还在讨论中,但斗争的大方向是确定了。道光立刻查办了几个吸毒的皇亲国戚,并降了许乃济的职。

    然而,具体怎么禁烟?让谁去禁烟?道光心里还一直在犹豫。

    就在道光举棋不定的时候,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了一道奏章,看完后道光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相信如果重用此人,持续几十年的鸦片问题,将会彻底得到解决。
    第四章 林则徐

    年少成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林则徐出生在福建省候官县,就是现在的福州市。自幼家贫,父亲林宾日,教书为业,母亲做些女红手工贴补家用。除夕夜全家吃顿素炒豆腐就算过年了。
    林宾日为了科考穷极一生,但屡试不第,后来也就慢慢打消了继续科考的念头,转而把金榜题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林则徐也是很有出息,自小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四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到自己任教的班上听课。七岁能写八股文。相传在一次郊游中,老师让同学们以“山”、“海”两字作一对七言联对,林则徐马上举手回答:“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小小年纪不仅才华出众,句中所体现那种会当临绝顶的磅礴之气更是令人叹服。林宾日听说后更是高兴,也更加确定儿子日后必定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林则徐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十三岁就考中秀才。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秀才了不起吗?很难考吗?
    秀才也许没什么了不起,但真的很难考。要知道日后的洪秀全就是连考了几次秀才都不中,回家大病了一场才折腾出了拜上帝教。

    都说出名要趁早,中了秀才的林则徐不仅是林家光耀门楣的希望,也成了被当地士族寄予厚望的明日之星。
    曾在河南做过知县的郑大模有次遇见林则徐,发现这个小同学确实像传闻的那样才华横溢,也认定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在林则徐考中秀才后,郑大模就立即去林家提亲,要将女儿许配给林则徐。林宾日自然是喜出望外,郑大模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又做过县令,虽说官职不大,但相比起普通教书匠的自己自然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果真成了亲也算是高攀了。于是当即就订下了这门亲事。
    对于十三岁的林则徐来说,谈婚论嫁还有点早,另外郑大小姐此时才九岁,所以婚事还得等几年。

    中了秀才,也订了亲。高兴完了也该收收心了。毕竟考中秀才只是科举的第一步,未来的科考之路还很长。于是林则徐进了当时福建省最知名的学府鳌峰书院继续深造。
    一读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林则徐除了继续攻读《四书》、《五经》这类的科考教科书外,还在书院院长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博览群书,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什么是“经世致用”之学?
    简单点说,就是在有益于国家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的林则徐参加乡试,成功中举。在张榜的当天,他和郑大小姐举行了婚礼。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双喜临门!

    新婚后的林则徐没有陶醉在温柔乡里,几个月后,他收拾好行装,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全村人的祝福,赴京参加会试。
    结果,凉了。
    自小被誉为神童的他,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一帆风顺。没想到到了会试却名落孙山。
    所以说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历史上的那些成大事者,还是现在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几经风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达到人生巅峰的。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面对挫折和暂时的失败时,是否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付出行动。也就是那句经典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年轻的林则徐并没有被落榜击倒,毕竟科考难,第一次参加就高中的还是占少数。考试前他是有心理准备的。反正还年轻,回家复读三年接着考。
    不过回到家中的林则徐却遇到了一个最实际的问题,没钱。
    林家家境贫寒,虽说中举后每年可以从政府领津贴,但家里底子薄,人口多。日常还需要母亲带着八个妹妹做些手工活贴补家用。作为家里最年长的儿子(林则徐还有个哥哥,但很早以前就夭折了),林则徐必须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于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做起了私塾先生。一边教书,一遍继续复习功课,准备下一次的会试。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接到了时任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邀请,担任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货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林则徐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鸦片所带来的危害。
    前文曾经讲过,虽然嘉庆大力度禁烟,但屡禁不止。而且这时的鸦片走私,已经慢慢的从广东发展到了福建沿海。
    面对日益泛滥的鸦片,还只是海防部门文员的林则徐自然是无力阻止的。但对于海防官员是如何贪污受贿,对待鸦片走私是如何敷衍了事,以及鸦片商的那些走私伎俩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到厦门的第二年,由于林则徐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了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亲自将他召入幕府。
    工作没多久,林则徐就对这位张巡抚深深折服了。
    张师诚是很能干的。初入仕途任户部主事的时候,就硬怼过当时如日中天的和珅。结果被降职。后来凭借在各地方任职时的突出表现,一步一步的做到了封疆大吏。
    到福建后,张师诚大力整肃吏治,处理多年积案,兴修水利。这一系列举措,在林则徐看来,简直就是当代官员的楷模,也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能臣身边做事。
    张师诚也很欣赏这位既有才华又能踏实干活的年轻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林则徐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
    又落榜了。

    再次回到张师诚幕府后,林则徐工作的更加卖力。张师诚对这个秘书也更为器重。
    尤其是在张师诚对海盗蔡牵的镇压战役中,林则徐负责公文的起草和文件整理。得到了张师诚高度赞扬。
    面对这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张师诚不仅言传身教,还鼓励他继续科考,不要放弃。并且还给林则徐的父亲安排了个工作。
    如果说鳌峰书院的郑光策是林则徐的理论老师,那张师诚算得上是他的实践导师。
    在张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殿试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
    很牛的成绩,因为一甲只有三个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四名就是全国第七。
    初涉官场

    金榜题名的林则徐在翰林院办完入职手续后,就利用假期回家省亲。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带着老婆回京正式上班。主要工作是学习满文。一年后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翰林院的工作是很清闲的,而且上班是弹性工作制,只要完成手头工作就可以回家歇着,如果没活儿连去都不用去,不用打卡,也没人查岗。(至都中本无官事,翰林尤可终年不赴衙门。)
    工作虽然清闲,但林则徐可没闲着。
    因为他上班没多久,就赶上了天理教进攻皇城事件。
    虽说事件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朝廷上下对这件事的总结和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众大臣纷纷就此上奏皇帝,总结教训,陈述利弊。
    还是小京官的林则徐当然参加不了这样的讨论,但满怀抱负的他,经常阅读邸报,留心大臣们的奏疏。
    顺带说一句,邸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汉代就有了。内容大致包括朝廷重大的决策、人事变更、各地军政信息和摘录一些大臣的重要奏章等等。
    根据信息的汇总和自己的分析,林则徐认为粮食问题是导致天理教起义的直接原因。这两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持续大旱,导致多地粮食歉收,朝廷却没有相应的举措,再加上土地兼并横行,官场贪墨日重。造成了本就不堪重负的京畿附近的农民更加无以为继,从而引发了这场天理教起义。
    初涉官场的林则徐明白,此时的他官微言轻,有些问题对他来说更是属于政治红线,不能动,也不敢动。所以他潜心研究水利漕运问题,开始撰写《北直水利书》,希望能够以此解决粮食问题。至于他认为的那些可能触及政治红线的问题,林则徐终其一生也没有向他的皇帝提出过建议,即使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就这样,林则徐在翰林院踏踏实实的工作了七年。期间出了两趟差,担任乡试考官。还在会试中充当过一次考官。

    怀才就像怀孕一样,终究是要被发现的。
    ---王立群

    林则徐的才能就被他的老师曹振镛发现了。
    曹振镛是何许人也?
    林则徐在参加会试的时候,时任工部尚书的曹振镛是主考官之一。自科举考试创立之日起,考官和考生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师生关系。考试结束后,成绩优异的林则徐就引起了曹振镛的注意。在林则徐正式入职翰林院不久后,曹振镛就被调任吏部尚书。三天后,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大学士是清朝文官的最高官职,正一品。至于太子太保,虽说从品级上看是从一品,也没有实际的权利。但这类的官职是清代的加官或赠官,属于身份的象征,是清代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荣誉加持。
    到了道光朝,曹振镛更是不得了。在道光继位后对军机处改组的时候,曹振镛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来作为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功臣之一,被晋封为太傅。
    太师、太傅、太保就是传说中的三公,正一品。在世的时候被封为太傅的,纵观清代一朝也没几个。后来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是在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傅的。按史书的说法,曹振镛“恩眷之隆,时无与比。”
    既有能力,又得到领导赏识的林则徐,终于得以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御史大家都清楚,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弹劾,而且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一般情况下即使弹劾有误也不会获罪。虽说只是从五品,但能量却是很大的。
    林则徐上任不久,就上疏对水师副将张保的任职提出了建议。
    张保,又名张保仔,也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在大陆不太出名,但是在香港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还以他为原型拍了很多影视作品。之所以说他传奇,是因为他做官前的职业很特殊,在海上做没本的买卖---海盗,而且是大海盗,引用当时官方的说法是“海洋巨寇”。
    张宝海盗团的实力很强,在广东、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区还跟葡头牙人干过仗,后来被朝廷招安。据说招安的时候,张保麾下有一万四千多个弟兄,二百七十多艘船,一千多门火炮。都说同行是冤家,招安后的张保对前同行们毫不手软。在几次剿灭海盗的战役中,屡立战功,直至做到了从二品水师副将,驻守澎湖岛。
    林则徐的这道奏折,其实不是针对张保个人的,而是以张保为例,认为这些被招安的人出身不好,恶习难改,尤其像张保这样的,虽然没犯什么大的错误,但常年吸食鸦片,一身强盗习气。让他驻守澎湖岛,孤悬海外,说不准以后会干出啥事来。所以建议嘉庆皇帝对所有招安人员的品级进行限制,谨慎任用。
    嘉庆看过奏章后深以为然,并对这个新任的御史提出了嘉奖。至于张保就比较悲催了,终其一生也再没升过职。

    受到表扬的林则徐再接再厉,一个月后又上了一道疏。这道奏疏使林则徐和他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对头琦善产生了第一次重要交集。
    在林则徐上疏的前一年,年仅29岁的琦善刚刚接任河南巡抚。巡抚是清代省一级的最高领导,又称“抚台”,品级是从二品。但为了保证封疆大吏在辖区的权利和地位,清朝制定了总督和巡抚的加衔制,一般的巡抚都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就是赋予了巡抚在辖区内的兵权和对各级官吏的纠察权。在这两个加衔里,副都御史衔是正三品,侍郎衔是正二品。也就是说,一般的巡抚实际上是正二品官衔。还有不一般的,像琦善的任职地区河南,以及山东、山西等几个地区的巡抚还兼着提督衔,而提督是从一品。
    不到三十岁的琦善就跻身至一品的行列,不得不说他的官运实在是太好了。可能正是因为之前的运气太好,刚到河南的琦善就摊上了倒霉事,赶上了洪水爆发,致使马营坝决口。好不容易把缺口堵住了,仪封又决堤了。这下事大了,本来决堤就属于重大事故,这还接连决了两个地方。从古到今,这类事故的责任都得由当地的最高长官来承担。于是,连巡抚位子都没坐热的琦善被嘉庆免职,以主事衔留在当地继续主持河堤修复工作,也算是让他戴罪立功。但是这个功很不好立,因为工程进展缓慢,让他一筹莫展。
    琦善没办法,林则徐有办法。
    林则徐发现工程之所以迟迟不能竣工,主要是因为负责采购筑堤材料的承包商趁机囤货,企图抬高工程材料价格导致供货迟缓。于是上奏嘉庆,建议饬令当地官员严查这种囤积居奇的行为,限定以正常价格购买材料。嘉庆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工程进度得以恢复正常。
    后世很多人都提出,林则徐与琦善的交恶就是源自于此。客观地说,林则徐的这道奏疏主要还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在林则徐上疏前,琦善就已经被撤职。虽说这道奏疏可能让主持工程的琦善丢了些面子,但能让工程迅速竣工,使他从倒霉的修堤工作上脱身,也算是帮了他一把。没过多久,琦善就被嘉庆调到山东做了按察使,第二年接任了山东巡抚,继续做他的封疆大吏。所以要说琦善因为这件事就恨上了林则徐,我觉得有些牵强。

    至于林则徐,因为他连续提出的这两个建议让嘉庆大为赞赏,在随后的京官考核(京察)中被评为一等,受到了嘉庆的亲切接见,并记名道府用,一个月后,实受浙江杭嘉湖道。
    道是清代省以下,府以上的一个行政单位,官职名称为道员,又称“道台”,正四品。从职能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管省内某一项事物的巡道,比如有管盐的、管粮的、管水利的、管军备的等等各种道;还有一类是分守道,负责省内某一地区的行政管理。杭嘉湖道就属于分守道,隶属于浙江省,下辖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府。
    林则徐连升三级,开启了他后半生的地方官生涯。
    外放浙江

    现在的人们提起林则徐,首先想到的就是禁烟。而真正让林则徐在清代政坛脱颖而出的是靠他的治水功绩。
    自古浙江就是富庶之地,宋代词人柳永的一首《观海潮》更是尽显这三吴都会的繁华。可踌躇满志的林则徐到任后却有点懵圈。他在下乡考察的时候发现,这传说中的“鱼米之乡”竟然如此破败,水利年久失修导致连年粮食欠收。
    有句老话形容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耕种面积本就有限,水利建设的缺失和灾后治理工作的失当,自然会产生粮食逐年减产的恶性循环。而有些当地官员不思治理,甚至联合土豪恶霸大开“花会”(当时的一种赌博方式),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虽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美景犹在,却哪里还见得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兴盛景象,更谈不上什么“竞豪奢”了。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就在林则徐了解完当地实际情况,准备“点火”的时候,朝廷那边发生了一件大事。

    嘉庆驾崩,道光继位。

    刚登基的道光和刚上任的林则徐一样,都锐意进取,希望创出一片事业。在接连布置的几项政府重点工作中,有两项就是明令各地方兴修水利,防止灾患和整顿吏治,惩治贪污。

    道光的“火”和林则徐的“火”烧到一块去了。

    本来就想大干一场的林则徐,有了政策的支持,更能放开手脚。他先是凭借多年对水利研究的理论支持,大力兴修海塘。
    经他修复的海塘,不仅比原来的更高,而且用料更为严格(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并在外围增添了桩石,使其更为坚固。
    随后取缔“花会”,严禁“花赌”, 凡是发现有官员徇私舞弊的严惩不贷。

    就在林则徐干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发现周围同事对他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自己逐渐地被当地的官场孤立了,甚至出现了诽谤他的流言蜚语。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为官清廉的林则徐,在兴修水利,严惩“花会”的时候肯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最主要的是,这是他第一次外放做地方官。在京城翰林院的时候,也就是编纂书籍,做做学问。做御史就是写写奏折,打打嘴仗。而地方官就不同了,方方面面牵扯的利益太多,明枪暗箭防不胜防。经验不足的林则徐也确实是在一些事上用力过猛,已至哪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
    偏偏在这个时候老家来了 ,彻底击垮了本就不堪重负的林则徐。

    父亲病危。

    林则徐刚到杭嘉湖道的任上,就给家里写信,打算接父母来杭州养老,结果只有母亲来了,父亲故土难离没有前来。从赴京上任,到现在已经八年没有见过父亲。林则徐接到家书心急如焚,立刻向浙江巡抚帅承瀛辞职(开缺)。
    虽说在地方受到了同僚的排挤,但帅承瀛很清楚林则徐的能力和为人。可惜到任时间不长,还没来得及过多的接触,就收到了他的辞职报告。
    本想在任上有所作为的帅承瀛,当然不希望这位能干的下属离开。于是建议林则徐不要辞职,请几天假,回家照顾老人,然后再回来继续任职。因为一旦辞职,帅承瀛就得向朝廷提出开缺,免除林则徐杭嘉湖道的职务,另找别人来任职。但林则徐坚持辞职。帅承瀛无奈,只好同意。随后,林则徐带着老母妻儿匆匆回了老家。
    在回家的路上,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林普晴。这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林则徐的外甥,晚清名臣沈葆桢。
    而父亲的病,来得猛,去得快。到家后发现父亲已经快痊愈了。
    虚惊一场。

    按说父亲的病好了,林则徐应该回京城请求起复。但此时的他已经对官场心生厌恶。他想不明白,同样是为朝廷效力,自己做的事,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百姓,为什么得不到同僚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病了,继续休假。
    治世能臣

    林则徐本想在家踏踏实实的待段时间,调整下状态,把那些想不明白的事捋清楚,然后再为未来重新做个规划。
    不过他发现自己根本就踏实不下来,还是因为那个最实际的问题,没钱。
    在京城上班的最初几年,他的子女相继出生,每年的俸禄根本就不够开销。只能靠卖字和去书馆兼职教书来补贴家用,据说还接受过老领导张师诚的接济。好不容易外放了四品道台,养廉银多了不少,却只干了一年就辞职回家了。再加上他为官清廉,虽然做了十年官,但几乎没攒下什么积蓄。
    父母看着儿子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就天天在耳边念叨,催他赶紧回去上班。还说了两个让林则徐难以反驳的理由。第一,家里没实力让他啃老(家无担石之储);第二,不回去当官还能干啥(居乡无可为生)。

    道光二年(1822年)在家待了半年多的林则徐终于决定回京补官。当然,除了生活所迫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经世报国的理想还未实现,不甘心就此放弃。

    清代对官员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像林则徐这种因故辞职,之后又申请回来上班的情况,有个名词叫“坐补原缺”,意思是说,按惯例什么时候等你病假前所在的岗位空出来,你再补上。所以当初帅承瀛劝林则徐请假别请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有惯例就有特例,林则徐就属于特例。
    别忘了林则徐还在北京当官的时候,就有一个十分欣赏他的老师曹振镛。这时候的曹振镛已经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太子太傅,可谓是位极人臣。
    在林则徐辞职回家的那段时间,曹老师就经常在道光面前推荐这位学生。道光也了解林则徐为官时的表现。特意召见了林则徐,并对他之前的工作予以了肯定。还打破惯例,不必等原来的杭嘉湖道空缺,只要浙江道一级的职位空出来,林则徐就可以立刻上任。
    能得到皇帝的肯定和破格任用,林则徐当然是感激涕零,也更加坚定了那颗忠君报国的决心。

    回到杭州等着补缺的林则徐,还没等到职位,工作就先来了。被帅承瀛委派做乡试监试,主要负责考场纪律和后勤调度。
    工作还没干完,林则徐就接到了任命,被派往江苏任淮海道。本来想着乡试结束后就去上任,结果被帅承瀛留在浙江做了三个月的代理盐运使,协助整顿浙江盐务。

    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来到淮南道上任,刚过了半个月,估计人都没认全呢,任命又来了,升任江苏按察使。回来上班也就半年多,就连升两级,从正四品升到了正三品,正式迈入了省级领导的行列。
    按察使是一省的最高司法长官,又称“臬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林则徐就任按察使的同时,也激活了他的另一项技能---审案。

    按说升官是件高兴的事,可林则徐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到任了解完情况后,被吓了一跳。江苏的积案太多了(两江案牍繁多),是浙江的好几倍(视浙省不啻<chì>数倍),仅京控的案件就多达三十余件。
    京控的意思就是在当地没得到解决,或是不服判决的案件,可以到北京找相应的部门申诉,类似于现在的上访。清末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杨乃武的姐姐通过京控翻案的。
    林则徐通过调查,得出了结论。之所以积案太多,并不是因为这些案件有多复杂,侦查难度有多高。而是因为江苏的各级官员不作为,对各类案件拖延不审。对此,林则徐果断的采取强硬措施。简化审案流程,限期结案。明确要求各州、县,对命案必须由主审官亲自勘验。并亲力亲为,明察暗访,亲自审理案件。几个月内,解决了九成的积压案件。
    在处理积案的同时,林则徐发现此时的江苏,吸食鸦片已经蔚然成风。早在厦门任海防文书的时候,他就对鸦片深恶痛绝。只不过当时没有能力制止鸦片的流毒。而现在的他,掌管着一省的司法,终于有能力对鸦片出手了,于是下令江苏全省禁烟。这也为林则徐后半生的禁烟生涯拉开了序幕。
    没过多久,江苏突然连降大雨,发生了特大水灾。因为当地官员赈灾不力,松江府发生了灾民暴乱的事件。江苏巡抚韩文琦接到报告后本想出兵镇压,但被林则徐劝止了。他认为此时派兵会激发矛盾。于是亲赴灾区,赈济灾民,严厉查办赈灾不力的官员,迅速的平息了这场灾乱。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则徐在江苏的一番作为,都被当地百姓看在眼里,称颂他为“林青天”。

    到任不到一年就取得了如此成绩,道光听说了也非常高兴。特旨招林则徐回京述职,并前后两次召见予以嘉奖。随即任命他代理江宁布政使,全面负责江苏的赈灾工作。

    回到江苏的林则徐继续兢兢业业的工作。灾情好转后,又奉命督办江浙七府水利。而此时从老家传来噩耗,母亲去世。悲痛不已的林则徐离职回乡丁忧守制。

    所谓“丁忧”,就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汉人官员父母去世,必须上报朝廷,并离职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如果有瞒报的,一经发现一律革职。
    当然也有特例。
    如果本应丁忧的官员当时的职位很重要,找不到人接替,或者国家遇到特殊事件,而某个正在丁忧的官员又非常适合处理这类的工作。那么,皇帝会下旨“夺情”,意思是为了国家夺去亲情。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或以原品级处理突发事件。

    林则徐又赶上了特例。

    刚回老家没多久,江苏又闹灾了。
    高家堰十三堡、山盱(xū)六堡等地的河堤被大水冲垮,洪泽湖水外灌,导致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水位急速下降,直接影响到漕运。
    漕运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每年各省征收赋税而来的粮食,大多是通过水路运往北京。清代除了设立漕运总督专门负责漕运工作外,还设立河道总督,负责修建堤坝,疏通河道,保证漕运的顺利运输。可见当时的朝廷有多重视漕运。
    道光收到报告后大为震怒,立刻将南河河道总督撤职。能不怒吗?漕运要是不解决,弄不好京城就断粮了。
    可是让谁去抢险救灾,恢复河道呢?
    以治水闻名朝野的林则徐当然是首选。道光特旨命令林则徐“夺情”,主持修复河堤,恢复漕运。
    在修复工程期间,林则徐衣不解带,往返于几个施工现场。在工程竣工时,本就疲劳过度的他,又染上了疟疾,只得请辞回家,在治病的同时继续丁忧守制。
    这里多交代几句,在林则徐主持修堤工程期间,时任山东巡抚的琦善,带着筹集而来的八十万两工程款来到江苏,顺便视察工程进度。负责接待他的就是林则徐。这也是二人的第二次重要交集。虽说没有记载两人当时的具体情况,但从之后发生的事看,二人相处的应该还不错。因为不久之后,琦善向道光举荐了林则徐。
    这次的漕运受阻,不仅让道光大为恼火,也让整个朝廷随之震动。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上疏,为了避免京城断粮,建议增开海运,恢复运输。道光批准后,调琦善任两江总督,陶澍为江苏巡抚,主要负责开通海运。这哥俩到任的时候,林则徐主持的工程已经竣工。于是两位督抚联合举荐林则徐去上海负责筹办海运的具体工作。已经生病的林则徐,本想带病坚持工作,可在去上海的路上,病情越来越重,不得已只能请辞回家养病。而他给道光的病假条,就是请琦善代为转奏的。
    @万象无踪 2022-05-23 19:03:47
    古代那么多近亲结婚的,也没见生几个傻子。
    -----------------------------
    嗯,尤其是以前的欧洲王室贵族们,几乎都是亲戚。不过也可能是有记载的少。
    能力突出又得到皇帝重视的林则徐也有烦恼,幸福的烦恼。病还没好呢,道光的任命就来了,任命他以三品衔代理两淮盐务。怎奈这次病的实在厉害,此时虽然有所好转,但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只能向道光继续告假。

    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病愈后赴京侯缺。几天后出任陕西按察使,兼代理布政使。到任不到俩月,任命又来了。升任江宁布政使,正式升至从二品。在赴任的路上,又闻噩耗,父亲去世。于是回到老家为父亲丁忧守制。

    道光十年(1830年),丁忧期满的林则徐赴京侯缺。这次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大概三个月左右。不过这三个月没白过,因为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几名好友,着重介绍下其中的三位:

    黄爵滋,前文提到过,后来成为“严禁论”代表人物的那位;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他写的。

    魏源,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后来撰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关于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海国图志》。那句著名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

    总之一句话,都是牛人。

    三个月后,林则徐受任湖北布政使。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和人事,又称“藩台”。

    自此时起,林则徐成了道光心中的“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就扑向哪里。

    四个月后,调任河南布政使。半年后,江苏又发大水,这次灾情更严重,几乎是全省被淹。林则徐又临危受命,被调江宁布政使,主要负责赈灾工作。
    两个月后,道光为解决多年的河道积弊,升林则徐为东河河道总督,正二品。管辖山东、河南等地的黄河、运河堤防及河道梳理。
    对于林则徐在河道总督任上的表现,用四个就能形容,事无巨细。他对储备用来堵防洪水的料垛,都亲自检查,如果发现有问题,则逐一上秤称重。连道光听说后都称赞其办事认真。
    虽然在这两年中调动频繁,每个岗位的任期也不长,但实心用事,为官清廉的林则徐,在百姓中“林青天”的官声越来越高,也使道光愈发的看重。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没想到刚一到任就遇到了一起外交事件。据沿海巡逻的兵丁反应,有一艘外国的商船一直在各港口间游弋。对于外籍船只,闭关锁国的大清有明确的规定,广州是唯一对外国商人开放的口岸,所有外国船只禁止在广州以外的港口航行。而这艘商船却由厦门到福州,经宁波一直航行到了上海。这就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苏松镇总兵关天培立刻派兵堵截。道光接到奏报后,下旨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严查此事。
    林则徐接到命令不敢怠慢,随即下令沿海各州县张贴告示,明令各地居民不得与外籍商船进行交易。同时派人前往了解情况。经调查,这艘外籍商船的船主叫胡夏米(Hoo Hea Mee),是个英国商人。因为在广州与人争夺码头失败,无法登岸交易,所以打算沿海北上找机会把船上的货物处理掉。但由于沿海各地的衙门对闭关政策执行的比较到位,所以船一直开到了上海,货物也没处理干净。
    胡夏米的这个解释很高明。因为当时的广州是大清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虽然可以卸货的口岸不少,但由于来华贸易的外商越来越多,而且还有不少中国的商船也在这里装卸货物,所以抵达港口的商船经常会排起长队等待进港,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天,甚至十几天,因此经常发生商船间因插队、加塞引起的争斗。
    说到这我多聊几句,现在很多人常说插队、加塞是中国人的陋习,还说瞧瞧西方人排队多规矩。其实说这种话的人不不了解,以前西方人也这样,只不过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大多西方人改掉了这种陋习。所以咱们遇到加塞的气不过就怼几句,还没消气的找个公众平台说几句也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上升到国家文明的高度。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推进,加塞这种行为也会逐渐消失的。因为我感觉现在排队加塞的就比原来少了很多。
    书归正传。
    林则徐认为这个胡夏米还算比较老实,商人嘛,货卖不出去当然着急。于是派人跟胡夏米说明了政策,让他立即返回广州,并派兵沿途押送。胡夏米也挺听话,带着商船就离开了。当然不听话也不行,毕竟有兵船监督着呢。
    林则徐本来认为胡夏米一走,这事就结束了。可没想到这个胡夏米是个不让人不省心的家伙。等他离开江苏,随行押送的兵船返回的时候,胡夏米居然也返航回来了,而且往北一直航行到了山东境内。
    道光听说这艘外国商船到了山东,顿时就不高兴了,立刻下旨质问林则徐。林则徐也是一脸茫然,明明已经看着他往广州走了,谁知道为啥又回来了。无奈之下只能跟道光解释,可能是因为船上的货物没处理完,所以返航北上继续销售商品。不过也不用担心,沿途各省都接到了朝廷的命令,不能与他们进行交易。但是林则徐认为,胡夏米的船上可能携带鸦片,他向道光保证,如果这艘船再回到江苏,肯定会好好收拾这个胡夏米,一旦发现船上私藏鸦片,一定全部没收,并当众销毁。

    胡夏米又一次让林大人失望了。他根本就没回江苏,而是继续向北一直航行到了朝鲜、琉球等地。
    既然人没等来,林则徐倒也乐得清静。毕竟江苏巡抚任上还有许多正事没干,于是转身就继续投入到为国为民的工作中去了。

    至于胡夏米的这趟大清沿海自由行,可不是林则徐认为的为了清库存这么简单。因为胡夏米本人就不是个简单的英国商人,他真正的身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名字也是假的,真名叫林赛(Huyh Hamilton Lindsay)。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历史上很有名,具体的后边详细说,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句。这家公司是经过英国政府许可,垄断着英国对中国所有的进出口贸易,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垄断权被取消。
    胡夏米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大清沿海各城市的土特产品和各港口的实际情况。二是收集海防及军队的情报,绘制海图。
    厉害吧。不仅是个商业间谍,还是个军事间谍。
    他的这次行动,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胡夏米事件”。
    更厉害的是,他在1835年向英国政府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大清各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并提出了对清开战的军事构想。在几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选择的登陆地点和进攻路线,就是参照他提供的这份报告。
    另外在这份报告里,胡夏米提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当时还是一个并不太被清政府和西方国家重视的小港口。但胡夏米认为,此地物产丰富,河道纵横,是个建立外贸口岸的理想之地。
    您能猜到胡夏米说的这个地方是哪吗?
    卖个关子,具体是哪咱们后边详聊。
    无论“胡夏米事件”对未来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至少在当时只算是个小事情。林则徐也没过多的在意,他也顾不上在意,因为江苏又遭灾了。
    这次灾情又比较特殊。
    熟悉江苏地理的朋友知道,这个省被横跨的长江分为苏北和苏南两个部分。而这次灾情的情况是,苏北地区因连日暴雨,致使洪泽湖水猛涨,导致多个州县被淹。而苏南地区却因为多日不降雨,遇到了旱灾,致使很多地方土地龟裂。
    一边治水,一边抗旱的林则徐,忙的焦头烂额。
    灾情有所缓解后,又开始整顿漕运。

    让林则徐庆幸的是,他的工作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全力支持。这个陶澍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嘉庆七年的进士,在当时被称为“经世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经世”就是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刻苦钻研,之后一生都在奉行的“经世致用”之学。二人在翰林院和都察院做过同事,更重要的是,陶澍是林则徐一生的挚友。另外陶澍还被后人称之为“伯乐”,因为他不仅看重和支持林则徐,还结了个亲家叫左宗棠,招了个女婿叫胡林翼。

    随后的几年,在陶澍的大力支持下,林则徐在江苏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疏通漕运,兴办海运,严禁鸦片。因政绩突出,多次受到了道光的赞许。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管理湖南、湖北两省军政。总督是清代地方上的最高官职,又称“制台”。除了直隶和四川总督,其他的总督一般管理两到三个省。品级是正二品,但和巡抚一样,都有加衔。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而这两个加衔的官职都是从一品,所以一般的总督实际上是从一品。

    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大一小两件事。
    大事在大洋彼岸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她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女王。
    小事发生在大清的广东,一个名叫洪仁坤的广东小伙儿第三次童试落榜。三次应考,三次落榜,这种极大的失落感彻底击垮了这个年轻人。大病卧床了40多天才有所好转。不过就在这大病的40多天里,这个小伙儿仿佛受到了某种感召,经常在昏迷中胡言乱语,并且在病好以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洪秀全。

    当然,对于这一大一小两件事,林则徐是不知道也不关心的。他一如既往的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对于林大人在湖广总督任上的表现就不多啰嗦了,总之是政绩突出,有口皆碑。

    一年后就发生了那场因黄爵滋上疏严禁鸦片而引发的大讨论。

    第五章 禁烟前的准备


    在收到黄爵滋的奏章后,道光皇帝做了个问卷调查,让各省将军督抚们对黄爵滋的建议发表看法。各封疆大吏纷纷上书反馈,表态支持禁烟。但对黄爵滋提出的将一年限期内戒不掉毒瘾的吸食者全部判处死刑的提议,支持的少,反对的多。
    反对者认为戒不了就杀的做法太过严厉。其实这种想法也不无道理,毕竟从古到今,对死刑的量刑都是很慎重的。而且按照当时的律法,如果遇到死刑判决,需要层层申报,最后由皇帝勾决。不仅牵扯省、府、州、县各级地方衙门,还需经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等中央政府部门,手续流程繁多。尤其当时吸食鸦片的人数还特别多,这要戒不了都判死刑,那这些部门的官员上班别干别的了,天天都得走杀人流程。
    另外这些清朝官员们心里都清楚,鸦片这玩意就是从权贵阶层开始流传的。在当时别说有很多官员士绅,甚至皇亲国戚中就有不少人吸鸦片成瘾。如果皇帝真的批准了这条法令,那这些吸鸦片的权贵们要是戒不掉烟瘾咋办?真要是案子落到自己手上,这些人杀不杀?不杀就是包庇,降职丢官都是小事,弄不好小命都不保。要是杀了,那得得罪多少人。这事想想都可怕。
    所以大部分参与调查问卷的疆臣都提议,既然鸦片的流毒源于广州,那就应该把禁烟的重点放在那里,只要把进口鸦片的源头堵住,瘾君子们找不到鸦片,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吸了。
    当然,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禁烟的重点工作都放在广州一地,其他地区的官员只要在边上加油鼓劲,喊喊口号就行了,何乐而不为。

    而在少数的支持者中,态度最坚决的就是林则徐。他在奏疏中不仅表达了对黄爵滋的支持,还向道光提出了关于禁烟的六项具体办法。另外他认为,毒瘾并不是戒不掉的,为此在奏疏的结尾还附上了戒烟药的药方。
    两个多月后,他又二次上疏,重申了鸦片的危害,再次请求严禁鸦片。就是在这道奏疏中,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本就打算禁烟的道光,在看到林则徐的奏疏后,立刻下旨,宣林则徐进京朝见。

    在接到进京谕旨的前几个月,林则徐还有一件高兴的事。他的长子林汝舟进京参加会试,一举高中殿试二甲第六名,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这让林则徐激动不已,还特意给道光上了一道谢恩折子。
    眼看着儿子中进士,入翰林,林则徐心里的那份高兴是可以想象的。一心想着经世报国的他,也必然会认为自己的一生志向终于后继有人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儿子很有出息,但真正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甚至扭转乾坤,挽救大清于水火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与他儿子一起在京参加会试的两位湖南籍考生。
    这次已经是这二人第三次到京参加会试。不过考试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一个考中了,一个落榜了。考中的那个叫曾国藩,落榜的那位叫左宗棠。
    此时这两位在将来为大清续命的中兴之臣还都只是个小角色,一个刚刚登上政治舞台,一个连登台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他们的事咱们后边再详细说。
    相较于这两位晚辈,此刻的林则徐已经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即将迎来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万象无踪 2022-05-26 12:56:03
    九少,看到这一节,问一个问题。古代中国,交通不便,管理成本高,尤其跨越长江天堑,管理成本就更高。但是为何还有几个省疆域横跨长江呢?古代管理层没有想着简单一点,划江而治吗?
    -----------------------------
    评论回复字数有限制,在这继续说吧。
    清朝可以说将集权做到了极致,所有的政治举措都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行省和官职设置上,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还拿江苏举例,江苏是清代唯一一个有两个布政使的省份。而这两个布政使司也不是以长江为界划分的,江宁(南京)和通州(南通)以北属江宁布政使管辖,以南归苏州布政使管辖。
    不分江而治从政治上说是将两个地区在一省内相互平衡和牵制。如果分开设省,则上升到了两省之间的平衡,对统治者来说,管理的成本反而更高。
    再者就是历史原因,我印象里好像是元以前,大多是以长江或淮河划分的行政区域。但从明朝起,大致形成了直到现在的行省划分。
    这样划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这个就不多说了。
    另外,唉。。。又要剧透了。
    光绪朝末期,张謇曾提出了设立江淮省的建议。将长江以北(含南京)划归江淮省,以南为江苏省。但是这个建议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所以设立了几个月后就被裁撤了,又恢复到了之前的样子。

    陛见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奉旨进京。路过直隶的时候,受到了直隶总督琦善的热情接待。其实一年前这哥俩也见过一次,那时林则徐来京受任湖广总督后,南下经过保定也曾受到了琦善的款待。
    这次林则徐进京的原因,琦善很清楚。对于禁烟的问题,琦善的态度很明确,那是大力支持的,并且斗争的大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了,就是在鸦片走私的源头广州禁烟。而此时皇帝召见林则徐,明眼人大概都能判断出,禁烟这工作大概率会落在这个人身上。
    至于琦善和林则徐见面时具体聊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清末的一本笔记小说里提到了一些。在这次谈话里,琦善提醒林则徐,在将来禁烟的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别挑起外交争端,从而引发边境冲突(嘱文忠无启边衅)。而林则徐对此却没放在心上(文忠漫应之)。
    至于两位大人是否真聊到了“边衅”问题,没有其他的史料进行佐证。但进京后的林则徐确实感受到,“边衅”问题还真是京城大佬们关心的重点问题。

    道光对林则徐一直是很器重的,在林则徐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召见了他,而且在之后的几天里连续召见了八次。这八次召见具体聊的内容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林则徐的奏对肯定让道光十分满意。因为每次召见的时候,道光都赏赐林则徐跪毡垫。看过清廷剧的朋友都熟悉,无论是大朝会还是皇帝单独召见,大臣们一般都是直接跪在地上的。
    而第二次召见后,道光又下了一道谕旨,准许林则徐紫禁城骑马。这就是莫大的恩宠了,按照清朝的管理制度,紫禁城属于禁区,是皇帝的专属区域。普通百姓不能进宫,而朝廷命官在宫内只能步行,并且不能随意走动。所以在紫禁城的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外均设有下马碑。有兴趣的朋友去参观故宫时可以去看看。那么与之相对的,皇帝为了展示对某位大臣的恩宠或重视,会特别恩准在紫禁城骑马。
    这个待遇实在让林则徐受宠若惊。哪知道光还有更恩宠的。在第三次召见时了解到,林则徐不太会骑马。道光直接表示,那就坐轿子吧。这就更不得了。林大人直接就感激涕零了。当然,道光的这套恩赏三连击除了表示对林则徐的器重和喜爱外,更重要的是对满朝文武释放了一个信号,作为大清皇帝,我将要重用此人。
    第五次召见时,道光皇帝下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负责禁烟工作。
    随后的三次召见,必然是商讨具体的禁烟方法了。

    在京期间的林则徐,除了应召奏对外,还要应付一些官场上的礼尚往来。另外就是和在京的朋友聚一聚,龚自珍就是聚会的朋友之一。而在与官员和朋友们的交谈中,聊起禁烟的话题时,自然就提到了“边衅”问题。其实这很好理解,禁烟的重点就是打击鸦片走私,而打击鸦片走私就会触及到英国商人的利益,这样就有可能会招致英国政府的报复,从而引发战争。
    在清朝当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体会圣意。道光对战争的看法,当时朝廷的官员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我们这位皇帝根本就不考虑打仗会不会打赢,而是压根就不想打仗,可以说是厌恶战争。之所厌恶战争,倒不是因为道光是个和平主义者,而是亲身经历造成的。在道光继位的第四年就发生了一场张格尔叛乱,这场仗前后打了七年,花了上千万两白银。对道光而言,不仅国库被掏空,连自己的身体也被掏空,搞的疲惫不堪。最主要的是,经历了这场战争,让道光发现,这银子也太不禁花了。这也是道光在他的执政生涯里,力主节俭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的道光已年近六旬,再加上国库空虚,实在不想再掀起一场大仗了。
    那么对待“边衅”问题,林则徐是怎么看的呢?
    在林则徐即将离京赴粤的时候。龚自珍为林则徐写了一篇文章《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这篇文章很有名,代表了力主禁烟大臣们的想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林则徐的想法,甚至可以算作是林则徐禁烟的“隆中对”。
    文章里所阐述鸦片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我就不介绍了,主要说说对未来禁烟的方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龚自珍是“严禁论”的绝对支持者,他在文章里提出不仅吸食鸦片的该杀,对于那些制造和贩卖鸦片的人也该杀,尤其是吸食鸦片的士兵更该杀。但是他清楚这些人是杀不尽的,而且靠判死刑是解决不了鸦片泛滥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只能有一种方法,就是掐断鸦片的源头,也就是让外国商人保证不往大清运送鸦片。可是这么做外国人肯定心怀不满,很可能会导致武力干预。甚至可能有些心怀不轨的人,也会趁机搞事。
    面对这两种人,如果林大人没有武力的支持怎么能顺利完成禁烟任务。而且如果要彻底切断鸦片供应,就必须前往鸦片囤积地澳门。但是澳门离广州那么远,又是外国人的集聚地,单凭您一个文官就孤身前往能行吗?所以咱皇帝陛下才会让您节制广东水师,这就是给您的武力支持。
    随后又提了几点建议,限期将所有外国人都迁居到澳门,广州不允许外国人居住,只保留一座商馆用于外国人来大清做生意时办公使用。这是对外的。还有对内的,如果有反对禁烟的,要杀一儆百。因为您这次前往广东禁烟的决心一旦被这些人动摇,甚至有一丝犹豫的话,那么这千载难逢的禁烟机会就可能会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接下来重点来了。
    龚自珍建议为了预防英国政府可能的武力报复,广东海防的武器配备一定要精良。他提到现在军队用的武器是乾隆爷打金川时用的,不知道适用不适用海防战。
    注意啊!这里说的金川战就是乾隆十大武功中的“大小金川战”,那场战役从1747年开始,打了将近三十年。而林则徐禁烟时期大清最先进的武器就是那时候用的,已经将近一百年了。即使这样,龚自珍也不知道广州那边有没有能制造这种武器的工匠。
    然后他又提了个建议,不知道参考下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里边的武器介绍有没有帮助。胡宗宪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人,这哥们是明朝嘉靖时期抗倭功臣。《筹海图编》是他找人整理出版的一部海防军事图籍,里边有介绍海防战舰和武器的内容。我查了下,这部书是1556年编纂完成的,龚自珍写这篇文章是1839年,将近三百年了。也就是说当时要制造先进的海防武器,要借鉴三百年前的资料。
    紧接着又对“边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战争打不起来。因为即使英国人武力干预,那也是从海上来。海战和陆战不同,只要守住海口,驱逐敌人就行。不用像陆战那样歼灭敌人,甚至不用追击。所以不会发生大规模的边界冲突,所谓的“边衅”问题也就不用担心了。
    最后做了个总结,希望林则徐能用俩年的时间使大清实现银价平稳,物资充实,人民安定,然后圆满的向我主万岁报告。

    这几段被检测有敏感词 不知道具体是哪个 所以分了几段发 终于发现是哪个了 费了半天劲
    整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内容很丰富,建议很中肯。
    作为“严禁论”坚定地支持者,龚自珍此时对禁烟方法的看法已经跟之前略有不同了。前文介绍过,“严禁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严惩吸食者来解决鸦片走私的问题,认为解决了吸食者,鸦片走私自然就终止了。而龚自珍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认识到即使制定了吸毒者死刑的法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鸦片问题。只有在走私的源头掐断鸦片供应,才是最根本的办法。所以可以看出,通过在广东的禁烟是清廷上下一致认为最佳方法。

    但是这篇文章恰恰忽略了关键的一点。龚自珍把大清对禁烟分析的这么透彻,那么英国那边呢?文章中提到了禁烟会导致英国人的不满,甚至会予以武力干涉。对英国动用武力的办法说的也很简单,守住海口,驱逐敌人。那能守住吗?英国的军事力量是什么样的?大清和英国的军事对比又是怎样的?文中一字未提。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提?是不了解吗?
    是的。不只是龚自珍,整个清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没有了解英国的。
    您可能又会问为什么不去了解,最起码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啊?
    因为不屑去了解。在当时的大清看来,英国不过是个蛮夷小国,而大清是天朝上邦。用不着知彼,只要做到知己就可以了。
    您可能会觉得当时的大清太愚昧,太无知。确实,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确实是愚昧无知。可看历史不能以上帝视角来看,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如果您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会是那样的。即使是穿越回去,您说的那些也没人会信。甚至会说您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您看看龚自珍就知道了。
    龚自珍的诗和文学常识里对他的介绍我们都背过,清朝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没错,重点看最后一个称谓,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看出当时的清国已经是由盛转衰,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提出改革建议。就在他写这篇文章的几个月后,因为屡屡揭露时弊,从而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归乡。
    虽说写这篇文章时,龚自珍还没辞官,但他对大清的衰势已经看得非常清楚。就连这样一个认为大清已经不复盛世的人,都不屑去了解英国。清朝的皇帝和官员们对英国的态度您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态度在林则徐身上也有体现,这个咱后边再说。

    受封钦差,手握兵权的林则徐心情是很沉重的。他心里清楚,这次的使命就是要彻底解决鸦片问题。但要将这百余年的鸦片流毒毕其功于一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难度更大的是道光交代的第二个任务,虽然这个任务并没有在圣旨中明说,但从之后林则徐给友人的信件,以及禁烟过程中提交的奏章和道光的批示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在解决鸦片问题的同时,不要引发战争。
    断了人家的财路,还不能引起人家的报复。这就难办了。不过通过分析和听取朋友们的建议后,林则徐终于想到了一个全面的计划。
    出发!广州!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前往广州。
    在走出北京城门的那一刻,林则徐怎么也想不到,他迈向广州所走出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步,因为他到广州后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将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与林则徐沉重的心情不同,沿途各驿站的官吏们却欣喜万分。所谓驿站就是由政府设立的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兴奋当然不是为了能有幸能一睹钦差大臣的风采,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所有近现代的史书和历史教科书里都说清政府腐败无能,是不是无能我觉得看具体面对的什么事情,但腐败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腐败是无孔不入,自上而下已经渗透到清政府的每一个角落。就连这样一个小小的驿站都能利用官员住宿歇脚的机会想尽办法捞钱。
    清代接待官员是有接待费用的,品级越高标准也就越高。如果您要认为只是从招待费里捞点好处,那就把他们想的太简单了。这帮人可以从过路官员的吃、穿、住、用、行等多维度、全方位捞油水,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只有您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捞不到的。而且来的官员品级越高,捞的也就越多。何况即将入住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钦差大臣。
    可这些负责接待的官吏们高兴没几天,一盆凉水就泼下来了。因为他们收到了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的第一道命令,《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所谓“传牌”,就是类似现在政府部门内部下发的通知。这个通知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大有深意,得品,得细品。
    本大人奉命前往广东禁烟,并没有其他官员陪同,随行人员只有骑马领路的一人,普通的办事人员六人,厨师帮厨三人。特别强调没有打前站和殿后的人员,如果有假借冒充这类的人,立刻拘押定罪。也就是说算上我自己,钦差团队总共11个人。而且这11个人是一块走的,看见我就看见他们了,如果是只见到自称是钦差团队的,而没见到我林则徐的,那他肯定是骗子,立刻扣押。
    说完团队正式成员,就开始介绍临时工和交通工具。我雇了一顶轿子和十二名轿夫。另外还雇了轿车一辆、大车两辆用来携带行李。这些交通工具和轿夫的费用都已经支付过了,而且是全款支付的,所以沿途各驿站就不用操心这些事了,也不用你们支付任何费用。还特意强调了一点,如果遇到轿子车辆不能通过的水路,我自己会雇船通过,不用你们费心。
    林大人还贴心的做了个解释,他说我这趟是代表皇帝出差的,跟以往作为总督出行有点不一样,作为接待我的驿站工作人员们很辛苦,这些我都了解,你们放心我会体恤各位的,能我们自己做的我们都自己做了,尽量不让你们费心。
    这几句的意思可就深了,这是林则徐含蓄的对驿站官吏们表示,你们接待工作的辛苦我知道,你们暗中搞的那些捞钱手段我也知道。所以看到我来了,你们就踏踏实实的工作,别整那些有的没的。这可不是我过度解读,您接往下看。
    接下来就对具体的接待工作提出要求了。沿途所有驿站,只能给我们提供家常饭菜,不许搞什么豪华套餐,尤其是燕窝这类的奢侈品一律不许提供。还特别强调,我说的这些不是场面上的客气话,你们必须严格执行。
    随后又对自己的随行人员提出了要求,钦差团队的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索要或收取任何好处,如果有跟你们索要好处的,你们立刻告诉我,我必定严惩不贷;同样,如果你们不老实,私下给他们送钱,那就等着我上折子参你吧。
    最后一句是重点强调,以上我说的这些,你们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违反。切记!

    为什么我把这份看似简单的一纸通知介绍的这么详细,因为这里边的意思真的很深。
    林则徐早在当官之前在厦门做文员的时候就接触过鸦片走私,当官后又大力打击鸦片走私。官场沉浮的这几十年,林则徐心里清楚,鸦片走私之所以屡禁不绝,其根源在于吏治的腐败。从地方到中央,很多官员都从鸦片走私中获得过利益。所以看似鸦片走私的源头在广州,但实际情况是,上至清廷各级官员,下至普通的士绅、兵丁和商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鸦片利益集团。
    那既然林则徐知道吏治腐败才是鸦片走私的根源,为什么在道光召见时不建议整顿吏治,而是大老远的跑去广州禁烟呢?
    因为整顿吏治这四个字,林则徐不敢提。
    在他看来,关于吏治腐败的这类问题,在此时属于政治红线,不能碰。对于大清的官员来说,虽然鸦片给他们带来的利益不少,但既然皇帝都决定禁烟了,自己也就没必要拿着身家性命去冒险。反正他们来钱的途径很多,只要乌纱帽还在就不愁没银子收。顶多是暗地里给林则徐使使绊子,不会公开提出反对的。但是,如果要把禁烟上升到整顿吏治的层面,那这帮人肯定坐不住,因为弄不好就会整顿到自己头上,所以必定会做出反击,而反击的矛头也必然会对准林则徐。
    对于林则徐来说,自身的荣辱还是小事,他最担心的是这些对他的攻击很可能会影响到此时好不容易形成的禁烟大形势。
    林则徐心里清楚,道光心里也很清楚。想要禁烟就不能牵扯整顿吏治,牵扯到整顿吏治那禁烟也必将前功尽弃。所以他们默契的规避了整顿吏治的话题,而是选择了政治成本相对较低,也最可行的办法,广州禁烟!
    林则徐心里更清楚,道光皇帝已经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召见时又是赏毡垫,又是让在紫禁城里骑马坐轿的,之后任命钦差,还给予兵权。就是让所有人都看到,道光对林则徐的恩宠;让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就是林则徐最大的后台。同时也是给林则徐信心,让他把心放肚子里,放开手去干,有朕罩着你。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林则徐实施了禁烟计划的第一步,也就是发布了这个通知。

    这份通知,一下让指望着接待钦差大臣时大捞特捞的官吏们失望不已,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心里能不伤心吗。
    如果说看到这份通知的驿站官吏是为了捞不到钱“心伤伤”,那广东的那帮官员则是“心慌慌”了。
    初看这个通知,林则徐是给自己打了个标签,清廉。其实是告诉那些在广东的官员和商人们,我连驿站的这些伎俩都清楚,你们鸦片走私的那点猫腻我能不明白吗。那就表明,我跟那些拿了钱对鸦片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朝廷大员不同,哥们不爱钱,你们也别想着给我送钱。都说林则徐工作中事无巨细,现在看来所传非虚。给驿站的通知写的都这么详细,看来这位钦差大臣不好糊弄。
    而这个通知还有另一层意思。
    这意思是看得懂的,你们应该明白怎么配合了。看不懂的也没关系,等我到了会让你懂的。
    广州的这帮官场老油条们当然懂,随即在广州就开启了一波严打。据资料记载,这次严打共破获了鸦片走私、私开窑口等案件共一百余起,抓获人犯三百多名,收缴烟枪一万多杆。在上奏朝廷的同时,两广总督邓廷桢还代表广东各级官员给林则徐写了 ,表示广东全体同僚一定好好配合钦差大人的工作,完美完成禁烟工作。(协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

    走在路上的林则徐也没闲着,一边探访沿途的民情,一边整理资料完善计划。随后开始了第二波操作,他根据整理的资料,罗列了一个广州官员和商人跟鸦片走私相关的人员名单,并命人将名单快马送给广东布政使和按察使,让他们负责探查,如果罪名属实立刻抓人。
    于是广州又掀起了一波行动,抓获涉嫌贩毒、运毒、吸毒和包庇参与鸦片走私的官兵共两千多人。
    林大人的这波操作简直太厉害了,即明确又含蓄,明确的是已经列出可能涉案的人员名单,含蓄的是没有说明具体的后续操作。
    人还没到,却在广州掀起了一阵风暴。广州的一些官员隐隐感受到伴随钦差大臣而来的似乎还有一股杀气。
    于是广州的官员和商人们,天天掐时间、算日子,估摸着钦差大臣今天走到哪了,还有多少天能到广州,然后利用这段时间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在这些人中,有一类人的心里最是忐忑。他们不是官,但却承担着大清国与外国商人的所有外交事宜。他们是商人,却垄断着国家所有的进出口贸易,甚至可以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
    他们就是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们。
    我靠 你们这两天都能打开天涯啊!!我咋打不开,以为又崩溃了呢!今刚恢复正常。
    诶?新发的内容咋消失了?各位看得见吗?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24 18:44:23  更:2022-06-06 17:48:4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