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读明朝(不喝鸡汤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读明朝(不喝鸡汤版)

作者:猫智深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前言:
    如果我20多岁的时候写他,我会着重写他逆袭,从一个小和尚变成九五之尊。

    如果我30岁出头,当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改造社会和被社会改造,会写他在前进道路上种种雄途谋略。

    如今终于提起笔,想写他个人,却又更想写他那个群体的性格,他的出身贫民带来的局限性,以及由此给明朝200年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写他对农民朴素的感情;写他想把中国封建社会扳离固有轨道,却逃不过历史规律。

    正文:
    朱元璋祖籍是徐州沛县人,跟刘邦是老乡。(明史 本纪第一)后来迁到凤阳,但离徐州也就百来公里。

    打开地图册,沛县就在前一段很出名的徐州丰县隔壁。

    徐州这个地方,特产是皇帝。

    

    徐州是中国南北枢纽,是南方和北方力量拉锯的战地

    我国历史上,有九位帝王都是徐州籍,他们分别是: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东吴大帝孙权、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武帝萧衍、后梁太祖朱全忠、南唐列祖李昪、明太祖朱元璋。

    这地方出皇帝和下蛋似的,一个接一个,不是巧合。

    讲讲徐州那一带的民风,方便增加大家客观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其团队。

    徐州人非常尚武。

    之前苏东坡当市长时,就大呼这地方不好管:

    徐州人长的都高大威武,胆力绝人,喜欢抢劫。而且各个艺高人大胆,一感觉不爽,就飞扬跋扈。

    (苏东坡《徐州上皇帝书》: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盗而已。)

    徐州习武,今日仍旧蔚然成风。

    2018年该市就宣布全市习武人口增长到近200万人,该市人口才900万,男的就400多万,按照这个比率,也就是适龄的男人大部分都习武。该市武术协会说,整个江苏省有武术段位的人42%都在徐州。

    再看前段出名的丰县,笔者用企查查以“武术”搜索,一个县就有63个相关机构,不仅有武术协会、刘邦武术院、八极拳武术馆等,就连一个街道的社区都有武术协会。

    


    连徐州一个县都有几十个武术培训机构

    为什么徐州尚武呢?

    这地方历史上太穷太苦,所以许多人都穷横,忙时务农,闲了就去抢劫补贴家用。

    首先是兵灾,徐州是中国南北枢纽,是南方和北方力量拉锯的战地,多少古今有名的大战都在这里。比如1948年,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河战役,让蒋介石蒋精锐丧尽。

    然后是水灾。黄河是地上河,在古代“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更恐怖的是黄河改道,和神龙甩尾一样,从河北甩到江苏,再从江苏甩回河边,中间区域皆是泽国。徐州因地势原因,“受害甲与他郡”。

    苏轼到徐州当市长,第一年就碰上黄河决口,城门下“水二丈八尺”。涝后多旱,第二年又是大旱,市民吃不饱饭都去抢劫,吓得苏东坡这么豁达的人,第二年就跑路到湖州了。

    洪水过后,地貌大变,原有的地界、田界无影无踪,如何重新划界?谁抢到就是谁的。

    连土地这种在古代最重要的财产都难以维护,何况其他?

    对于徐州人,梁山泊的强盗算个屁,三国时期曹操那么横,他爹路过我们这里,照样不被我们弄死抢了财宝。曹操来了三十万也打不下我们徐州,徐州人都是争天下的!

    特殊的环境造成了徐州居民的团结一致,爱抱团。

    有本地人说徐州是北方少有的宗族观念强、“勇猛果敢而且好战的族群”。历史上徐州长期偏离权利核心地区,在各省交界,属于“三不管”地区。

    而且徐州是大平原一马平川,十几个人的响马队伍一夜能奔袭百里进村抢劫,于是人们只得聚族而居,抱团维护治安,这也加强了徐州人的宗族观念。

    当地人也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强化这种联系,有网友说,当地农闲的时候让孩子在麦场打架,摔跤为主,名曰“摔轱辘”。邻村打架都是一个村一起上,赤手空拳或者手持农具,不出人命。

    最好玩的,不少徐州人评论自己这边的有趣习惯是:喜欢结拜兄弟。“只要一块吃个饭,喝点酒,必定有人提议结拜,到那个时候,谁不同意结拜就是不讲义气。”本地人评论这一风俗。

    穷,所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又能打,全市遍地是武馆,而且还有群架实战经验。

    组织力又强,拜把子桃园兄弟大结义,队伍很容易就拉起来。

    所以,能出这么多皇帝就不奇怪了。
    用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分析朱元璋,家庭最小儿子在 饱经磨难后会变成什么样。

    元璋原名叫朱88(朱重八),还有3个哥哥,分别叫朱44(重4),朱66,朱77,另有另个不知道啥数字的姐姐。

    朱元璋家有起名喜欢用数字的传统,他的父亲叫朱54,他大伯叫朱51。

    朱元璋叫朱88,是因为他爹和他大伯共8个孩子,他排第八。往上数到5代祖,老朱他们家都是一堆数字乱码。

    之后,朱11、22、33、44、55、66、77全部都会死于瘟疫或饥荒。

    他们的后代,只有朱44留下一个儿子朱文正,就是以几万兵在南昌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那位,后来被朱元璋软禁致死,50多个随从都被朱元璋挑断脚筋。

    朱元璋对自己亲戚还不算太绝情,朱文正的后代世袭桂林王,天天在风景甲天下的地方快乐。

    另外,朱的二姐留下了个儿子李文忠,这位为明朝征伐塞北江南,还擒获了北元皇帝的嫡子。但是朱元璋的这个亲戚,时人传说也是被朱元璋自己干掉的。不过天道好还,李文忠生了个大帅比儿子李景隆,可惜是个草包,送了朱允炆的大军,让朱棣上位。

    以上就是朱元璋家的亲戚。

    朱元璋一大家子数字,不是因为数学好,而是太穷了,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哪里读过书,啥文化都没有,我们起名再普通还能是“红”、“斌”“阳”啥的,朱家起名只用数字。

    朱爸爸朱54一辈子是奔波命,作为佃农,早年先在安徽盱眙打拼,之后又去了安徽灵璧打拼,然后是安徽泗县,之后又去了安徽嘉山,打拼了10几年地主不租他们地了,又去了凤阳县西乡打拼,呆了几年又去了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村打拼。


    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还写过一首不太出名的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元璋他爸的迁徙地图)

    朱54四处迁徙,不是因为爱打拼,而是“四海无闲田”了。

    有个词叫“蒙古大夫”,用来形容一个人技术差。来源是八旗入关抢劫的时候缺少医生这种需要手艺的,但正好蒙古人有很多马,牧民普遍懂点兽医,于是叫来许多蒙古人来帮忙做医生。用医马的兽医方法治人,哈哈哈不死也要脱层皮。于是八旗子弟提起蒙古大夫浑身都发抖,祖先嵌入灵魂的痛苦遗传到后世子孙。

    蒙古大夫看病都看不好,何况治理国家了。

    元制管理地方,还用着放羊的方法,比如蒙古官员(特指军官)占了肇庆,肇庆就是你家牧场,这里的百姓就是你家羊,“皆世守不易”,世世代代占着这个草场。

    这些蒙古官员与地方上的富户联合,夺取农民的田地和房子。江南地区的农民,大多没有土地,只能佃种地主的田地,其中包括朱54。(学者郑克晟在《明代政争探源?》说的)

    这些租地的农户,需要将50%收入交给地主。如果再加上其他额外供奉,农户还要上交更多。(朱元璋给儿子请的家庭教师宋濂说的)

    这还不算最恶心的,朱88父亲这样的佃户,能租到的只能是地主家不愿种的贫瘠田地,好不容易浇水施肥伺候几年,地力变肥了,就被地主赶走收回了土地。

    于是许许多多像朱88父亲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呆不到十年,就被撵走,奔波一辈子,死了连个葬身之地都买不起。

    1344年,大明建立前24年,朱元璋16岁那年,江南大旱,之后大疫。半个月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相继身死。

    三哥此前已经入赘到别人家,家里剩下朱元璋、二哥,还有二哥的儿子。

    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朱元璋家那么多人奋斗了几十年,活着连药都抓不起,死了连棺材和坟地都买不起,只能抱头痛哭。

    思来想去,朱元璋和二哥只好去找田主,想施舍一块地葬亲人,毕竟种了人家几年的地,幻想着人家能给点情面。结果只换来一顿臭骂,“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回到家中,朱元璋和二哥抱头痛哭,正没计较处,邻居刘继祖夫妇找上门来,提出帮朱元璋家这忙。原来刘大秀日常与朱54紧邻,关系不错,家里孩子也跟朱元璋从小玩大。

    葬地有了着落,棺材啥的想都别想,朱元璋跟二哥把亲人们的尸体拿破布包裹,运到刘继祖家给的山地的坡下。这是天降暴雨,两兄弟躲在树下瑟瑟发抖。云过天晴后,两兄弟到山坡下一看,父母和大哥尸骨已然无存,原来大雨冲垮了山坡,把尸体给埋到不知道哪里。

    几十年后,朱元璋给父母重新修陵,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我无意于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天授君权的个人英雄,我只想还原这个个人,和那个时代。

    历朝总爱给自己的开国皇帝整点小时候的传说,比如刘邦是梦龙而生的。

    明清人笔记里也有许多关于朱元璋小时候显露“王霸之气”的小故事,比如和汤和、周德兴等偷吃牛,然后自己承担责任之类的,思考下觉得基本不可能。

    还有说朱元璋从小就显示出帝王豪气,让小伙伴们跟他玩自己做皇帝的游戏。怎么可能,朱元璋只是村里一个外来户的孩子,还是佃农,即使被人打死在元朝也就赔点钱就了事而已。

    朱元璋只是一个农户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到偏爱,甚至还读了几个月的书,但这个家庭,几十年来被撵的东奔西走,甚至到朱54死的时候连葬身之地都要别人施舍。

    如果用心理学分析朱元璋的性格,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就大家庭孩子的出生顺序进行过研究。阿德勒写过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在我国很出名,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他认为自卑感是人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根据出生顺序的相关分析,最年幼的他虽然受到种种照顾和偏爱,但人天性就要博取关注或保持独立,于是最小的孩子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让自己与众不同。这一喜欢另辟蹊径的习惯延续到幼子的成年,有的可能成功,比如印度的甘地就是幼子,开创了非暴力不合作。但许许多多的幼子则可能很不成功,毕竟少有人走的路是大概率失败的。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进一步提出,孩子们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争夺父母的关注、资源投入,所以,哥哥姐姐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凸显自己价值,而弟弟妹妹则不得不在已经有人先入为主的环境中寻找和占据自己独有的一席之地。为此作为弟弟妹妹的孩子就会设法与众不同,引起注意。

    有本书名叫《长子统治世界,幼子改变世界》,形容此现象最为贴切。可是,朱88这个受到全家保护的小孩子,全家基本死光光后,再也没人关心了。

    安葬亲人后,朱88开始为填饱肚子发愁。大旱之后,凤阳又闹起了蝗虫,村里人纷纷出去逃荒。

    朱88和二哥啃了一段时间树皮草根,实在没有办法。跟二哥商量怎么办,二哥提意只能就此分开,各自去逃荒。

    皇陵碑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一位姓汪的大妈看朱88实在可怜,给他准备了一点香火钱,把他送入村东南的皇觉寺。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佛门生活,有了一口吃的。

    朱88的二哥和他的儿子,在分开后没太久就死了。朱元璋四兄弟,至此只剩他一人。多年后,他成为一方诸侯后多方打听才知道二哥和侄子的死讯。

    自写自顶
    zijiding
    朱元璋的本事跟谁学的?(放下鸡汤读明史3)

    1344年,全家死光光的朱88投入村旁的皇觉寺当了小沙弥。

    当时的和尚庙跟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皇觉寺有十几个和尚,在周边有大片耕地作为庙产,再放点高利贷,比一般地主富裕。

    皇觉寺的和尚们不仅娶了老婆,还生育了小孩,美女床头坐,佛祖心中留。

    (《皇朝本纪》:时师且有家世,所用弗济)

    收留朱88不是因为佛祖晚上托梦,更不是因为可怜朱88全家死绝,朱88年方16,身强力壮,当了和尚来连工资都不用发,又得力又省事,收下他是笔好买卖。

    于是这个父母兄嫂宠爱,甚至穷成那样了还舍得送他读书的朱家幼子,成了庙里最小的和尚。寺里的和尚各个都是他的长辈,连打水做饭的火头都比朱88要高一头,他不仅要伺候那些和尚们,还要伺候他们妻妾子女,天天低声下气,陪着笑脸。

    为了混口饭,朱88天天忍着这口气,白天伺候人,晚上打扫佛堂。有一日打扫庙宇打扫到伽蓝殿,被门槛绊倒,气愤至极,拿扫把将佛像好打一顿。有和尚看在眼里,但念在朱88是个免费劳力,也没有声张。

    即使这样勉强有一口饭的生活,朱88也只过了不到2个月。

    皇觉寺主要靠地租过日子,因为跟官府关系好,谁敢拖欠就拉去衙门里蹲班房打板子,但那年又是蝗灾又是疫情的,村里的百姓不是饿死就是病死,要不就逃荒,和尚们的地租也收不上了。

    和尚庙不做亏本买卖,给了朱88一顶蓑帽,一个木鱼,一个不知道穿了几手的僧衣,就打发他出去要饭去了。不,佛家不能说出去要饭,用术语是“云游”。

    一个只当了一个多月的小和尚,经也没学会念几句,出去怎么存活呢?关于这段云游经历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记载的很少,也没听过朱88后来找谁报恩。按照朱88日后睚眦必报的性格,很奇怪。

    流传甚广的一道“名菜”能大概反映朱88当时的经历:

    某次朱88几天没讨到饭,饿昏在街头,被两个乞丐救了。乞讨们用馊豆腐、糊锅巴和捡到的烂菜叶熬了锅汤给朱88。朱88吃后恢复精神,问这是什么菜这么好吃,乞丐戏称为珍珠翡翠白玉汤。(烂米+烂叶子+馊豆腐)

    朱88日后用两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态: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领大多长于孤独困苦之中。如果没有这段时间的磨砺,一个备受呵护的家中幼子,日后起事时凭什么能让汤和、周德兴、徐达这群年轻人奉为头领。

    这段经历发生了什么的资料几乎没有,可能是朱88自己刻意抹去的。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太重要了,我且尝试从侧面还原。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88在这三年里主要游历了游历于安徽和河南。他先去了合肥,然后到了河南固始,信阳。之后往北到了汝州,淮阳。再东经过鹿邑,安徽亳州,到安徽阜阳。

    他在三年里游历的区域,也与一个人秘密传教的地区高度重合,他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五散人之一彭莹玉。这些区域也是明教、弥勒教和白莲教传播区,在之前爆发过多次起义。

    彭莹玉除了自己出名,还收了一帮狠徒弟。他给徒弟命名中间都带个“普”字。

    比如项普略,这位如果运气好点大概没朱88什么事了,他攻占了元朝的杭州、徽州、九江、景德镇、婺源等地,在围攻南京时兵败身死。

    邹普胜,这是陈友谅那个天完政权的太师。

    丁普郎,日后北伐蒙古七战七捷的傅友德还是他小弟。他本人舍去性命在鄱阳湖水站帮助朱88赢得转机。

    赵普胜,天完政权的水军统帅。

    欧普祥,这位在天完做到左丞相、大司徒。

    这些地方,明教后来起事后,动辄就有几十万教徒,可以说元朝的基层早被渗透成筛子了。明教传教,很多喜欢托佛教之名,朱88又是个16岁初出江湖的小和尚,不加入明教,如何生存?即使退一万步,朱88没加入明教,肯定也密切接触过,有一些明教朋友。

    三年间,朱88交接各色人物,山栖野宿,饱经风霜,走过了许许多多名城大邑,熟悉了这片地区的河流、山川、地理,了解了人情、物产和风俗。见了世面,扩大了业界,丰富了社会知识,也强健了体魄。

    可见,从全家基本死光光,到去寺院混饭,再到被寺院打发走,行至无路处,动心忍性,自是长本事的时光。更何况,事物运行到最低谷时,下一步就是转机。

    日后朱88参加到造反队伍中,没有任何背景,也没什么亲戚支持,却能脱颖而出,凭借的正是别人不能的他能, 别人想不到他却能料的到,看得准,抓的狠。

    本领何处得来?三年的芒鞋蓑衣,三年的柿红橘绿,三年的冷眼风语,三年的风尘仆仆,三年的夜夜孤灯。



    这里科普下明教,这个教是中国本土化的摩尼教。摩尼教本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大杂烩,把基督教、拜火教还有佛教的各种概念组到一起:

    和拜火教的二元论一样,摩尼教认为世界由光明和黑暗组成,两者一直在斗争。

    和基督教一样,摩尼教教义也奉耶稣为圣,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才是眞正的基督徒。

    和佛教一样,摩尼教也采用了轮回的观念,但与佛教的六道轮回不同的是,摩尼教认为轮回的概念只包括人类。


    当摩尼教来到中国,那更是幻化到都不认识了,有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混杂。

    比如,教主摩尼的塑像被解释为此摩尼就是是釋迦摩尼。对于道教信徒,明教就宣传说教主摩尼是李耳转世,有大神通。

    到了唐朝,明教更将与佛陀、老子的关系理论化了,写了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先是令弟子尹喜化身为佛陀于天竺说法,又亲自降生中土宣讲道教,然后又去西域化身为摩尼传播“大明尊法”,最后三教在中土再次汇聚,将救度一切众生。

    当然,明教也没把耶稣忘了,它的庙宇中,耶稣也成佛了,名号为“耶稣佛”。

    但因为核心教义,明教在中国不受统治阶级待见。

    做个比较,佛教在中国为什么受到历朝统治者扶持?因为它的核心思想有利于统治。它的法宝就是因果+轮回。

    因果报应:我是农民这辈子受苦是因为上辈子造孽了,地主这辈子四个老婆住的大house是因为上辈子积了大德了。

    轮回:这辈子我积德,下辈子我也娶四个老婆。

    因果+轮回,完美,不修今生修来世,谁还造反啊?统治难度直线降低。

    明教的核心思想是类似拜火教的光明黑暗二元论,即世界是由光明力量和黑暗力量组成的,现在是黑暗占优势,所以我们要斗争,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

    有了这个基调,偏偏加上佛教的轮回观点,味道就大变:这辈子与黑暗势力战斗不幸挂了,我还能积德转世下辈子当地主!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

    所以统治阶级大都在打压,而明教的方腊、韩山童教主们不是刚刚起义失败就是在筹划着下一场起义。

    一场大火即将燃起。
    ding
    看完朱元璋刺激的青少年经历,很多读者会跟他一起痛恨暴敛的地主,不给他爹葬身之地的地主,赶的他家东奔西走的地主。问题是,元政府呢?

    元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这句,元政府呢?

    当时一首诗写的很传神: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何如?

    元朝大抵情况是,中央的蒙古人在忙着政变或者准备新一波政变。地方上的蒙古军官是世袭的,在忙着喝酒。中间一大票色目人在忙着收税。

    到了基层,就是豪强自治,在忙着兼并土地。

    有一种社会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资本说了算。到了元朝就是纯粹的自由封建主义,大家各忙各的,谁也别打扰谁。到了后期,农民要不忙着去交税,各种苛捐杂税交不上就一日三遍打。之后,要不和朱元璋他们家一样忙着等死,要不加入白莲教明教之类忙着去送死。

    而杀死一个汉族农民,只需要赔一头驴。够自由吧?(有人考证这是谣言,但赔一头驴不行那就赔两头总行了吧?真指望蒙古老爷在宿醉后帮你伸冤?)

    谈到元朝灭亡的原因,我不想又回到儒家为稳固话语权而总结的那套放之历朝都能用的占据道德制高点方法论:

    为何你家王朝亡,因为皇帝爱嫖娼。

    只要按照孔子曰,你家王朝不再亡。

    一个程序的研发跟程序员的道德有关系么?一个公司的兴衰跟董事长的道德有关系么?同样,一个国家的兴衰跟掌舵人的道德有关系么?

    治国和治家和治程序完全一样,是技术活好吧。

    但儒家尝试用纣王用象牙筷的故事完成逻辑自洽(商纣王买了根象牙筷子,为了配这个筷子开始顿顿吃佳肴,为了配佳肴开始找美女,为了找美女开始建宫殿。天下官员有样学样然后商就玩完了)。

    儒家为何要把国君塑造成道德完人呢?因为政府不能保证政策的适当性,中国太大了。任何一个政策都有适合的地方和不适合的地方,有损害的人群和受益的人群,所以需要用道德压力要求国民无条件服从。

    元朝是一个先天极不足的王朝,不仅在汉人中不受待见,在蒙古人眼中也是篡位的王八蛋。

    蒙古人不同于汉人,由嫡长子继承家业。蒙古人喜欢玩“幼子守灶”,也就是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母的财产。因为,草原的人口承载能力小,养活的人少,规则是抢劫和被人抢劫,当一个儿子成年了,就会从父母的家里分得一部分财产出去放牧、杀人和被人杀。

    当父母年老后,前边的儿子都已经分家出去了,照顾父母的任务就落在了小儿子肩上,而父母的家业也属于幼子。

    所以之后蒙哥殒命钓鱼城后,拖雷最小的儿子阿里不哥在蒙古人的大本营哈拉和林被窝阔台、术赤、察合台、旭烈兀等蒙古创业大佬的后代经过法定程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

    这时占据中原的“蒙奸”忽必烈发难,依赖汉族军阀竟然将战火烧到了蒙古人的土地,杀了好多蒙古人,擒获阿里不哥。

    我们看元朝地图,觉得好大好牛逼。这次战争后,蒙古内部产生巨大分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唯有伊尔汗国支持忽必烈。阿里不哥失败后各大汗国纷纷独立。

    之后各系的蒙古人打的彼此不休,杀俄罗斯蒙古人(金帐汗国)最狠的是中亚蒙古人(伊尔汗国),忽必烈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被西北的蒙古人俘获。

    我们看国际新闻,中东非洲那片,常常是十几个人晚上学学狐狸叫,突袭总统府,就能颠覆一个国家。因为没有合法性的国家,只要擒杀首脑,换个人没什么区别。比如利比里亚的篡位者多伊当年也就带了17个人,杀掉总统后他就成功了。萨达姆、卡扎菲这些人当年政变也都是十几条枪(最多几百条),说干就干。


    没有合法性却掌握着巨大权利的元政府,时时都面临被颠覆的可能。皇帝因为要笼络蒙古人,还不能用儒家那套为自己奠定合法性。

    所以元朝立国98年,一共11个皇帝,第一个皇帝忽必烈23年,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35年,剩下9个皇帝平均掌权不到5年。

    这些皇帝,要不死于非命,要不在生命时时受威胁下酗酒暴毙,反正都不得好死。

    为了在理论上让自己能够多活几年,让别人少一点眼红,这些皇帝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收买能对他造成威胁的人。


    元朝一年的税粮为1211万元石,再把盐茶酒醋专卖和商税杂税等各项收入全部加起来是2477万石。

    元朝的粮食价格我没找到,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的来算,1两银子能买2石大米,姑且不严谨的推算元朝一年能收的税折合银子就是1200万两。(为了尝试让读者对这些数据有直观认识,我尝试做了很多比较,由于中国历史上粮价和白银购买力等变化极多,肯定会出纰漏,但至少是同一个数量级)

    从忽必烈开始,每届政府都需要大量金钱收买可能有威胁的人。最开始是权宜之计,结果届届政府都这样。


    新皇帝你敢不给钱?

    不仅即位要赐,每岁要岁赐。忽必烈即位直接拉了一车车的宝贝收买大臣(新帝以金银布帛满车,散赐其亲属、诸可敦、诸统将等)。

    忽必烈好歹灭宋有点威望,到了下一个国君--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即位,赏金翻了五倍(“赐金一者加四为五,银一者加二为三”)。到13年后元武宗即位,在赏赐完后国库已经空了,还倒欠了180 万锭待赏赐,相当于元朝3.6年的收入。

    根据专家研究,以上赏赐大多为实实在在的金银,只有到了元顺帝时候才开始用钞来顶替。

    一赏赐动动不动就是几年的收入,国库没钱怎么办,印钞票啊!

    和宋朝一样,元朝也是用钞票的,最初蒙古人严格恪守准备金制度,发多少钞就准备多少银子。但在各种潜在威胁下,元朝皇帝发了疯的印钞票用来收买,准备金制度也名存实亡。

    1274年印了247440锭,合白银1200多万两。相当于元朝一年的收入。

    1276年印了1419665锭,合白银7000多万两,相当于6年的收入。

    1282年印了超过了200万锭,和白银1亿两,相当于10年的收入。

    即使在后期赏赐变成钞票,在元朝有本事你就花咯。恰好值得被皇帝收买的人都是有本事的,没本事的人只能接受人家用元钞支付。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锭元钞给老头,系向牛头充炭直。

    在政府的管控下,元朝的民间是不让用金银交易的,因此这些硬通货被收缴到中央用来赏赐等事务。在民间,元朝发行过多种钞票,每次新钞票一出旧钞票就贬值,比如至元钞与中统钞兑换比例为1:5,大家手里没钱只有金银,新钞的发行意味百姓的钱变为原来的1/5。

    时人做了首诗总结元朝灭亡,有两句是: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当时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主要是疏通黄河工程和滥发钞票。

    元朝的黄河改造工程也就用了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这点人力在朱元璋年代的水利工程中屁都不是。洪武23年,朱元璋在崇明海门修决堤用了25万人。两年后又在南京溧阳凿河道用了40万人,屁事都没有。

    上面统治阶级你杀我我杀你关老百姓屁事,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滥发钞票,导致丧失中小地主这一层的支持(大地主因为自由封建主义很对胃口,还是支持怨政府)。

    于是,私盐贩子张士诚把头别到裤腰带上忙活了一年后,却发现自己的资产缩水4/5。正在火头上还有收税的敢上门找事。

    张士诚带领18个运私盐的扁担仔,在学了几天狐狸叫后进入高邮,振臂一呼,大家恰好资产缩水郁闷纷纷,满城响应。
    历尽磨难终成大器的元顺帝,为何却把元朝玩完了?(系列5)
    一般王朝的末代君主多被史家塑造成昏君。但元的末代君主元顺帝的水平却明显高出了一大截。
    早年他跟他的祖先成吉思汗一样,四处流浪,朝不保夕,饱览世事。
    年少时跟康熙一样,扳倒权臣伯颜而勤政。之后又跟他的诸葛亮脱脱一起,开启新政,加强跟汉族地主们的合作,网罗了刘伯温等一波牛人,兴科举,裁开支,严法令,被称颂叫好。
    写《万历十万年》的黄仁宇这样评价他:“顺帝是有权能的政客,适于生存,富于弹性,愿意将就妥协,擅长利用一个人物或一种机构去平衡另一人物或因素。”
    为了加深大家对元顺帝的主观感觉,放首他在逃回蒙古后,面对朱元璋的招降,托使者带回去给朱的一首汉文诗:
    《赠吴王》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感觉这首诗的水平几乎可以视为国书了,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自己承认元朝“王气有时还自息”,不吝赞叹“江南有俊才”,同时又嘱告明太祖:“春风先到凤凰台”。最后一句有两个理解,1、春风先到凤凰台,我们沙漠是偏僻之地,没必要赶尽杀绝了。2、春风是先到江南,但草原的春季迟早会到来,到时候又是“金陵王气黯然销”。
    两个意思是哪个?谁也说不清,可能兼而有之吧。
    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用来形容元顺帝的早期生涯一点都不为过。元顺帝的父亲和世?是元武宗海山的长子,被叔父篡了皇位,跑到位于新疆和中亚的察哈台汗国避难,居住在阿尔泰山脚下。
    不久,和世?跟一个当地回回女子结婚,生下元顺帝,取名妥懽帖睦尔,蒙语的意思是铁锅。在铁锅出生时,他母亲之后就死于难产。之后和世?另娶了一个女人,给铁锅生了个弟弟。
    虽说寄人篱下,但铁锅有一个不错的童年,夏天在天气凉快的北疆扎颜居住,冬天去到斡罗斡察山过冬,春天阿尔泰山遍地都是野花,一家人也会开垦荒地,种上粮食和蔬菜。
    在铁锅9岁的时候,一个馅饼从天下掉下,和世?的弟弟图帖睦尔在北京击败了篡位者,要迎接和世?回去做皇帝。面对难得的机会和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考虑到背后风险,和世?还是答应了。
    为了加强自己的正统性,并给自己寻找盟友,在熟谙政治规则的和世?取道草原返京,拉拢了一群草原上的王爷,在蒙古人的圣地和林即位。随后,他强烈要求弟弟派人把玉玺送来。他的意思是不等到北京,我就已经是皇帝了,去了北京也没人能变卦。这一招一看就是狠角色,不是进京当傀儡的。
    他的弟弟如约送来玉玺,然后在和世?返京途中毒杀了他,自己登基为元文宗。
    表面上几行字,背地里却是博弈万千,和世?虽然背后有群草原蒙古王爷,但他弟弟背后站着的是北京的固有利益者,你既然不愿意来当傀儡,还勾搭上草原上的蒙古人,就别怪我们心狠了。
    返京途中,弟弟元文宗得意坏了,此前早就准备好的诗拿出来反复吟唱: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二、
    此时铁锅的日子就难过了,他被元文宗下诏书全国公告称不是和世?的儿子,然后被送到今天的韩国大青岛监禁起来。即使今天,大青岛日子也很艰苦,这鬼地方位于朝韩对峙的前线,只有70个足球场那么大,岛上除了沙子啥都缺。
    政治上的落水狗从不缺人踩两脚,铁锅连个破岛都住不安稳,就被人揭发说高丽人想找他谋反。还好他年纪不大,他亲叔叔没有全信,留了他一命,只是把他押解到广西桂林的大圆寺继续监禁。
    于是被兵士连拖带拽押上海船的铁锅同学,在船舱里飘荡大半年后侥幸不死,来到了桂林。据史料记载,在转徙的大半年中,铁锅身上的枷锁从没有一天取下来过,所以到达静江之时,手腕、脖颈的皮肉几乎脱骨。
    大圆寺的寺僧秋江大师见他可怜,主动承担了照料的职责。在秋江大师的指导下,铁锅开始系统接受儒学文化教育,学习《论语》、《孝经》等传统儒家经典,还坚持每日练习书法。
    秋江大师还教导他韬光养晦、人前不妄发言、不可不自重,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求存待机。
    铁锅的汉文化水平日渐见长,从一个草原上的野孩子,成长为元帝国历史上文化素养第二高的皇帝。他学会了动心忍性,学会了默默等待,等待自己的时代。
    铁锅曾在独秀峰岩壁题写了“万岁山”、“日月”等字,汉族文人这样评价当时铁锅的书法:运笔之妙,鸾翔凤翥,势若飞动……肆笔而成,已见于居潜之日。
    三、
    元朝的皇帝从来是个短命活,在弄死亲哥哥和世?四年后,年仅28岁的元文宗也走到生命最后阶段。
    要论古代最迷信的三个职业,看看每年庙里的头几炷香是谁点的便知,非官员和商人莫属。原因是他们很难用理性推理出自己赚钱或升迁的原因,只能归因到缥缈的运气和神佛保佑。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其中一名。他笃信藏传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对夺哥哥的权要哥哥的命过意不去,他没有对铁锅兄弟赶尽杀绝,甚至将铁锅的弟弟养在身边。另外,元文宗还是元朝皇帝中艺术文化素养最高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作了血腥的事,但根底还是知道善恶,尤其是毒杀亲兄这种事。
    元文宗曾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结果一个月后太子就死了,迷信的元文宗更觉得这是因果。
    1332年,铁锅的爸爸死后4年,元文宗驾崩,遗言传位给铁锅。除了迷信因果的原因,大概元文宗知道元朝的皇帝是怎么回事,不想自己的亲儿子再趟这个浑水了吧。
    ( 说说后话,政治的漩涡哪能那么容易抽身,元文宗剩下唯一的儿子在8年后被铁锅弄死,年仅15岁。)
    铁锅在桂林喜滋滋的等着进京,但上天给他的苦日子没结束。元文帝的政治拍档燕帖木儿选择绕过铁锅,让铁锅的弟弟即位,是为元宁宗。
    四、
    燕帖木儿是个超狠人,据说弄死过两任皇帝(泰定帝和铁锅的爸爸),尤其是第一次,仅仅17个人就敢发动政变,之后又是他一手扶植起来元文宗。
    在文宗朝,燕帖木儿大权独揽,担任右丞相,元朝的政府有左右两个丞相,文宗为了他不再设置左丞相,所有财政、法律、工程事情都他说的算,亲王、群臣、公主甚至皇帝的近侍都不许越过他上奏。
    但鬼知道元朝的宫廷内部是怎么博弈的,53天后燕帖木儿拥立的元宁宗就驾崩了。同样是一个父亲所生,都在阿尔泰山脚下成长的蒙古孩子,为何元顺帝四处颠簸却越活越结实,他弟弟却就这么死了?
    没办法,燕帖木儿只得把铁锅接回北京,但仍旧晾着他,几个月期间皇位一直空缺。
    这时铁锅处于极危险的状态下,元朝那些只当了三两年就死的某明奇妙的年轻皇帝们在地下等着他,更何况他还没没有即位。
    5个月后,燕帖木儿就这么死了,终年40多岁,史料上说他死于纵欲过度,他这人很好色,曾把之前自己弄死的泰定帝的皇后弄回家做老婆。
    1333年,13岁的铁锅即位,即后来的元顺帝。
    当时即使燕帖木儿死了,他的家族依旧势力巨大,家里有左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纪委)等一堆高官,把持着政府,还把燕帖木儿的女儿运作为皇后。
    2年后,在年轻时曾担任铁锅爸爸的王府常侍,后来虽然多年宦海沉浮却被燕帖木儿压制的伯颜走上前台,联合元文宗的皇后一起发动政变,弄死燕帖木儿全家,当然包括已经成为皇后的燕帖木儿之女。
    之后,伯颜独秉国柄,专权自恣,益无所忌,其官衔多达246 字,“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为了给自己政治盟友---元文宗的老婆此时的太皇太后以回报,伯颜还将元文宗的儿子立为太子,铁锅的地位朝不保夕。
    没人知道铁锅接下来的几年怎么熬下来的。
    5年后,铁锅联合伯颜的侄儿脱脱发动政变,弄死伯颜和太皇太后,年仅20,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帝。
    感觉铁锅的20岁,比我们的一生都要充实。
    @ZSKUIKUI 2022-06-01 15:31:57
    不错,顶!
    -----------------------------
    感谢认可。虽然白天要忙其他事,我会慢慢持续更新
    有刘伯温的前辈相助,元朝为何不能完成汉化,走向稳定?(系列6)

    “铁锅皇帝,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权臣伯颜给倾慕汉族文化的元顺帝说,“前两天我家马夫没看到,你猜那个南蛮子去干啥了?”
    “干啥去了?”
    “他去参加科举了!一个马夫,竟然想去做官,哈哈哈哈,你说好不好笑!”
    “呵呵”
    “听说你想用我们家那些马夫厨子之类的汉人做官?”
    “呵呵....”

    之后,通过干掉前任权相上位的新一代权相伯颜,将汉族大臣千辛万苦才争取到仅实行20年的科举废掉,断绝了汉族精英入仕的路线。

    一、

    和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一样,元朝要面临一个选择:是否汉化。

    这个汉化包括推崇汉族的文化,采用汉族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政府架构(三省六部制及其演化)、和法律制度。

    接受汉化的是清朝,野猪大王(努尔哈赤满语意思是野猪)之前只是辽东总督李成梁的手下,他除了学明朝还能学谁?学西伯利亚的蒙古人?

    清朝的大清律,基本就是明朝律法的延续,“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推崇儒家,举行科举。而官制和政府架构也基本延续了明朝。

    满族汉化过于成功,导致现在都不会说满语了。当然,人家高考有加分。

    也有汉化不太成功的,比如鲜卑人的北魏,孝文帝前后三代汉化,迁都洛阳,着汉服,用汉制,甚至改汉姓。但汉化之路危机重重,迁都之后,北边守边境士兵群体的利益没得到保证,五镇造反,北魏的政权也玩完了。

    而元朝大部分时期压根不想汉化。汉族人的地位别说蒙古人、阿拉伯人、契丹人、回鹘人
    、欧罗巴人了,连吐蕃的那些大法师都不如。

    蒙古人是见过大世面的,西征打到多瑙河,南边兵锋直抵埃及,连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都征讨过。

    境内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拜火教、犹太教,萨满教啥都有,只要你们的神能保佑大汗,那就可以传教去吧。比如克烈部信奉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中亚伊尔汗国信了伊斯兰,就算喇嘛教都比儒教受用,宋朝皇帝赵昀的头骨都按照密宗习俗做了酒壶。

    人家啥都见过,为啥要汉化?为啥要信儒教?更何况汉族还是自己手下败将,汉族人不就是蒙古人旁边的马夫、厨子和会计这些人嘛。

    整个元朝算上仰慕汉族文化的元顺帝,只开过16届(正常3年1次)科考,录取进士1200名,约是清朝的1/20。

    没有科举,汉族的主流文人无法做官,只能去做吏,或者隐居,或参与到造反大业中。

    二、

    我们教科书一直说,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这个最高峰,是世界范围内的。

    汉族统治的理论水平和技巧无疑是领先整个世界的,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采用各部门相互制衡的三省六部制后,宋、明、清三代没有再发生过权相篡位和军阀割据。(袁世凯那个都步入现代了)

    元顺帝铁锅很早就接触了汉文化,且素养极高,早就发现元朝存在几个问题:

    1、皇族倾轧。脱胎于部落联合的元代制度,外面的王爷们有兵权,多数皇帝当不满5年就要稀里糊涂的死去。

    2、权相当道。宰相(中书省右相)权利很大,元朝没有固定日期朝会,有重大事官员们才一起商讨,宰相日常权利权利很大。官员也不得绕出中书省上奏,宰相直接监督吏、户、兵等六部。
    3、地方官员和军队权利极大,却效率很低。尤其是军官,都是世袭的,一支军队就一家人说的算。地方政府里,蒙古官整日喝酒昏昏沉沉不办事,办事的汉族小吏没有升迁指望,只想的自己捞钱。
    4、民族矛盾。汉族精英进不了统治集团,蒙古人得不到大多数的汉族人支持,武力压制不住后结果可想而知。
    5、财政崩溃。要收买的王爷和部落头子太多,要赏赐给喇嘛庙太多赏赐,政府效率低收税收不上来,只能靠发纸币,结果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财政崩溃。

    在元顺帝看来,只有用汉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前朝的宋也没这么多事啊。许多蒙古精英也有同样结论,包括元顺帝的诸葛亮--脱脱。

    三、

    脱脱是权相伯颜的亲侄子,出自蔑里乞氏。这个部落即使在蒙古人里面也以野蛮彪悍著称,在契丹时代以擅射和吃人肉出名,五代史说5个契丹人都不敢惹1个蔑里乞人,成吉思汗的老婆都被蔑里乞掠走强奸,生下了郭靖后来认的大哥术赤。

    脱脱小时候被养于伯颜家中,少年就显示出蔑里乞人的种族天赋:力气大,能射箭(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日日骑马射箭,好不快活。

    脱脱的父亲马札儿台是蒙古贵族中少有的清醒着,在陕西等地做了多年地方官,知道天下已经火煮欲沸。马札儿台为脱脱延请了浙江金华人吴直方为师,系统的学习儒学知识。

    吴直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站了一个学派。

    浙江金华出名的不只是火腿,它在中国儒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朱学(朱熹)支派林立,而婺学(金华的一个区)号称嫡脉。

    理学早在北宋张载就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出世的学问。再后来是张载的两个侄子程颢、程颐,后来又传到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经世致用。而金华出了许多理学大家,比如“金华四先生”何基、王 柏、金履祥、许谦。

    金华还有一个理学名人陈亮。辛弃疾的名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题目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陈同甫即是陈亮。

    让我引领大家思维跳跃下,后来朱元璋集团能战胜张士诚集团,一个关键原因是朱元璋占领了浙西大部分地区,其文士多信奉理学,讲究实用,关注历史、社会等经世致用的知识。这些谋士中许多是浙江金华人,比如胡翰、范祖干、叶仪等,刘伯温、宋濂等名臣也是周边的。

    与之对应,张士诚的统治核心苏州,后来还占领了杭州,苏杭富甲天下,文人喜欢诗酒嘉年华,怎么跟朱元璋手下的那帮谋士争?

    回到正题,吴直方他们家的教学能力都很强,不仅自己教出来脱脱,他的儿子吴莱也成了理学大家,教出来个宋濂,宋濂后来又成为朱元璋他的那些“孝子贤孙”的老师。那些孝子贤孙们,造反的造反,强奸的强奸,干的坏事多了去了。

    吴直方出身南宋官宦世家,日常交游的是南宋遗民子弟,学习的又是理学知识,对汉族管理国家那套门清。

    一句现在的流行话是,人的认知决定了人的差距。吴直方的汉学知识对于出身猛人部落的脱脱是碾压性的。

    不仅脱脱这个小孩对吴直方心服口服,脱脱的父亲游宦四方见多识广,大赞吴直方为奇士,遇有疑难之事必先征询吴直方意见后而行。遇休息日,马札儿台必与吴直方对语咨询时政。

    吴直方对脱脱的教育非常成功,据说脱脱善书画,书法刚毅有力,酷似颜真卿;画竹颇得妙趣。脱脱还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恰好,元顺帝自从在流放到桂林时,跟那个广西老和尚学了儒学知识(见上篇),也一直倾慕汉学,“诏选儒臣欧阳玄、李好文、董缙、许有壬等四人,五日一进讲,读四书五经,写大字,操琴弹古调,常御宣文阁用心前言往行,欣欣然有向慕之志焉”。


    四、

    伯颜非常信任自己养大的脱脱,不仅让他掌管部分军权(任虎符亲军都指挥使,提调左阿速卫),后来还让他任职御史中丞,纠察百僚,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一把手。

    再之后,伯颜将脱脱安排到元顺帝身边,监视其一言一行,可脱脱却跟元顺帝搞到了一起。

    现代人合伙创业考虑的是利益,其实人们能否一起合作,更应该关注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看看国共内战时,多少国民党高官的子女因为价值观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利益,投身革命。

    《元史》里说脱脱是因为忧心叔父伯颜太过猖狂,担心给家族惹祸,才投向元顺帝的。笔者认为是瞎扯,出卖自己家族投奔顺帝,脱脱难道不怕事后也被清算?是倾慕汉文化让脱脱和元顺帝有了共同价值观,20岁的元顺帝和26岁的脱脱,哪个青年不想挽救国家于既亡呢?

    夺权的过程在《元史》里很轻描淡写:伯颜出去打猎,元顺帝和脱脱把城门关住不让伯颜回来,然后一纸诏书路八千,伯颜骑马去韶关。

    伯颜的那些军队呢?那些手下呢?家族的其他成员呢?细思恐极,顺帝和脱脱做了这么多工作,《元史》提都没提。

    据说伯颜死在了去广东的路上。某人还三起三落呢,我就不信蒙古肌肉男伯颜连这点心理素质都没有。

    1341年,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中书省可以理解成元朝的国务院,蒙古人以右为尊(跟汉族人相反),中书右丞相就是元政府的no1.

    同年,史称“脱脱更化”的改革开始,这是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本次革新首要内容为开科举,让更多汉族精英进入政府架构。伯颜不准汉人养马之类的民族政策也被废除。

    1343年,此前考中进士的刘伯温被任命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在浙江抓教育推科举。大批汉族人也进入政府,汉臣贺惟一甚至在后来担任中书左丞相,即元政府的no2.

    同年,凤阳大疫,比元顺帝小8岁的朱元璋年方15,全家因为疫情基本死光光,出家为僧。

    再过8年,刘福通就要在阜阳起事,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自己顶自己
    @知常觀變 2022-06-04 03:05:02
    有意思!好好写,日后整理下出本书,正是好事一件。
    -----------------------------
    嗯嗯好的,我坚持写下去,可能慢一点哈~
    @徽宣人 2022-06-08 06:14:36
    好历史文章,希望尽快更新!!!
    -----------------------------
    嗯嗯好的,谢谢认可哈~
    @依旧是藤壶主 2022-06-08 15:01:51
    呵呵呵呵呵,,,基本思想注重的是“术”而非“道”。
    -----------------------------
    不太明白
    元朝灭亡前改革失败原因:指望统治阶级自己革自己的命,不如信母猪会上树

    为了方便理解元朝后期的经济结构,我找出关于西藏解放前的资料:

    17世纪时候西藏,30.9%土地为封建地方政府占有,29.6%为贵族占有,39.5%为寺院和上层僧侣占有。宗教上层和寺庙势力庞大,既是西藏的主要政治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拥有众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支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占西藏人口90%左右的“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堆穷”(意为冒烟的小户)是农奴,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靠耕种份地维持生计。估计朱元璋们的日子也就这样。

    发展到后期,元朝很多贵族都笃信密宗,经济状况十分类似。

    一、元顺帝治国的逻辑闭环

    1340年,20岁的元顺帝终于掌权了,随后他将26岁的脱脱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看到了之前的皇帝和大臣们就像田里的麦子,每隔三五年就被收割一茬,这两个年轻人决定使用汉法来治国。

    一些蒙古的顽固派也想阻挡,但当时政府财政基本已经破产,地方上也不断有人起事,改革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元顺帝在同年开设宣文阁,招收了以理学名家苏天爵为首的汉法派士大夫,并以之为改革的策源地。

    元顺帝和脱脱做的第一件大事即实行科举,在当次考试录取了七十八人为官,其中既有蒙古人和色目人,也有汉人。

    当然,南人作为元朝实际上的四等人,在科举上不可能平等。蒙古人和回回们考中后分配的都是中央的御史之类前途远大的官员,汉族考中了大多是担任下级官吏或者充当教职,比如刘伯温就被分配到浙江搞教育去了。但即便如此,好歹汉人中优秀者也可入仕了。

    元顺帝和脱脱还开设了国子监,即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收拢天下地主和贵族家孩子来学习汉文化。元顺帝将国子学和科举紧密联系,给了国子学的学生优惠政策。

    为了推广汉学,元顺帝不仅招揽天下名儒给自己和太子传道受业解惑,还鼓励满朝文物一起学那些东西,为了让蒙古人看懂之乎者也,他让人把《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经典翻译过来给蒙古猛汉们读。

    任何一个正统王朝,成立后头一件大事就是修史。因为修史可以控制历史的解释权,用一本名叫《1984》的反动书刊里的话来解释:“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

    比如司马家的晋朝建立后,马上让陈寿写了三国志,宋朝建立后让欧阳修修了唐书,明朝成立后朱元璋马上让宋濂修了元史。

    元朝虽然很早就说过要修史书,但直到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这里才又开始干这件事。看来之前元朝的皇帝和权臣们都在忙着杀自己人,没空推动这个事,更对汉文化毫无在意。

    修史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就和《三国志》里魏蜀吴三国,宋、辽、金,究竟谁是正统?元朝廷里各个民族人都有,争的喋喋不休。

    元顺帝说这还不简单:宋史里就以宋为正统,辽史里就以辽为正统,金史里就以金为正统....,于是,不同于《三国志》,元朝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三本。

    在元顺帝和脱脱的带动下,元朝上下掀起了学习汉文化,总结历史教训,走向新征程的伟大高潮。

    用汉文化对满朝文武洗脑后,元顺帝觉得大家应该都是君子了。然后他就开始制定法律,让这些君子们遵纪守法。

    蒙古猛汉们之前的统治一直是粗枝大叶,就忽必烈在刚进中原时以金的满族猛汉们瞎编的《泰和律》为蓝本弄出来本法律书,后来两个短命皇帝又攒出来巩固特权的律法,之后几十年没修订过。元顺帝找了一帮文化人搞出来《至正条格》,用来完善法令,缓和阶级和民族对立。

    元顺帝认为,官场不总是君子,肯定有不合格的,聪明的元顺帝采取了三条措施来预防:

    1、巡查工作常态化,即建立纪律部门巡行监察地方官员机制,肃政廉访司官“岁以八月终出巡,次年四月中还司”。
    2、官员考核机制明确化, 定下了“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常平仓得 法”六条标准。
    3、中央对地方的抽查规模化。派遣钦差大臣巡游四方。

    通过汉文化学习提高了官员素质,通过科举引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定律法来进行了法制建设,再打掉个别官场蠹虫,整个逻辑实现闭环了。perfect,完美!


    二、缘木求鱼的政治改革

    一套组合拳下来,元顺帝得到了汉族地主们的交口称赞。宋濂回忆起那个时代,说是“天光 下临,衣被万物,声教所及,罔闻朔南,呜呼盛哉!”

    但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为啥?

    因为他其实只是被那帮地主阶级的儒家分子忽悠瘸了。蒙古那套治理国家不行,但儒家那套也不行啊。

    儒家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把父子关系放大到君臣上,人民叫子民,君王叫君父,因为儿子服从父亲是无条件的,从而在逻辑上为政策树立合法性。

    这套东西,在王朝初期还能用一用,但王朝末期谁见过这套东西管用?每个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没地吃不饱饭,谁还信你那套君父?

    而掌握儒家解释权的那些理论权威们,不就是地主呢?让地主自己反自己么?

    灭亡元朝的朱元璋们都是被地主兼并后形成的失地农民,元顺帝却想依靠地主去挽救因土地兼并而岌岌可危的王朝,这不就是一个笑话么?


    元朝朝廷其实向农村收的税并不多,不到土地收入的5%。但地主给农民收的地租却很高,占农民50%的收入,再加上其他的费用,农民所剩无几,于是一有个天灾人祸,朱元璋们就要全家死光光。

    因为“四海无闲田”,所以土地是稀缺资源,农民不缺。于是只能“农夫犹饿死”。

    在儒家的忽悠下,元顺帝也会搞一些减税,但好处全落到地主手里,朱元璋陈友谅们还是照样饿死。

    另外,元朝皇帝每年还要给宗教势力赏赐很多土地和钱给自己祈福,并通过宗教来麻痹底层。


    二、
    1344年,脱脱辞去相位,官方原因是身体不好,但之后几年脱脱过得很惨。他父亲被流放到甘肃,他也随行。之后他父亲又被流放到西域,然后又被调回甘肃,很快就被折腾死了。

    很多史料现在看来并没有内在逻辑,我只是把事实给大家还原。

    1345年,改革进行了五年。元顺帝受到满朝上下的交口称赞,说那个时代是“千载一时”,号称有骨气的儒家们把元顺帝夸成了一朵花。

    同年,元顺帝派钦差巡查四方,收到的反馈是天下大治,即使有个别贪腐分子,也只是疥癣之疾。

    没想到这时一个江西儒生给他上书了本民间“诗集”,记录了民间关于巡查钦差的歌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我摘录一二:

    1、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
    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奉使即钦差)
    2、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
    3、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三重。
    这个上书,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钦差与地方官僚上下勾结、贪赃枉法的种种劣。

    元顺帝顾不上震惊,他还碰到一个更大的困难:没钱了!给王爷们的那些赏赐甚至都要拿银钞糊弄了。

    不得已,他召回了脱脱,想办法搞钱,于是脱脱复相。

    跟宋朝用交子一样,元朝也自己印钱。最开始元朝银朝是有准备金的,持有银钞可以找政府兑换等值银子。

    但没有约束的政府花钱没止境,这些压箱底的银子也被花出去了。

    元政府的一大开销是战争。类似纳粹,一个习惯了战争好处的政府会不停发动战争。有了战争,皇帝不仅可以借此掌握更多社会资源,而且打赢了可以抢劫分钱。就算失败了,死的大多数也是像从南宋收编的军人,这些人都是怀念前朝的社会不安定分子。

    几十年间,元朝打越南打了三次,全败;打日本两次,全败;跨海去打印度尼西亚,也败;后来打了缅甸,赢了,建立了个缅中行省。但缅甸那地方太穷,没今天这个行省又撤销了,恢复了部落自治。打仗非常花钱,比如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为了应付草原上海都等王爷的叛乱,花了50万锭白银,大概相当于中原王朝10年的收入。

    元政府印了大量的银钞,它不让民间交易用贵金属,只准兑换自己的银钞,从而搜刮钱财。由于印钞过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面临这个问题,脱脱能有什么办法呢?他的知识体系无非是孔夫子两千年前提出的那套东西和草原肌肉猛汉们的生存智慧,但孔子当年也没见过钞票啊。

    别说脱脱是“再世诸葛”了,就算真正的诸葛亮来了,加上什么萧何、伊尹、姜子牙、张九龄、张居正等历史上一堆贤相给脱脱打下手,碰到这问题也无解。

    要解决脱脱的困难,还需要经过600年经济学理论发展,直到英吉利岛夷凯恩斯发明货币需求理论,才能应付一二。

    但脱脱只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

    政府没钱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无非开源头+节流。节流需要节约开支,本来元政府就没合法性,你敢减少给底下的地方实力派的赏赐,第二天人家就敢政变。能节流的只能是节自己了,皇帝也如脱脱所愿,把自己的绸鞋子换成了布鞋,但敢缩减皇帝身边妃子的开支第二天枕头风就开始吹了。节流这条路行不通。

    那就只有开源。地方官都是蒙古人,忙着喝酒,指望这些酒蒙子提高行政效率发展地方经济是不可能的。你要敢多收税,通过地方政府一运作,有钱人是不用多交钱的,税收最终会落到社会底层身上,然后就有人开始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摆在脱脱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接着印钱啊!

    于是脱脱变着花样开始引钱,将自己所有聪明智慧用在将新一代纸钞设计的更美观大方上,印制了新一代“至正宝钞”来代替之前皇帝发行的宝钞。

    可就算新一代钞票设计的再漂亮,社会上钞票多了也会通货膨胀,超发货币的本质只是元政府借此来掠夺社会财富。没过多久,整个社会的经济就崩溃了,货币大幅度贬值,农民们原来100块钱可以买1头牛,现在只能买一个鸡蛋。

    元政府至此失去了所有民意。

    历史给元顺帝留了10年时间,1351年,明教和白莲教双教头目韩山童发动高喊“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在安徽阜阳发动起义。


    随笔:之前知乎有人问,如果转生到崇祯身上,如何才能扭转败局?一个获赞很多的回答建议,马上逃出皇帝,发动农民起义。

    崇祯依附的那个贵族和地主的阶级已经烂了。李自成要打进来了,崇祯为了筹措军费对满朝文武进行募捐,结果一个个哭起了穷来,都穿着打着补丁的官袍,就差提溜着一只破碗上街了。满打满算筹了20万两白银,按照当时的粮价跟现在对比,折合2亿人民币。

    之后李自成打进来,从这些人手里搜刮了7000万两白银。折合700亿人民币。

    明末的问题可以解决,但绝不是崇祯所在的那个集团可以解决。

    元顺帝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但绝不是那个分四等人、头等蒙古人每天忙着喝酒和杀蒙古自己人的集团可以解决。

    元顺帝意识到以少数蒙古人凌驾百倍人口的汉人上绝不可行,因此他希望能吸纳汉族的地主精英进入政权。可问题是,最后反的却是汉族底层。蒙古人因为数量少,对汉族底层压迫并不严重,压迫汉族底层严重的正是这些地主精英。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顶
    自己顶自己
    第八章:从中央国防部跳槽到白莲教的读书人

    阜阳是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它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要归功于“大头娃娃”、被处决的地委书记王怀忠,还有“蚌埠偷,淮南抢,阜阳没有xxx”(请自己查)的民谣。当然今天阜阳发展的不错。

    但在700年前,阜阳却是决定元朝命运的地方,不仅出了红巾军的一堆领袖,还出了元朝后期的顶梁柱---张无忌的岳父察罕帖木儿。

    安徽阜阳人杜遵道,是第一个看出元朝要完的人。他不仅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书生,也是说干就干的“匪首”。

    杜遵道自小熟读儒教,后被元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录取,成为国家网罗以备擢用的人才。在元朝的统治下,在重用蒙古人和回回以压制汉人的政策下,成为汉人监生何其不易。

    用今天的数字对比说下杜遵道有多牛,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即使是最厉害的清华,也有57000多学生,而整个国子监只有1000个汉族监生。

    

    优秀之人在哪个团体都容易脱颖而出。还是监生的杜遵道给时任元朝国防部长的(枢密院知院)马札儿台上书,请开武举以收天下智谋勇力之士。上书见地深刻条理清晰,让国防部长对他大加青睐,延揽到国防部就职掾史。

    长期混迹于元朝的中央枢纽,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识见和高远的视域,并在日后的起事中显现。

    杜遵道也被后世明人称为“而十数年前见机最早者”,看出了元朝无法弥补的统治弊端和必然将迅速灭亡的命运,辞去国防部的职位,在大好年华不再复仕。

    拿被人奉之为神的刘伯温作比较,刘在杜遵道进入国防部前后考中进士为官。杜遵道职位是中央的国防部掾史,而刘伯温只是江西省掾史。之后杜遵道和刘伯温都辞官,但刘伯温又反反复复,对元朝的官位恋恋不舍几次复出,而杜遵道却绝意仕途一门心思搞造反去了。

    杜遵道辞官后回到阜阳,不说跟一般退休官员一样吟吟诗泡泡秦淮河上的歌姬,却跟白莲教明教双教教主韩山童混到一起,天天喊“圣女降临,白莲重生”。

    杜遵道毕竟喝过几年墨水,是元朝时期儒林顶尖人物,也让这只民间宗教力量与以往的白莲教起事不同,有了很强的政治诉求。
    车臣人的祖先大战红巾军

    元代是中国水灾频繁的一个时期,后来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在1937年写的《中国救荒史》中大略统计元代90年的存在时间里水灾有92次。当代人说这个数字只是史书上记载的特大灾害,元代的大大小小的水灾算上要有1870次,是中国历史上水灾最频繁的朝代。

    元代水灾多,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元代统治阶级大多没有以中国主人自居,皇帝觉得中原太热,每年只在北京呆半年,剩下半年要回到草原上打猎(在上都居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皇帝每年4月来避暑,9月返回)。汉文化他们也瞧不上,科举也是没开几年,压根没有跟汉族儒生共治天下的意思。河南红巾军造反,权臣脱脱看到地方奏疏写的是“河南反”,直接改成“河南汉人反”。杀光汉人腾出土地来放牛的言论在元朝也时不时出现。

    这样一个王朝,你指望他好好治水?黄河是一个地上河,需要勤加维护,不然时不时溃坝决口改河道,让下游一片泽国。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河道最为紊乱时期。

    蒋介石后面为了阻挡日军,掘开过一次,淹了40各县,死了80万人。跟元朝比,算个屁。

    汉朝时黄河曾泛滥,下游竟然夺了淮河的河道,两条大河并一起泛泛滥滥入海,浇打出一片黄泛区。跟元朝比,算个屁。

    元朝初起时,为了水淹开封,掘开了黄河河道,这个地点选的准,从此整个元朝时期黄河下游形成汴、涡、颍三支分流。

    指望元朝的官在喝醉闲暇治理黄河?呵呵,于是雨下的稍微大点,三条支流一泛滥,支流之间一片泽国。元朝仅仅90年,水灾次数却成为历朝之最。

    贤明的元顺帝铁锅时期(他的蒙语名字叫铁锅),开始推崇汉文化,重用了一批汉族文人。汉族跟黄河打了几千年交道,知道这条河是什么操行,也知道怎么治理,于是山西人贾鲁建议铁锅治黄。

    奋发有为的元顺帝,想想自己祖先那些皇帝在这里混了几十年了,连个黄河都不管,脸红不已,批准了方案。

    “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治黄工程一开始,底下的百姓们就躁动了,传出如此民谣。

    客观说,贾鲁的治黄工程很科学,为历代引鉴,一段时间结束了下游数条河道并流状况。而且其实也没用多少人,也就15万工人,跟朱元璋建国后动辄用2、30万的水利工程不算什么。而且贾鲁知道民间恨政府成什么样,额外准备了2万军队防止造反。

    治理黄河工程的地点在商丘到徐州这一带,群众性格刚烈,还穷的连饭都吃不上,民间基层也早被什么明教、白莲教、弥勒教渗透的千疮百孔。


    元朝的基层官府也早烂透了,修河的拨款被各级政府层层贪污,修河的农民工不仅没有工资还要自己出钱吃饭。不仅如此,官员们还借着修黄河在底下大肆收税。
    治黄前后,看透大元要亡的第一人杜遵道跟他的宗教界朋友韩山童雕了个石头人,并创造了流行歌曲“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利用宗教势力在民间广为传唱。

    1351年,治黄过程中独眼石头人在白莲教领导人之一---大地主刘福通的地里被挖出来。

    当年5月,宗教界人士韩山童、刘福通聚焦了多年传道收纳的三千教徒,与杜遵道一起杀白马、黑牛祭天,“誓告天地,约起兵,兵用红巾为志”。


    整个起义准备的很周祥,尤其有了杜遵道这个文化人加入,起义目标也把建立地上天国目标和反元复宋结合起来。韩山童称是宋徽宗是他八代祖宗(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是岳飞同僚刘光世的后代,大家一起建立有白莲教特色的新宋朝!(早期大明也是有白莲教特色的,后面听我慢慢分说)

    杜遵道为他们提出的政治口号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个口号后来也被朱元璋等各处义军广泛使用。

    然后......然后这次起义就被当地派出所灭了....

    然后我们的主角韩山童就被玩完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英雄不自由。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残兵败将之后绕着阜阳转挪,时机来了,周边日子过不下去的群众早恨透了元朝,红巾军力量反倒越来越大,竟然攻破了阜阳城。

    之后红巾军往北边打,几乎打穿了河南。

    如果看过本系列的前文,会发现这个行军路线跟朱元璋当年要饭路线出奇的一致。整个该片区域已经白莲化了。

    元朝在这里基层统治早已腐朽不堪,成吉思汗的子孙做了县官后终日喝酒,此时一个个吓破胆。当时流传下民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席上座”。

    杜遵道也学以致用,将瓦岗寨陈胜吴广那套玩的飞起,不杀平民、不奸淫、不抢劫,还开仓放粮,在各地建立基层政权。起义军也从最初的1000残兵迅速扩展到20万。

    九月,红巾军战败了元军在这一带的主力,占了信阳,之后更是北上毫州。

    因为红巾军的声势影响,此时陈友谅的老大徐寿辉也反了,占了黄冈。日后朱元璋的老大也反了,占了凤阳。徐州的芝麻李、赵君用占了徐州。有个叫布王三的也起兵占了诸葛亮老家南阳。大家打的都是红巾军的旗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河南湖北一片红。

    蒙古人反应非常迅速。第二年(1352年)2月,大元国防部长(枢密院知院)月阔察儿率领阿速军前来镇压。

    阿速军由车臣人的祖先阿兰人组成,是元朝最精锐的部队。他们原本居住在高加索山脉,蒙古人在东征西讨时发现他们很能打,收为皇帝的亲卫军,在征伐汉人的过程中杀的人头滚滚。

    车臣人的祖先们身材高大、碧眼卷发,骠悍著称,精于骑射,当时汉人又称其为“绿睛回回”。
    第八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明史·韩林儿传》
    《元史 · 河 渠 志 》
    《国 初群 雄 事略》钱兼益
    《 元史类编 》
    《对刘福通红巾军“复宋”问题的再思考》 张宁
    《论颍州红巾军“举首”杜遵道》 张宁
    《刘福通之谜》 杨国宜
    《元末刘福通等起义经过与最初起义之地考实》 魏嵩山
    《刘福通“大宋”政权与开封》 刘顺安
    《韩林儿简论》 金元山
    参考资料:

    《元史》
    《新元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李则纲
    《论颍州红巾军“举首”杜遵道》张宁
    《试论元朝末年的“至正更化》王明军
    《阿速军:遗落在远东战场的高加索近卫军》 澎湃号 历史新发现
    《东欧中亚人统治中国的27年:元朝钦察军集团》知乎专栏 蒙古十三汗
    多说一句:

    提出复宋,就意味着维持传统儒家社会的统治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意味着维护儒家名教,会获得广大的地主阶级支持。

    500年后,广州秀才洪秀全竟然敢毁儒教,用有花都区特色的基督教治国,虽然打垮了清朝主力军,却遭到汉族地主曾国藩等人围攻,打出的旗号即“维护名教”。由此可见提出该口号的重要性。
    1352年2月,大元国防部长(枢密院知院)月阔察儿率领由车臣人祖先阿兰人(以下简称车臣人)组成的阿速军前来镇压红巾军。
    这是在元皇眼中是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元顺帝最信任的部队。

    为何蒙古皇帝最信任车臣人?

    说来寒碜,杀蒙古人最狠的就是蒙古人,杀蒙古人最多的也是蒙古人,杀蒙古皇帝最多的还是蒙古人。

    比如,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即郭靖的拖雷安达那家子在伊拉克叙利亚那带建立的伊尔汗国,即是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那家子金帐汗国灭的。

    再想想,每个国家革命党的领导不都是大部分死在自己人手中么?比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十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139人,其中80%的委员被逮捕,并且全都被处死。

    所以蒙古皇帝处处提防蒙古人,禁卫军用的是来自今天南部俄罗斯的钦察人和车臣祖先族群阿兰人,这帮人无依无靠的,只能紧紧依靠皇帝。

    钦察人利用贴近中央优势,在元顺帝之前20多年把控朝廷,出了权臣燕帖木儿,不仅娶了前皇后,后来看见皇室中哪个女的漂亮就娶哪个,共讨了40多个皇族老婆。

    (历史真是有相似性:

    1、罗马后期也是禁卫军把持朝廷,唐朝则是禁卫军和太监联合控制皇帝。

    2、皇帝大多喜欢重用外族人。阿拉伯时期埃及王室重用突厥马穆鲁克,结果被篡了。汉武帝托孤重臣中也有匈奴王子金日蝉。)

    之后,元顺帝在脱脱家族的帮助下,将钦察人的势力连根拔起。能信任的禁卫军只剩下车臣人了。


    这帮车臣人是蒙古西征时遇到的。他们擅长山地战,在高加索的群山中让蒙古人吃尽苦头,也让蒙古人对他们高看一眼。

    之后窝阔台再临,车臣人举国倒向蒙古人,车臣国王杭忽思更是让儿子阿塔赤带领大批车臣人,参加帝国的近卫军。

    为了在蒙古帝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车臣人悍不畏死,打了无数恶战。他们随蒙古人入侵波兰匈牙利饮马多瑙河,攻灭大理段氏、破城南宋临安、对抗西域蒙古亲戚、决战漠北蒙古,立下无数奇功。

    见到他们这么能打,元朝皇帝把更多的车臣人弄到大都。他们被用优渥的制度供养起来,让他们安心住下,指望只要南方那些四等汉人有了反意,车臣人就顺大运河而下,如雄鹰长空呼啸万丈而击,看哪个敢反?

    之前元朝也有不少农民起义,但元皇帝大多不重视,在几十年民族政策下汉族人家里连把菜刀都不一定有,能干出啥事?

    这次韩山童的红巾军跟以往不一样,竟然在前大元国防部官员杜遵道的支持下打起了复宋的大旗,号称韩是宋徽宗八辈孙子。


    这就跟原来的农民起义不一样了,大宋对元朝每个汉人都是梦中天国,宋代重视文人不杀士大夫的政治传统,宋词中幽怨徘徊的长短句,都让文人梦魂牵梦绕。

    提出复宋,就意味着维持传统儒家社会的统治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意味着维护儒家名教,会获得广大的地主阶级支持。

    500年后,广州秀才洪秀全竟然敢毁儒教,用有花都区特色的基督教治国,虽然打垮了清朝主力军,却遭到汉族地主曾国藩等人围攻,打出的旗号即“维护名教”。由此可见提出该口号的重要性。

    即使对底层群众宋朝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宋朝连个卖饼子的武大郎都能在县城商业街旁盖起二层楼。提起复宋,除了被收买的地主们,各个汉人都打了鸡血。

    甚至到了今天,大宋依旧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2022年这经济形势了,还有地产商号称集合各个领域的全球设计大师团队,汲取《清明上河图》为创作灵感,打造出个“复地·上河印巷”.......

    元顺帝一重视,立马派出国防部长带着以6000车臣人精锐领衔的部队去平叛。

    弓背霞明剑霜孤,车臣猛男出大都。金络马,银雕弓,车臣人士气虹。

    兵贵神速,很快车臣人兵临阜阳。

    话说大宋的号召力真不是盖的,再加上有杜遵道这个博古通今的文人帮助,之前历代农民起义使用的开仓放粮、均田地、建立人间天国等招全部都用上,红巾军已经有10余万众。

    车臣人好吃好喝一顿,第二天来到阵前。放眼一看,好多人....心情就像今天的老外初次来到广州火车站,好多人好多人....

    然后车臣人就跑了.......不是撤退,是溃不成军地跑。边跑还边喊“阿卜、阿卜”,意思是“赶快跑啊!”。


    优渥的供养只会养出饭桶,不仅是车臣禁卫军,所有王朝的禁卫军,无论唐、宋、明、清、罗马、波斯,他们的禁卫军最后都是花瓶。

    暖风熏得车臣醉,错把北京当故乡。大都花天酒地的城市生活,让车臣人在仅仅两代人间就失去勇武作风,在几次宫廷政变中押对宝更让他们不可一世,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战斗技能。

    这些跟阿兰人就成为红巾军的笑柄,中国的车臣精锐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之后没再被提到。下次中国人再说起车臣,已经是杜达耶夫绞杀俄罗斯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把俄罗斯打的议和那个时代。



    参考资料:

    《元史》《新元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李则纲

    《论颍州红巾军“举首”杜遵道》张宁

    《试论元朝末年的“至正更化》王明军

    《阿速军:遗落在远东战场的高加索近卫军》 澎湃号 历史新发现

    《东欧中亚人统治中国的27年:元朝钦察军集团》知乎专栏 蒙古十三汗
    前面对车臣人铺垫了这么多,后面却以如此诡异的结束。很多读者对此不满。

    但历史不就是这样么?
    多少次改革来的轰轰烈烈,却以“阿卜”结尾。
    蒋介石刚刚领导全国打赢日本,结果3年内就躲到一个岛上。
    北宋打败辽国兵势浩大,结果迅速被新崛起的金国抓了皇帝。 万历三大征,兵锋直抵朝鲜。20年后明朝却亡了。
    李存勖击败宿敌,威震八方,统一在即。结果却某明奇妙的死亡。

    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难以置信。这大概也是历史的可看之处吧。
    自己顶自己
    自己顶自己
    天涯没流量了。。。。
    第十章:朱元璋被拉上梁山是因为他会“忽悠”
    前言:
    元朝立国以来叛乱多了,自己老家草原上就没消停过,连忽必烈两个亲儿子挂帅出征都被活捉了,大元照样越活越坚挺。

    可为何这场南方的叛乱却让帝国走向毁灭?

    不像一些作者喜欢空口说白话,俺给组当时的数据:

    元朝每年税粮1300多万石(够300多万人吃一年),其中江浙占了40%,河南20%,江西10%,湖广、陕西和东北加起来10%,首都周边10%。剩下10%其他各个省分摊。

    经过南宋的开发,江浙早已经富甲天下。也因此,不同以往统一天下的都是北方政权,南方势力统一也成为可能。此时当南方发生大规模pan乱,失去江浙的税源,短期内收复不了的话,元朝就完犊子了。

    时势造英雄。

    如果没有动荡,朱元璋大概会一辈子当和尚。张士诚会带着几个弟弟贩盐,虽然赚钱但风险和现在贩du一样,而陈友谅大概会在时不时杀人越货的渔夫和衙役中做一个选择。

    此章之后,他们将先后涌现,展现自己团队的智慧和局限性,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一、自己把国家玩崩之后,权臣们必用这招
    1351年,第一批镇压红巾军起义的元朝部队不战而溃,起义迅速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省份蔓延。

    此时的朝堂之上乱成一锅粥,元朝改革的总策划师脱脱成为众矢之的。治黄河是你推动的,

    印钞票是你主持的,现在南边反了,不怨你怨谁?

    脱脱也是心中有苦:隋炀帝当年修大运河用了100多万人,我这里才用了15万人,怎么就反了?印钞票还不是你们生活这么丰富多彩,逼得我印的?

    但此时他再做任何辩白都是无用,无数他身边的蒙古人想弄死他,再站在他尸体上攫取权利。

    起义让元朝如此紧张,除了发展迅速外,关键还在于pan乱发生的地点:淮河中游,起义的核心区域很大部分在大别山区,进可攻退可守,这里给了元朝财源地江浙巨大威胁。

    再之后,徐州也被明教教徒芝麻李占领,直接掐死了京杭大运河。

    大元朝每年收的税粮,4/10来自江浙,2/10来自河南,两个地方一乱,大元朝基本就废了。

    伟人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脱脱根本不理会朝堂非议,紧紧抓住了军权,尤其是大都的卫戍部队。

    这一幕似曾相识?历史其实总在重演。

    之后他召集蒙古人在各地的精锐,再次去讨伐红巾军。为了牢牢掌握军权,此次挂帅的是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

    之前被打败的元朝军队借口红巾军人数太多了,有20万,所以才吃了败仗。脱脱为保万无一失,凑了30万人,比红巾军还多10万。红巾军那帮人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元军却是世代为兵的军户,祖先是去多瑙河砍过人的。

    蒙古大军要来真的了。

    这波征伐军先攻破了红巾军的重要据点上蔡(驻马店上蔡县),擒杀了将领韩咬儿(可能是韩山童的同族,但资料缺失)。

    之后两军在位于大别山脚下的驻马店市汝南县对峙。100年前,汝南是金国最后一个都城,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攻破,不知此时蒙古人作何感想。据传,有人把城破后宋军强奸金国皇后的场景画出来,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尝后图》,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搜搜。
    再之前,汝南还出过大才子秦观。

    而21世纪初年,汝南则因为众多农民卖血不幸感染艾滋病而出名。

    扯远了。

    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元军主将也先帖木儿之前是元朝纪委一把手(御史大夫,当时的权利比现在纪委还大,不仅管纪律,啥事看不惯都能上奏),是帮哥哥脱脱党同伐异的重要助手。

    脱脱他们家是蒙古人中的亲汉派,从小进行儒家教育,长成儒雅君子,吟诗作赋好才能。但这个性格性子怎么统领蒙古猛汉打仗?

    我们评价一个将领喜欢用“有勇有谋”,勇气在谋略的前面,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发现机会,谋略才有意义。而也先帖木儿缺少的恰恰就是勇气,在与红巾军交锋小挫后,扎营一个月不前,日日求神问卜。

    也先帖木儿的惶惶不安影响了全军,一个月不动,全军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某夜,元军大营发生炸营。

    炸营又称之为“营啸”,当兵的大多压力很大,提心吊胆过日子,很有可能某天随着睡梦中某个人的一声惊啸,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士兵,全体陷入癫狂,继而自相残杀。

    当军队发生炸营时,将领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弄清情况,约束部下,安抚士兵。但也先帖木儿却骑着马想直接跑路....

    左右苦苦哀求他留步,他却拿着刀边砍边喊,“难道我的就不是命么?”。大军遂一时奔溃。

    营外红巾军的探子都看呆了,急忙顺势掩杀。30万大军,最后只收拢了10000多人。

    这30万是元朝的主力,还有几十年积累的刀枪、甲胄、粮草和物资,一朝丧尽。

    也先帖木儿逃回北京,在哥哥的安排下仍旧干他的纪委。有其他官员投诉他,结果投诉的人全被脱脱发配到山旮旯。从此没有人再敢谈论兵败之事。

    不要怨脱脱打击报复。自古权臣下台,有哪个不被全家死光光的?

    之后形式更进一步恶化,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占领了徐州,部队发展到十万多人,掐死了京杭大运河。
    二、拉朱元璋入伙是因为他会忽悠
    我们的主人公们终于要登场了。

    1348年,朱元璋在游历5年后回到皇觉寺。

    作为全家死绝了才投入门的底层和尚,朱元璋没有根底,日日只能在庙里打扫卫生、做杂务和服侍老和尚。

    偶尔遇到村里有白事的时候也跟老和尚一起出去念念经,至于念得对不对就没人知道了。

    虽然无依无靠,但这几年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平静的时光。他此时并没有什么进取心,如果天下太平下去,朱元璋一生只能是和尚,或者动凡心还俗后当个和他爹一样的雇农。

    1352年,也先帖木儿丧师辱国,30万元朝大军一朝云散,天下皆惊。

    这前后,明教教徒郭子兴起兵,攻占凤阳。

    郭子兴是滁州市定远人,他爹就不是啥正经人,流窜四方算卦为生,娶了豪强家的瞎眼女儿有了他。

    这种家庭培养下,郭子兴喜欢结交四方豪杰,称霸乡里,成为县里数一数二的地主。为了黑白两道通吃,他还加入了明教,谋了个分部负责人职位。

    郭子兴的起兵并不情愿,那年他已经51岁了,古代人平均寿命也就40岁左右,郭子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已经可以给自己准备棺材了。就算号称大器晚成的刘邦,起兵时已经39岁,而且还是因为失职而被迫的。

    郭子兴没有刘邦的手腕,更没有刘邦的志向。他有的只是3个拖后腿的儿子。但刘福通的一纸文书传至,如果不起兵,第二天就有人去官府告发他这个明教小头目。

    当时凤阳早已经被明教渗透的千疮百孔,郭子兴起兵15天后顺利入城,树起大旗。(图片)

    朱元璋同村发小汤和,年长朱元璋两岁,自小父母双亡,没人管束。在亲戚的帮衬下还过的下去,日日射箭骑马,顾盼自雄。说好点的叫洒脱,往难听说就是倡乱轻浮。

    看到天下大乱,汤和好开心,觉得一身功夫有了用武之地,找了10几个平常一起的小弟投奔了郭子兴。因为自小舞枪弄棒,在一群放下锄头的农民中他鹤立鸡群,很快被提成千户。

    汤和不是郭子兴的嫡系,不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汤千户需要提着脑袋顶在前面打硬仗。没点真本事,很快就将被当成炮灰消耗掉。

    汤和之前书都没读过几天,更别提管理经验了,看着手底下上百个农民发了愁。想给自己找个文人帮忙出谋划策管管人,但能考上秀才的人出路大把,谁会跟他一起造反。

    知识分子找不到,汤和想起了老家破庙里的朱元璋。虽然只是和尚,但好歹去过好多地方还能不被饿死,学到一嘴忽悠人的本事,肯定能帮到自己。

    日后,朱元璋会忽悠的本事会派上大用场。
    三、比帅到惊动“中南海”更帅,帅到被人推为皇帝
    但刚刚登上舞台的朱元璋此时黯淡无光,1351年如果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将会是林彪的老乡---黄冈人徐寿辉。

    徐寿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长得帅就当上皇帝的。他本来就是个走村窜巷卖布的,做的是客户是女人的买卖,因为长的帅,生意还不错。结果被已经从事革元朝命工作10年的明教五散人彭和尚彭莹玉碰到了。(彭1338年就拉了5000人造反,老资格明教革命家)

    基督有个理论是世界末日耶稣要再临人间。明教造反时也说“明王”要降人间,彭和尚看看自己周围这帮长得歪瓜裂枣的,说是牛头马面降人间还有人信,怎么也不像“明王”。正好他见到徐寿辉,体貌魁岸,龙眉凤目,“众见其身有光”(时人作品《早木子》)。

    嗯,就他了,明王降生了。
    1351年,随着刘福通在大别山北边打响革命的第一枪,彭和尚拉着徐大帅哥和自己一帮打铁的、种地的、打鱼的徒弟们在大别山区中的黄冈市蕲春县造反。

    蕲春就算到现在都是穷地方,到2020年才退出的国家贫困县。在当时彭和尚的革命工作很好开展,穷人们一呼百应。

    之前造反的刘福通那支红巾军地理位置对元威胁太大,引来全力镇压。徐寿辉这支就没什么人管,发展迅速,很快打下了武汉、九江、衡阳、黄山、上饶等大片区域,有上百万人加入。
    彭和尚带着这帮徒弟在黄冈市浠水县建都。(这个县经过700多年的奋斗,终于在前两年脱贫)。国号“天完”(另一说是“大宋”),意思是比“天”比“大”多一笔,“完”比“元”多个宝盖头,反正就要压制你大元。也不管这名字吉不吉利,很多人把“天完”理解成“天完、天完,天天要完”......

    因为太帅了,徐寿辉被立为皇帝。这一年,还有渔家子弟陈友谅加入,一身鱼腥味的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大元的天下要完了么?

    沧海横流,方显老鳌本色。《元史》称,“忠于许国,有戡乱之才者,脱脱一人而已”。

    此时,才可看出脱脱的本领。

    部分参考文献: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草木子》叶子奇

    《朱元璋传》吴晗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元朝是如何崩溃的》上田信

    《历史深处的重庆弹子石神秘大佛》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文

    《御制皇陵碑》朱元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6-14 23:07:58  更:2022-07-21 22:07:5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