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东京奥运会2021 -> 【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 -> 正文阅读

[东京奥运会2021]【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第1页]

作者:全言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乒坛二十四年(1):奥运乒乓之始
    1988年是乒乓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因为就是从这一年的汉城奥运会开始,乒乓球终于被列入了夏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说来也有趣,作为一项几乎与现代奥运会同时诞生的运动,乒乓球却在奥林匹克的体制外足足游荡了六十余年(以1926年第一届世乒赛算起),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何会这样,后来慢慢地才略有所领悟。
    奥运会传达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而早期的乒乓球运动,似乎不太符合这一主题。
    更高?放高球还是?
    更快?快攻?欧洲人很讨厌的(奥运会毕竟是他们开的店子)。
    更强?算是挨点边了。
    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一下奥运会最早的那几个项目时——以下是1896年第一届现代(这两个字别丢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的比赛项目:
    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
    注意最后一项,网球。
    熟悉乒乓球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后来稍稍发展了一下,随后便成了乒乓球。那么既然乒乓球他妈网球能进奥运,为什么他自己不能?
    个人认为可能是人们认为传承体育精神的项目应该更需要体力而不是技巧,而网球所需要的体力显然多些。至于射击,虽然技巧性也很高,但毕竟是和田径什么的一样是咱们老祖宗就学会了的,丢不得:原始人就靠跑步和射击来养活自己、逃避猛兽。而那时候,人类是不需要乒乓球的。
    竞技体育,竞技固然重要,体育二字也不能丢。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乒乓球确实属于一种“都不需要出什么汗”的运动,由此被传统体育项目所“鄙视”就不难理解了。
    就这样,乒乓球在奥林匹克的殿堂外游荡了很久,而当年所有的乒乓球迷们这一等,就足足等了62年。
    乒坛二十四年(2):乒乓球三大赛事与大满贯
    奥运会之前,乒乓球界有另外两个重要的比赛,分别是世乒赛和世界杯。
    世乒赛(乒乓球世界锦标赛)是最早的乒乓球国际大赛(咳咳,其实第一届世乒赛不叫世乒赛,而叫欧锦赛,那会儿洋人们还没准备将这个运动推广到世界),起于1926年,最开始是1年一届,59年后改为2年一届。我们看早期世乒赛上经常有什么几冠王几冠王的,比如匈牙利的巴纳,就是男单五冠王,而罗马尼亚的罗齐亚努更是女单六连冠(不是六冠王,是连续卫冕五次哦),都是世乒赛一年一届才拿到的,而规则一改,就再未见过有人能拿三个以上冠军,所以关公战秦琼的比较是做不得的。
    其次是世界杯,男子世界杯是1980年开始举办,1年一届。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只是个商业比赛,所以我们看奥运会、世乒赛、亚运会、欧锦赛什么,赢了都是要升国旗奏国歌的,而世界杯就是光秃秃地给你个奖杯,外加丰厚的奖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却不是万能的。在民族和国家荣誉面前,奖金再丰厚也是白搭。再说了,你拿了奥运冠军还会缺这点钱不成?大家都不是傻子呢!
    世界杯自诞生以来就经常“缺勤”,一开始只有男单比赛(1980年第一届),过了16年才有女单,至于双打团体什么的,看心情,有赞助就上,没有就不举办。所以不怎么了解乒乓球的一听“世界杯”三个字就有些莫名的肃然起敬,以为这玩意儿和足球世界杯是一个概念,事实上的话……我想不用我解释了。
    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就是今天大家常说的乒乓球界三大赛事;而大家常听到的所谓“大满贯”,指的就是同时拿过这三大赛单打冠军的选手。
    迄今为止,乒乓球界只有八人实现大满贯,男女各四,按实现大满贯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瓦尔德内尔(瑞典人,唯一一个老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满贯,1992年得手)、邓亚萍(1996年)、刘国梁(1999年)、王楠(2000年)、孔令辉(2000年)、张怡宁(2005年)、张继科(2012年)、李晓霞(2013年)。
    当然咯,大满贯这个荣誉本身就很不公平,比如我们的老前辈荣国团、庄则栋打球的时候奥运会压根就没有乒乓球这个项目,你让他们如何去争一个大满贯呢?至于女子的话,像邓亚萍就差点没拿到世界杯,因为女子世界杯直到她退役前一年才开始设置,不然邓大姐估计真要和老瓦比一下谁第一个在乒乓球界实现大满贯的神话!
    顺便再介绍一个boss,M.梅德扬斯基,匈牙利女运动员,第一、二、三、四、五届世乒赛女单冠军,据说是进攻打法的创始者(当然,别指望我看过她打球的视频,那是20年代的事情)。
    梅德扬斯基已经非常牛了,可惜后面有个罗齐亚努——人家是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届世乒赛女单冠军,比梅德扬斯基多一届。正所谓知道珠穆朗玛峰的一定比知道巧克力峰的多,梅德扬斯基就这样做了罗齐亚努的陪衬了。
    男单历史上也有个比较悲情的人物,叫理查德?伯格曼。他有四个男单冠军,本来有希望超越巴纳的,结果小胡子在39年发动是二战,于是世乒赛停办了八年。当然,你说战死那么多的士兵里会不会有几个乒乓球天才?想当年希腊人发明体育就是为了以不流血的竞争代替流血的,这也是顾拜旦先生在现代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虽说人类的厮杀并未因此而结束,但是愿望毕竟是好的。
    So,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吧!
    乒坛二十四年(3):逼格不能丢
    正所谓逼格来自态度,没有三叩九拜山呼万岁皇帝能感觉自己是皇帝吗?世乒赛和世界杯在这一块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所谓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就是稍微有点水平有点排名的都能去参加,所以每次世乒赛正式选手就不计其数(这里要打七轮),除此外还有几百号水平比较低的选手(俗称专业队里的菜鸟),他们在正式的七轮比赛前要先和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选手在“资格赛”(这仨字不用解释吧)里厮杀一阵,然后才能脱颖而出和正式参赛选手同台较量。
    尽管不出意外的话这群人主要是打酱油的,但是重在参与嘛!你比如说正式选手一般非常怕和高手提前对阵,而资格赛选手一听到自己和老瓦啊王励勤啊马琳啥能分一组的话则高兴得要死,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有机会和这些人打一次比赛,回去就可以吹吹牛——咱好歹跟谁谁谁干过!
    这,就是世乒赛的逼格:一将成名几百骨枯。会当凌绝顶得一览众山小才有意思嘛,不然周围全光秃秃的话,你登上珠峰和登上我老家后面那个小坡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看看世乒赛这七座奖杯吧,多么有仪式感?一百多年下来上面已经刻满了名字,那都是每个时代乒乓球界的最强高手,许多都已经成为了英灵,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苏州马龙所捧起的圣勃莱德杯和1959年荣国团、1926年雅各比所捧起的那个是一个东西,世界杯呢?
    时间还不够,希望以后别被取消就是了。
    马拉多纳:说嘛呢!怎么可能呢!
    全言:疯子乱入,拖出去打屁股!
    (惨叫之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乒坛二十四年(4):乒乓球世界杯,不是足球世界杯  
    乒乓球世界杯的逼格就很不一样了。
    每年世界杯参赛的选手只有十几个,一般是每个洲的洲际冠军,世界排名的前几位(6位吧),然后是上届世乒赛或世界杯冠军(现在是世乒赛,以前是世界杯),再然后是几个外卡的,最后可能加一个主办方东道主国家的选手。
    诚然,这群人除了什么非洲美洲代表和东道主方代表外一般都很强,拿外卡的选手也一般是有几把刷子的,比如04年的外卡就是给的老瓦和朱世赫,他们可都是在乒乓球界有了自己地位的人,所以外卡啥的也不是一般人搞得到的,像楼主我就搞不到。不过即便如此,人少且滥竽充数让世界杯在乒坛的声誉很是一般。
    你世界杯参赛的我世乒赛也参赛了,我世乒赛参赛的你世界杯却不知滚到哪个鬼地方去了,这算怎么回事?美洲非洲的冠军一般就真只有中国省队的水平,但是他们能参加世界杯而郝帅陈玘这种人可能一辈子都参加不了(事实上郝帅确实没有,陈玘也只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比赛你说说有什么分量?
    所以世乒赛在专业运动员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特别是男单冠军,被誉为“王冠上的宝石”,代表乒乓球界最高水平(女的最高水平肯定不如男的,这点没什么好怀疑的)。至于世界杯,虽说也算是世界大赛,但分量的话……
    以下文字来自第49届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决赛时王涛和蔡猛的一段聊天记录,纯凭记忆,记错了别怪我。那场比赛本来是刘国梁和蔡猛一起点评的,第三局后刘国梁说要去“感受场上气氛”,于是王涛便接替了他。当蔡猛问及马琳的大赛成绩时,王涛说:
    “马琳虽然也拿过世界杯,但毕竟在专业领域,世界杯不怎么入流……”
    同样,在47届巴黎世乒赛决赛的时候,点评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不记得是谁了)就说世乒赛男单冠军是“王冠上的宝石”,欧亚选手竞相争夺,互不相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好吧我承认自己是看不到他表情的)。
    乒坛二十四年(5):再聊乒乓球世界杯
    作为业余,我们有些球迷朋友总认为世界杯分量和世乒赛差不多,因为世界杯比赛里运动员的发挥比较正常,打起来很好看——比赛不就是要让大家尽最大的发挥吗?
    这话当然没错,但是我们细数一下人生中的各种重要事情,哪一件不是伴随着压力而生的?你比如高考,那从来都不是各位做过的最难的卷子,但正是因为它带着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光环,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发挥失常。世界上所有的“考核”都希望最客观反映人的各方面水平,但是人是有感情的,一有感情就会感受到压力,一有压力就一定会存在发挥上的失常。只是这个失常是超过常态还是低于常态?是失常了多少?这就要看个人的把握了。
    以前乒乓球圈有句话,说是如果马琳世乒赛发挥能有世界杯的百分之七十估计也不会三次亚军,不然哪来的四届世界杯冠军?这话听着很有道理,但是这世界上有谁能在大赛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所以大家很佩服老瓦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此:这货是如何那样淡定驾驭比赛的?奥运会居然都敢吸短球!
    而我们反过来再想想,像格林卡这种漏洞那么明显的选手居然世界杯也能两次闯入决赛,那么马琳的这个“世界杯先生”的称号到底是赞誉呢还是毁誉?
    次次月考都全校第一,一到高考就落榜复读,这样的成绩有什么意义呢?
    平心而论,乒乓球世界杯在中国被吹得过分了一点,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90年代国乒最低谷的时候只有马文革拿到了世界杯的男单冠军,二是部分马琳粉丝的强力推动,所以搞得世界杯非常重要一样。那么事实上呢?我也下不了什么结论,各位见仁见智吧!
    不过随着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进入了乒乓球迷视眼的时候,世乒赛也显得黯然失色了许多——奥林匹克毕竟是全球体育的盛典,这个光环是世乒赛所无法比拟的:人家让你加入奥运大家庭是看得起你!
    就这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乒乓球界终于进入了三大赛事阶段。
    乒坛二十四年(6):汉城形势
    88年的时候,国际男乒格局是这样的:
    团体项目上,中国与瑞典双雄并立。自83年起到88年,中瑞双方次次在世乒赛男团决赛中相遇,完全没有别的国家插入的缝。这一阶段,中国优势明显,瑞典基本一败再败,成就了我国男团四连冠(36、37、38、39届)的黄金王朝。
    单打上,中国也是一路凯旋高歌,郭跃华36、37两届蝉联冠军,江嘉良38、39两届蝉联冠军,同样没欧洲日本韩国等什么事。
    唯有世界杯,毕竟一年一届,而且地位上又受国乒所冷遇,不大好垄断,所以80年到88年中国人“只”拿了八届比赛里的六届,其余两个分别被匈牙利选手克兰帕尔和瑞典选手阿佩依伦夺走。
    本时期算是乒乓球界弧圈球技术的成型时期,不论是欧洲式的大刀阔斧弧圈打法(代表人物即克兰帕尔和阿佩依伦),还是亚洲中国式的中近台小弧圈打法(代表人物,直拍反胶郭跃华),无疑都为现在乒乓球界的弧圈球技术起了开创作用。
    除此外,中国式近台颗粒胶快攻打法也愈加成熟,从最早的容国团庄则栋那种简陋的打法到后来江嘉良陈龙灿一类,近台快攻也变得越来越快、准、狠了。
    唯一有些倒退的是削球技术,曾经叱咤风云的直拍两面削球打法(张燮林)已经基本灭绝,横拍削球也越打越没了生气。因为自从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后,乒乓球界已经越来越趋向进攻型打法——以前也不能说不是,但早期的欧洲乒乓球技术就经常是边削边攻,你看当年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和西多的比赛就可以看出,西多打球就是一边削一边攻,有点像今天的陈卫星,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到80年代以后,乒坛的高手们大都是完全进攻,要么拉弧圈,要么快打,于是削球就逐渐淡出冠军的舞台了。
    而汉城奥运会举行的1988年,恰好是乒坛历史上的一个微妙时间。
    乒坛二十四年(7):此消彼长
    虽然中国人垄断了世界乒坛一个时代,但我们的危机已经在逐渐到来。征兆不多,却很明显,比如:1986年汉城亚运会,江嘉良败于一个18岁韩国选手之手;1987年新德里世乒赛,江嘉良险胜一个22岁的欧洲运动员才获得冠军。
    作为当年中国男乒无可置疑的领军人物,江嘉良这两次比赛的表现实在不怎么令人满意,而且到1988年的时候,他也将是一个有着二十四岁高龄的“老将”了。
    和欧洲人不同,和现在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不同,过去中国队选手能打到24岁已经是相当大岁数了。这一则因为我们的打法比较精细,需要较快的反应速度,二十四五岁的人体力可能正充沛,精力却必然会开始下降;二则我们那时只有单面打法,基本没横拍,直拍横打还没出世,所以对步法要求比较高,年纪越大步法当然就越慢。
    而最后一个不能说的理由是,我们国家运动员的年龄,有时候不属实。
    到21世纪时候,刘国梁退役时才二十六岁,不过他出生比较晚,生活相对比前辈们要好很多,在打法上也加入了更多的相持模式,所以打得更持久是正常的。那么1988年二十四岁的江嘉良能否顶得住时代和年龄的冲击,拿下第一届乒乓球奥运会的单打金牌?以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两次重大比赛(亚运会、世乒赛在没有奥运会的时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比赛,亚运会甚至比世界杯还要重要,因为牵扯到“奥林匹克”和国家荣誉)的情况来看,恐怕没人能做出这个担保。
    当然,那一届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并不止江嘉良一个,还有陈龙灿、许增才,但很难想象如果江老大玩不好的话他们能担当起重任——中国选手向来不缺技术,缺的是心理,所以历届冠军往往都是最放得开的人,而不是大家公认的基本功最好的那个。比如江嘉良就属于和自己同时代的国乒选手里心理调节能力最优的那个,很难想象他要是顶不住的话陈和许能走多远。
    不过江嘉良虽然老了,外国的高手们却更老。88年前后国外乒乓球界的大人物们基本都处于老骥伏枥状态,克兰帕尔、舒尔贝克(不是舒克贝塔)、本格森、阿佩依伦、格鲁巴等一大批顶级高手们的年纪都一大把了,他们大多是70年代就开始厮杀的名将,88年的时候基本都在三十岁以上,这是真的老了。
    而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时代在发展,既然老的已开始凋零,那么新的有没有成长起来呢?
    乒坛二十四年(8):新秀登场
    那么,当年世界各国乒坛的新星都有谁呢?
    中国方面有两个选手比较显眼:
    一个来自天津,名叫马文革,1968年出生,打法比较“新颖”,横拍两面弧圈打法。这打法放欧洲是一抓一大把,或者说一抓基本全是,但放中国就是抓一个少一个,因为在崇尚快攻的中国,直拍是主流,横板本就不多,反手也主要以生胶长胶为主,主要搞小动作,基本没有对拉。当年中国队最牛逼的横拍选手是滕义,是个横拍正手正胶反手反胶(类似的打法还有李佳薇)。
    其实马文革最早的时候也是反手生胶打法,但是后来改改成了反手反胶。他的变化不仅是自己的,而且也似乎预示着未来中国男乒技术风格的转变。
    还有一哥们,来自八一队,名叫王涛,1966年出生。王涛是个怪人,其一怪在他只有一米六的身高,却打起了横拍。在那个年代的国人眼里,横板和高个儿是联系起来的。王涛这海拔居然打横板?稀奇稀奇真稀奇!
    其二在于王涛打法,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完全不退台,不知道的以为他是个直板快攻。正反反生在当年并不惊讶,但是像王涛这样能把直板快攻打趴下的国手却少之又少,后来刘国梁就经常摇头曰:“涛哥我真打不过!”技术上王涛确实不怕刘国梁,只是心理上……呵呵,呵呵呵……
    其三则在于王涛的肚子。在王涛的身上貌似没有“发福”这个概念,因为别人有些退役了发福发出来都估计没王涛不退役时候的肚子大。理论上这身材怎么也不像职业运动员,但王涛却成了一个幸福的小胖子,球场上健步如飞,活脱脱一乒坛赛场上的功夫熊猫。
    但是88年以前,两人都没有多少展示的机会。
    马文革参加过39届世乒赛,据说还参加过38届,不过太年轻,没出成绩(好像输给了小瓦);至于王涛,因为其“筋骨惊奇”,所以长时间不被上头重视,觉得这身高体型实在太low,不适合打乒乓球(适合举重?),所以他多年来都在八一队打酱油,很久以后才进国家队,所以他年龄虽然大于马文革,但出道却远远晚于这位弟弟。
    但总的来说,他们俩都和汉城奥运没啥关系。
    乒乓球果然还是过气了呀,完全没人来╮(╯_╰)╭
    乒坛二十四年(9):瓦尔德内尔登场
    欧洲,一个1965年出生的小伙子出现在了乒乓球迷们面前,他的名字,叫瓦尔德内尔。
    瓦尔德内尔是谁?或许现在的很多小球迷们已经不知道此人的来历,那么我就在这里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下是我原创的“老瓦小档案”——
    原名:Jan Ove Waldner
    中文翻译:扬?奥韦?瓦尔德内尔
    实际音译:羊噢沃尔娃儿得内(亮瞎你狗眼)
    成绩:
    1989年世锦赛男单冠军、男团冠军
    1990年世界杯男单冠军
    1991年世锦赛男团冠军
    1992年奥运会男单冠军
    1993年世锦赛男团冠军
    1997年世锦赛男单冠军
    2000年世锦赛男团冠军
    地位:横板直握之发明者;大满贯由他而始,因为他就是乒乓球界的第一个大满贯选手,第二个大满贯时隔5年才由女子选手邓亚萍所获得,男子则等了7年,由刘国梁所成就。
    除此外,在王皓之前,瓦尔德内尔保持了打进乒乓球三大赛事决赛的最多纪录,分别是92、00年奥运会,87、89、91、97年世锦赛,83、90、96年世界杯。王皓直到十一年后的11年世界杯才闯入人生的第十次三大赛决赛,打破老瓦记录,之后又连续“斩获”12年奥运会和13年世锦赛亚军,成为进入三大赛事决赛最多的选手(12次,估计要后无来者了)。
    而张继科之前,瓦尔德内尔是男子大满贯选手中获得男单冠军最多的人,从成就大满贯开始,刘国梁、孔令辉都未能在三大赛事单打再得一冠,马琳虽然单打也有5个冠军,却未能实现大满贯,而直到1997年的16年以后,张继科才终于在14年世界杯上大破老瓦的记录,获得五个世界单打冠军。
    不过论职业寿命,恐怕无人能战胜老瓦。他不仅仅是常,而且青。第一次杀入世界大赛单打决赛时的他年仅18岁,最后一次已经是35岁高龄,而04年雅典奥运更是连续击败马琳、波尔两大欧亚高手而挺进前四,当时他已经是39岁高龄,此记录在四年后被队友佩尔森以42岁打破(不过老佩的含金量远不如他,属于抽签抽得不错外加自己努力的结果)。
    无数乒乓球世界冠军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老瓦的崇拜,盖亭、金泽洙、张怡宁、郭跃、李晓霞都拿他做偶像,塞弗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他而蜕变,年纪轻轻的波尔更是因为瓦尔德内尔的原因而放弃足球加入乒乓球阵营,即便桀骜如马琳、张继科,虽然表示自己没有偶像,但当被问及最欣赏的运动员是谁时都将老瓦列入了唯一名单。
    偶像的偶像,冠军中的冠军,用这句话来评价老瓦实在再贴近不过了。
    上传几张我自制的图片(不过是09年制作的),完整版全套大家去我博客浏览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e4f490102wayz.html


    
    
    
    乒坛二十四年(10):老瓦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偶像,比如父亲、师长、圣斗士、六条杠等,瓦尔德内尔也不例外。老瓦从小就有过许多偶像,生活方面我不清楚,乒乓球这一块却有三个。
    第一个是他哥哥,那是他乒乓球界的领路人,不过遗憾的是,大瓦尔德内尔在虐自己弟弟很多次后就再也没有出息了,之后一直在瑞典打低水平比赛,倒是小瓦尔德内尔的成名给了他一份兼职——瑞典国家队助教。不过大瓦的扶助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亲弟弟(这算裙带关系领国家事业单位编制么?哈哈)。
    此外传闻瓦尔德内尔最崇拜的乒乓球运动员有俩:一个是郭跃华,一个是克兰帕尔。郭跃华大家都认识,克兰帕尔这个人我们后面会提到,绝不是什么善茬。
    或许老瓦从小时候开始就立志要成为耸立欧亚的大人物:郭跃华是中国打法的代表,克兰帕尔是欧洲打法的代表。历史证明,他做到了,而且超越了所有人,成为了乒乓球界的一个神话,不过那是很多年后,本帖邻近结尾的时候的事情。而在此之前,老瓦和别的欧洲选手没什么两样,在欧洲成长,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
    瓦尔德内尔的打法与别的黄头发伙伴非常不同,欧洲人一直都是以力量大中远台相持强而著称,速度上却很下风,小球技术(发接发台内搓摆等)更是垃圾到爆。但是瓦尔德内尔从出道开始便以其牛逼的小球技术闻名世界,尤其发球更是神出鬼没,有时连这一块的绝顶高手——中国人都感觉自愧不如。反观其中远台,只能说比中国人好,比其他欧洲同胞的话……还是差了蛮多的。
    不过前三板好的话何须中远台技术呢?能三板内解决战斗我为什么要退台呢?
    这就是乒乓球的魅力,也是正在逐渐被国际乒联给消灭的魅力:四两拨千斤。不过也不要认为全言我对国际乒联的改革是一刀切的,只是这里暂且放下不表,后面自有讨论之处。
    而相比于其成绩,瓦尔德内尔对世界乒坛的更重大贡献在于技术上和精神上。先说技术,指的就是传说中的“横板直握”。
    乒坛二十四年(11):横板直握
    神马是横板直握呢?一般爱好者估计都懂,但总有不懂的入门朋友,那么就请高手们耐着心思听我讲一讲。
    从外观上看,横拍握拍的时候就是一个“八”字手型,类似操刀,所以上年纪的中国球友喜欢称横板打法为“大刀”打法。相反,直板握拍的方式和夹筷子很像,于是直板打法有时也被称作“筷子”打法。
    筷子比刀叉要灵敏,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摆在大家餐桌上的是牛排而不是面条,那刀叉明显就更有作用。在乒乓球里也一样,横板打法搞对拉对攻是强项,力量更大,但是论发接发的精密的小球技术,直板就明显更胜一筹了。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乒坛的格局就是横主远(台)、直主近(台),互不干涉。
    唯一的例外是日直单桧打法,它们因为特殊器材的原因而造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风格——单桧是一种非常喷的木材,虽然是直握球板,但在台内却难控制住球(底板太弹了),相反退台后的力量却不逊色于横握。不过也因为其反手有天然漏洞,所以日直选手尽量选择在中台结束战斗(比如金泽洙、柳承敏等人就各种退后一步左右正手爆冲,这种爆冲与马琳那种中直反胶类似,但是动作幅度更大,但也正因为动作幅度太大,所以他们一般要退后更多以为正手腾出发力的空间),实在不行退台也可以,正手全台对拉也无所谓。
    一般到了对拉阶段就很难出现反手漏洞了,因为变线太难(能有一成以上变线概率的都是天才中的天才),光是正手对正手的话单桧的器材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瓦尔德内尔创造性地发明了横拍直握,让直板、横板和日直之间的三角平衡给彻底打破了。
    所谓横板直握,就是发球的时候只用食指和大拇指夹拍,其余手指头放开而不是握住拍柄,这种办法使得发球的时候能更灵活的运用手腕,从而可以制造出更多、更诡异的旋转出来。
    可以肯定老瓦不是第一个使用横板直握的人,正如王皓不是第一个使用直拍横打的人,但是那又如何?人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本就是不一样的,没有老瓦、王皓等人的推动,或许今天的人们还在嘲笑横板直握和直拍横打是歪门邪道、是违法犯罪呢!许多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奇技淫巧的那些东西,最后不都成为了洋人撬开国门的武器吗?
    全言曰:直板的彻底衰败,正是由老瓦的这项发明所开启的。
    为什么?犹豫了,是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呢,还是放到后面?感觉现在讨论影响文章连贯性耶……
    横板直握,请看瓦尔德内尔发球时的握拍:

    
    乒坛二十四年(12):浅谈直板的衰落
    众所周知,直板(本节以及本文所说的“直板”,未经特殊说明,均指中直)曾经是世界乒坛叱咤风云的一种打法,其快、准、狠无不令横板选手闻风丧胆。尤其在中国,因为握拍方式与筷子接近,直板几乎是上一代人的标准打法——现在看80年前出生的乒乓球爱好者,打横板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按宋丹丹的说法就是:那不是一般的罕见,那是相当罕见。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直板打法发展是一日不如一日,相反横板打法却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导致这一变化的祸首,也即对横拍打法日得最根本的那个人就是老瓦了。
    请大家想想,出现一个打法比另一个打法好或者坏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它有自己的特色。横板打法力量大底劲足,直板打法精巧快速,你有我没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所以不管你怎么发展,总之我的特色你无法超越和抄袭,那么只要打到我套路上了你就只有完蛋的份。
    但是如果双方都找到了对方打法的特色和窍门呢?那平衡就要被打破了。而遗憾的是,横板找到了直板的窍门,而直板却没能发掘横板的精妙。
    我们看老瓦及其以后的横板选手,其前三板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而相持球仍然不落下风,你有的特长我也有,我有的你却做不到,这不就是所谓的“立于不败之地”?
    反观直板的中远台探索之路:
    首先是单面正胶变成了单面反胶(郗恩庭、江嘉良),但是这次改革成了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郗恩庭三十一届险胜(你无法想象有多险的那种险),郭跃华更是两次世乒赛决赛输日本人,两次又云里雾里地被蔡振华让球才夺冠。这两位前辈的尝试不但没有推广中直单反打法,反而让后面的谢塞克、江嘉良、陈龙灿、刘国梁等人更坚定地打单面正胶了。
    然后单面发展成了两面、但仍以正手为主(刘国梁、马琳),然后两面发展成了王皓那种反手碉堡和许昕那种正手逆天(注:仅仅是说对拉,许昕的正手小球就……当我没说)的选手,但是这两种打法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不是王皓、许昕这种体质根本培训不出,尤其王皓那种打法,没有国家队的手把手锻造,一般人能练成?
    而且国乒在王皓身上投入的成本太高了,最好的陪练(张继科)、最好的比赛机会(唯一一个三次参加奥运会的男选手、退役前所有大赛基本一个不拉),但即便如此,王皓的成绩……唉,啥也不说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培养直板太难了,就算培养了,其反手和相持的漏洞也很难弥补。反观横板,随着老瓦横板直握的出现,前三板技术里最重要的一环——发球被横板给攻破了,剩下的就都不是事儿了。
    有人将直板的衰落单方面归于国际乒联改革,这个我曾撰文反驳过,详情见我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e4f490102w8fg.html)。但我们不要忘了,中直衰落始于90年代,那时候有什么改革?当江嘉良、陈龙灿他们团体赛被瑞典人剃光头的时候,改大球了?改无机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横板直握开创了横板发展的新纪元,打法上确立了优势地位,那直板怎么追都难追上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势所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瓦就是第一个拾起为直板打法掘墓铲子的那个人了。
    乒坛二十四年(13):小瓦坎坷路
    如前所说,如果没有横拍直握,那直拍打法可能到现在还不至于这么没落,因为直拍发球天生就强于横拍。而现在横拍也能发好球了,对拉又比直拍强,则直板的发展就渐行渐颓了。正因为如此,后人为纪念瓦尔德内尔,有时便直接称横拍直握的发球为“瓦式发球”——能以名字命名打法的,乒乓球界貌似只有老瓦这么一人,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除了发球,瓦尔德内尔在速度方面也超过了一般弧圈球打法,同时代仅慢于近台快攻选手:一切似乎都在向世人预示着一个超级boss即将诞生。
    不过宝剑锋从磨砺出,铁杵不磨哪成针?没有人是无敌出世的,老瓦,哦不,小瓦也不例外。尽管瓦尔德内尔81年便在世乒赛团体赛上与蔡振华撕逼,83年便闯入了世界杯男单的决赛(那年他才18岁),但随后的世乒赛他却状态一般。好不容易87年挑翻了一群高手低手杀入了决赛,最后在决赛饮恨输给江嘉良。
    那届比赛瓦尔德内尔正发着烧,但状态却出奇的好(烧坏神经了?)。大比分虽然1:2落后,但第四局却取得了20:16的领先。
    然而他还是被江嘉良翻盘,最后1:3输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世乒赛决赛、第二次世界大赛单打决赛。
    接受采访时他懊悔地说:“我很遗憾,这或许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决赛,因为本格森(还是约翰森来着,可能记错了)等都只进过一次决赛……”
    Ps:由此可见世界杯在世乒赛面前的分量有多么的低。
    哦,亲爱的小瓦,你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在世界大赛的战场上,你将总计进入9次决赛,外加4次半决赛,本文中只有一个人能打破你的记录。
    噢,sorry,你现在还不知道后来的事情,那你接着休息去吧!
    乒坛二十四年(14):佩尔森与林德
    说瓦必说佩,说佩必言瓦,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佩尔森,1966年出生(比老瓦小一岁),瑞典人,89年世乒赛男单亚军,91年世乒赛男单冠军、世界杯男单冠军,00年、08年奥运会男单四强——这成绩别说放歪果仁里,就是丢中国国家队也是非常傲人的。
    但是如今大家对佩尔森更多的印象却是——乒坛“活化石”。
    作为一个1966年出生的运动员,佩尔森参加了包括伦敦奥运会在内的迄今为止乒乓球界的六届奥运会(时年46岁),这似乎是唯一一人。此外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佩尔森更是以42岁高龄挺进前四并与王皓打得难解难分(1:4输的,能从世界第一的王皓手上拿下一局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他另外有三局的小比分都是9:11),什么叫“老骥伏枥”?这就叫“志在千里”!
    相比于老瓦,佩尔森的打法比较保守,仍然是欧洲实力型,正反手均衡,力量很大,特别是反手很牛逼。不过88年前他也没什么上场机会,瓦哥哥虽然只比他大一岁,但83年就上了男团决赛阵容,而佩弟弟混了很多年才混进国家队主力。他俩这情况有点像49年前的干部退休叫“离休”,49年后的就叫退休一样——资历和辈分是到处都存在的,古今中外皆有,不必惊奇。
    此外瑞典队还有一叫林德的哥们,左手横握球拍两面弧圈,也还不错,算是世界一流选手。然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林德前有本格森阿佩依伦,后有瓦尔德内尔佩尔森,这可都是世界冠军级别的人物,所以小林子地位之尴尬,可见一斑。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后来在汉城奥运会上唯一为瑞典队挣得一块奖牌的,居然还就是林德一人,这个我们后面即将会说到的。
    乒坛二十四年(15):瓦尔德内尔真的是中国徒弟么?
    之前我就就施拉格和张怡宁的两则流言发表过一篇文章,名曰《从施拉格的老婆到张大魔王的你行你上》,详情见: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3359-1.shtml,显然这种文章在中国非常流行,大家就是喜欢各种爱国,哪怕是假的也无所谓。本节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个话题,那就是:
    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真的是中国的徒弟吗?
    故事的开头也是源自一个类似网文的记载,即瓦尔德内尔和林德在年轻时候来中国学习过先进技术,恰好旁边有一个排球运动员说想和他们切磋一下,结果两人被这位排球选手打得找不到北,痛定思痛下,瓦尔德内尔潜心学习并研究中国的打法,“师(中)华长技以制华”,终于取得了后来的辉煌。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①瓦尔德内尔虽然牛逼,但是当年连我们的排球运动员都打不过;
    ②瓦尔德内尔的成绩与中国的无心插柳栽培有很大的关系。
    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这个故事简直就是扯淡至极的,因为一个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就是再无能,也不可能被另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所打败。不过呢,倒退几十年,这个故事倒也未必不会发生,因为80年代以前确实有国乒选手改行打网球的(好像是个女前辈,忘了叫啥了,记得的朋友麻烦知会我一声),你非说要是有改行打排球的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打败小瓦?有点太玄乎了。
    真相则是,瓦尔德内尔和林德在1980年访问了中国,在中国国家队训练了七个星期(五十天左右)。根据林德的回忆,当时有个看门的大叔说要和他们俩切磋,结果他和小瓦都一败涂地——这倒是真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
    ①当时的小瓦只有十五岁,林德大一点(不记得他几几年的了),都是娃娃兵;
    ②国家队“看门的”究竟是谁,真的说不清,谁知道是不是国乒的疑兵呢(以我的观察,这个真很有可能,80年那啥才结束四年呢,一个看门的这么无组织无纪律地跟外国人切磋?很反常),至少,也完全可能是退役或者半退役的选手;
    ③当时中国队打法各异,颗粒胶盛行,小瓦和小林乳臭未干,来中国也就训练了两个月不到,在不适应对手的情况下输球也不是很稀奇。
    不过撇开这些不说,我们可以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讨论,那就是:瓦尔德内尔他们的打法究竟师从何门?
    乒坛二十四年(16):瓦尔德内尔他们的打法究竟师从何门?
    从广义上讲,瓦尔德内尔肯定有受中国打法影响,但是这是一句废话,因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广义上讲所有乒乓球选手都是在各自影响着的,你要以这个作为“瓦尔德内尔是中国徒弟”的理由的话我也可以说我和比尔盖茨是亲戚——我们都是猿人变的嘛!
    而翻遍史册的话我们会清楚地发现,真正引导老瓦乃至80年代前后瑞典乒坛的绝不是中国人,而是……答案待会儿揭晓
    首先想都想得到,当年中国的招牌打法是直板正胶快攻和长胶削球(梁戈亮撑起半边天),这两样都跟瑞典人的主流打法——横板双反八竿子打不到边,这要是也能构成师承关系的话那我就真醉了。你好比王皓站出来说我的打法是学的王涛、许昕站出来说我的打法是学的刘国梁一样,你觉得滑稽吗?如果这里觉得滑稽的话,那你说“老瓦是学的当年的中国人”的观点滑稽吗?
    其次只要稍微用心搜索一些资料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对七、八十年代瑞典乒坛影响最大的球队绝不是中国队,而是日本队。
    一方面,日本人是弧圈打法的鼻祖,欧洲人又与弧圈打法天然兼容,两者相互融合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日本是西方国家,与瑞典进行交往远比中国要轻松、方便;最后,日本人比中国人要更早确立霸主地位,老瓦他们可能没有直接接触日本人的无敌,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教老瓦他们的人却是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些瑞典教练们对日本的好感就不是一丁点了。
    事实上日本人确实在那个年代执教过瑞典人,本格森就受到过日本前世界冠军们的直接教育,而我们看佩尔森那奇葩的握拍法就是直接师承自本格森——大家可以注意他食指的位置,几乎没有挨到胶皮。这种握拍法来自瑞典第一位世乒赛冠军本格森,因而被称作本格森握拍法。
    至于老瓦正手攻球时的握拍更是直接使用了60年代日本著名选手长谷川信彦所发明的“一指插握法”,即一个手指头直挺挺插入拍内,为的是让食指给予球拍更多的力道支撑——如此明显的模仿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有些事情我真不想说了,算了,我们继续主线。
    上传两张图片,大家详细观察一下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在握拍时食指所放的位置,很明显,瓦尔德内尔反手握拍时并无“异常”,但正手握拍时食指非常深入拍内;而佩尔森更是全程放到胶皮以外的拍肩位置。前者的那种握拍就是长谷川握拍法,而后者的就是本格森握拍法。

    
    
    乒坛二十四年(17):韩国新秀
    韩国队,前面讲过的那个在86年汉城赢江嘉良的那个小子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而他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世界乒坛的荣耀柱上,那就是——刘南奎。
    刘南奎,1968年出生,左手日直单面反胶打法。日直我们前面说了,是一种极度崇尚暴力的打法,一方面源自其器材的特殊性(单层桧木,吃球深,弹性大),一方面也因为直握的缘故,所以不得不加强进攻的比例以防止被锁死反手。相比于中直打法,日直相对更加的极端,进攻、进攻再进攻,这就是他们的特色。
    只是,刘南奎却是个另类。
    刘南奎这家伙的球风,怎么说呢,那是贼精贼精的。因为单桧的喷涌性所以日直几乎没有近台摆短,而没有摆短就意味着只能打搏杀或者实力球,但刘南奎的表示这有何妨?于是他在近台就非常积极地采用这么一个战术,那就是作死地劈两个大角度的长球(他本是左手,角度球有天然优势),以此来打乱对手节奏,然后乱中取胜。
    其形式虽然与中直精妙的台内控短制造机会进攻迥异,但本质却又是一样的。
    不过刘南奎的基本功也不可小觑,尤其步法,那是相当的快,人称“飞毛腿”,手感又相当好,放十几几十板高球一点都不费力。此外更是斗志顽强,不到最后一刻几乎不会放弃。
    所有种种,都注定了他绝不会平凡。
    不过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他竟会那么的不平凡。
    除了刘南奎,当年韩国队还有个新秀,他的名字叫金泽洙,70年出生,88年的时候不知道在干嘛,打法和刘南奎一样,日直单面拉打法,不过是右撇子。除了脑子不如刘南奎精怪之外,刘南奎有的他也有,不过遗憾的是,乒乓球是所有体力运动里最需要脑力的运动。于是乎金泽洙的发展就比刘南奎要悲催很多,也少了太多的光环,这些我们后面再说。
    刘、金以外,韩国队还有位很不为今天球迷们所熟悉的大神,不过他的资历比较老,不算新人,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至于欧洲方面,他们的更新速度是很慢的,暂时还没什么人涌现出来,这里也不啰嗦了。
    扑克牌继续~

    
    
    乒坛二十四年(18):许增才出局
    终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汉城奥运会开打了。
    四分之一决赛前的一系列比赛不足为道,因为楼主我也搞不太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队的许增才在前二局2:0领先、第三局据说是16:2领先的情况下被韩国运动员金琦泽给翻盘了!这场球我没看过,但是光听这描述我就惊得出一身冷汗。这得要多么痛的领悟才能打成如此的局面啊!
    许增才先生是中国弧圈打法的领路人,虽然这个“领路”领得有些尴尬——当年国家队为了钻研欧洲弧圈技术,所以专门找许增才要他模仿欧洲名将,简而言之就是牺牲自己而成为全队的陪练。于是乎许老成了中国乒乓球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几乎一人撑起了反胶弧圈打法的大旗。
    88年汉城奥运会本来没他什么事的,当时国家队内定的第三号男单是横板正正反反打法的滕义。但是当年的奥运选拔赛,滕义小组没出现,许增才却抓住了机会而冒了头,于是便成为了奥运男单的第三人。
    不过赢许增才的这位哥们也不是吃素的,金琦泽,右手直板生胶打法(和玄静和一样),快攻水平十分了得,正好克制弧圈技术。不过许增才毕竟是那样悬殊的比分领先最后也完蛋了,这个真不好说是对手多么强大,原因还得从自己身上找。
    竞争是残酷的,总有人说奥运会的分量不够,因为大家太紧张,发挥不好,但是人生中哪一样重要的东西不让人紧张呢?要想会当凌绝顶,就必须克服恐高症,不然就是给你一块山顶让你站着你也会腿软跪下去。今天很多人说张继科李晓霞状态不好不该参加里约奥运会,但是换别人hold住吗?
    椅子,是个人都会坐,但是我们现在把这个椅子摆在摩天大楼的楼顶旁,然后让人两只脚伸到楼外地那么坐着,你说紧不紧张?这时候再让这个人做一个徒手挥臂的动作,你说还能不能有平时那么从容?
    就是坐过一次的人也不敢说自己第二次能完全淡定,何况从没坐过的呢?
    金琦泽上线,这货知名度太低了,我当年只能截图~

    
    乒坛二十四年(19):前八出炉
    因为实力对比情况比较明了,所以汉城奥运会入围前八的人大家都猜得八九不离十。然而,球迷朋友们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料到结尾。前八的人确实是那几个,但是最后的名次却……
    冷与黑,这就是对历史上第一届乒乓球奥运会的最好总结。
    本届奥运会前八进来的都是老中青各路的高手,其中老的如克兰帕尔(36岁),中的如江嘉良(24岁)、陈龙灿(23岁,他和江嘉良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快攻打法寿命都不长,这个年纪可以说已经过巅峰了)、林德、金琦泽(这两位我并不知道年纪,forgive me),,新的则包括瓦尔德内尔(23岁,虽然和陈龙灿同岁,但对欧洲选手而言是绝对的年轻人)、佩尔森(22岁)和刘南奎(20岁)。
    总而言之,前面的七位里面除了金琦泽外进前八都算正常,这个金琦泽以前的战绩我不清楚,但根据老球迷回忆,也是一把好刀,多次赢老瓦和一些别的欧洲弧圈打法选手,不过他要是真特别牛的话应该也不至于知名度这么低吧?
    所以撇开老妖怪克兰帕尔、隐藏大神金琦泽以及愣头青刘南奎等人,大家普遍看好老瓦江嘉良等人夺冠,包括佩尔森,当时虽然只有22岁,却也是欧洲炙手可热的人物,因为他在两年前以20岁芳龄便勇夺了欧锦赛的男单冠军,此记录至今没被打破。
    当年的欧锦赛可不是现在的这么衰,至少含金量不会比中国全运会低多少,老瓦在佩尔森十年后的96年拿下欧锦赛竟然说了一句“觉得自己人生完美了”,可见欧锦赛当年的分量有多么重。
    然后之后的四分之一决赛就彻底坑爹了。
    乒坛二十四年(20):四强与半决赛
    四分之一,完全出乎了大家的意料。
    上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江嘉良输给林德,上上届世界杯男单冠军陈龙灿输给老狐狸克兰帕尔。瓦尔德内尔输给韩国快攻老将金琦泽,佩尔森输给了年仅二十岁的小弟弟刘南奎。
    这次第,怎一个淡腾了得?
    林德在瑞典队里面是最弱小的一个主力,成绩不多,脾气不好,退役得又早,和前辈晚辈们比都不算什么,但是却赢了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江嘉良,也是醉了。
    金琦泽本人就算是个无名氏,今天能记住他名字的人恐怕比认识蒋介石第一任老婆的人还少,但偏偏老瓦出道以来就一直怕快攻打法,之前也输过金琦泽几次,算是逮了个正着。
    刘南奎的话虽然不错,但佩尔森的打法本应该是专克日直的。然而很遗憾,这个情况并没有发生。
    陈龙灿和克兰帕尔的话,老克虽然是超级高手,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此时的他已经是36岁高龄,结果居然还赢了23岁的小陈?要知道波尔今年还没36岁呢!
    接下来的半决赛,我们再次见证了韩国人主场作战的恐怖:刘南奎赢了林德,金琦泽又赢了克兰帕尔,两韩国选手一路凯歌杀入了决赛!
    金琦泽表示我好歹是进过奥运男单决赛的人,存在感怎么像被狗吃了一样?
    故事发展到这儿已经算是跌碎了无数人的狗眼,后面的决赛结局似乎都不重要了。
    汉城奥运会的比赛视频比较少,下面是除决赛以外的男单比赛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0Mzk1ODExNg==.html
    乒坛二十四年(21):决赛
    决赛,刘南奎VS金琦泽。
    从球风上看,刘南奎精而金琦泽狠,原本小刘还有个左手优势的,但是毕竟是一个队的,这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刘南奎有一点优势却是同队所不能掩盖的,那就是他年轻啊!金琦泽一个快攻选手二十六岁本应要考虑退役的(貌似也确实是打完就退了),体力精力各方面都已巅峰不再了——尤其精力这一块。
    很多人认为老了就是体能跟不上了,这是扯淡。乒乓球是一项非常注重反应能力的运动,因为其速度实在太快,差零点几秒都要死人的节奏。你看35岁的王励勤在体能上比别人差么?真到了正手对拉的份上照样完爆国乒所有人,但是衔接球的反应速度就差了太多,正反手转化也经常对不上点,这就是反应跟不上、精力跟不上的缘故。
    作为直板快攻选手,其对于精力的要求当然更高。不过金琦泽既然来了就不打算悄无声息地离去,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上待何时?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金琦泽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实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拿下了奥运男单决赛第一局的……奥运单打亚军。
    先声夺人下,金琦泽以21:17拿下了首局,然而刘南奎不愧是小狐狸,第二局竟然以21:19的微弱优势赢了师兄——这一局非常重要,因为要是打成了2:0的话,以奥运会的紧张氛围,翻盘基本无任何可能。而刘南奎拿下了第二局,也意味着两人至少要打四局以上,这对于老将的体力来说也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果然,第三局金琦泽11:21就输了。
    第四局刘南奎一路小比分占优,但是金琦泽完全没有放弃,在19平之后竟然拿到了一个局点!
    乒坛二十四年(22):第一个奥运男单冠军
    刘南奎不愧是少年老成,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他竟然不紧不慢,在金琦泽用颗粒拉出一个不转的高调弧圈后退后半步直接反拉斜线大角度!
    我们都知道,人越紧张就越容易着急,越着急就越容易下手快。下手快真的不难,脑袋一懵就乱打,很正常。但是这时候如果还能如此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来球的旋转而做出冷静地判断,那就非常不容易了。
    光是这一个球几乎就可以让人断定这场比赛将由刘南奎拿下了。
    20平之后两人又打出了21平,接着刘南奎拿到了22:21的赛点,然后就是金琦泽发球了。
    这时刘南奎耍了个心机,当金琦泽已经做好了所有发球准备时,刘南奎突然举起了左手,像是要暂停,可偏偏又没有暂停,只见他一个人走到了擦汗的地方,又偏偏没有擦汗,然后便重返了赛场。
    这可能是紧张,但我却总觉得是一种小聪明,一种故意的干扰。待会儿我会把这场比赛的视频贴上,大家看就知道了,如果现实里你的对手这样做的话我估计各位心中一定是成千上万的草泥马飘过,心情一定受影响。
    果然,金琦泽很糊涂地就输了最后一分,就这样,刘南奎成为了乒乓球历史上的第一个奥运会男单冠军。
    机遇?能力?权术?
    或许成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词汇,所以想要获得它的话也需要付出很多复杂的东西,这就是我对刘南奎这个奥运冠军的评价。
    【视频】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单决赛):刘南奎VS金琦泽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MjA4MzM2NA==.html?f=26780960
    还有个汉城奥运男双的合辑,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0MzkzOTA4NA==.html?f=26780960
    乒坛二十四年(23):克兰帕尔
    汉城奥运会是20世纪末国际乒坛格局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首先就成绩上来讲,它打破了中国队自1981年以来连续八年垄断男单世乒赛冠军的节奏,而且还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这无疑大大打击了国人的自信心。尤其三位选手居然一个都没进四强,这也太……
    迄今为止中国乒乓球队在奥运会上最差的成绩,首战成绝战的既视感,囧。
    其次,88年之前还有很多老将是憋着一口气要撑到奥运会,现在打完了,大家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节奏。再到89年世乒赛,基本上所有老将都开始打酱油了。无论是中国的江嘉良陈龙灿还是欧洲的克兰帕尔阿佩依伦,他们在89年后基本上就都沦为了看客。
    而这里,我们且来说说克兰帕尔这个老妖精。
    克兰帕尔来自曾经垄断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匈牙利队。此翁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类型,但打球却有神一般的天赋。然而,悲剧的是他成长于修正主义的匈牙利人民民主共和国,匈修当局不满克兰帕尔的生活习惯,于是在他壮年时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禁赛!
    这里有人就要问了,是什么“恶习”导致了当局对他如此不满?经过多方查找,我还真找到了一些罪证,其中包括:
    1、有事没事就要请假跟女朋友出去玩(不告诉你玩啥);
    2、一被管教就屡屡酗酒;
    3、往教练车子上涂鸦;
    4、在高速公路上开了几十公里的倒档车。
    对此楼主不得不插一句话:对于这种逆天的人物,也确实该管教管教,但是禁赛六年,似乎又太过了,毕竟别的运动领域还出现过更出格的事情,而克兰帕尔似乎也并没有做什么人身攻击之类的事情。从现在留下的文字看,似乎都觉得他有些冤,所以我推断政治的原因还是有的,不然不会这么严厉。
    难以想象,如果那些年克兰帕尔能参加国际赛事的话,说不定能让瓦尔德内尔后来的神话提前上演也不一定,因为他的职业生涯超长,从7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前面还有一段时间的禁赛。此等悲剧不得不提醒我们:体育,是不应该被强权所亵渎的。
    乒坛二十四年(24):穿越的老克
    普遍观点认为:克兰帕尔是70年代就打90年代的球。这个评价是相当之高的,有点像现在的穿越小说主人公。但现在我们看老克40年前的球,确实已经开始最原始的两面弧圈打法尝试,除了动作还有些怪异外基本上已具备现代意义的弧圈球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两面弧圈打法,并不仅仅是说你能两面拉弧圈——自从有弧圈球开始大家就都会两面拉弧圈了,但是当年的弧圈球都有一个共同毛病:慢。你拉球一慢,那快攻的速度优势就非常明显,所以弧圈打法选手对付快攻吃亏就很正常了。等到马琳王励勤他们拉出的球比快攻的球还要快(冲)时,刘国梁还有活的余地吗?
    克兰帕尔时候的运动员还不知道什么样的两面弧圈打法才是科学的打法,所以他们要么是和本格森一样近台快拉反手弹击,突出速度要素,以快对快;要么就是和阿佩依伦打球,两面退台拉高调,以旋转致胜。可是以快制快,你反胶再快也难快过正胶生胶;退台拉重旋转的话——你有机会退台吗?
    此时的乒坛名将们不但没有发展到王皓、张继科那样的近中远全台两面前冲弧圈,而且连最简单的,瓦尔德内尔、王励勤那样的正手包全台打法也没探索到(路毕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觉得关键的一环在于对半出台球的处理,处理好半出台球是保证自己不被快攻打退台、同时进一步向台内球技术发展的核心。
    七八十年代弧圈选手处理半出台球最先进的办法也就是拉一板小高调,主要靠小臂甚至是手腕,这种球杀伤力明显不够。克兰帕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拉半出台球的时候能更多的使用手臂的力量,所以拉出的球更冲,更能将比赛拉到上旋球的相持过程中,而这,也代表了未来乒乓球打法的方向。
    之后就是小臂的使用度越来越高,接着到盖亭、塞弗的时候抢半出台可以用上整个腰的力量,不过仅限于正手;再到王皓、张继科的时候连反手也可以使用腰部力量了。如此的结果就是他们能在比赛中更快进行上旋对抗、第一板上手的上旋质量也越来越高。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克兰帕尔等人对反胶打法、横板打法也算是功在千秋了。遗憾的是,克兰帕尔的天才在当年并没有引导出历史的变革,毕竟他自己也没能完全娴熟掌握这项技术,再加上被禁赛了那么多年,所以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位悲情的英雄。
    到88年汉城奥运的时候,止步四强也最终成为了老克的谢幕表演。
    这是克兰帕尔:

    
    这也是克兰帕尔(汗(⊙﹏⊙)b)

    
    乒坛二十四年(25):格鲁巴之殇
    真正要让老家伙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克兰帕尔确实打不动了,但另一位老将的执着同样令人钦佩,他就是波兰老将格鲁巴。
    格鲁巴,生于1958年,88年的时候已经30岁了。虽然比老克年轻很多,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高手,30岁基本都是一定过了巅峰期的。格鲁巴的打法属于典型的东欧式,两面弧圈,反手很强(东欧人的超级技术),力量很大,正手和小球比较渣渣的那种。
    尽管格鲁巴也是个大酒鬼,但毕竟没有老克那么叛逆,所以虽然同为东欧修正主义国家,波兰对于格鲁巴的宽容要明显好于老克。1988年,格鲁巴一举杀入世界杯决赛并获得冠军,89年又进入了40届世乒赛半决赛——这些成绩都是很牛的,何况他还是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做到的。
    89年过后,格鲁巴也逐渐淡出了国际赛场,之后他一直为波兰乒乓球事业发挥了余热,貌似还当了他们国家体育部门的官员。遗憾的是,运动员时就行为不检点的格鲁巴退役后喝的更多了,于是,悲剧诞生了。
    2005年,国际乒联沉痛地发布了一条讣告:前波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格鲁巴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享年47岁。死因:癌症。
    唉,希望那些欧洲名将们好好爱惜身体啊!
    格鲁巴英容——

    
    乒坛二十四年(26):新格局
    40届多特蒙革世乒赛,国际乒坛新格局终于诞生。
    团体赛,四联冠王中国队终于被瑞典人拉下马,而且还是0:5惨败。0:5,请注意这个比分:今天的中国乒乓球队输一分都要被惊呼是国足世界杯出线,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我们竟然能被老外剃光头?
    这是中国乒乓球队输得最惨的一次团体比赛了。惨不惨,和成绩怎样是两码事。比如论成绩,倒在小组赛肯定比倒在决赛要差,但是有什么能比被剃光头而更让人淡腾的?什么叫秒杀?这就叫横扫!
    以中国人做垫脚,一个崭新的瑞典王朝诞生了。
    单打,瑞典两位新生力量,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杀入决赛,这原本是大家想在汉城奥运会上看到的场景,可惜两人都被韩国佬给打败了,所以只得今年卷土重来。半决赛是瓦尔德内尔赢格鲁巴而佩尔森赢于沈潼。这个于沈潼前辈据说是组织上决定由他进四强的,因为奥运会和团体赛的惨败,所以江嘉良被迫让球给了于。但是于却没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最终止步于四强。
    男单决赛,瓦尔德内尔首先2:0领先,随后被佩尔森2:2追平。以当年的形势看,佩尔森的风头是远强于老瓦的,因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欧锦赛冠军,而老瓦却只顶着世乒赛亚军、欧锦赛亚军的头衔——这冠军和亚军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所以尽管老瓦道行更深,但是佩尔森却更年轻、更有活力,从0:2追到2:2,大家或许都期望着一场惊天大逆转发生,但是老瓦却以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哥我的比赛驾驭能力可不是吹的!
    开局就打了佩尔森一个10:3,这种情况下佩尔森要翻盘,除非是金琦泽附体、王励勤穿越了。
    最终瓦尔德内尔以21:10的悬殊比分赢下了这场比赛,获得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大赛单打冠军,加冕圣勃莱德杯(也打破了当时中国人对这个奖杯长达八年的垄断),从此,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即将诞生!
    佩尔森乱入:咳咳,他的时代!哼,我们两年后再见!
    乒坛二十四年(27):横板扬眉吐气
    多特蒙革世乒赛标志着乒乓球世界技术打法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1、欧洲横拍打法的发球和台内球控制有了突破性进展,以瓦尔德内尔为首的欧洲新横拍选手们发球都有了横板直握,包括佩尔森这种实力球的打法,大家去看也会发现其发球的细腻性有了很大提高,而瓦尔德内尔的发球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所有直拍选手,而这也是他驰骋乒坛多年的最重要法宝。
    2、实力球上,欧洲人既继承了原有的力大劲足特点,同时更加突出了迎前的意识。
    举个例子,比如阿佩依伦,瑞典男乒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其打法在今天看来相当怪异:两面高吊弧圈,打着打着就退台半吊半冲,看起来很笨重,但却老能赢球。但是这种球风与中国人对抗,还是太慢了一点,上旋的冲劲也不够,威胁有限。
    而89年以后,欧洲人在近台的技术更加的成熟,正手抢拉的点更前了,反手相持中加强了弹击和快拨这板球,整个球速都增加了上来。这种正手冲反手弹的风格为整个90年代的横拍选手提供了一个模板,直到21世纪前10年,世界乒坛的主流打法仍然是如此,比如王励勤、马龙。
    试问:如果横拍发球小球不吃亏,近台速度又不怕,对拉实力球又绝对优势的话,直拍如何能抵挡?所以横拍打法成为主流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中国快攻不服不行啊。
    3、颗粒胶打法已逐渐接近死亡。
    89年对颗粒胶来说是一个大风水岭:89年以后,世界所有顶尖高手的拍子上都至少有一面反胶,纯颗粒胶已经完全灭绝。为什么呢?因为乒乓球技术越发展,对实力的要求就越高。我们经常听到的“顶尖高手标准”是什么?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而颗粒胶打法不管怎样都无法对拉赢反胶,这算什么“无明显漏洞”?
    但是为什么以前这么打可以呢?因为过去颗粒胶能在近台完全压制反胶,而现在反胶打法的近台技术上来了,你还能赢吗?太难了!
    4、直拍打法更加没落。
    直拍的没落原因可以直接参考上面写颗粒胶的内容,面对困境,各直拍强国们(好吧,其实没几个直板强国)都在寻找着改革的突破口。
    乒坛二十四年(28):直拍横打    
    中国人为直板想出的办法,我们都知道,那就是直拍横打。直板不就是单面打两面吃亏嘛?我加一面不就是了!
    89年的时候直拍横打已经被发明,但由于单面打法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此技术在当年的前景十分堪忧,有时甚至还被裁判判定为违规打法(囧)。这样一个大胆的创新,谁敢轻易玩?我们业余球友随便玩玩无所谓,让专业队员放弃几十年的传统来实验这么一个新技术?那可是人家的一辈子啊!赌错了,你负责?
    中国的体育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举国体制,大部分专业运动员打球不是因为喜欢;或许一开始是出于喜欢的目的,但最终还是会演变为追求名利二字(貌似,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因为是依靠这玩意儿吃饭,所以心态就会保守,想法就容易患得患失。
    老一辈运动员们从小到大,甚至从有乒乓球直板打法开始就明白这么一件事:世界上就不存在两面直板打法的。想改变?行,谁有种谁去改吧,我先观望!
    可以说这种思维正是禁锢中国文明进步的一道紧箍咒,什么都先观望,什么都只想收获好不想收获坏,哪有这种好事?
    除非有一个教练或者父亲能无私地为这个新技术奉献出自己的孩子或弟子出来——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还不是师、长们叫他们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一般的师、长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或弟子为了一个全新的打法耗费青春,谁愿意这样做呢?
    然而直板横打的因缘种子却早已悄然播了下去。
    坐标,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一个爸爸这样告诉的他的孩子:娃儿啊,你这直板以后干脆别推挡了,来,反手全部用另一面击球!
    这对姓王的父子不会明白,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改变乒乓球历史的道路。
    虽然,这是一条不归的绝路。
    赶在零点前更新了,也算是不背许诺~
    乒坛二十四年(29):坚持与放弃
    当年江嘉良在88、89年失败的时候就想过要开拓两面打法,然而国家队不但没有再给他以机会,甚至在40届世乒赛上都强迫他让球给了于沈潼——他们宁可相信一个年轻的老打法运动员,也不愿意认可一个老运动员的革新锐气。最终,当大家看到江嘉良在国际大赛上使出直板横打时,他已经不再是中国运动员了。
    不在中国队的江嘉良,又能有什么前途呢?
    很多老球迷都惋惜江嘉良过早离开国家队,都认为他实在还可以在世界大赛舞台上坚持一阵子。然而急功近利的专业圈子不但不这么认可,相反,强行在90年代初逼迫无数直板快攻选手改成了反胶打法,因为他们觉得中直快攻就要没戏了,再跟着走就是沉船上的耗子:吃枣药丸!
    就这样,一大批快攻好手全部在成长期被强行夭折,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直板快攻打法在90年代以后的几乎全军覆没。
    然而讽刺的是,在这一大波改打法的浪潮中,有一个年仅13岁的快攻男孩坚持了下来,而十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乒乓球史上的第一个男子大满贯选手。
    他的名字,叫刘国梁。
    这是谁的胜利?又是谁的失败?请各位自己做出评价。
    乒坛二十四年(30):日直前景
    直板界除了中国和中直,还有一国别具风格,那就是韩国人的日直打法。
    日直是最早的直板,原本是日本人的特色,不过自90年代开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乒乓球队便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直到北京奥运会后才有所回升,现在也终于成为了仅次于中国队的世界劲旅(不过然并卵,和中国人差了一个等级)。于是乎,维护日直尊严的任务便转移到了韩国人身上。
    不得不说,日直打法在韩国人手里确实是大放了异彩。刘南奎、金泽洙、柳承敏,三代人,三代辉煌,两个奥运单打冠军,这战绩,足以傲视世界。尤其柳承敏的胜利和马琳的胜利也告诉了我们,直板打法至少在改无机胶水之前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日直单桧反胶打法既有直拍快攻的特色(纯粹暴力快速),又能够进行中远台相持(单桧器材决定):中直反胶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在颗粒快攻打法的巧、灵、快基础上又增加了冲这么一个要素,也完全可以以己之长、克彼(横板打法)之短。
    但是这两类打法的成材率确实太低了,对天赋的要求太高,技术漏洞又太大(反手无解),所以不断被抛弃反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轻言胜负还太早,15年、19年后,我们奥运会上再比个输赢!
    乒坛二十四年(31):四大金刚
    从40届多特蒙革世乒赛到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这四年里的世界男子乒坛呈现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合作描绘这一景象的则是四位顶级乒乓球选手——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马文革、金泽洙。
    那么,这是一道怎样的画面呢?
    首先,这四位哥们不停地进入三大赛事的四强,并且排名比较稳定:
    1989年40届世乒赛:瓦尔德内尔冠军,佩尔森亚军;
    1989年世界杯:马文革冠军;
    1990年世界杯:瓦尔德内尔冠军,马文革亚军;
    1991年41届世乒赛:佩尔森冠军,瓦尔德内尔亚军,马文革金泽洙并列第三;
    1991年世界杯:佩尔森冠军,瓦尔德内尔第三;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瓦尔德内尔冠军,马文革金泽洙并列第三。
    从以上战绩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瓦尔德内尔的战绩最好,佩尔森次之,马文革再次,金泽洙最后。
    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偶然吗?
    四大金刚:

    
    
    
    
    乒坛二十四年(32):玄机
    细心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瓦佩马金四人的成绩,恰好反映了当年乒乓球男子选手技术上的潮流风格与优劣势,具体表现为:
    1、成绩最好的是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两人同为欧洲横拍打法,其两面既优于直拍的一面,力量上也强于马文革式的亚洲横拍打法,所以成绩最好。
    2、相比于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的技术比较单调,以实力球为主,而且发球、台内球技术也没有突破性提高——看佩尔森的发球,和老一辈克兰帕尔等横拍选手相差不大,台内球也是稍微好一点点,主要得分手段却仍然是中远对拉对攻,所以这种打法的生命力就不够,故91年之后佩尔森再难染指单打冠军。
    3、马文革的胜利来自其杂糅了欧洲的横拍和亚洲的近台,不过只能算一个半成品。但即便如此,两项相加的威力还是足够的,看成绩就能看出。
    4、金泽洙就悲剧了。打这么久还是没有一个单打冠军,这足以说明单面直拍的颓势——台内已无绝对优势,退台又不如横板,一面打两面,跟谁打都吃亏。而且单面打法对身体的要求也很高,若不是老金多年来苦练功夫,不然绝不可能打到04年,只是他的状态在99年已经挥霍光了,后面几年幸亏有一箩筐欧洲老将陪着他,所以才不见得那么寂寞。
    所谓历史趋势,就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没有人规定金泽洙这种打法就不能拿冠军,马文革这种打法就只能高不成低不就,瓦尔德内尔这种打法就能够先进很久,但几十年职业生涯过来回头一看,大家,可能包括他们自己都会惊讶地发现:啊!真的耶!
    有人能通过精神力量获得额外的收获,比如柳承敏等,但我所知的是,柳承敏只有一个而已。在乒乓球领域,或者说任何领域,技术和实力才是根本,精神的力量只能算是辅助。给王皓足够的精神去征战奥运,那可能收获大满贯甚至是双满贯;但是你给我全言再大的胆子去挑战奥运会,那就是去丢人的了。
    关于金泽洙和柳承敏的对比,我们后面会详细说,这里暂且放下,继续90年代的历史。
    乒坛二十四年(33):新三剑客登场
    89至92年其实只是个过渡期,因为之后一个影响了十几年乃至二十年的时代是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开始的。
    以前我在瓦尔德内尔吧和一帮朋友聊天,其中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92年,实为世界男乒打法的一个风水岭(女乒我是在关注得少)。这个风水岭分的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89~92年四年间除了瓦、佩、马、金外获得过三大赛事奖牌的选手:
    89年多特蒙革世乒赛(并列第三):格鲁巴、于沈瞳,这两人都是老打法。
    89年世界杯:亚军格鲁巴,季军阿佩依伦,还是老家伙。
    第四名,是一个比利时选手,叫塞弗。
    90年世界杯:季军陈龙灿,第四名阿佩依伦——还是老家伙。
    91年千叶世乒赛:就是那瓦佩马金四大金刚。
    91年世界杯:冠军佩尔森,亚军来自法国,名叫盖亭。
    第四名又是塞弗;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亚军盖亭。
    就是这两个:塞弗、盖亭,以及另一个来自原南斯拉夫,后克罗地亚的选手普利莫拉茨,他们仨,才算是真正代表了新时代男乒技术发展趋势的人,这点连老瓦都不得不服。
    乒坛二十四年(34):弧圈机器时代
    根据我本人的妄自定义,我认为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至今,国际乒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
    弧圈机器时代。
    什么是弧圈机器时代?纵观92年以前,几乎所有乒乓球选手的打球动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形随球走”。什么意思?比如说对方一个球过来,如果你正好在合适的击球位置,则你会拿出自己看家的本领扇过去;而如果你不在,则整个人就跟一团沙子一样跟着球跑,一点形象也没有了。
    这种情况是否很类似?
    没错,今天21世纪广大没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朋友打球就是这样,这样的打球像什么呢?参考佩尔森,我和朋友们讨论后对他动作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水蛇”。整个人从腿到腰子到手臂手腕,都是跟着球走的,像蛇一样,猎物(球)在哪,人就跟到哪。完全不像后来的乒乓球选手,打的很多都是套路球,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球迷们看老运动员的打球动作觉得有些“业余”的原因:挺像咱们自个儿嘛!基本没什么预判,几乎是等球跳到自己桌子上的时候再去想如何应付,这就是意识上的落后。
    其余让我们看看另外几个人。比如马文革打球动作很随意,特别是反手快拨和敲击,握拍的样子就不像今天的专业选手;金泽洙、刘南奎那僵硬得惨不忍睹的台内球处理让我每每有种蛋疼的感觉。总之都是左来左打,右来右打,顶多自己发球轮会去制造一些机会,接发球轮则完全碰运气一样。即便是那个时代套路球意识最强大的瓦尔德内尔,你看他早年的正反手进攻和后来的动作相比,也完全不像一个人了。
    所以我们讲巴塞罗那以前的世界乒乓球选手打球像业余,真不是瞎说。而之所以当年的中国直板快攻选手能大败欧洲弧圈高手们,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人打球的意识比较超前,什么都算在前面,这就相当于无形中给自己的剑法(技术)平添了一层内功心法,如何能不厉害?
    然而,从92年开始,一切都改变了。
    乒坛二十四年(35):从人到机器
    从普利莫拉茨、塞弗、盖亭开始,到孔令辉、王励勤、马琳、王皓,包括吴尚垠、朱世赫、柳承敏,再到马龙、张继科、许昕,所有人的动作都是“有板有眼”,不管你球打到哪个位置,我都要卯足了姿势才去打。预判正确,则赢球;即便预判错了,被打了空档,大家也要象征性的把步法和手法做出来,即使明知是救不到的,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运动员们开始找到了一个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套路,那就是上旋对抗。
    就12年世界杯三四名决赛许昕对萨姆索诺夫的那场的时候(还是决赛马龙对波尔那场?我晕了),著名教练李晓东指导和更著名体育评论员蔡猛老师一起解说,两人进行了如下这段对话:
    “中国乒乓球届有三次重大理论突破,一是……二是……(忘了,囧),三是90年代的时候蔡振华指导提出的观点:未来乒乓球界将是上旋球的时代。”
    蔡指导是正确的。在50年代日本人发明弧圈球四十年后后,90年代,世界乒坛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属于它的时代。
    就本质上讲,弧圈球的胜利是更强进攻手段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个被淘汰的(指被巅峰冠军级别选手淘汰,不是指打法被淘汰)打法是削球打法,这是赤裸裸的进攻打法对防守打法的胜利;第二个,则是纯直拍快攻,这是全面进攻打法对单面进攻打法的胜利,同时也是上旋球对无旋转球(或者弱旋转球)的胜利。
    就杀伤力而言,上旋球首先肯定强于下旋球,所以弧圈球肯定强于削球;其次,上旋球又强过了快攻球,为什么?因为弧圈球相比于快攻,具备更强的旋转、力量和速度(主要在二速),而且能够相持近中远台。全面的淘汰不全面的,这就是硬道理,没什么好说的。
    正因为如此,80年代末反胶上旋打法开始突飞猛进,摸索了几年后终于在90年代初形成了属于他们的套路——这点直板快攻要早悟到,所以也早占优。但是90年代,尤其是92年以后,横板反胶选手们也开始逐渐有板有眼地打球了:我不管你的球是怎样过来的,总之我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动作去回接。我的整个身体就是为了弧圈球而打造的一辆战车,一旦启动,就算你最终没有打到套路上,我的身体也会不自觉地将所有动作完成,因为这就是它的任务和使命。
    乒坛二十四年(36):浅谈乒乓球打法先进性
    归根到底,乒乓球技术的进步就是一个有关全面发展的问题。能进攻的肯定能防守,而能防守的未必能进攻。老式削球打法主要靠防守(你攻我100板,我防你101板),所以就要让位于进攻打法;进攻打法中,能两面进攻的比一面攻一面防的更具有侵略性,所以两面踢走一面(横拍打直拍);在能两面进攻的人里面,两面强势的踢走一面进攻一面过渡的(王皓踢王励勤),两面更强势的则踢走稍微差一点的(张继科踢王皓)。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也不能理解得太简单。因为乒乓球技术并不只有相持,还有些别的。特别具体的我会令起几段文字,这里只简单聊些别的。
    按李晓东教练的话,乒乓球运动包括三大“动力因素”,即速度、力量、旋转,谁在这三项里占据主动,谁就能立于“有恃无恐”的境地。不过除了这三项,乒乓球里还有几个很重要的要素,国家队也有所总结,但我忘了(囧)。不过归根结底,也不外乎下面三项:
    1、前三板技术,包括发球、接发球和发抢三项。
    2、落点。
    3、变化。
    说白了上面三点就是一个词:“控制”。而控制的背后往往又带有另一个词——“手感”。所有加起来又要联系到一个词——“战术”。至于战术的背后呢?“灵气”。
    简而言之,速度力量旋转属于技术流,能练出来的;发抢、落点和变化属于智力流,不能说练不出,但我总感觉这玩意儿跟天赋关系要稍微大点,但大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有人可能还要说“状态”、“心理”这个要素,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句:状态心理神马的实在没办法比较,这玩意儿纯看运动员个人调节,不同情况差别太大,难找到可比性,所以它们确实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我们也暂时不进行系统分析了。
    歪理论扯完了,继续回到主线。
    乒坛二十四年(37):90年代的技术
    说到底,上旋球无论在三大动力因素方面还是技术的全面性方面都要强于不转和下旋,再加上器材的不断发展,最终一统江湖也是很自然的。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90年代前几年的四大牛人——瓦佩马金他们的技术里有多少能和上旋球挂钩吧!
    瓦尔德内尔,很纯正的正手弧圈球,能拉各个角,牛逼得很;反手,基本是弹击,没什么上旋进攻。
    佩尔森,正反手力量很大,但首先正手拉球主要在下降点,球速慢;反手弹击专家,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反手。
    马文革,中国第一个粘套胶的选手(某纪录片里面他自己说的),正手能够进行基本的拉球,但没什么特色;反手有点像直拍,快拨快推不错,弹击也没啥特色。
    金泽洙,正手抢冲一板比较牛,反手弧圈?玩笑了。倒是老金的反手打一板很牛,不过前提是能打出来,所以说跟没说一样。
    所以说白了这四个人都是正手弧圈一般的主,除了老瓦,其他三人的正手弧圈在“冲”这个字上都有些问题,金泽洙虽然有一板正手爆冲,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正手弧圈仍然是以稳为主的,而且他也有早期日直的一贯通病——动不动就退台,一言不和就退台。虽说日直单桧确实有器材优势,但是我们都知道,站位越近,就越容易在比赛中获得主动。退台纯拼实力,日直就算再暴力,反手毕竟是漏洞嘛!
    至于反手的话,这四大金刚主要就是弹击拍打加推拨,这显然也是跟不上上旋球时代潮流的。于是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我们迎来了欧洲新的三剑客:普利莫拉茨、盖亭、塞弗;另外再要加上一个中国人,那就是王涛了(王涛的打法实际上是逆流而上的,但是没办法,这个时间段,只有他能拉出来代表中国水平了)。
    下面就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四个人了。
    乒坛二十四年(38):双打健将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上回所说的四个人一开始都是混双打圈的。比如普利莫拉茨,是汉城奥运会的男双亚军;盖亭,90年欧锦赛混双冠军;塞弗,90年欧锦赛混双亚军;王涛,双打专业户,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双冠军,还是世乒赛男双亚军以及史无前例的世锦赛混双三连冠。除此外,四人走上单打的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
    普利莫拉茨原籍修正主义的南斯拉夫联邦里面的克罗地亚,而他的双打搭档卢普莱斯库则来自塞尔维亚。90年代初南联盟解体,这两哥们就此而被拆散了。普利莫拉茨还好,水平比较高,没了双打还能玩单的;卢普莱斯库就悲剧了,他属于王涛吕林搭档中的吕林、王励勤闫森搭档中的闫森那种,经这么一闹,基本就废了。
    可惜!
    盖亭和塞弗倒没有遇到这个情况,不过那是因为当年法国和比利时俩国家里像样的选手就他俩了,所以双打凑不出像样的组合于是只能玩单了。
    至于王涛,单打原本只能算是他的副业,若不是92年后马文革退化严重,已经不能胜任国家一号主力的位置,那王涛恐怕就只能当一辈子的双打健将,就像后来的陈玘一样,在单打层面高不成低不就。
    事实也证明,王涛的单打能力……确实比双打差多了。
    下面就让我来一一介绍介绍这四大“新”高手:普利莫拉茨、盖亭、塞弗、王涛(前面四个旧的还记得是谁吗?瓦佩马金呢)的技术打法风格。
    乒坛二十四年(39):普里莫拉茨的“中庸”
    首先出场的是普利莫拉茨,他身上的标签是:欧洲80年代末90年代初打法最后的过渡人物。
    过什么渡?
    90年代前,欧洲人和中国人的打法是迥然不同的,什么正反手前三板的就不说了,大致而言,欧洲人重实力,中国人重技巧。不管是最早的西多,还是后来的老克、格鲁巴、本格森,再后来的阿佩依伦、林德等,大家都是真本事、实力球,像一座山一以强悍的正反手基本功与对手相持。遗憾的是,咱中国人根本不鸟这套。你能力再强,我实力再弱,吃发球就行了:抢攻面前人人平等。
    进入90年代后,欧洲人开始从狂野实力型打法向全面打法转变。你中国人不是特长突出吗?你那鬼灵精怪的打法咱们一时半会儿学不来,那就先做到另一点——技术全面再说吧!
    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例,两人的打法已经具有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的形态。相对而言,佩尔森偏全面,而瓦尔德内尔已经开始亚洲化的趋势。再看普利莫拉茨,他的技术实际上又比佩尔森要全面,主要包括动作更紧凑,反手不仅能打、而且还能拉,可以说他已算是欧洲80年代实力打法的最后代表,以及向90年代打法的转变的关键人物。
    老普的打法确实很全面,正反手均衡,基本没有死角和漏洞,主要得分手段就是相持,前三板也很过硬,控制得很严密。据说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吃别人发球的人就是普里莫拉茨了,这话听起来有些过分,但也从侧面看出了圈内人士对他接发球水平的高度赞誉。确实,我看了很多场球也没见普里莫拉茨哪次比赛因为发接发这个环节而翻船的。说白了,咱做不好攻,做sho……呃我是说防得好也不错嘛!
    艳照送上:

    
    @米兰德龙 @jnf888888 二位,请移步这里~
    乒坛二十四年(40):普里莫拉茨的“锋芒”
    要说普里莫拉茨一点锋芒都没有,倒也不是。光就动作而言,老普的标志动作就三:
    ①反手高抛发球(发球的时候好像还半吐舌头)、②正手夹臂打球,以及③反手相持“砸球”。前两个比较好认,第三个砸球实为普里莫拉茨之特色鲜明技术。
    什么叫砸球?说也说不清,大致就是两人相持反手,对方的球质量不高时普利莫拉茨就能够使劲把来球“摁”下去。这个“摁”可是摁得非常爽快,具体的大家看他打球的视频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不过呢,这其实也只能算特色,算不了特长,所以我才说老普仍然是出于欧洲乒乓球技术“过渡中”的那个人物。但即便如此,有特色没多少特长的老普还是凭借过硬的基本功驰骋了乒坛数十年,并斩获了两次世界杯的男单冠军(93年、97年),据说有一次还是连续5个3:0,未丢一局(待考),这个战绩只有一人能压过。
    没错,那就是著名的瓦尔德内尔在44届曼彻斯特七个3:0的“梦幻之旅”(老瓦不是人系列)。
    除此外,普利莫拉茨的职业生涯还超长,从1988年汉城打到了2012年伦敦,2002年还打进了世界杯的前四,差点就闯决赛了。老普是欧洲第一个世界杯两冠王,也是卡塔尔公开赛的唯一三连冠(1998、1999、2001,好像是这样,因为貌似卡塔尔公开赛中间停办了一年),其它荣誉也数不胜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点我在收看萨格勒布世乒赛时感触最多。萨格勒布是普利莫拉茨的家乡克罗地亚的首都,当时蔡老师说:“在克罗地亚,你迷路了,只要一喊‘普利莫拉茨’,别人就知道你是看乒乓球的。”竞技体育,竞技是手段,体育才是目的。正是有着无数像普利莫拉茨一样的名将,乒乓球运动才得以薪火相传,不断推广下去。
    体育是人民的,正是因为有无数普里莫拉茨这样的人以及无数深爱着他的球迷,自由、平等、博爱的体育精神才得以常存于世,永不磨灭!
    为老普点赞!
    接下来说说盖亭。
    乒坛二十四年(41):盖亭出场
    盖亭出生在美丽而浪漫的西欧大国法兰西,这里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顾拜旦先生的家乡,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体育之乡。
    身为早期乒乓球劲旅——英国、匈牙利的近邻,法国的乒乓球事业也是很出色的:至少在观众这一块是这样的。每每在法国举行乒乓球比赛,那个现场观众之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参照47届巴黎世乒赛的壮观景象,真是人山人海,不知道的还以为体育馆中间在分钱,或者是希特勒金老二在做演讲,或者是完美集团去搞了赞助一样,总之法国要拉出几万个观众简直跟玩似的。
    总而言之,运动员水平怎样是一回事,拿了多少金牌奖牌是一回事,只要人民群众喜欢不就行了吗?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为了老百姓强身健体而发明的,不是吗?
    盖亭的成长是很有光芒的。据说他7岁的时候就打败了身为家乡乒乓球协会会长的父亲,再大点又成为了全法国的乒乓球明星。1987年,19岁的盖亭在瑞典战胜了东道主选手、也是同样年少成名的瓦尔德内尔,进而名声大噪;90年,他又在欧锦赛上淘汰了瓦尔德内尔,以至于老瓦也曾发出感慨:未来,是他盖亭的天下。
    注:这是老瓦少有的非乌鸦嘴预测,也是全言我甘拜他下风的原因。
    插一句闲话,作为亚洲人、中国人,我们可能不能理解欧锦赛在欧洲人心目中的意义。但是对于欧洲选手来说,欧锦赛真的至少和世界杯是一个级别的,甚至还要更重要。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是欧洲人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作祟,二是世界杯商业性质太浓,欧锦赛和世锦赛一样比较有荣耀性质,这点我之前在将乒乓球世界杯的时候说过了,各位可以回过去看看。
    举个例子,瓦尔德内尔92年便完成了乒乓球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满贯行为,但直到1996年夺得欧锦赛单打冠军时才感慨自己“终于觉得圆满了”,由此可见年轻的盖亭当年在欧锦赛上能击败老瓦对乒坛的震动有多大,这是我们这种拿亚锦赛当儿戏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盖亭雄姿:

    
    乒坛二十四年(42):近台快带弧圈球
    盖亭的打法非常奇特,我的总结是:“横拍近台快带弧圈球打法”。
    何谓“横拍近台快带弧圈球打法”?从动作上讲,盖亭的正手球似乎都是一个技术:快带。不过同样一手菜,盖厨子手上烹饪出来的硬是跟别人不一样。众所周知,快带技术一般用于机会球过渡,风险比较高,要求手法精细,一般主动发力比较少,借力击球比较多,属于特殊性技术,据说中国的专业队在进国家队以前都不特殊训练这个技术的。不过我们亲爱的盖亭先生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只要肯下功夫,神马特殊技术都能转变为一般技术。
    看盖亭打球的正手弧圈,形似快带,但主动发力的量度非常大,几乎板板都在来球的上升期迅速出手——击球点越早,球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大家都懂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横拍选手的近台正手速度能超过盖亭,直拍也很少见。而且虽说纯论速度,直板快攻打法和马琳那种打法可能强于盖亭,但问题是,盖亭的球都是有弧线的,换而言之,它不仅有一速,而且还有二速,这就是传说中的上旋球之先进所在!
    标准的“盖式进攻”是这样的:盖亭发一板极长,只要对方接出台,盖亭便立刻在高点击球快带拉弧圈,一板接一板,一板比一板快,甚至还能控制落点变化,最后搞死对方;或者接发球盖亭搓一板,对方回搓长,进入上面模式。而标准的“盖式防守”是这样的:被对方上手,于是自己主动退台反手放高球,放得很轻,滑着拍走,这样的球容易让对方打失误;或者放几板便侧身强行拉回头。
    总体而言,盖亭的反手是很渣的,但能爆冲爆甩,稳定性虽然不高,可上台了威胁还是很大的。至于盖亭的正手,那真配得上“威力是巨大”这么一个词,虽然力量并不大,但重要的是一个“快”字。有时候满场都只看盖亭在制造弧线,却来不及看对手是怎么接球的。这种两面搏杀的打法正是传说中的三大“不讲理”打法之一。
    凭着这股冲劲和打法,盖亭开始逐渐傲视群雄,一步步走上自己运动生涯的顶峰。
    可惜天涯不能插视频啊,不然帖子里要是能插入每场球的比赛视频的话看起来就更丰富了
    盖亭的球有多快,请看这个视频(画质虽然渣了点,但是懂球的朋友都能看出来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jUzNjc5Mg==.html
    乒坛二十四年(43):老瓦的复仇欲望
    不过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盖亭让老瓦栽了几跟头,老瓦却让他摔得更惨。
    1991年千叶世乒赛,瓦尔德内尔盖亭相遇,结果老瓦艰难取胜;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两人决赛对阵,结果老瓦轻松零封盖亭;1994年欧锦赛(疑似92年,待考),老瓦再胜盖亭;1995年天津世乒赛(团体),老瓦再再胜盖亭;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老瓦再次零封盖亭。
    瓦尔德内尔有个这样的脾气:你不让我爽,我就让你更不爽。比如说盖亭,91年前次次赢老瓦,91年后次次输;比如说普利莫拉茨,94年前也基本是次次赢老瓦,94年后大部分是输;再比如塞弗,95年前也次次赢老瓦,95年后也基本全输;然后是萨姆索诺夫,97年前基本没输老瓦,曼彻斯特后到改打球为止连输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三大赛事。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刘国梁,2000年前六连胜,2000年后三连败,而且一次比一次输得惨:1:2、0:2、0:3。
    其余像波尔、马琳,好不容易在当打之年没伤病之类的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却又双双败给了38岁高龄的老瓦。感觉上帝创造瓦尔德内尔出来就是为了恶心人的:这不是贬义,相反却是最高的赞扬。
    在老瓦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个顶级高手都要经过他的考验,老瓦就像一颗炼金石一样检验着欧亚两边一代又一代的选手们,有些人自以为通过了检验,却最终还是死于老人之手;而有些人则幸运地为了老瓦考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是以击败这位考官为代价,这里面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孔令辉,比如柳承敏。
    话又说回来,历史多次证明打得好不如抽得好,我是说——
    抽签。
    93年哥德堡世乒赛,老瓦主场作战,结果被另一个人给踢出了决赛,而这个人,便是我们即将介绍的另一位乒坛悍将,那就是塞弗了。
    乒坛二十四年(44):塞弗登场
    说盖亭则必讲塞弗,讲塞弗则必说盖亭,两人就像一黑一白的海尔兄弟一样,成为乒乓球史上永不可磨灭的“不讲理”打法代表。不过遗憾的是,塞弗永远是那个白皮肤的海尔弟弟,因为几乎所有的荣耀,都属于黑皮肤的那个哥哥;有趣的是,塞弗也正好比盖亭小1岁,是真的弟弟。
    OK,让我们来看看塞弗先生的光辉奋斗史吧!
    塞弗身上有许多块标签,首先是不讲理打法代表,然后是表演赛大师,然后是比利时老将、名将,然后是激情型选手,然后是中国人的好徒弟……一个选手的标签越多,就说明其在观众心中的分量越大。塞弗,就是这么一个人。
    塞弗来自盖亭故乡法国的北边——比利时,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曾经无数次分分合合,最后终于在拿破仑战争后彻底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但作为操同一语言的两个国家(法语为比利时三种官方语言之一,不知道塞弗讲什么话),小国比利时的内政外交一直都受到法国的巨大影响。而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和祖国的命运一样,塞弗的人生轨迹也因为盖亭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42届哥德堡世乒赛,塞弗2:3饮恨输于盖亭;次年世界杯,塞弗再次2:3败给对方。这两次比赛是塞弗唯一的两次闯入世界三大赛事决赛,两次却都同败于一人之手,此等悲剧,恐只有当年李富荣输庄则栋、蔡振华输郭跃华能媲美。
    撇开有让球问题的这两次,马琳两败王励勤、王皓三输张继科似乎要更悲剧,但这两次失败的一方最终还是应得了世界冠军的头衔。但是塞弗就没这么幸运了,在与盖亭的两次巅峰对决过后,他再也未能染指世界大赛的单打金牌,职业生涯的巅峰则在1994年欧锦赛,在决赛中,塞弗大(吊)胜(打)瓦尔德内尔;至于一年前的哥德堡世乒赛,也是塞弗,在半决赛击败了老瓦,为盖亭扫清了最大的威胁——很难想象老瓦若是进了决赛,盖亭还能有那么潇洒地击球?这个……咱们就不假设了吧!
    塞弗靓照:

    
    乒坛二十四年(45):不讲理
    塞弗和盖亭二人并称为“不讲理”打法的开山鼻祖。何谓不讲理打法?拿盖亭来说吧,他的不讲理在于其超快速度和超级使用正手:咱反手弱,好,全部正手,大不了跑死自己。是的,盖亭最后还是跑死自己了。这种打法显而易见地伤身体,所以94年世界杯夺冠后盖亭基本就干一件事:养病,因为腰子受伤严重。换你跑那么快的步打那么快的球,腰子也准出问题,加糖不加糖都治不了。
    但幸运的是,盖亭虽然只闪烁了几年,却成为了当时距大满贯最近的一位运动员,也是迄今为止欧洲选手中三大赛事成绩最好的一位(奥运亚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
    当然,我是说除了老瓦。
    那么塞弗呢?
    至于塞弗的不讲理,则在于其打球章法凌乱,什么动作都能出手,而且还真什么动作都能赢球。
    比如塞弗的绝技:抢拉半出台球。
    众所周知,半出台球是最贼的球,你球很短我可以回摆,很长我可以上手拉,最恶心的就是半出台不出台,老是令人犹豫,倒胃口得很。然而,塞弗先生确实拉半出台球的专家,因为在塞哥的心中一直坚信着一点:半出台,那肯定是出台的;既然肯定是出台的,那我就直接拉。
    事实证明只要你专门练这个,坚定这一信念,那真是一拉一个准。
    比如老瓦最喜欢发半出台球恶心人的,让你想拉又不敢拉,想摆又不甘心,结果这么一犹豫,就错失了战机。
    但是后来当老瓦遇到塞弗后,他很快就萎了,一发球就被塞弗拉死一堆,输得极其难看,有时甚至像个业余的。其实91年前塞弗对老瓦基本没赢过,他自己也曾坦承是老瓦给了他灵感,间接促进了他的进步。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虽然老瓦从没正式与塞弗建立师生情谊,但是当年全世界都在学老瓦,塞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我很早以前就看塞弗的正手动作和台内摆短和老瓦相似,后来经老球友提供资料才知道他确实有像老瓦打法靠拢的历史,不得不小感慨一下自己的眼光……
    画外音:全言?就是那个每逢大赛都预测错冠军的人?刚刚谁说起他的眼光来着?
    楼主:当我没说……
    大家再看塞弗21世纪几场经典比赛,比如04年总决赛对王励勤,08年还是哪年的一场公开赛对萨姆索诺夫,那家伙,还是那么凶悍。多年过去了,塞弗的这手绝技仍然能驰骋乒坛——开玩笑,没两下子的话咱就不是世界名将了!
    乒坛二十四年(46):拍苍蝇的塞弗
    除此外,塞弗还擅长在各种情况下打各种球,比如对方拉高调,到马琳王励勤那可能是上升期推拨一板(这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反手处理高调球的方式,再就是老瓦老佩的那种爆弹了),可是在塞弗这儿就完全不存在“过渡球”这个概念,因为他都是直接拍,到正手正手拍,到反手反手拍。管你神马加转不转之类的,我都拍。
    塞弗的拍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拍苍蝇的动作,感觉他恨不得要把拍子飞出去砸死球以及对方。要真说不讲理,塞弗这无视各种旋转的“拍苍蝇”打法才是最不讲理的。不过这个细节也凸现出了38mm小球时代和40mm大球时代打法的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小球时代很多球都可以通过撞击上台,可大球时代就难办到了。球重量的增加看似不多,无奈乒乓球是一门十分精细的运动,毫厘之差就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手感,而这也无形中加快了直板快攻等颗粒进攻打法的灭亡以及上旋弧圈球打法的一统天下的进程。
    不过你要是以为塞弗打球完全不动脑子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塞弗的球其实是比较聪明的,小把戏很多,不像盖亭那么单调。当然,不是说盖亭不用脑子,只是他老人家的球速实在太快了,他本人也好对手也罢基本都来不及用脑,一旦球到了盖亭的节奏上,谁用脑子谁就会失误:这就是盖亭牛逼的地方。
    塞弗打球变化是很多的,而且也敢于创新,比如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拧拉技术,传闻就是塞弗在训练的时候玩出来的。直到改大球后塞弗他老人家还“老汉吃那啥药”地给自己添加了一门反手反拉技术,虽然效果渣得很,但老人家要创新是很不容易的,能这么大胆改造自己技术实数难得,对此我们也要给予足够的掌声!
    piapiapia!
    乒坛二十四年(47):药店碧莲
    每次说塞弗,我们国家的媒体总要大肆宣传另一个人,那就是塞弗在比利时的教练王大勇。宣传的内容很简单,不外乎就是王大勇怎么怎么英明神武,为塞弗的成功做出了多么多么巨大的贡献。类似的案例还有老瓦15岁来上海呆了两个多月便顿悟了,波尔跟许增才一个俱乐部打球于是就受了多少多少启发等。更进一步,居然还有人造谣说什么施拉格之所以能拿世乒赛男单冠军,就是因为娶了一个中国姑娘,得到了床上的指点,气得施拉格和那位女运动员都站出来纷纷澄清谣言(这事儿我专门写过一个帖子: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3359-1.shtml)。
    对此,全言我只想说四个字:药店碧莲。
    有些人的爱国思维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咱们打得赢的时候,吹天下无敌;打不赢了,仍然要曲线吹天下无敌。90年代前期中国人被欧洲吊打,客观事实摆在这儿,没法寒碜别人,于是就只能瞎编一些段子出来发挥阿Q精神,说什么“洋人强,还不是因为我们的指点”,这话何异于那句什么话来着?
    “洋人强,还不是用了我们的四大发明!”
    中国人对老外的“帮助”,绝对是有的,但也绝没那么神奇,关键还在于运动员个人,尤其像老瓦、塞弗、波尔这种级别的选手。何况90年代欧洲那么多高手,接受中国教育的也就这几个,剩下没接受的不还是照样牛逼哄哄地吊打我们?
    不是我否定中国人对他们的帮助,只是有些宣传把这些帮助说得太神乎其神,好像没有中国人就没有老瓦没有塞弗没有波尔了一样:这种话永远是最恶心的,不想多说。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京奥运会2021 最新文章
女篮已经成功,男篮尚须努力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女排世锦赛将会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开打【关注
[网坛风云]男子网坛的黄金一代
ATP漫谈之悲情小德
我的《武林风》之旅
LDSports“点赞”:武磊为西班牙人注入新鲜
纳达尔,当脚步已追不上天堂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跟网球比,乒乓球的精彩程度怎么差这么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31 22:26:33  更:2021-07-31 22:27:4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