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东京奥运会2021 -> 【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 -> 正文阅读 |
[东京奥运会2021]【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第2页] |
作者:全言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乒坛二十四年(48):仍然可爱的王大勇 可以想象,王大勇去比利时执教也没有太多什么崇高的思想——那会儿的中国有一股强烈的出国、下海潮流,环境也相对比较宽松,像乒乓球教练、运动员,都是技术型人才(一般都是外国技术人才来中国,中国能输出的技术人才恐怕也就乒乓球等少数行业的了),所以出国的很多,这也是导致国乒出现一代断层的原因之一,比如蔡振华就去意大利当过总教头,差一点就与今天的政府高官职务失之交臂:人生,真是有趣啊! 另外咱也说句不好听的话,大家都是在国内不知道干嘛了才出去的,混得好的还不早就留队内吃体制的金饭碗了!若不是国乒成绩遭遇了大滑坡,国家队又怎会将已经成为半个洋人的蔡振华召回,又大胆提拔了吴敬平这种省队“淘汰生”做国乒教练呢! 所以王大勇与塞弗的邂逅未必有多少浪漫的初衷,也许就是现实的碰撞罢了。但是我们有时候也真不必要去追问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因为一件事的意义本就不由其初衷所决定。 典型的例子,忙着宫廷斗争一辈子的蔡伦公公当年大概没有过什么普及文化知识之类的想法,大约是闲得淡腾,外加喜欢玩一些小发明创造,于是便参与改进了造纸术,不料最后竟为人类留下了如此一大宝贵遗产,这不就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么? 比如王大勇,你管他为什么要选择去比利时,是混口饭吃呢还是为了别的,但我们只需知道,在塞弗每次比赛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中国人模样的人坐在指导的位置上认真地观看着,陪塞弗哭,和塞弗笑,同他一起分享所有的失败与荣耀,这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的结论很简单:他王大勇就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尽心尽职的好教练,仅此而已,但有此也就足够了。 有时候乒乓球给人的感动不限于运动员最后一球的那一刻(虽然我承认那一刻是自己感动最多的时候),但是当王大勇拍着比赛失利的塞弗肩膀时,当老瓦雅典奥运离场向观众席扔出行李包时,当佩尔森北京奥运铜牌之战拉伤大腿而倒地接受治疗时,当王皓站在亚军席上朝伦敦所有观众敬礼时…… 所有这些时刻,体育的精神更能真正震撼到了每一个喜欢这项运动的朋友们。所以摘下那些虚伪的面罩,王大勇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乒乓人! |
先上一张塞弗和王大勇的亲密照: |
乒坛二十四年(49):论乒乓球运动员的职业寿命 和盖亭不同,塞弗的职业生涯要长很多,长到几个月前才正式宣布退役——截止今天,2016年7月30日,“60后”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似乎就只有普里莫拉茨还在征战沙场了。 这运动寿命多长,一般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的: ①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好的,一般寿命都比较长,这个我想没必要解释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其实不是水平不行,差就差在身体上,很多人刚摸到国家队的门就因为各种伤病而不得不退出现役,有些甚至进了国家队最后也没熬下去(比如刘国正)。所以我听一个专业哥说得好:世界冠军就是能以同样的训练而最大化避免受伤。而这种避免本身就是一种身体素质的表现。 ②生活习惯。你比如王励勤,如果愿意,完全可以打到四十多,没准五十也可以。试问普天之下,退役后还能保持王励勤那样完美身材的人有谁?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皓哥,还没退役呢,才刚09年呢,体重就直线飙升,这种状态又如何能适应最高强度的竞技对抗呢你说是吧? ③打法。一般来说,快攻打法对反应力的要求特别高,过了25岁基本上就跟不上节奏了,而削球打法的寿命则非常长,防守型天生就逆来顺受(中国削球打法除外),年轻时候是个受,老了照样也是个受,无所谓,你们爱咋玩咋玩去,我自横刀向天笑,任尔快攻弧圈风。 ④训练强度。中国、朝鲜、韩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非常大,所以运动寿命也相对比较短。而欧洲人和日本人经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地训练,就是波尔这种号称“很勤奋”的运动员,也是经常有事没事就喝一下午咖啡,这运动寿命要是不长,那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他的精力都花在哪里去了。 嗯,精力,是的,就是说的这个。 |
嗯,精力,是的,就是说的这个: |
|
乒坛二十四年(50):老顽童(们) 塞弗之所以能撑这么久,倒不是他跟王励勤一样铁打的身体,实际上我经常听说他有这里那里的受伤问题。但是塞弗就像个老顽童,他总是快乐地在打球,而抱着这种心态,每一次训练和比赛都是一种享受,这又有何老之有呢? 话说这乒坛上打花样球最精彩的人就那么几个,中国首推郭跃华陈新华,外国则必说大塞弗和他弟弟小塞弗。小塞弗的长相跟大塞弗完全不一样,一个大光头 满脸戾气,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还以为这是哪个俱乐部的寡头老板,后来才知道是和塞弗是兄弟,也是醉了。 两兄弟都打球的,似乎弟弟总比哥哥打得好,比如老瓦和他哥哥大瓦,刘国梁和他哥哥刘国栋。不过这塞弗就例外了,他弟弟也是国家队的一员,名气却远小于哥哥,单打没什么成绩,团体01年倒是赢了佩尔森,为比利时队进决赛立下了大功,这倒是真的。不过正规赛失利,小塞弗在表演赛上却很风光,经常和哥哥一起巡回打表演赛,在世界上收获了不少人气。 不过哥哥的表演赛经历却远不止此——大塞弗本人有时(快输了的时候)在正规比赛中也会主动邀请对手和自己打表演球,花样还很多,放高球自然不用说了,转圈也经常见,有一次08年世界杯的时候他和柳承敏打,最后实在打不动了,竟和柳承敏换拍子,然后我们便看到了手拿日直的塞弗和抓横拍的柳承敏比赛的场景。 这就是塞弗,一个乒坛的周伯通,人见人爱。如果你愿意多花时间去了解他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不少欢乐。 94年以后塞弗就和诸多名将一样主要打酱油了,最好成绩是03年世界杯四强。欧洲人的职业寿命一般非常长,所以进入21世纪后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支吓死人不偿命的“欧洲老冠军酱油团”,这其中就包括老瓦、佩尔森、普利莫拉茨、塞弗、罗斯科夫、施拉格、格林卡、科贝尔、斯米尔诺夫,以及正在逐渐转型的萨姆索诺夫乃至波尔等。各个都是冠军级、明星级人物,各个都曾在世界乒坛上有过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由于欧洲选手青黄不接,所以十几甚至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征战着。 一代又一代人从小看这些家伙看到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小塞弗长这样,确定和哥哥是一个娘胎出来的吗?(⊙﹏⊙)b |
乒坛二十四年(51):落魄的国乒 下面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1989~1993年的中国乒乓球队。 两个字形容:落魄。 其实中国队的成绩也不算差,马文革两次世界杯冠军,89、93年团体均进决赛,奥运会男单铜牌,男双也拿了奥运会世锦赛冠军……但是,中国队毕竟是中国队,别的国家能混个奖牌就高兴得生龙凤胎一样,而中国队没拿冠军就好比不孕不育了一般。 这也怪不得观众挑剔,实在是因为自垄断天下的匈牙利队退下后,中国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乒坛一号国家。不说垄断世界冠军吧,至少,保持与全世界的金牌对半开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整个80年代直至89年咱们都是世乒赛的男单、男团四连冠,这当惯了常胜将军的人就是矫情,稍有失利就不得了了,何况国乒在89年后几乎是被老外打得抬不起头来——奥运会、世锦赛男单一个冠军没有,团体三次折戟。更可怕的是,我们团体赛在91年千叶连前四都没进,还是输给默默无名的捷克队。好吧,算这个很冷了,问题是我们89、91两届世乒赛男双冠军都丢了,一次输给德国,一次输给瑞典,这就太不像话了! 这还不算什么,一向比男乒更牛逼的女乒这几年也是淡腾不已。全言我向来是不怎么关注女乒的,但一些基本的历史还是知道的。汉城奥运,中国丢女双;多特蒙德,丢混双;千叶世乒,中国丢女团;哥德堡世乒,中国丢女单,全是丢给韩国队或者朝鲜韩国联队,准确的说全是输给了一个人和这个人所在的双打或团队,她就是——韩国选手玄静和。 她大概是我在本帖少数想要比较详细介绍的女子选手中的第一个。 玄静和,牛人,右手直拍生胶打法,88年汉城拿下女双冠军,89年多特蒙德拿下混双冠军(和刘南奎),91年千叶拿下团体冠军(和朝韩联队),93年拿下了女单冠军。在那个中国女队独霸天下的年代,玄静和的成绩实在太过抢眼,抢眼到令人刺眼;当然,是让中国人刺眼。而她也是1979年~2011年32年中唯一一个获得女单世锦赛,或者说是女子三大赛事单打冠军的唯一一人。 关于中国队的颓势,我想也不必要介绍太多。89~95年的男子乒坛始终是欧洲人为主的外国选手的天下,而我们的崛起,尚需时日。 |
乒坛二十四年(52):距离感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则是欧洲另外几个不起眼的选手:他们出道很早,却成名较晚。但也正因为成名晚,所以21世纪的球迷朋友们可能对这几个人的熟悉程度要更多于盖亭塞弗等,因为大家会不自觉地对距离自己近的人感到亲切,尤其当这个人是个大人物,或者至少是个“名人”时。 以前我不怎么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出许多不堪的话来诋毁老瓦,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了解过老瓦。没有看过老瓦的比赛,没有看过老瓦的成绩,哪怕是最简单的看看别的名将对老瓦的评价。 这并不奇怪,如果有人说他认为巴纳是“乒乓球之神”的话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地问:“这哥们是谁啊?”然而巴纳确实可以争一争这个头衔,因为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世乒赛单打五冠王(尽管当时世乒赛是一年一届,和现在没可比性,但五冠就是五冠啊)。然而看过巴纳打球的人估计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距离他很远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疏远——说白了,就是别人都有粉丝,而他的粉丝早已死得差不多了。 所以这里全言我不得不插一句:喜欢谁讨厌谁没有人有权利干涉,但如果你要进行各种“对比”的话,请先去了解要比较的人再说。事实上楼主我也是先看马琳王励勤王皓的球开始看乒乓球的,但最后仍然得出了老瓦是近几十年最牛逼的男乒选手的结论,可是这妨碍我喜欢别的运动员吗?至于“谁最厉害”这种问题,其实也就是见仁见智罢了,同样不影响我们的个人喜好。倘若必须只有最强的人才有人喜欢的话,那金泽洙、朱世赫之流就永远不该有粉丝了——连个世界冠军都没有,他们“配”有粉丝? 这种思维就好比屌丝可能会觉得自己父母没能让自己成为富二代,但谁会因为这样而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请离开这里,因为这种人楼主是不会欢迎的。 扯远了,让我们回归主题。 |
乒坛二十四年(53):欧洲四小金刚 在即将介绍的四名欧洲运动员身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反常现象,那就是:他们出道很早,真正成名却比较晚,而且还是一个比一个晚:当然,我是照惯例说的单打方面。这四人的名字分别叫(按成名顺序排列):罗斯科夫、科贝尔、施拉格、格林卡。 92年以后98年以前的欧洲乒坛是属于老瓦、老普、老盖、老塞四人的。佩尔森原本在91年如日中天,可惜命运接连为他送来了两个黑色大礼包:一是佩尔森的父亲早早去世,二是他本人出了一场车祸。以佩尔森的身体素质,以及00年、08年都能进奥运会四强来看,他在91年后本应有一番作为的。但世事难料,正如巴纳当年冲击世乒赛六冠王时突然车祸、伯格曼正值壮年却遭遇二战一样,人生就是这么的戏剧——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 不过老瓦、老普、老盖、老塞四人在1994年后也开始走向了没落,随后中国队再次登场,以刘国梁、孔令辉为代表的新一代直板、横板打法重新屹立在了世界之巅的位置上,直打得老外们满地找牙,除瓦尔德内尔在97年将众人打得梦游而捧得圣勃莱德杯以外,他的同僚们都招架不住中国钢铁军团的冲击而一一败下了阵来。这时顶上来的欧洲选手,就是罗斯科夫、科贝尔、施拉格和格林卡了。 |
乒坛二十四年(54):罗斯科夫简介 罗斯科夫是欧洲四小金刚(姑且这么命名吧)里最早跳出来的,因为他的年纪也最大。罗斯科夫是1969年出生的,和塞弗同岁,原本应属于盖亭、塞弗、普里莫拉茨他们一辈儿的。但是长期以来罗斯科夫的打法都徘徊于当年的主流之外,在欧洲混得不错,可一到世界赛场上就有些嗝P,倒是双打成绩很不错,1989年多特蒙德,他和队友费茨纳尔一起摘下了世乒赛男双的冠军。不过双打毕竟是双打,大家看看陈玘、闫森就知道,双打再怎么冠军,单打不起眼的话还是在圈内最顶级的人物中走不起的。 随后很多年,罗斯科夫都在乒坛上转悠着,直到1995年,他闯入三大赛事中的薄弱环节——世界杯的决赛,却不出意外地输给中国新生代表人物孔令辉;次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又杀入奥运半决赛,结果输给另一个中国新生代选手刘国梁。虽然有点晚(二十六七岁,年纪不小了,和罗斯科夫一批的塞弗等人都已经过了巅峰期),但大家这时也开始对他的单打实力刮目相看了起来。 三年后,多年媳妇熬成婆,罗哥终于拿到了其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一块、也是唯一一块三大赛事单打冠军(还是世界杯)。获得了世界单打冠军的头衔,老罗的底气总算足了起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罗斯科夫会遭遇30岁才拿到世界单打冠军的命运呢? 别急,等人都到齐了,我们再一齐分析。 |
恐怖的罗斯科夫照片,白眉鹰王、盖世太保! |
乒坛二十四年(55):无冕之王科贝尔 罗斯科夫登上世界单打冠军的时间虽然有些晚,但终究是有了的,而科贝尔就比较悲催了,这厮91年的时候就在世乒赛男团比赛中拿了中国队两分,直接帮助捷克队将我们国乒踢出了前四的大门(中国队没进前四……也是醉了);96年亚特兰大,他又一路杀入了半决赛,可惜紧接着就一败王涛,二败罗斯科夫。在这以后,老科不但没有再染指世界冠军的奖杯,甚至连前四都未曾进入。 终其一生,一块单打奖牌(注意,是奖牌而不是金牌)都没拿到。 但这并不代表科贝尔的实力不行,事实上他的实力总是能令人心惊胆颤的,比如03年淘汰刘国正,05年险些挑翻马琳,08年团体又差点干掉王励勤,各个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高手:这些事我以后再讲。 除此外科贝尔本人的一项技术却使其名气远大于其成绩,那便是著名的拧拉技术。科贝尔是乒坛反手技术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虽然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他对后来的王皓、张继科等人有多大影响,但是我相信,科贝尔的存在一定为那个年代苦心琢磨反手技术的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们提供了大量有关反手台内技术的灵感,毕竟,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内,老科是屹立在世界乒坛最高水平的人中唯一一个能实现反手台内上旋起板的人物,不研究他研究谁呢! 这个我也留到后面再讲,别急。 |
科贝尔略苍老的照片: |
乒坛二十四年(56):施拉格登场 在四小金刚里,成就最大、最传奇的一个人当属施拉格无误。论成绩,他是一次世乒赛男单冠军、一次世乒赛男单季军、一次世界杯男单亚军、一次世界杯男单第四,这里面的任何一个奖项都是许多运动员一辈子都没有获得的:咱们不能老和大满贯比,那还让不让人活了? 论传奇,作为一个经常不参加体能训练的选手,施拉格竟然能长时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并能夺得乒坛王冠上的宝石——圣勃莱德杯,这是何等魔幻的事情! 是的,奥地利因为对乒乓球不重视,所以连体能训练都是毫无系统的,一般就发给运动员们一些健身卡让他们自己去玩去(囧)。而根据施拉格的中国队友、海外兵团陈卫星的描述,施拉格基本上没去过几次,而他似乎也没发现施拉格有秘密修炼神功的闭关地点,也就是说,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施拉格的技术就是基本不锻炼体能而全靠那些练球啊、比赛啊获得的! 中国运动员哭死在厕所…… 我们再看施拉格的球拍配置,施碳,确实倒也是“量身打造”的。三木二碳7mm 的桧木结构,属于完全不费劲的类型,不管你来球力量有多大,我在远台都能给你稳稳防回去,代价就是自身不能太过于大动作,否则球一碰就飞。 这种奇葩的设定一般运动员都是不会采用的,大家平时辛辛苦苦练那么多球,不就是为了有一个完美的发力过程吗?但是施拉格笑了笑,说道:寡人本就没什么力量,动作也练得不多,基本上手臂加手腕就能完成所有要求,这板子,我喜欢! |
施拉格登场 |
乒坛二十四年(57):晚年得志的施拉格 前面说了,论打球,老施绝对是天才,但勤奋程度的话……估计世界上最懒的乒乓球冠军就是他了,也正因为他一直都靠感觉打球,所以长期以来都未能名列世界乃至欧洲顶级高手之列。 比如说,欧洲有一个著名的“十二强赛”,就是每年选十二个顶级高手参加的单打比赛,算是一个欧洲版的小世界杯。之所以提这个比赛,就是因为在漫长的80、90年代,施拉格都是没有资格参加这场比赛的。而与此同时,老瓦却在1984、1986、1988、1989、1993、1995、1996年7次拿过这个比赛的冠军。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少年得志这个词是与施拉格无缘的。 然而,1999年以后,施拉格爆发了。那一年,他一举而成为了世乒赛季军,世界杯亚军,这成绩是相当不错的了。而当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职业生涯将随着其而立之年的到来而结束时,03年巴黎世乒赛,32岁“高龄”(虚岁)的“老师”竟然夺下了乒乓球界“王冠上的宝石”,世乒赛的男单冠军,成为了03年至今(13年了)的最后一位欧洲、乃至世界锦标赛的单打冠军。 不过这是后话,我们暂时不提。 |
感冒了,悲催 |
恭喜马龙!十年磨一剑! 二十四年来第一次决赛横扫对手!不容易!希望这不是他世界单打冠军的终点! |
【教你装逼系列】记住这八点,以后可以和乒乓球专业人士谈笑风生了! 我写的,欢迎批评哈!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4642-1.shtml |
【点评】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单决赛:马龙VS张继科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4701-1.shtml |
楼主奥运会还有几个乒乓球的主题没写完,写完了这里再继续更新哈~ |
乒坛二十四年(57):施拉格的诡异人生 施拉格是楼主最喜欢的运动员之一,打球绝对是天才,但由于国家条件不行,以及自己实在太“勤奋”,所以常年来都混得不怎么样。 比如欧洲有一个著名的“十二强赛”,就是每年选十二个顶级高手参加的单打比赛,算是个欧洲杯的乒乓球世界杯。在漫长的80、90年代,施拉格不知道是没有资格参加这场比赛呢,还是参加了却毫无成绩,总之我们见不到他有在此赛中获得什么辉煌战果。顺便插一句,老瓦曾在1984、1986、1988、1989、1993、1995、1996年7次拿过这个比赛的冠军——人比人,气死人。 除此外,施拉格在国际赛场的表现更是差爆了。99年以前,他不曾出现在三大赛的任何一个的四强名单内。虽说72年出生的他92年才二十岁,可是乒乓球界的天才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就成名了,有的,像孔令辉、刘国梁、本格森等,二十岁就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了呢!但是施拉格的存在感却约等于零,怎么看都像是不成大器的那种家伙。 然而,1999年以后,施拉格突然莫名其妙地爆发了。当年他便成了第四十五届世乒赛的男单季军,世界杯的男单亚军。而当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职业生涯将随着其而立之年的到来而结束时,03年巴黎世乒赛,32岁“高龄”(虚岁)的老施竟然夺下了乒乓球界“王冠上的宝石”——世乒赛的男单冠军,震惊了国际乒坛。 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人们一般总是将天才与“年少”二字联系在一起。像施拉格这种大器晚成的老天才,既难得,又罕见。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一情况的出现呢? 这也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详细分析。 |
又水了一篇帖子: 《说说乒乓球“全满贯”这件事儿》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4998-1.shtml |
《马龙需要张继科让球?让个P!》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5020-1.shtml |
乒坛二十四年(58):格林卡出场 说起这格林卡啊,满满的都是泪。 和施拉格一样生于1972年的希腊选手格林卡其实成名要更早,1992年,二十岁的他就已成为世界杯男单的第四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接下来长达十年的历史里,格林卡的成绩都非常糟糕,我知道他在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时还输给了早已淡出中国乒乓球男队主力很多年的马文革。到2002年,大家都认为已经三十岁的他不太可能再在乒坛掀起什么波澜时,他的辉煌居然才刚刚开始。 2002年,欧锦赛,格林卡淘汰瓦尔德内尔进入决赛,负于年轻自己近十岁的波尔,成为亚军,不过欧锦赛的亚军,这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2003年,巴黎世乒赛,格林卡杀入半决赛,负于韩国选手朱世赫,获得铜牌:世锦赛第三,也算是世界顶级了。 2003年、04年世界杯,格林卡又杀入世界杯男单决赛,可惜两次都败给了马琳,但是世界杯银牌也足以证明其成绩的可观。 就这样,在02~04年的两年时间之内,格林卡瞬间从一个被淡忘的人一跃而晋级为了欧洲超一流、世界一流的选手,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他早些年干嘛去了? 不仅仅是他,这次我们介绍的几个人,科贝尔、罗斯科夫、施拉格、格林卡,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大器晚成的味道,而且成就都比较短促,转瞬即逝,这仅仅是巧合? 在全言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这四个人年少时不给力,而是他们的打法有些生不逢时。怎么个生不逢时法?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不过我可以先给一个简单提示: 四人都是反手利选手。 |
|
乒坛二十四年(59):来自日耳曼的罗斯科夫 虽然前面说的这四人成名都在95年后,但鉴于他们年纪不小,出道得早,所以楼主决定还是先聊聊他们的一些基本技术打法和风格,至于成绩,以后再谈。 首先上罗斯科夫。 罗斯科夫,来自盖亭与塞弗的邻邦、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德国。历史上德国人一向以严谨、刻板著称,这些民族习性在德国乒乓球队上也得到了完美诠释。不论是罗斯科夫还是波尔或者苏斯等,打球都是很刻苦很认真的,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当然,这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跟中国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不仅仅表现在运动员身上,也更表现在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推广上,不然他们也不会建立起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乒乓球俱乐部体系出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德国队最强的选手,奥恰洛夫,其实是乌克兰人,出生后才移居的德国。全言我第一次看他的样子就觉得不像日耳曼人,后来一查还真不是。所以元首若是在世,奥恰估计还得移民。 罗斯科夫的长相是相当“峻”的:冷峻的峻,非英俊。我对罗斯科夫的第一印象就是被其飒爽的“威严”所折服:这货根本就是白眉鹰王嘛!撇开长相不说,老罗在赛场上风格之潇洒凌厉,也实在配得上鹰王这个称号。 前面说过,老罗出道是很早的,89年的时候还拿过世乒赛男双冠军。这个成绩现在中国队不包揽所有奖项三块奖牌的今天看起来比较牛,但我们不要忘了,当年的世界乒坛可是群雄并起,拿男单世界冠军的人都有好几个,男双?不好意思,就那么回事。 89年正是中国队衰落低谷而欧洲称霸天下的时候,所以老罗的成绩也没多么起眼。至于单打赛场,罗斯科夫就更不怎么地了。最近我找到了一些罗哥早年,具体就是90年前后和老瓦他们单打比赛的视频,四个字:惨不忍睹。 打得好总有打得好的理由,反之亦然。那么老罗早年的表现不佳,究竟有什么原因呢?这就得从其技术风格开始分析。 |
乒坛二十四年(60):罗斯科夫的“不讲理” 一般而言,罗斯科夫的标签是和盖亭塞弗绑在一起的,成为了不讲理打法代表。而前面已讲过,盖亭不讲理不讲在正手速度,塞弗在一通“乱”打,那罗斯科夫呢? 罗斯科夫的不讲理,在于其超级暴力的反手技术。 有多暴力? 格林卡的反手是很牛的,但是欧洲运动员普遍评价:罗斯科夫的反手比他的力量更大。当然,对于这个评价我并不是完全认可。我认为小球时代罗斯科夫确实更暴力,但他的技术胜任不了大球,所以我仍然认为格林卡的反手是目前为止乒乓球选手里最暴的。 罗斯科夫反手不讲理程序就是,只要球到反手,只要稍微出台,老罗都会灰常潇洒地引拍至胯下,猛地拉抽。没错,拉,和抽,没什么过渡的,就是一板。一句话,帅爆了——虽然我老是担心他会不会打到某个不能打的地方(囧)…… 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几乎所有德国队的选手的正手都偏向高调球而不是拉冲,而反手却是很牛叉前冲。罗斯科夫的正手,一个字:丑。三个字:丑死了。一般球还没出台呢,他就把手放到台下然后击球的下降点,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同样,我一直无法接受波尔这样高水平的选手不但第一板冲不起来,甚至连后面的球也冲不起来(请注意看,波尔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没有爆冲一板的选手,也是醉了);但波尔的反手也是很靓很靓的。 一个队果然是有一个队传统的,这真是一点都不假。 |
乒坛二十四年(61):罗斯科夫的捉急 德国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正手上的问题,也一直在变化,比如波尔的正手至少比罗斯科夫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甚至能和王励勤等人谈笑风生。但是总体而言,这个变化的效果确实不太明显。 正手对比反手的优势,我想不需要我来科普了。舒展更开的手臂能为击球提供绝对大于反手的力量,而力量也是速度、旋转的根本动力。罗斯科夫拥有很牛逼的反手,牛逼到能和别人正手对抗,但一个如此强大的反手却只能搭配一个shit一样的正手(真的很shit),这样的运动员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正手时代的巅峰人物的。 所以尽管罗斯科夫89年就是世锦赛冠军(双打),并且在欧锦赛上非常辉煌,但那也是因为欧洲人的前三板技术普遍不细腻,所以老罗可以用强大的反手压制对手;另外欧洲人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也比较高,那么罗斯科夫的劣势就不会体现得那么明显。可他一旦遇到了绝顶的高手,尤其是亚洲和中国的高手,那就立马便萎了:小球时代的顶级高手几乎都是前三板 正手全台流,这时罗斯科夫在打法上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于是乎,年少成名的罗斯科夫直到95年才杀进三大赛决赛,98年才拿到分量最低的世界杯单打冠军,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有点晚。 但是晚归晚,毕竟是有了的。既如此,我们不得不反问一句:晚成的罗斯科夫为何最终还是成了呢? 这涉及到一个历史趋势问题。 什么趋势? 那就是世界横拍打法已经开始向一个新阶段过渡,即: 两面弧圈球时代。 |
乒坛二十四年(62):两面弧圈球时代的到来(上) 或许你会觉得楼主在瞎定义:难道横拍不是一直两面弧圈球吗?什么时候你见过“横板单面打法”? 但我想说的是:90年代,甚至是21世纪前十年以前,乒乓球横板打法既是两面,也不是。因为我在这里所说的两面弧圈球时代,指的是横拍开始从正手进攻、反手过渡而向两面完全进攻转变。 比如说,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的时候,两人的打法就是正手牛逼,反手弹击:老瓦的弹击又准又狠,佩尔森更是号称“弹击之王”、“世界第一反手”。 老瓦老佩之后,盖亭、塞弗则将正手进攻发展到了几乎万能,但两人的反手却仍然只是作为辅助得分手段而已。普里莫拉茨反手拉打虽然很强,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正手为主,有点接近佩尔森的风格。 当然,你要往前面推,格鲁巴、克兰帕尔等人的反手也是很牛逼的,但我们不要忘了另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那个年代,只有正手能做到台内起板(台内挑),而反手却只能出台进攻。普里莫拉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台内翻挑这项技术,科贝尔更是做到了台内直接拧拉上旋球,但实战表明,这两项技术仍然不能弥补反手在速度、力量、旋转上的不足——小球时代,与其费心费力反手拉,还不如直接弹拨呢! 但是正手技术确实已经开发到接近极致了,大家该怎么办呢? 自然是转移注意力,开始对反手技术进行大规模创新咯! 于是乎,真正意义上的两面弧圈球时代便到来了。 |
更新比较慢,请大家见谅。楼主每天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太累了也没办法写文章改稿子。虽然曾经试图靠写作吃饭,但是最后却发现要么入不敷出,要么能敷出,却不得不扭曲自己的本意而进行创作。 为了做一个自由的原创者,一个写“真正意义”的文章、而非软文的作者,我暂时只能维持现在这个更新速度,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同时多回帖顶帖鼓励一下我哈! 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呢!哈哈~ |
乒坛二十四年(63):两面弧圈球时代的到来(下) 之所以说罗斯科夫和普里莫拉茨、盖亭、塞弗不是一个时代的选手(尽管年龄差不多),是因为他在反手进攻的使用率和杀伤性上较上面三人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盖亭和塞弗的打法里反手只是陪衬,普里莫拉茨的反手虽然很强,但打法体系却确实是以正手为主的。但是罗斯科夫就不一样,他属于正手过渡、反手进攻的打法。 不过以反手为主的打法直到现在都没有成为乒坛的主流的风格,这实际上凸现了老一代前辈们在反手套路上的摸索之艰难——因为不知道如何发展反手技术,所以第一批在反手上出现突破的运动员大多长残了,打法变得异常的极端。罗斯科夫残了,格林卡也残了,施拉格稍微好一点,科贝尔则是面面俱到、面面却都平庸。 可换而言之,这也算是历史进步所必须经历的代价,或者说是必然的结果。在一个正手打遍天下的年代,你能指望老瓦等“既得利益者”会把重要精力放在反手技术的突破上么?不会。只有那些在正手上失意的人才会愿意去研究反手技术,而他们研究得越多,对正手的“荒废”也就越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然而也正是这些研究,让乒乓球技术在正手技术山穷水尽时候让反手技术得到了柳暗花明的发展,施拉格的反手变化、罗斯科夫的中近台抢攻、格林卡的中远台爆冲、科贝尔的台内拧拉,这每一项技术都是他们之前的乒乓球运动员所未能琢磨精细的,但被他们给发扬光大了。直到现在,我们也能从世界最先进的乒乓球打法中看到他们的存在,这就是四小金刚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乒坛二十四年(64):直横大战 准确地说,罗斯科夫的反手技术并没有特别超出克兰帕尔、格鲁巴等人的技术体系,但另外三个小辈却确确实实可以算作是将横拍反手进攻技术发扬光大的大功臣。没错,那就是科贝尔,施拉格,以及格林卡三人。 施拉格和格林卡的闪光时间实在太晚,这里就不介绍了。而鉴于91年千叶世乒赛的出色表现,科贝尔得以为他在我这里赢得了一次出场机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为乒乓球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无冕爵士吧! 不过,由于科贝尔的成绩确实有点寒酸,所以他的故事,要寓于另一个巨大话题当中,那就是—— 直(板)横(板)大战。 自古正邪不两立,这句话套在直拍和横拍上也是很恰当的。或许很多人和楼主以前一样以为直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事实上直握球拍是1902年左右由日本人发明的,网上广为流传的毛啊 用光板日直打球的照片就说明了这点:是日直,不是中直。至于中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不清楚,也不重要。 众所周知,直拍横拍,各有所长。横拍抓拍固定,发大力比较轻松而且食指不会受直握球拍的伤;而直拍呢,由于握拍比较靠内,所以更能有一种“拍在手中”的感觉,所以小球控制和手腕发力能够更加细腻。所以多少年来,直拍与横拍两类打法就在台内与出台、抢攻与实力、控制与反控制中对抗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两种打法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直到70年代,双方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可以鉴戒对方打法的。 直板打法和横板打法不同于削球打法,两者在至少2010年前都是各有特色、互不弱于对方的。所以只要两大门派中出现了真正的绝世天才,再加以恰当的调教,那谁拿世界冠军都是很正常的。既如此,大家何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多给自己一些发展的空间呢? |
关于(64)直横大战,龙猫乒乓网的“铁霸王”留下了一段值得重视的文字: 关于两面弧圈球的看法,我和全言兄略有不同,索性专门占一楼。个人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匈牙利瑞典开始使用横拍弧圈球打法开始,横拍弧圈球就应该是两面拉并且两面都进攻的打法了。1979年朝鲜世乒赛男团匈牙利能够两胜中国,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匈牙利上场队员全是两面弧圈的打法,反手频频主动上手给了中国队很大的威胁。此外第40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队惨败瑞典队时中国队的反手也是吃了大亏。在小球时代,乒乓球很多技术还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反手弧圈球的质量当然无法和现在相比,动作也比较乱,比如格鲁巴、普利莫拉茨等人反手虽厉害,但感觉是拉打结合,又像敲又像拉,不过话说回来,那个时代的正手弧圈球也就那样,老瓦盖亭的正手用现在标准那肯定也是不行的,这都是时代的原因。我曾经在小球时代看过欧洲一些二流选手的比赛,有荷兰罗马尼亚比利时的选手,他们的反手弧圈就已经非常爆了,可以退台猛抡,也非常喜欢用反手得分。这些选手为什么没有打上去一直处于二流,我想了两个原因,一个是这类暴力型球员往往其他技术,特别是近台技术比较粗糙,和技术比较细的选手打容易被控制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球时代的球和现在比是又轻又小又快又转,退台拉难度大,失误率高。至于正手拉弧圈反手过渡的说法应该来自于中国队,中国队80年代末学习欧洲两面弧圈打法时沿袭的还是自己直板的特色,突出正手,强调快,反手过渡为主。从历史角度看,这种突出特性忽略共性式的结合学习还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培养出马文革孔令辉,但也有不少双反球员打不出来。后来随着乒乓规则的更改,接发球难度降低,接抢段成了争夺的重要阶段,这时中国队才提出强化横版反手技术。 对此我暂时的回复是“你这个观点,我也想到了。虽然有个大概,但是暂时还没完全想通,再等等,我再和你一起详细探讨探讨”。先放这儿,回头再说。当然也欢迎路过的朋友一起参与讨论! |
乒坛二十四年(65):畸形的中国直板反胶打法 中国的直拍快攻选手很快便明白了自身打法的不足,因为受文革的影响,中国国家队训练严重不足,在无法恢复传统快攻打法的情况下,一些老前辈们开始尝试改贴反胶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结果,随后便出现了两位昙花一现的中直单反世界冠军——郗恩庭和郭跃华。 但尽管如此,郗、郭二人本都是快攻打法半路出家改的反胶(郗恩庭甚至是在世乒赛前几个月的时候“临阵换刀”的),他们对于旋转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低级的阶段。 比如郗恩庭,他的反胶几乎就一个目的:制造发球旋转。至于其他的,还是按正胶的打法来。 至于郭跃华,虽说已经开始对中远台技术进行摸索,但是两次世乒赛决赛输给日本人、两次世乒赛决赛需要队友蔡振华让球才夺冠的“黑历史”反而让国人对直板单反打法更加的不自信了起来。于是之后中国便又回到了直板快攻打法的老路子上,诞生了谢塞克、江嘉良、陈龙灿、刘国梁等一大批快攻好手,而下一位直板反胶世乒赛男单冠军,竟然在郭跃华之后26年才出现! 并且那个人并不是单反选手,而是直拍横打打法的王皓! 一次错过,次次错过。照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直板反胶打法可能真将永远无缘圣勃莱德杯了。 可惜!可叹! 因为中国式的直板反胶打法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只是为弥补因为十年浩劫而在不得已情况下研发的出奇制胜的“旁门左道”,所以后天发展不良就很可以理解了——历史证明,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并不吃香。 但是相比于直板,横板打法的技术创新之路要相对坎坷得多;虽然,他们的起步更早。 |
我有我的一些习惯,有时候忘了说明,可能引起误会,这里说明一下: 1、我有时候说“世界冠军”,可能只是指的单打世界冠军; 2、我有时候说“世界冠军”,可能只是指的世乒赛冠军,奥运冠军就叫奥运冠军,世界杯冠军就叫世界杯冠军。 |
这几天上班加班比较忙,不好意思拖更了~ |
@空中风笛 2016-09-16 07:07 中秋快乐!十五月亮十六圆 ----------------------------- 中秋快乐!天天圆!哈哈~ |
【中秋特刊】乒乓球世界冠军们的“不完美”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5298-1.shtml |
用微博做了张图,挺有感觉的~ |
乒坛二十四年(66):横板革新之路 自80年代开始,欧洲人已经很多年没尝过世乒赛冠军的滋味,仅有的两个单打冠军也只是世界杯——这个冠军实在有点太水了。 于是,横拍要改革;再不改革,就要over了。 真正对横拍克服自身劣势的关键技术有二:横板直握,以及台内拧拉。前者的荣耀永远属于老瓦,这个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提及,这里就不赘述了;而后者的最早开拓先驱,当属科贝尔无疑。 正如现在人们发掘所知的,直拍横打在N年前(N>30)就有人使用,但我们一般不会将这项技术的功劳归给那个、那些人(事实上应该给),但平心而论,这些发明者却并非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最大的功臣。一个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需要一个打得好的选手出来带头,否则所有人都不会关注这门技术。比如王皓,即便全世界古往今来都只有他这么一个顶级选手在用两面横打,但由他而诞生的采用这种打法的人却层出不穷,连全言我都跟风练过一段时间。 就这点而言,尽管普遍认为拧拉是塞弗平时训练的时候玩出来的(我敢肯定在他之前还有人尝试过,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但他一直都停留在玩的阶段,而科贝尔却成为了横板台内拧拉技术最早的高手级别使用者,成为了这项技术的真正推动者。 如果科贝尔也能像老瓦一样成为大满贯选手的话可能世界乒坛就要以“科式拧拉”来命名这项技术。而遗憾的是,金泽洙可以被成为无冕之王,而科贝尔却连王都称不上,因为其职业生涯中没有拿到一块世界大赛奖牌——是奖牌,不是金牌。所以楼主在本帖中称其为“无冕爵士”并非空话:竞技体育,没有成绩是绝对不能封王称后的,这点没得商量。 但是,老科绝对是世界乒坛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人物。尽管没有他,台内拧拉技术照样可以被另一个高手所使用;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感谢那些让我们提前跨入计算机时代的科学家们,尽管没有他们,计算机也照样能被发明创造,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 感谢所有那些自觉或者不自觉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 |
失眠,两点多就醒来了,唉…… |
乒坛二十四年(67):科贝尔式拧拉 科贝尔的台内拧拉,总体而言和今天张继科等人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是发力方向,科贝尔的拧拉属于绝对的侧拧,从右往左,不存在张继科一样的前冲式从下往上的拧拉;其次是战术使用,科贝尔的拉球主要是为了将台内球拉起形成连续拉压制反手,而张继科的拧拉除了连续外则带有直接进攻的性质,威胁更大。当然,最后还是球的质量差异,这倒是因人而异的,不在此讨论。 看老科打球,一个字:漂亮。这里所说的漂亮,指的是反手制造弧线的能力。看过科贝尔球的人都会有这种感慨,哦,那是多么优美的弧线,特别是侧拧,拐得相当厉害,是名副其实的香蕉球,美极了。 不过科贝尔也是有硬伤的,具体而言是正手进攻比较中庸,没什么杀伤力;球连续性很好,但缺乏变化,面对对手的变化也缺乏足够的反应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科贝尔时不时冒出来做黑马,却又总撑不到最后的原因。从91年冒出来当小黑马,到08年还出来当老黑马,老科几乎是从头黑到尾,活到老黑到老,却又总不能一黑到家,以至于一块奖牌都没能拿到,实在是一种遗憾。 科贝尔以及许多乒乓球名将(比如王皓)的悲剧或遗憾告诉我们,乒乓球技术里,正手绝对是主导的,这点不管反手技术能达到多么炉火纯青都不会改变:人是不能战胜自然的生理的限制的。 一个没有反手的正手高手绝对强于一个没有正手的反手高手,这是绝对的真理。 |
国庆快乐各位 |
这里有科贝尔和张继科拧拉的动态图各一张,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他的拧拉是摩擦球的侧面(甚至有些侧面偏下),与今天张继科樊振东等人的摩擦比较纯的上部有明显不同——当然,所谓纯,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但是差别还是可以看得出。拉球的点越上,形成的上旋球就越冲,因为能获得更多向前而不是向侧的旋转与力量: |
乒坛二十四年(68):拧拉的历史意义 无论怎么评价拧拉的意义都不为过。正是由于横板有了拧拉,所以横板选手才能够将自己不擅长的台内摆短技术给直接跳过,直接和对手开始进行上旋球对抗。直板本来就必须在台内控制住横拍不让其上手,现在横板台内直接拧起的话直拍便只能被动的防守,这球还怎么打? 虽说直板推挡本身是具有发力功能的,但推挡本身几乎没有旋转、而且也难以抵御强烈上旋球的(推挡的板型不是压着的),如此一来,直板选手就只有两条路可选了: ①往死里侧身,用正手全台冲死横拍选手; ②自己也开发一个反手出来。 第二条路我们都知道,那就是后来的直拍横打——横打的反手是压板型的。但是在直拍横打之前,直拍运动员不大可能加力推比较强烈的上旋球,所以只能减力防御或者变线,而这个难度有多大,打过直板的球友们应该都心知肚明。而横拍在拨球时的发力本是天生从上往下压的,打的就是你上旋球。 如果说横拍直握是将横板之短扬长了的话,则拧拉技术就是在“扬长为更长”,将反手的天然优势扩大,以此来完全压制住直拍。所以今天的所有横板选手们都必须感谢科贝尔,因为瓦尔德内尔只是将横板拉回了与直板同台竞技的舞台,而科贝尔开辟的,却是一条彻底压死直板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如此突出贡献的科贝尔,最后一块世界大赛奖牌都没拿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
做了张图: |
【猜测】刘国梁走后,国乒教练层会如何调整? http://bbs.tianya.cn/post-sport-245364-1.shtml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东京奥运会2021 最新文章 |
女篮已经成功,男篮尚须努力 |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
女排世锦赛将会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开打【关注 |
[网坛风云]男子网坛的黄金一代 |
ATP漫谈之悲情小德 |
我的《武林风》之旅 |
LDSports“点赞”:武磊为西班牙人注入新鲜 |
纳达尔,当脚步已追不上天堂 |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
跟网球比,乒乓球的精彩程度怎么差这么多?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