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东京奥运会2021 -> 【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 -> 正文阅读 |
[东京奥运会2021]【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第6页] |
作者:全言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乒坛二十四年(78):金泽洙扑街 继续进入前四,随后金泽洙遭遇了老瓦,结果被虐菜了。0:3,输得内裤都不剩下,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当然,金泽洙原本对老瓦就处于绝对劣势,输球一点都不奇怪。再加上那次奥运会老瓦是全程四个3:0,剩下一场球只输给了罗斯科夫一局,这状态,也就1997年的瓦尔德内尔本人能打破吧! 奥运会、世锦赛能做到这样,老瓦这家伙不说是“只得天上有”,至少人间确实是“难得几回闻”的。 不可否认,金泽洙这个选手是非常优秀的,至少,在基本功上绝对是有史以来最扎实的日直选手——刘南奎的打法主要是“精”和“狠”,单看球的质量的话还是差老金和小柳很多的。柳承敏的话,说实话,我觉得是日直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技术巅峰之人,但是他有个缺点,不过同时也是他的缺点,那就是这个男人的技术并非一蹴而就。 什么意思呢? 金泽洙的球,从出道开始没多久就大致接近了世界顶级,后来的十几年状态都保持得很好,每个原本就很扎实的技术环节都随着时间的积累而越来越过硬。 而柳承敏则不一样,出道的时候他的防守就存在严重不足,雅典奥运时反手也没练到家,后来07年终于攻破了反手的瓶颈,但是推挡这个环节仍然比金泽洙差远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柳承敏既然技术不如金泽洙扎实,为何能笑傲乒坛最巅峰而金泽洙却只能做“无冕之王”? 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而言:乒乓球不是一门纯拼技术的运动。虽然这是一句废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勘不破这层,动辄就是一句“quanyanxxx技术明明比quanyanyyy强一些,为什么quanyanyyy当了冠军而quanyanxxx没有”,这有什么意义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给诸位翻译翻译,就是: 武斗,就一定有一个输赢出来。而不管过程是怎样,大家只会看结果。 至于柳承敏和金泽洙以及刘南奎的彻底比较……我说我现在会解读你们信吗?嘿嘿,后面再说吧! |
乒坛二十四年(79):盖亭归来 这边金泽洙被老瓦虐成狗,而另一条线上,马文革遭遇了盖亭。 马文革能挺进前四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他战胜的是去年世乒赛、世界杯双料冠军佩尔森。但是92年的盖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上一年千叶世乒赛,他以2:3惜败老瓦,今年是磨拳又擦掌,终于迎来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不过才进前八,他就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 刘南奎。 很多人严重低估了刘南奎的战斗力,这也难怪,毕竟在整个乒乓球历史上,他的成绩确实只能用“昙花一现”一词来形容。但是就球商而言,刘南奎的头脑绝不在刘国梁之下。我感觉他若是生在中国、打中直的话,前途更不可估量。 以日直之暴力,能被刘南奎打成那个样子,其实我想说的是:也是醉了。但是聪明的人总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所以我们看刘南奎的球,虽然有些不伦不类,却也真是既凶又巧。 伟大的选手都是多面的,比如老瓦就融合了西方的弧圈球和东方的快攻技术,刘南奎同样如此。所以下面插一条七匹狗官方赞助广告:打乒乓球的男人,不止一面! (咳咳,以上几万字都是精神病人写的,现已被我遣送回精神病院了,从现在开始由我正式更文,呵呵哈哈……) 92年刘南奎不过24岁,不算老,状态也不算太差。事实上这次奥运会他和盖亭的交锋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最终以2:3惜败,实在有些可惜。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南奎这种打法也是打个出其不意,88年大家对奥运会都有些陌生,刘南奎乱中取胜,也不得不说有些运气成分。现在已是四年后,全世界的运动员们都记住了你刘南奎是什么样的选手,这时再想出奇制胜就难咯! 同样的历史还会发生在柳承敏身上。我早就说过,07年的柳承敏不仅达到了他个人技术的巅峰,同时也可以说是达到世界日直打法技术的巅峰,和04年的他比起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是历史却仅仅将他定格在了雅典的奥林匹斯山上。 所以说啊,技术绝不决定一切! |
乒坛二十四年(80):向马文革致敬 相比于瓦尔德内尔与金泽洙那场球的一边倒,盖亭和马文革的半决赛才叫真正的难解难分。双方从0:0打到2:2,最后直到决胜局才分出胜负:盖亭以21比13胜出。 巴塞罗那,马文革终于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单打的辉煌终点,从此以后再也未能在三大赛的单打中获得奖牌。而纵观老马的那些年,我们也不得不感慨一句:苟……哦不对,是“创业之路多艰难,筚路蓝缕磨难多”。 作为中国横板进攻打法和双面反胶打法的先驱,今天的球迷朋友们未必能懂马文革在国乒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马文革是中国第一个横板绝对主力,也是第一个用双面反胶套胶的绝对主力。他本是正反反生的快攻选手,因为机缘的巧合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横板双反打法选手。他的动作在今天看来“散漫无比”,与同时代的欧洲人比起来差了一截,而这也正是我认为马文革无法登顶世界最巅峰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万事开头难,没有马文革在前面的摸索与领悟,怎么可能有后来的孔令辉、王励勤、马龙、张继科等人的避开弯路? 是的,前人未必要给后人留下过多的经验,其实教训也是一种财富。今天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上已经可以对马文革的很多技术动作判死刑,但是大家也要想一下,这些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技术动作,如果没有马文革示范给大家看,那接下来的孔令辉也极有可能误入迷途;如果孔令辉这一代又不能亲身示范一些不合理技术动作,那王励勤、马龙、张继科等人岂不也要在某些歧路上彷徨一阵?而这一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谁能评估呢? 当王涛还在左弹右调、滕义还在两面快攻时,只有马文革在用他那粗糙无比的双反技术苦苦支撑着国乒最后的颜面,虽未成就老瓦等人的成就,但是这种中流砥柱、舍我其谁的气概,已然胜过了今天那些“躺着都能拿世界冠军”的选手们。 刘国梁点评方博:“在中国也就你敢自称世界冠军了。” 是的,方博啊!你那些个团体冠军,在国乒眼力根本就不算冠军,因为今天的你其实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而当年的马文革却是你所无法比肩的! |
向马文革致敬! |
乒坛二十四年(81):决赛分析 决赛,终于打响了。 一边,是手握三块世乒赛金牌(一单二团)和一块世界杯金牌的老狐狸瓦尔德内尔,另一边,是虽然还未取得好成绩、却已经名扬乒坛、并且羽翼已丰的盖亭。 就技术而言,老瓦是巧,盖亭是凶,各有所长,谁也不能保证说自己一定能稳吃掉对方。 就之前的战绩看,盖亭刚出道的时候对老瓦的威胁非常大,听说(因为我也没具体资料)几乎是“逢瓦必胜”。但是两人最近、也是最关键的一场球,即91年千叶世乒赛,是老瓦取得的胜利。这场球对巴塞罗那两人的对决似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熟悉老瓦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老狐狸就喜欢和“克自己”的人较劲,而一旦你让他赢了一次,那后面就很难打了。 历史将证明,盖亭不是第一个(已经有江嘉良了),也不是最后一个(老瓦的这个名单,还很长、很长……)。 就年龄和状态而言,盖亭是小辈,92年才24岁,而老瓦虽然年纪更大(27岁),但这时候也绝不算老——根据我的观察,23~28岁这五年是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的“最佳年龄”,之前是有体力无经验,之后是有经验身体跟不上。不过你要问我身体和经验哪个更重要?这还真不好说,因为乒乓球这项运动对脑袋的要求确实太高了。但非要分个“左右撇子”的话…… 我觉得还是体力相对重要一些。理由可以找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乒乓球毕竟是体育运动”。但是说实话,这个理由其实根本就没啥说服力,所以我的答案其实是:感觉吧! 回到主题。 虽然盖亭年龄比老瓦小,但是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这届奥运会决赛前,老瓦是一路兵不血刃上来的,三个3:0,一个3:1(罗斯科夫表示还是我给大家长脸,在他手上拿了一局),而盖亭别的不说(好吧,其实是我懒得去查),四分之一和半决赛都是3:2晋级的,体力消耗自然是很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他的年龄优势。 经过全言我上面如此缜密的分析后,相信大家一定对这场球有了一个毫无头绪的预判了吧?那么此战究竟会如何发展呢?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新年快乐各位!万事如意! |
乒坛二十四年(82):巅峰之战 从打法上讲,瓦尔德内尔和盖亭确实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乒乓球技术的两大巅峰——瓦尔德内尔代表着欧亚两大打法体系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中庸结合。而盖亭则另辟蹊径,开创了乒乓球不讲理打法的先河:我不管技术是否合理,我只知道将技术运用到极致,至于对不对?那就比赛中去检验吧! 其实世人真的低估了不讲理打法对于乒乓球技术推动的重要意义,在全言我看来,盖亭、塞弗、罗斯科夫三人的历史贡献绝不亚于老瓦、王皓等,为什么?因为正是他们不断在比赛和训练中对乒乓球技术的大胆尝试,才让后人深刻领悟到了每个技术动作的合理与不合理:一般人不敢这么打啊!别人不敢打的球他们打了,别人不敢用的技术他们用了,这就好比古代神农氏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草尝遍了,最后献给了后世一整套的本草经一样,我们岂能不感谢他? (ps: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过那《神农本草经》确实不是神农写的,这点需要指出。假托先贤之名而创作书籍是古人惯用的手法,不足为奇……咳咳,我又跑到历史圈子去了。) 当然,别人不敢用的技术盖亭用了,大家当然对他的球路很陌生。所以同时代怵盖亭的人海了去了,老瓦一开始也吃了大亏。然而巴塞罗那奥运会决赛一开打,形势就大大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第一局,一上来盖亭发球还可以,3:2,然而轮到老瓦发球直接就是一个5:0,盖亭被打懵了。最后这局比赛老瓦基本就靠发接发打了盖亭一个21:10,非常精彩! 第二局,盖亭仍然没有找回状态,尤其他本是个左手,理论上应该有线路上的优势,谁知老瓦技高一筹,“你左手线路大我右手打你不照样线路大”(邓亚萍语)?于是乎老瓦反杀了盖亭的正反手大角度,这局盖亭又败了。 第三局,背水一战的盖亭终于放开了手脚,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状态。大家注意,第三局比赛中盖亭的正手进攻明显显得自如了很多,而前面的球则有些夹臂,这说明前面有点紧张,而现在0:2落后,只能放手一搏,球速也越来越快。老瓦一开始明显有些不适应,但毕竟两局在手,再加上发球威力,双方开始了拉锯战,直到20分以后。 最后几个球,老瓦能保持那么冷静实在令人称赞。压反手掉正手、被对方拿到赛点后发球反手暴弹、又一个正手快带对方正手空档以及最后一个完美的发球抢攻。这几分球,盖亭的进攻显然有种想一板过的想法,殊不知老瓦正是猜准了这点才站好位置防回头;而盖亭对于老瓦的进攻则明显显得判断有问题,接发球旋转判断不清、对方进攻的落点也判断不清,站在那跟傻子一样了。 3:0,老瓦完胜,盖亭完败。 |
乒坛二十四年(83):世界上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诞生 以前的网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史上最精彩的一场奥运男单决赛。但作为老瓦的忠实爱好者,我客观地表示这个评价有点过了。首先局面上一边倒,没神马悬念;其次双方都有很多失误球,打着打着有些觉得输得匪夷所思的感觉了;再次回合又不多,盖亭吃发球严重,不怎么好看;最后非常规球也不多,艺术感有限。当然,超常规球也有好几个,但实在有限。 我个人认为史上最精彩的奥运决赛莫过于另一场由老瓦参与的决赛,众元芳,你们心中的no.1是哪场球呢?欢迎在此跟帖留下自己的答案哈! 不过在乒乓球的历史上,巴塞罗那男单决赛为乒乓球界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大满贯。 世界上有两种荣誉,一种荣誉是已经存在,让别人去追求的;另一种则是本不存在,却由你而创造。随着老瓦在92年奥运会的胜利,乒乓球界开始将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三大赛单打冠军为一身的选手称之为“大满贯选手”。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正是瓦尔德内尔。 其实邓亚萍挺冤的,因为1992年的时候她比老瓦还早获得奥运会金牌,前一年也已手握一枚世乒赛金牌。按理说世界杯金牌对她而言是唾手可得之物,那么为何她没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满贯选手呢? 因为…… 女子世界杯是1996年才有的! 邓亚萍表示什么样的我自己才能在92年实现大满贯呢? 然后她又转身问了一下张怡宁:什么样的我自己才能在97年退役之前和你一样实现双满贯呢? 张怡宁:不敢当,姐,我还比你少一个世乒赛单打冠军呢,这就叫运气! 一个追逐大满贯的时代到来了,老瓦之后,又有四男五女实现了这个乒坛终极荣耀,更有无数人倒在了最后那一步,比如他的好友佩尔森,他的晚辈盖亭,他晚辈的晚辈马琳、王励勤,他晚辈的晚辈的晚辈王皓…… 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乒坛二十四年(84):过渡、蜕变 92年瓦尔德内尔成功登顶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也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巴塞罗那以后,新的弧圈机器们纷纷崛起,那些水蛇一般随意的动作逐渐灭绝在了高手之林。此后,更加精确的弧圈球动作开始在新一批运动员身上绽放,甚至连代表最高水平的老瓦也被迫为之修改自己的动作,而且,他成功了。 这些,我们后面再慢慢道来。 尽管奥运会和世乒赛未能进入前二,1992年世界杯,马文革终于再次替中国人挽回了面子,他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块、也是最后一块世界大赛单打金牌,可惜还是世界杯。至此,马文革的运动生涯开始逐渐走向低谷,他既没有跟上历史潮流而改变自己的动作,也不具备王涛那种颗粒打法所有的特殊威胁,颓势是必然。 不过王涛其实也不行了。准确地说,王涛是一直不行的,正反反生打法怪则怪矣,可惜面对新一代的弧圈机器们还是显得太单薄。1993年世界杯,王涛第一次近距离触摸世界大赛冠军——虽然还是世界杯,却被普利莫拉茨所打败。 然而,这将不是他最后一次靠近世界单打冠军的领奖台。因为三年后,一个更大的遗憾将等待着他…… 老将已经开始凋零,中国乒乓球队路在何方? 谁也不会想到,最后拯救中国男乒的运动员,已经在91~93年这段国乒最低谷的时段出现了。 |
还要至少两天回归,大家可以先关注一下我微信公众号:quanyanyyy13(全言作品),最近我朋友在整理我的文章日更。 |
乒坛二十四年(85):双子星升起 1991年,一个年仅15岁(可能不到,只有14岁)的直拍正胶打法的小子被破格招入中国乒乓球男队。作为传统打法的代言人,这个名叫刘国梁的孩子被中国各路老选手、现在是乒乓球界领导人所看重。但当时的人们都明白,要让正胶选手再创辉煌,这个可能性太低了。 不过刘国梁不愧是个绝对的天才,就在他入队一年后,他便在中国大奖赛上连克瓦尔德内尔等各路高手而获得冠军,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当然,乒乓球界有行话曰“削球十年不出门,快攻一年打死人”,当对手不熟悉快攻选手时,刘国梁的机会确实很大,但要真正成为高手,光靠爆冷是不可能的。所以摆在刘国梁面前的路,还有很长。 另一个与刘国梁一起入队的横拍选手此时却显得格外寂静。与来自河南新乡、生性开朗的刘国梁不同,孔令辉这个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纯东北爷们却显得有那么一丝的羞涩,他既不擅于与人交际,身高也不那么高大(仅有一米七三,和楼主一样)。 1975年出生的孔令辉从小还是打直拍起家的,那时中国人不流行横拍,但打了一阵发现不行,结果改行了横拍。我们将庆幸他的这个决定,因为多年后,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横拍世锦赛、奥运会单打冠军、中国第一个横拍大满贯选手。不过这时,孔令辉却还是那么的安静。 为了学习欧洲技术,国家乒乓球中心特意送他去瑞典打俱乐部赛,希望能从北欧人那取经——据说,那些年,孔令辉在那被虐得很惨。有关他和刘国梁的成长,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的。 除此外,93年、94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二队的两个娃这时也显得很安静。那个拿大刀的孩子长得人高马大,那个拿直拍的孩子又显得古灵精怪。新千年后,他们两人将联袂出演一出大戏,这出戏的名字就叫做《马王时代》。 这些,我们后面再说。 |
乒坛二十四年(86):遗憾的失败——93年团体大战 93~95年,如前所说,属于普利莫拉茨、盖亭和塞弗,老瓦、王涛稍微酱油了一把:93年世乒赛,冠军盖亭,亚军塞弗;93年世界杯,冠军普利莫拉茨,亚军王涛;94世界杯,盖亭,亚军塞弗,欧锦赛冠军塞弗,亚军老瓦。要知道,当年的欧锦赛技术水平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全运会,所以没拿到这个比赛的冠军老瓦是非常失落的。 团体方面,中国队再次败给瑞典,屈居亚军。相比于上届被捷克队干掉而前四都没进,这次中国队算是大进步了。这次团体赛中国人可以说是大意失荆州。双方决赛出场的三个人分别是: 瑞典: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瑞典队有很多卡尔松,这个是皮特卡尔森); 中国:马文革(仍然算第一主力)、王涛(逐渐成长)、王浩(削球手,打过几届比赛的)。 按中国人的设想,卡尔松打削球不好,所以关键就在以王浩抓卡尔松。其实要我看啊,卡尔松不但打削球不好,打攻球也不好,说白了在顶级选手领域里他打什么打法都打不好。卡尔松的打法有点类似不讲理打法,两面弧圈比较暴。按通常的说法,就是卡尔松“正手比佩尔森好,反手比瓦尔德内尔好”。 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话就是“正手不如瓦尔德内尔、反手不如佩尔森”这哥们在瑞典队是名副其实的一号酱油哥,基本上重要赛事丢球的就是他,几乎不用算。 但是这次的结果让双方都瞠目结舌。 瑞典人想打中国个出其不意,于是出人意料地将卡尔松排在了二单的位置,佩尔森去三单。 令瑞典人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居然将王浩放在一单,结果一上来就抓住了卡尔松。 然而令中国人也没想到的是:卡尔松居然赢了王浩。 不晓得是卡哥小宇宙爆发还是王浩没担当过此重任,反正这场比赛是输了。难得这次马文革还拿下了瓦尔德内尔,结果他没来得及上场打决胜局,中国队就以1:3输掉了比赛。某纪录片里说蔡振华当时很激动,甚至说出要把瑞典人拉上来重新比一次的话。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瑞典三冠王王朝终于诞生了。40、41、42三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没有除了中国外的队伍能达到。或者说,今天的我们几乎再也看不到外国队伍能染指世乒赛男团金牌了。 庆幸?还是遗憾?请你来选择。 |
乒坛二十四年(87):哥德堡世乒赛单打情况 1993年第四十二届哥德堡世乒赛,中国男乒在团体赛还只是惜败,在单打却是连老本都输光了。 获得本届世乒赛男单前四名次的选手通通是欧洲人,中国人全体被淘汰: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比利时选手塞弗、南斯拉夫选手普里莫拉茨、法国选手盖亭。以当时的形势,最被人看好的当然是去年奥运会的冠、亚军——老瓦和盖亭,而盖亭已经基本冲击不动老瓦了。 不过有趣的是,普里莫拉茨已经崛起成为了老瓦的新克星,但是打盖亭却比较吃力。于是他们仨之间形成了这么一个恶性循环:老瓦吃盖亭,盖亭吃普里莫拉茨,普里莫拉茨吃老瓦。 至于塞弗?不好意思,没人买他的注。 老瓦很幸运,因为他没有和普里莫拉茨分到一个半区。而在据说在得知塞弗进前四后,他很轻蔑地直接和盖亭打招呼去了:“我们决赛见!”因为在他看来,赢塞弗这种“无名小卒”,实在是再轻松不过了。 是的,塞弗曾说过,职业生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运动员,就是老瓦了。他直言,老瓦给自己的成长提供了许多灵感。可以说,这场半决赛就是一对没举行拜师仪式的“师徒之战”。 一边,是世界上第一位大满贯选手; 另一边,是仍然没有闯出什么名气的青壮选手。 看来,巴塞罗那奥运会决赛的瓦盖对决又要重演了? (数小时后) 老瓦:宝宝的脸疼死了,让我静一静…… |
今天开始应该能保证日更了,而且不止一篇…… |
乒坛二十四年(88):塞弗崛起 哥德堡世乒赛瓦尔德内尔和塞弗这场半决赛是乒乓球界不讲理打法崛起的标志之一。之前盖亭虽然已经在乒坛声名鹊起,但毕竟在国际大赛的战场上仍然被老瓦所压制,一输千叶世乒赛,二输巴塞罗那奥运会。但是哥德堡世乒赛,当人们都以为老瓦会吊打塞弗时,结局让大家都大跌眼镜。 第一局,一上来塞弗就发动了凌厉的攻势,除了发球,其他几乎全不按常规来。前面的文章说了,塞弗最亮眼的技术就是“抢冲半出台球”,这不,老瓦的球只要稍微有那么一丝出台,塞弗就正手爆冲、反手暴甩,完全不让游击队长老瓦以算计他的机会。 除此外,在老瓦主动发力的情况下,塞弗居然多次直接站近台“拍”他的弧圈球,老瓦直接懵逼了。 17:21,比分很接近,但是场面上老瓦几近失控。 第二局,老瓦总算是找回了一些状态,而且擦边了好几个,让人匪夷所思。这局瓦尔德内尔算是发挥了正常水平,一路实现了18:12领先,然而…… 塞弗再次启动了不讲理打法,将比分追到了16:18,老瓦稍微招架了一下,总算以20:17拿到了局点。 结果他居然连续丢分,最后以23:25输了! 第三局老瓦又获得了小比分的优势,而且值得点赞的是,在比分达到14:10极度焦灼的时候,老瓦一个回球出界被裁判误判为了15:10,他主动申明是自己丢分,要求裁判改成14:11,连裁判都为他这一行为鼓掌。 伟大的运动员一定有伟大的人格,老瓦是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 不过道德没能挽救老瓦的失败,很快塞弗便将比分追成14平,最后以21:16结束战斗。 3:0,瓦尔德内尔完败!而这个“匪夷所思”的结果,很快便造成了乒坛的震动! |
乒坛二十四年(89):塞弗是如何战胜瓦尔德内尔的? 哥德堡世乒赛老瓦0:3被塞弗剃光头实在出乎大家的意料,毕竟世界第一大满贯就算输,也不该输得这么惨。塞弗的成功宣告了不讲理打法对旧有打法体系最高水平的胜利,那么问题就来了:他是怎么做到血屠老瓦的? 有一个朋友昨天说了一点:不讲理打法就是以更高的力量旋转压制其他打法。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一个观点。根本而言,不讲理打法选手矗立世界乒坛之巅的法宝就是其出球的质量高于其他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虚幻。你比如全言我是横板双反打法,我也会拧拉,但是我打得过直板单面正胶打法的江嘉良吗?别说江嘉良了,就是一些业余颗粒大爷我也打不过! 不讲理打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暴打暴甩”,看似毫无章法,但是这种暴打暴甩所制造的速度、力量、旋转确实是高于其他打法的。与此同时,这些动作的出现又确实能让其他人“猝不及防”:没见过这么出球的啊,这货是不是疯了? 还没反应过来,球就已经输了。 不讲理打法在乒乓球历史上看似荒诞,实际上却暗合了发展的趋势。我们看现在乒坛那些“霸王拧”、中远台对轰,还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讲理?我发力要发力,你发力我也要发力,硬碰硬,比比谁的质量更高! 历史不会一蹴而就,没有一开始的“蛮不讲理”,哪有现在的“合理不讲理”? 除此外,塞弗能战胜老瓦,还有其个人打法因素。老瓦最强的技术是发接发,而他大部分的发球都是似出台不出台的那种。恰恰塞弗最擅长的就是抢冲半出台球,于是乎老瓦一发球他就抢,上台率还贼高,你说老瓦能不慌了手脚吗? 既有历史趋势的帮助,又有个人技术的辅助,这就是塞弗能横扫老瓦、并在之后压制他三年左右的原因。 |
乒坛二十四年(90):凶与稳之争:盖亭VS普里莫拉茨 哥德堡世乒赛男单的另一场半决赛在盖亭和塞弗之间展开,这场球很有意思,两人代表了90年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两个完全不同的趋势。 盖亭是不讲理打法的巅峰人物,他的球非常凶,速度极快,几乎全台都用正手快拉,反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碰过去,要么就暴甩过去,没有折衷。 什么叫不讲理?这就叫不讲理! 而普里莫拉茨则号称“世界上接发球最好的人”,他的球就一个字:稳。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让普里莫拉茨接发球很惨地直接吃死,包括老瓦、刘国梁、马琳。而且老普的台内摆短技术也非常细腻,很少出现大部分欧洲运动员精彩出现的摆高现象。相持起来后,老普的对拉也是中规中矩,其实他的力量并不大,但是相持起来却看不出力量小。 老普唯一的一板杀板球大概就是反手“砸球”了,这是个什么球呢?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弹击,但是老普的手法偏向于“摁”,有点推挡加弹击的意思。此球在大球时代后基本废了,因为球变大变重,“摁”不动了。但在小球时代,确实可以很强势地扭转防守局面,转为进攻。 凶与稳碰撞的结果是: 盖亭获胜。 怎么说呢,男子选手,进攻性一定要强一些,像张怡宁那种防守反击打法在男乒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普里莫拉茨成也稳,败也稳。这个问题他的“小妹夫”萨姆索诺夫也有,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俩都成了乒坛常青树,进攻性不强防守好,所以职业生涯体能消耗不大,成绩稳定;但是最终都与乒坛最高荣誉失之交臂——1993年哥德堡世乒赛季军是普里莫拉茨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从此,他再未在这两个比赛中杀进前四。 |
乒坛二十四年(91):不讲理掌门人之争 终于,哥德堡世乒赛决赛到来了。 盖亭与塞弗,两位不讲理打法代表,两种风格迥异的不讲理选手。盖亭的快拉,塞弗的快打,各有千秋。就动作扎实性而言,塞弗其实更胜一筹的。但是盖亭出道更早,成名也更早,经验更加的丰富。究竟两人谁能胜出,成为不讲理打法的掌门人物呢? 这是一场厮杀惨烈的决赛,两个人打球都是蛮不讲理,能上的球要打,不能上的也要打,结果就是双方满场飞奔,360度无死角的进攻,场面非常火爆。 第一局,盖亭21:19胜出;第二局,塞弗21:17追平;第三局,盖亭21:14再赢;第四局,塞弗21:17拿下。总比分打到了2:2平,决胜局,不可避免。 决胜局塞弗14:15落后时候的一个球非常的关键,当时他已经将盖亭逼到远台放高球了,眼看着这一分唾手可得,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远台放高球外加一板正手反拉一板打回头正是盖亭的一大特色,盖亭的高球放得是又高又长,特别容易逼对手失误或者回球没质量。 可惜塞弗还没撑到盖亭反拉的时候,就自己失误挂掉了。 接着,16:17的时候,塞弗又把盖亭逼到了远台,结果这次更惨,才打两板呢,自己又无谓失误打丢了。 世界大赛决赛,比的,就是谁更果断,以及谁无谓失误更少。 之后塞弗的气势就明显被压制了下去,一路被压着打,16:20,盖亭拿到赛点。 但是盖亭这时候也开始犯错误了,连续两个拉球失误18:20,盖亭发球。 经验老到的盖亭很狡猾地发了一个底线长球,直接偷袭得分! 第四十二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诞生,他就是——法国选手,加蒂安?盖亭! 比赛是结束了,但是有关二人此战的讨论,却没完。 问:既然同是不讲理打法,那是什么,助盖亭最终战胜塞弗取得冠军? |
|
乒坛二十四年(92):盖亭比塞弗强在哪里? 哥德堡世乒赛,盖亭力压群雄,尤其是战胜了不讲理同门师弟塞弗而夺得了冠军。而塞弗的表现也并不差,半决赛淘汰大满贯瓦尔德内尔、决赛也是2:3惜败盖亭。原本一次比赛的失利未必能说明塞弗一定弱于盖亭,但是紧接着1994年的世界杯男单决赛,又是他俩对决,结果又是塞弗2:3惜败。连输两次,塞弗比盖亭缺的那一口气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主要来自三方面。 首先在技术上,盖亭的特色更加明显。 塞弗的球虽然很不讲理,但一招一式下,其实仍然在规矩范围内。而盖亭就不一样了,盖亭的所有招式都比别人另类,正手拉球滑着走,反手动作稀奇古怪,这样的结果就是:盖亭比较适应别人,而别人却难适应盖亭——世界上这么打球的人只有他一个,塞弗当然有些不顺手! 其次在心理素质上,盖亭比塞弗更狠。 塞弗这个人我之前的文章有写到过,虽然打法蛮不讲理,但是性格却很好,打球更多是为了快乐而不是成绩,所以说他是乒坛的周伯通一点都不为过。而盖亭这个人就比较单纯,在商言商,在比赛言比赛,李晓东教练就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硬汉”。 竞技体育没那股子狠劲是不行的,性格好的人很难成为世界冠军,这是无数案例证明了的。 最后还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因素可能也影响了两人之间的对决,那就是—— 盖亭是个左手。 左手打右手,有许多先天性的优势,这个,我们下一篇文章再做具体分析。 |
乒坛二十四年(93):左撇子打乒乓球有什么优势? 左撇子打乒乓球有什么优势? 这几乎是所有球迷朋友们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但凡打球打得多、琢磨得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会自然而然地知道该问题的答案;存在疑问的,多为刚入门的新手,这些球迷朋友们可能打球次数还不够多,所以遇到左手选手打得极其吃力,自然也会想弄清其中缘由。 那么左撇子打球到底有什么优势呢?肯定是有的,不然为什么打他们比打右撇子要“难受”很多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总结而言,大致有这么三点: 1、左手带侧旋的球与右手是反的,这会让打惯了右撇子的人极其不适应。这种情况在低水平的业余里相当普遍,高水平和专业队会好很多,但也存在。 2、左撇子的击球线路与右撇子差别很大,尤其重要的就是左撇子的反手大角度斜线,对应的正好是右撇子的正手大空档。反手击球虽然力量小于正手,但是却比正手更快、更具备隐蔽性,一旦被左撇子锁住了正手空档,那侧身的球基本就完蛋了——不敢侧啊! 3、对右撇子而言,对面的左撇子发球带有天然的遮挡效应,这也会给接发球的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左撇子对右撇子的这些优势,难道不就是相对的右撇子对左撇子的?比如左撇子的反手大角度斜线是右撇子的正手空档,可右撇子的反手大角度斜线不也是左撇子的?这就涉及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了:由于乒乓和其他球类运动都是右手为主,左撇子在右手的世界里面早已经适应自如,而右手选手难得一见左撇子,所以一般是右撇子不适应左撇子,而不是反过来。 以上是单打方面,双打方面左右撇子合作,也比两个右撇子或两个左撇子更容易跑动,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双打都是一左一右搭配的缘故。 以哥德堡世乒赛和94年世界杯男单决赛为例,盖亭和塞弗都是不讲理打法的巅峰高手,但是盖亭的线路就是比塞弗要活一些,塞弗天然吃亏,而这点细微的不适应可能就是压死塞弗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左撇子比右撇子有如此多的天然优势,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队至今没有一个左撇子的奥运会、世乒赛单打冠军呢? |
乒坛二十四年(94):中国乒乓球队有多少个左撇子世界冠军? 之前我分析了,左撇子乒乓球选手对右撇子有许多天然优势,那么问题就来了,既如此,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队的左撇子世界冠军远少于右撇子呢? 当然,只讨论单打,一则单打是最重要、也最体现乒乓球水平的比赛;二则双打一般都是左右配,没啥太多讨论的意义。 男子方面,有中国参加世界大赛的历史以来,没一个奥运男单冠军和世乒赛男单冠军是左撇子,而分量最低的三大赛比赛——世界杯也只有一个左撇子冠军,那就是许昕。而且许昕这个冠军是在马龙、张继科明显力压他一筹却没有被安排去比赛的情况下才获得的,这就好比一个比赛是99级的选手拿了冠军,问题是100级的两个选手没去(还是组织安排不去的那种),我们不说许昕一定会输他俩,但是如此的情况,确有些尴尬。 女子方面,在1999年王楠获得世乒赛女单冠军前,9个中国女子世乒赛单打冠军都是右撇子;王楠之后情况有所好转,她和郭跃、丁宁都是左撇子,张怡宁和李晓霞是右撇子。但即便如此,总体的人数比也达到了11:3。 奥运会的情况又好一点,左撇子女单冠军有陈静、王楠、丁宁三人,右撇子是邓亚萍、张怡宁、李晓霞,双方战成1:1平。 世界杯上的情况又糟糕了,左撇子只有王楠和丁宁两个冠军,而右撇子的人数达到了六个,1:3的比例。 下面是我制作的中国左、右撇子世界冠军一览表: |
|
总比例: 男子:1比16(囧); 女子:4比14(也不到三分之一)。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左撇子世界单打冠军数量都很多,从1980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开赛算起,以中国队数量几乎为零的男子单打冠军为例,三个外国左撇子奥运冠军里就有一个左撇子刘南奎、四个世乒赛冠军里就有一个左撇子盖亭、十个世界杯冠军里有四个左撇子阿佩依伦、盖亭、罗斯科夫、波尔。而如果按国籍算的话,法国和德国所有的三大赛冠军都是左撇子! 为什么中国的左撇子乒乓球世界冠军这么少呢? |
乒坛二十四年(95):为什么中国左撇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很少? 通过前文我们可知,中国的左撇子世界冠军数量比右撇子少很多,女乒左撇子不到右撇子的三分之一,男队三大赛下来只有一个许昕拿过冠军,还是分量最轻的世界杯(右撇子有16个人)。有人说:左撇子本来就比右撇子少,当然夺冠少啊! 这个解释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运动员的世界和正常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像左撇子现实中少见,但是体育界却非常多,原因就在于大家都发现了左撇子有优势,所以会刻意栽培,比如许昕本来小时候已经被“纠正”为了右撇子,教练发现他左手投掷东西力量比右手大,硬是给改回了左手。 所以就基数而言,专业队打乒乓球的左撇子比例一定远高于现实中左撇子所占的比例,不会少得那么可怕。 其次同为左撇子,我们看老外的左撇子“成材率”明显就高些,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中外乒乓球训练体制的差异。 中国是举国体制,所以队友之间的相互训练是非常多的,因此相互间也非常熟悉。左撇子的优势我们也看到了,归根结底就是打一个“不适应”,左手打右手打得多比较顺手,右手打左手比较少,所以比较吃亏。但是如果和中国乒乓球队一样,左、右手老是一起训练一起比赛,久而久之,队内的左撇子对右撇子就没太多“出奇制胜”的优势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就算没这个优势,大不了大家一个水平线上较量不就得了!难道硬碰硬左撇子也打不赢吗? 事实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假设:因为左撇子从小就有先天优势,所以他们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赢得很轻松,于是打球便比右撇子要更加“轻松”一点,而结果就是他们进步的过程不是那么的扎实。 小时候这么打倒无所谓,越长大、越往高水平走,遇到的右撇子高手就越多。顶级右撇子一定早就参悟透了对付左撇子的办法,于是去掉左手的优势,左撇子的基本功就不如右撇子那么扎实了。 我们看中国男乒水平比较高的几个左撇子,基本都是以特长突出见长、实力球却比较弱的:王涛,生胶选手;阎森,小轻快前三板选手;郝帅,小轻快斗短球选手(别和郝帅说实力球,宝宝不开心);陈玘,近台爆冲选手。 唯一一个冠军许昕是他们当中实力球最雄厚的,这不正好证明了我这个推测吗? 而外国乒乓球队的训练机制没有我们这么系统化,所以队友间不是那么熟悉;再加上他们的水平都次于中国,竞争不大,世界级水平的就没几个,那么就纯碰运气了——左撇子打上来就是左撇子的冠军,右撇子打上来就是右撇子的冠军。 同理,女乒的竞争性也远弱于男乒,尤其是邓亚萍以后,中国队谁领军,谁几乎就包揽了所有冠军,所以女乒的左撇子冠军就比男乒多一些了。 |
乒坛二十四年(96):过渡 93年和94年是世界乒坛发展的一个过渡期,不讲理打法的横空崛起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不光正处在低估的国乒仍然被打得找不着北,就是瓦尔德内尔这样的顶级高手也被塞弗血虐了。 本时期唯一能挡住不讲理的人只有那个打法超级稳重的普里莫拉茨,他在93年世界杯中拿到了男单冠军,不过紧接着,94年世界杯又变成了盖亭和塞弗的决赛,遗憾的是,这次仍然以塞弗的失败而告终。 与国际形势相对应的是,当时的中国乒坛也开始了自己的过渡。马文革开始淡出,王涛正式接班成为了男队的主力。 王涛也是命苦!年纪比马文革大,但是出道却晚很多,坏就坏在了那“短小”的身材上。根据王涛自己回忆,他小时候就曾被专业乒乓球队所拒绝,原因就在于人家嫌弃他太矮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举国体制这玩意儿,优点是明显的,缺点也是易见的:扼杀个性。若非国乒出现成绩大滑坡,像王涛这样的运动员很可能连国家队都进不去,更何况是当一号主力?和王涛同时期的他的金牌双打搭档吕林也是国乒历史上唯一的日直绝对主力——后来的王建军连第二梯队主力都算不上,而吕林可是参加过奥运会男单的选手!正常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占据那么宝贵一个名额的。 所以说人生就是如此,有人欢喜就有人愁。上帝关上了国乒好几张门,却不经意间给了王涛和吕林这样的“另类打法”几扇通往世界之巅的窗户。 可惜的是,吕林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毫无建树,而王涛虽然抓住了机会,在93年世界杯杀进了决赛,却完败给了普里莫拉茨。 然而这,并不是王涛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王、吕二人注定只是国乒单打史上的配角,而经历了他们的短暂过渡后,1995年,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
乒坛二十四年(97):天津世乒赛,国乒来了! 在窝囊了6年之后,天津世乒赛,中国运动员终于在家乡父老的呐喊声中重新站了起来。不过在讲述这段历史之前,我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老对手——瑞典乒乓球队当时的发展情况。 自91年千叶世乒赛再登巅峰后,瑞典乒乓球队便开始逐渐走下坡。首先是佩尔森状态开始严重下滑,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输给马文革无缘前四,93年哥德堡世乒赛主场作战首轮被法国选手希拉淘汰。 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佩尔森家里出了问题:父亲去世,以及本人出了一次车祸。所以说啊,世界上有些事情还真是运气决定的。连续碰两件倒霉事,一次心理上打击,一次身体上打击,这要是还能有好状态就怪了! 瓦尔德内尔的话,93年哥德堡世乒赛元气大伤,状态也大不如从前。 苹果阿佩依伦虽然还在队内,但年纪摆在那里,想发挥老干部余热似乎也不可得。 卡尔松是新三驾马车里最年轻的,可95年的时候也已经有26岁了——没错,这就是瑞典队面临的最大问题:青黄不接。 95年瑞典能打的人也就是老瓦、老佩和卡尔松,三人的年纪是30岁、29岁和26岁,这当然属于乒乓球运动员中的“老人家”了。 不过外国人运动寿命都非常长,所以30岁勉勉强强还可以战斗,至少打团体赛消耗没那么大,至于单打的话……别忘了,盖亭、塞弗和普里莫拉茨都是和卡尔松一个年纪的人,这三驾欧洲马车都正值壮年呢,所以大家更加看好他们夺冠。 那么天津世乒赛前的中国乒乓球队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东京奥运会2021 最新文章 |
女篮已经成功,男篮尚须努力 |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
女排世锦赛将会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开打【关注 |
[网坛风云]男子网坛的黄金一代 |
ATP漫谈之悲情小德 |
我的《武林风》之旅 |
LDSports“点赞”:武磊为西班牙人注入新鲜 |
纳达尔,当脚步已追不上天堂 |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
跟网球比,乒乓球的精彩程度怎么差这么多?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