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职场天地 -> 混在北美做采购的日子– 经验分享,互助和提高 -> 正文阅读 |
[职场天地]混在北美做采购的日子– 经验分享,互助和提高[第6页] |
作者:silverlight2000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非常同意楼上的观点。 “有一次,老美过来给我们培训,当我们翻出从前一个定案的案例出来分析的时候,他硬是用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推翻了我们之前裁定的人为原因,而是归结到我们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最后,他说了一句,当我们真的追查到根本原因的时候,会发现90%以上的问题出现在管理和体制上,然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还有一个观点,通常一个部件的生产到质检有很多环节,如果同一个问题,经过好几个工序员工的操作都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您不觉得是流程设计有问题么?人是不可能不范错误的,哪怕是有经验的员工。不要把对某一个员工的依赖成为你企业的习惯。为什么国内很多企业一旦主管销售/技术跳槽时,会导致企业重大危机的一个原因。 |
7)关于处罚员工 在北美并不是说就完全不开除任何人,要不怎么有lay off和Fire的区别呢。Lay off是指解聘,因为公司财务市场等因素需要作人员的调整,而做出的解雇决定。Fire呢,就是指你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工作态度,时间,结果等,或者你和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种族歧视,性骚扰的问题,而做出的解雇行为。区别是很大的,对于lay off的人员才能拿到失业金,而对于Fire的人员是拿不到的。同时在应聘下一个单位的时候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不管是管理层还是工人,大家都不希望拿到的是Fire notice。 要是因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的解雇,除非是大的事故,一般是要有3次warning(警告)才可以做解雇决定,当然Fire you,是不能用来随便吓唬小孩子的。每一次警告都必须有人事部门和直接领导参与,同时记录在案。一旦有3次warning,公司是可以随便叫你走人的。为什么要记录在案就是怕人在被解雇以后去打官司,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什么的。同时你在解雇人员的时候请不要用任何责备的话语甚至诬蔑性话语来对待你已经决定解雇的员工,你对他的解雇已经是你所作的最高惩罚。 记得去年大规模裁员的时候,(lay off不是Fire)很多员工早上来了立即通知回去,通常10分钟走人。公司只能说I am sorry XXXX,而绝对不会说是因为你能力差,所以最先淘汰的是你。要说老外虚伪,其实一点也不比中国人少,但是他们是真的在面子上做得很好。关于老外是怎么个“虚伪“法,以后谈到一些具体的例子的时候,大家会看到。还有关于关系,国外讲关系比国内还厉害,特别是找工作的时候,美其名曰:networking,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对推荐人信用的看重。 |
8) 生意是不是一槌子买卖? 在6)中我提到对出现问题产品要做GP-12, 对出现过问题的产品及今后一段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统统要做由本厂或者有检验资格的第三方派人专门做二次检验,直到客户确认你的产品不会再存在潜在风险为止。这个主要和汽车行业本身对质量要求的严格相关。但是当初有一点是我觉得挺诧异的。 当年这家汽车配件厂做一些非常小的部件,其中有些部件是根本不可能对汽车本身的质量产生任何威胁的,比如汽车装饰需要用到的。但是不管是什么产品,一旦对方确认有一个出现问题的产品(有的的时候只是表面有一个不明原因的scratch划痕), 做GP-12是难免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双倍的质检人员做成品检查,增加企业成本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这样的重复检验2个月3个月也倒不难理解。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这样一个利润极薄的产品,我们需要做半年的GP-12. 印象深刻的时候是,有的时候任务重,根本没有人员可安排作再次质检,而且同一个产品已经在3-4个月时间里没有再出现任何问题,当然也没有收到客户回复说可以停止GP-12. 要是我个人考虑。怕什么怕,不会这么倒霉,不就一天不复检么?而且,这也不是啥重要部件阿,况且已经经过了一次检验,不做又能怎样呢?也许是我对汽车行业的无知,也许是我思想中固化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怪。但是这家小汽配厂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往往是安排质检人员加班,支付1.5倍的工资也要对任何客户还没有取消GP-12要求的产品要做100%的二次检验。有的时候从外面临时雇用人员也要做。这点是挺让我吃惊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我接触到的另外2个实例。朋友曾经在一家专门作像框进出口的贸易的公司做采购,向中国某厂家订购几批像框(木制像框,外表包真皮),销路很好。后来又追加订单,当时卖得很火。但是后来几批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像框开始变形,主要原因是里面的木头框架烘干不够。对于加工工厂而言,可能是这边订单太大,木头烘干时间不够,或者烘干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温度控制没有按照标准进行。总之不管怎样,货到了以后出了问题。当时加工工厂的老板马上亲自飞到了北美,见面,会谈,确认问题,步骤一个也没少。当时这个老板是香港人,态度蛮好的,说一定会解决问题。看了产品以后,这个香港人当时脸有点绿了,因为可不是一个两个的问题,是后面好几个集装箱都有问题。要退货么?把所有的东西拉回去的成本都不少,而且回去以后再利用率有多高?大家猜怎么着,最后这个香港人,改了机票自己偷偷就飞回去了,从此以后也再也联系不上了,至于剩下的货款,人家也没打算要了。很简单的道理,先别说赔付条款,就光处理这些批有问题的像框,然后重新发货的成本就远远高于他从这家进出口公司先前获得的利润总和。总之,人消失了,生意自然也是不再做了。 其实站在加工工厂的立场上,我也能理解,不能说我就不会做同样的选择。短期利益的损失是蛮大的。但是如果工厂接到订单之初就能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订单,而提前和客户沟通,为了保证质量,我们需要的订货周期是多少,或者量力而行主动减少订单或推迟交货时间等。在老外面前,如果出了问题再说原因是很被动的,但是如果你提出你的问题,而对方执意要按照他的要求作,你也要把具体的问题文本化,就算是以后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的责任。如果等出了问题,你和老外解释,“还不是当初催的猴急。”是根本没有人会理睬你的,法律上你站不住脚,说啥都是屁话。 关于盲目的追求订单的规模,而忽视自己生产能力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转包。很多工厂自己做不了的就转包给小厂作。其中的商业风险可想而知。外商之所以选择从你这采购,不仅仅是价格因素(当然价格很重要),还包括你的企业生产标准,流程管理等等。小厂也许能和你生产一模一样的东西,即便质量你也派质检把关,但是你无法确保你的每次转包都会万无一失,这种侥幸心理可能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的商誉放在最高风险点。 明天我将再说到目前我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是从中国某个公司采购机箱出的质量问题。 |
9) 采购生涯才刚刚开始 想不到,绕了半天,才切入最关键的话题。之前2)-8)基本讲的是我在一家小公司作物料协调的时候所见所闻,和采购有关系,但是毕竟对标准的采购架构和公司管理并不清楚。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汽车行业是最先受到冲击的行业,当经济危机发生不久那家汽配小工厂就倒闭了,那个时候失业的人不算多,市场至少还有些职位出来,在公司正式宣告关闭之前,我来到这家应该算是北美中型电子企业。说他中型因为至少还有好几家分公司,也好歹是个上市公司(呵呵,当然不像咱们那创业板块)。 过去两年的经济危机应该说是对北美大部分人影响挺大的,就算工作上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至少是消费习惯上有所变化了。如果说经济危机中受迫害最大的,一般不会是华人,因为咱们优良的传统习惯,不会超高超前消费。而那帮鬼子,不管白的黑的,有的是真能花钱。一个人申请多张信用卡,然后还款的时候还是还minimum pay (最低还款额,需要付利息的那种)。而信用卡的利息是多少呢,年息大概是13%左右,一来二去,等到失业的时候真的是要破产。关于房子,在微机来临之前有的银行还提供10%的首付贷款支持,失业浪潮席卷,房价大跌,贷款比房价还高,破产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是房价不跌,一旦失业,北美不像国内,万一万一还找亲戚朋友借点,在这里,父母和子女(华人除外)在钱上是很清楚地。也许实在不行你可以回父母家住住,也未必像某些报刊宣传的那样就要交房租,但是你总不能要父母替你还那一屁股债吧。年轻人,好在资产不多,破产也算是一个办法。 对了,想起有件事情不得不澄清了。很多人误会我在罪恶的美帝国了,我目前是在那个叫做“大家拿“的地方。这个国家也有点意思,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呵呵,以后慢慢道来。 很多人问我是怎样转到这个电子行业的,我记得面试的时候老板也问过这个问题,你没有采购经验,怎么来做采购?记得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其一我在国内的时候是做和客户服务相关的,我能对付得了客户,当然就更加能对付得了供应商。而后来证明这点是对的,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作甲方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虽然不像国内得不到啥好处,但是至少供应商面上对你还不错。另外一个理由,就是之前在做物料协调的时候是在汽车行业,对库存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点也算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当时老板在面试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家庭“。最终进入这家公司证明我的回答,老板至少没有认为我的回答是错误的。我不知道如果我在国内面试,这样回答,对方会怎么想?(可不可以有筒子告诉我一下)自从来到北美以后,越来越觉得家庭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个家庭的概念也越来越缩小到自己个人的小家庭。说得不好听是变得自私了,说得好听是更加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个人生活了(personal life). 不打听,不打探别人的生活是一种习惯。I don’t care. Who cares? (我才不管呢,谁管阿? 也或包括谁管的着的意思) |
To 宁馨儿83 您好!这么晚还在呢?早点休息,毕竟明天也许还要加班。 看你得回复,觉得你们公司还是比较规范的,这一点应该是很欣慰了。你说的那个因为转包,货柜被退回的工厂,你们还会和他继续合作么?在老外看来,你已经没有信用,今后的订单是不再可能给你得。 |
作者:Figobj 回复日期:2009-11-10 15:23:43 专门登录顶帖,楼主继续,俺采购菜鸟,不懂操作回扣,还净往外垫钱,神了 --希望你永远不知道怎么拿回扣,做一个纯净的职业人。但是赔钱也是不应该的:) |
10) 关于移民 很多朋友问到移民的问题。我只能说出国或是移民是个非常难得抉择,就好比原本你可以一路开着你人生的列车,直奔向前,现在你得停下来掰轨,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许是180度,也许是90度,也许是更少,但是不管怎样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一定是你来之前没有想到的。特别是文化和认同感的缺失。到底你是不是真的耐得住寂寞,来这里接受考验吧。 当初我出来之前也犹豫了很久,甚至想过放弃身份,但是看到很多“领导“或者“领导的家属“都纷纷有了第三国身份,我一想还是出来吧。人家肯定不是傻子。出来以后,才发现“领导“也有后悔的时候,有的时候出来也是迫不得已。不提前退休,难道想晚节不保么? 对于我的个性而言,经历就是财富。出来走走看看,才能看到差距,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优越性。前两天一直在追着看这个版的(猎人头部落的职场漫画),里面有一句话触动了我“要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在国内很多人认可的是向上爬,长得越高越好,但是却忽略了成长有很多种方式,其实横着生长,向不同的方向伸展自己的枝丫,何尝又不是一种方式呢?临高俯瞰固然可以看到很多风景,但是尽可能的伸展自己的触角,亲临其境不能不说是别有一番滋味。 和不同类别,种族,地域的人接触,你会感叹原来世界是这么得丰富多彩。记得去年碰到一个到多伦多探亲的老太太,因为国内可能是某处长的缘故,过来以后非常的牛。其实呢,怎么说呢?在这里牛人看得太多了,也就不牛了。来这里之前,老赖那也算是一能人吧,又能怎样?别说处长,局长厅长都见多了。俺先前开车的教练来之前就是某大银行的大处长,从前别人给他开车,现在他教别人怎么开车。我看他心态挺好,美着呢。还和我开玩笑,要是你毕业的时候认识我就好了,我就直接把你弄到那个银行了(俺的本专业)。我要是真在银行呆着,今天就不能要你来教我开车了,师傅咱就没这个缘分了。 风景就从你身边而过,有的人抱怨这条路走得那么难,有的人却欣赏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到了终点,谁还在微笑? |
作者:ray99 回复日期:2009-11-11 09:45:37 LZ的经历让我想起我自己的一段。 N年前我也曾经在一家大家拿公司做过段时间Asia Commodity Manager实际就是sourcing,团队里4个人都是多年专业经验的老江湖+国内外的MBA, 谁也不服谁, 所以开始是老外GM直接管, 后来突然空降了一个加籍华人, 也是国内移民出去的, 资格很老,84还是85级清华机械专业毕业的,国内的时候在GE, MOTO都做过经理。后来移民大家拿读了YORK的MBA,在大家拿加入公司, 此人是有真正的global sourcing经验, 对付供应商很有一套,在总部也能沟通自如,大家都很服气, 私人关系也处理的不错。后来此君跳槽到一家美国公司做P去了。 接着来个新老板,也是移民读MBA的, 但他在国内是读外语做外贸的,在大家拿总部就是做物料协调,以前和大家偶尔也接触过, 在原老大跳槽后总部依然以华制华把他空降到我们部门, 这位大哥实在没有管理供应商的经验,供应商叫苦不迭不说,我们做得也很吃力,最大的问题是这位大哥在总部也罩不住,过了段时间,团队里的人几乎走光了,因为大家觉得在这样的领导下做事实在不甘心, 团队和个人前途都看不到, 还是换个环境比较好。 --------------------------- 做一个好的sourcing manager,专业的背景,和对工厂制造manufacture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你说的第二个领导,我个人认为他是学英语专业出身的,应该说是对他发展的一个很大限制。语言只是一个工具,MBA只是你对供应链系统理论的学习。具我听说,华尔街做的最好的投行,大部分是学理工科出生,尤其以学机电的为最多。反而不是学金融的。 就拿我来说,我目前在电子行业做,的确感觉到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好在大公司分工细,有的时候有专门的engineer来帮你,而且电子零部件全球标准化。当年学金融学的一些投资分析方法,能让我在数据上非常敏锐,在对价格的谈判上有优势。 不知道您现在在哪里工作?已经回国内了么?不介意的话,也请您写写您的一些经历。同行切磋,互相提高。 |
to ray99 刚才申请加入那个部落,长老们还没有批准。看了一些你的贴子。我们是同龄人。说句实话,如果我是老板,我也愿意雇用有学科背景的人。但是怎么说呢,我想起之前在M公司做客户关系的时候,本来是一个大的技术支持部门,但是必须要安插一些customer care manager来做客户关系才可以。好像纯做技术的在处理和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的时候,不是那么灵活。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是negotiation,计算是一种方法,我在M公司的时候,有一次培训对我终生受益匪浅。英文版本的successful negotiation.你可以找来看看。因为当时是结合实际例子,所以感受很大。 另外关于sourcing和buyer的关系,回头我也会谈谈,感觉很有趣。 |
10) 采购、采购就是先踩后购,一定要狠狠地踩才行。 采购、采购就是先踩后购,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这得先踩好点然后再去买。不能说不知道店家卖什么,价格怎样,是不是黑店,拿着钱就往里冲。拍出百块大洋吆喝一声:店家,上十盘卤煮火烧,管饱就行,外面的兄弟饿极了。店家一看,先收了钱再说。端出来10盘皇家狗粮,往桌上一摆。“兄弟,您慢用。“ 客官:“嘿,怎么回事情?我要的是卤煮火烧,你给的什么破玩意。“ 店家:“客官,您没看清楚阿,我这是狗粮店“ 客官:“是狗粮店,你怎么不早说啊,我要你这狗粮干甚。” 店家:“咳,这还赖我了,您不是说管饱就行么。“ 客官:“那你说,这东西,人,能吃么?“ 店家:“咋不能吃了,我这可是进口的,保证不含三聚氰胺。成本高着呢,就你那10块钱,也就刚够个本钱。“ 客官:“那你把钱还我,我去别家买。“ 店家:“想的美吧,爱吃不吃,不吃就滚。钱账两清 “ 不管是去餐馆就餐,还是去商场买衣服,任何一个购买过程都是一个完整的采购流程。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得到好的东西,有的时候你当了冤大头,有的时候你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你能在采取行动之前,做好调查踩点工作,你才有最大的机会获得最价廉物美,合乎所需的产品。 在北美,标准公司的采购通常是分为“踩=sourcing, 定位所需,寻找供应商,完成既定成本质量目标“ and“购= purchasing or buying, 也可以理解为后续执行,确保你所买的商品,和sourcing的目标相符.以及处理采购具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既然职责不同,当然是要分2批不同的人马来操作。国内很多企业往往会由同一个组或者部门来进行,无可避免的带来了“权力寻租“风险,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回扣“。任何权利都需要制约,我觉得我目前的公司就在平衡sourcing和purchasing的问题上做的还不错,当然也有其他一些问题,以后会慢慢聊到。 |
TO lily娜: 我的观点和宁馨儿83类似,多工作几年后,直接读MBA到位。中间不用花时间再去弄个本科文凭。认识一个朋友也和你情况差不错,她就做得很好,读了个在职de MBA,后来月薪做到19K吧,挺不错的。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
武汉找工作,真难!!! |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
学校那点事 |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