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职场天地 -> 逼兜十年(名利场上现形记) -> 正文阅读

[职场天地]逼兜十年(名利场上现形记)

作者:王德發君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某日,团体中的一号将领与一最底层人员研究眼下存在之问题及解决方案。本就一个问题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衍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究其根源,竟是十余年前埋下的隐患,无论背后的故事性、人心的变动和对于后来人的意义,其外在表象竟都是开会,每次有代表性的会议如同一个大逼兜,足足打脸十余年。献给不知道疼的将领们。(种种观点,皆是众人讨论而来,只为论述清楚一些事情。日后即便成书,我最多算是编辑,不能算作者,故,不以小说而论。)
    第一章 上游、一流和排头
    看着眼前这三十多人,齐员满编,“号称是常胜部队美式装备的白虎团”。然而这样的配置下,各项工作均被人诟病,一群加班人连自己在干什么都说不清楚,将领甚至不清楚自身职责和工作重点……其实这个集体05年建立之初只有不足10人,后扩编至12人(距今10余年,记不太清了),我就在扩编人员之列。同我一起来的将领,是一个“臭农业社”①出身的小布尔乔亚,他看到了当时丰富的资源,有些不知所措。大权在握时,想起了儿时的军旅梦,于是萌生出打造准军事化队伍的想法。
    既然这是膨胀的私欲,那就必须有个遮羞的由头:全国争上游,省内创一流,哈市当排头。可能是怕绞尽脑汁想出的由头被遗忘,亦或是怕自己嘴不利索,搞混了这其中的“争、创、当”,于是准备著书立说,但碍于只有这寥寥数字,最后印了一批笔记本,将其毁成三行,印在扉页,取名安监手册。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家拿到手册后随手一丢,若超过一周不动,便容易遗失在茫茫的废弃物中。看着心血来潮时的心血被这样藐视,这个小布尔乔亚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周一开一次例会,把手册当做记录本。自此,他给这个单位讲完了第一个笑话。接下来的笑料便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为了让大家重视安监手册而创建的周例会制度,起初并不完善。主要问题在于当时一共只有12个人,4个领导,5间办公室。业务上的事,喊一嗓子远比组织会议的效率高,而且这个小布尔乔亚刚上任,不熟悉业务,没有能力制定为期一周的计划。所以初期的会议流程基本上就是讲精神、喊口号、念文件三件事。虽说我并非05年时期的元老,但听过来人讲,我来之前,这个集体是平衡的。正是从这个小布尔乔亚开始,一切都失衡了,后来为了扭转局面的系列决策,全是昏招。时至今日,换了几任将领后,我成为了元老,这些“老人”讨论时,认为小布尔乔亚时期便病入膏肓,却总感觉有些不贴切,直到后来,参加同僚的葬礼后,我想到了一个形容词:回光返照。得到了我所在的“老人”团体的一致认可,大家笑着拍手称快,但是笑着笑着突然就沉默了,甚至有些辛酸,回忆之余,我觉得要在死前留下些东西,为后来者发声。
    回看记录,当时的会议精神以不同的形式应验了;集体否决的事项在不同的时段死灰复燃了;失去的人心,便是失去了,不以新任将领的“三把火”为转移,不因任何承诺而改变。时至今日,大家依然在引用当时的会议精神:
    要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做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准军事化队伍;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整事,互相搭台不拆台;要做到三个第一(将领交办的事项第一时间落实、将领打来的电话第一时间接听、将领调度的资源第一时间到位);要明确三个做好(做好会议记录、做好精神传播、做好手头工作)……
    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出几个月,便迎来了年终考核,结果向来排名靠前的队伍毫无悬念的赢得了倒数第一,至于省内的一流和全国的上游,那是后话了,这个后话是指后面更大的笑话。总之,这可能大概是我们这些死气沉沉的老人“默无声息的缘由”②。
    注释:
    ①“臭农业社”是当时老一辈人带有偏见的评价,具体含义无从考证。参考当时的语境和当事人的说法,大致意思为,形容从农村移居到城镇后,不认同自身农民身份,极力试图证明自己是城镇居民。在本文中,比喻没有文化底蕴,又处处标榜自己水平高的行为。
    ②参考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事发展至今,沉默、爆发、灭亡这一规律和顺序大致相同,故引用。
    第二章 草书字典带队伍
    刚接触舶来的“工商与行政管理”一说时,按照操作规程,第一讲定是借以说明其学科先进性的霍桑实验。一不谙世事之学者,从领导艺术讲到囚徒困境,顺带一提外面世界之“潜规则”,讲了这么多年,给自己讲成了副教授,但讲来讲去始终不离“修齐治平”①四字。道理都懂,但后面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法”②,却少有人想通,不知与带队伍一事有何干系。
    直到回首十年前往事,才发觉,一个人只是个体时,身上的“小毛病”只是其个人特点,甚至可能看起来有些可爱,于社交时,未必有害。然而随着人的地位变化,这些“小毛病”便随之放大,其影响力、打击范围也随之扩大。若以现实表现来说,谁能想到一位书法爱好者,随手的区区几字,就能打破6年时间形成的平衡,最终导致整个队伍的管理系统崩溃。
    大部分团体,不论性质,只要是单人办公室,都会有一个书柜。外行可以通过书柜的大小、材质推断其地位;内行可以通过书柜中的内容窥探其兴趣。当然,这都是没有工作经验之人的看法,至少我未曾见到过任何单人办公室的书柜中的书,有过翻动痕迹。真正的学问,在手边和书桌里的旧书。
    这位小布尔乔亚将领的手边,是一本翻烂了的《草书字典》。大家一度以为这是位重度硬笔书法爱好者,因为他笑纳文房四宝时,总有些意味深长。我甚至一度猜测他使用什么牌子的钢笔,心想就算不是万宝龙,也差不多是百利金。直到后来发现,他批文件的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便打开字典,悬空临摹几遍后,以圆珠笔将字落于纸上。这样一来看不出笔峰,二来看不出结构,既显示了文化底蕴,又避免暴露功底落人笑柄。因此,这本《草书字典》与兴趣关系不大,应归类为工具书。现在想来,他意味深长的笑纳文房四宝时,可能是为掩饰尴尬。
    我当时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最底层员工,既无工作经验,又没有社会经验。显然这个小布尔乔亚不太幸运,他签批的文件大多是由我来处理。这种圆珠笔临摹的草书,一时难以认全,加之没有工作经验,连猜都没法猜,便只能硬着头皮去问。被问起为何不识字时,只能回答,书法甚好,已成幻境,吾等凡人,慧根未开之类说辞,结果每次都要接受一番书法艺术教育。可能是我这一“学生”满足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久而久之,便不见外了,每次激情的“传道、授业、解惑”后,对于业务,只是淡淡的一句“反正最后都是落到你这,你去办吧,不用给他们(各部门负责人)看了。”后经核实,其他底层员工亦是如此经历,于是各部门负责人每到用人时,便会发现自己手下员工在忙将领交办之事,自己则毫不知情。此后,各负责人之间因业务与将领争执甚多。随着时间推移,底层员工一是怕书法艺术课;二是怕负责人与将领之争,耽误业务办理,招致加班。便根据少得可怜的工作经验,加上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象,硬猜将领的圆珠笔草书之内容,刚开始还有些胆怯,后来发现上面的负责人也不认识这些圆珠笔草书时,便肆无忌惮了……而后的混乱,持续至今。
    现在想来,挺对不起小布尔乔亚的。如果当时坚持要他按照职责安排工作,如果当初对于他的圆珠笔草书实话实说……可惜世事向来没有如果,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成为了一个不太说谎的低情商的人。
    注释:①“修齐治平”直《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修身之法”属个人理解,我认为《大学》中单列出“修齐治平”,且将修身放在平天下这一目的之基础地位,故将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理解为修身之法。因与文中“小毛病导致大问题”的故事相似,为便于理解而做类比。
    第三章 竖子仿齐王纳谏
    自从上回考核拿了倒数第一之后,指挥起手下的中层,愈发吃力。眼看着濒临瘫痪的指挥系统,小布尔乔亚放下了手边的《草书字典》,拿起了书桌里的《中华经典故事:战国策故事》翻看,读到“邹忌比美论国事”时,眼前一亮。为便于理解,要注意这本书不是《战国策》,白话文的“邹忌比美论国事”不是文言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结束了,思路打开了,沉思片刻后,小布尔乔亚一拍大腿,喊了声开会。
    会议室中,长条桌,人分两边,一字排开。众人打开安监手册记录着,说到“要有大局意识,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整事,互相搭台不拆台”时,可能是看到了扉页的“上游、一流和排头”,小布尔乔亚合上了手册,说道“下面不用记了,我主要给大家讲解一下今天我提出的这个思想精神。”……
    此事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于后面发生的直接把例会搅和没了的事情,并非会议本身,当时无非就是让大家多提意见、提好意见,最好能一针见血之类的说辞,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不会当真。然而在其“限你们三天时间拿出意见”的步步紧逼下,大有“拿不出意见跟你没完”的趋势。于是,被圆珠笔草书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中层,认真起来,试图通过此事,在大庭广众之下提议,以“赶鸭子上架”的方式,迫使其做出改变。
    因此,谏言一事极为必要,但关键在于谏何言、如何谏、何以谏。大家主要目的是令其不要瞎指挥,不要“事前拍大腿、事中拍胸脯、事后拍脑门”,虽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总不能拿小布尔乔亚独创的圆珠笔草书来说事。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令其少一些瞎指挥。就当时的局面来看,少开会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拿来做文章的。
    一些知识渊博的中层,参考了小布尔乔亚办公室的陈设:离位和震位(东、东北)的两盆木本植物、乾位和兑位(南、东南)的金属卷柜、坎位(西)的红木色桌椅、巽位(西南)的暗红色书柜、坤位的(北)的鱼缸和艮位(西北)的茶道组①。再量了量与正位偏离27度的办公室,心想,这是一不会看罗盘的重度风水爱好者。常言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然而更可怕的是一知半解,如果再加上点自以为是,那真是要了亲命了。
    据此,大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先是由大家来说一些“我要批评你,你为了工作太不注意身体了,你把自己累垮了,我们的队伍怎么办”之类不痛不痒,甚至有些无聊的话。在其不耐烦时,由一知识渊博的中层闪亮登场,攻其不备。原文摘录如下,没错,是原文:
    “听君一席话,感动于心。绞尽脑汁,为与君分忧。常言道:日有所思,夜必梦之;夜有所梦,日可见之;世事吉凶,梦能示之。近日梦钓鱼烹之,得鱼腹中书,曰:“人心散,例会改”。遂请将领改例会至周五,下午最佳。一来周一精力充沛,有利业务之事,然例会一开,半晌过,精力散,不利;周五,承一周之辛劳,精神混沌,此时开会,有笼人心,聚精力之妙。若能如此,必有精气神三宝常伴吾身。”
    我记得当时不耐烦的小布尔乔亚,果真眼前一亮,欢喜之余要来原文,不假思索便同意了这一观点。他没想到的是,他沾沾自喜的比肩古代明君而走出的这一步,正是取消他钟爱的例会的第一步。然而大家同样也是没想到,此事过后,不仅圆珠笔草书之风更甚,还增加了少儿对联的传统作为队伍之魂……
    这件事使我明白,善用权谋者并非都是无耻之徒;后事告诉我,良策到了蠢才手中,未必都是积极作用。
    注释:①详见《八宅明镜》中八个方位对应的五行属性。风水学于实际应用中,一是容易忽视室内的方位并非正对东西南北,因而忽视罗盘,偏离方位;二是只看结论而不研究推演过程,容易忽视风水局与自身气场的结合,一味追求完美,最终造成“过犹不及”之局面。建议不要乱研究这些,浪费精力。
    第四章 对联大全拉关系
    小布尔乔亚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后,也可能是被中层的才华折服后,将例会改至周五下午。此举产生后果之前,先说他看到此谏言之“文采”后,想起了自己是汉语言文学出身的高材生,除了圆珠笔草书外,差点忘了自己在古汉语诗词方面亦是有些建树。于是决定作诗一篇,彰显个性、鼓励下属、振奋精神、统一思想,便下班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冥思苦想几日后,只有类似于“这个建议真是好,我要把它当个宝。”之类的诗句,且只有两段,远远不够诗的长度。带着胸中愤懑,周五下午的例会上只是读了个文件,便草草了事。
    可能是憋的睡不着,周末清晨连饭都没吃,便出去散步,找一找灵感,想着走累了在外边吃一些早点。结果在早市的旧书摊上,看见一本落满灰尘的《实用对联大全》,当即来了灵感,想到“诗长,对联短,何不写对联?词多,限制少,好写还高产。”于是没划价就将其买了下来,就连早餐都多吃了两根油条。(此事乃当时遛弯巧遇之人所述)于是当晚,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一条短信(当时没有微信,QQ也仅应用于文件的传输):我看了谏言,觉着咱们的队伍很有底蕴,所以打造准军事化队伍的同时,再造一支文化队伍。现提出一千古绝对,此木为柴山山出。希望大家开动思维,一起交流……我无从考证当时有没有人在网上查个下联给他回信息,只能确定自那时起,将领不再满足于稳坐办公室等人上门请教圆珠笔草书,他开始变被动为主动,每次将《实用对联大全》看出心得后,便追着大伙要下联,要求下联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还要对出新意。
    一时间,大家有些欲哭无泪,本来建议将例会改至周五下午,是为了借一周之劳碌,消磨其精力,令其慢慢疲于应对,进而取消例会,力求减小因圆珠笔草书带来的指挥混乱;以接近文言的方式建议,是为了投其所好,以便计划实施。可眼下却因此多了个《实用对联大全》,大家感叹小布尔乔亚的无穷精力,组织会议,远比参与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现在加上了一周的劳碌,不仅例会不改,反而添了新的议题——每次例会后出个上联给大家。如果说,早先的指挥是“狼来了”,看到基层的“羊”,便随意抓去布置任务;纳谏后的指挥,便是“老虎来了”,不仅要抓走底层的“羊”布置任务,还要抓走中层的“牧羊人”,令其对出下联……于是,大家开始躲着小布尔乔亚,尽量避免与之碰面。
    但是,谁也未曾料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几周后的一个中午,办公室毫无征兆的通知在办公室候会的人们,今日例会取消;又过了一周,大家接到最后一次例会通知:自即日起,不用每周五三点到会议室候会,以后接到通知,再来开会。至此,例会算是取消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当时这个小布尔乔亚还处于刚担任将领的兴奋期,怎么就突然取消了亲自部署的例会呢?直到前一段时间,听别人讲起一本书,再看了看这个目前已经退休的小布尔乔亚依然活跃的社交账号中,用圆珠笔草书写得对联,就知道了这种现象叫兴趣转移。
    时过境迁,现在将目光看向整件事,总的来看,无论多么详实的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难免生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变故。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生活中的惊喜。
    第五章 载入史册的猴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以“沐猴而冠”来形容这个团队的历代将领们。后来便不提了,因为没必要,动物的表现和炫耀基本上是求偶行为,虽然不够高雅,但还是有一些实际意义的。而这些人与“戴冠的猕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们的表现和炫耀,不仅没什么实际意义,还会将整个团队拖垮,因此,对于这些将领来说,“沐猴而冠”一词,有些美化作用。
    在这个力求稳定的行业①,硬要做出成绩,明显是置工作性质于不顾,属于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之所以不用官僚主义这个词汇,是因为他们不配冠以“官僚”二字。人家不管什么套路、怎么斗,最起码的智商还是有的,一切行为皆是向利益看齐,以“纳什均衡”论应对,尚有合作之可能,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早有预期,不至于失望透顶,更不会因其智力因素受到连累,所以“猪队友”一说甚妙,“猪”往往都是队友,而非对手。
    达到“因自身失误而拖累整个队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效果的第一件具体的事情,自然是出自这个小布尔乔亚之手,犹如一个大逼兜,其响亮程度空前绝后,以至当初这些老人在一起商议时,大多以此为衰落的标志,认为应将其放在开篇。在论证“一流、上游和排头”一事之精神层面后,依旧争论不休,直到将安监手册事件从“标志”降档为“导火索”,大家才达成共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年久失修的大烟囱,被定性为危险建筑物,要按时拆除。结合之前提到过的,小布尔乔亚的“军旅梦”和打造准军事化队伍,这两件事对他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决定亲力亲为,按照最高标准来搞。事情发展至此,一个全体人员参加的“誓师大会”自然是必不可少,“我亲自上阵、所有中层都给我顶上去、凝聚力、使命感”之类的会议精神也在情理之中。此举一是显示自身指挥能力,二是提升队伍的忠诚度,三是向同行耀武扬威。当然,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小布尔乔亚根本就不熟悉业务,一是当时不具备相关专业人员、设备,外聘人员无法保证工期;二是不能保证相关资质的情况下亲自参与,如果发生意外,责任重大。
    就当时的风气来说,如果小布尔乔亚只是借着抽象事物②玩弄权术,没人会多嘴;但竟打起了具体业务的主意,大家自然不能为他陪葬。因此,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依然有必要公开反对。与上次“纳谏”不同的是,这次是具体业务,投其所好的同时,要拿出具体方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一些老同志自觉的站了出来,他们一边说着“岁数大了没前途、快退休了看淡了”之类的话,一边前赴后继的公开反对小布尔乔亚。一时间,盛怒的小布尔乔亚的叫骂,充斥着整个走廊,大有“文死谏”之悲凉。这些老同志失去了将领的器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至少,小布尔乔亚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阻力。
    后来,一位中层放出了绝招:将领,我觉得您的部署甚好,但是不够好。拆,动静太小,不足以显示您的威名,我觉得应该把它炸了。外包给专业的爆破公司,工期快、责任小。另外,这么大动静到时候准能上电视,新闻题目我都想好了——本地区首次爆破拆除危险建筑物,绝对载入史册!再者,您五行属土,爆炸属火,火生土,对您有利,加之爆炸声音大,预示着您在这个行业一鸣惊人!
    最终,以一本《八宅明镜》为代价,小布尔乔亚眉飞色舞的采纳了该建议。
    虽说这件事情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倒也未见得是坏事,至少这个多灾多难的团队自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当然,代价是小布尔乔亚失去了底层的敬畏之心。
    唉,多难兴邦!
    注释:①“这个行业”:前几篇有线索,懂的秒懂,不懂的说了也白说。
    ②“抽象事物”:必如之前提到的例会、圆珠笔草书、对联大全。虽然令人不太愉快,但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便有实质性的影响,也并非不可挽回。
    第六章 指挥、超车和训话
    上周,遇到了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故人相见,自然是按当年惯例,喝几道茶。对比小布尔乔亚时期的“乌金石、铸铁壶、橄榄炭火惠山泉;青花杯、贵妃泥、沉檀龙麝打香篆”,还是眼下这一壶三杯的潮州功夫茶,叫人心安。江湖习气的老人“食茶”,自然是“想当年”,作为小布尔乔亚时期的骨干,载入史册的猴子一事,是必谈的:
    由于是本区域首炸,惊动了一些领导,竟安排了跟拍记者。
    感到无比兴奋的小布尔乔亚化身电影爱好者,甚至研究起了表演。爆破当天,按照他的设计,整个队伍所有人员、车辆全体出动,一字排开。排头的车是一辆白色长城SUV,他把副驾驶的座位调解至最后,稍侧身斜靠着,翘起二郎腿,努力营造一种掌控全局、指点江山的感觉。这样一来,虽然车的后排不够豪华,但通过增加前排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尴尬,也体现出与司机身份和地位上的不同。公路上打着双闪的车队缓慢行驶,要不是后面跟着的都是10万元以下的车,路人一定会认为这是婚礼车队。按照设想,由老关和红人联系好门卫,提前将厂区大门打开,而后此二人分左右开车在前,形成“212”这样前后护卫的车队队形进入厂区。但是这俩人都以为对方打电话了,毕竟一个电话而已。
    可能是他俩心有灵犀,开车的时候互相一问,急忙联系,发现门卫关机!紧急商议后,决定由车技较好的红人,以迅雷之速,当面通知,然后返回归队。正在与记者攀谈的小布尔乔亚,讲到这个团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时,只见红人的车“嗖”的一下过去,他的脸色瞬间由晴转阴,抄起电话打过去:“谁叉叉让你超车的!惯的你臭毛病!”这突如其来的一嗓子,吓得小车一晃、记者一抖,红人乖乖的退了回去。想必,传说中的狗血淋头大概是如此……
    到了目的地,厂区的大门自然是没开,新郎官,哦不,是小布尔乔亚下车了。他怒气冲冲的要求大家站成一排,开始训话:老关,你昨天口口声声跟我说联系好了,我现在有杀你的心!(后面都是类似的骂人的话,记不清了。)
    眼看着爆破时间越来越近,有人忍不住说了句:“将领,您让他们重拍一个车队入场的镜头,后期剪辑上去就行。”而后将领立刻眉开眼笑。停止了训话……
    当晚的新闻中,气势磅礴的车队入场,小布尔乔亚拿着对讲机倒数“五,四,三,二,一,起爆!”随着爆炸声响起,烟囱灰飞烟灭,与之一同消逝的,是小布尔乔亚的威信……
    眼前的老同志摆弄着一罐单枞,趁这个间隙,简单聊了几句,对话如下:
    “你说他这么膨胀,是不是因为咱们每次都采取投其所好的策略导致的?”
    “有可能,刚担任将领,兴奋期还没过;再加上大伙一系列的吹捧,膨胀是在所难免的。”
    “难道当时真的不能直接从业务的角度提建议吗?”
    “那得是建立在小布尔乔亚懂业务的基础上。”
    “我当时在底层,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你们这些中层是怎么知道他不懂业务的?”
    “简单,但凡他懂一点业务,拆烟囱一事他就不会亲力亲为。既然不懂,就只能投其所好了。”
    “其实他不冤,如果没有膨胀的私欲,这个劝法,他又怎么会听得进去呢。”
    “为了大家的好事,竟要这般奴颜卑躬,真是有辱斯文。”
    “权当哄孩子了!”
    现在想来,历任将领遇事考虑利益、考虑自己、考虑责任……考虑得太多,就是不考虑事情本身。
    第七章 丧心病狂的典型
    将领的名字越来越长了,为方便记忆,有必要总结一下。从本篇开始,截至下次总结前,小布尔乔亚的全称包括但不限于:圆珠笔草书创始人、对联大师、表演爱好者,小布尔乔亚。
    自上电视以来,小布尔乔亚成为了本行业中闪耀的新星,吸引无数外地同行参观学习,一时间到处演讲,频频举杯,可谓是春光满面。他甚至为此拟了一套“衬衫要放在裤子里、深色皮鞋和西裤不得配白袜子”之类的规章制度,学着《教父》的样子统一了大家着装,顺便制作了港片中廉政公署同款胸卡。每日出入办公大楼时,前呼后拥,就连门口的保安都在议论:
    “小布尔乔亚的队伍真正规”
    “哪里正规?”
    “都带牌儿(胸卡)。”
    就这样,当时的小布尔乔亚在众人目的不纯的言语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他觉得心目中的“准军事化队伍”已经成型;甚至消除了半年前“年终考核倒数第一”一事的影响。一个幽灵,“安监手册”的幽灵,在队伍中游荡。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让上面注意到的机会,他誓要一雪前耻,让“一流、上游和排头”之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整个队伍中。
    于是,久违的例会恢复了!不讲业务,只讲精神。每周五由将领总结一周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一般是“三XX”或者“三个XX”。部署具体业务的会议,原则上安排在周一至周四,非必要,不得占用例会。加之当时小布尔乔亚尝到了上电视的甜头,于是他抽调了几个人,专门研究如何上电视。后来,他开始活跃在不同的圈子,花时间结识名流政要,费心思组织各项活动,出经费赞助社会团体。
    在此基础上,大家按照要求放下了手头的业务工作,日常工作时间,用以筹备各种“宣讲、汇报、交流”会议,会议讲话不能重复;会议室要干净整洁;桌上的香蕉要一字排开,修剪至长短相同;葡萄要一粒一粒的扭下来,整齐码放;橘子、苹果要选择大小相同的摆盘;擦手的纸抽要放在右手边,伸手就能拿到的范围……那个时期,中层不是在筹备会议,就是在打扫会议室;我所在的底层,不停的写着各种发言材料。渐渐的,大家不堪其扰,开始躲着小布尔乔亚。只有当他开门、探头,满走廊多次叫喊或电话催促时。才一脸焦急的姗姗来迟,被问起不理会的原因,多是“正在筹备、赶稿,太投入,没听见”之类的说辞。如此这般,大家依旧精疲力尽,将领的精力充沛程度叫人害怕,仿佛不需要休息。久而久之,大家开始试探他的记忆力——工作若遇到难题,要么是“你未对我吩咐过此事”要么是“我知道,但我在做你之前吩咐的某事”……看着这乱作一团,像浆糊一样的指挥系统,小布尔乔亚甚是欣慰,他称此为“三力”(凝聚力、向心力、同心戮力)。现在看来,其实也有一定道理,至少原本不合的人,可以坐在一起对比例会取消和恢复二者之间的戏剧性、探讨将领自圆珠笔草书之后增加的新爱好。在大家其乐融融的自嘲声中,2号将领感到局面无可挽回、且小布尔乔亚不可救药,说了句“温大灾”便跳槽了,只留下一堆未交接的烂摊子。事情发展到这里,不仅大家之前的努力白费了,还要承担将领新增加的这些“劳民伤财”的爱好。也正是这次打击,让大家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之前的“曲线救国”转化为“消极抵抗”。
    回看小布尔乔亚,他还没从2号将领突然跳槽的震惊中缓过来,便得到了这段时间的“努力”的回报:上面来人了,准备树立典型。
    第八章 交际场上的小丑
    恢复例会后,小布尔乔亚投入了大量时间用于名利场上的交际,既然是交际,自然是以谈话开始。当然,名利场上,不能红口白牙的“干说”,得表示表示。通过社交圈子,表示到上面后,听了一些场面话、看了几张假笑脸,小布尔乔亚便认为之前上面并非看不起他,而是根本看不见他。不然怎么会在半年后,准备树立一个年终考核倒数第一的队伍为典型呢?由此可见,上次年终考核失利,并非自己工作不力,问题在于缺少交际。
    这样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小布尔乔亚的格局,使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愈发重视公关,而忽略业务能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便是从这次上面来人开始的:
    为表重视,他亲自部署、全体出动,并命名为“3心行动”(后来他才知道“行动代号”一词),旨在向上面表现我们当好排头的决心、信心、恒心。
    首先是迎接,这样重要的事情自然是由上次爆破拆除烟囱一事中,表象良好、骂不还口的老关和红人打头阵。将领将上面的人迎到自己的车内,坐在调解至最后的副驾驶宝座上,自己则坐在驾驶位后面,双手扶着驾驶座椅的靠背,头向右转,确保上面的人随时都能看到一张笑脸。至于车队队形,考虑到上次爆破拆除烟囱事件中“212”队形的失误,且这一次不是录播,没法剪辑,于是降低了难度。老关和红人分别在后方小车队伍的排头和排尾,与小布尔乔亚的头车呼应着。驶入办公区时,四辆小车加速,超过头车,提前在办公楼门口一字排开,所有人员下车,二人跑入办公楼,其余人立正,等待检阅……头车还没停稳,小布尔乔亚便跳下车,跑步绕过车头,为上面的人开车门、带路。走到门口时,刚才跑来的人,把门打开,比了个“请”的手势;另一人早已用身体挡住了自动关闭的电梯门。这一套流程,行云流水,上面的人不由赞叹道“调教得真好!”。
    不知道上面的人看到小布尔乔亚搞得这些比他们还高的规格,有没有在心里骂娘;可以确定的是,办公楼里其他队伍的人在看笑话,毕竟,在这种档次的办公楼里,“狼性团队文化”之流,是极其罕见的,看着新鲜。大家甚至动用了诺基亚N8(当时少见的拍照功能强大的智能机)拍下刚才的一幕。高楼上自上而下的照片中,白色的SUV和4辆小车,像一只母鸡,孵着4个蛋。小车周围的人,像是蝼蚁,不是母鸡的晚餐,就是蛋中小鸡的养料。从此,小布尔乔亚的座驾有了一个外号——“大白”(当地对一种母鸡的俗称)。
    其次是宴请,至于当时桌上的内容,记不清了,我作为底层员工,在这样的场合上只能斟酒。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宴席结束后,将领随手甩来的半盒烟。
    司机开车过来接他们去酒店,我便走了,到网吧揪出几个约我玩游戏的无所事事的同学,请他们到附近路边摊吃点夜宵。我把刚才的半盒烟扔在桌上,在同学的赞叹声中,知道了这是一盒价值150元的香烟(当时香烟没有百元限价)。大家感叹二十几岁的我,抽过“比软中华还好”的烟,离出人头地已经不远了,以后一起吃饭时,应该让我先讲话。看着大家对我的认可,当即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
    当时我以为这就是社会,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后来才知道,自以为知晓的“社会规则”只是眼前看到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是一些达成目的的手段,与最终目的相比,其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就拿这件事来说,一天的接待结束后,将领安排上面的人下榻时,才是整个接待活动的关键,关键到可以影响个人前途,乃至整个队伍的形势。
    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队伍换了几任将领,依旧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大家讨论后发现:今日队伍之格局、根深蒂固之矛盾,至少有一半,是为本篇记录的“3心行动”埋单。
    因此,不只是我,名利场上的各位,都是笑话。
    第九章 物欲横流的老鼠
    这些年参加的饭局多了,也就可以毫不留情的推掉大部分饭局。
    当然,这是对“3心行动”反思的结果。所谓交际,目力所及,皆是宴会上的推杯换盏,这样统一且显著的表象,成了多数人的误解。社会交际中的饭局,大多是不太熟悉的人相聚,聚在一起时特别热闹,尤其几杯酒下肚后,充斥着“你那啥、赶讲话、说不好听的”之类的说词;表达着“有事就跟大哥讲、黑白两道都有人、老子从来不差钱”之类的意思。但每次宿醉后回想起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除了谁比谁多喝一杯酒,谁给谁灌醉了之外,再无其他,甚是无聊……空虚之余急需再组织一次这样热闹的饭局,以排解无聊,如此往复至力竭。
    此恶性循环之根本在于自以为是:只看到了推杯换盏的表象,便以为洞悉了社会规则;照猫画虎般组织了几次酒局,便有了名利场上呼风唤雨的错觉。
    其实区分酒局或宴席是否为交际场,只需要看最终目的即可——推杯换盏之后,是否有实际的目的。就拿“3心行动”来说,接待的规格、宴会的水准、酒局的规矩、席间的对话……都是在展示实力,告诉上面的人,我小布尔乔亚带出来的队伍,担得起排头、做得了典型!这一切铺垫做好之后,将上面的人送到酒店下榻时,交际活动才算开始。
    有了白天的铺垫,到了晚上,自然是一切顺利,将领和上面的人敲定,树立我们的队伍为典型,掀起向小布尔乔亚学习的浪潮。事情到了这一步,按理说,第二天午饭后将上面的人送到高速公路入口,就算是达成目的了。然后以此做为上述社交观点的论据,结尾扣题。
    但此事既然收录在这里,就一定会出现“然而”和“不料”的插曲——午饭前,上面的人与将领单独会谈,主要研究老关的问题。谈话内容大致如下:
    你说你用得这是什么人!你们(小布尔乔亚、老关、红人等)昨天走之后,老关拎着一堆水果和特产回来了,说是闲聊,话里话外的要求进步。
    我寻思考察一下他的业务能力,我问“一二三”,他就算答“四五六”都对得起我,他倒好,直接给我说“七八九”!(老一辈的官腔,形容不懂业务,且自身水平与目前岗位之要求相差太大。)就这业务水平,我都不说啥。单说他这个素质,进屋一屁股就坐我在我的外衣上(外衣铺在床上),拿起床头柜的纸抽擦鞋,擦完鞋直接扔到地上;说着话,伸出拇指和食指,先用拇指堵住一侧鼻孔,用力的一擤,再用食指堵住另一侧鼻孔,用力一擤。他一手鼻涕的时候就不用纸抽了,直接一甩,往鞋底一蹭!临走还用这双手给我扒个橘子……
    我是真不待见他,但他亲家是我一朋友,就那个谁,刚跟我打过招呼,都是熟人,你说咋办?
    “好,我懂你意思了,立办。”
    “不难办吧?要不然我也不太好意思。”
    “您和那个谁这是两层意思,不难办。”
    “不用办太明显,意思上过得去就行。”
    “要是这点意思,就太好办了。”
    ……
    小布尔乔亚还在为2号将领跳槽一事挠头,正好借此机会,将权力重新分配。上面的人已经明说老关不懂业务,自然是不能再给实权,因此,小布尔乔亚将老关手中的实权和2号将领手中的实权,分散给了之前例会和爆破拆除烟囱事件中谏言的两位中层,只留下2号将领的名头和一些容错率高,且无伤大雅的业务给老关。虽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明升暗贬的架空手段,但老关却特别高兴,时刻以2号将领自居。
    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小插曲,一直影响了后面若干年权力分配的格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为此埋单。
    第十章 八宅明镜定亲疏
    发生之前一系列事情后,将领的名字又变长了,为便于理解,有必要总结一下。自本篇开始,截至下次总结前,小布尔乔亚的全称包括但不限于:圆珠笔草书创始人、对联大师、表演爱好者、风水学大师、茶艺师、捕鱼人,小布尔乔亚。
    将领的名字一次增加了3段,这得从“3心行动”结束说起:上面的人回去后,树立了这个队伍为典型,确立了小布尔乔亚的排头地位;还有一事,是老关任虚职2号将领。
    树立典型后,小布尔乔亚体验到了知名度带来的好处,名利场上的社交活动,仿佛更加顺风顺水。尤其是提拔老关后,直接打开了新的社交圈子,小布尔乔亚的人脉,直接增加了一个量级。
    虽说老关不懂业务,但从他私下接触上面的人且有接洽人一事,可以看出,在社交领域,尤其是名利场上的社交,是老关最擅长的。当时的小布尔乔亚,尝到了社交的甜头,愈发膨胀,老关顺势公关了小布尔乔亚,得到其信任后,活跃在各大社交活动中,累积人脉,短期内成效显著。
    简简单单的几次公关,就接触到了上面的人;老关这样不懂业务的人,稍加调教便可发光发热。这一切似乎太顺利了,顺利到没法以自身“境界高”解释,仿佛除了“天选之子”外,再无合理的解释。顺风顺水的时候,应该顺势而为,力求突破。想了想自己的规划,公关、社交基本上做到了极致,所以就只能从运势上入手,他看了看爆破拆除烟囱事件时得来的《八宅明镜》,感叹自己办公室的完美的风水局,决定升级此格局,加强运势。结合自身五行来看,要换一套更高级的鱼缸和茶具。虽说自己是将领,但毕竟是更换办公室的东西,若大张旗鼓,必招非议。因此,他只能暗示。结果自然是老关第一个冲了上去,有一天下班,他冲进将领的办公室,说自己贵为2号将领,办公室却没有烧水壶,加之自己年岁大了,身体不好,医生说办公室应配茶盘和鱼缸,以小布尔乔亚用过的二手为佳……
    第二天,小布尔乔亚一脸为难的抱怨道,你说这老关,就是看好我的鱼缸和茶盘了,非得拿这俩玩意儿给我的换走,甚是讨厌……
    还记得回忆爆破拆除烟囱事件时,喝得功夫茶吗?“乌金石、铸铁壶、橄榄炭火惠山泉;青花杯、贵妃泥、沉檀龙麝打香篆。”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配置,当然,后面还有一句形容鱼缸的:“恒温缸、微光灯、自动投喂营养餐;名贵种、生态景、鱼儿起居专人管。”
    这样的配置自然是惹人讨厌的,气得小布尔乔亚拿起圆珠笔,用草书在A4纸上写了两幅对联,精心裁开,分别贴在了鱼缸和茶盘上。他的圆珠笔草书依旧不容易辨认,我当年打扫卫生时,听见他给老关上课,其文学造诣令我印象深刻,因此至今还有印象。
    其一:上联,一条两条三四条;下联,五条六条七八条;横批,连年有鱼。(这要不是将横批贴在鱼缸上,乍一听还以为是麻将馆。)
    其二:上联,屋里干净空气清新;下联,设备齐全茶业高级;横批,室雅茶香。(这一套,不知道是改的哪个茶馆的对联,若我拟横批——“出来卖的”)
    ……
    后面的事还没发生,若单独看待此事,只是提拔了一个关系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明升暗贬,无伤大雅,况且名利场上能助将领一臂之力,可见老关并非一无是处。另外,目前为止,只不过送了套鱼缸和茶具,人之常情,尚在情理之中。何故收录此稀松平常之事呢?是因为此事形成了价值观,即“想受重用,不靠实力靠公关”的价值观。
    此事后几年,我偶然听郭德纲老师说起扶持弟子的事情(概述):“有些孩子看岳云鹏出名了,就对我说,师傅,我也想出名。我说好啊,我给你录一段作品,找名人转发,就出名了,可出名之后呢?你还有别的作品吗?到时候观众买票听一次就知道你没有真本事。岳云鹏在小剧场说了十年相声,才有眼前的一朝成名。”
    这段话适用于小布尔乔亚和老关:通过公关活动,小布尔乔亚得到了上面的人赏识、树立了典型、收获了名气;老关得到了提拔重用,直接做到了2号将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队伍的“排头精神”早就被消磨殆尽;而老关的业务能力,根本无法担此重任。
    再大的面子(知名度),没有实力(里子)支撑,到头来必是一场空。
    十一章 顽童手中的利刃
    经过之前一番操作,小布尔乔亚算是烧完了刚上任的“三把火”。在“典型”和“排头”的加持下,大多数人,甚至上面的部门,都觉得上次年终考核是个误会。排名倒数第一,一定是因为小布尔乔亚刚接触这个行业,不熟悉情况,如果他的工作能力不足,怎么会树典型、当排头呢?
    上面认为,小布尔乔亚是一员悍将,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别人办不成的事,他可以;别人达不到的高度,他可以;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可以。他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于是,遇到些棘手的问题,便第一个想到他。
    可悲的是,小布尔乔亚也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站在了舞台中央,等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还没确定的宏伟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因此,上面的棘手问题,他照单全收,甚至连一些上面都没想好怎么办的事情,他都主动请缨,拿自己的队伍当“试点”。反正这些工作不用他自己做;反正他的手下有一支“准军事化”队伍;就算到时候完不成,多搞一次公关而已……他的可悲之处有二:一是他不了解自己接手的工作;二是他对“准军事化”和精神内核的错误认知。可以说,他不是“字典里没有失败”,他是根本没有字典。
    用一句话总结当时的状况:大家在小布尔乔亚的英明领导下,扬眉吐气地走上了下坡路。
    额外的工作多了,大家的意见没了。小布尔乔亚看来,这是消除了杂音、统一了思想的结果。事实上,经历了“例会”和“爆破拆除烟囱”两件事之后,大家发现,小布尔乔亚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到头来不仅没什么改变,反而好像受到某种提示一样,想出来更多的“幺蛾子”。每次有人私下提出“谏言”的想法,其余的大部分人便细数小布尔乔亚新增加的众多爱好,加以提醒。而后众人的反应,成了迄今为止,我每次看到“怨声载道”这个成语时,脑中的画面。
    纳谏一事,有人觉得是粉饰,其实不然,应是其自以为是,根据便是他书桌里那本《中华经典故事:战国策故事》,拿儿童故事读本当国学来看,是很多将领的误区,类似的误区还有知行合一的“知”、中庸之道的“中庸”、无为而治的“无为”……就事论事,若以国学论,个人觉得应引用《潜夫论·明暗》中“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正是问题所在,这个谏是纳了,但至于听不听、信不信、信多少,就是将领的问题了,小布尔乔亚自以为“兼听”了,但他“偏信”自己爱听的,其余部分是别人的问题。用普通话说就是,他不是想不明白,而是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下面的人操心的事情上,因为他觉得大家意见再大,也不及自己的情绪重要。
    综合队伍里所有文人对他的评价:骨子里的傲慢,膨胀的私欲。
    这样的态度指挥队伍,必定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而后便听不到不同意见,最后听到的都是赞美。但众人的实际行动呢?最得力的2号将领老关发现小布尔乔亚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且基本都是要“凭本事担责任”的事情,见势头不妙,便找了一堆借口,天天在外面跑公关,除了简要汇报外,基本不出现在办公大楼。
    于业务来说,老关在不在不重要,重点是事情越来越多,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耽误的是整件事情的进度,最终影响的是上面的整体部署。这些是将领看不到的,他只知道把任务安排给中层,中层也是自身难保,只能按顺序往基层推……当时的队伍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现在更无力),可以说是处于后期的大部分人摆烂的庞氏骗局。
    事情发展至此,我也想“正如大家所料”——泡沫破裂、骗局崩盘、小布尔乔亚倒台。但事实是小布尔乔亚早就有了榜样的力量,毕竟处在这个众人瞩目的位置上,无论多么不堪,终究是有些示范作用的。
    在这样的影响下,有一定业务能力的红人向小布尔乔亚主动请缨,打算复刻其成功之路。后面的事态发展,也就失态了,要探索其中的客观规律,估计得马克思本尊出马了。
    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杂音
    风险,往往伴随着机遇。
    尤其是“庞氏骗局”处于后期,大部分人摆烂的时候:小布尔乔亚接手的工作,超过了团队的负荷,大家都在拼命加班,结果未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像是有人指着空地上的一车砖说,搬完这些,任务就完成了。大家干劲十足地搬走了大半,结果第二天空地上又多出来两车砖……
    看不到希望,也就摆烂了:
    反正都完不成,索性就不做了。于是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消极怠工;更有甚者,可以在周末加班时,全程发呆。大家不辞辛劳、热火朝天的情况下,工作效率甚至不及“爆破拆除烟囱”时期。小布尔乔亚甚至为此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带出了想象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上面问起手头工作的进展时,他仅通过大家表现出的忙碌状态,便自信满满的觉得事情“正在稳步推进中”。直到上面要最终结果时,才发现眼下的工作全部没有结果。当他要求大家拿出结果时,只得到“时间不够、人手不够”之类的答复。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无从入手。汇总问题让上面解决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是主动请缨;纠正错误重新部署,是不可行的,因为他不了解自己接手的工作。这就是脱离实际工作,一味追求精神高度的苦果。他能做的,就只有开会,会议要求:大家要戒骄戒躁,干工作不能脱离实际。问进度就是天天加班、要结果就是天天忙,我认可你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只讲精神,要从实际出发。会后要立即完成手头的工作,我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就统一思想而言,这是我印象中效果最好的一次会议。中层几乎对此有了统一的看法——都是老中医,谁给谁开药方!
    这对于当时我所在的基层,无疑是一针兴奋剂,按照事态发展,接下来一定是中层逼宫,小布尔乔亚反思,队伍走上正轨。在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我们盼来了红人,他学着当时小布尔乔亚主动请缨的样子,在所有中层消极怠工的情况下,站出来主动请缨,直指要害部门,接手其“进展缓慢”的工作。当然,红人是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他着手完成了一些工作,让小布尔乔亚暂时对上面有了交代,他本人也借由此举暂时稳坐中层第一把交椅,成了小布尔乔亚口中,中层的佼佼者。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层“一致抵抗”的大方向下,红人以“表忠心”的方式夺取同事的指挥权,成为“老中医”事件中的最大受益人。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能力和人品是两回事。
    就这样的人品,即便得到重用,日子也不会好过。红人的“迎难而上”让小布尔乔亚误以为工作没有结果,是手下能力不足;红人的“死心塌地”被其看做“思想教育”的成果。这一切,足以证明他达到了“无为而治”的高度。此后,他便专心研究儿童故事读本中驭人的“帝王术”,不再试图学习业务。上面要工作结果时,他就问红人,红人答不上,就是一顿臭骂。每次被骂,中层便戏谑的称他为“将领身边的红人”。
    反观“无为而治”的小布尔乔亚,不知道在哪买了本《观赏鱼的喂养与疾病防治》,而书柜中崭新的《马克思全集》,落上了厚厚的灰尘。很遗憾,当年小布尔乔亚但凡拿起高中课本,都不至于对哲学有这样的误解。
    无为而治一说,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理解,即:不要在客观规律之上强加个人意志。从管理层面来看:发布的命令、做出的决策等一系列所作所为,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便是“无为”;试图令客观事物顺应自身意志的一切行为,都是“有为”。(个人观点)
    小布尔乔亚的“无为”和红人的“有为”,让整个队伍在错误的路上快马加鞭!
    十三章 疯子身边的红人
    红人刚成为红人的那段时间,小布尔乔亚送给我一本书——《观赏鱼的喂养与疾病防治》,要求我认真学习。我的上司大侠看不下去了,问:“办公室本来就忙,几乎每日加班,为何安排工作以外的事情?”答复是此书字多,占用其研究“国学”的时间。再说王德發(我)本来就负责打扫办公室,学习一下相关知识,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话音未落,我便深刻领会到了大侠这个外号的由来:“不用说得那么好听。你这样做,要么是对科学不感兴趣,不愿付出精力钻研;要么是对内务存有偏见,觉得此事屈尊降贵。”由于小布尔乔亚听过大侠的一些传闻,见他这个态度,便没说什么,只是自顾自的回到办公室,拿出一幅卷轴。是一位叫陈雷的人写得安如泰山。我分析其用意应该是“老子的能力,做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所以老子每天安如泰山。”……把卷轴挂在墙上后,他开始讲起清理鱼缸的心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亲自示范如何清洗价值几毛钱的一次性过滤棉,试图变废为宝。要知道,鱼缸里的鱼,大几百元一条。
    按照小布尔乔亚的要求,一次性过滤棉至少要反复使用3次,他每天都会打开过滤装置,观察过滤棉的状态。我在深秋刺骨的凉水中清洗鱼的粪便,造成的水的浪费,远大于过滤棉的价值。这样下去,只能是两个结果:要么我崩溃,要么鱼崩溃。作为一个胆小怕事的新人,我努力让自己晚一些崩溃……结果,鱼先崩溃了,一条接着一条翻白肚。后来才知道,这是反复使用滤棉滋生细菌造成的。
    不换滤棉就得换鱼,同理,不换思想就得换人。鱼缸里鱼的数量,在玄学上是有讲究的,出了问题少了鱼,当天就要补上。文人出身的大侠,几次放下手中的文件,跑去市场买鱼。之所以称文人,自然是有气节的,大约3次后(记不清了,古语说“事不过三”,鉴于其文人出身,3次的概率最大),实在受不了内心的折磨,以“老经验不能适应新要求”为由,申请调到红人之前的部门。
    正好红人取得要害部门的指挥权后,急于甩掉之前的烂摊子;而小布尔乔亚没法把被红人夺权的中层(孙哥)从最好的部门降至最差的部门。
    大侠的请辞,解了小布尔乔亚和红人的燃眉之急,他俩暗自窃喜,将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分而食之。只是受格局限制,吃相有些难看:红人神秘的对我说“年轻人,要学会见风使舵,大侠已经待不下去了,你应该赶紧去帮你孙哥把东西搬来,争取个好的第一印象”……这么大的事,按照惯例,是要开会的,整个会议过程,让我想起了上学时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除了我讲话外,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要安静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当时没有针,但会场安静的可以听到周围人的呼吸……
    会后,大侠将早就放在走廊的物品(只有一摞书)搬到早就空了的红人之前的办公室;被红人夺权的孙哥,只拿着一个水杯,坐到了我对面,算是上任了。整个过程,没有恭喜、惋惜、赞叹,甚至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搬走的大侠的脸上,没有想象中的喜悦,面无表情;上任的孙哥的脸上,没有想象中的恼火,面无表情。大家将这一切,默默的看在眼里,小布尔乔亚和红人,以为消除了杂音,脸上挂着欣慰和得意的笑。当年的气氛让我摸不着头脑,后来当了一段时间“领导”,才知道团队中沉默的可怕:队伍里有不同意见,说明事情还可以挽回、矛盾还可以调和;只有大家都看不到希望,才会选择集体沉默。这样的情况下,斗争是必然的。
    当晚,大部分中层聚在了孙哥家里,红人也在。大家喝了一箱孙嫂人肉带回的青稞啤酒,看着红人的表现,心照不宣的确立了在“消极抵抗”的基础上适当叫板的斗争策略。最后,红人拿着孙哥家的一套紫砂茶具,高高兴兴的回家了①。
    我真后悔,哪有人开会不带针!直到现在,我的笔记本上还别着个回形针。
    题外话:这次的会议内容,我只记得一句话:“王德發洗得过滤棉,能用5次!”
    注释:①由于部分当事人联系不到,当天晚上孙哥家酒局的主题,是根据后面发生的事情还原的。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听不懂他们说得话,所以没记住;加之从不饮酒,便只顾着将桌上唯一的肉菜(楼下熟食店的一只鸡)吃光。
    十四章 侠之大者爱反思
    无论人的心情,第二天的太阳总会照常升起。我依旧是第一个进入办公楼的,依旧看着每一个进来的人。不知不觉中,大家脸上的表情消失不见了,挂在脸上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变成了看不见的贪嗔痴。
    孙哥带着宿醉,从我手中拿走《观赏鱼的喂养与疾病防治》,自己读起来。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孙哥特别交待的注意事项,竟与大侠临走前的嘱咐完全一致——对于老前辈表现出的消极心态,要视而不见;对于自身能力水平的不足之处,要充分认知;多做事,少说话,本事最后都长在你自己身上……我当时除了无条件接受任何人的工作安排外,别无选择,所以只能照此嘱托去做事,便未多想。直到后来有了谈条件的资本、有了拒绝的资格,才知道二人的用意:出离深渊的方法是仰望天空。
    成长,是经验的累积和总结;生活,是积累经验的途径;读书,是总结经验的方法。不论年纪,只要求知欲尚存,就有进步空间。“被贬”的二人,都在读书,从他们的进步来看,这两个人看到了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最终形成了两种意识形态:
    以孙哥为代表的其一:“你不是不满意吗?我让你满意满意!”(满意派)
    以大侠为代表的其二:“你不是不满意吗?我让你见识见识!”(见识派)
    英雄,所见略同!有两点值得强调:一是上任当晚孙哥的饭局,大侠不在,且二人价值观不同,没必要就此事沟通;二是之所以长篇大论这两种观点,是因为这两种观点形成的意识形态指导了今后的斗争,影响至今,即便人员更替也未曾改变……
    在实际行动上,孙哥开始放权,将办公室大部分业务托付给我。而他则“急将领之所急”,奔波在花鸟鱼市、周旋于上下之间。这样一来,一方面迅速提升我的业务能力,以便日后合作;另一方面实锤小布尔乔亚“令业务骨干养鱼”的用人策略。这种顺从的表象,短期内自然是不会有结果,但大家却看在眼里。以孙哥为代表的满意派,自然是不急,他们清楚的知道到,“内化于心”的事情,早晚要“外化于行”。具体表现在:中层对于红人的态度,从“言语沟通上充满戏谑”转化为“业务配合上充满懈怠”。
    红人本就疲于应对“主动请缨”的各项工作,如今大家挤兑,进展更加缓慢,急于向上面交待的小布尔乔亚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当然,除了开会“统一思想”,也没有别的办法。
    会上讲得“中庸之道”:“你们挤兑红人,就是因为嫉妒。做人要有格局,要学习中庸之道。凡事退一步,不要追名逐利;凡事差不多就行,没必要较真……”话音未落,只听角落里响起大侠的声音:“你说得不对!庸者,用也,(《齐物论》)因此,它的字面意思是使用‘中’的智慧。那么什么是中?以人道论之,是人的本性(喜怒哀乐之未发);以天地论之,是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的‘中’,要通过‘发而皆中节’(和)的外在表现来理解。可见,中庸是一种全局观。将其用于管理,即,综合对立双方的意见,才能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你回去好好想想,想明白了再开会研究,今天散会吧。”说罢,大侠起身便走。小布尔乔亚满脸通红(至今无法确定他当时的心情),但最终还是别无选择的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散会。
    用历史的视角来看,这次会议标志着见识派的形成,开创了公开叫板的先河;为小布尔乔亚时期例会的最终取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从那时开始,原本大敞四开的各个办公室的门,陆续关上了,走廊里只剩下红人忙碌的身影。
    十五章 自古昏聩爱青词
    最近会议记录本用完了,打开书桌想找个新记录本,意外发现一本没翻几页的书,上面还有余秋雨老师的签名。还记得当时不求成为余老师这样的资深驴友,只求读完这本书做个街溜子……审视现在坐在办公室的自己,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对不起余老师的亲签。
    我至少应该读完这本书,可没翻几页又想,有朝一日我的文字成书,应该给谁提些什么字呢?至少像孙哥和大侠这样的人,一定要提“亲密战友”或者“永远的朋友”之类的词汇……但看了看“还有十万多字就截稿”的进度,瞬间觉得这是一个可怕的想法。本文初心,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如今在名利的幻觉中迷失初心,其成因便是膨胀。
    种种膨胀,皆从赞美开始。
    正如小布尔乔亚。自从上次开会被大侠公开叫板后,虽心有不忿,但架不住人家大侠说得有道理。于是,再有会议,小布尔乔亚就照着讲话稿念。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是落到我的头上。孙哥对此,只有一个要求:投其所好。定下大方向,其余的我来措词。当时不理解这样做法是为何,直到听说“严嵩父子写青词”一事,便释然了,估计严嵩父子当年,应该类似于我们研究讲话稿的状态。
    给小布尔乔亚写讲话稿,自然比写青词容易。通过他的言行,稍有工作经验就知道,他喜欢对仗工整、总结到位的讲话。其实简单来说就两点:造词和算数。有关联、有共同点的,要造词,比如3XX,4XX;没有关联的,要算数,比如1+1,1+2……值得强调的是,不论出发点是拖垮对方抑或表现自己,给上面出的主意,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千万不要给别人找事情,否则影响团结。
    投其所好一事的好坏,主要还是看上面的“所好”是什么,下面的出发点很难影响最终结果(投其所好基本上不可能有好的出发点)。就“讲话稿”一事来说,虽然表面看起来没做什么,但从长远来看,这不比公开叫板的威力差。
    如果说见识派的第一件事是“大侠叫板论中庸”,那么满意派的第一件事就是“孙哥带头整风纪”:上次大侠在会上公开叫板让小布尔乔亚反思,其反思的结果是,公开叫板说明风纪不行,要重整风纪。于是便有了整顿纪律的讲话,“我们要做一支三全队伍,(手机全天开机、人员全体待命、思想全员统一)并严格执行人员管理2+1(车挂车证、人带胸卡+统一着装)……”说罢不等大家反应,就散会了(主要是怕大侠反对)。
    会后,小布尔乔亚亲自到办公室来,说:
    “你们这个讲话写得不错,下一步就按照这个意思来做。”
    我和孙哥相视无言,本来是故意写得夸张,想让小布尔乔亚提出修改意见,结果他原封不动的拿来用了,面对这样劳民伤财的决策,我和孙哥异口同声地说道:“好的。”
    其实这件事没有难点,形而上的会议精神没有可实际操作的地方,且大家早已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实际上只有汽车标识这一件事,按照小布尔乔亚的意思,要将队伍的名字贴在车身,同时在车内悬挂通行证。所谓通行证,除了显示其自身权威,并没什么实际作用,有路权的地方不需要通行证,无路权的地方挂这种通行证也还是无路权。因此,措词才是重点,要采用“第一、紧急、特别、应急”之类能彰显权威的词汇。通行证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当时没挂几天就因为挡视线取消了。
    令人印象深刻并津津乐道的,是我和孙哥去广告公司制作样品时,对方告知最好定稿后再制作,否则成本高。
    孙哥:“就这么整,我们的将领小布尔乔亚不差钱!”这一句平凡朴实的话,道出了斗争的精髓,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满意派斗争的指导思想……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小布尔乔亚看着铺满桌面的8个版本的通行证,喜笑颜开,“钦点”了一款辐射警示标识的黑黄配色的通行证,批量制作。多花了不少钱是肯定的,但钱不白花: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们是拍电影的,我们终于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若以拟人化论之,满意派的“我们不差钱”,消耗着体力、折损着健康;见识派的“你说得不对”则是对精神的摧残。后面的日子里,不知道是这个团队拖累了小布尔乔亚,还是小布尔乔亚搞垮了这个团队。总之,在大家的“多方会诊”下,这个已经染病的身体的“并发症”越来越多……
    十六章 成功学中寻良策
    最近听见一些刚参加工作的人说上面不分是非,乍一听是事实,但仔细推敲一番,我自己也愈发分不清是非了。主要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什么是是非?分清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事情的是非,受看问题的立场、角度等因素影响,变量太大;正如人的好坏,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穿一条裤子”的两个人,可以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分道扬镳;对立的二人,可能因为相同的目的走到一起……
    上述这些是存在于书里的理论世界的规律。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从来就没有一定之规。因此,只会读死书是要吃亏的(学而不思则罔);凡事想当然是要完蛋的(思而不学则殆)!现实生活中,立场不同、三观不同,甚至连目的都不同的对立面的人,依然可以做同一件事。
    上次“人员管理2+1”事件(制作车辆通行证)后,整个队伍形成了视觉上的统一。视觉以外的东西,高高在上的小布尔乔亚是感受不到的,即便感受到,也不明所以。大家依旧热火朝天的忙于工作,依旧是结果拿不出、一问都在忙。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又一次年终考核,虽然红人完成了一些工作,但一个人终究不能当一个团队来用,所以考核结果依旧不理想。但所谓“法不外乎人情”,之前的系列公关活动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为了照顾理应倒数第一的小布尔乔亚的面子,便不排名了,只通报优秀档次的团队。
    小布尔乔亚认为,这算是有了显著成绩,主要归功于他的系列社交活动,还有红人一点点的努力;而业务考核不达标,是因为团队不行。只要团队一半人像红人一样主持内业,另一半人像老关一样负责公关,这个队伍必将创造奇迹。他开始相信科学,放下了手中的儿童故事读本,拿起了成功学书籍,估计是读到类似于“想成功,先发疯,不要脸,向前冲”之类的口号,他开始琢磨,准备搞团建。
    还记得开篇介绍的小布尔乔亚的出身吗?他理所当然的想到了种地,安排孙哥秘密购买几个篮子,准备在秋收的时候邀请上面的人采摘自己种的有机食品。之所以秘密购买,是因为大家接到的通知是团建,在共同的劳动中学会和谐相处,等到秋天品尝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小布尔乔亚做上面的公关,队伍里自然有人做他的公关,红人理所当然冲在前面。而此等与业务无关的事情,是老关擅长的。于是二人一起发挥聪明才智,慷他人之慨:红人在郊区找了一块地,告诉孙哥雇人去翻土;老关联系了粪肥,告诉孙哥找车运过来……
    一切准备妥当后,大家天不亮就集合,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不一会儿,大家便叫苦不迭,现实给我们这群坐办公室的人上了一课:知识是生产力,但知识不是劳动力。
    小布尔乔亚坐在车上,一边喝茶,一边看着大家劳作。之前准备阶段,冲在前面的红人,自告奋勇,要开车到市区,为大家买早餐,精通公关的老关,立即扔下手里的锄头,飞奔过去,边跑边说“咱俩一起去,我帮你拎东西。”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他们当时的心态,通过之前的行为和后面发生的事情来推断,大概是将领享受“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的掌控感;红人和老关估计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遇事随便做一些公关,就能获利。之前强调的“表现自己,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否则影响团结”便是此事之感悟。
    我向来主张只说事,不搞人身攻击。但此事而言,不得不说:小布尔乔亚这种行为,不太仗义。任何当事人,都有资格做出评价。
    还是那句话——都是老中医,谁给谁开药方!
    十七章 硬着头皮往下走
    将领的全名再次增加,为便于理解,有必要总结一下。自本篇开始,截至下次总结前,小布尔乔亚的全称包括但不限于:圆珠笔草书创始人、对联大师、表演爱好者、风水学大师、茶艺师、养鱼人、成功学讲师、田园派哲人,小布尔乔亚。
    这次在事情未结束时进行总结,是因为其特点鲜明,完全可以提前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田园派哲人”这一概念。
    有些人喜欢开车到郊区的采摘园,或者某处的一块土地,近距离接触自然;更有甚者像小布尔乔亚这样,举团队之力耕作,而自己在一旁一边指挥,一边感悟。仿佛只要离开市区,那颗被利欲熏透了的心,便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地,殊不知脚上穿着的,还是昨天社交场上那双皮底菲拉格慕。
    即便居住闹市、身处名利场,依然可以远离喧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心气高得名利攀不上、心思远得琐事碰不到即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见,田园山水,是一种越是追求,就越难以达到的境界。它的核心是放下,不是索取,而“追求”这种行为的本意,便是索取。
    例如,小布尔乔亚通过别人的劳动,追求自己的心境。这种行为无异于“帝王修坟求永生”,要么被人诟病、要么付出代价。
    我们,必将二者兼得!通过儿童故事读本钻研而来的帝王术,如今有了成功学的加持,在驭人这方面,必然会有些突破。
    大家各司其职,出人意料的团结:为做好“后勤工作”,红人和老关一趟趟的开车往市区跑,一会儿买点吃的,一会儿买点水;为做好“劳动保障”,孙哥带我一趟趟往郊区跑,一会儿拿回来几根架条,一会儿拿回来几样工具;求同存异的满意派和见识派,放下了“路线之争”,一会儿用半小时上趟厕所,一会儿用一刻钟喝口水……就这样混到晚饭时间,大家风尘仆仆的聚在孙哥安排的高档餐厅。其实高档的不止这家餐厅、也不止孙哥购买的劳动工具,就连红人和老关的后勤保障,都是花了大价钱的“高档货”。自从印制车辆通行证那时起,我们的将领小布尔乔亚,便“不差钱”了。因此,这次团建的成本,必须是雇人种地的好几倍。毕竟,慷他人之慨,是很容易的;消费主义带来的虚荣,是很明显的。
    席间,几杯好酒下肚,小布尔乔亚发表重要讲话,大概意思是,在共同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团结,他很欣慰……而后不等大家表态,便匆忙的赶往另一个酒局,留下一桌似笑非笑的沉默的人。在这种群龙无首的格局中,能够打破沉默的,自然是红人和老关。红人率先自罚一杯,表达歉意,说着“不知道种地这么累、不该找来那块地给大家添麻烦”之类的醉话;老关则站起来陪一杯,说着“劳动光荣、忆苦思甜”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有人觉得红人在试探大家,有人觉得不是。至于其目的,我觉得不重要,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家算是“打明牌”了。
    之前曾经谈过,一个团队中,如果没有反对意见,说明矛盾已经无可挽回,这是很危险的。不综合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无法客观的看待问题。对于人,也是这样:红人和老关的酒话,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大家不仅没有杂音,甚至还夸奖起他俩,说这是好事,大家每天在办公室里特别苦闷,是红人和老关,拯救大家于水火……他俩是否意识到大家的态度,也不重要,事情到了这一步,再做任何补救,都是没有意义的。
    鉴于小布尔乔亚“不按套路出牌”,大家也没法预判,甚至连猜,都觉得自己脑力不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等待事情的发展。
    十八章 表演马戏的老虎
    有些事,是耽搁不起的。
    现在将领不好做了,不比从前,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拖一拖就过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躲不过去、推脱不掉。从这个团队走下坡路开始算起,第一个体会到这种情况的,便是小布尔乔亚。
    当时的环境下,日常工作如果疲于应对,推脱一番即可,短期看不出弊端,即便最后结果不理想,也很少出过大问题。但种地一事拖不得,每年春耕期只有不足20日。小布尔乔亚看着临近结束的春耕期、再看了看比本职业务还缓慢的耕作进展、又想了想之前对上面承诺的有机食品,最终还是雇人来接手了这块“实验田”。价钱不必说,自然是贵,因为将领“不差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布尔乔亚当初搞团建的兴奋劲儿过去了,回看、总结整件事情,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但又觉不出个所以然。现在看来,也未必全是坏处,至少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提前体会到了“推脱不掉的责任”,这对于整个团队日后面临“硬碰硬”的情况时,是有极大帮助的。常规情况下(注意不包括特殊情况),一个团队将领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一看全是笑脸,一听全是赞美,一问全在工作,就是没有结果。
    明知有问题,却无从入手,人就会焦虑,而后将琐碎之事放大,逐渐暴躁。
    陷入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小布尔乔亚,遇到问题时除了像往常一样讲精神之外,现在又增加了人身攻击。之前提到过,不按照正常决策程序,随意安工作的“抓壮丁”式指挥。简单说来,即,只要与将领碰面,就会被随口安排一些工作,大家因此避之不及;而事情发展至今,有些工作忘记安排给谁了,于是逢人便问进度,答不上的,便以暴躁对待。将领身边的红人和老关,受害最为严重;各办公室大门紧闭之余,人们的嘴上也多了“把门儿”的。只剩下红人的忙碌身影的走廊,如今更加冷清,连窃窃私语都没了许多。
    至此,继大侠和红人后,小布尔乔亚成了第三个有外号的人,这是我从业至今,见过的最贴切的外号——老虎。除了形容其暴躁的状态如老虎吼叫外,还有两层深意:一是从红人和老关的角度来看,有点“伴君如伴虎”的意思;二是其上任至今的一系列行为符合东北话“虎了吧唧”的意思,而前面的“老”,也是东北话,有“很、特别”的含义……
    大家称其为老虎,并不代表这个团队开始遵循丛林法则。这是一种非主流的、有代表性的工作状态,相较于丛林,我更愿意称其为马戏团。与丛林中的万兽之王不同,马戏团的老虎是被驯化的;但是野生的又能怎样?只要在文明社会,最终还是要被驯化。即便勇猛如当年成吉思汗,打下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不过短短90年,便回到了草原,还不是因为“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尚且如此,何况眼下一个小小的小布尔乔亚。
    这一阶段,在小布尔乔亚的英明领导下、在红人和老关的正确指导下、在中层栋梁的大力支持下,整个队伍蒙受着巨大损失。虽说“覆巢无完卵”,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些受益人的,比如一跃成为“虚拟2号”的老关、有着中层栋梁之称的红人。
    这种值得论述一番的状态,苦于没有实际的事情发生,不知如何形容,所以推迟至今。直到有一天几个老人回忆童年时,说起《地道战》,突然发现影片中高传宝的一段话,正好能说明这个状况:“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
    因此可以说,有一种松散叫团建;有一种团结叫分散。
    十九章 不必言明的默契
    没有固定的立场,只有不变的名利。
    一段时间,大家的私下交流几乎为零。我们这一批老人向来认为,在一个团队中,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反对无效后的沉默;不同程度的沉默,反映着整个团队的不同状况。
    从开始“劝谏”到沉默、进而消极对抗、而后公开抗争(因抗争的方式不同分成见识派和满意派)。最终回归沉默时,没了关起门来的窃窃私语,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的讨论。这并非受到小布尔乔亚的思想教育后的回心转意,而是大家求同存异后形成的默契:见识派和满意派有着相同的目标,因此,从哪入手、在哪开刀之类的重大问题,双方会提前告知;至于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细节,由于两派见解不同,便不进行讨论。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最重要的会议上公开叫板的人次增加了、排挤小布尔乔亚支持者(红人和老关)的程度加重了。整个过程没必要细说,无非是:满意派消极对抗、将领开会统一思想、见识派搅和会议、两派继续对抗……这样的恶性循环,与之前的状态相比,只是例会的次数少了一点、红人开展工作的难度增加了一点,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漫长的时间里,团队中不同见解的人们就这样互相消磨着彼此的意志,所有人都清楚,在这样的内耗中无法独善其身。于是“盼着对方先完蛋”便成了无边困苦中仅存的微茫的希望,这仅存的微茫的希望,拉扯着在崩溃边缘苦苦支撑的人们。
    率先打破这一僵局的,是两头受气的红人。处于劣势的红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认为工作不好开展,是因为自己本身处在中层,与其余的中层是平级,指挥、协调工作时,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只有凌驾于所有中层之上,才能有效开展工作,于是他动用了上面的人。这些上面的关系,是他在小布尔乔亚身边鞍前马后时顺便做得公关。他求上面的人授意小布尔乔亚组织整个队伍,投票选出一个像红人这样优秀的2号将领。
    由于事先不知情,小布尔乔亚自然是一头雾水,但碍于上面施压,只能组织一次全体会议,会上讲得“知行合一”:“……既然大家知道了上面的意思,就要放下心中成见,该选谁就选谁,不要搞小动作,做到知行合一。”
    不得不说,小布尔乔亚,将统一思想的会议,开出了拆台的效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大侠,还有其他自认或公认有资格升任2号将领的中层,七嘴八舌的围攻小布尔乔亚,大意如下:
    你说得不对!知行合一字面意思是认知与行为一致;若认知主体不同,最后体现的行为便不同。因此,你的认知只能指挥你的行为,不能指导别人的行为……这些还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难发现知行合一的“知”相当于格物致知的“知”。当时的情况是王阳明在格物,失败后认为“知”不在于物,而在于心,于是便有了心学的知行合一。通过实用主义哲学理解,知(真理)不是唯一的,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格物,是一种获取“知”的方式;行,是另一种获取“知”的方式。用你能听懂的话来说,便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该尝试另一种方法。你下达的指令得不到执行,这是事实。你想改变现状,就要根据这个事实,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一味要求别人是没有用的,你要反思……
    按照惯例,会议应该不欢而散。但这次主要议题是投票,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将流程走完。最终,红人出乎意料的得到两票:意料之中,是他投给自己的一票;意料之外的另一票,是我投的。我当时既怕得罪人,又想同时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不敢表明立场。因为我知道(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了上面的认可,无论下面的如何投票,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种做法,应以自作聪明论之,若干年后,我便先于红人为此等行为埋单。
    二十章 众人骑虎皆难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看不懂规则;也越来越分不清是非。
    回看很多早已盖棺定论的事情,每换一个角度得出的结论,相较之前,皆大相径庭……我逐渐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只能看到人们在一条血淋淋的路上寻找终点:遇险便推出同伴;饿了便吃掉同类,剩下一群行尸走肉站在自认为的终点上一动不动……大家只是想活得舒服一点,谁又有什么错呢?都是名利场上的往来,谁又比谁高尚呢?
    就投票一事而言,有人因大家团结一致而欣慰、有人因红人只得2票而窃喜、有人因行为有辱斯文而恼火。作为当事人,红人感到了深深的恶意,他向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更不会因一时的挫折改变初衷。
    通过后面的事情可以确定,当时他还没来得及总结经验教训,便开始了对上面的二次公关。红人为了自己的事情东奔西走时,就连当时身处底层的我,都听到了来自身边人的劝告,大概是“队伍的风气不好,大家气人有笑人无,不团结,得离他们远一些,免得吃亏……”之类的意思。听到这些,心中想着“只有2票,连小布尔乔亚都没投他一票,这种程度的团结,实属罕见!”可是从嘴里出来的,确是“好的、知道了”这样的意思。即使活到今天,我依然不知道怎样简短的说明此事的成因和大家的苦衷,想必其余同仁亦是如此。总之,可以确定的是,从那时起,这个团队开始被外人诟病,直到臭名远扬。
    活该!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的同时,顺便帮小布尔乔亚结了帐。
    以圣人视角论之,整件事情中,每个人的做法都有欠妥之处,因此,团队蒙受损失,是所有人的错误。任何人都不得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高尚的道理不会出错;但作为普通人,尤其是见惯了劝人高尚、大度的人,面临抉择时的患得患失后,就有必要综合多数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这是在小布尔乔亚带领下的所有人的错误。在一个团队中,底层的人即便罕见的团结一致,至多就是影响一下团队的价值观,属于“微调”;而上面的人可以通过简单的行为决定整个团队的价值观,属于“定性”。正如眼下的投票,大家的一致排挤,只能让红人、上面的人和小布尔乔亚骑虎难下,但并不改变最终结果,因为这是早就定下来的事情。没过多久,上面便直接任命红人为2号将领,改“禅让制”为“分封制”,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势。
    红人上任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搬到排名第一的2号将领的专用办公室,这是我在这个团队中见过的唯一一次没人帮忙的“搬家”。不同于小布尔乔亚和老关的常规格式,他的屋里只有书和电脑,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其本人亦没有想象中小人得志的嘴脸,甚至连会议和讲话都没有。有可能是因为有实力的人不在乎这些虚名;也可能是因为根基不稳的红人无暇顾及这些形式上的事情。当然,在既成事实的行为面前,当事人的出发点不值一提。这个行业的人(新手除外),是不会把情绪挂在脸上的,除非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尤其是像红人这种成熟的人,都是直接做在实处,不会通过语言和表情表达内心。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去探索一张张扑克脸(poker face)背后的故事……
    后面的事,只能说是犯了众怒的代价。那些只顾向上看的人应引以为鉴。
    至此,格局更新。有必要总结一下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价值体系:一味地埋头苦干是没用的,得使一些手段、做一些公关才能发达,总之,这个队伍里的正人君子不堪大用!
    二十一 隐忍、利益和平衡
    环境与人的关系,我愈发看不懂。就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
    不论环境改变了人,抑或是人改变环境,总之眼下的队伍,人和环境都变了。红人和老关之于小布尔乔亚,类似于“一生伏首拜阳明”的东乡平八郎。红人的升任,小布尔乔亚虽因事前不知情而心有不悦,但正如之前所说,名利场上的往来,谁又比谁高尚呢?凡事向前(利益)看,才是上策。
    毕竟有俗话说,吃亏是福:这种“面儿上过得去”或者“跟谁都挺好”的表面现象,亦是很多人追求的成熟稳重;同时,这种外在的成熟稳重造成了人际交往中诸多心理不平衡。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隐忍”,既然有忍这一说,心中自然是不悦的;其中的误区在于隐忍的目的,若为自身利益而隐忍,心理便会平衡许多。这可以解释很多成功人士口中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人所不能忍”之类的说辞;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到位”的,不过是相同的利益。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以整体眼光来看红人升任一事,有两个好处:一是小布尔乔亚指挥红人,符合程序;二是红人要求其他中层配合工作,名正言顺。理论上,便于开展工作。之所以说理论上,是因为现在除所有中层外,连小布尔乔亚的心里也不太舒服。试问,满心不悦的情况下,脸上如何露出真诚的笑?小布尔乔亚与红人沟通时,便不自觉的,越来越不尊重,直至发展到后来张口就是训斥;反观中层,红人升任后,原来中层之间的内部争执,就变成了不同阶级的对立……
    无论如何,大家终究是一支队伍,日子还是要过的,工作也是要做的。心中万般委屈,终要以大局(利益)为重!因此,小布尔乔亚可以暴躁,但不能完全暴躁;大家也可以不配合,但不能完全不配合。估计当时红人有种猴子爬树的感觉:往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向上看全是屁股。
    原本由小布尔乔亚负责指挥的各项工作,一股脑的全都甩给了红人,比照团建时“一看全是笑脸、一听全是赞美、一问全在工作、就是没有结果”的悲哀的状况,现在连笑脸都没了。干起工作来处处掣肘,就是挑不出毛病,效率还不及升任2号将领之前……现在已经无法核实红人当年的心理状态,只能说红人体会到了将领的难处,这是根据红人愈发暴躁的状态确定的。虽然红人与小布尔乔亚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就这种暴躁本身而言,绝大多数人面临这种情况,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暴躁。比照小布尔乔亚,红人的暴躁,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来是因为小布尔乔亚将各项棘手问题交于红人后,其暴躁便有了指向红人的针对性;二来是红人顶着上面的暴躁的同时,又承受着来自下面的抵抗。我记得那段时间,红人每天要靠饮酒入睡。
    这样的工作状态,且不说威信(本来也没有),就连之前从孙哥手中夺来的指挥权,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是一项与其他机构有业务往来的工作,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红人升任后,由于身份转变,于工作中便不断表现出傲慢、加之本就具备的暴躁,令往来的机构和人员苦不堪言。当然,这些往来的机构和人员属于“有求于人”,只要能将事情办妥,所有的傲慢和暴躁,便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这一阶段种种不堪,至多也就是千里之堤上小小的蚁穴,短期内没出现大的动荡……
    只要不触碰根本利益,诸多不平之事,便都是些令人不悦的细节,总之,大家的“面儿上”终究是过去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样的平衡能维持多久?
    二十二 互相较劲的握手
    虚伪的平衡,以微妙的方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秋季,小布尔乔亚的一系列动作,打破了众人咬牙坚持下的平衡。
    一切还要从上面又双叒叕下来例行检查说起,抛开格式化的流程来看,这次的接待不同以往,还记得之前大家一起种地的团建吗?本次接待的地点就是这个地方。我甚至觉得日后上面提出“精细化、闭合式”的工作要求,灵感都是来源于此。首先是精细化,抛弃了众多冗员,只留下少数堪用之人,既节省开支,又提高效率;其次是闭合式,离开高楼大厦,走向田间地头,大家搅在一起,上与下的边界模糊了、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正是谋求利益“精细化”;斡旋调停“闭合式”。我甚至不敢概括这其中包含的科学精神,只能引用一句名言: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次创新。
    唯一遗憾的是,我并不在这少数人之中,负责接待的只有小布尔乔亚、红人和老关三人。当时的状况,是根据日后老关酒后失言、以及负责后勤事务之人的回忆还原而来。据说是在高速公路入口处,以大白(车)领路,将上面的人直接带到郊区。小布尔乔亚跟在上面的人身后;红人和老关分左右跟在小布尔乔亚身后,始终保持着侧后方半步远的距离。这个距离只需要略微的收腹、提臀、前倾、转头,就可以将自己的笑脸放在将领的身边,且易于保持低将领半头的高度。
    上面的视角大概如此:不经意一回头,看见三个沾满黄土的身上,生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张笑脸,类似于《二十四香谱》中小天真之象。为首的小布尔乔亚,随时调度着人员在身边伺候:红人汇报着业务,老关讲解着采摘注意事项,后勤人员有的备好热茶、有的将剩余的瓜果蔬菜在上面的人面前采摘装箱,装进他们开来的车的后备箱……
    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上帝视角,难怪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说起话来心胸宽广境界高。不知道别人剥削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他们能否依旧高尚。总之,我们这些真正付出劳动的人,连果实的影子都没见到;我们的胸怀,比较上面的人,着实差得太多。若不是有人借此事“看破红尘”,以故意不配合的方式迫使将领收回指挥权,使此事成为打破平衡局面的起因,我便不会将未亲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因为这类从讨论中整理出来的事情,最终只是存在于脑中的画面,即便再客观,也难免有想象之嫌;加之此事至今依旧影响我们这些老人的情绪,若做出自以为客观的评价,对于小布尔乔亚、红人和老关,则显得不公平。
    因此,我只能记录下我的想象。不知为何,可能是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边界;也可能是主观上的对号入座,每次谈起此事,耳边总是响起竹板声,心中不知不觉的说起《奇袭白虎团》的快板书:
    一九五三年(有意隐去年份),种地的团建阴谋被揭穿,他要疯狂收割溜须检查组。
    这是十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郊区耕地结硕果。
    在这地里,码放着手工的竹菜篮,号称是绿色有机乡村生态的采摘园,接待处设在山水间的一个农家院。
    它是山清水秀空气好,山野菜一道又一道,龙虾石斑摆中间,海参燕窝到处是,那美酒一口干一杯。
    突然间在远处闪出了几个人影儿,嗯?转眼之间又不见,嚯,这些人时隐时现似闪电,灵活敏捷不一般,身上穿的都是白衬衫,有烈酒香烟手里端,一个个递烟倒酒精神饱满,卑躬屈膝笑的欢,这正是降身价公关求进步,我们钻营有道的聪明人。
    二十三 看破红尘的代价
    最近接触许多宫斗剧。乍一看,有点意思;仔细一看,不过是一出出悲剧。后宫荣辱,不过朝堂君臣之事,这样严密的利益集团中,即便贵为天子,又能左右多少呢?若有受益,只是顺势而为,并非手段高明。后宫,不过是一群拎不清的人争圣上之宠。
    在名利场的实践中见过业余爱好者奉若至宝的“不传之秘、潜规则、XX条忠告”之类的“纯干货”,听过很多推心置腹的人生真谛。转念一想,我们这些人,比后宫这群无知少女高明吗?事实证明,未必。有的人穷尽一生算计,从未吃亏,最终一无所获;有的人还未出生,便拥有许多。若要我总结名利场上的规律,只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想到这里,我不禁敬佩从“秋收事件”中看破红尘的前辈峰哥。当年包括我在内,无非两种看法:其一是单纯的工作失误;其二是通过工作失误给小布尔乔亚脸色看,结果玩大了,失去了指挥权。事情好像非此即彼,至于其中缘故,无人追问。
    后来才知道:智者的设计,往往被庸人嗤之以鼻。
    所有桌面下(Undertable)不光彩的事情,越是极力隐藏,便越容易传播。当峰哥听说小布尔乔亚将当初承诺给大家的有机食品送给上面的人时,便猜到了当初搞团建的目的是向上谄媚,大家只是免费劳动力。参考红人和老关的处境后得出结论:小布尔乔亚对中层乃至基层,完全“不当人看”,没有一丝尊重;围绕在将领周围的2号将领,一个是“生瓜蛋子”,另一个是“老好人”。在在这些人的领导下,工作上必走弯路,业务骨干亦不会有所建树。简单来说,就是“竖子不足与谋”。这样的情况下,少说、少做最为有利。
    峰哥掂量一下手中的两项工作,一项是针对急难险重的;另一项是负责定期规划的。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一定是留下相对容易的负责定期规划的工作,确立自身价值,借以安身立命;至于针对急难险重的工作,往后的日子里会愈发难办(之前说过,这个行业怕表现,宜平稳低调、忌贪功冒进),要尽快推脱出去。若直接提出,遇将领驳回,后面就难办了;卸任一事,经将领来说,才可永绝后患。但小布尔乔亚不能随意任免负责人,尤其是已经成型的队伍,任何一项决策,都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迫使小布尔乔亚在盛怒之下做出撤职的决定。
    既有“宠利毋居人前”之心胸,于庸人便属于降维打击,所谋之事必然正中要害。
    通过下班后不接电话、上班时不配合工作,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的状态后,不到一个月,峰哥便在小布尔乔亚的敲打后卸任:
    “应急办主任,三次应急不到现场,你还能不能干!”(这几次算了,以后好好干。)
    “确实是我不对,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晚上听不见电话响;我也反思了,为了不耽误整体工作,一会我把工作交接单给您,由您安排能人接手吧。”(引用峰哥名言——干不了,不干了。)
    人性中微小的特点①,使得小布尔乔亚失了先机,对下属的一次敲打,变成了不可挽回的工作交接。之所以认定将领“未动杀心”,是因为后面的措手不及足以证明他没做好调整中层的准备。相对来看,峰哥比小布尔乔亚更善于指挥,他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通俗解释——要么不做,做就做绝。
    想到这里,再回看宫斗剧,也就释然了。若照此编剧,估计拍出来的得是《后宫佳丽·百家争鸣》之类的四不像:第一集皇上正襟危坐,讲“修齐治平”的治;第二集皇后结合《朱子家训》讲齐家;第三集皇妃讲《大学》中的修身之法;最后一帮常在和答应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我们很容易意识到,这将是一部烂片。
    虽然形而上的理论(艺术)源于生活(实际),但不能一味拔高至脱离生活(实际)后,使其似是而非。显然,小布尔乔亚不懂这个道理。
    注释:①特点,之所以不写作人性的弱点,是因为人的特点根据处境不同,发挥的作用便不同,很难简单断定其优劣。就小布尔乔亚暴躁的特点来说,在一些情况下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不能以纯粹的弱点论之。
    二十四 众人搭台齐唱戏
    有人将自己的一身正气落实在行动上,最终沦为逞口舌之快的情绪宣泄;有人将自己的狎昵猥琐应用到生活中,最终得来享荣华富贵的镜花水月。这看起来很荒诞,但多数人确是如此,穷尽毕生精力,原地踏步,除了日渐衰老的身体,并无太多变化。名利的洪流中,谁又能左右自己的方向呢……
    凭我对自己的了解来看,当时少年得志的我,面对这种不接地气的论调定会不屑一顾,将其看作不得志者的哀嚎。但是,得志又当如何?到退场时,除了过程中有些起伏之外,与前者有何区别?大部分人等到一切成空时,才知道起起落落皆在无明①之中。
    在这名利场上,罕见的看穿无明的人,就有峰哥;他也是极少数的追求实际意义的人(划重点)。这种人不受情绪左右,善于从难以掩饰或来不及隐藏的细节中观察人和事物,在其付诸实践时,旁人难以察觉缘由。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事过境迁后才发觉,其高明在料敌于先。正是根据这些原因,我将峰哥分类到以大侠为代表的见识派。
    就拿卸任一事来说,一般人“撂挑子”不干,最多是让将领有些不适的重磅炸弹;峰哥卸任部分职务的“半撂挑子”行为,属于小撞击引发大爆炸的核裂变(单事件链式反应)。
    这种人尽皆知的烂摊子,中层不可能有人接手,只能将其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赏,吸引底层的勇夫。小布尔乔亚打起了跟在孙哥身后,频繁出现在他面前的我的主意。
    我当时年轻,但我知道这是烂摊子,因为我比别人多了些许家族传承。从小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受益匪浅的同时,亦受到这种文化的阴暗面的荼毒。即便明知是烂摊子,我依然开心的不得了。试想,在交际场上扮小丑时,领了价值150元的半盒烟的赏赐,周围的人便觉得有出息,何况是升职呢?20岁出头的中层,在业内人士看来,是最年轻的实权派、前途无量的娇子。所以,我还要感谢小布尔乔亚看得起、给机会。
    升任当天,将领对我的称呼从“小王”变成了“徳發”,我急不可待的叫了辆出租车(平时坐公交车),直奔之前与孙哥常去的花鸟鱼市,斥重金(不到200元)买了一套配置逊色于小布尔乔亚和老关的茶道组。我认为这符合“礼制”,毕竟在“双人间”办公的中层,是有资格喝茶的。我把茶具搬到大侠所在的办公室,还未熟悉业务,便得意的沏了一泡茶,说道“又见面了”(现在咱俩平级了)……
    试问,这种态度,如何工作?即便有些传承和底蕴的我,依然“飘了”一段时间。试想,那些没有传承和底蕴的人呢?甚至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又当如何呢?窃以为,一副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就是这样造就的。
    然而,事情到此才刚刚开始。我离开后,对诸多安排存有异议的孙哥,以人手不足为由,提议“另请高明”;红人在这个时候看准了机会,提议将之前夺来的、现在处在强弩之末的指挥权归还孙哥。因为这项工作经红人接手后,从“条理清晰的重点”变成了“众人唾弃的风险点”,除了对此富有经验的孙哥,没人能收拾这个烂摊子。面对濒临崩溃的形势,小布尔乔亚没有选择,只能照办。
    重新坐回中层第一把交椅的孙哥,收拾着眼前的烂摊子,回想起不复存在的、苦心经营多年得来的成绩,陷入了沉默。那段时间,他经常调侃说,自己得到了“重(chong)用”,——不是重点任用,而是重复使用。
    孙哥离开后,办公室彻底空了,只能额外聘用新人……很多人都疑惑,刚开始的时候明明人手够用,怎么现在就忙不过来了呢?现在看来,是王德發、老关和红人升任的缘故。
    正是这种如同儿戏般的选人用人,将严肃的工作干成了儿戏。
    注释:①无明,此处无明一词出自《圆觉经》中“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形容名利场上的所有追求,不过是欲望控制下的行为,于人生来说并无实际意义。
    二十五 独立思考的弊端
    若从前文枯燥的叙述中看出些许热闹,说明您活得通透,知晓现实的魔幻。但是,本着说明问题的初衷,有必要指出其中门道——底层升迁之道,是在一个乐于提携新人的负责人手下,做着与将领密切接触的工作,二者缺一不可。大家日后的发展,可参照这个规律。
    峰哥卸任后的“动荡”,算是告一段落了。经过小布尔乔亚的一系列简单操作,在人员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形成了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行为,会随着立场改变;所处的位置,对当事人的立场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即便大部分人还是原来的人,我们依然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后续问题。为便于理解,现将形势变化说明如下:
    凡有后生问我少年得志的秘诀,我总是信誓旦旦的说:“能有今天,靠得是运气好!”生怕别人不信,还刻意加重语气。结果自然不理想,对方要么以为我谦虚;要么以为我不愿赐教……
    升职一事,行文至此,想必已经说明:当时小布尔乔亚处在一种“有奶便是娘”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任何人得到时任办公室主任孙哥的提携,都会得志。若换作不善思考之人,可从小布尔乔亚处,得更大利益。
    因怀有被视作缺陷的独立思考之心,于升职一事中,我仅得开阔眼界之微薄利益,算是具备了探索名利场本质的必要条件。这一切是从第一次参加管理层会议开始的:不同于以往公开的全员例会,少数人关起门来研究问题时,大家都换了一副嘴脸。峰哥一改往日的健谈,取而代之的是事不关己的沉默;孙哥不见了平日里的温和,细数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红人经手时造成的损失,明确责任);从中层调来兼任办公室主任的李哥,收起了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研究起新招来的工作人员小帅的简历(研究一下小帅背后的关系及其立场)。而我,在老关的提议下,感谢了小布尔乔亚的“知遇之恩”,并对其他中层说了些类似“请多关照”之类的好听的话。真正该被感谢的孙哥,仅与我眼神交流,始终未发一言。这种感觉类似于家中、饭桌之类的地方,有人对你说“你得感谢(敬酒)XXX,没有他就没有你今天”这样的话,且定时、定量的重复,直到当事双方各自尴尬……
    刷新认知的会议结束后,我愈发糊涂。想到践行“宠利毋居人前”的峰哥,便以请教工作的由头,到他的办公室,提出了职场中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助人为乐的人,不愿索取当事人的感恩之心;反而外人要站出来强调与其毫无关系的、别人之间的恩惠呢?
    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刷存在感的行为,根本原因是没有底气。于施以援手者,其潜台词是“我更懂得感恩,下次你要帮助我”;于当事人,其潜台词是“你不如我,若我得到帮助,一定比你强”。归根结底,是内心深处将自身面临的逆境和别人取得的成功视作外在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常见的“等、靠、要”思想。即,不思进取是“等”时机、别人成功是“靠”外在、礼尚往来是“要”好处。
    这正是新形势带来的遗憾:自此开始,不论高低,凡发号施令者,大多是受这种思想荼毒之辈,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将“利益”置于伦理之前;在日常工作中将“责任”置于结果之前。他们用这种方式粉碎了虚妄与现实之间的边界,致使本应中规中矩的队伍有了一种“疯人院”式的荒诞。
    我至今都搞不清楚,是“唯利是图”将生活变得魔幻,还是“推卸责任”将生活变得魔幻。总之,生活确实是魔幻的。
    二十六 丛林法则定是非
    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难辨对错的事情,每遇到这种情况,总想着把对方踩在脚下后再讲道理,如此,对方必通情达理。但现实中这种理想状况比较罕见,对错之争,多半势均力敌,不然只有听话的份儿,哪来的道理可讲?因此,多数情况是达成“各退一步”的平衡,或者“各取所需”的交易。总之,成年人的世界,讲不清对错。
    我在峰哥处习得上述关于是非对错的认知,起因是一次大规模会议上,红人失言后,孙哥提议组织的小范围团建。
    之前提到的红人濒临崩溃的处境,并未随着形势一同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原因在于调整分工后确立了红人的管辖权,因无人配合而不能完成的工作,从之前的外在因素变成了红人的直接责任。本就要靠饮酒入眠的红人,在这种精力不足的状态下,掺杂到事情中的情绪越来越多。起初的外在表现不过是“脾气不好、情商不高”之类的特点,直到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才能引起大家关注。
    实践证明,工作效率低下和人心涣散的源头,是掺杂在工作中的个人情感。
    小布尔乔亚虽然对红人跟上面“私相授受”一事颇有微词,但碍于眼下红人分管的多项工作,是要“敲钟问响”的,便不得不放下心中成见,全力帮助红人度过难关。读过前面,便知道小布尔乔亚遇事除了开会,没有别的办法。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是一次汇报会,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还多了一丝权谋的味道。会议要求所有人对当前工作进行总结,在公开场合明确职责、共同找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顺便敲打个别人,不要把工作作为斗争的筹码,造成整个队伍的损失。因此,汇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基层的主流应对方式是文稿中加入“在小布尔乔亚的英明领导下、在红人的正确指导下、在同僚的大力配合下”之类的敬语谦词。
    这种便于理解、条理清晰的会议,出自时任办公室主任李哥之手。按照顺序,由红人第一个汇报,懂的都懂,无非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的成绩靠大家”之类的表态,使大家今后不好意思公然拆台。事实上,饱经摧残的红人根本无暇应对这些形式上的事。可能是会前缺乏沟通,抑或红人的精神对“汇报、材料”之类的词汇产生了过敏反应。总之,预料中“礼贤下士传佳话”一幕并未出现,只有一出闹剧:红人打开了他的笔记本电脑,拿着一堆文件、票据,毫无头绪的念着。小布尔乔亚自然不满意,质疑其态度时,被告知“工作忙、没时间写稿”……听说红人连汇报材料都没有,感到“烂泥扶不上墙”,气得拍了桌子,怒斥其敷衍塞责。红人随后的回应,既宣告了散会,又成了大家记忆至今的名言:“你说我做得不好?别人还不如我呢,X!”。在这个千言万语都难见至诚之心的地方,仅寥寥数语便得罪了所有人。
    事情到了这一步,大家不可能坐以待毙。因为斗争(权术)的合理范围,在于不能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眼下,曾任办公室主任的孙哥,可以最大限度统一中层的意见。他自觉的出面向小布尔乔亚提议,组织一次小范围的团建,旨在求同存异。我依稀记得那是一种诡异的气氛,为寻求利益、确定底线,常有人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一见外人,便一脸讳莫如深。这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我想起所见闻的家庭聚会,总有碌碌半生的“穷亲戚”摆出过来人的架子,对饭桌上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没头没尾的来一句“要少说多做”。道理是没错,但为何常被嗤之以鼻呢?正如红人的遭遇,做了那么多无用功,过多的消耗了精力,越做越错,显然不如不做;带着情绪的一句话,反而不如一大堆没有实际意义的客套。现在看来,要结合当事人所在的位置,衡量其立场、参考其处境,而后选用合适的理论,对当前行为加以指导,如此才叫道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喜欢把道理当做“没头没尾的冒出一句无从辩解的话”来讲,若如此行事作风,还是“少说多做”罢。
    二十七 各怀心事的团建
    孙哥提议团建后,大家商议完毕,便选定了一个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大家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所有掌握话语权的人;商议是指以相同阶层和团体为单位,统一诉求、确定让步的程度和底线。就团建地点这件事来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任何团体,只要是有话语权的人坐在一起,便研究不出老干部风格(网络用语,非确指)以外的地方:
    篱笆院、大土炕、水库钓鱼、农家乐;
    笨猪肉、溜达鸡、纯粮小烧、山野菜。
    当时不理解中年人对这种配置喜闻乐见的原因,若是喜爱田园生活,搞出的动静应是类似之前所述种地之事,况且并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陶渊明……此事直到多年后,我在潮州府城酒庄忙于拍照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眼下的美好,是心中向往的且从未拥有过的生活;若要排解这种反差带来的空虚,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将丰富的物质过份的堆砌在一起,带来一种“已经拥有”的错觉。类似于回家过年的游子,花费大笔金钱租车,只为了心中衣锦还乡的愿景。之所以称为错觉和愿景,是因为依附于外物的快感是短暂的。
    与之相同的,是眼下这次将“已经达成统一意见”的人聚在一起,参加以“达成统一意见”为目的的团建。即,小布尔乔亚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例会,大家把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所有中层今后在工作中多一些配合,不再难为红人;红人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再目中无人。理论上事情至此便可告一段落,然而事实上,人是有情绪的、互相猜忌的,因此需要聚到一起,在公开场合明确态度,增加违约成本,获取道德上的约束和面子上的舒适。
    这次团建只是宴会上一边干杯一边说得类似于“放心、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之类的醉话,醉到第二天可以选择性失忆的程度。
    看到时常自罚一杯、动辄“打个硬圈”①的红人,面对众人的数落,嘴里重复着各种谦词敬语,没一会儿,便醉倒了。那一瞬间,大家感觉到了红人满满的诚意,纷纷守在醉倒的红人周围,畅想着这个队伍未来的辉煌……即便未饮酒,我依然深受鼓舞,只可惜还没来得及感慨,峰哥小声的几句耳语,便让我有了一种冷库里吃冰棍的感觉(心凉透了):这个团队不存在变好的可能,以后只会越来越差。红人的酒量我了解,他这是故意把自己灌醉,因为他懒得跟在坐的人低声下气的表态,他觉得这帮人不配。你看到的所谓诚意,只是红人放出来的烟雾弹,能迷惑一个算一个,他是想确认自己2号将领的地位。明天上班之后红人再谈论工作,不仅不会像以前一样商量,反而会摆出一副指挥、命令的姿态。
    “其实大家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只要开诚布公,团结一致,工作效率就会提升,这对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好处,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懂吗?”
    “道理都懂,但是私欲当前,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往后的日子,你好好观察观察,看看我说得对不对。”
    ……
    现在看来,这种心态形成的行事作风,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大家,以至于眼下很多问题的根源,都会被追溯到这一时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象,当天峰哥回家后的感慨:
    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自身做出相应改变虽是标本兼治,但整个过程困难重重;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行为上,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正如酒后满心欢喜归家的人们,于次日宿醉的折磨中,发誓以后再不饮酒,直至难受的感觉退去,内心深处无尽的空虚接踵而至;在这种更加难以接受的空虚中,宿醉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于是便开始期待下次,在外在刺激带来的短暂快乐中,暂避空虚。
    注释:①喝酒打圈是指分别向在座的每一位敬酒,“打个硬圈”是指每次敬酒都是自己干杯,对方随意。各地区对此理解有细微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
    二十八 摩登时代的赞歌
    最近整理旧照片,发现一套卓别林故居博物馆的留影,在一张蒸汽机的特写的启发下,复习了一遍大师的《摩登时代》。整部电影看完,我心中的感触竟只有上次团建时峰哥的那句话:“往后的日子,你好好观察观察,看看我说得对不对。”
    往后的日子,最摩登的事情莫过于微信的普及(注意是普及,不是发布),我不知道这对于时代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确定,这对于红人的影响很大。大家用OICQ群发通知、收发文件的时代,办公的方式还停留在文字层面。红人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使传统的办公方式从视觉进化到了听觉,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很多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类文件,而文件的起草需要当面沟通,如果将具体要求变成文字,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工作本身。因此相关人员不在时,一些工作难以推进。直接用微信的语音信息发送相关工作要求,便免去了电话通知“你来我办公室一趟”的等待。另外,可以作为聊天记录保存的语音信息,同样免去了“你没跟我说过”和“不在电脑旁,没看见”的推脱……
    对于基层来说,“下班”一词彻底从员工的字典中消失。以往就算是加班,不论多晚,只要离开单位,便是工作结束;而现在,只要微信一响,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工作。发明之初是为了方便沟通的智能手机和微信,在我们的手里变成了私生活的牢笼和精神上的锁链。原本可计划的整体时间,被打碎成不能自主且无用的碎片时间,正如《摩登时代》中暗讽的亨利福特的流水线——先进的科技到了资本家手中,毫无悬念的变成了剥削劳苦大众的利器。
    读过前篇的都看得出来,这个队伍从不缺乏反抗精神,只是碍于上次团建的表态,短期内谁也不敢轻易违约,公然与红人对抗。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不舒服的事情确实存在于人们心中。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让大部分人不舒服的事情,最终必将失败!
    以红人的视角来看,从前棘手的工作,变成了简短的语音信息;同样的时间,可以指挥更多的人,甚至可以在睡前突然灵光乍现的时候,立即拿起手机口述工作要求,附上一句“兄弟,你辛苦一下”。这样一来,第二天一早就可以看到工作成果,根本不受早八晚五的标准工作时间制约。这为他带来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也让他误以为此刻享受的“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的感觉,是权力……
    亲历这一切的老人们一同讨论至此,就红人上述行为的定性,有了分歧,一说是“记吃不记打”还有一说是“心中无数”。后来分析了红人的心理状态,便以“心中无数”界定——大家有了共同的看法,红人本人是何心态、什么出发点,就不重要了。
    受眼界和格局的限制,他将空闲时间用于胡思乱想。就眼下的状况来看,他觉得自己浑身优点:一是深谋远虑,团建活动略施小计,就平复了中层的对抗之心;二是与时俱进,利用微信这一新兴科技提升了工作效率;三是指挥有方,自己动动嘴就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四是……这种胡思乱想,只会使人膨胀。说来也巧,这个时候他身边出现了一些新朋友,经这些人一吹捧,红人便愈发猖狂。
    具体猖狂到什么什么程度呢?讲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以供品评:
    一日夜,我独在单位加班。红人开门进来,只见手持几本初中练习册,身后分左右站着两位社会上的朋友。正诧异时,红人说道“这几本练习册,马上复印一份装订好,我女儿明早要用”,随行的人嘱咐道,“你快一点,别耽误我们出去喝酒”。随后不等应声,便一同进入红人的办公室,不多时,便听闻屋内传来扑克牌摔在桌面的声音,从伴随的叫喊声中得知,是斗地主……至于红人的朋友,虽只有一面之缘,却令我印象深刻,儿时身边若出现类似气质的人,家中长辈或劝“少跟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或以《增广贤文》中“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来劝诫。作为当事人,为免“有意报复”之嫌,便不评论此事。
    多年以后,看到红人买的福特汽车,觉得他与亨利福特真是惺惺相惜。只可惜,这里不是底特律!
    二十九 空闲时间的应用
    这个队伍里哪来的斗筲之徒?他们无非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饮酒!
    最近,身边的人(除当事人以外),看到了这些文字,众说纷纭。若总结争议中的共识,便成了一句话“你这是没事闲的”。这无疑加深了我对空闲时间的理解:一切与生存无关的活动,都是对空闲时间的利用。如同大家不离手的智能手机,应称作“空闲时间粉碎机”;高级一点的,无非就是手边那几本书,但也都是同一个标题——《空闲时间的整理与应用》。
    这一段时间,被剥夺空闲时间的大部分人,都在忙于应付手头的工作,看起来很“顺从”。这个不缺乏反抗精神的队伍之所以再度沉默,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工作成果确认自身价值,以求自保;二是等待别人率先发难时再施以援手,显得合理。
    但是小布尔乔亚和红人不这么认为。
    一方面,红人觉得这一群“烂泥扶不上墙”的人能够发光发热,充分提现了制度的优势,是因为他善用科技。小布尔乔亚空洞的思想教育,在他的与时俱进的先进管理方式面前,不值一提。然而,小布尔乔亚却没意识到他红人才是这个团队的实际领导者,竟还是同以前一样,动不动就训斥。
    另一方面,小布尔乔亚不否认红人的能力和大家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但这一切要归功于他平日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这是胸怀的体现、是榜样的力量。然而,红人却将这视为自己的功劳,尤其是最近,在接受自己的言传身教时,竟表现出了不耐烦。
    按照二人的强烈意愿,一场斗法,在所难免。但碍于出发点是争取更多的指挥权,且对方并没有重大失误和实际上的错误,便只能借题发挥。这样也好,将主战场转移到外围,即便落败,也不会蒙受过多的损失……
    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这种对谁都没好处,还要拉上一群人陪葬的事情。若称博弈,至少要有一方获利;若称斡旋,总要有僵局和让步。称其斗法,已然有些“美其名曰”的意思。事实上,小布尔乔亚和红人的做法,只不过是人为的制造底层矛盾,试探对方的“群众基础”而已。
    身处底层,被当做炮灰,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大家谈论类似的经历时,总是出于道德上的愤怒,批评当时的高层;涉及自身“丢脸”的细节,便不愿提及。若以亲历之事做论,我亦不愿详谈,直到前几日才想通,该为此感到丢脸的是他们。
    具体表现在:
    某日,小布尔乔亚在赴宴的路上,来电要求我加班赶稿,完成后交付甲君。
    没一会儿,红人来电告知,稿件交付乙君先行审核,由乙君负责交付甲君,并强调同在宴席上的小布尔乔亚知道此事。
    交付稿件后,我按照要求去赴宴(服务大家并帮忙驾车)。小布尔乔亚听说我将稿件交付乙君后,当即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我说给谁便给谁,你交给乙君做甚,知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吃的!”(说给红人听)
    红人并未做声,待酒过三巡时,一会儿安排我给大家发一圈烟,一会儿安排我给大家盛汤。委婉的向小布尔乔亚表达他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在这个队伍里,我比你有权)
    我加入之后的这段时间,循环着小布尔乔亚的训斥和红人的指挥。直到桌上的外人感觉尴尬,才以“说悄悄话”为借口,让小布尔乔亚把我打发走……
    现在看来,多亏当时年轻、胆小。否则无法为此事定性:当晚回家,越想越气,决定第二天要理论一番。结果我一开口,发现对面的小布尔乔亚挂着一张笑脸,他直接把我打断,道,“我知道是红人让你交付乙君,此事与你无关,你昨天的表现我很满意。你只要对我忠心,以后便有发展。”
    据此定性,应是“证据确凿”。一个年近半百和另一个土埋半截的人,使出类似于幼儿园时代“你跟他玩还是跟我玩”的低劣手段,只为了虚无的面子。真是高明!
    三十章 埃及肉锅的诱惑
    最近发觉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愈发不好用,便有了些新感悟。所谓经验,是主观忽视事物不同点、强行论证新旧事物共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沿用旧方法处置新问题,并为之自豪。
    工作中常见的,便是出自各人口中的自夸:“我有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这只是将参加工作两三年时发现的规律,沿用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因此,拥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看来,这不仅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还有些自作聪明。这正是很多年轻人对老前辈表现出不屑的原因,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讨生活,智商和情商必定在同一个水平;若真的存在压倒性优势,完全可以另谋高就,何必与一群“蠢货”窝在这个地方浪费生命呢?
    反思经验教训得来的经验教训是:觉得自己比周围人聪明时,不着急另谋高就,反而要利用别人达成某种目的,便是危险的信号。
    小布尔乔亚和红人斗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基于“别人都是傻子,只有自己聪明”的认知。然而作为炮灰的众多“蠢货”之中,总有些聪明人不甘心受这样的摆布。这些聪明人之中,有实力的直接跳槽,没实力的积蓄力量。总之,这些人做出选择的瞬间,便远离了没意义、无休止的斗法。虽说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重新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是付出辛苦且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决策;但长远来看,他们比那些守着“埃及的肉锅”的人,有了更好的发展。
    其余的沉默的人,在身为牺牲品的处境中,练就了一身“踢皮球”、“打太极”之类的“真功夫”。这种功夫传承至今,愈发高深,若耗不起时间的人与之狭路相逢,最好立即避开,以便及时止损。当然,双方同样深谙此道的情况要另当别论——他们受挫时乐于拍着胸脯说“这是老子当年玩剩下的”。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新的队伍中不常见,当时我所见闻的,应算作初期表现:不论何事都不做区分,皆以上层斗法论之。或以“踢皮球”之法,论证这是别人的事;或以“打太极”之法,论证此事不该找我。例如临时性工作安排,某年春天气温突然升高,常有冰凌坠落毁物伤人,小布尔乔亚要清除一片区域的冰凌。这种没遇到过的情况,自然是交给新任办公室负责人李哥。李哥认为这不是事物,而是业务。因为冰凌挂在高处没有危险,温度突高,微微的融化便有了危险,所以冰凌是危化品,应由孙哥负责;孙哥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认为不论冰凌是否属于危化品,都应该迅速处置(去晚了就融化没了),所以这是件急事,应交由应急办王德發负责;王德發(我)虽然年轻,但好歹也是当过炮灰的人,借口能力不足和身体不适,推辞了这项工作……经过大家一系列折腾,小布尔乔亚安排李哥负责提供相关设备、孙哥带领王德發具体实施。
    类似的事情,最终都是差不多的结果。我许久未能想通,明知谁都躲不过去,为何要费这一番周折呢?想起了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到的“紧急避险”这一概念,便豁然开朗。有了之前的折腾,即便日后上面斗法时借题发挥,一句“我早就说过干不了,你非得让我干”便可规避种种“欲加之罪”。如此,则不属于公然对抗,且不违反“求同存异、工作第一”之约定。
    事过境迁后再看,这一切很好笑。
    这种风气的形成,是从上次在农家乐团建后开始的。大家的初衷是“不要把工作作为斗争的筹码,造成整个队伍的损失”。提出这种想法的小布尔乔亚和红人,却将斗争放在首位,全然不顾工作、随意牺牲集体利益。
    杀不死你的,使你变得魔幻。
    三十一 文有太极踢皮球
    今天清晨,是风雨交加的季节中难得的好天气,适宜晨练。想必大多数人也都觉得这是个好天气——河边带状公园里,太极拳协会的人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几乎聚齐了。
    受到大家积极性的感召(也可能是在家憋得太久),协会会长显得异常兴奋,这种兴奋甚至影响到了肢体动作,若不见衣服上“XX杯太极拳锦标赛”的印字,还以为打得是大开大合的通背拳……众人暗自发笑之际,我猛然想起,此人几年前在小布尔乔亚的赞助下,组织了那场锦标赛,才升任会长一职。
    其实大部分的休闲活动都差不多:独自玩是为了养生保健;一起玩是为了免费社交;如果花钱玩,一定是为了“松活弹抖五连鞭”之类的真传。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定是以养生为首,大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社交的需求程度。因此,所谓会长,便与教练或师父无关,不过是以将领之名行使通讯员的职责。主要任务与社会上那种“靠请客交朋友”的人一样——尽可能多的组织人们一起吃饭、饮酒、嚼舌根,借此将不同群体、背景的人笼络到自己身边,使地位稳固。若不能用于盈利,这便是注定要失算的伎俩,所得只有“纵观全局、掌控一切”的幻觉;我之所以不参与这类社交,是因为组织者无法产生额外的价值。
    种种投入了精力和金钱之后,却得不到实际好处的行为,多数是受了幻觉的蒙蔽。
    若论打太极,还是小布尔乔亚之流带领的队伍深得“无招胜有招”之精髓。所谓无招,就是不动手;不动手,就是嘴上的功夫。这种境界的大师,往往后发制人。小布尔乔亚和红人斗法时,大家使出“太极控球法”之后,所有的事情都要他或红人亲自指挥,如此便没了“可用于牺牲的炮灰”,一时间无“法”可斗。小布尔乔亚见此情形,直接打出了一套“五连鞭”:
    一是紧闭办公室的门,形成物理隔绝。
    二是隐藏面部表情,在精神上拉开距离。
    三是安排工作时不做具体部署,只留下一句“由你全权负责”。
    四是调动人员时不提具体要求,只说何时何地有何事,迫使对方“自愿、主动”到场。
    五是单独谈话,以心腹为由,议论别人,并安排一些“盯梢”之事,令大家互相猜忌。
    如此,便将底层逃避的责任推了回去,虽不能再借下属之“题”到高层发挥,却落得省心。
    匪夷所思的是第五招:对于小人谗言,就算避之不及,亦可不予理会,何至于主张此类下作之事?主要是因为前面的做法制造出一种远离大家的神秘感,让人无法揣测其意图,使下属常怀敬畏之心;但与底层拉开的距离若不能控制,时间一长,敬畏就会变成疏远,从而形成统一力量,与上面对立。若底层互相猜忌,自然会以上面为重,小布尔乔亚可凭借此举掌握信息、控制队伍。综上所述,在这样的队伍中,“嚼舌根”是有实际作用的。正如阿片类药物之于病人,确是有用的,但应注意用量,病入膏肓的自不必说,若是医得好的轻症滥用,其副作用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疾病本身。
    众所周知,有真本事的人不在别人的评价中谋生,必然缺乏搬弄是非的手段;然而善用此类手段者,却是合理的存在——因为有需求。
    小布尔乔亚经过层层筛选,老关脱颖而出,许给一些好处后,便得了实权,进而有了些存在感。自此,将领对老关的重视程度,成为判断队伍风气的重要标准。这并非批判,也不该反感,至少我觉得老关有一种“我不入地狱”之大无畏:在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时期,他充分发挥了“风向标”的作用,为人们指明方向。
    三十二 搬弄是非的窍门
    与上级的交往中,背后谈论别人的话,是最难讲的。闭口不谈便是心存芥蒂、只说好话显得诚意不足、大骂同僚俨然小人嘴脸……
    作答“此人、此事你怎么看”之类问话的最终结果,是问心无愧者的仗义执言、或是利欲熏心者的搬弄是非,全在尺度的把握。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被利用的对象,犹如马桶——内急时坐在上面,甚为舒适,解手后便觉味道难闻,迅速起身离开,不愿多看一眼。
    若有人将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即是将随机应变修炼至“不着相”的境地,成了不被人察觉的极致内敛;而过来人拿出的所谓标准,皆是对一定之规的“执着”,如此必然有失偏颇,至多成为别人口中的聪明人。我记得自己身陷猜忌时,迫切想成为前者。而后发现,探寻其本质的思考,却是从本就不存在的“一定之规”中求一定之规;正如许多立志放下执着,追求不着相之人,陷入了对“不着相”一事的执着。然而这看似愚痴的心境确是多数人必经之弯路,如此看来,曲直一说甚为可笑,若鸟瞰,脚下的哪一条直路不转弯呢?
    此类情况的亲历者,大多是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为宗旨,因为耳熟能详。但少有人知道其窍门在“三分”,即便知道的少数人,亦有两种思虑:一是以“实话实说”为核心,即“三分”包括什么?他们将一件事情分成多个方面,主要研究哪些方面全盘托出、哪些方面闭口不谈;二是以“说一部分、留一部分”为核心,既“三分”占比多少?他们将一件事情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研究真话说多少、假话说多少。
    凡我所得见,熟练掌握一定之规,又能侃侃而谈的“着相”者,就有老关。
    老关之流,应对上级“你觉得某人如何”之类话题,每次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整个谈话过程大方得体,丝毫没有常人的尴尬。更为出乎意料的是,做得如此自如,用得确是固定、简单的套路,简单到可以操作规程之名义挂在墙上:
    一是逢论必贬。被问起某人如何,必说坏话。有依据的拿事实说话;没依据的以“我觉得”、“有可能”的论调汇报。
    二是站位要高。贬低别人后,要认为“这个人本质不坏、可以变好”充分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化解背后谈论别人的尴尬。
    三是勇于担当。表达上述看法后,要主动承担改造别人的责任,将“感化坏人”的任务“包在我身上”。若结果不佳,是对方冥顽不灵;一旦有所成效,便是自己的功劳。
    四是防患未然。结束谈话后,要及与当事人沟通,将谈话内容说成是上级对他的看法。而自己则不以为然,甚至为了正义“当场就跟上级翻脸”;所以咱们“都是兄弟”,你要认真工作,干出些成绩来让上级闭嘴……要不然哥哥不放心!
    经过如此一番操作,老关自诩为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起初大家是不信的,奈何他对此深信不疑,久而久之,有些人也就信了。只是与老关的对话中,谁也不敢保证听到的是实话,其言语难辨真伪一事,成了共识。即便身为将领的小布尔乔亚,亦不敢保证不受欺瞒。
    但小布尔乔亚毕竟是读书人,即便再过迂腐,却总要比不学无术者多一些远见。按照之前他自己规划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整事”的思路来看,如今的不良风气已成定局,若任其发展,队伍受损,最终大家都不会有好下场。然而眼下局面,非力挽狂澜不能改变,他清楚的意识到这个地方即将待不下去,并为此做了准备。
    从那时候开始,小布尔乔亚对老关的称呼变成了“老关大哥”。
    三十三 君子不立危墙下
    流言横行的地方,像是危险的沼泽地。
    这种情形下,避险的最好办法是远离危险;若不幸陷入其中,应保持冷静而后寻求脱困之法。用力挣扎,只会让人越陷越深。
    在小布尔乔亚的授意下,老关大哥艰难的维持着秩序,力求将流言保持在可控范围,形成“有序传播”的局面。此举令所有人陷入流言,其中少数“止流言”的智者,不论作何打算,至少不会挣扎,因此他们不受影响,还是同往常一样;多数的庸人在挣扎中深陷泥沼——越来越多的人私下找到小布尔乔亚,澄清关于自己的流言、顺便诋毁其他喜好背后议论之人。从庸人的角度看,这不过是一次次的与将领拉近关系的谈话;但对于小布尔乔亚来说,这群小人的毁谤行为,随时随地、无穷无尽的牵扯其精力。作为身处“流言沼泽”中心的始作俑者,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看着老关大哥整日乐此不疲,以及红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前面谈论独立思考的弊端时,总结过弱者惯用“等、靠、要”之思路——“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将“利益”置于伦理之前;在日常工作中将“责任”置于结果之前。”总之一句话,一切功劳都是自己的、一切过错都是别人的。这种坚定的思想促使小布尔乔亚放弃了挣扎,转而去拜访一位非著名二十四式简化太极健身操(注意是健身操)练习爱好者,准备学习太极拳。虽说“太极”既是晨练项目,又是工作方式,然而此太极与彼“太极”却是两回事;若论这彼此之间的关联,可以说此事乃小布尔乔亚之前“另谋高就的想法”的实践活动。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小布尔乔亚拿着礼品敲开了一位大约69岁的老同志的家门。表达了对太极真功夫的向往后,献上了物质上的祝福。当然,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敬佩您的为人”,顺便跟您学真功夫。为什么不找太极拳协会会长呢?因为在我心中,您的功夫最高,所以您就是会长,如不嫌弃,请受徒儿一拜……武林中这种行为的性质,不必细说,简单换算做“认干爹”即可。就这样,以诚恳的态度奉上价值不菲的诚意后,小布尔乔亚开始了每周五日的晨练;不久后,这位老同志在小布尔乔亚的扶持下顺利升任会长。
    一个油腻的中年人,在老年太极健身操领域投入了大量财力,必定是要得一些真传。作为过来人的老同志早有心理准备,将其收为关门弟子,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引荐给自己有出息的儿子。
    面对这种货真价实的大人物,小布尔乔亚讲充分发挥了他的国学理论功底:按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我是你弟弟;老弟练习的“太极皮球劲”到了平台期,咱爸建议我打排球,在实践中成长;刚好你周末打排球,同是咱爸的孩子,你得帮我;我知道你本来就忙,如今还要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我打球,不过你不必担心,咱爸这边有我照顾……
    作为外人,无从得知后面的细节,只听说当时老同志简单嘱咐几句后,确定了一些事情。已知的结果是那段时间小布尔乔亚瘦了许多,每周五日太极、两日排球的运动量实在是不小。
    从已知的事实可以看出,小布尔乔亚从老同志太极功夫中求的真传,是他大人物儿子的“皮球劲”。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的说词只有参考价值,最多供有心钻研之人略做研究,实在算不得成功要诀。于老同志身上某得利益之根本在于满足其需求;得大人物认同之根本在于老同志的提携。可见,动听的语言只是无耻行为的遮羞布,主要用以粉饰名利场上价值互换的本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武汉找工作,真难!!!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学校那点事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10 12:23:57  更:2022-07-21 22:13:4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