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数码 -> 瑞幸同款饮品不同手机 3 种价格,客服称不同账户发放的优惠券不同,算大数据杀熟吗?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 正文阅读

[数码]瑞幸同款饮品不同手机 3 种价格,客服称不同账户发放的优惠券不同,算大数据杀熟吗?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近,有网友发现,瑞幸咖啡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了不同的商品价格。 记者找来四位同事的手机,同时打开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选择同一家门店进入菜单。结果发现,…
那肯定算的,绝对妥妥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记者找来四位同事的手机,同时打开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选择同一家门店进入菜单。结果发现,虽然生椰拿铁的原价相同,但每个账号显示的实际价格却分别是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再看橙C美式,同样分别是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四个账号竟然出现了三种价格,最高的差价甚至超过4元。
随后,记者又将四个账号的积分进行对比,分别是0分、99分、1781分和10078分,其中单价最贵的,竟然是点单最多、积分最高的黑金鹿。


图源网络,侵删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消费频率、消费习惯、消费地域、消费能力在进行大数据杀熟过程中利用用户信息和算法技术对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
这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就是法律及经济学上典型的“价格歧视”行为。
一、价格歧视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大家看到的都是明码标价,同样的商品标价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老去这家超市买东西或者办了这家超市的会员卡就给你卖比别人更高的价格。
但在网购场景下,因为算法默认不同的消费者都是拿着各自的手机或者电脑在购物,都只能看到自己设备上显示的价格,商家就可能给不同人定不同价格。
比如,你常买某品牌咖啡,商家就觉得你 “忠诚度高”,即便涨价你也会买,而且默认你不会去跟其他消费者比价,于是悄悄提高你的下单价格。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商家用大数据给消费者 “画像” 后定价,必须公平透明,不能让消费者在价格上吃亏。?
二、算法滥用
商家之所以能 “杀熟”,全靠背后的算法。
比如,你常用手机上某款app或者小程序点咖啡,这款app或者小程序就会记录下你的购买频率、支付习惯、口味倾向,进而判断你是否愿意为一杯咖啡花更多钱。
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算法黑箱”,用大白话简单说,就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某款app或者小程序是怎么给你定的价。
这种“价格歧视”显然是违法的。
一来,这侵犯了消费者的 “知情权”—— 消费者有权知道为什么别人买得更便宜。
二来,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如果商家利用你对品牌的信任,反而让你多花钱,就侵犯了消费者的了“公平交易权”。?


图源网络,侵删三、怎么判断商家是否违法?
如果怀疑自己被 “杀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商家是否违法:?
(一)商家是不是故意针对老用户??
比如,瑞幸咖啡给新用户发 10 元优惠券,给老用户发 5 元券,还不说明合理原因,这就可能是故意 “杀熟”。
合理原因比如:如果是 “新人专享” 活动,明确告诉大家 “新用户才有优惠”,这就属于正常营销。?
(二)商家收集消费者数据是否合法??
商家记录消费者的购买记录、浏览习惯等数据时,必须先征得消费者同意,而且必须遵循“最小程度收集原则”,即不能收集跟平台交易无关或者不必要的信息。
如果平台收集消费者的购买记录、购买频率、浏览习惯等信息,用于差异化定价,显然违反了“最小程度收集原则”。
(三)消费者是不是真的多花钱了??
“杀熟” 的直接结果是你比别人付的钱更多,或者享受的服务更差。
比如,你开了会员后,发现单点一杯咖啡反而比非会员贵,这就是明显的不公平。
怎么证明商家 “杀熟” 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用不同账号(比如用家人的手机号注册新账号)对比价格。如果新账号价格低,老账号价格高,就能初步证明商家在区别对待。?


图源网络,侵删四、目前法律如何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七条规定,经营者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相关信息……
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图源网络,侵删五、大数据杀熟典型案例
案件名称:胡某某、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责任纠纷
案号:(2021)浙06民终3129号
案件事实节选:
胡某长期使用携程APP来预定机票、酒店等,因此其成为了携程APP的钻石贵宾客户。据携程公司宣传内容,钻石贵宾客户享有酒店会员价8.5折起等特权。
2020年7月18日,胡某通过携程APP代理渠道订购舟山希尔顿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价款2889元,但退房时,酒店发票显示房价仅为1377.63元。
胡某发现其不仅没有享受到钻石贵宾客户应享优惠,反而以高于酒店挂牌价的价格支付了房费。为此,胡某致电携程客服,经查询后,携程客服仅同意退还胡某1268元。
由此胡某认为携程利用其个人信息,根据其“高净值客户”的标签向其报出高价,构成欺诈,遂对携程提起诉讼,要求携程对欺诈所涉的房费差价进行退一赔三的赔付,并要求携程增加当用户不同意携程APP的《服务协议》、《隐私政策》时仍可使用携程APP的选项,以避免被采集个人信息,拒绝“大数据杀熟”。
法院判决:携程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退还胡某某订房差价243.37元,并按差额房费的三倍支付赔偿金4534.11元。
判决理由:
胡某某通过携程App预订酒店的房价远高于门市价,携程公司对此构成欺诈。
携程公司未依法以显著标识将自营业务与他营业务予以区分,未依法向消费者披露其所称的平台内经营者信息,对第三方代理商渠道房源存在的风险未予告知。
同时,携程公司作为携程App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有能力、有必要对利用其平台发布高溢价房源信息、赚取高额利润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管。
本案中,携程App上存在第三方代理商预先零费用囤房、择机翻倍加价的“倒房”行为,但携程公司怠于履行平台主体责任未进行有效监管。
而且携程公司一直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低价”“放心”等品牌形象,使消费者有合理理由相信并充分信赖,在携程App上展示的2889元价格应当是低于或者至少是不高于酒店正常对外销售价格。
携程公司的上述错误行为,使胡某某陷入了对交易对象的认知错误,继而又基于对携程公司的充分信赖而陷入了对交易价格优惠的认知错误,最终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实际支付了远高于门市价格的价款。携程公司应承担欺诈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为了犒劳一下最近学习比较辛苦的儿子,上周六,我去菜市场买了一只鸡,我爱人进行了的对比,我买的鸡是18元一斤,她平时买的是14元一斤,而这是同样一个老板、同样一种鸡,4斤重的鸡,我既然多支付了16元,比我老婆多支付28%的价格。
这个老板宰了我一刀。
爱人说我戴着眼镜,像是单位的领导,买菜也不挑,容易被商贩们当「傻子」。这也不喜欢菜市场的一个原因。
......
瑞幸咖啡当年逆袭星巴克,靠的就是「技术平权」的人设,用数字化手段硬是把30块的咖啡打到10块区间。现在要是被贴上「杀熟」标签,当初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瑞幸等于自己拆了招牌。
「杀熟」在互联网行业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从外卖平台到在线旅游,哪个没玩过这套?
我以前常年出差,是一家连锁酒店会员级别最高的客户,积分很高,有一次偶然机会,我吃惊地发现,我定的酒店,比下属定的要贵。
我后来分析,一定是系统大数据识别出我是商务出差,每次都是开发票的,对价格不敏感,反正也是报销的。我这常年出差,在系统看来,这是高频次,把我的价格提高,对酒店的利润率一定是个提升。
...
瑞幸的用户群体和奶茶店相似,都是高频次、低客单价的消费模式,瑞幸现在手头大约有几千万月活用户,每天产生海量数据,你几点喝咖啡、加不加糖、用不用优惠券,这些数据比你自己记的都清楚。
在瑞幸商业眼光看来,大数据库就是「金矿」。通过算法识别出「价格不敏感」的客户,会对利润率提升帮助非常大。
利润率对资本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假如你是早晨赶时间直接原价下单的白领,或者系统识别出公司报销而不关心优惠的商务人士,系统会怎么做?
大数据应该会少推优惠券,门店的利润率立马能涨几个点,这比给所有用户发五折券要聪明很多。
瑞幸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解释的,其实,这已经变相承认了「大数据杀熟」。
瑞幸咖啡客服人员表示:参与的优惠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账户发放的优惠券不同。
国家法律是明确规定不允许大数据杀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里面有条款:
不得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交易条件相同的消费者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但是,执行起来难度太大,大数据杀熟的界定比较模糊。难点在于不大好证明两杯咖啡是「相同交易条件」。比如,配送距离不同、支付方式差异等,消费者难以抓到实锤证据。
其实,企业大数据杀熟和用户「培养」有关。
很多职场上的「高净值白领」对待喝咖啡这样的事情价格不敏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算法」,表面看是他被薅了羊毛,价格上买贵了,不过,他们往往认为时间成本比优惠券贵多了,他们根本不屑于花几分钟折腾券后价。
而天天研究优惠攻略的,大数据清楚知道,你要么自己工资卡里余额不足或者是工作清闲有大把时间比价。
大数据杀熟的背后,也是职场生态的一个缩影,这是所谓的平台「精细化运营」。
...
买咖啡是个超级高频的行为,对价格敏感度高的用户多了,瑞幸的这样的玩法就容易出问题。你想,当你发现隔壁同事买的同款拿铁比自己便宜两块钱,这是不是让你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对待瑞幸的信任感当场崩塌。
对普通打工人来说,怎么面对大数据杀熟呢?
无外乎两点:
第一,你牛逼,你就做个「高净值用户」,用时间换金钱,省花一点时间和心思比便宜几块钱可能更划算。
第二,搞个小号,多换换设备,故意在App里表演穷困人设,和大数据学习斗智斗勇。
从瑞幸大数据杀熟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就是信息差博弈。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管过电商平台运营的俺表示,这不一定就是大数据“杀熟”,而是该阶段KPI是“拉新”与“复购”。或者说对运营人员来说,高频客户获得优惠的机会就应该是最小的。
具体原理很简单,平台有笔会员营销费用,其实就是发代金券。运营团队具体怎么用,要看上级给的KPI是啥。
上级要的是拉新下单会员,那么积分0之前没下单的会员账户里就有优惠券。
上级要的是提升复购率,那么消费不高频的会员就会有优惠券。
而高频消费的会员呢?有没有优惠券都会来买,所以就就不给了。
大伙抱怨的“杀熟”,其实就是电商平台运营们KPI决定的。
您要说对高频老顾客缺少优惠,这会影响平台品牌以及顾客忠诚度?您说的很有道理,的确可能这样。但是平台品牌这事和我们平台运营的KPI对不上呀,或者说运营吗也是个经常跳槽的岗位,在岗一天完成当天的KPI就好了。平台品牌、老用户忠诚度这些事情都太长远了,我一个小兵也管不到这些。等上面的“行业大拿”们设计出对应的KPI,我们再想办法对付呗。


类似这种“完成KPI的伎俩”还有很多,比如上级要本月销量大涨,那就用营销费去补贴一些可以长时间储存,且对一些平台顾客来说是每月都会消费的东西。比如可乐、红牛这些。尤其是牛红,在一段时间堪称电商运营KPI完成保障神器,只要用营销费补贴点比市场价便宜一些,就有的是996苦命打工人买来屯着。
于是虽然老板可能因此赔了点钱,但看到运营用那点营销预算完成KPI了,也就都皆大欢喜。
这妥妥的大数据杀熟,我已经遇到了好多次了,反正我的瑞幸账号现在点进去已经没有9.9了,不仅瑞幸很多平台、商家都会这样干。


之前旅游的时候在各旅游平台买机票,我们四个人出行,好几次看机票和酒店的价格都是我的最高。
平台就算了,让我觉得离谱的是某鱼,四个人在上面问环球影城的门票,大家都点的推送前三问价格,也是我的最贵。
还有上次在某团上看一个脱毛的产品,又是我的贵。
在不知不觉中不知道被这些算法坑了多少钱了。
从法律上来看,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价格歧视,侵害了我们的公平交易权。


相关法条如下: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七条 经营者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 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相关信息,不得通过虚构经营者资质、资格或者所获荣誉,虚构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信息、经营数据,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我们有什么维权途径?
一是直接找商家理论,一般来说商家也只会给点优惠券,但有些不讲理的商家可能会不予理会。
二是投诉,可以在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或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投诉。
三是诉讼,一般来说,金额较小的前面两种途径就可以解决,但消费金额较大或平台拒绝改正/补偿时,可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并追究平台法律责任。诉讼成本过高时,可联合发起集体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维权前要注意收集商家价格歧视的相关证据 ,比如价格差异记录,保留并截图或录屏显示不同账户、不同时间段的价格差异,以及交易记录,包括订单详情、支付凭证,证明自己因大数据杀熟而多付费用等。
我觉得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那从商家的角度来说他也要去吸引一些新的客户,所以优惠力度会比较大,也是可以理解,这行为是否会被定性为大数据杀熟很难举证。
我曾经试过在京东买东西,不同时候进去的价钱就是不一样,所以我一开始加入购物车,先不买,下次再点进去一般会便宜点,不过京东有价保,可以随时点进去“一键价保”,商品如果降价了,是可以补差价的,所以不会有损失。
天猫有一些商家也有价保,就是操作手续比京东麻烦一些,要点售后那里去价保。
现在瑞幸官方回应称价格差异源于系统随机发放优惠券,且用户画像不同导致优惠力度不同。
但是优惠券是不是随机发放谁知道呢,难查证,所以平台的解释空间太大了。
这种情况是否构成“大数据杀熟”?
首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若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时对同一商品设置不同价格,则涉嫌侵权。
如果优惠券发放与用户消费频率、支付能力等画像直接相关,导致高频消费者长期支付更高价格,可能构成“大数据杀熟”。
但如果是随机发放优惠券,或基于新用户引流等营销策略,则属于合理商业行为。
所以现在问题关键是这个界定很难举证证明。
现在网上用户普遍质疑瑞幸存在“反向优惠”,即老用户或会员反而价格更高。
有消费者购买“咖啡自由卡”后,单杯价格比未购卡时贵1-2元,客服解释为“优惠券力度更大”,但没有说明具体逻辑。
尽管官方否认系统性杀熟,但是这种现象已经让消费者产生被“割韭菜”的感受,实在不爽!
瑞幸可能得想想怎么处理和应对,而且为什么这时候才爆出来,是不是同行竞争呢?
类似现象的普遍性
许多网友反馈遇到过类似情况,例如:使用不同手机(如苹果与安卓)或账号时,同一商品价格差异明显;
高频消费者发现优惠券逐渐减少,新账号却能享受更低价格。
其他平台(如外卖、酒店预订)也存在同类问题,用户通过多账号比价应对。
其实这也是行业共性。因为动态定价和差异化优惠已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常见策略。
新用户常获大额优惠券以吸引消费,而老用户则可能因“忠诚度”被减少优惠。
消费者如何应对?
我建议,如果想省点钱的,平时使用不同账号或设备对比价格,优先选择优惠力度更大的渠道。
如果太忙的,没空的,建议放弃挣扎吧,省点时间多赚钱。
平时购物也可以先保留证据,比如截图订单、支付记录、优惠券使用情况等,便于投诉或举报。
如果遇到金额比较大的差距,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公平交易权。
最后一招,用脚投票!我们是消费者,怎么开心怎么来,想消费哪家去哪家,主打一个开心!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这个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概念“价格歧视”,其做法为相同的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制定相应的价格。
价格歧视源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商品会因为自己的收入,喜爱程度等因素会对商品有不同的心理预期价位。
以奶茶为例,假设一杯奶茶成本5元,有三个消费者。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对其预期价位在15元一杯,消费能力中等的消费者对其预期价位在12元一杯,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对其预期价位在6元一杯。
如果按6元定价,则三人都有意愿购买,则收入为(6-5)*3=3元
如果按12元定价,则两人愿意购买,则收入为(12-5)*2=14元
如果按15元定价,则一人愿意购买,则收入为(15-5)=10元
看似定价12元可以使受益最大化,但这个仅仅是在没有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实际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期望价格为15元,但仅仅支付了12元。即使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愿意支付6元,仍然是有利润的,定价12元把这个消费者排除在外。
所以商家追求的是对期望价格15元的消费者收取15元,对期望价格6元的消费者收取6元。直接定价显然不现实,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也不是冤大头。
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定价高但发放不同档位的优惠券。例如定价15元,直接购买没有折扣,关注公众号发放8折的优惠券,找朋友砍一刀发放4折优惠券。这样一来消费能力强的人不愿意为了一点点优惠付出太多的时间获取折扣,而消费能力弱的用户愿意花时间获得折扣,实现实际上的价格歧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家已经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判断消费能力,从而更加精准的实现价格歧视。
我管他杀不杀,10块钱左右一杯的东西。
上次点单一打开说我最近喝了两杯冰吸,送我一张券,本来优惠后13一杯,加上券只要10块。
还要什么自行车?
就会盯着蜜雪,瑞幸带节奏。星巴克还涨价怎么不去批判一个?
作为一名从事过大数据相关技术工作的程序员和电商App的深度用户,看到瑞幸咖啡被曝出“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同”的情况,其实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大数据杀熟前几年在电商平台都被喷烂了,我自己在天猫和京东都遇到过不同方式的“杀熟”,这背后其实就是平台常见的“千人千面”大数据结合推荐算法的策略,现在也没什么技术难度和门槛了,会不会用这种算法来坑用户就看平台的良心了。
为什么会出现价格差异?
现在平台的杀熟策略已经基于大数据的基础进行了很多进一步的升级,一般来说会基于每个用户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或者“差异化定价”策略。这类策略背后的技术核心,是以用户画像和标签系统为基础,结合实时推荐与个性化优惠投放系统,来动态调整价格或优惠力度,以达到提升转化率、优化营销成本的目的。
差异化定价的实现逻辑:
平台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维度,对用户进行定价区分:
1. 用户价值分层(RFM模型)
R(Recency)最近一次购买时间:长时间未活跃用户常被认定为“沉默用户”,平台会更积极地用优惠“唤醒”;F(Frequency)购买频率:高频用户更可能被划分为“忠诚用户”,但也更可能被认为“抗价格波动能力强”;M(Monetary)消费金额:高消费用户有可能被贴上“高价值客户”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享受更大优惠。
2. 价格敏感度预测(Price Sensitivity Modeling)
平台会基于过往行为(如是否常用优惠券、是否在价格变动时放弃支付)来机器学习建模用户的价格敏感度; 如果一个用户经常原价下单、极少使用优惠券,模型会认为他“不敏感”,从而减少优惠投放,甚至显示高价。
3. 新老用户策略的 AB 分组实验
很多平台会将用户随机或分策略进行A/B测试,例如:组A:老用户,不推券; 组B:新注册或沉默用户,推满减券; 看哪个分组的 ROI 更高,未来将按此方案批量投放。
4. 设备信息和登录方式识别
一些系统可能还会采集设备类型(如安卓/iOS)、是否是首次安装、是否从特定推广渠道进入等信息; 如果检测到是“App新装用户”或从社交推广进入,可能会直接触发“首单券”逻辑或低价策略。优惠券系统也是隐藏价格差的技术核心
很多人误以为“杀熟”是标价不一样,其实技术上更常见的手段是“让你看到的券不一样”。
1. 用户可见的券池是分层投放的
优惠券通常不是“统一发放”,而是根据用户ID、历史行为,在推荐系统中进行“可见性判断”; 换句话说,有些优惠券你根本“看不到”,不是你懒得领,而是你“不配拥有”。
2. 优惠券的生效条件也因人而异
你以为你领了同一张券,但实际上可能“使用门槛”不同,比如你的是满35减5,他的是满20减10; 这在平台技术层面是动态配置规则,对最终价格影响极大。
3. 价格是动态计算出来的,而非固定标签
在很多移动端应用中,展示给你的价格是由前端实时与后端价格策略系统交互的结果; 也就是说,不同用户进入App、触发下单逻辑时,后端返回的价格和可用券是实时“定制”的。如何防范大数据“杀熟”:用户自我保护方法
在今天这个“算法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虽然无法完全掌控平台的策略,但仍可以通过一些实用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知情权和消费权益,降低被“杀熟”的风险。
货比三家:?在购买商品或服务前,使用不同的账号、设备或浏览器进行比价,了解市场行情。? 保护个人信息:?尽量减少对平台的授权,关闭不必要的权限,如定位、通讯录等,降低被“画像”的风险。? 清除浏览记录:?定期清除浏览器和APP的缓存和历史记录,避免平台根据历史行为进行定价。尽量使用无痕模式浏览,减少个性化推荐。? 使用比价工具:?借助第三方比价网站或插件,获取不同平台的价格信息,做出明智的选择。另外就是也可以关注同一个平台促销活动的不同入口,比如小程序、APP和网页端都可以看看。?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发现被“杀熟”,应及时与平台沟通,必要时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投诉。监管与法律:希望能逐步完善
就目前国内的法律来看,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大数据杀熟”,确实还存在一些模糊空间。
如果平台在明面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仅通过优惠券差异导致支付价格不同,理论上不构成价格歧视; 但若在“同等交易条件下”,平台基于用户身份/习惯主动展示不同商品标价,则有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公平交易原则。但是这也很难界定和查到证据。 尤其当平台未告知用户存在价格差异机制时,可能还涉嫌“隐瞒重要交易信息”。
不过从2021年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多次明确表示,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希望在未来能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和规则,对平台进行更好的监督,也对我们消费者进行更好的保护。
技术本应服务于用户,而非成为“坑用户”的工具
瑞幸咖啡这次被曝出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下单却出现三种价格的情况,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大数据杀熟”的关注。这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算法被用于牟取短期利益的方式出现了偏差。
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越来越依赖平台,而平台却逐渐掌握了定价主动权。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精细画像,一些企业开始区别对待消费者,用不透明的优惠机制抬高老用户价格、讨好新用户,从而在无形中伤害了最忠实的群体。
我们希望瑞幸,以及更多电商平台,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正视算法定价的争议。优化机制,透明定价,才是赢得用户信任的长远之道。平台要明白,靠套路也许能带来一时的营收增长,但唯有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策略,才能让品牌真正走得远、站得稳。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拒绝做熟客冤大头。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我觉得这是大数据杀熟,美团也会有这种情况,经常点外卖,开会员会贵,但是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点过外卖,再开会员,会有很多优惠。旅游团酒店也会有类似情况。很多软件都会有杀熟的情况,拼多多给别人助力都会有。我觉得很多软件和商家都会有杀熟的情况。
没领券呗
有个很意思的事情是最近不是京东和美团在外卖方面商战嘛
然后上周美团基本抢15-10的奶茶券很好抢,还有60-25的星巴克券
我就和一个很爱喝星巴克的同事小姐姐说了
结果她打开美团死活找不着抢券的地方
我一打开美团app点进去外卖的地方就有的,点进去就能抢
她的华为最新版鸿蒙系统给作为广告屏蔽了hhh
最后是我在抢券的页面分享给她微信她才能点
这种事经不起调研,但凡平台都会类似算法,主打你信任我,我就必须坑你一下下。我比较建议,多号操作,比如我天天点外卖但我会有6个账号,这是我测试过规避杀熟最低的配置。不是每次点外卖都开6个看,而是轮流用着,就是轮着用就好,比如饿了么现在也会给不怎么点用户发大额红包,就是学会让平台知道,你不理他,算法这时候就开始躁动,就开始使出各种方式挽留,大体就是这个思路。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瑞幸不是都9.9元吗?反正我作为“尊贵”的IPhone用户,喝的是9.9的瑞幸,其他品牌的手机用户就不清楚了。再说,这个9.9是哪个店庆券,以及特定饮品的优惠券。那个店庆券基本就是一周7张,按每一天激活一张的节奏,保证你每天都能喝到一杯9.9。如果,你一天要喝两杯瑞幸,那第二杯自然就不是9.9的价格,是另外的折扣价,通常都要十几元。


很明显的大数据杀熟!
https://mp.weixin.qq.com/s/Rcn2PyZhPbh58qmkSL6YSw
肯定是杀熟。
我点外卖通常只点一家,而且只吃一种盖浇饭。刚开始挺便宜,后来越来越高。
我气不过于是有一段时间没吃外卖。
后来由于太想念那个盖浇饭了于是又点。
结果就是便宜了不少。
但是吃一段时间又涨回去了。
就挺恶心。
这些连锁平台的价格差异不是啥意外情况,完全就是算法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
想想看,你在平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被算法转化成一个个数据标签——点单频率、消费时段、所处地理位置,甚至手机型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都成了商家给你定价的重要依据。
你以为自己在平台上是自由的消费者,其实早被系统看透了一切。
大数据下商家的定价系统,就像一台精密得有些可怕的仪器,把用户行为拆解得明明白白,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优惠力度。
要是你天天都喝这家的产品,系统就可能判定你对价格不咋敏感,那优惠券自然就少发给你,让你多掏点钱。
而那些偶尔下单的用户,反而能拿到更大折扣,目的就是吸引他们多买点。
这确实就是商业里的价格歧视,通俗来讲,就是看人下菜碟,能从你这儿多赚一点是一点。
很多时候,那些诱人的9.9元产品,就像是钩子,先把你吸引过来,接着再通过动态定价来筛选用户。
有些消费者抱怨买了会员反而更不划算,很可能就是因为频繁下单,暴露了自己的消费能力,触发了系统的“高净值用户”标签,算法就觉得你不差钱,优惠自然就收回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常见的促销手段嘛,各行各业不都在这么干,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台的算法太不透明了,消费者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价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买得越多优惠反而越少,甚至下单后故意不付款,系统马上就推送新优惠券来挽留你。这种操作会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不是被当成忠实客户对待,而是被算计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消费者买了咖啡自由卡,满心以为能享受固定折扣,结果发现价格还不如普通用户便宜。这种会员体系和动态定价相互矛盾的情况,直接把平台算法逻辑的混乱暴露无遗。
它们为啥要这么做呢?说到底,还是成本压力在背后使劲儿。这几年咖啡豆价格涨得离谱,租金和人工成本也一路飙升,虽说销量挺大,但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2024年因为价格战还亏了不少钱,后来就开始缩减优惠力度,甚至悄悄提高原价。可直接涨价又怕把顾客吓跑,所以就采用这种隐蔽的方式,让不同的人付不同的钱,尽可能多赚点利润。
那消费者该怎么避免被割韭菜呢?其实方法也不少。最简单的就是别让系统摸清你的消费习惯。可以多注册几个账号,轮流使用,或者隔一段时间就换个手机下单。
还有个小窍门,可以绕开官方APP,在其他外卖平台点它们,有时候价格比官方小程序还便宜,毕竟平台之间也在争抢客源。
要是发现价格突然变贵了,不妨先退出不付款,等几分钟再试试看,说不定系统就会乖乖送上一张优惠券。
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商家自身的品牌形象也有潜在的损害。一旦消费者察觉到自己被“算计”,对品牌的信任度就会下降。就算短期内能通过这种方式多赚点钱,但从长期的客户忠诚度和口碑方面考虑,未必是件好事。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应该重视起来。随着数字化消费的普及,类似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越来越多。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管,提高算法的透明度,让消费者清楚知道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消费环境。
咖饮市场现在竞争激烈得很,它们也不是唯一玩这套的。消费者心里虽然不爽,但也没办法完全躲开,毕竟这些都是日常刚需。在这个被算法统治的消费时代,我们每个人,就像数据流里的鱼,商家拿着精准的钓竿,瞅准时机就下钩,实在是防不胜防。
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消费新规则,我们一边吐槽着大数据杀熟,一边又不自觉地给商家贡献着数据,就像明明知道直播带货有剧本,却还是忍不住下单的观众。
在商家的价格迷宫里,根本不存在绝对公平,只有相对优惠,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在这个算法主导的世界里,保持必要的警惕性才是生存智慧。当优惠券变成了商家和消费者心理战的工具,原本简简单单喝杯咖啡的事,也已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上次做空他,就悄咪咪的过去了,这次继续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码 最新文章
华为刚刚发布的新机华为畅享 80 搭载了麒麟
如果你手机里第33张照片突然开始攻击你,你
如何看待荣耀 GT Pro 价格 3699 元起?对友
为什么 CCD 相机在数码摄影普及的今天突然「
瑞幸同款饮品不同手机 3 种价格,客服称不同
如何看待英伟达被曝未来将推24GB的 RTX 508
为什么现在键盘鼠标的电池那么小?做大些是
为什么知乎都在劝退计算机国企?
如何看待小米王腾回应被拍拿着iPhone登机?
大学生寒假预计购买新电脑,有没有高性能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4-30 09:48:45  更:2025-04-30 10:27:4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