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情感天地 -> 2025 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 181 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 15.9 万对,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 正文阅读 |
|
[情感天地]2025 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 181 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 15.9 万对,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民政部官网4月25日发布的《2025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离婚登记63万对,结婚登记数量较2024年一季度进… |
谢邀。 应该转发给小明剑魔康康。 婚姻真的是资产高风险。 我有一堆例子: 一,我有一友,二代小哥,与我同龄。 他有一烦恼:他前几年疫间结婚办酒,但当时阴差阳错没去领证。他就想着怀上的时候去领,也算双喜临门; 但直到现在,他老婆还不打算怀,他也赌气不去领。他是个很喜欢小孩的人,家里二老更是急得天天打转。 我不擅长这类家庭内部矛盾,于是找了另一老友来参谋,一四十出头大姐。 大姐听罢,直言: 1.做好最坏打算; 2.找好代孕; 3.证就干脆别领了。 我对大姐的建议是有点意外的。大姐是个真·贤内助:长期赚得比老公多但主动掏钱买房、老公单位改制时大姐掏了两百多个帮老公拿下股份、老公业务起来后大姐到处跑销售。 而且还可爱,属于第一代coser。 我原以为大姐会给点促进家庭和谐的建议,没想到大姐很淡定地说: 1.没有生理问题的话,不愿生大概率就是不爱; 2.先拿代孕来试探,还不答应就做最坏打算; 3.之后干脆也别结了,代一个,或者找合适的签协议生一个。 二代小哥觉得大姐的建议有点狠(他算是风调雨顺长大的,心比较软),大姐很严肃地说: 你家里也有一个小目标,我看重你的人品和家底,想和你长期合作; 但如果你家里有颗雷,咱们都得掂量一下。将来的架构里你肯定是大股东,要是分割起来就难看了。 另一个,一五十出头老哥。 08年手上三百个,通州两套房。做了阿里第一个正式配送商,对米1的交付做出巨大贡献。 上个月问我借钱。 我当时真觉得他在开玩笑,他在西南还和人合伙有个矿咧。 一问,离了。 前妻也快五十,无孩养猫。春节吵一架,离了。 判决分割了他的现金账户,关键还要求分他新买的房,特别是一套东三环的,要无贷。 他现金流一下就干了,四处填坑。我坦诚告诉大哥我那点鸡碎真填不住,大哥叹叹气继续电话。 讲真,我第一反应是大哥的二老。内蒙老人家待人真的很和善,每次去他家二老都把我当个小娃娃。 所以我常说,看大面就没必要聊爱不爱,那是两个人的事,外人怎么聊都容易聊岔聊虚。 核心是资产安全。 现有的离婚财产分割对家庭的主要供养者相当不利,特别是赠与,还有涉及房产、期权、股份等。 一进入分割,之前的赠与大概率全拿不回来;房产的负债可能要自己背;期权股份等高度依赖个人努力的收益也会被分割。 加上现在的大环境,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恶性的导向: 两个人如果好好过,两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还是那些资产和负债; 但一旦进入分割,一方可以获得净收益,另一方则要承受负债、变卖资产的折价、杂事等多项成本,大概率会转入低收益甚至负收益。 离婚资产分割成了一种快速变现渠道,相当于家庭内部能快速转移负债并提取净资产。 咱这很多房产都还背着债,五五开在实操里几乎不存在,谁背债谁掉坑。 这个结构使得婚姻成为了资产高风险决策。规避的手段无非两种:一,没资产可分,爱咋滴咋滴;二,通过父母代持婚前协议父母借款等形式绕开(但实际判决里依然容易被自由裁量权突破)。 |
![]() |
换言之:底层不用避(但很难结)、高层可以避,而中间层看脸。 那在这个经济大环境里,没几个中产敢轻易刷脸。 尤其要考虑到咱已经是个相当原子化的社会,结婚已经越来越缺乏体制/宗族/教门的辅助,离结越来越在二人之间。 高资产风险+高波动,都不用考虑结婚和生育成本,单这个结构就一定会加重结婚率下行。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一般水平,不用特别解读。 2018年:1013.9万对,较2017年下降约4.63%。 2019年:927.3万对,较2018年下降约8.54%。 2020年:814.3万对,较2019年下降约12.19%。 2021年:764.3万对,较2020年下降约6.14%。 2022年:683.5万对,较2021年下降约10.57%。 2023年:768.0万对,较2022年增长约12.36%。 2024年:610.6万对,较2023年下降约20.5%。 2025年一季度:181万对,较2024年一季度下降约8%。 |
国内结婚问题上最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穷人结不起婚了。 是有钱的中产富哥也不结婚了。 结婚本身就是男性这一辈子最大最大的风险。 评论区还不理解去年600万对是啥概念,就是3亿单身男性多少富哥都选择不婚。 |
奇怪,这个数据公布的有点早吧,印象中2018年以来最早的一次。2019Q1~2025Q1的结婚数据如下所示(备注:2025Q2为预测值,非真实数据): |
![]() |
结婚数据同比 一季度同比下降8%,这也不意外,2033年之前这个数据会持续下降,属于物理定律了。 基于此,你就会知道,2025年出生人口肯定会同比下降,2026年出生人口(如果没有猛烈政策刺激的话)依然会同比下降。换言之,出生人口这个维度上的宏观收缩将持续很多年。 当然,也不是所有数据都在同比下降,离婚数据就在同比增长(备注:2025Q2为预测值,非真实数据): |
![]() |
离婚数据同比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冷知识,央视再评胖猫事件引爆舆论是3月15日的事情,而大同案是4月16日才判的。这两个导致国内性别对立急剧升级的严重舆论事件还不会影响到一季度结婚数量。 接下来的二三季度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
经济那么差,男女对立严重,为啥结婚人数白下降这么点,希望二三季度给力点,出现一个让统计局都无法美化的数字 |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下意识想到了最近的强奸案,然后搜索了一下24年数据,这不搜索还好,一搜索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2024年中国强奸案的数据: |
![]() |
然后搜了下印度2024年强奸案的数据: |
![]() |
需要特别说明,由于两国官方的统计方式肯定不同,以及还有非官方统计案件等等因素,数据无法直接对比,且中国是3.8万人,案件是3.4万件;而印度是3.5万件,案件是印度更多。 但看到3.8万>3.5万的时候,我是相当难受的。 经济更发达,人口素质更高,男女更平等,怎么比印度的数据还要差?或者数据如此接近印度? 如果你认为我是故意带节奏,那我也无话可说,因为我现在tmd整个人都不好了,版本更新真的比高铁还快。。。 |
恋爱胖猫跳, 订亲大同牢。 结婚四绿帽, 离婚东萍笑。 每一个环节都有前车之鉴,不减少才怪呢。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一季度虽然结婚的下降了 但是离婚上升了啊 应该是东萍笑夫的作用 |
一季度181万对的结婚对数,自然是再创了除2020年一季度以外的单季度有效新低: |
![]() |
那么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方向: 全年是否又会出现类似2024年那样、每个季度都创下新的单季度有效新低的情况呢?2025年全年结婚对数又是否会创下有公布以来的新低呢? 从数据来看,很难说,不能单纯做线性外推。 |
![]() |
首先是不同口径的适龄女性(育龄妇女)数据,已经阶段性触底(20-29岁)或者即将阶段性触底(20-34岁),适龄人口基数继续下滑的空间不大,甚至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由全面二孩后出生人口小高峰导致),在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适龄人口基数还会有所反弹。 这就导致尽管平均初婚年龄还在不断推迟、(潜在的)终身不婚比例在增长,但未来数年内结婚对数的下滑也必然会有明显的趋缓、甚至是阶段性的止跌,绝不会有之前动辄10%甚至更高的下降幅度。 其次,还是回到逐季度结婚数据这张图: |
![]() |
我们可以从逐季度的结婚对数情况看出来,2024年二三四季度的结婚对数情况(相较于当年一季度)是明显偏低的,它们连续创下单季度有效新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的“透支”,即柱状图中橙色的部分。 对这一“透支”情况的理解,通常的解释是“后疫情时代的结婚登记堆积释放”,实际上还应该归因于“寡妇年”的影响。 如果连续观察包含前后两年的一季度在内的五个季度的数据,除了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受严重干扰的年份,我们可以发现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的“中间塌陷”程度是最明显的,没有之一。 甲辰龙年从2024年2月10日开始,到2025年1月28日结束,期间没有立春节气。“无春”关联着“无后”,所以民间有无春年或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在这次“寡妇年”正式到来前,主流媒体还专门反驳了这种“迷信说法”,而我们通过逻辑就可以知道至少有一些人确实在这么认为、并且传播了相关说法,因此才能引起主流媒体的反驳。 光明网:龙年为“无春年”不适宜结婚?该说法无依据?mr.baidu.com/r/1BKo5SQKqdy?f=cp&rs=2559515998&ruk=SRBHpqgaJdeWS-BKxCgR2Q&u=213fd2753a06896f 所以很明显的,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其实是被拔高到了不应有的高度——一部分本该在2024年其他季度登记的结婚对数,提前到了2024年一季度(尤指2024年2月10日之前),这才导致了2024年二三四季度的明显的“中间塌陷”——这也是2025年一季度结婚对数数据好像还是在较快下跌(-8.1%)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综合适龄人口基数的变化,与甲辰龙年“寡妇年”的特殊性,很难说2025年的二三四季度就一定会再连续创下单季度新低。如果结合经济社会形势、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的司法实践,我们只能说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不能就此笃定。 不过对于年度结婚对数创下新低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就可以说要更大一些。虽然适龄人口基数已经在触底过程,但因为平均初婚年龄还在推迟,所以结婚对数的触底一定会滞后于适龄人口的触底。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今年一季度的结婚对数相对比较早就发布了,而先前几天恰好有相关明显是谣言的“数据”在流传,不排除这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回应措施。 下面是“附录”部分,作为额外的讨论环节——之前有一些反对“寡妇年”说法的人提出过两个主要的疑问,在这里再进行解释和讨论: 问:如果“寡妇年”成立,那么2025年一季度结婚对数应该有明显的反弹。 答:其实略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寡妇年”的影响范围基本上只能是已经打定主意在2024年结婚登记的人,对于打算在2025年结婚登记的人(问题是,如果提前一年以上就打定主意要登记结婚,为什么不尽快登记而非要等一年呢?)实际上都起不到太大的影响。 2024年一季度数据偏高,是由于它虹吸了2024年二三四季度的数据。而且“寡妇年”是以农历年划分,如果要按公历算,“寡妇年”是到2025年1月28日为止,2025年一季度无法虹吸2025年二三四季度的数据,所以它应当是比较接近无干扰情况下的正常数据。如果硬要说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会受“寡妇年”的影响,也是偏负面的影响,从逻辑上讲就不会出现明显反弹。 问:“寡妇年”或者“无春年”又不是第一次出现,相应年份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 答:最近的几次“寡妇年”,由远到近分别是1997年、2019年、2021年、2024年。 1997年逐季度的结婚登记数据没有公布,而2021年的数据受到了疫情明显的干扰,2024年本身就是被我们讨论的对象,所以可用的数据只有2019年——我们前面的柱状图中包含了2019年的逐季度结婚数据,2019年二三四季度数据的“中间塌陷”相对于2015-2018年其实也是比较明显的。 而且我们要考虑近几年凡事诉诸“玄学”和“迷信”的情况有明显抬头,类似像人口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彩礼与竞价在全国城乡普及的情况,“寡妇年”的说法很可能也是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民政部:结婚的质量上去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全国第一季度结婚对数减少8.1%在预期范围内,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适婚主力人群规模持续缩减,第二个就是2021年离婚冷静期政策实施后离婚对数大幅下降,导致再婚数量减少 现在初婚主力人群主要是1995-1997年前后出生的群体,当然也有少部分00后已经开始步入婚姻,而中国9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几乎逐年递减,尤其是95后和00后正处于全国出生人口的低谷期 基于人口结构推算,未来5年内结婚对数很可能延续温和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前后将降至530万对左右,结婚率将触及3.7‰至3.8‰的周期性低点。在此期间,少量05年后出生的群体已经步入婚育阶段,但由于该群体人口基数较小,难以扭转整体下降趋势 |
![]() |
由于适龄女性规模在持续减少,未来5年内出生人口也很可能会保持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前后将降至约700万的周期性低谷。此后受06-17年回声婴儿潮的影响,出生人口可能会出现为期10年左右的反弹,不过随着这波生育势能释放完毕,之后出生人口还会再次下降 |
![]() |
2024年韩国的结婚率上升至4.4‰,略高于中国的4.3‰,这意味着中国自2006年以来保持了将近20年的东亚三国最高结婚率的地位首次被韩国超越 2024年东亚三国结婚率 中国:4.3‰ 韩国:4.4‰ 日本:4.0‰(包括在日外国人婚姻) |
![]() |
韩国结婚对数以及结婚率 这次韩国结婚率超过中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实际上并不是韩国人比中国人更愿意结婚,而是韩国1991-1995年回升婴儿潮期出生的人口正处于适婚高峰,相比之下,中国适婚主力人群(95后)正处于出生人口低谷期,预计未来10年内结婚率可能持续低于韩国 不过当韩国2002年后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适婚年龄时,结婚率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届时将长期低于中国和日本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那咋了,我是无孩爱猫男 |
![]() |
|
一个市场,专门制定各种有利卖家诈骗毁约的管理条例,不断坑杀买家。 那这个市场一定萧条,迟早死掉,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例外。 |
老婆一朋友,94年,三本艺术生(评论区说她美若天仙,其实是美术生,我本人觉得很丑),四线城市编外教师,年全包收入5万以内。嫁了一老公,93年,四线城市公务员,刚提副科,估计全年收入(含公积金)约15万左右,全款房车。生了孩子,公婆带。最近两人闹离婚,于是找我老婆诉苦。 她原话是:这个渣男说我不承担家庭责任,不就觉得自己是gwy很牛笔吗? 我上班这么远,让他给我买个车,就买个新能源秦,就这好意思说自己承担家庭责任? 孩子双语幼儿园也上不起,天天吹嘘上的什么机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能给什么教育条件? 还天天说我爸妈不带孩子,也不出钱,天底下有外公外婆带孩子还倒贴钱的道理吗?爷爷奶奶带孙子出钱,不是天经地义吗? 还有说我不上进,说有这么多次考编制的机会我都考不上。一个男人就指望女人考编制,你说这是不是没有责任心!我算是看透了这个渣男! 反正他两具体啥情况我也不知道,但从她的抱怨里来看,我似乎真了解了为啥结婚率会低了。 |
要我说,结婚率还是太高了,对半砍才是合理的 |
![]() |
丈夫不照顾病危妻子,直接遗弃罪。 妻子不照顾病危丈夫,在没有共同财产前提下,还能分走40%的遗产。 当代法治,妙不可言。 |
赢!再告诉大家一个喜讯深圳25年出生人口预计跌15%左右,赢! |
不急不急,现在结婚率跟法国看齐(<3%)还差最后一招,等到亲子鉴定入刑出来再看。 而且最近妇女报,最高院都有反复提到综合考虑家务补偿的词语,看来这波大势不可避免了。 |
坏消息:结婚数据同比减少 好消息:离婚数据同比增长 |
![]() |
|
![]() |
............................................... ................................这表情 |
大同法院立功了 南昌法院立功了 嘉奖 |
算了一下跌8.12%,和江畔香山寺的预测非常接近了,基本上是延续了历年的一个跌势,目前来说出生人口,结婚人数的双跌已经成为长期趋势,仍没有看到任何逆转的迹象。 |
基本反映了现有的婚姻制度必然走向解体。 对以后的婚姻模式我有几个设想: 1、废除婚姻登记,改为同居备案,同居备案的主要作用,是代表两人系自愿同居,同居备案期间的一切性行为,皆视为自愿行为。 2、同居备案可以自行解除,但需告知另一方,仅告知即可以,不需要对方同意。 3、同居备案的订立与解除,不涉及财产分割。 4、同居备案期间的生育行为,视为两人共同的意愿,单独一方不得终止妊娠,孩子出生后,需进行亲子鉴定,通过亲子鉴定后,父母双方负有孩子成年前的照料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转移。 5、同居备案的双方对对方父母、家庭,无照顾义务,亦无财产继承权利。 总之,家庭不再视为小共同体,只保留准家庭模式,用以照顾未成年儿童即可。 |
不会解读 给出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 |
![]() |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收到网友支赞助30元 /没有人关心结婚数下降或增加,关心的是房地产倒闭。 现在已经是4月末了,查看一下有周结婚记录的婚姻登记单位结婚数,你会发现4月份前三周结婚人数同比降幅比一季度降幅更大。 没有什么双春年,寡妇年之说,结婚下降纯脆是穷。穷女性看不上穷男性,仅此而已。结婚成本高到成了富人的游戏。 还有2025年1-3月出生降幅超大,第一出生大省领衔下跌。那个安徽省出生下降超大,不仅安徽有户籍申报出生可查,还有卫健婴儿活产数可查,把同一县市的两个统计出生人口口径同时对比,你就会发现安徽婴儿活产数下降比户籍申报出生降幅大很多。安徽出生人口活产数与上年结婚数变化趋于一致,结婚降多活产数就降多。 无论怎样观察分析结婚数据,有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有效需求购房者在大幅变少(结婚人口是购房主力,这个中介也否认不掉),房产阶级砖头流转不出去,房产阶级过去凭运气赚的钱,而今凭本事全亏完。 2025年二季度、三季度结婚加速下滑,无他,穷就一字。年青一代收入未增加,结婚成本噌噌噌火箭速上涨,婚龄人口除非一夜暴富、除非父母无压力帮衬,结婚数一路往下掉,一路往下掉,一路往下掉。房产阶级又不做慈善,彩礼不替人出,房子更要加价才卖,就两样,结婚下滑止不住。 送礼物 [img_log] |
![]() |
[img_log] 4 人已送礼物 |
2025年可以说正式宣告婚姻制度解体了。 按照8%的下降比例,2025年结婚对数为560万对,离婚对数为194万对,相当于每年净增长结婚对数为366万对,共计732万人,而按照平均30岁结婚年龄来计算,2025年对应的结婚年龄段为1995年左右,而1995年出生人口为2000万人,相当于同龄段只有37%不到的人口处于婚姻状态。 这可以宣告婚姻制度在中国已经解体,不婚状态的人口将占据社会主流。而中国非婚生人口的规模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等的影响,预计不会大幅度提升,不可能进入法国那种全社会单身育儿的状态,所以婚姻制度解体必然导致中国出生人口的进一步下降。再考虑目前二胎占比依然高于一胎的情况,等社会中的二胎意愿释放接结束后,出生人口会滑落到年均800万的水平,并且保持较长的时间,800万出生人口的规模,就宣告中国二线以下绝大多数城市的最终命运了。 |
如果连续一年都是这个数,那相当于今年结婚人数减少了63.6万对。按平均每对结婚消费20万算(彩礼,五金,婚纱照,酒席等等),一年因为结婚人数下降导致的消费减少1270亿。这还没算买房买车这两个大头。加上贸易战,未来几年经济什么状态一眼能看到了 |
虽然和去年同期比减少了,但是和明年同期比一定是增加的。 |
今年30出头,估算身边同事同学朋友结婚了80%,离婚15%左右吧,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的事情多了越来越觉得以后不会结婚了。 讲几个自己亲身经历的身边人的故事。 1.2015年时候,同学准备结婚,婚礼日期定了请柬都发给我了,然后说婚礼取消了。因为他发现了老婆偷偷去跟前男友开房。 2.2016年我在读研,隔壁寝室同学打算毕业了结婚的,双方都见过对方父母了。那时候他寝室书桌上放满了跟对象的合照。但有一天突然把所有照片都收了,问了另一个同学才知道他未婚妻跟人在学校实验室里啪啪。 3.2018年,我以前工作上的同事,40多岁中年人,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整个人崩溃了,后面工作也没干了。 4.2019年,我哥小时候玩到大的朋友,找我们借宿吃饭,边吃边哭。因为他被老婆赶出门了。两个人才结婚没几个月,他老婆说他“给不了想要的生活”,他“所有存款都交给对方保管,对方说钱已经花光了”。他说自己“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上面的事离谱的都跟编的段子一样,但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而且还有更离谱的事。所以这种风气下结婚率怎么会高。 当然因为我是男的,所以认识的人里男的多,不是说女的就不会遇上离谱的事。我2个高中女同学,一个结了婚对方是gay离了,另一个遇到渣男出轨也离了。 结婚是为了更有保障的生活,而不是增加负担和风险,如果没有保障,那还是别结婚过自己的生活好了。 |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结婚率应该暂时不会受到大同案的影响的。 因为中国人从双方确定结婚到举办婚礼再到领证,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这个周期往往是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而之前已经确定结婚的人,在社会、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下,即使有顾虑也很难退婚。 所以现在别说大同案的影响,我觉得就算是胖猫事件的影响也还没开始显现。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