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旅游天地 -> 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 正文阅读

[旅游天地]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旅行
武汉
武汉旅游
黄鹤楼(湖北武汉景点)
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没有《黄鹤楼》,黄鹤楼算个屁呀!
没有《岳阳楼记》,岳阳楼还有存在的价值?
没有《滕王阁序》,有几个人去看滕王阁?
没有《登鹳雀楼》,我敢打包票在座的各位,听都没听过鹳雀楼。
我们以滕王阁为例,历代被毁29次,连地址都搬了好几次。难道是因为滕王阁的风景独一无二?可拉倒吧,你当重修的人吃饱了撑的?就算人家重建了,也可以取名《赣王阁》《天王阁》。
原因无它,唯《滕王阁序》尔。
滕王阁重修了二十多次,现在的地址根本不是王勃写序的地方,还不是名满天下。
四大名楼不是以风景入胜,而是这个些建筑承载着千年文脉,我们是看的是几个破楼吗。
实际上,唐朝的崔颢、李白所游览的黄鹤楼也是唐朝刚刚新建不久的,不是几百年前三国时建的那个。不过,这根本不影响他们写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的心情。
有人说到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这就要说到为什么要重新建楼。另一大名楼有一篇《岳阳楼记》,里面说得很清楚: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实楼的命运和城市,以至于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只有国家强大,城市繁荣了,才有闲钱兴建风景名胜,是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反过来说,登楼的人们从楼的壮观与否也可以看出国运的如何。所以不仅要建,还要“增其旧制”,要比往前建得更壮观。可以这样认为,每一次重建都是对当时时局的反映。正所谓:“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些人吐槽黄鹤楼有电梯,这真不是槽点,如果没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才是槽点。
那么,游览的价值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楼本身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体现。


近代黄鹤楼重建的选址无疑是绝妙的。在蛇山之上,长江大桥的桥头。大桥一直连通到江对岸的汉阳的龟山,只要开车经过,必定会看见黄鹤楼。而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建国以来第一座长江大桥,正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


本人拍摄于长江大桥
黄鹤楼下,是老武昌城,有户部巷,昙华林,司门口,武昌起义的首义门,鄂军都督府(现在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也叫红楼),湖广总督府,陈友谅墓;大桥对面的汉阳,有晴川阁,鹦鹉洲(因祢衡《鹦鹉赋》得名,后被黄祖所杀于此,有祢衡墓),鲁肃墓(衣冠冢);斜对面的汉口,是清代众多列强租借林立的江滩,有江汉关。黄鹤楼附近,正是历史的陈迹积累的地方。当登上楼时,这些景色都可以尽收眼底。


本人拍摄
回顾历史,武汉这座城市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呢?历史书上明确记载了: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筑城于黄鹄山(蛇山),取名夏口城。同时,又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这也是楼的历史。
由此可知,黄鹤楼的存在和武汉这座城市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当时黄鹤楼用于军事用途,毕竟三国时,魏蜀吴三方还在互相对峙。武汉正好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区,这座城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全国的重要性。而长江沿岸的黄鹤楼十分便于观测前线动态。
后世的苏轼泛舟游于长江时,曾提到过这段历史: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天下一统时,如唐朝,黄鹤楼的军事用途也就消失了。它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这样,人们在登楼时,可以眺望美景,如“芳草萋萋鹦鹉洲”;可以送别友人,如“故人西辞黄鹤楼”;可以感怀身世,如“江城五月落梅花”;可以遥想神话的浪漫,如“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至宋朝,全国又处于分裂。武昌城甚至成为了南宋与金朝对峙的前线地带。于是便有了岳飞坐镇鄂州时的登临。感慨国土沦亡之悲的同时,期许着北伐,光复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南宋小朝廷的懦弱不必多提。令我最为感慨的是这时一位四处飘游的词人刘过的名篇《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其实刘过登的是附近的安远楼,因为当时黄鹤楼已毁。但他二十年后重过时,仍然想起了黄鹤的传说,以此感伤少年情怀的消逝。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今天,长江边上都还生长着许多芦苇,正是“芦叶满汀洲”。秋冬之际,我每次路过江滩时,都不禁想去看看蒹葭苍苍的盛景。


本人拍摄
而后的历朝历代,黄鹤楼无疑都是武汉的重要象征。这从历代的画作可以看出来,只要是描绘武昌城风光,都离不开黄鹤楼。如明代《江汉揽胜图》:


甚至在一幅叫《古迹云亡》的画中,黄鹤楼的焚毁也成了重要题材:


在清代末年,黄鹤楼最后一次被焚毁前不久,途径的洋人经过武昌时,也留下了照片:


说回近代。主席年轻时经过武汉,曾写下一首《菩萨蛮》: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后来大桥建设时,又来到长江边游泳时,曾写下《水调歌头》: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龟蛇即武昌一岸的蛇山,和汉阳一岸的龟山,因长江大桥而连通。
黄鹤楼下的武昌江滩附近现在还保存着伟人旧居。


本人拍摄
遥想三国时,吴魏对峙,曹丕来到长江边,看到波涛汹涌,感慨地说:“此天所以限南北也!”此后的一千多年,长江天堑一直都是南北难以逾越的屏障。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是连通了龟山和蛇山,更连通了武昌和汉阳,让武汉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彻底连通了京广铁路这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使南北的人们和物资来往更为便利,从而贯通了中国南北。
而黄鹤楼,正是这些历史的见证。
最后吐个槽:作为一个在武汉出生长大的人表示,黄鹤楼确实不值那个票价。如果钱袋子不太满,在长江大桥上看看楼的外景,就行。特别是晚上,黄鹤楼外长江两岸的灯光还是很好看的,顺便吹吹风,看看江景也很惬意~


长江夜景,本人拍摄
做了整整36年的武汉人,第一次去黄鹤楼,是1988年,3岁的时候,爷爷带着全家一起去的。当时唯一的印象就是在楼下给自己打了一双耳洞,后来发炎,长拢了。
其后的29年都没有再去过黄鹤楼。对它的印象,是一个钢筋水泥的楼而已,有什么值得去的?
17年的时候,带着杭州的朋友去了一次。理由很简单,本来,黄鹤楼就是外地人来武汉无法回避的景点。尽管我只是想请他们来吃吃吃,可是,他们还是会想去黄鹤楼看看。
登上楼,好多好多的话题就冲口而出了。
先是想起来,18岁第一次到杭州西湖登上雷峰塔时候的心情。那明晃晃的两部观光电梯,着实雷的我外焦里嫩。说好的上有天堂,也不过是类似的亭台楼阁,类似的钢筋水泥。
然后是大二跟班里的朋友们熟悉一点,一次采风的时候,河北的一位男同学说,他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黄鹤楼。
我问他为什么呀?
他说,那是他从小就在课本里读到过的地方,是无论如何也要去看看的。
我问他,那你第一次看到西湖和雷峰塔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黄鹤楼其实跟雷峰塔差不多,都是新修的。只不过雷峰塔修的晚,也更有钱。黄鹤楼就是纯粹的钢筋水泥,连金顶都没有。
他说,我就觉得,哦,我终于见到杭州西湖了,原来它是这样的。书上说100句,都不如我亲自看一眼。所以黄鹤楼也一定要去看看。
再然后,是我在杭州的那些年,时不时就踩着自行车环湖一周。吹着湖风,感受着其实无形无实的人文气息,却又仿佛能捉到一些什么。
登上楼来,看到一个个的建筑模型。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的黄鹤楼。
然后热情的跟朋友们介绍:你看,我们这就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当年武汉保卫战决心那么大,结果还是迅速的战败了。最大原因还是我们这太容易打了~你看看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能保留的住的东西。
于是黄鹤楼一茬一茬接一茬的建。
朋友说,黄鹤楼真了不起啊!
我特别诧异,问她为什么。
她说,你看,明明一次次的毁了,可是又一次次的建起来。每次建起来,还是有这么多的人来游览。证明,这个地方,就需要一座黄鹤楼。即便黄鹤楼毁了,也还是有一座黄鹤楼矗立在江边。所以,一次次的毁掉了,又一次次的重建起来。
我问她,你不觉得,这钢筋水泥的样子,已经不再是黄鹤楼了吗?
她说,怎么不是黄鹤楼?你看看门票!
对啊,怎么就不是黄鹤楼了呢?
今年十一,两位朋友来了武汉,我分别陪她们登上了黄鹤楼。
我们悠哉的登楼,登上去呼哧带喘。人头攒动中,我们拍下了黄鹤楼上看到的夕阳西下。


如果,她是一座千年古楼,她必然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更迭和兴衰。
而今,她只是一座与我同龄的楼。她的雕梁画栋都不再是木构榫卯,而是钢筋水泥。可她依然是那个千年古楼,依然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更迭和兴衰。
可能不仅仅因为她名为黄鹤楼,但,也确实因为她名为黄鹤楼,对不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或许,楼不在古,有人则行。
其实这个问题自我开始学旅游专业的时候就有人说了。互联网发展初期时代,专程来武汉旅游的人非常少,很多武汉的导游一年可能都接不到一个来武汉的旅游团。而游玩的散客大多数是去宜昌三峡游览的中转客。
说起武汉的旅游景点,逃不开“三菜一汤”。所谓三菜,就是指黄鹤楼,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一汤,就是东湖。原本还有四菜一汤的说法,可是无论是当时的晴川阁还是古琴台,都撑不起一个单独的景点。武汉本地的媒体都做过统计,十年,甚至更久以前,这两个景点日均游客只有百位数级别,两个点加在一起一年的客流量还不如黄鹤楼一天的。所以这个菜自然就被除名了,这是题外话。网上论坛里关于武汉旅游的版块里,连武汉人自己都不待见黄鹤楼,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是个新楼,原来的早就毁了。现在这个还是钢筋混凝土做的,里面居然还有电梯。还有卖字画卖纪念品骗钱的。总之就是不值得,没意义,远处看看就得了。
老实说,很久以前,我也怀疑过这个新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之前带团过程中也不止一次被游客问起,这个新楼又不是古迹文物,修的也没什么特色,还卖这么贵的门票,是不是专门哄外地人。刚刚入行时,拙于言辞,不知如何应对。后来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回望黄鹤楼历史,总是会提到八个字“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想明白这八个字,其实很多道理都能说通。
官方说法:黄鹤楼始建于东吴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1800年差2年,这一千八百年里黄鹤楼迭代了多少个版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每代黄鹤楼存续的时间都不长这是可以差不多确认的事实。(仅清代黄鹤楼就大小修缮了十多次,康熙一朝就弄了五次)


毁坏的原因都差不多,火灾(雷击),战乱。这也是所有木质结构建筑逃不开的宿命,崔浩题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黄鹤楼是三国时的那个1.0版黄鹤楼吗?很明显肯定不是,说不定送行的那个楼已经是4.0、5.0甚至是更新版本了。但两位大诗人会因为这不是初代黄鹤楼就觉得没有纪念价值吗?很明显不会吧,不然不会专门创作两首诗流传至今。在他们心里,黄鹤楼就是黄鹤楼,三国时的那个黄鹤楼是,现在的这个同样是。岳飞将军游历的黄鹤楼是唐代的黄鹤楼吗?很明显也不是。但是毫不妨碍他老人家登临楼顶后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那种俯瞰破碎山河的愤懑之情,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夙愿伴随着他的家国情怀早已和黄鹤楼融为了一体。回望这些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不同版本的黄鹤楼割裂开来,一一诉说吗?不会,因为无论它重建多少次,它身上始终都有时代的烙印,它就是历史的参与者。历经这将近两千年的时光,版本已经迭代了十几个,甚至可能是二十几个。黄鹤楼的载体变了,但内核始终没变。


这版人民币有点年纪的人应该都记得,这个视角就是现在的黄鹤楼视角,画面中除了长江大桥什么都没有,事实上那个年代确实江对面什么都没有。如果早三十年重建,也许它可以见证的变化会更多。不过没关系,它跟对面的晴川饭店几乎同时建造,眼看着这个饭店取代汉口水塔(约41.3米)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约88米),又过了一年,龟山电视塔(海拔311米)以“亚洲”桅杆的称号取代晴川饭店成为了武汉最高建筑。然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看着江对面的高楼越来越多,参观自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脚下京广线的火车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逐渐变成电力机车,和谐号动车组。对面的长江大桥逐渐多了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鹦鹉洲大桥这些小兄弟。身后的武昌老城逐步向外扩张,从中南路到街道口,又到卓刀泉,鲁巷。远处光谷的天际线渐渐起来。身旁的司门口、大成路却始终如一。
也许它的历史还不够久,参与的事件还不够多。但如果它就这样一直静静屹立在蛇山顶上,静静的看着如今武汉翻天复地的变化,在每一张照片,每一帧影像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到建国一百周年,到重建一百周年,甚至伴随长江大桥跨越这个世纪。我相信到那时必不会有人再置疑它“新修的假楼”身份,而只会把它当成武汉历史的一部分。唐楼也好,宋楼也罢,乃至已经消失的清楼。它们已经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汉楼”会将黄鹤楼继承下去。
1995年的黄鹤楼视角


2021年的黄鹤楼视角


希望未来会更好




因为中华文化不是凝固的,停滞的,死了的文化。
我们要去追寻祖先所追寻的,而不是他们所拥有的。
这道题可以扩大到,新修建的“伪古镇”“仿古建筑”“仿古园林”等到底有什么样的游览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新修和修复修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修复修缮古文物的核心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样,保持原有文物的历史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你的选材、设计、施工方式甚至来说你的工具,都要尽可能地去贴近当时的历史背景。
而且,这里的文物不单单指古建筑。举个小例子,几年2月17日,国博筹备数年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幕,而这其中的大量展品都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修复,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重新织造的。


展品之一: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如果这件展品是按照当时当地的纺织原料和技术、染色工艺、织法绣法、再搭配上符合古籍描述的图案设计,那么请问,它有没有展览价值?
自然是有的。虽然是现代新造之物,但是它完完全全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其实我非常理解大家对于自古流传下来的原迹的推崇,包括我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来看下面这一个例子。
今年的2月14日,云南翁丁佤寨发生了一场大火,历存了千年的佤寨被焚于一旦。


佤寨,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焚烧前的佤寨
从火灾之后,当地政府就开始积极展开对于佤寨的重修工作。
那么,新修的佤寨还是当年那个“最原始的佤寨”吗?
先看下佤寨的建筑特点。
这里的房屋全部是草木构成,以竹竿作为支撑,以茅草作为顶棚。
按照当地习俗,佤寨人认为树木是佤寨的守护神,绝对不能轻易砍伐。所以建新房之前,会请来村里的祭祀。他们叫作摩巴,一个能与神灵沟通的人。摩巴会前往鬼林地,祭拜神树,寻求神明的许可。


佤寨的鬼林地
房屋建起来很快,只要两三天时间。


建成之后,大家以歌舞仪式进行庆祝。


那么他们修建房屋的频率如何?
按照央视纪录片里所谈,大概两三年一次。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木草结构的建筑,使用寿命就那么长。
而后来,出现了一件让我觉得非常可笑的事情。
在纪录片里有一段,尚未完全搬迁之前,一位佤寨居民,自己拆了自己的房子,准备重新修建。村委会不允许,说这是文物。(小提示,村委会村长不是佤寨人,寨主通常是杨姓)
这位佤寨居民心想,我自己的房子我做主,有什么行不行的?于是连夜拆了。
第二天,被警察请去喝茶了。
机械之处在于,你说是文物没错。但这种茅草房子,不推倒重建的话,很快就会报废的。
所以,一味地坚持古迹不得动,真的是对于文物的一种保护吗?
历史上的佤寨其实也遭受过数次的火灾,最近一次被烧光应该就是几十年前吧。但是村民们依照古法古风重新修建自己的房屋,我们依然可以说这是千年古寨。
因为其历史文化脉络,从未断绝。


比如上图中,佤寨房屋这个叉叉。
“我们叫牛角。房顶上那个叉叉。你没有那个东西,你就不是佤寨。”
传说,佤族的仙人是看到了岩燕做巢,才学会了造房子。为了表达纪念,他们在屋脊上的两头置燕尾作为建筑装饰。
这种古迹的游览价值并不单单是指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蕴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再来看个反面例子。


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叫郭佳,曾经红过一段时间。原因是16年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她有一张金喜善的脸,却在山西的一个寺庙,爬上爬下修了两年壁画》。


话说,这丫头的举动值得大家尊重吗?
正是青春靓丽的年华,放弃了大都市的韶光,选择一个人来到灰扑扑的山西寺庙,每日面对着青灯古佛,只为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郭佳一夜爆红后,这样一篇文章也跟着出来了《毁文物的女孩儿,如何就成了网红女青年?》
放个截图。


“用她们的水平在文物上重新勾线,用廉价的石色和艳的红在古画上涂抹,古代画工几代人的心血,千年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后世之手涂抹成了新画。”
“千年的古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竟直接用红漆把古老沧桑的院墙到处刷了个遍,可以想见这活深处的腻爽。”
“女壁画师在微博中展示的修复图片进行了大面积涂抹“修复”,壁画人物脸部的线条比例走样,把淡的地方画浓了,颜色深浅不一,原本断线的地方也被连接起来了。”
就在这些言辞激烈的网帖发出之后,郭佳的微博中原有的一些在广胜寺壁画修复现场工作的照片已被删除。
千言万语汇成六个字:不专业、毁文物。
与郭佳相对应的是入选央视节目大国工匠的李云鹤老爷子。
李云鹤老爷子的简介是这样的:
倾心一件事,干了一辈子。已经80余岁(2018年)高龄的李云鹤,仍坚守在文物修复保护第一线,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他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他修复壁画近4000平方米,修复塑像500余身,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下文会讲起这个莫高窟161窟)
所获荣誉:甘肃省“陇原工匠”、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关于李云鹤老爷子“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年的《光明日报》里是这么报道的:
 1957年,捷克专家戈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主动请缨做戈尔的助手。他步步紧跟戈尔,仔细留意他操作的每一个细节。然而,戈尔修复壁画所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
  “偷师艺”未成,李云鹤暗下决心:“为了中华文物,自力更生!”
  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决定就地取材。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死红柳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加水和成“敦煌泥巴”。
  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胶量?李云鹤将戈尔修复壁画用过的注射器随身携带,没事儿就琢磨。有一天,看到同事的孩子捏着血压计上的打气囊玩,他突然茅塞顿开,用糖果换来了小孩手里的气球,并安装在注射器上。他欣喜地发现修复剂可以酌量控制了。困扰他们许久的胶水外渗难题,在不经意间求得了正解。
  李云鹤还找来布料细腻、吸水性强的白纺绸做按压辅助材料。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炉子上烤,在外面吹晒。洞窟里没有灯光,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引进”进洞窟,再“借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经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兵器”。
  为将文物复原工作做精做透,李云鹤跟着敦煌的“活字典”史苇湘学线描临摹,跟文研所第一位雕塑家孙继元学塑像雕刻。学了就要用,用中反复学。秉承如此朴实的信念,李云鹤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修复任务。
  1961年,161窟墙皮严重起甲,一旦空气流动,窟顶和四壁上的壁画就纷纷往下落。常书鸿对李云鹤说:“161窟倘若再不抢救,就会全部脱落。你试试看,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161窟的晚唐飞天  “我要救好它!”已将文物挚情融入骨子里的李云鹤钻进洞窟,废寝忘食,孜孜求索。
  吸耳球、软毛刷、硬毛刷、特制黏结剂、镜头纸、木刀、棉花球、胶滚、喷壶……李云鹤把所有能找到的工具反复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粘接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喜欢跟自己较劲的李云鹤,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
  三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我做的工作可值了,壁画上的菩萨虽然不会说话,但天天对我笑眯眯的啊!”凝神对望,感动无言,李云鹤只希望抓住时间,多修一点…….


这是1966年李云鹤修复莫高窟第55窟塑像  技术越做越精,思路越练越明。李云鹤在他的工匠道路上,不断求新求变。几十年中,他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220窟甬道壁画重叠,曾有人为看色彩鲜艳的晚唐五代壁画,故意将表层宋代壁画剥毁丢弃。“文物也是有生命的啊,它要是会说话,非去法院告你不可!”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李云鹤总是气愤痛斥。他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要爱护她,珍惜她,知道她的可贵,才能用心去保护她。”
跟李云鹤同属于敦煌研究院的王院长也是如此,他在回答记者问时这样说
第一次修壁画手抖得无法下手。
在这里,你会看到人生百态,古今都是相同的。
比如壁画上会画供养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洞窟都是供养人开凿的。早期的壁画中,供养人画得非常小,有的只有0.18米高;但五代以后,供养人往往在壁画上非常高大,和真人一样高,佛却已经变得比他们小了。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逐渐膨胀,神就会变得渺小。当你心中没有敬畏的时候,你一定感觉自己是高大的。当你有敬畏之心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同样,只有那些深知敦煌艺术价值的人才会以难以想象的精神去保护敦煌。
我用了国博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翁丁佤寨、笔画网红郭佳和敦煌李云鹤这四个例子,正面反面的还是想说明,在文物保护,以及其旅游价值中,我们无论是新修还算修缮,核心原则都是“尽可能的保持原有文物的历史信息。”
如果非要较真新修,那么丽江古城也是新修的。里面的房屋建筑很多都是重新落成的。


当初去丽江旅游的时候,教授带队,一路上都在我们聊着哪些哪些建筑是新建的,具体要按照什么样的要求,必须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要保留哪些特色等等。
就可惜,我当时一路上都在泡妞,没注意听。
关于丽江很多古建筑是新修的,你不信吗?


1996年2月3日,丽江地震,受损房屋高达20%


一场大火把巴黎圣母院烧了个干干净净。幸运的是,巴黎的历史文化工作者早已经对这所建筑做了完整的数码资料影像拷贝,这也让它重新修复成为可能。
19年11月6日,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合作文件,就开展巴黎圣母院火灾后修复合作及兵马俑保护研究合作达成一致。中国专家将赴现场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
这不是中国文物保护专家第一次干这事。尼泊尔、柬埔寨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同样的,也有不少外国专家也参与过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回到黄鹤楼,还是那句话,只要黄鹤楼能够尽可能保留它的历史文化脉络,那么,它便是有游览价值的。
那么问题来了,新修的黄鹤楼复原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属性吗?
我觉得现在这座新楼,不太尽然。
要说游览价值肯定是有的,就是未必对得住它80元的门票。
中国四大明楼
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
4个有3个是重建的。
之所以需要重建,就是因为它是有游览价值。
1995年十月,陈丹青曾经到过乌镇。那个时候乌镇还没有任何开发。
当时陈丹青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东西栅破败凄凉,剩几户老人,听评弹,打牌,河边衰墙边停着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年轻人走光了。那种没落颓败,味道是好极了,我原是江南人,走走看看,绝对怀自己的旧,可是全镇完全被世界遗忘,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
那么请问?
到底是这样的乌镇会更有价值还是今天开发后的乌镇更有价值?
题外话,言归正传!
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在城南修筑了这座黄鹤楼。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泱泱华夏这样的楼数不胜数。
真正能流芳千古的就那么几座,其中就有黄鹤楼。
黄鹤楼的声名远扬,靠的是什么?
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
在清代顺治年间修建的黄鹤楼,仅仅在康熙年间,就两次被毁坏,两次重修。
黄鹤楼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最后一次毁坏是在清代咸丰六年。
清光绪年间,黄鹤楼就多次被提及,要重修,要重修。
到我国推反封建统治的民国,那个积贫积弱,对外被列强侵略,对内政治昏暗,经济落后的时代。
1919年,湖北督军兼民政长王占元筹资重建黄鹤楼,因兵变取消了。
1922年,武汉的一些商绅提议修建黄鹤楼,被北洋政府否决了。
1932年,湖北省主席夏斗寅欲重修,因为水灾取消。
1937年,武汉的抗日团体在废墟中,在黄鹤楼旧址建立了岳王碑亭。
1946年,湖北省主席万耀煌又一次想重修黄鹤楼,但当时时局有变,故此也取消了。
1947,民国政府也打算再次重修,但是也因时局问题取消。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1956年,重建黄鹤楼又一次提上了议案桌。
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国家是一穷二白。
要修建的东西太多了。
黄鹤楼因此还给长江大桥让路了。
终于,在1981年,新中国终于在蛇山破土动工,让这座命运多舛的黄鹤楼得以重新在长江边矗立。
为什么?
不论是贫穷困苦,还是艰难险阻。不论封建社会还是新中国,都要修这座楼。
还不是因为它是长江上不可多得文化名珠,还不是因为它是武汉的特殊符号,标志与象征。
能让黄鹤楼重新修建,也说明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游览价值无非是三种:
1是对自然的猎奇与审美。
2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追求。
3是对文化的领略,传承和发扬。
黄鹤楼就是第三种。
不论是原址还是新建。因为文化在这里的堆叠太过于深厚了,深厚程度已经到了,历经千年,还是有人千辛万苦要重建。
回答,开始我提到的乌镇,是想说另外一个问题。
关于黄鹤楼得“商业化”,“电梯”等等一众吐槽。
难道,真的有人认为,在景区内连水都买不到才是真的旅游?
难道,为了老弱病残孕开设的“观楼爱心电梯”真的就如此煞风景?
那就晚上去夜游一次吧。
看看现代化下的黄鹤楼是怎么风景。














纯粹旅游的角度说:
黄鹤楼的旅游价值。
1为黄鹤胜制。


2为崔李遗踪。


3观名人荟萃。


4为诗词文化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菩萨蛮.黄鹤楼》
5览两江夜景。
文章发上知乎以来,为了对网友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最近几天先后修订十几遍,订正错别字外还添加多段必须添加的文字,为了说清楚文章想说的话。
疫情前,《中国国家地理》期刊约稿,专写武汉黄鹤楼历史源脉和文化价值,即《武汉黄鹤楼》(刊发时题目有修改),文章已经正式刊发,谢谢!
算不上黄鹤楼文史研究专业学者,这里仅就自己在写作中涉及到的一星半点相关知识,谈谈我对黄鹤楼文化价值的了解和理解。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就不再另起炉灶布局谋篇一个新文了,蛮累的。有现成的文稿数篇,放电脑也是放着,找出来一边合成一边反复修改成下面的文字。黄鹤楼景区的图片,前前后后八九年间拍摄数次,有一些图片不知道存在哪里去了(家里五个电脑两个移动硬盘)?不过不要紧,以后有机会进黄鹤楼景区拍高清图片,以后的事了。
谢谢赠给我历史资料图片的武汉文史圈专家学者老师!谢谢转发我文章的朋友老师!你们的支持和爱,是我人生坚强的动力!
下面文章如果有补充文字,就放图片注释,大家阅读时请留意。
先上图:


黄鹤楼面对东方匾额上的大字“楚天极目”;面对南方:“南维高拱”;面对北方:“北斗平临“……此图黄鹤楼面对东方,面对江东(长江东岸)大片陆地,武昌过去直达湖南,古代楚国山河尽收眼底——摄影胡榴明
下面我的文章全文——和投稿《中国国家地理》那一篇相似又不同。这篇文章的写作,完全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把我多年来《黄鹤楼》写作研究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文化知识、人生哲理等)委婉直白(两个词不矛盾)地表达出来了。当然,还得网友(读友)喜欢。
胡榴明:天地之间黄鹤楼黄鹄矶
武昌黄鹤楼,所以称为“天下绝景”,因为地理位置“绝无仅有”——“江南三大名楼”另外两座,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莫不如此。
位于蛇山头,临于大江畔,黄鹤楼的存在,以及它存在的意义,从古至今,无可比拟。
当年,江汉之交(古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地)江、河、湖,纵横恣肆,陆地稀缺,建城不容易。
长江西来,江流千里,空中看蜿蜒曲折,地面看气势磅礴,进入武汉城市区,从西南向东北绕了一个半圈,分开龟蛇二山,与汉江汇合东去。
江东蛇山,山形狭长,蛇形游走,匍匐横贯武昌城(古称夏口、江夏、鄂州、武昌),山脉顶端紧抵长江,山与江垂直,如英文字母“T”,横竖相接处,蛇山截止,千尺危崖临江兀立,山形随水势生威,登高如飞鸟临虚,古人取名黄鹄矶,也称黄鹤矶或黄鹊矶。
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
危崖上建楼阁,楼阁上看风景, 看江看城,看天看地,高天大地、四野八荒,古今联想,时空悠游。
当年的武昌老城,大道开阔,小巷幽深,一律青石板铺地,每数十步掘一口井,井口很小,圆圆一圈石头井栏,小木桶系一根绳子坠下去,拉上来半木桶清冷的甜水……(作者注:这一段文字描写是我小时候亲身经历,说明武昌老城痕迹一直保留到1980年前)
蛇山山脊朝下望,里巷坊间屋舍儼然,气象森严的府衙,门陈罗琦的商埠,静守庭院的民居,笙箫弦管的歌坊酒肆……山北沙湖,山南南湖,湖心荷花,湖岸杨柳和芦苇……
武昌长街(今解放路),顺长江流向延伸,西向横街通江边码头,东向横街通商贸集市,蛇山观风景,南湖逛夜市,阅马场演兵,城墙根下汉阳门外茶馆里喝茶戏园子里听戏,黄鹤楼下武昌城墙外长江边长长一条临江道,店铺一间挨一间,一隔隔门扇朝着江面大敞开,白天江上行舟千帆过往,夜里江畔泊船万灯明灭……
临江道边有石阶,仰头山石嶙峋林木参差,古画中有烟云缭绕,现实中还不至于,山不在高……拾级而上黄鹄矶,很方便地来黄鹤楼登黄鹤楼(古代黄鹤楼不算高,主要是天造地设位置好)——离通衢大道不远,离人间烟火很近。
历史上的黄鹤楼,从来都是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10次……被毁原因很多,天灾和人祸,其实很多天灾也是人祸(木构架建筑的弱点)……赤焰黑烟散去,一方焦土一堆枯木,雕梁画栋,朱翠金碧,昨天成追忆,一场大梦惊醒——愈美丽,愈凄凉……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汉阳龟山跨越大江落到武昌蛇山,黄鹄矶承托武昌桥头。
这一年,黄鹄矶上早已经没有黄鹤楼,最后一幢中式古典木结构黄鹤楼火灾毁于光绪十年。


新建黄鹤楼蛇山上面对长江后退1000米,因为长江大桥武昌端建在黄鹄矶上。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新建黄鹤楼楼高五层,且每一层高度都超过古代黄鹤楼建制,为了让登临者看得远一点。让我们把今天黄鹤楼当作一座容纳古今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吧。图:站在黄鹤楼最高处看风景——摄影胡榴明三国演义夏口城
元代有一出戏《黄鹤楼》,说的是周瑜在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城楼设宴企图诱杀刘备而不成的故事,后来改编成湖北地方戏楚剧和汉剧《刘备醉走黄鹤楼》。其实这出戏与史实不合:那一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四川奉节)后孙权建夏口城,周瑜去世已经十三年。
黄鹤楼的来历都知道和三国历史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一般人懒得往纵深想。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在长江中游域争斗激烈,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逼进军到长江边的曹军退回汉江上游,主战场随之转移。据守荆州五郡(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同时出兵攻占襄阳威胁樊城,调虎离山镇守荆州的关羽——问题是关羽根本就没意识到此一去便是人生尽头。
公元219年(建安十四年),曹操和孙权联手,魏军大将徐晃攻夺襄阳,吴军主将吕蒙攻克荆州,关羽败走麦城,遭遇吴军潘璋部将埋伏被俘身死。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称帝,魏国立,大汉王朝结束。
公元221年,称帝蜀汉的刘备不顾丞相诸葛亮极力劝阻,重兵战船出三峡沿江而下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史学家认为意图夺回荆州)。吴军统帅陆逊迎战, “火烧连营七百里”,夷陵(今属宜昌)大败蜀军,稳固东吴长江中游地盘。
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率大军南征,兵分三路直奔长江,围攻江陵(今荆州)六个月,东吴将领朱然固城坚守,魏军久攻不破撤军回许昌。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奉节),诸葛亮派外交重臣邓芝出蜀国至武昌(今鄂州)说服吴国与蜀国联军征伐魏国。同年,吴主孙权下令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建城,防备曹魏军队再次从中原长驱直入进犯东吴。
新城建在蛇山(古江夏山)山脊,隔江遥对汉江入江口——当年汉江名“夏水”,所以取名夏口——从此有了武昌城。
随山形地势,城墙围绕一圈,西南角楼(古代城墙转角处城楼)位于离江畔最近的黄鹄矶,站高看远,茫茫荆楚地,滚滚东逝水,天地之间尽收眼底。
夏口城墙西南角最早搭建了一个简陋透空的木架高台,后来随城池加固改建为建构完备的角楼——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黄鹤楼。


2021年6月1日受媒体邀请在这里参加活动——摄影胡榴明
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江陵之战,关羽死、张飞死、刘备死,魏蜀吴三国将帅兵卒死,长江和汉江血染满江红……四次惨烈大战换来东吴建城夏口(今武昌),黄鹤楼横空出世(当年没有名字),继续《三国演义》剩下的故事。
三国中,东吴存在时间最长,前后五十九年,版图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福建,以及越南北部……
比较其他因为战争需要而临时建筑的驻军营垒,夏口城(今武昌)无疑是很幸运的——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往往也是商贸繁荣之地——军队驻扎城内,百姓聚集城外,人口众多,粮草给养、日常用度,引来大批过往商船来往交易,黄鹄矶下长江边,码头建起来了,集市搭起来了,民房盖起来了,天长日久踩成一条长街,没有战事的日子里,军人和平民,城墙上下,城墙内外,秋月春风,一杯浊酒。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晋军八部分兵六路大举进攻吴国建业(今南京)、棠邑(今六合)、当涂(今当涂)、武昌(今鄂州)、夏口(今武昌)、江陵(今荆州)……天下归晋。


三国一段历史太复杂,网上和自己都没有图片可概括,就上一副书封图吧——《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1972年第16次重印本——胡榴明藏书。李白的诗歌唐朝
东晋、西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400年时间漫长。
推想:某一个太平年月,有人来到黄鹄矶爬上西南角楼,“啊,这地方风景真好!”于是传扬开去,慕名而来的游人逐日增多,或文人墨客或达官显贵……
军事瞭望楼改风景观赏楼,黄鹤楼正式诞生,顺应时代的需要。
依然围在城墙内,楼阁下高台下单开一个城门,和平时开门礼让游客,隔扇窗雕花围栏,供人凭栏远眺。战乱时闭城门森严壁垒,观赏楼还原为瞭望楼,恢复战时功能——此时此刻,登高望远,心境大不同。
“高树多悲风”,每逢战乱,武昌围城,黄鹤楼被毁首当其冲(城楼下敌军阵营一根携带油棉点燃火苗的箭矢射上来就能烧毁整座瞭望楼)。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李白二十六岁,离开蜀中来到楚地(今湖北湖南),娶前朝(唐高宗)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十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四方游历,多次往来江夏城(今武昌),有一天在黄鹤楼上读到崔颢《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问,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当时李白留下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诗而去”。
传说不可信:从年轻到老,李白来江夏多次登黄鹤楼多次题诗多首。
传说可信:李白对崔颢的诗的确很喜欢,喜欢到非照着写一首不可,于是有了下面的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动词名词组合到声腔韵律运用,以李白一向“持才傲物”的性情来说,对旁人的诗赏识到这个地步,真的是“爱之深切”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崔颢《题黄鹤楼》,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当年崔颢在黄鹤楼上看到的风景大抵如此图,除“忽略”当代建筑(长江大桥和龟山电视塔)外,当年(唐代)汉江入江口应在图左龟山南,现在改道至图右龟山北。图中对江汉阳江畔绿顶楼阁正是以崔颢诗意建起来的晴川阁——摄影胡西雷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亚洲文明的中心,四方国土来朝,包罗万象的唐文化至此抵达顶峰,诗歌文化和游冶文化随时代的兴盛而兴盛,一个思维自由创造力丰富的时代。
黄鹤楼,以它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文人游走天下的必经之地,游山观水,登楼赋诗。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孟浩然从故乡襄阳顺汉江下经江夏(今武昌)去广陵(今扬州),当天泊船黄鹄矶下,登黄鹤楼和当时闲居汉阳的李白见面然后分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李白来楚地不久在襄阳和孟浩然认识,一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十年后再聚,再聚再分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题黄鹤楼诗最通俗易懂的一首,如时下流行歌曲,亿万人传唱,你以为懂,其实你并不是很懂。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去长安出入宫廷伴随唐玄宗和杨贵妃认识一群诗人朋友诗酒唱和。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在江陵(今荆州)的李白受招募跑去永王璘麾下任幕僚。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经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下同)羁留将近四五个月,与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下同)王县令等地方官结为知交。江北汉阳城郊游湖饮酒,江南江夏(今武昌)城头登山听笛,日夜欢娱,日夜诗歌,例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一次李白登黄鹤楼听《梅花落》,离上一次李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时间相距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转了一圈回到这里,人老了,旧日的朋友死了,山川依旧,物是人非,此时此刻,不知道李白心里在想什么。
三十三年唐朝,太平的日子,灾难的日子,经历了太多,黄鹤楼依然立在原处。
后人评价:此前黄鹤楼名气不大,自唐崔颢、李白之后名扬天下。


唐代黄鹤楼建筑群微缩模型。历代黄鹤楼微缩建筑模型全都陈列在今黄鹤楼四楼大厅。当天这里没有开大灯(也没有如今天好的手机和单反)拍摄效果极差——摄影胡榴明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经是长江中游不可取代的名胜古迹游览景点(见唐·闫伯里《黄鹤楼记》)。这一年,李白去世已经三年。
“永泰”,唐代宗的年号。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安史之乱协助父亲平叛立功,以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长安、洛阳,立为皇太子,公元762年继位,平定内乱,改革税制,发展生产,“养民为先”,开启唐朝中兴时代。
唐中期,黄鹤楼建设和江夏城(今武昌)建设比肩而行。
诗人和政治家,名留史册,各有各的功绩。


黄鹤楼大厅关于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文字介绍,作为研究资料,很珍贵,所以拍照留存——摄影胡榴明
岳飞《满江红》和陆游《入蜀记》
曾经以为,南宋是一个凄哀的朝代,所有的一切都如深秋的草木枯萎凋落即将剩下支离破碎的枝条……
后来知道武昌兴盛于南宋,确实很诧异。
南宋王朝152年,以长江为天堑与金国南北对峙,守住半爿江山坚持这么多年还是不容易,靖康之乱后,宋军和金军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沿线先后十几次惨烈战役,阻拦金军渡江,保住长江南岸农村继续耕种城市继续建设,临安(今杭州)朝廷笙箫歌舞。
这样担惊受怕日夜心悬的情况下,长江流域居然成就了三个城市,扬州、镇江、鄂州(今武昌)——原因很简单,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根基才华智慧金钱技艺思想文化全部转移到长淮之地长江南岸。乱世求太平,生产生活贸易娱乐文化教育,士农工商,该干什么干什么,哭是没有用的。


古黄鹤楼前孔明灯,现在已经移到新建黄鹤楼面朝长江的广场上——资料图片。
宋代鄂州(今武昌)繁华胜前朝,城墙扩大到蛇山根下,长江边黄鹤楼下城墙基下临江街市,蛇山下城墙(当时城墙圈非明清城墙圈)外南湖中央花街夜市(南草市)—— “商女不知亡国恨”,说也是白说。
宋代黄鹤楼图,一副水墨,一副青绿,作者和年代均不可考。
水墨《黄鹤楼卷》因年代久远墨迹模糊,望中如薄云缥缈中的仙山琼阁,重檐歇山顶,楼阁巍峨高耸。另一幅高楼雄伟,十字脊歇山顶,雕栏围绕,画廊凉亭。
推测北宋时黄鹤楼不仅存在而且建筑壮观,南宋时黄鹤楼在还是不在就令人担忧了,因为上述两幅画图没有年代注明。
关于南宋黄鹤楼的兴废,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直接给出答案。
公元1134年至公元1141年,主战派名将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屯兵驻守七年,以鄂州(今武昌)为基地三次北伐中原,今江汉平原(荆楚地区)和黄河中游平原(中原地区)曾经是岳家军和金军作战主战场。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篷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在鄂州(今武昌)期间,宋高宗(赵构)绍兴四年至绍兴十一年之间,黄鹤楼在。
公元1140年,岳飞和儿子岳云率领军队从鄂州(今武昌)渡江进击中原,在郾城(今属漯河)、颍昌(今属许昌)与金军激战,进军朱仙镇途中被朝廷召回临安。失去统帅的岳家军,全军返回鄂州城,连送一步岳元帅都不可能……
这是岳飞一生中最后一次领军北伐。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可是,再也归不来了。
第二年(绍兴十一年)岳飞处死临安(今杭州)。宋宁宗时追封鄂王,纪念他最后几年驻兵鄂州(今武昌)。
今黄鹤楼公园,蛇山脊建岳飞亭,立8米高青铜岳飞塑像,25米长青石浮雕,上刻“还我山河”岳飞手迹。


世纪钟背后不远即岳飞纪念亭,岳飞青铜像,“还我河山”巨型石刻——拍摄图片电脑里没有找到,以后有了再来这篇文章贴——摄影胡榴明
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受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携家人从山阴(今绍兴)乘船逆长江而上,第二年经过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
陆游《入蜀记》详细描述鄂州城(今武昌)。江边:“出汉阳门江滨,城上居民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幢幢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江面:“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者数里”;城墙内外:“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
宋代鄂州城(今武昌)以黄鹄山(今蛇山)山脚为限,军事行政机关设在山北和山脊,南城门外(今阅马场以南)南草市(当时商贸集市),南草市从长江边码头兴起向东南方发展,在南湖中间筑堤成街,商埠罗列,居民聚集。
陆游途经鄂州(今武昌)这一年与岳飞驻军鄂州(今武昌)最后一年,其间相隔三十年,三十年前黄鹤楼在,三十年后黄鹤楼不在。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入蜀记》)——不仅楼毁了连遗址也毁了。
这一年(乾道六年)陆游来鄂州(今武昌)游黄鹄山寻访黄鹤楼,同年鄂州城百姓在黄鹄山尾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外)建忠烈庙祭祀岳将军——两件事看来毫无关联其实冥冥中相互关联。
陆游一生倡议北伐一生不了其愿,“铁马冰河入梦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剧时代悲剧命运,英雄死,壮士老,黄鹤楼毁,历史翻过旧的一页。


黄鹤楼风景区包括整整一长条蛇山山脊,在我游览的中国城市中心公园,这样构建绝无仅有,漫步在静寂的幽深的长长的山路上,古往今来的人物故事在心头漫漫涌起——摄影胡榴明锦衣卫画师安政文
公元1368年(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湖广会城,扩大武昌城圈,蛇山南北平地例如宋代南草市一律圈进城墙内,大兴土木在蛇山上和蛇山北建造官衙府邸,同时黄鹄矶上重建黄鹤楼。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楚王朱桢分封武昌,蛇山南坡建造楚王府,八年完工,宫室巍峨,上与浮云齐,占据半个武昌城,同期修复宝通寺设为皇家寺院。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废建文帝登帝位,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
永乐帝(明成祖朱棣)笃信道教到痴迷,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征三十万劳力在武当山建宫殿式道教建筑,供奉北方玄武真武大帝,工程浩大,建筑华丽,十四年完工。


湖北武当山明代道教建筑群之紫霄宫——摄影胡榴明
上行下效,一时间中国各地大兴道教大建道观。永乐十二年,武昌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扩建长春观成今天规模。楚王朱桢实际行动向皇帝兄长致意。
楚王朱桢,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驻藩武昌,子孙九代王位世袭,前后273年。
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夺帝位后对几个兄弟“怀柔”政策。各位藩王各踞一方,小心翼翼,看永乐帝的眼色。
唐代兴佛教,明代兴道教,都是皇帝起的头。
明代画师安政文《黄鹤楼雪景图》:黄鹄矶上青砖垒砌高大的台基托住黄鹤楼建筑群,主楼重檐歇山顶加两个小歇山顶,屋脊正中宝瓶,檐下斗拱密集雕花繁复,楼内雕花木围栏,楼外雕花石围栏,台基下石阶斜斜沿山坡而下穿过雕花石坊,山脚下一棵枝干虬然的古松,三三五五步行骑马的游人,楼阁上推开隔扇窗卷起竹帘撑开布篷,薄雪覆盖琉璃瓦的颜色……
台基上一群人拱手向天拜揖,画面右上方烟云缥缈处隐隐约约一只鹤载一个人不知是飞去还是飞来?
道教文化色彩含蓄婉转地显露在这一幅画里。


明代宫廷画家安政文《黄鹤楼雪景图》(局部)——资料图片
当时,官宦、士子、商人,来黄鹤楼除宴饮游乐外往往聚一起谈仙论道——费文伟吹笛驾黄鹤翩然而去,道教传说与黄鹤楼千百年来联系紧密。
史籍记载:明代黄鹤楼建筑群华丽恢弘史无前例。
画作者安政文(安正文)其人其事,历史资料查阅,除“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寥寥数字别无记载。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先是直属皇上管理的亲兵侍卫队,后来职责范围扩大,秘密特工、独立执法,奉皇上命令监控群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私家军队。明洪武二十五年废除。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恢复建制并发展壮大。
明永乐年间,征天下画艺高绝的人入宫,在文渊阁和武英殿遵皇上旨意绘画。明朝是宫廷画师最兴盛的朝代。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指示画师兼军职,入职锦衣卫,例如锦衣卫百户或锦衣卫千户画师不等。绘画本行,军职虚衔,待遇优厚,以示皇上对画师的“恩宠”。
画师兼军职由永乐帝开始,但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并不一定是永乐年间人。
明成祖后,宫廷画师兼职锦衣卫制度沿袭,宣德、成化、弘治,宫廷绘画抵达顶峰,直到明中期后江浙文人画兴起,民间绘画大家诞生,宫廷画派日趋没落。
2006年版《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王其均著、中国建工出版社),其中《明代绘画中的楼阁建筑》一章,以安政文为明代建筑绘画代表,收入他《黄鹤楼雪景图》和《岳阳楼图》。
安政文《黄鹤楼图》,想象和现实重叠,其中可能有依实景描摹的部分,也许武昌楚王请他来楚王宫作画,也许京城皇帝派他来武昌作画——总之,画留下来了,画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画了。
[1]
汉江揽胜图


《汉江揽胜图》另一仿品,作者佚名——我手头有《汉江揽胜图》原版影印本,与此图相似但诸多不同,总的印象是更为金碧辉煌一些,除此图武昌黄鹤楼半幅外,还有另外半幅汉阳晴川阁和汉口汉正街(原版藏于武汉市博物馆),因为不属于我(指影印件),就不方便拿到网上来——历史资料图片胡榴明藏品
古武昌城,沿市区周边筑一圈高而厚的城墙,东南西北,四方八面,九个城门,固若金汤,城内是官衙是学府是商埠是民居,城外是田地是田原是山岭是湖泊……
武昌河街(今临江大道)沿长江岸延伸,四方生意,八方来客,三江五湖的船停泊江边码头,沿街店铺,门朝长江,背靠城墙,黄鹄矶在城墙内,黄鹤楼在山崖上。
长江北岸汉阳古城,建城历史早于夏口,长江中游商业重镇,汉江入长江口自古以来军事商贸要冲,平常时日舟车行旅贸易繁忙。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汉阳知府范之箴主持修缮禹稷行宫(禹王庙)。东北侧长江边建晴川阁,楼阁正面与对岸黄鹤楼遥遥相对,因崔颢《登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立意得名。


黄鹤楼隔江遥对晴川阁,因为崔颢的诗《黄鹤楼》。汉阳晴川阁明代建筑——资料图片
明成化年(1487年),汉水改道,由龟山北注入长江,天长日久,沙泥淤积有了汉口。
汉口,隔汉江与汉阳相对,隔长江与武昌相对,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的咽喉,东西南北交汇要冲,舟车商旅经行往复,明中叶时,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华“四大名镇”。


历史上最后一座木建构黄鹤楼毁于1861年汉口开埠之后。图:汉口海关江汉关,武汉三镇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的分界岭——摄影胡榴明
《汉江揽胜图》,将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长江和汉江交汇,图左武昌古城,图右汉阳古城,那年鹦鹉洲还在长江中央,画作者站在汉江入江口汉口龙王庙高台上。
武昌风景名胜黄鹤楼,汉阳风景名胜晴川阁,当年汉口年轻,没有名胜古迹(其实有晚清龙王庙,和黄鹤楼和晴川阁比年代不算古影响也不算大)。
武昌西城门正对汉阳取名汉阳门,黄鹄矶位于汉阳门西南,画中黄鹤楼远远望去和清同治楼建筑式样没有区别。
《汉江揽胜图》,意在气势,不在意技法,属山川地理图,不属山水风景图,看得出画家对图中山石草木没有兴趣,对江河流向城市建筑方位比较着意,技法依然虚实结合,例如想象自己站在龙王庙前长江边的高处观赏两江交汇百舸争流的风景,为后人留下清晚期武汉三镇进入现代化之前的历史痕迹。
但是,和明代画家仇英扯不上关系。
仇英,明弘治至明嘉靖人,年少时开始绘画,一生画作留传下来的很多,工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其中山水建筑图多半云烟缭绕山石劲峭屋舍或精细或随意远处近处的林木几乎每一片叶子都是有生命的……
五百年前的中国画,古风沉郁悠远几乎与世隔绝,后世人(指当时清晚期)模仿不来。
没有黄鹤楼的悠长岁月
清同治四年(1865年),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郭伯荫主持重建黄鹤楼,两年后建成,三层四望、翘角飞檐、八面攒尖顶,沿袭清代以来样式,虽然规模不能相比,人称同治楼。国运兴衰,楼阁兴衰。不一定应合准确,表达人们对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的期望。
湖广总督官文,满洲正白旗人,武官出身,军功显赫,和平时期在武汉做了两件历史上必得书写的事:1861年和英国人协议“汉口开埠”,1868年主持重修战乱中被毁的黄鹤楼。
可惜,天不遂人愿,十七年后,同治楼毁。


同治黄鹤楼,当代新建黄鹤楼建筑样式摹本,比较宋代和明代清代早期黄鹤楼,同治黄鹤楼楼体及建筑群规模缩减,因为进入王朝衰败时期——历史资料照片
清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武昌城墙根下一家店铺发生火灾,火焰窜出屋顶窜上黄鹄矶,当天北风肆虐(季风气候的长江中游,竟然盛夏起北风,天毁黄鹤楼也),江面空阔无阻挡,风助火势,长江南岸火光绵延,同治楼焚毁旦夕之间。
中国建筑史最后一幢木构架古建筑黄鹤楼毁掉了。自后一百年,长江江畔黄鹄矶上残垣颓壁苍凉萧索——“落日江流带女墙,飞楼百尺俯苍茫”的意境,从今往后只能去古人诗画中找。


在黄鹤楼公园抱冰堂给小学生讲武汉城市历史故事——摄影长江日报记者
同治楼烧毁后,官方重建计划一再搁置。张之洞督鄂时期曾经说:假如(黄鹤楼)重建全部得用钢铁。当时他正在兴建汉阳钢铁厂。说归说,做归做,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情是另一回事。城市建设,国计民生,古建筑复兴从来不在首位。
一百年间,没有黄鹤楼的武汉人怎么过?
茶馆、酒楼、戏院,评书、大鼓、小曲、戏,《吕洞宾醉酒黄鹤楼》、《刘备醉走黄鹤楼》,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真真假假不重要,图个乐而已。
武汉人心里,黄鹤楼是一种荣耀,城市精神的寄托——尽管如此,和衣食住行的日常需要还是不一样的。


汉口民众乐园,建于1919年,中国三大娱乐场之一——摄影胡榴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广总督端方(短期兼职)在空空荡荡的黄鹄矶上自作主张建造一幢二层平顶西式建筑,竖一个砖砌瞭望高塔,武汉三镇没人喜欢,除了他自己。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在北京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湖北部属集资在黄鹄矶山坡兴建楼阁,主楼三层重檐歇山顶,附楼攒尖顶加歇山顶,风格、气势和前代黄鹤楼截然不同,先名风度楼(如战国蔺相如之虚怀若谷),张之洞更名奥略楼(谋略深远之意)并题写楼名。


黄鹤楼古遗址清末奥略楼,注释见正文——非常感谢武汉地方志专家学者我的老师赠送图片资料影印件!朋友就是朋友!
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后世人以奥略楼替代黄鹤楼,多数人真不知道,少数人知道装不知道。“昨天在武昌黄鹤楼和几个朋友聚”,“明天约好一起过武昌游黄鹤楼”……武汉三镇世代相传的黄鹤楼情结在没有黄鹤楼的一百年时光里有意无意执拗地坚持着。
万里长江第一桥1957年建成,上层走人走汽车电车,下层走火车连通京广铁路,汉阳桥头架在龟山,武昌桥头架在蛇山,“天堑变通途”,武汉人好高兴!当年哪里顾得上毁掉不毁掉黄鹤楼旧址。任何时代,观赏美学从来都败给实用主义哲学。数十年后,兴奋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蓦然回首,天造地设的大自然馈赠,蛇山山头“千尺危崖”黄鹄矶已经不见了。


长江一桥武昌桥头,图中桥头堡站立的位置就是当年蛇山头黄鹄矶。假想古黄鹤楼所在就是图中桥头堡所在。在这座桥头堡底下临街水泥墙上刻有几个字:古黄鹤楼旧址。古黄鹤楼之所以为天下名楼,其中之重要原因就是离长江太近,居高临下的江上风景——摄影胡西雷。
很多人惋惜,以为黄鹄矶上的黄鹤楼毁掉了,后来才弄清楚毁掉的是奥略楼和纯阳楼。
其实人们“惋惜”错了——建筑毁掉可以再生(黄鹤楼古往今来毁掉兴起数十次),自然界(例如山和水)的毁掉,“再生”“重兴”就很难了。
“古黄鹤楼旧址”几个字,很不显眼地刻在长江一桥武昌桥头临江大道靠山壁的那根钢筋水泥桥墩壁上,走过路过的人如果注意到可能会停下来看看,其实也没看出来个什么。
新建黄鹤楼
1985年,新建黄鹤楼重临长江之畔,坐落蛇山山顶,距离黄鹤楼旧址面对长江后退1000米,楼高五层,中式风格,西式结构,金碧辉煌,朱彩灿烂,特别是灯光勾勒的夜晚。


黄鹤楼广场——摄影胡榴明
古今相比较,遗憾是肯定的:地理位置变了,古人诗词里的黄鹤楼风景多纬度视角效果绝对不会再有;时代空间变了,古人绘画中的黄鹤楼木柱木梁木架构纯中国古典绝对不会再有。每逢节假日游人堆山填海的今天,古风悠然的古黄鹤楼意境存在心里最好。
古今相比较,骄傲是肯定的:今天黄鹤楼公园(黄鹤楼风景区)沿袭唐代起始楼阁建筑传统,主建筑群周边园林相互烘托,山石、花木、池塘、流水、亭阁、台榭、雕塑(包括巨型青铜雕塑世纪钟)……顺蛇山山脉一路往东绵延数公里,建造规模恢弘壮丽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因为长江经过武汉三镇的流向(从西南往东北),历代黄鹤楼面临长江,正面楼体朝西。登高对岸两江交汇,汉江入江口江水奔腾。新建黄鹤楼楼上扁额书“黄鹤楼”三个大字,一楼匾额“气吞云梦”,曾经古云梦泽浩浩汤汤,从汉江上游一直覆盖长江中游——“气吞云梦”,对远古时空的怀念——摄影胡榴明
(完)2021.8.19
附武汉黄鹤楼内外景观图——摄影胡榴明:


气吞云梦,意思我正文解释了。书写者: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年轻人多数不知道他,我们那一代人对他很熟悉。他的书法很漂亮!去年十月去长沙,长沙贾谊故居几个大字也是他的墨宝——摄影胡榴明


黄鹤楼一楼大厅当代黄鹤楼模型。黑石板墙面刻唐·闫伯里《黄鹤楼记》。厅内立柱悬挂七米楹联——清代文人既民国书画家吴作人墨迹:“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摄影胡榴明


照片拍了好几年,忘了是黄鹤楼第几层了,墙面汉白玉刻绘,玻璃罩子里可能是只银制香炉,木雕长椅也是工艺品——摄影胡榴明


黄鹤楼公园世纪钟,建于2000年。图片上看不觉得什么,走近前看非常巨大。作为一个世纪之交的亲历者,站在那里,很感动——摄影胡榴明


明末青绿山水画家仇英的画。特地从网上找来放在这里给喜欢的人看看。前年去年《黄鹤楼》一文写作,为了鉴别《汉江揽胜图》到底是不是仇英的作品,我花了一些时间。说明一点: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很多知识非得了解一点不可,不然写不出好文章——当然我也不能说我的文章写得好——网络图片


前几年应黄鹤楼景区和长江日报邀请,和几位诗人朋友去黄鹤楼参加一个黄鹤楼诗画活动——摄影黄鹤楼公园


黄鹤楼公园新开放景区抱冰堂·张之洞纪念馆——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北京,湖北新军军官集资修此堂纪念。张之洞平时自称“抱冰老人”,取《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常握火”一句——堂馆建筑素雅简朴,山静寂,树丰茂——摄影胡榴明
先到这里吧,以后再补充。
2021.8.19.3:53
参考^关于安政文锦衣卫身份问题,写这篇文章时在网上查到几篇学术资料有简略介绍。特谢!
我们假设这个黄鹤楼穿越到了古代。
李白王维他们登上黄鹤楼,见识了电梯和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不是就不会写诗了呢?
武汉黄鹤楼不值得游览的原因:不是它是新建的,而是它位置变了。


黄鹤楼新旧地址对比
看了高赞的武汉人和非武汉人,都没有提到现在新建的黄鹤楼的位置问题。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拆除黄鹤楼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作为桥基,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黄鹤楼,专家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新的黄鹤楼。
现在新建的黄鹤楼位置跟古时候的位置是相差甚远的,整整远离了江边1km
可别小看这1km,就这小小的1km,毁掉了整个黄鹤楼的感觉。
我是抱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期待登上的塔顶,
但是,一眼望去,远远的长江只是一线天,面前的铁路线,平地,建筑铺展在眼前,
根本就没有那种壮阔,让人眼前一亮,惊叹的感觉。
我当时还在想,怎么会这样,难道是我的错觉?
就这?
然后黄鹤楼内的古时画作解答了我的疑问,
画上的黄鹤楼明明是临江而建,
仔细想象一下,
临江高阁,行船往来如梭,江面上飞过几只惊鸟,再听着江涛拍岸的声音,
是我也要挥笔写上几句卧槽。


旧时黄鹤楼紧靠江边 ---《江汉揽胜图》明朝黄鹤楼和晴川阁古时位置已更新到图上,以防认错。
左边胜像宝塔后面的楼是黄鹤楼,右边的阁是晴川阁,右上角是鹦鹉洲。
离开黄鹤楼,向着江边走去,在长江大桥的桥头下面,紧挨着江边,我发现了一张牌子。
上面赫然写着,黄鹤楼旧址。然后从右边登上去,有个小平台,
站在这个小平台上才真正感受到古人当时的感受,
宽阔的长江,往来的大船,吹着江风,偶尔听到的江浪拍击岸边的声音。
回来了,那种感觉回来了。
也终于感受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种壮阔的感觉。
等我再往上走,走到长江大桥的桥头,
再远观,
那感觉就又更上一层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在这里指代的是晴川阁,
就在江对面,和黄鹤楼旧址遥相呼应,
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对面的小沙洲,我后面坐船过去,有许多当地人在纳凉。
这种感觉才符合诗句,果然还是要来到当地看到实景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魅力。
而所有这些,是新建的黄鹤楼所在的新地址所不能给予的,
为了给长江大桥让地址,黄鹤楼的新选址是极其失败的。
大家以后去武汉游玩,黄鹤楼远观即可,真正想感受那种诗句中的壮阔感觉,
还不如去黄鹤楼旧址的小平台和上面的长江大桥桥头。
岳王庙门外的秦桧跪像天天被人揍,被人唾弃。打坏了?
再造个新的接着跪着,接着挨揍。
你能说新跪着的那个不是秦桧?
揍着不解气么?
作为一个去过黄鹤楼两次的老湖北人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黄鹤楼的主体建筑的确是新建的,但这并不代表黄鹤楼完全没有游览价值。不要想当然的认为黄鹤楼景区里面就完全没有古代文物,其实多得很。国内可以见到五个朝代的文物的景区并不多。
据我见到的留着照片的黄鹤楼文物就有。
一元朝文物,胜像宝塔。


该塔建于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建设者是一个颇有身份的蒙古贵族—-元朝皇室威顺王。因此该塔又叫威顺王塔,威顺王的爷爷就是忽必烈的儿子脱欢。脱欢是个常败将军,因为和越南人打仗多次战败,被忽必烈气的一怒之下贬到武昌当郡王。目的是一辈子不想见这个废物。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先后继承威顺王的爵位。该塔建立的时候是脱欢的孙子当威顺王。当时已经是元朝末年,汉人不断起兵反抗蒙古。威顺王建塔也是因为自己不算英武善战,没有把握镇压汉人反抗,只能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该塔内中颇有乾坤,里面还有一个石头做的写满经文石幢,石幢里面还有一个舍利子。以显示威顺王敬佛之诚。
然而佛祖并没有保佑这个“胡虏”。威顺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在十几年后都被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后来大汉皇帝陈友谅所杀。陈友谅成功诛灭了湖北的元朝皇族,完成了湖广地区“驱虏复汉”的梦想。
但是因为陈友谅也信佛的原因,他并没有摧毁威顺王塔,这座元朝的宝塔也留到了今天。
二明朝.民国文物—岳飞亭


岳飞亭的历史也颇有渊源,说起来也颇为沧桑。其实岳王庙除了杭州的岳飞墓之外,武昌的岳王庙也曾经是能和杭州岳王庙并列的大庙。该庙曾经是岳飞在武昌驻军立营之地(岳飞官职是武昌节度使)
然而1938年飞来横祸,日本入侵中国。在战斗中武昌岳王庙被日军飞机炸毁。到了1945年人们清理武昌岳王庙的废墟,发现岳王庙虽然被完全摧毁,但以前立在庙前的明朝万历十年的岳王庙碑还躺在废墟里面。但因为当时日本刚刚投降,国内还在战乱之中。暂时无力重建岳王庙,因此只能修建简易一点的岳王亭供奉岳王。并把明朝万历的岳王庙碑供奉在亭中。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民国建的岳王亭。
三满清文物—李白真迹“壮观”和老黄鹤楼塔尖
可能会有杠精问李白不是唐朝人吗?这个我得解释一下。黄鹤楼景区里面有李白留下的两个大字“壮观”,一直有传言说这是李白游黄鹤楼留下的真迹。但是据我查资料得知,这两个字的确是李白写的。但是其实是满清同治七年一个李白狂热粉丝亲自去了一次山东任城县把李白真迹拓下来,然后带回湖北刻在武昌蛇山之上。因此这两个字的确算是文物,也是李白真迹。但满清同治以前,蛇山上是没有这两个字的。
黄鹤楼前另有一个塔尖,该塔间是满清同治年间所建的老黄鹤楼的塔尖。老楼被毁后该塔尖是惟一遗留物。




四 共和国文物—黄鹤楼的题字
现在这个黄鹤楼虽然是仿古建筑,但是它的文物价值也不低。黄鹤楼的两个牌匾的题字者都是颇有身份的人。
首先目前这个黄鹤楼三个大字,是本朝共和国开国元勋,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所题。舒同文武全才,不但是身经百战的名将,还是近代著名书法家,并自创了一种舒体字。被太祖誉为“党内一支笔”。


而下方“气吞云梦“牌匾的题字者是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的国家领导人。


这么多文物还说没有游览价值吗?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五个朝代的文物伺候你,这福气还不够?


很多人去过黄鹤楼,大多数人登楼观景,但少有人见过壁画全貌。
6 个月前,黄鹤楼第五层的壁画开始修复。这是自 1985 年以来,黄鹤楼壁画耗时最长、动工最大的一次修复。
9 月 13 日,修复结束,黄鹤楼第五层壁画将重新对外开放。
赶在开放前,文旅君提前拜访了壁画作者,也是本次修复者楼家本先生,听他聊了聊,修复壁画那些事儿。


△ // 黄鹤楼最早建于近 1800 年前的三国时期,屡建屡毁。如今我们熟悉的黄鹤楼以清代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设计蓝本,建成于 1985 年。
关于修复这件事儿
x
1983 年,5 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艺术家受邀为黄鹤楼创作了 5 组壁画,分别位于黄鹤楼 1-5 层。
一开始,5组壁画都计划采用传统壁画的手绘重彩,但考虑到武汉气候特殊,且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两边是公路与铁路,火车过桥,烟雾会对楼内壁画产生影响。
于是,放弃传统手法,1-4 层壁画都改用陶瓷等硬质材料完成,仅第5层的壁画,保留了手绘重彩。


即将完成修复的这组壁画,以《江天浩瀚》为主题,面积约 100 平方米,共十幅。当年由楼家本先生历经 4 年完成。
正面墙上 3 幅分别以《流逝》、《浪淘沙》、《华年》表现长江文化以及黄鹤楼兴替过程,另绕大厅一周的7幅壁画统称为《长江源流》, 既气势恢宏,又饶有灵气,大自然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36年岁月侵蚀,原有壁画模糊受潮需要修复,今年 3 月 26 日,77岁的楼家本先生受邀重回武汉,为这组壁画再赋生命。


△ // 楼家本先生退休前一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2 年,楼先生的国画作品“伎乐”作为国礼赠英国首相,BBC 还对他进行过专访。


△ // 金壁重彩的绘画方式,采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绘于墙上,颜色绚烂,线条有力,楼先生进行再创作时加入了自己新的注解,色彩更丰富和大胆。
修复后的壁画,色彩更鲜艳,细节更丰富。楼家本先生为《江天浩瀚》加入了新元素,就像彩蛋,只有盯着壁画细看,才会发现。
内行带你看壁画
x
好在,这次有专业大神带路。
《江天浩瀚》的 10 幅壁画讲了什么故事?楼先生把彩蛋埋在了哪里?文旅君抽丝剥茧说给你听。


《流逝》
壁画反映了黄鹤楼出珑之前的文化基础。
第一阶段是创世纪时期,从武昌放鹰台、洪山老人桥、许家墩的彩陶,一直上溯白帝城附近的大溪文化。画面上出现洪荒时代大禹式的治水英雄和智慧聪敏的彩陶女。
第二阶段是青铜器时代。在狞厉可畏的要餐纹、兽性的人面峨前,身披虎皮的举鼎奴隶充分显示了“有虔秉镶如火烈烈”。
第三阶段是浪漫楚文化时期。湖北隋州出土的编钟及在楚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楚女和行吟高亢“楚辞”的屈原式人物,是当时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长江养育了丰采照人的楚文化,黄鹤楼则是观照这文化的一个“望台”。


《华年》
壁画反映了三国初建黄鹤楼的历代兴废。
画面上部是黄鹤楼初创时期工匠们辛勤劳动的场面,以李白、崔颢为代表的不朽诗篇,反映了黄鹤楼之盛期。三彩双龙尊色彩之流动,屏风的瑰丽将人带回盛唐之风采的境界中。
画面正中,又出现明清黄鹤楼被水淹及战火谷噬的悲壮场面,向人们展示历经沧桑巨变的黄鹤楼。
画面右下角,采桑女被刻画成性静朴美的江南少女形象。左下角一组男性船夫与惊涛骇浪作搏斗场面,代表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以此作为这张“华年”画作的收尾。


《浪淘沙》
中间最大幅壁画,以传统的孔雀石研制的石绿为基调,泼洒到巨大的墙面上,配合石青浓淡墨色、暖色使画面具有经过自然风化的青铜器的感觉。
再用金勾勒出长江的涡漩激流,以一泻万里磅礴气势作为华夏民族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写照。
/
接下来看的,是一组环绕大厅的7幅壁画《长江源流》,每段壁画由圆柱分割,表现了哺育着文化历史与思想的万里长江。
















/
每一幅画都不是独立的,如果心细,可以发现很多呼应的地方。
比如静美的采桑女和与海浪搏斗的船夫,比如红色的山头在两幅对立画中的呼应,比如前三幅一直连接的长江水……


楼先生强调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一定要“中化洋”,而不是“洋化中”,要留住自己文化的东西。
纵观这组壁画,与黄鹤楼在建筑和历史文化上都很好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壁画和中华文明的风采。
但正如楼先生说,“这画不是句号,是逗号。”希望每个前来观看壁画的人,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壁画完成之后,它的生命就是被读者所延续。
9 月 13 日,黄鹤楼第五层的壁画重新对外开放,欢迎你来看。


*以上内容均为我司原创,并非抄袭,特此说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旅游天地 最新文章
你发现过哪些有趣的文物呢?
有哪些火车迷才懂的梗?
你在香港第几年了,后悔过吗?
中国有多少城市能撑起来七日游?
塞尔维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感觉大连已经没有往昔的风采了,大家认为大
旅途中的哪个瞬间你体会到了「宿命感」?
独游峨眉山 23 岁女大学生失联 40 多天后,
为什么内地想去香港,香港人想到内地?
为什么云南旅游的名声那么差,十几年了是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22 11:09:41  更:2024-04-22 11:13:2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