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职场天地 -> 【跳了个槽】我是一名和尚,你们有什么要问的? -> 正文阅读

[职场天地]【跳了个槽】我是一名和尚,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第29页]

作者:天天来转一圈耍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回复第804楼(作者:@1193963382 于 2014-04-03 07:27)
    @天天来转一圈耍 4楼 2014-04-01 23:29:06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
    ==========
    出家修行是为了度化众生
    
    回复第776楼(作者:@惜元1020 于 2014-04-03 04:24)
    听说自己打坐容易出错对身体不好,必须要会者指点。请问楼主这是真的吗?你们最初也有师傅带着练习吗?
    ==========
    打座需要师父指导
    
    回复第792楼(作者:@若风出尘 于 2014-04-03 07:02)
    我感觉自己挺善良的,但是却我经常倒霉,连生孩子医生都忘了开药,导致各种炎。。我想问问大师,这是不……
    ==========
    因果不虚
    
    回复第2812楼(作者:@闻所闻尽 于 2014-04-15 23:35)
    @天天来转一圈耍 2793楼 2014-04-15 21:42:34
    回复第2776楼(作者……
    ==========
    没有皈依的,那怕平时烧香拜佛,念经持咒,也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有在皈依后才真正成为佛陀的弟子。凡夫的心很不稳定,如果不如理如法皈依,今天还在拜佛,明天可能就会失去对佛法的信心。皈依需要正式的仪式,拿一张皈依证,取得一个法名,这些都不重要。皈依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生起对三宝的信心,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在上个世纪的动乱年代,就有很多出家人始终保持对三宝坚定的信心,遇到再多再大的违缘,也没有退失信心。皈依时要发菩提心,发心是为了轮回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能脱离六道轮回,最终成就佛果而皈依佛门,如果是为了自己今生荣华富贵,家庭和睦而皈依,那就是已经偏离了解脱的正道。
    
    回复第779楼(作者:@折翼的大卫 于 2014-04-03 05:06)
    大师,您对大悲咒怎么看?
    [来自UC浏览器]
    ==========
    修观音法门,念诵大悲咒,非常殊胜。
    
    回复第2815楼(作者:@彻民 于 2014-04-16 07:57)
    回复第2793楼,@天天来转一圈耍
    回复第2776楼(作者:@喜人已乘黄鹤去 于 2014-……
    ==========
    属于外道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
    
    回复第2820楼(作者:@喜人已乘黄鹤去 于 2014-04-16 10:53)
    回复第2818楼(作者:@天天来转一圈耍 于 2014-04-16 10:13)
    心随万境转……
    ==========
    你这是道教的说法,佛教没这些东西。
    
    回复第2822楼(作者:@清风无月 于 2014-04-16 11:20)
    在山里打坐蚊虫骚扰怎么解决?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
    房间装纱窗
    
    回复第2825楼(作者:@糖糖要健康 于 2014-04-16 13:08)
    大师,我想请问下,刚接触佛法没多久,只懂得念心经,大悲咒,地藏经,普门品,适合去参加打地藏七吗?……
    ==========
    可以参加。地藏七主要是念诵地藏经,念地藏经可以超拔冤亲债主,积资净障等等。地藏菩萨曾经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参加地藏七,功德非常大。
    
    人类的痛苦,来自于各方面。其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物质的方法,修炼的方法等等。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修炼、净化自己的灵魂,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暂时的结果,是减轻自己的压力;究竟的结果,是从根本上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
    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主张逃避现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教对人生痛苦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么几种。佛教对人生的定义,对痛苦和幸福的态度,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内容,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一、痛苦的来源
    人的痛苦是怎么来的?若没有深入研究,很多人会从表面上去看问题,认为痛苦是因为自己没有钱、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其实,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另有原因。
    (一)痛苦的初始源头——光明,静静的海面
    佛经里面有时会用大海来表示人的心理状态,有些时候,会用蓝天、乌云等等来描述人的心理本质或心理活动。此处我们就以海洋的活动,来描述和比喻人的内心本质与活动。
    光明就像是静静的海面,没有声音、海浪、波纹,平静安详、海天一色,看上去就像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感觉。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从来没有悟到过内心的本质光明,虽然我们的痛苦、幸福,以及各种心灵活动,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最深处。而内心最深处的基本层面,佛教经常会用“光明”这两个字来形容。这种“光明”既不是可见光,也不是不可见光,在物理的任何光谱上都找不到。它代表没有任何污垢的纯洁无瑕的状态。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释迦牟尼佛最终证悟的,就是这个光明。所有佛教徒追求的,也是这个光明。在佛经里面,这也叫做佛性。佛性或内心的光明,是可以自己去证悟、去体验的。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或者证悟、顿悟,就是要证悟自己内心的本质光明佛性。
    ——慧灯之光
    
    “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该立即观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这时自己受的痛苦越多,就可越减轻无量众生的痛苦,自己积累的功德也就越多。
    --《入菩萨行广释》
    
    回复第2832楼(作者:@长亭古道111 于 2014-04-16 22:42)
    师父,我念佛的时候杂念多该怎么办?
    ==========
    发现有杂念马上拉回来,保持正念。
    
    (二)无明——波纹
    所谓“无明”,也即愚痴、愚蠢的意思。“明”,代表证悟的智慧。“无”,就是否定。无明,也即没有智慧、没有证悟。虽然心的本性光明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中,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从来都无法感知到这一切,所以叫无明。
    当最原始的无明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已经离开了光明,来到了心的第二个层面。最原始的无明是什么?就是当内心很平静、很放松,却还没有进入光明的时候,内心当中没有任何念头,肯定的、否定的、好的、不好的、痛苦的、幸福的……所有的念头都消失无踪的状态。
    详细而言,心的初始起源,是光明;之后,在光明当中稍稍产生了一些波动;当波动发生以后,就产生了我们的第一个最原始的无明意识。此时虽然光明依然存在,但最初产生的原始无明意识便已经和光明分离,形成了我们的意识。此处的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虽然波纹还没有形成波浪,但与静静的海面还是有点不一样,开始有了一点点的波动。
    在佛教里面,从光明当中产生无明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难题。光明当中怎么会产生无明?其实,轮回的源头,既可以说远在天边,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轮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轮回近在眼前,因为当下的光明就是轮回的源头。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了解、研究密宗的相关论著。
    宇宙当中的所有天体,包括银河系、太阳系,都有它的轨道和周期。人的生命也有这样的周期,直到成佛之间,永远都不会自己停下来,因为它的动力、生命力始终存在。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周期从起点到终点一直循环不止。
    起点是什么?就是光明。终点是什么?还是光明。光明既是轮回的起点,也是轮回的终点。这些道理当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无论是谁去研究、去体会,都可以感知到。因为我们的心灵结构,是没有区别的。
    幸福、不幸,唯物、唯心,有神、无神等等,都是最表面的现象,根本没有涉及到光明与无明的层面。意识的源头,就是光明。在光明当中,没有时间、空间。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从无明当中分出来的。从光明当中产生无明的初期,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也没有时空概念。就像大爆炸的瞬间,没有任何物质,之后才从真空当中,产生了一种能量,当能量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从能量当中,便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粒子。之后又从基本的粒子,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质。同样,从光明当中产生原始无明,也即产生了有波动的,可以思维、判断的意识之后,立即形成了基本的粒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后又形成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无明就像能量一样,从没有滞碍的能量聚集成物质的过程,与无明产生世界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藏传佛教的《时轮金刚》里面,描述了外在的宇宙世界,内在的人体结构,以及更深层的意识结构,并阐明了外内密三层宇宙之间的关系。外,就是外在宇宙,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内,就是人体结构;密,就是意识。其中讲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宇宙;人体同样也是一个宇宙;外面的宇宙,也是一个宇宙,这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相互影响。
    现代文明往往比较忽略意识方面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和探求,也都是比较表层的。但人类的很多问题,却是从意识当中产生的。很多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客观因素完全没有关系。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相对而言,不同的观点,有可能在某种层次上是对的。但最终极的真理,却只会有一个。我们应该去探知更深层次的人生观。要知道,我们内在的世界,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不是通过数据测量,也不是依靠仪器检测,而是通过佛教独有的训练方式。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像吃饭能够填饱肚子,透明的、液态的水可以在零度以下变成不透明的、固体的冰一样真实。
    原始无明意识的振动,与物理学最新发现的弦理论非常相似。过去大家都认为,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都是一个个点状的物质。弦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维弦的振动,不同的振动模式,显现出一个点状的粒子,其实它不是点状的,而是一种振动,但视觉的偏差却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幻觉。
    当无明没有振动的时候,就像静静的海面,永远都是平静的状态,这就是佛的境界。当意识开始振动以后,即使它再回头,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了,所以叫无明。
    内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的诞生、毁灭、本质以及发展过程,都有一个特定的规律。除了佛以外,谁都没有掌握这种规律。很多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就不懂自己是什么?我的本体是什么?我是怎么来的?当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能够证明这些规律的存在,但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行。只有佛教的方法,可以证明这一切。通过修行,就可以了知这一切,因为心是自知自明的。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换句话来讲,就叫做自知自明,自己明白自己的本性。
    
    回复第2836楼(作者:@693467283 于 2014-04-17 02:41)
    听说皈依随便找个寺院就行,是这样吗?还有就是想找个真正修行的师父
    [来自UC浏览器]
    ==========
    一般大的寺院都会定期举行皈依仪式。一定要找个修行好的师父,要先观察,是不是如理如法,戒律是否清净等等。如果是公认的高僧大德,那就非常好。
    
    修行人在平时应保持跏趺端坐等如法的威仪,那种躺着、靠着等东歪西倒的坐姿,会使人体的气脉不通畅,容易引生种种非法心念与疾病。有些大修行人,几十年中胁不沾席,坐必跏趺,站立时也是端直稳重如山,这种端庄的威仪令他人见而起信,对自己的修行也是有很大帮助。
    --《入菩萨行广释》
    
    (三)我执——波浪
    我执也即执著。每个众生都有一个先天性的执著,那就是对自己的执著。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社会地位强弱,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存在的,却从来没有去思考过我怎么样存在,更没有用科学数据去测量、证明我的存在,也没有用其他的方法、逻辑去证明过我的存在。
    真正的迷信,就是这种先天性的执著。实际上,自我是并不存在的。从个人最表面化的层面来讲,我是存在的,谁都不会去否定某个人的存在,但如果进一步去思考,到底什么是人?我们就不知其所了。
    同样,大家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物质世界是存在的、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观念,没有人想到过要去推翻这一点,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所谓的物质、原子、分子等等,都完全是一个幻觉。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看到过真实的东西。
    虽然科学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未来几百年以后地球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预测;包括人体的构造,细菌、细胞等微观世界,现代科学都可以为我们一一揭示,让我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但唯一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佛教讲两个层次:一个叫世俗谛,一个叫胜义谛。五种感官的结论,叫世俗谛。世俗谛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只是相信自己的感官所得出的简单判断。眼睛看到的是红色,就认为是红色;眼睛看到的是白色,就确定是白色。建立于此基础上的价值观、世界观,都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
    而超越五种感官的结论,则叫胜义谛。胜义谛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自我。难道世界的真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吗?除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的东西以外,不会有更甚深的东西吗?不是。我们可以不相信万能神、造物主的存在,但我们必须相信,甚深、神秘的东西是存在的。世界并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思维所想象的样子。因为我们的五种感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并不是准确的,而仅仅是一系列的幻觉而已。但我们还是要去执著、相信它的存在,对此,佛教称之为执著。
    从光明当中产生了原始无明,无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它自己就开始有主见了。所谓的主见,就是我执。无明产生我执的过程,就像波纹变成波浪。佛教认为,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在面临这些痛苦的时候,执著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有了执著,一定会有痛苦。如何去面对它,是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佛教告诉我们,想更好地去面对生老病死这些痛苦,就要放下。
    禅宗主张放下。有些人认为:放下就是消极、悲观、逃避、回避。当自己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以后,就选择了出家的路。这根本不是放下,而只能叫做放弃。真正的放下,是既能在世间非常成功,甚至达到世界五百强总裁的地步,同时也可以放下。为了几百个、几千个甚至是上万个员工的生存,我们可以担负起经营、开发的责任;同时为了解脱,我们又要能够放下,放下内心的嗔恨、抱怨、过多的欲望等等。这样就能更完美地工作,因为担当责任与放下执著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佛教主张顺其自然,活在当下。也就是不要过度执著于过去与未来,要完美地活在当下。我们的痛苦和鬼神无关,和造物主无关,只是与自己的执著有关。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
    佛经当中也讲过:过去的很多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执著、能放下的人,这两个都可以兼顾于一身,而且做得很好。因为放下以后,没有自私自利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普通人能做到不执著么?通过一种特殊训练,想突破执著的层面,是绝对可以的。
    回复第2841楼(作者:@白白依 于 2014-04-17 15:58)
    第一反映,和尚到底能不能娶妻生子?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
    出家人必须是单身
    
    回复第2839楼(作者:@糖糖要健康 于 2014-04-17 09:37)
    感恩大师的真诚回复。阿弥陀佛!
    另外还有个问题,有义工认供了寺庙里的佛像,他们说认供佛像,功……
    ==========
    你叫我“师父”就可以了,我没什么修行,不敢叫大师。
    你说的借佛敛财的情况我不了解,所以我不好说。
    另外那位师父给你说的放生,资助弱势群体,贫困学生等等事情,都是可以做的。
    
    (四)烦恼——巨浪
    我们往往认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当然,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痛苦的确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但更多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精神的空虚、不满足与欲望的无限扩展。
    因为有了一个“我”的存在,就有了你、我、他的分别,就形成了一个个生命个体。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个体之间的亲怨、争斗。在贪恋、争斗的过程当中,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到不知所措。
    过度的欲望,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哪怕平时人品非常好,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也会被欲望所毁灭。从无明的波纹,变成执著的波浪,再变成烦恼的巨浪。过度的愤怒、欲望,会使人远离人性,完全忘掉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最后走到崩溃的边缘。
    佛教把所有的烦恼,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贪,就是贪欲心。释迦牟尼佛没有要求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放弃所有的贪欲或欲望,本身这也不可能,同时有些欲望对人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佛经对此讲得非常清楚。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欲望。想有更多的钱去帮助其他人,所以要去赚钱,这也是一种欲望。佛告诉我们,这一类的欲望暂时不需要断除,但自私自利的过度欲望,却应该先放下。
    第二种,嗔,就是嗔恨心。在佛经里面,嗔恨心分了很多层次。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不愿放弃的时候,就是仇恨。
    第三种,痴,就是愚痴心。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是痴、无明、不明白真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方法,但仅此而已,最后的成佛,还是要靠自己解决。释迦牟尼佛不是万能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这个自然规律之后,只能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做,如果自己不做,一样不能解脱。
    
    (五)业力——海啸
    随着烦恼接踵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善恶。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最后变成的海啸。因为有了嗔恨心,所以非常愤怒,最后打了人、骂了人、甚至杀了人,这就是恶。或者因为带着实有的执著去行善,从而积聚了一些有漏的善业。虽然行善本身很好,善和恶肯定是迥然不同、一好一坏,但从光明的角度来讲,善与恶都已经离光明很远了。与本性之间的距离,善和恶都是一样,所以此处我们把善恶都放在一起,佛经中称之为“业”。我们现在的好与不好,幸福与痛苦,都取决于过去的善业和恶业。就像海啸带给人类的是灾难一样,善恶之业带给我们的,就是茫茫轮回的无尽痛苦。



    ——慧灯之光
    
    回复第2846楼(作者:@彻民 于 2014-04-17 20:45)
    师傅继续啊!一直在关注,最近在抄写经文,每天诵一部地藏经金刚经心经。师傅我想去寺庙请佛珠手链,不……
    ==========
    你隨缘给
    
    二、消灭痛苦的途径
    (一)回归光明
    首先,释迦牟尼佛也不否认,物质可以解决很多的痛苦。当我们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物质。但物质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想必大家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静静的海面,要觉悟。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觉悟是什么?就是回归光明。我们从光明当中出来,经历了无明、执著、烦恼、造业、痛苦。走了一圈,最后证悟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光明当中。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为什么叫本来面目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如此,无论我们生气、贪婪、开心还是焦虑,它的本性永远都是这样,从来不变。
    怎样证悟自己内心的本性光明呢?通过禅修的方法去证悟。证悟以后,就能恍然大悟:原来在光明当中,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幸福、嗔恨心、欲望等各种各样的杂念,都是不存在的。这叫光明、佛性,也叫如来藏。
    在光明当中,包含了慈悲和智慧。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造物主、万能神的果位,而是证悟内心的本质。在内心的本质当中,就包括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什么时候能进入这种光明的状态当中呢?
    第一,当我们证悟、明心见性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个光明。
    第二,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死亡。死亡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不愿意讲,不愿意听,更不愿意面对。其实死亡根本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周期性的生命过程之一。这个周期的出发点,就是光明。从光明当中,产生了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最后我们死亡的时候,又会进入到这个光明当中。在这个光明当中,又将产生下一世。所以,我们所有意识的出发点,都是光明。
    第三,在每天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又有机会进入到光明当中。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根本不会知道深度睡眠、做梦与醒觉之后回到现实的种种切换点。只有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才有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
    《西藏度亡经》这本书中,就介绍过在深度睡眠、死亡与证悟这三个时候,接触到光明的方法。
    藏传佛教非常重视梦的修法,通过这种修法,可以把做梦转化为心灵训练的方法。其原理,就是因为在做梦和进入深度睡眠之间,有进入光明与证悟的机会。
    同时,藏传佛教也非常重视死亡之后的修行。对普通人来说,人都已经死了,就谈不上修行了,很多人甚至非常恐惧、反感死亡。实际上死亡并不可怕,也不神秘。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寿终正寝,是表面上的结束,实际上心灵没有结束。人死了以后,心灵又可以进入到光明当中。就像现在流行的催眠术,心里有恐惧的人通过催眠,就能追查到恐惧的根源,并可以在根本的地方解决恐慌。同理,通过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一种能力——可以在死后进入光明的当下,彻底铲除所有的生老病死问题,以及贪欲心、嗔恨心、傲慢、嫉妒等烦恼。
    佛教要追求的,就是进入到光明当中。在光明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现实生活中的慈悲心、爱心、信心等等就可以增长得越快,贪嗔痴等烦恼也可以逐步减少,直到最后成佛。
    平时在生活中,当我们心里非常烦躁、焦虑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看看到底什么在不开心?肉体本身没有思维,不可能会有开心不开心的概念。生起烦恼的,只能是意识。那到底什么是意识呢?这样回头一看,就有可能进入到觉悟的境界当中。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之前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若只是想进入到原始无明的状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是对我们目前而言最简便、最容易也最有效的解决焦虑等问题的方法。
    有些人觉得,虽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解决心灵上的问题。但出定以后,还是要去面对现实,问题仍然摆在面前,所以打坐是没有用的。
    虽然现实确实是存在的,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就要靠自己了。痛苦与否的临界点,就是在这个地方。不一样的心态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若能以平静、轻松、开阔、开朗、开明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自己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虽然问题还是要去处理,但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如果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暂时无法解决问题,心态好的人也会随缘自在,而不会死死纠结。
    我们从没有空间、时间的光明当中走出,形成了意识与生命个体,从父母的精卵结合体变异成肉体,最后又复归尘土,这是一个生命的周期。当最后证悟以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就像一场梦。所有的无明、烦恼、痛苦,都根本没有发生,永远都是光明,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奥的意义。
    觉悟以后,就不会再有自私、痛苦、烦恼,但却可以有爱心、慈悲心与智慧。依靠慈悲和智慧,就可以利益、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着的生命,可以把自己觉悟到的东西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能轻松、自由、幸福地生活,这就是佛度化众生的方法。
    ——慧灯之光
    
    回复第801楼(作者:@若风出尘 于 2014-04-03 07:07)
    我曾经带着月事去过寺里(当时不知道不能去),请问佛会原谅我吗?
    ==========
    没事
    
    回复第819楼(作者:@蚂蚁蚂蚁没问题呐 于 2014-04-03 08:13)
    楼主,我对学佛的人是有偏见的,他们都太迷信了,总是讲故事,某某人信佛得癌症没事的,某某人信佛冒金……
    ==========
    这几天更新的内容回答了你的问题
    
    (二)禅定的训练
    我们的意识,是可以修炼的。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静坐一会儿。不思忆过去,不迎接未来,把当下的所有杂念都放下来以后,人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和光明很相似,但实际上却不是光明。在这个状态当中停留下来,叫静坐、禅坐或禅修。禅修一方面可以减轻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劳、控制嗔恨心等等。虽然这种禅修进入的状态还不是光明,还没有突破无明的障碍,但也是很好的。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包括心理学中所讲的静坐,都是指这种内心进入原始无明状态的层面。当然,这只是普通的禅定。
    禅修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意识就像波纹一样,会有一点点运动,但无明自己却感觉不到。当一个人忙了一天,突然间静下来以后,会感觉非常轻松,没有烦恼。内心越是烦躁,人越痛苦,越不开心,静下来以后,自然而然会出现一种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禅悦。很多人会对禅悦上瘾,体验过禅悦的人,随时随刻都想打坐。
    佛教的打坐,必须突破禅悦,突破无明的层面,要设法进入光明的层面,但不学佛的人就不需要这些,只需心静下来以后进入原始无明的状态即可。在佛教当中,这种状态也叫藏识。印度梵文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
    为什么叫“藏”呢?比如,我们过去做过杀生、偷盗等恶行,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情都已经结束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虽然事情结束了,却有一个能量储存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在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当中,有着好事、坏事、好的念头 坏的念头等各种各样的能量,就像一个仓库,所以叫做“藏”。
    佛教承认轮回,认为人死了以后,虽然肉体消失了,但意识最基础的层面却永远不会间断,而会迁移到另外一个身体当中,就像电脑软件从一个硬件移到另外一个硬件设备当中一样,所以,很多人的脾气、性格,都与藏识带来的上一世的信息有关。
    这种原始无明,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一种修行状态。若能保持这种状态,而且比较投入,就能开发出一些内在的功能。要知道,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现在连这些能量的百分之五都没有开发出来。即使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只不过开发了一点点而已,内心深处的潜能根本就没有挖掘到。
    如何开发?通过打坐。开发什么呢?首先,可以开发神通,也即所谓的特异功能。譬如说,天眼,就是通过禅定改变了我们的眼部结构,虽然这种改变,并不是能看得到的物质结构的改变,而是在物质结构之外附加的一种眼部结构。有了这个结构以后,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比有了显微镜、望远镜等等还厉害,不但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物质,甚至可以看到过去与未来。
    另外,打坐也可以改变不良脾气,解决生理上的一些问题。譬如,八成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绝大多数的抑郁症,并不是吃不饱、穿不暖造成的,而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身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药物,就可以让伤口愈合。如果身体没有愈合的功能,则再多的药物,都无法愈合创伤。同样,心灵的问题,也要通过心灵去解决。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虚、很悲伤的人在修禅以后,可以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开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时,打坐还可以适当地减少烦恼,但我们要知道,通过这种方法,只能控制烦恼,而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因为这种打坐里面没有智慧,只是内心很平静而已。
    ——慧灯之光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1、坐姿
    打坐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佛经里面,讲了身姿的七个要领。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内心与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姿势还是很重要的。
    (2)数息法
    当我们坐好静下来以后,就全神贯注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调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然后去数呼吸。详见《慧灯之光》。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问题。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一切杂念都放下,最好能达到前面讲的像是平静海面的状态。如果实在不行,也必须要达到还没有产生海浪的比较平静的状态。
    现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冥想者,都喜欢用佛教的数呼吸法。虽然这也是一种思维,但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却可以达到禅定的目标——通过思维去减少思维。
    (3)一缘专注法
    在自己的前面放一个物体,一支笔、一个矿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两只眼睛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锁定在眼前的物体上,内心不起任何念头,让心静下来,这样保持几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们只能保持五分钟,慢慢适应以后,就可以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等等。
    (4)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这样静下来以后,虽然一开始心很平静,但过了几秒钟以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细微的念头,一个波纹般的小幅度运动。我们要尽量发现它,并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动的幅度减到最低。当然,要想降到完全没有波动的光明状态,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应该让波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
    静下来以后,会感到头脑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灵敏度都非常高。用脑太多或压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几十分钟的静坐,完全可以过滤一天的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好多企业界的人在打坐的状态当中,就发现了一些久而未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静下来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当体验到这种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立即要停下来,不要再继续。为什么不能继续?因为如果再继续,过了两三秒以后,一定会产生杂念来扰乱这个状态。所以要在杂念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时候,自己主动停下来,然后再继续打坐。
    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佛教的一些修法,以及其他的禅定修法,就会容易得多。
    回归光明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证悟,就必须投入。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以外,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想来也要来,不想去的地方也要去。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学到了回归的办法,以后的人生方向该如何掌控,自己要怎么样去活,却把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千万要珍惜,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慧灯之光
    
    回复第2850楼(作者:@693467283 于 2014-04-18 09:25)
    师父在那里修
    [来自UC浏览器]
    ==========
    为避攀缘之嫌,不透露。
    
    为了使人生有长足进步,我们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假如身体做各种世间杂务,口中言说许多闲言啐语,心里不断生起层出不穷的分别念,这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违缘。

    来源:法王如意宝教言·不离
    
    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
    
    虚云和尚语录

    门人妙宗敬辑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外,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得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地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是,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等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它,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现,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旨意,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什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既知了,亦不敢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静太平家里,享受无尽宝藏,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什么修行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嗦,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回复第2875楼(作者:@阿米替林2013 于 2014-04-20 00:16)
    师傅,能介绍下“慧灯之光”吗?想找到网站详细了解
    ==========
    “慧灯之光”系列论著从佛教基础理论的环节入手,由浅入深地探讨了三乘佛法的见修行果等重大课题,并将世人感兴趣的世界观,物种起源等命题纳入视野。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堪布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多年,不仅精通显密佛理,且处事严谨,堪称佛教界公认的大智者。

    
    《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瞥尔情生,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着力一照。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尘垢若除,此亦不着。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处若生,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录自《憨山大师构游集》卷三十六)
    
    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回复第2883楼(作者:@吃苹果的牛顿2 于 2014-04-20 19:08)
    师傅,准提咒的原文是什么?怎么念的?网上的怎么不怎么一致!?(非纯为其用而求!)
    [来自UC……
    ==========
    准提咒目前在显宗的《佛教念诵集》中作为“十小咒”之一,其内容如下: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虚云老和尚丁未(净慧大和尚批注:丁未误,应是丁亥,一九四七年)春在南华寺讲开示,三关与见处的关系云:‘下手的工夫屡有变迁,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彻悟了道,师徒授受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甚么实法不实法,平日的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就病与医而已。宋代以后的人们之根器就陋劣了!虽讲了很多,一点也做不到,要他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他一点也放不下,不思善就思恶,到那时佛祖亲临亦无法可施,实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教人看话头,甚至要咬定个死话头,咬得紧的,一刹那间都不要放松他,才是得力处;又如老鼠啃棺材,啃定一处,啃不穿则不止,一但啃穿了就有喫 ;即是制心一处,以一念抵制万念,以万念的力量集中一处总成一念,来参这个“是谁?”——或专参拖这死尸来行的是谁?或参坐的卧的是谁?或专参父母未生前谁是我的本来面目?或参念佛是谁?或参拜佛的、持咒的、诵经的、穿衣的、吃饭的、起妄想的、动念头的、讲话的、欢喜的、静的、动的、笑的是谁?或专参本心是谁?或专参自性是谁?总而言之,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时时处处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谁?究竟是谁?要参穿他、要抓住他。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谁?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谁?是佛?是魔?是心?是众生?以我不动的话头如金刚王宝剑,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来斩心,众生来斩众生,即是要绵绵密密的参去,惺惺寂寂的看住,看他到底是谁!?是我?不是我?我字是这个的代名词,实非真我,连真我的念头尚不可得,然则究竟是谁咧!?要有这样的疑情才有进步,要通身都发疑情,才算是真参实学的工夫!发真疑情方有办法,一到机缘成熟时,看清了、参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现前!即是顿寂寂底,骇悟大彻!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许人知,到那时天人尽忙煞了,天龙八部互相报曰:“人间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养吗?求说妙法!”这样一来已打破了本来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见处。未破本参的禅德有这样的彻悟,是破本参的见处;破了本参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透重关的见处;透了重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出生死牢关的见处;出了生死牢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蹋祖关的见处;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见处;这样的见处也不难、也不易、 只要工夫纯熟、大相应、大吸力,就能做到。你们想要工夫大相应,先在跑香的时候返观观自心,自心本净;返闻闻自性,自性本空,明明历历参到底!集中审问:到底是谁?究竟是谁?大发疑情了,再登座参,更要深深审问,直到五蕴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无一法可得,直见自性本体,这才是大好相应、大得力处。从此已后,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身心稳寂,寂寂惺惺,寂参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稳固,一旦大彻大悟,死如幻了矣!到那时才知道实无一关可过,尘劳佛事,幻化法门,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无修、无证、无作、无为、任他安名立号,唤佛唤魔,皆与本分上毫无交涉,到那时彻底明白老僧不骗你们,讲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两头,大家参看。’”
    
    修行善法最完美的计划,应该是抓住当下,不让现在的每一分钟浪费,将积资忏罪修行遍满自己的日常生活,对死亡的降临随时都应作好准备。
    --《入菩萨行广释》
    
    问: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很多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佛法又说,佛教徒应该断除贪嗔痴。请问,求生西方是不是最大的贪?
    答:贪和求生西方虽然都是希求的心态,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求生西方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它不属于烦恼所摄的贪。
    当然,究竟而言,求生西方也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最终也需要舍弃。正过河的时候需要船筏,过河以后就不需要了。同样,解脱之前需要有求生西方的执著,解脱后就不再需要了。
    
    问: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很多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佛法又说,佛教徒应该断除贪嗔痴。请问,求生西方是不是最大的贪?
    答:贪和求生西方虽然都是希求的心态,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求生西方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它不属于烦恼所摄的贪。
    当然,究竟而言,求生西方也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最终也需要舍弃。正过河的时候需要船筏,过河以后就不需要了。同样,解脱之前需要有求生西方的执著,解脱后就不再需要了。
    
    问: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很多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佛法又说,佛教徒应该断除贪嗔痴。请问,求生西方是不是最大的贪?
    答:贪和求生西方虽然都是希求的心态,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求生西方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它不属于烦恼所摄的贪。
    当然,究竟而言,求生西方也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最终也需要舍弃。正过河的时候需要船筏,过河以后就不需要了。同样,解脱之前需要有求生西方的执著,解脱后就不再需要了。
    
    问:一个人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犯戒还会有因果报应吗?

    答: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思是应当一切不住而安住于心性光明中。六祖惠能就是听到这句话开悟的。

    不过我们要知道,虽然万法本性皆空,但世俗显现是不灭的,就像做梦,虽然梦境虚幻不实,可是梦中照样有苦乐感受。既然世俗显现无欺存在,我们就要励力断恶行善。否则,如果坏事做多了,阿赖耶识里就会积累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也许今生成熟,也许来世成熟,最终会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果报。在现实中,有些人命运多舛,有些人百病萦身,这都和宿世的业力有关。
    问:一个人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犯戒还会有因果报应吗?

    答: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思是应当一切不住而安住于心性光明中。六祖惠能就是听到这句话开悟的。

    不过我们要知道,虽然万法本性皆空,但世俗显现是不灭的,就像做梦,虽然梦境虚幻不实,可是梦中照样有苦乐感受。既然世俗显现无欺存在,我们就要励力断恶行善。否则,如果坏事做多了,阿赖耶识里就会积累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也许今生成熟,也许来世成熟,最终会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果报。在现实中,有些人命运多舛,有些人百病萦身,这都和宿世的业力有关。
    
    问:福报大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可是他们往往不幸福,反而是社会底层的人感觉更幸福,如此说来,岂非财富、地位不等于福报吗?

    答:财富、地位是福报,但它们会带来什么后果,则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运用得当,这种福报可以给自他带来幸福,假如运用不当,反而会带来不幸。比如我有财富和地位,如果我用这些资源帮助他人,这对自他都有意义,如果我用来做不如法的事,那还不如没有这种福报。
    
    回复第2902楼(作者:@月亮弯弯尖尖角 于 2014-04-21 20:05)
    觉圆师傅,请看站内消息,可回否!
    ==========
    你重新发一条,我没找到。
    
    回复第2906楼(作者:@期待牛市AAABBB 于 2014-04-22 11:33)
    觉圆师傅,我想问一下流产的孩子是无法投胎吗?他们在世间流浪特受苦吗?是需要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超度才……
    ==========
    要超度,念经,放生等。最好在流产后四十九天内做。有条件还可以在家里设置小灵堂,供灯,买一个小的念佛机播放佛号,播放时注意音量,不能影响邻居,不要中断,也要做四十九天。要记住把念经,念佛,供灯,放生的功德回向给孩子,愿他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回复第2908楼(作者:@a1wzl 于 2014-04-22 15:12)
    @天天来转一圈耍 68楼 2014-04-02 13:02:26
    回复第40楼(作者: ……
    ==========
    你是先修数息还是先修白骨观?
    
首页 上一页[28] 本页[29] 下一页[30] 尾页[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武汉找工作,真难!!!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学校那点事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14 12:53:43  更:2021-10-14 12:54:4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