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心理学 -> 血型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 正文阅读 |
[心理学]血型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第18页] |
作者:王建强_1 |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在欧洲,O型推理思维的唯物客观严谨与A型因果思维的本质结局终极的结合,在这样大量人口集中的范围中产生了比较规范的科学、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B型发散思维联系想象道理与AB型聚合平衡思维信息折中变化的结合,在这样大量人口集中的范围中产生了比较宏观的自然与社会相互依存与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系。欧洲O型唯物主义与A型发展论的西方哲学思想、中国B型联系的观点与AB型对立统一的东方哲学思想,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类哲学思想。不以血型思维心理科学为基础进行分析,就无法说清楚哲学概念与理论体系。由于没有心理科学基础,西方哲学过于琐碎越说越乱,最终没有定论而使宗教泛滥,东方哲学过于空泛不着边际,最终无法实用而使思想混乱。哲学的落后使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坎儿。 |
六、道家思想。 1.道家思想原理的理论梳理。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1] (1)哲学思维。道家哲学思想是AB型人的聚合平衡思维方式的产物。为何这样认识呢?有人总结,道家思想的精髓包括五个原则:一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二是“为而不争”。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三是“清静为天下正”。清净之道,自然之道,“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四是虚其心。道就是虚,心虚着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是一种美德,虚心使人忘却屡屡经验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五是“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通过这些“原则”可以看出道家人士平衡思维及聚合信息的心态,反映出的聚合平衡思维方式。我国AB型人所占比例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就因为有这样一批数量众多人群的思维活动才产生了道家学说。任何一门学说,表面上看是某个人的个别思想,实际上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是不可能产生并传承的。特别是哲学思想,根植于大众文化,没有群众基础,其命运可想而知。 [1]参见2016年1月4日微信公众号“道家”:《哲学主义道家》。 |
(1)物质论。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他在《道德经》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正如魏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这些思想都反映了道家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认同与尊崇的物质观。从表面上看,道家思想思辨成分多一些,但仔细分析它们都没有脱离立足自然规律的物质观。 |
(1)世界观。道家认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道家的世界观。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静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
(1)认识论。道家平衡思维认为事物自有其规律,人应该享受自然与清静,这与AB型人的行事风格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看到道家的进取精神与求得真理的认识论方面的论述不太多,虽然不能因此而说道家不求上进,但其思想确实容易被人这样去理解。或许只有在他们处于信息棚满的不平衡时,才会有一些另论吧?老子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述,就说明了道家认为通过平衡推断真理的认识论思想。仅管讲得比较少,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注意到道家的思想特点及其思维根源,就可以有效地予以学习与利用,而不至于盲目的全盘赞美或不得要领地否认。 |
(1)方法论。道家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结合体,按照这个关联规律,只要存在一极信息,另一极必然存在,其正确的结论就是两者的平衡。对立统一规律就是道家的方法论。另外,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道家关于形神关系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是在说明一定的内容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管子》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体灭后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如晋僧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永生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所谓“形须神而立”。另一派主张形神相即,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在则神在,形灭则神灭。如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火不能离开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而独存。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对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作了最高的哲学总结。[1] [1]参见“道家思想_百度百科”。 |
2.道家行为哲学原理的理论梳理。 (1)行为关系。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即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是主张“保身”的,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等主张,都充分反映了道家思想与人保持等距离关系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保持家庭与社会稳定是有益处的,在处理社会矛盾时也可以考虑其积极意义。由于历史上其它哲学思想(除易学外)均是单一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往往具有片面性,在理解与应用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
(2)个人生活行为。道家关于个人生活行为的思想也见于其伦理观点中,即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消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和“超善恶”的道德学说。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周,主张“为我”的杨朱和主张“情欲寡浅”的稷下、黄老之学,属于这种伦理思想的支派。老、庄认为,无为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人应该以“道”为法,清静无为,朴素自然,保持无知、无欲、无争的状态,这是人性之“常然”。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就是与“道”合一,也就做到了“体道”。世俗的所谓仁、义、孝、慈等道德法则和规范,不过是废弃“大道”,丧失“素朴”的结果。因为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会“撄人之心”“逆物之情”,诱使人们追名逐利。尤其是礼这一规范,更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结果和表现。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去利”,每日减损知识和俗望,而“复归于婴儿”。庄周则把仁义之端、善恶之别、是非之辩以及生死利害等一切现实矛盾都看成是人生的桎梏,并用相对主义论证其虚幻性。他追求一种个性绝对自由的人生理想,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神秘的“体道”工夫,使人们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是非好恶之情,忘利害之端,超出善恶之境,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神秘精神境界。在道家的伦理思想中,还包含着保全自身的处世方法。老子主张懦弱谦下,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认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周提出,人应该“无所可用”以成已之“大用”。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 [1]参见“道家伦理思想_百度百科”。 |
(3)社会发展行为。“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杜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尚贤,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从哲学意义上看,无为:自然;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真正的无为本义是学而知其乐。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无为而治:以顺应民众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不要强加少数人的意志 就可以很轻松或者说很顺利的治理国家!“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很大。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太平盛世,都直接或间接是在道家理论指导下取得的。纵观道家思想的治国经邦实践找到一个规律,那就是历史上一些朝代开国前期,统治者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休养生息、轻税减赋等思想治理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汉初的黄老政治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1] [1]参见“无为而治_百度百科”。 |
八、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再认识 1.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源成型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主要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与易学等。 (1)易学的影响。说中国哲学是大的哲学,主要说的是古老易学的涵盖性,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生老病死和兴衰成败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中国哲学的总基础是什么呢?是古老的《易学》原理,哲学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古老的易学就是侧重分析问题的顶级方法,是认识论的顶点。易学的基础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哲学称其为阴阳的对立统一,四象的动态变化就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形象表述。[1]易学反映所有自然与社会规律原理的大智慧,其对于科学发现、治国安邦、天下太平、宇宙原理、个人生活等的哲学意义非同寻常。易理是中华民族先人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人类世界的宝贵贡献,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与核心。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人类史无前例各方面的大整合期,甚至还牵涉到人类与地球、宇宙联系等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易学里汲取智慧。易学把普通自然与社会中的“琐碎事”与天地人相联系的“大事”整合在一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确定方向,帮助我们继续从科学角度认识广阔无垠的人类社会与宇宙。当然,我们应该清楚,从易学里主要是学习一种哲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预测结论。面临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矛盾,还是要靠从根本上完善哲学体系,彻底理清人类思想与行为原理来解决问题。 [1]参见2016年6月11日微信公众号“哲学”:《中西哲学的特色》。 |
(2)法家的影响。法家思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王法”,其本质是“只效忠帝王一人”“给帝王做杀人刀”。而现代民主社会则要通过民意代表的投票,通过“宪法”,其普世价值是人人平等,用宪政法制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利。所以不能将古代原始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混为一谈,但这仍然是我们依法治国的思维基础。由于在我国多数地区O型人并不占多数,因此法家思想并不容易被主流社会思想所接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人权意识的国家,但老百姓有法治的向往,“包公戏”之所以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在我国落实民主与法治并举的治国安邦之策的难度与必要性、紧迫性。 |
(1)墨家的影响。墨家思想所产生的与人深刻的爱,简朴的生活、灵巧技艺中的科学、团队精神、顽强的意志等等,实是难能可贵。墨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人为本。但是,与墨家对立的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B型人儒家的统治地位,因此,其与法家一样很难成为我国历史上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文化问题的原因找到了,缺什么现在就应该补什么。尊重人权、人文关怀、保留传统文化等意识都是我们现在所非常需要倡导与实践的。 |
(4)儒家的影响。我国B型相对于其他三种血型占的比例最高,所以儒家思想方能大行其道。B型思维人乐观向上、追求自由、家庭完美、讲究道理、淡泊利益、随遇而安、善良宽容、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创新丰富等思想特点形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治国安邦思想是以理服人,凡事都要有道理,面面俱到才可施行。这些都以儒家经典与教育的方式传承了下来,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儒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三种血型思维的哲学思想,但毕竟是一种辅助,相比之下,AB型思维与思想吸收得多一些,而O型与A型思维与思想的影响就比较弱了,这也带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缺陷,这些需要我们去正视与解决。 |
(5)道家的影响。中国哲学的根文化是什么呢?是道学,道学的脉络就是中国哲学的构成脉络,所以我说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1]由于在世界上只有中国AB型人占的比例最高(10--12%),所以才有这样社会思维集中的环境产生道家(包括中医、太极拳、八卦掌、中式建筑等)。道家体现出AB型人的和谐、思辨、智慧、机会主义、平衡、淡泊名利、无为等思想,容易被儒家丰富的思想信息所辅佐,并被A型社会(如:日本)所推崇。道家的为人处事及治国安邦思想是以和为贵。儒家为主并辅佐道家,道家制约儒家,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主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与AB型人的辩证与平衡思维相对应,O型人科学与法治思维是我们所缺乏的,只有转变思维,调整文化结构,才能使我们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其原因就是在这里。 [1]参见2016年6月11日微信公众号“哲学”:《中西哲学的特色》。 |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1)我国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观点。汤先生认为我们的传统哲学之所以缺乏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在于我们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分疏的总体观,它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因而不容易发展成现代科学。汤先生说过,一套哲学体系必由一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经过一系列推理活动的理论所组成。有哲学家也认为:中国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哲学的完整论证性的逻辑体系,而是以名言隽句,比喻例证作为主要思维承载形式。[1]而“西方人总是想与自己的经历拉开距离,客观地看待它们,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到可以传播的模式”。[2]这一点我们已经适应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提炼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大理论:“普遍和谐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内在超越精神”是中国哲学的境界修养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3]汤一介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共存共荣,实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文化主张真、善、美,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国文化所讲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就是一个人类非常和谐与美好的社会。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返本开新中,会通中西古今之学,重新燃起思想火焰,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责任。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4]同样,也有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向往的大同世界必将来临,但要在大同世界来临之前先要做到自存自保。我们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利,也要保持住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可忽视文化交流中的势差现象。世界大同之前,自己民族有先被消融的危险。中国哲学本来脱离中世纪哲学不太远,它一直干预生活,深入生活,在古代曾起过积极作用。[5]这也就是说:了解诸子,必须要先了解诸子之所以创造思想的用意,其用意就在于“实用性”-----对规范社会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实用性。不能了解先哲的“用”意,则就只能是读死书,一点建设性都没有。[6]同时还要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广义哲学来认识,它们每一大家都包括了狭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思想。 [1]参见2016年8月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哲学还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科么?》。 [2]参见2016年8月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园”:《西方文明在衰落?<从黎明到衰落>》书评,作 者:陈嘉映。 [3]参见2015年9月9日“yuantianshuqkkl”微信:《缅怀敬爱的汤一介先生》。 [4]见2015年2月弟子及家人敬立“汤公三代论学碑”碑文。 [5]参见2016年4月28日微信公众号“哲学”:《哲学必将与人类共存》。 [6]参见2016年7月24日微信公众号“哲学”:《 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实用性原则》。 |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学 最新文章 |
我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
心理测试 |
我好像有点奇怪的问题 |
有人听我倾诉吗 |
心理学是迷信吗? |
无能的自己 |
吐槽生活滴内心小段子、幸福的店不幸福的店 |
大家有什么心理上的烦恼,都可以在此贴与我 |
求助!做高铁买的站票,有时候有空位宁愿站 |
我在高一下学期遇到了一个很敏感的同桌,他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